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气解吸特征的实验研究_马东民
温度对煤吸附甲烷的影响实验
温度对煤吸附甲烷的影响实验蔺亚兵;马东民;刘钰辉;马薇;贾雪梅【摘要】为了研究温度对煤吸附甲烷的影响,实验测定了不同温度下煤对甲烷的吸附等温线,并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拟合,同时对覆盖度与压力、温度、吸附量以及孔隙类型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增高,饱和吸附量和吸附速率明显降低,并且含气量与覆盖度呈正相关关系;同一压力下,随着温度升高,覆盖度降低;相对覆盖度概念可以解释高温覆盖度高而吸附量小于低温阶段的现象;结合孔隙度和液氮分析结果发现,随着温度的增高,小孔和微孔的吸附能力强于中孔和大孔;甲烷在煤上的等量吸附热随吸附量的增大而增大,但无规律可循,且由Clausius-Clapeyron 方程预测出的等温吸附曲线与实测值有偏差,表明煤表面能量的不均匀性和表面离子的复杂性。
%10.3969/j.issn.1001-1986.2012.06.006【期刊名称】《煤田地质与勘探》【年(卷),期】2012(000)006【总页数】5页(P24-28)【关键词】温度;煤;甲烷;吸附;覆盖度;吸附热;吸附等温线【作者】蔺亚兵;马东民;刘钰辉;马薇;贾雪梅【作者单位】陕西省煤田地质局勘察研究院,陕西西安 710054;西安科技大学,陕西西安 710054;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陕西西安 710054;西安科技大学,陕西西安 710054;西安科技大学,陕西西安 71005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1温度和压力是影响煤吸附特征的主要物理参数,在较低温度和压力区,压力对煤吸附量的影响大于温度的影响,随着温度和压力的增加,煤吸附甲烷量增大,在较高温度和压力区,温度对煤吸附能力的影响大于压力的影响,煤吸附甲烷量减少[1]。
然而,吸附过程是一个放热过程,不同煤级或同一煤级的煤在不同的温度有着不同的吸附特征[2]。
为了研究不同温度对煤吸附甲烷的影响,本文以AST-2000型大样量煤层气吸附/解吸仿真实验装置为依托,通过对不同煤样进行变温吸附实验研究,着重从覆盖度和等量吸附热角度探讨煤的吸附特性;同时,由于不同温度下的吸附等温线是过程模拟和设计所必要的,本文运用Clausius-Clapeyron 方程计算得到的等量吸附热来预测不同温度下煤对甲烷的吸附等温线,并与文献数据进行比较,对预测结果进行探讨。
煤层气的超临界吸附研究
煤层气的超临界吸附研究摘要:以沁水盆地平衡水煤样的不同组分气体等温吸附实验为基础,通过煤吸附气体动力学过程和吸附量计算理论及方法的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深入探讨。
认为气体的超临界吸附的高压阶段累计吸附量下降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这是由gibbs的吸附定义引起的“视吸附量”降低,而非“绝对吸附量”下降。
并且指出不同气体组分的竞争吸附作用改变了煤的吸附特性,致使煤的三元混合气体等温吸附曲线没有下降;但同时认为,只要实验条件允许,压力足够高,三元混合气体的吸附曲线也必将呈下降趋势。
关键词:安全技术及工程;超临界吸附;gibbs吸附定义;视吸附量;绝对吸附量一、吸附力和吸附能煤对瓦斯的吸附从本质上说是由煤体表面的原子或离子与气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引起的。
根据分子热力学和表面物理化学的知识,这些作用力可分为物理作用力和化学作用力。
吸附热较小、吸附速率快、吸附与解吸可逆等证据显示煤吸附气体基本上为物理吸附。
据量子力学理论推导出孤立两原子之间的总势能(lennard-jones势能)数学表达式:(1)式中:c为瞬时偶极—偶极作用常数;b为经验常数;r为两原子中心距离,加式中负号表示吸引。
吸附剂表面吸附很多吸附质分子,吸附系统总势能为:(2)二、等温吸附量的测定原理与计算方法目前测试气体吸附等温线大多采用的是静态容积法。
静态容积法是在恒定温度下,测试吸附前后体系的压力变化来计算获得吸附等温线数据。
其步骤是先通过标定装有吸附剂空间的总体积(通常使用he标定),然后充入定剂量的吸附气体,再测试吸附平衡后的压力。
当充摩的气体进入体积为的吸附空间后,在吸附作用下气体的压力会不断下降,当到达平衡压力时,可以通过气体状态方程或已知实验数据求得这时的气相密度。
虽然无法知道吸附后剩余气体所占的体积,但由于吸附相体积远小于,因此可以利用总体积代替来计算吸附空间剩余的气体量,静态容积法正是利用这个原理来求取平衡吸附量。
(1)还可以得到以下关系式:(2)(3)将式(2)代入式(3)可得:(4)即:,将其代入式(1)可得:(5)吸附相密度等于吸附相分子总量与吸附相体积的比值,即:,代入式(5)得:(6)式(6)中的可称为“绝对吸附量”,它反映了吸附剂上吸附相的真实值;的值是由静态容积法测定并计算得到的吸附量,并非吸附相的真实值,可称为“视吸附量”。
大佛寺井田4号煤CH4与CO2吸附解吸实验比较
大佛寺井田4号煤CH4与CO2吸附解吸实验比较马东民;李来新;李小平;白怀东;王杰;刘厚宁;李方晴【期刊名称】《煤炭学报》【年(卷),期】2014(039)009【摘要】以迅速降低大佛寺4号煤含气量,提高地面煤层气井采收率为目标,进行CO2驱替CH4技术的实验研究.对采自大佛寺矿井40114工作面的样品,进行多个温度点柱体原煤与60~80目平衡水样的CH4与CO2吸附解吸对比实验.结果表明:CO2在煤孔隙表面与CH4一致,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方程,解吸过程可用解吸式描述;由热力学计算可知,柱体原煤升压过程CO2吸附热为56.827kJ/mol,CH4吸附热为12.662 kJ/mol,降压过程CO2吸附热为115.030kJ/mol,CH4吸附热为23.602 kJ/mol,无论升压过程还是降压过程CO2吸附热远大于CH4吸附热,两种气体在煤孔隙表面竞争吸附时CO2占据优势,导致置换解吸;吸附势、吸附空间计算验证了这个结论;利用CO2驱替CH4技术,提高煤层气采收率,理论依据充分可行.【总页数】7页(P1938-1944)【作者】马东民;李来新;李小平;白怀东;王杰;刘厚宁;李方晴【作者单位】西安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54;国家能源煤与煤层气共采技术重点实验室,山西晋城048204;陕西省煤层气开发利用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65;陕西省煤田地质局131队,陕西韩城715400;中国煤炭地质总局航测遥感局,陕西西安710054;西安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54;西安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54;西安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5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1【相关文献】1.大佛寺井田煤储层孔隙特征 [J], 严康;白怀东;刘厚宁;李方晴;王杰2.无烟煤对CO2和CH4的吸附解吸特性研究 [J], 吕乾龙;刘伟;宋奕澎;武德尧3.大佛寺井田煤储层孔隙特征研究 [J], 刘哲;曹石榴4.基于"定体积法"的大佛寺井田煤储层稳产阶段动态含气量反演 [J], 刘巧妮;刘钰辉5.西山煤田古交矿区不同深度煤储层CH4吸附解吸特征 [J], 周家锐;宋晓夏;李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实验四 煤储层的解吸特征
实验四 煤层气的解吸特征一、实验目的掌握解吸法测试煤层气含量的方法;掌握损失气(逸散气)的推算方法;掌握吸附时间的计算方法。
二、实验内容1、逸散气量(损失气量)的推算逸散气量(损失气量)与取心至样品密封解吸罐中所需时间有关,取心、装罐所需时间越短,则计算的逸散气量(损失气量)越准确。
当逸散气量(损失气量)不超过总含气量的20%时,直接法所测的含气量比较准确。
解吸气和逸散气(损失气量)是煤层气的可采部分,因此准确测定逸散气(损失气量)至关重要。
美国矿业局采用的直接法计算逸散气的理论依据是:煤体内的空隙是球形的,且孔径的分布是单峰的,气体在孔隙中的扩散是等温的且服从菲克第一定律,所有孔隙中气体的初始浓度相同,球体的边界处浓度为零。
则解吸最初几个小时释放出的气体与解吸时间的平方根成正比,总的解吸量可由下式表示:01t t a V V ++=总式中:总V —总解吸量,ml ;1V —逸散气量,ml ;a —系数;t —解吸罐解吸时间,min ;0t —逸散时间,min 。
令0t t T +=,则上式写为:aT V V +=1总其中实测解吸气量aT V =2。
由此在解吸气量与时间的平方根的图中(一般取前10个点),反向延长到计时起点,即可估算出逸散气量(图4-1)。
