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的性质》_说课稿·优选.
小学科学1空气的性质(教案)
小学科学1空气的性质(教案)教案:小学科学1 空气的性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空气是物质,具有质量和占据空间的性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总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空气是物质,具有质量和占据空间的性质。
2. 学会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空气的性质。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1. 导入(约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出课题:“同学们,你们都知道什么是空气吗?空气有哪些性质呢?”引导学生思考。
2. 知识讲授(约10分钟)通过图示或实物展示,简单介绍空气是由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多种气体组成,具有质量和占据空间的性质。
3. 实验探究(约20分钟)步骤一:观察气球的变化a. 学生们分成小组,每组准备一个气球和一个空的矿泉水瓶。
b. 将气球套在矿泉水瓶口上,保持气球内部没有空气。
c. 让学生们用力按下气球,观察气球内的变化。
d. 让学生们找出气球内的东西是什么。
步骤二:空气的质量展示a. 向学生解释气球内的东西其实是空气,空气具有质量。
b. 展示一个精确的天平,将气球放在天平上,并注意气球的重量变化。
c. 让学生观察气球放置在天平上称重时的变化。
步骤三:空气的占据空间展示a. 向学生提问:“如果我把空气倒进一个玻璃杯,空气会不会溢出来?”引导学生思考。
b. 取一个玻璃杯,将它倒置放在桌子上,用一张纸覆盖住杯口,轻轻拉出纸。
c. 让学生观察纸是否受到空气的压弯。
d. 分析并总结为什么纸会受到空气的压弯。
4. 知识巩固(约10分钟)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巩固学生对空气性质的理解。
5. 拓展延伸(约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空气性质有关的现象呢?请举例说明。
6. 归纳总结(约5分钟)让学生基于实验和观察结果,总结空气的性质,并进行简单的归纳。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通过实验探究和观察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空气是物质,具有质量和占据空间的性质。
《空气的性质》精品教案
《空气的性质》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的性质。
2.学会用简单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和性质。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空气的性质,掌握证明空气存在的方法。
2.难点:理解空气的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1.谜语导入:“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生命世界当个
宝,每时每刻少不了。
”引出空气的话题。
2.提问学生如何知道空气的存在。
2.认识空气的存在
1.用塑料袋捕捉空气、把杯子倒扣在水中等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让学生说说自己感受到空气存在的例子。
3.认识空气的性质
1.介绍空气的性质,如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占据空间等。
2.通过实验验证空气的性质,如把气球吹大、把纸团放在杯子里倒扣
在水中等。
4.总结
1.总结空气的存在和性质。
2.强调空气对生命的重要性。
5.作业布置
1.让学生回家用不同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并记录下来。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说课稿空气的性质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说课稿空气的性质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说课稿空气的性质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说课稿空气的性质,欢迎大家分享。
一、说教材二、说教法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本节课让学生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的探究活动,加强了科学学习的探究性,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乐趣。
三、说学法1、“操作——发现”的方法2、“猜想——验证”的方法3、“观察——归纳”的'方法(一)谜语导入,感受空气四、说教学过程谜语: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动物植物都需要。
关于空气,你都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呢?问题:1、探究空气占据空间(二)动手实验,自主探究怎样才能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抓住呢?谁能把套在瓶子里的气球吹起来?讨论:为什么瓶子里的气球吹不起来?可能与什么有关?怎样才能把瓶中的气球吹大呢?方案1、剪掉瓶底;2、用钉子在瓶底打洞;3、将气球从瓶口取下直接吹……2、探究空气的流动性风吹过湖边的柳树,柳枝被吹动头发会被风吹起风吹风车,风车会转动风吹草原上的风车,风车会转动发电龙卷风会毁灭一切3、探究空气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议一议:在你的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到了空气能够被压缩这一性质呢?蹦蹦床轮胎跳跳球1、今天我们研究了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你知道了它的哪些性质?2、你能利用今天所探究的空气的三个性质,设计一件物品来让空气更好的为我们服务吗?(三)总结拓展,学以致用(五)、说板书空气的性质1、空气占据空间2、空气有流动性3、空气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本课结束!。
空气 说课稿
空气说课稿【空气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来源于高中物理教材第三册,属于必修二的内容。
主要涉及空气的组成、性质以及与生活和环境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空气的重要性,以及空气对人类和自然界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空气的组成和性质,了解空气的重要性。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与空气相关的现象,如风、大气压等。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关注空气质量,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空气的组成和性质,以及与生活和环境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空气的组成和性质,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小实验引起学生对空气的兴趣,让学生观察一根火柴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并引导学生思考火柴为什么能够燃烧。
2. 知识讲解(15分钟)2.1 空气的组成通过幻灯片展示,介绍空气的主要组成成分,包括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并让学生了解到氧气在空气中的比例约为21%。
