铀在土壤中的吸附动力学
铀污染土壤的模拟
的重金属 之规律 , 也是环 境科学 、 土壤 和地球 化学
等 学 科 的 主 要 研 究 范 畴[ 。 5 ]
收 稿 日期 :2 0 — 9 1 0 7 0 — 2
基 金 项 目:教 育 部 留学 回 国 人员 科 研 启 动 基 金 资 助 项 目 (2 0 ] 3 ) 东 华 理 工 大 学 博 士 基 金 ( [0631 ; DHB 54 ; 资 源 00 )核 与 环 境 教 育 部 重 点 实验 室 开 放 基 金 ( 5 14 0 10 )
研究 对象 , 拟 各 种 条 件 下 沙粒 对 U0j 附 影 模 吸 响及 其可 能影响 机 理 , 而 帮 助人 们认 识 铀 进 入 从 土壤 后影 响其转 化 的 因素 及迁 移 的规律 , 为我 们
铀 标 准 溶 液 配 制 : 确 称 取 纯 度 高 于 准
9. 9 9 9 %的醋酸 铀 酰 于烧 杯 中 , 若 干 mL浓 盐 加
稻谷 中放 射 性 核 素 含 量 比 非矿 区高 2 5倍¨ 。 ~ 1 ]
开展矿 区土地 复垦 , 退 化 土地 得 以恢 复 和 重新 使
粒 径/ 目
表 1 沙粒 粒 径 分 布
< 1 1 ~ 2 0 4 O 6 O 0 > 8 0 O 0 2 ~ O 4 ~ 0 6 ~8 0
初 始 . U ) D 2 及粒 径 条 件 对 u0 吸 附 的影 响 。随 着 振 荡 时 间 的延 长 、 质 p 值 增 大 、 始 I u0 ) 大 、 ( ; 介 H 初 D ( ; 增
沙 粒 粒 径 减小 , 粒对 U0 + 附 量 也 逐 步增 大 , 拟 合 4种 吸附 动 力 学 方 程 , 动 力 学 一级 方 程 拟 合 为 最好 。 沙 ;吸 并 以 关 键 词 :土壤 污染 ; ;沙 粒 ;吸 附 铀 中图 分 类 号 :O 6 4 3 ; 2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 0 3 2 0 ) 20 9 — 4 1 . 5 TB 3 2 0 08 6 ( 0 8 0 —0 20
铀吸附研究现状
铀吸附研究现状铀吸附研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文章就各种物质对铀的吸附试验进行总结,进而提出目前面临的实际问题,在富磷铀水体中的铀吸附研究还罕有报道,值得我们关注。
标签:铀吸附;研究方法;核能源引言核能源的开发对环境的影响由来已久,随着当代工业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对核能的需求也与日俱增,放射性污染的破坏程度越来越严重。
因此,研究放射性对环境影响及其吸附迁移的规律,对于环境保护和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铀(uranium)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七周期第三副族元素,锕系元素之一,天然的放射性元素,原子序数92,原子量238.0289,密度18.95g/cm3。
自然界中铀的质量数包括234、235和238三种同位素,其相对丰度分别为0.006%,0.71%,99.28%,半衰期分别为2.475×105a,7.13×108a和4.507×109a。
关于铀吸附的实验研究已成为当今最具前景的研究课题之一,但是目前的研究还很少,主要集中在矿物,胶体以及微生物等方面,还需要我们不断努力。
文章就前人所做的铀吸附的相关实验进行总结。
1 国外的铀吸附实验的研究铀资源是当今社会核能发展的不可或缺的资源,铀不仅是重要的核能原料,同时也导致了主要的放射性污染。
铀的迁移及吸附对土壤及地下水的污染方面一直是人们较为关注的话题。
铀的吸附性研究,以研究天然材料对核素的吸附过程,如:美国能源部的“YuccaMountain”工程,利用火山灰、天然岩石、粘土等物质对U、Sr、Cs等14种核素,进行吸附实验,最终计算出多种核素在不同材料中的吸附百分数,并探讨溶液组成、核素浓度、温度及固相粒径对核素吸附性的影响。
EricSimoni等在法国的核物理研究所(IPN)的放射性实验室中放射性元素的吸附进行了研究,结合表面络合模型理论,主要对放射性的元素铀、钍等以及进行吸附试验的吸附材料的水溶液表面化学行为进行试验,进而总结出吸附规律。
有机污染物在土壤界面上的吸附行为
要点三
土壤是高度不均一的吸附剂,竞争吸附是由 土壤有机质本身的不均一性引起的
双态吸附模型
要点一
土壤有机质分为溶解相和孔隙填充相
要点二
有机污染物在溶解相上的吸附是分配过程,孔 隙填充相的吸附服从朗格缪尔等温模式。
要点三
土壤有机质中有大量微小孔隙,这些空隙的物 化性质不同。孔隙是发生吸附的确切位点,孔 隙不同,吸附能力也不同。
有机物的不可逆吸附
Pignatello认为,玻璃态(凝聚态的土壤有 机质)中的孔隙刚性强,一旦有机分子钻入则很 难出来,而橡胶态(无定形的土壤有机质)的孔 隙弹性较强,钻入这些孔隙的有机分子比较容易 出来
三、土壤黑碳对污染物的吸附
黑碳是有化石燃料和生物质等不完 全燃烧生成,在土壤和底泥中普遍 存在,占总有机碳含量的1%-20%。 从结构上看,黑碳和活性炭相似, 由细小的石墨碎片经高度无序堆积 而成的疏松,多孔的聚集混合物。 不同来源。燃烧方式以及燃烧条件 下制备的黑碳,在结构形态和化学 组成上差异显著。
ThemeGallery
is a Design Digital Content & Contents mall developed by Guild Design Inc.
