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五步和赫尔巴特四段
杜威、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的比较和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杜威、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的比较和对现代教育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aaf0eaab31b765ce040814b6.png)
大学答题纸(20^6—2017学年第_2_学期)课号:___________ 课程名称:中外教育史改卷教师:___________ 学号:156004022 姓名:段昊雪得分:______________浅析杜威及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一、杜威的教育思想及其启示杜威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代表作品为《主义与教育》,其思想可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1.论教育的本质。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
2.论教育目的。
主教育无目的论,认为教育的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
3.论课程与教学。
杜威主以活动经验、经验性的主动作业来取代传统的书本式教材,即活动课程。
提出了从做中学的教学原则,强调从儿童的现实出发,利用儿童游戏的本能,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习知识。
活动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应该是活动教学。
4.提出五步教学法。
即: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问题、验证这个假设。
5.提出了儿童中心论。
杜威认为教师是学生的辅助者,教学活动要根据儿童的兴趣进行。
形成与传统教育相对应的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杜威这些教育概念,都是根据他的理论观点,针对“传统教育”而提出来的。
他猛烈抨击“传统教育”压抑儿童个性发展、漠视儿童的才能和兴趣、使学习成为儿童的沉重负担、残害儿童的健康等诸种弊病;反对“传统教育”以生硬灌输的方式传授过时的书本知识,反对以训练的方法获得那种孤立的技能和技巧;认为“传统教育”脱离实际生活,不适应美国现实的需要。
杜威对传统教育的批评,在许多方面是切中时弊而富有积极意义的,对当时的美国教育乃至世界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杜威的这些教育观点,就其强调教育对象的特点、注意实际有用的科学知识和比较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要求教育同实际的社会生活协调一致而言,是有合理因素的,在当时也是比较新颖的。
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有哪些异同?
![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有哪些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9df7dd8001f69e31423294e4.png)
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有哪些异同?赫尔巴特和杜威,这两位西方近代教育史上很有影响的人物。
赫尔巴特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 ; 杜威被称为“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进步教育的代表”“适用主义教育的代表”。
这两位伟人,常常被人们当作是相互对峙的两种教育思想的代表,但经过认真研究发现两者的教育思想除了差别,还有许多共通之处。
不一样之处:一、教育目的不一样。
赫尔巴特重申教育是人将来生活的一种准备 ; 杜威提出教育无目的论。
他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
在杜威看来,外在的教育目的是强加的,不可以充足考虑少儿的本能与需要 ; 固定的教育目的缺少灵巧性,不可以适应不停变化的详细状况。
“教育过程在它自己之外无目的 ; 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教育就是生长 ; 在它自己之外,没有其他目的”。
这就是杜威最有名的教育目的论。
二、教师与学生地位不一样。
赫尔巴特重申“旧三中心论”即教师、教材、讲堂。
他重申教师是中心,以教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 杜威提出“新三中心论”即少儿、活动、经验。
他重申少儿中心论,整个教育过程中要以少儿为中心,要求尊敬少儿的本性。
三、课程方面不一样。
赫尔巴特重申以系统知识为中心,重视学科学习,忽略学生的生活经验,杜威以其经验论哲学为基础,提出了“做中学”和从经验中学的课程理论。
杜威一直反对把成人和专家们预先编好的教材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主张以少儿的直接经验为教育的起点。
他重申对直接经验进行组织、抽象和归纳。
四、教课方法不一样。
赫尔巴特重申教师的讲解,杜威十分尊崇这类从做中学或从经验中学习的教课方法。
这类方法重申教课一定考虑少儿本性发展的特色,一定考虑少儿的接受能力和个别差别,教课一定考虑儿和需要,使少儿踊跃、主动地学习。
五、教课要点不一样。
赫尔巴特重申学生会对知识的掌握,杜威特别关注对学生思想能力的培育和训练,他要修业生一定掌握科学思想的方法。
六、教课过程不一样。
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的差异
![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的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96c08ac8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32.png)
赫尔巴特
•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以道德的养成为 最高目的,主要表现为内心的自由、 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五种道德 观念
• 他把教育的基本目标分为两种,即 “可能的目标”和“必要的目标”
• 必要的目标就是指教育所要到达的 最高和最基本的目的,即道德的培 养
杜威
• 杜威主张以生长为教育的目的,反 对外界因素对儿童发展的压制,要 求教育要尊重儿童的愿望和要求, 使儿童在教育本身中、从生长过 程中得到乐趣。
感谢同学们的观看
May I be strenuous, energetic and persevering ! May I be patient! May I be able to bear and forbear the wrongs of others! May I ever keep a promise given!
