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鉴定学笔记上课讲义
(完整word版)中药鉴定学笔记整理
![(完整word版)中药鉴定学笔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ad77b2a0852458fb760b5694.png)
中药鉴定学第一篇总论第一章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第二章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第三章中药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了解)第四章中药的采收、加工与贮藏第五章中药的鉴定第六章中药的质量标准第一章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1。
中药鉴定学: 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品质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
(也是一门研究中药的鉴定方法和质量标准的应用学科)2。
中药包括:中药材、饮片、中成药。
3。
中药鉴定学的任务:鉴定中药真伪和优劣——首要任务和基本任务继承和弘扬祖国药学遗产——历史任务研究和制定中药的质量标准——战略性任务保护与开发中药资源——长期任务4.引起中药品种混乱的因素:(中药品种的鉴定,指中药来源或基原的鉴定,即“正本清源”。
是解决中药真实性和质量的首要任务。
)a。
一药多源(贯众6科35种);b. 形态相似,而误采、误收、误种、误用(白花蛇舌草-水线草)c. 正品短缺,以假充真(三七);d。
地区用药习惯(大青叶);e。
人为制假(广藿香)5.影响中药质量下降的因素:(中药的质量鉴定,指中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鉴定,是中药鉴定的基本任务。
)a。
野生与家种(牛膝)b. 道地与非道地(广藿香)c. 采收期、生长年限、加工方法(茵陈)d。
运输贮藏(细辛)e. 人为掺假或非药用部位(龙胆、柴胡)f。
提取过的残渣(丁香)6.中药新资源的开发途径:a。
利用民间药和民间秘方开发新药(穿心莲、沙棘)b。
从古本草中发掘(青蒿素)c. 根据亲缘关系开发同科属新药源(山麦冬)d. 以有效成分为线索开发新药(麝香、灰毡毛忍冬)e. 药理与临床研究结合开发新药(展枝唐松草)f. 开发老药新用途(五味子)g。
扩大药用部位(忍冬叶)第二章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1.本草:是我国古代记载药物知识的著作.第三章中药资源的利用与保护1。
道地药材:是指人们经过长期医疗实践证明,质量好、临床疗效高、传统公认的且来源于特定地域的名优正品药材.2.中国著名道地药材:东北的人参、鹿茸;浙江的“浙八味”;河南的“四大怀药";宁夏的枸杞;云南的三七;广西的蛤蚧;四川的黄连;山东的阿胶、金银花;广东的陈皮。
中药鉴定学讲义
![中药鉴定学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ce30451a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f0.png)
中药鉴定学讲义2015中药鉴定学讲义)是关于执业药师考试 - 执业中药师考试 - 知识二方面的资料,构成。
内部构造一般分化为表皮、皮层和髓。
3. 药用菌类中药的来源及其特征主要来自于真菌门。
真菌类中药多分布在子囊菌纲和担子菌纲,子囊菌的主要特征是在特殊的子囊中形成子囊孢子,如冬虫夏草等。
担子菌的主要特征是不形成子囊,而依靠担子形成担孢子来繁殖。
药用的部分主要是它们的子实体(如马勃、灵芝等)和菌核(如猪苓、茯苓、雷丸等)。
真菌有细胞核、细胞壁大多具有几丁质成分,少数含有纤维素。
4. 菌丝组织(1)疏丝组织:是或多或少相互平行排列的长条形菌丝组织。
(2)拟薄壁组织:菌丝不呈长形,而为椭圆形或近。
相关tags:执业药师考试,执业药师考试 - 执业中药师考试 - 知识二。
(七)藻、菌、地衣类中药概述1. 藻类、菌类、地衣类中药的来源及主要特征均来自于低等植物,它们在形态上无根、茎、叶的分化,是单细胞或多细胞的个体,可以分枝或不分枝;在构造上一般无组织分化,无维管束。
2. 药用藻类的来源供药用的藻类(Algae)有30余种,主要来源于绿藻门、红藻门和褐藻门。
绿藻多生在淡水,极少在海水中。
植物体蓝绿色。
贮存的养分主要为多糖,其次是油类。
细胞壁内层为纤维素,外层为果胶质,少数具有膜质鞘。
(1)红藻:绝大多数生长在海水中,多数种类呈红色至紫色。
主含红藻淀粉,它是一种肝糖类多糖,通常以小颗粒状的形式存在于细胞质中,遇碘试液呈葡萄红色至红紫蓝色。
少数红藻主含可溶性的红藻糖。
细胞壁内层由纤维素构成,外层为藻胶层,由红藻特有的果胶化合物(藻胶)构成。
(2)褐藻:是比较高级的藻类,绝大多数生于海水中。
植物体常呈褐色。
主含褐藻淀粉和甘露醇,其次含油类和少量的还原糖,细胞中常含有碘,如海带碘含量高达0.34%。
细胞壁内层为纤维素,外层为胶质,由特有的果胶化合物褐藻胶构成。
内部构造一般分化为表皮、皮层和髓。
3. 药用菌类中药的来源及其特征主要来自于真菌门。
中药鉴定学笔记整理
![中药鉴定学笔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ed973706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02.png)
中药鉴定学笔记整理随着中药的广泛应用和推广,中药鉴定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中药鉴定学是指依据中药的药材特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药效等特性,通过各种化学、生物及物理方法对中药进行鉴别、检验和评价的一门学科。
