《荷塘月色》《我与地坛》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我与地坛阅读练习及答案

我与地坛阅读练习及答案

我与地坛①(节选)史铁生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

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

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

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

比如说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

如今我摇着车在这园子里慢慢走,常常有一种感觉,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

有一天我整理我的旧相册,看见一张十几年前我在这园子里照的照片--那个年轻人坐在轮椅上,背后是一棵老柏树,再远处就是那座古祭坛。

我便到园子里去找那棵树。

我按着照片上的背景找很快就找到了它,按着照片上它枝干的形状找,肯定那就是它。

但是它已经死了,而且在它身上缠绕着一条碗口粗的藤萝。

有一天我在这园子里碰见一个老太太,她说:“哟,你还在这儿哪”她问我:“你母亲还好吗”“您是谁”“你不记得我,我可记得你。

有一回你母亲来这儿找你,她问我您看没看见一个摇轮椅的孩子……”我忽然觉得,我一个人跑到这世界上来玩真是玩得太久了。

有一天夜晚,我独自坐在祭坛占地几百平米空旷坦荡独对苍天,我看不见那个吹唢呐的人,惟唢呐声在星光寥寥的夜空里低吟高唱,时而悲怆时而欢快,时而缠绵时而苍凉,或许这几个词都不中以形容它,我清清醒醒地听出它响在过去,响在现在,响在未来,回旋飘转亘古不敢。

必有一天,我会听见喊我回去。

那时您可以想像一个孩子,他玩累了可他还没玩够呢,心里好些新奇的念头甚至等不及到明天。

也可以想像是一个老人,无可置疑地走向他的安息地,走得任劳任怨。

还可以想像一对热恋中的情人,互相一次次说“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又互相一次次说“时间已经不早了”,时间不早了可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一刻也不想离开你时间毕竟是不早了。

我说不好我想不想回去。

我说不好是想还是不想,还是无所谓。

我说不好我是像那个孩子,还是像那个老人,还是像一个热恋中的情人。

15 我与地坛(节选)

15 我与地坛(节选)

课时把关练15 我与地坛(节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活在世上,谁不希望自己的生命如歌,每一天都欢乐溢胸,笑语盈耳,花团锦簇,春意盎然?谁不希望自己的人生没有意义,生命没有价值,心灵不充斥快乐?谁不希望自己的生活激情飞扬,轰轰烈烈,一路高歌,?可是,人生的美妙之处,不在于相同,而在于不同。

一如交响乐团中的各种乐器,没有一种是相同的,但演奏出来的音乐却能让人。

但终其一生,又有几个人能够呢?在人生之路上,()。

这样的平淡,能够让我在物欲横流的滚滚红尘中,拨开纷扰,,谢绝繁华,回归简朴,达到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心素如简的境界。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春风得意感慨万千正中下怀洞察世事B.踌躇满志百感交集正中下怀明察秋毫C.春风得意百感交集如愿以偿洞察世事D.踌躇满志感慨万千如愿以偿明察秋毫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结合语段的意思指明病因并修改。

①病因:②修改:3.下面的①~④句是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你认为最恰当的是哪一句?请说明理由。

①平平地,不令我颠踬;淡淡地,不让我昏醉②平平地,不让我昏醉;淡淡地,不令我颠踬③淡淡地,不让我昏醉;平平地,不令我颠踬④淡淡地,不令我颠踬;平平地,不让我昏醉第句,理由:阅读《我与地坛(节选)》,完成4~6题。

4.下列对选段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选段中通篇采用概述式的笔法,选择地坛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些对象,通过与时间和历史、自然和生命的对话,深刻地感悟到了生命的真谛。

B.夕阳残照地坛的断壁颓垣,时间的伟力、岁月的无情、宇宙的浩渺、历史的凝重,衬托出个体的微不足道。

C.选段写作风格独特,在内容上打破了抒情、议论与叙事、写景的间隔,以思辨为主导,从始至终自由洒脱而又饱含情感,容量丰富,内涵饱满。

D.“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一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含蓄深挚地刻画出作者与地坛的同病相怜及精神交流。