1.积极:教学过程理论中注意运用心理 学于教学,重视系统知识与技能的传授, 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领导作用,加强了 课堂教学并使上课规范化,这都使教学 得到改进、质量得到提高。 2.消极:过分强调教师和课堂的作用, 导致教学模式僵化,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不利于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杜威
杜威提倡从做中学,在经验的 情境中进行思维。 杜威提出思维的五步法: 1.学生有一个真实的经验情景; 2.从疑难中提出问题; 3.作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 4.推断哪一种假设能解决问题; 5.经过检验来修正假设、获得 结论。 可以简明地概括为: 困难、问 题、假设、验证、结论的五步。
约翰·杜威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 家、心理学家,实用主 义的集大成者,也是机 能主义心理学和现代教 育学的创始人之一。 杜威最有影响的代表作 是1916年的《民主主义 与教育》。这一著作与 柏拉图的《理想国》、 卢梭的《爱弥儿》被认 为是人类教育的三个里 程碑。
试比赫尔巴特与杜威的教育思想
![试比赫尔巴特与杜威的教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4d6edf4a767f5acfa1c7cd78.png)
试比赫尔巴特与杜威的教育思想赫尔巴特与杜威二人对于教育界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他们提出的教育思想对于整个教育界而言都是一笔财富。
二人对于教育的理解及有共同点,也有分歧。
对他们教育思想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教育这个概念有着深远的意义。
首先我们先了解下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约翰.菲力德利赫.赫尔巴特是近代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出生在一个律师家庭,从小受到了严格的家庭教育,同时也广泛接受了各种新的思想。
1806年著《普通教育》,并在哥尼斯堡大学创办第一所教育研究所。
非凡的个人经验注定他在教育思想上必定有大的作为。
赫尔巴特是近代第一个试图把教育建立为一门科学的人。
古代社会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后来的夸美纽斯、洛克、卢梭、裴斯泰洛奇等人,都曾提出过自己的教育体系。
但都没有形成科学规律的形式。
赫尔巴特试图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基础上建立教育方法论;他不仅指明了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指出了它同其他学科的相互关系,而且提出了科学的术语、定义和分类。
赫尔巴特教学理论是基于他的心理学,称之为“统觉联合论”。
他认为心灵原始是一无所有,只是接受外界印象的受容器。
我们内省了解的,只是一些感觉、愿望和观念。
心灵作用首先靠与外界接触,而后产生种种统觉;各种统觉联合心灵作用的种种,这些统觉的互相联合或排斥,有一定的机械性。
他甚至用数学公式来说明心灵作用的现象,以奠定近代教育科学化的基础。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是建设心灵或培养品德的过程,而建设心灵的原料是教材与课程。
他主张教材应包括两种知识:第一种知识是与外界事物接触的知识,从物体本身、力量性质和自然法则推理而来的实证知识。
第一种知识来自与事物接触感觉,就像未进学校的儿童累积了许多感官得来的具体经验;但是这些经验进入学校后就会发现有许多错误,因为这些知识太偏狭,缺乏有系统的推理。
教师要补救这种缺点,应运用两种方法:一是提示学生接触广泛事物,使得到完整而广泛的见识;二是教导学生从这些感官得来的具体经验,经思考和判断的推理,使得到实证的知识。
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
![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https://img.taocdn.com/s3/m/647cb9e49b89680203d825ec.png)
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普通教育学》读后感2005级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学号:2005234 张昭芬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1841),近代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
在西方教育史上,他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而反映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则被公认为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在《普通教育学》中,赫尔巴特精心构建了科学的教育学框架。
首先他叩开了教育学科学化之门——将教育学建基于哲学、心理学。
正如其所写的“教育学作为一种教育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
前者说明教育目的;后者说明教育的途径、手段与障碍”。
一、赫尔巴特教学论的心理学理论基础赫尔巴特教学论的心理学理论基础主要是他提出的统觉论和兴趣说。
1、统觉论所谓统觉(apperception),即新观念为已经存在于意识中的旧观念所同化和吸收。
赫尔巴特认为,任何观念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而总是与其他观念相互联系,组成一个“观念团”(mass of ideas),这个观念团通过统觉过程把与之一致的新观念吸收进来,不断扩大和完善,以至形成观念的体系,最终形成统觉团(apperceptionmass)或称“思想之环”(the circle of thought)。
统觉团越丰富、越系统化,就越能吸收新知识。
依据统觉学说,教学上应把新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合起来,通过统觉过程把新知识纳入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中,从而为学生所理解。
赫尔巴特认为,学习和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统觉过程,是一个统觉团的形成过程。
这一过程具体包括四个阶段:清楚—联想—系统—方法。
这四个阶段就是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的心理学基础。
2、兴趣说在人的观念活动的过程中,兴趣既是统觉的基本条件,又是智力活动的前提。
赫尔巴特认为人的兴趣是一个由“专心”和“审思”共同组成而又相互矛盾的心理活动。
“专心”是指集中于某一主题或对象而排斥其他的思想活动。
赫尔巴特与杜威的教育思想比较
![赫尔巴特与杜威的教育思想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cda5a32d58fb770bf78a55f1.png)
赫尔巴特与杜威的教育思想比较赫尔巴特与杜威历来认为分别是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典型代表,他们的教育理论中都凝聚了前人论述和当时他们对教育问题的反思与改进,因为时代在变,他们中的理论也会随着时代的不同的而出现了不适应甚至遭到后人的强烈谴责,但我们应该正视这些被认为是不足的方面,用科学的眼光的看待他们,因为时代是有局限性的,人也必然有局限性,所以,我们应正确看待这两位教育史上的著名教育家他们理论的适用范围,分析他们的教育理论,去粗取精,为我所用。
一、道德教育理论的目的和途径分析。
这两位教育家都很看重对道德的培养,在其教育著作中用了不少篇幅论述这个问题。
⑴赫尔巴特的道德理论分析:赫尔巴特认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由此可见,他将道德教育目的与教育目的融合在一起,教育的目的也就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形成道德。
