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评价《三国演义》
语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练习题 常识及名篇名著含答案解析
语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练习题常识及名篇名著含答案解析一、初中语文常识及名篇名著1.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 马克·吐温,美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课文《登勃朗峰》也是他的作品。
B. 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其中《父亲的病》一文记录了他在日本留学时的学习生活及他决定弃医从文的原因。
C. 剧本是戏剧演出的文本依据,在读剧本时,可以采用梳理主要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关注舞台说明等策略来帮助领悟剧本精髓。
D. 谦辞和敬辞如今仍在广泛使用,例如发表自己的见解时常说“拙见”,请教他人时多说“赐教”,询问别人的姓名常用“贵姓”。
【答案】 B【解析】【分析】B.“其中《父亲的病》一文记录了他在日本留学时的学习生活及他决定弃医从文的原因”表述有错误。
应改为“其中《藤野先生》一文记录了他在日本留学时的学习生活及他决定弃医从文的原因”。
故答案为: B【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2.下列关于文化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元丰六年、庆历四年、崇祯五年等都是采用年号纪年法。
B. 家君、鄙人、晚生、世先生等词语都表示谦称。
C. 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被称为“永嘉四灵”,因为他们的名或号都有“灵”字。
D.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不同朝代典型的文学样式。
【答案】 B【解析】【分析】B“世先生”是对有世交的平辈的尊称;故选B。
故答案为:B【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掌握的能力。
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以及称谓、历法、职官、地理、礼俗、文化典籍等。
五年级语文知识积累《三国演义》知识点及练习题
五年级语文知识积累《三国演义》知识点及练习题第一部分:知识点1.《三国演义》中忠义的化身是关羽,我们所熟知的他忠、义、勇、谋、傲的事情分别有:千里走单骑、华容道义释曹操、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败走麦城。
2.《三国演义》中智者的化身当属军师诸葛亮,他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之事,书中记叙了有关他的许多脍炙人口的事迹,如火烧赤壁、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空城计、挥泪斩马谡等。
3.《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的三弟兄分别是使用双股锏的刘备,使青龙偃月刀的关羽和使丈八蛇矛枪的张飞。
4.“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的开篇词。
5.写出两个与“三国”故事有关的成语或俗语:三顾茅庐、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6.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请写出小说中有关诸葛亮的两个故事的名称。
例如:草船借箭,舌战群儒,空城计。
7.填人名,补足歇后语。
(1)(诸葛亮)借东风——巧用天时(2)(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3)(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4)(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5)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情大家商量,能想出好办法来)8.杜牧《赤壁》诗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句子写的战役是赤壁之战。
涉及到的两个主要人物周瑜、曹操。
9.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赤壁之战(战役)中”周瑜定计火攻曹操”的故事演化而来的。
请再写出源于《三国演义》的两个成语,并写出相应的人物及故事。
成语:三顾茅人物及故事:刘备三请诸葛亮。
成语:身在曹营心在汉人物及故事:徐庶人在曹营,不献一策。
10.结合《三国演义》,说出诸葛亮与周瑜联手指挥的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是赤壁之战;再说出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失街亭一事。