2.2 空气的性质讲解空气的性质,如无色、无味、可压缩等,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性质。
3. 学生探究(20分钟)3.1 空气的重要性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空气对人类和自然界的重要性,例如呼吸、植物光合作用等。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没有空气,人类和自然界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3.2 空气与环境的关系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与空气相关的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温室效应等,引导学生思考空气质量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保护空气的重要性。
4. 拓展延伸(10分钟)通过展示一些与空气相关的实际问题,如风的形成、大气压的变化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并展开讨论。
5. 归纳总结(5分钟)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空气的组成、性质以及与生活和环境的关系。
6. 课堂练习(10分钟)布置一些小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如填空题、选择题等。
7. 课堂反馈(5分钟)通过随堂测试或让学生互相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空气的性质说课稿空气中有什么说课稿
空气的性质说课稿空气中有什么说课稿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空气中有什么说课稿‖的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的支持! 《空气中有什么》说课稿贾家庄小学郭溶新一、说教材这部分内容是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我们的周围的空气‖单元中的第三课,与《空气的性质》、《热空气和冷空气》、《空气也是生命之源》三课一起组成了这个单元,是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地球与宇宙‖的内容来构建的,属于―地球的概貌与地球的物质‖中―地球的物质‖范畴。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空气的物理性质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空气的组成,并为学生下一课理解空气是生命之源和认识空气的污染,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一)能力目标:能够用实验探究空气的成分。
知识目标:1.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气体。
2.知道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尊重事实,重视证据,能对空气成分的实验提出质疑。
(二)教学重点:了解空气的成分。
教学难点:设计空气成分的实验方案。
三、设计思路用层层递进的假说揭开科学的面纱——科学假说是对观察现象的一个假定性的解释,或者说是对提出的科学问题的一个推测性的回答。
在三支蜡烛的燃烧比赛中,通过观察,学生发现小杯子盖着的蜡烛先熄灭,大杯子盖着的蜡烛后熄灭,而没盖着的蜡烛没熄灭。
所以,学生得出了―空气多,燃烧时间长;空气少,燃烧时间短。
‖的假定性解释,再推测出―空气支持燃烧,蜡烛熄灭是因为没有空气‖的结论。
接下来,进行在―水槽里用无底透明塑料瓶熄灭蜡烛的对比实验‖,来验证这一假说。
通过实验发现:瓶中的水面只上升了一部分,也是就空气中只有一部分气体支持燃烧,燃烧后留下一部分空间,导致水只能进去一部分。
而蜡烛却熄灭了,学生推测―瓶中剩下的气体不支持燃烧‖。
怎么验证?学生设计出这样的方案:―打开瓶盖,把燃烧的火柴伸进去,看火柴是否熄灭了。
四年级科学教案空气的性质
四年级科学教案——空气的性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知道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节约和保护空气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空气的基本性质:空气的组成、空气的体积、空气的质量等。
2. 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空气的来源、空气对生物的影响、空气污染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空气的基本性质,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2. 教学难点:空气的组成,空气污染的原因及防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性质和重要性。
2. 利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空气的基本性质。
3.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空气污染的情况及防治措施。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性质的相关资料,实验器材。
2. 学生准备:记录本,实验器材。
教案内容请提供更多细节和要求,以便进行更精确的编写。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如吹气球,让学生感受空气的力量,引发学生对空气的好奇心。
2. 新课导入:介绍空气的基本性质,空气的组成,空气的体积和质量等。
3. 课堂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如吹灭蜡烛、气密性测试等,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4. 案例分析:介绍空气污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空气污染的原因和危害,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空气资源。
七、课堂练习:1.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如选择题、填空题等,巩固学生对空气性质的掌握。
2.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如何保护空气资源,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八、课后作业:1.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和记录家中的空气质量,了解家庭生活中的空气污染源。
2. 让学生思考如何改善家庭的空气质量,制定一个家庭空气质量改善计划。
九、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空气性质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实验和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年级科学教案 空气的性质-全国获奖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空气的性质》教案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第三小学执教者:邵天姣空气的性质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空气的基本性质有:无色、透明、没有固定形状、会流动。
2、空气有一定的重量。
过程与方法:1、运用实验的方法知道空气是有重量的。
2、能在实验中认真观察现象,详细的记录,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1、增强探究空气奥秘的兴趣,乐于参加探究活动。
