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体系现状特征

合集下载

我国近现代城市化特征及原因

我国近现代城市化特征及原因

我国建国以来城市化进程特征及原因摘要:本文回顾了建国以来我国不同阶段城市化概况,从经济结构以及深层机制上对城市政策的制定进行了新的剖析。

关键词:城市化城镇化城市化进程一、城市化简介1、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urbanization),又称为城镇化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辞海》对此的解释是“指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的过程。

表现为城市数目增多、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提高。

”总的来说,城市化就是生产力进步所引起的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转变的过程。

2、我国近代城市化概况早在宋朝时期,我国就有了较为发达的商品经济,在宋代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虽然经历了元代外族入侵的重创,但至明朝已然出现了以私人手工作坊、手工工场为代表的资本主义萌芽。

进入近代以后,进入近代以后,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开始在中国出现,但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的城市化也呈现出与其他国家和其他民族截然不同的模式。

首先是入侵带来的脱离自身独立发展的殖民地色彩,使得中国的城市化不得不根植于半殖民半封建的特殊历史背景下。

其次是商业化先于工业化导致城市工业难以吸收过剩劳动力,城市对农业人口的吸引力有限。

再次是自然灾害和传统“小农经济”瓦解的天灾人祸夹击下农民被迫涌入城市谋生,带来消极的城市化效应。

二、建国以来城市化进程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百年以来政局动荡、战争不断的混乱局面,进入了一个稳定发展的全新时期。

但纵观建国六十年来的城市化进程,其过程也非一帆风顺,这一时期我国的城市化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1949~1957年:城市人口迅速增长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随着政治稳定,经济恢复发展,全国上下于一片废墟之中呈现出“百废待兴”的状貌。

据国民政府内政部1947年编印的全国行政区域简表,1947年全国共有69个设市城市,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调整新设,1949年底城市数增加到136 个,建制镇2000多个,城镇人口4900 万。

5.当代中国市政体制

5.当代中国市政体制

4
市政管理学(第四版)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5.4 市政管理体制改革
5.4.2 市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

合理界定市政职能, 建设有限政府。

科学设置市政机构, 推进大部门制改革。

合理设置行政层级, 建设扁平化政府。

推进市政管理法治化,建设 法制城市。
市政管理学(第四版)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第5章 当代中国市政体制
5.1 5.2 5.3 5.4
中国市政体制沿革 中国市政管理体制
城市纵向组织结构 市政管理体制改革
市政管理学(第四版)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5.1 中国市政体制沿革
5.1.1 中国市政体制的草创和沿革
中国城市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市建制的出现却相对较晚。直
人民团体 居民委员 会 民主党派组 织和政治协 商会议 企业 非营利性 组织
广大市民
市政管理学(第四版)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5.2 当代中国市政体制
5.2.2 当代中国市政职能
市政职能是指市政府在城市治理中依法履行的各项职责和功能的总称。广 义地讲,市政职能包括立法职能、行政职能和司法职能。狭义地讲,市政 职能是城市行政机关承担的行政职能。
1.行政职能的主要内容
行 政 执 行 权 行政 领导 与管 理权 行 政 制 令 权 行 政 监 督 权 人 事 行 政 权 行 政 保 护 权
市政管理学(第四版)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5.2 当代中国市政体制
5.2.2 当代中国市政职能
2.城市行政职能的发展趋势
我国城市政府的现行职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和制度环境下的产物。市场经 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改变“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社不分”的 问题,改变行政机关的部门主义、本位主义、互相扯皮和利益冲突问题,扭 转全能政府、职责不清等问题。

分析我国城市和城市化的发展趋势

分析我国城市和城市化的发展趋势

一、我国城市化的现状据建设部最新统计,截至1999年底,中国城市数量已增加到666个。

其中, 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有32个,人口在50万至100万的大城市有43个,人口在20万至50万的中等城市有192个,人口在20万以下的小城市有近400个,均比前几年大幅度增长. 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辽东半岛和京津唐等地区, 目前已形成比较完整的城市群体,其中有200多座城市在原来小城镇的基础上迅速发展成为中等城市。

