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教案新部编本3

合集下载

3.新中国的内政和外交

3.新中国的内政和外交

方针,你知道亚非国家同与异有哪些吗?
同:
遭遇相同:曾经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
面临问题相同: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
和发展民族经济。
异: 社会制度不同 意识形态不同 建 设道路不同
为什么周恩来的发言体现“民主精 神”?
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的观点,一方面肯定 了各国的处境不同、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 并没有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呼吁为反对殖民 主义的共同利益而加强团结与合作。
2.说说20世纪50年代国际舞台上的“中国 声音”主要指什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的方针
3.改错题
印度
20世纪50年代,我国政府在同缅甸政 府代表的谈判中,首次提出了相互尊重主 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渐成 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1955年在 日内瓦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求同存异 ”的方针,推动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说一说 平等、 协商、 求同存异
什么是万隆 精神?
第三课
外交
内政
新中国第一部 宪法
和平共处五项 基本原则
万隆会议
1.右图为我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此宪法描述不 正确的是( )
C
A.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B.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C.它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 D.它明确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二、新中国的外交:
(一)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二)出席万隆会议
二、新中国的外交:
(一)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二)出席万隆会议
1、万隆会议的召开
(1)时间:1955年4月 (2)地点: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3)与会国:29个亚非国家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的教案范文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的教案范文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第一章:新中国成立与内政改革1. 教学目标:了解新中国成立的背景及其内政改革的主要内容。

2. 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的背景、内政改革的主要措施。

3. 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内政改革的影响。

4. 教学过程:a.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的背景。

b. 讲解:详细讲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及其内政改革的主要内容。

c.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内政改革对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d. 总结:强调新中国成立与内政改革在我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章:新中国的外交政策1. 教学目标:掌握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及其演变过程。

2. 教学重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外交关系的演变。

3. 教学难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背景、外交策略的调整。

4. 教学过程:a.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了解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背景。

b. 讲解:详细讲解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及其演变过程。

c.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新中国外交政策对我国国际地位的影响。

d. 总结:强调新中国外交政策在我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第三章:新中国的外交成就1. 教学目标:了解新中国在外交领域的主要成就及其意义。

2. 教学重点:新中国外交成就的主要内容、意义。

3. 教学难点:新中国外交成就的评价、影响。

4. 教学过程:a.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了解新中国外交成就的背景。

b. 讲解:详细讲解新中国在外交领域的主要成就及其意义。

c.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新中国外交成就对我国国际地位的影响。

d. 总结:强调新中国外交成就在我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第四章:新中国的外交困境与挑战1. 教学目标:了解新中国在外交领域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2. 教学重点:新中国外交困境与挑战的主要内容、原因。

3. 教学难点:新中国外交困境与挑战的应对策略、影响。

4. 教学过程:a.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了解新中国外交困境与挑战的背景。

3新中国的内政和外交教案

3新中国的内政和外交教案
教学过程
授课人复备
导入:新中国在建国之初面临着美苏冷战的严峻局面,一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拒不承认新中国的合法性。联合国的中国代表是台湾的国民党政府。在这种形势下,新中国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外交策略以打开外交局面,为国际社会承认呢?
一、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
让学生读课本,提问:为什么说1954年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如何处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和残余势力?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在同帝国主义建立外交关系之前,首先肃清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扫清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
请那些客?
1949年3月,毛泽东在西柏坡发表讲话指出,“我们是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但是从来敌视中国人民的帝国
主义决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我们。只要他们一天不改变敌视的态度,我们就一天不给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合法地位。”
周恩来在这种情况下该如何做?
请学生朗读周恩来在万隆会议的补充发言
本课小结
新中国面临复杂的国际形势,积极应对,在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搞好关系的同时,成功地增加了同亚非第三世界国家的友谊,在几年之内成功地打开了外交局面,为国内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很好的国际环境。