《荷塘月色》《我与地坛》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荷塘月色》《我与地坛》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荷塘月色》《我与地坛》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甲)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知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①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②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乙)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エ作,找不到去略,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③在这园子里。

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到这儿来。

”“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

关于《我与地坛》阅读练习及答案

关于《我与地坛》阅读练习及答案

关于《我与地坛》阅读练习及答案三、简答习题(共1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1—23习题(共10分)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去,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

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

”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吩咐。

只是在她猝然逝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慌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

现在我可以断定,以她的聪明和坚忍,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她思来想去最后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将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假如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

”在那段日子里——那是好几年长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亲作过了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

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

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突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惟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替代;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能找到。

——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21.指出文中“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的详细内容。

(2分)22.结合选文,说说文末画线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

(3分)23.选文运用多种方法刻画母亲形象,请写出其中一种并结合原文简析其作用。

(5分)试习题答案:三、简答习题(共3习题,共10分)21.详细指只要儿子能活下去。

(2分)22.感受到母亲生命的沉重与痛苦,理解到母亲的伟大,表达对母亲的歉疚之情。

《我与地坛》散文阅读题(含答案)

《我与地坛》散文阅读题(含答案)

《我与地坛》散文阅读题含答案《我与地坛》散文阅读题(含答案)①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录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________,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她总是这么说。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意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②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啦啦”地飘落。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________的.神色。

“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

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好吧,就明天。

”我说。

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丘黄儿。

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

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

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

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群文阅读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群文阅读
•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入哲学系学习。1920年 毕业后在江、浙一带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 教授。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 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 “北平实在是意想中中国唯一的好地方。”
彷徨苦闷却无不满
《荷塘月色》的主题是:表现了二十年代末,小资产阶级知识 分子的朱自清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而产生的彷徨、苦闷的思想感 情。
他对当时的社会缺乏深刻的认识,想去认识却不能认清形成 的矛盾。二三十年代的知识分子都曾在漫漫的长夜中摸索过,探 求过,苦闷过,即使鲁迅这样伟大的作家也一度彷徨而不知路在 何方。因此,朱自清先生的苦闷是有代表性的,我们不能因为他 对国民党抱有幻想而责备他,也不能因他没有参加无产阶级队伍 而认为他缺乏勇气,那就不是历史唯物主义了。当然,我们也没 有必要硬说朱自清对蒋介石不满才写《荷塘月色》的,有人说本 文表现了作者向往光明,追求进步,则更是牵强附会了。
• 在《我与地坛》一文中,作者写了在古园中的见闻和所遇到的人与事, 述说了自己的所思所想,以及抒发自己对于命运和生死问题的感悟。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 地坛》都写的是同一个城市的景色,在 这三位作者的笔下,这同一座城市的风 景有何异同呢?
不同景
清、净、悲凉
朦胧、宁静、 淡雅、柔和
废弃、荒芜、 冷落
朱自清在这篇散文中,一方面表现诗人在形势剧变与政治 重压下的苦闷、彷徨和寂寞的情绪,另一个主要的方面,又 抒写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不肯与之妥协的态度,以及对 于未来美好前景的幻想与追求。因此月下“荷塘”,映照着 诗人心灵种种复杂情感的光影,使我们依稀看到诗人在痛苦 中无力挣扎、在幻灭中茫然追求的形象。

语文高中阅读练习题及讲解

语文高中阅读练习题及讲解

语文高中阅读练习题及讲解题目:《荷塘月色》阅读练习一、阅读理解1. 请根据文本内容,简述《荷塘月色》中作者所描绘的荷塘夜晚的景象。

2. 作者在文中提到了哪些与荷塘月色相关的自然元素?3. 作者在《荷塘月色》中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结合文本分析。

二、词语理解1. “荷塘”在文中指的是什么?2. “月色”一词在文中有怎样的象征意义?3. “静夜”一词在文中如何体现?三、文本分析1. 作者如何通过荷塘月色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美的感悟?2. 文中提到的“荷塘”与“月色”之间有何联系?3. 请分析《荷塘月色》中作者对荷塘夜晚的描写手法。

