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怆奏鸣曲分析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赏析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赏析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德国伟大的作曲家、钢琴演奏家,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德国莱茵河畔的波恩,1827年3月26日在维也纳逝世。
创作上,他对古典主义音乐传统的继承与拓展,对奏鸣曲式和交响套曲形式结构等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使他成为维也纳古典乐派最杰出的大师之一,被后人尊称为“乐圣”。
出版于1799年的《悲怆奏鸣曲》是贝多芬1792年27岁时创作的,题献给酷爱音乐的亲王李斯诺夫斯基。
当时,既是暴风骤雨般的革命年代,又是自由与平等受到镇压的年代因此,在创作风格上,这部作品也具有以上两种因素的结合。
作品中,没有了海顿与莫扎特的影响,充满活力的贝多芬经过生活的磨砺,经常陷入悲剧情绪中。
这部作品的音调取材于青年贝多芬在波恩创作的《f小调奏鸣曲》,其形象深刻、新颖而独创,诉说了愤怒、苦难和热情。
这部作品构思气势磅礴、音调庄重威严、情绪悲壮激昂、感情崇高伟大,它运用厚重的织体、丰富的和声、频繁离调和转调、音区与力度上的对比等表现手法,使音乐更加富有戏剧性。
它是贝多芬早期的杰作,是贝多芬奏鸣曲逐渐向浪漫派风格靠近的代表作,是贝多芬里程碑式的作品。
标题“悲怆”,隐藏着生命的磨难,流露出内心的痛苦,但音乐本体更多的是对不幸遭遇的“隐忍”,对命运的“挑战”和“抗争”,对现实的超越和升华,对理想的执着和坚定。
[1]这是年轻贝多芬的悲怆。
《悲怆奏鸣曲》共分为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采用奏鸣曲式,c小调,二二拍子,是整首奏鸣曲中最为伟大的乐章。
其结构如下:1、引子(1 T 10小节)2、呈示部(11 T 132或者134小节)主要主题T连接T副主题T第一个结束主题T 第二个结束主题T 主要主题的双片断T连接3、展开部(135 T 196小节)慢板的引子T主要主题和引子动机发展T连接4、再现部(197 T 296小节)主要主题T连接T副主题T规则地移到第一结束主题T规则地移到第二个结束主题T规则地移到第三个结束主题T同样再现5、尾声(297 T 312小节)引用慢板引子T引用主要主题部分T动力结束[2]130第一乐章的引子,在矛盾因素的对置与较量,伴随力度与音区的对比中拉开帷幕,仿佛是被沉重的压迫下痛苦的叹惜与呻吟。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赏析教学内容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赏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赏析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德国伟大的作曲家、钢琴演奏家 , 1770 年 12 月 16 日出生于德国莱茵河畔的波恩 , 1827 年 3 月 26 日在维也纳逝世。
创作上 , 他对古典主义音乐传统的继承与拓展 , 对奏鸣曲式和交响套曲形式结构等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 , 使他成为维也纳古典乐派最杰出的大师之一 , 被后人尊称为“乐圣”。
出版于 1799 年的《悲怆奏鸣曲》是贝多芬 1792 年 27 岁时创作的 , 题献给酷爱音乐的亲王李斯诺夫斯基。
当时 , 既是暴风骤雨般的革命年代 , 又是自由与平等受到镇压的年代 , 因此 , 在创作风格上 , 这部作品也具有以上两种因素的结合。
作品中 , 没有了海顿与莫扎特的影响 , 充满活力的贝多芬经过生活的磨砺 , 经常陷入悲剧情绪中。
这部作品的音调取材于青年贝多芬在波恩创作的《 f 小调奏鸣曲》 , 其形象深刻、新颖而独创 , 诉说了愤怒、苦难和热情。
这部作品构思气势磅礴、音调庄重威严、情绪悲壮激昂、感情崇高伟大 , 它运用厚重的织体、丰富的和声、频繁离调和转调、音区与力度上的对比等表现手法 , 使音乐更加富有戏剧性。
它是贝多芬早期的杰作 , 是贝多芬奏鸣曲逐渐向浪漫派风格靠近的代表作 , 是贝多芬里程碑式的作品。
标题“悲怆” , 隐藏着生命的磨难 , 流露出内心的痛苦 , 但音乐本体更多的是对不幸遭遇的“隐忍” , 对命运的“挑战”和“抗争” , 对现实的超越和升华 , 对理想的执着和坚定。
[1] 这是年轻贝多芬的悲怆。
《悲怆奏鸣曲》共分为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采用奏鸣曲式 , c 小调 , 二二拍子 , 是整首奏鸣曲中最为伟大的乐章。
其结构如下 :1 、引子 (1 → 10 小节 )2 、呈示部 (11 → 132 或者 134 小节 ) 主要主题→连接→副主题→第一个结束主题→第二个结束主题→主要主题的双片断→连接3 、展开部 (135 → 196 小节 ) 慢板的引子→主要主题和引子动机发展→连接4 、再现部 (197 → 296 小节 ) 主要主题→连接→副主题→规则地移到第一结束主题→规则地移到第二个结束主题→规则地移到第三个结束主题→同样再现5 、尾声 (297 → 312 小节 ) 引用慢板引子→引用主要主题部分→动力结束[2]130 第一乐章的引子 , 在矛盾因素的对置与较量 , 伴随力度与音区的对比中拉开帷幕 , 仿佛是被沉重的压迫下痛苦的叹惜与呻吟。
论文 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的演奏特点
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的演奏特点摘要;贝多芬是一位富有创造性的作曲家,创作了大量作品,《悲怆》奏鸣曲作品13号,题献给李希诺夫斯基,是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中非常著名的一首,表达了贝多芬对社会现状的愤慨和激情。
该奏鸣曲是反抗残酷命运与黑暗势力,追求美好理想和幸福人生的雄伟诗篇。
全曲充满着斗争的力量和热烈追求的激情。
本文论述了《悲怆》奏鸣曲的演奏特点,对三个乐章的触键方法及所需要的音色、力度处理、节奏与速度和情感把握方面都分别作了比较细致的分析和论述。
第一乐章是由极慢的慢板序奏转为辉煌的快板,因此引子部分的触键是非常沉的,让和弦听起来有深度,高声部强弱的对比比较明显,弹奏速度比较慢,带有很悲痛的情感;第二乐章是如歌的慢板,因此整个乐章的触键都是非常柔和、舒缓的,力度比较弱,速度较慢,节奏始终保持一致,整个乐章都充满着抒情的气氛;第三乐章是快板的回旋曲,因此这一乐章的触键和第一乐章类似,力度也由第二乐章的弱变强,节奏也是很快,这一乐章的情绪是比较乐观、欢快、积极向上的。
