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和实施纲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一、指导思想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全教会的精神,积极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的有关目标,根据市教育局教研室的工作要求,加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的学习力度,创新学习的形式,推进学习沙龙的活动,发挥课题的导向作用,汲取兄弟学校的宝贵经验。
结合本校的特色,加强学科间的整合,积极构建活动的评价体系。
以综合为特征,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力争让综合实践活动成为我校的办学特色。
二、时间安排由于综合实践活动极具开放性,它需要打破传统的学校教学时间管理策略,因此本学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时的安排上,我们采用弹性课时制,即“2+1”的模式。
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将每周3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根据需要灵活安排,教师组织学生全员参与,及时对班级或小组的活动情况加以指导。
当需要走出校门开展实地活动时,可以将综合实践活动时间与某学科打通使用,或者将几周的时间集中在一天使用。
三、实施策略1、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每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都互相渗透。
在学科教学中,学生会由本学科生成许多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时,教师要具有敏锐的捕捉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提炼加工使之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课题,每一个教师都要在教学中培养自己挖掘综合实践活动素材的意识,使学科教学深入、彻底,更使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选择具有广泛性。
如结合语文的阅读教学可开展阅读实践: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阅读材料、开展大量语文阅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各类读物和阅读活动的强烈兴趣,使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优良的阅读品质,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可采用室内与室外相结合、个体与群体相结合、小组与班级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提供阅读素材展开阅读。
2、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生活,是学生学习的大舞台。
但是很多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熟视无睹,丰富多彩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是平淡无奇的。
这是因为他们对身边的小事往往习以为常,见怪不怪。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综合实践活动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3-9年级和普通高中阶段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
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素质教育,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制定本纲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一)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开展多样化的实践学习,注重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开设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着眼于提高国民素质;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坚持素质教育方向,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引导学生在实践学习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体验并初步学会问题解决的科学方法,具有问题意识,发展良好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
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包括:亲近并探究自然,增进对自然的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参与社区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认识与体验,发展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发展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积极而负责任的生活态度;学习并开展力所能及的技术实践和劳动实践,培养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
体验并初步学会调查研究与访问、实验研究与观察、技术设计与制作、社会参与与服务、信息收集与处理等多种实践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和中小学应根据地方实际和学校差异,结合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进一步明确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一)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普通高中阶段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方面。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17最新)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特制定本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课程由地方统筹管理和指导,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
(二)基本理念1.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本课程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升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职业世界和个人自主发展的需要,迎接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挑战。
2.课程开发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本课程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社会生活或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提出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题,使学生获得关于自我、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
要避免仅从学科知识体系出发进行活动设计。
3.课程实施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本课程鼓励学生从自身成长需要出发,选择活动主题,主动参与并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并践行价值信念。
在实施过程中,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的目标与内容、组织与方法、过程与步骤等做出动态调整,使活动不断深化。
4.课程评价主张多元评价和综合考察本课程要求突出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充分肯定学生活动方式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与同伴间的合作交流和经验分享。
提倡多采用质性评价方式,避免将评价简化为分数或等级。
要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成果作为分析考察课程实施状况与学生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纲要
转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3-6年级)》(草案)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验稿)》所规定的必修课程,自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
为帮助广大中小学教师、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学生家长和社会其他人员理解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特制定本纲要。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背景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
