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4课导学案(人教版)

合集下载

新二0一九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4课《诗词五首》(渔家傲)导学案 新人教版【精品】

新二0一九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4课《诗词五首》(渔家傲)导学案 新人教版【精品】

渔家傲一、预习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领悟诗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重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三)预习导学1.资料链接★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

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笺注》。

[★背景透视《渔家傲》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

公元1130年(宋高宗建炎四年)春,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

此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文体词,是宋代的文学主流。

唐及五代时,已出现词这一形式,但词的成熟与发展在宋代。

词的最初特点是以诗文配上曲调,可以演唱。

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牌”,依调填词为“倚声”。

宋词又有曲、杂曲、曲子词、乐府、琴趣、乐章、长短句等称谓。

因曲调节拍的不同,又区分为令、引、近、慢等。

令或称小令,慢词也作长调。

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极少有不分段或分两阕(片)以上的。

宋代许多学者文人喜好填词作曲,对推动词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字词:学诗màn()有惊人句 péng()舟殷勤()嗟日暮()2.朗读课文、划分节奏。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诗词五首》导学案

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诗词五首》导学案

24.《诗词五首》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积累古诗词,培养鉴赏能力。

2.反复诵读,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3.赏析诗歌,理解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二、知识方圆1.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田园诗人。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

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由于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所处的时代,后世称其为“诗史”;又由于他能忧国忧民,被誉为“诗圣”。

有《杜工部集》存世,其代表作品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等。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世人称他为“诗鬼”。

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贫寒家境的困扰,使得这颗唐代诗坛上闪着奇光异彩的新星,于公元816年过早地陨落了,年仅27岁。

杜牧(803~约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李清照(1084~约1155),济南(今属山东)人,号易安居士。

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

词清新委婉,感情真挚,且因北宋南宋生活变化呈现不同特点。

前朝反映闺中生活感情、自然风光、别思离愁,清丽明快。

后来因为丈夫去世再加亡国伤痛,诗词变为凄凉悲痛,抒发怀乡悼亡情感,也寄托强烈亡国之思。

其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称为“易安体”。

2.写作背景《饮酒》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

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春望》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4课导学案(人教版)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4课导学案(人教版)

24、《大道之行也》学习目标1.会写一些重要的词语。

2. 知道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 背诵并默写全文。

学习过程前置作业1. 请选择正确的注音。

①选贤与能 A. yǔ B. jǔ②矜、寡、孤、独 A. guān B. jīn③男有分 A. fēn B. fèn④货恶其弃于地 A. è B. wù2. 请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①选贤与能()②讲信修睦()()③故人不独亲其亲()④不独子其子()⑤矜、寡、孤、独()()()()⑥废疾()⑦男有分()⑧女有归()3. 翻译句子。

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大道之行也》选自《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家经典之一,西汉__________________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题目中的“大道”__________________。

二. 按原文填空:1.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道之行也》中,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与“夜不闭户”意思相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课堂探究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精品】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大道之行也》导学案新人教版

【精品】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大道之行也》导学案新人教版

山东省日照经济开发区三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大道之行也》导学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提高诵读能力。

2、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学习准备: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选贤与能()矜寡孤独()男有分()修睦()2.指出下列通假字并解释。

选贤与能:“与”通“举”,推举。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3、找出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

不独亲其亲:①亲:以……为亲,意动用法;②亲:亲人。

不独子其子:①子:以……为子,意动用法;②子:孩子,儿女;4、找出出自本文的成语:鳏寡孤独、夜不闭户5、文学常识填空:《大道之行也》一文选自《________》。

《________》是儒家经典之一。

大约是________末年或________之际儒家学者托名答问的著作。

问题探究:1、全文可分几层?分别是什么内容?三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

”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这一句是总提,以下三句是分述。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

”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

”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语。

2、“大道”“天下为公”“讲信修睦”“选贤与能”分别是什么意思?“大道”是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天下为公”,这是说政权(也可以把社会财富包括进来)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

