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文:定风波古诗语文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课文:定风波古诗语文教案
定风波
苏轼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进一步了解苏轼的生平与思想。
2、学习“知人论世”鉴赏诗词的方法,理解此词的内容以及多种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诵读诗词的能力,在读中品味其思想感情。
2、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3、抓住关键字词、关键句子赏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赏析关键字词、关键句子,了解作者处世态度。
2、理解此词的主旨以及多种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深入挖掘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作者乐观豁达的胸怀,感悟词人“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讲授法
3、问答赏析法
4、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在正式进入新课之前,我想先请大家看一副对联“北宋高文名父子,南州胜迹古祠堂”。同学们想一想,对联中的“名父子”指的是谁?“古祠堂”又指的是哪个地方?是的,“名父子”指的是三苏,“古祠堂”指的是三苏祠。这幅对联就是三苏祠大门的对联,它肯定了三苏父子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而三苏中尤以苏轼的文学成就最高。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而苏轼就是这样独领风骚数百年的人物。在我国的成语当中有这样一句“苏海韩潮”就是以苏轼和韩愈为典故来形容艺术文峰浩瀚博大,气势雄拔,苏轼为后人留下四千多篇散文,两千七百多首诗,三百六十多首词,可以说是我国文学遗产最多的作家之一。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文章千古,精神千古的北宋大文
豪苏轼苏东坡的这首《定风波》,再一次来感受他词中豁达的胸襟。
解题
1、作家简介
明确: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他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著名诗人,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苏轼一生宦海沉浮,仕途坎坷,屡遭贬谪。苏轼晚年总结自己的一生,曾作诗:“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2、解读小序,了解写作背景
雨具:借代,指拿着伞的仆人。
故:交代写作缘由。
宋神宗元丰五年,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谪居黄州已第三年。本词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东坡志林》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在相田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词来,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
读
1、学生齐读
诵读要求:
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读出情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
2、播放名家朗读
整体感知
本词围绕哪种景象写的?围绕这一景象这首词叙述了一件什么事?词人在这首词中表现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本词围绕“雨”这一景象写的。
围绕雨写词人一次遇雨的经历及其雨后的感悟。
表现了词人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疏通文本
1、强调重点字词
吟啸:吟诗长啸,表示泰然自若的情态。
(2)芒鞋:草鞋。
(3)蓑:指雨具蓑衣。
(4)料峭:形容春寒,现在仍有“春寒料峭”
(5)向来:刚才,方才之意。如“失向来之烟霞”
2、引导学生试着翻译词的上片,找出上片的中心句。
明确:不要去听雨点子穿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这不会妨碍我一边舒适地吟诗、长啸,一边慢慢地走去。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比乘马还要来得轻便。这阵雨有甚么可怕?任凭我的一生就在烟雨中度过吧。
上片中心句:“一蓑烟雨任平生。”
3
、引导学生试着翻译词的下片,找出下片的中心句。
明确:略带寒意的春风一吹之后,酒醒了,这时身上微微感到有些寒冷,刚刚自己还在瓢泼大雨中悠闲地走着,现在迎着的却是山后的斜阳了,回头望望刚才遇雨的地方,真是晴雨无常。回去吧,不管风吹雨打也好,阳光四照也好。
下片中心句:“也无风雨也无晴”
赏析课文
1、通过整体感知我们知道本首词表现了一种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那么上片中哪些字词直接体现了这种人生态度?又是怎样体现的呢?
明确:
“莫听”到出了苏轼的心境,雨点穿林打叶,发出声响,是客观处在,对客观事物,客观存在不要太在意,不妨去欣赏它。体现出作者面对风雨从容处之,悠闲自在。
“何妨”“吟啸”:面对骤然而至的噼啪作响的大雨,词
人说“何妨”且“吟啸”自若,缓步而行,反映了苏轼在风雨面前坦然处之、泰然自若的旷达情怀。
“轻”字耐人寻味,竹杖芒鞋诚然是轻的,轻巧,轻便,然而在雨中行路用它,拖泥带水,比起乘马的便捷来又差远了,那么“轻”字必然有另一层含义,是“无官一身轻”之意。它指的是心里之轻,而非事实之轻,体现的是词人内心的轻松。
“谁怕”:怕什么啊!藐视困难,起了强调作用,突出了自己要“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宣言。
《古诗四首》教案
张业飞
同学们,你一定听说过“岳母刺字”的故事吧。虽然说古人“精忠报国”维护的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但是他们那种把维护国家利益与安全视为最高使命的爱国主义情结,却滋养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人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愈是危难时期,这种情感表达的愈强烈,愈是令人感动。今天我们学习的四首古诗正是危难时期,中国士大夫阶层流露出的爱国主义的最强音。
一、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朗读、背诵四首诗;
2、了解诗人的生平,查找写作背景;
3、感受诗人的爱国激情,从中汲取爱国主义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