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赠送别诗复习)

合集下载

2021届高考专题复习:酬赠诗鉴赏指导(课件41张)

2021届高考专题复习:酬赠诗鉴赏指导(课件41张)

近试上张水部
唐·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 思考:1、新媳妇此时的心理是怎样的
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3、诗人的思想情感是如何表达的?
▪ 诗人简介:朱庆馀,字可久,越州人,今浙江绍
兴。宝历二年(826)进士,官秘书省校书郎。此 诗约作与宝历二年,诗题另作“闺意献张水部。”
▪ 此诗另一版本,标题下有“寄东平李司空 师道”。李师道是当时藩镇之一的平卢淄 青节度使,又冠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 平章事的头衔,其势炙手可热。中唐以还, 藩镇割据,用各种手段,勾结、拉拢文人 和中央官吏。而一些不得意的文人和官吏 也往往去依附他们,韩愈曾作《送董邵南 序》一文婉转地加以劝阻。张籍是韩门大 弟子,他的主张统一、反对藩镇分裂的立 场一如其师。这首诗便是一首为拒绝李师 道的勾引而写的名作。通篇运用比兴手法, 委婉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单看表面完全是 一首抒发男女情事之诗,骨子里却是一首 政治诗,题为《节妇吟》,即用以明志。
• 《次韵伯氏寄赠盖郎中喜学老杜诗》,是一首酬和诗,七言律 诗,全诗共四联八句。第一联,从杜诗诗风的传承角度来写,首 先说明杜甫的文章具有一家之长,他在创作中传承了古代诗歌 《诗经·国风》的优良传统,保持了纯正的诗风;第二联,从杜诗 诗风的特点来写,用“帝阍悠邈”“虎穴深沈”来比喻杜诗深沉 雄健、沉郁顿挫的风格;第三联,从杜诗的写作笔法和情感内容 来写,前句以“史笔”点明杜甫的创作笔法为“诗史笔法”,即 用现实主义手法记录当时社会的“千古是非”,后句点明杜甫将 自己对家国的耿耿忠心寄托在“江花(江上的浪花)”;第四联, 由称赞杜诗的特点转为建议盖郎中要注意研究杜诗,其中“升堂 室”即“升堂入室”,原比喻学习所达到的境地有程度深浅的差 别,后来多用以赞扬人在学问或技能方面有高深的造诣,“遗编” 是指前人流传下来的关于杜诗的不同版本的作品集子,整联的意 思是如果你自己心里想要对杜诗有深入的研究,一定要自己研究 比较不同版本的杜诗作品,校对正误。全诗既有对杜诗的高度称 赞,又有对盖郎中学习杜诗的内心喜悦,以及对盖郎中学习杜诗 方法的建议。

《送别诗复习》

《送别诗复习》
刘禹锡秋词二首自古逢秋悲寂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登高在暮年面对巫山巫峡的秋色作者感到了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国势衰落不禁发出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的感叹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精选课件
1
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 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 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黯然销魂者, 唯别而已。” “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 中歌咏的重要内容。
陈子昂《送魏大从军》豪放激匈昂奴,犹英未气灭逼,人魏,绛气复壮从山戎河。 高适《别董大》表现对朋友美怅好别的三祝河愿道, 言追六郡雄。 岑参《送李副使碛千西里行黄军云》白充日雁满曛山豪,横情代壮北志,,狐感塞情接慷云慨中激。昂。 鉴赏送别诗风格时北,风做吹到雁知雪人纷勿论纷使世。燕,然体上察,诗惟情留。汉将功。 青山李生横活白北在《郭盛送,唐友白,人水他》绕具莫天东有愁下城乐前谁。观路人进火无不取山知识的六己君精,月。神应,更心热胸,开赤阔亭、道性口格行豪人爽绝、。 此地甚没一至有为狂伤别放感,不情孤羁调蓬。。万因里此征他。的送知脱别君鞍诗惯暂景度入象祁酒宏连家阔城垆、,,别岂送情能君深愁万挚见里豁轮西达台击开月胡朗。。,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精选课件
10
三、常用表现手法
烘托 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心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
之意来烘托,言下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意 思。这样写更能深化主题而富于魅力。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 通过写柳条藤蔓、黄莺的伤离别表现人的情思心绪。 杜牧的《赠别二首》 “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 到天明。”那彻夜流溢的烛泪,都在为男女主人公 离别而伤心,从侧面表现了诗人不忍分离的笃挚感 情。
《送友人》李白“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送别诗专题复习