2、养成有计划严谨的科学态度。
3、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讨论。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空气有一定的重量。
2、能在实验中认真观察现象,详细的记录,得出结论。
难点:在实验中收集证据,得出空气是有重量的结论。
三、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气球、塑料袋、线、小台秤、简易天平、打气筒、针、资料卡、记录表、瓶子。
演示实验材料:各种形状杯子、简易天平、小台秤、气球等四、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聚焦主题1、教师出示一个杯子。
2、学生观察杯子,交流杯子里有什么?——空气3、教师板书题目:空气的性质(二)前概念调查,了解空气的简单性质。
1、教师提问:空气是什么样子的?2、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思考问题,回答空气的性质(无色、无味道、无气味、透明、无固定形状、会流动)。
3、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空气的性质。
4、学生倾听其他同学回答并提出质疑,尝试解释空气没有固定形状,会流动的性质。
(三)引发质疑,探究空气是否有重量。
1、教师提问:空气有重量吗?2、学生体会水、书都有重量,思考空气是否有重量,发表自己想法并简单解释。
3、教师提问,如何研究空气是否有重量?4、学生思考讨论后总结出研究空气是否有重量方法(实验法、查阅资料法)。
探究实验:(1)教师ppt出示实验材料(秤、塑料袋、气球、打气筒、简易天平、瓶子,绳子,针)。
(2)学生根据材料分组讨论,需要的材料和实验的操作方法。
(3)学生汇报实验方案,师生共同总结出可执行方案及注意事项。
方案一:方案二:方案三:(4)学生总结出实验注意事项:1、简易天平保持水平(利用橡皮泥调节平衡)。
空气 说课稿
空气说课稿标题:空气引言概述:空气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它包含了各种气体成分,对人类和地球生态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空气的组成、性质、污染、净化和保护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空气的组成1.1 氧气:占空气成分的大部分,供给生物呼吸和燃烧所需。
1.2 氮气:占空气成分的大部分,稳定大气压力和维持生态平衡。
1.3 其他气体:包括二氧化碳、氩气、氦气等,对大气环境起着不同的作用。
二、空气的性质2.1 透明无色:空气在常温下呈透明状态,无色无味。
2.2 可压缩性:空气可以被压缩成液体或固体状态。
2.3 密度不均匀:空气在大气层中密度不均匀,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
三、空气的污染3.1 工业排放:工厂、汽车等排放的废气中含有有害物质。
3.2 燃烧排放:燃烧过程中释放的尾气会污染空气。
3.3 生活废弃物:垃圾焚烧、化学品泄漏等也会导致空气污染。
四、空气的净化4.1 植物净化: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净化空气。
4.2 空气净化器:通过过滤、杀菌等技术净化室内空气。
4.3 空气清新剂:能够去除室内异味,提高空气质量。
五、空气的保护5.1 减少排放:采取节能减排措施,减少工业和交通排放。
5.2 垃圾分类:合理处理垃圾,避免焚烧造成空气污染。
5.3 绿化环境:增加绿地植被,提高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
结语:空气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保护空气质量是每个人的责任。
通过了解空气的组成、性质、污染、净化和保护,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环境,呼吁大家一起行动,共同守护我们的蓝天白云。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空气的性质》优秀教案课件PPT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空气的性质》优秀教案课件PPT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空气的组成和性质2.掌握常见物体在空气中的浮力、空气的压力等性质3.通过实验观察探究,感知空气的存在和作用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空气的性质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2.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观察实验、分析结论的综合能力3.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情感态度1.培养学生爱护环境和珍惜每一份资源的意识2.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热情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空气的组成和性质2.空气的浮力和压力3.空气的存在和作用教学难点1.推导浮力公式2.实验探究空气压力三、教学方法1.讲述法:通过多媒体 PPT 等讲述空气的组成和性质,让学生对空气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实验法: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浮力和压力,让学生深入了解空气的存在和作用。
如用吸管将水抽出瓶子然后将吸管封住,再将瓶子倒过来,学生观察水的变化,感知空气的存在。
3.比喻法: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比喻空气的性质,让学生更好理解。
如在水中泡沫漂浮,是因为泡沫内部有空气,空气的浮力支撑着它。
四、教学流程第一步:导入新知1.呈现一个有关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图片,引导学生通过图片认识空气。
2.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构成空气的物质有哪些,以及空气对人类、植物和动物的作用。
3.带着学生体验一下:“呼辣呼辣,口里发出的热气是什么?”让学生自由发挥猜测。
第二步:讲授新知1.通过 PPT 等多媒体资料,讲解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2.给出一个物品铅球在空气中的表现,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浮力作用。
3.利用实验方式,探究不同物品在空气中的浮力表现。
第三步:实验探究1.将两个相同大小的水杯倒立放在一起,让他们之间留下一定空气的位置,然后轻轻将他们分开,观察杯子分开前后的变化。
2.用吸管将水抽出瓶子然后将吸管封住,再将瓶子倒过来,观察水的变化,感知空气的存在。
3.利用天平、计时器、气球、细线等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探究空气的浮力和压力。
空气 说课稿
空气说课稿空气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空气的概念、组成和性质,了解空气的重要性和作用。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观察、描述和记录空气的一些性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二、教学重点1. 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2. 空气的重要性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实验器材(烛台、烛心、烛芯、火柴、纸巾、水杯等)、教学课件、教学实验记录表。
