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说课稿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说课稿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学内容本文是历代传统的议论文名篇,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他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在由个人说到国家进而导出本文中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抓住论述的中心,以高度概括的语言作扼要的论证,观点鲜明突出,读后发人深思。
(二)说教学目标1、学习文言文要品读关键词句,深层挖掘作品内蕴这篇文章逻辑严密,观点鲜明,论证有力,气势充沛,语言精辟,读后发人深思,颇受启迪基于这两点,我设计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1)理解课文阐述的道理――人才要经过艰苦磨炼,才能够造就。
(2)理解课文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类比论证(3)背诵课文2、在读中品味文言韵味,在读中感知内容要点,在读中领悟文章内蕴,在读中鉴赏语言的精辟,在读中质疑探疑解疑,因此我设计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是:读出节奏、读出积累、读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读后拓展(三)说教材的重、难点以及突破重难点的方法采用读——议——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清结构,把握作者是怎样用事实和事理论述观点的鼓励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教师适当点拨、分析。
二、说学生初三的学生已经有了两年文言文的积累,具有了阅读文言文的基本能力,对于本文的学习应该说并不存在太大的困难,但还是要加强阅读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勇敢的面对挫折和忧患意识三、说教法理解阅读来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方法拓展阅读来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我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突出了精美与实效的特点,处处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予以指引,并配以声音,辅助教学四、说教学过程(一)了解作者(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师:要学好文言文就要“读好”。
(师板书:读好。
)师:要想“读好”,第一步就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在预习时,我们已经读了文章,现在谁能为大家朗读这篇文章?其他同学要认真听,过一会儿要给予评价指一生读,读完指一生评师:你很会评价,说明你听得很认真,而且一直在思考,听与思结合起来,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刚才那位同学尽管读错了两个字,但是其他一些容易出错的字词她却读对了,如“傅说”中的“说”、“曾益”中的“曾”,她都读对了,真不简单!让我们把这些易错的字词再读上几遍,加深印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说课稿
一、说教材《渡荆门送别》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
本单元的诗歌都是描写山水,在写景中抒发情感的诗。
它有着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情操的陶冶和古代文化积累传承的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了解这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2、过程与方法:(1)、加强朗读训练。
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2、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象。
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设计依据:背诵和默写是首要。
着重引导学生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突破方法:通过反复咏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学习中让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到翅膀,充分体会诗歌的意境。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不少写景的文章和诗歌,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但本班学生存在学习习惯较差,不善于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不足。
五、说学法:1、朗读教学法:在教学本首诗时,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并感悟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2、尝试学习法: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严密思维、拓展想象。
3、采用课件进行教学(幻灯片)。
六、课时安排:1 课时七、教学过程:1、导入:李白出生地?李白什么时候离家远游?李白是如何走上仕途的?(3”)李白生于武后长安元年(701 年)。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
关于其出生地有多种说法,一说出生在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所属昌隆县(712 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省绵阳市所属江油市)。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写作:语言要连贯》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写作:语言要连贯》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写作:语言要连贯》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理解语言连贯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表达清晰、连贯的能力。
教材通过丰富的案例和练习,引导学生掌握语言连贯的基本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二.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写作基础,对语言表达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往往存在语言不连贯、逻辑混乱的问题。
因此,本节课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说教学目标1.了解语言连贯的重要性,认识到语言连贯在写作中的作用。
2.掌握语言连贯的基本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写作更加清晰、连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语言连贯的重要性,掌握语言连贯的基本技巧。
2.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际写作中运用语言连贯的技巧,提高写作质量。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病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语言不连贯的问题。
2.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相互交流、启发,共同提高。
3.实践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写作练习,及时反馈,指导改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篇语言不连贯的文章,引导学生思考语言连贯的重要性。
2.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病例,让学生了解语言不连贯的问题及其原因。
3.技巧讲解:讲解语言连贯的基本技巧,如使用关联词、保持句子结构一致等。
4.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例,探讨如何在写作中运用语言连贯的技巧。