三、周恩来与万隆会议
1954年,印度尼西亚、缅甸、锡兰、印度、巴基斯坦五国总理发出倡议,向亚非25国发出召开亚非会议的邀请,除中非联邦外其他24国都接受邀请。
提问:亚非国家特点?
本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与会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即反对殖民主义,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
提问:谁会害怕?老师介绍“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新中国首要的外交问题是如何处理旧外交关系?
另起炉灶。新中国不继承外国政府过去与旧中国政府建立的外交关系,也不承认外国在中国原外交官的身份,凡愿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外国政府,都必须经过一定程序,在新的基础上办理建交事宜。

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求同存异”
样就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 不是相互疑虑和恐惧、相互排斥和对立....这是 与会各国的主要问题。其次才是存异。
“求同” 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出共同基础,这
是指我们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 “存异” 实际存在。但是它不应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 成共同的协议。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哪年提出来的?是在 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
(1953年12月,我国政府在同印度政府代表的谈 判中首次提出。)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惠, 和平共处.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有什么意义
五项原则的倡导,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
1954年4月周恩来 率代表团步入日内 瓦国际会议会场
1955年4月周恩来走 下飞机毅然出现在 印尼万隆机场
三、周恩来与万隆会议
万隆会议
1955年4月,亚洲和非洲国家政府 首脑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会议。 我国政府派周恩来总理率代表团出席 会议。这次会议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由 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与会 共29个国家。
2.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什么要开展外交活动?
新中国建立初期,遭到了美国等下放资本主义国家 的遏制,为创设有利国际条件,积极开展外交活动。
3.新中国成立之初取得了哪些 外交成就?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万隆会议的召开
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
睿智优雅、风度翩翩的周恩来总理成为万隆 会议的明星。请讲述搜集到的关于周总理外交生涯 的故事。

第3课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第3课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言
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的那天,就向全世界宣告: “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
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 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பைடு நூலகம்
知识回放 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稳定物价
土地改革
1950-1952
抗美援朝
1950-1953
内政、外交
巩固政权 成就(建国
初期)
第3课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一、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准则 三、周恩来与万隆会议
--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第 3 课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新课标要求: 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
人·民共·和国宪法》。 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 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一、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小资料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大
的最高权力机关。1954年召开了第一届全国
外交活动既要靠国家实力,也要靠外交家的智慧 谋略。
外交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弱国无 外交”。
经济发展,国家强盛是开展外交的坚实后盾。
外交是智者的游戏。
外交是妥协的艺术,要有“宽容大度”的气质。
外交同国家领导人正确决策分不开。
周恩来受到我国乃至全世界人·民深切爱 戴和尊敬,我们应从伟人事迹中发现成为伟 人的本质内涵。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 成长目标。
Download prompt: This PPT courseware has been carefully prepared by our store. We hope that after downloading, it can help everyone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After downloading the PPT courseware, i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教案】【北师大版】0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教案】【北师大版】0
思考回答:新中国为巩固新生的政权,主要做了哪些努力?
活动一:阅读课本P15“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结合多媒体资料,完成下列问题:(思考、讨论、展示、倾听、点评)
1.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什么?
2.说一说,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在什么会议上制定的?该宪法制定以前,什么文的宪法?它确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年宪法B.《共同纲领》
C.《中华民国宪法》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年5月,叙利亚爆发了大规模人道主义危机,包括40多名儿童在内的100多名平民遭到屠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要求制裁叙利亚,而中国则反对干涉叙利亚内政。这一事件体现中国政府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是( )
A.大国强权的原则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新中国政府为中国的和平建设争取了较为有利的外部环境的举措有( )
①和平解放西藏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③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宪法的制定
④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会议期间卓有成效的活动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熟记本课重点内容;
2.预习第4课
1.万隆会议举行的时间、性质?
2.在这次会议中,他们的共同愿望是什么?
3.周恩来创造性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请问“同”指什么?“异”指什么?
4.什么是“万隆精神”?
建国初期我国内政和外交领域有哪些重大成就?
1.有这样一首长诗:……祖国,您在哪里?……在西藏和平解放的签字笔里,在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雄壮歌声里,在新宪法散发出的阵阵书香里……诗中“新宪法”指的是( )
【预习检查】(预时3分钟)
【复习旧知】(预时2分钟)
【探究新知】(预时35分钟)
一、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教师结合各小组展示情况,请其他小组点评,并适当补充,予以评价、计分)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教学设计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教学设计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设计】一、课程标准: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二、知识与能力:了解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意义,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通过辩论,培养辩论能力和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处理不同意见的能力。

