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轭效应与超共轭效应的定义及特点
化学奥赛复习 专题11电子效应
化学奥赛复习 专题11电子效应一、共价键的极性: 1、共价键的极性:由不同原子形成的共价键,由于成键原子电负性不同,使成键电子云偏向电负性较大的原子,该原子带上部分负电荷,而电负性较小的原子带部分正电荷。
这种共价键具有极性。
HCl δ+2、共价键的极性主要决定于:(1)成键原子的相对电负性大小。
电负性差别越大,键的极性越大。
(2)还受相邻键和不相邻原子成基团的影响。
例如1:CH 3—CH 3中的C-C 为非极性键。
但CH 3—CH 2—Cl 中的C —C 键却是极性的。
CH CH Cl δ+δδ+δ+H 2CH3二、电子效应 :电子效应是指电子云密度分布的改变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电子效应可以根据作用方式分为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两种类型 (一)、诱导效应(I ): 1、诱导效应的定义:由于成键原子电负性不同,引起电子云偏移可沿着沿键链(σ键和π键)按一定方向移动的效应或键的极性通过键链依次诱导传递的效应叫诱导效应。
2、诱导效应(I )的表示:诱导效应的正负以H 为标准,如吸电子能力较H 强,叫吸电子基,具有吸电子的诱导效应,用“-I ”表示。
如吸电子能力比H 弱,称给(或供)电子基,具有给(或供)电子的诱导效应,用“+I ”表示。
R 3C HR 3CR 3C (+I)(-I)Y:供电基Z:吸电基I=0标准例如2:CH CH Cl δ+δδ+δ+H 2CH33、诱导效应的相对强度,取决于基团吸电子能力或供电子能力的大小。
(即原子或原子团的电负性大小) (1)、产生诱导效应的基团:①、吸电子基团:产生吸电子诱导效应(-I ) 带正电荷的基团具有高度吸电子性,如:、 、等;卤素原子,如:—F 、—Cl 、—Br 、—I ;带氧原子或氮原子的基团,如:—NO 2、=C=O 、—COOH 、—OR 、—OH 、—NR 2、=NR 等; 芳香族或不饱和烃基,如:—C 6H 5、—C ≡CR 、—CR=CR 2等。
共轭效应介绍.
2、P-π共轭
如氯乙烯,当氯原子的p轨道的对称轴与
键中的p轨道对称轴平行时,电子发生离域。
3、超共轭(σ-π共轭)
超共轭效应是由一个烷基的C-
H键的σ键电子与相邻的半满 或全空的p轨道互相重叠而产 生的一种共轭现象。
效应(推电子),但两者均较弱,因此既不能 进行阴离子聚合,也不能进行阳离子聚合,只 能进行自由基聚合。如氯乙烯、氟乙烯、四氟 乙烯均只能按自由基聚合机理进行。
13
凡共轭体系上的取代基能降低体系的π电
子云密度,则这些基团有吸电子共轭效应, 用-C表示,如-COOH,-CHO,-COR;凡共 轭体系上的取代基能增高共轭体系的π电子云 密度,则这些基团有给电子共轭效应,用+C 表示,如-NH2,-OH,-R。
电子离域
如1,3-丁二烯,四个π电子不是
两两分别固定在两个双键碳原子之 间,而是扩展到了四个碳原子之间, 象这种现象称为电子离域。它体现 了分子内原子之间的相互影响。
二、分类:
共轭效应大致分为三类: 1、π-π共轭 2、P- π共轭
3、超共轭(σ-π共轭)
1、π-π共轭
非饱和键(双键或三键)与单键交替分 布,形成π键的P轨道在同一平面上相互重 叠而成共轭体系,称之为π-π共轭
如:1,3-丁二烯, CH2=CH-CH=CH2中,可以 看作两个孤立的双键重合在 一起,π电子的运动范围不 再局限在两个碳原子之间, 而是扩充到四个碳原子之间。
共轭效应的结果
ⁿ ⑴键长相对缩短,电子云重叠得越多,电子云密度 越大,两个原子结合得就越牢固,键长也就越短,单双 键产生了平均化
共轭效应与超共轭效应的定义及特点
1. 共轭效应与超共轭效应的定义及特点共轭效应不饱和的化合物中,有三个或三个以上互相平行的p轨道形成大n键,这种体系称为共轭体系•共轭体系中,n电子云扩展到整个体系的现象称为电子离域或离域键共轭效应:电子离域,能量降低,分子趋于稳定,键长平均化等现象称为共轭效应,也叫做C效应共轭效应的结构特点:共轭体系的特征是各6键在同一平面内,参加共轭的P轨道轴互相平行,且垂直于(T键在的平面,相邻P轨道间从侧面重叠发生键离域•共轭效应与诱导效应相比还有一个特点是沿共轭体系传递不受距离的限制•超共轭效应烷基上C原子与极小的氢原子结合,由于电子云的屏蔽效力很小,所以这些电子比较容易与邻近的n电子(或p电子)发生电子的离域作用,这种涉及到6轨道的离域作用的效应叫超共轭效应•超共轭体系,比共轭体系作用弱,稳定性差,共轭能小•2. 共轭效应共轭的类型2.1.1 n-n共轭通过形成n键的p轨道间相互重叠而导致n电子离域作用称为n-n共轭.参加共轭的原子数目等于离域的电子总数,又称为等电子共轭•我们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双键,单键相间的共轭就是n-n共轭.例如:共轭体系的分子骨架称做共轭链2.1.2 p- n共轭体系通过未成键的p轨道(包括全满,半满及全空轨道)与形成n键的p轨道的重叠而导致的电子离域作用,称为p- n共轭.包括富电子,足电子,缺电子三种p- n共轭类型.我们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双键相连的原子上的p轨道与n键的p轨道形成的共轭即为p- n共轭.例如:共轭方向及强弱判断共轭效应的方向及强弱直接影响物质的性质和稳定性,因此共轭方向及强弱的判断也就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给出电子的称给电子共轭,用符号+C表示.相反,能接受电子的称吸电子共轭,用符号-C表示.卤素,羟基,氨基,碳负离子等与双键直接相连时,X. O. N .C等原子的孤对电子对与n键共轭.由于是由一个原子向共轭体系提供两个电子,相当于使n电子密度增大,所以有给出电子的能力,称为+C效应.一般富电子p- n共轭都属于给电子共轭.例如:中的都是+C效应.当参与共轭的O. N只提供一个电子,而本身电负性大于C原子,所以有使共轭体系电子向O. N转移的能力,因此有-C效应.电负性大于C的原子参与的等电子共轭是吸电子共轭.例如:都是-C效应.大多数共轭效应是由碳的2p轨道与其他原子的p轨道重叠所产生的,当某原子参与共轭的p轨道的形状大小,能量与碳的2p轨道越接近时,轨道重叠越,离域越易,共轭作用越强•即共轭效应的强弱与参与共轭的原子轨道的主量子数有关.n=2时有强的共轭,n>2有弱的共轭,n越大共轭越弱.