第二部分:单选题1.王允通过谁使董卓与吕布反目?A.曹操B.袁绍C.貂蝉D.孙尚香2.庞统殒命何处?A.白门楼B.落凤坡C.三江口D.铜雀台3.谁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A.徐庶B.赵云C.曹仁D.蔡瑁4.官渡之战中是谁离开袁绍改投曹操使得曹操扭转战局?A.荀攸B.贾诩C.曹洪D.许攸5.刘备被曹操打败后属下哪位将军单骑救幼主?A.马超B.魏延C.赵云D.黄忠6.谁大闹长坂坡?A.赵云B.吕布C.张飞D.甘宁7.谁前往东吴单刀赴会平安而返?A.赵云B.鲁肃C.关羽D.姜维8.马谡失守何处?A.汉中B.街亭C.公安D.荆州9.木牛流马是谁制造的?A.司马懿B.曹真C.诸葛亮D.姜维10.曹操为何发兵徐州攻打陶谦?A.报杀兄之仇B.报杀妻之仇C.报杀子之仇D.报杀父之仇11.荆州落入东吴之手,关羽兵败,退守何处?A.麦城B.襄阳C.江夏D.公安12.脑后有反骨的是谁?A.魏延B.董卓C.袁绍D.曹操13.孔明死后,蜀军用孔明的木人像惊走了谁?A.陆逊B.司马懿C.鲁肃D.孟获14.火烧刘备七百里连营的是谁?A.司马懿B.许攸C.陆逊D.吕蒙15.布下八阵图以退吴军的是谁?A.徐庶B.庞统C.郭嘉D.诸葛亮、16.姜维兵败何处?A.三江口B.上方谷C.牛头山D.玉泉山17.诸葛亮派往东吴劝孙权退兵的是?A.马超B.孟获C.邓芝D.蒋干18.蛮王孟获共被诸葛亮擒获几次?A.五B.九C.七D.八19.诸葛孔明用什么计策大破藤甲军?A.火烧B.水淹C.落石D.滚木20.诸葛孔明用什么计策使得司马仲达退兵?A.反间计B.苦肉计C.离间计D.空城计第三部分:解答题1.简述《三国演义》中一个带“三”字的故事(如三顾茅庐、三英战吕布、三气周瑜等)答:例“三顾茅庐”:徐庶走马荐诸葛之后,刘备、关羽、张飞三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
鲁迅先生评价《三国演义》
鲁迅先生评价《三国演义》时曾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及形成的原因。
此句是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里谈《三国演义》的时候用来批评《三国演义》的描写的。
鲁迅先生认为其在表现人物时分寸把握不够,所谓“夸过其理,则名实两乖”。
确实,罗贯中基于正统立场,在小说中极力张扬“拥刘反曹”主旨,从而把一切优秀品质都堆加在刘备身上,以致露出一些有悖人情道理的马脚,比如当赵云在长坂坡历尽危难把阿斗救出交与刘备时,刘备居然可以将孩子往地下一扔,说道是为此孺子差点折了一员大将云云,借此以显刘备对部属的厚道仁爱,确乎有些权谋行事者的特征。
此外,赤壁之战的诸葛亮,不仅神机妙算,竟还能呼风唤雨,设坛祭东风火烧曹操八十万大军,获得了此战的最后胜利,这也不是凡人力所能及,而是神仙的法力。
当然也应该看到,《三国演义》中并未将诸葛亮写得算无遗策、智若天人,还是写了他一生的失误的,比如荆州守将的人选上,关羽与赵子龙比,实非合适的人选;派庞统取川该也是一种错误,若刘备与诸葛亮前往或许会更加默契些,而庞统不死,诸葛亮后来也不至于事无巨细均亲自过问;再如一出祁山路线均在司马懿的算计中;街亭之战用人不当等。
诸葛亮的失误,对蜀国造成的冲击都是致命性的。
由此看来,罗贯中还是相当清醒的,他并没有将诸葛亮写成神人,没有完全将他神化。
原因:《三国演义》之所以在人物塑造上会出现“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欲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的表现特点,主要源于其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塑造法。
所谓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塑造手法,指在人物塑造中,突出甚至夸大人物形象的主要性格特征,而对其性格中的次要方面则欲以舍弃,比如,曹操的奸诈雄豪、关羽的忠义勇武、刘备的仁爱宽厚等。
在具体塑造中,为了较好地表现《三国演义》中英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作者又运用了以下几种表现手法:(一)出场定型法,即通过主要人物一出场几件事件的叙述,展示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如曹操少时中风的描写、刘备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的描写,都恰好地揭示了二人的性格特征,以后一系列事件的发生,都不过是他们主要性格特征的演化。
名人评三国演义的句子
名人评三国演义的句子
1.'三国演义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历史小说,它通过生动的叙述和精彩的人物形象,成功地再现了中国历史上的那个动荡时期。
' - 鲁迅
2. '《三国演义》是一本充满传奇色彩的小说,其中的故事情节极为丰富,人物形象深刻,篇幅长达数百万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 - 鲁迅
3.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它不仅展现了历史的真实性,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塑造,表现出了作者对于人性的深刻理解。
' - 钱钟书
4. '《三国演义》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部杰作,它描绘了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历史的必然性,是一部值得深入研究的经典之作。
' - 老舍
5. '三国演义是一部充满戏剧性的小说,它生动地描绘了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历史小说。
' - 杨绛
6.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经典之作,它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刻画,展现出了人性的真实面貌和历史的必然性,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学珍品。
- 1 -。
著名作家对三国演义的评价
著名作家对三国演义的评价一、背景介绍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部著名的长篇小说,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之一。