四、写作技巧1. 作者在《荷塘月色》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2. 请分析《荷塘月色》中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3. 《荷塘月色》在结构上有何特点?五、拓展思考1. 你认为《荷塘月色》中所描绘的景象与现代城市夜晚的景象有何不同?2. 如何理解《荷塘月色》中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3. 你认为《荷塘月色》对当代人有何启示?参考答案:一、阅读理解1. 文中作者描绘了夜晚荷塘的宁静与美丽,月光下荷花的倒影,以及荷叶上的露珠,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

2. 文中提到的自然元素包括荷花、荷叶、月光、露珠等。

3.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以及对宁静夜晚的向往和享受。

二、词语理解1. “荷塘”在文中指的是作者所描绘的荷花池塘。

2. “月色”在文中象征着宁静、美丽和神秘。

3. “静夜”在文中体现了夜晚的宁静和安详。

三、文本分析1. 作者通过荷塘月色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美的感悟,通过对荷塘夜晚的细致描写,传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2. “荷塘”与“月色”在文中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荷塘的宁静与月色的明亮相互衬托,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

3. 作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细腻的描写,使得荷塘夜晚的景色跃然纸上,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四、写作技巧1. 作者在《荷塘月色》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细腻的描写,使得文章生动形象。

《我与地坛》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我与地坛》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我与地坛》阅读练习及答案(二)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我与地坛史铁生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

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

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那时,太阳循着亘古鄂东南教改联盟学校期中联考高一语文试卷(共8 页)第5页鄂东南教改联盟学校期中联考高一语文试卷(共8 页)第6页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

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

”“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必修二现代文期末复习练习并答案

必修二现代文期末复习练习并答案

必修二现代文复习(答案)《我与地坛》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让我残废了双腿。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

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1.文中“最狂妄的年龄”应怎样理解?【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含蓄句子的理解。

联系作者情况,史铁生二十岁上忽然双腿残废,这个年龄本应是对未来充满自信,满怀幻想,对幸福充满渴望的时候。

【答案】指对未来充满自信,满怀幻想,对幸福充满渴望的年龄。

2.“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按一般的语言习惯语序应怎样安排?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解析】此题考查鉴赏文章的语言表现技巧。

一般的语言习惯应是,“门壁上炫耀的朱红淡褪了”,采用这样的倒装语序,又用了拟人手法,着“炫耀”二字,更加突出了地坛的沧桑变化,描写地坛的破败相将地坛当年的富丽面貌淡化了,突出了它的荒芜。

【答案】门壁上炫耀的朱红淡褪了。

更加突出了地坛的沧桑变化,描写地坛的破败相将地坛当年的富丽面貌淡化了。

3.这一段写出了地坛的什么特点?这样写对表现史铁生的命运起什么作用?【解析】此题考查概括语段的内容及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答案】写出了地坛的荒芜、破败、冷落、古旧,烘托了作者悲苦的命运。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

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

①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②的另一个世界。

《我与地坛》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四)

《我与地坛》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四)

四、(共10分)阅读《我与地坛》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②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

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

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

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

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跟我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点儿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

她只是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

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这以后她会怎样,当年我不曾想过。

③在那段日子里——那是好几年长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亲做过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

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

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最终能找到。

——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④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待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

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

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儿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

我更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

高中语文教学:《故都的秋》《我与地坛》《荷塘月色》整体阅读(附:专家点评)

高中语文教学:《故都的秋》《我与地坛》《荷塘月色》整体阅读(附:专家点评)

点评:本环节是对文章的整体把握。

文学作品通常是时代的产物,因此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生平,了解创作背景,为整篇文章的把握奠定了基调。

其次,以表格的形式指导学生分析画面,给了学生抓手,能有效帮助学生迅速进入文章,避免了无从下手的情况。

同时,提高了学生对写景文字的分析能力,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学习任务二:品读关键段落,鉴赏我心中美图(自主研读,交流分享)你最喜欢哪幅故都秋景图?请说明你的理由。

