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doc
教育经济学考试复习资料

教育经济学考试复习资料一、引言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它涉及到教育资源分配、教育投入产出,教育质量评价等多个方面。
对于学习教育经济学的学生来说,复习是提高考试成绩的关键。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教育经济学考试复习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教育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 教育经济学的定义及发展历程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关系的学科,它研究教育的经济问题,包括教育资源配置和利用、教育经济的效益和效率、教育投资的经济学效应等方面。
教育经济学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发展至今已经成为教育学中的重要分支学科。
2. 教育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教育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包括供求关系原理、效益优化原理、成本效益原理等。
供求关系原理指的是教育资源供求关系决定了教育投入和产出的关系;效益优化原理指的是通过最优配置教育资源来提高教育效益;成本效益原则指的是在满足教育需要的前提下,通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来实现最低的教育成本。
三、教育投入与产出1. 教育投入教育投入是指投入到教育领域的各种资源,包括资金、师资、教材、设备等。
教育投入的合理配置对提高教育质量至关重要。
2. 教育产出教育产出是指通过教育活动所产生的各种效益,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知识技能、人格培养等。
教育产出的评价是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
四、教育资源分配与利用1. 教育资源分配教育资源分配是指在教育经济活动中,将教育资源分配给不同的教育机构或个体。
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和效率性是评价分配方案的重要标准。
2. 教育资源利用教育资源利用是指在教育经济活动中,如何有效地利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效益。
教育资源的利用方式包括直接使用和间接使用两种。
五、教育经济学的效益评价1. 效益评价方法教育经济学的效益评价方法包括成本效益分析、效率评价、投资回报率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决策者评估教育投资的效益,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决策。
2. 教育经济学的效益评价指标教育经济学的效益评价指标包括教育经济效益、教育社会效益、教育个体效益等。
教育经济学期末复习题

教育经济学期末复习题603版本,仅供参考1.学科研究对象:国外学者看法(日本,欧美,苏联、东欧) P32.教育经济学定义 P43.学科研究任务 P44.学科研究意义 P5-65.教育投资、教育成本、教育经济效率、教育经济效益定义 P76.学科体系构成:苏联、东欧观点 P87.学科研究方法 P9-108.学科研究原则 P109.学科产生的理论根源 P1110.学科发展的历史回顾萌芽时期:起点 P15,《人力资本观》 P16形成时期:著作、作者 P16-17,特点 P17-18发展时期:特征 P1811.西方人力资本理论和教育经济学基本理论奠基人 P2312.教育劳动学说: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劳动可分为哪两种 P3413.理解劳动力与劳动能力区别 P4014.教育在科学知识形态生产力再生产中的作用 P41-4515.复杂劳动是相对简单劳动而言的 P4716.人力资本的概念 P52,17.全资本包括哪两个方面 P5218.人力资本的性质 P5319.人力资本的特点 P5420.构成人力资本的要素 P5421.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观点 P55-5622.人力资本产权概念 P6023.筛选理论把教育看成 P6324.理解社会化理论、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 P6425.教育需求概念 P7026.教育需求划分 P7027.教育个人需求概念 P7228.影响教育个人需求的因素 P7329.教育供给定义 P7430.影响教育供给的因素 P74-7531.教育供求调解方式 P7632.市场调节是利用进行调节P76,政府调节的根据是。
P7733.经济对教育发展的作用 P79-8234.知识经济含义 P115著作、作者、提出的名词,OECD P11535.知识经济基本特征 P11836.市场经济主要特征 P12437.联结教育与市场经济的关键性环节是什么 P13938.教育资源分配的含义和内容 P14639.教育服务的定义 P15040.教育服务的主要特征 P151-15241.国际教育服务贸易概念 P16542.教育主权概念 P16543.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主要形式及市场现状 P16844.我国教育服务贸易定价形式 P17245.中国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P177-17846.教育结构的含义 P18147.合理的教育结构有两层意思:一是教育的类别与专业设置以及类与类、专业与专业的比例关系,要与相适应;二是教育的级别结构、教育程度结构以及级与级之间的比例关系,要与相适应。
教育经济学考试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1、人力资本:是及物力资本相对应的概念,指的是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现的能力。
2、教育单位本钱:是指生均本钱,既培养一名某类学生所花费的全部开支。
3、教育投资:也成教育资源、教育投入、教育经济条件等,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教育事业开展的需要,投入教育领域中人力、物力与财力的总与,或者说是指用于教育、训练后备劳动力与专门人才以及提高现有劳动力智力水平的人力与物力的货币表现。
4、教育经济效益:从宏观上讲,教育经济效率是指教育资源利用效率,而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为取得同样的教育成果,教育资源占用与消耗的程度〔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教育成果〔数量与质量〕/教育资源占用量与消耗量〕。
从微观上讲,教育经济效率是指某教育单位或者学校,其教育事业经费与教育根本建立投资的利用效率,或称为教育投资利用效率,即每一定量的教育投资所能培养学生的数量。
〔毕业生教育本钱= 学制期内教育本钱总与* 学习年限/学制期内学生人数〕5、教育经济效益:是指教育领域内的劳动消耗同教育所得到的经济报酬在数量上的比照。
6、人力资源: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处于劳动年龄、未到劳动年龄与超过劳动年龄但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之与。
7、社会化理论:从研究教育如何培养训练劳动力的个性特征,从而为生产效劳,为开展经济效劳,论证教育及经济关系。
其主要理论观点如下:〔1〕批评早期人力资本理论。
认为在现代化的社会里,教育的作用首先不在提高劳动力的知识、技能或认识能力,而在于它的社会化作用。
〔2〕教育的作用反映在两个方面。
8、筛选假设理论:是把教育看做信息,着重研究在劳动力市场上雇主是怎么样挑选工人的,据据此说明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
其主要理论观点如下:第一,同意人力资本理论把受教育程度及工资收入水平看成是正比例关系。
第二,及人力资本理论不同的地方,该理论认为受教育程度及工资收入水平看成是正比例关系是通过教育的筛选作用形成的,并且认为教育只是放映能力,但不提高人的能力。
2023电大《教育经济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2023电大《教育经济学》期末试题及答案第一部分:选择题1. 在教育经济学中,需求和供给决定了A. 教育资源的配置B. 学生的研究动机C. 教师的工资待遇D. 学校的学费收入答案:A. 教育资源的配置2. 教育经济学的核心是研究A. 教育的评估方法B. 教育政策的制定过程C. 教育条件对研究成果的影响D. 教育资源的分配机制答案:D. 教育资源的分配机制...第二部分:主观题1. 请简要说明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目标。
答案: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资源的配置和分配机制,目标是提高教育资源的效率和公平性,以促进教育发展和提高国民素质。
2. 请阐述教育经济学在教育政策制定中的作用。
答案:教育经济学可以通过分析教育资源的供需关系、成本效益等因素,为教育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它可以帮助决策者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部分:案例分析题1. 某地区的教育系统面临着师资短缺和学生辍学率上升的问题,你作为一位教育经济学专家,应如何提出解决方案?答案:针对师资短缺问题,可以通过提高教师的薪酬水平、加强教师培训和招聘工作,吸引更多有素质的教师进入该地区的教育系统。
针对学生辍学率上升的问题,可以加强对学生的关爱和引导,提供更多的研究资源和机会,鼓励学生参与校外活动和社区服务,提高他们的研究动力和兴趣。
2. 请分析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对学生的研究成就和社会发展造成的影响,并提出改善措施。
答案: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布会导致学生之间的研究机会不平等,进而影响学生的研究成就。
这也会放大社会阶层的差距,影响社会的公平发展。
为改善这一情况,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增加对教育资源的投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强基础教育的普及,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差距;建立和完善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机制,确保各地区和学校的教育条件相对均衡。
...以上是2023电大《教育经济学》期末试题及答案的部分内容。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教育经济学试卷及答案.