“选贤与能”,这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

选举的标准是“贤”和“能”,“贤”指品德高尚,“能”指才能出众。

“讲信修睦”,说的是要讲求诚信以消除欺诈,要崇尚和睦以止息争斗,使社会保持和平安定。

3.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4.“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养”了。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大道之行也》导学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大道之行也》导学案新人教版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上题语句划分节奏。
(一)语段点将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________,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具体指导朗读。
三、问题探究
(1)提问:全文文字,共5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
(2)教师分层指导朗读。
(3)教师范读或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余学生循声低和。
(4)全班齐读课文。
背影
课题
背影
课型
预展课
课时
第一课时
4、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⑤本文是什么体裁?(散文)线索是什么?
总结与反思
学法指导栏
学习
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学习
重点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学习
难点
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
4、反馈提升
1、文中提到的“背影”都在哪些段?请在文中画出来。哪一次是写作的重点?
2、作者善于在叙事运用最能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语言或动作描写,用平易朴实的语言去表达人物的真情实感。文章中有很多处体现了这样的特色,请同学们标出文中父亲所说的四句话,谈谈自己的体会(即什么话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
五、达标测评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愚公移山(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愚公移山(导学案学生版)

第24课《愚公移山》导学案【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准确地翻译和积累文言字词。

2.理清寓言故事的情节,分析人物语言,感受文中的人物形象。

3.深刻理解“愚公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体会故事的寓意。

【重点难点】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语言,感受人物形象。

2.深刻理解故事的寓意和“愚公精神”的内涵。

【学习过程】知识简介1.文体简介(寓言)2.作者简介列子(约前450—约前375),名(又名御寇),郑国人,前期家代表人物之一。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列子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主张循名责实,清静无为,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3.文体知识《列子》是道家的重要典籍,今本八篇(《天瑞》《皇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代表作:《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夸父追日》等。

第一课时活动一:诵读寓言(1)读准下列加点字注音太行.()高万仞.()冀.州()惩.()山北之塞.()迂.()豫.南()曾.不能()魁.父()投诸.()荷.担者()叩.石()箕畚..()孀.妻()始龀.()河曲.()智叟.()穷匮.()亡.以应()一厝.朔东()雍.南()(2)用“/”标注下面句子的停顿。

方七百里,高万仞。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且焉置土石?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曾不若孀妻弱子。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活动二:译读故事小组讨论,疏通文意,翻译词句。

总结归纳1.通假字始一反.焉汝之不惠.无陇.断焉吾与汝毕力平险.箕畚..运于渤海之尾3.一词多义且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许杂然相许.()一百许里()曾曾.不若()曾.益其所不能()固汝心之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苦何苦.而不平()必先苦.其心志()止笑而止.之曰()止.露尻尾()诚帝感其诚.()岂不诚.大丈夫哉()而聚室而.谋曰()而.山不加增()其其.妻献疑曰()其.如土石何()焉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以以.君之力()河曲智叟亡以.应()之跳往助之.()汝心之.固()操蛇之.神()4.古今异义第二课时检查复习翻译词句年且.九十()惩.山北之塞()吾与汝毕力平险.()杂然相许.()荷.担者三夫()始一反.焉()汝之不惠.()一厝.朔东()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活动一:讲一则故事1.任务:根据下面的图片,结合课文内容,讲一讲《愚公移山》的故事,试着讲出故事的波澜。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满井游记》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满井游记》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

《满井游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掌握积累常用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

2.了解袁宏道相关情况及写作背景。

3.了解作者写景小品文的特点,学习赏景技巧。

【学习重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掌握积累常用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

2.了解袁宏道相关情况【温故互查】1.给下列字注音。

辄()廿()鹄()靧()髻()鬟()鬣()茗()罍()蹇()浃()曝()呷()堕()恶()2.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3.通过查找资料,将下面空白补充完整。

1)袁宏道,字,一字,号,朝文学家,公安人。

与其兄袁宗道、其弟袁中道并称“”,因宏道兄弟诗文风格相近,时人称之为“”。

2)记是古代的一种,以叙事为主,可记游,可记事,可抒情,可议论,可描写。

【设问导读】1.两人一组互相听读课文,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吐字清晰;能指出对方在朗读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及改正的方式。

2.听录音或教师范读,给有疑惑的字词注音,划出之前朗读中有问题句子的正确停顿。

然后自读,再次互相听读课文,相互纠正,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3.同桌合作,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全文。

4.按照通假字、古今异义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的板块,归纳整理本文的文言词汇和句式。

【当堂检测】1.划出下面句子的节奏。

1)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2)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巩固练习】1.重点句子翻译。