Cycle Diagram
Add Your Text Text
Text
Text
Cycle name
Text Text
Diagram
存在问题
解吸滞后
吸附速率随时间增加而减慢
2、非线性表面吸附与分配吸附联合作用
三元反应模型
要点一
吸附有机污染物的组分为无机矿物、无定形的有机 质(软碳)、凝聚态的有机质(硬碳)。无机矿物 和软碳的吸附以线性分配为主,快速可逆,硬碳则 为非线性吸附,吸附缓慢。
微生物吸附铀的研究机理与展望
微生物吸附铀的研究机理与展望摘要:水冶生产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废物,其中的放射性核素能对地表水和地下水构成长期潜在危害。
微生物对铀的吸附作用可用于降低水中铀的浓度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
本文探讨了微生物对铀的被动吸附机理,论述了其表面配合、氧化还原,无机微沉淀及离子交换等过程,并进行了展望。
前言铀矿冶生产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废物,其中的放射性核素不可避免地进入环境水体。
这些核素进入环境后将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的危害。
因此,如何清除水体中的低浓度铀已成为众多学者所关注的重要问题[1]。
现就微生物吸附铀的机理进行讨论。
关键词:微生物吸附,铀,生物吸附剂,研究展望正文一铀在水体中的存在形式与去除方法由于排放源的不同,水体中铀的浓度也不尽相同,但铀存在形态基本类似,主要是以U(Ⅵ)和U(Ⅳ)2种价态与其它金属化合物或氧化物共存。
其中U(Ⅳ)容易与无机碳形成稳定的配合物,最终形成沉淀,而U(Ⅵ)则通常以UO22+铀酰离子形式存在,可溶性较好,不容易去除,水体除铀也主要指U(Ⅵ)及其化合物的去除。
核素铀污染处置的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如沸石吸附、离子交换、溶剂萃取等。
但物理化学方法成本较高,易造成二次污染,且难以用于治理环境中的面污染。
生物吸附(Biosorption)是指通过一系列生物化学作用使重金属离子被微生物细胞吸附的过程。
这一概念于1949年首先由Ruchhoft[2]等人提出他用活性污泥法从废水中回收了239Pu,描述了在清除污染的过程中增长的微生物有巨大表面积的“胶状基质能吸收放射性物质”。
大量研究表明,一些微生物,如细菌、真菌和藻类等对包括铀在内的金属离子都有很强的吸附能力[3]。
生物吸附法材料来源广泛,成本低;吸附速度快、吸附量大、处理效率高、pH值和温度范围宽;用一般的化学方法就可以解吸生物材料上吸附的金属离子,且解吸后的生物材料可再利用。
吸附法提铀及提铀吸附剂的种类和性能强化策略
第 36卷 第6期2023 年12月Vol.36 No.6Dec. 2023投稿网址: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JOURNAL OF PETROCHEMICAL UNIVERSITIES吸附法提铀及提铀吸附剂的种类和性能强化策略白雪1,2,潘建明2(1. 河南工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 2. 江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江苏镇江 212013)摘要: 控制化石能源的使用、促进可替代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发展,符合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同发展的主题。
核能作为一种能量密度高的绿色能源,其广泛应用可缓解我国的能源短缺问题。
已探明的海水中铀资源约为陆地铀矿的1 000倍,海水提铀是确保铀资源长期供应及核能可持续发展的潜在方法。
吸附法因吸附效率高、操作简单、成本低和绿色环保等优点成为海水中铀酰离子提取的有效方法之一,但面临诸多挑战,如海水中铀酰离子的浓度极低且以Ca2UO2(CO3)3或[UO2(CO3)3]4-的形式稳定存在、共存离子种类和数量较多等。
因此,制备高性能吸附剂是实现海水提铀的关键。
综述了海水提铀吸附剂的类型及其性能强化策略,以期设计海水提铀吸附剂提供帮助。
关键词: 海水提铀; 吸附法; 吸附剂的种类; 性能强化; 偕胺肟; 纳米纤维基吸附剂中图分类号:TQ028 文献标志码: A doi:10.12422/j.issn.1006‐396X.2023.06.003Uranium Extraction by Adsorption and the Types and PerformanceEnhancement Strategies for AdsorbentsBAI Xue1,2,PAN Jianming2(1.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engzhou Henan 450001, China;2.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Jiangsu 212013, China)Abstract: Controlling the use of fossil fuels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alternative new and clean energy sources is consistent with the theme of synergistic development between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s a green energy source with high energy density, nuclear energy can be widely applied to alleviate the energy shortage in our country. The proven uranium resource content in seawater is more than 1 000 times higher than that in uranium mines. Extracting uranium from seawater is a potential way to ensure the long‐term supply of uranium resource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nuclear power. Adsorption has emerged as one of the effective methods for extracting uranium from seawater due to its advantages of high adsorption efficiency, simple operation, low cost, and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However, the adsorption faces a number of challenges when extracting uranium from seawater, such as the extremely low concentrations of uranium in seawater and their stable existence in the form of Ca2UO2(CO3)3or [UO2(CO3)3]4-, as well as a large variety and quantity of coexisting ions. Therefore, the preparation of high‐performance adsorbents to achieve efficient and selective separation and enrichment of uranium in seawater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s in the field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In this review, the types of adsorbents for uranium extraction from seawater and the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strategies of their properties are briefly introduced, with the aim of helping researchers in this field design promising adsorbents for practical seawater uranium extraction.Keywords: Uranium extraction from seawater;Adsorption;Types of adsorbents;Performance Enhancement;Amidoximes;Nanofiber based absorbent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确立,控制化石能源消耗,促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发展势在必行[1]。
土壤中球孢枝孢对铀(Ⅵ)的吸附
附 经 验公 式 ; 菌 体 累 积 吸 附 6次 吸 附 量 可 达 6 . 6 mg / g ; C a 。 会 降 低 微 生 物 对 铀 的 吸 附 ; 柠檬 酸 、 硝 酸和 E D T A 对 吸 附 的 铀 均具 有 一 定 的 解 吸 能 力 , 其 中柠檬 酸 最高 为 6 7 。采用 红外 吸 收光 谱分 析 , 显 示 吸 附 后 出 现
d o i : 1 0 . 7 5 3 8 / h h x . 2 0 1 3 . 3 5 . 0 1 . 0 0 3 4
S o r p t i o n o f Ur a ni u m b y Cl a d o s p o r i u m S ph a e r o s pe r mu m I s o l a t e d Fr o m S o i l
Sc i e n c e a nd Te c hn ol og y,Si c hu a n U ni v e r s i t y, Che ng du 6 1 00 6 4,Chi na
Ab s t r a c t : A k i nd o f f u ng us,whi c h wa s i de nt i f i e d by mo l e c u l a r bi o l o gy t e c hn ol og y a s c l a do s — p or i u m s ph a e r o s p e r mum ,wa s i s o l a t e d f r o m t he s oi l i n a po t e n t i a l s i t e f o r d i s po s a l o f l ow r a di o a c t i v e wa s t e . The s o r pt i on be ha v i o r o f u r a ni u m b y t hi s l i v i ng f u ng us wa s i nv e s t i g a t e d.