另外,元素的电负性越小,越容易给出电子,有较强的+C效应.相反,元素的电负性越大,越容易吸引电子,有较强的-C效应.因此共轭效应也有周期性变化.同一类元素随n值增大,共轭减弱;同一周期n值相同,随原子序数增大,电负性增大,给电子共轭效应减弱吸电子共轭主要有电负性决定,电负性越大,吸电子共轭越强.3. 超共轭效应超共轭效应视其电子电子转移作用分为o- n . -p . (- a几种,以o- n最为常见.c- n超共轭丙烯分子中的甲基可绕C—C o键旋转,旋转到某一角度时,甲基中的C-Hc键与C=C的n键在同一平面内C-H -键轴与n键p轨道近似平行,形成l n共轭体系,称为o- n超共轭体系.在研究有机反应时有着重要的应用,在学习不对称烯烃的HX加成反应时,我们以C正离子形成的稳定性来解释马尔科夫尼科夫规则,若应用bn超共轭效应,则不仅说明甲基是推电子的,同时加深了对这一经验规则的深入理解.再如,不饱和烯烃的a-H的特殊活泼性也可以用& n超共轭效应来理解.丙烯的甲基比丙烷的甲H易被取代,丙烷中甲基的H不易被取代.基活泼的多,在液氨中丙烯中甲基的o-p超共轭当烷基与正离子或游离基相连时,C-H上电子云可以离域到空的p空轨道或有单个电子的p轨道上,使正电荷和单电子得到分散,从而体系趋于稳定,称做o-p超共轭体系.简单的说就是C-H的(键轨道与p轨道形成的共轭体系称做^p超共轭体系.如乙基碳正离子即为o-p超共轭体系.参加o-p超共轭的C-H数目越多,正电荷越容易分散,C正离子就越稳定.应用超共轭效应的应用也很广泛,可以应用于对碳正离子稳定性的解释,碳游离基稳定性的解释,甲苯是邻对位定位基的解释,羰基活性的解释等。
共轭效应 定义
共轭效应定义共轭效应是指在化学反应中,某些分子或离子的结构和性质会因为共轭体系的存在而发生变化。
共轭体系是指由连续的多个π键构成的结构。
共轭体系可以改变分子的电子分布和电子云的稳定性,从而影响分子的化学行为。
共轭效应最早是由德国化学家奥托·迈尔斯(Otto Meier)在20世纪初提出的。
他发现,当分子中存在共轭体系时,分子的吸收和发射光谱发生了变化。
这些变化表明,共轭体系可以影响分子的电子结构和能级分布,从而改变分子的光学性质。
共轭效应在有机化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共轭体系可以增强分子的稳定性,提高分子的光学活性和电子云的扩展性。
共轭体系中的π电子可以自由移动,形成共振结构,从而增加分子的化学反应性。
例如,共轭双键的存在可以增加分子的亲电性,使其更容易与其他分子发生反应。
共轭效应还可以影响分子的光学性质。
共轭体系中的π电子可以吸收和发射特定波长的光,产生特定的光谱带。
这些光谱带可以用来确定分子的结构和性质,从而在化学分析和材料科学中有广泛的应用。
共轭效应还可以影响分子的色彩。
共轭体系中的π电子可以吸收特定波长的光,产生彩色化合物。
这些彩色化合物在染料工业和有机电子领域有重要的应用。
共轭效应不仅存在于有机化合物中,还存在于无机化合物和生物分子中。
在无机化学中,共轭体系可以改变金属离子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
在生物化学中,共轭体系可以影响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在生物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共轭效应是一种重要的化学现象,它可以影响分子的结构和性质。
共轭体系可以改变分子的电子分布和能级分布,从而影响分子的化学行为和光学性质。
共轭效应在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和生物化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研究和理解共轭效应,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控制化学反应和材料性质,推动化学科学的发展。
共轭效应
共轭效应一、概念共轭效应又称离域效应,是指共轭体系中由于原子间的相互影响而使体系内的π电子(或p电子)分布发生变化的一种电子效应。
凡共轭体系上的取代基能降低体系的π电子云密度,则这些基团有吸电子共轭效应,用-C表示,如-COOH,-CHO,-COR;凡共轭体系上的取代基能增高共轭体系的π电子云密度,则这些基团有给电子共轭效应,用+C表示,如-NH2,-OH,-R。
二、特点沿共轭体系传递不受距离的限制。
共轭效应,由于形成共轭π键而引起的分子性质的改变叫做共轭效应。
共轭效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共轭能:形成共轭π键的结果使体系的能量降低,分子稳定。
例如CH2=CH—CH=CH2共轭分子,由于π键与π键的相互作用,使分子的总能量降低了,也就是说, CH2=CH—CH=CH2分子的能量比两个不共轭的CH2=CH2分子的能量总和要低。
所低的数值叫做共轭能。
②键长:从电子云的观点来看,在给定的原子间,电子云重叠得越多,电子云密度越大,两个原子结合得就越牢固,键长也就越短,共轭π键的生成使得电子云的分布趋向平均化,导致共轭分子中单键的键长缩短,双键的键长加长。
三、分类(一)正常共轭效应又称π-π共轭。
是指两个以上双键(或叁键)以单键相联结时所发生的π电子的离位作用。
C.K.英戈尔德称这种效应为中介效应,并且认为,共轭体系中这种电子的位移是由有关各原子的电负性和 p轨道的大小(或主量子数)决定的。
Y原子的电负性和它的p轨道半径愈大,则它吸引π电子的能力也愈大,愈有利于基团-X=Y从基准双键A=B-吸引π电子的共轭效应(如同右边的箭头所示)。
与此相反,如果A 原子的电负性和它的p轨道半径愈大,则它释放π电子使其向Y原子移动的能力愈小,愈不利于向-X=Y基团方向给电子的共轭效应。
中间原子B和X的特性也与共轭效应直接相关。
多电子共轭效应又称 p-π共轭。
在简单的多电子共轭体系中,Z为一个带有p电子对(或称n电子)的原子或基团。
共轭效应
离域现象H2C=CH2,π键的两个π电子的运动范围局限在两个碳原子之间,这叫做定域运动。
共轭效应CH2=CH-CH=CH2中,可以看作两个孤立的双键重合在一起,π电子的运动范围不再局限在两个碳原子之间,而是扩充到四个碳原子之间,这叫做离域现象。