(一定要直译,抓住重点词语。

)1)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2)如倩女之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3)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拓展延伸】1.赏析诗句——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满井游记》第二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

2.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学会运用比喻生动传神的描写景物。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4课大道之行也问题解决课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4课大道之行也问题解决课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大道之行也》姓名课题课型时间梁彩星《大道之行也》问题解决课学导目标1.背诵全文,疏通文意,积累“与、亲、子、分、归、作、矜、寡、孤”等文言实词。

2.整体感知文意,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学导重点方法重难点分析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问题预设1.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2.“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3.你认为“大同”社会会实现吗?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4. 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过程时控学导内容设计情境创设2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大同社会,这节课我们再一次走进《大道之行也》,带着黑板上的问题深入探究。

目标咀嚼板书生成课上生成的问题作为本节课的目标,学生认真研读后做好自学的准备。

自学指导10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主阅读文本,用自己的笔触解决问题。

1.不会的问题可以询问老师,其他组的同学。

2.写出问题的答案、要工整、书写要认真。

3.不会的记录下来,争取小组讨论时解决。

讨论指导8同学们经过自主学习后对问题都有了自己的见解,下面就请带着你的见解进入小组交流环节,明确问题答案和思路,学科长推选展讲人员。

教师参与2-3个小组的交流,指导、点拨。

展讲指导12请同学们看黑板上的问题,勇敢的站起来展讲最拿手的题目。

1.声音洪亮,语言流畅。

2.要有阶梯思路,必要时做好板书的准备,让大家记录下你的答案。

教师行为:1.教师参与活动,鼓励学生。

2.教师进行赏识性评价。

精讲点拨审题答案方法拓展5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上第24课《大道之行也》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上第24课《大道之行也》导学案

二四大道之行也【学习目标】1.掌握相关文言词,翻译并背诵课文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3.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学习重点】1、掌握相关文言词,翻译并背诵课文2、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学习难点】1.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2.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2、相关资料《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为别于戴德的《大戴礼》,故称《小戴礼》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檀弓》篇《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书《礼记》的语言也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选贤与能()矜寡孤独()男有分()2.通假字选贤与能:“与”通“举”,推举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3、词类活用不独亲其亲:①亲:以……为亲,意动用法;②亲:亲人不独子其子:①子:以……为子,意动用法;②子:孩子,儿女;4、理解重点句子: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5、出自本文的成语【合作探究】6、“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7、那么文章中从那几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呢?8、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9、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10、文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精练精读】1、解释下列加点字①选贤与能()②故人不独亲其亲()③男有分()④是故谋闭而不兴()⑤是故谋闭而不兴()⑥力恶其不出于身也()2、翻译下列句子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②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3请谈谈你是怎样理解“天下为公”的4、“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有哪些?5、“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请举例说明【主题阅读】(一)挟泰山以超北海,语①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②,非挟泰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③?(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注:①语(yù):告诉②王(wàng):统一天下③与:语气助词,无义1、翻译下列句子①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②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2、请摘出与“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一语意思相同的一句3、孟子擅长以事作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文中运用什么事例,说明了什么道理?4、与课文相比,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一主张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二)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礼运》)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学记》)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大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不可不学也——(《曲礼》)1.给下列字注音弗()琢()兑()尚()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1)弗学而能弗:(2)其次务施报施:(3)玉不琢,不成器琢:(4)人有礼则安安:3.《礼运》中“然后能为之”中的“之”是指文中的(原句)4.平常所说的“七情六欲”中的“七情”是指4.翻译下列句子(1)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译文:(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译文:(3)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不可不学也译文:5.熟读《曲礼》中的选文,结合实际浅谈你对礼的见解【拓展提升】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然后选小组长为本组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交流【教(学)后记】第二十四课1、jǔguānfèn 5、成语:鳏寡孤独、夜不闭户 6、“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7、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有归”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8、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9、“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黄帝、颛臾、帝齿、尧、舜)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式,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它源于“五帝之世”,又高于“五帝之世”10、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小孩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推知鳏寡孤独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精读精练:1、①通“举”,推举②以……为亲③职份,指职业、职守④因此⑤发生⑥从2、①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②所以,(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3、就是说,政权(或者包括社会财富)都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 4、有三条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5、有《桃花源记》其实就是“大同”社会生活的艺术再现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就体现出文中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主题阅读:(一)1、①(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北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②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是什么原因呢?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用了两个事例,一是“挟泰山以超北海”,一是“为长者折枝”,说明一个人是否想有所作为,关键要看他有没有真正付诸行动 4、尽管孟子提出的这一主张有其进步的倾向,但从“天下可运于掌”来看,其主要目的还是为统治阶级称霸天下服务的,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二)1.fúzhuóduìshànɡ2.(1)不(2)实行、引申为给予恩惠(3)琢磨、雕琢(4)安定3.喜、怒、哀、惧、爱、恶、欲4.(1)什么是人情呢?人情就是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心理因素,不必学习就能做到(2)玉的质地虽好,但不加琢磨,就不会成为美好的器物人虽贵为万物之长,但不通过学习,也不会明白道理(3)人有了礼,才能得到安定;失去了礼,就要发生倾覆因此说礼是不可不学习的5.(仅作参考)人际关系,处理上应该重礼尚往来,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注重社会道德以礼为度养成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这样社会才安定,人们才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最新推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24.2春望导学教案