并且他认为的道德主要包括这几方面: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等五种道德观念。
而这五种道德观念是依据他的伦理学提出,他的伦理学使他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之一。
伦理学主要起着价值规范的作用,即为教育目的和基本方向的确立提供依据,简言之即培养怎样的人。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基本目的有两种可以分为“可能的目的”与“必要的目的”,其中,可能的目的指学生将来作为成年人本身所要确立的目的。
从这里看出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是有现实性的,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好打算。
必要的目的是指形成道德。
可以看出他最终的教育目的是与他的道德教育目的是一致的。
但通过什么途径培养?赫尔巴特认为知识与道德具有直接的和内在的联系,人只有认识了道德规范,才能产生服从道德规范的意志,从而形成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因此,赫尔巴特为了培养具有那五种道德品格的理想人格,采用了教育的途径来达成。
从他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知道他想表达这样一种观点,即道德教育是通过,并且只有通过教学才能真正产生实际的作用,教学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
赫尔巴特与杜威的区别和联系
![赫尔巴特与杜威的区别和联系](https://img.taocdn.com/s3/m/71fb6fc8a1c7aa00b52acb8e.png)
•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对后世有重大影响, 其 中������ 教育性教学������ 理论仍具有重要的 现实价值和借鉴意义。
历史背景
• 德国的教育理论呈现������ 教育������ 与������ 教学 ������ (教授)理论相分离的局面, 对此, 他描述道: ������ 教学的概念有一个显著的标记, 它使我们非 常容易把握研究方向。在教学中总是有一个第三 者的东西为师生同时专心注意的。相反, 在教育的 其他一切职能中, 学生直接处在教师的心目中。 ������ 而这种差异的存在, 造成了������ 教育������ 与 ������ 教学������ 理论彼此独立、相互分离的局面。 随着近代学校教育的不断发展, 这种������ 不完整 ������ 的理论已经无法全面地解释和指导学校教育, 两者走向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
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
生平介绍
约翰.菲力德利赫.赫尔巴特 (JohannFriedrichHerbart,1 776-1841)——近代德国著名的
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
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有 “科学教育学之父” , “现代教育学之父”的称 谓
• 赫尔巴特( 1776- 1841)是德国著名的哲学 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 在西方教育思想 史上被视为“科学教育学之父”。他倡导 “普通教育学”,主张建立独立的教育科学, 并以哲学、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基础。他 认为: ������ 教育学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 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说明教育的目 的; 后者说明教育的途径、手段与障碍。 ������
教学理论流派简介
![教学理论流派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bdc86467f5335a8102d220ed.png)
•
•
•
•
目标教学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硝 酸的性质” 教学目标的制定:
•
认知目标:了解硝酸的挥发性、不稳定性,理 解并掌握硝酸的强氧化性。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 分析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以硝酸的实际用途培养学生理论联 系实际的科学精神,以化学家玻尔(N.Bohr, 1885-1962)用“王水溶解金牌”的故事激发学 生的爱国热情。
•
•
课堂教学的组织
• •
以多种方式引入课题。 要求学题(即不同层次的教学目 标),要求学生根据思考题有重点地再 次阅读教材。主要思考题如下:
•
了解硝酸的主要物理性质、王水的组成, 并能正确写出硝酸分解及其与铜、碳反 应的化学方程式。 解释浓硝酸发烟、发黄的原因,并说明 硝酸的存放方法。 鉴别盐酸、硫酸、硝酸的稀溶液。 从元素化合价的观点说明硝酸在与铜、 碳反应中的作用。
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或实验验证等 方法形成教与学的双向交流,逐步达到以上四 个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初次反馈信息,教师作出适当的总 结、归纳,并布置课堂形成性练习。 教师在课后对课堂形成性进行恰当的分析 ,对 个别“吃不了”或“吃不饱”的同学进行适当 的个别辅导。
二、分层次教学法
一个人从社会得到了什么,以及给予了社会什 么,这两者之间应保持一种严格的和谐。 重视智育,认为智育具有双重任务,即掌握知 识、发展智力。 把劳动教育看成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认为劳动是“一般发展”和“个性全面发展” 不可缺少的途径。
八、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
教学过程最优化有两项标准:一是效果,二是时间。 具体讲: 要求教师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耗费更少的时间取得 更好的教学效果 精选教学内容,达到教育内容最优化 组织教学时要把学生分班、组、个人并将其有机地结 合起来实行教学形式最优化。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特定的 时间,特定的内容遵守最优的教学原则,选择最优的 教学方法。
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
![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https://img.taocdn.com/s3/m/67a16434a8114431b90dd8d9.png)
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作者:崔凤来源:《速读·下旬》2016年第05期本文主要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出发,阐明了赫尔巴特四段教学法的每一阶段的内涵及意义。
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是明了、联想、系统、方法,他的学生齐勒修改为五段教学法。
19世纪形成的五段教学法直到现在还能见到它的影子。
一、赫尔巴特教学论的心理学理论基础(一)统觉论所谓统觉,即新观念为已经存在于意识中的旧观念所同化和吸收。
赫尔巴特认为,任何观念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而总是与其他观念相互联系,组成一个“观念团”,这个观念团通过统觉过程把与之一致的新观念吸收进来,不断扩大和完善,以至形成观念的体系,最终形成统觉团或“思想之环”。
赫尔巴特认为,学习和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统觉过程,是一个统觉团的形成过程。
这一过程具体包括四个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这四个阶段就是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的心理学基础。
(二)兴趣说在人的观念活动的过程中,兴趣既是统觉的基本条件,又是智力活动的前提。