2. 学生准备:学生课本、笔记本、铅笔、实验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利用PPT展示一些空气相关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空气的思考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你们平时都能感受到空气吗?空气是什么?”二、呈现1. 通过PPT,向学生介绍空气的概念和组成。
2. 利用实验展示空气的存在:教师点燃烛台上的烛心,烛心燃烧时,教师将一个空水杯倒扣在烛心上,学生观察到火焰熄灭,说明空气被耗尽。
3.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出空气对燃烧的作用。
三、探究1. 利用PPT,向学生介绍空气的性质:无色、无味、无形、占据空间。
2. 利用实验展示空气的性质:教师在一张纸巾上放置一个明显的重物,然后用吸管将纸巾上的空气抽走,学生观察到纸巾被重物压倒,说明空气具有质量。
3.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出空气的一些性质。
四、拓展1. 利用PPT,向学生介绍空气的重要性和作用:呼吸、维持生命、传播声音、形成风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果没有空气,会发生什么?如何保护好空气?五、归纳1. 教师总结空气的概念、组成、性质以及重要性和作用。
2. 教师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写在笔记本上。
六、实践1. 学生分组进行小实验:每组选择一个日常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其原理。
2. 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并进行展示。
七、总结1.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的知识和能力。
四年级科学教案空气的性质
四年级科学教案——空气的性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知道空气的存在和作用。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1. 空气的基本性质2. 空气的存在和作用教学难点:1. 空气的组成和比例2. 空气中各成分的作用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气球、玻璃管、水槽、蜡烛等。
2.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知道空气吗?空气是什么样子的?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它存在于我们周围,对我们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空气的基本性质(10分钟)1. 教师讲解空气的基本性质,如:空气的密度、溶解性等。
2.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空气的性质,如吹气球、用玻璃管吸水等。
三、空气的存在和作用(10分钟)1. 教师讲解空气的存在和作用,如:空气中的氧气对我们呼吸的重要性,二氧化碳对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性等。
2.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如用蜡烛燃烧实验。
四、空气的组成和比例(10分钟)1. 教师讲解空气的组成和比例,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成分的含量。
2.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空气的组成,如用气球代表不同成分的含量。
五、保护环境,珍惜资源(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环境和珍惜资源,如:节约用水、减少污染等。
2.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共同讨论如何做到保护环境和珍惜资源。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空气的基本性质、存在和作用,以及空气的组成和比例。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观察仔细,对空气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通过讨论保护环境和珍惜资源的重要性,学生树立了环保意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操作实验,确保安全。
六、空气的污染与防治(10分钟)1. 教师讲解空气污染的来源和危害,如:工业排放、汽车尾气、焚烧垃圾等。
2.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空气污染的产生,如用烟雾剂模拟空气污染。
四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1.1空气的性质》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1.1 空气的性质》苏教版一. 教材分析《1.1 空气的性质》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性质,包括空气的组成、空气的体积、空气的质量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空气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习了简单的科学知识,对科学实验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空气的性质,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了解空气的性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说出空气的组成,了解空气的体积、质量等性质。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探究空气的性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热爱,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空气的组成,空气的体积、质量等性质。
2.教学难点:空气体积的测量,空气质量的探究。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空气的性质。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引发学生对空气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探究空气的组成: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空气中的成分,了解空气的组成。
3.探究空气的体积:学生利用实验器材,测量空气的体积,探讨空气体积的变化。
4.探究空气的质量: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质量,了解空气质量的影响因素。
5.总结: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空气的性质,加深对空气的认识。
6.拓展:引导学生思考空气污染问题,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组成: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2.体积:可变,受温度、压强影响3.质量:可变,受污染、湿度等影响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能准确说出空气的组成。
2.学生能理解空气的体积、质量等性质。
3.学生能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探究空气的性质。
九. 说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的实验操作,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空气的性质》教案-最新
拿出一个纸团,我如果把纸团放进水里,纸团会湿吗?