目前,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城市数量分别占全国总数的44%和19%.广大中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速度加快,城市布局正逐步由疏到密,促进了全国经济的整体发展。

建设部专家预计,中国城市化进程在21世纪初将迅速加快, 到2010年,中国城市人口将达到 6.3亿,城市化水平将提高到45%.中国城市化水平为36%,据报道,中国当前的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水平,已经显现出对经济增长的制约; 下一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必然要以提高城市化水平为重大课题。

现在世界的平均城市化水平约为47%,发达国家和地区约二、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 中西部地区的大开发, 以及各项政策措施的不断完善,我国城市化进程将进入又一个高速发展时期。

近来,国家和各省市出台了一些户籍管理的新措施, 这些措施更加灵活, 如在城市有了自己的住房,有稳定的职业, 有稳定的收入,就可将户口转到所在城市。

这样,使原来“打工族” 的一部分就转为真正的市民,加快了城市人口的增长,促进城市化进程。

另外, 随着中西部地区大开发的深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批的开发者、投资商将不断地涌向中西部城市,使中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加快,新城市不断增加。

未来20年每年有1200万农村人口要转移到城镇地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将每年增设20个左右的新城市, 设市坚持向中西部倾斜。

大量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地区,这将大大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

再过20年我国的城市将达1000个以上, 城市人口将占全国总人口的60%以上,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

中国城市空间特征

中国城市空间特征

一、中国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特征如前所述,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分布由于历史、地理和社会经济发展多种因素的影响,其空间分布形态一直呈现自东而西,由密到疏的扩散发展特征。

建国后国家尽管加强了中、西部地带城镇的建设,但其分布的地域差异仍然具有如下特征:(一)城镇分布东密西疏从我国目前城镇网密度看,城镇体系内城镇密集东部的格局基本没有改变,表现为东密西疏的空间分布总特征。

据1985年统计资料,我国现有城镇7928座,平均每万平方公里有8.26座城镇。

由于我国正处于城镇经济大发展时期,城镇网密度的分布既继承了历史上城镇分布的基础,又受到了国家生产力布局自东而西推移的影响,表现为代表历史遗存主流的城镇网密度密集于东南的格局基本未变;同时作为新城市(镇)迅速崛起的“三线”建设地区,其城镇网密度正在发生根本的改变这两大特征。

1.城市网密度从1985年全国城市网密度看(表8-1),台湾省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省区,每万平方公里有5个城市;上海、江苏、山东、安徽、河南、辽宁、浙江等省、市,是我国城市分布次密集地区,城市网密度为每万平方公里1个城市以上;湖南、天津、广东(包括港、澳地区)、福建、湖北、江西、吉林、山西、河北、宁夏、北京等11省、市、区城市网密度居中,达每万平方公里0.5个城市以上;广西、陕西、贵州、黑龙江、四川、甘肃、云南、内蒙古等8省、区城市网密度较低,在每万平方公里0.1~0.5座城市之间;而新疆、青海、西藏三省区城市网密度最疏,每万平方公里还不到0.1座城市。

采用中位数法将各省区城市网密度分为四级并绘成“中国城市网密度示意图(1985年)”,可以明显地看出我国城镇体系的城市网分布表现为西疏东密,城市网密度从东向西逐渐递减(除河北、北京地区为低谷外)的规律(图8-1)。

2.镇网密度从全国镇网密度看,就省区而言,也存在着较大的地域差异(表8-1)。

位居东部沿海地带的上海、浙江、山东三省、市,是我国镇网密度最高的省区,每万平方公里镇数均在40以上;其次是中部地带的山西、湖北、湖南等省区,镇网密度也达到了每万平方公里20个镇以上;再次是辽宁、江苏、广东(包括港、澳地区)、台湾、福建等沿海省区和陕西、贵州、云南、四川、江西、吉林、广西等中部地带省区(它们多为“三线”重点建设地区),镇网密度在每万平方公里10—20个镇之间;其它省区镇网密度最低,一般均在每万平方公里10个镇以下。

中国城镇化发展出现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城镇化发展出现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城镇化发展出现的问题与对策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也快速推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城镇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战略, 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城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解决中国三农问题,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途径之一。