【最新推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24.2春望导学教案

春望导教案一、预习案(一)学习目标1.频频朗读诗歌,品尝感悟诗歌精巧的语言。

2.领悟诗歌内涵,累积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提升对诗歌艺术的审美能力。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感觉作者的人品魅力,培育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修养。

(二)学习要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感觉作者的人品魅力,培育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修养。

(三)预习导学1.资料链接★作者简介杜甫 (712 - 770)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期间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 “三别”(《新婚别》《老迈别》《无家别》 ) 等。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介绍他做剑南节度府顾问,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代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他伤时感事,人品崇高,一世写诗1500 多首,诗艺精深,被后代尊称为“诗圣”。

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常常密切联合时势,思想深沉,境地广阔,有激烈的现实意义,深刻反应了当时的时代,后代称为“诗史”。

★背景透视天宝十四年 (755) 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

次年六月,叛军攻下潼关,唐玄宗仓促逃往四川。

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 今属宁夏 ) ,世称肃宗,改元至德。

杜甫闻讯,马上家眷安置在都州,只身一人投靠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低微才未被软禁。

至德二年春,身处陷落区的杜甫目击了长安城一片冷清零散的情形,感慨万千,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2.朗诵课文、区分节奏。

春望国破∕河山∕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信∕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诗句解说(1)国破河山在,城春草木深。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烽火连三月,家信抵万金。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二、研究案1.诗歌描绘了当时如何的社会情况?2.诗歌写了哪些形象?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诗歌经过描绘春季的情形表达了诗人如何的思想感情?4.赏析“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初中语文:第24课《出师表》导学案

初中语文:第24课《出师表》导学案

第24课《出师表》导学案学习目标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意义。

2、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一、预习导学【知识链接】1——作家作品简介:本文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是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他年轻时躬耕陇亩,隐居隆中,刻苦攻读史书,常以管仲、乐毅自比。

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为其真情所动,出山辅助刘备,联吴抗曹,败曹操于赤壁,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刘备死后,他受遗诏辅助后主刘禅。

【知识链接】2——关于“表”: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王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

诸葛亮这篇表文写于蜀汉建兴(后主刘禅年号)五年p27年)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

当时蜀汉已从猇亭(现在湖北宜都)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的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刘禅任用贤臣,采纳忠言,赏罚分明,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以实现先帝的‘叫匕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宏大理想。

1、生字注音忠谏.()裨.补()遗.()陛下攸.()咨.()阕.()陟.()罚臧.()否.()行.()阵倾颓.()苟.()全猥.()自夙.()夜驽.()钝攘.()除崩.殂.()诹.()斟.()酌.()妄.()自菲.()薄2、释词崩殂:疲敝:秋:殊遇:开张圣听:光:恢弘:妄自菲薄:引喻失义:陟罚臧否:异同:作奸犯科:刑赏:平明之理:良实:志虑忠纯:简拔:遗:咨:裨补阙漏:淑均:优劣得所:猥自枉屈:驱驰:后值倾覆:尔来:夙夜忧叹:不毛:庶竭驽钝:攘除:斟酌损益:慢:彰其咎:谘诹善道:察纳雅言:3、古今异义词:(1)开张:今义是,古义是。