Al(OH)3胶体的制备及其对铀的吸附机理
p r e p a r a t i o n o f Al ( O H) 3 , a n d t h a t p r e p a r e d a t p H=6 wa s u s e d t o a d s o r b u( V I ) f r o m t h e s o l u t i o n . T h e e f e c t s o f p H
v a l u e , i n i t i a l u r a n i u m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 a n d c o n t a c t t i me o n t h e a d s o r p t i o n we r e i n v e s t i g a t e d . T h e p s e u d o — ir f s t — o r d e L c o mp o s i t e — s e c o n d — o r d e r a n d E l o v i c h d y n a mi c mo d e l s we r e u s e d t o a n a l y z e t h e a d s o pt r i o n d a t a . F r e u n d l i c h a n d
关键 词 :AI ( OH ) ;制 备 ;铀 ;吸 附 ;动 力 学 ; 等 温 线 DO h 1 0 . 3 9 6 9  ̄ . i s s n . 0 4 3 8 — 1 1 5 7 . 2 0 1 4 . 0 4 . 0 1 8
中图分类号 :T D 8 6 8
文献标 志码 :A
第6 5卷 第 4期 2 0 1 4年 4月
化
工 学
报
Vl 0 1 . 6 5 NO . 4
黏土对废水中铀的吸附性能
[ 中图分类号 ]X 5 73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 ]10 17 ( 06 0 0 5 0 0 6— 8 8 2 0 )6— 4 9— 4
h d o i e a i r a c r s wi b t F e n l T e a s r t n b h v o c o d t o r u d ih a d L n mu r i t ems w t 8 2 / f p o h h c n a g i s h r h 1 . 5 mg g o o i
Ad o pto fUr n u n W a t wa e n a s r in o a im i se t r o Cly
S io , i S ub , n n l n 功 J n e ,i iHu n i u h u X e h io Wa gQi i g, u w n LuQ , a gA w y ga
a sr t n c p ct , d teHo p e d —e o d o d rkn t q ain i moe a p o ra ri do i a a i a su o s c n —r e iei e u t s r p rp it f t p o y n h c o eo .
( c olo rht trl nier g R sucsadE vrn n, n u nvri Heg agHu a 2 0 1 C ia S ho fA cicua gn ei , eo re n n i metNah aU iesy, n yn nn4 10 , hn ) e E n o t
土壤水环境中污染物运移双点吸附解吸动力学模型
∂C ∂z
⎞ ⎠⎟
−
∂qC ∂z
⎪⎪⎪−kθρ[(1 − ⎨
f
)KdC
−
S2 )] − θλ1C
−
f
ρ Kdλ2C
(1)
⎪⎪S1 = fKdC
⎪ ⎪
∂S2
⎪⎩ ∂t
=
kθ[(1 −
f
)KdC
−
S2 )] − λ3S2
式中:C 为污染物在水相中的浓度;S1 和 S2 分 别为污染物在平衡和非平衡吸附相上的吸附浓度;
(1.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力学与工程科学系, 阜新 123000; 2.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1)
摘 要:在考虑对流弥散、平衡/非平衡双点吸附解吸、微生物降解等情况下,建立了土壤环境中有机污染物迁移转化的动
力学模型,并给出了有限差分解。在此模型的基础上,详细讨论了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分布规律,并对一阶吸附解吸速率
(7)
初始条件离散为
C
0 j
=
(
S1
)0 j
=
(
S2
)0 j
=
0
(8)
上边界条件离散为
⎧ ⎪
−
⎪
θD 4h
(C1τ
−
C
τ −1
+
C1τ
+1
−
C
τ +1 −1
)
+
⎪ ⎪⎪
vθ 2
(C
τ 0
+1
+
C
τ 0
)
=
vC0
⎨
⎪ ⎪− ⎪
θD 4h
(C1τ
泥炭对铀的吸附动力学研究
司 ,北 京 1 0 3 ) 0 0 7
摘 要 : 用 静 态 吸 附法 研 究 铀 酰离 子 在 泥 炭 上 的 吸 附 动 力 学 特 征 , 用 元 素 分 析 、 外 光 谱 、 采 利 红 比表 面 积 测 试 以
水 中 的 一 些 污 染 物 _]。 笔 者 采 用 静 态 吸 附 法 ]孙 。 f 对铀 在泥炭 上 的吸附 动力 学特征 进行 研究 。
公 司 ; S 1 S电子 天 平 : 京 赛 多 利 斯 天 平 有 限 B 10 北
公司; 台式离 心机 : 上海 安 亭 科学 仪 器 厂 ; HA— S C 恒温 振 荡 器 : 州 国华 仪 器 有 限公 司; C 常 NI O— L T8 E 3 O红外 光 谱 仪 : 国 热 电 集 团 ;XA 8 0 美 J 一10
及 电 子 探 针 扫 描 对 泥 炭 样 品 进 行 表 征 。研 究 不 同 p 和 不 同 初 始 铀 酰 质 量 浓 度 的 条 件 下 , 酰 离 子 在 泥 炭 上 H 铀 的吸 附 动 力 学 行 为 。结 果 表 明 : 二 级 反 应 动 力 学 模 型 能 够 很 好 地 描 述 铀 酰 离 子 在 泥 炭 上 的 吸 附 动 力 学 行 为 , 假 p 越 大 , 始 吸 附 速 率 越 大 , 衡 吸 附量 越 大 ; 二 级 吸 附速 率 常 数 随着 铀 酰 离 子初 始 浓 度 的 增 大 而 减 小 。 H 初 平 假
电子 探 针 : 本 电 子 公 司 ; E S P mii 表 面 1 3 B L 0R — n 比 积和孔 径 测定仪 : 日本 B L公 司 。 E 13 试 验 方 法 . 在 确 定 液 固 体 积 质 量 比 的 条 件 下 , 一 系 列 在 聚乙烯 塑料 离 心 管 中加 入 4. 0 0mg的 泥 炭 , 定 一 体 积 的 硝 酸 钾 溶 液 来 调 节 离 子 强 度 , 定 体 积 的 一 不 同 p 值 的蒸 馏 水 用 来 调 节 酸 度 , 定 体 积 已 H 一
Al(OH)3胶体的制备及其对铀的吸附机理
