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至两汉时期
先秦两汉时期史传文学的嬗变轨迹
先秦两汉时期史传文学的嬗变轨迹本文尝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史传文学在先秦至两汉时期的发展及其嬗变轨迹,探讨这一时期史传文学建构的意义。
史传文学自先秦古代开始发展至今,历经如排山倒海的漫长时期,经过反复的批判性思考,已经形成了一门独特的学科。
尤其是在先秦至两汉时期,史传文学处于一阶段性的发展高峰,不仅起到了一定的历史记录、传承和传播作用,而且具有显著的文学价值。
从史传文学的发展源头来看,“平记”和“报告”是史传文学最早的传统形式。
在先秦的历史档案中,“平记”是史传文学的最初形式,它是一种办公用语,在发展史料范畴中具有重要作用。
“报告”这一传统文字体系,也是先秦时期出现的史料形式之一,作者们借此来记录一些正史和虚构历史档案,并融入丰富的文学情感。
先秦至两汉时期,史传文学发展进入更加成熟的阶段。
从先秦到汉朝,从五经到十三经,史传文学分布在不同类型的书籍中,形成了一条发展线索和学术系统。
比如《史记》的出现,它是文学史和历史史的结合,它以综合的形式登记了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种历史文本,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史传文学的发展迈出了里程碑式的一步,成为研究古代史传文学史的基础文献。
此外,汉朝时期《史记》、《春秋》和《汉书》也被视为史传文学最重要的发展源点之一。
它们建立了统一的史料学理论,强调记录铭记,提倡对事件追寻真理,这是史传文学史研究从古到今秉承的核心价值观。
在先秦至两汉时期,史传文学的发展也受到了部分艺术文学的影响,最重要的是,诗歌、章回体小说也成为史传文学的分支。
诗歌的发展,使先秦至汉朝的史传文学延伸到人们的精神世界,这极大地加深了读者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章回体小说则以“抒情”作为突出标志,使文学史传文学更加生动和生机勃勃,增强史传文学的叙事性和人文关怀。
在这一时期,史传文学也表现出了较强的文学性,作者们通过把历史的事实和历史的想象融入一体,使史传文学拥有丰富的情感。
例如,在《史记》中,明代学者班固将曹操司马迁二人的决斗描写成神话的风格;《春秋》则写出了晋文公苦苦挣扎的心理,突出了战争残酷的现实,使史传文学拥有了活生生的人性。
先秦——中华文明的勃兴综述
轻 徭 薄 赋
田 徭 赋 役 人 兵 头 役 税
田 赋
抑制兼并(均 田、限田)
地主
地 租 沦为
新 的 封 建 国 家
自耕农
佃农
激化矛盾
农民起 义
新的自耕农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土地兼并
1、土地兼并
含义:土地向少数人高度集中的过程 方式:抵押、买卖、赏赐、强占 根源: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 准许买卖 实质:大地主与封建国家争夺财源
们是周王的直接派遣者,且“得封则为国,无封则不为国”,故相对
于商代的方国而言,分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答案】 A
(3)西周实行以血缘为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为特 点的宗法制,形成“家国一体”的社会等级结构。 【解读】 家国一体最早由梁启超提出,说的是国 家与帝室的关系,在华夏文明的帝国时代(秦始皇 之前是封建时代,秦始皇之后是中央集权时代,即 帝国时代),国家是皇帝的国家,国和帝室是分不 开的。
2.经济上:农耕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典型特点。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家庭 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这也成为中国古 代经济的典型经济形态;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商 业在先秦、秦汉时期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3.文化上:思想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 “独尊儒术”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 基础;文学方面的《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中国古 代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汉赋成为 两汉最有特色的文学形式。科技方面形成了有东方 特色的实用性发明创造,如医学、造纸术和地动仪。
6
考点知识梳理 一、政治上:从周代“天下共主”到秦汉中央集 权制度 1.先秦时期 (1)夏商周时期,实行王位世袭制。 【解读】 王位世袭制是指某专权一代继一代地 保持在某个血缘家庭中的一种社会概念。该制度虽 然受到一定冲击,但贯穿封建社会始终,如皇位世 袭制。
先秦两汉艺术观念史_记录
《先秦两汉艺术观念史》读书札记1. 先秦两汉艺术观念史导论先秦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艺术观念形成与演变的初始阶段。
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本章节主要探讨这一时期艺术观念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在先秦时期,随着原始宗教的衰落和人文精神的崛起,艺术开始逐渐摆脱宗教的束缚,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这一时期的艺术观念主要体现在青铜器、陶器、石器等工艺品上,体现了先民们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进入两汉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艺术观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汉代艺术注重写实与夸张的结合,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汉代也是艺术观念向哲学思考转变的重要时期,儒道思想对艺术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先秦两汉时期的艺术观念,深受社会、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社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艺术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自然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
政治环境的变化也影响着艺术观念的发展,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文化交流融合,促进了艺术观念的演变。
儒家、道家等思想流派的形成与发展,也对艺术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
在研究先秦两汉艺术观念史时,主要采用了历史文献研究法、考古学研究法和艺术批评研究法等方法。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和分析,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通过考古学的研究,挖掘当时的艺术品实物资料;通过艺术批评的视角,分析当时艺术观念的特点和价值。
也注重从跨学科的角度进行研究,如社会学、哲学、人类学等,以期更全面地揭示艺术观念史的演变过程。
先秦两汉时期是中国艺术观念的初创时期,也是其发展演变的关键时期。
通过对这一时期艺术观念史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历程和特点,为今后的艺术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料。