1、初步认识空气占据空间的秘密
(1)实验一
①现在我把纸团放在杯子里,再把杯子反扣进水槽,纸团并没有湿,怎么回事呢?
②如果有的同学想试,可以让学生多试几次
(2)实验二
①班上哪个同学会吹气球?我请他来吹一个气球
②我这里有一个塑料瓶,还是那个气球,把它放在瓶子里,再让他吹看看
板书
设计
1.空气的性质 (1)
占据空间 有质量 流动性
作业
设计
1.思考:自行车胎瘪了,用打气筒为什么能打起来?
2.课本60页1题前两行空气的性质。
导 学 过 程
学生活动
一、导入
1、我先请大家猜个谜语,“摸不着,看不到,没有颜色没味道,植物动物都需要,一时一刻离不了。”这是什么东西呢?
2、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的主题就是空气。首先大家先想一想:空气占据空间吗?
③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④既然发现了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你们小组能解释吗?
(3)做了2个实验了,你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
(4)关于空气你还知道些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把它们记在活动记录上
演示实验,让学生猜测
由学生来验证实验,提高学生兴趣
提醒:杯子要竖直放入水槽中
前后对比,让学生产生疑问
引导学生发现“为什么气球放在瓶子里就吹不大?”的问题
③ 你能不能用气球、竹签、塑料绳想个方法验证我们的实验结果?把你设计的方案记录在纸上。
(2)我们可以为空气的性质这一栏上添个新的性质了:有质量 把讨论的方案记录在小组讨论板上
请学生演示
通过实验了解空气是有重量的,空气的质量比水轻,所以能在水中浮上来,就是看到的气泡
小组探究空气占据空间
空气的性质.doc说课2
《空气的性质》说课稿一、说教材我说课的题目是《空气的性质》。
《空气的性质》选自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中的第1课。
它的教材地位主要表现在是三年级科学的基础知识,后面的科学课内容需要它的铺垫,为整个科学课起到了很好的基础作用。
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对于空气已经积累了一些认识,知道空气看不见摸不着等等,但是都是停留在生活经验上。
所以本课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了解空气的性质,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手段,去证实空气的存在并且研究它的性质,把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提升到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空气性质。
从而关注空气的性质在生产生活中得应用。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想办法初步建构空气的存在,导入对空气性质的简单认识。
第二部分用合作自主探究实验方法,去认识空气的性质。
共有4项活动,1、探究空气具有占据空间的性质;2、认识空气有质量;3、认识空气具有流动性;4、感受空气能被压缩。
第三部分从身边实例强化空气存在这一目标。
第四部分从空气对我们的重要作用,了解空气是生物生命之源。
二、学情分析:本课教学是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积累的一些对空气的认识,但对空气的认知不透彻,认知水平还停留在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是不存在的。
知道周围到处都有空气,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也知道了空气没有气味等等的认知背景为基础,指导他们用探究实验的方法,去证实空气的存在并研究它的性质,把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提升到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物质性质的层面。
三、说教学目标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对空气已经有了模糊的认识,但对如何用科学的方法来证明空气的存在、认识空气的特点、具体怎样来自主探究空气的性质等不是很清楚,所以我制定了以下目标:初步学会建构空气存在这一目标,能用一定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从探究实验中知道空气要占据空间,空气可以流动,空气有质量、空气能够被压缩的性质,强化空气存在,激发学生兴趣,加强对空气存在的记忆。
再从生活中升华空气存这一目标。
1空气的性质说课稿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空气的性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上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第1课《空气的性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准备、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说教材《空气的性质》一课是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生活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证实空气的存在,研究空气的性质。
本课是引导学生探究空气这种自然物质的起始课,为本单元以后几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课分两课时进行教学,我所说的是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的性质。
过程和方法目标:能用实验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探究空气的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认真、严谨的探究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空气的性质教学难点:探究空气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教学准备:水槽、注射器、塑料袋、透明的杯子、空饮料瓶、气球、细木棍等。
说学情四年级的学生接触科学课已有一年,对科学学习有浓厚的兴趣,也掌握一些科学探究的方法,但实验分析、操作能力还需要加强。
说教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过程,根据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该具有开放性这一基本理念,我主要采用“探究-研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经历提问、猜想、设计、实验、观察、分析、归纳、实践的探究过程,学会探究的规律。
同时综合运用演示法、归纳法等来组织课堂教学。
说学法采取与教法相适应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能运用探究实验法、观察实验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等学习方法获取新知,掌握技能。
说教学过程本着“探究、开放、自主、合作”的课堂教学理念,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三)巩固应用,知识拓展(四)总结收获,升华课堂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叶圣陶先生说“入境始于亲”,一个好的开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很快走进课堂,课堂伊始,我用猜谜语活动导入,然后引导学生提出关于“空气存在,空气性质”问题,并进行猜测,我顺势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空气的性质
四、说学法
本课主要采用观察法、实验法、小组 合作法来指导学生利用实验去验证空气的 存在,并研究它的性质,充分发挥学生的 动手、动脑的能力。
五、说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的理念是将学生定位 于观察者和科学探究者的位置,突出学 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 兴趣,通过实验,让学生能亲身感觉到 空气的存在,以事实证明空气就在我们 身边。
教学过程
导 入 新 课
教学过程
导 入 新 课
怎么办?
