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能力导向的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No1
摘 要 本文从工程造价专业的职业生涯和职业资格出发,分析高职毕业生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定位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毕业生用人单位问卷调查的数据,结合造价员及注册造价工程师的考试要求,进行知识结构的分析及课程体系的构建,并在核心课程群的基础上进行实训环节的设计,充实课程体系。
关键词 职业能力 工程造价专业 课程体系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指出:高职高专教育要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需要的,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较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陕西省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依托“人人技能工程”,启动“职业教育三年攻坚计划”。推进重点学科建设,优化学科布局,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水平,切实加强人才规划和队伍建设。
上述政府文件为建筑工程学院的高职专业建设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即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课程为依托、以职业技能为目标。
1 职业岗位及职业能力的分析
建筑行业职业准入制度日渐完善,注册类职业资格考试涉及建筑行业的咨询、设计、招标、监理、施工、造价等各个环节。对于工程造价专业,高职毕业生的职业生涯非常清晰:在校期间考取的初级职业资格是造价员,毕业后主要在建设、施工、监理、咨询企业、造价管理部门等,从事工程造价的编制工作,能够熟练运用工程造价管理软件进行工程计量、计价和招投标文件的编制;具备技术、经济、管理、法律的专业理论知识,经过一定年限的工作实践,可以成长为注册造价工程师,从事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通过继续再教育,可以适应的岗位群还有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咨询工程师、一级建造师、项目管理师、招标师等。
根据全国建设工程造价员及注册造价工程师的考试大纲及要求,分析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应该获取的职业能力,如表1所示。
职业能力导向的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焦 娜
(西安欧亚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2 培养目标确定
根据工程造价专业相关的初、高级职业资格对学生从业年限的限制,结合建筑行业对应聘者动手能力的要求,考虑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可能,结合建筑工程学院发展的定位,将高职工程造价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作如下定位:
工程造价(高职)专业,侧重于工程项目实施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为建设、施工、造价、咨询、房地产等企业培养具备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造价实做能力,获得全国建设工程造价员职业资格,具备造价工程师的职业素质,适应工程造价岗位群需要,具有注册造价工程师执业潜质的技能型专门人才。
3 核心能力分析
将高职工程造价专业的职业能力整合为36项能力指标,并设计调查问卷,调研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问卷调查面向105家用人单位,发放问卷300份, 回收有效问卷263份。对有效调查问卷进行汇总,如表2所示。将重要性、可培养性得分进行统计,重要且易培养的指标共有9项,如表3所示。
4 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造价员职业资格的考试内容,结合造价工程师的执业潜质,参考高职工程造价专业能力指标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构建课程体系,见表4。
基金项目:西安欧亚学院2010年度院级科研项目,项目编
号JGB1-10-15
2012.No1
5 基于课程群的实践环节设计
考虑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系统地应用、综合和提高的需要,在传统专业课程之外,安排基于课程群的专项实训和基于专业的综合实训,如图1所示。
6 结束语
基于职业能力的专业理论课程、基于职业技能的专项和综合实训,共同构建起高职工程造价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塑造学生,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训练学
生的动手能力,从而提高工程造价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摘 要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促进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本文针对高校《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的教与学过程,提出了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建立以人为本的教与学,调整教学内容,实现培养人才的全面发展;建立全面、协调的教与学,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教与学,研究考核方式,改善人才成长的持续性。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教与学 课程 高校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党章规定的党的指导思想,是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全面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中所强调的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不仅适合于国家经济建设的各个方面,而且同样适应于高校高等人才的培养过程,对于高校课程教与学过程同样具有战略上的指导意义。《电磁场与电磁波》是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由于其内容多而复杂,且抽象难于理解,学生不易掌握,教师教学的过程也颇为困难。结合科学发展观,改善《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教与学的过程,对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1 建立以人为本的教与学,调整教学内容,实现培养人才的全面发展
教育特别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课程教育过程中应当建立以人为本的教与学,促使授课教师仅仅关注知识传授和课程知识体系的教学观,强调教的过程中应注重学生能力素质的立体发展,课程内容应围绕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而构建。《电磁场与电磁波》是属于专业基础课程,有其本身的知识结构体系,课程的教与学除了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点外,还应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等,因此,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应增加并注重实际事例的数学分析,在场与波的教学中应借助于多媒体技术注意学生抽象能力的培养,同时,还应培养学生借助计算机分析电磁场与波的问题的能力。无论是授课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应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实现人才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
2 建立全面、协调的教与学,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教与学是一个复杂、系统、庞大的过程,需要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课程教学的内容应全面,同时注重知识结构之间
《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教与学中的科学发展观
郝宏刚1 罗艳东2 尹 波1 阮 巍1
(1 重庆邮电大学光电工程学院,重庆,400065;2 重庆邮电大学图书馆,重庆,400065)
的协调性。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合理处理好与学生的“距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消除只能课堂上才能见到老师的现象,改革教学方式,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课程《电磁场与电磁波》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矢量分析基础、静态场和时变场等,其中时变场应包括导波系统和天线辐射,各部分内容应自成体系且相互协调。由于课程的内容难度较大,对教师的授课方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堂上教学应注重把知识传授结合具体事例进行传授,与学生共同思考、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改变学生对该课程的片面认识,增加师生间的相互交流,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走进场与波的殿堂,树立全面、协调的教与学,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3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教与学,研究考核方式,改善人才成长的持续性
高等教育绝不是就业教育,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发展。课程教学也绝不应以学生考试合格或学生拿到学分作为最终目的。课程的教学不应仅仅限制在授课时间,堂下的学生自学和师生交流至关重要,同时,授课过程中本学科的前沿问题应与学生分享,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应与学生交流,开拓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另外,课程的考核方式不应单单依赖于考试,应增加多种考核方式,改变学生仅靠短期冲刺学习而通过该课程的现状,提高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牢固度和长期性,强调人的持续学习能力的发展,着眼于学生今后的发展。《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的知识较为丰富且抽象,学生学习难度较大,仅仅依赖短期的强化训练不易理解并掌握课程内容,单一的考核方式不利于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教与学过程。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应重视阶段性信息反馈,不断体现发展的新要求。课程考试应与问卷法、行为观察法和自评等其他评价手段相结合,以学生的持续发展为目的,加大对学生创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评价。
总之,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是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个重大的实践问题。依托科学发展观,建立以人为本、全面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教与学过程,改善《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的教学,必然对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起到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冯立明.科学发展观与高校双语教学的发展[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27(4);[2] 刘玉莲.科学发展观下高校课程改革之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26(9);[3] 田清波,孙清洲,徐丽娜,张丰庆.高校专业教师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思考和认识[J].20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