本文旨在对中药鉴定学的笔记进行整理,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学科。
一、中药的基本鉴定原则中药的基本鉴定原则是:形态鉴定、性状鉴定、组织构造鉴定、理化鉴定、化学成分分析、药理作用评价、药效学鉴定等。
1.形态鉴定形态鉴定是指对药材的整体外在形态、大小、颜色、气味、质地、断面、纹理、乌黑程度等特征进行观察和鉴别。
形态鉴定主要包括药材的性状、大小、颜色、纹理、乌黑程度等特征。
而颜色和气味的判断对于某些中药种类也是很重要的。
2.性状鉴定性状鉴定是指药材的各部分组织在现场或剖面切片中的形态特征鉴定。
药材的性状鉴定应该包括特征所包含量最多的部位,药材特征是首选部位,在其他部位无法鉴别时需要取药材中的次要部位。
3.组织构造鉴定组织构造鉴定是指对药材的细胞形态、细胞结构和细胞分布情况进行观察和鉴别。
目前,组织构造鉴定主要有形态比较与显微图像比较两种方法。
4.理化鉴定理化鉴定是指对药材的干燥程度、水分含量、灰分含量、酸碱度、抽提物含量等物理化学性质的测试,以鉴别药材的质量。
通常,可以使用烘干法、灰分含量法、滴定法、比色法等方法进行药材理化鉴定。
5.化学成分分析化学成分分析是鉴别和检验中药最常用的方法。
通常,通过色谱、质谱等技术,对药材中的有机化合物和生物活性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6.药理作用评价药理作用评价是通过实验证明中药药材对动物和人体的机能影响,以判断其药理作用和药效。
通常,药理作用评价主要包括对动物体征和传统常规测量的生化指标变化的观察。
7.药效学鉴定药效学鉴定是通过药效学实验研究,对中药的临床疗效进行验证,以证明其药效和安全性。
通常,药效学鉴定主要通过鉴定中药治疗特定疾病的效果和作用机制,确定药性和用量范围。
中药鉴定学讲义电子版
![中药鉴定学讲义电子版](https://img.taocdn.com/s3/m/1bd014c90c22590102029dde.png)
中药鉴定学第一章 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第二章 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第三章 中药的采收、加工与贮藏第四章 中药的鉴定第五章 根及根茎类中药第六章 茎木类中药第七章 皮类中药第八章 叶类中药1、定义:叶(Folium )类中药是指以植物的叶子或带叶子的嫩枝入药的中药。
2、分类3、叶的构造4、气孔轴式5、叶类中药鉴定时的几个参数及概念气孔指数:指单位面积上气孔数与表皮细胞数的比例有一定的范围,且较为恒定。
这种比例关系称为气孔指数(Stomatal Index)。
脉岛:指叶脉中最微细的叶脉所包围的叶肉单位。
脉岛数(vein-islet number ):指每1mm2面积中脉岛的数目。
大青叶【来源】为十字花科(Cruciferae )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ert 的干燥叶。
【产地】主产于河北、陕西、江苏、安徽等省区,主要为栽培。
【采收】一年采叶2-3次,第一次在5月中旬,第二次在6月下旬,如果管理得当可在8月份采收一次。
【性状】多用基生叶。
①叶片极皱缩,或呈不规则团块状,有时破碎仅剩叶柄。
②外表暗灰绿色,完整的叶片呈长园形或长园状倒披针形,长5~20cm,宽2~6cm。
③全缘或微波状,先端钝圆,基部渐狭下延至叶柄成翼状,叶脉于背面较明显,叶柄长4-10cm,腹面略呈槽状,基部略膨大。
④叶质脆,易碎。
⑤气微,味微酸,苦、涩。
【显微】横切面:①上、下表皮:1列横向延长的细胞,外被角质层②叶肉:栅栏组织不显著,略呈长圆形。
③主脉:维管束3~7个,外韧型。
④主脉上下方可见厚角组织,叶肉的薄壁细胞中含芥子酶的分泌细胞,呈类圆形,较其周围薄壁细胞为小,直径10~40μm,内含棕黑色颗粒状物质。
叶表面制片:①上表皮:细胞垂周壁平直,表面被角质层。
②下表皮:细胞垂周壁弯曲,略呈念珠状增厚。
③气孔:不等式,副卫细胞3~4个,上下表皮均有。
粉末:绿褐色。
①靛蓝结晶:蓝色,于叶肉细胞中多见,呈细小颗粒状或片状,多聚集成堆。
中药鉴定学课堂笔记
![中药鉴定学课堂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39f36ce569dc5022aaea005b.png)
中药鉴定学课堂笔记中药鉴定学各论:植物类中药(Plant Medicine)根与根茎类中药、茎木类中药、皮类中药、叶类中药、花类中药、果实以及种子类中药、全草类中药、藻类中药、菌类中药、地衣类中药、树脂类中药、其他类中药动物类中药(Animal Medicine)矿物类中药(Mineral Medicine)第一章:植物类中药第一节:根与根茎类中药根:Root or Radix 植物学上一般用Radix根茎:Rhizoma or Rhigome根与根茎是植物两种不同的器官,具有不同的外形和结构第一部分:根类中药A、性状鉴定(Microscopic Identification)主要是区分“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外表是圆柱形或者是圆锥形顶端未根茎(俗称芦头)表面有木栓、皮孔、根痕等东西在上面、还有须根断面形成层呈现出环状面(木部的环状面大于皮部的环状面),放射状纹理中央无髓须根膨大成块状根表面无木栓、皮栓断面内皮层环状明显(中柱小于皮部),不呈放射状中央无髓表格1双子叶植物的横切面表格2单子叶植物的横断面根的异常结构:多环性同心环为维管束:牛膝、商陆附加维管束:何首乌木间木栓:黄芩,甘松根第二部分:根茎类中药根茎类中药指的是地下的茎或者地下的茎带着少许的根第二章:茎木类中药茎类中药:主要是指草本植物的茎作为药用部位。
包括藤茎、枝茎等木类中药:主要是指草本植物的形成层以内的木质部为用药部位。
