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关于建立健全创建文明城市长效机制的调研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市关于建立健全创建文明城市长效机制的调研报告

《河北精神文明网》2006-2-5 10:49:21

为巩固和发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成果,推动创建工作再上新水平,青岛市文明委从9月下旬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建立健全创建文明城市长效机制"的调研。整个调研分成了城市管理、社区建设、市场环境、生态环境、创建机制、区市等6个调研组,涉及12区市和32个市直部门,通过深入基层单位和社区、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现将本次调研成果汇报如下:

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主要经验

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总抓手,大力推动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人文环境、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建设,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得到了较大提高,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发展。

一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断创新和深化创建文明城市的内涵。历届市领导特别是本届五大班子始终坚持把创建文明城市贯穿于城市发展的各个阶段,不断丰富创建内涵,激发创建活力。从1993年开始,在全市开展了以"创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做文明市民"为主要内容的创建文明城市活动。1996年,制定精神文明建设"九五"规划,逐步形成了城市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行业风气、市民文明素质"四位一体" 创建文明城市的格局。1999年9月,我市获得了首批"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称号。党的十六大以来,市委、市政府确定了构建和培育"

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高效廉洁的城市管理、生态型的城市环境、人才型的市民素质、学习型的城市风气、创新型的城市文化"城市发展目标体系,明确提出了"力争首批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的奋斗目标,把建设"繁荣青岛、平安青岛、文明青岛"统一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布局之中,贯穿于整个城市发展的各个领域。创建文明城市与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使青岛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发展优势更加突出,城市特色更加鲜明,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不断提高。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形成了"全民创城、全民受益"的浓厚氛围。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创建为大家、创建靠大家"、"让城市更美好,让生活更美好"的创建理念,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利益作为第一追求,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作为依靠群众、造福群众的过程。连续三

年开展了"我为青岛发展献计策"市民月活动,通过"市民议事厅"、"12345市长热线周"、"领导与群众网上对话"等形式,畅通部门走访、来信来访、公开电话、日常督查、媒体网络等五条反映民意的渠道,广泛听取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责任到位,及时整改落实。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认真解决群众的住房、就业、就医、社会保障等生活问题。投资8000多万元改造1300多条小街小巷,投资2300多万元改扩建100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开展了12项城市环境整治工程,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使群众成为创城的最大受益者。广大市民以热爱青岛、建设青岛的巨大热情,积极参与到创建文明城市中来,表现出强烈的主人翁意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文明素养,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是着力提高市民文明素质,营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和社会风气。以培育城市精神为核心,以推进人文奥运为契机,以创

建学习型城市为动力,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大力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充实市民文明素质教育的内容,健全教育网络和机制,创新教育的载体和形式,形成了广覆盖、多层面、立体化的大教育格局。广泛开展城市文明交通"三让"、"大学生文明礼仪宣讲团"、评选"感动青岛"的人和事等一系列影响广泛、群众参与热情高、实效性强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诚信、和谐、博大、卓越"的城市精神,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塑造了热爱生活、崇尚文明、追求卓越的良好社会风尚,涌现出许振超、谢振华、"微尘"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先进典型。全市注册志愿者达到33.5万,占全市城区人口12.8%。

四是实施名牌战略,实现从城市品牌到品牌城市的跨越。1999年,市委明确提出"实施精神文明建设名牌战略",广泛开展

了"创服务名牌,树青岛形象"活动。经过六年来的创建,已经涌现出23个市级服务名牌,300多个各类服务品牌。品牌化的创建意识已经从服务行业逐步延伸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和学校等各个领域。大力实施"人文奥运","帆船之都"、"音乐之岛"、"影视之城"正在成为青岛城市的文化品牌,提升了青岛的文化品位。这些城市品牌就像城市一张张靓丽的名片,塑造着青岛品牌城市的形象,汇聚成"全国文明城市"这块最有价值的城市品牌。

五是强化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齐抓共管、重心下移的创建局面。坚持并不断完善了创建文明城市的"党政主要领导负责制","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办公会议制度","督查整改制度"等工作制度,每年制定《创建文明城市目标责任分解》,把创建文明城市的各项指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各职能部门,完成情况纳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发展"四位一体"的目标

绩效考核体系,形成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文明委组织协调,党政部门各负其责,人大、政协视察指导,群团组织密切配合,新闻媒体引导推动,条块结合,城乡联动,军警民共建,广大市民积极参与的创建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全市61个街道办事处、950个社区居委会、4700多名社区工作者在创城第一线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欠帐较大,社区建设、文化建设、卫生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发展还不能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需求,群众"上学难"、"就医难"、"就业难"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

第二,城管体系尚需完善。一是城市管理的立法滞后。有些

法规已经不能适应城市管理发展的需要,导致了执法主体不明,处罚依据不足,出现了许多执法空缺。二是综合执法体系尚待完善。城市管理、交通管理、食品卫生监察等分属不同的部门,也缺少日常有效的协调机制,职能权限交叉,造成了许多管理上的"空挡";三是城市管理的投入不足。与属地化管理相配套的经费投入机制不健全,难以维持正常的开支,一些城乡、区域、条块等结合部位仍然处在管理的"盲区";四是执法队伍力量不足。

第三,社区基础工作相对薄弱。一是社区负担加重。随着社会管理的属地化,区、街和社区承担的工作任务越来越多。例如,社区居委会是群众自治组织,却承担了许多党政部门下派的工作,社区挂的各种牌子多达22块,工作任务多达120多项,都要求设立机构,建立档案,检查考核,内容上墙;二是社区建设的投入不足。三是社区工作力量相对薄弱。每个社区居委会一般只有3-5人的工作队伍,而要负责2000余户、万人左右的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