Al(OH)3胶体的制备及其对铀的吸附机理张琪;王清良;李乾;胡鄂明;张洪灿;杨敬【摘要】为了研究在地浸采铀中胶体对矿层的阻塞及对铀酰离子吸附迁移影响,采用硝酸铝与氨水为原料制备Al(OH)3,并用在pH=6条件下制备所得的Al(OH)3对铀进行吸附实验研究,考察了吸附的pH值、初始浓度及吸附时间等对Al(OH)3吸附铀的影响.对实验数据使用准一级、复合二级与Elovich动力学模型进行计算与分析,得出Elovich动力学方程更适合描述Al(OH)3对铀吸附,吸附主要是表面吸附;使用Freundlich与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Langmuir模型更适合描述Al(OH)3对铀酰离子的吸附;对吸附前、后的Al(OH)3进行SEM与激光粒度分析.【期刊名称】《化工学报》【年(卷),期】2014(065)004【总页数】8页(P1279-1286)【关键词】Al(OH)3;制备;铀;吸附;动力学;等温线【作者】张琪;王清良;李乾;胡鄂明;张洪灿;杨敬【作者单位】南华大学核资源工程学院,湖南衡阳421001;贵州省纳雍县水东中学,贵州纳雍553308;南华大学核资源工程学院,湖南衡阳421001;南华大学核资源工程学院,湖南衡阳421001;南华大学核资源工程学院,湖南衡阳421001;南华大学核资源工程学院,湖南衡阳421001;南华大学核资源工程学院,湖南衡阳421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D868铀是一种天然放射性元素,用途十分广泛,军事上主要用来制造核武器与核动力燃料,民用上主要用于核电站的燃料。
核电与水电和火电相比,具有成本低、安全、环保等优点,因此世界各国都在发展核电,尤其在工业发达国家[1-2]。
在自然界中,胶体主要以粒子状态存在,粒径在1~1000 nm之间,分为有机胶体、无机胶体与生物胶体,能对放射性核素进行吸附迁移[3]。
在地浸采铀中,由于矿岩含有丰富的Al、Fe、Si等成分,注入溶浸剂后,在一定的温度、pH值与压力作用下,溶浸剂与矿岩发生反应,形成胶体,迁移到溶浸液中,造成化学阻塞[4]。
铀同位素迁移规律及环境效应研究
铀同位素迁移规律及环境效应研究铀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化学元素,其同位素在地球化学研究和核能工业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然而,铀同位素的迁移过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热点,对铀同位素的迁移规律及环境效应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物理化学知识,保障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
一、铀同位素的迁移规律铀同位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有三种:铀-238、铀-235以及铀-234。
其中铀-238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铀同位素,占自然界中铀总量的99.284%。
铀同位素迁移规律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 地下水和土壤pH值地下水和土壤pH值是影响铀同位素迁移规律的重要因素。
当pH值高于7.5时,铀同位素会以非离子形式存在于土壤和地下水中,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概率大大降低,迁移速度也会减缓。
而当pH值低于7.5时,铀同位素会以离子的形式存在,迁移速度也会加快。
2. 土壤类型和组成铀同位素在不同的土壤类型中迁移规律不同。
在含有较高有机质的土壤中,铀同位素的吸附量会减少,迁移速度较快。
而在含有氧化铁及氧化铝等矿物的土壤中,铀同位素往往会被这些矿物吸附,迁移速度较慢。
3. 地下水流动速度地下水流动速度是影响铀同位素迁移规律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地下水流动速度较快的地区,铀同位素的迁移速度也会比较快,容易被带走。
而在地下水流动速度较慢的地区,铀同位素会被土壤和岩石中的矿物质物质吸附,迁移的距离也会变短。
4. 温度、压力、光照等因素温度、压力、光照等因素也会影响铀同位素迁移规律。
在高温环境下,铀同位素的迁移速度会加快。
压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地层的水力压力和地质应力的作用。
光照的影响则因地域和环境的不同而异。
二、铀同位素的环境效应铀同位素的迁移会对人类和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对此,科学家们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铀同位素的长期接触会对人类健康产生潜在影响。
肺部吸入铀的颗粒物可以沉积在肺泡和支气管的黏膜上,导致呼吸系统的问题,同时也会诱发肺癌等恶性肿瘤。
氨基修饰稻壳生物炭对水溶液中铀的吸附动力学特性
WANG Shujuan1 ꎬ GUO Wei1ꎬ2∗ ꎬ SHI Jianghong2 ꎬ WANG Yunkai1 ꎬ SHI Shengli3 ꎬ ZHANG Xiaoqing4 ꎬ ZHANG Tao5∗
1.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ꎬ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ꎬ Beijing 102206ꎬ China
中图分类号: X522 文章编号: 1001 ̄6929(2019)02 ̄0347 ̄09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 13198∕j issn 1001 ̄6929 2018 11 02
Adsorption Kinetics of Uranium(Ⅵ) from Aqueous Solution by Amino Modified
自从 2003 年英国能源白皮书首次在« 我们能源
生物炭的 200 倍左右. 目前将生物炭用于 U( Ⅵ) 吸
来ꎬ开发新能源已经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国防建设
U( Ⅵ) 吸附机制和特征的认识. 因此ꎬ该研究通过水
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 中提出“ 低碳经济” 的概念以
的需要
[1]
. 核能作为一种绿色能源受到世界各国的
6+
2+
2+
2+
对 Cr 、Mn 、Cu 和 Cd 的吸附与生物炭表面结节
6+
2+
2+
2+
状结构及内部孔隙结构有关.