《教育经济学》试卷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下列方法中不属于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的是( D )A.经济分析法 B.教育研究法 C.经济计量和教育统计法 D.调查研究法2.直接导致西方教育经济学诞生的是( B )A.人力资本理论B.计量经济学 C.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D.劳动生产理论3.衡量劳动力的价值,主要看( C )A.劳动力本人所需的生活资料费用所占比重大小B.劳动力子女所必须的生活资料费用所占比重大小C.劳动力所受教育和训练的费用所占比重大小 D.劳动力总价值4.人力资本的核心是( D )A.人力投资B.物力投资C.生产投资D.教育投资5.舒尔茨认为,决定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投资相对投资量的主要是( B )A.投资比例 B.投资收益率 C.投资量 D.经济结构6.影响教育社会需求的因素不包括( D )A.社会人口状况 B.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 C.政策导向D.物质生活需求7.义务教育的资源配置应该由( A )A.政府提供 B.市场经济机制配置 C.社会经济支持 D.政府和市场经济机制配置共同提供8.教育投资大不一定就能适应物质生产的需求,教育投资与物质生产过程具有一定伸缩性,说明教育投资具有( B )A.周期性长特点B.弹性大特点C.间接性特点D.长效性特点9.教育事业经费含在科学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经费项目中,最终构成( C )A.教育基本建设经费 B.教育事业经费 C.社会消费基金 D.社会积累基金10.下列各项不属于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状况静态指标的是( C )A.社会总产值 B.财政总支出 C.国民收入增长的比例 D.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1.衡量一个国家义务教育投资比例,主要有两个指标:生均教育经费和( C )A.初等教育生均事业费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例 B.初等教育事业费占整个教育事业费的比例C.义务教育投资在教育投资总量中的比例 D.国家财政用于教育支出占国民收入的比例12.计算学生的机会成本,一般开始于( C )A.小学 B.初中 C.高中 D.大学13.教育成果质量指标的计算公式为( B )A.人才费用质量系数 B.人才费用质量系数C.年度教育事业费利用效率 D.年度教育事业费利用效率14.规模效益的好坏完全取决于( D )A.教育资源的适当运用B.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C.投资与收益的比例D.资源内部分配是否合理15.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大的方面讲主要有劳动力人数和( D )A.劳动力熟练程度 B.劳动力能力 C.劳动力教育程度 D.劳动技术装备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16.知识经济:简称“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指对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与使用,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知识的生产率。
教育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

教育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教育经济学复习一、.名词解释:1.教育投资:也叫做教育资源、教育投入、和教育的经济条件等。
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投入教育领域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
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级各类劳动力和专门人才。
2.教育成本:教育成本指培养每名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在校学生在学期内所消耗的直接和间接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和。
3.教育经济效率:是指教育领域内的劳动耗费同教育所得到的经济报酬在数量上的对比。
4.教育经济效益:教育领域内的劳动耗费同教育所得到的经济报酬在数量上的对比。
5.筛选假设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提出的一种新的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是迈克尔.斯潘斯和思罗。
把教育看做信息,着重研究劳动力市场上雇主是怎样挑选工人的。
当雇主与求职者相遇时,彼此缺乏完全的信息,必须通过一些信号来进行。
对于雇主来说,虽然他不了解这些求职者的个人能力如何,但却可以从求职者的个人特点中了解到一些有用信息,以鉴定他的能力。
而在构成求职者总形象的种种可观察到的属性中,一类是标识(indices),另一类是信号(signals),雇主可以凭借标识和信号,特别是教育信号了解求职者的能力。
教育是一个筛选装置,可以帮助雇主识别不同能力的求职者,并将他们安置到不同的职业岗位上。
6.社会化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现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种经济学理论流派,创始人是鲍里斯和金梯斯。
社会化理论认为,人力资本理论关于教育能提高人的认知技能从而影响劳动力生产率的观点是错误的。
事实上,在现代化的社会里,教育的作用首先不是在于提高劳动力的知识技能或认知能力,而在于它的社会化功能。
7.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于西方国家的一种经济学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是皮奥里(Piore)、戈登(Gordon)、多林格(Doeringer)、卡诺依(Crony)等人。
《教育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教育经济学复习题(课程代码262325)一、填空1、某学生接受4年高等教育的学费共计20000元,因上学而失去就业机会放弃的收入为26000元,则该学生所付出的教育()成本共计()元。
(第十一章——第一节——三、教育成本类别——(一)教育社会成本与教育个人成本——2、教育个人成本)2、在假设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教师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第十五章——第一节——三、教师劳动效率)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 取得同样的教育成果,教育()和()的程度。
(第十二章——第一节、研究教育效率的意义——一、基本概念)3、义务教育又称()教育、()教育或()教育,具有显著的特点,即()和()。
(第十章——第一节——一、概述——(一)义务教育概念及沿革——1、义务教育概念)4、教育投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的需要,投入教育领域中的()、()和()的总和。
(第八章——第一节——一、教育投资概念)5、一定时期内,教育社会需求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应该对教育的社会需求作出规划。
(第四章——第一节——一、教育的社会需求)6、影响教育个人需求的动因包括精神生活的需求、()和社会地位需求。
(第四章——第一节——二、教育的个人需求——(一)教育的个人需求动因)7、细致划分教育结构包括:教育人力结构、教育投资结构、教育级别结构、教育类别结构以及()、()、()和()。
(第七章——第一节——基本概念——(一)教育结构)8、中国义务教育的发展以()颁布为界划分为两大阶段。
(第十章——第一节——四、理论分析)9、教育投资经济效益是指教育领域内的()同教育所得到的(),做出数量上的对比。
(第十四章——第一节——一、基本概念)10、教育人员成本主要包括:教育人员工资、()、奖金、福利费、()、奖学金以及其他人员的经费开支。
(第十一章——第一节——三、教育成本类别——(三)教育物质成本与教育人员成本——2、教育人员成本)11、经济部门的劳动技术结构主要是指科学变为物质生产技术的程度和物质生产部门()的比例关系。
教育经济学-期末重点

第一章绪论1、教育经济学学科产生的理论根源:解开经济增长计算过程中的“经济之谜”,20世纪初到中叶,美国运用传统的计量经济增长的方法计算国民经济增长额,出现了剩余因子,即“经济之谜”。
2、舒尔茨(填空)舒尔茨是西方人力资本理论和教育经济学理论基础的奠基人。