赫尔巴特认为人的兴趣是一个由“专心”和“审思”共同组成而又相互矛盾的心理活动。
“专心”是指集中于某一主题或对象而排斥其他的思想活动。
在教学中,要求深入钻研教材,力求清晰地认识个别事物。
二、赫尔巴特的形式阶段理论当赫尔巴特提出将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之上时,他实际上将教育学建立在他所经营的以“明了—联想—系统—方法”为思维过程的心理学之上,这使发展学生的思维问题第一次正式地获得了形式化的思维步骤以及相应的教学程序。
按照杜威的看法,“赫尔巴特的伟大贡献在于使教学工作脱离陈规陋习和全凭偶然的领域。
他把教学带进了有意识的方法的范围,使它成为具有特定目的和过程的有意识的事情,而不是一种偶然的灵感和屈从传统的混合物。
而且,教学和训练的每一件事,都能明确规定,而不必满足于终极理想和思辨的精神符号等模糊的和多少神秘性质的一般原则。
他抛弃形式训练的理论,这种理论主张,我们有许多现成的官能,可以通过联系任何材料得到训练。
赫尔巴特四步教学法与杜威五步教学法之比较
![赫尔巴特四步教学法与杜威五步教学法之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054c45a601f69e3142329426.png)
赫尔巴特四步教学法与杜威五步教学法之比较作者:谭琳来源:《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8年第11期摘要:赫尔巴特四步教学法与杜威五步教学法之间有着区别与联系,从产生的理论基础、对学生的关注点、提示材料的方法、对学生兴趣的理解、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与地位五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可知,要努力吸取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思想的精髓,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与变革时期人的发展需要探讨新的教育理论与新的教学法理论。
关键词:赫尔巴特;四步教学法;杜威;五步教学法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8)11-0004-04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批判了赫尔巴特把教育理解为教师按照心理的统觉过程向儿童提供教材,从而形成四步教学法的学说。
他指出,按照赫尔巴特的理论,“依靠从外部提示的教材,通过建立内容的种种联合和联结而塑造心灵。
”“心灵的塑造完全是一个提出恰当的教材的问题。
”“无论教什么,都必须通过这样的过程,因此,不论学生年龄的大小,一切科目的教学完全采用统一的方法。
”①他认为,“赫尔巴特的教育哲学考虑教育的一切事情,惟独没有考虑教育的本质,没有注意青年充满活力的、寻求有效地起作用的机会的能量。
”②为此,他根据在直接经验的情景中发展学生思维的观念,提出了反省思维的五个基本阶段,并根据五个基本阶段提出了教学的五个基本步骤,后来学者总结其为“五步教学法”。
本文旨在通过对赫尔巴特四步教学法和杜威五步教学法的比较分析,揭示两者的区别及相似或相通之处。
一、赫尔巴特四步教学法和杜威五步教学法的具体内容(一)赫尔巴特的四步教学法。
赫尔巴特把教学过程理解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观念积极活动的过程。
他认为,教学只有在儿童已有的经验(统觉团)的基础上,才能得以顺利进行。
“没有经验任何事物的儿童,是不能接受教学的。
”③统觉过程的完成大体上具有三个环节:感官的刺激、新旧观念的分析与联合、统觉团的形成。
杜威的教育思想
![杜威的教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355586279e314332396893f3.png)
• 1894年,杜威被聘任为芝加哥大学的哲学教授, 并担任哲学、心理学及教育学系的系主任。1896 年,杜威创办了“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又称 杜威学校,以他的哲学和心理学研究为根据进行 教育创新。他把教师高谈阔论的课堂变为学生通 过活动去获得知识的课堂,把学生静坐听讲的课 堂变成儿童能随时移动位置进行活动的课堂。后 与芝加哥大学校长意见不合而辞职。期间,他根 据自己的教改实践,发表了许多重要的教育论著。
• 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有两个方面的 基本含义:
一是要求学校与社会生活结合。
一是要求学校与儿童的生活结合。
这两个方面实际上是要求改革不合适宜 的学校教育,使学校生活成为社会生活与 儿童生活的契合点,从而既合乎社会需要 亦合乎儿童需要。
(二)学校即社会
杜威主张,学校应该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简化 起来,缩小到一个雏形的状态。每个学校都应成 为一种雏形的社会,他说:“只有当学校本身是 一个小规模的合作化社会的时候,教育才能使儿 童为将来的社会生活做准备。”这个革新的学校 既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又反映理想的社会生活。 它反过来可以促进民主社会的进一步改良。
二、论教育的本质
关于教育本质理论是杜威整个教育体系 的核心。他用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心 理学作为武器,在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基 础上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 会”的教育本质观。
(一)教育即生活
杜威认为生活就是发展,“没有教育即 不能生活,所以我们可以说:教育即生 活。”
杜威强调的生活是现在的、儿童的生活, 而不是为固定的成人生活作准备。他说: “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 预备”, “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 于儿童说来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
一、杜威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历史趣谈:赫尔巴特的生平介绍 赫尔巴特和杜威是什么关系
![历史趣谈:赫尔巴特的生平介绍 赫尔巴特和杜威是什么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8ffe2b7b1ed9ad51f01df2e3.png)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赫尔巴特的生平介绍赫尔巴特和杜威是什么关系
导语:赫尔巴特全称为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德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科学教育的奠基人,被称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赫尔巴特全称为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德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科学教育的奠基人,被称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教育科学之父”,在世界近代史上没有任何一位教育家可以与赫尔巴特相比肩。
赫尔巴特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是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下面介绍一下赫尔巴特的生平。
赫尔巴特画像
1776年5月4日,赫尔巴特生于德国奥尔登堡的一个司法官家庭。
幼年的时候得益于母亲和家庭教师的共同教育。
以后进入了拉丁学校学习。
1794年,赫尔巴特进入耶拿大学,上学期间他研究康德、费希特等人的哲学著作;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关于一切存在都是统一的和不变的学说,大大的影响了赫尔巴特。
1797年初,他在还没有修完大学课程的时候,就去瑞士做了一贵族的家庭教师;赫尔巴特对教育的兴趣就是因为这个工作引起的。
1799年,赫尔巴特与裴斯泰洛齐相识,裴斯泰洛齐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是赫尔巴特却并没有接受裴氏观点中的民主主义倾向。