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内涵,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挖掘更多的艺术观念史资料,揭示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自人类文明之始,艺术便以其独特的方式记录着历史的印记,反映着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第一部分知识突破专题训练第1讲先秦至两汉时期
新课标二轮重点讲练·历史
第一部分 知识突破 专题训练
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
第1讲 先秦至两汉时期
高考调研
新课标二轮重点讲练·历史
阶段特征 1.总体特征: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 明的勃兴阶段;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是封建 大一统时期。 2.具体表现: (1)政治上:从原来的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发展 演变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越 来越强;另一方面,封建官僚制度取代了传统的贵族制度, 专制皇权逐渐形成。
高考调研
新课标二轮重点讲练·历史
【例题3】 (2013·浙江)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 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 )
高考调研
新课标二轮重点讲练·历史
①禅让制 ②分封制 ③世官制 ④宗法制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 做题可用排除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禅让 制错误,因为早在大禹的儿子启时就已被破坏。②③④项符 合题意。因此选D项。 【答案】 D
高考调研
新课标二轮重点讲练·历史
考点知识探究 1.基础概念 (1)三公九卿制:是中央官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 太尉,下设九卿,他们之间相互牵制,相互配合。 (2)内外朝制度:两汉时为加强皇权、削弱相权而实行 的中央官制。 (3)郡县制:是一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长官由皇帝任 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高考调研
新课标二轮重点讲练·历史
材料二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 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 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 “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 具体内容,(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 (2分)
先秦两汉时期黄淮海平原的农业开发与地域特征
历史地理第十一辑先秦两汉时期黄淮海平原的农业开发与地域特征邹逸麟黄淮海平原是我国主要粮食生产基地之一,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即以农耕业为主要产业’商周以降,一直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产区。
但数千年来几度兴衰,经历了曲折迂回的过程。
本文就公元三世纪以前,黄淮海平原农耕业发展的过程及其区域特点为内容,作一番概括的论述。
—*■V-,*近几十年考古发现的成果,显示出黄淮海平原在新石器时代早中期聚落分布的地理待征$首先,相对集中在太行山东麓东北延伸至燕山南麓的山前洪积冲积扇地带,分布生今京广线左右{其次,舅河以南伏牛.熊耳、嵩山山脉的东麓洪积冲积扇与河北太行山东麓连成南北带状分布区,其中以发源于熊耳、嵩山山脉的汝.颍河上游最为集中;再次,鲁中山地周围山麓地带也是聚落集中地。
这些地区的共同特点是地势高爽,坡降适度,水源丰富,排泄良好。
近山林有利于采集和狩猎经济,但又有平敞的土地宜于耕种。
于是先民们就在这里居留下来,在七八千年前已进入以农耕业为主的社会经济阶段。
因此可以说,黄淮海平原上新不器时代早中期的聚落分布地带,也就是该平原最早出现农业的地区。
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淮海平原上聚落分布出现了新的情况,即呈散状分布形态,并大多出现在河流两边的台地上,反映了当时人们已从山麓地带向平原中部比较高敞的台地迁移,以寻觅更多更好的农耕地。
可是引人注目的是在当时河北平原中部,大致由京广线以东、徒骇河以:北酉床约相去自百数十公里至三百公里RU劑始终是片极为宽广的空旷地带…没有任何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直至商周时代仅太行山东麓的聚落稍有东移外,•平原中部空白区仍达百数十至二百数十公里心这是因为从史前至春秋时代黄河下游河道在河北平原中部长期任意泛滥,河道呈扇形摆动,地面上形成许多沙岗、洼地以及史前时代残留下来的大片沼泽山以致早期人类无法在这片土地上长期居一留形成聚落。
①\:‘:河北武安磁山遗址和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是黄淮海平原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的代表。
推拿学基础—推拿简史(推拿治疗技术课件)
壹、宋 金 元 时 期
01 治 疗 范 围 Scope of treatment
➢ 推拿的治疗范围更加广泛,除了用于外感、眼科及急救外,突出 表现在开始运用按摩催产法
➢ 据记载宋代庞安时“为人治病十愈八九……有民家妇孕当产,七 日而子不下,百术无所效,……令其家人汤温其腰腹,自为上下 按摩,孕者觉肠胃微痛,呻吟接间生一男子”。母子皆无恙,其 家惊喜拜谢,敬之如神
壹、宋 金 元 时 期
02 手 法 研 究 Research on manipulation
➢ 不仅治疗范围广泛,而且手法也有了相应的发展,人们发现手法 方向不同,对推拿的治疗作用有一定的影响。于是开始重视对推 拿手法进行分门别类的分析研究
➢ 通过对每个具体手法的分析,使人们对推拿治疗的认识有了进一 步的提高
贰、明 代
01 按 摩 与 推 拿 并 称
• 在此时期的两本小儿推拿专著《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 旨全书》(明代龚云林著)《小儿推拿秘要》(明代 周于藩著)最早提出了“推拿”这一概念
• 另一观点,明代儿科学家万全于一九五四年著《幼科 发挥》一书中开始提出推拿一词,比上观点提前半个 世纪
• 因此,可以说按摩又有推拿之称,正是从明代小儿推 拿的名称而开始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贰、明 代
02 形 成 小 儿 推 拿 体 系
明代推拿疗法在治疗小儿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 验,形成了小儿推拿的独特体系,表现在两方面:
• 小儿推拿的穴位与成人不同,即有 点也有线和面
• 小儿推拿的手法要求“轻快柔和平 稳着实”
贰、明 代
03 著 作
• 明代有不少小儿推拿专著的问世,如《小儿按 摩经》《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小儿 推拿秘诀》
略论先秦两汉养老敬老的政策和风尚
子则视学焉,必遂养老”。仲秋之月,粮食人
仓,百姓空闲,为顺时令,天子要“养衰老,
授几杖,行糜粥之食。”(《礼记?月令》)除这
些定例外,天子出征前受成于学和征回献俘
祭祖于大学时,也要行养老之事。
养老之礼庄严隆重,其内容也颇为繁复,
这从视学养老礼中可见一斑。根据《礼记?