共轭效应这种分子叫共轭分子。
共轭分子中任何一个原子受到外界试剂的作用,其它部分可以马上受到影响。
这种电子通过共轭体系的传递方式,叫做共轭效应。
特点沿共轭体系传递不受距离的限制。
共轭效应,由于形成共轭π键而引起的分子性质的改变叫做共轭效应。
共轭效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电子效应的一种。
组成共轭体系的原子处于同一平面,共轭体系的p电子,不只局限于两个原子之间运动,而是发生离域作用,使共轭体系的分子产生一系列特征,如分子内能低、稳定性高、键长趋于平均化,以及在外电场影响下共轭分子链发生极性交替现象和引起分子其他某些性质的变化,这些变化通常称为共轭效应。
共共轭效应轭效应是指在共轭体系中电子离域的一种效应是有机化学中一种重要的电子效应.它能使分子中电子云密度的分布发生改变(共平面化),内能减少,键长趋于平均化,折射率升高,整个分子更趋稳定。
编辑本段基本介绍“共轭效应是稳定的”是有机化学的最最基本原理之一.但是,自30年代起,键长平均化,4N+2芳香性理论,苯共轭效应环D6h构架的起因,分子的构象和共轭效应的因果关系,π-电子离域的结构效应等已经受到了广泛的质疑.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Vollhardt等合成了中心苯环具有环己三烯几何特征的亚苯类化合物,Stanger等合成了键长平均化,但长度在0.143~0.148nm的苯并类衍生物.最近(1999年),Stanger又获得了在苯环中具有单键键长的苯并类化合物.在理论计算领域,争论主要表现在计算方法上,集中在如何将作用能分解成π和σ两部分.随着论战的发展,作用能分解法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Hückel理论在有机化学中的绝对权威也受到了挑战.为此,简要地介绍了能量分解法的发展史,对Kollma法的合理性提出了质疑.此外特别介绍了我们新的能量分解法,及在共轭效应和芳香性的研究中的新观点和新的思维模式。
电子效应
CH2 CH CH CH2 4个 C 原子都是 sp2 杂化,
C-Cσ键: sp2–sp2 交盖, C-Hσ键: sp2–1s 交盖,
所有的原子共平面。 键角:120°。
1,3–丁二烯的
结构示意图
定域键
离域键
第5页
p 轨道
1,3–丁二烯的分子轨道
第6页
(1)共轭体系的分类
① π,π-共轭
第11页
(3) 推电子和吸电子共轭效应
推电子共轭效应(+C) :
若有p电子朝着双键方向移动,则为推电子+C.
X CCCC
吸电子共轭效应(-C):
推电子共轭效应用+C表示
电负性强的元素吸引电子,使共轭体系的电子云 向该元素偏移,呈吸电子共轭效应.
CCCO
吸电子共轭效应用-C表示
第12页
小结
A.共轭效应产生的条件:
第26页
(4)共振式的应用
比较物质的稳定性 预测反应的进行(产物有几种可能)
第27页
(1)共振论的基本概念
共振论是鲍林(L.Pauling)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
共振论认为:不能用经典结构式圆满表示其结构 的分子,其真实结构是由多种可能的经典极限式叠 加(共振杂化)而成的。
必须明确指出:真正的杂化体是一个单一的物质,决
不是几个极限式的混合物。
真实分子的能量比每一个共振极限式的能量都要低。 如共振杂化体由几个等同的经典结构式组成,则真实分 子的能量往往特别低,分子也就越稳定。
δ+
δ-
CH2 CH2 CH2
Cl
3
2
1
δ+δ-
Y--- C
C---H
高中化学竞赛-电子效应
⾼中化学竞赛-电⼦效应⾼中化学奥林匹克竞赛辅导元素电负性表电⼦效应电⼦效应分为诱导效应、共轭效应、超共轭效应、场效应。
⼀、诱导效应诱导效应是电⼦效应的⼀种,是由路易斯⾸先提出的。
诱导效应是指在有机化合物分⼦中由于原⼦的电负性差异,导致σ键电⼦的移动,使分⼦中的电⼦云密度分布发⽣变化。
这种因分⼦中原⼦或基团的极性(电负性)不同⽽引起成键电⼦对向电负性⼤的⽅向移动的现象称为诱导效应,其特点是能沿分⼦链传递且迅速减弱。
如氯丁烷分⼦中,取代在碳原⼦上的氯原⼦的电负性较强,C-Cl键产⽣偶极,使与氯原⼦连接的第⼀个碳原⼦(α–C)产⽣部分正电荷(δ+),也使第⼆个碳原⼦(β-C)带有部分正电荷,第三个碳原⼦(γ-C)带有部分更少的正电荷,依次影响下去。
这种影响的特征是沿着碳链传递,随着碳链的增长⽽迅速减弱,⼀般传递到第三个碳原⼦这种影响就忽略不计了。
(其中δ表⽰微⼩,δδ表⽰更微⼩,依次类推)诱导效应是⼀种静电作⽤,共⽤电⼦并不能完全转移到另⼀原⼦上,只是电⼦云密度分布发⽣变化,即键的极性发⽣变化。
由极性键所表现出的诱导效应称作静态诱导效应( Is),⽽在化学反应过程中由于外电场(如溶剂、试剂)的影响⽽产⽣键的极化称作动态诱导效应(Id)。
实验测得原⼦或基团的吸电⼦能⼒顺序为:1.吸电⼦诱导效应(–I)和给电⼦诱导效应(+I)静态诱导效应通常采⽤烷烃H-CR3上的氢作为⽐较标准,规定其为0。
如果⽤电负性较碳原⼦⼩的Y取代了H-CR3上的氢原⼦,化合物Y-CR3中-CR3部分的电⼦云密度⽐H-CR3中⼤,Y 叫做给电⼦基团。
由给电⼦基团引起的诱导效应叫做给电⼦诱导效应(+I)。
如果⽤电负性较碳原⼦⼤的X取代了H-CR3上的氢原⼦后,化合物X-CR3中-CR3部分的电⼦云密度⽐在H-CR3中的⼩,X叫做吸电⼦基团。
由吸电⼦基团引起的诱导效应叫做吸电⼦诱导效应(–I)。
2.吸电⼦诱导效应(–I)和给电⼦诱导效应(+I)的相对强度静态诱导效应的强弱与取代基或原⼦的电负性强弱相关。
共轭效应
4
04-06 共轭效应
三. 共轭效应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判断或解释有机反应活性中间体的稳定性
碳正离子、碳负离子、自由基、不同取代的烯烃
例如:比较下列烯烃的稳定性
>
12个σ-π 超共轭 9个σ-π 超共轭
>
6个σ-π 超共轭Βιβλιοθήκη 504-06 共轭效应
例如:比较下列碳正离子的稳定性
>
p-π共轭
>
σ-p超共轭 6个C-H
04-06 共轭效应
二. 超共轭效应
1. 含义及分类
含义:一种特殊的共轭(-、-p) -超共轭效应: 键与C-H 键共轭产生的电子离域效应。
-p超共轭效应:C-H 键与p轨道共轭产生的电子离域效应。
-超共轭效应
-p超共轭效应
04-06 共轭效应