它描绘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期斗争和英雄们的壮丽事迹。
本文将从中国著名作家的角度出发,对三国演义进行评价。
二、张爱玲:史诗般的魅力张爱玲是中国著名的现代作家,她在小说创作中表达了对三国演义的积极评价。
她认为,三国演义不仅仅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小说,更是一部史诗般的作品,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和智慧的启示。
张爱玲特别欣赏三国演义中塑造的各类英雄形象,她认为这些形象充满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构成了一个真实而又立体的历史世界。
在张爱玲看来,三国演义中的英雄形象不仅仅是历史人物,更是人类精神的象征。
正是这些英雄们的壮丽事迹,激励着后人去追求真善美,去面对人生的挑战。
张爱玲认为,三国演义通过对英雄们的描写,展示了人性在复杂环境中的抉择和斗争,体现了人类精神的高度。
三、鲁迅:社会现实的映射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对三国演义的评价也非常独特。
他将三国演义视为一个社会现实的映射,通过对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和社会风貌的描绘,展示了中国历史上的动荡时局和人心的百态。
鲁迅指出,三国演义中的英雄们既有伟大的品质,又有深深的缺陷。
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他们不得不以残酷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利益,这种残酷性和无情性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
鲁迅认为,三国演义通过对这些英雄形象的刻画,揭示了社会现实的残酷和人类本性的复杂。
四、金庸:史诗般的想象力金庸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武侠小说家之一,他对三国演义的评价也非常高。
在他的作品中,金庸常常以三国演义为素材,将其中的英雄形象引入到武侠世界中,创造出充满想象力和冒险精神的故事。
金庸认为,三国演义中的英雄形象具有史诗般的魅力和想象力。
他特别欣赏三国演义中的谋略和智慧,认为这些英雄们的智勇才智,是他所推崇和追求的完美人格。
金庸在他的武侠小说中,常常以这些英雄形象为基础,创造出许多儿时读者所熟知和喜爱的角色。
评鲁迅对《三国演义》的看法
评鲁迅对《三国演义》的看法作者:杨彪来源:《文学教育》2019年第08期内容摘要: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谈到对《三国演义》的看法,称其“太实则近腐”、“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鲁迅对《三国演义》总体上呈贬斥的态度对后人看待《三国演义》或多或少产生了影响,但是反观鲁迅先生对《三国演义》的评价,就会发现其评价是有失偏颇的,或者说是与事实有矛盾之处的。
关键词:鲁迅《三国演义》评价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开中国小说史书的先例,在《史略》中鲁迅将中国的众多古典小说纳入其中,《三国演义》也不例外,而让人们特别注意的是,一向以来被认为是“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在《史略》中并没有得到认可。
鲁迅对《三国演义》的评价并不高,肯定性的评价是极少的。
在《中国小说史略》中鲁迅对《三国演义》有这样的评价,“然据旧史即难于抒写,杂虚辞复易滋混淆,故明谢既以为‘太实则近腐’,清章学诚又病其‘七实三虚惑乱观者’也。
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慨,时时如见矣。
”[1]鲁迅在这里直接引用前人对《三国演义》的评价,说明其同样也认同在虚实方面《三国演义》所出现的弊病。
而对于人物描写,鲁迅觉得“亦颇有失”,认为作者在描写人物的主要特点时反而弄巧成拙使人物显得“不像”其该有的形象。
鲁迅对《三国演义》的评价并不多,除了《中国小说史略》中的一笔,还只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提及到过。
《变迁》中对《三国演义》的评价与在《史略》中的评价基本一致,只是在《变迁》中鲁迅更加具体的指出了他所认为《三国演义》存在的弊病。
鲁迅将弊病分为三点,其一,虚实混杂的叙事容易招人误会;其二,描写过实,写好的人,简直一点坏处也没有,而写坏的人,又一点好处也没有;其三,文章和主意不能符合——作者想要表现的和作者最终呈现给读者的不能一致。
在《史略》和《变迁》中,我们得以了解鲁迅对《三国演义》的评价不高是确有实事,而是否《三国演义》真就像鲁迅先生所评价的“一文不名”,还需要我们用客观公正的态度来进行审视,而不仅仅因为鲁迅先生本人的影响力而改变。
著名作家对三国演义的评价
著名作家对三国演义的评价
著名作家对《三国演义》的评价
一、张晋
张晋是中国近代文学家,他认为《三国演义》是一部杰出的历史小说,也是伟大的历史史诗。
他说:“古今中外小说,没有比《三国演义》更动人的了。
这部作品不仅巧妙地混合了戏剧与叙事,传神地描绘了人物形象,更融入了古代智慧,是一部无可比拟的文学名著。
”
二、郭沫若
郭沫若是中国当代文学家,他把《三国演义》比喻为“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一颗流芳百世的明珠。
”他认为,《三国演义》在写作、构思、观念、情节、人物形象、历史铺垫、社会活动等方面,都有着突出的成就,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绝唱,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学杰作之一。