1799年之后,赫尔巴特居住在朋友的家中专门攻读哲学。
1802年,赫尔巴特在哥丁根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并且留校任教。
1809年,赫尔巴特应哥尼斯堡大学的聘请,继康德之后,讲授哲学与教育学,并创立教育研究所,训练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用他的教育原理。
生活常识分享。
杜威五步和赫尔巴特四段精编版
![杜威五步和赫尔巴特四段精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294ccc92453610661fd9f42e.png)
杜威五步和赫尔巴特四段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赫尔巴特与杜威的教学法今天的教育界通常认为德国着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思想的典型代表,所谓传统教育思想是与现代教育思想相对立的一个概念。
尽管关于这两个概念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但是,通常认为,赫尔巴特与杜威分别是传统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的典型代表。
下面比较下二人在教学法上的观点。
一、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当赫尔巴特提出将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之上时,他实际上将教育学建立在他所经营的以“明了—联想—系统—方法”为思维过程的心理学之上,这使发展学生的思维问题第一次正式地获得了形式化的思维步骤以及相应的教学程序。
按照杜威的看法,“赫尔巴特的伟大贡献在于使教学工作脱离陈规陋习和全凭偶然的领域。
他把教学带进了有意识的方法的范围,使它成为具有特定目的和过程的有意识的事情,而不是一种偶然的灵感和屈从传统的混合物。
而且,教学和训练的每一件事,都能明确规定,而不必满足于终极理想和思辨的精神符号等模糊的和多少神秘性质的一般原则。
他抛弃形式训练的理论,这种理论主张,我们有许多现成的官能,可以通过联系任何材料得到训练。
他十分重视注意具体教材,注意内容。
赫尔巴特在注意教材问题方面比任何其他教育哲学家都有更大的影响,这是无疑的。
他用教法和教材联系的观点来阐明教学方法上的各种问题:教学方法必须注意提示新教材的方法和顺序,保证新教材和旧教材的恰当的相互作用。
”在当时的条件下,赫尔巴特为教育学引荐的“心理学”虽还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的”心理学,但他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地将心理学研究应用于教育以及教育学研究,对后来的教育研究以及教育学研究的影响不可低估。
而从他所设计的思维的形式阶段来看,也确实有不少“科学的”、合理的成分。
在赫尔巴特看来,学生在接受新事物时,总有一条明显的思维主线,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教育性教学的条件是注意与统觉,在教学中必须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同时必须让学生在原有观念的基础上掌握新的观念,教师运用叙述教学法、分析教学法和综合教学法,使学生通过专心达到“明了”与“联想”,通过审思达到“系统”和“方法”,这就是着名的“四段教学法”。
赫尔巴特VS杜威教育“三中心”
![赫尔巴特VS杜威教育“三中心”](https://img.taocdn.com/s3/m/a1f2a314998fcc22bdd10dcb.png)
赫尔巴特VS杜威教育“三中心”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倡导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提出了“教师”“书本”“课堂”的传统教育学三中心。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则倡导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并提出了“儿童”、“活动”、“经验”的“新三中心论”。
他认为传统的学校课程以学科为中心,没有考虑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学科分得过细,脱离生活实际。
他主张教育不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认为“学校即社会”,“教育是一个社会过程”。
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赫尔巴特和杜威。
赫尔巴特和杜威在教育学上的不同之处:一、教育目的不同。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是对儿童未来生活的一种准备,而杜威则提出了教育无目的论,他认为“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
二、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不同。
赫尔巴特提出在教育过程中应该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而杜威则认为教育应该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儿童的天性。
三、课程方面不同。
赫尔巴特强调学习系统知识,忽视儿童的生活经验;而杜威则提出了“做中学”和从经验中学的课程理论。
四、教学方法不同。
赫尔巴特强调教师的讲授,而杜威则推崇从做中学和从经验中学习的学习方法。
五、教学重点不同。
赫尔巴特要求学生学会老师教授的知识;而杜威则要求学生学会思维的方法。
六、教学过程不同。
在教学过程上,杜威依据学生在做中学的认识发展提出了五个阶段的过程: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而赫尔巴特则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
再者赫尔巴特和杜威在教学上也存在着很多的相同之处:他们都强调教育培养的人应该为社会发展而服务;他们都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强调教学阶段,对教学过程进行分析,赫尔巴特提出四阶段说,杜威提出思维五步法或探究五步法。
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理论的比较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的异同
![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理论的比较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的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5ce377fe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87.png)
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理论的比较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的异同赫尔巴特和杜威,这两位西方近代教育史上颇有影响的人物。
赫尔巴特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杜威被称为“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进步教育的代表”“实用主义教育的代表”。
这两位伟人,往往被人们看成是互相对立的两种教育思想的代表,但经过仔细研究发现二者的教育思想除了区别,还有不少共通之处。
差异:一、教育目的不同。
赫尔巴特强调教育是人们未来生活的准备;杜威提出了无目的教育理论。
他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
在杜威看来,教育的外在目的是被强加的,儿童的本能和需求不能得到充分考虑;固定的教育目的缺乏灵活性,无法适应不断变化的具体情况。
“教育过程没有超越自身的目的;它是自己的目的。
”“教育就是增长;除了教育本身,没有其他目的”。
这是杜威最著名的教育目的论。
二、教师与学生地位不同。
赫尔巴特强调“旧三中心理论”,即教师、教材和课堂。