文王世子》、《乐记》、《内则》等篇的记载看,
天子不仅是这场活动的参加者,而且还是导
演和主角。仪式开始前,要在东序“释奠先
老?设三老五更及群老之位”,天子要亲自检
查养老用的酒食器具是否合规。仪式开始后,
天子要“袒割牲,执酱而馈,执爵而醋”,以
明郑重尊敬之意;要法老者之德行,求其善
言,记诸于享史,以表其尊贤敬德之诚;整个
一种政府职能的话,那么,国三老的设置则
主要是在全国树立养老敬老的榜样。
(二)实行凛给制度。凛给又称“l蔫" ,
即政府定期供给老人一定数量的米肉,使其
晚年生活不乏。此法起于何时,史无明载。从
现有资料看,当在汉文帝元年以前。汉文帝
元年三月诏云:“老者非帛不媛,非肉不饱。
今岁首,不时使人存问长老,又无布帛之赐,
将何以佐天下子孙养其亲。今闻吏凛当受胃
者,或以陈粟,岂称养老之意哉?具为令。”
“具为令”,颜师古注:“使其备为条制。”可
见,至迟从此时开始,I'm, v之法已成为,项
正式制度。汉武帝建元元年和后汉安帝元初
四年,都曾下诏重申此法要严格执行(《汉书
?武帝纪》)、《后汉书?安帝纪》),说明这项制度
门,养老变成了国家福利和救济的一部分。统
先秦、秦汉时期具体知识要点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讲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通史体系建构先秦(远古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秦汉(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期,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经济上,经历了由原始农业到小农经济的演变,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
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转化。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思想文化上,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儒学官方地位得以确立,中国传统文化奠基并发展起来;文学体裁多样;实用科学兴起。
一、回归基础主干知识再回顾一、夏、商、西周时期1.夏朝: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的制度开始,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商朝:(1)王位世袭制:方式有父子相传和兄终弟及。
(2)王权特点:国家大事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3)行政管理制度: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
3.西周:(1)分封制目的:进行有效统治,拱卫王室。
内容:①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②义务:诸侯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权利: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实行再分封,并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权利。
影响:①积极:巩固王权,加强统治;开发边疆,稳定秩序;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
②消极: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壮大,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等级森严,等级观念浓厚。
(2)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所形成的统治秩序。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特点: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族权和政权结合,家国一体。
中国文学发展历程—先秦及两汉文学
中国文学发展历程——先秦及两汉文学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成员之一,其地位之所以重要,得益于其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
追溯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主要可以分为:先秦文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宋元文学、明清文学、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八个阶段。
先秦文学文学艺术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劳动创造了人类,在劳动过程中,原始人类的双手、大脑及语言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人类开始对生活有了一定的认识,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思想和感情,为文学的形成发展创造了条件。
先秦文学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包括了从古代歌谣到神话传说,再到早期散文的发展过程。
古代歌谣因为是口头创作,所以很少流传下来。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是古代歌谣在周代的继续发展,它收集了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六世纪的诗歌,反映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社会生活和阶级斗争。
《诗经》现存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主要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继《诗经》之后,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体的出现,打破了《诗经》四言体的限制。
它的特点是,字句较多,每句字数六言、七言、八言都有,并且句中有楚声“兮”字,配合上丰富而深刻的内容、飞腾的想象、瑰丽的色彩,把中国诗歌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并成为汉赋体制形成的重要来源。
神话也是原始人类的口头创作,他是人和自然斗争过程中,由于当时生产力条件地下和原始人类知识的有限,他们只能凭借想象,解释各种自然现象。
神话的主要特点是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幻想。
因此神话成为我国浪漫主义的源头,对后代的诗歌、小说、戏曲都有很大的影响。