三、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联系社会主义制度,认识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通过新中国前后外交状况变化的对比,认识新中国在外交方面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社会所产生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通过分析比较周恩来在万隆会议的外交政策,了解周总理高超的外交艺术,逐步培养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和对历史的理解能力。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学习,认识政治和经济是密切相关的,以法治国、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地完善。

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会议的学习,认识新中国的外交是以热爱和平而又不畏强暴的崭新面貌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及其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万隆会议的史实。

2教学难点如何采取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对宪法、原则、会议这些枯燥、理性的知识产生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学情分析】本课涉及一些政治名词,如:人民民主专政,根本政治制度等,对初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学生由于没有学习世界史,对建国初期的国际形势还不十分了解。

由于本课的内容在课标中只在识记层面作最基本的要求,所以给师生学习留有较大的空间,可以开展各种合作型、探究型的学习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中国的内政和外交

新中国的内政和外交

【知识夯实】10分钟 政治建设部分
1.新中国建立初期——过渡时期(1949—1956) ⑴新中国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我国民主政治的 特色? ⑵1954年宪法颁布目的、原则、意义? 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确立及方式、意义? ⑷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立基础、 职能变化、意义? ⑸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背景、意义? 2.新时期——改革开放后(1978年至今) (1)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有哪些? (2)依法治国方略(1997、1999);意义? (3)基层民主选举概念、法律、意义?村民自治核 心内容?
中国政治文明历程
奴隶社会 夏、商、周:分封制和宗法制
古代
旧民主主义革命
权力越来越集中
封建社会 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越来越强化
辛亥革命
反对专制、追求民主
近代 现代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共领导的反对国民党独裁斗争 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大制度
建立特色的民主政治并不断完善
新时期: 民主政治发展完善
材料:近110年间„„外遭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受封建主 义的压迫,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回溯近代以来的历 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 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 主的权利。 结合史实说明“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 争”,但只有在中共领导下,才真正获得当家作主的权利” “斗争”: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国民大革 命、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建立新中国。 “人民获得当家作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 选举制度。
【知识夯实】10分钟 二.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0分钟
1.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6 ⑴外交方针: 独立自主外交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内容、意义 ⑵外交成就:1950.1954.1955 2.70年代初的外交: ⑴1971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背景、意义) ⑵1972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背景、历程、意义 ⑶1972中日建交的标志 3.新时期的外交:独立自主表现为不结盟的外交 ⑴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动 ⑵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外交活动

【导学案】《第3课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学案

【导学案】《第3课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学案

初二历史教学案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班级小组姓名主备教师:杨福银参与:段瑞林备课时间:第1周使用时间:第2周【前置测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为巩固政权采取了哪些措施?【学习目标】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面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1.知道我国颁布的第一部宪法的时间、主要内容及性质。

2.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及主要内容。

3.知道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的内容及意义。

【预习导航】◆认真阅读课本15—18页课文,独立完成下列学习任务(注意看课本上的图):三、周恩来与万隆会议1、万隆会议召开时间、地点?这是一次什么会议?2、周恩来提出了什么方针?起了什么作用?【探究展示】(组内交流:有疑难问题的同学积极发言,提出疑点、难点,其他同学积极参与讨论、探究)1、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2、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求同存异”的“同”“异”分别指的是什么?【归纳总结】自己归纳一下,本课讲述的新中国内政、外交方面的成就有哪些?【达标测评】1.12月4日是全国普法宣传日,那么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颁布于哪一次会议()A.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十一届三中全会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党的十二大2.1954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这部宪法的特点是()①坚持人民民主专政②坚持四项基本原则③坚持社会主义道路④坚持科学发展观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3.右图为1955年万隆会议期间,各国代表争相请周恩来签名的情景。