图4-1 逸散气量的估算直接法的计时起点与钻井液类型有关,对于气相或雾相取心,假设取心筒穿透煤层即开始解吸,损失时间(逸散时间)为取心时间、起钻时间和样品到达地面后密封在解吸罐中之前时间的总和。
对于清水取心,假设当岩心提到距井口一半时开始解吸,这种情况下,损失时间为起钻时间的一半加上地面装罐之前的时间。
2、吸附时间的计算吸附时间通常由煤样的自然解吸实验(美国的直接法)来确定。
1)计算累计达到总解吸气量的63.2%时所对应的气体体积V 63.2%=总解吸气量(STP )×63.2% 2)计算累计达到总解吸气量的63.2%时所对应的时间在煤样的自然解吸实验中找到该样品累计达到总解吸气量的63.2%时所在的时间区间t 1和t 2,其所对应的累计解吸量为V t1和V t2,则:121%2.63121)(t t t V V V V t t t --⨯-+=τ三、实验报告根据煤样的自然解吸实验(美国的直接法,表4-1,煤层段为清水钻进)推算损失气(逸散气)含量和计算吸附时间。
煤层气吸附解吸实验过程对吸附量的影响分析
煤层气吸附解吸实验过程对吸附量的影响分析
煤层气吸附解吸实验过程对吸附量的影响分析
刘永彬1,马东民1,谈泊2
【摘要】提出了在煤层气吸附解吸实验过程中,吸附相体积和自由空间误差体积是造成吸附量测试误差的主要因素。
通过分析吸附量的计算公式发现:这两种误差之和与吸附量误差成正比,而吸附解吸曲线之间的差异与这两种误差无关;增大样品缸容积可以减小自由空间误差体积对吸附量的影响,却不能改变吸附相体积对吸附量的影响。
【期刊名称】煤
【年(卷),期】2009(018)011
【总页数】4
【关键词】煤层气;甲烷;吸附相体积;自由空间体积
目前,国内使用的吸附设备主要是从美国T erra-Tek公司和RavenRideg Resource公司引进的煤层气等温吸附仪。
十几年的使用发现,这两家公司的吸附仪装载实验样品量太少,实验结果重现性差。
针对国内外煤层气吸附/解吸实验仪存在的缺陷,西安科技大学联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以国家973煤层气项目“煤层气开采基础理论研究”课题为依托,研制出AST-1000型煤层气吸附解吸大样量仿真实验仪,其主要特点是样品缸装样量达到1 000 g,吸附实验结束后可以继续做解吸实验。
超临界吸附是指气体在它的临界温度以上在固体表面上的吸附,即adsorption at supercriticaltemperature[1]。
作为煤层气主要成分CH4的储层条件超过了甲烷的临界压力(4.58 MPa)和临界温度(190.7 K),因此,甲烷在煤层气储层条件下处于超临界状态[2]。
由于在临界温度以上,气体在常压下的物理吸附。
不同温度下煤层气吸附解吸特征的实验研究
西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不同温度下煤层气吸附/解吸特征的实验研究姓名:王鹏刚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矿产普查与勘探指导教师:马东民@论文题目:不同温度下煤层气吸附/解吸特征的实验研究专 业:矿产普查与勘探硕 士 生:王鹏刚 (签名) 指导教师:马东民 (签名)摘 要煤层气吸附/解吸机理的研究是煤层气开发技术发展的关键理论。
在长期的等温吸附/解吸实验研究中我们发现,增压吸附与降压解吸过程中,随着压力变化实验对象的自由空间皆伴随温度的变化;吸附过程与解吸过程相同压力平衡点自由空间的温度变化量存在差异。
煤层气的开采现场,基本地质条件、工艺技术、排采制度相同的两口生产井产气能力差别很大。
尤其是不同季节进行压裂作业的垂直井,由于大量的前置液以微小的温度差异进入煤层,相邻两口井产气时间有时相差3月之久。
这些都说明了煤层气吸附/解吸过程中有温度效应。
温度对于煤层气吸附/解吸作用的影响,属于当前煤层气研究的盲区,需要专门来做实验进行分析。
论文通过3个煤样在系列温度点的等温吸附/解吸实验,得到不同阶煤煤样的等温吸附/解吸曲线,利用Langmuir模型拟合吸附实验数据,Weibull模型拟合解吸实验数据,并根据Clausius-Clapeyron方程计算吸附/解吸过程的吸附热,以此分析煤层气吸附/解吸的热效应机制,而后总结了温度对煤层气吸附/解吸的影响。
主要结论为:(1)采用Langmuir模型能够较好的描述等温吸附实验数据,而对于等温解吸过程,Weibull模型是目前最好的模型;(2)增压吸附是一个持续放热的过程,吸附量越大,放出热量越大;解吸作用是非自发的吸热过程,吸收热量小于吸附过程同平衡压力点放出的热量,解吸过程促使储层温度降低,抑制了解吸作用的持续进行;(3)随着温度的升高,解吸率增大,温度升高促进了解吸作用。
在3.5~5Mpa中高压阶段,温度增高比压力降低对解吸作用的影响更敏感。
而此压力范围属于排采的排水阶段,对排采制度的制定十分重要。
煤层气吸附与解吸可逆性实验研究
煤层气吸附与解吸可逆性实验研究谢勇强1,彭文庆2,曾荣1(1.江西省地矿资源勘查开发有限公司,江西南昌330030;2.煤矿安全开采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湘潭411201)摘要:以等温吸附与解吸实验为手段,通过对不同变质程度的煤进行吸附/解吸等温线的测定,探讨煤层气吸附与解吸可逆性.实验结果分析发现:低阶煤煤样吸附/解吸曲线出现了明显的滞后环,吸附和解吸过程所回归a(Langmuir 体积)值相差比较大,说明吸附与解吸吻合性差,对甲烷的吸附和解吸表现出非可逆性;中、高级煤吸附与解吸等温线具有很好的重合性,吸附与解吸过程所回归的a(Langmuir 体积)值也比较接近,对甲烷的吸附和解吸表现出可逆性.该现象的发现,为煤层气开采参数的确定具有一定的意义.关键词:煤层气;吸附;解吸;可逆性中图分类号:TD8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876(2010)02-0013-04收稿日期:2010-03-22通信作者:谢勇强(1979-),男,江西萍乡人,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采矿方法研究.E-mail:yongqiangxie@煤层气界普遍认为煤层气的吸附/解吸过程基本可逆,一般以等温吸附曲线来表述开采过程中的煤层气解吸过程,并用吸附等温线来确定煤层气开采参数.考虑到吸附与解吸过程可能会出现的差异,国内外一些学者和专家开展了煤层气吸附/解吸可逆性实验,以探索煤层气吸附/解吸的可逆性.这种实验的过程都是在进行吸附实验完成之后,紧接着进行降压解吸实验.然而,由于目前这种实验尚不规范,导致实验结果相差甚远,以至于得到不同的结论.有人认为煤对甲烷的吸附/解吸过程基本可逆,而有学者认为煤层气的解吸滞后[1-2].本文以西安科技大学AST-1000型煤层气吸附/解吸大样量仿真实验装置为依托,通过对不同煤阶煤样进行等温吸附/解吸实验研究,从煤的变质程度的差异性来探讨煤层气吸附/解吸可逆性.1煤样采集与制备本次实验煤样采自长春晖春、黄陵矿、山西柳林和晋城等矿,共4组煤样.按变质程度由低到高,分别为褐煤、长焰煤,焦煤,无烟煤.利用Leica 公司产M PV-3显微光度计,依据推荐国标GB/T8899-1996测定了煤样的显微组分组成,结果见表1.根据《高压容量法等温吸附实验方法标准编制说明》规定,本等温吸附实验煤样粒度为0.18~0.25mm.煤样制备步骤如下:1)破碎.采用粉碎机,将样品破碎成最大粒度<13mm.2)筛分.为了使煤样破碎到要求的粒度0.18~0.25mm,首先用0.25mm 的标准筛进行筛分,然后将过筛后的煤样颗粒用0.18mm 的标准筛进行筛分,最后将未能通过0.18mm 标准筛的煤样颗粒定为本实验用煤样.2煤的等温吸附与解吸实验实验研究依托西安科技大学AST-1000型煤层气吸附/解吸大样量仿真实验装置.该装置是在吸收国采样地点煤样类别工业分析Ro m ax/%M ad /%A ad /%V daf /%长春晖春HM 13.67.1938.050.40黄陵一号矿CYM 7.70 5.0837.950.61山西柳林JM 1.120.7317.40 1.42山西晋城WYM1.081.088.373.32表1煤样的显微组分组成分析结果Tab.1Maceral composition analysis data of coal samples矿业工程研究Mineral Engineering Research第25卷第2期2010年6月Vol.25No.2Jun.2010际上现有的两家等温吸附仪的优点的基础上研发出的新产品,具有实验精度高、性能稳定、更逼近实际等优点,为本研究创造了试验条件.2.1煤层气吸附/解吸大样量仿真实验装置结构及工作原理等温吸附/解吸实验装置(煤层气吸附/解吸大样量仿真实验装置)其结构及工作原理见图1.整套设备分为主机控制系统、恒温系统、测量计量系统、高压供气系统、真空系统等5大系统.实验分为吸附和解吸两个实验过程.吸附实验时,进行加压-平衡-加压这一吸附循环过程,逐次增高试验压力,可测得每一个压力点P i 下煤样吸附量N i 和克煤可燃物吸附甲烷量Q i ;解吸过程为吸附过程的逆过程,即为减压-平衡-减压循环过程,逐次测得的P i 及N i .2.2等温吸附与解吸实验结果在完成4个煤样的工业分析等基础参数测定后,对4组煤样进行了4次试样的高压等温吸附/解吸试验,t =30℃.实验编号前7位字符代表实验设备型号,后面字符“HM ”、“CYM ”、“JM ”、“WYM ”表示对应的煤样属HM 、CYM 、JM 和WYM.