送别诗专题复习

题材特征
• 1标题 “送” “赠” “别” “酬” • 2时间 :地点 意象 • 3)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 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送别诗鉴赏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体会送别诗的思想感情, 掌握送别诗歌的常用意象和 表现手法,掌握相关诗歌的 鉴赏方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送别诗中的情感美。
古 代 诗 歌 复 习 专 题
送别诗鉴赏
温故而知新
1、别董大 高适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3、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4、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5、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6、赠汪伦 李白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首句“丹阳郭里送行舟”,交代了送别的地点—— 丹阳的内外城之间,友人出行的方式——由水路乘 船。古代城防有内外两道,内为城而外为郭。丹阳 是江城,故郭里也能行船。 次句“一别心知两地秋”,交代送别的时间— —秋天。“一叶落而知天下皆秋”。“两地秋”之 语,并不是说两地秋色有何不同,而是说同样秋色, 而人已分两地。惜别之情,溢于言外。值得注意的 还有句中隐含着的“愁”字。“愁”字可以被分解 为“心”、“秋”两字,故诗人往往用“秋心”、 “心上秋”之类的辞藻来暗指“愁”字。本句“一 别心知两地秋”,明写秋而隐写愁,耐人寻味。
4、别后情境的想象、 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5、朋友间的深挚友谊
(二)注意事项 1、不同诗歌情感有细 微区别,不要公式化套 用,要结合诗歌具体分 析 2、有的诗歌兼有多种 情感
三、送别诗歌中常用技法: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等) 2、修辞(拟人等) 3、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渲染烘托、白描、动静结合、衬托 (以乐景写哀情)、虚实结合、直 抒胸臆、联想 、想象

赠友送别诗和酬赠诗

赠友送别诗和酬赠诗

赠友送别诗和酬赠诗
一、赠友送别诗
(1)送魏二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2)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3)峡口送友人送蜀客司空曙雍陶
峡口花飞欲尽春,剑南风景腊前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山鸟江风得雨新。

来时万里同为客,莫怪送君行较远,今日翻成送故人。

自缘身是忆归人。

(4)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二、酬赠诗
(1)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2)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3)望洞庭赠张丞相王维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酬赠送别诗复习)

酬赠送别诗复习)

古时在城外路旁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 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后来“长亭” 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
“南浦”即南面的水滨,是著名的水 滨送别地。当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有 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 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长亭、渡口、南浦等空间意象
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 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在 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 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如李白《菩 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 亭晚”等。
劳劳亭、渡口、古道
长亭,是古人在大道上专为行人休息所设的亭子,人们
常在长亭送别,从而使得长亭这一自然景观常常出现在 与送别有关的作品中。
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
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 了宣城的送别之地,
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
意境:幽静、宁谧、繁丽、莽苍、深远、热烈、高 昂、幽远、空灵、辽阔、苍凉、幽美、朦胧、淳 朴、繁华、荒芜、孤寂、渺茫、暗淡、冷寂、悲 凉慷慨、缠绵宛转、雄浑壮阔、空寂寥落、萧条 荒凉。
二、时空类意象
1、离别诗中多出现傍晚和月 夜等时间意象。
2、离别诗中多出现长亭、渡 口、南浦等空间意象。
送别诗常见意象
“月夜”等时间意象
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 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 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 象征义,因而唐人常借月抒怀。
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
动人深长。
“春”、“秋”等时间意象
“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二
首》),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 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 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遇秋而 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像杜 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登高》),在暮年 面对巫山巫峡的秋色,作者感到了知交零落、 壮志难酬,国势衰落,不禁发出“丛菊两开他 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的 感叹,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 诗中惯用的意象。

送别诗专题复习知识点

送别诗专题复习知识点

送别诗专题复习知识点送别诗专题复习一、送别诗风格和抒情方式从风格上来看,送别诗分为两类:伤感型和豪迈型。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

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

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

如柳永的《雨霖铃》、王勃的《别薛华》、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柳宗元的《重别梦得》等。

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丝毫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气逼人,气壮山河。

此外还有高适《别董大》,表现了对朋友美好的祝愿;岑参的《送李副使碛西行军》,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

鉴赏送别诗风格时,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

如李白生活在盛唐,他具有乐观进取的精神,心胸开阔、性格豪爽、甚至狂放不羁。

因此他的送别诗景象宏阔、别情深挚豁达开朗,没有伤感情调,如《送友人》,这是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送别诗主要抒写离别之情。