(2)痛恨:今义是,古义是。

(3)卑鄙:今义是,古义是。

(4)感激:今义是,古义是。

(5)谨慎:今义是,古义是。

(6)涕:今义是,古义是。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大道之行也》 精品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大道之行也》 精品导学案

24﹡大道之行也 班级______ 学习小组 小主人姓名________ 上课时间1.积累词语,背诵并默写全文。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孔子生活在变乱纷呈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于是有了这番关于“大同社会”的言论。

“大同”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社会。

例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鳏寡孤独废疾免役,皆颁国库以养。

——《天朝田亩制度》我们所追求的共产主义社会也是“大同”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1.读准字音。

选贤与.能 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 男有分. 谋闭而不兴. 货恶.其弃于地也 2.请注意以下几个句子的朗读停顿,并试读课文:①故 人 不 独 亲 其 亲 ②货 恶 其 弃 于 地 也 ③是 故 谋 闭 而 不 兴3.重点词。

资料链接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重点难点①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通“举”,推举。

矜寡孤独:“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②词类活用不独亲.其亲.:第一个“亲”:以……为亲,意动用法;第二个“亲”:亲人。

不独子.其子.:第一个“子”:以……为子,意动用法;第二个“子”:孩子,儿女。

③出自本文的成语:鳏寡孤独、夜不闭户合作探究1.小组合作,口译全文。

2.“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3.文章从那几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呢?明确: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有分”、“有归”。

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2014-201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学案:第24课《大道之行也》(人教版)

2014-201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学案:第24课《大道之行也》(人教版)

语文八年级上人教新课标24《大道之行也》导学案一、目标呈现1.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文。

2.熟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层次。

3.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脉络,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大道”、“大同”这两个概念。

资料链接儒家经典----四书:《论语》《大学》《孟子》《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诗、书、礼、易、春秋)《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该书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文章中提出一个著名的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

孔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二、预习热身1.一读课文,读准字音并抄写两遍。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矜.、寡、孤、独()男有分.()货恶.其弃于地也()编纂.()门闩.()2.翻译a.解释词语。

选贤与.能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陶后鲜.有闻b.试译下列句子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3.再读全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试译全文。

4.三读课文,提出你不能解决的问题(1)(2)(3)三、活动探究活动一齐读课文,把握文章语气和节奏。

指导诵读: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句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每组后当作一顿,要读出层次感。

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人”统领以下两句,“使老有所终……”中,“使”统领以下四句,其后均当作一顿。

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

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第三层:“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

“谋闭而不兴”中“闭”属下读。

“而不闭”一语后停顿可稍长。

末句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活动二翻译全文1.小组内独学译文,群学订正,找出小组不能准确翻译的词句进行交流讨论及订正。

第24课《愚公移山》导学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4课《愚公移山》导学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课题:《愚公移山》导学案【学习目标】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词语。

2.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寓意。

3.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学习重难点】1.疏通文意,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

2.梳理内容,感知人物形象。

3.通过分析人物形象,领会我国古代人民的优秀品质。

第一课时一、前置预学:先学后教,问由学生1.作者简介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

2.文体知识寓言:(1)定义: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有讽刺或劝诫的意味。

(2)特点: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故事情节的虚构性: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常用手法:比喻、夸张、象征、拟人等。

3.疏通文意(结合书下注释及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逐字逐句,字字落实)4.通读课文,试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写的故事。

二、课内导学:先问后导,问学共进三、巩固助学:由导而学,学导相长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毕.力平险()杂然相许.()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荷.担者三夫()寒暑易.节()固不可彻.()何苦.而不平()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4)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高,何苦而不平?四、课后研学:自主建构,拓展提升山水阴阳阴阳原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

我国古代地名中的“阴”和“阳”实际上是一种方位指示,“日之所照曰阳”,也就是说太阳所能照到的地方就称为阳。

山水阴阳是说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山峰高耸,日光能照射到的地方是山的南面;而河流位于地平面以下,所以太阳能照射到的地方其实是河流的北面。

故有“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的说法。

初二语文导学案-24 大道之行也

初二语文导学案-24 大道之行也

第 24 课大道之行也【学习目标】1.能记住“修、分、归、选贤与能、亲其亲、子其子”等字词的意思。

2.理解课文中“大道、大同”思想的含义,并能翻译全文。

【朗读交流】▲初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通句子,读得流畅。

特别要注意重点字词的读音:与(jǔ),矜(guān),分(fèn),恶(wù)等。

▲展读课文,选取你喜爱的部分,大声朗读,展示你的风采!【新知探究】★探求一:疏通文意,解释重点词语。

大道..之行也()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男有分.,女有归.()()谋闭而不兴.()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探求二:结合注解,翻译重点句子。