数据整理结果如表2.3煤层气吸附与解吸可逆性分析3.1实验数据结果处理分析根据实验测得的各平衡压力点吸附量和压力(表2):V i =N i ×22.4×1000,利用Langmuir 方程[3-4]:P v =1a p +1ab,求出压力及该压力对应的吸附量间的比值(P i /V i ),绘出P i 、P i /V i 之间的散点图,对这些点进行线性回归,利用最小二乘法求出直线方程及相关系数(R ).直线斜率为1/a,截距为1/ab ,则可以计算出常数a 、b .最终得出吸附/解吸等温曲线的Langmuir 方程表达式.数据处理结果见表3和表4.从表3和表4可以看出:吸附回归的相关系数为0.9506~0.9999,平均为0.9838,偏差波动在0.0368~0.3233cm 3/g,平均为0.1467cm 3/g;解吸回归的相关系数为0.9828~0.9988,平均为0.9926,偏差波动在实验编号采样地点吸附/解吸不同压力点P /MPa 下的吸附量V /(cm 3/g)长春晖春黄陵一号矿山西柳林山西晋城吸附解吸吸附解吸吸附解吸吸附解吸P V P V P V P V P V P V P V P V 00000000000000001.1824.2921.70211.7911.5973.4914.17210.4711.7825.7272.9278.5771.5929.3302.34811.3572.9477.8943.85713.2423.4625.7335.16711.0653.8629.7844.92211.7543.76216.7484.83219.5624.97710.8905.68715.1775.3227.3007.11711.3835.91713.1256.93214.2975.87721.1197.15623.2436.95212.9317.23716.0317.5528.2798.95711.9187.99715.9488.91217.1137.95724.2918.72825.1249.13714.3368.43716.8099.4229.63210.44211.98510.11217.96010.73719.40010.13726.45210.57626.85610.33215.11510.33215.11511.07211.95011.07211.95011.95220.87611.95220.87511.96728.12411.96728.124AST1000-01HMAST1000-02CYMAST1000-03JMAST1000-04WYM表2煤样等温吸附与解吸实验测定结果Tab.2Experimental data ofadsorption-desorption isotherm of methane on coal samples实验编号a b 相关系数R 偏差δAST1000-01HM AST1000-02CYM AST1000-03JM AST1000-04WYM平均22.748518.312438.387640.60240.18810.13060.09140.18640.99900.95060.98550.99990.98380.05670.32330.16990.03680.1467实验编号a b 相关系数R 偏差δAST1000-01HM AST1000-02CYM AST1000-03JM AST1000-04WYM平均17.119413.127140.055842.70961.29210.98260.08640.16330.99050.99970.98280.99750.99260.37650.02540.18180.20420.1970表3煤样高压等温吸附甲烷整理数据及偏差(t =30℃)Tab.3Analysis data of high-pressureadsorption of methane on coal samples (t =30℃)表4煤样高压等温解吸甲烷整理数据及偏差(t =30℃)Tab.4Analysis data of high-pressuredesorption of methane on coal samples (t =30℃)图1等温吸附/解吸实验装备结构示意图Fig.1Schematic diagram of experimental equipment for isothermaladsorption anddesorption0.0254~0.3765cm 3/g 平均为0.1970cm 3/g.可见Langmuir 方程式对吸附和解吸过程拟合都很好.因此,本研究中等温吸附/解吸实验数学模型采用Langmuir 模型来拟合低阶煤吸附甲烷行为及低阶煤煤层气解吸行为是能满足要求的.3.2吸附与解吸可逆性分析根据表3和表4算出的Langmuir 方程参数重新获得曲线,即为回归后的煤样Langmuir 等温吸附/解吸曲线,如图2-图4.从图2-图4中可以看出,低阶煤(HM )煤样吸附/解吸曲线出现了明显的滞后环,对甲烷的吸附和解吸表现出非可逆性,在相同压力下,升压过程(吸附)中对甲烷的吸附量要比降压过程(解吸)中的吸附量低.而中阶煤(JM )和高阶煤(WYM )煤样吸附与解吸等温线却具有很好的重合性.从表3和表4发现,低阶煤煤样吸附和解吸过程所回归a(Langmuir 体积)值相差比较大,达5cm 3/g 以上,说明吸附与解吸吻合性差.而(JM)和(WYM )吸附与解吸数据相接近,所回归的a(Langmuir 体积)值也比较接近,说明了吸附与解吸有良好的吻合性.可见,低阶煤对甲烷的吸附和解吸表现出非可逆性,解吸过程甲烷的吸附量要大于吸附过程中的吸附量,中、高阶煤吸附/解吸过程基本可逆.对于滞后现象的理论分析,已有人员进行了研究,颜肖慈[5]等发现滞后现象与多孔性吸附剂的孔结构有关:微孔、一端封闭的圆柱型或平行板形孔无吸附滞后现象,两端开口或口小内腔大的墨水瓶形状的孔有吸附滞后现象.根据煤的孔隙分布规律,低阶煤的孔隙多以开放孔为主,而中、高阶煤微孔发育明显[6].结合颜肖慈等滞后理论,低阶煤对甲烷的吸附和解吸应表现出非可逆性,中、高阶煤对甲烷的吸附和解吸应表现出可逆性,与本次实验结果相吻合,表明了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的一致性.4结论1)煤对甲烷的吸附和解吸等温线符合langmuir 方程.2)低阶煤对甲烷的吸附和解吸表现出非可逆性,在相同压力下,升压过程(吸附)中对甲烷的吸附量要比降压过程(解吸)中的吸附量低,解吸过程甲烷的吸附量要大于吸附过程中的吸附量.3)中、高阶煤吸附与解吸等温线具有很好的重合性,吸附/解吸过程基本可逆.4)低阶煤的吸附与解吸等温线的不重合性说明,开采煤层气作为一个储层气的解吸过程,与以往只简单地利用吸附等温线来确定煤层气开采参数如:“煤层气解吸速度”、“临界解吸压力”和“理论采收率”等是片面的.低阶煤煤层气吸附与解吸的不可逆性表明,吸附曲线不能描述气体解吸过程.参考文献:[1]张遂安,叶建平,唐书恒,等.煤对甲烷气体吸附—解吸机理的可逆性实验研究[J].天然气工业,2005,25(1):44-46.ZHANG Suian,YE Jianping ,TANG Suheng ,et al.Theoretical analysis of coal-methane adsorption/desorption mechanism and its reversibility ExperimentalStudy [J].NaturalGasIndustry .2005,25(1):44-46.[2]Chaback J,Morgan D,Yee D.Sorption irreversibities and mixture图2低阶煤煤样的Langmuir 等温吸附/解吸曲线图(t =30℃)Fig.2Adsorption-desorption Langmuir isotherms of methane on low-rank coal (t =30℃)吸附量V /(c m 3/g )压力P /M PaAST1000-02CYMAST1000-01HM 吸附量V /(c m 3/g )压力P /M Pa图3中阶煤JM 煤样的Langmuir 等温吸附/解吸曲线图(t =30℃)Fig.3Adsorption-desorption Langmuirisotherms of methane on medium-rank coal (t =30℃)图4高阶煤WYM 煤样的Langmuir 等温吸附/解吸曲线图(t =30℃)Fig.4Adsorption-desorption Langmuirisotherms of methane on high-rank coal (t =30℃)吸附量V /(c m 3/g )压力P /MPacompositional behavior during enhanced coal bed methane recovery processes[C]//SPE gas technology symposium.Calgarta,Canada Society of Petroleum Engineers,1996.[3]赵志根,唐修义.对煤吸附甲烷的Langmuir方程的讨论[J].焦作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1):1-4.ZHAO Zhigen,TANG Xiuyi.Discussion about Langmuir equation concerning methane adsorption by coal[J].Journal of Jiaozu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2002(21):1-4.