然而ꎬ生物炭由于表面官能团单一、选择吸附性
差等缺点降低了对特定金属元素的吸附效率和能力.
为了开发生物炭的吸附潜力ꎬ许多的学者开展了对生
高岭土对铀的吸附试验研究
Re s e a r c h o n t h e S o r p t i o n Ex pe r i me nt o f Ur a n i u m o n Ka o l i n i t e
g o o d a b i l i t y o n t h e s o r p t i o n o f u r a n i u m a n d t h e s o r p t i o n r a t e i s o f 9 9 . 6 4 ~9 9 . 9 4 ;t h e s o r p t i o n o f u r a n i u m o n k a o — l i n i t e i s a n e n d o t h e r mi c p r o c e s s , i o n i c s t r e n g t h i s n o t t h e ma i n i n f l u e n c e f a c t o r i n t h e r e a c t i o n,t h e r e a c t i o n r a t e o f u r a —
第2 1卷 第 1期
2 01 4年
安 全 与 环 境 工 程
S a f e t y a nd En v i r on me nt a l Eng i ne e r i ng
Hale Waihona Puke Vo 1 . 2 1 NO . 1 J a n . 2 01 4
1月
高岭土对 铀 的吸附试 验研究
s h o w t h a t i t t a k e s a b o u t 8 O h o u r s t o a c h i e v e t h e e q u i l i b r i u m; wh e n t h e p H v a l u e i S b e t we e n 4 a n d 8 , k a o l i n i t e s h o ws
红壤胶体对U(Ⅵ)的吸附性能及机理
( 1 . 南 华 大学 核 科 学 技 术 学 院 , 湖南 衡阳 2 . 南华大学 化学化工学院 , 湖南 衡 阳 4 2 1 0 0 1 ; 4 2 1 0 0 1 ; 4 2 1 0 0 1 )
3 . 南华大学 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学院, 湖南 衡阳
3 . S c h o o l o f En v i r o n me n t Pr o t e c t i o n a n d S a f e t y En g i n e e r i n g,Un i v e r s i t y o f S o u t h C h i a ,He n n g y a n g 4 2 1 0 0 1 ,C h i n a )
摘 要: 采 用 静 态 法研 究 了 某 铀 矿 山 附 近 土壤 中 的 红壤 胶体 在不 同 p H值 、 离子 强度 、 吸附平衡时间 、 铀 溶
液初始浓度 、 胶体用量 、 胶 体 粒 径 和 有 机 质 条 件 下 对 u( V 1 ) 的吸 附 影 响 , 从 热 力 学 和 动 力 学 方 面 对a n d Me c h a n i s m o f Aq u e o u s U( Ⅵ )On t o Re d S o i l ‘ c o l l o i d
XI A Li a n g — s h u ,H UANG Xi n ,CAO Cu n — c u n 。 ,LV J u n — we n 。 ,CH EN We i 。
过 程进 行 了 分析 , 并通过元素分析 、 红外光谱 ( F T — I R) 和 扫 描 电镜 ( S E M) 对 吸 附 机 理 进 行 了初 步 探 讨 。 实 验结 果表 明 : 离子强度越小 , 胶体粒径越小 , 胶 体 对 u( Ⅵ) 的吸附量越大 ; 单 位 质 量 红 壤 胶 体 对 铀 的 吸 附 量 随 铀初 始质 量 浓 度 的增 大 而增 大 , 随红壤胶体用量的增大而减少 ; 在 2 5℃ 、 p H 值为 3 . 5 、 离 子 强 度 为0 . 0 0 1 mo l / L时 , 粒径 小 于 1 t z m 的红 壤 胶 体 的饱 和 吸 附 量 q …为7 6 . 7 6, a g / mg 。红 壤 胶 体 吸 附 铀 酰 离 子前 后 的 红外 光谱 表 明 , 与吸 附相关 的主要基 团为羟基 、 羰基 、 S i O、 s i 一0 一F e 等 。红 壤 胶 体 对 铀 的 吸 附遵 循 L a n g mu i r 吸附 等 温 线 , 符合 准 二 级 吸 附 动 力学 方程 。
偕胺肟基对铀的吸附原理_理论说明以及概述
偕胺肟基对铀的吸附原理理论说明以及概述1. 引言1.1 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偕胺肟基对铀的吸附原理以及理论说明,并对其潜在应用前景和风险进行评估。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铀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资源得到了广泛利用,但同时也引发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因此,研究高效、选择性和安全的铀吸附材料具有重要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部分进行叙述。
首先,在引言部分介绍本文的主题和目标。
然后,通过“偕胺肟基与铀的相互作用”部分,从偕胺肟基和铀两个方面进行介绍,以便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接下来,在“理论说明与实验验证”部分详细阐述相关理论模型和计算方法,并给出实验数据与理论预测结果之间的对比分析。
在“应用前景和潜在风险评估”部分,探讨了偕胺肟基在铀废物处理中的潜在应用前景,并对其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建议。
最后,在“结论和展望”部分总结得出对铀吸附能力和选择性的结论,并展望了未来进一步提升偕胺肟基吸附材料性能以及其在废物处理中的应用前景。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偕胺肟基与铀的相互作用机理,通过量子化学模拟方法对其进行理论解释,并验证实验数据和理论预测结果之间的一致性。
同时,评估偕胺肟基吸附剂在铀废物处理中的潜在应用前景,并提出风险评估及控制建议,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高效、安全的铀吸附材料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2. 偕胺肟基与铀的相互作用:2.1 偕胺肟基的介绍:偕胺肟基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具有多个氨基和肟基团。
它在环境科学领域引起广泛关注,因为它具有出色的金属吸附性能和选择性。
由于偕胺肟基分子中含有多个氨基和肟基团,这些官能团可以与金属离子形成配位键。
