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政策的纲领或主张(1840-1990) PPT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史——土地政策的纲领或主张(1840—1990)

中国近现代史——土地政策的纲领或主张(1840—1990)

中国近现代史——土地政策的纲领或主张(1840—1990)[知识梳理]一、农民阶级的土地纲领1、代表: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2、内容: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以“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原则,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关于产品分配,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原则,每户留足余粮,其余归圣库。

3、评价: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结晶;但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和时代的局限,因而具有空想性和落后性。

二、资产阶级的土地纲领1、代表:三民主主中的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2、内容:通过核定地价,征收土地税的办法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建立资本主义的土地所有制。

3、评价:其目的在于消除贫富悬殊和阶级对立,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农民的同情,但它没有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也不能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

三、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或纲领(一)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6)1、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2、作用:使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他们积极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产,壮大了民主革命力量。

(二)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1、内容: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2、作用: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三)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1、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2、作用:极大地调动解放区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提供可靠保证。

(四)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调整四步曲(1949——1990)1、土地改革(1950——1952)①主要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

最新土地法政策与案例幻灯片

最新土地法政策与案例幻灯片
(1)国家机关用地和军事用地 (2)城市基础设施用地和公益事业用地 (3)国家重点扶持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
目录
一、为什么要掌握土地管理法规政策? 二、什么是土地管理法规政策? 三、土地立法沿革 四、土地管理的基本制度 五、违反土地管理法律责任
二、什么是土地管理法规和政策?
小结:土地法规体系:
宪法 法律 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 国务院所属部、委发布的行政规章 地方法规和地方行政规章 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 其他(如中共中央文件等)
四、土地管理的基本制度
2、农用地转用审批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的道路、管线工程和大
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国务院批准的建设项目占用土地, 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由国务院批准。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规 模范围内,为实施该规划而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按 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分批次由原批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机 关批准。 本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以外的建设项目占用土地,涉及 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批准。
四、土地管理的基本制度
3、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度 国务院28号文件: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本行政区域内的耕地 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负责,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
建立耕地保护责任的考核体系。国务院定期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下达耕地保护责任考核目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每年要 向国务院报告耕地保护责任目标的履行情况。
四、土地管理的基本制度
县、乡级规划对具体的土地利用行为具有重要 的指导作用。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分土地利用分区 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把土地用途落实到地块, 是建设用地审批的依据。
四、土地管理的基本制度

部编版《土地改革》课件完美版

部编版《土地改革》课件完美版

部编版《土地改革》课件完美版(PPT 优秀课 件)
课堂检测
1.在土地改革中,党和政府之所以把土地分给农民,其根
D 本原因是( )
A.农民无地或少地,生活困苦 B.地主土地太多,无法耕种 C.农民在革命战争年代有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部编版《土地改革》课件完美版(PPT 优秀课 件)
部编版《土地改革》课件完美版(PPT 优秀课 件)
2.1950年辽宁金县经过土地改革后,三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农
民,昼夜不停地拉土垫地,把一千多亩盐碱地改变为良田,种
C 上了花生和棉花。这一现象主要说明了土地改革( )
A.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变
B.消灭了农村的贫穷落后
C.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D.粮食生产获得了巨大丰收
原因2: 新解放区广大 农民迫切要求 进行土改。
二、土地改革概况
1.地区: 新解放区
2.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950年)
3.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950年6月30日
小组讨论

不同点
相同点
名 别 土地 地主阶级
2.为什么在土地改革过程中要采取保存富农 经济的政策?
有利于减少土改的阻力,孤立地主阶级,保 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稳定民族资产阶级, 更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从而有利于土地改革 的顺利进行。
土地改革时 农民拔除地主立的地界碑
农民分到劳动工具
农分到了土地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发放的土地证
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 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土地 改革。
(B)
A.减租减息 B.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免除农业税 D.变土地私有为公有

土地改革ppt

土地改革ppt

土地改革ppt一、背景介绍土地改革是指对土地制度进行改革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的行动。