[4]Harpalani S,Pariti U M.Study of coal sorption isotherm using amulticomponent gas mixture[C]//The1993International coalbed methane symposium,Tuscaloosa Alabama,USA:University of Alabama, 1993.[5]颜肖慈,罗明道.界面化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YAN Xiaoci,LUO Mindao.Interface chemistry[M].Beijing:Chemical Industry Press,2005.[6]魏思民.煤阶与煤层含气性关系研究[J].中州煤炭,2009(11):17-19.WEI Simin.Study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coalrank and content of coalbed methane[J].Zhongzhou Coal,2009(11):17-19.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adsorptionand desorption reversibility of coalbed methaneXIEYongqiang1,PENG Wenqing2,ZENG Rong1(1.Geology and M ineral Exploration of Jiangxi Province Co.,Ltd.,Nanchang330030,China;2.Hunan Provincial Laboratory of Hunan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M ine Safety and M ining Technology,Xiangtan411201,China)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coal-methane adsorption-desorption reversibility mainly by taking the adsorption-desorption isotherm experiment as a method and through the determination of different metamorphic grade coal adsorption-desorption isotherms.The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low-rank coal adsorption-desorption isotherms has a clear hysteresis loop,and relatively larg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isotherms a-value(Langmuir volume)of regression analysis, indicating the low-rank coal displays the non-invertibility to the adsorption-desorption process of methane on low-rank coal;the medium-high rank adsorption-desorption isotherms coal has a good frequency coincidence,and the two isotherms a-value(Langmuir volume)of regression analysis is relatively close,indicating the medium-high rank coal displays the invertibility to the adsorption-desorption process of methane on medium-high rank coal.The discovery of these phenomena,to determine the parameters of coal-methane extraction is of some significance.Key words:CBM(coalbed methane);adsorption;desorption;reversibility。
煤层气解堵实验研究
煤层气解堵实验研究柳迎红1,2刘 强2 刘春艳3(1.北京科技大学,北京 100083; 2.中国海油新能源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100010;3.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河北 06700)摘 要:利用添加表面活性剂降低煤粉和水的表面张力,使煤粉容易被水润湿。
浆体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从而可被活性水从煤层细缝中冲去达到解堵的目的。
通过对不同表面活性剂的解堵作用效果的研究表明:加入自制表面活性剂PS 后,煤粉和水之间的表面张力明显减小,对煤层气有较好的解堵效果,实现煤层气的增产。
关键词:煤层气 解堵技术 表面活性剂Study on CB M Blocking Removal ExperimentLiu Yinghong 1,2,Liu Qianga 2,Liu Chunyan 3(1.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Beijing,100083; 2.Ne w Energy InvestmentCo.,L td,C NO OC,Beijing,100010;3.Chengde Petroleum College,Hebei 067000)Abstract:The surface tension of coal pow der and w ater w ould be reduces by adding surfactant,and the coal pow der is easy to be moisturized by w ater.The slurry has liquidity that could be washed away f rom the cracks by active w ater so as to remove the blockage.Based on the research on the blocking removal effect by different surfactant,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urface tension f coal powder and water reduces w hen the self-made sur 2factant PS is added,which c ould effectively remove the blockage of CB M and increase the production.Keywor ds:CB M;blocking removal technology;surfactant1 前言目前国内外主要通过水力压裂改造技术[1]、煤中多元气体驱替技术[2,3]和定向羽状水平钻井[4]等技术来增加煤层气的产量。
含水煤层中气体吸附、解吸-扩散的分子模拟研究
含水煤层中气体吸附、解吸-扩散的分子模拟研究煤层气储层通常饱和着大量地层水,水的存在会对气体的吸附和扩散产生影响。
为了提高煤层气的产量,压裂成为主要的增产措施,而压裂液的适用性是决定煤层气井压裂效果好坏的关键因素之一。
因此,本文针对含水煤层中气体吸附和扩散时的特征以及活性水压裂液和泡沫压裂液对CH4扩散的影响,利用分子模拟方法和实验手段展开如下研究:(1)煤层气储层具有非均质性,所以采用Fuchs煤化学结构模型构建煤分子狭缝孔模型。
在干燥煤的气体吸附研究中,采用蒙特卡罗法模拟了不同温度和孔径下H2O、CO2和CH4的吸附特征;在含水煤的气体吸附研究中,则分别考虑了单组分CO2和CH4以及双组分CH4/CO2在不同温度、孔径、含水率和摩尔比下的吸附特征。
(2)通过分子动力学方法分别模拟计算了单组分CO2和CH4以及双组分CH4/CO2在不同温度、压力、孔径、含水率和摩尔比下的扩散系数、分子平均自由程和等势而分布等参数,揭示了气体在含水煤中的扩散规律。
(3)利用分子模拟方法分别建立了泡沫压裂液中起泡剂十二烷基磺酸钠、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和甜菜碱以及稳泡剂聚丙烯酰胺(PAM)、聚乙烯醇(PVA)、聚乙二醇(PEG)和羧甲基纤维素钠(CMC)的分子结构模型。
通过分子动力学方法分别模拟计算了不同起泡剂和稳泡剂与煤、水和含水煤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和泡沫压裂液影响下CH4的扩散系数,并与实验测定出的饱和泡沫压裂液煤粉的CH4有效扩散系数进行了对比,揭示了泡沫压裂液对煤层CH4扩散的影响规律。