鉴定的方法:形状、大小、表面、颜色、质地、折断面、气味等川木通主要的性状特征:1.主要是呈现出长柱型,略微扭曲2.表面有黄棕色或者黄褐色的表皮,有一些上下走向的沟沟纹3.体轻,质坚硬、不易折断横切面特征:1.川木通的切片主要是斜切。
因为是横切不容易,木质类2.还有就是木质部有放射状的纹理3.髓补较小,有的成孔状大血藤形状特征:呈现出圆柱状,表面呈棕色、粗糙横断面的颜色是红褐色、如血色,车轮状鸡血藤钩藤:苏木:质密而沉,有微香气,红色沉香:。
中药鉴定学重点整理教学提纲
![中药鉴定学重点整理教学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a6f80f7fba0d4a7302763a9a.png)
中药鉴定学重点整理《中药鉴定学》复习总结一、名词解释(白皮书的重点)1.中药鉴定学: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
它是在继承中医药学遗产和传统鉴别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研究和探讨中药的来源、性状、显微特征、理化鉴别、质量标准及寻找新药等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2.发汗:有些药材在加工过程中用微火烘至半干或微煮、蒸后,堆置起来发热,使其内部水分往外溢,变软,变色增加香味或减少刺激性,有利于干燥。
(厚朴、杜仲、玄参、续断、茯苓等)3.走油(泛油):指某些药材的油质泛出药材表面,或因药材受潮、变色、变质后表面泛出油样物质。
4.内涵韧皮部(又称木间韧皮部):为异常构造就是在次生木质部中包埋有次生韧皮部。
5.星点:是指大黄根茎中央的髓部有异常维管束散在或环列。
6.云锦花纹:指何首乌断面皮部有4到11个异常维管束环列。
7.菊花心:药材断面维管束与较窄的射线相间排列成放射状,似菊花心。
8.过桥:味连节间表面平滑如茎秆。
9.晶鞘纤维:韧皮部及木质部纤维,周围薄壁细胞中含有草酸钙方晶。
10.芦头:根类药材顶端残留的根状茎。
11.芦碗:芦头上的数个圆形或半圆形凹窝状已枯茎痕。
12.艼:人参的不定根。
13.金井玉栏:指药材横切面皮部白色,木部黄色(桔梗)14.蚯蚓头:防风根头部有明显密集的环纹。
15.狮子盘头:党参根头部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每个茎痕的顶端成凹下圆点状。
16.怀中抱月:松贝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包小瓣,未包部分成新月形。
17.鹦哥嘴:天麻顶端具有红棕色至深棕色干枯芽胞。
18.气孔指数:单位面积上的气孔数*100\(单位面积上的气孔数+同面积的表皮细胞数)19.栅表比:一个表皮细胞下平均栅栏细胞数目。
20.脉岛:叶脉中最微细的叶脉所包围的叶肉单位。
21.脉岛数:是指每平方毫米面积中脉岛的数目。
22.萌发孔:3孔沟(金银花);3个突起萌发孔(红花)23.嵌晶纤维:纤维次生壁外层嵌有一些细小的草酸钙方晶或砂晶,如麻黄。
(中药学)中药鉴定学实验讲义
![(中药学)中药鉴定学实验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6940e6c383d049649b665892.png)
中药鉴定学实验讲义实验一组织制片技术与显微测量一、实验目的与要求1.掌握徒手制片、粉末制片技术。
2.掌握中药的显微测量法。
3.掌握大黄的显微鉴别特征。
4.熟悉永久制片、整体封固制片、表面制片的制片方法。
5.识别所列中药标本。
二、实内容验1.徒手制片:(橘皮的徒手切片)动作要快,切片薄而完整。
2.粉末制片:用木签取大黄粉末少许,放于一个载玻片上(中央),滴加水合氯醛2-3滴,用木签搅匀,在酒精灯上先均匀受热,然后把粉末置于酒精灯的外焰处加热,水合氯醛刚沸就马上移开,添加水合氯醛防止蒸干。
加热至粉末组织变为透明即可。
待玻片稍冷再滴加稀甘油一滴,盖上盖玻片,用吸水纸纸擦干净盖玻片周围。
于显微镜下观察。
3.大黄粉末特征观察:(1)草酸钙簇晶(众多,棱角大多短钝);(2)淀粉粒(大多圆球形,脐点常呈星状和十字状);(3)网纹和具缘纹孔导管(具缘纹孔椭圆形或斜方形)。
4.显微测量定标:摄测微尺图片(拍摄时注意尽量保持测微尺水平)——图片保存——打开保存的测微尺图片,点击工具栏上的图标——点击添加按钮——画线,计算实际距离(多次测量)——保存入库完成不同放大倍数下显微标尺的定标数据测量及标注:打开图片文件——设定倍数(单击工具箱中的定标)——选择定标号(当前倍率改为“是”)——测量测定大黄粉末中簇晶和淀粉粒的直径:选最大、最小和常见的中等大小的簇晶和淀粉粒各五粒,进行测量。
最后取平均值作为淀粉粒和簇晶的直径最大、最小和最常见值。
5. 观察所列中药标本三、实验报告要求1.绘大黄粉末组织的显微特征图。
2.记录定标过程,记录大黄簇晶、淀粉粒的直径测定结果实验二中药挥发油的含量测定一、目的要求1.掌握中药挥发油测定的原理2.掌握中药挥发油测定的两种方法3.了解中药挥发油测定的意义二、基本原理将含挥发油的中药与水共同蒸馏,在低于100℃时,挥发油与水一起蒸馏出来,凝集于刻度管中,冷却后,油水自动分离为两液层,根据刻度可以读出样品中挥发油的含量。
《中药鉴定学》康延国主编(2007年5月第2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学习笔记
![《中药鉴定学》康延国主编(2007年5月第2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学习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677bb8d1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f6.png)
中药鉴定学是研究中药鉴定的方法和质量标准的一门应用学科。
中药鉴定学的主要任务: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标准,继承和整理中医药学文献,寻找和扩大新药源。
