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残疾人

合集下载

精神病残疾人评级标准

精神病残疾人评级标准

精神病残疾人评级标准精神病残疾人评级标准是指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对精神病患者的残疾程度进行评定的一项制度。

精神病残疾人评级标准的制定,旨在保障精神病患者的合法权益,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医疗保障,促进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享有平等的社会资源和权利。

首先,精神病残疾人评级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精神病患者的病情诊断和鉴定,评定精神病残疾人的首要任务是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的诊断和鉴定。

评定工作应由具有相应资质和经验的专业医生进行,通过临床观察、病史调查、心理测评等手段,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状况,确定其是否符合精神病残疾人的评定条件。

二、精神病患者的残疾程度评定,在确定患者为精神病残疾人后,需要对其残疾程度进行评定。

评定标准主要包括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工作能力等方面的情况,以及患者的精神病症状和严重程度等因素。

评定结果将直接影响患者享受的残疾人福利和政策支持的力度。

三、精神病患者的康复和帮扶措施,评定工作不仅仅是对患者进行残疾程度的确认,更重要的是为患者提供相应的康复和帮扶措施。

这包括精神病患者的医疗服务、康复训练、社会支持等方面的保障,旨在帮助患者尽快康复,重新融入社会生活。

在实际工作中,精神病残疾人评级标准的制定和执行需要遵循以下原则:一、科学客观,评定工作应当以科学的方法和客观的态度进行,避免主观臆断和偏见,确保评定结果的公正和准确。

二、人性关怀,评定工作应当充分关注患者的人文关怀,尊重患者的人格和尊严,给予他们必要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重拾信心,重新树立生活目标。

三、法治原则,评定工作应当严格依法进行,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确保评定结果的合法性和可操作性。

四、综合施策,评定工作应当与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就业等部门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共同为精神病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支持。

总之,精神病残疾人评级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促进精神病患者的康复和社会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三级精神残疾人补助标准

三级精神残疾人补助标准

三级精神残疾人补助标准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为了更好地保障三级精神残疾人的生活需求,特制定了三级精神残疾人补助标准,以确保他们能够获得应有的帮助和支持。

三级精神残疾人是指由于精神疾病导致丧失劳动能力,需要长期照料生活的残疾人员。

以下是关于三级精神残疾人补助标准的相关内容。

首先,根据国家相关规定,三级精神残疾人每月可享受的最低生活保障金为XXX元。

这一标准是根据当地物价水平和生活成本进行测算的,旨在保障精神残疾人的基本生活需求。

同时,对于无法自理的三级精神残疾人,其家庭还可以申请相应的护理补贴,以应对照料精神残疾人所需的额外开支。

其次,对于三级精神残疾人的康复治疗和康复辅助器具,国家也给予了一定的补助。

精神残疾人在接受康复治疗和购买康复辅助器具时,可以向当地民政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核后可以获得相应的经济支持,以减轻精神残疾人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

此外,针对三级精神残疾人的就业和职业培训,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政策。

对于愿意参加职业培训和能够从事一定劳动的精神残疾人,国家将提供一定的培训补贴和就业援助,以帮助他们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

最后,对于三级精神残疾人的教育和文化活动,国家也给予了一定的支持。

精神残疾人在接受教育和参与文化活动时,可以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如学费减免、文化活动补贴等,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融合。

综上所述,三级精神残疾人补助标准是国家为了保障精神残疾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和全面发展而制定的一项重要政策。

通过各种形式的经济支持和政策倾斜,帮助精神残疾人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是社会的责任,也是国家的承诺。

希望全社会能够关注并支持精神残疾人,让他们能够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和和谐的社会。

精神残疾评定标准

精神残疾评定标准

精神残疾评定标准精神残疾评定标准是指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精神医学专业标准,对个体的精神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和判定的一套标准。

精神残疾评定标准的制定是为了保障精神残疾人的权益,确保其能够获得相应的医疗、教育、就业等服务,并依法享有相应的社会福利。

首先,精神残疾评定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精神残疾的定义和分类,二是精神残疾的评定标准和程序,三是精神残疾人的权益保障和服务保障。

在精神残疾的定义和分类中,主要包括了精神残疾的概念、症状和分类标准。

在精神残疾的评定标准和程序中,主要包括了精神残疾评定的程序、方法和标准。

在精神残疾人的权益保障和服务保障中,主要包括了精神残疾人的权益保障和服务保障的内容和途径。

其次,精神残疾评定标准的制定是基于精神医学的理论和实践,并结合了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在精神残疾的定义和分类中,精神残疾通常是指由于精神疾病、精神障碍或其他原因导致个体精神功能受损,严重影响个体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交等方面的功能。

根据精神医学的专业标准,精神残疾可以分为精神病、精神发育迟滞、精神智力障碍等不同类型。

再次,在精神残疾的评定标准和程序中,通常包括了对个体精神健康状况的评估和判定程序,以及相应的评定标准和标准化工具。

评定程序通常包括了对个体病史、症状、体征、心理测试、社会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评估。

评定标准和标准化工具通常是根据精神医学的专业标准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了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的成果,制定了一套相对科学、客观、公正的评定标准和标准化工具。

最后,精神残疾人的权益保障和服务保障是精神残疾评定标准的重要内容。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精神残疾人享有与其他残疾人相同的权益,包括了医疗、康复、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益。

同时,社会应该为精神残疾人提供相应的服务保障,包括了精神医疗、康复训练、社会支持、心理辅导、法律援助等方面的服务。

综上所述,精神残疾评定标准是为了保障精神残疾人的权益,确保其能够获得相应的医疗、教育、就业等服务,并依法享有相应的社会福利而制定的一套标准。

精神残疾补助标准

精神残疾补助标准

精神残疾补助标准
精神残疾补助采取按月发放的形式。

依据国家标准,根据不同程度的精神残疾的确定的,可以分为五个等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