(4)通过分子模拟方法分别研究了KCl对水分子在煤表面吸附的影响以及钾离子含量的多少对助排剂(十二烷基硫酸钠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分子在煤表面吸附的影响。
利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计算了活性水压裂液影响下CH4的扩散系数,并与实验测定¨的饱和活性水压裂液煤粉的CH4有效扩散系数进行了对比,揭示了活性水压裂液对煤层CH4扩散的影响规律。
煤层气吸附解吸试验
(5)在试验压力范围内应至少均匀选取7个试验点。
按(1)-(3)依次降压直到吸附罐内甲烷压力接近
于吸附过程测定时第一点的平衡压力,从而得到各压
力点的脱附气量,而最后一点吸附量为:
式中:Va' ---补偿吸附量,cm3;
Va'
p01
Vi' pi'
pi' ---加压吸附第一点的平衡压力,MPa; p01---降压吸附时最后一点平衡压力,MPa;
Vm
Vmb
吸附常数为: 1
Vm S
,
b
S
I
,
附量为:Va 式中:Va
--mV-'a吸附平衡压力下单位质量样品的吸附量,
cm3/g
m' ---干燥无灰基,g
2.脱附过程甲烷吸附量的测定 吸附和脱附是可逆的,试验时测试其一即可。 (1)当吸附过程中甲烷的吸附量测定结束后,将测量 瓶内充满饱和食盐水,调整平衡瓶,并记录测量瓶内 水初始体积 V1' 。 (2)慢慢打开吸附罐截止阀,放出一部分气体到测量 瓶内(放出气量不超过测量瓶组极大容积),关闭吸 附罐截止阀,10min后调整平衡瓶记录测量瓶水的体 积 V2' ,同时记录室内温度t0及大气压P0。 (3)平衡4h后,在30min内压力变化不超过0.02MPa, 即吸附罐重新达到吸附平衡,记录吸附罐内甲烷吸附 平衡压力Pi。
一.实验方法
将处理好的干燥煤样,装入吸附罐,真空脱气,测 定吸附罐的剩余体积,向吸附罐中充入或放出一定体积 甲烷,使吸附罐内压力达到平衡,部分气体被吸附,部 分气体仍以游离状态处于剩余体积之中,已知充入(放 出)的甲烷体积,扣除剩余体积的游离体积,即为吸附 体积。重复这样的测定,得到各压力段平衡压力与吸附 体积量,连接起来即为吸附等温线。当压力由低向高采 取充入甲烷气体方式测试时,得到吸附等温线;反之, 压力由高向低采取放出甲烷气体方式测试时,得到解吸 等温线。吸附和解吸等温线在高压状态下是可逆的,测 定二者之一,在应用上是等效的。
煤层气解吸特征的实验研究
的最大值 、 吸附 焓 变 不 同 , 与 现 实 认 识 产 生 矛 盾 。 这 如何正确地 描述解 吸作 用成为一个核 心问题 。
1 实 验 材料 与设 备
样 品来源 : 山西 晋 城 寺 河 煤 矿 3 煤 ; 西 韩 城 陕 象山 3 煤 ; 疆六 道湾 4 煤 。 新 3
助成 果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收稿 日期 :0 80 —7 改 回 日期 ;0 80—1 责 任 编 辑 : 健 。 2 0 —50 ; 2 0 —81 ; 周
 ̄ 82@ f
2 。 。
第
1
8年
霄 地 质 学 报 AT OOI N A VtN1 CA ELG A IC 02 o G C SI o . 1 0 c . 8
.
2008
煤 层 气 解 吸特 征 的 实验 研 究
马 民 , 波 蔡 勇’ 东 ¨ 韦 , 忠 。
表 面 曲率 变 化 较 大 , 径变 化 可 用 W e ul 对 称 函数 表 示 , 而 推 导 气 固吸 附 方 程 。通 过 对 山 西 晋 城 寺 河 3 孔 i l不 b 进 煤 、 陕西韩城象 山 3 煤 、 新疆 六 道 湾 4 煤 的 等 温 吸 附 解 吸 实 验 并 利 用 S S 3 P S软 件 进 行 数 据 拟 合 , 现 其 皆 大 于 发 L n mur ag i 方程 的拟 合 效 果 , 以利 用 W e ul 数 来 表 征 煤 层 气 的 解 吸 过 程 有 利 于 指 导 煤 层 气 排 采 实 践 。 所 i l函 b
1 )西安 科技 大 学地质 与环 境学 院 , 西安 ,1 0 4 7 0 5
不同水分煤样吸附甲烷的极限吸附量预测_马东民
引言气-固吸附体系中,固相被称为吸附剂,主体相气体分子被称为吸附质。
吸附势是由Polanyi 在1914年提出的,其将固体表面某点的吸附势定义为1mol 气体从引力(固体表面与气体分子间)不起作用的气相被吸引到吸附相的某点所做的功。
朱步瑶等在研究中发现吸附势理论也适用于煤这种碳质吸附剂体系,煤表面的极性官能团与无极性的甲烷分子间作用力主要是色散力。
原子或分子中的电子在轨道上运动时产生瞬间偶极矩,它又引起邻近原子或分子的极化,这种极化作用反过来又使瞬间偶极矩变化幅度增大,在这样的反复作用下就产生了色散力。
色散力的大小与温度无关。
陈昌国和孙培德从统计热力学与量子化学理论出发计算证实了甲烷在煤粒表面上的吸附属物理过程(表面凝聚)。
本文进行大佛寺4#煤(BN )空干基样和平衡水样不同温度点下吸附实验,获取吸附势按吸附空间(吸附量)分布的特性曲线,求得极限吸附量,作为预测煤层气资源/储量的一种手段。
1实验(1)样品与加工实验样品采自彬长矿区大佛寺4#煤(BN ),将井不同水分煤样吸附甲烷的极限吸附量预测马东民,李方晴,刘厚宁,王杰(西安科技大学地质与环境学院,西安710054)摘要:以大佛寺4#不粘煤样为研究对象,进行4#不粘煤空气干燥基样和平衡水分样等温吸附实验,计算吸附势和吸附空间,得出吸附特征曲线,以期预测大佛寺4#不粘煤层中煤层气资源/储量,验证吸附理论的可靠性。
实验结果显示:对于同1种煤样,吸附势与环境温度无关系,煤中水分大小对吸附势影响较大;实验进一步证明煤-甲烷分子之间作用力主要为色散力,吸附过程为物理吸附;根据吸附特征曲线计算所得极限吸附量与常规Langmuir 方程拟合所得结果十分相近,初步证明吸附特征曲线所得极限吸附量预测煤吸附甲烷最大能力、预测煤层气资源/储量是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水分;Langmuir 方程;吸附势理论;吸附特征曲线;极限吸附量中图分类号:TD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8725(2014)10-0248-03Prediction on Utmost Adsorption Quantity of Methane in Coal Sampleswith Different Water ContentMA Dong-min ,LI Fang-qing ,LIU Hou-ning ,WANG Jie(College of Gedogical and Environment ,Xi ’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 ’an 710054,China )Abstract:Taking 4#non -caking coal sample in Dafosi as the research object,isothermal adsorption experiment is conducted between the air drying base sample and equilibrium water moisture sample of 4#non -caking coal,also the adsorption potential and adsorption space are calculated,in order to predict the coalbed methane resources or reserves of 4#non-caking coalbed in Dafosi for verifying the reliability of adsorption theory.The experiment result shows that:for the same kind of coal sample,adsorption potential is not associated with environmental temperature,but moisture size does have a great influence on adsorption potential;experiment further proves that the main acting force among the coal-methane molecules is dispersion force,and it is a physical adsorption process;ultimate adsorption quantity based on the adsorption characteristic curve is very close with the result of the general Langmuir equation fitting,which preliminarily testifies that ultimate adsorption quantity from the adsorption characteristic curve can viably predict the maximum adsorption capacity for methane of coal as well as the coalbed methane resources or reserves.Key words:water content;Langmuir equation;adsorption potential theory;adsorption characteristic curve;utmost absorbed quantity 煤炭技术Coal TechnologyVol.33No.10Oct.2014第33卷第10期2014年10月doi:10.13301/ki.ct.2014.10.098248下采集的新鲜煤样经过破碎、粉碎、筛分,加工为60~80目的煤样供实验用。