他强调,教师是中心,教师是主体,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杜威提出了“新三中心理论”,即儿童、活动和经验。
他强调以儿童为中心的理论。
整个教育过程应该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儿童的天性。
三、课程方面不同。
赫尔巴特强调以系统知识为中心,注重学科学习,忽视学生的生活体验。
杜威在其经验主义哲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做中学”和“从经验中学习”的课程理论。
杜威一直反对把成人和专家事先编写的教材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张把儿童的直接经验作为教育的起点。
他强调直接经验的组织、抽象和概括。
四、教学方法不同。
赫尔巴特强调教师的教学,杜威高度赞扬这种在实践中学习或从经验中学习的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强调教学必须考虑儿童的自然发展特点、儿童接受能力和个体差异,以及教学中的儿童和需要,使儿童积极主动地学习。
五、教学重点不同。
赫尔巴特强调学生会对知识的掌握。
杜威非常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他要求学生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
六、教学过程不同。
赫尔巴特与杜威的教育思想比较
![赫尔巴特与杜威的教育思想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d9fa8415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74.png)
赫尔巴特与杜威的教育思想比较赫尔巴特与杜威历来认为分别是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典型代表,他们的教育理论中都凝聚了前人论述和当时他们对教育问题的反思与改进,因为时代在变,他们中的理论也会随着时代的不同的而出现了不适应甚至遭到后人的强烈谴责,但我们应该正视这些被认为是不足的方面,用科学的眼光的看待他们,因为时代是有局限性的,人也必然有局限性,所以,我们应正确看待这两位教育史上的著名教育家他们理论的适用范围,分析他们的教育理论,去粗取精,为我所用。
一、道德教育理论的目的和途径分析。
这两位教育家都很看重对道德的培养,在其教育著作中用了不少篇幅论述这个问题。
⑴赫尔巴特的道德理论分析:赫尔巴特认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由此可见,他将道德教育目的与教育目的融合在一起,教育的目的也就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形成道德。
并且他认为的道德主要包括这几方面: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等五种道德观念。
而这五种道德观念是依据他的伦理学提出,他的伦理学使他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之一。
伦理学主要起着价值规范的作用,即为教育目的和基本方向的确立提供依据,简言之即培养怎样的人。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基本目的有两种可以分为“可能的目的”与“必要的目的”,其中,可能的目的指学生将来作为成年人本身所要确立的目的。
从这里看出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是有现实性的,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好打算。
必要的目的是指形成道德。
可以看出他最终的教育目的是与他的道德教育目的是一致的。
但通过什么途径培养?赫尔巴特认为知识与道德具有直接的和内在的联系,人只有认识了道德规范,才能产生服从道德规范的意志,从而形成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因此,赫尔巴特为了培养具有那五种道德品格的理想人格,采用了教育的途径来达成。
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差异性比较
![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差异性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44e2df3bee06eff9aef80735.png)
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差异性比较作者:张伟李兴韵来源:《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2年第06期【摘要】赫尔巴特和杜威都是西方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他们都对前人的教育理论进行了批判、继承和发展,创造了自己的一套独特的教育理论体系。
他们的教育思想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大的差异。
本文主要研究和探讨他们教育理论中的教育目的、教育管理思想和教学论三个方面的差异。
【关键词】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差异性比较赫尔巴特是德国教育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教育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他的教育理论代表作《普通教育学》被视为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著作。
人们甚至把“赫尔巴特教育理论”等同于“科学教育理论”。
他明确提出教育的目的、教学的步骤、教学的材料、教学的方式、教学的过程、教学的结果等一整套具有科学性的教学体系。
杜威是美国教育史上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和评论家,阅历广、著作多。
他一生中发表了许多著名的作品,还创办了“芝加哥实验学校”,是美国教育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的产生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赫尔巴特被称为传统教育的教育家,杜威是现代教育家的杰出代表。
为了更进一步区别他们为什么是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代表,本文具体研究和探讨了他们的教育目的、教育管理思想和教学论的差异性。
一、培养德行与教育无目的论:教育目的的差异性比较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道德性格的力量,主要体现在五种道德观上,即自由的观念、完善的观念、仁慈的观念、正义的观念和公平的观念。
同时,他还提出实现这种教育目的的三个手段:管理、教育性教学和训育。
管理的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外部指导,其措施包括威胁、监督、命令、禁止惩罚、权威与爱等。
教育性教学的条件有注意和统觉,其途径分为分析教学和综合教学。
赫尔巴特认为,训育是一种持续的诱导工作,通过交际、榜样和启发诱导等促进学生积极发展,其措施有抑制、赞许和奖励等。
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思想的异同或比较
![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思想的异同或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63fd02c7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0f31658.png)
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思想的异同或⽐较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思想的异同从事教育历史研究,正确评价历史⼈物,应该把握好社会背景与⼈物特性的关系;教育家的政治哲学思想与教育理论的关系;不同时代的历史⼈物相互之间的关系。
相同点⼀、其思想都受当时时代背景的影响。