他的理论研究主要涉及农业经济、人力资本理论和经济发展理论三个方面舒尔茨不仅在西方教育经济学的理论观点和理论基础研究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在教育经济学计量方法方面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3、韦锥他于1962年出版了最早以“教育经济学”命名的专著,曾有人认为他的这本专著是教育经济学形成的标志。
4、斯特鲁米林:于1924年在苏联《计划经济》杂志上发表了《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一文,这是世界上第一篇用数量统计的方法,用数量化语言专门论述教育经济意义的论文。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思想1、社会主义教育经济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
这是社会主义教育经济学的基本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2、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所谓生产劳动是指可直接生产使用价值的物质生产劳动。
包含两层意思:①生产的是使用价值,是维护社会生产劳动继续进行的劳动、维护劳动能力再生产的劳动;②是物质生产劳动,是人与自然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其内容是物质变换,其结果是物质产品。
总之,凡是直接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才属于生产劳动的范畴。
3、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理论、关于生产劳动概念所辖的范围,观察教育劳动的性质以及教育投资的性质,可以得出如下论点:①教育劳动是一种劳务性或服务型的劳动②从扩大了的生产劳动概念角度来看,教育是培养不一定要亲自动手且可以远离劳动对象的生产管理人员、工程师、工艺师、设计师和技术人员的劳动。
③教育劳动对物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劳动能力的生产和科学知识形态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直接生产的性质。
4、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再生产理论着重研究教育在社会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价值,即教育在劳动力再生产中的功能和教育在科学知识形态生产力再生产中的功能。
教育经济学

教育经济学教育经济学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题.1.教育经济学学科研究的原则不包括( B )A.学科的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结合原则 B.保守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D.批判与吸收相结合原则2.从数量上研究确立计算教育的社会经济价值的理论依据不包括( D ) A.劳动价值学说B.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理论 C.按劳分配原则 D.劳动简化理论 3.人力资本理论基本出发点是( C )A.重视土地和人口数量的作用B.人力资本投资作用大于物力资本投资作用考试大论坛C.人口质量重于人口数量D.教育投资比物力投资更有利 4.政府调节教育供求矛盾的依据在于(A )A.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 B.教育属于“公共产品”C.教育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的矛盾D.教育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矛盾 5.教育对科学技术进步的作用论述不正确的是( D )A.教育具有再生产科技的功能B.教育具有使科学转化为生产技术的中介作用 C.教育是科技再生产的有效形式D.教育决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6.教育产业的特殊性是有其三个基本特性决定的,即教育是基础性产业、间接性产业和(A )A.多效性产业B.第三产业C.专业性产业D.独立性产业7.需要着重考虑中等教育学校网点结构和布局,逐步普及中等教育并使中等教育结构趋于合理的地区是( A )A.城市、沿海各经济发达地区和内地少数发达地区B.经济中等发展程度的地区C.经济发展中地区D.贫困地区8.下列各项不属于教育公用经费的是( D )A.公务费B.业务费C.设备购置费D.人员补助工资9.教育投资相对量与经济指标增长相比,发展趋势是( C ) A.相对迟缓B.相对滞后C.超前速度增长D.平行速度增长 10.集权制国家义务教育投资主要来源于( B )A.地方政府 B.国家或中央政府C.联邦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 D.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占一半左右11.学生已满法定劳动力年龄因受教育而放弃的就业收入的成本是( D ) A.教育物质成本B.教育社会成本考试大-全国最大教育类网站 C.教育直接成本D.教育间接成本 12.计算升学率的公式是( B )13.学校提高教育投资使用效率的前提条件是( A ) A.正确教育投资的宏观决策 B.完善教育投资的管理体制 C.建立最佳的人力、物力结构D.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14.高等教育的生均成本随学校规模的扩大和学生教师比的提高而( A ) A.呈下降趋势B.呈上升趋势C.呈稳定趋势来源D.呈起伏趋势 15.决定个人是否接受教育或受某种级别类教育的依据是( A )A.教育个人收益B.教育经济效率C.教育社会效益D.教育经济投资经济效益1.教育经济学产生和形成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B )A.计量经济学B.人力资本理论C.劳动价值理论D.教育资本 2.教育经济学在中国开始逐步涉及与展开的时间是( C )A.20世纪60年代B.20世纪70年代C.20世纪80年代D.20世纪90年代3.教育投资具有生产性投资的性质是由于教育劳动具有( B ) A.生产力B.劳务性或服务性C.使用价值D.消费性 4.最早提出“人力资本”这一概念的是,(C ) A.贝克尔《人力资本》B.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C.沃尔什《人力的资本观》 D.欠雷《投资决定的正规标准》5.教育社会需求与教育个人需求之间的矛盾,主要是因为( B )A.教育资源的稀缺和教育需求的无限B.社会与个人对教育需求的出发点和追求目的不同C.教育供求间存在矛盾D.社会对教育的认识和态度 6.第一次正式使用“知识经济”概念的是( D)A.20世纪70年代,托夫勒《第三次浪潮》B.1982,奈斯比特《大趋势》 C.1986,福莱斯《高技术社会》D.1996,“经合组织”年度报告 7.连接教育与市场经济的关键性环节和纽带是( B )A.科学技术市场B.人才和劳动力市场C.物质形态商品市场D.服务市场 8.从根本上讲,教育结构主要受( D )A.社会生产关系制约B.政治制度制约C.生产力水平制约D.社会经济结构制约9.教育投资只有通过培养出来的劳动力以及再生产出来的科学技术进入生产领域,才能创造社会物质财富,说明教育投资具有( C ) A.周期性长特B.弹性大特点C.间接性特点D.长效性特点 10.确定教育投资比例的物质前提和客观依据是( A ) A.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B.政治制度和政治形势C.科学技术水平 D.社会人口11.义务教育投资主体中居中心地位的是( C ) A.个人 B.群众C.国家或政府D.企事业单位 12.计量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是( B ) A.教育投资B.教育成本C.教育收益D.教育分配13.分析大学生社会直接成本有多种计量方法,比较常用的有匡算法和( B )A.“成本一效益”计算方法B.实算法C.费希洛计算法D.舒尔茨计算法 14.最理想的学校规模类型是( B )A.规模过大稳定型B.规模适度稳定性C.规模适度成长型D.规模过小成长型15.社会平均劳动简化比计算公式是( D ) A.平均劳动简化=某级教育程度的劳动力总课时数/某准级教育程度的劳动力总课时数B.平均劳动简化=某级教育劳动力的教育程度×某准级教育劳动力的教育程度C.平均劳动简化=某级教育劳动力的教育程度/某准级教育劳动力的教育程度D.平均劳动简化=不同教育程度劳动力简化比×各类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百分比(按教育程度)1.教育经济学萌芽于( A )A.20世纪20年代B.20世纪50年代C.20世纪60年代D.20世纪80年代2.确立教育具有社会经济价值的理论基础是( C )A.’扩大再生产理论B.人力资本理论C.社会再生产理论D.劳动价值学说3.首先阐释“人力资本”特定含义的是( A ) A.舒尔茨B.贝克尔C.沃尔什D.丹尼森 4.教育的个人需求动因不包括( A )A.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B.精神生活的需求C.物质生活需求D.社会地位需求 5.