煤层气等温降压解吸特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煤层气等温降压解吸特性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与意义煤层气是一种重要的天然气资源,其大规模开发对于解决我国能源短缺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其中,煤层气等温降压解吸是煤层气开采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之一,直接影响煤层气开采效率和经济效益。
因此,深入研究煤层气等温降压解吸特性,对优化煤层气开采技术、提高开采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的方法,探究煤层气等温降压解吸的特性,分析解吸过程中产生的基础物理化学机制和气相-固相-液相传质规律,为煤层气的高效开采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三、研究内容1. 建立煤层气等温降压解吸的实验模型和数值模拟模型,研究气相、固相和液相在解吸过程中的传质机制。
2. 利用等温降压解吸实验仪,开展煤层气等温降压解吸实验,得到解吸过程中的产物分布特性和解吸速率规律。
3. 进行数值模拟计算,模拟解吸过程中煤层气的产量变化和压力变化趋势,分析不同参数对解吸过程的影响。
4. 分析实验和数值模拟结果,探究煤层气等温降压解吸的机理和规律,并为煤层气的高效开采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四、研究方法1. 实验方法:利用等温降压解吸实验仪,设置不同解吸条件下的实验参数,记录解吸过程中的压力、温度和产物分布数据。
2. 数值模拟方法:基于煤层气等温降压解吸实验数据,建立煤层气等温降压解吸的数学模型,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进行计算,得到煤层气解吸的产量和压力变化趋势。
五、预期成果1. 获得煤层气等温降压解吸的产物分布特性和解吸速率规律,分析解吸过程中产生的基础物理化学机制和气相-固相-液相传质规律。
2. 探究煤层气等温降压解吸的机理和规律,为煤层气的高效开采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3. 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并向煤层气开采企业推广应用。
六、进度安排1. 第一年:建立煤层气等温降压解吸的实验模型和数值模拟模型,开展煤层气等温降压解吸实验,得到解吸过程中的产物分布特性和解吸速率规律。
煤层气吸附解吸机理研究
煤层气吸附解吸机理研究【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开拓新能源已是各国政府努力发展的方向,煤层气因为具有新能源效应、环保效应、煤炭生产安全效应及领域广阔的商业效应,而成为各国的主要发展对象,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受到了世界各国能源部门以及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
本文试图对当前制约煤层气开发的因素和能源需求的分析,指出了研究煤层气的解吸吸附机理的意义。
通过分析国内外解吸吸附机理的研究历史和现状,例如煤层中的水分含量以及地层压力条件和温度条件等作了大量研究,希望为我国的煤层气实际开采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煤层气解吸吸附影响因素非常规天然气中煤层气(CBM)的储量占世界天然气总储量的30%以上。
煤层气(CBM)是成煤过程中生成,并以吸附和游离状态赋存于地下煤层及围岩的自储式天然气体。
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在不同学术时期或者因为外文资料的翻译原因等,造成CBM有不同的名字或者定义,比如煤层甲烷、瓦斯、煤层气等。
为方便表述,统一命名为煤层气,即CBM。
1 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问题分析众所周知,目前我国的沁水盆地中南部地区的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利用发展较为快速,但其他地区的开发利用还停留在比较基础的阶段,因为:(1)由于起步较晚,我国的CBM基础理论一般是从美国的技术学习而来,虽然美国的技术相对成熟,但是中国的地质结构特殊,结合中国煤层自身特点的赋存条件的指导理论研究尚且不足;(2)石油天然气开发技术一直影响我国CBM的开发,我国的CBM开发工艺没有考虑到CBM独特的生储特性,没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资料显示,地质的演化或者现阶段地质的构造状况对CBM的开采影响十分巨大。
由于我国的含煤岩系是经历了多期构造作用的影响而保存,与其他国家大为不同。
煤体结构较为特殊,降低了煤层气的渗透性能且影响产能输出;同时,由于煤是自生自储,它与石油天然气的储层截然不同,多种因素制约着它的产能,例如CBM的勘探理论或者开采工艺技术,以及国家能源政策制约了对外合作,科技人才的短缺等。
煤层气开发解吸系统及其开采特征
我国幅员辽阔,煤层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在开发区域多为小断块气田,同时由于多期构造断裂导致断裂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煤层呈纵、横向分布。
对于此种复杂的地质条件,加之开发工艺不合理导致煤层断裂,各个煤层之间矛盾加剧,导致矿井内部压力和水汽发生明显变化,不同区域煤层气开发呈现明显的差异。
故此,加强煤层气合理开发直接影响着开发效果,加强对其研究十分必要,对于后续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开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1 煤层气解吸系统的划分煤层气开发主要是为了将煤层中水分排出,促使煤层内部压力保持在解析压力以下,被释放的气体经过解吸后进入煤层的缝隙中,经过处理后形成三相流进入开发井被开发出。
就煤层气解析系统组成结构来看,主要是由多个断块或者小圈闭组成,其中包括地层压力邻近解吸压力和多套煤层。
煤层气解析系统借助煤矿采空和陷落柱将内部压力释放出,同其他分支水平井沟通后进行排采,从而实现煤气层内部汽水和压力优化分配。
在煤气层开发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地层压力,如果地层压力下降到煤层气解吸压力下,原有的平衡将会被打破,这时候内部的汽水将被重新分配,出现汽水窜味和窜层现象,致使不同的矿井可能产水,有的矿井则是产气。
总的说来,也正是由于解吸气向构造顶部差异,形成一些产量更高的矿井,而水气朝着低部位流动,出现显著的排水降压,该矿井主要生产水。
由此可以看出,解吸系统则是由此类排水降压形成的井间汽水同时流动的多井与多套煤层组成,该系统特点十分突出。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解吸系统的划分还需要在一定条件才可以实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煤层井段避免过长,如果过长可能导致相邻煤层间压力同外界解吸压力出现差异,从而带来更加严重的干扰。
其二,煤岩系中水层活跃程度不高,很容易利用一些煤层间的裂缝、断层进行沟通,带来一定干扰的同时,形成统一的解吸系统。
即便是煤层单层厚度较小,但是由于层数的叠加,相应厚度也会逐渐累积变大,造成各个煤层之间的水分流通受阻,利用分段压裂合层进行开采,形成一套统一的解吸系统更有助于提升煤气层开发成效,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无烟煤对甲烷等温吸附解吸特性实验研究
无烟煤对甲烷等温吸附解吸特性实验研究
马东民;温兴宏
【期刊名称】《煤田地质与勘探》
【年(卷),期】2007(035)002
【摘要】研究空气干燥基无烟煤对甲烷(CH4)的等温吸附/解吸特性, 发现其对甲烷的解吸残余率达56%.为了对其进行深入探讨,特设计了原煤样的炭化和活化实验,扩大了原料的比表面积,进而在等温条件下研究了两个改性样品对甲烷的吸附/解吸特性.对比发现,比表面积的增大能显著增加样品对甲烷的吸附总量,但对解吸残余率没有明显的影响.考虑到影响甲烷吸附/解吸的因素,又在等温条件下对主控因素--水分作了平行实验,结果显示,水分对活化样解吸残余率有明显影响.