本次讨论我们围绕中国城镇化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揭示城镇化过程中的真正需求和发展目标, 进而提出合理的发展对策。

一、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问题1.城镇化水平较低且存在虚高问题2006年,中国的城镇化率为43.9%,低于与中国人均实际收入大体相当的国家55%的平均水平。

同时,尽管中国整体经济增长快于一些发展中国家,但同这些国家在它们经济高速成长时期的城市人IZl增长率相比,中国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却相对较低。

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我国城镇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和同等收入国家的城镇化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比同等城镇化水平和同等收入水平国家的城镇服务业发展也远为滞后。

按现在的统计口径,虽然有很多人被统计在城镇人口中,但由于户籍制度限制、公共服务不足等原因,他们并没有真正融入到城市生活中,没有享受到城市现代文明的成果。

严格地说,这些人不属于被城市化了的人口。

如果剔除这部分人,则中国城镇化水平更低。

2. 城镇化的区域差异较为明显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城镇发展体系逐渐走向成熟。

以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发展为代表的、城市区域空间为主体发展的新格局日益显现, 一些区域具有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 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城市化水平, 形成了城市发展相对集中的城市群。

除原有的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环渤海城市群外,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川渝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等也开始形成。

2006年, 我国城镇人口5. 77 亿人, 城镇化率43. 9%。

由于各地基础不同, 加之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差异, 我国不同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各不相同。

从区域来看, 东北地区城镇化水平最高,东部沿海地区较高, 中部地区次之, 西部地区最低。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现状_问题_对策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现状_问题_对策
城市 城市生态 city
中 国 生 现状 态 城 市 建 设 的
问题
对策
潘安敏 郭冬梅
一、引言
环境意识普遍提高, 人们对于城市
生态城市建设是人类文明进 环境的要求标准更高。为此, 一些
步的标志, 是城市发展的方向。回 学者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设想,
顾世界城市发展的历程, 人类对于 即要求城市环境在物质、能源、水、
坏 ”、“ 边 治 理 、边 污 染 ”的 情 况 发 生, 政府应该强化执法监督, 坚决 制止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获利行 为。不仅如此, 公众参与还应体现 在公众参与环境决策和环境监督, 鼓励公众参与环境投资, 支持个人 保护环境的行为等。
3.提 高 环 保 和 生 态 意 识 , 建 设 有特色的个性化生态城市。环境质 量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和条件。 环 境 保 护 是 城 市 生 态 建 设 、生 态 恢 复和生态平衡维持的重要而直接 的手段。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 就 是使人们认识到自己在自然中所 处的位置和应负的环境责任, 尊重 历史文化, 改变传统的消费方式, 增强自我调节能力, 维持城市生态 系统的高质量运行。提高公众的生 态意识除了用各种形式加强宣传 和教育外, 还应让市民亲身感受到
会带来严重污染的生活垃圾, 如电 池 、塑 料 制 品 以 及 其 他 化 学 合 成 制 品等, 往往与普通生活垃圾混装, 给处理工作造成困难。
四 、中 国 如 何 进 行 生 态 城 市 建设
针对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现 状和存在的问题, 我们认为, 中国 进 行 生 态 城 市 建 设 必 须 以“国 情 ” 为基点, 有的放矢, 才能取得良好 效果。中国是发展中国家, 综合国 力 、科 技 水 平 、人 口 素 质 、意 识 观 念 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 城市环 境 基 础 差 、底 子 薄 , 城 市 建 设 资 金 短缺, 城市化率较低、农业人口多。 据此, 我们特提出以下生态城市建 设的对策: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摘要:我国城市化道路蜿蜒曲折,经历了一个连续而又不稳定的发展阶段。

这段曲折历程又可分为四个时期:①1949—1957年城市化短暂健康发展时期;②1958—1965年城市化剧烈波动时期;③1966—1978年城市缓慢发展和城市化徘徊停滞时期;④1978年至今,城市化进入持续稳定的加速发展时期。

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由1949年的10.6%上升到1997年的29.62%。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城乡二元、改革开放、集约型城市化、健康发展、区域城市化城市化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经验表明,城市化快速发展是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不可逾越的阶段。