我国教育供求关系有两个主要矛盾:教育需求无限膨胀与教育资源短缺矛盾和 ( D )A.教育供给与需求的矛盾B.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的矛盾 C.劳动力市场需求和供给的矛盾D.教育供求中的结构性矛盾6.提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这一论断的是( A )A.马克思B.恩格斯C.托夫勒D.奈斯比特 7.教育对人才培养和劳动力训练的主要作用是( D ) A.提高劳动者劳动熟练程度B.提高人才专业化水平C.提高劳动力报酬D.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改变劳动力形态8.教育投资从投资对象来说,构成部分包括用于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投资和( B )A.国家投资B.用于成人教育的投资C.个人教育投资D.集体企事业单位投资 9.义务教育发展规模指标的公式是( A )10.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年鉴》(1985)资料分析计量,1983年教育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世界平均水平为( A )A.5.7% B.6.0% C.4.0%D.5.0% 11.下列选项中属于教育财力构成中的公用消费部分的是( D ) A.职工福利费B.奖金C.工资D.业务费 12.考查教师工作效率的指标不包括( A )A.教师利用率B.教师平均课时数C.教师平均课程门数D.教师平均班级数13.某些教育资源的运用至少须采用一个单位,不能因需求不足一个单位而将其分割使用,体现了教育资源的( D )A.有限性B.适当性C.整体性D.不可分性14.沃尔什的教育收益计算法,称为( C )A.余数分析方法B.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法C.现值折算法D.“费用——效率”分析计算法15.师资优化组合的关键在于建立合理的教师劳动定额和( A ) A.实现教职工编制的合理定员B.逐步建立起教师劳动力市场C.建立健全的社会激励机制D.建立健全的社会竞争机制来源:考试大1.下列方法中不属于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的是( D )A.经济分析法 B.教育研究法 C.经济计量和教育统计法 D.调查研究法2.直接导致西方教育经济学诞生的是( B )A.人力资本理论B.计量经济学 C.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D.劳动生产理论 3.衡量劳动力的价值,主要看( C )A.劳动力本人所需的生活资料费用所占比重大小 B.劳动力子女所必须的生活资料费用所占比重大小C.劳动力所受教育和训练的费用所占比重大小 D.劳动力总价值 4.人力资本的核心是( D )A.人力投资B.物力投资C.生产投资D.教育投资5.舒尔茨认为,决定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投资相对投资量的主要是( B ) A.投资比例 B.投资收益率 C.投资量 D.经济结构 6.影响教育社会需求的因素不包括( D )A.社会人口状况 B.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 C.政策导向D.物质生活需求 7.义务教育的资源配置应该由( A )A.政府提供 B.市场经济机制配置 C.社会经济支持 D.政府和市场经济机制配置共同提供8.教育投资大不一定就能适应物质生产的需求,教育投资与物质生产过程具有一定伸缩性,说明教育投资具有( B )A.周期性长特点B.弹性大特点C.间接性特点D.长效性特点9.教育事业经费含在科学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经费项目中,最终构成( C ) A.教育基本建设经费 B.教育事业经费 C.社会消费基金 D.社会积累基金 10.下列各项不属于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状况静态指标的是( C )A.社会总产值 B.财政总支出 C.国民收入增长的比例 D.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1.衡量一个国家义务教育投资比例,主要有两个指标:生均教育经费和( C )A.初等教育生均事业费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例 B.初等教育事业费占整个教育事业费的比例 C.义务教育投资在教育投资总量中的比例 D.国家财政用于教育支出占国民收入的比例12.计算学生的机会成本,一般开始于( C ) A.小学 B.初中 C.高中 D.大学 13.教育成果质量指标的计算公式为( B )A.人才费用质量系数 B.人才费用质量系数C.年度教育事业费利用效率 D.年度教育事业费利用效率 14.规模效益的好坏完全取决于( D )A.教育资源的适当运用B.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C.投资与收益的比例D.资源内部分配是否合理15.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大的方面讲主要有劳动力人数和( D )A.劳动力熟练程度 B.劳动力能力 C.劳动力教育程度 D.劳动技术装备 1.世界上最早运用统计方法研究教育经济意义的人是【 B 】 A.舒尔茨 B.斯特鲁米林 C.丹尼森 D.布劳格 2.西方研究教育经济学最早的论文是美发表的【 D 】 A.贝克尔《人力资本》 B.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C.斯特鲁米林《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 D.沃尔什《人力资本观》 3.认为教育经济学属于非生产领域的经济学的观点属于【 A 】 A.从属学科论 B.独立学科说 C.边缘学科说 D.交叉学科说 4.以下不属于教育经济学是研究对象是【 B 】 A.教育领域的经济问题 B.教学规律C.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D.教育的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效益5.首次进行较为系统和较为专门分析早期的教育经济思想是【 D 】 A.舒尔茨 B.斯特鲁米林 C.丹尼森 D.亚当.斯密6.“用之于人的教育投资,是最有效的投资,在所有资本中,最有价值的就是对人投资而形成的资本”。
教育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经济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以下哪个概念最适合描述教育投资的特性?A. 即时性B. 可替代性C. 长期性D. 稀缺性答案:C. 长期性2. 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核心是:A. 教育资源的分配B. 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C. 教育投资的回报D. 教育体制的改革答案:C. 教育投资的回报3. 教育经济学中的“人力资本”理论强调:A. 投资于教育和培训会增加个人的收入B. 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会提高整体社会效益C. 教育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D. 学习者的自主性对教育效果的影响答案:A. 投资于教育和培训会增加个人的收入4. 下列哪个指标是评价教育产出的经济学指标?A. 教育质量B. 学习成绩C. 就业率D. 学校资源答案:C. 就业率5. 教育政策的效果评估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以下哪个?A. 政府投资B. 教育支出C. 社会反响D. 教学设施答案:C. 社会反响二、填空题1. 在教育经济学中,“教育资本回报率”是指教育投资与未来________之间的关系。
答案:收入2. 教育经济学中的“机会成本”指的是进行某种活动而放弃的________。
答案:其他可行的活动或权益。
3. 教育经济学强调的“效率”是指在_______限制下,获得最大产出的情况。
答案:资源4. 教育经济学中,用于评估教育质量的常用手段是__________。
答案:学生学习成果评估5. 教育投资的盈亏平衡点是指投资获得回报相等于投资成本的时刻,也即是实现教育投资回报的_________。
答案:临界点三、简答题1. 请简述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答案: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资源的分配和利用,以及教育投资的效益。
它旨在探讨教育对个体和社会的经济效果,从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的持续发展。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结果可以为教育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依据,指导教育经费的分配和教育改革的方向,从而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请分析教育经济学中的“人力资本”理论对教育投资的影响。