2. 产生的原因 原因:H原子体积小,C—H键电子云的形状及大小与碳原子的p轨 道相差不大,且近似平行,易与邻位的或p电子发生相互作用,形 成-、-p共轭体系。 3. 超共轭效应的特征 超共轭效应比共轭效应弱得多; 在超共轭效应中, 键一般是给电子的, C-H键越多超共轭效应越大。 -CH3 > -CH2R > - CHR2 > -CR3
>
σ-p超共轭 3个C-H
>
无共轭
σ-p超共轭 9个C-H
6
04-06 共轭效应
一. 共轭效应
1. 共轭效应的定义
分子体系内一种特殊的非成键重叠(部分重叠)方式,从而使分子更稳
定、内能更小、键长趋于平均化的效应,叫共轭效应。
电子离域
04-06 共轭效应
2. 共轭效应的分类 π- π p- π
共轭效应 定义
共轭效应定义共轭效应是指在某些情况下,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线性的,而是非线性的。
这种非线性关系可以通过改变一个变量来影响另一个变量的方式来体现。
共轭效应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从不同领域的角度来介绍共轭效应的定义和应用。
在物理学中,共轭效应是指在某些情况下,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存在一定的非线性关系。
这种非线性关系可以通过改变一个变量来影响另一个变量。
例如,在光学中,共轭效应可以通过调整透镜的焦距来实现。
当一个光束通过透镜时,透镜会将光束聚焦在焦点上。
如果我们将一个透镜放在光束的路径上,它将会产生一个与原来光束相对称的光束。
这就是光学中的共轭效应。
在化学领域中,共轭效应是指分子中的π电子云的重叠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电子结构。
共轭效应可以影响分子的化学性质,使得分子具有特殊的光学、电学、磁学等性质。
例如,共轭双键是一种常见的化学结构,它由两个相邻的双键构成。
共轭双键可以使分子具有特殊的光学吸收和发射性质,因此在荧光染料、有机发光二极管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生物学中,共轭效应是指某些基因或信号通路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可以通过改变一个基因或信号通路来影响另一个基因或信号通路的表达或活性。
例如,在免疫系统中,共轭效应可以通过调节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调节免疫应答。
当免疫细胞受到外界刺激时,它们会释放一些信号分子,这些信号分子可以影响其他免疫细胞的活性,从而调节整个免疫应答。
除了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共轭效应还在其他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经济学中,共轭效应可以用来研究不同市场之间的相互影响。
在社会学中,共轭效应可以用来研究不同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心理学中,共轭效应可以用来研究不同刺激之间的相互影响。
无论在哪个领域,共轭效应都是研究变量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工具。
共轭效应是指在某些情况下,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可以通过改变一个变量来影响另一个变量。
有机化学电子效应
六、电子效应
1共轭效应:单双键交替出现的体系称为共轭体系。
在共轭体系中,由于原子间的相互影响而使体系内的π电子(或P电子)分布发生变化的一种电子效应称为共轭效应。
凡共轭体系上的取代基能降低体系的π电子密度,则这些基团有吸电子的共轭效应,用-C表示。
凡共轭体系上的取代基能增高共轭体系的π电子云密度,则这些基团有给电子的共轭效应,用+C表示。
共轭效应只能在共轭体系中传递,但无论共轭体系有多大,共轭效应能贯穿于整个共轭体系中。
2场效应:取代基在空间可以产生一个电场,对另一头的反应中心有影响,这种空间的静电作用称为场效应,
3诱导效应:因分子中原子或基团的极性(电负性)不同而引起成键电子云沿着原子链向某一方向移动的效应称为诱导效应。
诱导效应的电子云是沿着原子链传递的,其作用随着距离的增长迅速下降,一般只考虑三根键的影响。
诱导效应一般以氢为比较标准,如果取代基的吸电子能力比氢强,则称其具有吸电子诱导作用,用-I表示。
如果取代基的给电子能力比氢强,则称其具有给电子诱导效应,用+I表示。
4超共轭效应:当C-H σ键与π键(或P轨道)处于共轭位置时,也会产生电子的离域现象,这种C-H键σ-电子的离域现象叫做超共轭效应。
在超共轭体系中电子转移的趋向可用弧形箭头表示:超共轭效应的大小,与p轨道或π轨道相邻碳上的C-H键多少有关,C-H键愈多,超共轭效应愈大。
3-2 卤代反应选择性——共轭效应和超共轭效应
【复习回顾】12主要产物?内容:学习目标:区域选择性和化学选择性学会用超共轭效应和共轭效应来判断自由基稳定性反应活性-选择性原理烷基自由基的稳定性3区域选择性(regioselectivity )和化学选择性(chemoselectivity )1)区域选择性——优先对同一化合物中某个位置的相同化学键发生化学反应1期望值90%10%实验值64%36%期望值75%25%实验值43% 57%2)化学选择性——在一定反应条件下,优先对底物分子中某一化学键起化学反应烯丙基氢苄基基氢N-溴代琥珀酰亚胺(NBS)(1 -溴代四氢吡咯2,5-二酮)(1-bromopyrrolidine-2 ,5-dione)NBS自由基溴代反应机理1. 链引发2. 