在中国,土地改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项重要农村改革政策。

本文将介绍土地改革的背景、目标、政策和影响等方面内容。

二、背景1.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问题中国农村土地制度问题在改革开放之前较为突出。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和农民长期承包经营的模式存在一些限制,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土地流转难、规模经营难、农民收入低等问题亟待解决。

2. 土地改革的重要性土地是农村经济的基础资源,土地改革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土地改革,可以完善农村土地制度,激发农村活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目标土地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健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实现农村社会公平正义。

四、政策1. 宅基地制度改革宅基地制度是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宅基地制度改革主要包括宅基地权属明晰、流转市场化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改革,旨在激励农村土地资源配置优化,提高宅基地利用效率。

2. 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改革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改革是土地改革的关键环节。

改革过程中,要强调农民的承包权和经营权,确保农民依法享有土地经营权益,鼓励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农村经济效益。

3.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土地流转是土地改革的重要内容。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可以加速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

4. 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土地征收制度改革旨在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在土地征收过程中提高农民的补偿标准、参与决策等权益保障。

五、影响1. 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土地改革可以激发农村活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通过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可以提高农村产业效益,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2. 农民收入增加土地改革可以提高农民的土地使用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改革后的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可以提高农民的经营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来源。

《土地改革》PPT优秀课件

《土地改革》PPT优秀课件

分批进行 土地改革
颁布《土地 改革法》
土地改革的意义
材料一:时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说:“农民得到 了土地,我们的党就得到了农民的拥护。全国农民拥护的事情, 那个时候,没有办不成的。所以说,这是一次了彻底的最全面 的最成功的一次土地改革。”
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农民烧地契
农民正在拔除地主立的界碑
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 地改革
农民被迫卖儿卖女 农民交地租后被迫逃荒要
土地改革经过
1、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 和国土地改革法》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 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 开辟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1950年冬,全国分批进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
历史上的土地改革
1.土地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 打土豪,分田地 2.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 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实行耕者有其 田的土地政策。 3.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 减租减息 4.建国后(50年至52年):新解放区
在欢庆胜利的时候,中国共 产党人清醒地认识到,这只是中 华民族复兴大业的序幕。 这时的中国,是世界上最穷的国 家之一。194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 入只有27美元。不仅不足印度57 美元的一半,也远远低于当时整 个亚洲44美元的人均收入。
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1949年与1951年粮食产量对比
课堂小结

原因
封建土地制度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改

经过
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 法》 1950年冬,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PPT课件

《土地改革》PPT课件

5.下列关于土地改革的意义评价正确
的是( D)①废除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 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 ②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 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 建设准备了条件。③建立起社会主义的 基本制度。④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 成为土地的主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④ D.①②④
6.下列对土地改革表述正确的是
( ) D A.标志着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 B.195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 土地改革法》 C.到1952年底,全国各民族土地 改革完成 D.根本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
7.新中国成之后我国进行土地改革的根本原因是 ( A) A.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 发展。 B.农民没有土地,受地主剥削和压迫。 C.广大农民要求进行土地改革。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创造良好条件。 8.下列属于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历史事件 是(A ) ①开国大典②西藏和平解放③抗美援朝④土地改革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必要性 (原因)
A.旧中国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严重阻碍 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发展 B.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改 1950年颁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950年冬,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52年底,全国大陆基本完成土地改革
1.彻底摧毁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2.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3.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农村生产力, 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 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1、抗美援朝爆发的原因? 2、抗美援朝战争起止时间? 意义? 3、抗美援朝战争涌现出的 英雄人物?他们为什么被 称为“最可爱的人”?
第三课
土地改革
(1950—1952)

第3课 土地改革(课堂PPT)