该情景出现的原因是()A.中国国力强大 B.与会各国赞成社会主义C.周恩来“求同存异”方针得到广泛赞同D.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席位4.下图漫画名为“眼疾”。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教学案教案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教学案教案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教学案教案教学案: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内政措施,分析其意义和影响。

2.了解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实践,分析其发展和变化。

3.掌握文献阅读和分析技巧,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1.新中国的内政措施a.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b.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建设c.教育和科技政策d.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建设2.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实践a.援助第三世界国家的外交政策b.中印战争和对印度的外交政策c.中苏交恶和对苏联的外交政策d.中美关系的发展三、教学步骤和方法1.第一堂课:新中国的内政措施a.教师讲解:介绍新中国面临的内政问题和发展的基本情况。

b.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总结新中国的农业、工业化进程、教育和科技政策以及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建设等措施。

c.学生报告:每个小组选一位代表报告小组总结的内容。

d.教师点拨:教师就学生报告中的亮点和问题进行点拨和评价。

2.第二堂课: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实践a.教师讲解:介绍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实践的基本原则和内容。

b.阅读文献:学生阅读相关文献,分析中印战争、中苏交恶和中美关系发展等事件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c.小组讨论和展示:学生分小组讨论文献内容,总结事件背后的外交政策和原因,并展示小组的讨论结果。

d.教师点拨: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拨和评价。

3.第三堂课:综合分析与思考a.学生自主思考:学生个人以及小组根据所学内容,分析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政策的意义和影响。

b.学生报告: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报告,分享自己的思考和分析结果。

c.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报告进行点评,指出合理性和不足之处,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进一步探讨。

四、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和报告的质量和参与度。

2.学生个人或小组报告的思考深度和展示能力。

3.学生对于文献阅读和分析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教科书和课堂讲义:提供基础知识和概念。

2.文献资料:提供相关事件和外交政策的背景和分析。

八年级历史教案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八年级历史教案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一、新中国的内政:
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颁布,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二、新中国的外交: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
万隆会议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新中国的内政
教师请学生们观看多媒体(或录像)播放的有关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通过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纪录片片段。

学生观看录像,了解会议的大概内容,感受会场的气氛,提起学习兴趣。

教师提出相关的问题,学生通过快速抢答等形式,将从纪录片中所获得的信息说出来,如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出席会议的主要领导人以及第一部宪法颁布的时间、名称等。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可以进一步质疑):大家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在1949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什么没有马上颁布宪法呢?
引导学生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处境,三大改造是否完成,国家正由新民民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等方面来思考回答。

(注意不宜过多地解释,点到为止,避免难繁)
同时要学生明确:尽管没能马上颁布《宪法》,但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联系已有的知识,温故知新)教师: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同学们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不过,大家一定还想做更深入的探讨,现在就请同学们打开思路,提出你们自己想进一步了解的问题来。

学生:思考后提出问题。

(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后的成功感,培养主动探求知识的意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课堂具有开放性)。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的教案范文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的教案范文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第一章:新中国成立与内政改革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及其内政改革的主要内容。

2. 培养学生对新中国内政改革的认知,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新中国内政改革的意义,培养其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内政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2. 教学难点:新中国内政改革的特点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内政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内政改革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改革内容。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内政改革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四、教学内容1. 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解放战争胜利、国民党政府垮台等。

2. 内政改革的主要内容: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公私合营等。

3. 内政改革的意义:解放生产力、巩固政权、促进社会公平等。

五、教学作业1. 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内政改革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第二章: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实践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其主要实践。

2. 培养学生对新中国外交的认识,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新中国外交的重要性,培养其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主要外交实践及其意义。

2. 教学难点:新中国外交的特点及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主要外交实践及其意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外交实践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外交政策。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新中国外交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四、教学内容1.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独立自主等。

2. 新中国的主要外交实践:参加万隆会议、与美国关系正常化等。

3. 新中国外交的意义:提升国际地位、维护国家安全、促进世界和平等。

五、教学作业1. 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新中国的外交实践对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的教案范文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的教案范文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2)掌握新中国成立后的内政建设的主要成就;(3)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及主要外交活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培养学生解读、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2)通过讨论、探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新中国的热爱和自豪感;(2)培养学生对和平、独立、自强的外交理念的认同。

