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孔子教学原则和方法
孔子教育思想分析-综合版
![孔子教育思想分析-综合版](https://img.taocdn.com/s3/m/57d4bd202af90242a895e5ed.png)
孔子教育思想综述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顺应当时“学术下移”的潮流,于春秋末年首创私学,“上说下教”孔子从三十岁起就从事教育工作,前后有四十余年, 培养了三千位弟子和七十二位贤人, 并留下了很多有价值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学习。
一、教学主张:教师方面他在几十年的教育实践中提出了极其宝贵的主张:教学方面:主张作为教师,要做到“温故知新”,“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和“循循善诱”,采用“启发教学”、“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和“以身作则”等方法教育学生;其教学方法与原则:启发诱导。
这条原则在孔子的教学理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他说: “不愤不启, 不徘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问题。
因材施教。
这是孔子教学理论中的另一项重要原则。
虚心笃实。
孔子认为, 学生要获得知识, 首先得有虚心笃实的态度。
他的学生仲由好胜心强,极不虚心, 他便严加训斥; 另一个学生颜渊常“以能问于不能, 以多问于寡, 有若无, 实若虚”则经常受到表扬。
孔子认为, 在学习上是否虚心最重要的是看有无实事求是的态度。
他说: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学思结合。
孔子认为学习固然重要, 思考也是不可缺少的, 他精辟地阐述了学与思的辨证关系: “学而不思则阁, 思而不学则殆。
”学问结合。
孔子认为, 学生要获得知识就必须多闻、多问, 甚至“不耻下问”。
学行结合。
孔子认为学不能离开行, 学行要统一。
他所说的“行”有两层含义: 一是对所学知识的练习过程; 二是对所学知识的力行过程。
因此他主张不应该把所学的东西停留在口头上, 而应该体现在自己的行动上, 说到做到。
二、教学主张:学生方面要求学生在学习方面, 要“博学”、“好学” , 从“多闻”、“多见”、“多识”中以求得广博的知识; 主张要“学”与“思”相结合, 又主张“学”“行”结合提出身体力行的原则。
在认知真理方面, 则主张采用“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的求知态度。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04fe7d6f561252d380eb6e18.png)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作为大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
他的教学实践、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尤其是他创造出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与当前的素质教育有许多相通之处,在中国教育史上影响深远,很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和借鉴。
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的教育思想。
孔子在他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立了人性差异的观念,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作为教育实践的指南,并进而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他说:“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主张根据学生的特点水平,进行不同的教育,即“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虽然孔子并没有直接提出“因材施教”这四个字,而是由南宋大儒朱熹在《论语注》中的“夫子教人,各因其材”这八个字所归纳的,但孔子确实有着这种“因材施教”的思想,孔子的教育实践实实在在地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
实施因材施教的关键是对学生有深刻而全面的了解,准确地掌握学生各方面的特点,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孔子就十分注重观察、研究学生。
他采用的方法有“听其言而观其行”,以及“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废哉,人焉瘦哉?”即通过观察和与学生谈话进行全面了解。
正因为如此,孔子十分熟悉他的学生的特点与个性;正是基于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孔子的教育和教学才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来进行。
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对于现在实施素质教育也是大有启发的。
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我们的教育模式采用的是“一视同仁”的做法,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能保证全体学生的素质都得到提高。
另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评估片面,只考查学生“正课”分数,高分择优。
学生的思想品行、身心素质、个性特长等,一律被置之度外。
于是造成了“高分低能”、个性特长被扼杀等可悲的现象。
今天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就应该吸取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而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培养的目的。
1、以兴趣为导向,分层次施教只有在以兴趣为动力的条件下,才谈的上教育的效果;不讲兴趣的教育,造就出的不是庸才便是蠢材。
教育学孔子知识点归纳总结
![教育学孔子知识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67d9b1b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f7.png)
教育学孔子知识点归纳总结教育学孔子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目标与价值观:孔子认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人的仁德,使人们具备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他追求的是人的全面发展,通过教育去做好人、做有道德的人,并通过道德实践来实现人的自我完善。
2. 教育方法与过程:孔子主张以循循善诱的方式进行教育,注重启发学生、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发展。