关键词;贝多芬奏鸣曲演奏技巧AbstractBeethoven is a rich creative composer, has created the massive works, "Is filled with grief" sonata work 13, the topic gives to Li to hope Knoff the Si base, is in the Beethoven dish 2 pianos sonatas extremely famous, expressed Beethoven to the social present situation indign ation and the fervor. This sonata is the revolt brutal destiny and the evil forces, the purs ue happy ideal and the happy life grand poem. The entire tune was filling the struggle stren gth and warm pursue fervor □this article elaborates "Has been filled with grief" the sonata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 to three music movements the timbre, dynamics processing, the r hythm and the speed and the emotion which touched the key method and needs grasps the aspect all separately to make the quite careful analysis and the elaboration. The first music move ment is plays by the extremely slow slow board foreword transfers the magnificent allegro, t herefore the actor's opening words partial touch the key are extremely sink, lets the chord sound the depth, high musical part strong and the weak contrast quite obvious, the speed qu ite to be slow, has the very sorrowful emotion; The second music movement is like the song s low board, therefore the entire music movement touches the key all is extremely gentle, affa ble, dynamics quite weak, the speed is slower, the rhythm throughout maintains consistently, the entire music movement all is filling the atmosphere which expresses feelings; The third music movement is the allegro rondo, therefore this music movement touches the key and the first music movement similar, dynamics also by second music movement weak f, the rhythm also is very quick, this music movement mood is quite optimistic, cheerful, positive is upward Keywords:Beethoven, Sonata,Pianism目录中文摘要 (1)英文摘要 (2)1.引言 (4)2.正文 (5)2.1.作者及创作背景介绍 (5)2.1.1.作者介绍 (5)2.2.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的演奏特点 (5)2.2.1.触键及音色 (5)2.2.2.力度处理 (7)2.2.3.节奏与速度 (9)2.2.4.情感把握与处理 (9)3.结论 (11)4.致谢 (11)5.参考文献 (13)1.引言贝多芬作为18—19世纪之交的作家,代表先进的世界观,伦理观和新兴阶级的审美理想,适应当时社会与政治经济上的巨大变革,将人类友爱的最高憧憬以他特有的音乐语言表述出来被大众所接受。
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
2221年第2期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NO.22021(总184期)JOURNAL OF LIAONI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S EDITION)General No.134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杨雅婷(辽宁师范大学,辽宁省大连市336622)摘要: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是其用尽一生创作的心血,是音乐史上的奇迹。
其中c小调《悲怆》奏鸣曲是他的一个代表作。
文章对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艺术风格及演奏技巧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同时结合谱例以直观的形式对作品加以具体分析,以期对演奏者有所帮助和借鉴。
关键词: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曲式结构;艺术风格;演奏技巧中图分类号:J6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898(2221)22—0214—03一、《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分析《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调式调性为c小调, 2/2拍子的奏鸣曲式,是由肃穆的慢板和富有朝气的快板两种速度组成。
庄严的慢板引子(第1—14小节)拉开了全曲的序幕,它是整首乐曲的“龙头”。
第一小节奏出的是一组强有力的和弦,而上行的附点音符与之形成了强烈对比,二者之间的矛盾构成全曲情感发展的基调。
接着减七和弦奏出的音调在高四度和高八度两处反复模进,达到高音降A这个顶峰时,一组下行的半音音阶快速地顺势而下,蕴含着反抗的情绪为后面的爆发埋下伏笔。
呈示部(第11—132小节)是充满激情的快板,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主部(第11—22小节)主题的旋律展现了同不公平命运作斗争的决心。
右手笔直上升的旋律音型、铿锵有力的节奏结合左手分解八度的持续震音,迸发出催人奋进的力量。
连接部(第29—55小节)与副部(第51—89小节)流畅动听的主题在低音区和高音区交相呼应。
左手的伴奏织体富有律动性,上行的跳音和下行的三连音夹杂着带有倚音的附点音符使音乐具有一种梦幻的色彩⑴。
《贝多芬c小调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演奏技巧分析