继《诗经》的诗歌高潮之后,从春秋后期到战国时代,兴起了散文的高潮,特别是战国,达到了散文的鼎盛时期。
散文的发展包括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类。
历史散文著作主要有鲁人左丘明所作的编年体史书《左传》及国别体史书《国语》,西汉刘向编校整理的国别体史书《战国策》。
诸子散文是表述各家思想的说理文,包括《论语》《墨子》《老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
先秦至两汉诗歌
先秦至两汉诗歌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就是先秦至两汉时期的诗歌。
这段时期被称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黄金时代,因为在这个时期,诗歌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和发展,才有了后来的辉煌。
先秦至两汉诗歌不仅在形式上独具匠心,而且在内容上也显示出了丰富的思想和情感。
在先秦时期,主要以诗经为代表,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古代文学的"百科全书"。
它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人民的心声和情感。
诗经以"风"、"雅"、"颂"三大部分构成,其中的"风"主要描绘了人们的生活和伦理道德,"雅"则表现了高雅的文化与礼仪,"颂"则是对周王朝的歌颂和赞美。
诗经的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到了两汉时期,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文化的发展,诗歌也开始发生了一些改变。
汉朝的文人墨客开始追求"风雅",提倡文学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在这个时期,诗歌的形式也更加多样化,不仅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流派,还有了"乐府"和"琴诗"等新的形式。
乐府是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诗人们在其中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关怀;琴诗则是以琴曲为伴奏,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在先秦至两汉时期的诗歌中,不仅有了更加丰富多样的形式,而且在内容上也表现出了对社会、人民和自然的关怀。
诗人们以纯净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将自己的情感与社会现实相融合,创作出了许多经典之作。
例如,屈原的《离骚》表达了他对国家沉沦的忧虑和对重建家园的渴望;刘向的《世说新语》则是对人性和世事的深入思考。
先秦至两汉诗歌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为后来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成为了后人学习的典范。
通过诗歌,我们可以了解到那个时代的风俗民情、思想观念和人生哲学。
它不仅是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
中国文学常识
晚唐有一种叫做词的文学体裁兴 起,著名的词人有温庭筠(花间词派) 《花间集》、皇甫松等。 李煜的词:《虞美人》、《相见 欢》、《浪淘沙》等。
五、宋代
总体特点: 词作家数量众多,有豪放派和婉约派 之分。 诗歌的写作成就不如唐,但也存在不 少优秀篇目。 话本开始出现,且具有一定的规模。
范仲淹,字希文,谥文正。主要作品 为《岳阳楼记》、《渔家傲》等,辑为 《范文正公集》。工诗词散文,开宋词豪 放之先风。 柳永,原名三变,主要作品为《雨霖 铃》、《八声甘州》等,有《乐章集》传 世。大量创制慢词(长调),扩充了词的 体制容量,提高了词的表现能力。 晏殊,主要作品为《浣溪沙》、《蝶 恋花》等。尤擅小令,风调闲雅,气象富 贵。
中国文学常识
古代文学:至1919年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 明、清、近代)
现代文学:1919-1949
当代文学:1949以后
古代文学部分
先秦两汉时期:
先秦文学:从中国上古到秦始皇统一中国 (公元前221年)期间的文学。 上古神话: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如“女娲补天”、“后羿射 日”、 “精卫填海”、“嫦娥奔月” 等。
4、司马迁,字子长,别称太史公,简称史 迁。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班 固并称“班马”。主要作品为《史记》, 又名《太史公书》。全书130篇,包括12本 纪、8书、10表、30世家、70列传。历史散 文。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赞之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5.司马相如是西汉时期辞赋的杰出作家, 《子虚赋》和《上林赋》是他的代表作品。 枚乘的代表作《七发》。
一、春秋战国时期 1、《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本 只称《诗》,后又以“诗三百”为代称。 收录了从周初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开 创了我国文学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列为 “五经”(《诗》、《书》、《礼》、 《易》、《春秋》)之一。著名篇目《关 雎》、《氓》、《伐檀》、《硕鼠》、 《七月》。
中医基础理论
东
南
五方 与五行
北
西
推演络绎法:根据已知某些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归纳其他 相关事物,从而确定这些事物的五行归属。
例如:已知肝属木(大前提),由于肝合胆、主筋、其华在 爪、开窍于目(小前提),因此可推演络绎胆、筋、爪、目皆属 于木。
中医学在“天人相应”思想指导下,以五行为中心,将自然 界空间结构的五方,时间结构的五季,人体结构的五脏进行了五 行属性的归纳,从而将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事物或现象联 系起来,形成了联系人体内外环境的五行结构系统,用以说明人 体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
把人体的五脏、六腑、五体、五官等,分别
与自然界的五方、五季、五味、五色等事物加以
横向联系 ,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
4、运用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 解释五脏系统之间的联系
(1)以五行相生说明五脏之间的资生关系: 木生火:肝藏血以济心,肝之疏泄以助心行
血; 火生土:心血滋养脾土,心阳温煦脾土,助
脾运化; 土生金:脾气运化,化气以充肺; 金生水:肺之精津下行以滋肾精,肺气肃降
g土
10
5g
g木 乘
土
20