5.实践练习: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所学技巧。
6.反馈与指导:学生互评,教师点评,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
7.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习空间。
七. 说板书设计1.语言连贯的重要性2.语言不连贯的问题及原因3.语言连贯的基本技巧4.写作实践中运用语言连贯的技巧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对语言连贯重要性的认识程度。
部编RJ人教版 初二八年级语文 上册第一学期秋季(优质说课稿)第一单元(全单元 分课时)
第一单元第1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说课稿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五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这篇消息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主席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
它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情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国民党反动派政府已面临彻底崩溃。
报道强调了我军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和这一战役胜利的重大意义,揭示了“冲破敌阵,横渡长江”的深刻含义。
根据教材特点和初一学生首次接触新闻这种体裁的实际,以及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等,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 有感情朗读课文,分清课文层次,理解课文内容;2. 体会新闻语言的真实,准确,简明,及时等特点;3. 掌握新闻的结构,进行创作实践。
教学中,我将新闻的结构与本文具体层次的对接作为本文教学的重点,将新闻语言特点的领悟作为全文的难点进行突破。
二、说教法学法教法:在讲课时,教者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真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我准备采用“媒体互动,图表演示”帮助学生分析当时形势,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指导分层,填充表格”引导学生理请课文脉络,掌握新闻的结构;通过“模拟播音”,在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法:学生在本课中,通过“看看﹑读读﹑想想﹑说说﹑写写”主动参与课堂,完成学习任务。
三、教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一)内容呈现导入:教师出示《百万雄师过大江》图片,学生说出画面内容,了解时代背景,进而导入新课。
(二)师生互动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师生互动,理清课文层次,掌握新闻结构。
1、自由朗读课文。
提出要求:(1)注意多音字、易混淆的字在文中的读音。
(2)从文中找出最能概括这则新闻内容的句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说课稿《中国石拱桥》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中国石拱桥》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的课文。
在这之前,学生学习的课文绝大多数是记叙文,对说明文是陌生的,学生学习中一定会有困难,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有思想准备,一定要动脑筋、想办法,将教学设计好,把学习说明文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调动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学好说明文。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在单元提示中已明确指出: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要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
《中国石拱桥》的作者茅以升是一位桥梁专家,他虽然只是向普通读者介绍有关中国石拱桥的一般性的知识,却显得高屋建瓴,游刃有余。
作者抓住说明对象的本质特点,举例说明,要言不烦。
多处运用具体数字来说明问题,体现了作者谨严的治学态度。
本课的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把握石拱桥的特征,掌握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
2、品位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二、对教法及学法的处理教学这篇说明文,要引导学生辨析文体,把握说明文的文体特征;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了解说明对象,明确其特征;局部探究,赵州桥、卢沟桥是如何体现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在本课采用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环节都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学习,注重他们自身对知识的理解、领会和积累。
具体的教法有:1、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相结合。
让学生自读自思,辅之以教师的点拨引导,化枯燥为生动,变死寂为灵动,提高说明文的课堂教学效率。
2、平等交流法。
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
在本课中,它包含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完成目标时所需的学习方法和时间,对课文知识点的理解和质疑等。
3、自主探究法。
是指学生在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工具书或参考资料自主、探究性地去学习。
人教部编语文八年上册《周亚夫军细柳》说课稿精选(三篇)附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语文八年上册《周亚夫军细柳》说课稿(一)说教材周亚夫是汉代开国功臣周勃之子,周勃死后由其长子周胜之袭封爵。
后来周胜之因犯罪,汉文帝才选周勃诸子中的贤者,当时担任河内守的周亚夫作为爵位继承人。
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匈奴入侵,亚夫奉命领军防守长安,驻军细柳,其实这次匈奴入侵,历时不过一个月,因汉军戒备森严,以匈奴兵退却而结束。
《周亚夫军细柳》这篇课文就讲了周亚夫是如何治军的。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以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实词;把握文章内容(重点)2、了解周亚夫是怎样治军的;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把握主体部分。
(难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周亚夫忠于职守的精神。
说教学方法通过朗读、熟读课文、讨论、使用多媒体课件等方式,读懂句子、理解文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说明纪律在社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公共场所需要纪律,行军打仗需要纪律,学校学习也需要纪律。
想当年,岳家军纪律严明,威震八方;戚家军令行禁止,勇退倭寇;红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人人称颂。
今天,就让我们到课文中认识另一位纪律严明的将军吧!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走近作者,疏通字词1.作者及作品。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是司马迁对我国民族文化特别是对历史学和文学的极其宝贵的贡献。
《史记》不仅是史学著作的典范,而且是传记文学著作的典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读准字音。
祝兹.侯(zī) 棘.门(jí) 彀.(gòu) 弓弩.(nǔ) 诏.(zhào)按辔.(pèi) 揖.(yī) 胄.(zhòu) 曩.(nǎng)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整体感知提问1:理清课文的内容层次。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写作:学写传记》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2.当堂作文。 3.自检作文。 对照前面的目标,重点检查一下你的作文;