三、鲁迅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家,他把《三国演义》比喻为“国之骄兵!”他说:“三国演义,谁不爱?句句活生生,行行洋洋,堪称中国古典文学第一奇葩。
”他认为,《三国演义》与其它文学作品不同,在那些重要地方,它有着它独特的语言风格,句句明快,行行富有哲理,堪称中国古典文学经典之一。
- 1 -。
语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练习题 常识及名篇名著含答案50
语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练习题常识及名篇名著含答案50一、初中语文常识及名篇名著1.下列关于名著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躲在箱子里睡觉时,不料一只大鹰将箱子叼走,还把箱子掉进了海里。
B. 《简·爱》中女主人公自尊、独立的性格的形成,是与她童年的幸福生活分不开的。
C. 青面兽杨志潜心仕途,但先丢了花石纲,后又丢失生辰纲,不得不落草并投奔梁山,最终在征方腊时病逝。
D. 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刻画了很多受科举制度播弄而失魂落魄的人物形象。
书中所写王家三姑娘绝食“殉夫”,实则是对封建礼教的愤怒抨击。
【答案】 B【解析】【分析】B项,“是与她童年的幸福生活分不开的”错。
《简·爱》中女主人公的童年是不幸的。
故答案为:B【点评】中考试题中对文学常识内容的考查,目前都局限于课程标准所列出的12部(类)中外文学名著。
这类积累题可以给出作品中的人物,问这个人物出自哪部作品,还可以考作品的作者叫什么名字,是哪个朝代、哪个国家的,该作者还有哪些著作等。
2.下列内容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一个“绝”字,传出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这种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
B. 古代仁人贤士多有闲情雅致,高洁情怀。
刘禹锡钟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陋室,陶渊明倾心“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桃源,表达了他们对高尚情操的崇奉。
C. 《记承天寺夜游》中,“积水空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却具有小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D. 劝谏是一门艺术。
不仅讲究方法,而且还必须注意表达的技巧。
宋濂循循善诱,诚恳真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诸葛亮采用委婉劝谏的方式,试图以深深的感情打动君主。
邹忌则直言相劝齐王,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先讲故事,再摆治国之道。
【答案】 D【解析】【分析】D“邹忌则直言相劝齐王”错误,邹忌以现身说法为喻去讽谏齐王。
著名作家对《三国演义》的评价
著名作家对《三国演义》的评价《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文学经典巨作,被誉为“四大名著”之一。
自问世以来,受到了世界各地读者的广泛关注与喜爱。
作为一部历史小说,其所包含的三国历史、人物、事件、故事等,展示了中国文化、历史、哲学等方面的特点和精髓。
因此,它深受许多著名作家的喜爱与高度评价。
本文主要介绍几位著名作家对《三国演义》的评价。
鲁迅:认为《三国演义》是“中国小说表现力最高、最为传统的一部作品”。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认为,《三国演义》是中国小说的杰出代表作品之一。
他对小说文学的观点是,小说的真正价值在于它具有深刻的社会思想,它可以描绘社会现实,并能够表现人与人之间复杂的关系。
他认为,小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具备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才能被称为真正的中国小说。
而《三国演义》在这方面表现极为突出。
鲁迅认为,《三国演义》是一部表现力最高的小说,因为它充分地运用了各种艺术手法,如典故、意象、象征、比喻等,使得小说的形象鲜明而全面。
此外,他还认为,《三国演义》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好的体现之一,它能够让读者了解到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唤起人们对于中华文明的认识与感受。
金庸:《三国演义》是“古代封建社会的写照,也是中国文学的典范之一”。
金庸是中国20世纪的文学巨匠,他的文学作品被广泛阅读,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对《三国演义》的评价是,它是古代封建社会的完备写照,也是中国文学的典范之一。
他认为,《三国演义》的价值在于它描绘了一个复杂的社会世界,展示了人们之间的权力、财富、爱情、信仰等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作为一位武侠小说大师,他对小说中武功、武器等的描写也十分赞赏。
金庸还认为,《三国演义》的语言非常精妙,充满了诗意,反映了古代中国的精神文化。
他认为,《三国演义》的语言韵味可以让人们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即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