5g
g
2、五行相侮
(1)概念:是指五行中 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
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为 “反克”。 (2)次序:反相克,即 木→侮 金→火→水→土→
木。
木 水
侮克
金
火 土
所不胜一方太弱 (3)形成条件: 所胜一方太过
上述二者兼而有之
(4)举例:
木克 土
10
10
g
g
木侮 土
背
胸
六 腑
心 肺
足 三 阳
经
手
先秦两汉时期的儒家思想演变与发展
先秦两汉时期的儒家思想演变与发展先秦两汉时期是中国儒家思想演变与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段时间内出现了众多影响深远的思想家和经典著作,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孔子,他提出了许多关于政治、伦理道德和教育的理论,被后世称为“圣人”。
孔子的学说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德行和道德规范的培养,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他的弟子们传承并发展了他的思想,形成了儒家学派。
在儒家思想发展的过程中,先秦时代的墨子提出了以兼爱为核心的墨子思想,与孔子的仁爱思想形成鲜明的对比。
墨子主张以兼爱为原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互助,强调普世的人类情感。
汉代儒学的兴起,使得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
汉代的刘向对《尚书》进行了注疏,对书中的文化价值作了一系列解读,对儒家学术传承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此基础上,汉代的新儒家思想家郑玄继续发展了刘向的注疏,最终形成了“新注”儒学。
新注儒学将经典与注疏相结合,对儒家经典进行深入研究,为后世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随着汉代社会的不断变迁,儒家思想也在这个时期经历了一些变化。
王充的《论衡》提出了独特的思想观点,对儒家经典进行了批判性的思考。
他认为人性本恶,主张以法治社会。
这种思想观点对后来的道家思想和佛教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汉代的末年,儒家学说与道家思想有了一定的交流和融合。
王弼在对《易经》的研究中,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点,展示了对阴阳五行和天人合一的理解,并将其与儒家思想相结合。
此外,汉代的王充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道家儒学思想。
总的来说,先秦两汉时期的儒家思想演变与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由孔子、墨子到郑玄、王充,儒家思想不断演进和融合,为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和谐提供了理论基础,塑造了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系。
这段时期的儒家思想,无论在道德伦理、政治治理还是教育思想领域,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后世的思想家和文化传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先秦两汉文学作品
先秦两汉文学作品先秦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文学发展时期之一,当时的文学作品涵盖了各种不同的文体,其中包括诗歌、论著、小说等。
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多以哲学思想为主,其中最著名的有《论语》、《孟子》、《礼记》等。
这些作品提供了对于当时社会、政治、道德等问题的思考,并且为后来的中国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两汉时期的文学作品则较为丰富多彩,其中最著名的有《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等。
这些作品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描述了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和传奇故事,对于后来的中国文学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
总的来说,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 先秦两汉文学的概述先秦两汉文学指的是中国先秦时期和两汉时期的文学作品,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主要包括诗歌、论语等,两汉时期的文学作品主要包括楚辞、汉赋等。
先秦两汉文学作品不仅在当时期有很高的影响力,在后世也都被广泛传播和研究。
2. 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学作品,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起源和发展。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大多为口头文学,包括传说、歌谣、谚语等。
先秦时期最著名的文学作品是《诗经》。
《诗经》收集了先秦时期的历史、宗教、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文学作品。
其中有许多传世的名篇,如《大雅》、《小雅》、《周南》等。
另外,先秦时期还有许多著名的口头文学作品,如《传说》、《歌谣》、《谚语》等。
这些作品在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同时,也蕴含了许多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和思想。
总的来说,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基石,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文化3. 两汉时期的文学作品先秦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一个时期,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
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主要有史记、尚书、周礼和诗经等,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高峰。
两汉时期的文学作品则有许多著名的文学名著,例如《汉书》、《汉武帝传》、《汉魏六朝文》等,这些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第1讲 先秦至两汉时期