考察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直接抒情的,如唐诗人高适意境高远的七绝《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的前两句以粗犷笔调和白描手法,绘出一幅北国寒冬图:日暮黄昏,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惟见遥空断雁,寒云出没。

这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于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

联系上下文,可知诗人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接着,作者以豪迈的气势,开朗的胸襟,叙写离情,激励友人,创造了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风格,以它的真诚情谊和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和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间接抒情的,又有多种形式。

以喻显情的,如李白景象宏阔、别情深挚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送别诗专项复习》

《送别诗专项复习》

《送别诗专项复习》
《赠汪伦》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芙蓉楼送辛渐》
[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 王勃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劳劳亭》
[唐] 李白
天下伤心处,
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
不遣柳条青。

《送别》
[唐] 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
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
应为别离多。

《淮上与友人别》[唐]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送柴侍御》
[唐] 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高考语文复习:酬赠诗四首讲解 教案

高考语文复习:酬赠诗四首讲解 教案

酬赠诗四首讲解教案教学目标:1.把握《节妇吟》《近试上张籍水部》采用的比兴手法并品味,说明其各自的立意构思。

2.分析元稹的《酬乐天频梦微之》一诗写梦的别致。

3.学会鉴赏《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一诗的思乡之情及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学习诗中的比兴寄托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背诵教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鉴赏《节妇吟》(张籍)1、导入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而在唐代,诗歌更是渗透到人们生活的任何一个领域。

比如,要感谢一个人,要拒绝一个人,要请求一个人给自己帮忙,人们往往都愿意拿起笔来,信手写就一首诗,把自己的意思委婉曲折地表露出来,交与对方。

而这一类诗歌,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一首“酬赠诗”。

2、文学知识点拨:酬赠诗是古代文人用来交往应酬的诗歌或者赠给亲友同人的作品。

酬者,酬谢之意,为表达自己的感谢而赠予对方的诗就是酬赠诗。

与今人靠酒肉交友不同,古人以诗交友,以诗言志,因此常常把诗歌作为结识朋友的手段,朋友之间常常互相唱和,此谓“酬唱”,而有所感受,有所表达,有所思念时,也常常赠诗给亲友,以明其情志,此所谓赠诗,二者并称“酬赠诗”。

3.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张籍(约766—830),字文昌,原籍吴郡(今江苏苏州),生长在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

贞元十五年进士,任国子博士,后为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有《张司业集》。

张籍作品多为古风和乐府,与王建齐名。

其诗平易流畅,多有口语入诗。

王安石《题张司业诗》:“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4.解题:什么是“节妇”?旧指坚守节操,丈夫死后不再改嫁的妇女人。

女人死了男人,终身不嫁,这行为叫守节。

夫死后,立志不嫁,坚守贞操,抚育子女,直到老死就是守节的行为,这样的妇女称为“节妇”。

吟:一种诗体的名称。

节妇吟,乐府诗题。

5.朗诵并整体感知6.请根据原诗,理清情节赠珠,受珠,还珠。

7.思考:A.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诗歌通过细致入微地刻画女主人公受珠还珠时的心理,塑造了一位可亲可敬、美丽温柔、多情重义、顾全名节、对丈夫忠贞不渝年轻节妇形象。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鉴赏之送别诗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鉴赏之送别诗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鉴赏之送别诗古诗鉴赏:送别诗【素养目标】1.积累送别诗常用意象、情感、手法等相关知识点。

2.掌握送别诗答题技巧。

3.体味送别诗表达的多样性情感,感受送别诗深厚的文化底蕴。

送别诗鉴赏考点分析一览表【考情分析】【知识回顾】送别诗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集合体,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

送别诗【知识回顾】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集合体,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

【方法回顾】五看法一看题目二看作者三看意象四看手法五看情感【活动一:典例剖析】(2020·新高考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9分)赠别郑炼赴襄阳杜甫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

②岘首山,在湖北襄阳。

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

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答案:B(2)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赠别郑炼赴襄阳》杜甫峨眉、岘首借代对友人的不舍之情答案: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的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新高考还可能这样考:假如你穿越到了杜甫身上,成为了作者本人,面对刚刚写完的这首诗歌,你心中激荡着哪些情绪?参考答案:1.对国家动荡不安和个人年老多病不幸遭遇的悲痛之情。

2.对郑诗的赞美之情。

3.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4.对先贤的仰慕之情以及希望朋友能觅得知己,一展才能。