链增长3)氢原子的相对反应活性设伯氢的反应活性为1,仲氢的反应活性为X,叔氢的反应活性为Y,烯丙基氢(苄基氢)Z:57﹕2X=43﹕6X=436﹕Y=64﹕9Y=5.0680﹕2Z=20﹕3Z=6相对反应活性1o H﹕2o H﹕3o H﹕烯丙基氢(苄基)=1﹕4﹕5.06﹕6烷烃卤代反应中各种氢原子的反应活性顺序为:烯丙基氢(包括苄基氢)>3o H>2o H>1o H>CH47不同碳氢键的键能反应活性中间体的稳定性为什么烷烃卤代反应的氢原子反应活性是烯丙基氢(包括苄基氢)>3o H>2o H>1o H>CH 4?2烷基自由基的稳定性烯丙基氢CH 2=CHCH 2—H 苄基氢PhCH 2—H 1o H CH 3CH 2CH 2—H 2o H (CH 3)2CH —H 3o H (CH 3)3C —H BDE=423 kJ/mol BDE=413 kJ/mol BDE=404 kJ/mol 1)不同C-H 的解离能BDE=376 kJ/mol CH 3—H BDE=439.5 KJ/mol烯丙基自由基苄基自由基BDE=372 kJ/mol2)超共轭效应(hyperconjugation)定义:C -H 键的σ电子的离域效应Robert S. Mulliken (1896-1986)美国化学家1966年获奖Further Reading :Mulliken, R. S. J. Chem. Phys. 1939, 7, 339.大学化学. 2017, 32 (1), 84.σ-π超共轭特点:a)只存在C-H σ键♦强度:直接连接的C-H 键越多,超共轭效应越大 表示:Further Reading :钟成. 化学教育,2018, 39(12): 19.b) 给电子效应无键共振3)共轭效应(conjugation)——C效应定义:在共轭体系内由于原子的相互影响使体系内的π电子或p 轨道电子发生分布发生变化的一种电子效应π-π共轭丙烯醛C=C双键C=O双键3)共轭效应(conjugation)——C效应定义:在共轭体系内由于原子的相互影响使体系内的π电子或p轨道电子发生分布发生变化的一种电子效应π-π共轭p-π共轭乙烯基甲醚3)共轭效应(conjugation)——C效应定义:在共轭体系内由于原子的相互影响使体系内的π电子或p轨道电子发生分布发生变化的一种电子效应烯丙基自由基烯丙基碳正离子p-π共轭p-π共轭特点:a)通过π电子或p轨道孤对电子传递b)长程的c)贯穿整个共轭体系 表示:用弯箭头表示电子的离域价键理论共轭(conjugation)共振(resonance)电子离域电子离域π-π共轭和p-π共轭π-π共轭和p-π共轭都可写出共振式应用范围有局限应用范围比共轭广共轭效应分类甲氧基给电子共轭效应羰基吸电子共轭效应a)吸电子的共轭效应为-C. 如:-N O 2,-C N, -C OOH, -C HO,-C OR, -C O O R ,-C O N HR ,b) 给电子的共轭效应为+C.如:-N H 2(R),-N HCOR,-O H,-O R, -O COR. X 2(卤素)共轭效应强度a) 同周期原子(-C )-=O > -=N R > -=C H 2b )同主族原子(+C )-F> -Cl > -Br > -I(+C )-N R 2>-O R>-Fc)相同原子带更多电正性有更强的-C ,带更多电负性有更强的+C-C=N R>-C=N R+(-C )--O >-O R>-O R+(+C )-O R>-S R诱导效应vs 共轭效应和超共轭效应电子效应种类诱导效应共轭效应超共轭效应产生原因电负性离域效应离域效应适应范围所有分子共轭体系C-H键和共轭键相邻体系电子传递σ键π键σ键传递程度三键内长程短程电子效应给电子和吸电子给电子和吸电子给电子相对强弱弱强中等共轭效应和超共轭效应的相对强弱π-π共轭p-π共轭σ-π超共轭σ-p超共轭4)烷基自由基的稳定性sp3杂化sp2杂化o1o碳自由基甲基自由基更稳定诱导效应碳自由基sp 2杂化sp 3杂化超共轭效应σ-p 超共轭σ-p超共轭5)烯丙基和苄基自由基的稳定性共振式烯丙基自由基苄基自由基26p-π共轭···σ-p 超共轭共轭效应乙烯基自由基3反应活性-选择性原理(The reactivity-Selectivity Principle)溴代反应的选择性为什么比氯代反应高?卤素反应活性:F 2>Cl 2>Br 2>I 21)反应活性-选择性原理: 进攻试剂越活泼,反应的选择性越差Mayr H. , Ofial A. R. Angew. Chem. Int. Ed. 2006, 45, 1844•X + CH 3-H •CH 3+ H-XF Cl Br I568.2431.8366.1298.3-128.9+7.5+73.2+141H (kJ/mol)Ea (kJ/mol)+4.2+16.7+75.3> +141439.3439.3439.3439.3反应过程能量甲烷自由基卤代反应能量变化中间体能量增加能量减少过渡态反应过程能量甲烷自由基卤代反应能量变化中间体过渡态♦活化能E a :发生化学反应所需最低能量(反应物能量与过渡态能量之差))中间体:发生化学反应的中间产物,一般为碳正离子、碳负离子、自由基等2)如何看能量线图 过渡态:发生化学反应经过的能量最高中间状态,过渡态旧键未完全断裂,新键未完全形成反应过程能量甲烷自由基卤代反应能量变化中间体过渡态E a 1=16.7 KJ/molE a 2=8.3KJ/mol反应物阻力大阻力小反应过程甲烷自由基卤代反应能量变化中间体过渡态反应物E a 1=16.7 KJ/molE a 2=8.3KJ/mol能量♦活化能E a :发生化学反应所需最低能量(反应物能量与过渡态能量之差)) 中间体:发生化学反应的中间产物,一般为碳正离子、碳负离子、自由基等2)如何看能量线图❶过渡态:发生化学反应经过的能量最高中间状态,过渡态旧键未完全断裂,新键未完全形成❹反应热∆H :化学反应中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反应物与产物能量之差)反应过程甲烷自由基卤代反应能量变化中间体过渡态反应物E a 1=16.7 KJ/molE a 2=8.3KJ/mol△H=-110kJ/mol△H=-101kJ/mol产物能量能量接近的有关物种结构也相似,过渡态的结构与相隔最近的稳定物种结构类似。
超共轭效应名词解释
超共轭效应名词解释
嘿,你知道超共轭效应吗?这玩意儿可神奇啦!就好像一群小伙伴
手拉手一起发挥作用一样。
比如说,在有机化学里呀,超共轭效应就像是一场无声的协作。
拿
烯烃来说吧,那碳氢键和碳碳双键之间,就存在着这种奇妙的超共轭
效应呢!你想想看,这不就像是一群小伙伴相互配合,让整个体系变
得更加稳定嘛!
再比如烷烃里,碳氢键和碳碳单键之间也有这种效应在起作用。
它
可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大变化,而是悄然地在背后助力,让整个分子
的性质都有所不同哦!
“哎呀,这超共轭效应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呀?”你可能会这么问。
嘿嘿,简单来说,它就是电子的一种微妙转移和共享。
就好比大家一起
做一件事,每个人都出一点力,最后事情就变得更容易完成啦!
