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评价《三国演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先生评价《三国演义》时曾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及形成的原因。

此句是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里谈《三国演义》的时候用来批评《三国演义》的描写的。鲁迅先生认为其在表现人物时分寸把握不够,所谓“夸过其理,则名实两乖”。确实,罗贯中基于正统立场,在小说中极力张扬“拥刘反曹”主旨,从而把一切优秀品质都堆加在刘备身上,以致露出一些有悖人情道理的马脚,比如当赵云在长坂坡历尽危难把阿斗救出交与刘备时,刘备居然可以将孩子往地下一扔,说道是为此孺子差点折了一员大将云云,借此以显刘备对部属的厚道仁爱,确乎有些权谋行事者的特征。此外,赤壁之战的诸葛亮,不仅神机妙算,竟还能呼风唤雨,设坛祭东风火烧曹操八十万大军,获得了此战的最后胜利,这也不是凡人力所能及,而是神仙的法力。当然也应该看到,《三国演义》中并未将诸葛亮写得算无遗策、智若天人,还是写了他一生的失误的,比如荆州守将的人选上,关羽与赵子龙比,实非合适的人选;派庞统取川该也是一种错误,若刘备与诸葛亮前往或许会更加默契些,而庞统不死,诸葛亮后来也不至于事无巨细均亲自过问;再如一出祁山路线均在司马懿的算计中;街亭之战用人不当等。诸葛亮的失误,对蜀国造成的冲击都是致命性的。由此看来,罗贯中还是相当清醒的,他并没有将诸葛亮写成神人,没有完全将他神化。

原因:

《三国演义》之所以在人物塑造上会出现“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欲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的表现特点,主要源于其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塑造法。所谓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塑造手法,指在人物塑造中,突出甚至夸大人物形象的主要性格特征,而对其性格中的次要方面则欲以舍弃,比如,曹操的奸诈雄豪、关羽的忠义勇武、刘备的仁爱宽厚等。在具体塑造中,为了较好地表现《三国演义》中英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作者又运用了以下几种表现手法:

(一)出场定型法,即通过主要人物一出场几件事件的叙述,展示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如曹操少时中风的描写、刘备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的描写,都

恰好地揭示了二人的性格特征,以后一系列事件的发生,都不过是他们主要性格特征的演化。

(二)反复皴染。即围绕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强化、深化,使其性格在单一中呈现出丰富性和复杂性,如曹操后来梦中杀人、割发代首等一系列事件的描写。

(三)多用传奇故事和生动的细节来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如关羽温酒斩华雄的描写。

(四)善用对比、烘托手法,如刘备和曹操的处处对比描写。《三国演义》在人物塑造上以上诸手法的运用,使这些人物容易给人以强烈、鲜明的印象,在单一、稳定乃至夸张中呈现出一种单纯、和谐、崇高的美。但另一方面,这种手法也容易造成人物形象程式化、脸谱化的倾向,因其缺少性格内部的冲突和性格变化发展的逻辑,因而往往给人以失真之感,这也难怪鲁迅要作出那样的评价了。

此外,这种缺点的产生,可能是受史传材料的局限,同时也受某些民间传说人物定型化的特点的影响。同时在运用想象夸张手法上,有时不免过分,所谓“夸过其理,则名实两乖”,鲁迅说的“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正是最明显的例子。民间谚语说:“刘备摔阿斗,刁买人心”,也正和鲁迅的批评相似。也说明作品的客观效果和作者本来的主观愿望还颇有不一致的地方。所谓过犹不及,正是这样,不过瑕不掩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