注意以下几点: 1)、所选好的材料是否典型、真实; 2)、线索是否清楚,详略是否得当; 3)、是否有恰当的评价。 自传、小传的写法,是触及到了做人的真谛,即真实示已,真诚待人。
3.推举作文评讲。 (1)同桌互评。 (2)教师点评。 4.作文修改。
2)传记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翔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 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传记作者在记述传主事迹过程中,可能会 渗透自己的某些情感、想象或者推断,但和小说不同,传记一般不虚 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3)自传:一般要写出自己的姓名、生年、籍贯、家庭、爱好和主要经 历,还可以写自己的理想,写对人生和社会的看法。为别人写传记, 除了记述其主要经历处,还可以作简要评论;也可以侧重和个典型事 例。
要使传记真实可信,第一必须全面搜集、占有丰富翔实的资料, 使传记所反应的人物生平事迹准确无误,完整无缺。 这些资料一般包括五个基本方面的内容:
①人物的姓名、性别、籍贯、民族; ②人物的生卒年月; ③人物的学历、简历、党派、职务; ④人物的贡献功绩、科技成果、著作; ⑤能反应人物思想风貌本质特征的典型事件。
《学写传记》是新教材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写作的主 题内容。本单元阅读课文以回忆性散文和传记为主。回忆性散文和传记 有许多相同点:以记人为主,内容真实,事件典型,同时重视艺术表现。 阅读课的教授为归纳写传记方法提供了根据。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事 迹的作品。无论是自传,还是给别人写传或评传,都属记叙文的范围。 课程教学皆在让学生了解写传记的基本方法,通过写事来展现人物的特 点、精神风貌。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对语文教师的要求也更加严格、全面 。需要教师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更要有对 教育事业、对学生赤诚的爱。
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说课稿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说课稿教材分析:《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
本单元以新闻类文章为主,有消息、报告文学、新闻评论等多种体裁。
因此本单元的学习,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关于新闻的文体知识。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是一则消息,是新闻写作的经典之作。
这是毛泽东主席于1949年4月22日用慷慨激昂的语言报道了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的基本情况,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流露出了人民必胜、敌军必败的坚定信念。
文章短小精悍,一气呵成,仅用了两百多字便对渡江战役作了简洁而不失完整的报道。
全文气韵生动,令人叹为观止。
学情分析:初中学生还未系统地接触过新闻文体,这是学生初次接触,因此一下子想要让学生理解掌握还有一定困难,只能是结合课文,再辅之以相关练习,逐步掌握。
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作者;了解消息的基本特点及相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结合文体知识分析消息。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人民解放军英勇奋战、气势如虹的英雄气概。
学习重难点:了解消息的基本特点及相关知识,并能结合文体知识分析消息。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明代学者顾宪成有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天下事?二、预习检测(学生课前完成,课上口头检查,对重点知识予以梳理强化)1、结合提示介绍作者。
2、识记生字词。
3、新闻常识填空。
三、实战演练:学习分析消息(学生结合学案自主完成,不许讨论)1、找出本文所含的“五W一H”。
设题意图:学习分析新闻的五要素。
2、分析本文的结构,找出文章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
设题意图:了解消息结构上的特点,并学会分析。
3、找出文中能体现作者感情的句子,体会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
设题意图:感受人民解放军英勇奋战、气势如虹的英雄气概。
4、指名播报新闻。
设题意图:通过播报,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也进一步体会新闻语言简明扼要的特点。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说课稿第1篇】说教学目的:一、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二、体会本文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
三、了解渡江战役的经过,接受革命教育。
教学设想:一、学生初学新闻这种体裁,有必要弄清楚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二、为了便于学生尽快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在教学方法上遵循由感性到理性这样的认识规律,不从知识概念切入,而从对课文内容的复述和概括入手,完成教学内容,达到说教学目的。
三、本文语言简洁、准确,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教材,因此,语言的学习与训练列为说教学重点之一。
四、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学生自读课文(包括读“预习提示”,以了解背景知识)。
读书时,画出生字词(或自己解决)。
[说明]熟悉历史背景,大致了解全文内容。
二、朗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
对照书上的示意图,进一步了解三路大军渡江战役的经过。
提出要求:对照示意图,能够复述渡江战役的大致过程。
三、两位学生一组,彼此照着示意图复述渡江战役的经过。
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复述较好的同学,准备请他(她)上黑板前面复述。
四、教师出示一张较大些的渡江战役示意图(照教材绘制即可),请刚才发现的复述较好的一位同学指图复述,其他同学静听。
然后,指出其复述的不确之处。
[说明]利用复述这一方法,引导学生理清三路大军渡江的情况,从而认清本则新闻主体部分的内容。
学生指图复述时,教师可随之板书如下: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增强学生认识本文内容的条理性。
五、借助问题,传授新闻结构的知识。
1.文中哪两句话概括了同学们刚才复述的内容[参考答案](第1句、第2句)2.有没有哪一句能够概括全文主要内容[参考答案](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师讲知识:1.这则新闻的前两句是“导语”(板书),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
导语在新闻的开头,一般不长,往往是一两句话,有时也用一段话。
2.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称为“主体”,刚才同学们复述内容就是这则新闻的“主体”。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三峡》说课稿
《三峡》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开场白: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三峡》。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及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三峡》是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共四篇课文,围绕山水之美展开,学习古诗文中歌咏山水的篇章,可帮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净化心灵。
本文作者郦道元用简洁凝练、富有概括力的语言描绘了长江三峡四季风光之美,歌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二、说学情这一时期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习惯,好奇心强烈。