华北科技学院成人高等教育期末考试 经济学资料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经济学基础》A参考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若X和Y两种产品的交叉弹性是-2.3,则( D )A.X和Y是替代品B.X和Y是正常商品C.X和Y是劣质品D.X和Y是互补品2.无差异曲线上任一点上商品X和Y的边际替代率等于它们的( C )A.价格之比B.数量之比C.边际效用之比D.边际成本之比3.预算线的位置和斜率取决于( C )A.消费者的收入B.商品价格 C.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价格D.消费者的偏好、收入和商品的价格4.当劳动的总产量下降时( D )A.AP L是递减的B.AP L为零C.MP L为零D.MP L为负5.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的主要区别是( A )。
A.企业数目不同B.竞争策略不同C.成本结构不同D.从事开发和研究的力度不同6.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 C )A.价格决定理论;B.工资决定理论;C.国民收入决定理论;D.汇率决定理论。
7.根据消费函数,引起消费增加的因素是(B)A.价格水平下降;B.收入增加;C.储蓄增加; D利率提高。
8.以下四种情况中,投资乘数最大的是(B)A.边际消费倾向为0.9;B.边际消费倾向为0.6;C.边际储蓄倾向为 0.8;D.边际储蓄倾向为0.7。
9.假定某国经济目前的均衡收入为5500亿元,如果政府要把收入提高到6500亿元,在边际消费倾向等于0.9的条件下,应增加政府支出(A)亿元。
A.10;B.30;C.50;D.500。
10.充分就业的含义是( B )A.人人都有工作,没有失业者;B.消灭了周期性失业的就业状态;C.消灭了自然失业的就业状态;D.消灭了自愿失业的就业状态。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BC )A.如果供给减少,需求不变,均衡价格将下降B.如果供给增加,需求减少,均衡价格将下降C.如果需求增加,供给减少,均衡价格将上升D.如果需求减少,供给增加,均衡价格将上升2.总效用和边际效用的关系( ACD )A.当边际效用为零时,总效用最大 B.当边际效用为零时,总效用递增C.当边际效用为负时,总效用递减 D.当边际效用为正时,总效用递增3.价格歧视分为(ABD )。
教育经济学试题试题及答案

《教育经济学》试题院校__ 姓名_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__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l分,共20分)1.本书认为教育经济学比较合适和科学地应属于 ( )A.教育学科 B.部门经济学 C.管理学科 D.既不是部门经济学,又不是教育科学2.西欧北美各国最早讨论教育经济学的论文是l935年( )写的《人力的资本观》。
A.斯特鲁米林 B.沃尔什 C.布罗格 D.韦锥3.下面关于教育是科学知识形态生产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论述错误的是()A.教育具有生产和再生产科学的社会功能 B.教育投资既具有生产性,又具有消费性C.教育具有把科学转化为生产技术的中介作用 D.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4.人力资本这一概念,是美国( )于1935年发表的《人力的资本观》这篇文章中首先使用的。
A.沃尔什 B.舒尔茨 C.丹尼森 D.贝克尔5.下列选项关于人力资本理论不正确的选项是 ( )A.人口质量重于人口数量B.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C.人力资本投资作用小于物力资本投资作用D.教育投资收益率高于物力投资的收益率6.下面关于教育社会需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社会越发达,对教育的需求也越大B.现代社会对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C.在一定时期内,教育社会需求是无限的D.政府可以对教育社会需求做出规划7.20世纪20年代世界未来学家美国托夫勒写了一本书《第三次浪潮》书中提出( ) A.后工业经济 B.信息经济 C.高技术经济 D.知识经济8.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1996年度报告中第一次正式使用的概念是 ( ) A.后工业经济 B.信息经济 C.高技术经济 D.知识经济9.教育投资、劳动力自身价值的提高与它所创造的新价值的关系为 ( )A.负相关 B.正相关 C.负比例 D.正比例10.经济结构的发展历史和趋势是 ( )A.技术密集型产业→知识信息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B.技术密集型产业→知识信息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C.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知识信息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D.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知识信息密集型产业11.教育投资变为教育能力并发挥教育的经济效益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和过程,体现教育投资具有 ( )A.周期性长 B.弹性大 C.间接性 D.长期性12.把教育投资比例占国民收入的比例,教育投资增长比例与国民收入增长比例相比较,作为确定教育投资比例的 ( )A.静态指标 B.动态指标 C.常用指标 D.刚性指标13.一般地说,社会人口年龄构成越年轻,青少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大,则适龄教育人口越多,教育投资比例相对来说就( )A.越大 B.适中 C.越小 D.不相关14.关于义务教育投资下列说法错误的选项是( )A.义务教育投资总量的多少,直接影响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发展B.义务教育投资比例相对低于其他各级教育占教育总投资的比例C.义务教育投资是教育投资的组成部分 D.义务教育投资影响着总的教育投资分配结构的变化15.教育个人直接成本属于 ( )A.教育单项成本 B.教育部门成本 C.教育社会总成本 D.教育精神成本16.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理论是由( )于1986年提出的。
经济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

《经济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A专业:班级:学号:姓名:分数: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正确的,将其标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每小题2分,共30分)1.经济学上所说的稀缺性是指()A.1年内B.全部生产要素都可随产量而调整的时期C.只能根据产量调整可变生产要素的时期D..只能调整一种生产要素的时期6.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如果某行业的产品价格等于平均成本,那么()A.原有企业退出该行业B.新的企业进入该行业C.既无企业进入该行业也无企业退出该行业D.既有企业进入该行业也有企业退出该行业7.劳动的供给曲线()A.向右下方倾斜B.向右上方倾斜加()A.2亿元B.3亿元C.4亿元D.5亿元12.供给推动的通货膨胀可以用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来说明()A.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从而使价格水平上升B.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总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从而使价格水平上升C.在总供给不变的情况下,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移动从而使价格水平上升D.在总供给不变的情况下,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从而使价格水平上升13.菲利普斯曲线的基本含义是()A.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同时上升B.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同时下降C.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率下降D.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无关2分,共20600公斤()19.垄断竞争市场上,企业的成功取决于产品差别竞争。