当今社会发展迅猛,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环境问题、道德问题、国际理解问题、信息科技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具有跨学科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参与、探究、理解这些新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机会。
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继承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又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义务教育法颁布后推出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积极倡导活动课程,但由于没有相应的课程指导纲要,活动课程在实施中遇到许多问题。
此次课程改革设立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对活动课程的继承、发展与规范。
当前举国上下积极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亟待改革与创新,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是应对这一需求的重要举措。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价值。
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如下特性:(一)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创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综合实践活动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3-9年级和普通高中阶段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
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素质教育,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制定本纲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一)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开展多样化的实践学习,注重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开设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着眼于提高国民素质;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坚持素质教育方向,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引导学生在实践学习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体验并初步学会问题解决的科学方法,具有问题意识,发展良好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
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包括:亲近并探究自然,增进对自然的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参与社区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认识与体验,发展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发展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积极而负责任的生活态度;学习并开展力所能及的技术实践和劳动实践,培养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
体验并初步学会调查研究与访问、实验研究与观察、技术设计与制作、社会参与与服务、信息收集与处理等多种实践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和中小学应根据地方实际和学校差异,结合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进一步明确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一)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普通高中阶段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方面。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开展区域教研活动
组织区域内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 动课程的教研活动,促进学校之 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课程实施
水平。
社会支持网络构建
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与合作
积极与社区、企业、科研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为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的实施提供社会支持和资源保障。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课程建设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开发和实施,形成多 元化的课程建设模式。
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原则
过程性评价
关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 参与度、合作能力、创新思维等 方面,通过观察、记录、分析等
方式进行评价。
结果性评价
关注学生实践活动的成果,如作品 、报告、演示等,通过评价成果的 质量、创新性、实用性等方面进行 评价。
相结合原则
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 ,全面评价学生的实践活动表现, 既重视学生的参与过程,又重视学 生的实践成果。
02
课程实施建议与要求
课时安排及教学组织形式
课时安排
建议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每 周安排2-3课时,确保学生有足够 的时间进行实践活动。
教学组织形式
采用小组合作、项目式学习等多 样化教学组织形式,鼓励学生积 极参与、主动探究。
教师角色定位及专业素养提升途径
教师角色定位
教师应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 评价者,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 持。
多元主体参与评价方式探索
01
02
03
04
教师评价
教师作为评价的主体之一,通 过观察、指导、批改等方式对 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评价。
学生自评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实践活动进 行反思和评价,提高学生的自
我认知和自我发展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转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草案)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验稿)》所规定的必修课程,每周平均3课时。
为帮助广大中小学教师、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学生家长和社会其他人员理解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特制定本纲要。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背景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
当今社会发展迅猛,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环境问题、道德问题、国际理解问题、信息科技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具有跨学科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参与、探究、理解这些新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机会。
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继承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又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义务教育法颁布后推出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积极倡导活动课程,但由于没有相应的课程指导纲要,活动课程在实施中遇到许多问题。
此次课程改革设立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对活动课程的继承、发展与规范。