一级精神残疾人每月可享受补助1000元;二级精神残疾人每月可享受补助800元;三级精神残疾人每月可享受补助600元;四级精神残疾人每月可享受补助400元;五级精神残疾人每月可享受补助200元。

多个等级的补助金额,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精神残疾人的正常生活,支持他们的基本生活保障和社会整合服务,改善生活条件,使精神残疾人能够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补助,例如医疗补助、残疾人就业补助、残疾人培训补助等,这样的补助也有助于精神残疾人的日常生活。

除此之外,在精神残疾人服务车(小汽车)上也有助于精神残疾人的日常生活,这项补助多地代表精神残疾补助的一部分,例如在广东深圳,可以为精神残疾人提供每月补助1000元,补助的目的是帮助那些家庭经济困难的精神残疾人,购买小汽车以及相关的补助设施,这样可以让他们享受更好的出行服务,提高便利性,更加方便地参与社会活动。

精神残疾补助不仅涉及金钱,还包括政策上的福利措施、医疗保障等,使精神残疾人有可能普及健康知识,增进健康认知,以使其更好地关注和利用社会资源;同时,应特别加强警惕精神残疾人的心理病理,防止和治疗精神分裂、精神分裂症等疾病。

总之,精神残疾补助是改善精神残疾人的生活质量,将精神残疾人整合到社会环境中的重要手段,是精神残疾人获得更好生活状况和社会融入的重要保证。

精神残疾标准

精神残疾标准

精神残疾标准
精神残疾是指由于心理、脑功能或神经系统的障碍,导致个体在智力、情绪、行为等方面存在长期且严重的功能损害。

各国和地区对于精神残疾的标准可能有所不同,下面是中国大陆目前常用的精神残疾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相关政策文件,中国大陆将精神残疾分为四级:
1. 一级:重度精神残疾,即丧失或严重损伤认知能力、情感能力、社交能力、自理能力、学习和劳动能力等多个方面的功能。

2. 二级:中度精神残疾,即较严重地损伤上述功能之一或多个
方面,但仍能通过康复训练和适当的支持进行自我照料和日常生活。

3. 三级:轻度精神残疾,即具有一定程度的功能损伤,但可以
基本自理和完成日常生活活动。

4. 四级:孤立症、焦虑症、抑郁症等特定精神障碍,不属于精
神残疾范畴。

需要注意的是,精神残疾标准的具体细化和评估方法可能因国家、地区或机构而有所不同。

此外,对于精神残疾的评估通常需要由专业医生、心理学家或相关专业人士进行综合评估,包括临床观察、测试和诊断等。

如果您需要了解更具体的精神残疾标准,建议咨询当地的相关法律法规和专业机构。

精神残疾等级评定标准

精神残疾等级评定标准

精神残疾等级评定标准精神残疾等级评定标准是指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对精神残疾人的残疾等级进行评定的标准。

精神残疾等级评定标准的制定,是为了更好地保障精神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促进他们的全面参与社会生活,实现平等、全面的发展。

一、评定标准的依据。

精神残疾等级评定标准的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精神残疾等级评定标准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的,具有法律依据和合法性。

2. 精神残疾的临床表现,评定标准主要参考精神残疾人的临床表现,包括精神病症状、认知障碍、情绪行为障碍等方面的表现。

3.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定标准还会考虑精神残疾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包括生活自理、社交能力、工作能力等方面的表现。

4. 社会功能影响,评定标准还会考虑精神残疾人的社会功能影响,包括对社会生活、工作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影响。

二、评定标准的等级划分。

精神残疾等级评定标准通常包括轻、中、重三个等级。

具体划分标准如下:1. 轻度精神残疾,主要表现为轻度的精神病症状或者认知障碍,对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功能影响较小。

2. 中度精神残疾,主要表现为中度的精神病症状或者认知障碍,对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功能影响较大。

3. 重度精神残疾,主要表现为重度的精神病症状或者认知障碍,对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功能影响非常严重,需要长期且全面的照料和护理。

三、评定标准的操作流程。

精神残疾等级评定标准的操作流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信息收集,评定机构会收集精神残疾人的相关信息,包括病史、临床表现、日常生活情况等。

2. 评定标准应用,评定机构会根据评定标准对精神残疾人进行评定,确定其残疾等级。

3. 结果反馈,评定机构会将评定结果及时反馈给精神残疾人及其家属,告知其残疾等级及相关权益。

4. 监督管理,评定机构还会对评定结果进行监督管理,确保评定工作的公正、客观和准确。

四、评定标准的意义。

精神残疾一二三四级残疾标准

精神残疾一二三四级残疾标准

精神残疾一二三四级残疾标准
一、一级
根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发布的标准,一级精神残疾的定义如下:
1. 日常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2. 意识消失;
3. 各种活动均受到限制而卧床;
4. 社会交往完全丧失。

一级精神残疾是最严重的精神残疾等级,患者的生活完全无法自理,需要持续的护理和照顾。

二、二级
二级精神残疾的定义如下:
1. 日常生活需要随时有人帮助;
2. 仅限于床上或椅上的活动;
3. 不能参加社会活动;
4. 孤独症社交障碍。

二级精神残疾相对于一级精神残疾而言,患者日常生活需要随时有人帮助,但尚未完全丧失自理能力。

三、三级
三级精神残疾的定义如下:
1. 不能完全独立生活,需经常有人监护;
2. 室内的活动仍然受限;
3. 社交场合表现出使用适应性行为;
4. 能部分地自理生活。

三级精神残疾患者不能完全独立生活,需要经常有人监护,但尚未失去自理能力。

四、四级
四级精神残疾的定义如下:
1. 日常生活能力严重受限;
2. 间或能主动避开危险和适应行为不完全;
3. 社交场合中表现出偶尔的适应不良行为;
4. 能部分地自理生活。