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的步伐前进的,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现阶段已进入到高速城市化的起飞线上。

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回顾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

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扩张,另一些地区则完全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城市布局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

但是,自50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更有甚者,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实行的是“反城市化”战略,也就是说,大规模地将城市人口迁往农村,比较典型的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市民返乡,干部下放等等。

此种逆历史潮流的作法,非但不能真正解决城市人口聚集问题,反而使我国的城市化问题积蓄、矛盾累积。

由于我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这样,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就呈现出一种突然爆发的局面。

我国城市规模两极分化的现状与原因

我国城市规模两极分化的现状与原因

人口100万-2007 19 12 81 62万50万-100万6 35 29 118 8320万-50万32 80 48 151 7120万以下84 49 -35 264 215合计132 193 61 655 462图1:不同人口规模城市的数量数据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9)》。

(二)城市间经济水平差距巨大从城市经济规模来看,一线城市的经济规模巨大,而广大中小城市的GDP总量不高。

截至2008年底,我国有13个城市市辖区人口超过400万(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南京、杭州、深圳、沈阳、广州、西安、武汉、哈尔滨、成都),这13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江苏统计年鉴(2009)》、《山东统计年鉴(2009)》、《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9)》、各城市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

四、我国城市规模两极分化的原因(一)市场选择下的城市规模有“两级分化”的倾向在市场的选择下,城市的实际规模会大于最优规模,这个理论已被经济学界证明。

埃德尔等人的成本一收益理论分析能较好地分析城市实际规模与最优规模之间的关系。

如图3,平均成本曲线( AC)代表每个城市居民负担的成本,平均收益曲线(AB)体现了规模经济带给城市居民的收益。

平均收益曲线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先升后降,因为在城市扩大规模的初期,规模经济效应的作用表现得很明显,当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时,会增加城市的交通成本、产生污染、拥挤等外部负效应。

平均成本曲线随着人口的增加一直上升,原因很简单,在城市空间不变的情况下,人口数量的增加必然引起拥挤程度的增加。

对于一个迁移者而言,他对进入城市的收益和成本进行比较后,才会决定是否迁入到这个城市,只有当收益大于成本,他才会考虑迁入。

因此,当AB> AC,城市人口增加;AB=AC时,城市人口不再增加,城市达到均衡,得到城市的实际规模点E。

但是,城市的最优规模点由边际成本曲线(MC)和边际收益曲线(MB)的交点D决定。

浅析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及特点

浅析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及特点

浅析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及特点吴坤摘要:我国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为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小城镇作为连接大中城市和广大农村的桥梁,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构筑起生产要素流到的通道,是真正意义上的城乡契合点,它既是广大农村通往城市的桥头堡,也是支撑城市发展的“大厦”基石。

小城镇不但是支撑大中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所在,而且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意义重大,在全国城镇体系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本文为今后的城镇规划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城镇化;现状;特点1.引言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的30多年,我国已由传统农业国逐步演变为工业化(中期阶段)国家,城乡建设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城镇建设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60年来,小城镇发展既有波折更有辉煌。

小城镇发展正在进入持续飞跃发展的新时期。

但是,应该看到,小城镇发展绝非完美无缺,它还存在着城镇生产要素聚集效率低、人口吸纳能力弱、投资发展环境竞争力不强、政策不配套,以及本身规模小、水平低等诸多问题,很值得认真分析研究。

2.什么叫城镇化所谓小城镇是,农村地区一定区域内工商业比较发达,具有一定的市政设施和服务设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研和生活服务中心。

3为什么要发展城镇化3.1城镇化是城镇建设和管理的龙头。

3.2城镇划是国家对其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

3.3城镇化具有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

3.4城镇划可持续发展有赖于加强规划的整体调控。

3.5城镇化是政府部门管理的法例性文件4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历程早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就有了小城镇的萌芽,到了奴隶社会小城镇随之出现并兴起。

尽管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到了近代小城镇仍然基本上还是依附着农业,是一种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形态模式,绝大多数没有现代工业,手工业和商业也不发达。