赫尔巴特所处的时期资产阶级与封建制度之间⽭盾⽇益尖锐,但是,当时德国资产阶级却还没有实际⼒量从封建贵族⼿中夺取政权,表现出⽭盾的⼼理:⼀⽅⾯,对封建制度不满;另⼀⽅⾯,畏缩不前,屈服于封建势⼒。
杜威所处的时代,是美国南北战争⼤规模扩张和改⾰的时期。
由于当时⼯业⾰命和经济发展以及垄断资本的⾼度集中,阶级⽭盾深化,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也不断出现,以杜威为代表的实⽤主义教育思想派标榜⾃⼰的教育为现代教育,和赫尔巴特形成对⽴⾯。
⼆、其思想都以哲学为核⼼,把哲学,⼼理学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并对其教育研究起到理论指导作⽤。
赫尔巴特18岁时进⼊当时德国哲学⾰命的中⼼——耶拿⼤学习法律和哲学,读了不少斐希特、谢林、莱布尼兹和康德的著作。
在他们思想的影响下,赫尔巴特在哲学、伦理学、美学等⽅⾯都有较⾼的造诣,为其以后在⼼理学、教育学⽅⾯取得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杜威在密歇根⼯作了⼗年。
在此期间,他主要致⼒于⿊格尔和英国新⿊格尔主义哲学研究,对霍尔与詹姆斯在美国提出的新实验⽣理⼼理学进⾏了深⼊研究。
这为其以后教育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
三、其教育思想都以社会的⽬的作为教育⽬的。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分为“可能的⽬的——选择的⽬的,必要的⽬的——道德的⽬的”。
前者在于通过教育培养⼈未来从事某项社会职业的能⼒,后者在于通过教育形成⼈类的共同道德品质。
这样,两者的教育既培养了⼈类社会⽣存能⼒,⼜使之具有社会正义观念。
赫尔巴特的教育⽬的论,为的是巩固资产阶级政权,维持现存资本主义制度,具有鲜明的社会性。
杜威提出,教育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的基本⽅法。
通过教育,社会能明确地表达它⾃⼰的⽬的。
杜威五步和赫尔巴特四段
![杜威五步和赫尔巴特四段](https://img.taocdn.com/s3/m/77c3d9e3a2161479161128eb.png)
赫尔巴特与杜威的教学法今天的教育界通常认为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思想的典型代表 ,所谓传统教育思想是与现代教育思想相对立的一个概念。
尽管关于这两个概念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但是,通常认为,赫尔巴特与杜威分别是传统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的典型代表。
下面比较下二人在教学法上的观点。
一、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当赫尔巴特提出将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之上时,他实际上将教育学建立在他所经营的以“ 明了—联想—系统—方法”为思维过程的心理学之上,这使发展学生的思维问题第一次正式地获得了形式化的思维步骤以及相应的教学程序。
按照杜威的看法,“赫尔巴特的伟大贡献在于使教学工作脱离陈规陋习和全凭偶然的领域。
他把教学带进了有意识的方法的范围,使它成为具有特定目的和过程的有意识的事情,而不是一种偶然的灵感和屈从传统的混合物。
而且,教学和训练的每一件事,都能明确规定,而不必满足于终极理想和思辨的精神符号等模糊的和多少神秘性质的一般原则。
他抛弃形式训练的理论,这种理论主张,我们有许多现成的官能,可以通过联系任何材料得到训练。
他十分重视注意具体教材,注意内容。
赫尔巴特在注意教材问题方面比任何其他教育哲学家都有更大的影响,这是无疑的。
他用教法和教材联系的观点来阐明教学方法上的各种问题:教学方法必须注意提示新教材的方法和顺序,保证新教材和旧教材的恰当的相互作用。
”在当时的条件下,赫尔巴特为教育学引荐的“心理学”虽还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的” 心理学,但他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地将心理学研究应用于教育以及教育学研究,对后来的教育研究以及教育学研究的影响不可低估。
而从他所设计的思维的形式阶段来看,也确实有不少“科学的”、合理的成分。
在赫尔巴特看来,学生在接受新事物时,总有一条明显的思维主线,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
教育性教学的条件是注意与统觉,在教学中必须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同时必须让学生在原有观念的基础上掌握新的观念,教师运用叙述教学法、分析教学法和综合教学法,使学生通过专心达到“明了”与“联想”,通过审思达到“系统”和“方法”,这就是著名的“四段教学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赫尔巴特与杜威的教学法今天的教育界通常认为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思想的典型代表,所谓传统教育思想是与现代教育思想相对立的一个概念。
尽管关于这两个概念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但是,通常认为,赫尔巴特与杜威分别是传统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的典型代表。
下面比较下二人在教学法上的观点。
一、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当赫尔巴特提出将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之上时,他实际上将教育学建立在他所经营的以“明了—联想—系统—方法”为思维过程的心理学之上,这使发展学生的思维问题第一次正式地获得了形式化的思维步骤以及相应的教学程序。
按照杜威的看法,“赫尔巴特的伟大贡献在于使教学工作脱离规陋习和全凭偶然的领域。
他把教学带进了有意识的方法的围,使它成为具有特定目的和过程的有意识的事情,而不是一种偶然的灵感和屈从传统的混合物。
而且,教学和训练的每一件事,都能明确规定,而不必满足于终极理想和思辨的精神符号等模糊的和多少神秘性质的一般原则。
他抛弃形式训练的理论,这种理论主,我们有许多现成的官能,可以通过联系任何材料得到训练。
他十分重视注意具体教材,注意容。
赫尔巴特在注意教材问题方面比任何其他教育哲学家都有更大的影响,这是无疑的。
他用教法和教材联系的观点来阐明教学方法上的各种问题:教学方法必须注意提示新教材的方法和顺序,保证新教材和旧教材的恰当的相互作用。
”在当时的条件下,赫尔巴特为教育学引荐的“心理学”虽还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的”心理学,但他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地将心理学研究应用于教育以及教育学研究,对后来的教育研究以及教育学研究的影响不可低估。
而从他所设计的思维的形式阶段来看,也确实有不少“科学的”、合理的成分。
在赫尔巴特看来,学生在接受新事物时,总有一条明显的思维主线,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教育性教学的条件是注意与统觉,在教学中必须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同时必须让学生在原有观念的基础上掌握新的观念,教师运用叙述教学法、分析教学法和综合教学法,使学生通过专心达到“明了”与“联想”,通过审思达到“系统”和“方法”,这就是著名的“四段教学法”。
1.明了(Clearness)“明了”是了解新出现的个别事物,它相当于出现某种新“问题”。
这是教学过程的第一步,由教师传授新教材。
为了使学生真正明了个别事物,教学速度必须放慢一些并尽量将教学容分解为小步骤。
要求教师在讲解时应尽量明了、准确、详细,并和儿童意识中相关的观念(已掌握的知识)进行比较。
教师主要采用提示教学,也可辅之以演示,包括实物挂图等直观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明了新观念,掌握新教材。
学生这一阶段的心理状态是处于静止的专心活动,其主要表现为注意,注意教师对新教材的提示,集中精神对新的概念、教材进行钻研,努力明了新概念。
2.联想(Association)“联想”是将新出现的个别事物与经验观念中的原有事物联系起来考虑,初步形成新旧事物之间的某种暂时的“关系”,它相当于针对新问题而初步提出某种“假设”。
赫尔巴特将这种从明了到联想的心理活动称为“专心”。
学生此时的心理状态是处于动态的专心活动,这种钻研活动可使学生新掌握的观念、教材与以往已有的观念之间产生联系。