但是文言文学习难度较大,学生往往仅着眼于字词句的翻译,对文章整体的理解有一定困难,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增加感性认识,从而整体把握课文意义。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了解和学情的把握。
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认读“溯”等生字词,把握文章节奏,正确、流利地朗读。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合作与交流,理解三峡山水的特点,品味语言。
(这也是本课教学重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关注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这也是本课教学难点)四、说教学方法在教法上: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主要采用了自学法、情境法、朗读探究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学法上:为了发挥学生主体性,我主要会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
五、说教学过程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
为此我将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激发求知欲上课开始,我会采用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我的导入语设计如下:同学们,我们一起看图片,欣赏三峡的奇绝秀美,山险水异。
的确,自古以来三峡就是文人墨客争相吟咏之处。
想想我们都学过哪些和三峡有关的诗句呢?这样的导入,揭示了本课的主题,还形成了阅读期待。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描绘自然,赞美自然”,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本课《课外古诗词诵读》选取了五首古诗词,分别是《宿建德江》、《钱塘湖春行》、《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示儿》和《春日》。
这些诗词都是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学生可以领略到不同朝代、不同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独特见解和感受,进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二.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对古诗词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首课文的诗词,他们可能还没有深入理解和领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内涵,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初二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动,喜欢通过讨论和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提高学习效果。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课的诗词,使学生掌握诗词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的诗词,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培养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诗词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领悟诗词的意境和内涵,培养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讨论、合作、问答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词的意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大自然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自然环境的美好和保护。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之《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答谢中书书》是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这个单元的古诗文,都是我国古代以自然山水为题材的优秀篇章。
学习本单元,要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山水景物表达的情感,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诗文中的优美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本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用凝练的语言、精巧的构思、优美的意境,给我们展现出一幅清丽脱俗的山水画卷。
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新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根据以上要求和本文特点,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知识与能力: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意义;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揣摩文章凝练的语言;3、背诵本文。
过程与方法:以诵读贯穿教学始终,以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为主要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理解古人高洁的思想情操。
(三)教学重难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品味诗文中优美意境。
”依据单元要求和教材的特点,为此,我确立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为:重点: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意境;2、抓住重点词语,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
二、学情分析作为初级中学的八年级学生,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老师要指导学生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更要从恰当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三、教法学法和教学手段(一)教法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整体感知—疏通文意—理清结构—研读品析—看图背诵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为此,我主要采用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教学方法。
(二)学法1、诵读法,指导学生诵读时的要点,即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梦回繁华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梦回繁华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梦回繁华说课稿第【1】篇〗八年级语文上册《梦回繁华》教案一、教材背景本教案针对八年级语文上册中的课文《梦回繁华》进行教学设计。
该文是晋江市实验中学语文教师李毅在自己的知名公众号上连载的一篇小说,以极其生动的细节描写了一个女孩在追梦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并通过主人公温婧妍的经历,强调了追梦人应该坚持不懈、勇往直前,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
教导思想:本次教学要求学生根据小说文本进行深度阅读,培养学生勤思考、积极主动、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梦回繁华》,理解小说中描写的人物、情节和主题。
2.通过阅读小说,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3.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鼓励学生根据小说情节进行创作和想象。
三、说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梦回繁华》的主题和情节。