他提出了“三纲五常”的教育内容,即父子之纲、君臣之纲、夫妻之纲,以及忠、孝、仁、义、礼五个常行之道德规范。
3. 教育环境与条件:孔子强调教育必须在良好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包括有好的师资、优质的教材和教具,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等。
他也强调国家政治制度的稳定与和谐对于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在国家政治稳定的情况下,才能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4. 教师角色与使命:孔子非常重视教师的角色和使命,他认为教师应该是学生的榜样,注重自身修养和素质的提升。
他提出了“为政以德,以德报德”的观念,也就是通过自己的高尚品德和道德行为去影响和启迪学生。
5. 教育意义与价值:孔子认为,教育是改造人的工具,通过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和社会的发展。
他强调教育的人本主义价值,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对于个人自我实现和社会进步的意义。
二、孔子的教育原则孔子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的原则:1. 以德育人:孔子认为德是最重要的教育方式和内容,他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做人的修养。
他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教,道德不完。
“这句话体现了他对于德育的高度重视。
2. 以教为主:孔子强调教育要以教为主,要善于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育活动。
他说过一句名言:“教无常师,才无常友。
”这句话强调了教育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和启发的重要性。
3. 以乐育人:孔子提倡“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他认为通过开展有趣的教学活动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教学原则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教学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f8c56657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5b.png)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教学原则三千年前,以弟子三千著称的孔子,开创私学,成为中国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他认识到只有通过改造人才能改造社会,因此以毕生的精力从事教学活动,从事平民教育的实践,从事培养人、改造人的事业,使教育的性质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为中国后世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一切使他成为中国教育事业当之无愧的开山鼻祖。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所以,孔子的教学方法,既包括教的方面,亦包括学的方面。
第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很多时候,孔子只是提出问题,并不作答,也不要求弟子回答,只是让他们自己去领会。
如:“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里仁》)有时候,孔子对弟子的问题不作正面回答,反而就问题提出问题让他们去思考。
《八佾》记载: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
”教者要善于启发诱导,学者要善于领会。
再如:季路问事鬼神。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先进》)子曰:“予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孔子的这种启发式教学对后代的教育影响深远。
我们连云港市新推出的高效课堂,要求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能成为课堂的主体,对教育者的启发式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因材施教。
教育者要对教育对象的性行、品格、天赋条件有清楚的了解,方能做到因材施教。
他曾说:“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先进》)如《为政》所载,孟懿子问孝。
孔子的回答是“无违。
”并进一步对樊迟解释说,无违的意思就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这是因为孟懿子乃是孟僖子的儿子,孟僖子死前嘱咐他的两个儿子拜孔子为师,就是为了让他学礼。
孔子因材施教思想及具体施教方法
![孔子因材施教思想及具体施教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62059047cf84b9d528ea7a2c.png)
类别:宝宝成长日记
标签:因材施教特长差异
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和方法始自孔子,朱熹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注重在人的差异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教育方法,促进每个人的发展,是科学求实的。这一理念是孔子留给后世的弥足珍贵的教育思想财富。
二、 依据不同个体实际,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孔子在全面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子路曾经问孔子:“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要立即去做吗?”孔子回答说:“家里有父兄怎么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自己做主张呢?”当冉求问同样的问题时,孔子却回答:“当然应该去做!”在一旁的公西华很不理解。认为老师讲话前后不一致。孔子说:“子路遇事轻率鲁莽,所以要抑制他一下,使他谨慎些。而冉求遇事畏缩不前,所以要鼓励他大胆去做。”
一、 全面深入了解,注重个体差异。
全面深入了解孩子,注重个体差异,是孔子因材施教教学实践的前提条件。他把学生按年龄、智力、性格、气质、才能、志向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类、归纳;还注意到学生在智力灵活性方面有着明显差异。
孔子曾评价他的学生:“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客言也”。这些无不反映孔子对学生之间才能差异的明察。