当前举国上下积极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亟待改革与创新,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是应对这一需求的重要举措。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价值。
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如下特性:(一)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创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
教师能力要求高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需要教师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以及组织、引 导学生的能力,对教师的要求较高。
学生参与度低
部分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缺乏兴趣,参与度不高,如何提高他们的积 极性是一大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指 导纲要
汇报人: 202X-12-29
contents
目录
• 综合实践活动概述 • 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 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与工具 • 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与管理 • 综合实践活动的案例与成果展示 • 综合实践活动的挑战与展望
01
CATALOGUE
综合实践活动概述
定义与特点
出解决方案,并付诸实践。
案例二:科技创新主题的综合实践活 动
学生组成团队,进行科技创新项目的 研究和开发,最终展示创新成果。
案例三:社会服务主题的综合实践活 动
学生参与社区服务,了解社会问题, 为社会做出贡献。
活动成果展示与交流
01
学生通过PPT演示、视频展示、 海报等多种形式,展示活动成果 。
02
主题应具有一定的探究空间,能够引 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培养学 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活动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方案要具体明确
活动方案应明确活动的目标、内容、时间、地点、人员分工等具 体要求,确保活动能够有序进行。
方案要具有可操作性
活动方案应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步骤和措施, 确保活动能够顺利开展。
方案要注重安全
活动方案应特别注重安全问题,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确保活动过 程的安全可控。
活动评价与总结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特制定本纲要。
[1]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课程由地方统筹管理和指导,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
(二)基本理念1.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本课程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升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职业世界和个人自主发展的需要,迎接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挑战。
2.课程开发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本课程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社会生活或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提出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题,使学生获得关于自我、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
要避免仅从学科知识体系出发进行活动设计。
3.课程实施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本课程鼓励学生从自身成长需要出发,选择活动主题,主动参与并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并践行价值信念。
在实施过程中,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的目标与内容、组织与方法、过程与步骤等做出动态调整,使活动不断深化。
4.课程评价主张多元评价和综合考察本课程要求突出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充分肯定学生活动方式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与同伴间的合作交流和经验分享。
提倡多采用质性评价方式,避免将评价简化为分数或等级。
要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成果作为分析考察课程实施状况与学生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指南
汉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日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指南综合实践活动日校本课程是学校校本课程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努力探究高素质多样化创新人才培养途径,按照《江岸区教育局全面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日”工作指导意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日工作。
一、实施目标1、以“三雅”教育为指导思想,以实践性学习为主,使综合实践课程与学校三雅文化相结合,体现汉铁小学办学品味。
2、使学生有慧中而秀外的素养,有规范的言谈举止,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有受良好教育的特俗气质,能做一个融合社会、正确生活、幸福生活的人。
二、校本课程开发总体框架:每个年级教学内容选用单元式结构,每个年级3个单元,分别为手工类、益智类、习惯类三个板块。
每个版块内容5课时。
习惯类主要体现品德敦雅、谈吐温雅、举止文雅手工类注重作品表达,体现内涵的博雅;益智类是开发智力的传统游戏,体现学识慧雅。
三、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1、建立领导机构课程开发委员会;由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家长共同组成,校长任委员会主任,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组织保障和领导保障。
其职能是:咨询、把关、审查和提供帮助。
课程领导团队:组长:文昌才、翁燕芬副组长:祝志芳、康岚组员:甘万盛、卢隽、陈慧、曹丽娟、李冰、赵健、赵立蕊校长室任务:负责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的制定、校内外指导力量的组织协调、课程开展的统一协调;教科室任务:负责校本培训、教师工作量鉴定、各类成果评比;教导处任务:负责课时安排、过程落实、实施检查等工作的统筹安排,并对班级实施课程、教师指导活动、学生活动等情况进行评估;总务处任务:负责做好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后勤保障工作和设备使用。
课程教研团队:(由教科室负责人、综合实践活动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组成)陈建华、石燕、赵立蕊、韩舰筠、李怡芳、冯懿萍、陈炜以及各教研组组长。
任务:制订学校学期计划、各年级或班级学期计划、编写主题活动方案、组织教研活动定期研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课程指导团队:以课程项目为单位,建立三个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团队。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总则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验稿〉》所规定的必修课程自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
为帮助广大中小学教师、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学生家长和社会其他人员理解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特制定本纲要。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背景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都有自己的认知亏式和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e当今社会变迁日边严坐了-系列新的问题,如环境问题、道德问题、国际理解问题、信息科技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具有跨学科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参与.探究理解这些新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机会。
