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的传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俗的传承,和多民族文化的发扬
我们美丽的祖国,是一个有着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和五千年光辉文明史的古老的国度,这里是五十六个民族幸福生活的家园。源远流长的光辉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民俗文化。这些文化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伴随着各个民族间的不断交流,不同的民俗文化相互碰撞交流,伴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现在各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而这些民俗文化,将成为我们永恒的美丽的烙印。向世界彰显出中国文化,特有的魅力。但是,随着开放的浪潮,外国文化随之涌入,很多传统习俗却渐渐为人们所淡忘,人们开始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他的,更加新奇的舶来品,如何传承和发扬民俗文化,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民俗源于生活,对我们而言,我们最为熟悉的应该就是我们所生活过的家乡的习俗了。但在努力回忆之下,我发现,正如老师上课所言,我们脑海中关于民俗的记忆,无一不和吃或者玩扯上了关系。而我所查的资料上关于各种节日或仪式的寓意来源,细节我却所知不多。就比如说我的生日,腊八节,我记住的,永远只有蛋糕的香甜和腊八粥美味,但对于腊八的来历和资料中所言的诸多讲究,我却是一无所知。再入清明和寒食的不同,不只是我,我所调查的几个寝室的同学也同样无法将之辩明,虽然寒食现在习惯于和清明通过,但却不可将它们混为一滩。至于普及程度不高的七巧节和中元节,就更是无人知晓了。由此可见,民俗的传承的确不够理想。
而我上边所介绍的情况,还仅仅是民俗中最为人们所熟悉的民俗节日,要知道,民俗包括的,不仅仅是节日而已,地方所特有的仪式和艺术,都是民俗文化的一部分,这些方面的传承与普及,只怕更是不太理想。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发扬民俗文化哪?
我人为,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这一目标。首先,我认为,正如老师所说,很多人只记住了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吃与玩,这样所掌握的东西固然存在局限性,但我认为,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我认为,民俗源于生活,就应该回归生活,端午节的龙舟比赛,中秋节举家赏月吃月饼,春节走亲访友,各种充满民俗特色的美食。这些本就是这些民俗文化最为基础的体现。为生活四处奔波日益浮躁的人们,让其将节日中的繁文缛节统统熟记于心,亦或在节日之时,祭神敬天。这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至于后者,更是与现在崇尚科学的精神不符。将民俗继承下去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将这些文化以娱乐的形式,以艺术的形式,深深的结合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去,为细节的传承打下基础。当然,我理解老师担忧的人们只记住了娱乐,却忽视了文化内涵的了解。但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以此为载体,逐渐让人们了解这些民俗活动的内涵与历史,我想会非常有效。第二点,让民俗知识进入到学生的可本中去。同为学生的我们,非常了解年轻的我们对身边的一切都充满好奇,我们非常愿意去了解身边发生的各种事情。将民俗知识学习加入到课本中去,一来可以提升我们的学习兴趣,毕竟民俗文化知识比“氢锂钠钾铷铯”,“D*S=Q”的理科知识要有趣的多。二来,新一代的我们会通过这样的方式,将文化继续传承下去,生生不息,掌握的也将更为牢固。这一点上,我的故乡山东和首都北京做出了榜样。山东将“基本能力”作为单独的一个科目加入高考,在高考指挥棒下的我们“被迫”学习了大量的课外知识,而最为重要的考点,便是民俗文化,我们这些考生通过这种方式,学习并记忆了大量民俗文化知识,拓展了视野,打下了比较坚实的民俗文化基础。北京则选择了让京剧进课堂,让更多的孩子了解京剧这一国粹,这些,我认为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尝试。而其效
果也是比较明显的。
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自明的。因为,只有我们真正的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了解祖国辉煌的历史,才可以激发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为祖国的建设,做出我们的贡献。我国政府同样为民俗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努力。首先减少了部分节日的休假时间,将时间转给端午,清明,中秋等具有民俗文化特色的节日,通过这种方式,表现出了对民俗节日的重视,自然十分有利于民俗文化的传承。同时,将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仪式,活动和文化以法律的形式加以保护,并为之每年投入大量的资金。使得这些文化没随时间的推移,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这些努力,极大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相信,在政府和大家的携手努力下,古老的民俗文化,一定会再次迸发出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