四级精神残疾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严重受限,但尚未完全失去自理能力。

精神残疾证一二三级的标准

精神残疾证一二三级的标准

精神残疾证一二三级的标准一、精神残疾的定义精神残疾(Mental disability, MD)是指智力和精神能力发育水平低于正常水平,给个体和社会带来持久性影响的一种心理及行为障碍。

精神残疾不仅指肢体残疾、语言残疾等自身特点,更反映出人们生活在社会中的依赖、终身发展的表现形式,它是一种特殊的残疾,它的特点在于其早期发生和注定的持久性病情。

(1)第一级精神残疾:IQ分数在50-69的残疾人,认知能力和社会能力明显落后,容易受外界激素、情绪等影响,他们能够以一定程度恢复学习能力,有些可以完成简单的学习任务。

(2)第二级精神残疾:IQ分数在35~49的残疾人,认知能力和社会能力相对较差,表现出较大程度的发育性条件,他们需要持续随访和支持,有些可以完成简单的学习任务,同时也需要注意情绪变化、情绪强调和安全等问题。

(3)第三级精神残疾:IQ分数低于35的残疾人,认知能力和社会能力较差,大部分处于发育性待开发状态,对社会交往和发展存在明显不足,需要特殊的支持和管理,大多数情况下很难自理生活,重度精神残疾分为Ⅴ类和Ⅵ类,可以根据需求分别设置相应的照料和支持服务。

三、精神残疾支持与服务(1)残疾等级评定:它是以智力、社会能力为基础,对残疾人的智力特点、学习能力和行为表现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残疾人的等级进行分级的一项活动。

(2)残疾等级办理:残疾等级办理是指完成残疾等级评定报告中必要处理和授权手续,例如补发社会保障卡、政府生活补助等社会救助和特殊补助政策资格相关的手续。

(3)残疾等级保障:残疾等级保障是指依据残疾等级评定报告发放残疾人证件并实施国家规定的残疾人保障政策,保障相关权益,例如残疾补贴、补充医疗保险、职业训练资助及残疾人就业扶贫等政策。

四、精神残疾应对策略(1)促进残疾人参与:残疾人的参与是残疾服务、支持的核心原则,其目的是增强残疾人的自我意识、自尊和自我价值,以促进残疾人自主发展;(2)支持社区建设:社区是残疾人服务及支持活动的重要载体,应完善社区功能及设施配套,加强社区意识形态及文化设施建设,促进残疾人参与社区生活;(3)实施社会包容与解禁:社会包容指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家庭成员及社会各界成员为残疾人提供支持,推动歧视行为的消除,营造友好的社会环境;解禁指建立残疾人社区解禁活动机制,及时优先为残疾人提供相应服务。

精神残疾评定标准

精神残疾评定标准

精神残疾评定标准精神残疾评定标准是一个用于评估个体精神功能障碍程度的标准,它是临床医学和社会福利工作中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介绍精神残疾评定标准的背景、内容、应用和未来发展。

一、背景精神残疾评定标准是由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等机构于2007年联合制定的,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障精神残疾人的权益,提高社会对精神残疾人的关注和关爱。

精神残疾评定标准的制定得到了国家卫生计生委等部门的支持和认可,成为我国评定精神残疾的基本标准。

二、内容精神残疾评定标准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1. 精神残疾的定义和分类:精神残疾是指由于某种原因导致个体精神功能障碍,影响其日常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残疾。

根据影响程度,精神残疾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级。

2. 评定指标和方法:评定指标包括个体的认知、情感、行为、社会适应等方面,评定方法包括面谈、观察、量表等。

3. 评定标准和等级:评定标准根据评定指标和方法,制定了不同等级的评定标准,分别对应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级精神残疾。

三、应用精神残疾评定标准的应用范围包括:1. 精神残疾人的评定和认定:评定标准是评定精神残疾人的基本依据,通过评定确定其残疾等级和享受福利的权利。

2. 社会福利工作的开展:评定标准为社会福利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帮助社会福利机构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

3. 精神卫生服务的提供:评定标准有助于精神卫生服务机构更准确地了解患者的精神状况,提供相应的治疗和康复服务。

四、未来发展精神残疾评定标准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例如评定的客观性和公正性需要进一步提高,对于不同文化和地区的差异需要更加关注。

未来,应该进一步完善评定标准,加强评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评定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总之,精神残疾评定标准是评估个体精神功能障碍程度的重要工具,它对于保障精神残疾人的权益、提高社会关注和关爱精神残疾人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加强对评定标准的研究和应用,为精神残疾人的福利和康复服务提供更好的保障。

如何与精神残疾人相处

如何与精神残疾人相处

如何与精神残疾人相处精神残疾是一种较为广泛的身体障碍,除了身体上的不便,还会对患者的智力、思维、认知等方面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与精神残疾人相处需要我们不仅关注他们身上的缺点,更要帮助他们充分发掘自己的潜力,不断提升自我能力和自信心。

以下是一些关于如何与精神残疾人相处的建议,希望能够帮助大家了解和理解他们的需求,为精神残疾人创造更加温暖、和谐的社会环境。

1. 尊重精神残疾人的感受和需要不同的精神残疾人具有不同的认知和行为特征,因此我们需要在与他们交往的过程中尊重他们的感受和需要。

不论是在言语、行为还是情感上,我们都需要尽力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为他们创造一个舒适、安全的环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这些方法来做到这一点:•给予他们充分的注意力和时间,耐心聆听他们的话语和表达。

•不要跟他们争吵或者过激地表达情感,尽量使用温和的语气和表情。

•尽量不要打断他们的语言或行为,等待他们自然的表达和动作。

•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各类活动,建立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

•管理好情绪,不让自己的情绪影响到他们。

2. 给予精神残疾人关爱和支持精神残疾人通常需要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这些方式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给予他们物质和精神层面的支持,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并让他们将心理压力减到最小。