()20.不确定性和风险是一回事,都可以用概率的大小表示。
()21.新加入劳动力队伍,正在寻找工作而造成的失业属于摩擦性失业。
()22.短期总供给不变时n总需求的变动会引起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与物价水平同方向变动。
()23.投资函数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24.凯恩斯认为,引起总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是货币的过量发行。
()25.汇率贬值会使国内生产总值增加,贸易收支状况改善。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26.是否以一定的为依据,是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的重要区别之一。
教育经济学复习资料

教育经济学第一章1.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经济学思想:教育的的社会经济功能:马克思是把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放在社会在生产中加以考察。
其一,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性质。
通过教育可以非熟练的劳动培养训练为熟练劳动力,改变人的劳动能力性质,提高人的劳动能力质量;其二,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形态。
教育作为一种服务形式,可以把一个简单的劳动力,一般性质的劳动力,加工训练成为一个复杂的和专门的劳动力,这使得教育成为大生产条件下培养和提高劳动力,再生产劳动力的基本手段和途径;其三,教育可以增进劳动者劳动能力变换的能力,使工人能够适应不断变换的劳动需求,以便较为自由地选择职业并适应职业的变换。
2.劳动价值论:马克思指出:“比社会平均劳动较高级较复杂的劳动,是这样一种劳动力的表现,这种劳动力比普通的劳动力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它的生产要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因此它具有较高的价值。
既然这种劳动力的价值较高,它也就表现为较高级的劳动,也就在同样长的时间内物化为较多的价值。
”这就说明复杂劳动之所以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是由于教育和训练的结果。
意义:教育之所以能促进经济增长,带来社会经济效益,其直接的原因就在于教育可以生产和提高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可以把简单劳动变为复杂劳动,从而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
3.李斯特是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者之一(代表思想:生产力理论)。
李斯特认为,财富的生产力比财富本身更重要。
李斯特把资本分为两类:物质资本和精神资本。
精神资本是人们对于前任在科学和艺术、智力培养、生产效能等方面的进步和一切发现、发明、改进和努力等累积结果的领会。
这种领会的深刻程度决定了一个国家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所以所有有关下下一代的教育方面的支出虽然都是对于现有价值的消耗,但却会促进生产力的增长,国家对于物质资产应有所放弃或牺牲,以使将来的利益获得保障。
与此划分相对应,把一国之中最重要的工作划分为:精神工作和物质工作,且这两种工作相互依存。
4.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形成的标志是苏联著名的经济学家、科学院院士斯特鲁米林1924年发表的《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一文。
《经济学》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经济学》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经济学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第一部分:选择题1. 选项A2. 选项C3. 选项B4. 选项D5. 选项A第二部分:填空题1. 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包括:资源分配、经济增长和经济稳定。
2. 边际效益指的是每增加一单位的投入所增加的产出。
3. 市场需求曲线是消费者购买某一产品的数量与其价格之间的关系。
4. 合理使用稀缺资源是经济学的核心原则之一。
第三部分:论述题1. 解释需求和供给的关系,并解释在市场中如何决定产品的价格。
需求和供给是市场中的两个主要概念。
需求指的是消费者愿意且有能力购买某一产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给指的是生产者愿意且有能力出售某一产品或服务的数量。
在市场中,产品的价格是通过需求和供给的关系来决定的。
如果需求大于供给,产品的价格会上升;如果供给大于需求,产品的价格会下降。
市场中的价格会逐渐趋近于供求平衡点,即需求等于供给的数量,这时的价格被称为均衡价格。
2. 解释市场失灵的原因,并提出一种解决市场失灵问题的政府干预措施。
市场失灵指的是市场机制无法有效分配资源的情况。
市场失灵的原因可以包括外部性、信息不对称和公共物品等因素。
其中,外部性是指市场交易对第三方产生的影响,无论是正面效应还是负面效应。
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参与方在交易中的信息差异,导致某一方处于劣势。
公共物品是指无法排除非付费者使用的商品,且一人的使用不会影响其他人使用的商品。
政府可以通过干预措施来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例如制定法律法规来规范市场行为、提供信息透明度,以及提供公共物品等。
第四部分:解答题1. 请简要定义经济学,并解释它的核心原则。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在资源稀缺条件下如何分配资源以满足无限的需求的社会科学。
其核心原则包括稀缺性、选择性和效率性。
稀缺性指的是资源有限而需求无限,因此需要进行资源的有效分配。
选择性指的是人们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必须做出选择,无法同时满足所有需求。
效率性指的是资源的最优利用,以实现最大化的满足需求。
自考00451《教育经济学》考前复习重点(保密资料)

《教育经济学》考前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知识点1.教育经济学的概念【P68】【名词解释】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以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和规律,并且要用数量的形式来表示的一门边缘学科。
知识点2.教育投资的含义【P68】【名词解释】教育投资,也称教育投入、教育资本、教育经济条件等,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向教育领域内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及其货币表现。
知识点3.教育效率的含义【P68】【判断、名词解释】教育效率又称教育经济效率、教育机构内部效能、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等,是指教育投入与教育产出之比,即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为取得同样的教育成果,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的程度。
知识点4.教育收益的含义【P68】【判断、名词解释】又称教育社会经济效益、教育社会经济价值、教育经济收益等。
是指教育领域内劳动消耗同教育所得到的经济报酬在数量上的对比。
知识点5.教育经济学的研究范方法有哪些?(1)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2)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方法;(3)经济分析法;(4)教育研究法;(5)经济计量法和教育统计法;(6)比较研究法;(7)概算法。
知识点6.教育经济学在西方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产生于50年代,形成于60年代,发展于70年代。
【P73】【单选、判断】知识点7.标志着现代教育经济学学科萌芽起点的研究,是前苏联C·T·斯特鲁米林于1924年写的《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学术论文。
【P74】【单选、判断】知识点8.西方“人力资本论理论“是教育经济学产生和形成的直接理论来源。
【P74】【单选、判断】知识点9.西欧北美各国最早讨论教育经济意义的论文,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J·R·沃尔什于1935年撰写的《人力的资本观》,他主要采用的是”现值折算法“。