考向聚焦
考向一 周秦政治文明的不同
中央政治体制 未实现权力的高 度集中
政治 地方政治体制 选官制度 特点
形成了建 分封制与宗法 立在血缘 制相联系,以 宗法制度 血缘关系为基 下的世卿 础 世禄制度 奴隶 制的 贵族 政治
中央政治体 地方政治体 制 制
【图析考点】 西周政治制度 与秦朝政治制 度结构图
【规律认识】
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的结合,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 “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1)一个核心:皇权至高无上。 (2)两对矛盾: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 (3)三个中央职位: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4)四个地方机构:郡、县、乡、里。
2.手工业 (1)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 态并存。 【解读】 官营手工业的特点:产品供皇室 贵族使用,不投放市场;由官府控制,集中进 行大作坊生产;素称发达,长期领先于世界; 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产品大多精美; 技术传承带有封闭性,不利于技术革新和推广。
考向二
综合分析小农经济的影响
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主要的生产经营方式,延续了两千 多年,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多方面的重要影响。 1.政治 分散的小农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社 会的安定和国家统一,以保证小农经济的发展。保护小 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重要原因。 2.政策 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在于小农 经济。小农经济的脆弱性,要求统治阶级抑制商业,防 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是统治阶级能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
浅议先秦两汉时期文学的特点
浅议先秦两汉时期文学的特点1、创始性: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光辉灿烂的第一页,文学伴随着原始社会人们的劳动、祭祀、婚姻等日常生活而产生,并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至周代而蔚为大观。
诗歌、散文、辞赋等文学形式一应俱全,散文中史传散文、诸子散文和应用散文已有明确的分界。
史传散文的记言记事由分离到融合,产生了文诰、编年、国别、谱牒等多种体例。
诸子散文由简短的语录体发展为论辩文,进而形成专题论文,完成了论说文的体制。
应用文中包括典、谟、训、诰、誓、命以及书信、盟誓、祝文、祝辞、箴、诔、铭文等各种文体。
先秦散文的记言、叙事、写人以及议论、抒情等,由自然到自觉,手法逐渐成熟。
诗歌开中国抒情诗之端,《诗经》和《楚辞》分别开创了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主要流派,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从经学角度来说,先秦时代是出产“元典”的时代,儒、道及其他各种思想流派的原始经典都出自这一时代;从文学艺术的起源、文学体裁的产生、思想体系的形成、艺术手法的探索、文学流派的开创等各个方面来看,先秦文学都具有创始性的意义。
这种创始性充分体现了先秦时代的作家所特有的开拓精神和丰富的想象力,注重独立思考,勇于标新立异,恰与后世辗转模拟、东施效颦的风气形成强烈的对比。
2、综合性:先秦时代文史哲不分离,诗乐舞相融合。
文学是泛指包括政治、哲学、历史、文学等在内的一切学术。
《论语·先进》说孔门弟子子游和子夏长于文学,“文学”便是泛指古代文献。
《诗经》和《楚辞》本是文学创作,却具有一定程度的史料价值和思辨色彩。
这些文献对于研究先秦时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文学等都具有同样重要的价值。
先秦时代的诗歌、音乐和舞蹈密不可分,从原始歌谣到《诗经》、《楚辞》都是如此。
《吕氏春秋·古乐》中记载的“葛天氏之乐”,有舞蹈道具和动作的描述,乐章的章名概括了诗歌的内容,显然是诗乐舞的综合表演。
《诗经》作品大多重章叠句,原本是适应音乐和舞蹈反复表演的需要。
先秦、秦汉时期具体知识要点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讲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通史体系建构先秦(远古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秦汉(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期,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经济上,经历了由原始农业到小农经济的演变,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
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转化。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思想文化上,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儒学官方地位得以确立,中国传统文化奠基并发展起来;文学体裁多样;实用科学兴起。
一、回归基础主干知识再回顾一、夏、商、西周时期1.夏朝: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的制度开始,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商朝:(1)王位世袭制:方式有父子相传和兄终弟及。
(2)王权特点:国家大事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3)行政管理制度: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
3.西周:(1)分封制目的:进行有效统治,拱卫王室。
内容:①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②义务:诸侯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权利: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实行再分封,并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权利。