•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工作和社交活动,让他们多接触外部事物、社会活动和交流环境。

•多关注他们的情感状态,给予他们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大家庭。

•给予他们正常的权利和义务,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的自由和责任。

3. 培养与精神残疾人交往的技巧与精神残疾人相处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交往技巧,如:•表达清晰和明确的意图,避免使用含糊和复杂的措辞。

•做好日常的安排和计划,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模式中安心地度过每一天。

•在与他们交流时要通过清晰的声音和简洁的语言传达自己的意思,避免过多的表情和手势。

•学习推理和理解技巧,帮助他们克服认知障碍和失语问题。

精神残疾人鉴定标准

精神残疾人鉴定标准

根据我国有关精神残疾分级的操作性评估标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精神残疾的鉴定标准有以下三种:(1)重度,又称一级精神残疾:没有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家庭生活等职能表现差,缺乏对家人的关心和责任,缺乏职业劳动以及社交活动能力;(2)中度,又称二级精神残疾: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差,家庭生活等职能表现不佳,对家人的关心和责任较少,职业劳动以及社交活动能力低下;(3)轻度,又称三级精神残疾,较中度、重度精神残疾程度轻。

一、精神残疾的鉴定标准是怎么样的?精神疾病的鉴定标准主要从以下方面判断:1、个人生活自理能力,本条件评定病人近一个月个人生活料理情况;2、家庭生活职能表现,本条件评定病人近一个月内在家庭日常生活中,能否做到他最起码应该做的事;3、对家人的关心与责任心,本条评定病人在近一个月内,对待配偶、父母、子女或同住亲属有无亲密感情与责任心,能否与他们相互交往、交换意见,情感上或生活上的关心与支持;4、职业劳动能力,本条评定近一个月病人病前掌握的职业技能学习能力或家务劳动水平有否下降;5、社交活动能力,本条评定病人近一个月内与人们交往与参与社会活动的情况。

二、二级残疾认定标准是什么二等残疾的标准如下:1、偏瘫或双下肢截瘫,残肢仅保留少许功能;2、双上肢或双大腿截肢或缺肢;单全腿和单上臂,截肢或缺肢;三肢在不同部位截肢或缺肢;3、两肢功能重度障碍;三肢功能中度障碍。

构成残疾的要素主要有如下三点:1、由于疾病或外伤所导致的一种现代医学条件下尚无法使之完全复原的器官或组织的终局状态;2、病理损害导致的躯体生理功能或精神心理功能的低下或丧失;3、由于生理功能障碍或病理损害造成的在完成与其年龄、性别、文化相适应的社会角色方面的困难,这是残疾的社会角色障碍。

【本文关联的相关法律依据】《精神残疾分级的操作性评估标准》(1)重度(一级):五项评分中有三项或多于三项评为2分。

(2)中度(二级):五项评分中有一项或两项评为2分。

精神三级残疾补助标准

精神三级残疾补助标准

精神三级残疾补助标准精神三级残疾是指患有严重精神障碍,生活自理能力严重受限,需要长期护理和照料的残疾人。

针对精神三级残疾者,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补助政策,旨在帮助他们改善生活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将对精神三级残疾补助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规定,精神三级残疾者可以享受一定的生活补助金。

具体补助标准根据居住地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由当地残联或民政部门进行核定。

在城市地区,精神三级残疾者的生活补助金一般在每月500元至800元不等,而在农村地区,补助标准则略低一些。

这些补助金可以用于购买生活必需品、支付医疗费用等,有效缓解了精神三级残疾者的经济压力。

其次,精神三级残疾者还可以享受医疗补助政策。

根据国家规定,精神三级残疾者在就医时可以享受一定的医疗费用报销或者减免。

具体的医疗补助标准也会根据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总体来说,精神三级残疾者在医疗费用上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减免或者报销,这对于他们长期的治疗和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精神三级残疾者还可以享受一些其他方面的补助政策,比如交通、教育等。

在交通方面,一些地方会给予精神三级残疾者一定的交通补贴,帮助他们解决出行问题。

在教育方面,一些地方也会对精神三级残疾者的子女给予一定的教育资助,以减轻他们的家庭负担。

总的来说,精神三级残疾补助标准是一个涉及多个方面的政策体系,旨在帮助精神三级残疾者改善生活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该加大对精神三级残疾者的关爱和支持力度,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和条件。

希望通过这些补助政策的落实,精神三级残疾者能够得到更多的关爱和帮助,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精神残疾人康复服务方案

精神残疾人康复服务方案

精神残疾人康复服务方案
精神残疾人康复服务方案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社区康复服务:建立社区康复中心,为精神残疾人提供康复咨询、心理支持和职业培训等服务。

社区康复中心应提供适应环境、具有
社交性质的活动,以促进残疾人的社交和交流能力。

2. 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针对不同的精神残疾症状,提供合适的药
物治疗,同时也提供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教育和支
持治疗等。

3. 职业培训和就业支持:提供职业培训,帮助精神残疾人掌握工作
技能和就业能力。

同时,为他们提供就业支持,包括就业咨询、职
业指导和就业适应能力培训。

4. 日间活动和康复运动:定期组织精神残疾人参与日间活动,如文娱、体育、手工艺等,以促进其社交能力和生活质量。

康复运动也
是重要的一部分,包括物理治疗和运动疗法,以提高身体功能和心
理健康。

5. 家庭支持和社会融入:提供家庭支持服务,包括家庭教育和咨询,帮助家庭成员理解和支持精神残疾人。

同时,组织合适的社会融入
活动,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增强社交能力和自信心。

6. 社会宣传和教育:开展社会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社会大众对精
神残疾人的认识和理解,消除歧视和偏见。