【P75】【单选、判断】知识点10.20世纪70年代之后,教育经济学学科发展的特点有哪些?【P76】【简答】(1)研究的内容及范围有了很大的拓展;(2)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重视研究教育对社会需求和职业岗位的适应问题;(3)在研究工作组织方面,国际性研究组织与机构不断增加,许多国家孩子高等学校设立专题性研究组织、学会及机构;(4)在具体计算方法研究方面,数量化、定量化以及数学模型设计等计量方法继续被重视并且有了计算方面的专著;(5)国际上许多国家大学里开设了“教育经济学”课程。
00451教育经济学复习资料

00451教育经济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以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和规律,并且要用数量的形式来表示的一门边缘学科。
2.集合生产函数分析:把生产的增长,看作为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即:土地、人力、资本增长的集合表现。
3.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4.筛选假设理论:把教育看作一个信息,着重研究在劳动力市场内雇主是怎样挑选工人工作的,从雇主在劳动力市场上研究挑选工人的过程,说明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
5.教育的社会需求:指在一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上,基于国家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和专门人才的要求而产生的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6.教育的个人需求:指个人出于对未来知识、技能、收入、社会地位的预期在各种需求中进行选择,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7.教育供给:指在某一时期内,一国或一地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所能提供给受教育者的机会。
8.知识经济:“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指对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与使用,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知识的生产率。
9.教育资源分配:指教育资源在教育系统内部各级各类教育间合理有效地分配。
10.教育级别结构:“教育程度结构”:指各级教育程度在校学生数占全部教育系统在校学生数的比例一般分四级:初等、中等、高等、研究生教育。
11.教育类别结构:“教育专业结构”:指各类教育在校学生数占全部教育系统在校总人数的比例,以及各类教育在校学生人数之间的比例关系。
12客观经济结构:“部门经济结构”13.经济结构:指国民经济总系统中各子系统,各部分的排列组合和结合方式,具体说是指国民经济的个种成份,各个部门以及社会再生产的各个方面的构成比例关系和相互关系。
14.经济部门的劳动技术结构:指科学变为物质生产技术的程度和物质生产部门科技人员的比例关系。
15.劳动力结构就业则是由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从而不断出现新的产业,新的行业和新的经济活动领域。
16.教育投资:“教育资源”、“教育投入”、“教育经济条件”: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投入教育领域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教育经济学复习一、•名词解释:1.教育投资:也叫做教育资源、教育投入、和教育的经济条件等。
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投入教育领域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
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级各类劳动力和专门人才。
2.教育成本:教育成本指培养每名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在校学生在学期内所消耗的直接利间接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和。
3.教育经济效率:是指教育领域内的劳动耗费同教育所得到的经济报酬在数量上的对比。
4.教育经济效益:教育领域内的劳动耗费同教育所得到的经济报酬在数量上的对比。
5.筛选假设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提出的一种新的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是迈克尔.斯潘斯和思罗。
把教育看做信息,着重研究劳动力市场上雇主是怎样挑选工人的。
当雇主与求职者相遇时,彼此缺乏完全的信息,必须通过一些信号來进行。
对于雇主来说,虽然他不了解这些求职者的个人能力如何,但却可以从求职者的个人特点中了解到一些有用信息,以鉴定他的能力。
而在构成求职者总形彖的种种可观察到的属性中,一类是标识(indices),另一类是信号(signals),雇主可以凭借标识和信号,特别是教育信号了解求职者的能力。
教育是一个筛选装置,可以帮助雇主识别不同能力的求职者,并将他们安置到不同的职业岗位上。
6.社会化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现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种经济学理论流派,创始人是鲍里斯和金梯斯。
社会化理论认为,人力资本理论关于教育能提高人的认知技能从而影响劳动力生产率的观点是错误的。
事实上,在现代化的社会里,教育的作用首先不是在于提高劳动力的知识技能或认知能力,而在于它的社会化功能。
7.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于西方国家的一种经济学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是皮奥里(Piore)、戈登(Gordon)、多林格(Doeringer)、卡诺依(Crony)等人。
该理论主要是从劳动力市场的性质和特点出发,认识和分析教育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无论从理论上或实际上来看,现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不存在统一的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封闭性是它们所具有的特点,不同市场之间很难发生流动。
8・人力资本产权:是指对劳动者在社会化大生产中所体现出的无形资源(知识、智力、技能、经验等)的所有、使用、收益及处置等权力。
9.教育需求: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社会和个人对于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教育需求是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是一种精神的需要,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需要。
10.教育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的单位教育成本下,教育机构(各级各类学校)能为青少年及成人提供的受教育机会。
教育供给既包括正规教育机构提供的受教育机会,也包括非正规教育机构提供的受教育机会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的单位教育成本下,教育机构(各级各类学校)能为青少年及成人提供的受教育机会。
11.教育费附加:是我国政府财政拨款Z外的第二大教育经费来源。
城市凡缴纳产品税、营业税和增值税的企业利个人,都应该缴纳教育费附加,教育费附加以各单位和个人实际缴纳的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的税额为计征依据,按三税的2%征收,农村按农民上年人均纯收入的1—2%征收,全部用于基础教育。
12.教育纯收益:是指由于投资教育所带来的国民收入增长的总和。
13.教育收益率:是指教育收益总额与教育成本总额的比较14.社会平均教育收益率:求平均教育收益率不是把各级教育收益率相加,而是把各级教育投资所占比重作为一个权数,再分别与各自的收益率相乘。
这样就求出各级教育对教育总平均收益率的贡献,然后求和。
15.教育个人收益:或称教育私人收益,是指个人接受某级某类教育,终身所能获得的经济收入扣除所支付的教育费用(教育成本)后的净收益。
16.教育内在收益率:也称教育内在报酬率,是成本现值与收益现值相等时的折现率。
二、辨析:1.标志着现代教育经济学学科萌芽起点研究的,是前苏联斯特鲁米林于1924年发表的《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一文。
这是世界上第一篇关于教育经济学的论文。