可以从作者选取景物的角度、描写景物特点、表达技巧、语言的色彩、情感的表达等角度进行鉴赏推荐,形成不少于100字的鉴赏文字,与小组同学交流,选出最好的鉴赏文字,以小组为单位组织鉴赏活动。

我喜欢的故都秋景图:我的鉴赏:点评:这一环节旨在锻炼学生赏析美的能力。

是对上一个环节的深化,让学生在分析景物内容的同时,加上感受力,形成对画面美的赏析。

并且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在题干中明确了写作的方向,给了学生一个强有力的抓手,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任务三:合作探究,体会民族审美心理文中有“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等相关语句,反复诵读文本,在郁达夫的笔下,故都的秋特别“清”“静”“悲凉”,带着传统文人的某种审美情趣。

阅读《故都的秋》,分析其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民族审美心理和审美特点。

点评:这以环节是对上两个环节的拓展提高,通过鉴赏,可以提炼出一般景色描写的审美特点,符合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情趣。

这样可以从一部文学作品扩展到中国文学作品的一般特点,形成一般思维。

符合新课标中“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要求。

作业布置:阅读拓展文本《中国现当代散文欣赏》(刘锡庆)、《高中散文阅读鉴赏方法摭谈》(林燕芝)《写景散文的审美鉴赏——以<江南的冬景>为例》(吴军)总评:第一课时围绕鉴赏景色,提高鉴赏能力,由浅入深,具体指导学生学会分析鉴赏写景散文,同时将鉴赏思维提高到中国传统审美思维的高度上,拓展到大部分写景散文的审美鉴赏中,完成了学习目标1、2,同时为第二课时的展开打好基础。

《我与地坛(节选)》课后习题++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我与地坛(节选)》课后习题++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5《我与地坛(节选)》课后习题
一、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当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吗?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4.周国平说:“在经历了绝望的挣扎之后,他(史铁生)大难不死,竟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精神上的健康。”请结合文本分析,史铁生在地坛中获得了哪些“精神上的健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与地坛(节选)
史铁生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朱自清《荷塘月色》阅读答案

朱自清《荷塘月色》阅读答案

朱自清《荷塘月色》阅读答案朱自清《荷塘月色》阅读答案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我们写阅读题就会用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可以有效帮助我们巩固所学知识。

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阅读答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朱自清《荷塘月色》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朱自清《荷塘月色》阅读答案1阅读下面《荷塘月色》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①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②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________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________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________过一样;又像________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小题1:填入文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泻浮洗笼B.照飘滤托C.流升洗笼D.泻浮浸罩小题2:对下列句子或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田田的叶子”“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这些语句用叠词法描绘景物,音韵和谐,突出月下荷塘景物的朦胧。

B.“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脉脉”原指用眼神或行动表情达意的样子,这里既写流水无声,又用拟人手法赋予人的情意。

C.“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用博喻的手法写出荷花的动人之处。

《荷塘月色》与《我与地坛》比较阅读

《荷塘月色》与《我与地坛》比较阅读

《荷塘月色》与《我与地坛》比较阅读导入:师:(展示两句话)我也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荷塘月色》我就要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我与地坛》推进一:师:两篇文章的写作围绕什么展开?生:(整体合唱)师:思考点主要围绕三个点展开:我、地坛、荷塘。

师:我们带着问题走进文本:默读文本,圈点勾画。

思考以下问题:1. “平常的自己”是怎样的自己?史铁生想要逃避的那个世界中的“我”是怎样的“我”?2. 他们所要进入的另一个世界是个怎样的世界?3. 作者为什么要进入到另外一个世界?4. 作者在另外的世界获得了什么?感评:整合点很好,侧重于文章内涵的解读。