瓶子旁边 要是没有 小石子, 乌鸦该怎 么办呢?
教学过程
导 入 新 课
导 入 新 课
仔细观察实验,并想一想, 水是怎样升上来的?
★实验一
用力吹瓶子里的气球,能吹大吗?试试看。
通过上面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我发现:
空气占据空间。
二、说目标
(一) 认知目标
1.能用一种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知道空气要占据空间,可以流动,空气有质量、能够 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二) 技能目标
1.能对“水杯底部的纸不会湿”做合理的解释,并能用 试验验证。 2.能初步依照“问题、验证、结论”的科学认知程序, 进行空气的探究活动,做好简单的记录。
(三)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尊重证据和按照科学认知程序进行探究的习惯。
三、说教法
本课的思路是指导学生通过“发现问题—进行 验证—得出结论”的认识程序,通过让学生利用 实验对空气的性质进行观察、推测、验证,用科 学的方法认识事物,从而让学生学到探究科学规 律的本领。 实验器材准备: 教师准备:水槽、水杯、针、气球、吸管、注 射器、篮球、剪刀、平衡杆、线、胶带。 学生准备:饮料瓶、水杯、乒乓球。
用桌子上的材料,设计 一个试验,证明空气占 据空间。
四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1.1 空气的性质|苏教版
《空气的性质》说课稿教材分析:《空气的性质》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第一节。
“空气”这个名词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学生知道空气的存在,还知道人呼吸需要空气,但由于空气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学生并没有真正尝试去揭开空气的神秘面纱。
在生动有趣的实验中,使学生感受空气的奥妙、探究活动的奥妙,激发他们对空气进行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教学方法:1、学习用观察,实验,比较,概括等多种方法认识不易感知的空气。
2、通过实验小组交流。
让学生尝试自主获取知识的过程,同时体验到自主学习的快乐。
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1)能对“纸团会湿吗”做出合理假设,并能用实验来进行验证;(2)能初步依照“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认知程序,做好简单的记录。
2、知识与技能(1)能用多种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知道空气有占据空间的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重证据和按照科学认知程序进行科学探究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习教学重点:能够感知空气的存在,认识空气的物理性质。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感受到空气的性质。
教学具准备:水、水槽、注射器、塑料袋、玻璃杯、纸团、空塑料瓶、气球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猜谜语:看,看不见;摸,摸不着;尝,没味道;闻,没气味。
它无孔不入, 天天见,我们一刻也离不了。
[设计意图: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猜谜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2、看、摸、尝、闻是学生认识物体的常用方法]2、学生回答。
二、证明空气的存在1、师:对,谜底是空气。
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哪儿有空气呢?[设计意图: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2、师: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研究空气的性质(板书:空气的性质)可是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没味道,没气味,怎么去研究呀?(引起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3、学生回答:用塑料袋子装,用瓶子装起来,用注射器,用气球吹……师:谁有办法用这只塑料袋来证明空气的存在?4、(出示活塞向外拉出一部分的注射器)这只注射器里有空气吗?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怎样证明呢?5、请一位学生演示实验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气的性质》说课稿说教材我说课的题目是《空气的性质》。
《空气的性质》选自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中的第1课。
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对于空气已经积累了一些认识,知道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空气看不见摸不着等等,但是都是停留在生活经验上。
所以本课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了解空气的性质,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手段,去证实空气的存在并且研究它的性质,把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提升到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空气性质。
从而关注空气的性质在生产生活中得应用。
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在以后的学习中,有关空气的知识将不断出现,因此本课为本单元以后几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想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导入对空气性质的研究第二部分用多种感官和不同的实验方法,去认识空气的性质。