20世纪中叶,由于受战争等的影响,许多小城镇经济萎靡、发展停止。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小城镇获得了新的生机,按其历程可分为五个不同的发展时期:4.1、恢复调整时期(1949-1961)这一时期,我国小城镇得到了初步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及问题以及如何实现城市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及问题以及如何实现城市化

6、城市化与犯罪率的问题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与此同时,城市犯罪率也迅速增长。据统计,改革开放 以来,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增长至3倍左右。而刑事犯罪立 案数增长至10倍左右,刑事案件立案率增长了7.48倍。城 市化率平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意味着刑事犯罪立案数 增加17.7万起。
• 我国人口众多这一国情决定了大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容量 是有限的,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势必要面向广大的小城镇分流, 这也是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必然进程。但从目前小城镇发展的态势 上看,存在许多问题。如何从合理布局小城镇空间结构,适度调 整行政区划,加快小城镇的人口及经济聚集,加强城乡联系,采 取创新的小城镇规划实施措施等提高小城镇规模,从完善基础设 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入手提高小城镇质量,增强小城镇功能。这是 我国城市化发 2015
71182 73111 74916 77116
52.60% 53.73% 54.77% 56.10%
2.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 80年代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我国城市化是由政府推动 的,利用国家计划拨款的资金,发展工业、建设城镇。这种由政 府发动的城市化被称为“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在重工业优先发 展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一方面通过工农业产品为工业化积累资金, 压制了农业的发展,使大量农业劳动力滞留在土地上;另一方面 由于重工业对劳动力的排斥作用,城市有限的就业机会只能被城 市新增人口占用,不能有效地带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此外,为 了保证工业化的顺利推进,政府通过强有力的制度构筑起各种限 制城乡人口流动的屏障,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这是导致我 国城市化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
住房紧张
3、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 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对生态和环境造成了很多破坏, 带来了很多问题。主要问题有:水污染、空气污染、

40年来我国城镇化的演变特征及未来发展思考

40年来我国城镇化的演变特征及未来发展思考

40年来我国城镇化的演变特征及未来发展思考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劳动力流动经历了由离土不离乡—东南流—回流的转变,产业布局体现为由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东部产业集聚—产业内迁的演变;受此影响,我国城镇化道路也形成了由20世纪80年代小城镇发展模式—90年代集中型城镇化模式—21世纪以来城市体系分散化的趋势。

当前产业内迁与劳动力回流趋势促使城镇化重心偏向落后农村区域,因此,城镇化发展重点要由大城市到乡村振兴转变,城镇化的空间布局要由集中的城市区域向分散的农村地区延伸,这将成为改善城镇化结构与区域趋同发展的契机与出发点。

标签:产业转移;劳动力流动;城镇化;演变特征一、产业转移与劳动力流动视角下我国城镇化道路及其历史演变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

从城镇化率看,1978年城镇化率为17.9%,2017年城镇化率为58.5%,提升幅度达到40个百分点,從农村进入城市的新增人口达到6.4亿人;从城市数量看,1978年城市数量为193个,2017年为657个,增加了464个,增加了1.4倍;从城市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占比看,从1978年的36%提升至2017年的80%,进入诺瑟姆曲线所描述的城镇化中期的后半阶段。

由于工业化规模收益递增阶段在中国已接近尾声,快速的城镇化愈发成为主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动力,也是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必然趋势,梳理40年来我国城镇化历史演变及特征,对指导未来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离土不离乡”与小城镇发展模式1.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与劳动力“离土不离乡”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我国早期城镇化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一是农村劳动力率先解放,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而廉价的劳动供给;二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其从业人员占全国非农就业人员的比重由1980年的23.9%持续上升到1985年的35.8%,并在1989年达到最高值40.9%①;三是“离土不离乡”的非农转移方式,1988年我国有1.2亿农民工,其中大约有75%都在家乡附近的乡镇企业实现了就地转移,外出务工者仅占不到四分之一②,跨省迁移者更少。

中国城镇化的“五个特征”

中国城镇化的“五个特征”