教师版送别诗专题复习

教师版送别诗专题复习

赠友送别诗赏析一、概念赠友送别诗,顾名思义是指主客之间因为分别而互相赠别酬答的诗作。

这类诗的一般写法是:第一联叙题意趣;第二联或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或说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或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

其中二联或倒乱、并说亦可,但不可重复,须有次第。

末句要有理警,意味渊永为佳。

二、诗歌风格从风格上来看,送别诗分为两类:伤感型和豪迈型。

1.伤感型。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

因为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

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

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豪迈型。

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高适《别董大》,表现了对朋友美好的祝愿。

(一)看题目,明内容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基本主题:①依依不舍的留念;②情深意长的勉励;③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二)析意象,品情感子规:悲惨凄恻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杨柳“柳”与“留”谐音,古人送别时折柳相赠,所以杨柳便成了一个离情别绪的意象。

长亭、短亭、劳劳亭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

南浦也是一个表离情别绪的意象,多用于水边送行,如:江淹“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寒蝉、船(舟)、阳关、古道、夕阳、西风、灞桥、美酒、月、酒、骊歌、“阳关三叠”、劳歌、离歌、笛声等也都是与离别相关的意象。

(三)依题型,精表达1、炼字【题目形式】(1)对诗中某字某句,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2)从哪一句中能够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3)此诗某句中某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哪个更好,为什么?(4)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答题要点】(1)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酬和赠答诗指导课件

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酬和赠答诗指导课件
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其势炙手可热。中唐以后,藩镇割据,为增加实力, 用各种手段勾结、拉拢文人和中央官吏。而一些不得意的文人和官吏也往 往去依附他们,韩愈曾作《送董邵南序》一文婉转地加以劝阻。张籍是韩 门大弟子在此点上与韩愈心志相通,都是主张统一,反对分裂
• 表面写节妇对丈夫同生共死的深情厚谊,实写自己忠君爱国之情。
7
【常见情感】
• ④表酬和作答 ; • 酬朱庆馀 • 张籍
• 越女新装出镜心,自知艳丽更沉吟。 •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抵万金。 • 诗中以越女、采菱姑娘比朱庆馀,以“齐纨”比他人的平 庸作品,以“菱歌”比朱庆馀的优秀作品,表现了对朱庆 馀的欣赏,暗示他不必为考试担心,奇妙而含蓄地表明自 己的意见。
厚。
13
钜鹿赠李少府 高适 李侯虽薄宦,时誉何籍籍。骏马常借人,黄金每留客。 投壶①华馆静,纵酒凉风夕。即此遇神仙,吾欣知损益②。 【注释]①投壶:古代饮宴时的一种游戏。设投壶一个,宾主依次向壶中投矢, 胜者罚负者饮酒。②损益:对自己有损或有益的朋友。《论语·季氏》:“益 者三友,损者三友。” 15.请结合诗歌的中间两联,分析李少府的形象特点。(6分) • ①“骏马常借人,黄金每留客”李少府经常将骏马借与别人,黄金也和他 人分享,由此可见,他是一个大方之人。 • ②“投壶华馆静”是说,李少府投壶之时,大家都凝神观赏,大厅内一片 寂静,侧面表现其投壶技艺的高妙。 • ③“纵酒凉风夕”傍晚时分,凉风习习,李少府与宾客纵情畅饮,表现出 其潇洒不羁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酬和应答诗鉴赏复习
【概念】
酬赠诗是古代文人用来交往应酬的诗歌或者赠给亲友同人 的作品。与今人靠酒肉交友不同,古人以诗交友,以诗言志, 因此常常把诗歌作为结识朋友的手段,朋友之间常常互相唱和, 此谓“酬唱”,而有所感受,有所表达,有所思念时,也常常 赠诗给亲友,以明其情志,此所谓赠诗,二者并称“酬赠诗”。

酬赠送别诗常见主题

酬赠送别诗常见主题

酬赠送别诗常见主题按内容情感的话,有豪情的、豁达的、喜忧参半的、*比兴的、哀伤的、无奈的、伤恨的、安慰的,借送别述志的、感叹的、吐槽的、怨愤的……其实还可以无限分下去。