影响:①积极:巩固王权,加强统治;开发边疆,稳定秩序;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
②消极: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壮大,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等级森严,等级观念浓厚。
(2)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所形成的统治秩序。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特点: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族权和政权结合,家国一体。
先秦两汉音乐美学思想研究
先秦两汉音乐美学思想研究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中国传统音乐的价值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
先秦两汉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为时至今日的音乐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审美观。
本文从文献资料和历史史料出发,深入探讨先秦两汉时期音乐美学思想的内涵和外延,尝试梳理出该时期音乐美学思想的基本框架。
首先,先秦两汉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主要取其自古代《大学》和《中庸》等中国哲学古籍中的观念,以“道”、“合”作为贯穿。
《大学》中“天道”的观念表明,音乐具有天赋的高贵属性,并具有治理宇宙、调和内涵的功能。
它具有安抚心灵、提高品性和高度作用。
与此同时,《中庸》中“道”的观念表明,音乐具有神圣宏伟的特点,能够联结宇宙,并贯彻自然之道,具有调和宇宙内部矛盾的功能。
这两种哲理思想融合在先秦两汉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中,形成了“天道、道化”的美学核心观念。
其次,先秦两汉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也取自那个时期的传统文化,以“乐”、“音”作为贯穿。
以“乐”为例,以诗经《九歌》为代表,讲述了舞蹈与音乐之间的互动;以《韩非子》中的“乐德”观念为例,反映了舞蹈和音乐带来人类精神和道德的升华;以《论语》中的“乐智”观念为例,反映了舞蹈和音乐对理智的影响。
这些经典案例,都凸显出舞蹈与音乐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音乐美学思想对人类智慧和道德的提升。
此外,先秦两汉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以“尊崇”、“尊重”作为主旋律。
《论语》中提到的“仁义礼智”是最重要的哲学思想,暗示着人应尊重和尊崇仁义礼智。
它也暗示着执行音乐行为时,应该以谨慎和尊重为原则,避免虚浮、肤浅的态度。
此外,《楚辞大雅》中的“尊君”观念,强调音乐表演应以尊重君王和臣民的原则为前提,充分表现出那个时代贵族格物致知的精神。
最后,先秦两汉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以“自然”、“和谐”为贯穿。
“贴近自然”是音乐美学思想的基本原则,它说明了音乐表演者应以和谐的态度追求对自然的融合,从而达到动静相宜、清新悠远的境界。
在《楚辞大雅》中,有关“淳厚”的论述,揭示了艺术家应该拥抱自然,以和谐的态度实现音乐审美理想的启示。
先秦至两汉时期帝王陵门阙位置关系研究
第36卷第1期2020年3月北京建筑大学学报JournalofBeijingUniversityofCivilEngineeringandArchitectureVol.36No.1Mar.2020㊀㊀文章编号:1004-6011(2020)01-0040-08先秦至两汉时期帝王陵门阙位置关系研究吴悦娜ꎬ㊀许㊀政(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ꎬ北京100044)摘㊀要:东周时期各诸侯国王陵的出现ꎬ陵园的兴建ꎬ使阙开始出现于陵园之中ꎬ为其后帝陵门阙位置关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多数研究认为陵园中门阙在空间位置上彼此相连ꎬ其实不然.自门阙位置关系出现于陵园时起ꎬ两者之间的位置关系就一直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从考察东周时期陵园中阙制的产生入手ꎬ以先秦至两汉时期帝王陵中的陵阙为研究对象ꎬ结合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述ꎬ分析先秦至两汉时期帝王陵中门阙位置关系的演变轨迹及演变原因.关键词:先秦时期ꎻ秦汉时期ꎻ帝王陵阙ꎻ空间位置ꎻ演变轨迹中图分类号:TU ̄092 11 7文献标志码:ADOI:10.19740/j.1004 ̄6011.2020.01.06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TheLocationRelationshipBetweentheImperialTombsofthePre ̄QinandHanDynastiesWUYuenaꎬ㊀XUZheng(SchoolofArchitectureandUrbanPlanningꎬBeijingUniversityofCivilEngineeringandArchitectureꎬBeijing100044)Abstract:DuringtheEasternZhoudynastyꎬtheemergenceoftheroyaltombsandtheconstructionofthemausoleummadetheQueappearinthemausoleumꎬwhichlaidthefoundationfortheformationanddevelopmentofthelocationrelationshipoftheimperialgateandQue.MoststudiesbelievethatthegateandQueinthecemeteryareconnectedtoeachotherinspatialpositionꎬbutinfacttheyarenot.SincethelocationofthegateandQueappearedinthecemeteryꎬ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mhasbeenconstantlychanging.ThispaperstartswiththeinvestigationoftheemergenceoftheQuesysteminthemausoleumoftheEasternZhoudynastyꎬandtakestheQuesystemintheimperialmausoleumfromthepre ̄QintotheHandynastyastheresearchobject.Combinedwiththearchaeologicaldiscoveryandliteraturedescriptionꎬtheevolutiontrackandreasonsof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gateandQueintheimperialmausoleumfromthepreQintotheHandynastyareanalysed.Keywords:pre ̄QinperiodꎻQin ̄Handynastyꎻimperialmausoleumꎻpositionalrelationshipꎻevolutiontrack㊀㊀收稿日期:2019-12-11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CSB004)ꎻ北京市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ZF17057)ꎻ北京建筑大学2019年研究生创新项目(PG2019013)第一作者简介:吴悦娜(1994 )ꎬ女ꎬ硕士研究生ꎬ研究方向: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㊀㊀门ꎬ指建筑物的出入口ꎬ或安装在出入口能开闭的装置.