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担当的专业化德育工作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檀传宝德育十讲》

心得体会

在广西新闻网上看到某中学几十名学生因为没有“跑操”,而被学校政教处副主任韦某罚爬行的新闻时,我正在看北师大博导檀传宝教授的新作《浪漫:自由和责任——檀传宝德育十讲》。说实话,两者相对比,恰恰是我国的德育实践与理论脱节的最佳“诠释”。

檀传宝教授的这本书汇集了他近几年在各地所作的一些德育讲演的精华,读来很发人深醒。他在自序中非常犀利地指出,中国的教育尤其是德育中人,往往缺乏起码的社会担当与专业能力,其中缺乏专业能力,会使我们想有所作为时却眼高收低,缺乏起码的理论批判和实践构建力量。

广西的这位中学政教处副主任用罚爬行来处理学生,这明显是反德育的行为,而他的身份是负责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层干部。负责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层干部,却做出反德育的行为,这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而且这样的处理方式,明显是遭到了学生的抵制。被要求爬行的学生认为,这种处罚侮辱了他们的人格和自尊,让他们感到很气愤而无奈。事发后,该校校长认为韦某是“爱的方式表达得不对”,他之所以这么做,也是性格使然,因为他管理学生一向严厉,其的出发点是好的,都是为了管理好学生,维护好纪律,只是处理的方式欠妥。

现实中,我们很多教师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用“为学生要的借口”,做了很多不受欢迎的事,尽管教师付出了很多,但是学生并不领你的情。只有教师的关爱让学生懂了,学生才会真正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这其实就考量着教师的德育智慧。

我们一直在强调德育工作,“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作为口号是耳熟能稔的。但是,现在德育的实效性不强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檀传宝教授认为,教师的德育专业化水平不高,是当前学校德育实效低效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他认为,迄今为止,我们的德育仍然属于经验型德育。新教师在入职前没有经历必要的德育课程的学习,在职教师在继续教育中的德育培训安排也具有较强的偶然性、随意性、形式主义特征,这样导致全国的德育工作者每天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其实,各国教育实践中积累的大量宝贵德育经验可以借鉴,而且现代教育、心理科学也有大量有价值的德育理论成果可以应用,但是,在我们的德育实践中,这些却被忽视了,这真的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檀传宝教授的这些话,的确是击中了我国当前德育工作中的软肋。以班主任为例,在推进班主任专业化的进程中,对班主任的要求越来越高,专家提出,班主任并不是人人可为,也不是人人可以有所作为的。但在现实中,学校在选配班主任的时候,首先考量的是这位老师是否有责任心,是否能把学生的成绩抓好,至于能否真正促进学生的成长,这往往被忽视了。虽然学校都会给新入职教师安排指导班主任工作的老教师,而这些老教师也是属于经验型的班主任,这样,新入职教师就是在经验中成长起来的。

檀传宝教授特别强调,虽然直接德育工作者(品德课教师、班主任等)需要实现更高程度的德育专业化,但更重要的是全体教师的德育专业化,因为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是德育工作者,都担任德育的义务,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全员德育”。他坚信,只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对

现代德育理念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德育技能有系统、专业的掌握,对世界各国教育家的成功经验有足够的了解,专业化的德育方略就一定会促进中国德育品质的大幅度提升。

“德育是什么”、“德育为什么”、“德育怎么做”,不知道有多少教师思考过这个问题。应该说,作为德育工作者的教师对于这样的问题应该有深刻而又清醒的认识,这样才能更好地走正德育工作的路子。正是因为我们的德育属于经验型德育,很少有教师会去主动学习一些德育的理论来指导自身的德育工作。

《檀传宝德育十讲》的第一讲,就以《以专业的德育提升生活的品质》为题对当前中国德育改革应该直面的十大课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相信读懂了这些内容,教师们对今后德育的发展方向会有更加清楚的认识。《道德教育的边界》这一讲的内容通过对“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与经济教育”、“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道德教育与习俗教育”、“道德教育与私生活”的分析,可以让我们对道德教育的内涵有深刻的理解。

德育可以成为一道最美丽的风景,檀传宝教授向我们展示了“欣赏型德育模式”的魅力。的确,我们现在的德育工作说教色彩浓,学生不喜欢,这样实效性自然就低了。

我们需要从更高的高度去看待我们习以为常的德育工作,因为这项工作值得学习和研究的话题很多。从檀传宝教授的这本书中,我们还可以很多有关德育的理性思考。比如教师如何来看待公民教育,如何看待生命教育,如何履行好自己在“间接德育”和“隐性课程”中的德育职能,真正将德育当做一个帮助孩子的人格成长为神圣使命的伟大事业来有所作为。这些,都需要我们教师付出很多的心血。

正如教学需反思一样,德育也需反思。我们应该多反思自己日常德育工作中的行为,更好地加以改进。我们跳出经验主义的桎梏,走进丰富的德育大课堂。德育要走进学生的心灵,要采取让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获得道德成长。

让我们不再拒绝德育理论,在广泛的阅读中拓宽自己的事业,加深对德育的理解,不断探索提高德育实效的新路子,新方法,让德育真正成为推动学生成长的“武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