注意:此处的“品种”是指物种species,而非品种breed(属; 种类)或variesty(进化的物种)一定物种(品种)的中药是中医治病的物质基础。
中药材品种混乱现象严重的主要原因:一药多源:如贯众达58种地区习惯用药:如在全国将胡椒科风藤和石楠藤称为海风藤,而在湖北则将其称为岩香藤;另外,湖北将夹竹桃科络石藤称为石楠藤,将桑科霹雳称为络石藤,将松萝科松萝称为海风藤。
品种混淆:以假充真(包括误种、误收、误收、误用导致的和人为地伪制假药):如五叶子提取了浸膏,金银花粘附杂质,海金砂含灰砂>30%(规定不得超过10%),掺硫酸镁或亚硝酸盐增重等。
品种是变化的解决中药品种混乱的途径:本草考证,理清缘由:如虎掌和南星整理品种,澄清混乱,一物一名调查研究,继承发展研究和制定中药质量标准中药材的鉴定是指鉴定中药材的有效成分、杂质和有害物质(有害物、农残、重金属、霉)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种质资源:如白术的种子繁殖和根茎繁殖(不能用作白术,无白术的功效,有些地方称为平术),党参不同品种成分的种类和含量不一样,苍术野生种子和栽培种子,半夏野生球茎和栽培球茎(品种退化)生长方式:如柴胡栽培则主根少,须根多,柴性大,显微结构改变;桔梗的栽培(皂苷含量低,止咳效果不好)、半野生(是个较好的方向)和野生是不同的地理、气候、生态环境——客观因素:如内蒙黄芪栽培在河北则分枝多,柴性大,甜味低栽培技术,田间管理——主观因素:包括农田、水利、肥料、农药、管理(整地、播种、除草、整枝等)采收(时间和方法):如菊花的头水和二水,桔梗的一年和多年加工和干燥:如苦参水泡切制则提不出苦参碱运输和储存常用的中成药鉴定方法:显微鉴别、薄层色谱鉴别、以色谱法和光谱法为主的含量测定、必要的检查等中药标准是国家对中药质量及其检验方法所做的技术规定,是中药的生产、经营、使用、检验和监督管理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
2013年初级中药士中药鉴定学辅导讲义(14)
![2013年初级中药士中药鉴定学辅导讲义(14)](https://img.taocdn.com/s3/m/f6a85868a26925c52cc5bf28.png)
151、豆蔻:原豆蔻,果实近球形,略具钝三棱,表面白色或淡黄棕色,种子团3瓣,每瓣有种子7-10粒,气芳香,味辛凉,略似樟脑。
152、益智:呈纺锤形或椭圆形,两端稍尖,表面棕色有维管束13-20条,形成纵向断续状棱线。
气芳香刺鼻,味辛微苦。
153、石韦:庐山石韦,叶柄近方柱形,长10-20cm,直径1.5-3mm,叶片略皱缩,展开后呈披针形,长10-25cm,,基部楔形且不对称,全缘,叶缘常向内卷曲,下表面密生红棕色的星状毛,具棕色圆点状的孢子囊群,几乎布满叶背。
154、麻黄:草麻黄呈细长圆柱形,少分枝,直径1-2mm,节上有膜质鳞叶,裂片2(稀3),锐三角形,先端灰白色,反曲。
中麻黄:小枝多分枝,膜质鳞叶长2-3mm,裂衣3(稀2),无端锐尖。
木贼麻黄:小板较多分枝,膜质鳞,裂片2(稀3),上部呈短三角形,称端多不反曲。
155、细辛:北细辛,根茎横生呈不规则圆柱形,有环形的节,节间距约2-3mm,基生叶1-3,完整叶片心形至肾状心形,花多已皱缩,暗紫色,钟形,花被顶裂片由基部反卷与花简几全部相贴。
气辛香,味辛辣,麻舌。
汉城细辛:基生叶多为2,叶柄有毛,花被裂片开展,果实半球形。
华细辛:基生叶1-2,叶片较薄,心形,花被裂片开展,气味较弱。
156、淫羊藿:茎生叶对生,二回三出复叶,两侧小叶较小,偏心形,外侧较大,呈耳状,叶片近革质,无臭,味微苦。
箭叶淫羊藿:一回三出复叶,小叶片长卵形至卵状披针形,两侧小叶基部明显偏斜,外侧呈箭形,下表面疏被粗短伏毛或近无毛,柔毛淫头号藿:一回三出复叶,叶下表面及叶柄密被绒毛状柔毛。
巫山淫羊藿:一回三出复叶,小叶片披针形至狭披针形。
朝鲜淫头号藿:二回三出复叶,小叶较然而。
157、广金钱草:茎呈圆柱形,密被黄色伸展的短柔毛,羽状复叶互生,小叶1-3片,圆形或矩圆形,上表面黄绿色或灰绿色,无毛,下表面具灰白色紧贴的绒毛,侧脉羽状。
158、紫花地丁:主根长圆锥形,单叶、基生,后叶片呈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花茎纤细,花瓣5,紫堇色或淡棕色;花距细管状,气微,味微苦而带粘性。
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执业药师考试辅导《中药鉴定学》第一章讲义
![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执业药师考试辅导《中药鉴定学》第一章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6cfdc81559eef8c75fbfb3ad.png)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 上医学教育网做成功医学人执业药师考试辅导《中药鉴定学》第一章讲义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第一节中药鉴定学的定义中药鉴定学的定义:中药鉴定学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质量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
中药鉴定学的研究对象是中药,包括药材、饮片和中成药。
中药鉴定学的研究方法和内容中药鉴定学是在继承中医药学遗产和传统鉴别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方法和技术,系统地整理和研究中药的历史、来源、品种形态、性状、显微特征、理化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等,即鉴定和研究中药的真实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建立规范化的质量标准以及寻找新药和扩大药源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以确保中药品种正确、质量优良,安全、有效、稳定、可控。