99SONG OF YELLOW RIVER 2022/ 01《贝多芬c小调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演奏技巧分析侯乐 / 张可昕摘 要:《悲怆》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创作的顶峰之作。
这部作品采用里程碑式的创作手法,将贝多芬早年的困苦经历以及命运的反思表现得淋漓尽致。
本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了创作背景,从史学角度剖析贝多芬的创作经历与创作理念。
第二部分对立足作品本身,对作品进行分析,从作品曲式及和声的运用上抓住作品的创作特征,对乐句做细致解读。
第三部分论述了演奏时的三个要点,首先是力度的变化,注意作品中强烈的力量冲突,特别是演奏厚重织体时将情感氛围的烘托做到细腻;其次是对速度的把控,旋律线条的紧张或舒缓直接影响着音乐进行动力,将作品的戏剧性表现出来;最后是要理解作品的内容,将贝多芬内心中面对命运的不甘与痛苦表现出来。
关键词:贝多芬;悲怆;奏鸣曲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侯乐(1971-),女,博士,副教授,吉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钢琴系副主任;张可昕(1999-),女,吉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一、第一乐章的创作背景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出生于德国莱茵河畔的波恩城,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创作题材十分广泛,包括交响曲、奏鸣曲、协奏曲、变奏曲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体裁是交响曲和奏鸣曲。
他既是古典主义时期的最后一位巨匠,同时也开创了浪漫主义先河。
他将自己艰辛的一生,以及理想和英雄主义情怀都深深地烙印在他的作品之中。
《c 小调悲怆奏鸣曲》创作于1798-1799年初,记录了贝多芬二十七、八岁时的生活,因此这部作品在叙事性上也是值得深思的。
它不止是一种生活状态的写照,也是贝多芬的一次宣言,用作品将自己的抗争和希望宣泄出来。
这首作品是献赠给他的仰慕者与赞助人卡尔·冯·李希诺夫斯基亲王。
酷爱音乐,最为倾慕贝多芬,十分欣赏他的才华,给予他丰厚的报酬,并多次赠送给贝多芬大量乐器,可以说是贝多芬第一位伯乐、雇主与朋友。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曲式分析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曲式分析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引子 呈示部( 11-132)主部连接部副部 连接部 结束部(1-10) ( 11-27) (28-50) ( 51-88)(89-113)( 113-132)c ,降 E , c c , V/c c , V/ 降 e 降e ,降A ,降e降e降 E , c , V/g 再现部( 195-294)主部连接部副部 连接部 结束部 195-202) (203-220 )(221-252) (253-277) (227-294) c ff , DD/f向 c 小调过渡c , DDVII7/c尾声( 295-310 )第一尾声 第二尾声 295-298 )( 299-310)c ————————— 引子材料主部材料第一乐章, c 小调,极缓板,转辉煌的快板,宏伟的奏鸣曲式。
开头是一段相当长的充满悲 怆情绪的极缓板,后转为快板,依旧悲怆的旋律中透露出一丝坚定。
重板的引子充满古希 腊式的悲剧气氛, 雄辩的语调具有巨人的气概, 绝无儿女情长似的缠绵悱恻, 对命运的激愤 之情和身处绝境却刚毅不屈的气度使听者热血沸腾。
第二乐章:回旋曲式回旋曲式 主部 插部 I 主部 插部 II 主部 尾声 1-16) (16-28)(29-36) ( 37-50 ) (51-66) ( 66-73)降Af降A降 a , E降A降A第二乐章 如歌似的慢板,降 A 大调, 2/4 拍子。
本乐章是极为优雅的慢板音乐,馨而虔敬, 如同抒情的无词歌曲。
本乐章的主题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段旋律, 它曾被现代轻音乐队改 编为轻音乐连接部分 133-136 ) g , V/e 引入部分 引子材料(137-148 )e ,G ,g主部材料展开部( 137-194)中心部分 返回部分 (149-167) (167-194)g , C , V/CC , c曲,成为通俗音乐中的精品。
第三乐章:回旋奏鸣曲式回旋奏鸣曲式第三乐章,快板, c 小调,2/2 拍子,回旋奏鸣曲式。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op.13)的音乐解析
摘要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在作品的演奏技巧和音乐表现力上都堪称完美,全曲充满着斗争的力量和热烈追求的激情。
笔者对贝多芬《悲怆》奏鸣曲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对贝多芬《悲怆》奏鸣曲有了一定深入的了解,并从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风格特点和演奏处理等方面对整首奏鸣曲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解析。
目的在于在理解贝多芬音乐的前提下,稳定、自如的表现自己的技艺,并帮助演奏者更好的演奏整首乐曲,把整首乐曲诠释得更加透彻。
关键词:贝多芬音乐解析演奏处理AbstractBeethoven Piano Sonata "Pathetique", playing techniques and musical expression in the works are perfect, the whole song is filled with the strength of the struggle and the enthusiastic pursuit of passion.Detailed analysis and research, the author of Beethoven's "Pathetique" Sonata of Beethoven's "Pathetique" Sonata to a certain extent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background and creation of Beethoven's "Pathetique" Sonata, musical structure, style characteristics and playedtreatment and so a mor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entire sonata. Aims to understand the premise of Beethoven, stable and comfortable with the performance of their skills and help players to better play the whole song, the song a more thorough interpretation.Key words: Beethoven; music analysis; performance processing引言钢琴奏鸣曲《悲怆》作曲者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德国伯恩莱茵河畔的一个音乐世家,祖父是宫廷乐长,父亲也任职宫廷。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作品分析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作品分析