我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教学做合一”,“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所以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
每一个孩子都是活生生的具体可感的人。因此,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必须尊重孩子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孟子在继承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同时,又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他根据学生的不同 特点指出了五种因材施教的方法。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尽心上》)。
孔子的德育思想
![孔子的德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ee68887f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23.png)
孔子的德育思想一、因材施教孔子进行教学活动的特点,是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其智力水平的不同来“因材施教”。
孔子很早便注意到人的这个特点,所以他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语上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对于中等以上水平的人,可以跟他讲高深的学问,对于中等以下水平的人,贝,J不可以讲高深的学问。
”根据这个原则,他深入了解他的学生们的不同智力、兴趣和能力,掌握他们每个人的特点,并施以不同的教育。
二、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孔子是古代首位创立启发式教育的教育家。
他认为,教育学生不应该采取灌注式妁方式,而是要结合教学同时诱导他们主动思考,如思考后仍不得要领时,再去开导他;其次是要在他想说出自己意见而又说不出时,再去启发他况出来。
另外,一定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这总的精神是指教学时不能只强迫灌输,而是要培养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孔子的这一论点是非常高明的,他要求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善于推论,闻一知二,举一反三。
三、内省在孔子看来,人是教育的对象,也是道德的主体,无论在道德实践中,还是在德性的涵养中,自我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孔子认为一个人道德境界的提高,美德的养成,主要不是靠“外烁”,而是靠“内化”依靠自我的努力与锻炼,内在的修养与锻炼才能使人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从中可以看出孔子从道德论上肯定了每一个主体为善为恶的自觉和自由。
四、发挥榜样的作用在孔子看来,榜样的作用主要从两个方面发挥:一是典范。
孔子认为典型人物的高尚想、规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是有效的道德教育方法。
孔子在教学中常用品德高尚的人物来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他主张向贤者学习,不要向不好的入学习,以不贤人为镜子,看自己有没有他们同样的缺点。
二是示范。
孔子不仅以知识教人,而且以言行风范感人,处处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化弟子,为世世代代所仰慕。
孔子虽然博学,精通六艺,但却非常谦虚好学,不知疲倦。
他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试述孔子教育思想中蕴含的教学方法论
![试述孔子教育思想中蕴含的教学方法论](https://img.taocdn.com/s3/m/44905b85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68.png)
试述孔子教育思想中蕴含的教学方法论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和理论还影响到中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教他做的方法,通过长期的实践证明,他们是科学的,有效的。
本文主要从四点阐述了孔子教育思想中蕴含的教学方法论,既启发诱导、学思并用、谦虚诚实、温故知新追求领悟。
学习孔子教育思想中蕴含的教学方法论有助于我们从现代性的视角去认识孔子思想中的合理因素和现代意义,重新认识和利用孔子哲学思想的精髓,以指导我们的生活实践。
也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推进文化。
标签:孔子;教育;教学方法论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許多教育思想和理论至今还影响着我国的教育发展,特别是他提出的教学方法论,通过长期的实践证明,它们是科学的、有效的.当然,由于受时代的影响,他的思想政治意识发展主要可以代表奴隶主社会阶级的利益.他的认识论在不知不觉中包含了朴素唯物主义的元素,他强调“活的知识”,但重视后天的经验和学习,主张“更多的气味”和“更多的看到”,并把“气味看到”作为最可靠的知识来源。
显然,他的教育思想有许多地方是可取的,值得借鉴。
下面就孔子的教学方法论思想谈谈本人的浅见。
一、启发诱导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首创者,他道出了启发教学的真谛,孔子认为教师应在学生达到一定境界时再加以启发,才能发挥启发的作用.这不仅注重学生需要得到启发,学生们思考后,激发了为了整体判断,但更令人振奋的老师,让学生自己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问题和解决问题。
“心愤口悱”和“举一反三”是学生在我们一定基础上发展进行一个积极创新思维的表现,总之,启发学生思维切不可越俎代庖。
孔子认为启发要建立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基础上,一旦学生的头脑中出现了问题,有所感悟有还不很明朗的时候,便是进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愤’、悱’状态,这就是启发的最好火候启发式是关于教学方法的一个原理,教学中无论采用什么具体方法教学,都应该符合这一原理。
孔子的教学方法及原则
![孔子的教学方法及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c58a2974bd64783e09122b80.png)
孔子的教学方法及原则“举一反三”、“启发”这两个词对我们来说太熟悉了,它出自《论语·述而篇》。
原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这里有三个词需解释清楚。
“愤”,原意是“烦闷”的意思。
许多人解释为:思考问题有疑难,想不通的样子。
应该不错。
一个人对一个问题有了疑惑而百思不得其解时心里就会烦闷,就急着要弄清楚这个问题。
“悱”,意思是心里想说口里却说不出来。
一个问题,在心里似乎懂了却又表达不清楚。
“隅”,角落的意思。
孔子这段话的意思:不到了有疑难而急着要弄明白的时候,不启发他,不到了心里想说而口里又说不出的时候,不启发他,举一个例子,不能由此及彼推出其他的问题,就不对他说第二遍了。