此外,他还强调了《三国演义》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认为它是中国文学的代表作品,也是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文学巨著。
鲁迅眼中的四大名著
鲁迅眼中的四大名著鲁迅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他的小说、散文、杂文,都是中国现代文学最璀灿的明珠。
在现代史上,鲁迅先生不仅是个大文豪,而且在碑帖、美术、国学等领域,都有自己的真知灼见,而且均有很高的建树。
特别是他对中国小说史的研究,他的《中国小说史略》,问世已近90年了,仍是所有研究中国小说史的人所绕不过去的一部著作。
他对我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的概括和评价,鞭辟入里、入木三分,到现在仍被人们反复引用。
一、论《水浒传》“侠”字渐消,强盗起了,但也是侠之流,他们的旗帜是“替天行道”。
他们所反对的是奸臣,不是天子,他们所打劫的是平民,不是将相。
李逵劫法场时,抡起板斧来排头砍去,而所砍的是看客。
一部《水浒》,说得很分明:因为不反对天子,所以大军一到,便受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盗——不“替天行道”的强盗去了。
终于是奴才。
——《三闲集·流氓的变迁》此语在文革时期大红特红,曾被反复引用,甚至和毛主席评《水浒》的语录并列排印。
现在看来,这些评论,仍然对我们认识《水浒》有很高的价值。
二、论《三国演义》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中国小说史略》此语一针见血的指出了《三国演义》在塑造人物方面的缺陷。
三、论《西游记》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又作者禀性,“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忽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中国小说史略》承恩本善于滑稽,他讲妖怪的喜怒哀乐都近于人情,所以人都喜欢看。
——《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这些语言,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吴承恩高超人物写作艺术的赞许。
四、论《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绛洞花主》小引此语一针见血指出,许多人对《红楼梦》主题的实用主义倾向。
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被打破了。
——《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水浒》和《红楼梦》的有些地方,是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的。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三国演义》给予了高度评价新Microsoft Word 文档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三国演义》给予了高度评价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三国演义》给予了高度评价,但也提出了一些批评性意见,比如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有“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你认为这里批评的情况在《三国演义》中确实存在吗?如果有试作具体说明明显存在……先说刘备。
庞统说取西川时,刘备极力反对,说刘璋和自己是同宗,不忍心夺取他的地盘,看起来不忍心,结果呢,他还是一步一步把刘璋的地盘拿走了,他在夺取西川的时候,怎么不想到刘璋和自己是同宗啊,有伪善的味道吧。
还有,说什么三让徐州。
其实明白人都知道,刘备当时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有人送徐州巴不得赶紧收下,偏偏还推辞,推辞就推辞吧,刘备还住在那里,走人不就完了吗?这给人的感觉好像是,得表现出我是迫不得已才收下徐州的这个味道。
诸葛亮就太神了。
首先,草船借箭,说什么夜观天象之类的话,然后有大雾;之后,七星台借风,还有那装束(你自己找一下原文~),其实本来就是要挂风的,那诸葛亮直接说我算出风要来的不就行了,还装模作样个什么劲……像后期,其实历史上,后期诸葛亮出师根本就没多少胜利的,几乎都是杯具的,结果演义里面还把他写的超神的,什么挥泪斩了马谡,空城计。
罗贯中太专注于诸葛亮,把他渲染成了一个神人一样。
其实一些人不比诸葛亮差,比如庞统,周瑜,郭嘉,贾诩,陈宫等鲁迅曾评价《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刘备之德近乎伪,孔明之智近乎妖”,对此,你怎么看?写作这事情需自己动手,自己写的才是最好不过可以提供给你一个思路:刘备“德近乎伪”与孔明“智近乎妖”并非批判,而是用“伪”和“妖”来进一步肯定“德”与“智”的程度,属贬义褒用,肯定“德”与“智”的同时肯定的是《三国演义》作者无与伦比的且带有艺术性的刻画人物的手段,《三国演义》以历史为蓝本,却超越历史,充分注入了作者(罗贯中)本人的思想取向,同时也通过一系列的事件将故事人物刻画的极具魅力、鲜活无比。
评鲁迅对《三国演义》的看法
《中国小说史略》中鲁迅对《三国
演义》有这样的评价「然据旧史
即难于抒写,杂虚辞复易滋混淆,
故明谢既以为’太实则近腐’,清
章学诚又病其’七实三虚’观
者'也。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
欲显刘备之长厚而
之多 而 0 于 0特多
语,义勇之慨,时时如见矣。”⑴鲁
迅在这
人对《三国
演义》的评价,说明其同样也认同
在虚实 《三国演义》
|20何。8夂学教育
鲁迅谈到《三国演义》写好人