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继承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又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义务教育法颁布后推出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积极倡导活动课程,但由于没有相应的课程指导纲要.活动课程在实施中遇到许多问题.此次课惶改革设立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对活动课程的继承、发展与规范.当前举国上下积阪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亟待改革与创新,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是应对这一需求的重要举措。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功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价值.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如下特性:(一)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均以唇动为非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傲"、"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创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特制定本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课程由地方统筹管理和指导,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
(二)基本理念1.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本课程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升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职业世界和个人自主发展的需要,迎接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挑战。
2.课程开发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本课程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社会生活或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提出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题,使学生获得关于自我、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
要避免仅从学科知识体系出发进行活动设计。
3.课程实施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本课程鼓励学生从自身成长需要出发,选择活动主题,主动参与并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并践行价值信念。
在实施过程中,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的目标与内容、组织与方法、过程与步骤等做出动态调整,使活动不断深化。
4.课程评价主张多元评价和综合考察本课程要求突出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充分肯定学生活动方式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与同伴间的合作交流和经验分享。
提倡多采用质性评价方式,避免将评价简化为分数或等级。
要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成果作为分析考察课程实施状况与学生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2021/10/10
20
3.教师指导
❖ 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要处理好学生 自主实践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教师既不 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的 责任,而应当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参与 者和促进者。教师的指导应贯穿于综合实践 活动实施的全过程。
2021/10/10
21
(三)考核与激励机制
具有开放性。教师要基于学生已有经验和兴趣专长,打破学 科界限,选择综合性活动内容,鼓励学生跨领域、跨学科学 习,为学生自主活动留出余地。要引导学生把自己成长的环 境作为学习场所,在与家庭、学校、社区的持续互动中,不 断拓展活动时空和活动内容,使自己的个性特长、实践能力、 服务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不断获得发展。 ❖ 4.整合性 ❖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组织,要结合学生发展的年龄特点 和个性特征,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为核心,均衡考虑 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 的关系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对活动主题的探究和体验,要体 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联系,强化科技、艺术、道德等 方面的内在整合。
2021/10/10
14
❖ 4.职业体验
❖ 职业体验指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或模拟情境中见习、实习, 体认职业角色的过程,如军训、学工、学农等,它注重让学 生获得对职业生活的真切理解,发现自己的专长,培养职业 兴趣,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人生志向,提升生涯规划能力。 职业体验的关键要素包括:选择或设计职业情境;实际岗位 演练;总结、反思和交流经历过程;概括提炼经验,行动应 用。
2021/10/10
3
❖ 3.课程实施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 ❖ 本课程鼓励学生从自身成长需要出发,选择活动主
题,主动参与并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并践行价 值信念。在实施过程中,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在 教师指导下,学生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的目标 与内容、组织与方法、过程与步骤等做出动态调整, 使活动不断深化。 ❖ 4.课程评价主张多元评价和综合考察 ❖ 本课程要求突出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充分肯定 学生活动方式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鼓励学生 自我评价与同伴间的合作交流和经验分享。提倡多 采用质性评价方式,避免将评价简化为分数或等级。 要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成果 作为分析考察课程实施状况与学生发展状况的重要 依据,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最新)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特制定本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课程由地方统筹管理和指导,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
(二)基本理念1.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本课程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升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职业世界和个人自主发展的需要,迎接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挑战。
2.课程开发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本课程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社会生活或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提出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题,使学生获得关于自我、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
要避免仅从学科知识体系出发进行活动设计。
3.课程实施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本课程鼓励学生从自身成长需要出发,选择活动主题,主动参与并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并践行价值信念。
在实施过程中,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的目标与内容、组织与方法、过程与步骤等做出动态调整,使活动不断深化。
4.课程评价主张多元评价和综合考察本课程要求突出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充分肯定学生活动方式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与同伴间的合作交流和经验分享。
提倡多采用质性评价方式,避免将评价简化为分数或等级。