中国城镇化的“五个特征”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城镇化进入了加速发展时期。

近年来,它有“五个特征”:第一,我国城镇化率,2007年达到了44.9% 。

这说明中国还有55.1%的农业人口存在。

从人口总量来看,农村人口大致还有7.3亿,相当于美国全国人口的2.4倍(美国全国人口是3亿),这个量很大。

中国今天存在一定的贫困人口、贫困地区,大部分是在农村,农业生产力虽然比过去有了很大进步,可是与发达国家比,还是比较落后。

所以,中国所谓的“三农”问题——“农民、农业、农村”,多年来始终是中央领导心头一个最大的问题,占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第二,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大量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流向大城市,特别是沿海地区。

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每年有1亿多的人口流向大城市,其中一小部分留在城市长居,而大部分到了年终又回到了农村,第二年初再流向城市,这些流动性的人口大概有1亿左右。

而它的流向,绝大部分是流向大城市,或者说成了城市人口增长的主要“后备军”。

为什么我们城镇化发展速度很快?每年平均要增长1个多百分点,主要的增长因素是来自农村的流动人口。

第三,近年来大城市,包括特大城市,人口增长快于中小城市。

中国现在的大城市,甚至包括所谓的“巨型城市”,都在不断地增长。

这个现象是一个好现象。

一个国家的“巨型城市”是国家核心竞争力比较集中的体现,中国今后要在世界上崛起,核心竞争力很大程度是要靠这些“巨型城市”。

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小城镇是一个国家整个城镇体系的基础,特别是中国。

所以,如果一个国家只有“巨型城市”的发展,而小城镇、包括小城市萎缩,这样的城镇体系是不可持续的。

中国现在的小城镇,大体包括这样几个部分:建制的城镇,现在大致有1.9万个,还有1.5万多个乡镇,这两类加起来3.4万个左右;另外,还有村庄大约264万多个,这组数字构成了我们现在的城镇体系,它的“高端”是特大城市、“巨型城市”,而它的基础和基底是这些小城镇,包括村。

对中国城市化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思考

对中国城市化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思考

对中国城市化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思考在中国的进展进程中,城市化和城市崛起的作用举足轻重。

城市规模从小到大再到群,托起“乡村中国”走向“城市中国”。

纵一直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中国共有691个城市,其中地级以上城市297个、县级市394个,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仅有132个城市。

2022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5.22%,在1949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仅为10.64%。

横向比较,城市格局也在变迁,从优先进展重工业时期东北一些城市进展领先全国,到改革开放以后,东部沿海地区乘势起飞,再到中国加入WTO,外向型城市独领风骚,如今随着产业转移、内需扩大,中西部城市进展速度高歌猛进。

一部中国城市进展史也是中国进展史,如何连续进展?前期积累了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理解当今中国城市格局?在国内战略调整和国际外部因素影响下,东部、中西部、东北,将来路径怎么选择?城市群如何更好推动城市进展?城市竞争中如何抓住营商环境、人力资本的作用?针对这些问题,近日,澎湃新闻专访了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讨论中心主任倪鹏飞,他特殊提到,要关注城市进展中的劳动力就业和债务问题。

在从区域层面来看,倪鹏飞建议,要守住中国经济高质量进展的防线——北纬31度线,“假如这条线能够保持住,尤其是长江经济带能够保持连续较快进展,将可以带动北方经济进展,促进‘北部南方化’。

”对于中西部地区,在统一大市场没有建立起来之前,要抓住“地利”优势去进展;东部地区除了升级外,很关键的还是要连续掌握成本,至少短期内要把低端量大的贸易维持住,保持经济增长,不能忽视一些制造业向其他进展中国家转移的问题,还是要制造条件争取留下来。

一、关注劳动力就业、债务问题问:谈到中国城市进展,您认为现阶段存在的最值得关注的问题是什么?倪鹏飞:我认为主要就是两点,一是进一步进展的问题,二是要在进展中解决前期积累的问题。