在化学反应中,超共轭效应的影响可不小呢!它能改变反应的速率、选择性等等。
就好像是给化学反应这辆车加了一把力,让它跑得更快
或者跑得更稳。
想象一下,如果没有超共轭效应,那有机化学的世界会变得多么不
一样呀!很多反应可能就不会那么顺利地进行,很多化合物的性质也
会大相径庭。
所以呀,超共轭效应真的是超级重要的呢!它就像一个隐藏在化学世界里的小魔法,默默地发挥着它的作用。
你现在是不是对超共轭效应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啦?反正我是觉得它超级有趣又超级重要的!。
超共轭效应场效应空间效应
场效应和诱导效应
它们通常难以区分,往往同时存在而且作用方向 一致,实际上场效应是诱导效应的一种表现形式, 所以也把场效应和诱导效应总称为极性效应。但在 某些场合场效应与诱导效应的方向相反,从而显示 出场效应的明显作用。
例如:邻氯苯基丙炔酸的酸性比氯在间位或对位的小。
C C COOH Cl
C C COOH
(Isopropyl)
(CH3)3C-
(t-Butyl)
1.0
SN2 反应
0.28
0.03
乙氧基从背后进攻
4.2× 10-5
R越大,位阻越大
13
卤代烷在乙醇解的SN2反应中,随着R体积的大小不同, 对乙氧基从背面进攻的难易,由于空间阻碍不同而反应 速度各异。
[例2] SN1反应 P51表2-15
R
RC X R 109° 28'
sp3-四面体
R
120°
C +X RR
sp2-平面三角型
SN1反应 形成正碳离子的 一步 键角的变化
缓解了基团的 拥挤程度
来自于离去基团背后的张力-B-张力 (back strain)
14
张力对反应活性的影响
当胺同质子酸作用时,其碱性强度顺序为:
R3N > R2NH > RNH2 > NH3
看出。
叔丁苯 异丙苯 乙苯 甲苯
μ(D) 0.70
0.65
0.58
0.38
1
进行苯环上的硝化反应和卤代反应时,得到的结果却 恰恰相反。
溴化 硝化
CH3 CH3CH2 340 290 14.8 14.3
(CH3)2CH180 12.9
(CH3)3C110 10.8
共轭效应的定义
共轭效应的定义嘿,咱今儿个就来说说这共轭效应!啥是共轭效应呢?简单来说呀,就好比一群人一起干活儿,力量就更大啦!在化学的世界里呀,共轭效应就是原子或基团之间相互作用,让整个分子变得更稳定、更厉害呢!你看啊,就像拔河比赛,大家齐心协力往一个方向使劲儿,那力量可不一般。
共轭效应也是这样,让分子里的各个部分紧密合作,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比如说有些有机化合物,因为有了共轭效应,性质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想象一下,一个分子就像一个小团队,里面的原子和基团就是队员。
没有共轭效应的时候呢,大家各自为战,虽然也能做事,但总感觉少了点啥。
可一旦有了共轭效应,嘿,那就不一样啦!大家好像突然有了默契,劲儿往一处使,让这个小团队变得超级厉害。
共轭效应能带来很多好处呢!它可以让分子更稳定,就像给房子打了牢固的地基。
这意味着这些分子在各种环境下都能更坚强地存在着,不容易被破坏。
而且啊,它还能影响分子的反应活性,让分子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得更出色。
咱再打个比方,共轭效应就像是给分子穿上了一件神奇的铠甲,让它变得更强大、更有魅力。
这铠甲不仅能保护分子,还能让它在各种场合都能展现出独特的风采。
生活中其实也有很多类似共轭效应的例子呢。
就拿一个乐队来说吧,各种乐器一起演奏,相互配合,才能奏出美妙的音乐。
如果各玩各的,那肯定乱套啦!这不就是一种“共轭”吗?大家一起努力,创造出更美好的东西。
共轭效应可真是个神奇的东西呀!它让化学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充满了各种奇妙的变化和可能性。
它就像一个隐藏在分子背后的魔法,默默地发挥着作用,让我们看到了那么多有趣的化学现象。
所以呀,可别小看了这共轭效应哦!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们的化学世界。
它让那些小小的分子变得不再平凡,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总之呢,共轭效应真的很重要,很有趣,也很神奇!我们得好好研究它,利用它,让它为我们的生活和科学研究带来更多的惊喜和进步!。
共轭效应_超共轭效应
3.4.1.1共轭效应、超共轭效应影响有机化合物结构及反应性的因素⏹立体效应⏹电子效应◆诱导效应◆共轭效应◆超共轭效应◆……-70.5 kcal/mole -54.1 kcal/mole -60.8 kcal/mole 一些事实一些事实“共轭效应”通常:C -C 154.0 pmC =C 134.0 pm共轭效应的含义:共轭分子体系的一种特殊的非成键重叠(部分重叠)方式,从而使分子更稳定、内能更小、键长趋于平均化的效应。
电子离域分类:1. 按非成键重叠电子云的类型:π-πp-π2. 按共轭体系所含电子情况:等电子共轭多电子共轭缺电子共轭传递:沿共轭链减弱程度小共轭效应的强度吸电子共轭效应能降低共轭体系的π密度的基团具有“吸电子共轭效应”—NO2, —CN, —COOH, —CHO, —COR等可降低体系的π电子云密度的取代基同一周期:电负性同一族:主量子数同周期:=O > =NR > =CR 2同族:=O > =S 能降低共轭体系的 密度的基团具有“吸电子共轭效应”吸电子共轭效应给电子共轭效应能增高共轭体系的π密度的基团具有“给电子共轭效应”—NH2, —NHCOR, —OH, —OR, —OCOR等可增高体系的π电子云密度的取代基同一周期:电负性同一族:主量子数-NR 2> -OR > -F 给电子共轭效应-O -> -OR能增高共轭体系的 密度的基团具有“给电子共轭效应”共轭体系的特性1. 几何特性:共平面性(参与共轭的原子处于同一平面)键长的平均化2. 电子特性:影响分子偶极矩极化度高3. 能量特性:体系能量降低4. 化学特性超共轭效应⏹含义:一种特殊的共轭(σ-π、σ-p)C-H σ键的电子和一个邻近的半满或全空的非键p轨道、全满的π轨道之间的相互作用,该相互作用能够使整个体系变得更稳定。
⏹原因:H原子体积小,C—H键电子云的形状及大小与碳原子的p轨道相差不大,且近似平行,易与邻位的π或p电子发生相互作用,形成σ-π、σ-p共轭体系。
共轭效应与超共轭效应的定义及特点
