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试题)

(一)吴起守信(明宋濂)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①下列解释不准确的的一项是()

A.诺,期返而食。诺:表应答。好。

B. 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求:请求。

C. 其为信若此。

D.宜其能服三军欤?宜:应该。

②与句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是()

例:待公而.食。

A.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C.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D.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

③与加点的词的用法一致的是()

例: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A.岁.征民间。《促织》

B.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劝学》

C.追亡.逐北逃跑的士卒。《追亡逐北》

D.啼.告母。《促织》

④翻译下面的句子。

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参考答案)1、B。2、C。3、B。4、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朋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

(二)北人食菱(明江盈科)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非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①下列解释不准确的的一项是()

A. 席上啖菱,并壳入口。啖:吃。

B. 其人自护所短。护:掩盖。

C. 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热:热火,即病毒。

D. 夫菱生于水而非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强:强劲。

②与加点的词“以”的意义、用法相同的是()

例: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A.折藏之,归以.示成。《促织》

B.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蔺相如列传》

C.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过秦论》

D.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劝学》

③与例句句式不一致的一组是()。

例: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

A.拜送书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C. 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D.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④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菱生于水而非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参考答案)1、D。2、A。3、D。4、菱角生长在水中,(他)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为了装作有学问,硬要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三)寇准读书(宋:佚名)

初,张咏在成都,闻准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不可不读也。”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①下列解释不准确的的一项是()

A. 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及:等到。

B. 准严供帐,大为具待。大:隆重。

C. 咏将去,准送之郊。之:结构助词,的。

D. 准莫谕其意。谕:通“喻”,明白。

②与加点的词的用法一致的是()

例: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

A.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B.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

C.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琴声。《廉颇蔺相如列传》

D.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与例句句式一致的一组是()。

例:此张公谓我矣。

A.有不见者,三十六年。《阿房宫赋》

B.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阿房宫赋》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D.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翻译下面的句子。

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

(参考答案)1、C。2、D。3、B。4、寇准是少见的人才,可惜他知识学问不够啊。

(四)邴原泣学

明代:礼赞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伤感,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注:邴原:邴,音bǐng,是三国时魏国人。

①下列解释不准确的的一项是()

A. 数岁时,过书舍而泣。过:路过。

B. 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亲:亲戚。

C.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伤感,故泣耳。愿:希望。

D. 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徒:仅仅。

②与加点的词的用法一致的是()

例: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B.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

C.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

D.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促织》

③与例句加点的名词用法一致的一组是()。

例:欲书.可耳!

A.奉璧西.入秦。《廉颇蔺相如列传》

B.吾师.道也。《师说》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

D.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④翻译下面的句子。

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参考答案)1、B。2、C。3、C。4、孩子你如果有志向,我传授你知识,不收学费。

(五)朝三暮四(先秦:佚名)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注:①狙(jū)公:狙:猴子。养猴子的老头。②芧(xù):橡树的果实,俗称“橡实”。

①下列解释不准确的的一项是()

A. 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解:懂得。

B. 俄而匮焉。而:词尾,没有实在意义。

C. 狙亦得公之心。心:内心想法。

D. 损其家口,充狙之欲。欲:贪欲。

②与加点的词的用法一致的是()

例: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

A.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B.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赤壁赋》

C.赵岂敢留

璧而得罪于.大王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D.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

传》

③与例句中加点的词用法不一致的一组是()。

例: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

A.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

B.舍.相如广成传。《廉颇蔺相如列传》

C. 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D.试使斗而才.。《促织》

④翻译下列句子。

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

(参考答案)1、D。2、C。(介进对象,D介进对象,却表被动)3、C。4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足够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