加*那个是形式技法的,不小心混进去了,但感情上属于不喜不忧的。

豪情派勸君金屈卮,滿酌不須辭。

花發多風雨,人生足別離。

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狷介派束缊宵行十里强。

挑得诗囊,抛了衣囊。

天寒路滑马蹄僵,元是王郎,来送刘郎。

酒酣耳热说文章。

惊倒邻墙,推倒胡床。

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

毕竟是和辛弃疾齐名的刘克庄。

豁达派好住好住王司戶,珍重珍重李參軍。

一東一西如別鶴,一南一北似浮雲。

月照疏林千片影,風吹寒水萬里紋。

別易會難今古事,非是餘今獨與君。

哀伤派(非纳兰莫属催花未歇花奴鼓,酒醒已見殘紅舞。

不忍覆餘觴,臨風淚數行。

握手西風淚不乾,年來多在別離間。

遙知獨聽燈前雨,轉憶同看雪後山。

喜忧参半派(唐宋大比拼青山歷歷水悠悠,今日相逢明日秋。

繫馬城邊楊柳樹,爲君沽酒暫淹留。

客亭長短路南北,袞袞行人那得知。

惟有相逢即相別,一杯成喜只成悲。

按:两首诗境况相同,然而黄庭坚略胜于唐张籍。

究其然,黄特地着眼于乍聚还离之婉转曲结,动人情魄。

比兴派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見孤峰水上浮。

聞道神仙不可接,心隨湖水共悠悠。

江水漾西風,江花脫晚紅。

離情被橫笛,吹過亂山東。

按:这分别是唐朝和宋朝的两位丞相所做,后一首王安石的分明受到了张说的影响,张说之好处在于把离情化作视觉和动感,断续绵延地传递,王安石则是化为听觉和触觉(风),更细微渗人。

嗯,王作诗的精神细思极恐啊!再上一首有名的送别词吧一曲危弦断客肠。

津桥捩柂转牙樯。

江心云带蒲帆重,楼上风吹粉泪香。

瑶草碧,柳芽黄。

载将离恨过潇湘。

请君看取东流水,方识人间别意长。

无奈派見也如何暮。

別也如何遽。

別也應難見也難,後會難憑據。

去也如何去。

住也如何住。

住也應難去也難,此際難分付。

按:总让人想起那句——若得鲜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去伤恨的留人不住,醉解蘭舟去。

202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酬赠诗

202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酬赠诗

• 2、社会学维度 • 酬赠诗是作者为社会交往而作,也是不同作者之间各种
关系的诗意书写,具有鲜明的社会学特征。 • 把握人物之间的关系与社会风尚 • (师徒、朋友、兄弟、长官与下属等)
鉴赏 维度
文学 维度
鉴赏角度
诗作的艺术技巧 诗作蕴含的思想情感
作者的社会身份
社会学 维度
与酬赠对象的社会关系 社交场合
答张十一(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赠韩退之(张署) 九疑峰畔二江前,恋阙思乡日抵年。 白简趋朝曾并命,苍梧左宦一联翩。 鲛人远泛渔舟水,鵩鸟闲飞露里天。 涣汗几时流率土,扁舟西下共归田。
劖刻剥琢,辨征奥义
酬赠诗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古人以诗交友,常常把诗歌
(唐)刘禹锡
作为人际交往的手段,彼此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之间互相唱和,此谓“酬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唱”;而有所感受,有所表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达,有所思念时,也常常赠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鉴赏 维度
鉴赏角度
内容
文学 维度
诗作的艺术技巧 诗作蕴含的思想情感
作者的社会身份
用典、比喻、对比
显示自己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襟怀, 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政治家、文学家
社会学 维度
与酬赠对象的社会关系 社交场合
作者所处社会环境和风尚
【注】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 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人教部编版中考语文复习课件:古诗词曲阅读|酬赠送别诗

人教部编版中考语文复习课件:古诗词曲阅读|酬赠送别诗

示例: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明月映入江水的状态比作飞下的明镜 ;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江水的平静、美丽。 (共3分。“比喻”,1 分;“飞下的明镜”,1分;“月夜江水的平静、美丽”,1分)
5. “流水”本无情,在诗人笔下却被赋予了不同的色彩,诗人借“流水” 或隐喻浓烈的情思,或表达思乡之情,或表达淡泊、悠闲的心情,或表现内 心的愁苦之深长……下列各项中借“流水”表达淡泊、悠闲心情的一项是( 2分)( ) A.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B.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关雎》) C.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D.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 时了)]
示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全诗烘托了哀伤愁恻的氛围,表 达了对被贬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有惜别 之情和对友人的无限依恋,也有对祖国壮美山河的热爱。(共4分。“ 哀伤愁恻的氛围”“对被贬友人的同情和关切”,2分;“惜别之情和 对友人的无限依恋”“对祖国壮美山河的热爱”,2分)
5. 同是送别,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的情感最接近的一项 是(2分)( A ) A.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B.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C.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D.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解析】同为送别诗,题干句子和A项都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B、D两 项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C项是诗人表明心志之作。
图1
图2
示例:图1 图1隐隐约约可望见连绵的群山,符合“山随平野尽”的描
述;宽阔的江面江水奔腾,仿佛流入辽远无际的原野,符合“江入大荒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酬唱送别类诗词知识点梳理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酬唱送别类诗词知识点梳理