推进二:师:思考:在两篇文章中你读到了()的“我”?生:在《我与地坛》中我读到了迷茫无措的我。

师:还有哪位同学?生:在《荷塘月色》中我读到了极不平静的我。

生:在《我与地铁》中读到了矛盾的我。

生:在《我与地铁》中读到了后悔的我。

师:为什么后悔?生:母亲已经暗示过我,但我没有注意。

师:其他同学呢?生:在《荷塘月色》中读到了孤单寂寞的我。

生:在《我与地铁》中读到了失魂落魄的我。

生:在《我与地铁》《荷塘月色》中都读到了惶恐、矛盾的我。

师:《荷塘月色》为什么矛盾、惶恐呢?生:在《荷塘月色》中,作者最后其实心情也没有在月色中得到缓解。

感评:教学语言简洁、干脆。

上面的问题很好,引导学生用凝练的词进行概括,可以推动初步感知和总结课文。

师:景物和作者有什么关系?这两篇文章的作者都需要用景物作为精神寄托。

他们都很苦闷,都想在这种精神状态中解脱出去,都把目光投向了远方世界。

师:看下面的文段,回答你看到了怎样的地坛。

生:饱经沧桑的地坛。

生:荒芜但并不衰败,表面安静却富有生机的地坛。

生:我觉得这是个沉静的地坛。

生:这是经过繁荣后衰败的地坛。

感评:刚才学生一个说衰败,一个说并不衰败,此时学生可以抓住矛盾推进教学,然而没有。

生:曾经的地坛是那样繁华,现在是很萧条。

语文阅读理解练习题及讲解高中

语文阅读理解练习题及讲解高中

语文阅读理解练习题及讲解高中### 语文阅读理解练习题及讲解练习题一:阅读材料:《荷塘月色》节选朱自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问题:1. 作者在文中提到了哪些景物?2. 作者为什么选择在夜晚去荷塘?3. 作者对荷塘夜晚的描述有什么特点?答案:1. 作者在文中提到了荷塘、小煤屑路、杨柳、其他不知名的树、月亮等景物。

2. 作者选择在夜晚去荷塘,可能是因为夜晚的荷塘具有一种静谧的美,与作者当时不宁静的心情形成对比,他希望通过观察荷塘的夜色来寻找内心的宁静。

3. 作者对荷塘夜晚的描述具有细腻和生动的特点。

他通过对比白天和夜晚荷塘的不同,突出了夜晚荷塘的幽静和美丽,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向往。

练习题二:阅读材料:《背影》节选朱自清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转学回扬州去。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

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

高一语文第一册 第二单元《荷塘月色》《我与地坛》及模拟练习人教版知识精讲

高一语文第一册 第二单元《荷塘月色》《我与地坛》及模拟练习人教版知识精讲

高一语文第一册 第二单元《荷塘月色》《我与地坛》及模拟练习人教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第一册 第二单元《荷塘月色》《我与地坛》及模拟练习二. 学习目标揣摩本文写景语言的特点及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的情感三. 学习方法朱自清这篇优美的散文,美在语言,美在意境,美在情操。

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清幽雅淡的荷塘月色,非此情难配此景,非此景难寄此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委婉含蓄,曲折细腻,这些都需要通过加强诵读,抓住文中创造的意象,反复品味、才能领略其中三味。

”揣摩语言一定要联系语境。

所谓语境,包括外部语境与内部语境,外部语境指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人际关系等等。

内部语境指文章的中心思想、上下文的照应等等。

四. 相关知识点拨1. 作者以一路欣赏为顺序、以自己的感受和心情为线索,使脉络清晰。

2. 走近朱自清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原名自华,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县,后定居扬州,因此,也自称扬州人。

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当代中学教员,后去英国留学,回国后长期任清华大学教授。

他“五.四”时期曾写新诗,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个诗刊《诗》的编者之一。

1925年后创作转向散文,有散文集《踪迹》《背影》等。

晚年他积极支持反对蒋介石统治的学生运动。

1948年6月曾在抗议美国扶植日本和拒绝领取美援面粉的宣言上签名,临终之前嘱其家人不要购买国民党政府配售的美援面粉,表现了高尚的民族节气和毫不妥协的反帝精神。

毛泽东主席曾称赞他:“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民族的英雄气概。

”《别了,司徒雷登》可见,朱自清是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

3. 时代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7月。

此前,反革命大屠杀的白色恐怖笼罩全国,另一方面,作者本人也刚从南方回到了北平,饱受了迁徒之劳,动乱之苦。

两者交织在一起,使作者陷入了极度苦闷之中,感到气难舒、心难静。

【群文阅读】《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群文阅读 “一座城不同景三段情”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