同时,加强相关机构和
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康复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以上是一个基本的精神残疾人康复服务方案,具体实施时还要根据
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精神残疾人的社会支持与关爱

精神残疾人的社会支持与关爱

职业教育
为精神残疾人提供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其就 业能力。
融合教育
鼓励精神残疾人与健全人一起接受教育,促进其社会融入。
就业服务支持
职业培训
为精神残疾人提供职业培 训,提高其职业技能和就 业竞争力。
就业指导
为精神残疾人提供就业指 导服务,帮助其了解就业 市场和就业政策。
就业援助
为精神残疾人提供就业援 助服务,为其推荐合适的 就业岗位。
THANKS.
精神残疾人的关爱
03
措施
社区关爱活动
社区康复服务
为精神残疾人提供康复训练、心 理辅导、生活技能培训等服务, 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区生活。
社区文化活动
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如音乐、舞蹈 、绘画等,激发精神残疾人的兴趣 爱好,促进他们的人际交往。
社区义工服务
鼓励社区居民参与义工活动,为精 神残疾人提供陪伴、关怀和帮助, 让他们感受到社区的温暖和支持。
社会宣传与教育
01媒体宣传利用电视 Nhomakorabea广播、报纸等媒体宣 传精神健康知识,提高公众对精 神残疾人的认识和理解。
学校教育
02
03
社区宣教活动
在中小学开展精神健康教育课程 ,增强学生对精神残疾人的尊重 和包容意识。
组织各类社区宣教活动,如讲座 、展览等,提高公众对精神残疾 人的关注和支持。
国际经验与借鉴
强化法律保障
各国政府不断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为精神残疾人的权益保护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 保障。
未来展望与建议
05
加强精神残疾预防与早期干预
建立精神残疾预防与早期干预机制
01
通过开展宣传教育、筛查和干预活动,降低精神残疾的发生率

精神残疾人补贴政策2023年

精神残疾人补贴政策2023年

精神残疾人补贴政策2023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保障残疾人的权益和福祉变得越来越重要。

精神残疾人是其中的一类特殊群体,他们可能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

为了帮助精神残疾人融入社会,政府制定了相应的补贴政策。

本文将详细介绍2023年精神残疾人补贴政策的具体内容。

一、补贴标准2023年精神残疾人补贴政策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的标准,即基础补贴和个别补贴。

1. 基础补贴:根据精神残疾人的生活自理能力评估结果,确定不同等级的基础补贴标准。

自理能力评估结果主要包括个人卫生、进食能力、穿着能力等方面的考察。

根据评估结果,将精神残疾人划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分别对应不同的基础补贴额度。

一级补贴标准最高,三级补贴标准最低。

2. 个别补贴:根据精神残疾人的实际需求,由社区或相关部门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确定个别补贴额度。

个别补贴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精神残疾人在康复、教育、就业等方面的特殊需求,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申请与核准精神残疾人补贴政策的申请与核准流程相对简单。

申请人需要提供个人身份证明、精神残疾鉴定证明等相关材料,填写申请表并提交社区或相关部门。

社区或相关部门将对申请人进行审查,并派专业人员进行评估,最终确定补贴标准及额度。

核准结果将以书面形式通知申请人。

三、补贴发放精神残疾人补贴将通过银行账户方式直接发放给申请人。

申请人需提供个人银行账户信息,确保补贴及时到账。

补贴发放周期为每月一次,准时、足额发放。

补贴资金主要由政府预算安排,确保资金充足。

同时,相关部门将建立监督机制,加强对补贴资金的使用和管理,确保资金使用合法、公正、透明,真正惠及精神残疾人群体。

四、延续与调整精神残疾人补贴政策将根据社会发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变化进行不定期的调整。

在保障精神残疾人权益的同时,政府将密切关注相关政策的实施效果和社会反馈,不断优化和完善补贴政策。

需要注意的是,精神残疾人补贴政策所涵盖的范围仅限于符合规定条件的申请人,不包括某些特殊情况下的临时救助。

精神残疾人补贴政策

精神残疾人补贴政策

精神残疾人补贴政策
精神残疾人补贴政策旨在提供经济支持和帮助精神残疾人改善生活质量和融入
社会。

这一政策的推出对于我们社会的进步和包容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精神残疾人补贴政策,符合条件的精神残疾人将享受一系列福利待遇。

首先,他们可以获得最低生活保障金,以确保其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这个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减轻精神残疾人的经济压力,确保他们有一个稳定和可持续的生活来源。

此外,精神残疾人还可以申请特殊护理补贴。

这些补贴用于支付精神残疾人得
到适当护理的费用,包括随身护理、护理设备和专业医生的服务。

这项政策旨在确保精神残疾人获得必要的医疗和康复支持,以帮助他们改善生活质量和自我发展。

除了经济上的支持,政府还提供各种培训和职业重返计划来帮助精神残疾人重
新融入社会。

这些计划提供专门的培训机会,旨在提高他们的技能和就业能力,为他们找到适合的工作机会。

通过这些措施,政府希望精神残疾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并成为社会的一员。

此外,精神残疾人也可以享受免费或优惠的公共交通服务,以便更便捷地出行。

这项政策旨在降低他们的交通成本,并提供便利的出行条件,使他们能够参与社会活动,建立人际关系,并加强社交网络。

总之,精神残疾人补贴政策是一项重要的社会福利措施,旨在提供经济和社会
支持,改善精神残疾人的生活状况。

这些政策的实施将促进社会的包容和进步,帮助精神残疾人自尊、自立并充分参与社会生活。

精神残疾人退休政策

精神残疾人退休政策

精神残疾人退休政策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注和保障变得尤为重要。

精神残疾人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为了更好地保障精神残疾人的权益,退休政策也应该对其进行特殊照顾。

本文将重点探讨精神残疾人退休政策的主要内容和改善方向。

一、精神残疾人退休政策的主要内容精神残疾人退休政策旨在确保他们能够在退休后继续享受基本生活保障,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照顾。

