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浣溪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浣溪沙》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品味诗意,理解词人情感主线。背诵全词。
2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
3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培养乐观旷达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朗读、想象把无形的意境转化为有形的画面,以此来品味词的妙处。(重点)
2、体会词的意境,进而把握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教学步骤:
一、课前交流苏轼,并导入。多媒体出现苏轼的介绍。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苏轼的《浣溪沙》。二.解题
“浣溪沙”是我们这首词的词牌名。那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我们这首词和其他的词有什么样的区别?
明确:多了一行小字。这行小字在词中叫小序。小序相当于“引言”,它的作用是介绍时间、地点和背景。这首词中的小序交待了写作的背景,告诉了我们苏轼是去蕲水的清泉寺游玩。三.一读二读,读准字音和停顿
好,下面和老师一起来走进词的正文部分。老师读题目作者和小序,同学们一起来读上下两阙。同学们朗读的很好,可是老师想要知道每位同学的朗读情况,所以我们以小组单位,来朗读一下这首词。小组活动一
要求:1.小组成员每位同学大声朗读2遍。
2.第一遍朗读能够读准字音,第二遍朗读能够读出停顿。注:好的同学可以试着带有感情来朗读。
3.小组展示时,小组全体同学起立,其中1位同学读题目作者和小序,其他成员读正文部分。
4.1个小组展示完成后,其他小组可以点评:点评的角度可以参照第2个要求。然后点评的小组再展示。
四.三读,读出诗词意境
A、一首词的意境往往是由画面构成的。下面听老师来朗读一下这首词的上阕,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苏轼为我们描绘了清泉寺怎样的景色?试着用自己优美的语言来描述一下上阕的三句话。小组活动二
要求:1.请每个小组自由朗读词的上阕。
2.任务分配:1-2组第1句,3-4组第2句,5-6组第3句
3.一个小组展示后,其他小组可以针对自己小组不懂的地方向他们提问,并指明前一个展示小组中的一个同学来回答。
明确:词人独自漫步在山间小路上,山下溪水潺潺,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时值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
雨中啼叫着,阵阵啼鸣。这是一幅多么幽美宁静的山林景致啊!
全班同学来朗读上阕,读出这种幽美宁静的意境来。
五.四读,读出苏轼感情
B、清末民初大学问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苏轼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这么幽美宁静的山林精致,那么你们觉得苏轼在游清泉寺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呢?
明确:由轻松愉快向淡淡的忧郁转变。潇潇暮雨和子规这个两个景物。
“子规”即杜鹃,它那“惯作悲啼”的鸣叫,能使许多愁肠百结的人心酸肠断。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他死后化鸟仍对故国念念不忘, 每每深夜时在山中哀啼, 其声悲切, 乃至於泪尽而啼血。
自唐代以后,杜鹃鸟就被汉族称为“冤禽”、“悲鸟”、“怨鸟”,无数文人墨客为其吟咏诉冤。天长日久,杜鹃鸟被推上了“文化鸟”的宝座,定位为一种可怜、哀惋、纯洁、至诚、悲愁的象征。
C、苏轼的心情为何会有这样的转变呢?
多媒体播放苏轼的写作背景: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
D、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来读一读这种情感的变化。
E、但是苏轼有没有被这个打击打倒呢?在词的下阕中请找出理由。我们全班同学再来朗读一下下阕的三句话。
小组活动三要求:1.每个小组自由朗读词的下阕
2.小组展示时,用下列的句式:
我们小组认为苏轼(有)(没有)被困难打倒,从下阕的中可以看出,因为,表达了苏轼的情感。
3.一个小组展示完后,其他小组可以进行提问或补充。
明确:黄鸡白居易在《醉歌示妓人商玲珑》一诗中,称“黄鸡催晓”,“白日催年”,人就是在黄鸡的叫声、白日的流动中一天天变老的,因此他慨叹“腰间红绫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苏轼在这里反其意而用之:“休将白发唱黄鸡”。“白发”,指年老,“黄鸡”,指代白居易诗中的年华易逝的感慨。
小结:“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汉·《长歌行》)。“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而作者此际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溪水,却产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还童”,乃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
林语堂先生说:苏轼的唱,在于历经是非之后的大彻大悟,在于历经世间沧桑之后的真率超然。
全班再次朗读这首词,要求带着苏轼的乐观豁达。老师读题目作者和小序,同学们读正文,将下阕重复读2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