2.掌握小说中描写的人物形象和心理活动。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初步了解小说《梦回繁华》的主题和情节。
2.分组阅读法:把班级分为小组,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通过小组合作表达自己对小说的看法。
3.活动探究法:利用课堂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小说情节的创作仿写,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课堂教学设计第一部分:导入环节(10分钟)让学生自由发挥,谈谈自己的梦想和追梦的过程,引出梦想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探究为何要追梦以及什么样的心态是追梦过程中必须具备的。
第二部分:阅读和理解环节(30分钟)1.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对小说《梦回繁华》的主题和情节有一个初步了解。
2.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自由阅读小说一段,然后口头表述自己对小说的理解和心得体会,班级其他同学就表述内容进行讨论。
第三部分:学习和探究环节(50分钟)1.将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探究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心理活动。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春望》说课稿
《春望》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春望》。
这节课我主要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春望》这篇诗歌是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古诗文推荐篇目,这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中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个单元的目标首先对人的品格和志趣的提问,单元中的文章都对这一问题作了回答。
我选的这一首《春望》以诗意语言书写了人生感悟与思考,展示了我国古代伟大诗人杜甫强烈的爱国情感。
由于人生的不同阶段,社会环境的不同,《春望》与以前学过的《望岳》的感情基调是截然不同的。
根据课程目标中提出的诵读古代诗词,要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为此我制订了以下目标:一是把握诗歌景与情,事与情的关系,品味诗歌的意境。
二是深入理解诗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三是深切感悟诗人热爱国家,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情怀。
教学重点是诗歌景与情,事与情的关系,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是深切感悟诗人热爱国家,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情怀。
二、说学情。
八年级学生初步了解鉴赏诗歌的一些方法。
而且在历史课上学习了中国古代史,对于安史之乱有一定的了解,能够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
但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不高,对诗歌的认知和品析停留在表皮;年龄小,阅历浅,很少有生离死别的牵挂与思念,更没有经历过战争,对诗人愁苦无奈的感受较难体会;三、说教法。
一是采用的是朗读的方法,在新课标中有着重对文学作品要重视各种朗读的要求,默读、朗读、精读、浏览等。
整篇课文我会用“读”来贯穿,运用多种“读”的方式,以读对字音,读到能背,读出感情作为我这节课“读”的目标。
二是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去解决问题。
四、说学法。
学生在学法上主要是通过诵读、圈点和讨论来学习这首诗歌。
说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导入抢答,激发兴趣出示课件,运用抢答的方式让学生猜猜“他是谁”?用抢答的方式导入,既可以回顾之前所学关于杜甫的生平简介,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
第11课《知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部编版语文课本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一、说教材《记承天寺夜游》是部编人教版语文课本八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第11课《短文两篇》中的第二篇。
这篇短文反映了苏轼在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期间的闲散生活和旷达淡泊的心绪,属于叙事小品文。
全文只有一段、85个字,但内容丰富,叙事自然流畅,写景特点鲜明,具体可感,议论式抒情画龙点睛,一个“闲”字,道尽了被贬后的微妙复杂的心境。
文章虽短,但内涵丰富,值得回味,包含的知识点较多。
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很有启发和示范作用,是典型的值得短文长教的课文。
该单元的四篇短文和五首唐诗都是以写景为主,展现各种各样的大自然风光和魅力,只有此文不用骈句,是最接近现代散文的。
它又让学生见识到了古代散文的发展成熟的程度,为以后学习篇幅较长的文言文奠定了基础。
二、说目标这篇小品文包含了“新课标”对文言文词、句、篇、感、理方面的知识与能力的要求,也涉及到阅读现代文的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分析理解。
因此我确立的三维教学目标是:知识与能力:1、积累关于苏轼的文学常识;2、熟记“户、欣然、念、相与、盖、但”的词义,翻译课文;3、熟读并背诵。
过程与方法:1、学会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描述景物,赏析景物描写的精妙之处;2、分析文眼“闲”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寻常景物的美,树立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其中重点: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通顺翻译课文,熟读并背诵全文;2、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描述景物,赏析写景佳句;3、分析“闲”的多重含义。
难点:1、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描述景物,赏析写景佳句的特点;2、分析“闲”的多重含义;3、感受寻常景物的美,树立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三、说教法学法八年级的学生对于文言文已不陌生,培养了一定的语感,积累了一些常见的文言词汇,掌握了一些翻译方法,能够大致读懂这篇小品文,对苏轼比较感兴趣、也有粗略的了解,但属于标准的一知半解,尤其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景和情的关系没有具体的感知。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回忆我的母亲》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小结: 初读全文,或许有人会感到平淡,但反复诵读,就会感到情深意切, 感人至深。所谓“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本文所表现 的艺术上的美,大致属于这一类型。真挚的情感,永远是文章最打动 人心的力量,在自己的写作中,也要讲究真诚。
探究二:全文以记叙为主,但情到深处,作者的情绪也自然喷涌,非 常直接的抒发自己的情感。 ①自由朗读第三部分,思考: 作者由衷地感谢母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教学重点
了解母亲的优秀品质和作者通过哪些具体事例来表现的 。
教学难点
抓住文章思想内容的要点,感受母亲的高尚品德,使学 生了解作者对母亲深沉的爱。
五、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时,教者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真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 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为了让学生更快掌握消息的特征, 本课将从消息的基本知识入手,让学生找到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对 消息的语言做更深层次的探究,让学生掌握新闻这种体裁,并能写出简 短的消息。结合学情和生本教育理念,我在教学设计中,力求保护学生 的求知欲,让学生自主学习,并参与到合作探究当中去,勇敢地说、大 胆地写。
板块二、知识加油站 1、作者简介