这些问题概括成四个方面——城镇化进展的分化加剧、城镇化要素的错配加深、城镇化进展的负担加重、城镇化进展的风险加大。

第四章 当代中国市政体制

第四章 当代中国市政体制

根据城市人口规模的不同,我国建制 市也可分为四个级别: 1、特大城市; 2、大城市; 3、中等城市; 4、小城市。

第二节 当代中国市政管理体制 一、当代中国市政管理主体
根据市政管理主体是否拥有直接制定和执行公共 政策的权力,可以将我国的城市管理体系分为两 大系统,即市政管理的权力系统和非权力系统。 权力系统:党组织和政府组织。 政府组织: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市行政机关、市 司法机关。
二、新中国市政体制演进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市政体制的历史 演进经历了建制发展、调整收缩、停滞倒退、 全面发展的曲折过程。 第一阶段:建制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初,全 国共设131个建制市,其中12个直辖市。 第二阶段:调整收缩阶段 第三阶段:停滞倒退阶段 第四阶段:全面发展阶段
三、城市行政等级制度 根据宪法、法律和有关规定,我国建 制市的行政级别有四个层次: 1、直辖市; 2、副省级市; 3、地级市; 4、县级市。
我国市政职能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向,是按照 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建立结构合理、运行协 调、灵活高效、成本低廉的市政职能体系。 1、转移部分职能 2、撤销部分职能。 3、增加和强化部分职能。
三、当代中国市政体制特征
当代中国市政体制具有以下特点: (一)中共市委居于领导核心地位 (二)市政组织设置具有同一性 (三)市政法律地位具有非自治性 (四)城市行政地位具有等级性 (五)市政管理职能具有全能性
根据有关行政法规,设置街道办事处的标准是 (1)10万人口以上的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应 当设立街道办事处; (2)10万人口以下5万人口以上的市辖区和不设 区的市,如果工作确实需要,也可设立街道办 事处; (3)5万人口以下的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一般 不设立街道办事处。 市辖区和街道办事处的区别:市辖区政府是一 级地方政府,而街道办事处是政府的派出机关。

中国城市化历程与基本特征

中国城市化历程与基本特征

Ç ³ ò Õ Ë È Ú ¿
1952 1955 1958 1961 1964 1967 1970 1973 1976 1979 1982 1985 1988 1991 1994 1997 2000
ç Ï å ´ Ë È Ú ¿
Ç ³ ò Õ Ë È Ú ¿ ö Ô ¤ ³
ç Ï å ´ Ë È Ú ¿ ö Ô ¤ ³
467.18
216.4 150.09 160.46
3.65
405.8 5.84 14.33
三、中国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偏小

(一)中国关于城镇规模结构的研究 (二)中日10万人口以上城镇体系规模结构的比较 (三)中日10万人口以下城镇体系规模结构的比较 (四)基本结论
(二)中日10万人口以上城镇体系规模结构的比较
83.5 677 22.5
103
100 3012 100
Ö± ÖÖÖÖÖÖ á ÖÖÖÖÖ
12000 10000 8000
© ö £ ¨¸ £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920 1930 1940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6000 4000 2000 0
中国石油开采和加工业(1128) 中国全行业为国外大企业的(%) 美国通用电器(9)
1006.97
485.40 27.5 92.96
中国电器机械制造业(7544)
中国全行业为国外大企业的(%) 瑞士雀巢(36) 中国饮料制造业(3817) 中国全行业为国外大企业的(%) 美国惠普(41) 中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4166) 中国全行业为国外大企业的(%) 日本新日本制铁(166)

条件3

市政管理学当代中国市政体制

市政管理学当代中国市政体制






与管





理权









市政管理学(第二版) 共管理系列教材
21世纪公
第7页/共20页
5.2 当代中国市政体制
• 5.2.2 当代中国市政职能
• 2、城市行政职能的发展趋势
• 我国城市政府的现行行政职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和制度环境下的产物,具有明显的计划经济和层 层集权痕迹。由于长期推行计划经济体制,不仅形成了集权化的城市管理体制,而且导致了“政 企不分”、“政事不分”、“政社不分”、“党政不分”、“党社不分”、“公私不分”、“机 构臃肿”、“人浮于事”、“互相扯皮”、“效率低下”等问题。
中共市 委员会
城市权力 机关
城市行政 机关
城市司法 机关
市政管理学(第二版) 共管理系列教材
21世纪公
第5页/共20页
5.2 当代中国市政体制
• 5.2.1 当代中国市政管理主体
2、市政管理的非权力系统
人民团体
居民委员 会
民主党派组 织和政治协 营利性企业
商会议
非营利性 组织
市民参政
市政管理学(第二版) 共管理系列教材
市政管理学(第二版) 共管理系列教材
21世纪公
第18页/共20页
第19页/共20页
谢谢您的观看!
市政管理学(第二版) 共管理系列教材
21世纪公
第20页/共20页
• 市辖区与街道办事处的根本区别
• 市区街体制:一、“两级政府、三级管理” 二、“一级政府、两级管理”
市政管理学(第二版) 共管理系列教材