由于新知识与原有知识间的联系开始时尚不清晰,处于一种模糊状态,心理表现为期待,希望知道新旧观念联系起来所得的结果。
教师应采用分析教学,和学生进行无拘束的自由谈话,引起统觉过程,使新旧知识产生联合。
3.系统(System)赫尔巴特讲的“系统”是针对初步形成的新旧事物联系(假设)进一步检查,使新旧事物处于恰当的位置。
经过“联想”阶段后,学生的新旧观念、新旧知识已经产生了联系,但还不系统,需要一种静止的审思活动。
学生应在教师指导下,在新旧观念联系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理解,并寻求结论、规律。
学生心理状态是处于静止的审思活动,心理上的特征是探究。
教师可采用综合教学,通过新旧教材对比联系,将知识形成概念、定义、定理。
4.方法(Method)“方法”是通过重复推广应用,进一步验证原来假想的关系。
赫尔巴特讲的“方法”即“应用”(或练习),比如作业、写作与改错。
让学生在类似的情境中获得对新知识的理解、提升、抽象,“因为这里可以表明学生是否正确地把握主要思想,能否应用它们。
学生心理状态是学生对观念体系的进一步深思,表现为一种动态的审思活动。
学生会产生把系统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要求,其心理特征是行动。
教师可采用练习法,指导学生通过练习、作业等方式将所领会的教材应用于实际,并发展逻辑地进行思维的技能。
赫尔巴特将系统与应用一起视为“审思”活动,它是由明了—联想构成的“专心”活动的延续。
他认为教学的步骤应该是一个从专心到审思的过程,“专心活动应当发生在审思活动能够之前”,必须使两者尽可能地相互接近,而审思又可变为新的专心,专心与审思必须交替进行。
这个教学过程即是一个观念运动过程,通过清楚阶段使个别的观念明确清楚,通过联合阶段使许多个别的观念得以联合,通过系统阶段使已联合的许多观念得以系统化,通过方法阶段使巳系统化的观念进行某种运用,以便使之更为牢固和熟练。
赫尔巴特的四阶段理论事实上就是教师呈现新教材,并且让学生感知这些教材,进而使新旧知识互相“融合”并使知识系统化,然后通过“学习”等手段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
赫尔巴特所规定的这些阶段,由他的学生齐勒(Ziller)修改为预备、提示、比较、总括、应用五段,称五段教学法。
19世纪形成的五段教学法,直到现在还能见到它的影子,甚至很多学校还完全按照他的关于讲课的程序和步骤在进行着21世纪的教学。
二、杜威的五步教学法杜威的五步法,曾被胡适精当地概括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100年前(1910年),杜威出版了《我们怎样思维》一书,其中提出了一个相当详细的思维方法,这就是他的五步法。
这五步分别可以用一个词来表述,即“暗示一问题一假设一推理一试验。
”第一步:感觉到困难。
第二步:困难的所在与定义。
第三步:对可能的解决办法的设想。
第四步:运用推理对设想的意义所作的发挥。
第五步:进一步的观察和实验。
它引导肯定和否定,就是说得出是可信还是不可信的结论。
杜威自己曾经举过一个例子对他的五步法加以说明。
他说,例如我们在一个没有路的地方走。
这时候,我们忽然发现一条水沟挡住去路(这是暗示,即感到有疑难)。
我们想要跳过去,但为了摸清情况,我们仔细看了看,发现水沟相当宽,而对岸又满是泥泞(这是找出问题即疑难之所在)。
于是我们想,有没有较窄的地方呢,我们沿水沟来回一看,了解情况。
我们没有找到任何好地方,只得另作新计划。
正在徘徊的时候,我们发现了一根木头。
我们想可不可以把它拖到水沟边,架在沟上,且权用作桥梁(这是第三步假设,找出各种可能解决问题的办法)。
我们判断这个观念值得一试(这是第四步,判断哪一种能够解决疑难)。
于是取来木头,架在沟上,走过了水沟(这是第五步,证实或者否定前面判断的解决办法,即实验)。
纵观现今的教学法,无处不汲取着杜威教育教学理论的精华,是杜威“五步教学法”的更好演绎。
因为,在实践基础上结合中国教育的课堂实际,创造性地运用于各个环节,非常有效,有着现实指导意义。
第一步:教学流程。
容包括情景导入、情景案例展示、探究活动的设计等。
这是一节课的总纲,也是教学过程的浓缩。
从流程图就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一节课的主要理念、所用材料等。
这一环节是必要的,它可以使教师对每一堂课有一个宏观框架的把握,有利于教师成功地调控课堂,发挥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在课堂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中,这一环节体现了预设。
第二步:情景导入。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恰当的情景导入是一节好课的关键,它学生的生活,引领学生的思维,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使学生在有意无意中走进教师预设的情景,走进思维的殿堂。
第三步:问题探究。
要想达到这个效果,我认为有两点是最重要的:第一,选择的案例情景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否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第二,所设计的问题是否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老师如果在这个问题上作具体说明,提出问题的设计让学生有话可说、让学生思考后再说、让学生有话想说、让学生主动来说,也就是说要杜绝假问题、模糊问题,不停留在形式上参与,而是思维上的、更高层次的参与。
这不是对杜威教学法的更好的运用吗?第四步:形成理念。
这一环节是必要的,在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探究的基础上,应形成正确的理念,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比如朗读全文、复述、表演、归纳板书等等。
第五步:学生践行。
这与杜威的“验证假设”是一致的。
杜威主学生“在做中学”,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在做实际的事情中,获得各种知识、经验并提高能力技能。
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甚至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由各个方面的验证我们可以看出,杜威五步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包括了哲学观与心理学观,重视发展人性,激发智慧。
总之,五步教学法有较强的实用性。
三、赫尔巴特与杜威教学法的比较1.师生观赫尔巴特反映论知识观确立了外在的、确定的知识对主体的主宰地位。
在知识与教师二者的关系中,教师只是知识的代表者,知识是最根本的权威。
由于学生对于知识的依赖,主要体现在对知识代表者教师的依赖上,所以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因知识的主宰地位也获得了相对的主宰地位。
学生的未来不由学生的意愿决定,教师通过控制知识、改变学生的发展方向,使之朝着预期的目标发展。
杜威一再强调学生活动是指向目的和未来的自主、连续性活动,学生是参与者,不是唯老师之命是从的旁观者。
所以,教师的任务不是对学生进行教材的复制,而是通过教材这一载体,激发学生的反应。
正如杜威所说:“当教师从事直接的教学活动时,他需要精通教材;他的注意力应该集中在学生的态度和学生的反应上。
老师的任务,在于了解学生和教材的相互影响……教师不应该注意教材本身,而应注意教材和学生当前的需要和能力之间的相互作用。
”2.课程观赫尔巴特课程观是以间接经验为基础的系统课程观,杜威则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活动课程观。
这两种课程观是由他们各自的认识论所决定的。
赫尔巴特说:“一种保持孤立的事物是微不足道的,而且也没有什么作用,必须把它置于一系列其他教育手段的中间或首位,这样才能通过普遍联系取得个别事物,并保持它的功效。
”这段话隐含的前提假设是事物具有确定的普遍联系,教育就是使事物结成有机的联系。
其系统性的课程安排正是建立在这一假设之上。
在他的系统性课程安排中,没有给予直接经验应有的地位。
赫尔巴特认为直接经验具有偏见,影响人对知识的真正认识。
只有教学中的思维活动才能达到对知识系统性的把握,才能克服偏见与混乱。
他说:“经验似乎考虑到教学将随之而来,以分析经验所积累的东西,使那些没有定型的分散的片断得到组合与条理化。
在一个没有受过教学的人的头脑中,这一切究竟会是怎么样的呢?那里没有确定的上下之分,根本没有次序,一切都是杂乱无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