要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成果作为分析考察课程实施状况与学生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期课程纲要(3_6年级)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期课程纲要(3-6年级)课程名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类型:国家课程教学材料: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设计:莒南县十字路镇第二中心小学刘敬霞授课时间:2012年9月1日----12月30日共40课时授课对象:九年义务教育3—6年级学生授课教师:语文教师【学期课程总目标模块总目标】一、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通过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一)亲近并探究自然,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二)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初步形成反思、探究社会问题的习惯,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初步养成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三)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初步具有自主选择和独立做出决定的意识和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四)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课程内容标准及教学安排】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内容领域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涉及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领域十分广阔。
内容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确定,也可以由教师提供选题建议;可以来源于学校生活,也可以产生于家庭或社会生活实际;可以是对自然现象的研究,也可以是对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的探讨。
教师要利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各种机会,启发小学生提出值得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从风霜雨雪等自然现象到动、植物的生长规律;从个人的衣食住行到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从校园的环境布置到城乡的规划建设,都可以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要鼓励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现实生活和身边小事中寻找和提出有价值的探究内容和问题。
新版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1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特制定本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课程由地方统筹管理和指导,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
(二)基本理念1.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本课程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升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职业世界和个人自主发展的需要,迎接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挑战。
2.课程开发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本课程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社会生活或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提出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题,使学生获得关于自我、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
要避免仅从学科知识体系出发进行活动设计。
3.课程实施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本课程鼓励学生从自身成长需要出发,选择活动主题,主动参与并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并践行价值信念。
在实施过程中,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的目标与内容、组织与方法、过程与步骤等做出动态调整,使活动不断深化。
4.课程评价主张多元评价和综合考察本课程要求突出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充分肯定学生活动方式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与同伴间的合作交流和经验分享。
提倡多采用质性评价方式,避免将评价简化为分数或等级。
要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成果作为分析考察课程实施状况与学生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和实施纲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和实施纲要一、基本理念1.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和生成性很强的课程。
它既包括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指定性学习领域,也包括了社会教育活动、科学技术活动、文学艺术活动、体育卫生活动、团队活动、学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等)、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反毒品教育等非指定性学习领域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基于学习者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社会,在以学生自主活动为特征的实践操作中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实践科学结论、发现新知识的课程形态。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有赖于学校整合方方面面的资源,从学校实际出发,走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办学路子。
综合实践活动型校本课程能有效地扎根于学校的实际,达到“学校传统”与“现化办学理念”相交融共辉映,从而推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3.综合实践课程能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综合实践课程注重学生的实践和体验,提倡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开发和实施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自订计划,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置于中心地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教师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帮助学生不断提高选择意识和能力,从而逐步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创造,初步形成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萌发创新意识。
二、课程目标(一)总目标1.让学生获取亲自参与探究的积极情感体验,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心理品质、勇于创新的精神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通过研究活动,促进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2.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增进学生对生活背景下的自然、社会和文化的认识,增进学生对家乡、对学校的认识和了解,为家乡、为祖国建设发展勤奋学习、立志成才。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一、引言综合实践活动是现代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场景中,提高解决问题和合作能力。
为了开发和实施一门成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方案将提供一个详细的指导。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包括创造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并将其应用于实际场景。
在课程中,学生将有机会参与到各种实践活动中,通过实践提高自身能力。
三、课程内容1. 选择合适的实践活动:根据学生的年级和能力水平,选择适合的实践活动,例如社区服务、科学实验、艺术创作等。