柏辽兹的悲怆奏鸣曲是贝多芬最出色的钢琴曲作品,并且迄今依然独树一帜。
在柏辽兹之中,贝多芬以简单而博大的作曲技法将绝美的抒情效果优美的展示出来,令人陶醉的旋律传递出动人的情绪寓意。
柏辽兹是一首充满深刻细腻的抒情曲,让听众唏嘘不已。
在柏辽兹之中,贝多芬运用了细腻而微妙的和弦色彩,采用渐强渐弱、动态上
下弹琴等技法,表达了了令人陶醉的抒情情愫。
其首乐章采用短小精湛的快板,它由朴实的片段向复杂而密集的旋律张力逐步升温,融合了希腊升交和谐和表演技法,以及和多芬技巧,穿插其中的进行曲式突出抒情性,令人深情款款的感受到贝多
芬把令人感动的旋律穿梭于多种层次之中。
在第二乐章,此首曲子依然以婉转动听的寄义吻合,十分美妙。
可以领会到贝
多芬采用高低起伏、隐晦细腻的音乐语言,表达了苦涩而哀伤的气氛,让听众也更加融入贝多芬的情感性逐流之中。
在最后一乐章中,贝多芬高度的抒情性更加加深,色彩更加浓郁,变幻旋律超凡听觉,令人惊叹。
柏辽兹的悲怆奏鸣曲以其富有音乐艺术性而受到世界各地观众的激赏,及被评
价为贝多芬最具影响力的钢琴曲作品。
它既是一首曲子又是一项艺术,激发了人们对音乐的热爱,直至今日仍然被众多表演者所珍爱。
如果你也是一个音乐爱好者,一定不能错过这首传奇乐曲,可以把它当作一件特别的礼物,来赞美贝多芬的细腻的抒情曲,以及充满感情的音乐之美吧。
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鉴赏与曲式分析报告
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Op.13第三乐章鉴赏及曲式分析报告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又被称作《悲怆奏鸣曲》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创作的顶峰之作,其戏剧性优美旋律,为世人所知。
无论是内容,旋律,或者结构,都有着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
这首曲子技巧不难,所以被多数人所演奏。
此曲分为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是宏伟的奏鸣曲式。
第二乐章如歌似的慢板。
第三乐章是回旋奏鸣曲式。
它的命名与贝多芬的后半生的感人肺腑且凄惨的生活无太多关系,因为它创作于贝多芬一生中最得意的时期。
此曲洋溢着青春的明快和不可抑制的生命活力,而在欢笑的背后,是微微的不安和骚动。
悲怆》奏鸣曲是反抗残酷命运与黑暗势力,追求美好理想和幸福人生的雄伟诗篇。
全曲充满着斗争的力量和热烈追求的激情。
【注】此曲下文简称《悲怆》《悲怆》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创作的顶峰之作,史科托把这部作品与《罗米欧舆《朱丽叶》比较,指出两者间存在共通的《青春哀伤感》第23号钢琴奏鸣曲由于前后两个乐章如暴风雨般有万钧一发之势而为出版商命名为热情,而[华尔斯坦]是在贝多芬制作最辉煌阶段的作品,给人以一种辉煌与壮丽的效果,钢琴大师54年在美国录制的这盘唱片,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作品中动人心强的人生激情。
在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悲怆》是第一首由他本人亲自写上标题的作品。
关于"悲怆"这个辞汇,与贝多芬后半生那感人肺腑而又凄怆深刻的悲剧性生活还有相当的一段距离,因为这毕竟是他的早期作品。
看“悲怆”的谱子时,发现谱子的开始处只记着Grave——重板,音乐中更多的是英雄气概而非“悲怆”。
而在听到肯普夫、施纳贝尔、巴克豪斯、巴伦波伊姆等人演奏的这首乐曲录音时,我就更想探究这首气势磅礴的奏鸣曲何以会有一个与其音乐精神并不很符合的名字了。
原来,这个形容词是贝多芬自己写上去的。
在这首作于1798—1799年间的标号为op.13的钢琴奏鸣曲初版扉页上,贝多芬写着“Grande Sonata Pathetique”(悲怆大奏鸣曲)。
《悲怆第二乐章》演奏分析
《悲怆第二乐章》演奏分析贝多芬的c小调第8号钢琴奏鸣曲,Op.13,又名《悲怆奏鸣曲》(Sonata Pathétique)。
创作于1798~1799年,是贝多芬的早期作品。
有人认为该作品时是贝多芬前半生的写照,反映了作曲家内心孤独但又不向命运低头的执着的性格。
也有人认为此曲是贝多芬在察觉到自己的耳朵有毛病时忧伤而作。
也有人将其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相比较,认为这是对青春的咏叹。
(相关看法见维基百科)第二乐章的节奏是Adagio cantabile(如歌的柔版),速度大约在35~40 Beat per minute。
b A大调,2/4拍子,总体来说比较轻柔而从容,像是在叹息,在力度上较弱,在速度上较慢。
1-8小节是一乐句,以弱而进入。
9-16节是乐句,与之前相似,前16小节是主要主题,奠定了全曲的感情基调,接受悲伤的现实而叹息,色彩暗淡,很平静。
17小节开始是第一个插部,稍强一些,反映了作者的情感上起了波澜,一些高音和强音体现了作者的挣扎、不甘心。
17~23小节是乐句,旋律跨度较大,之后24~28小节这一乐句又回到中低音,却暗流涌动,然后向主题过渡,复归平静。
在此段可以增强力度上的变化,以体现作者的情感波动。
29~36小节是主题的原调再现,复归平静,淡淡的忧伤。
37~50小节是第二个插部(中段主题),力度比较强烈一些,左右手交替呈示旋律。
37~44小节是一乐句,音域跨度大,尤其是42、43两个小节,很强烈、突出地表现了作者的不屈意志和抗争精神,力度上的对比更大,比第一个插部更加紧张,情感不只是波动了,而是在沉默与压抑中爆发。
我不禁想起《琵琶行》里的一句话:铁骑突出刀枪鸣。
很有火药味。
45~50是一句,比前几小节稍弱,但也是强的,再次向主题靠拢。
51小节开始,进入主题的原调复现,复归平静,淡淡忧伤,可以比之前的主题部分稍强一些。
织体也由从前的二等分变成了三连音节奏。
其实这个节奏在第二插部中已经出现了,作了铺垫。
贝多芬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演奏分析
《悲怆》奏鸣曲创作于 1798 年,是贝多芬早期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
《悲怆》奏鸣曲的创作正值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时期,此时贝多芬正饱受耳疾困扰,内心充满了苦闷与对现实的不满,同时产生了反抗命运的情绪。
在启蒙思想与法国大革命的鼓舞和影响下,贝多芬坚定了信念,勇敢地向命运挑战。