就把人写得简直没有一点坏处,
写坏人则把人写得简直没有一点
好处;鲁迅所谈到的这一点与《三
国演义》的实际情况是不相符的,
有许多的读者认为《三国演义》的
人物形象“脸谱化”或者说人物形
象“扁平化”,但是只要留心就会
发现,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其
实也体现了人物复杂和矛盾的一
曹操的性格使多维度、立体化的,
不是可以简单的用[子的人”、“坏
的人”来加以区别的X小说中各种
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并不能武断
的来用[子”、“坏”来认识,而是要
充分的认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
矛盾性X
3.文章和主题的不符合
鲁迅
《三国演义》写人
“亦颇有失”,认为想要表现刘备
的仁厚反倒人感到虚伪,想要
表现孔明多智谋反倒让人感到妖
的
9但是
也 写了他 的 点9 也
、 为作者写
了他的 点和不 9 其人物形
象
实9塑造得
9
所以鲁迅在评价时也有“惟于关
羽9 多好 9义
9时时
”的
一 谨慎
、
的刘备9也会
乘着酒兴说出“备若有基本
碌碌之辈,诚不足虑也”,让刘表
大连市部编版中考语文语文常识及名篇名著专题练习(及答案)(1)
大连市部编版中考语文语文常识及名篇名著专题练习(及答案)(1)一、初中语文常识及名篇名著1.下面的选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宗教和哲学是印度诗人泰戈尔诗歌的核心主题。
他的抒情诗集《吉檀迦利》集中体现了这点,作品以形象化的手法表现诗人宗教哲学思想。
B. 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以若瑟夫回忆少年时代往事的角度来叙述故事,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使故事更加真实。
C. 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最有特色的那些描写狐鬼花妖的故事,像婴宁、聂小倩、香玉,大都温婉体贴,善解人意,寄托着人们对理想女性的美好想象。
D. 《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编撰的一部笔记小说,从内容上分为“德行”“言语”“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咏雪》《陈太丘与友期》均出自“言语”这类。
【答案】 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D.有误,《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分别出自《言语》篇和《方正》篇。
故答案为:D【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2.品读古典诗词,感受节日文化,将下列诗歌按传统节日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清明时节时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②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③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④樱桃桑甚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⑤大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A. ③⑤①②④B. ③⑤①④②C. ⑤③①②④D.⑤③①④②【答案】 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在平时考生要注意对相关的常识进行积累,注意综合性活动的开展,在活动中了解常识,掌握常识。
①句对应的是:清明节;②句对应的是:重阳节;③对应的是:春节;④对应的是端午节⑤对应的是:元宵节故答案为:B【点评】考生对传统的节日要知晓,对诗句中所涉及的节日要了解,掌握相关的文化文学常识,完成此题不难。
鲁迅论《三国演义》
作者: 王永生
出版物刊名: 社会科学研究
页码: 70-74页
主题词: 三国演义;鲁迅;长篇历史小说;中国小说史略;小说人物;我国古代;社会生活;罗贯中;
三国志平话;历史渊源
摘要: <正>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曾对我国古代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发表过许多精辟、独到的评论和见解,值得我们深入地加以领会、学习。
“三国”故事不简不繁,适于作小说《三国演义》是有一定史实根据的长篇历史小说。
在罗贯中写定《三国演义》以前,关于“三国”故事早就有相当长的流传历史。
鲁迅曾经指出,如今可以见到的“上栏为图,下栏述事,以桃园结义始,孔明病殁终”的宋人《全相三国志平话》,便“颇足疑为说话人所用之话本,由此推演,大加波澜,即可以愉悦听者”。
从“页必有图”的情况来看,它已是“供人阅览之书”了。
鲁迅从文艺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的认识出发,就生活事件的内容特点,论述了“三国”故事之所以早在宋代便“已甚盛”的历史渊源。
鲁迅认为,只因“当时多英雄,武勇智术,瑰伟动人,而事状无楚汉之简,又无春秋列国之繁,故尤宜于讲说”。
由。
驳鲁迅评《三国演义》中的两句 Microsoft Word 文档
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我认为鲁迅这个说法是不对的,三国演义对人物的塑造是十分精彩的,个性鲜明,生动。
鲁迅认为写过头了,其实不然,在历史演义小说中,稍过一点,恰到好处。
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为了宣传一个人物事迹,不也是稍加渲染吗?