第3课 土地改革(课堂PPT)
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新中国成立之后呢?……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3课 土地改革
(1950年---1952年)
一、土地改革的背景(必要性)
新中国成立之初农村耕地占有对比情况:
成分 地主、富农 贫农、雇农
占农户总数比例 不足7% 57%以上
占耕地百分比 50%以上 14%
1)近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7亿亩土地和大量农 具、牲畜和房屋。 2)免除了每年向地主缴纳350亿千克粮食地租。
四川金堂县贫农分到了土地
分得土地的农民兴高采烈
这是1950年浙江省嘉兴镇东 乡农民土改胜利完成后,农民高 彩官和家人一起看领到的土地证。 新华社发(资料照片)
宋庆龄曾这样描述1950年的中国农民:你立刻能够从人民的脸 上,从那富有自信的表情和他们的昂首挺立的姿态上,看出他们对 生活的新态度。这一切都源于一个事实,那就是,农民可以手指着 田地,怡然自得地对你说:“这是我的”。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三、土地改革的意义
2、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辽宁农民土改后给毛主席的一封信(摘录): 敬爱的毛主席: 我们祖祖辈辈做梦也在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有三亩、五亩的地,能在 自己的土地上耕种,那有多高兴啊!现在经过土改,这个梦想实现了。 过去在别人地里出力,现在在自己土地里出力劳动;过去是一个肩 给地主扛着饭碗,现在劳动成果完全自己所得,这样我们生产的劲头怎 能不大呢?土改前俺的房子不如地主家牲口棚,出门要弯腰,进门要低 头,现在搬进土改时分到的新房子……
2. 农村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根本原因) 3. 废除封建土地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 辟道路。(目的)

土地改革ppt课件

土地改革ppt课件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 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 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图二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 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同 年冬起,新解放区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 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到1952年底,除部分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包括 老解放区在内,全国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的 农具、牲畜和房屋等;每年需向地主缴纳的3 000多万吨粮食的地租也被 免除。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同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 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8.“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 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这场 20世纪50年代初的“暴风骤雨”就是土地改革。下列对当时土地改革 后的土地所有制理解正确的是( C ) A.由私有到公有 B.由公有到私有 C.由私有到私有 D.由公有到公有
10.为了深入学习和研究土地改革运动,同学们搜集到了下列资料,其中 最有价值的是( D ) A.以土地改革运动为题材的小说《暴风骤雨》 B.亲历土地改革运动的老人写成的回忆录 C.从互联网检索获取的土地改革运动的资料 D.市博物馆保存的土地改革运动的档案
11.1951年,著名民主人士梁漱溟参加西南地区土地改革之后对毛泽东 说:“土地改革是深得民心之举,很必要,也很及时。”同时,他也谈到 土地改革有过火现象。毛泽东说:“你说的情况别的地方也有发生…… 关键是土改工作队的干部,只要他们能执行好政策,就出不了大的偏 差。”这表明( C ) A.土地改革只在西南地区进行 B.梁漱溟极力反对土地改革 C.毛泽东对土地改革工作充满信心 D.各地土地改革没出现任何偏差

近代以来中国的土地政策、纲领、法令

近代以来中国的土地政策、纲领、法令

近代以来的土地政策、纲领、法令1.《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1853-1864)内容: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

意义: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是农民提出的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不过,它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性质,即使在太平军占领地区也并未付诸实施。

2.“民生主义”————辛亥革命时期(1905)内容:“平均地权”,也就是核定全国土地的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革命后的增价,则归国家,为国民共享。

国家还可按原定地价收买地主的土地。

意义:“平均地权”并非将土地所有权分给农民,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制度,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

3.新“民生主义”————国民党(1924年,国民党一大,大革命时期)内容:概括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后来又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并提出要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

意义:没有做到“耕者有其田”,没有触及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4.《井冈山土地法》————毛泽东(1928.12)意义:它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以立法的方式,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

5.《兴国土地法》————毛泽东(1929.4)内容: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意义: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改正,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使之不受侵犯。

土地革命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至此,中国共产党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制定了可以付诸实施的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

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改革(1931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