中考诗词分类总复习:酬唱送别(一)七上: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七言绝句) 杨花落尽子规啼, 杨树花落已尽,杜鹃鸟在不停得啼鸣 杨花:柳絮 子规:布谷鸟,又称“杜鹃”闻道龙标过五溪。

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水。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它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的西边。

【文学常识】1.本诗作者是 唐 代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 ,字 太白 号 青莲居士 ,世称 诗仙 。

2.左迁,指降职3. “闻道龙标过五溪”中“龙标”指王昌龄。

古代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写作背景】王昌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留有“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等名句。

天宝年间,王昌龄被贬龙标,作者闻讯,写此诗以表慰问。

【文章主旨】表达了李白对被贬友人的深切同情与关怀,也流露出对自己遭遇的感伤情绪。

【写作手法】1.融情于景2.拟人修辞3.丰富的想象(浪漫主义)【拓展链接】借月抒怀的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书怀》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思维导图】赏析角度:融情入景通过写杨花 和 子规两种景物,一是取其季节意义,点明了时令——暮春 ,二是取其形象意义,给读者以画面感,三是取其象征意义,以杨花漂泊不定的特点和子规“不如归去”的啼声暗喻征人前途命运未卜,表明诗人对王昌龄的关怀,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抒发悲苦哀怨之情。

写被贬之地极其偏远赏析角度:拟人这两句诗运用拟人,将月人格化,托月送情,表达了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

诗句想象丰富,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

(二)八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五言律诗)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高中语文】高考专题复习+酬赠诗鉴赏+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高考专题复习+酬赠诗鉴赏+教学设计

酬赠诗鉴赏——(节妇吟)教学目标:1、了解酬赠诗特点;2、鉴赏酬赠诗比兴艺术手法;3、引导学生委婉含蓄地传情达意,让生活更有情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鉴赏酬赠诗比兴艺术手法,感受委婉含蓄语言的魅力;难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委婉含蓄地传情达意。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教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方式、“读——思——联——仿”教学模式(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过程:一、导入:(复习学生以前学过的酬赠诗,认识酬赠诗的概念和特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酬赠诗:诗人赠送酬答之作特点:表达委婉曲折,常用比兴手法二、【高考链接】1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

(10分)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顾炎武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

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

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

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答案】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

阅:见证。

表现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

(意思接近即可)酬赠诗的鉴赏应注意:要知人论世,熟悉写作背景,考试时特别注意原诗后面的注释。

三、结合学过的酬赠诗,思考:什么是酬赠诗?1、酬赠诗是古代文人用来交往应酬的诗歌或者赠给亲友同人的作品。

与今人靠酒肉交友不同,古人以诗交友,以诗言志,因此常常把诗歌作为结识朋友的手段,朋友之间常常互相唱和,此谓“酬唱”,而有所感受,有所表达,有所思念时,也常常赠诗给亲友,以明其情志,此所谓赠诗,二者并称“酬赠诗”。