二、教学内容1. 新中国成立的背景(1)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结束了中国百年来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3)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2. 新中国内政建设的主要成就(1)土地改革,实现土地制度的变革;(2)公有制经济的确立,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3)改革开放,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1)独立自主,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2)和平共处,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3)友好合作,构建国际关系。

4. 新中国主要外交活动(1)1950年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1971年,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3)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揭开中美关系新篇章;(4)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2)新中国内政建设的主要成就;(3)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及主要外交活动。

2. 教学难点:(1)新中国内政建设的历史背景及意义;(2)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展示历史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及内政建设、外交活动;2. 采用讨论、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3. 结合时事,让学生了解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对当今世界的影响。

五、教学评价1. 知识性评价: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小测验等方式,检测学生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内政建设成就、外交政策及主要外交活动的掌握程度;2.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讨论、探究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 情感态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学生作业等,评价学生对新中国的热爱和自豪感,对和平、独立、自强的外交理念的认同。

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教案04 北师大八年级下册

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教案04 北师大八年级下册

生:看书。
师: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的国际关系如何?
生: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的遏制和封锁,许多国家对新中国缺乏了解,心存疑惧。
师:我国为何要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其目的是什么?
生:为了打破资本主义国家的遏制,为国内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国际条件。
师:看书说一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什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过程?
三部分“周恩来与万隆会议”。
生:看书。
师:你能描述一下“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吗?周总理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生:略。(根据书上小字部分叙述)
师:1954 年 4 月,亚洲和非洲国家的政府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举行会议,这次会议是有史以来
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我国政府派周恩来总理率代表团出席会议,中国政府
生:略。(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发表产生了什么影响?
生:略。(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为我国打开了全新的外交局面,这与我国的外交部长周恩来总理
的努力分不开,下面我们来进一步了解一下周恩来总理在外交领域取得

生:学生回忆上节课内容。
计 二、讲授新课
师:在上新课内容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本课的课程标准。(展示幻灯片 1)让学生读。 生:学生齐读。 师:首先我们先把书上的第一部分内容看一下。1954 年 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 议在北京召开。大会讨论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那么 1949 年 10 月 1 日新中国成立 以什么代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驶权力?以什么代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展示幻灯片 2) 生: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 师:总结以上问题,我们就可以了解到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的背景了。随着形势的发展,以全 国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以《共同纲领》代行《宪法》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召开全国 人大的条件已经成熟,因此召开全国人大和制定宪法被提上日程。可以说第一届全国人大的中 心任务就是制定宪法。 师:那么看书上我们一起整理一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具体情况。(展示幻灯片 4) 生:齐回答。(主要包括时间,地点,主要任务,意义) 师:我们今天学习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有关内容,那么你能将它与第一届全国政协进 行比较吗?(展示幻灯片 5) 生:略。 师:本课的第一部分内容学完了,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说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生: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 行使权利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从而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 度。

第三课新的内政与外交教学案教案

第三课新的内政与外交教学案教案

第三课新的内政与外交教学案教案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第二单元第3课新国的内政与外交课型:新授主备:余翔审核:历史组时间:2007年3月班级姓名: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第一部宪法;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有关记载,让学生掌握其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新中国外交走向成熟的过程和新中国对世界和平所作的贡献。

教学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教学难点:建国初美苏对华政策的不同。

学习过程:知识体系:时间:名称: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内容:。

性质: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万隆会议的召开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2、周恩来与“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课前导学:一、填空题:1、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和时,同这两国总理提出了,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准则。

2、1955年,亚非独立国家的首脑,聚集在印度尼西亚的,举行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3、在1955年的亚非国际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他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和合作。

4、万隆亚非国际会议关心和讨论的问题是、和。

随堂检测:二、选择题: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思想包括()①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相处的②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和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③各国人民有权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④他国不得随意干涉第三国内政A、①②③B、①②C、①②③④D、①③2、在哪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A、日内瓦会议B、万隆会议C、26届联大D、第一次不结盟首脑会议三、列举题:列举新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