土地政策PPT课件

土地政策PPT课件

北魏孝文帝改革时,实行均田制,主要内容有: 男子15岁以上授露田(一般农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 授露田20亩。为备休耕,露田加倍授给。露田年满七十还 官;桑田可作为私田,不必还官。露田和桑田均不得买卖, 但原有桑田超过二十亩的可以买卖其超出的部分。地主可 按其拥有奴婢和耕牛的情况另外获得土地。奴婢授田与农 民相同,耕牛每只授田30亩,但仅限四牛。地方官按官职 大小授给公田,刺史15顷,县令6顷。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 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5
西周各级统治者把井田分为三类: (1)他们把其中最好部分留给自己,叫“公田”,驱使
奴隶集体耕种; (2)把距城市较近的郊区土地,以田为单位分给和统治
者同族的普通劳动者耕种; (3)把距离城市较远、土质瘠薄的坏田,分给住在野外
9
屯田制使有限的生产资源得到了高效率的分配使用:民屯 制把这些劳动力安置在国有土地上从事生产,充分利用了 既定的生产资源;军屯也有效解决了军粮供应问题。
曹魏末年,屯田制对统治者来说已经无利可图,于是司马 炎于魏咸熙元年(265年)宣布:“罢屯田官,以均政役, 诸典农皆为太守,都尉皆为令长”,实际上废止了屯田制。
产者的小额土地。 农民所有的小块土地,多系从他们的前代继承的祖产,
7
2.2.2 秦汉私有制与三国“屯田制”
秦始皇在公元前216年“令黔首自实田”,即让老百姓 (黔首)如实上报自己的所有土地(包括耕地和休耕地), 由此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土地私有制。
汉朝土地所有制与秦朝相同,土地原则上归国家所有,称 作“公田”,由皇帝“假”给农民耕种。实际上即为土地 私有,并可自由买卖。土地所有者须向国家耕地税,耕地 税率为亩产的十五分之一或三十分之一。

《土地分配政策》课件

《土地分配政策》课件
耕地占用税
对占用耕地建房或从事其他非农业 建设ຫໍສະໝຸດ 单位和个人征收的税种。03
土地分配政策的实施与效 果
土地分配政策的实施方式
土地征收
政府通过征收土地,将土地从原所有者转移到政府手中,再由政 府进行分配。
土地流转
允许土地使用权在农户之间流转,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土地资源的优 化配置。
土地整治
对未利用或低效利用的土地进行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城市土地征收与补偿需要政府、居民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确保公平、合理、合法的实 施。
农村土地流转案例
案例概述
某农村地区为了推进农业现代化,进行了土地流转,将部 分土地集中流转给农业企业。
案例分析
土地流转过程中,应遵循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确保 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同时,政府应加强对土地流转 的监管,防止出现侵害农民利益的行为。
案例结论
农村土地流转需要政府、农民和农业企业各方的共同努力 ,确保公平、合理、合法的实施。
土地权益纠纷解决案例
案例概述
某地区发生一起土地权益纠纷,双方当事人因土地使用权发生争议。
案例分析
解决土地权益纠纷应遵循法律法规和相关程序,通过协商、调解、仲裁或诉讼等方式解决。同时,政府应加强对土地 权益纠纷的调解和仲裁,促进纠纷的快速解决。
土地分配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促进农业现代化
01
通过土地流转和整治,实现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推动城乡一体化
02
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发
展。
增加农民收入
03
通过土地征收和流转,农民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补偿或租金收
入。
土地分配政策对农村社会的影响

考研政治 中共各时期土地政策

考研政治 中共各时期土地政策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在中国近代史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这一考点是历来是考试的重点,出题角度较多,客观题或主观题都有可能。

因此,同学们在复习过程中必须要扎实掌握。

▶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1、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政策(1)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1930年制定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原因:①广大农民迫切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推翻地主阶级统治。

②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最迫切的问题。

(3)作用:农民在经济政治上翻了身;使中共赢得广大农民的拥护,政权得到巩固,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

为革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抗日战争时期政策(1)政策:停止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改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2)原因:中华民族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需要动员一切力量,实行全民族抗战,争取抗战胜利。

(3)作用: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生产和抗日的积极性,同时团结了地主一同抗战。

3、解放战争时期政策(1)政策:①1946年把减租减息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

②1947年9月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性和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贯彻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者,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