2、能不能用形象的语言概括酬赠诗的特点(学生写作)山水田园诗是乡村牧童的一枝短笛,清新而幽雅,绿林,青山,落日,孤烟尽收眼底。

送别酬答诗复习

送别酬答诗复习
九年级语文诗词鉴赏复习
送 别 酬 答 诗
【复习目标】
于送别酬答诗的知识。 送别酬答诗
送别酬答诗
董卿 诗词大会 开场白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送杜少 府之任蜀州》)。
用这句诗来形容我们的中国诗词大会实在是再合适 不过了。各位选手从五湖四海来到这里,因为相同 的兴趣爱好相会、相识、相交、相知。也许在不久 的将来,我们又要各奔东西,但是这样一段惺惺相 惜的情谊,却会被铭记在心底,温暖彼此的人生。
背诵这四首诗
送别酬答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 上见赠》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 京》
主题特征
送别酬答类诗歌或抒发离愁别绪、依依难舍、安慰劝勉等情感, 或表现世事沧桑、亲朋凋零的伤感,或表达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等。 常见感情: (1)依依不舍的留念;(伤感、失落、怅然) (2)情深意长的勉励;(鼓励、劝勉、安慰) (3)坦陈心志的告白;(表心志、吐积愤) (4)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有 “诗豪”之称。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 柳宗元并称“刘柳”。 这首酬答诗是诗人为答 谢白居易而作。选自《刘禹锡集》卷三十一。
背景介绍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罢 和州刺史,与刚离任苏州刺史的白居 易在扬州相遇。两位神交已久的诗友 初次相见,喜不待言。在酒席上,白 居易作《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 禹锡被贬谪的遭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刘禹锡遂写此诗回赠。
作者简介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唐代诗人,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与高适 并称为“高岑”。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气 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 擅长七言歌行。本诗是一首古体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别诗的魅力——距离产生美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 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 一别数载难以相见 ,故古人 特别看重离别。
而诗人的情感天生敏捷, 故而触之于怀,发而为诗,以 独特的人生经验和艺术表现形 式,道出常人所不能言的离情 别绪。空间的隔离感、时间的 距离感、心理的距离感使送别 诗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 地点:长亭、南浦、古道、渡口 • 时间:傍晚、月夜 • 物象:芳草、晚风、柳树、笛声、远山、浊酒
“长亭”、“南浦”、“柳”、“芳草”、 “酒”等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往往被作家 们交织在同一首作品中,共同负起烘托、渲染或 写照、象征离愁别恨的使命。
⑴空间意象: 长亭、谢亭、灞陵桥(亭)、南浦、
劳劳亭、渡口、古道
长亭,是古人在大道上专为行人休息所设的亭子,人们
常在长亭送别,从而使得长亭这一自然景观常常出现在 与送别有关的作品中。
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
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 了宣城的送别之地,
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
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 赴考、出使、迁谪(宦 游)、征戎、商旅、归隐等。
送别诗的诗题特点: 《赠汪伦》 、《送沈子福归江东》 《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别董大》、《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渡荆门送别》、《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送别诗题目往往是“送××(多写其名,也 有官职加人名的)归(之、使、还、入、赴、 迁等)某地”
• 大雁(雁、飞鸿)——雁姿雄壮,春秋迁徙, 鸿雁传书——雄浑悲壮,思乡之情,书信 来往——壮士、游子、怀人。
• 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 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 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 自己浓浓的乡愁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长亭、渡口、南浦等空间意象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注释:唐朝水运发达,大运河与众多的河湖 构成四通八达的水网。行旅之人出门大多 乘船。“南浦”即南面的水滨,是著名的 水滨送别地。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 处的代名词。
长亭、渡口、南浦等空间意象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注释:唐朝水运发达,大运河与众多的河湖 构成四通八达的水网。行旅之人出门大多 乘船。“南浦”即南面的水滨,是著名的 水滨送别地。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 处的代名词。
⑵时间意象: 黄昏、月夜、清晨、秋
黄昏: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 情,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月夜: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 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 有思乡、思亲、多情的象征义,因而诗人常借月抒怀。 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秋:“自古逢秋悲寂寥”,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 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 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遇秋而愁已成为 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
• 6、常用手法:
•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 对比、衬托、虚实结合、修辞(比喻、拟人、夸 张、谐音、双关)手法有的格调豪放旷达,有的 深婉含蓄,有的直露,有的蕴籍、有的用语浅近 不事雕琢,却 “境近意远,词浅情深”。
答题思路“看四眼”
第一眼:注意题目是否有送别字眼
第二眼:注意诗词中是否有一些常用的送别 意象
• (4)曲调(杨柳曲、阳关曲、渭城曲、劳劳歌、
• 3.送别内容有写夫妻之别、亲人之别、 友人之别,也有写同僚之别,甚至写 匆匆过客之别。
• 4、感情色彩:
• (1)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 惆怅;
• (2)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 向上。
• 5、基本主题:
• (1)依依不舍的留念;(伤感、失落、怅然) (2)情深意长的勉励;(鼓励、劝勉、安慰) (3)坦陈心志的告白;(表心志、吐积愤) (4)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留别(别) ××” “赠××”