朱德(1886-1976)是中国人民伟大的革命战士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党、国 家和军队的杰出领导人之一。 他先后参加过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革命活动。朱德的一生,是为 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生。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劳,受到 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热爱。
②.作者是怎样把对母亲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革命事业的忠 诚结合起来的?请结合第16段,谈谈你在这方面的理解。
讨论明确:作者以设问句“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发人 寻思,将对母亲的爱引向对人民、对革命事业的热爱与忠诚,将两者 有机地结合起来。爱母亲,就要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 的事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只有这样, 才能报答母亲的深恩,才算爱母亲。为此,作者下定决心“能做到”, 坚定信念“一定能做到”。作者有宽广的胸怀、崇高的精神。作者把 爱母亲的感情与爱党、爱人民、爱民族的感情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大 大地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6诗词五首》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6诗词五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诗词五首》是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选取了五位诗人的代表作,分别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甫的《春望》、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这些诗词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学生可以领略到不同朝代、不同风格诗人的创作魅力,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定的诗词学习,对诗词的基本格式和韵律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鉴赏诗词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对诗词的意境、情感和写作手法的理解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对古代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了解也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注重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内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诗词,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把握诗词的基本格式和韵律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掌握诗词的鉴赏方法,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词中的美好情感,培养对诗词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五首诗词,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诗词的基本格式和韵律特点。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学会鉴赏诗词,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对比分析法、情境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诗词卡片、小组合作等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一幅山水画为线索,引导学生回忆所学过的诗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诗人介绍:简要介绍五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
3.诗词学习:分别对五首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掌握诗词的基本格式和韵律特点。
最新部编版人教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4.白杨礼赞(说课稿)》精品获奖完美说课稿
前言: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对教材有所了解,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真正的学习需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
部编版人教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4.白杨礼赞》说课稿(最新精品获奖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今天的××号考生。
我说课的题目是部编版人教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4.白杨礼赞》。
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那么,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分析1.地位作用:《白杨礼赞》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可以说是进行学生人文熏陶的基础,在本单元学习结束时,学生对“借物抒情”这种表现手法要能做到灵活运用。
2.教学内容:《白杨礼赞》是茅盾散文的代表作,写于1941年3月,当时抗日战争正进入最艰苦的时期,北方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强不屈,团结抗战,建立了强大的抗日根据地,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
茅盾以这篇散文歌颂了北方军民团结抗战、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进而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
在散文中主要运用了象征手法和托物言志的手法,在表达方式上还运用了抒情和议论。
二、说学情分析:1.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有一定的抽象思维,但以具体形象作支柱,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有较强的表现欲。
因此我们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各方面的认知的发展。
2.学生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如能主动预习课文、课后复习课文等。
已经学习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学生对分析修辞方法的作用有一定的基础。
三、说设计意图:本文的设计,遵循以下几个思想原则:1.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
2.通过精心设计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以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感受和把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回忆我的母亲》 说课稿
《回忆我的母亲》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回忆我的母亲》,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等七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回忆我的母亲》是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深情回忆”和“难忘的人与事”为主题展开。
《回忆我的母亲》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以母亲勤劳的一生为线索展开,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无限的敬爱和深情,也表达了作者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的决心。