(2)原因:①抗战胜利后,解放区农民要求土地。

②解放战争的第二年,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需要巩固后方。

(3)作用: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大批青壮年踊跃参军,支援前线,农民群众的支援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强调注意两点:(1)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的共同点是: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维护农民基本利益。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制定土地政策的主要依据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但是始终以农民阶级的利益为重。

专题四 中共的土地政策(课件) - 备战2023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

专题四 中共的土地政策(课件) - 备战2023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

【历年真题】
1.河北十里店村贫雇农的人均土地1947年为2.9亩,是1937年
的三倍多。出现该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中华民国的建立 C.土地改革的开展
C B.全面抗战的开始
D.三大战役的发动
感谢聆听
六、改革开放新时期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村改革第一村)。 (2)内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土地集体所有(所有制),分户经营(经营方式), 自负盈亏(分配方式)。 (3)作用: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 力的大解放,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4)农村改革深化: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 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道路。
人民公社化运动 人民公社化运动最初是由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小社 并大社引起的。这本来是出于兴修水利、搞农田基本 建设的需要,但在“大跃进”的背景下,却演变成一 场不顾客观条件、争相推动农业集体生产组织向所谓 更高级的形式过渡的普遍的群众性运动。
五、十年建设时期
人民公社化运动
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是一大二公:所谓“大”,就是规 模比农业生产合作社大,基本上是一乡一社,甚至数乡 一社。所谓“公”,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高。大办 人民公社的过程,实际上成为大刮“共产风”的过程。 危害:不断增加“公有”成分的错误做法,完全违反等 价交换、按劳分配原则。其结果不仅损害了群众的利益, 挫伤了社员的积极性,而且使农村生产力受到灾难性的 破坏。
四、过渡时期
2、农业改造 (1)农民自愿互利参加农业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 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2)通过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 农业生产合作社三个阶段,1956年基本完成 (3)结果:把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转为社会主义的集 体土地所有制,改变了土地的所有制形式,土地由私 有变为公有。

土地改革ppt课件

土地改革ppt课件

地里出力,现在在自己土地里出力劳动;过去是一个肩给地主扛着
饭碗,现在劳动成果完全自己所得,这样我们生产的劲头怎能不大
呢?土改前俺的房子不如地主家牲口棚,出门要弯腰,进门要低头
,现在搬进土改时分到的新房子。村民王明连说:“土改前我家四
条腿是小板凳,带毛的是耗子,现在呢,牲口棚里拴着一头牛,一
头驴,全是有毛的四条腿。”
有进行土地改革。
——刘少奇《关于土地 改革问题的报告》1950
第3课 土地改革(1950全国土地改革1前9各5阶2)级占有耕地情况
项目
数 目
户数(万户)
合计 占合计
阶级
(%)
人口(万人)
合计
占合计 (%)
合计 (万亩)
耕地
占合计 每户平均 每人平均 (%) (市亩) (市亩)
合计 1055 100.00 46059 100.00 150534 100.00 14.26 3.27 4
欢迎来到橙子历史课堂
悯农其一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地主占据大量土地,主要采 取收取地租的方式压榨农民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欢迎来到橙子历史课堂
第3课 土地改革(19501952)
第3课 土地改革(1950中国共1产9党5的2)土地政策
国共十年内战时期(1927-1937) “打土豪、分田地”,土地革命
一封信
──选自辽宁宽甸县农民给毛主席的
第3课 土地改革(1950-
一、背景
1952)
1.新解放区农民要求 2.不合理的土地制度
项 各阶级人口 各阶级占有耕 目的比重(%)地的比重(%)
3.工业化建设的要求
合计 100.0