辨题目,通过辨别题目,确定诗歌类型。
• 1、形式标志:
• 标题中诗词题目往往有“赠、别、送”等字眼。 解题时要注意谁送谁,谁要走谁不走。
• 2、常见意象: • (1)时间(傍晚、月夜) • (2)地点(长亭、渡口、古道、南浦、灞桥、
劳劳亭、谢亭、灞陵亭等)
• (3)意象(柳树、芳草、瘦马、晚风、浊酒、 笛声、远山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 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 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 象征义,因而唐人常借月抒怀。
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
动人深长。
“春”、“秋”等时间意象
“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二
首》),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 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 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遇秋而 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像杜 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登高》),在暮年 面对巫山巫峡的秋色,作者感到了知交零落、 壮志难酬,国势衰落,不禁发出“丛菊两开他 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的 感叹,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 诗中惯用的意象。
意境:幽静、宁谧、繁丽、莽苍、深远、热烈、高 昂、幽远、空灵、辽阔、苍凉、幽美、朦胧、淳 朴、繁华、荒芜、孤寂、渺茫、暗淡、冷寂、悲 凉慷慨、缠绵宛转、雄浑壮阔、空寂寥落、萧条 荒凉。
二、时空类意象
1、离别诗中多出现傍晚和月 夜等时间意象。
2、离别诗中多出现长亭、渡 口、南浦等空间意象。
送别诗常见意象
第三眼:注意诗词中的景物(环境的描写) 与所表达情感的联系点
第四眼:看清题目要求
鉴赏方法 • 1、掌握送别诗的作法(结构): • 第一联叙题写意; • 第二联写人事,或叙别,或议论; • 第三联合写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 • 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 • 第二、三联或倒乱并说亦可,但不可重复,
须有次第。 • 末句要有理警,意味隽永为佳。
• 2、把握送别诗中常见意象
• (1)杨柳:从《诗经》中“昔我往也,杨柳依依”开始, “柳”便与离别结下了不解之缘;加上“柳” 与“留”谐音, 古人送别时折柳相赠,所以杨柳便成了一个离情别绪的意象。
• (2)长亭、短亭、劳劳亭: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 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 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
客散青天外,山空碧水流。
注释:谢亭又称谢公亭。在宣城北面, 是南齐诗人谢眺所建。后来谢亭成为 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也便成了离愁 的代名词。
长亭、渡口、南浦等空间意象
《灞陵行送别》李白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注释:长安东南三十里处有一条灞水,汉文 帝葬于此,遂称灞陵,水边有灞陵亭。唐 代人们出长安东门相送亲友,常在这里分 手。因此灞陵亭在唐诗里常和别离联系在 一起。
⑶环境意象: 杨柳、柳絮、杨花,孤帆、流水、寒蝉 船(舟)、阳关、古道、夕阳、西风、 美酒、春草
柳:⑴.千丝万缕的柳条、纷纷扬扬的柳絮随风舞动与离 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是离愁非常相似。 ⑵.“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 不舍之意。⑶.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 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古 代 诗 歌 鉴
赏 赠友送别诗鉴赏复习
专 题
一、课前小测:名句默写。 1、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4、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酒:古人离别多设宴,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酒香, 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
春草和流水:诗人常以连绵不断、远接天涯的春草和流 水来比喻无穷无尽离愁,如李煜的《清平乐》中“离恨 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欧阳修的《踏莎行》中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 杨花(柳絮)——飘忽不定——离愁别绪——游子
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 安,常在那里分手;
南浦,一是指专有的地名,一是指某一地区中位于这个
地区南侧的水浦,再一个是指河流的分口处,
长亭 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
(南浦)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李白《菩萨蛮》

中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地方表示
送别,此后就成为专有的送别之地。
10、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王维《送沈子福归江东》
内容 / 情感
题目
作者
送别诗,表达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 岑参 依依不舍之情,京》 或劝勉友人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观开朗的感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 李白 遥有此寄》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 刘禹锡 上见赠》
离别之诗,抒 《渡荆门送别》
发对家乡的思
思妇、好友相别 • 杨花,暮春时节,漫天飞舞,飘飘洒洒,给人一
种飘忽不定、漂泊不归的感觉,最容易勾起离别 者的愁绪。
• 杨柳(柳、杨)——“柳”者,“留”也,柳枝依
依——缠绵悱恻,离愁别绪——送别怀人 • “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谐,
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 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故有“折 柳赠别”的习俗。
夕阳 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
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
——孟浩然 《送杜十四之江南》
“傍晚”等时间意象
送别诗中常出现“日暮”、 “斜阳”、“暮雪”、“暮钟”等表 明傍晚时分的词语。并非唐人喜欢傍 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 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情 景交融)。并且,傍晚时候会伴随着 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 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 的离情别绪(反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