“Granda sonate Pathetique”(“大奏鸣曲悲怆”)是贝多芬亲自命名的,顾名思义,作品的音乐情绪是充满了悲怆的气氛,但这种悲怆是饱含着愤怒与抗争精神的悲怆,而并非一味沉痛的悲怆。
正确把握此曲的基本情绪才能准确演奏这首作品。
《悲怆》奏鸣曲的引子是贝多芬深刻和具有逻辑强度思维的杰作。
贝多芬打破传统奏鸣曲形式,在快板乐章之前创造性的加入了一个篇幅相当大的引子(1-10 小节)。
引子的主题成为第一乐章的主导动机,两次回复,形成了感情的核心。
在引子部分里,自我精神与现实压力所造就的矛盾冲突,伴随着痛苦的叹息与绝望,暗示着对自由未来的幻想和希望。
引子富有戏剧性和悲剧性,情绪不稳定。
Grave(严肃的、庄重的、沉重的、低沉的)的实质是矛盾因素的冲突、交替。
1-4 小节悲剧的因素不断推进,连续采用调式模进手法,和声从第一小节的小三和弦到第二、三小节的减七和弦,情绪更加阴暗、动荡不安,旋律线条却依然向上,表现强大的黑暗势力以及被压迫但依然顽强不屈的反抗者。
三、四小节连续不断的反抗,降 A 音到达第一个顶峰,然后一个像小提琴独奏的华丽的经过句,引子进入降 E 大调。
从第五小节开始,突弱突强的句子对比,是带有理想的请求与严酷现实的拒绝,降 E 大调在色彩上变得明亮,有一 种对光明的期待,但两次都马上被 ff(很强)—强大的黑暗势力打断,这种期待越来越强,达到第二个顶峰才无助的落下,而后又极不甘心地徘徊不去,终于对命运的反抗在急促的半音下行之后爆发了。
引子部分有大量的力度标记,在创作时贝多芬详细地标出所有强弱记号,仅前四小节,就出现了八个力度记号。
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
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悲怆奏鸣曲是勃拉姆斯的最著名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由四个乐章组成。
本文将主要讨论该作品的第一乐章。
作曲家简介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年-1897年)是19世纪最重要的古典音乐作曲家之一。
他的作品受到贝多芬和巴赫等大师的影响,以其复杂的和声和深沉的情感而闻名。
曲目分析第一乐章: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是整个作品中最长的乐章,它以悲伤的氛围和富有表现力的旋律而著称。
这个乐章的结构是典型的奏鸣曲结构,包括展开、再现和发展三个部分。
展开部分乐曲以宁静的和弦引子开始,为接下来的主题铺垫。
接着,主题以强烈的音符进入,充满了悲伤和内省。
主题由大提琴独奏演奏,然后由整个交响乐队呈现。
勃拉姆斯通过优美的旋律和丰富的和声运用,将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再现部分再现部分重新引入了主题,但以不同的方式展示。
这个部分起初是柔和的,但逐渐变得充满力量和激情。
主题在不同的音色和乐器中回响,增强了音乐的层次感和表现力。
发展部分发展部分是整个乐章的高潮,音乐逐渐变得更加复杂和激烈。
勃拉姆斯在发展部分中使用了对位法和变奏等技巧,使得音乐更加丰富多样。
这里的音乐充满张力和冲突,仿佛是一场内心的挣扎和决斗。
音乐特点悲伤的氛围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最显著特点是其浓厚的悲伤氛围。
勃拉姆斯通过运用迷人的旋律和丰富的和声,巧妙地表达了深沉的情感。
音乐在柔和和激烈之间交替变化,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
复杂而丰富的和声作为浪漫主义时期最出色的作曲家之一,勃拉姆斯擅长运用复杂而丰富的和声。
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中的和声编排非常巧妙,给人以深度和立体感。
这种和声运用使得音乐更加丰富和深邃。
富有表现力的旋律勃拉姆斯的旋律总是充满感情和表现力。
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展示了他在创作旋律方面的天赋。
这个乐章中的旋律悲伤而富有张力,充满了情感的张扬和细腻。
总结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是勃拉姆斯最著名和最深情的作品之一。
它以复杂而丰富的和声和富有表现力的旋律而闻名。
悲怆奏鸣曲(概述及第一乐章赏析)
《悲怆》奏鸣曲献给卡尔.xx.xxxx夫斯基亲王贝多芬作品13写于1799年《悲怆》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创作的顶峰之作,史科托把这部作品与《罗米欧与朱丽叶》比较,指出两者间存在共通的《青春哀伤感》第23号钢琴奏鸣曲由于前后两个乐章如暴风雨般有万钧一发之势而为出版商命名为热情,而《华尔斯坦》是在贝多芬制作最辉煌阶段的作品,给人以一种辉煌与壮丽的效果,钢琴大师54年在美国录制的这盘唱片,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作品中动人心强的人生激情。
概述《悲怆》奏鸣曲是反抗残酷命运与黑暗势力,追求美好理想和幸福人生的雄伟诗篇。
全曲充满着斗争的力量和热烈追求的激情。
全曲共分三个xx:第一乐章极缓板,转辉煌的快板,c小调。
开头是一段相当长的充满悲怆情绪的极缓板,后转为快板,依旧悲怆的旋律中透露出一丝坚定。
第二乐章如歌似的慢板,降A大调,拍子。
本乐章是极为优雅的慢板音乐,也是充满祈祷的一首抒情性歌曲。
本乐章的主题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段旋律,它曾被现代轻音乐队改编为轻音乐曲,成为通俗音乐中的精品。
第三乐章快板,c小调,拍子,回旋曲形式。
乐章主题与第一乐章主题动机有相通之处,优美的旋律中带有欠稳定的游移情绪,似乎处于一种徘徊不定的心态之中。
第一xx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
悲壮的慢板引子揭开了全曲的序幕。
第一小节严峻阴森的和弦象征着残酷命运的威胁,级进上行附点音符的哀求音调与之形成强烈的对比,这两种因素的矛盾冲突,奠定了引子发展的基调。
这个戏剧性动机是整个引子发展的核心;接着,阴暗的减七和弦一次次鸣响,痛苦哀求的音调在高4度、高8度处反复模进出现,当曲调上行到高音"降A"时,一串下行的快速音型飘忽而过,使人仿佛听到轻轻的叹息。
在引子结束处,从高音倾泻而下的一连串快速半音且蕴积着反抗的情绪,为后面爆发的涛涛怒潮作准备。
呈示部的主部主题,以奋发向上、奔腾不息的音流反映了人们向命运挑战的气势、与黑暗势力搏击的决心:右手笔直上升的音型、坚定有力的节奏、左手分解八度的主音持续音一出现就具有召唤人们进行斗争的力量。
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
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即贝多芬c小调第八号钢琴奏鸣曲“悲怆”Op13第三乐章。
是贝多芬早期较为著名的奏鸣曲之一。
在此时期,贝多芬的思想、创作手法也逐渐成熟。
通过对“悲怆”奏鸣曲的音乐分析,使我认识到“悲怆”隐藏着生命的磨难,流露出内心的痛苦。
标签:贝多芬;奏鸣曲;音乐分析一、作曲家背景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及演奏家。
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被人称为“乐圣”。