2.西方(欧美)最早研究教育经济学的论文,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J.R.沃尔什(Walsh)于1935年发表的《人力的资本观》或《把资本的概念应用到人的身上》。
沃尔什采用的是现值折算法。
3.教育供求的矛盾:1)教育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2)教育需求和教育供给之间的矛盾三、简答或论述:1.学习和研究教育经济学的意义1.提高人们对教育重要战略地位的认识,认识教育在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中的作用,认识教育投资的意义和价值,改变传统的落后观念。
2.提高人们对教育与经济关系的正确认识,从而促进教育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3.使教育管理干部熟悉和掌握教育中的经济规律和经济功能,提高其教育管理水平。
总之,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既有助于政府和教育机构的教育决策和管理,又有助于受教育者个人和家庭的教育决策和教育投资,同时又有助于建立教育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提高教育投资的使丿IJ效率和经济效益,并最终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2,・教育经济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教育经济学的产生是笫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结果。
•科技飞速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也越來越高一一许多国家都延长了其义务教育年限•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变化导致劳动力需求结构的变化一一教育级别与类别的变化二、增氏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发展。
•增氏经济学:主要研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如何稳定增长的问题•发展经济学:主要研究发展屮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共同点:都涉及到了人力资本投资问题和教育对经济增反与发展的作用。
三、计量经济学的进步和发展直接促进了教育经济学的诞生。
•计算方法:集合生产函数分析法公式:生产的增长=人力增长X工资比重+资木增长X物质投资比重(在土地不变的情况下)・计算结果:产出增长率大于国民经济资源投入的增长率•剩余因素分析法、多因素分析法四、政治对抗和“巩固国防”的需要。
3.教育在劳动力再生产中的功能1 •教育能够生产劳动能力。
(1)所谓劳动能力,就是“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吋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 (2)劳动力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者要从事生产,必须具备一定的劳动能力。
(3)而人的劳动能力的生产、发展和提高,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实现的,可以通过教育和训练获得。
因为,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要从事生产,必须掌握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必须接受教育和训练。
教育和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
2.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劳动能力的性质和形态。
(1)人的劳动能力的性质,也称质量和素质,主要是指提高体力劳动者的智力水平,即其受教育程度和生产技术水平,把一个非熟练的劳动力加工训练成一个熟练劳动力。
马克思:“要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他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
”(2)人的劳动能力形态,主要是指劳动力所从事的劳动是以体力形态为主,还是以脑力形态为主;是从事简单劳动还是从事复杂劳动;是从事一般劳动还是从事专门劳动。
教育可以把一个简单的一般性质的劳动力加工训练成一个复杂的专门的劳动力4.教育在科学知识形态再生产中的功能(1)教育具有传递、积累、发展和再生产科学的社会功能。
科学的发展具有很大的继承性。
传递、积累和借鉴前人的科学成果,是科学本身发展和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具有特殊的功能o(2)教育是使科学技术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媒介。
马克思:“劳动生产力不仅取决于劳动者的技巧,而且也取决于他的工具完善程度。
教育可以使年轻人很快就能够熟悉整个生产系统”。
(3)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有效形式。
5.劳动价值与教育的关系1•劳动力价值构成中包括教育费。
马克思:“劳动力的教育费随着劳动力性质的复杂程度而不同。
这说明:旨在使劳动力获得生产技能的教育费和训练费是劳动力价值总和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普遍应用,教育费用在劳动力价值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和提高。
2.复杂劳动具有较高的价值。
马克思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所谓复杂劳动,是指须要经过一定的专门的教育和训练、使劳动者具有一定的劳动技能和知识的劳动。
劳动力的复杂程度与它的教育费用、所花的受教育时间以及它自身的价值和所创造的价值等成正比。
3.教育劳动将影响社会经济价值的形成。
教育劳动能够创造出社会经济价值,主要是指教育劳动成果(即培养复杂劳动力、熟练劳动力和再生产科学)与物质生产资料结合,创造出物质财富而言的。
这是一种间接的社会经济价值。
教育劳动不会直接创造出社会物质财富,它必须通过培养劳动力和再生产科学来实现。
6.人力资本的特点1•它属于人的一部分。
它是人类的,因为它表现在人身上,与承载者不可分离,这是其根本特点。
2.人力资本的所有权不能直接转让或买卖,不能被继承。
3.它既具资本性质,又具效益性质。
因为它是未来满足或未来收入的源泉或者两者的源泉。
4•人力资本形成和作用发挥程度与人的生命周期密切相关。
因此,它也具有有限性的特点。
5.人力资本不仅是一种经济资源,也可以带来经济效益。
同时也是一种社会资源,也可以带来社会效益。
7.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耍内容“人力资本”投资,简单地说,就是对人口质量的投资。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用于教育和训练的费用,也称为智力投资。
2用于医疗卫生保健的费用。
3用于劳动力国内流动的费用。
4用于国外移民入境、智力引进、国际人才劳动力吸流的费用。
5提高企业能力,增强企业精神,以便使经营管理者具有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动态格局作出最佳决策,增加企业的竞争实力。
6父母用于培养子女所花费的时间,以及收集价格与收入信息等也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
&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木观点1)人口质量重于人口数量。
人力资木理论的基木出发点是提高人口质量,增强人口素质。
而提高人口质量的关键在教育,所以,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核心。
2)人力资本投资和物力资本投资都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生产性投资,二者对经济作用的结果都能使国民收入增加。
但是,如果没有人力资本投资,物力资本投资再多,也不能发挥作用。
特别是在现代生产条件下,人力资本投资作用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作用,当代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正是由于人力资本数量不断增加的结果。
3)人力资木投资的收益率高于物力投资的收益率,且具有收益递增的特点。
人力资本的主要体现是知识,包括一般知识和专业化知识。
知识在生产和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种知识存量发展累积到一定程度而出现新的创新时,往往会带来生产方法的重大变革和生产能力的成倍增长。
这种情况表明,用于发展科学、技术、教育等事业的人力资木投资与物质资木投资不同,它从总体上和长期上看具有收益递增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