简而言之,就是一门对中药进行“保质、寻新、整理、提高”的学科。
第二节中药鉴定学的任务中药鉴定学当前的主要任务包括: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发掘中药学遗产;鉴定中药的真伪优劣,确保中药质量;研究和制定中药质量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
一、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发掘中药学遗产中药的品种问题直接关系到中药的质量,一药多基元中,不同的品种质量有差异,造成中药质量控制困难,临床疗效难以保证。
中药的品种正确是保证中药质量的前提。
如何确定中药的正品,成为中药研究工作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中药品种混乱和复杂现象的主要原因1.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现象普遍存在2.本草记载不详,造成后世品种混乱3.有的中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品种发生了变迁4.一药多基原情况较为普遍(二)解决中药品种混乱和复杂问题的途径1.加强本草考证,以求正本清源2.对中药进行系统的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3.力求一物一名、一名一物4.查考地方史志二、鉴定中药的真伪优劣,确保中药质量中药的真、伪、优、劣,即指中药品种的真假和质量的好坏。
“真”,即正品,凡是国家药品标准所收载的中药均为正品;另外,各省、市、自治区“中药材标准”中收载的品种,在该地区亦属正品。
中药鉴定学笔记
![中药鉴定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165a2b61011ca300a6c39074.png)
中药鉴定学笔记第一章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中药鉴定学: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
中药:依据中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应用医疗保健的天然药物,有中药材、中成药、中药饮片。
道地药材:是指那些历史悠久、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疗效显著,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中药材。
四大怀药:地黄、菊花、山药、牛膝浙八味:浙贝母、白术、杭白菊、杭菊花、杭麦冬、延胡索、山茱萸、玄参真伪优劣:真:即正品,凡是国家药品标准所收藏的品种即为正品;伪:即伪品,凡是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品种以及以非药品冒充或者以他中药材冒充正品的均为伪品;优:是指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各项指标的中药;劣:品种正确,但质量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各项指标的中药。
1、简述中药鉴定学的任务(1)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2)鉴定中药的真伪优劣(3)研究制定中药质量标准(4)扩大寻找新药源2、解决中药的品种混乱的途径(1)深入实际调查,加强考证本草(2)考察地方史志,注意域外旁支(3)严格规范名称,力求一药一名(4)研究活性成分,寻求药效实证3、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途径(1)发掘民间药、民族药,从民间和民族用药经验中寻找新的药物资源。
(2)根据生物的亲缘关系,在同科属植物中寻找。
(3)以中药中所含的有效成分为线索,寻找扩大新资源。
(4)以药理筛选结合临床疗效,寻找和扩大新资源。
(5)从古代本草中寻找新资源。
(6)根据植物生长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去寻找。
4、中药材品种混乱的原因(论述)(1)同物异名,同名异物我国幅员广阔,物种繁多,各地区用药名称不尽相同。
如益母草,在东北称坤草,又叫楞子棵,在江苏某地区又称天芝麻,浙江叫三角胡麻。
(2)古代典籍,记述粗略如《本草经集注》曰:“白头翁处处有之,近根处有白茸,状如白头老翁,故以为名。
”由于这个原因,使得从古至今就有多种根部有白毛茸的植物混作白头翁,以至青黛吴其睿得出这样的结论。
“凡草只有白毛者,以翁名之。
中药鉴定学笔记1—5章.doc
![中药鉴定学笔记1—5章.doc](https://img.taocdn.com/s3/m/6edd25d3dd36a32d72758150.png)
中药鉴定学笔记1—5章中药鉴定学笔记2010年9月第一章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一、中药鉴定学的定义1.定义中药鉴定学是研究和鉴定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质量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