我教了40年的书,没有这样教过弟子。
弟子们不会自己主动到了“愤”、“悱”的地步。
一般是:讲课时,给弟子们提出一些问题,逼着让其思考。
弟子们还没有到了“愤”、“悱”的时候,我就耐不住启发了。
“你们说,是×××吗”?弟子们答道:是。
有气无力或者震耳欲聋。
有一次,我就这样给弟子们讲课,接连提了几个问题,他们都不假思索地答道:是!我突然问:“昨夜,是你们杀人了吗?”,弟子们脱口答道:是!反应过来后,全班哈哈大笑。
也许,我们还以为这就是启发式教学了。
年轻时,听函授广播课,说,河南有一个中学语文老师给同学们讲毛主席的七律《送瘟神》。
老师采用启发式教学。
老师问同学:春风杨柳多少条?同学们答:万千条!老师问:六亿神州尽什么?同学们答:尽顺尧!这就是我们的启发式教学了。
那孔子是如何教学生的呢?《庄子·渔父》记载: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
意思说:孔子游历到一个叫缁帷地方的树林,他坐在一个长有杏树的土坛上休息,弟子在一边读书,孔子则弦歌鼓琴。
这是一种怎么样的教学情境呢?弟子们坐在树荫下读书,没有到了“愤”、“悱”的时候,孔子便在杏坛上弦歌鼓琴。
孔子论教学原则与方法
![孔子论教学原则与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40c661db19e8b8f67c1cb974.png)
孔子论教学原则与方法为了实现培养人才的目的,孔子在建构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教育内容体系的同时,积极探索,在教学方法论上颇有建树,提出了一系列反映教学规律的原则和方法,为中国古代教学理论的发展揭开了新篇章。
孔子在长期从事私学教育活动的基础上,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
首先,关于教师如何教的问题,他的经验是:1.[启发诱导];2.[因材施教]其次,关于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孔子在长期指导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积累了宝贵而又丰富的经验:1.[立志有恒,锲而不舍];2.[虚心笃实,不耻下问];3.[学思结合,学思并重];4.[学行结合,学行并重]。
孔子论教学原则与方法:如何教——启发诱导孔子在教学过程中最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启发诱导。
孔子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倡并运用启发诱导教学原则和方法的教育家,孔子的启发诱导要比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早几十年。
在孔子看来,学生掌握知识是一个主动探索和领会的过程。
因此,他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其至理名言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由此可见,孔子提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握住讲解问题的最佳时机,及时施教,当学生思考问题已有所得,欲表达又表达不清楚时,教师要给以及时的启发,这里关键的问题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把教学变成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否则,越俎代庖,搞填鸭式,满堂灌,代替思考和表达就会导致教学过程的失败。
这是孔子强调的启发诱导教学原则的第一层意思。
孔子强调启发教学的第二层意思就是,启发诱导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必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逻辑推理能力。
孔子的启发诱导运用的非常成功,很受学生欢迎。
孔子论教学原则与方法:如何教——因材施教因材施教亦是孔子运用得最成功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孔子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情况,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和教学。
孔子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个成功地运用因材施教的伟大教育家,但“因材施教”的命题却是由宋代的教育家,理学的奠基人程颢、程颐兄弟二人在总结孔子教学经验时概括而成的。
孔子的教育教学原则
![孔子的教育教学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428d00a4a58da0116d174925.png)
孔子的教育教学原则作者:高级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9年第21期孔子开办平民教育,培养学生成为人才,有其独特的教育教学原则,《论语》中记载的有:一、“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原则孔子眼里的人才,应该兼具文化素养与行为规范,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原则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就是要广泛学习文化知识,再以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篇6·27》)。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 博学于文,这个文不仅是文学,而是代表了一切学术文化。
以现代名词来说,包括了文法、文理和一切知识。
所以说要博学于文。
博就是渊博,样样要懂,才能成为通才。
但是渊博的人,常是样样都懂,门门不通。
所以先求渊博;后要求专精。
要渊博而专精,并且还要约束自己,做人处事最在合礼。
孔门的思想要讲礼,礼并不是教我们行礼,而是《礼记》所包涵的文化精神。
孔子说如果做到这样,大体上人生的道路,可以走得出来,不会离谱太远了。
“弗畔”,畔通叛,“弗畔”,就是没有离经叛道的意思。
这就清楚地说明了孔子的教育目的。
他当然不主张离经叛道,那么怎么做呢?他认为应当广泛学习,而且要用“礼”来约束自己。
说到底,他是要培养懂得“礼”的君子。
二、启发性原则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篇7·8》)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这是教育方法也是教育原则。
所谓“愤”,就是激愤的心情。
对于不知道的事,非知道不可,也是激愤心理的一种。
如有一件事,对学生说,你不行,而他听了这句话,就非行不可,这是刺激他,把他激愤起来。
“启”就是发,在启发之前,先使他发愤,然后再进一步启发他。
“启发式”教学原则,不到学生努力想懂而懂不了,我不去开导;不到学生努力想说而说不出,我不去引发。
浅谈孔子的“启发诱导”教育
![浅谈孔子的“启发诱导”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386916af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11.png)