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部分。
共有4项活动,1、探究空去具有占据空间的性质;2、认识空气有质量;3、认识空气具有流动性;4、感受空气能被压缩。
第三部分比较空气和水的异同。
第四部分了解人们对压缩空气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探究压缩空气的力量。
说教学目标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对空气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如何用科学的方法来认识空气的特点以及具体怎样来探究这两个方面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和指导,而这恰好是我们教学最有价值的地方。
有人将科学比喻为引导学生过河,但学生不能自己盲目地过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运用好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过河”的下脚石。
为此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能用一定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2.知道空气要占据空间,空气可以流动,空气有质量、空气能够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3.初步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能对“瓶子里的气球为什么吹不大”做合理的解释与假设,并能用实验验证;2.能初步依照“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认知程序,进行关于空气的探究活动,做好简单的记录。
情感目标1.培养尊重证据和按照科学认知程序进行科学探究的科学态度和习惯;2.留心周围事物,关注有关利用空气性质的应用和研究。
教学重点: 认识空气的性质教学难点:探究压缩空气的力量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演示实验器材:矿泉水瓶、气球、剪刀、钉子、吸管、羽毛、风铃、粉笔末、肥皂。
塑料嗲、两个篮球(一个充气不足、一个充气很足)、压缩空气、利用空气压缩的课件分组实验器材:矿泉水瓶、气球2.学生准备:矿泉水瓶、气球说教学法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要以科学探究组织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法确定如下:从教的方面来说,本课的思路是指导学生通过“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认识程序,主要采用“探究-研讨”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利用实验对空气的性质以及空气的存在进行观察、研讨、推测、验证,用科学的方法认识事物,从而让学生学到探究科学规律的本领。
为了能使本课的教学目标得以落实,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还同时综合运用了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
从学的方面来说,本课主要采用观察法、探究实验法、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利用实验来指导他们用实验的方法,去证实空气的存在并研究它的性质。
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动脑、动眼的功能,从而获取新知识,培养技能技巧。
说教学过程本节课我设计的理念是将学生定位于观察者和科学探究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兴趣,通过实验和游戏,让学生能亲眼看到、亲手感觉到空气的存在,以事实证明空气就在我们身边。
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空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让学生经历思维分析、动手实践、有序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
(一)谜语导入,感受空气。
1、猜谜语: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动物植物都需要。
谜底:空气。
2、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哪儿有空气呢?完成课本第2页上得实验。
(1)这只注射器里有空气吗?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怎样证明呢?请一名学生上台演示实验的方法。
(2)谁有办法用这个塑料袋来证明空气的存在?学生演示并说明3、小结:关于空气,你都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大屏幕出示)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刚才的实验,自然会说出我们知道空气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看不见摸不着,我们身边到处都有空气。
同时也会提出自己想要继续知道的问题:人要呼吸空气才能生存下去。
我们还想知道空气和水有什么不一样?月球上有没有空气?空气可不可以被压缩?压缩之后空气会怎么样?空气有没有质量?[在学生提出疑问后,老师对问题进行归纳板书:1、空气会不会流动?2、空气有没有质量?3、空气能不能压缩?如果可以,压缩之后会有什么变化?4、空气是否占据空间?学生通过猜谜语、实验实现了第一次探究,初步感知:空气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看不见摸不着,我们身边到处都有空气。
同时通过关于空气,你都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的提问调动学生对空气已有的知识储备,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为继续探究空气的性质做好准备。
(二)动手实验,自主探究在这个环节里我安排了三个步骤,分别是:1、探究空气占据空间(1——在学生初步感知后提出更多问题之后,我直接引入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空气的性质。