2. 设计课程计划:根据实践活动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出详细的课程计划。
确保每个实践活动都能够达到特定的学习目标,并合理安排时间和资源。
3. 组织实践活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与学生一起组织实践活动。
确保学生能够全面参与并体验到实践活动的过程。
4. 提供指导与反馈:在实践活动进行中,教师需要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反馈。
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给予积极的评价,鼓励学生持续努力。
5. 结果总结与评价:在每个实践活动结束后,进行结果总结与评价。
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收获,并通过评价来改进未来的实践活动。
四、教学方法1. 项目驱动学习:通过为实践活动设置具体的任务和项目,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团队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情景教学:尽可能地将实践活动融入到真实的情景中,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4. 反思式学习:鼓励学生在实践活动结束后进行反思,并思考自己的不足之处和改进方向。
五、评价与考核1. 综合评价:通过综合评价的方式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实践活动的表现、课堂参与度、书面报告等。
2.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提高他们对自己学习情况的认识。
3. 同伴评价:通过同伴之间的互评,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教育部发布《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导纲要》提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从小学到高中,各年级全面实施,所有学生都要学习,都要参加。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生课外活动有什么不同它都有哪些活动方式综合实践活动是什么样的课程《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突出强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下几个基本属性:第一,它是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从小学到高中,各年级全面实施,所有学生都要学习,都要参加。
第二,它是跨学科实践课程,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服务、制作、体验中学习,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它可能涉及到多门学科知识,但不是某门学科知识的系统学习,也不同于某一门学科中的实践、实验环节。
第三,它是动态开放性课程,强调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选择并确定活动主题,鼓励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过程进行调整和改进,实现活动目的。
课程实施不以教材为主要载体,不是按照相对固定的内容体系进行教学。
在这一点上,与学科课程也有显着差别。
《指导纲要》强调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引导学生运用各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科知识在综合实践中得到延伸、综合、提升。
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要在相关学科教学中进行深入分析。
要防止用学科实践环节取代综合实践活动。
与学生课外活动有什么不同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课程,不同于一般的学生课外活动。
《指导纲要》对课程目标做出明确规定,强调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必须围绕课程目标进行,注重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劳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活动育人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和实施纲要一、基本理念1.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和生成性很强的课程。
它既包括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指定性学习领域,也包括了社会教育活动、科学技术活动、文学艺术活动、体育卫生活动、团队活动、学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等)、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反毒品教育等非指定性学习领域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基于学习者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社会,在以学生自主活动为特征的实践操作中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实践科学结论、发现新知识的课程形态。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有赖于学校整合方方面面的资源,从学校实际出发,走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办学路子。
综合实践活动型校本课程能有效地扎根于学校的实际,达到“学校传统”与“现化办学理念”相交融共辉映,从而推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3.综合实践课程能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综合实践课程注重学生的实践和体验,提倡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开发和实施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自订计划,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置于中心地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教师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帮助学生不断提高选择意识和能力,从而逐步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创造,初步形成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萌发创新意识。
二、课程目标(一)总目标1.让学生获取亲自参与探究的积极情感体验,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心理品质、勇于创新的精神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通过研究活动,促进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2.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增进学生对生活背景下的自然、社会和文化的认识,增进学生对家乡、对学校的认识和了解,为家乡、为祖国建设发展勤奋学习、立志成才。
3.形成从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4.进一步拓展学生知识领域,提高综合素质,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5.关注自我生活方式,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6.促成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他们学会探究,学会运用所学动手实践,学会学习。
(二)阶段目标1.阶段目标随年段递增:小学低段:学会关心自我小学中段: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小学高段: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初中阶段: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三、内容体系由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的年龄、知识、经验和能力的限制,以及学校前期的教育工作基础和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以学校为本,开发具有本校教育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型校本课程。
这样的校本课程可以形成教材,也可以没有固定篇目的书面材料,但是必须坚持从学校实际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为原则。
我们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型校本课程实施与开发的研究时,把“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作为研究选题方向,以不同年级学生为对象,通过近二年的实践,重点构建了“行为习惯训练”、“环保教育活动”、“健康教育”、“石榴文化”这四大实践活动内容体系,涉及国家规定的必须对学生开展的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体育与健身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环境教育、法制教育、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等内容,以及反映本土特点的有关内容,如枣庄资源、历史和社会发展情况等。