浅谈孔子的“启发诱导”教育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古代中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相传其前后有弟子三千余人,培养了不少博学多才的学生。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他总结、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
这些理论不仅在当时行之有效,对于今天教育改革仍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孔子的教育教学理念在今天仍被大众广泛赞誉的有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等思想。
其中尤以启发诱导最为人称道。
一、孔子眼中的启发诱导在孔子著名的教学原则和方法中,启发诱导处于重要的位置。
“举一反三”,实行启发式教学。
在教学方法上,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就是说对于学生,先使他经过苦思冥想,如果想不明白,心中有疑惑的时候再去启发他;当学生经过深入思考,心中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再去开导他。
这样,他所学的的知识才能巩固。
孔子就如何保持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已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主张,“能近取譬”,即善于运用学生比较熟悉能被理解的浅近事物阐发较为深刻的原理。
他主张多方设计情境,令学生始终感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处于“欲罢不能”的状态,这样才能使学生“闻一而知二”、“闻一而知十”、“告诸往而知来者”,从而既能主动获取更多的知识,又能发展思维能力。
而对于那些不肯主动刻苦钻研的学生,实行启发式教学是使学生融会贯通的重要途径,历来为执教者所重。
而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试行,确实难能可贵。
而如何坚持启发诱导呢?第一,努力尝试多种方法,使学生达到“愤”、“悱”的状态。
也就是说抓住良机适时教育。
孔子教育教学方法灵活多变。
《论语·子罕》中有言:“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第二,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当其可而教。
就是说如果在旧的知识没有掌握的情况下,就不再传授新的知识了。
第三,温故知新。
论语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凡是照本宣科,不知道所教学科知识的重难点的老师都是不合格的。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82cae60c0722192e4436f60c.png)
孔子的教育思想内容提要: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顺应历史的发展趋势,确定了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教育思想。
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采取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儒家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汇编,其中孔子最重要的仁、礼思想、教育思想、人才观,是儒学的基本范畴。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当代教育孔子,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一生热爱学习,后半生主要从事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在教育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创立了我国上第一所私学,毕生从事教育事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个东西方文明,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含有丰富的唯物辩证法因素,因此至今仍有不朽的生命力,它对今天的教育仍然有积极的意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从中我们可以获得极大的教益和启示教育思想(一)“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教育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和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的发展和老师的发展,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
他的教育思想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孔子从“文、行、忠、信”四个方面教导学生不仅要学典籍文献,进行道德实践,而且对人要忠诚,办事要讲信用。
一是以人为本。
他承认人的成长,教育起着决定作用。
《论语·阳货》中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后来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是教育和学习的结果。
他认为:第一,人的先天素质并无差别,人生来应该是平等的。
第二,他也意识到人的个性差异,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环境习染各不相同之故,是后天作用于先天的结果,这就大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二是以德为先。
其次才是文化知识的学习,所以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道德教育占首位,文化知识的学习必须为德育服务。
(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孔子,作为我国第一所私学的开创者,主张“有教无类”,提倡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方法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b2e413e367ec102de3bd898b.png)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方法1.立志有恒孔子常和学生们“言志”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孔子认为"立志"是重要的起点,但要坚持和实现其志向,并不是容易的事。
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少年有志,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才立,可见立志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
确立志向后,又经过长期不懈地学习、修养,使之思想、感情和行为,达到道德的高度自觉与"不逾矩"的境界,表明了道德教育的终身性、长期性和阶段性。