具体而言,精神残疾人退休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退休金和福利待遇的保障:根据精神残疾人的工作年限、基本工资和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用等因素,提供适当的退休金和福利待遇。

这些待遇应该能够覆盖他们的基本生活开销,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调整。

2. 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精神残疾人在退休后仍需继续接受医疗服务,因此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应该包括他们所需的精神治疗、康复和药物费用等。

政府应该加大对精神残疾人医疗保险的投入,确保他们能够获得高质量且经济可承受的医疗服务。

3. 康复和日间照料服务:精神残疾人退休后,由于家庭和亲友的限制,他们更加需要专业的康复和日间照料服务。

因此,退休政策应该提供相应的经费和机构,以确保精神残疾人能够获得适宜的康复训练和日常照料。

4. 就业机会和再培训:退休政策不仅应该关注精神残疾人的经济生活,还应该关注他们的就业机会和再培训。

提供相应的再培训机会,帮助他们适应工作环境的变化,并鼓励用人单位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工作岗位。

二、改善精神残疾人退休政策的建议尽管退休政策已经对精神残疾人做出了一定程度的关注和保障,但仍然存在改进的空间。

以下是改善精神残疾人退休政策的几个方向:1. 加大经济支持力度:政府应该加大对精神残疾人退休金和福利待遇的投入,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度调整。

这将有助于提高精神残疾人的生活品质,让他们能够在退休后过上更加稳定和幸福的生活。

2. 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应该包括精神残疾人的康复和治疗费用。

精神类残疾人实施方案

精神类残疾人实施方案

精神类残疾人实施方案
精神类残疾人是指因精神疾病导致智力、情感、行为等方面受损,
需要特殊关爱和帮助的群体。

为了更好地保障精神类残疾人的权益,制定和实施一套科学合理的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的精神类残疾人认定机制。

通过专业的医
疗机构和专家团队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明确患者的精神类残疾程
度和类型,为其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支持。

同时,建立健全的档案管
理系统,确保患者信息的安全和隐私。

其次,要加强对精神类残疾人的康复和治疗工作。

通过开展心理辅导、康复训练等活动,帮助患者树立信心,重建自信,提高生活自
理能力。

同时,加强对精神疾病的科学研究,不断完善治疗方法和
手段,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还需要加强对精神类残疾人的社会支持和关爱。

通过建立精
神类残疾人互助组织、社区服务中心等平台,为他们提供交流、学习、就业等机会,促进他们融入社会,享受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同时,加强对精神类残疾人家庭的帮扶工作,提供必要的经济和精神
支持。

最后,要加强对精神类残疾人权益的保障和监督。

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严格保护精神类残疾人的合法权益,禁止任何形式的歧视和侵害。

加强对相关部门和机构的监督,确保精神类残疾人政策的落实和执行。

总而言之,精神类残疾人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需要政府、社会组织、专业机构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才能让精神类残疾人得到更好的关爱和帮助,实现他们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希望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能够为精神类残疾人带来更多的温暖和希望。

精神残疾三级

精神残疾三级

精神残疾三级精神残疾在我国曾经被称为“古老的心灵疾病”,但把它列入“残疾”的分类,却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的。

按照《残疾人法》的规定,精神残疾被划分为三级:一级、二级和三级。

一级精神残疾是指精神病患者的智力活动能力严重受损,在正常社会间活动时,必须要有人对其进行监护、照顾。

另外,一级精神残疾患者不能完成一些日常生活和智力工作,需要被他人替代完成,并且缺乏社会劳动及技能,人际交往能力也大大受限,无法适应正常工作、学习及社交环境。

二级精神残疾指的是指精神病患者的智力活动能力较一级残疾程度轻,但仍然有明显的失能。

二级残疾人的社会劳动及技能能力仍然有限,需要别人的帮助完成,但他们通常可以完成简单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够基本适应正常工作、学习及社交环境,但也需要辅助完成。

三级精神残疾是指智力活动能力轻微受损,他们可以完成日常生活活动,能够基本适应正常的工作、学习及社交环境,但仍有一定的失能,无法完全独立完成一些活动,也需要别人的辅助。

由于精神残疾的检测和诊断技术落后,精神残疾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机会非常稀缺。

精神残疾一级患者数量稳定在 1700 1800 人,但实践表明,这个数字实际上可能比2000 人还要高。

精神残疾重症患者大多处于二级或三级,其中大部分是二级精神残疾,而三级精神残疾者比例相对较小。

国家非常重视精神残疾人群的权利保障,一级精神残疾者可以享有全额抚恤金和公共救助。

二级精神残疾者可以享受抚恤金的部分补贴,同时可以获得一些医疗补贴、就业补贴及保障性住房等政策性福利。

三级精神残疾者可以受到就业帮助、社会救助及护理服务等优惠。

同时,政府还积极探索精神残疾者的就业模式,发展辅助性就业和自主职业,大力扶植残疾者社会就业。

精神残疾社会就业有利于精神残疾者恢复活力,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增强自信心,提高生活质量。

另外,为了更好地帮助精神残疾患者,政府还设立了诸多专业的救助机构,如:精神残疾预防中心、社会福利机构、医疗护理机构、心理咨询中心和心理治疗中心等,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以满足残疾人个体及家庭不同需求,改善精神残疾患者的生活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残疾人————————————————————————————————作者:————————————————————————————————日期:残疾人专职委员培训教程精神残疾人主讲姚贵忠北大六院副院长、主任医师第一节概述精神残疾是指各类精神障碍持续一年以上未痊愈,由于病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障碍,影响其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

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精神残疾人有614万,占残疾人总数7.40%。

我国的《精神卫生法》于2012年10月26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2013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今后对于精神疾病的诊断、治疗、精神残疾的鉴定都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执行。