我国近现代城市化特征及原因

我国近现代城市化特征及原因

我国建国以来城市化进程特征及原因摘要:本文回顾了建国以来我国不同阶段城市化概况,从经济结构以及深层机制上对城市政策的制定进行了新的剖析。

关键词:城市化城镇化城市化进程一、城市化简介1、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urbanization),又称为城镇化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辞海》对此的解释是“指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的过程。

表现为城市数目增多、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提高。

”总的来说,城市化就是生产力进步所引起的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转变的过程。

2、我国近代城市化概况早在宋朝时期,我国就有了较为发达的商品经济,在宋代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虽然经历了元代外族入侵的重创,但至明朝已然出现了以私人手工作坊、手工工场为代表的资本主义萌芽。

进入近代以后,进入近代以后,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开始在中国出现,但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的城市化也呈现出与其他国家和其他民族截然不同的模式。

首先是入侵带来的脱离自身独立发展的殖民地色彩,使得中国的城市化不得不根植于半殖民半封建的特殊历史背景下。

其次是商业化先于工业化导致城市工业难以吸收过剩劳动力,城市对农业人口的吸引力有限。

再次是自然灾害和传统“小农经济”瓦解的天灾人祸夹击下农民被迫涌入城市谋生,带来消极的城市化效应。

二、建国以来城市化进程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百年以来政局动荡、战争不断的混乱局面,进入了一个稳定发展的全新时期。

但纵观建国六十年来的城市化进程,其过程也非一帆风顺,这一时期我国的城市化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1949~1957年:城市人口迅速增长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随着政治稳定,经济恢复发展,全国上下于一片废墟之中呈现出“百废待兴”的状貌。

据国民政府内政部1947年编印的全国行政区域简表,1947年全国共有69个设市城市,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调整新设,1949年底城市数增加到136 个,建制镇2000多个,城镇人口4900 万。

中国的城市化现状及发展方向

中国的城市化现状及发展方向

中国的城市化现状及发展方向【引言】当前,当今,城市化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也最有力的发展趋势之一。

然而,一个国家城市化的进程也作为了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象征,在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社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以来,国民经济取得了较大发展,城市化发展也取得了很大进程。

然而,城市化进程是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要得到较好的发展并非易事,所以需要一个较好的指导方针来作指导,不然就会陷入发展不合理的陷阱。

但是,在西方一些国家,城市化水平太高,以至于出现了逆城市化的现象。

【关键词】:城市化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中国城市化发展现状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经历了很长的道路,我国的城市化自1949年10.6%曲折的发展到1978年时为12%。

从1978年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中国的经济步入快速发展的阶段,相应的城市化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全面总结以前城市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同时,智慧的中国人积极探索、创新寻找新的发展方向。

特别是从84年中国开放城市户籍管理制度,大量扶持乡镇企业及私营企业的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进入90年代,国家政策大力扶持推进城市化进程,到20世纪末时中国的城市化已取得了较大发展,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36.2%。

这主要得意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步入高速发展阶段,各地普遍呈现出活跃现象,大中型城市迅速发展,形成了城市群、城市带、大城市圈,国家也大力加大了政策的扶持力度,把城市发展摆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为48%左右。

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虽然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是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到20世纪中叶,一些西方国家的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比例分别为:美国72%,英国87%,联邦德国79%,荷兰86%,加拿大77%,澳大利亚83%。

到现在简直就不值得一比了,不过我们也应看到,中国的城市化起步较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