课后记:。

新中国的内政和外交-教案

新中国的内政和外交-教案
六、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学生随机抽查提问,同桌补充或更正,教师出示幻灯片并点评并指导理解识记、学生做好教材标注。疑难问题,教师组织合作互助交流讨论,明确小组成员,分工协调、任务明确,小组代表记录并做好发言准备,教师或学生点评,教师出示幻灯片帮助解疑答惑,同时强调重难点。
七、归纳小结,拓展提升。
8、学以致用,巩固提高。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致选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A孙中山B.蒋介石C.毛泽东D.周恩来
2.1954年颁布的我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容有()
①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②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③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④总结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经验教训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学习
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探讨我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认识新中国真正实现了人民民主,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
2.了解周恩来杰出的外交艺术,特别是在万隆会议上的出色表现,感悟伟人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并努力将其化为自己成长的动力。
3.增强同学间相互沟通、合作的意识。
能力目标
收集有关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周恩来外交生涯的资料,学习收集、整理历史资料的方法,和采用多种方式表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方法。
如何理解我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
学法指导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方法
读书指导讲授提问讨论练习
教学准备
导学案




一、复习回顾。
集体回顾上节课内容要点。
二、新课导入。
情景或故事导入。
三、出示课题。
四、出示目标。
5、指导阅读,整体感知。
1.1954年9月,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大会讨论通过了《》。

3课时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3课时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提出及性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内容和意义、万隆会议召开的时间、周恩来总理提出的“求同存异”的方针。

能力目标: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外交政策和成绩,提高分析、综合及组织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成立后国际地位的提高,增强学生爱国、爱党的思想情感。

重点难点: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学习过程:整体感知:自主梳理::新中国时间第一部宪法《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性质:是我国第一部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的宪法。

提出:年,首次提出。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共同倡导:年,三国分别为、、。

意义:时间,地点,中共代表:。

万隆会议方针,作用。

合作探究:综合以上知识点,结合所学知识,小组讨论:材料一:新中国建国第一年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以便为经济建设创造一个好的外部环境。

而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沿海实行封锁。

材料二: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和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

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该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

材料三: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犯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第3集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回答新中国成立后的国际环境如何?(2)材料三中所说的“这些原则”指什么?根据材料二、三列出其内容。

(3)“这些原则”是由谁首先提出来的?这些原则在国际上发挥了什么作用?知识拓展:独立思考下列问题,之后组内交流答案。

印度总理尼赫鲁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演说。

”缅甸总理吴努说:“这个演讲是对抨击中国人的一个很好的答复。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的教案范文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的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内政改革和建设成果;(2)掌握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及主要外交活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内政改革的特点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2)通过研究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新中国成立后内政改革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福祉;(2)认识到新中国成立后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新中国成立后的内政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2)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及主要外交活动。

2. 教学难点:(1)内政改革中各项政策之间的关系;(2)新中国成立后外交政策的形成及其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后内政改革和外交政策的关系。

2. 教学新课:(1)新中国成立后的内政改革:时间改革内容意义1949-1956年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手工业合作化、公私合营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促进国家经济发展1956-1966年“八字方针”、农村人民公社化、上山下乡纠正“大跃进”错误,调整国民经济1978年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体制改革、城市改革改革开放,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外交原则: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要外交活动:抗美援朝、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尼克松访华、加入亚太经合组织等3. 课堂讨论: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内政改革和外交政策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评价本节课结束后,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评价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后内政改革和外交政策的掌握程度,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课后作业1. 根据教材内容,总结新中国成立后内政改革的主要成就;2. 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其对国家发展的影响;3. 结合个人兴趣,选择一个新中国成立后的内政改革或外交事件,进行深入研究。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教案背景:
通过了解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感受国家实力的增强与周恩来的外交魅力。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万隆会议是中考的重点、热点。

训练学生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辩论能力和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处理不同意见的能力。