这种特殊结构赋予了偕胺肟基对铀等重金属离子具有强烈的亲和力。
2.2 铀的性质及其环境污染问题:铀是一种放射性重金属元素,存在于自然界中。
但由于人类活动,如核电站事故、核武器制造等,铀也会被释放到环境中。
铀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危害。
因此,寻找高效、经济且环保的方法来去除环境中的铀污染是至关重要的。
铀在自然环境中的迁移与转化研究
铀在自然环境中的迁移与转化研究铀是一种具有放射性的元素,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
它是热核反应中的重要燃料,在核能开发和应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由于铀具有放射性,因此在工业领域和人们的生活中,铀也会成为一种有害物质。
因此,在探索铀在自然环境中的迁移与转化过程中,可以更好地指导我们对于工业铀排放的管理和环境污染的控制。
铀在自然环境中的存在形式很多,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态,其中,在地质尺度上,铀主要分布在地层和矿物中。
据研究,地球上已知的铀矿床中含有约200万吨的铀,其中绝大部分采自的铀是以氧化铀UO2的形式存在于天然铀矿中。
其次,铀也会在自然环境中形成无机盐和有机盐。
无机铀盐可以溶解在水中,形成可溶性铀化合物,而有机铀盐则可以与天然有机物相结合,形成自然界中一种稳定的有机铀化合物。
此外,铀的化学性质也会受到水、矿物、微生物、土壤和植被等许多因素的影响。
铀在自然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主要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其中最主要的环境因素就是水。
因为铀可以在水溶液中形成可溶性铀化合物,所以当铀遇到水时,会发生溶解。
在自然环境中,水是最常见的介质之一。
地下水和表层水都是铀的重要介质,同时大气降水也是铀迁移的重要载体。
在不同的水体介质中,铀的浓度和形态都会有所不同。
例如,铀在地下水中通常以U(VI)的形式存在,而在河流或湖泊的表面水中,铀会以可溶性的U(IV)形式存在。
这表明,铀的形态和浓度是受到水体介质的影响的。
此外,土壤也是铀迁移的重要介质之一。
典型的自然环境中,土壤中的铀含量普遍较低。
但是,当人类的活动造成土壤改变时,铀的含量有时会增加,并且可能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例如,人类经常用化学肥料来提高农作物的生产力。
这些肥料中含有化学元素,其中包括铀。
如果使用过量,肥料中的铀就可能会对土壤的铀含量产生影响,并促进铀的迁移和转化。
铀迁移和转化的过程中,微生物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微生物是自然界中一种重要的生物。
它们以化学元素为营养来源,并通过吸收和代谢过程来生存和繁殖。
三种非活性微生物对铀的吸附行为及其受γ辐照的动力学影响
三种非活性微生物对铀的吸附行为及其受γ辐照的动力学影响张伟;董发勤;杨杰;聂小琴;王岩;霍婷婷;周琳【摘要】以非活性酿酒酵母菌、耐辐射奇球菌、大肠杆菌为研究对象,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红外光谱(FTIR)等测试手段,研究溶液初始pH值、U(Ⅵ)初始浓度等因素对三种非活性微生物吸附U(Ⅵ)的影响,并探讨了不同强度γ辐照下三种非活性微生物对U(Ⅵ)的吸附动力学过程.结果显示:三种非活性微生物均能有效去除水体中的U(Ⅵ),并且是一个快速反应过程.溶液pH=5.0时吸附效果最佳.同等实验条件下,三种非活性微生物吸附U(Ⅵ)达到吸附平衡的顺序为酿酒酵母菌>耐辐射奇球菌>大肠杆菌.三种非活性微生物细胞通过细胞表面的羟基、氨基、羧基、羰基及磷酸基团的配位作用来吸附铀.γ射线辐照后,三种非活性微生物对U(Ⅵ)的吸附率明显低于未受辐照时的吸附率,原因可能是辐照因素改变了菌体表面的活性位点.实验用非活性微生物与U(Ⅵ)作用的激烈程度是细菌>真菌.【期刊名称】《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年(卷),期】2018(040)004【总页数】9页(P258-266)【关键词】酿酒酵母菌;耐辐射奇球菌;大肠杆菌;U(Ⅵ);γ辐照;吸附【作者】张伟;董发勤;杨杰;聂小琴;王岩;霍婷婷;周琳【作者单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四川绵阳 621900;西南科技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四川绵阳 621010;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绵阳 621010;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绵阳 621010;西南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学院,四川绵阳 621010;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四川绵阳 621010;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四川绵阳 621010;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绵阳 621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L941.1铀作为核电产业和核技术应用领域的重要战略性资源使用,会在铀矿开采、核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及核事故中产生大量含铀废水[1]。
稻壳对铀吸附性能的研究
摘 要 : 用 稻壳 粉 末 作 为 吸 附 荆 , 行 了模 拟 含铀 废 水 中 u( ) 附 实 验 的研 究 , 察 了 稻 壳 的粒 度 、 采 进 Ⅵ 吸 考 溶
第4 卷第 2 5 期
2 1年2 01 月原子能科
学
技
术
V o1 4 NO. . 5, 2
At mi o c Ene g i n e a d Te hn l y r y Sce c n c o og
Fe b.2 1 O1
稻 壳 对 铀 吸 附 性 能 的 研 究
冯 媛, 易发成
i c e s s wih t e d c e s h ie o ds r n 。a d wih t e i c e s f a o b nt n r a e t h e r a e oft e sz fa o be t n t h n r a e o ds r e d s g nd t mpe a ur . The p oc s f a s pto a s r b d y a qu ton of o a ea e rt e r e s o d or i n c n be de c i e b n e a i