【总页数】3页(P25-27)
【作者】马东民;温兴宏
【作者单位】西安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54;西安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54【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1
【相关文献】
1.无烟煤对CO2和CH4的吸附解吸特性研究 [J], 吕乾龙;刘伟;宋奕澎;武德尧
2.基于NMR技术的微波辐射对煤体甲烷吸附解吸特性研究 [J], 王志军;朱治观
3.电极材料对电化学改性无烟煤前后甲烷吸附解吸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J], 张晓雨; 康天合; 侯鸣晓; 康健婷; 郭俊庆; 李立功; 张润旭; 胡耀青
4.深部煤层无烟煤甲烷吸附特性研究 [J], 王俏;王兆丰;代菊花;张康佳;王玲玲
5.一种充甲烷无烟煤导电特性的研究 [J], 徐龙君;鲜学福;刘成伦;杜云贵;张代钧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低阶煤储层甲烷吸附解吸过程中导电性变化规律
低阶煤储层甲烷吸附解吸过程中导电性变化规律马东民;陈跃;杨甫;郭晨;张林;张晨阳【期刊名称】《资源与产业》【年(卷),期】2018(20)4【摘要】为了系统探究甲烷吸附解吸过程中低煤阶煤储层导电性变化规律,以彬长地区4#煤层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不同煤岩组分样品甲烷吸附解吸过程中的电阻率,探究吸附和解吸过程中煤的导电性变化规律及机理,并对比分析不同煤岩组分导电性变化差异。
研究认为,升压吸附过程中煤的导电性逐渐增强,电阻率与吸附量、平衡压力之间的关系可用一元二次函数描述;降压解吸过程中煤的电阻率小幅度回升,其与吸附量、平衡压力之间为线性关系;甲烷吸附过程中放热和煤基质膨胀变形,使得导电性增强,解吸过程中吸热和煤基质收缩,使得导电性变差;甲烷吸附会导致煤的结构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即使甲烷解吸后,煤的电阻率也难以恢复到初始水平;暗煤灰分高,孔喉结构相对均匀,双电层带电粒子更少,导电性较镜煤弱,加之暗煤吸附能力强,使得其在吸附过程中电阻率下降幅度和速率更大。
【总页数】8页(P1-8)【作者】马东民;陈跃;杨甫;郭晨;张林;张晨阳【作者单位】西安科技大学地质与环境学院;国土资源部煤炭资源勘查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国家能源煤与煤层气共采技术重点实验室;陕西省煤层气开发利用有限公司【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06【相关文献】1.高、低阶煤润湿性对甲烷吸附/解吸的影响2.煤体结构与甲烷吸附/解吸规律相关性实验研究及启示3.不同温度下低、中、高阶煤储层甲烷吸附解吸特征差异4.疏水缔合聚合物AP-P4在SZ36-1油田油藏储层条件下静吸附和解吸附规律研究5.煤岩类型对煤储层吸附/解吸特征影响及实践意义——以保德区块为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
r
q、 a 为与吸附作用有关的常数; r A是吸附质 ( CH 4 ) 分
则 : H= -
Q
r
a
c
dex p -
( r - r a) q a
对于给定的平衡条件 ( t , p ) , 存在一个确定的临 界孔径 r c 。该条件下的表面覆盖率可计算如式 ( 3) 所示 : f ( r ) dr Q
Fig. 1 T he iso ther mal adsor ption and desor ption ex per iment curv e ( a) of the balance v apo r coal of W YM
1434
地
质
学
报
2008 年
当 r < r A时, f ( r) = 0 子直径。 3. 2 数学模型
注 : 本文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730 项目 ( 编号 2002CB211708) 和国家高 技术研究发展 计划/ 8630 项 目 ( 编号 2006 A A06Z236) 资 助成果。 收稿日期: 2008 -05 - 07; 改回日期 : 2008 -08 -11; 责任编辑 : 周健。 作者简介: 马东民, 男, 1967 年生。博士 , 副教授, 主要从事于煤、 油气地质教学与科研工作。电话 : 029- 85583188; Email: mdm6757@ 126. com。
Table 2
of the No. 3 coal in Sihe coal mining, Jincheng, Shanxi
样品 原煤样 炭化样 活化样 碘吸附值 ( mg/ g) 234. 83 254. 65 667. 84
2. 2
吸附解吸实验 为了解煤的吸附解吸过程行为 , 我们进行了 3
个不同煤阶煤对甲烷的等温吸附解吸实验, 最高实 验压力控制在 8. 5 M Pa 以内。结果见图 1a 、 图 2a 、 图 3a 。
q 式中, n0 1 [ 1 - ex p(- bp ] 是绝对吸附量;
E cp
i
i
是气 相密 度 ;
j= 0
Ecp
j
j
是 吸 附 相体 积。周 理 等
( 1999) 提出了 从过剩吸附量确定绝对 吸附量的方
1 法 , 其中吸附相体积可以计算: V a = n - n 。 Q s 样品缸中样品的质量确定, n 与 n 0 就是样品的
Table 1
项目
the No. 3 coal of Sihe coal mining in Jincheng, Shanxi
Langmu ir 吸附量 ( m L/ g) BET 吸附量 ( mL/ g) D( A ) 吸附量 ( mL/ g) Langmuir 比表面积 ( m 2 / g) BE T 比表面积 ( m 2 / g) D( A ) 比表面积 ( m2 / g)
r rc r
c
( rc - r a ) q ( 4) a 如果温度恒定 , 则给定的吸附质 - 吸附剂系统的 = 1 - exp r c 值仅由压力决定。 假设( r c - r A) W p , 于是式 ( 4) 积分为 ( 5) : H= 1 - ex p(- bp q )
( 5)
H=
f ( r ) dr Q
第8 2卷 第 10 期 2 0 0 8 年 1 0 月
地
质
学
报
ACT A GEOLOGICA SINICA
V ol. 82 O ct .