2.研究方法和内容在继承祖国医药学遗产和传统鉴别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方法和技术,系统地整理和研究中药的历史、来源、品种形态、性状、显微特征、理化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等,建立规范化的质量标准以及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3.中药的定义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以防治疾病和医疗保健的药物,包括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
二、中药鉴定学的任务1.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发掘祖国药学遗产⑴造成中药材品种混乱和复杂的原因:①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现象普遍存在;②本草记载不详,造成后世品种混乱;③有的中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品种发生了变迁;④一药多基源情况较为普遍。
⑵解决品种混乱和复杂问题及发掘祖国药学遗产的途径:①力求一物一名,一名一物;②正确继承古人药材生产和用药经验;③开展古方药物的品种考证;④查考地方志。
2.鉴定中药真伪优劣,确保中药质量⑴中药真伪优劣的含义:①“真”,即正品,凡是国家药品标准所收载的中药均为正品;②“伪”,即伪品,凡是不符合国家药品规定中药的品种以及以非药品冒充中药或以他种药品冒充正品的均为伪品;③“优”,即质量优良,是指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各项指标的中药;④“劣”,即劣品,是指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质量规定的中药。
⑵中药出现伪品、混淆品或掺伪品的原因:①以它种药材伪充此种药材;②名称相近或外形相似或基源相近的品种之间产生混乱;③以假充真,或掺伪牟利;④地区习用药材流出本地区外,造成混乱;⑤误种、误采、误收、误售、误用。
⑶影响中药质量的主要因素:①栽培;②产地;③采收加工;④贮藏;⑤运输;⑥非药用部位超标;⑦个别药材提取部分成分后再流入市场;⑧缺乏内在质量控制指标。
3.研究和制定中药规范化质量标准⑴中药质量标准:包括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的质量标准。
中药鉴定学讲义
![中药鉴定学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d78bb89f10a6f524ccbf85ec.png)
中药鉴定学的任务
中药鉴定学当前的主要任务包括:①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发掘中药学遗产;②鉴定中药的真伪优劣, 确保中药质量;③研究和制定中药质量标准;④寻找和扩大新药源。
一、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发掘中药学遗产 中药的品种问题直接关系到中药的质量,一药多基元中,不同的品种质量有差异,造成中药质量控制 困难,临床疗效难以保证。中药的品种正确是保证中药质量的前提。如何确定中药的正品,成为中药研究 工作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中药品种混乱和复杂现象的主要原因 1.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现象普遍存在:58 贯众 2.本草记载不详,造成后世品种混乱:20 白头翁 3.有的中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品种发生了变迁:白附子 4.一药多基原情况较为普遍:黄连、甘草、川贝 (二)解决中药品种混乱和复杂问题的途径 1.加强本草考证,以求正本清源 2.对中药进行系统的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 3.力求一物一名、一名一物 4.查考地方史志
中药鉴定学重点知识复习教学教案PPT文档32页
![中药鉴定学重点知识复习教学教案PPT文档32页](https://img.taocdn.com/s3/m/49e52141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a1.png)
中药鉴定学重点知识复习教学教案
6
、
露
凝
无
游
氛
,
天
高
风
景
澈
。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
吁
嗟
身
后
名
,
于
我
若
浮
烟
。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10、倚南
窗
以
寄
傲
,
审
容
膝
之
易
安
。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鉴定学笔记第一章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中药鉴定学: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
中药:依据中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应用医疗保健的天然药物,有中药材、中成药、中药饮片。
道地药材:是指那些历史悠久、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疗效显著,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中药材。