1.四大内容体系的构建基础(1)“行为习惯训练”板块的构建基础我校是首批“枣庄市学生行为规范达标学校”,而且把争创新的“枣庄市学生行为规范示范学校”作为办学的一个目标。
因此,把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作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近三年来,坚持在小学阶段以“晨间活动”的形式,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训练。
在管理上,学校以创建山东省文明单位为契机,以争创“文明班级”为载体,在班级之间、学生之中开展纪律、活动、卫生三项竞赛活动,并不断完善“文明班级”的考核内容,激励学生积极参加各项实践活动。
近一年来,我校以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为主,以学生“问题行为”为切入口,以起点低、贴近学生校内外生活为“内容”取向,以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组织学生开展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实践与研究。
其主要内容归纳起来为“八个好”,既进好门、走好路、做好操、穿好衣、用好餐、说好话、上好课、住好宿。
(2)“环保教育活动”板块的构建基础我校于 2008年、2009年相继获得“枣庄市绿色学校”、“山东省绿色学校”称号。
在创建省、市“绿色学校”的过程中,多年组织学生开展环境的调查、分析活动以及成果展示活动,并结合《社会》学科、《劳动技术》课程的教学,让学生了解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了解现代农业的发展情况,了解农业生产与环保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组织学生到农村、社区开展环境保护行动,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能力,也积累了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和实践经验。
因此,结合学校创建“山东省绿色学校”时,把创建活动的内容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并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板块之一。
(3)“健康教育”板块的构建基础我校于2006年开始实施“山东省食品卫生示范学校”,并于2008年底获得“山东省食品安全示范县示范学校学校”。
在创建过程中,得到了省、市健康教育所和市教育局等专家、领导的指导帮助。
在前面的三年中,学校广泛组织学生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学生也积累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活动经验。
基于此,将“健康教育”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内容之一,构建“健康教育”内容框架。
(4)“石榴文化”板块的构建基础我校地处世界吉尼斯之最——冠世榴园境内,学校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紧紧围绕“发展繁荣石榴文化”这一主题,对石榴诗词、石榴摄影、石榴茶效、石榴盆景等课题进行了研究与交流。
定期举办每年一届的榴花节活动展示活动。
2.四大内容体系构建的主题、实践目标、内容与实施对象:以学生为核心,围绕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以及学生与自然的关系三条线索组织内容,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目标逐段递增推进,以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的形式将四者融合在一起实施,使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四大领域的内容彼四、操作策略综合实践活动应有机融合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活动形式,有机整合四大指定性领域目标。
为此,我们主要以综合主题或综合形式来融合四大指定性领域。
根据我校以往两年的实践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应坚持以学生互动、合作为主,教师参与、指导为辅,室内室外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在学习方式上以课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为主,结合实际应用的设计性学习、以社会考察为主的体验性学习、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和自我构建的反思性学习以及生活学习等。
在活动内容上把“行为习惯训练”和“石榴文化”作为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重点,注重探究明理、实践训练与反思、评价相结合;把“环保教育活动”、“健康教育”作为五至九年级的活动与研究的重点内容,突出其实践性和研究性。
1、实施模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现成的、统一的教材,没有固定的教室,没有传统的经验可借鉴,没有专业的指导老师,其教学环节随着活动主体、活动内容的变化而改变,因而也没有固定的实施模式。
但是,在整个实施过程中有些环节步骤是不可缺少的,首先要确定主题,其次要制定方案,第三应实施方案,最后要总结评价。
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一个基本的实施模式:确立主题→制定方案→实施方案→总结评价。
根据内容差异,我校的“行为习惯训练”活动和“环保教育活动”、“健康教育”活动又略有区别:(1)“行为习惯训练”活动的每一个二级主题的活动与研究一般分为四个教程(阶段),每个教程各有侧重点。
第一教程侧重“探究与明理”,二、三两教程侧重“行为实践”,第四教程侧重“评价体验”。
即:每一堂“行为习惯训练”活动课都要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案例显现,探究道理;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活动指导,教给方法;过程评价,注重效果。
(2)“环保教育活动”与“健康教育”活动课一般分四个阶段,即:(3)“石榴文化”探究活动一般分为五个阶段,即:2、“环保教育活动”与“健康教育”课主题活动操作策略第一阶段,确立综合实践活动主题。
活动主题的选择,坚持“近”、“趣”、“行”的原则。
即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把学生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思作为选题的方向。
二要学生感兴趣,所选主题能吸引学生去研究。
三是主题所确定的活动内容可行,充分考虑中小学生的年龄、生活经验、研究问题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时间、经费等因素。
选择主题的过程和组织形式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学生集体讨论法。
即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综合活动合作小组,设立1—2名组长,在组长的主持下,对组内同学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讨论,然后逐渐形成本组的活动主题选项(一般为1-2个),并把这一主题选项交给指导老师共同讨论确定活动主题。
第二种是教师指导法。
课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老师,通过调查研究确立符合选题原则的多个主题选项,供每个班级学生综合实践活第二阶段,制定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导老师指导、修改确定。
法、所需资料、人员分工、时间安排、成果形式等。
其中,研究方法一般有观察、走访、问卷调查、查资料、实验等,所需资料包括走访时需要询问的问题、调查问卷和需要收集的信息数据等。
制定活动方案是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难点之一。
一方面是学生不会写活动方案;另一方面是学生的活动方案写得不够好,特别是主题与背景、目标不协调,把握不准。
为此,刚开始制定方案时可以采用表格式,把方案的各个要素列入表内提供给学生,以减缓这一难点的坡度。
同时指导老师在学生制定活动方案过程中应加强指导的力度,即是指导老师指导的重点之一。
特别在问题背景、活动目标、实践内容和问卷的设计方面要具体指导。
第三阶段,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活动方案的实施过程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环节,它充分体现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主体性、实践性、活动性和开放性及生成性等主要特征。
因此,老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参与、敢于实践、友好合作、热忱应对,特别要树立克服各种困难的信心。
一要克服学生学科成绩差造成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成功信心弱的心理障碍,二要缓解面对陌生的被调查对象不配合的尴尬场面,三要克服学生表达能力不强而造成活动开展不顺畅的困难,四要克服被调查者反映的内容比较零乱、难以记录整理的困难。
学生思想意志的磨练、实践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就是在克服各种困难的过程中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