F en lh等 温 吸 附 方 程 , 关 系 数 R。 . 9 ; 壳 吸 附 u( I 使 表 面 形 态 发 生 变 化 , u( ) 互 ru di e 相 一0 9 54 稻 V) 与 Ⅵ 相
作 用 的 基 团 主 要 是 羟 基 、 基 、 一 0 和 s一 (。 综 合 看 来 , 壳 对 U( I 的 吸 附 既 存 在 物 理 吸 附 , 存 羧 P i ) 稻 V) 又
铀酰离子吸附在高岭土基面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A t尸 . C i Sn, 0 1 2 ()5 - 4 c a 一 hm. i.2 1, 7 1: 9 6
5 9
[ t l】 Ar ce i
Ⅵ, w h b.k e u.n 、w. x p u.d c ^
Ll Xio— U a Yu LIChun TI AN en Yu W — ZHU an— Ji Bo CHEN O Ta V ANG u— V L Hua
ZHENG Zhon g
SUN Mao
LI Chun Li U —
(e i ain l a oaoy o l ua c ne, p r n A pi h ms y C lg C e s n l ua B in N t a b rt f r e lr i csDe at tf p ldC e ir, ol e f hmir a dMoe lr jg o L r Mo c Se me o e t e o t y c
o t e b s u a e fk o i i s n i ua i n c lc t i ig 0 01 mo L u a y c r on t n n o t a al r c s o a l t u i g a s m lt e I on a n n . h sf ne o I. r n l a b a e a d 9x 9×3 k o i i ntc l . h d o p i i s o h r n l o s o a i i r la l h wn b e i l a l t u i el T e a s r t ne s on st ft e u a y n n k ol t we e ce r s o y s r e i ne y a s a s o s a d t e o r i a i f u a y i s t o y e n p h t n h c o d n t on o r n l on o x g n we e d t r ie u ig a a i Id s r u i r e e m n d sn r d a iti t b on fn t n u c i .Th d o p i r n s o r n Ii s o wo d s i c a a U f c s we e d s u s d u ig an o e a s rt on te d f u a y on n t it t b s IS ra e r ic s e s n n a o c d n i r fe. t mi e st p o i Ou e — p e e c m p e a i fu a y n k o i i s c n i e s n h t m i y l t rs h r o lx t on o r n l a l t wa o f m d u ig t e a o c o ne r d n i p o l d h me n q a e d s lc men . Co f ma i o h ou e . p e e c mp e a i n e st y r fe an t e i a s u r d i pa e t n r t i on f t e t rs h r o lx t o s p od e t e r t al i p ic t n o e a s p i i s i t e S r c o p e a i n mo e . u p st h o e i m lia i f h d o t h c s f o t on st h U f e c m lx t d 1 e n a o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0
桂 林 工 学 院 学 报 2007年
表 1 水样的化学组分
Table1 Chemicalcompositionsofthewater mg· L-1
组分 K+ +Na+ Ca2+ Mg2+ Cl-
SO24-
HCO- 3
河边井水 15.41 48.1 9.72 1.26 84.53 126.53
与 batch法相比 , 流动法 (柱法 )更接近野外实际 处置预选场址上的包气带土壤 .根据场址的地 质
情况 .因此 , 本文 针对核 退役工 程放 射性 废物 , 条件 , 废物库宜采用半地下处置方式 , 因此 , 取
采用流动法来研究预选场址土壤对铀的吸附性能 , 位于预选场址上的 7 号井深 1.3 ~ 1.95 m的土 壤
影响的数据 (图 1 ~图 4). 1.5 吸附量 、 解吸量及吸附率的测定
水相 pH值对吸附量的影响示于图 1.其它参 数 :粒度 为 0.42 ~ 0.25 mm, 铀 溶液 浓 度 为 10
在吸附过程中 , 随 着吸附质在吸附剂表面数 mg/L, 流量为 60 mL/h.结 果表 明 :pH =7 时 ,
foruraniuminthesoil
浓度 / (mg· L-1
)参数
Elovich 抛物线扩 双常数速 一级反应动
方程
散方程 率方程 力学方程
图 3 浓度对吸附量的影响
量的增加 , 解吸速度 逐渐加快 , 当 吸附速度和解 铀在土壤中的平衡吸附量最大 , 其次是 pH为 5,
吸速度相当 , 即吸附 量不再继续增 加时 , 就达到 pH为 3时的平衡吸附量最小 .
了吸附平衡 .此时吸附剂对吸附质的吸附量称为 2.2 土壤粒度的影响
平衡吸附量 .在吸附 剂和吸附质一 定时 , 平衡吸
度的土壤平衡吸附量 差别不大 , 但 总的来说 , 粒 (1) 度越小 , 平衡Biblioteka 附量越大 .pH3
酸度实验
5
7
9
3
浓度实验 3
3
流量实验
3
3
3 粒度实验 3
3
表 2 吸附平衡时间及吸附率与各参数的关系
Table2 Relationofadsorptionbalancetimeandadsorptionratewithsomeparameters
流量对吸附量的影响示于图 4.从图中可以看 出 , 流量 为 60 mL/h时 土壤对铀 的吸附量 最大 , 而流量为 90和 120 mL/h时的吸附量均小于流量 为 60 mL/h时的吸附量 .
3 吸附动力学方程的选取
3.1 吸附动力学曲线的绘制 以单位土体铀的吸附量对淋滤时间作图 , 便
可得土壤对铀的吸附动力学曲线 (图 1 ~图 4).
46.9 7
第 1期 李 爽等 :铀在土壤中的吸附动力学
51
图 1 pH值对吸附量的影响 Fig.1 EffectsofpHvaluesonadsorptionquantityofuranium
图 4 流量对吸附量的影响
Fig.4 Fluxeffectsonadsorptionquantity d=0.42 ~ 0.25mm;ρ=10 mg/L;pH=3
研究土壤对铀的吸附性能对于含铀放射性废 HNO3 , 成都 联合化工 试剂研究 所 ;NaOH, 成 都 物的安全处置 有重要意 义[ 1 -3] .目前多 用静态法 科龙化工试剂厂 , 所选试剂均为分析纯 .