四大怀药:地黄、菊花、山药、牛膝浙八味:浙贝母、白术、杭白菊、杭菊花、杭麦冬、延胡索、山茱萸、玄参真伪优劣:真:即正品,凡是国家药品标准所收藏的品种即为正品;伪:即伪品,凡是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品种以及以非药品冒充或者以他中药材冒充正品的均为伪品;优:是指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各项指标的中药;劣:品种正确,但质量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各项指标的中药。
1、简述中药鉴定学的任务(1)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2)鉴定中药的真伪优劣(3)研究制定中药质量标准(4)扩大寻找新药源2、解决中药的品种混乱的途径(1)深入实际调查,加强考证本草(2)考察地方史志,注意域外旁支(3)严格规范名称,力求一药一名(4)研究活性成分,寻求药效实证3、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途径(1)发掘民间药、民族药,从民间和民族用药经验中寻找新的药物资源。
(2)根据生物的亲缘关系,在同科属植物中寻找。
(3)以中药中所含的有效成分为线索,寻找扩大新资源。
(4)以药理筛选结合临床疗效,寻找和扩大新资源。
(5)从古代本草中寻找新资源。
(6)根据植物生长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去寻找。
4、中药材品种混乱的原因(论述)(1)同物异名,同名异物我国幅员广阔,物种繁多,各地区用药名称不尽相同。
如益母草,在东北称坤草,又叫楞子棵,在江苏某地区又称天芝麻,浙江叫三角胡麻。
(2)古代典籍,记述粗略如《本草经集注》曰:“白头翁处处有之,近根处有白茸,状如白头老翁,故以为名。
”由于这个原因,使得从古至今就有多种根部有白毛茸的植物混作白头翁,以至青黛吴其睿得出这样的结论。
“凡草只有白毛者,以翁名之。
”这样就造成了白头翁药材来源达20种以上,分属于毛茛科、蔷薇科、石竹科等不同的植物。
(3)一药多源,易于混杂据今年的实地调查证实,沙参类有36种,贯众达58种,而历代本草的记载也不尽相同。
(4)历史沿革,品种变迁据考证,阿胶的原料在唐代以前主要是牛皮,宋、明代是牛、驴皮并用,清代以后用驴皮,至今沿用驴皮。
第二章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神农本草经》是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著者不明,成书在秦汉时期。
载药365种。
《本草经集注》梁陶弘景,以自然属性分类,是后世以药物性质分类的导源。
载药730种《新修本草》唐李勣苏敬22人团体,我国最早一部国家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由国家颁布的药典,载药850种。
唐:《食疗本草》《海药本草》《本草拾遗》(胺药物性能分类)《图经本草》宋苏颂,我国最早的版印墨线。
《证类本草》宋唐慎微,我国现存最完整的本草。
宋:《本草衍义》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
清:《本草纲目拾遗》《晶珠本草》《植物名实图考》。
第三章中药的采收、加工与贮藏采收一般原则、加工方法。
含黏液汁、淀粉或糖分多的药材,须先将蒸煮烫处理。
不宜用较高温度的,则用晒干或低温干燥,这里的温度小于等于60℃.“发汗”的药有:厚朴、杜仲、玄参、续断第四章中药的鉴定鉴定:(1)检品登记:应注意品名产地、规格等级及包装式样是否一致,检查包装的完整性、清洁程度以及有无水迹、霉变或者其他物质污染情况,并详细记录。
(2)取样:1、样品应具有代表性。
2、从同批药材包件中抽取供检验用样品的原则:(1)药材总包件数不足5件的,逐件取样;(2)5—99件的,随机抽5件取样;(3)100—1000件,按5%比例取样;(4)超过1000 件的,超过部分按1%取样;(5)贵重药材,不论包件多少,均应逐件取样。
3、对破碎的、粉末状的或大小在1cm以内的药材,用用采样器抽取样品。
4、最终抽取共检验用样品量,一般不得少于检验所需用量的3倍,即1/3供实验室分析用,1/3供复核用,1/3留样保存。
(3)含量测定(4)报告菊花心:是指药材横切面上,维管束和射线排列成细密状纹理,且在皮部沿有射线常有裂隙,形如开放的菊花。
(黄芪、甘草)第五章根及根茎类药材双子叶植物根及根茎类中药常见的异常构造有哪些?1、髓维管束是指位于根茎髓部的维管束,如大黄的髓部有许多星点状的异型维管束,其韧皮部和木质部的位置与外部正常维管束倒置,即韧皮部在内测,木质部在外方。
2、内生韧皮部位于木质部里端的韧皮部,有的与木质部里端密切接触,构成正常的双韧型维管束;有的在髓部周围形成各个分离的韧皮部束。
内生韧皮部存在的位置和形成均与内涵韧皮部不同,如茄科、葫芦科植物。
3、木间木栓在次生木质部内也形成木栓环带,如甘松根茎中的木间木栓包围一部分韧皮部和木质部,把维管柱分隔成数个束。
根部药材1、狗脊为蚌壳蕨科植物金毛狗脊的干燥根茎表面深棕色,密被光亮的金黄色绒毛;近外皮2~5mm处有一条棕黄色隆起的木质部环纹或条纹。
双韧管状中柱,木质部呈环状,有管胞组成,其内外均有韧皮部及内皮层。
理化鉴别:取生狗脊片折断,在紫外灯下观察,断面显淡紫色荧光,凹起的木质部环显黄色荧光。
2、绵马贯众(间隙腺毛)黄白色维管束小点5—13个,细胞间隙中常有单细胞间隙腺毛,每一维管束周围有1列扁小的内皮层细胞。
根茎含间苯三酚类化合物,主要含绵马精。
3、大黄来源: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北大黄)或药用大黄(南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根茎髓部较大,有星点(异形维管束)。
显微鉴别:有黏液腔,髓部宽广,外侧为木质部,内侧为韧皮部。
粉末:草酸钙簇晶大而多,棱角多短钝;导管多为网纹,并有具缘纹孔,螺纹及环纹导管。