他1770年12月17日在德国波恩出生。
贝多芬的主要作品以九部交响曲占首要地位,代表作有降E大调第3交响曲《英雄》、c小调第5交响曲《命运》、F大调第6交响曲《田园》、A大调第7交响曲、d小调第9交响曲《合唱》(《欢乐颂》主旋律)、序曲《爱格蒙特》、《莱奥诺拉》、升c小调第14钢琴奏鸣曲《月光》、F大调第5钢琴奏鸣曲《春天》、F大调第2号浪漫曲。
贝多芬对世界音乐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不仅是古典主义风格的集大成者,同时又是浪漫主义风格的开创者;作为音乐大师,贝多芬对艺术歌曲同样予以相当程度的关注,他是德国艺术歌曲创造的先驱,毕生作有钢琴伴奏的艺术歌曲六十多首,他的艺术歌曲以其丰富的表现手法和形式来展现,表达属于全人类的情感。
贝多芬出身于音乐家庭,从小就对音乐产生出浓厚的兴趣,作为宫廷音乐家的父亲出于決心把他培养成类似莫扎特式的音乐神童。
他十二岁时开始和聂费学琴,贝多芬的音乐之路才真正意义的走上了正轨。
聂费是当时著名的管风琴家,他教授了贝多芬许多演奏及作曲的基本知识,使贝多芬建立起了结构清晰的艺术框架,提升了艺术方面的修养,吸取了德国古典艺术的内涵。
在恩师的引导下,1792年秋,贝多芬来到维也纳,并先后于莫扎特、海顿、阿尔勃列希兹贝格和萨利耶里等人学习。
不久,便在维也纳“站住了脚”,并成为了当地有名的演奏家。
相对于事业的一帆风顺,贝多芬的生活之路却不那么顺利。
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的艺术特征
长江师范学院音乐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的艺术特征专业音乐学姓名戴玉学号 ************年级 2011级导师胡刚职称讲师2015年4月1目录摘要 (3)ABSTRACT (3)一、贝多芬和他的钢琴奏鸣曲 (4)(一)关于贝多芬 (4)(二)关于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 (4)二、钢琴奏鸣曲《悲怆》的创作背景 (4)三、钢琴奏鸣曲《悲怆》的艺术特征 (5)(一)创新的曲式结构 (5)(二)新颖的创作技法 (7)(三)深刻的音乐内涵 (7)(四)戏剧性统一的审美原则 (8)四、结语 (10)参考文献 (11)致谢 (12)2摘要“开浪漫主义先河”的德国音乐大师贝多芬,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创作许多伟大的作品。
其中他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更是被称为音乐史上的“新约圣经”。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主题突出,具有多种多样的内容形式。
这些特点与大师的思维准则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在他的世界中大自然、日常生活以及我们的社会一直是创作力量的源泉,他的作品反映了时代的先进思想,透彻理解斗争的必然性,擅长表现内心的思索,因此作品中的表达方式比较强烈。
震惊世界的32首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用尽一生的心血,可以说是音乐史上的奇迹。
其中,《C小调奏鸣曲》(悲怆)是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的一个风暴。
本篇论文将由大师的作曲方法、谱写乐曲的背景、曲子的形式以及如何欣赏等方面来分析《悲怆》的神奇吸引力。
关键词:《悲怆》;贝多芬;艺术特征Abstract"Open the romantic first" German music master Beethoven, in his short life, created many great works. Of his 32 piano sonatas, is called "new testament" of the history of music.Beethoven's piano sonata is outstanding, the theme of the changesin the content is rich. This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his creative thoughts, Beethoven's creation center is always the human society, life and nature, his work reflects the advanced thinking of The Times, thoroughly understand the struggle, the inevitability of inner thinking, good at performance so a strong expression of works.Beethoven's 32 piano sonata life creation is a great epic, complete the first 8 "sonata in C minor (pathos) is Beethoven's piano sonatain a storm. In this paper, the structure of the form, creation techniques, music connotation and aesthetic principles of four aspects discusses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pathetique".Key words: Beethoven; "Pathetique"; Artistic features一、贝多芬和他的钢琴奏鸣曲(一)关于贝多芬贝多芬作为德国伟大的作曲家,1770年在伯恩出生,1827年在维也纳去世。
贝多芬《c小调钢琴奏鸣曲〈悲怆〉》曲式分析
小 节数
12 38 7 8 17 1 8 8 l6 6 l1
小节 数 4 4 4 4 7 4 1 4 4 4 4 6 4 4 4 4 7
调式调性
D;g;F;f;G; 。; C
f;c;
调式调性
降 A; f; ;降 E;降 A; 降 ;E 降 E降 A
《c小调 钢琴奏 鸣曲 (悲 怆 )》完成 于 1799年 ,正值暴 风雨般 的革
第一乐章经过一场大战役后.第二乐章是作曲家的一种逃避和梦幻。
命年代 ,也是 自由 、平等受到镇压 的年代 ,这两种 因素在 乐曲的创作 中
单式五部 回旋 曲式 .其 中八个部分 ,叠部重复 了一次。叠部是两句
均得到体现 。作 品构思雄伟 、手法简练 ,音调庄严 、悲壮激 昂,以其戏剧 乐段 .是 承递的句法 ,方整性结构 ,主部旋律是弹 曲 目。
音 .具有 召唤人们进行斗争 的力量
第 一乐 章图示 :
副部 :主题是一段 优美非凡 的抒情旋 律 ,在高 、低 区一唱一 和 .双
乐部 乐段
前奏
呈示部
主部 连接部 副部 结束部
手成 交叉状态 .音乐形 成一段激 昂的对话 .左手舞 曲性的伴奏织体 充 满热情 .放佛是对美好生活 的向往 ,但这些只是短暂的 .心跳仍在不 安 地跳动 。
性的音乐效 果。其创作不仅扩大了钢琴的演奏音域 .增 强了力度对 比, 的织体 ,并 且齐奏。而第 2句又重复第 1句 的材料 ,终止式开 放终止 .