(板书课题:空气的性质)怎样才能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抓住?(大屏幕出示)我问学生。
学生的方法会很多:如用塑料袋来抓,吹气球、吹泡泡等。
(2)吹气球比赛。
(1)在学生为自己成功的抓到空气而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时,挑战学生:谁能把套在瓶子里的气球吹起来?我为学生提供一个气球,比一比看谁抓的空气多,进行一次吹气球比赛。
请出信心百倍的同学和班上公认肺活量最大的同学上来试一试。
(2)气球吹不大:当上面的同学吹得脸红脖子粗仍吹不起来时,让下面的同学也去吹一吹,充分的去体验吹气球的这个过程。
(3)讨论。
接下来,让学生充分的讨论:为什么瓶子里的气球吹不起来?可能与什么有关?通过讨论发现气球吹不大是与瓶子里的空气有关,是空气阻止了气球变大,空气占据了瓶子里的空间。
师板书:空气占据了空间。
占据空间是空气的一个重要性质,虽然在第一个环节中,学生已经意识到了空气无处不在,但学生不能用科学的方法去验证和用科学的语言描述出来。
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重点,我为学生准备了他们平时就喜欢玩的气球这一研究材料,先让学生用气球来抓空气,比一比谁抓的空气多。
再让学生去“吹瓶子中的气球”,通过吹一吹,议一议等活动,在经历了假想,实验,推论这一系列的过程后,充分验证了空气占据空间这一性质。
并为后面吹大瓶中的气球,探究空气的流动打开了实验思路。
(4)制定吹大气球的方案。
探究空气的流动。
通过上面一个环节的铺垫,学生已认识到瓶子里的气球吹不起来的原因是空气占据了瓶子里的空间,我又抛出问题:“如何才能把瓶中的空气赶出去?把气球吹起来?并让我们感觉到呢?把空气赶出来的方法,学生可能会想到很多让学生去充分的讨论交流:学生分小组提出解决的方案并且交流,进行实验。
在进行充分的交流之后,放手让学生去设计能把空气赶出来,吹大气球的实验方案。
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设计,如画,写。
设计完成之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并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修正后,归纳出科学可行的方案。
实验完毕,请各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实验成果。
汇报:说一说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方法,以及实验结果和结论怎。
再么能感觉空气跑出来呢?学生会说:在剪掉的瓶底下面放一些细沫,如粉笔沫;在吸管口放一些较轻的物质,如羽毛;在吸管口抹肥皂泡等等。
通过实验成果展示,学生观察到,瓶子里的空气是可以被赶出来的,而这种空气从瓶子里赶出来的过程就是空气的流动,从而得出:空气是可以流动的(板书)。
这个环节运用了上一环节的思路和材料,在继续验证空气占据空间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实现了对空气可以流动的探究。
学生在经历了吹大和吹不大气球的过程中产生疑问:为什么气球放到瓶子中就吹不起来?对如何吹大瓶子中的气球有了浓厚的兴趣。
学生带着疑问去思考,在思考中去求证去设计实验方案,这是学生思维发散的过程。
从设计的内容、形式和数量上不做统一规定,学生“想怎样设计就怎样设计”,自由的张开思维的翅膀去充分的想象。
学生设计的方案可能有的不科学,有的科学但不可行,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在思维集中的过程中,学生相互评价,经过比较、修正,得出科学可行的实验方案。
展示实验成果时,成功则气球就可以吹大,眼睛或者是耳朵,或者身体就可以感觉到空气的流动。
让学生在实验中想办法证实空气可以流动,为后面探究热空气和冷空气奠定基础。
3、空气有质量(1)把两只充气的气球吊在平衡杆上,并使它们保持平衡,刺破其中一个,观察发生的现象。
(2)想一想,实验的结果说明了什么?(3)由于平衡杆的倾斜我们可以说明空气是又质量的。
这个实验为教师演示实验,在前面认识了空气占据空间、可以流动的基础上进行的。
本实验教材使用的是小棍,但是为了让实验更加明显有说服力我采用了实验室常用的平衡杆和铁架台。
同时注意应该用胶带贴在气球口处逐渐放弃,感知平衡杆从平衡到逐渐抬起的过程,来说明空气有质量。
4、探究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是探究空气性质中的一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
我用两个气袋,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在用手压气垫的的过程中去发现装着同样质量的空气袋子,一个用受压,一个不压之后体积发生了变化。
通过实验正确认识压缩的概念,压缩就是物质的量不变化,但体积缩小了。
这也为下一节课比较空气和水的压缩性质做好了铺垫。
在这里学生认识了在密闭的空间空气可以被压缩。
那压缩的空气有什么性质呢,由于学生还不知道弹力和弹性的概念。
所以老师的引导很重要。
这里不仅仅要重视感觉更要注意观察松开手后塑料袋的变化。
弹性绝不是压上去软软的感觉,引导学生用眼睛观察松开后,塑料袋有个小坑,手松开之后这个小坑慢慢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同时感受到压得越用力“弹”的越快。
接着我们可以提供了2个篮球,从外形看上去完全一样,但一种充气不足,一种充气很足。
让同学去比赛拍一拍。
通过拍一拍,数一数,同学们会发现其中的一个篮球不容易拍起来,这是什么原因呢?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可能有的学生会说到是由于拍的方法和力气大小不同。
此时可做一个补充实验,拍得少的和拍得多的换一个球再拍一拍。
同学们会发现,换了球之后,刚才拍得多的同学反而拍得少了,由此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拍得多少与人没有关系,关键是球的问题。
根据前面学到的知识和已有的经验,学生会意识到其中一个篮球里面充气不足,另一篮球里充了很多的空气。
让学生亲自动手给不足的篮充足气,体验空气被压缩的过程。
从而对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有了进一步地认识。
(板书:可以被压缩,压缩有弹性) 这一环节进一步体会到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这一性质在我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去探究空气的欲望,为下一节课更好地关注压缩空气的应用做好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