理化鉴别:取本品粉末少量,进行微凉升华,可见黄色菱状针晶或羽状结晶。
加碱之后变成红色。
土大黄苷至紫外灯下检视,不得显持久的亮紫色荧光。
大黄和伪品大黄的区别?4、何首乌为蓼科植物何首乌的干燥块根。
微量升华,加碱之后显红色。
云锦花纹:中药何首乌横切面皮部环列,4—11个类圆形异形维管束,如同散列的云朵状花纹,并具色彩。
5、牛膝6、川牛膝7、川乌毛茛科乌头的干燥母根8、附子毛茛科植物乌头子根的加工品。
加工成下列品种: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9、黄连Rhizoma Coptidis来源: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干燥根茎。
以上三种分别习称“味连”“雅连”“云连”。
过桥:表面有不规则结节状隆起、须根及须根残基,有的节间表面平滑如茎杆,习称过桥。
三种黄连的性状鉴别区别?味连:多分枝,积聚成簇,常弯曲,形如鸡爪,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粗糙,有不规则结节状隆起、须根及须根残基,有的节间表面平滑如茎杆,习称过桥。
皮部橙红色或暗棕色,茎有的中空,气微,味极苦。
雅连:多为单枝,略呈圆柱形,微弯曲,过桥较长,顶端有少许残茎。
云连:多为单枝,弯曲成钩状,较细小,蝎尾,表面棕黄色或暗黄色,过桥较短,折断面黄棕色。
填空题:粉末加上95%乙醇1~2滴,加上30%硝酸1滴,加盖玻片,放置片刻,镜检:黄色针状或针簇状针晶。
加热,针晶消失,显红色。
10、葛根葛根长霉后黄酮类物质会降低很多。
11、甘草菊花心:是指药材横切面上,维管束和射线排列成细密状纹理,且在皮部沿有射线,常有裂隙,形如开放的菊花。
12、黄芪13、人参Radix et Rhizoma Ginseng来源: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及根茎。
显微鉴别:有树脂道散在,内含黄色分泌物。
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结晶。
棱角锐尖。
人参正品与伪品的区别?(论述)14、西洋参为五加科植物西洋参的干燥根特有拟人参皂苷F11 。
15、三七五加科植物三七的根及根茎支根习称“筋条”,根茎习称“剪口”,须根习称“绒根”16、当归17、独活19、柴胡来源:为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根据性状不同,分别习称“北柴胡”和“南柴胡”。
南柴胡与北柴胡区别?20、龙胆来源:为龙胆科植物龙胆、三花龙胆、条叶龙胆或坚龙胆的干燥根及根茎。
前三种习称龙胆,后一种习称坚龙胆。
筋脉点:药材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皮部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木质部色较淡,有5~8个木质部束环状排列,习称筋脉点。
21、黄芩来源: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
老根中间呈暗棕色或棕黑色,枯朽状或已成空洞者成为“枯芩”。
新根称“子芩”或“条芩”。
22、地黄来源: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或干燥块根。
可以新鲜入药。
23、桔梗24、党参来源:为桔梗科植物党参、素花党参或川党参的干燥根。
狮子盘头:根头部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每个茎痕的顶端呈凹下圆点状,习称“狮子盘头”。
党参、素花党参、川党参的区别?第六章茎木类药材木类中药常采用心材部分。
车轮纹:药材的断面有放射状的木质部与射线相间排列,形成类似车轮样的纹理,习称车轮纹。
1、川木通来源:为毛茛科植物绣球藤或小木通的干燥藤茎。
节处多膨大。
2、大血藤3、鸡血藤性状鉴别:呈扁圆柱形。
表面灰棕色,栓皮脱落处呈红褐色,有纵沟。
横切面可见木部淡红色,小孔洞不规则排列,皮部内侧有树脂状分泌物呈红褐色或黑棕色,与木部相间排列呈偏心性半圆形的环。
髓小,偏向一侧。
质坚实,难折断。
折断面呈不整齐的裂片状。
气微,味涩。
4、沉香来源:为瑞香科植物白木香含有树脂的木材(心材)掌握入药部位沉香和白木香共同点及区别?共同点:均为含有树脂的心材,火试冒浓烟及具强烈香气。
不同点:(一)性状鉴别沉香:(1)多为柱棒状,具结油(树脂)(2)表面稍平,斑纹多而色深(3)质坚实而重,能沉或半沉于水(4)香气浓白木香(土沉香):(1)多为不规则块状(2)表面凹凸不平,斑纹少而色浅(3)质较坚而轻,多不沉于水(4)香气淡(二)显微鉴别沉香:多为块状,纵花纹明显,有的沉水,木纤维不具单纹孔。
白木香:多为片状,纵花纹明显,多不沉水,木纤维具单纹孔。
皮类中药:通常是指来源于被子植物(其中主要是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的茎干、枝和根的形成层以外部分的药材。
形状为平坦状、弯曲状(反曲状、单卷状、复卷筒状)1、牡丹皮来源:为毛茛科植物牡丹的干燥根皮。
理化鉴别:(具有微量升华的性质)取粉末进行微量升华,升华物在显微镜下呈长柱形结晶、针状羽状簇晶,于结晶上滴加三氯化铁醇溶液,则结晶溶解而显暗紫色。
2、厚朴(划之显油痕)来源:为木兰科植物厚朴及凹叶厚朴的干燥干皮、枝皮和根皮。
干皮内表面紫棕色或深紫褐色,具有细密纵纹,划之显油痕。
3、肉桂国产肉桂的性状鉴别特征?国产肉桂:樟科植物广西肉桂的树皮,呈筒状、板片状、槽状,厚2~8mm,外表灰棕色,有不规则的细皱纹及横向突起的皮孔,稍粗糙,可见灰白色地衣斑明显,内表面用指甲划之见油痕,气香浓烈,味甜、辣。
4、杜仲采收加工:严密埋藏于稻草中,使之“发汗”至内皮呈紫褐色时,取出晒干。
性状鉴别:易折断,断面有细密银白色富弹性的胶丝相连,一般可拉至1cm以上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