1.共轭效应与超共轭效应的定义及特点共轭效应不饱和的化合物中,有三个或三个以上互相平行的p轨道形成大π键,这种体系称为共轭体系.共轭体系中,π电子云扩展到整个体系的现象称为电子离域或离域键.共轭效应:电子离域,能量降低,分子趋于稳定,键长平均化等现象称为共轭效应,也叫做C效应共轭效应的结构特点:共轭体系的特征是各σ键在同一平面内,参加共轭的p轨道轴互相平行,且垂直于σ键在的平面,相邻p轨道间从侧面重叠发生键离域.共轭效应与诱导效应相比还有一个特点是沿共轭体系传递不受距离的限制.超共轭效应烷基上C原子与极小的氢原子结合,由于电子云的屏蔽效力很小,所以这些电子比较容易与邻近的π电子(或p电子)发生电子的离域作用,这种涉及到σ轨道的离域作用的效应叫超共轭效应.超共轭体系,比共轭体系作用弱,稳定性差,共轭能小.2.共轭效应共轭的类型2.1.1 π-π共轭通过形成π键的p轨道间相互重叠而导致π电子离域作用称为π-π共轭.参加共轭的原子数目等于离域的电子总数,又称为等电子共轭.我们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双键,单键相间的共轭就是π-π共轭.例如:共轭体系的分子骨架称做共轭链.2.1.2 p-π共轭体系通过未成键的p轨道(包括全满,半满及全空轨道)与形成π键的p轨道的重叠而导致的电子离域作用,称为p-π共轭.包括富电子,足电子,缺电子三种p-π共轭类型.我们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双键相连的原子上的p轨道与π键的p轨道形成的共轭即为p-π共轭.例如:共轭方向及强弱判断共轭效应的方向及强弱直接影响物质的性质和稳定性,因此共轭方向及强弱的判断也就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给出电子的称给电子共轭,用符号+C表示.相反,能接受电子的称吸电子共轭,用符号-C表示.卤素,羟基,氨基,碳负离子等与双键直接相连时,X. O. N .C等原子的孤对电子对与π键共轭.由于是由一个原子向共轭体系提供两个电子,相当于使π电子密度增大,所以有给出电子的能力,称为+C效应.一般富电子p-π共轭都属于给电子共轭.例如:中的都是+C效应.当参与共轭的O. N 只提供一个电子,而本身电负性大于C原子,所以有使共轭体系电子向O. N 转移的能力,因此有-C效应.电负性大于C的原子参与的等电子共轭是吸电子共轭.例如:都是-C效应.大多数共轭效应是由碳的2p轨道与其他原子的p轨道重叠所产生的,当某原子参与共轭的p轨道的形状大小,能量与碳的2p轨道越接近时,轨道重叠越,离域越易,共轭作用越强.即共轭效应的强弱与参与共轭的原子轨道的主量子数有关.n=2时有强的共轭,n>2有弱的共轭,n越大共轭越弱.另外,元素的电负性越小,越容易给出电子,有较强的+C效应.相反,元素的电负性越大,越容易吸引电子,有较强的-C效应.因此共轭效应也有周期性变化.同一类元素随n值增大,共轭减弱;同一周期n值相同,随原子序数增大,电负性增大,给电子共轭效应减弱;吸电子共轭主要有电负性决定,电负性越大,吸电子共轭越强.3. 超共轭效应超共轭效应视其电子电子转移作用分为σ-π.σ-p .σ-σ几种,以σ-π最为常见.σ-π超共轭丙烯分子中的甲基可绕C—Cσ键旋转,旋转到某一角度时,甲基中的C-Hσ键与C=C的π键在同一平面内,C-Hσ键轴与π键p轨道近似平行,形成σ-π共轭体系,称为σ-π超共轭体系.在研究有机反应时有着重要的应用,在学习不对称烯烃的HX加成反应时,我们以C正离子形成的稳定性来解释马尔科夫尼科夫规则,若应用σ-π超共轭效应,则不仅说明甲基是推电子的,同时加深了对这一经验规则的深入理解.再如,不饱和烯烃的a-H的特殊活泼性也可以用σ-π超共轭效应来理解.丙烯的甲基比丙烷的甲基活泼的多,在液氨中丙烯中甲基的H易被取代,丙烷中甲基的H不易被取代.σ-p超共轭当烷基与正离子或游离基相连时,C-H上电子云可以离域到空的p空轨道或有单个电子的p轨道上,使正电荷和单电子得到分散,从而体系趋于稳定,称做σ-p超共轭体系.简单的说就是C-H的σ键轨道与p轨道形成的共轭体系称做σ-p超共轭体系.如乙基碳正离子即为σ-p超共轭体系.参加σ-p超共轭的C-H数目越多,正电荷越容易分散,C正离子就越稳定.应用超共轭效应的应用也很广泛,可以应用于对碳正离子稳定性的解释,碳游离基稳定性的解释,甲苯是邻对位定位基的解释,羰基活性的解释等.。
有机化学理论知识要点归纳
《有机化学》理论知识要点归纳一.有关“吸电子基和给(推)电子基”问题从极性、诱导效应、共轭效应等方面考虑,一般情况下,电子云密度大的为给电子基,极性大的为吸电子基。
例如碳碳双键、苯基等为给电子基,卤素原子、-CN 、硝基等为吸电子基。
取代基如果是像-NO 2(-SO 3H 、-COOH 、-CHO )这样的,就是与碳相连的元素的原子比氧的电负性弱(就是该元素原子得电子的能力没有氧强的时候,该元素原子的电负性比氧弱)而且还连有氧的时候,就是吸电子基,因为氧把那些元素原子的电子云向氧的一方吸引,使得那些元素把苯环上的电子向它们吸引,导致苯环的电子密度降低,因为苯上的取代反应都是自由基反应,自由基有单电子,苯环的电子密度降低自然使苯不容易放出氢自由基(就是氢原子),使得苯环钝化。
卤素具有吸电子的诱导效应,从而降低碳正离子的稳定性。
这一效应在苯环上各个住置受到进攻时都有体现,但在卤素的邻、对位受到进攻时更为显著。
二.有机反应试剂的分类1.自由基试剂:自由基:由共价键均裂所产生的带有独电子的中性基团。
自由基试剂:能产生自由基的试剂是自由基试剂。
例如:CH 4CH 3 Cl+ HClh νCl 2(氯自由基)2Cl 光或热R O O R2 RO常见的自由基试剂:X 2、过氧化物(R -O -O -R )、偶氮化物(R -N =N -R )等,高温、光照等条件也可引发自由基反应。
因自由基带有未共用电子,所以性质活泼,可引发自由基型反应。
2.亲电试剂在反应过程中,如果试剂从有机化合物中与它反应的那个原子获得电子对,并与之共有形成化学键,这种试剂称做亲电试剂。
亲电试剂是缺电子的试剂。
例如:RCH 2Cl + AlCl 3R+CH 2AlCl 4-亲电试剂常见的亲电试剂有:①正离子,如H +,C +,Cl +、Br +、I +,NO 2+等;②可接收孤对电子的分子,如如AlCl 3、FeCl 3、ZnCl 2、SnCl 4、SbCl 3、BF 3等Lewis 酸; ③羰基碳原子等。
共轭效应
0.133
0.154
H
H
??:nm
双键与乙烯相比,变长了;单键与乙烷相比,变短了。总的说 来,是键长趋于平均化了。
10
氢化热
孤立和共轭体系的氢化热:
C H 2 C HC H 2 C HC H 2+ 2H 2 C H 3 C H C HC HC H 2+ 2H 2 所 以 1 , 3 - 戊 二 烯 的 共 轭 能 是 2 8 K J / m o l
分子中,每个碳原子都以sp2轨 道相互重叠或与氢原子的1s轨 道重叠,形成三个C-Cσ键和六 个C-Hσ键。这些σ键都处在同 一个平面上,它们之间的夹角 都接近120°,此外每个碳原子 还剩下一个来参加杂化的与这 个平面垂直的p轨道。四个p轨 道的对称轴互相平行侧面互相 重叠,形成了包含四个碳原子 的四个电子的共轭体系。 更多…..