看看当代名家笔下的人物,多是“亦颇有失”的写法。
前些天看了王立群教授博客上的一篇文章,讲到项羽,说“匹夫之勇”只韩信的当时的看法,这句话可能还别有用心,我比较受启发。
我不能说鲁迅别有用心,但不因为是鲁迅的评价,这拿来当真理。
这个评价甚至被编成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题,令人愕然!
回过头来,我们不妨看看鲁迅自己小说中的人物,鲁迅先生描写人物讲究用的是“综合法”,即“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鲁迅笔下的阿Q、祥林嫂、润土、孔乙已、那一个不是合成的“亦颇有失”?
其实鲁迅和罗贯中一样,都是通过这个“有失”,创造了人物形象,让人物妇儒皆知,耳熟能详,家喻户晓。
不同的只是创作背景,时代,内容以及要表达的喻义不同而已。
鲁迅难道也名犯了“文人相轻”的错误吗?。
名著导读:《三国演义》知识点最全整理与练习答案
名著导读:《三国演义》知识点最全整理与练习答案【内容提要】《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著,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0年的历史风云。
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
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罗贯中(约1330——约1400),汉族,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籍贯山西太原府。
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体小说的鼻祖。
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
今天我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
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
小说一开始,描写汉末大乱,各路英雄陆续登场。
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开始了“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伟大事业;董卓进入洛阳,祸国殃民,终被消灭;曹操与袁绍又展开争斗,官渡之战成为高潮。
在这一段落,张飞怒鞭督邮、关羽温酒斩华雄及青梅煮酒论英雄等精彩的片断,展示了刘、关、张不同的英雄风采,特别是关羽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会等,更突出表现了他义薄云天、勇武神威的性格特点。
接着,重点描写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决策,拉开了三分天下的序幕。
刘备在与曹操的当阳之战中失利,迅速采取联吴抗曹的政策。
诸葛亮舌战群儒,坚定了孙权抗曹的决心。
于是,赤壁之战轰轰烈烈地展开了,蒋干中计、草船借箭、曹操赋诗、借东风等,高潮迭起,构成了全书最为紧张的智慧较量,大大提升了小说的文化品位。
随后诸葛亮三气周瑜,刘备不仅稳定了根据地,同时占领益州,夺取汉中,又得到马超、黄忠等大将,势力不断壮大,并进位“汉中王”。
承德市部编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 语文常识及名篇名著(及答案)
承德市部编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语文常识及名篇名著(及答案)一、初中语文常识及名篇名著1.下面的选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宗教和哲学是印度诗人泰戈尔诗歌的核心主题。
他的抒情诗集《吉檀迦利》集中体现了这点,作品以形象化的手法表现诗人宗教哲学思想。
B. 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以若瑟夫回忆少年时代往事的角度来叙述故事,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使故事更加真实。
C. 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最有特色的那些描写狐鬼花妖的故事,像婴宁、聂小倩、香玉,大都温婉体贴,善解人意,寄托着人们对理想女性的美好想象。
D. 《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编撰的一部笔记小说,从内容上分为“德行”“言语”“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咏雪》《陈太丘与友期》均出自“言语”这类。
【答案】 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D.有误,《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分别出自《言语》篇和《方正》篇。
故答案为:D【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2.阅读下面文字填空。