2.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比较良好的学习习惯,但在学习中缺乏主动性和持久性。
虽在之前已学习过回忆性散文,但本篇课文篇幅较长,且作者从广阔的社会背景去追述一位平凡母亲对自己一生的影响,表现母亲形象的事件、内容较多,因此,学生难以静下心去分析感悟文中流露出的种种情感,对母亲的人物形象难以完全把握。
二、说教学目标依据新课标要求:“养成默读的习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我将本课的三维目标设置如下:1.知识与技能:掌握“读读写写”的生字、生词及文中其他的重点字词;把握回忆性散文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快速默读课文,划分文章的层次结构,理清文章脉络,抓住文章主线即母亲勤劳的一生;通过作者回忆的具体实例,感受母亲品格,明确母亲的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母亲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体会本文质朴的语言,领悟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敬意,和忠于祖国的决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依据本单元的单元目标:“了解回忆性散文、传记的特点。
比如内容真实,事件典型,注重细节描写等。
从中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风格多样的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我将教学重点设置如下:1.教学重点:学习抓住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写法。
根据学生较难体会文章语言中所蕴涵的作者对母亲的深情和敬意,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设置如下:2.教学难点:品味质朴无华的语言背后包含的作者对母亲的深情与敬意。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0 三峡》说课稿教案设计初二优秀公开课
《三峡》说课稿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三峡》,现在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几个方面谈谈本文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⒈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三峡》是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
是郦道元抒写三峡风光的游记散文,是《新课程标准》推荐的古诗文背诵篇目,也是初中阶段的一个重点文言篇目。
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最为奇秀的一段,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山水画廊。
其间全长193 公里。
三峡由瞿塘峡、西陵峡、巫峡组成。
瞿塘峡以雄名世西陵峡以险著称,巫峡以秀见长。
三峡以其壮丽的风光激发了众多文人的灵感,留下了《三峡》许多千古流传的诗篇。
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所作的一篇写景散文,它以简洁凝练、富有概括力的语言描绘了长江三峡四季风光之美,歌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挚爱之情。
文坛巨擘余秋雨曾对《三峡》作过高度的评价:此文用了最俭省的文字,描述了三峡春冬之时的“清荣峻茂”,“晴初霜旦”的“林寒涧肃”,使后人再难调动描绘的词章。
此语足见《三峡》的艺术价值。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注重选文的思想性、审美情趣、文化内涵”是调整后教材的突出特点,结合本文写景精炼优美,与学生热爱自然的心理形成共鸣的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①德育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感情。
1 2 ②知识目标: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③能力目标: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逐步提高欣赏和写作能力。
⒊教学重点和难点:《新课程标准》对八年级阶段的学习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基本内容”,“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语感。
” 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及本文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作如下安排: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体会三峡的景色美以及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教学难点: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说课稿教材分析:《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
本单元以新闻类文章为主,有消息、报告文学、新闻评论等多种体裁。
因此本单元的学习,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关于新闻的文体知识。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是一则消息,是新闻写作的经典之作。
这是毛泽东主席于1949年4月22日用慷慨激昂的语言报道了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的基本情况,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流露出了人民必胜、敌军必败的坚定信念。
文章短小精悍,一气呵成,仅用了两百多字便对渡江战役作了简洁而不失完整的报道。
全文气韵生动,令人叹为观止。
学情分析:初中学生还未系统地接触过新闻文体,这是学生初次接触,因此一下子想要让学生理解掌握还有一定困难,只能是结合课文,再辅之以相关练习,逐步掌握。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作者;了解消息的基本特点及相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结合文体知识分析消息。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人民解放军英勇奋战、气势如虹的英雄气概。
学习重难点:了解消息的基本特点及相关知识,并能结合文体知识分析消息。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明代学者顾宪成有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天下事?二、预习检测(学生课前完成,课上口头检查,对重点知识予以梳理强化) 1、结合提示介绍作者。
2、识记生字词。
3、新闻常识填空。
三、实战演练:学习分析消息(学生结合学案自主完成,不许讨论) 1、找出本文所含的“五W一H”。
设题意图:学习分析新闻的五要素。
2、分析本文的结构,找出文章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
设题意图:了解消息结构上的特点,并学会分析。
3、找出文中能体现作者感情的句子,体会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
设题意图:感受人民解放军英勇奋战、气势如虹的英雄气概。
4、指名播报新闻。
设题意图:通过播报,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也进一步体会新闻语言简明扼要的特点。
四、趁热打铁 1、选择题。
(见学案)设题意图:检测学生对新闻文体知识的掌握情况。
因为只学了消息,学生只体会到了消息语言简明扼要的特点,却不知新闻文字也能追求形象生动。
2、给新闻拟标题,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
设题意图:进一步加强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学会提取新闻的主要信息拟标题或写导语。
五、布置作业我也当回“无冕之王”设题意图:学生学写消息,进一步体会消息的特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说课稿一说教材:《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部编版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这篇消息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主席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