所以精神残疾的鉴定和等级划分首先要在经专业机构诊断为精神疾病一年后,再次确诊精神疾病未痊愈的前提下做出。

下面我们简单了解一下精神残疾等级划分的一些知识:关于WHO-DAS分数:WHO-DAS值是应用世界卫生组织残疾评定量表( WHO Disability Assessment Schedule)评估残疾人残障程度得出的值,这个量表可以将残疾人因身体、精神和环境影响产生障碍的程度进行量化,比如,在评估时会问到残疾人在“完成基本家务活动”、“很好地完成重要的家务活动”的障碍程度,如果是轻度则记1分,依此类推至极重度为5分,这样残疾人残障程度评估随意性大的问题就得到了比较好的解决,可以更准确、更公平地评估残疾人在一定环境下的障碍程度。

18岁以上的精神障碍患者根据WHO-DAS分数和下述的适应行为表现,18岁以下者依据下述的适应行为的表现,把精神残疾划分为四级。

精神残疾一级:WHO-DAS值≥116分,适应行为严重障碍;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忽视自己的生理、心理的基本要求。

不与人交往,无法从事工作,不能学习新事物。

需要环境提供全面、广泛的支持,生活长期、全部需他人监护。

精神残疾二级:WHO-DAS值在106—115分之间,适应行为重度障碍;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基本不与人交往,只与照顾者简单交往,能理解照顾者简单的指令,有一定学习能力。

监护下能从事简单劳动。

能表达自己的基本需求,偶尔被动参与社交活动;需要环境提供广泛的支持,大部分生活仍需他人照料。

精神残疾三级:WHO-DAS值在96—105分之间,适应行为中度障碍;生活上不能完全自理,可以与人进行简单交流,能表达自己的情感。

能独立从事简单劳动,能学习新事物,但学习能力明显比一般人差。

被动参与社交活动,偶尔能主动参与社交活动;需要环境提供部分的支持,即所需要的支持服务是经常性的、短时间的需求,部分生活需由他人照料。

精神残疾四级:WHO-DAS值在52—95分之间,适应行为轻度障碍;生活上基本自理,但自理能力比一般人差,有时忽略个人卫生。

能与人交往,能表达自己的情感,体会他人情感的能力较差,能从事一般的工作,学习新事物的能力比一般人稍差;偶尔需要环境提供支持,一般情况下生活不需要由他人照料。

第二节常见精神残疾障碍一、孤独症孤独症是一种发生在儿童早期的广泛性发育障碍性,多数患儿病于36个月之前,部分患儿起病前有一段正常发育阶段,但也有患儿出生后不久即表现出异常。

基本临床特征为三联征,即社会交往障碍、言语发育障碍、兴趣范围狭窄以及刻板、单一的行为方式。

社会交往障碍婴儿期起病的孤独症患儿表现为目光回避,对人的声音缺少兴趣,没有期待被抱起的姿势或抱起时全身松软,身体僵硬或不愿与人贴近。

在儿童早期,患儿仍回避目光接触,呼之常无反应,对父母不依恋,缺乏与其他儿童在一起或一起玩的兴趣,甚至可能主动回避。

在儿童中期,患儿对父母可能产生依恋,但大多数患儿对集体游戏仍缺乏兴趣,不能建立伙伴关系。

随着患儿的进一步成长,患儿对父母、同胞可能变得友好而有感情,但仍明显缺乏与人主动交往的兴趣和行为。

病情较轻的患儿可能出现对友谊的渴望,但因为对社交常情缺乏理解,常会做出一些与社交常情相违背的事情,从而阻碍友谊的建立和发展。

成年后,患儿仍缺乏社交技能,难以建立恋爱关系和结婚。

交流障碍1.非言语交流障碍孤独症患儿通常以哭、尖叫或拉着大人手走向想要的东西,表示他们的需要。

常常不会点头、摇头或适当的手势,表情常显淡漠。

2.言语交流障碍孤独症患儿言语理解不同程度受损,言语发育也存在障碍。

患儿通常说话晚,有些患儿2—3岁前有表达性言语,但以后逐渐减少,甚至消失;有些患儿终生无言语。

患儿在言语形式、内容上也存在异常,常存在模仿言语(即板刻或延迟刻板重复言语或自我剌激言语),语法结构和人称代词常常错用,语调、语速、节律、重音等方面也存在异常。

虽然部分患儿有言语,但言语运用能力常受损,也不会主动与人交谈,不会提出或维持话题,交谈时常依靠刻板重复的短语,只会反复纠缠同一话题,不注视对方,也不在意对方的反应。

不寻常的行为模式孤独症患儿刻板地要求日常生活常规,如物品的摆放位置、行走的路线等一成不变,如发生细微变化即会拒绝、烦躁不安。

兴趣也较狭窄,并且存在不寻常的兴趣和非同一般的游戏方式,如迷恋于看旋转的物品,玩汽车总是倒过来转轮子玩等。

对一些古怪的物品可能产生强烈的依恋。

患儿常常会出现一些刻板重复的动作及奇特怪异的行为,如重复蹦跳,将手放在胸前凝视,或将手放在头、胸前扑动等,并可能持续地关注于物体的某些非主要特性,如去闻不该闻的物品成反复地触摸光滑的物体。

有的患儿痛觉迟钝,有的患儿对某些频率的声音特别敏感。

智能和认知障碍孤独症患儿中,约50%智商低于50,约25%智商为50—69,约25%智商高于或等于70。

患儿能力发展不平衡,音乐、机械记忆、计算能力相对较强。

其他表现孤独症患儿的情感表达可能平淡、过分或不适切,情绪经常不稳定。

年幼儿常常活动明显过多,在青少年时期后倾向于活动过少。

约1/3—1/4患儿合并癫痫。

二、精神分裂症该障碍临床症状多种多样,十分复杂,并在不同类型和不同临床阶段均有较大差异,下面介绍精神分裂症最常见的特征性精神症状。

感知觉障碍: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早期可能表现出特殊的躯体不适感、头部重压感、脑内屏障感、体内液体流动感等异样的精神症状,有的病人可能出现对时间、空间、距离、大小等感知觉异常,如对距离的远近、物体的大小以及个体的变化等。