教学课题: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教材分析: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在第一单元走向社会主义之路是承上启下的内容,由于新中国经过一系列的努力稳定了政权才有了这一时期内政与外交方面的成就,进而又为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一个很好的国内国际环境。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了解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通过情景再现,培养辩论能力和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处理不同意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新中国前后外交状况变化的对比,认识新中国在外交方面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社会所产生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通过分析比较周恩来在万隆会议的外交政策,了解周恩来高超的外交艺术,逐步培养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和对历史的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会议的学习,认识新中国的外交是以热爱和平而又不畏强暴的崭新面貌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意识。

教学方法:
1、互联网搜索教学,在多媒体环境下进行信息化探究教学;
2、情境教学法,采用情景再现,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悟;
3、问题教学法,根据内容,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资料。

教学过程:
上课地点:多媒体教室
课前准备:1、搜索相关资料、视频音频文件,制作课件
2、做好学生课前指导,尤其是情景再现的指导
(一)复习式导入: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新中国通过稳定物价、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巩固了国家政权。

政权的巩固就为新中国的内政和外交方面的成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第三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二)讲授新课
(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文第一个子目“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A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什么?颁布的时间?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什么类型的宪法?它确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学生考虑回答后,教师讲解有关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结合本目中课文中的“想一想”与“每课一得”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宪法是我国根本大法。

它规定了国家性质(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它是一部有别于以往资产阶级类型的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表现在它的民主性上: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2)、回顾近代历史,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以及《周恩来传》中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外交”和“屈辱”是一对孪生兄弟。

……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让学生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总结近代史的外交特征:不平等、不独立、无自主权。

然后出示《共同纲领》中有关中国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原则的规定,由此引出新中国的外交特征:独立、自主、和平。

通过比较让学生形成强烈的对比意识。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此目可用问题教学法,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阅读本目,了解本目有关内容。

思考:
1、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的国际环境如何?
答: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的遏制的封锁,许多国家对新中国缺乏了解,心存疑惧。

2、我国为什么要开展外交活动,其目的是什么?
答:打破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遏制,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条件。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什么?它最早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
答: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1953年首次提出,1954年正式确立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发表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对国际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4)、周恩来与万隆会议
让学生大致介绍下周恩来总理以及有关周恩来外交智慧的小故事。

了解完周恩来之后,出示百度百科中万隆会议的相关内容。

通过课前学生根据相关资料,重现万隆会议的场景,由学生扮演印度尼西亚总统、泰国代表、伊拉克代表、巴基斯坦代表发言,让学生融入万隆会议的历史情境,感受部分参加国代表攻击共产主义攻击中国的氛围。

情境再现完后,根据学生的表演及相关知识,完成以下问题:
从参加国看这次会议有什么特点?
会议主要讨论的问题是什么?
参加会议的国家对中国的态度怎样?
以上问题非常简单,由情景再现学生很容易得出正确答案。

而面对部分国家代表对中国的敌视与猜忌中国代表该如何做?教师设计一个历史假设:
中国代表团对一些国家的指责加以反驳
中国代表团对一些国家的指责不予理睬
让学生展开讨论,这两种做法分别会出现什么情况?
(5)、学以致用:你从周恩来身上能学到哪些优秀品质以及“求同存异”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适用吗?实际上它包含什么道理?
(三)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向我们讲述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确定,为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奠定基础,也说明了我国已从人治走向法制,从专制走向法制的具体过程。

从万隆会议体现我国的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而打开了国际封锁的外交局面。

教学反思: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一课的重点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万隆会议的史实,而难点是如何采取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对宪法、原则、会议这些枯燥、理性的知识产生兴
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针对重点问题的解决在教材处理上,选择将新中国成立后与中国近代外交做比较,从而更加鲜明地突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重要性及作用,在万隆会议方面通过情景再现,在创设的情境中让学生通过体验有感而发,通过问题假设讨论中发现矛盾,学生在解决问题矛盾中轻松愉快地把难点突破。

在学习本课时尽量让每一位同学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学生兴趣与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活跃。

但由于本人的教学经验不足,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对于学生的回答,评议和总结比较单一,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