提高了手指技巧 .而且还加强 了奏 鸣 曲式结 构内部的对 比因素 .扩大 在属 和弦上 。总的来说 ,主部 主题 以奋发 向上 、带有活力的音响反映了
总的来说主部主题以奋发向上带有活力的音响反映了人们向命运调整的气势和与黑暗势力搏击的决心上升的音型坚定的节奏充满了激昂的意志力而左手在低音声部持续演奏隆隆的震音具有召唤人们进行斗争的力量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鉴赏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鉴赏关键字:贝多芬热情悲怆反抗追求内容概括:《悲怆》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创作的顶峰之作,其戏剧性优美旋律,为世人所知。
无论是内容,旋律,或者结构,都有着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
这首曲子技巧不难,所以被多数人所演奏。
此曲分为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是宏伟的奏鸣曲式。
第二乐章如歌似的慢板。
第三乐章是回旋奏鸣曲式。
它的命名与贝多芬的后半生的感人肺腑且凄惨的生活无太多关系,因为它创作于贝多芬一生中最得意的时期。
此曲洋溢着青春的明快和不可抑制的生命活力,而在欢笑的背后,是微微的不安和骚动。
悲怆》奏鸣曲是反抗残酷命运与黑暗势力,追求美好理想和幸福人生的雄伟诗篇。
全曲充满着斗争的力量和热烈追求的激情。
正文:《悲怆》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创作的顶峰之作,史科托把这部作品与《罗米欧舆朱丽叶》比较,指出两者间存在共通的《青春哀伤感》第23号钢琴奏鸣曲由于前后两个乐章如暴风雨般有万钧一发之势而为出版商命名为热情,而[华尔斯坦]是在贝多芬制作最辉煌阶段的作品,给人以一种辉煌与壮丽的效果,钢琴大师54年在美国录制的这盘唱片,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作品中动人心强的人生激情。
在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悲怆》是第一首由他本人亲自写上标题的作品。
关于"悲怆"这个辞汇,与贝多芬后半生那感人肺腑而又凄怆深刻的悲剧性生活还有相当的一段距离,因为这毕竟是他的早期作品。
看“悲怆”的谱子时,发现谱子的开始处只记着Grave——重板,音乐中更多的是英雄气概而非“悲怆”。
而在听到肯普夫、施纳贝尔、巴克豪斯、巴伦波伊姆等人演奏的这首乐曲录音时,我就更想探究这首气势磅礴的奏鸣曲何以会有一个与其音乐精神并不很符合的名字了。
原来,这个形容词是贝多芬自己写上去的。
在这首作于1798—1799年间的标号为op.13的钢琴奏鸣曲初版扉页上,贝多芬写着“Grande SonataPatheti que”(悲怆大奏鸣曲)。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曲式分析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曲式分析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引子呈示部(11-132)主部连接部副部连接部结束部(1-10)(11-27)(28-50)(51-88)(89-113)(113-132)c,降E,c c,V/c c,V/降e 降e,降A,降e 降e 降E,c,V/g 连接部分展开部(137-194)(133-136)g,V/e 引入部分中心部分返回部分引子材料(137-148)(149-167)(167-194)e,G,g g,C,V/C C,c主部材料再现部(195-294)主部连接部副部连接部结束部(195-202)(203-220)(221-252)(253-277)(227-294)c f f,DD/f 向c小调过渡c,DDVII7/c尾声(295-310)第一尾声第二尾声(295-298)(299-310)c—————————引子材料主部材料第一乐章,c小调,极缓板,转辉煌的快板,宏伟的奏鸣曲式。
开头是一段相当长的充满悲怆情绪的极缓板,后转为快板,依旧悲怆的旋律中透露出一丝坚定。
重板的引子充满古希腊式的悲剧气氛,雄辩的语调具有巨人的气概,绝无儿女情长似的缠绵悱恻,对命运的激愤之情和身处绝境却刚毅不屈的气度使听者热血沸腾。
第二乐章:回旋曲式回旋曲式主部插部I 主部插部II 主部尾声(1-16)(16-28)(29-36)(37-50)(51-66)(66-73)降A f 降A 降a,E 降A 降A第二乐章如歌似的慢板,降A大调,2/4拍子。
本乐章是极为优雅的慢板音乐,馨而虔敬,如同抒情的无词歌曲。
本乐章的主题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段旋律,它曾被现代轻音乐队改编为轻音乐曲,成为通俗音乐中的精品。
第三乐章:回旋奏鸣曲式回旋奏鸣曲式第三乐章,快板,c小调,2/2拍子,回旋奏鸣曲式。
乐章主题与第一乐章主题动机有相通之处,优美的旋律中带有欠稳定的游移情绪,似乎处于一种徘徊不定的心态之中。
一开头便是如雨珠倾泻而下的连奏,主部主题洋溢着青春的明快和不可抑制的生命活力,而在欢笑的背后,是微微的不安和骚动。
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的艺术特征
长江师范学院音乐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的艺术特征专业音乐学姓名戴玉学号 2年级 2011级导师胡刚职称讲师2015年4月1 / 121目录摘要 (3)ABSTRACT (3)一、贝多芬和他的钢琴奏鸣曲 (4)(一)关于贝多芬 (4)(二)关于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 (4)二、钢琴奏鸣曲《悲怆》的创作背景 (4)三、钢琴奏鸣曲《悲怆》的艺术特征 (5)(一)创新的曲式结构 (5)(二)新颖的创作技法 (7)(三)深刻的音乐内涵 (7)(四)戏剧性统一的审美原则 (8)四、结语 (10)参考文献 (11)致谢 (12)2 / 122摘要“开浪漫主义先河”的德国音乐大师贝多芬,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创作许多伟大的作品。
其中他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更是被称为音乐史上的“新约圣经”.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主题突出,具有多种多样的内容形式。