更特征性的是幻觉,尤其是命令性幻听、评论性幻听等。

思维障碍:包括内容障碍,如妄想和超价观念;思维联想障碍,如思维松弛、思维破裂、思维中断、思维云集(或强制性思维);思维逻辑障碍,如象征性思维、语词新作和诡辩性思维等。

情感活动障碍:多数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可能表现出情感反应迟钝,情感活动和心境不协调,不能运用细腻的情感关心亲人,对周围事物和环境缺乏兴趣。

少数病人的情感活动受到比较严重的损害,临床表现为情感淡漠或情感倒错。

意志行为障碍:部分患者在疾病早期表现出适应能力降低,社交活动减少,随着疾病的发展,多数患者在幻觉、妄想和言语运动性兴奋症状的支配下,行为活动过度增强,但在慢性期的病人往往出现社会行为的减少和社交能力的退缩。

其它常见的特征性精神症状:思维被洞悉(或内心被揭露感)、被控制体验等。

三、酒与药物依赖在目前的精神病学分类体系中被统一命名为“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所谓精神活性物质是指来自体外的可显著影响精神活动的各种物质。

一般包括以下几类:酒精主要指酒类饮料,包括啤酒、果酒和蒸馏酒(白酒)。

鸦片类有合法与非法两类,非法鸦片类物质包括鸦片、海洛因;合法物质主要在医疗中用以镇痛、麻醉、止咳,如度冷丁、吗啡、镇痛新、芬太尼、安那度、可待因等。

大麻类镇静催眠剂包括巴比妥类及安定类药物。

可卡因酒与药物依赖可以导致各种精神症状,与精神分裂症很类似,如幻听等,这里不再赘述四、老年痴呆分为阿尔兹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阿尔兹海默病本病起病潜隐,慢性进行性病程,临床表现为持续性进行性记忆减退和智力减退等认知障碍,伴有言语视空间功能障碍(一种言语、视觉空间功能的障碍表现)、人格改变及情感障碍。

早期可仅有记忆困难和轻度健忘,病人可保持一定的社交能力,故家属不在意,认为属正常老人表现,难以早期发现。

当环境改变,或遇到精神打击后症状明朗化才引起注意。

此病的早期表现为近事遗忘和性格改变。

再进一步发展会出现理解、判断、计算及智能全面下降,导致不能工作或家务,丢三落四,随做随忘,连简单的饭菜都不会做,甚至刚吃完饭又要进食,远记忆力也受损,记不清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说不出自己的经历和出生年月,连亲人名字、岁数都记不清。

病人视空间功能也同记忆力一样受损,如:在熟悉的环境中迷路,出门找不到家,在家中找不到厕所,常走错房间,并可出现错构、虚构现象,有的患者可伴有被窃妄想、被害妄想、嫉妒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情感一般是淡漠、呆滞少语,也可为欣快焦虑、抑郁和易激。

人格改变是本病最常见的表现。

开始时主动性不足,活动减少,孤独,对新环境难以适应,对周围环境兴趣减少,对人缺乏热情,以后兴趣范围越来越窄,对人冷漠,对亲人也漠不关心,易激惹。

为小事发大脾气,无故打骂家人,进而缺乏羞耻感,不注意卫生,乱收集废物视为珍宝,并将这些物品藏在身上和屋中的不同角落,病情更重时,可当众裸体,随处大小便,甚至发生违法行为。

睡眠障碍也是伴随症状之一。

晚上出现睡眠倒错,到处乱走,乱翻东西,喊叫。

白天则萎靡不振,瞌睡打盹。

部分病人在躯体疾病诱发下可出现意识障碍,如:意识模糊或谵妄状态,少数患者当谵妄状态消失后显露出痴呆状态。

抽搐可发生于疾病晚期。

血管性痴呆血管性痴呆系指由脑血管障碍引起,以痴呆为主要临床相的疾病名称。

临床表现主要为早期症状、局限性神经系统症状和痴呆症状。

早期症状表现为脑衰弱综合征:头痛、头沉、眩晕、站立时头晕,非旋转性眩晕、肢体麻木、失眠、耳鸣、心悸、注意力不能集中、情绪不稳、情感脆弱、记忆力下降等。

由于梗塞的部位不同,可有多种感觉或运动障碍,较突出的有假性球麻痹、构音障碍,吞咽困难,面瘫,失语,肢体活动障碍,癫痫大发作及大小便失禁等。

有的可出现短暂脑缺血发作,也可伴有意识障碍或精神症状。

痴呆症状出现的早期患者有自知力,为记忆力下降着急、求治,并采取补救措施,如使用备忘录等。

虽然记忆力下降,智力也下降,但生活自理能力、理解、判断力及人格可保持相当长时间,此称为局限性痴呆或腔隙痴呆。

随着脑血管病的反复发作,痴呆呈阶梯样加重,最终成为严重痴呆。

五、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障碍抑郁心境:是抑郁障碍的特征性症状(约90%多),情感基调低沉、悲伤、绝望。

主诉生活没有意思,没有精神,高兴不起来。

病人终日忧心忡忡,度日如年,痛苦难熬。

在抑郁心境的背景上可出现焦虑、激越症状。

病人表情紧张、坐立不安、惶惶不可终日。

有的病人则表现明显易激惹性。

兴趣减退:病人不能体验乐趣,兴趣索然,活动减少,“体验不出感情”,变得麻木等。

精力下降:主观感到精力不足、疲乏无力、日常活动逐渐变得被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