土地政策的纲领或主张(1840-1990) PPT

土地政策的纲领或主张(1840-1990) PPT

(一)新民主主 (二)社会主义 义革命时期(土 革命与建设时期 地改革或革命) (农村生产关系
的调整)
新 民 主 主 义 革 命 时 期
1919-1949
土地革命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土 地 革 命 时 期
时间 1931年 实质:废除封建剥削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 内容 封建剥削和封建债务
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 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 变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 地所有制。 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生活有保障, 提高反“围剿”的积极性
路线
成效
及时反馈
1、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 中建立起来的农村土地制度实质是:
A、农民土地所有制 B、苏维埃土地所有制
C、集体土地所有制
D、合作社土地所有制
时间
抗 日 战 争 时 期 地区 内容
1941-1942年 敌后抗日根据地
“地主减租减息, 农民交租交息”
实质:限制封建剥削 成效 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提高抗日的积极性
知识拓展
1.赋税制度与土地的关系: 我国古代的赋税制度与土地占有形式密切 相关。赋税制有春秋时期齐国的“相地而 衰征”、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 一条鞭法、地丁银等。 2.中外史联系——欧美各国处理土地问题的 方式及影响
思考: 在世界近代史上,英、法、美、俄、日三国是如 何解决土地问题的?各给他们本国经济的发展带 来了什么影响? 英国:通过没收教会土地和圈地运动
小专题复习
土地政策的纲领或主张 (1840-1990)
• 识记不同时期土地制度的名称; • 理解不同时期土地制度的原因、内 容、意义; • 掌握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 整; • 分析中共土地政策给我们的启示;

土地政策法规概述(幻灯片)

土地政策法规概述(幻灯片)


第七阶段(2004年3月至今):在进一步 完善土地用途管制法律制度的同时,改革 征地制度。
二、我国的土地基本法律制度
(一)土地所有制法律制度
中 国 社 会 主 义 土 地 公 有 制
全民所有制
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1、国家土地所有权 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土地管理法》第二条第二款) (1)村农民集体所有(由 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委会 经营管理) (2)乡(镇)农民集体所 有(由乡(镇)农村集体经 济组织管理) (3)村内两个以上农村集 体集体经济组织各自农民集 体所有(由村内各该农村集 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小组经 营管理) 《土地管理法》第十条 《物权法》第六十条

第六阶段(1997年至2004年3月):一是逐 步建立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二是在完善国有土 地使用权市场的同时,严格限制农民集体建设 用地进入市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 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中发 (1997)11号)明确规定:“除国家征用外, 集体土地使用权不得出让,不得用于经营性房 地产开发,也不得转让、出租用于非农业建 设”。1999年1月1日实施的新《土地管理法》 规定,除乡镇企业和村民住宅经依法批准使用 本集体的土地和乡(镇)村公共设施、公益事 业依法用农民集体土地外,任何单位和个人进 行建设,都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包括 国家征用的原属于农民集体的土地。