8
1,3-丁二烯特点
ⁿ ⑴碳碳单键键长相对缩短,单双键产生了平均化 ⁿ 随构造式CH2=CH-CH=CH2,但单双键的键长已相当
接近,同样体现在环状共轭体系中。如,苯环C-C键 长是完全相等的。 ⑵化合物的能量显著降低,稳定性明显增加。决定内 能大小方法之一就是测量氢化热,氢化热越低,分子 内能越低。
C 5 H 1 2 C 5 H 1 2
H = -2 5 4K J /m o l H = -2 2 6K J /m o l
从能量图可以看出,共轭 二烯烃比孤立二烯烃能量 低了254-226=28KJ/mol 这部分低出来的能量叫共轭 能或离域能。1,3-丁二烯 的共轭能为15kJ/mol。
共轭效应
(conjugative effect )
1
共轭效应的产生 共轭效应的类型
2
共轭效应的产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共轭效应与超共轭效应的定义及特点
共轭效应
不饱和的化合物中,有三个或三个以上互相平行的p轨道形成大π键,这种体系称为共轭体系.共轭体系中,π电子云扩展到整个体系的现象称为电子离域或离域键.
共轭效应:电子离域,能量降低,分子趋于稳定,键长平均化等现象称为共轭效应,也叫做C效应
共轭效应的结构特点:共轭体系的特征是各σ键在同一平面内,参加共轭的p轨道轴互相平行,且垂直于σ键在的平面,相邻p轨道间从侧面重叠发生键离域.共轭效应与诱导效应相比还有一个特点是沿共轭体系传递不受距离的限制.
超共轭效应
烷基上C原子与极小的氢原子结合,由于电子云的屏蔽效力很小,所以这些电子比较容易与邻近的π电子(或p电子)发生电子的离域作用,这种涉及到
σ轨道的离域作用的效应叫超共轭效应.超共轭体系,比共轭体系作用弱,稳定性差,共轭能小.
2.共轭效应
共轭的类型
2.1.1 π-π共轭
通过形成π键的p轨道间相互重叠而导致π电子离域作用称为π-π共轭.参加共轭的原子数目等于离域的电子总数,又称为等电子共轭.我们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双键,单键相间的共轭就是π-π共轭.例如:共轭体系的分子骨架称做共轭链.
2.1.2 p-π共轭体系
通过未成键的p轨道(包括全满,半满及全空轨道)与形成π键的p轨道的重叠而导致的电子离域作用,称为p-π共轭.包括富电子,足电子,缺电子三种p-π共轭类型.我们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双键相连的原子上的p 轨道与π键的p轨道形成的共轭即为p-π共轭.例如:
共轭方向及强弱判断
共轭效应的方向及强弱直接影响物质的性质和稳定性,因此共轭方向及强弱的判断也就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能够给出电子的称给电子共轭,用符号+C表示.相反,能接受电子的称吸电子共轭,用符号-C表示.
卤素,羟基,氨基,碳负离子等与双键直接相连时,X. O. N .C等原子的孤对电子对与π键共轭.由于是由一个原子向共轭体系提供两个电子,相当于使π电子密度增大,所以有给出电子的能力,称为+C效应.一般富电子p-π共轭都属于给电子共轭.例如:
中的都是+C效应.
当参与共轭的O. N 只提供一个电子,而本身电负性大于C原子,所以有使共轭体系电子向O. N 转移的能力,因此有-C效应.电负性大于C的原子参与的等电子共轭是吸电子共轭.例如:
都是-C效应.
大多数共轭效应是由碳的2p轨道与其他原子的p轨道重叠所产生的,当某原子参与共轭的p轨道的形状大小,能量与碳的2p轨道越接近时,轨道重叠越,离域越易,共轭作用越强.即共轭效应的强弱与参与共轭的原子轨道的主量子数有关.n=2时有强的共轭,n>2有弱的共轭,n越大共轭越弱.另外,元素的电负性越小,越容易给出电子,有较强的+C效应.相反,元素的电负性越大,越容易吸引电子,有较强的-C效应.因此共轭效应也有周期性变化.
同一类元素随n值增大,共轭减弱;同一周期n值相同,随原子序数增大,电负性增大,给电子共轭效应减弱;吸电子共轭主要有电负性决定,电负性越大,吸电子共轭越强.
3. 超共轭效应
超共轭效应视其电子电子转移作用分为σ-π.σ-p .σ-σ几种,以σ-π最为常见.
σ-π超共轭
丙烯分子中的甲基可绕C—Cσ键旋转,旋转到某一角度时,甲基中的C-Hσ键与C=C的π键在同一平面内, C-Hσ键轴与π键p轨道近似平行,形成σ-π共轭体系,称为σ-π超共轭体系.
在研究有机反应时有着重要的应用,在学习不对称烯烃的HX加成反应时,我们以C正离子形成的稳定性来解释马尔科夫尼科夫规则,若应用σ-π超共轭效应,则不仅说明甲基是推电子的,同时加深了对这一经验规则的深入理解.再如,不饱和烯烃的a-H的特殊活泼性也可以用σ-π超共轭效应来理解.丙烯的甲基比丙烷的甲基活泼的多,在液氨中丙烯中甲基的H易被取代,丙烷中甲基的H不易被取代.
σ-p超共轭
当烷基与正离子或游离基相连时,C-H上电子云可以离域到空的p空轨道或有单个电子的p轨道上,使正电荷和单电子得到分散,从而体系趋于稳定,称做σ-p超共轭体系.简单的说就是C-H的σ键轨道与p轨道形成的共轭体系称做σ-p超共轭体系.如乙基碳正离子即为σ-p超共轭体系.
参加σ-p超共轭的C-H数目越多,正电荷越容易分散,C正离子就越稳定.
应用
超共轭效应的应用也很广泛,可以应用于对碳正离子稳定性的解释,碳游离基稳定性的解释,甲苯是邻对位定位基的解释,羰基活性的解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