(1)读《三国演义》,看英雄命运,最令人叹息的是连叫数声“既生瑜,何生亮”气绝而亡的________。
其中“亮”是指________。
(2)你肯定读过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吧。
你喜欢其中的哪一个人物形象?谈谈喜欢的原因。
【答案】(1)周瑜;诸葛亮(2)示例:我喜欢《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因为关羽这个人物是赤胆忠心的化身,是诚实守信的代言人。
与刘备失散,天各一方,被曹操收留并重用。
当得知刘备在荆州刘表处时,关羽毅然带着嫂子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冒死投奔齐备。
这是多么的忠心耿耿,令人肃然起敬。
【解析】【分析】本题是对名著名篇的考查。
名著名篇首先要从中国的四大名著读起。
四大名著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珍藏,其中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和让人着迷的艺术特色,都能让所学者叹为观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先生评价《三国演义》时曾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及形成的原因。
此句是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里谈《三国演义》的时候用来批评《三国演义》的描写的。
鲁迅先生认为其在表现人物时分寸把握不够,所谓“夸过其理,则名实两乖”。
确实,罗贯中基于正统立场,在小说中极力张扬“拥刘反曹”主旨,从而把一切优秀品质都堆加在刘备身上,以致露出一些有悖人情道理的马脚,比如当赵云在长坂坡历尽危难把阿斗救出交与刘备时,刘备居然可以将孩子往地下一扔,说道是为此孺子差点折了一员大将云云,借此以显刘备对部属的厚道仁爱,确乎有些权谋行事者的特征。
此外,赤壁之战的诸葛亮,不仅神机妙算,竟还能呼风唤雨,设坛祭东风火烧曹操八十万大军,获得了此战的最后胜利,这也不是凡人力所能及,而是神仙的法力。
当然也应该看到,《三国演义》中并未将诸葛亮写得算无遗策、智若天人,还是写了他一生的失误的,比如荆州守将的人选上,关羽与赵子龙比,实非合适的人选;派庞统取川该也是一种错误,若刘备与诸葛亮前往或许会更加默契些,而庞统不死,诸葛亮后来也不至于事无巨细均亲自过问;再如一出祁山路线均在司马懿的算计中;街亭之战用人不当等。
诸葛亮的失误,对蜀国造成的冲击都是致命性的。
由此看来,罗贯中还是相当清醒的,他并没有将诸葛亮写成神人,没有完全将他神化。
原因:
《三国演义》之所以在人物塑造上会出现“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欲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的表现特点,主要源于其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塑造法。
所谓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塑造手法,指在人物塑造中,突出甚至夸大人物形象的主要性格特征,而对其性格中的次要方面则欲以舍弃,比如,曹操的奸诈雄豪、关羽的忠义勇武、刘备的仁爱宽厚等。
在具体塑造中,为了较好地表现《三国演义》中英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作者又运用了以下几种表现手法:
(一)出场定型法,即通过主要人物一出场几件事件的叙述,展示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如曹操少时中风的描写、刘备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的描写,都
恰好地揭示了二人的性格特征,以后一系列事件的发生,都不过是他们主要性格特征的演化。
(二)反复皴染。
即围绕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强化、深化,使其性格在单一中呈现出丰富性和复杂性,如曹操后来梦中杀人、割发代首等一系列事件的描写。
(三)多用传奇故事和生动的细节来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如关羽温酒斩华雄的描写。
(四)善用对比、烘托手法,如刘备和曹操的处处对比描写。
《三国演义》在人物塑造上以上诸手法的运用,使这些人物容易给人以强烈、鲜明的印象,在单一、稳定乃至夸张中呈现出一种单纯、和谐、崇高的美。
但另一方面,这种手法也容易造成人物形象程式化、脸谱化的倾向,因其缺少性格内部的冲突和性格变化发展的逻辑,因而往往给人以失真之感,这也难怪鲁迅要作出那样的评价了。
此外,这种缺点的产生,可能是受史传材料的局限,同时也受某些民间传说人物定型化的特点的影响。
同时在运用想象夸张手法上,有时不免过分,所谓“夸过其理,则名实两乖”,鲁迅说的“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正是最明显的例子。
民间谚语说:“刘备摔阿斗,刁买人心”,也正和鲁迅的批评相似。
也说明作品的客观效果和作者本来的主观愿望还颇有不一致的地方。
所谓过犹不及,正是这样,不过瑕不掩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