第五阶段(1988年4月至1997年):国家围绕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建立国有土地 有偿、有限期使用法制度和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 用权适当分离,土地使用权合理流动的法律制度, 外商投资开发土地的法律制度等。在国有土地使 用权市场日趋完善的同时,1992年11月18日, 国务院发出(1992)13号明传电报,要求各地 “要研究集体土地如何进入市场问题,从法律上 完善集体土地使用制度”。各地对集体土地使用 权市场进行积极探索和尝试也是这个时期的一个 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民烧地契
农民分土地
农民分到土地后的喜悦心情
农民欢庆土地改革
步骤
主要原因
核心内容
结果
解放了生产力, 为农业生产发展 开辟了道路
土地改革 封建土地制度严重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阻碍生产力发展 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农业合 作化 人民公 社化 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 制(包产到 户) 小农经济阻碍经 济发展
生产资料私有制转 进一步提高了 变为公有制,实行 农业生产力 集体经营
步骤
主要原因
核心内容
结果
解放了生产力, 为农业生产发展 开辟了道路
土地改革 封建土地制度严重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阻碍生产力发展 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农业合 作化 人民公 社化 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 制(包产到 户) 小农经济阻碍经 济发展
生产资料私有制转 进一步提高了 变为公有制,实行 农业生产力 集体经营
一些领导人指 导思想的错误
提高公有化程 度和扩大规模
严重挫伤了 农民积极性
步骤
主要原因
核心内容
结果
解放了生产力, 为农业生产发展 开辟了道路
土地改革 封建土地制度严重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阻碍生产力发展 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农业合 作化 人民公 社化 小农经济阻碍经 济发展
一、农民阶级的土地纲领
1、代表: 太平天国颁布的 《天朝亩田制度》
2、内容 a、土地问题:以户为单
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b、分配问题: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a、革命性 3、评价 b、落后性、空想性
材料一
问:在材料一中太平天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 化?(2分)
答:变化: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承认耕者有其田, 保护农民劳动果实(2分)
步骤
主要原因
核心内容
结果
土地改革 封建土地制度严 废除封建土地
农业合 作化 人民公 社化 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 制(包产到 户)
重阻碍生产力发 所有制实行农 展 民土地所有制
解放了生产力 为农业生产发 展开辟了道路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 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向农民宣传“土地改革法
二、资产阶级的土地政策
1、代表: 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 即”平均地权” 2、内容:通过核定地价,征收土地税的办法逐步向地 主收买土地,建立资本主义的土地所有制。 表明资产阶级已开始注意解决农民的土地 3、评价: 问题,但它没有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也 不能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
三、中共的土地政策或纲领
(一)新民主主 (二)社会主义 义革命时期(土 革命与建设时期 地改革或革命) (农村生产关系
的调整)
新 民 主 主 义 革 命 时 期
1919-1949
土地革命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土 地 革 命 时 期
时间 1931年 实质:废除封建剥削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 内容 封建剥削和封建债务
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 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 变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 地所有制。 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生活有保障, 提高反“围剿”的积极性
抗日战争 “双减双交” 有限制的 封建私有 变封建私有 耕者有其田 为农民私有
解放战争
(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
(农村生产关系调整四部曲)
1、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土地改革(1950-1952)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农村合作化(1953-1956) 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及曲折发展时期——人民公社化 (1958-1960) 4、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今)
路线
成效
及时反馈
1、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 中建立起来的农村土地制度实质是:
A、农民土地所有制 B、苏维埃土地所有制
C、集体土地所有制
D、合作社土地所有制
时间
抗 日 战 争 时 期 地区 内容
1941-1942年 敌后抗日根据地
“地主减租减息, 农民交租交息”
实质:限制封建剥削 成效 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提高抗日的积极性
小专题复习
土地政策的纲领或主张 (1840-1990)
• 识记不同时期土地制度的名称; • 理解不同时期土地制度的原因、内 容、意义; • 掌握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 整; • 分析中共土地政策给我们的启示;
知识梳理
一、农民阶级的土地纲领 二、资产阶级的土地纲领 三、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或纲领
生产资料私有制转 进一步提高了 变为公有制,实行 农业生产力 集体经营
一些领导人指 导思想的错误
提高公有化程 度和扩大规模
严重挫伤了 农民积极性
家庭联产 人民公社化运动 承包责任 的教训;经济体 制(包产到 制改革的决策。 户)
土地公有为前提, 调动了农民积 极性 改变经营管理方式, 分户经营、自负盈 推动了农业生 产的发展 亏。
体验高考 2、(08天津卷,15)抗战时期,中国共 产党在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 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这一政策的特点 是( ) A.限制封建剥削 B.解放广大农民
C.保护封建剥削
D.废除封建剥削
时间1947年
解 放 战 争 时 期
内容 路线
《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 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 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 分配土地” 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 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发展农 业生产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
步骤 土地改革 农业合 作化 人民公 社化 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 (包产到户) 主要原因 核心内容 结果
学习小组合作完成下面的表格 (5分钟)
学法点拨
1、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的一般原因 生产力需要 形势需要 农民需要 2、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的一般作用 对农民 对农业 对国家
大大提高生产和参与解放战争的积 实质:废除封建剥削 成效 极性,巩固了解放区
体验高考
3.(08四川文综卷,20)解放战争时期, 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是 A.继续实行减租减息
B.实行土地公有制 C.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 D.保留富农土地
体验高考
4、
中共新民主革命时期土地政策对比简表
时期 国共十 年对峙 内 容 性 质 依靠、联合 变封建私有 限制、保护 为农民私有 作 用 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生 活有保障,提高反“围 剿”的积极性 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提高抗日的积极性 大大提高生产和参与解 放战争的积极性,巩固 了解放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