(batch法 )来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 batch法由于通 1.2 土样与水样
常采用较大的液土比而与实际情况有较大的差异 . 1.2.1 土样 土样采集于核退役工程放射性废物
本实验 pH为 3, 其它参数同上 .不同粒度土
附量就是分压力 P (或质量浓度 ρ)和温度 (t) 壤对 铀 的 吸 附量 示 于 图 2.可 以 看 出 , 粒 度 为
的函数 [ 5] .
0.84 ~ 0.42 mm时 , 平 衡吸附量最小 , 而其它 粒
土壤对铀的吸附量 qt(mg/g) qt =qt-1 +(ρ0 -ρt)· V/m;
并建立相应的吸附动 力学方程 , 从而确定铀在该 作为实验土样 .弃去粒径大于 2 cm的块石 , 自然
场址土壤中的吸附特 性 , 为评价场址的安全性提 风干 , 再于 40 ℃烘箱中烘干 、 过筛 .选取 4种样
供依据 .
品颗 粒 度 作 为 实 验 样 品 : 0.84 ~ 0.42, 0.42 ~
试 剂 :硝 酸 铀 酰 [ UO2 (NO3 )2 · 6 H2 O] , 水稀释至刻度 , 备用 .此溶液 1 mL含 1 mg铀 .
收稿日期 :2006-11 -08 基金项目 :国防科工委核退役专项课题基金资助 (GC2004012) 作者简介 :李 爽 (1976 -), 女 , 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环境地球化学, E-mail:lsangell@.
实际土壤密度 , 再盖 上一层玻璃屑 .用蒸馏水先 所用时间内流过土壤的铀的总量 (mg/g).
将土壤样品饱和 , 再借助恒流泵在一定流速下用
吸附平衡时间和吸附率与各参数的关系列 于
不同浓度的硝酸铀酰 溶液喷淋 , 隔一定时间收集 表 2.不同条件下达到吸附平衡的时间差别较大 ,
一定体积的流出液 , 用 ICP-OES法测其中的铀浓 最短 10 h吸附平衡 , 最长要 126 h吸附平衡 ;吸
图 2 土壤粒度对吸附量的影响 Fig.2 Effectsofparticlesizeonadsorptionquantityofuranium
ρ=10 mg/L;v=60 mL/h;pH=3
2.3 铀溶液初始浓度的影响 铀溶液初始浓度对吸附量的影响示于图 3.本
实验中其它参数同上 .从图中可以 看出 , 吸附量 随铀溶液初始浓度的增大而增大 . 2.4 流量的影响
与 ρ的关系 :a=-0.015 2ρ2 +0.213 9ρ-0.342 8;
b与 ρ的关系 :b=0.118ρ-0.276 2.代入拟合度最
好的 Elovich方程即得铀的吸附动力学方程
表 3 土壤对铀等温吸附曲线的线性回归参数 Table3 Linerregressioncoefficientofadsorptionisotherm
第 27卷 第 1期 2007年 2月
桂林工学院 学报 JournalofGuilinUniversityofTechnology
Vol.27 No.1 Feb.2007
文章编号 :1006 -544X (2007)01 -049 -04
铀在土壤中的吸附动力学
李 爽 , 倪师军 , 张成江
(成都理工大学 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成都 610059)
泉水
21.09 56.12 6.8 0.63 88.38 147.62
河水
14.58 48.1 8.74 1.26 76.84 118.62
平衡时的解吸量 qt(mg/g)
qt =qt-1 +ρt· V/m.
(2)
式中 :qt为时间 t时的吸附量 ;qt-1 为时间 t-1时的
吸附量 ;ρ0 为铀溶液的初始浓度 (mg/L);ρt为时间 t
3.2 吸附动力学方程的选取 常用的吸附与解吸动力学方程 [ 6] 有 :
Elovich方程 qt =a+blnt;
(4)
双常数速率方程 lnqt =a+blnt; 抛物线扩散方程 qt =a+bt1/2 ; 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 lnqt =a+bt.
(5) (6) (7)
式中 :qt为 t时刻铀在单位土体上的吸附量 (mg/g); t为反应时间 (h);a为与初始质量浓度有关的实验
度 , 至流出的浓度接近流入的铀浓度时即可认为 附率也各不相同 , 最大吸附率为 54.75%.
达到吸附平衡 .由此可以得到溶液浓度对吸附过 2 各种因素对铀在土壤中的平衡吸
程影响的实验数据 .同样调节硝酸铀酰溶液流速 , 改变溶液 pH值与土壤粒度 , 重复上述实验过程 ,
附量的影响
由此可以得到流速 、 pH值及土壤粒度对吸附过程 2.1 水相 pH值的影响
37.8
126
0.42 ~ 0.25
10
60
5.45
26.4
88
0.42 ~ 0.25
5
60
1.65
4.5
30
0.42 ~ 0.25
15
60
4.09
13.5
30
0.42 ~ 0.25
20
60
6.10
31.2
52
0.42 ~ 0.25
10
90
1.27
6.3
14
0.42 ~ 0.26
10
1 20
1.33
平 (精度为 0.000 1 g), 梅特勒 -托 利多仪器 (上 1.3 铀溶液的制备
海 )有限公司 .自制吸附柱 , 用有机玻璃加工而成 ,
称取 0.527 3 g硝酸铀酰 [ UO2 (NO3 )2 · 6H2 O] ,
内径为 1 cm, 长 10 cm(下部带滤网 ).
以少量稀硝酸溶解 , 移入 250 mL容量瓶中 , 用蒸馏
6.0
10
0.84 ~ 0.42
10
60
0.60
3.0
10
0.25 ~ 0.178
10
60
2.68
6.0
20
0.178~ 0.15
10
60
3.10
6.6
22
吸附率 / %
36.0 2 54.7 5
42.2 0 20.6 4 36.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