【群文阅读】《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群文阅读 “一座城不同景三段情”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
一座城 不同景 三段情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 群文阅读
一座城
三千多年历 史的古都
三个人
邂逅北京 留下经典
他们与它是什么关系?
郁达夫 朱自清 史铁生
郁达夫与北平
• 本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 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 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
• 北平在民国时期已不是首都,但在作者心里,依旧是都。从当时的地 域,特别是文化底蕴来说,都是当之无愧的。
落故山 日国围 故不故 园堪国 情回周
首遭 月在 明, 中 ,
故都的秋 =
北平的秋
解题
“故”蕴含着昔日的繁华、深 厚,使“都”具有一种历史与 文化的沧桑感。 故都,是一份深情,是一份眷 恋。
作者为何要先写江南的秋?
➢ 对比。 ➢ 表达对北国之秋的爱之深、爱之切。 ➢ 文章在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对
蕴含相反状态的词句
景物 蕴含相反状态的词句
落日 雨燕 脚印 古柏 草木泥土 落叶

坛与地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 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 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 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 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 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 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 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 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 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 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 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群文阅读 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群文阅读 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一草一木一世界,一花一叶总关情——《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群文阅读学习目标:1. 读懂课文中的树,感受景物之美。

2. 探究心灵中的树,体会情感之美。

3. 构建生命中的树,感悟人生之美。

课前预习导入:树木将环境变化铭刻在一圈圈的年轮里,天候为墨身为简,用一根树芯记录千百年的阴晴冷暖,从一截断木窥见亿万年的沧海桑田。

这是真实的一花一世界的故事,来自世间最忠于事实、秉笔直书的史官,它在长河尽头伫立,见证千百年的历史,也见证着我们的一生。

一、读懂课文中的树,感受景物之美。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郁达夫《故都的秋》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朱自清《荷塘月色》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史铁生《我与地坛》篇目句式手法景物特点作者情感《故都的秋》短句:简练白描:朴素槐树:落蕊满地清冷《荷塘月色》叠词:繁复比喻:典雅柳树:色阴姿丰淡泊《我与地坛》长句:严谨反复:强烈柏树:苍黑镇静深沉篇目《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地点破屋市井清华雅园皇城古园时间秋天,早晨夏天,晚上四季,下午动物驯鸽的飞声、秋蝉的啼唱蝉声、蛙声昆虫: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雨燕植物槐树、牵牛花疏草、枣树树、柳树、荷叶、荷花柏树、落叶、野草荒藤二、探究心灵中的树,体会情感之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我与地坛》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甲)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知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①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②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
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乙)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エ作,找不到去略,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③在这园子里。

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到这儿来。

”“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

”“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④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满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

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天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天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
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

比知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12.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符合文意的一组是(2分)A.①缕缕②潺潺③呆④
溜 B.①阵阵②脉脉③
耗④片
C.①缕缕②脉脉③耗④
溜 D.①阵阵②潺潺③
呆④片
13.朱自清说:“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史铁生说:“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分析这两句话中的“且”与“并且”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4分)
答:
答案: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

12.(2分)C
13.(4分)“且”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复杂微妙的情感:既有暂时享受荷香月色的喜悦之情;也有对宁静、自由生活的渴望、向往(2分)。

两个“并且”逐层深入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为经历磨难后能悟透生死而感到庆幸;为悟透生死并坦然面对而充满感激(2分)。

(意思对即可)
14.(6分)《荷塘月色》中的“另一世界”指的是幽静朦胧的月下荷塘;《我与地坛》中的“另一个世界”指的是充满着生机活力的地坛(4分)。

月下荷塘是让作者获得片刻心灵自由的世界;地坛是让作者感悟生死,并从容面对生活、创造生命辉煌的世界(2分)。

(意思对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