这些特点与大师的思维准则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在他的世界中大自然、日常生活以及我们的社会一直是创作力量的源泉,他的作品反映了时代的先进思想,透彻理解斗争的必然性,擅长表现内心的思索,因此作品中的表达方式比较强烈。
震惊世界的32首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用尽一生的心血,可以说是音乐史上的奇迹。
其中,《C小调奏鸣曲》(悲怆)是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的一个风暴。
本篇论文将由大师的作曲方法、谱写乐曲的背景、曲子的形式以及如何欣赏等方面来分析《悲怆》的神奇吸引力。
关键词:《悲怆》;贝多芬;艺术特征Abstract”Open the romantic first" German music master Beethoven, in his short life, created many great works. Of his 32 piano sonatas, is called "new testament” of the history of music。
Beethoven’s piano sonata is outstanding, the theme of the changes in the content is rich. This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his creative thoughts, Beethoven’s creation center is always the human society, life and nature, his work reflects the advanced thinking of The Times, thoroughly understand the struggle, the inevitability of inner thinking, good at performance so a strong expression of work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悲怆是贝多芬伟大的32首钢琴奏鸣曲中第一首(按顺序)出名的、有代表
性的、被出版商附加标题的重要作品。
在整个贝多芬的全部作品中,悲怆
奏鸣曲也是作为他第一阶段创作期的必须提及的重要的代表作品(同期还
有英雄交响曲等等),可见其地位。
而月光是偏中期作品,个人认为可算
作古典至浪漫的一个小小的分水岭(月光第一乐章打破了古典奏鸣曲快板乐章的传统,踏板的全面使用也可算作“正式”宣告了现代钢琴的全面登场),也是相当有代表性和重要的作品。
比
较两部作品的难度,特别是教师作为教学曲目的选择上,决不应单单从纯
技术的角度看,对作品内容、表达情感深度的理解能力(这里会涉及触
键,踏板的运用,rubato的运用等高层次技巧),更为重要。
如果比较整
个的两部作品,难度是不相上下的。
但是本帖有个限定范围:悲怆一乐章
和月光终乐章。
这是个重要的因素,而且这两个乐章也是各个音乐学院
钢琴考试(包括主、副科)考学的常用曲目,难度的分析和比较一定程度
上是可行的。
分析这两个乐章的差别,最主要应该先从乐章在奏鸣曲中的作用和地位来
分析。
众所周知,奏鸣曲作为维也纳古典音乐时期最流行最风靡的题材,
它的深度,影响力的体现,就必须提到一个重要的乐曲结构,即曲式:奏
鸣曲式。
简单来说,奏鸣曲在那一时期是一个三(四)乐章的题材,而真
正运用标准奏鸣曲式写作的部分,通常只有第一乐章。
而奏鸣曲式由于其
丰富的相对复杂的结构性,使得表达较为深刻的思想性和内涵成为可能,
所以倍受当时作曲家推崇。
正因为如此,在当时的奏鸣曲中(包括海顿莫
扎特贝多芬),每一部作品的第一乐章是最能体现其内容、思想、深度、
全曲精髓的部分。
第一乐章在这一时期的大多数奏鸣曲中,几乎是全曲思
想的主要展现。
而悲怆和月光这两部作品同样如此。
简单介绍一下,奏
鸣曲的二乐章,通常为慢板乐章。
终乐章,快板乐章,回旋曲和回旋奏鸣曲式较多。
回旋奏鸣曲式是回旋曲和奏鸣曲式的一种结合。
由于其奏鸣曲式概念中的发展部由回旋曲曲式中本身存在的插部演变而成,所以,此曲式的冲突性大为降低,思想内容深度也相对缩减不少。
这是由原因和道理的。
奏鸣曲作为多数有三个乐章的套曲体裁,其常见的主要表现手法(从贝多芬时期开始为甚)为: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强烈的个性表达,丰富的思想内涵,戏剧性的激荡人心的冲突。
通常篇幅也较长。
第二乐章,慢板,抒情性,激烈冲突之后的冥想,恬静,优美。
第三乐章,回旋曲的快板,单纯的回旋曲曲式源于民间庆典,由主部、主部再现和无数插部构成:即A-B-A-C-……-A。
这样的曲式,会强调主题的特征,同时展开不会太远,相对篇幅不会太过冗长,毕竟已经是终板乐章,利索的结束是作曲家的主要目的。
回旋奏鸣曲式具备二者的特征,但体现的仍是回旋曲的目的,既单纯、热烈,快速。
经过上面的简单叙述,出于这些原因,贝多芬作品乐章间的难度差别和技术特点一目了然!以上是广义上的说明。
具体分析这两个乐章难度对比:悲怆第一乐章在标准奏鸣曲式中加了一个有主部特征的引子段落,这一段落无论从思想感情的理解还是由此体现到的触键(音色)、踏板控制、细微rubato的处理,都具有相当难度,是一般初次接触的学生很难理解的。
实际上,这个引子,是需要时间的沉淀才可以弹好的,教学难度很高。
相比之下,月光第三乐章,虽然调号多,
快音符多,但只是单纯的技术问题,在克服技术困难的同时,其疾风骤雨般的效果相对更容易掌握。
加之其本身思想内涵远少过悲一,学习难度自
然下降不少,作为考学曲目也是比较“吃香”的,练好快音符很能炫耀出
基本功的扎实。
单纯从快音符的复杂程度上讲,月光三确实略高于悲一,但
决不至于是档次上的差别(就是说不是很大的难度差距),对于学生来
说,通过刻苦练习短时间可能提高的只有手指基本功的技术,相对悲一的
音色控制和音乐处理来说,那可不是短时间可以掌握的,它需要时间的沉
淀,音乐修养的逐步提高。
作为教师,必须要全方位的周密考虑到这些情
况。
另外,从单纯基本功的技术角度来看,悲怆一乐章的快音符同样很难
控制得当,比如其中左手震音的控制就相当难,加上复杂的内涵,复杂的
段落难掌握的速度变化……明显是一个相对“吃力不讨好”的曲目。
^_^
当然,也不绝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尝试。
这样粗浅的分析比较下来,我
的结论依据显而易见。
至于月光第三乐章技术难度的训练,说实话,从
基本功上看,如果教师认为学生已经有能力在这两首曲子中作选择。
那
么,考虑“练好快速音符和所谓的多调号视谱”的“难度”,明显是多余
的。
如果学生距离月光三技术差距很大,那悲一技术达标也同样没什么希
望,更不要说其复杂深刻的思想内涵要求的深层次技巧和音乐修养了!
结论:悲怆第一乐章稍难。
福音制谱包金福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