N o. 10 2008
煤层气解吸特征的实验研究
马东民
1)
, 韦波 , 蔡忠勇
2)
3)
1) 西安科技大学地质与环境学院 , 西安 , 710054; 2) 新疆煤田地质局 , 乌鲁木齐 , 830091; 3) 新疆煤田灭火工程处 , 乌鲁木齐, 830063
孔、 微孔构成 , 孔隙分布不均且变化较大 , 可以用孔 径呈不对称分布的 Weibull 函数描述; 其二 , 解吸过 程与吸附过程不可逆 , 引起这种变化的核心因素是 我们分析的重点。 3. 1 模型概念 ( 1) 半孔宽 r : 煤为多孔固体 , 通常具有不规则 的孔结构, 很难对孔的几 何特征作出确切 的描述。 一般用半孔宽 r 表征孔的尺寸。尽管影响吸附量的 因素很多, 但决定性因素还是吸附质与吸附剂之间 在分子尺度上的作用强度 , 而此强度则基本上是由 孔尺寸决定。由 L enard - Jones 势函数可知 , 表面覆 盖过程一定从最小孔开始到最大孔的煤基外表面。 因此, 在给定的平衡条件( t , p ) 一定存在一个临界值 r c , 使得一切 r < r c ( r c 为气体吸附质与固体吸附剂 临界作用距离) 的孔被吸附质分子覆盖 , 而一切 r > r c 的孔尚未覆盖。平衡条件下的表面覆盖率可由吸 附剂的孔分布 ( P SD) 决定。任何微孔吸附剂的孔分 布信息都是从吸附数据得到的, 由于表面拓扑特征 与甲烷分子与煤的吸附势的复合作用, PSD 的反映 实际上并不是吸附剂的纯几何特征, 而是其表面的 能量分布不均匀性。所 以尽管孔分布 是几何对称 的 , 对于吸附的有效孔分布还可能是不对称的。常 表现在小孔部分较陡、 大孔方向上缓慢倾斜。 ( 2) 半孔宽 r 的分布函数: 半孔宽 r 的微分分布 函数用非对称分布的 Weibull 函数表示 : 当 r \r A时 , ( r - r a) q f ( r) = q ( r - r a ) q- 1 ex p a a ( 1)
表2
山西晋城寺河煤矿 3 煤对碘和亚甲基兰的吸附值 Iodine and methylene blue adsorption number
亚甲基蓝吸附值 ( mg/ g) 28. 81 29. 42 69. 53 D -R - A 平均孔直径 ( nm ) 3. 054 2. 722 1. 620
#
Ecp
j
j
( 11)
i= 1
似 Freundlich 方程, 但 F reundlich 方程仅限于低压 区。式( 5) 看来与 Jo vanov ich 方程相 似, 但并 不是 一回事。 Misra 比较了 Jovanovich 方程、 L ang muir 方程 和 H enry 定律的异同 , 指出它们均可从下述微分式 ( 7) 导出: dH k = c( 1 - H ) dp
K 为最大吸附量 n 0 与吸附焓变有 关的常数 b 之积。 3. 3 模型分析 对于均匀表面, n W p 。 对于非均匀表面 , n W p , ( 0< q < 1) 。尽 管式 ( 5) 、 ( 6) 不回归 H enry 定律, 但更为合理; 式 ( 6) 形
q
Ecp
i i= 1
i
#
j= 0
r
a]a源自=f ( r) dr Q
r
a
( 3)
b 是与吸附焓变有关的常数。 如果覆盖度为 H时吸附量是 n , 则在 H = 1 时为 饱吸附 , 吸附量为 n 0 : n = n0 [ 1- ex p( - bp q ) ] ( 6)
第 10 期
马东民等 : 煤层气解吸特征的实验研究
1435
可见 : 高压条件下, n = n 0 。 p 趋于 0 时, n U n0 [ 1 - ( 1 - bp q ) ] = Kp
第 10 期
马东民等 : 煤层气解吸特征的实验研究
1433
nm ( 马东民 , 2004) , 与无烟 煤实验结 果表现一 致 ( 马东民等 , 2007) 。
表1 山西晋城寺河煤矿 3 # 煤的表面分析结果 Surface area experimental result of
煤样 0. 08534 0. 1134 0. 1751 0. 3721 0. 4933 0. 7616 炭化样 0. 2463 0. 2835 0. 4765 1. 071 1. 233 2. 073 活化样 121. 11 105. 6 143. 6 526. 9 459. 4 624. 7
q
温吸附方程都回归 H enry 定律。但是, 这两个方程 都不含表征吸附剂表面不均匀性的参数 , 因此不足 ( 7) 以描述多孔固体上得到的实验吸附等温线。 我们的实验条件均跨越了甲烷的临界条件 : 温 度 30 e 。压力为 0~ 10 M P a。因此, 描述实验等温 线的基本模型是: n = n 1 1 - ex p(- bp ) 0 q
内容提要 : 利用液固吸附的一般实验发现煤的孔隙分 布不均 , 中高阶煤以 0. 8~ 15 nm 孔径为 主要优势。小 孔 表面 曲率变化较大 , 孔径变化可用 W eibull 不对称函数表示 , 进而推导气固 吸附方程。通过对山西晋城寺 河 3 # 煤、 陕西韩城象山 3# 煤、 新疆六道湾 43 # 煤的 等温吸 附解 吸实 验并 利用 SPSS 软件 进行 数据 拟合 , 发现 其 r2 皆大 于 Langmuir 方程的拟合效果 , 所以利用 W eibull 函数来表征 煤层气的解吸过程有利于指导煤层气排采实践。 关键词 : 煤 ; 煤层气 ; 解吸特征 ;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与设备
样品来源: 山西晋城寺河煤矿 3 煤 ; 陕西韩城
# # #
象山 3 煤; 新疆六道湾 43 煤。 实验样品: 平衡水条件煤样 ( 60~ 80 目) , 甲烷 浓度 99. 99% 。 实验条 件: 温度 30 e , 实 验压力 点控 制在 8. 5 MP a 左右。 实验设备: AST- 1000 煤层气等温吸附 / 解吸仿 真实验仪。 样品制备: 按照5煤的高压等温吸附 ( 容量法) 实
排水 ) 降压 ) 解吸是煤层气生产的基本阶段。 煤层 气 吸 附 作 用 过 程 的 实 验 研 究 较 多, 可 以 用 Langmuir 方程近似描述( 傅雪海等, 2004) , 而对解吸 作用过程研究较少( 钟玲文, 2004; 马东民, 2004) 。通 过煤的炭化、 活化实验分析表明煤基中孔隙主要以微 孔与过渡孔构成, 孔隙越小 , 其孔隙表面曲率变化越 大, 这与 Langmuir 方程假设的吸附表面不一致( 聂百 胜等, 2004) 。同时利用 AST - 1000 型煤层气吸附解吸 仿真实验仪进行实验时发现: 解吸曲线图直观表明解 吸曲线与吸附曲线不重合, 同时利用 SPSS( 统计回归 软件) 进行数据分析也表明甲烷在煤体中吸附与解吸 的最大值、 吸附焓变不同, 这与现实认识产生矛盾。 如何正确地描述解吸作用成为一个核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