总之,志向的确立和坚守,决定于个人信仰和主观努力,是精神性的、内在的,不是依靠外力强制可以改变的。
我们今天不能以孔子的志向为志向,但是他这种强调立志的思想,他主张道德教育要解决确立志向的经验,却值得我们吸取。
2.克已内省在人与人交往的关系中,有一个如何对待自己和如何对待别人的问题,这两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孔子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主张重在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他把这称之为"克已"。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是说要开展主观的思想分析,见善则学,不善则改。
孔子认为内省是日常必用的修养方法,在学生中间积极提倡,他的学生曾参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思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办事没有尽心竭力吗?与朋友交往不讲信用吗?老师传授的学业没有认真复习吗?学生以社会规范为准,对行为进行自我检查,以便及时发现不符合规范的情况,避免继续在行为方面犯错误,这样就经常起一种监督作用,使之不敢放任,或纯用感情来支配行为,这种经验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3,改过迁善孔子说:"丘有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他反对有人对过错采取不承认的态度,"小人之过也必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d9383e89d0d233d4b14e69ab.png)
孔子的教学方法,启发诱导
讲究教法,循循善诱。孔子认为教师要讲究 教学方法,善于启发学生的心智。“温故而 知新,可以为师矣”。教师必须自己经常温 习故业,融会贯通,做到有新的领悟、新的 体会、新的发现,才能胜任教学工作。教师 不仅给学生以知识,还要使学生独立求知, 独立思考,并能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这 样才算是好的教师。
孔子教育思想的局限
孔圣人办教育和现代西方的课堂、学校教育制度相当,孔子 当为教育家了,但是孔子当时的教育内容可能有些问题,可 能有些狭窄,笼统地讲有点像文学院,官学院的味道,好象 没有技术学院的味道。后来科举制度所传授的内容,不出五 经四书的范围,完全是迎合政治需要的教育,这种教育比西 方广泛研究、传授的教育方式差距很大。说的苛刻点孔子以 来的科举制度,不是真教育,而是政治新娘、政治伴侣们的 嫁人技巧
孔子的教育思想实际导致了从政者如何获得、维护 当官的技巧,是为少数个人服务的。在这样的思想 局限下,中国两千年来的政治制度稳定不变。现代 社会不同,西方的政治教育超越了教人如何获得、 维护当官的技巧,而是直接讲政治的原理、效率、 技术,西方人为了达到最大的政治投资效益,政治 像机器一样被不断地发明、设计、制造、对比试验, 所有的从政人员,就像技术工程师一样在不断地构 想更合理的政治机器,政治事物的处理就象流水生 产线一样,一环套一环,很有秩序、效率和观赏性。
孔子办教育的目的就是为当时的统治阶级培养有用 的人才,力图使社会走向理想中的境地。他所培养 的人才,应该是“志于道”之人,是为了维护社会 道德意识而能够杀身成仁的人。在维护社会意识的 同时,孔子也强调社会人民大众的利益,“因民之 所利而利之”,主张民有所生有所养,注意尽量减 轻对民众的剥削。但这些主张是建立子建设理想社 会教育目的基础之上的。。
论孔子的教育方法
![论孔子的教育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df2657d176a20029bd642daf.png)
论孔子的教育方法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
他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
为了实现培养人才的目的,孔子在建构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教育内容体系的同时,积极探索,在教学方法论上颇有建树,提出了一系列反映教学规律的原则和方法,为中国古代教学理论的发展揭开了新篇章。
孔子在长期从事私学教育活动的基础上,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
在《论语》中,从教学方法上看,孔子与其弟子的对话,表现了一种启发、讨论式的气氛。
孔子的那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态度,处处对学生起着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作用。
孔子不但明确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三隅反”,他的谈话言简意赅,要求点到即止,启人心扉,导以智慧,而且他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十分了解,做到因材施教,对于“问仁”、“问政”、“问学”等方面,他都能区别对象,作出有的放矢的不同的回答。
反观我们今日的教育,总是习惯于统一教案、统一教材、统一标准答案,课堂上多半只是教师讲,学生听,往往施行满堂灌,大搞注入式。
这种教学方式显然不利于个性发展和创新人才的成长。
研究孔子的教学方法,能给我们的教学改革带来很大的启示。
一、孔子的教学方法孔子被尊为中国的圣哲先师,其思想博大精深,其风范千秋流芳,举世公认。
关于教学方法,孔子有诸多辉煌创造如: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温故知新、循序渐进、叩其两端、举一反三等行之有效的方法,至今仍在学校的教学中发挥作用。
1.启发诱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孔子有句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启发”一词由此而来,“举一反三”成语亦由此而来。
按照朱熹的解释,孔子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一个人不发愤求知,我是不会开导他的;如果一个人不是到了自己努力钻研,百思不得其解而感觉困难的时候,我是不会引导他更深入一层的。
不难看出,孔子的这种启发式教育的精神就是学习的主动权必须交给学生,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其学会举一反三;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只起主导作用,即对学生有目的地引导和及时启发。
论述孔子的教学实践(3篇)
![论述孔子的教学实践(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3474968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a8.png)
第1篇摘要: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其教学实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孔子教学思想的分析,探讨其教学实践的特点、方法和成果,旨在揭示孔子教学实践的传承与创新精神,为现代教育提供借鉴。
一、引言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创立的儒家学说,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以其独特的教学实践,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弟子,成为后世传颂的典范。