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②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探求三:1. 通假字:2.古今异义:3.词类活用:【综合提升】结合文中的“大同社会”,试用自己的话来描绘你心中理想社会的图景吧!另外,《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世外桃源”与本文“大同”社会相比,有哪些相似之处?他们两者又有何区别呢?【当堂检测】1.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总起全文:分述:总结全文:2.写出下列句子的翻译。

男有分,女有归。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课后反思】我们收获了:不足的方面:【知识链接】还记得芒果电视每逢暑假必播的《还珠格格》吗?中间有一片段小燕子、紫薇、香妃华丽着装为乾隆庆生,大唱《歌我乾隆》:“普天同庆,歌我乾隆。

幼有所养,老有所终。

鳏寡孤独,有我乾隆。

泽披苍生,谷不生虫。

四海归心,国有乾隆。

仁慈宽大,恩威并重。

舍我其谁,唯有乾隆……”歌词所描绘的乾隆盛世——理想社会,就是从我们今天所学的《大道之行也》演变而来,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政治家的“世外桃源”。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和课堂教学实录(附导学案)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和课堂教学实录(附导学案)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重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难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顺利进行的关系。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问:解放战争开始于哪一年?什么时候我军转入反攻作战?其标志是什么?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后,战争形势又有什么新进展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变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教师提问: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的?学生回答:通过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在解放区内进行土地革命。

《中国土地法大纲》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3.教师出示图片,并提问:解放区的土改有哪些成效?学生回答: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4.教师展示材料:材料一: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老百姓高呼的口号“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支援大反攻,参加胜利军,打倒蒋介石,拔掉老祸根”。

材料二:解放区的农民从亲人参军根据上述材料,说一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5.教师过渡:那么,广大人民群众支持下的解放战争,又有哪些发展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前线战况。

目标导学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1.教师讲述: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率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随后,各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相继转入反攻,共消灭国民党军精锐200多万,迫使国民党进入被动防御作战。

2018~2019学年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导学案及配套教案

2018~2019学年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导学案及配套教案

饮酒(其五)一、预习案(一)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品味感悟诗歌精美的语言。

2.领会诗歌内涵,积累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二)学习重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三)预习导学1.资料链接★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东晋文学家、诗人。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

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背景透视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

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后,饮酒即兴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

此为第五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2.朗读课文、划分节奏。

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词义解释。

(1)结,庐,。

(2)尔:(3)日夕:(4)相与:(5)辨:(6)心远:(7)山气:(8)真意:(9)言:4.理解诗句(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探究案1.读完全诗你知道全诗写了什么内容吗?2. 从“在人境”“无车马喧”到“心远”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3. “采菊”“见南山”和“飞鸟还”这几个细节描述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4.“此中”与“真意”分别指的是什么?5.飞鸟的生活方式与诗人的生活方式有何本质的联系?这种联系蕴涵着一种怎样的文化精神?三、课堂小结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大道之行也》
学习目标
1.会写一些重要的词语。

2. 知道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 背诵并默写全文。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 请选择正确的注音。

①选贤与能 A. yǔ B. jǔ
②矜、寡、孤、独 A. guān B. jīn
③男有分 A. fēn B. fèn
④货恶其弃于地 A. è B. wù
2. 请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①选贤与能()②讲信修睦()()
③故人不独亲其亲()④不独子其子()
⑤矜、寡、孤、独()()()()⑥废疾()
⑦男有分()⑧女有归()
3. 翻译句子。

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大道之行也》选自《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家经典之一,西汉__________________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题目中的“大道”__________________。

二. 按原文填空:
1.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道之行也》中,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与“夜不闭户”意思相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课堂探究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 请谈谈你是怎样理解“天下为公”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堂检测
挟太山以超北海,语①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②,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③?
(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
注:①语(yù):告诉。

②王(wàng):统一天下。

③与:语气助词,无义。

1. 请摘出与“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一语意思相同的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孟子擅长以事作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文中运用什么事例,说明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与课文相比,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一主张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