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古诗教学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高年级古诗教学策略浅析

中国是抒情诗的国度,咱们炎黄子孙血液中就流淌着抒情的因子。在中国的诗歌长河中,古诗无疑是这条河流中最激荡、最动人的部分。它是陈酿佳酿,它是耀眼明珠,它是灿烂星辉。我们要用古诗去滋润祖国的花朵,用古诗浇灌他们,使他们永怀一颗审美的心

灵感受世界,用诗一样的语言表达他们对世界的感受。

古诗教学在小学教学中像一块难啃的骨头,有着丰富的营养,却

无法充分吸收其中的养分。新课程标准要求诗词教学应该在学生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一直在探索如何在小学高年级的古诗教学中把这块骨头溶解,提升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探索中笔者把古诗教学策略归结为三个字:读、说、仿。

一、体味诵读,读出诗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坡讨源,虽幽必显。”诗是抒情的,诗的一切形式都是诗人情感的集中体现。读者若不能“以心观文”,就无法理解诗歌的内在情感,在“以心观文”之后通过诵读把这种情感表达诉诸于声音,通过声调的抑扬顿挫来感染自己甚至其他的读者。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应该充分地让学生用心去品读,“以心观文”,然后通过声调的抑扬来表现出诗歌的情感。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营造氛围,使学生很快地进入诗歌诵读情景中。

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好情景,营造与诗歌情感相对应

的氛围,让学生从课堂情景进入诗歌朗读的氛围,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走进诗中所描绘的意境。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所以,笔者在课堂上总是提倡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可以齐声读、个别读、自由读,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品味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如学习白居易的《忆江南》一诗,要体会作者对江南的无限热爱之情,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在教学中,我惊喜地发现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眼里流露出了一种向往之情,似乎非常渴望一睹江南的美丽风光。这时,学生已经融入了诗人的情感世界。学完全诗后,我再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此刻,学生仿佛陶醉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南春景中,并把这种陶醉之情用他们的声音传达出来。

二、自由表达,说出诗情

小学生的表达欲望是很强烈的,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不但拥有较强的表达欲,并且已经有一定的深度了。这时候,作为教师应该养护学生的这种表达诉求,尽力满足他们,激励并保护他们的表达欲。笔者在诗歌教学中,通过诵读让学生自己感受诗人的情感,进入诗人所描绘的意境之中。一旦学生陶醉于其中的时候,就可以抛出一些问题,或者让学生自由表达其对诗歌的感受。

比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在配乐朗诵之后,让学生讨论诗人与孟浩然的感情如何?你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时候,学生就有很多话说,因为他们已经在诵读中品读出了诗人的情感。有的学生从“故人”两字来体会诗人和孟浩然是

好友,离别依依。有的学生从最后两句品读出诗人一直站在堤岸上目送孟浩然,直至帆船消逝在碧空尽头,只有长江在奔流不息。有的说“这时候只有诗人一人孤独地立于广阔的天地中,天地有多大,内心的惆怅就有多深”。学生之所以能有这么深刻的体会就是因为他“以心观文”,真正用心地体会诗人的情感世界。因此,不要低估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教师一定要善于引导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求,把他们内心感受的情感用他们独特语言表达出来,并适时予以表扬。

三、笔端改写,“写”出诗情

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最有效地提高学生诗歌审美能力的办法是让学生自己改写诗歌。

这种改写最简单的方式可以是用换词法。用这种换词法最直接的作用就是让学生体会诗人用词用语的绝妙之处。比如在教学《泊船瓜洲》时把“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让学生用换词法,找其他的字来代替“绿”字。学生可能会找“吹”“到”等词,接着让学生比较“绿”和“吹”“到”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样的区别。这时候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体悟到诗人用词的精妙。

第二种改写方式是把古代的诗歌用现代优美的散文语文表达出来。笔者在课堂上经常做这样的尝试。日积月累发现,学生在改写一段时间之后,语言表达水平逐渐上升,对于诗歌的品读、鉴赏能力也逐步加强。

古诗是我国文苑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华民族文化中闪耀的明珠。

“腹有诗书气自华”,作为新世纪的教师,我们要引领孩子在古诗的海洋里遨游,让孩子在经典诗歌中汲取营养,滋润他们的心灵,积淀他们的文学素养,提升他们的审美水平,传承民族文化精髓,开拓文学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哈薇主编.青海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编.坚实的脚步、灵动的解读[m].青海人民出版社,2005.09.

[2]陈丽婷著.我的生命化教育之梦[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岔河中心小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