本文将从孔子教学实践的特点、方法和成果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二、孔子教学实践的特点1. 崇尚道德教育孔子认为,道德教育是教育的基础,是培养人才的关键。
他主张“仁者爱人”,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在教学实践中,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他们在品德、学识、能力等方面全面发展。
2. 因材施教孔子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和特长,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他认为:“因材施教,方能成才。
”这种教育理念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成长。
3. 强调实践与体验孔子认为,知识来源于实践,教育应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体验。
他提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4. 注重师生关系孔子主张师生之间要建立良好的关系,相互尊重、信任。
他认为:“教学相长”,教师应虚心向学生学习,共同进步。
这种师生关系体现了平等、和谐的教育氛围。
三、孔子教学实践的方法1. 讲授法孔子善于运用讲授法,通过系统、深入地讲解经典著作,使学生掌握知识。
他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授过程中,孔子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主动探究。
2. 启发式教学孔子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他提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3. 实践教学孔子注重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能力。
孔子的几种主要教育思想及应用
![孔子的几种主要教育思想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debffde6102de2bd96058890.pn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孔子的教育原则和方法主要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这些原则和方法对我们今天的教学实践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一、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卫灵公》)即对人无区别地加以教育的主张,首创私学,广收门徒,只要“自行束脯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述而》)即只要自愿拿着十条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
这样使“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的颜回和“无立锥之地”的仲弓及冬天“以芦花衣之”的闵子骞得以置身于孔子门下,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
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是面向全民提出的,他希望无论是名门望族、殷实之家还是篷牖茅椽、绳床瓦灶之户都可以接受他的教育。
二、因材施教
孔子认定“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和“学而知之”,但同时也看到了人的天赋和资质的不同。
孔子发现了受同样的教育而结果不尽相同的情况,并且提出了“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语以上也”。
因此孔子在教育过程中善于把普遍要求与个别指导结合起来,针对学生的不同性格、资质、爱好和特点因材施教。
⒈知人之深
孔子对弟子求学态度的认识非常深刻,他高度赞扬颜回的好学,“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则亡,未见好学者也”《雍也》,宰予因课堂睡觉而遭到孔子的“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的批评。
孔子不但对学生的求学态度认识深刻,而且对学生的个性、才能、德行把握准确,洞悉深刻。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彦”。
《先进》
德行(德行好的):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关于辞令的):宰我、子贡;政事(擅长政事的):冉有、季路;文学(通晓文献知识的):子游、子夏。
孔子对自己的弟子了解非常深刻,为他因材施教奠定了基础。
⒉育人之准
下列一则孔子教学案例,可以说孔子因材施教的精典。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
同样的问题,异样的回答,分析有针对性。
正是凭借这一方法,使其门下不同资质的弟子均受到良好的教育,成为有用人才。
三、启发诱导
“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子罕》)这是颜渊对其老师孔子这一教导方式的概括和评价。
循循善诱就是善于有步骤地启发诱导,而不是生硬灌输和强加于人。
孔子之所以创造并运用这一方法,一是他深刻了解个人能动性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作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启发诱导就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自觉性的过程。
二是从师道上看,孔子主张师生之间相互切磋,相互启喻,启发诱导就是科学相长的过程。
三是孔子着意于培养的是创造型的人才,故不看重、不拘泥于一技一艺的传授,启发诱导就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
四、学思结合
“学”是获得知识的主要手段,孔子对此有着独特的体验和感受。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卫灵公》)孔子坚信“学而知之”的信念,“我非生而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所以他培养学生的主要手段就是鼓励弟子勤学、博学。
孔子认为不学而思无益,但对于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却认为相当重要。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惘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迷茫。
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产生疑问并解除疑问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