它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情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国民党反动派政府已面临彻底崩溃。
报道强调了我军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和这一战役胜利的重大意义,揭示了“冲破敌阵,横渡长江”的深刻含义。
根据教材特点和初一学生首次接触新闻这种体裁的实际,以及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等,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 分清课文层次,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2. 体会新闻语言的真实,准确,简明,及时等特点;3. 掌握新闻的结构,进行创作实践。
教学中,我将新闻的结构与本文具体层次的对接作为本文教学重点,将新闻语言特点的领悟作为全文的难点进行突破。
二说教法学法:教法:在讲课时,教者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真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我准备采用“媒体互动,图表演示”帮助学生分析当时形式;通过“指导分层,填充表格”引导学生理请课文脉络;通过“模拟播音”,在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法:学生在本课中,通过“看看﹑读读﹑想想﹑说说﹑写写”主动参与课堂,完成学习任务。
三教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具准备:《百万雄师过大江》碟片,投影仪,地图。
五教学过程:(一)内容呈现:放映《百万雄师过大江》选段,了解时代背景。
接着自由朗读课文。
这一过程目的在于明确学习内容,集中注意方向,唤醒求知渴望,调拨动力机制,顺势进入学习情境。
(二)师生互动1.在学生自由朗读的基础上,请学生用一两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意在使学生加深对导语的内容及其在新闻全文中的位置与作用的了解。
并对主体部分的重要内容尝试进行概括。
2.投影出示表格,学生自主阅读主体部分并完成填空。
军队渡江区域渡江时间兵力敌军抵抗程度(主体参与,精讲多练,及时反馈。
这样学生只要仔细阅读,就能成功完成任务。
接着,顺水推舟,划分主体部分层次,理请文章脉络。
)(三)交流对话1.教师与学生对话:课文为什么依“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报道,可以颠倒吗?让学生领悟文章不仅结构合理,而且重点突出;文中“至发电时止”的语句,体现消息这一文体的什么特点?从而提醒学生明确消息准确及时的特点。
2.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之间提出问题互相探讨,如找出文中语言准确表现我军英勇善战的词语,或在文中找出我军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的连两组词,并说出反映作者什么感情。
3.学生与教师对话:在学生与学生对话的基础上,如有问题找不到答案或有分歧,由学生与教师对话,教师给予指导,这就要求教师吃透教材,提升能力。
4. 师生与作品对话:课文中多处涉及地名,比较抽象。
此时可利用地图中相关地理位置,用不同颜色的笔勾画圈点,找出各路军沿线经过的地名,并作标记,直观感知课文内容。
(四)链接生活: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亲身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感知﹑领悟﹑内化﹑积淀。
根据文体特征,这一环节我这样设计:假如你是新华社记者,你接到这份稿件心情如何?请将你的心情体现在你的播音中。
学生分组准备后对照地图模拟播音员进行朗读比赛。
(五)回归课本,练习延伸1.掌握本课生字词,巩固有关新闻知识;2.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
开展“校园采访”活动,每人写一篇新闻稿,报道校园新人新事。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教学设计一、新闻复习,激趣引读。
电视以其五彩缤纷的视频、极富渲染力的音响、精彩的制作、丰富的内容吸引着我们,而新闻,又是电视节目中的重头戏,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则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二、朗读积累,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朗读课文,概述各部分主要内容。
三、比较阅读,理解提升。
1、找同:分别阅读两则新闻,将两者相同的地方找出来。
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
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2、找“不同”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语言风格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四、新闻朗读,语言品味。
1、新闻朗读:看谁读得好:活动过程:主持人一名,评委3—5名,(其它同学可模拟电台播音员,按新闻播音的要求,开展朗读比赛。
)既很激动又很庄重地来朗读全文。
2、语言品味: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
①语言的准确、概括。
(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
)②语言鲜明、富有感情色彩。
五、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讨论后明确: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六、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
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
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2、课外延伸:①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体裁——新闻,请联系本课的学习谈谈你对新闻的认识。
(200字左右)②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板书设计: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闻结构的三要素中路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新闻的三个特点西路军:与中路军一样记叙的六要素东路军:较为顽强但一举击溃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第一层:导语第二层:背景我军主动第三层:回顾敌军必败第四层:预言教学后记:学生读书开不了腔,须加强指导;学生对战争的残酷性认识不足2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一、说教材本文出自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属于一篇消息。
介绍了诺贝尔奖设立的宗旨,首届获奖者的基本情况及主要成就,诺贝尔奖的颁奖机构、时间、地点及奖金来源。
二、说学生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阅读消息已经没有障碍,但是分析消息,掌握消息的结构,概括主要内容,以及品析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及表达效果仍有难度。
三、说教学目标1、把握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内容,进一步掌握消息文体特点。
2、了解伦琴等人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体会诺贝尔宽广胸怀。
3、理清新闻的内容、要素、结构,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四、说重点难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难点:补叙作用。
五、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教师点拨六、教学准备:PPT等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2015年,中国医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成为第二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什么是诺贝尔奖?首届诺贝尔奖得主都是谁?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这则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