«玉篇»中对于门的解释为: 门ꎬ人所出入也 .阙ꎬ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建筑类型ꎬ是成对地出现于宫城或陵园等出入口的高台楼观建筑.㊀第1期吴悦娜等:先秦至两汉时期帝王陵门阙位置关系研究«说文»中注: 阙ꎬ门观也ꎬ从门 .阙自出现起便于门相连.在原始村落起源的初期ꎬ人们出于防卫目的ꎬ在聚居地四周设立围栏ꎬ并在围栏开口两侧用土堆筑墩形ꎬ在墩形之上修造竹木楼阁ꎬ以备防御之用.这种围栏两旁的竹木质楼阁ꎬ应为原始阙的建筑起源.由于这个原因ꎬ 门阙 阙门 等词在史书中屡见不鲜ꎬ最早的记载出现于«周易 说卦»中的 艮为山ꎬ为径路ꎬ为小石ꎬ为门阙 .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阙类建筑 鲁国故城城门遗址中ꎬ阙与门在位置上相连.«今本竹书纪年疏证»记载的(康王)二十一年(公元前999年)ꎬ 鲁筑茅阙门 .根据西周时期鲁国建造阙的记录ꎬ考古勘探到西周时期鲁国故城的阙类建筑位于东南门之外ꎬ两阙东西隔路相对ꎬ阙夯土台北与门夯土台相连ꎬ中间形成一段狭长的通过空间.于是ꎬ多数学者认为历代中阙和门在位置上相连ꎬ很少有人关注门和阙在位置上的差异和彼此之间位置关系的演变.然而翻阅史料发现阙虽与门关系紧密ꎬ但它们并不是一直相连在一起的ꎬ阙和门的位置关系从先秦开始出现时就一直发生着变化.时至今日ꎬ经过几千年的政权更迭ꎬ阙都已经消失殆尽.在考古勘探中ꎬ多数位于宫城等地的阙已无任何踪迹ꎬ唯有帝王陵中的阙尚有遗存ꎬ且遗址中阙和门的位置关系较为明确.加之ꎬ自战国时期上层阶级开始普遍修筑坟丘和修建陵园时(西周及其之前ꎬ墓葬是没有坟丘的ꎬ春秋时开始出现了较小的坟丘ꎬ其后战国时坟丘开始逐渐普遍)ꎬ便崇信 事死如生 的信念ꎬ«荀子 礼论»记载: 丧礼者ꎬ以生者饰死者也ꎬ大象其生ꎬ以送其死ꎬ事死如生ꎬ事亡如存 .上层阶级希望在阴间仍然过着类似阳间的生活.陵墓的地上㊁地下建筑和随葬生活用品多效仿世间形式ꎬ陵园中的阙多仿造宫城中阙形式.帝王陵在一个时期内最能集中地反映古代陵园建筑的位置关系ꎬ因而阙和门位置关系在帝王陵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经过多年的考古发掘和文献研究ꎬ对门阙建筑已经获得了相当多的文献和考古资料.本文拟在前人的基础上ꎬ结合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ꎬ分析先秦至两汉时期帝王陵中门阙位置关系的演变轨迹ꎬ以期厘清这一时期门阙位置关系演变的原因.1 先秦帝王陵门阙位置的分离化关于帝王陵园中筑阙的记载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ꎬ«吕氏春秋 安死篇»曰: 世之为丘垄也ꎬ其高大若山ꎬ其树之若林ꎬ其设阙庭㊁为宫室㊁造宾阼也若都邑 .此时多数王陵筑有规模宏大的陵园ꎬ陵园多环绕围沟或墙垣用以保护ꎬ且墙垣四面辟门.与此同时ꎬ随着统治阶级 事死如生 的思想逐渐形成ꎬ周王和诸侯多将现实中的建筑物同样修建于坟墓当中ꎬ也就是说陵园中会建造仿照宫城形制的建筑物ꎬ宫城阙也随之被建造于陵园之中[1].因而推测墙垣门间多数可能修有陵阙.加之ꎬ早在春秋时期ꎬ伴随着社会变化ꎬ旧的秩序被破坏ꎬ新的秩序尚未建立.这使阙在各个诸侯国相继出现ꎬ各地竞相使用.文献中关于阙使用的记载也开始增多ꎬ«诗 郑风 子衿»中记载: 纵我不往ꎬ子宁不来?挑兮达兮ꎬ在城阙兮 ꎬ«琴操»中记载聂政(战国时期侠客)为父报仇ꎬ在邯郸阙下鼓琴: 政鼓琴阙下ꎬ观者成行ꎬ马牛止听ꎬ以闻韩王 .各诸侯国中阙的普遍使用也使得诸侯墓中多数修筑墓阙成为可能.战国时期陵阙的修筑ꎬ使诸侯王陵中门阙的位置关系也随之形成ꎬ文献中明确记载此时诸侯王陵园建有 阙庭 . 阙庭 即为楼阙庭院的意思ꎬ 庭 在此处为门前的院子.这也就是说此时阙和门在空间上分离ꎬ两者之间还围合形成一个空间 庭 .由此推测ꎬ这一时期门和阙两者在位置上分离ꎬ门在阙之后ꎬ两者在位置上距离更远ꎬ两者之间用墙连围合成一个封闭㊁独立的庭院空间.先秦时期帝王陵中门阙位置关系是仿照宫城阙中门阙位置关系而来ꎬ因此这一时期宫城阙的门阙位置关系与帝陵园中的相同ꎬ这表明宫城中门阙位置关系转变的原因即为陵园中门阙分离位置关系形成的原因.西周时期鲁国故城城门遗址(图1)中ꎬ阙与门相连从而形成中部狭长的空间ꎬ用于承担一定的防御作用.至东周ꎬ阙和门在位置上逐步分离.战国时期秦王嬴政平定嫪毐之乱后因故疏远其母亲ꎬ一时间说客云集ꎬ纷纷劝说秦王收回成命ꎬ谏而死者达二十七人ꎻ齐人茅蕉冒死劝谏ꎬ«史记 秦始皇本纪»引«说苑»云: 皇帝曰: 走告若ꎬ不见阙下积死人耶? 被处死的谏客摆放在阙下ꎬ而不说门下ꎬ是故门阙此时应在空间上分离ꎻ«世家» 梁孝王二十九14北京建筑大学学报2020年年十月入朝ꎬ景帝使使持节ꎬ乘舆驷马迎梁王于阙下. 使节乘驷马车迎梁孝王于阙下ꎬ显然阙与宫门并不相连ꎬ在位置上它们在不同处.从上述的文献记载可推得ꎬ战国时期阙虽仍与门关系紧密ꎬ但它们之间已经在位置上分离ꎬ阙成为独立于门的建筑.战国末期ꎬ门阙进一步形成 阙庭 空间(图2).«吕氏春秋 仲冬纪»中记载: 涂阙庭门闾ꎬ筑囹圄ꎬ此所以助天地之闭藏也 .这一位置关系的变化也与其防御功能有关.东周时ꎬ国家分裂较西周时更为严重.春秋战国时期存在着数量较多的诸侯国ꎬ各国之间战争频繁ꎬ此时夯土筑城已经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国防工程.西周时期仅仅加长中部通过空间的做法可能无法再满足日益增长的防御需求ꎬ阙和门之间需要更大的空间进行防御保护. 阙庭 的形式使得中部空间扩大ꎬ形成类似于后代瓮城的形制ꎬ便于更大程度地发挥防御作用.但由于史料记载与考古资料的缺乏ꎬ暂时无法证实阙庭是否为真正的瓮城形制ꎬ仅因形式类似作此推测.图1㊀鲁国故城城门阙平面图[2]Fig.1㊀PlanofQuesystemintheoldcityofLustate㊀图2㊀战国阙庭猜想图Fig.2㊀ConjectureofQuecourtintheWarringstateperiod先秦时期帝王陵中筑阙多仿造宫城阙形式ꎬ门阙呈现彼此分离并围合形成 阙庭 封闭空间的位置关系.然而这种门阙位置关系的形成并非偶然ꎬ是宫城阙中对防御功能的需求增加导致的ꎬ门阙位置分离形成更大的 门阙 空间以满足宫城防御的要求.这种对门阙实际使用功能的要求ꎬ致使门阙在位置关系上分离ꎬ并被陵阙仿照呈现于陵园中.这种王陵陵园中的 阙庭 空间也为秦始皇帝陵园中的门阙序列关系形成奠定了基础.2㊀秦代帝陵门阙位置的序列化秦始皇帝陵园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ꎬ陵区地域为秦代的丽邑.秦始皇帝陵园以陵墓为中心ꎬ由内外两重墙垣围就ꎬ陵园中包含陵墓㊁城门㊁陵寝建筑㊁园寺吏舍㊁陵园内的陪葬墓等[3].整个陵园平面呈回字形ꎬ秦始皇帝陵封土位于南侧呈覆斗形ꎬ陵园外城墙垣四面各有一城门ꎬ内城墙垣东西南三面各有一门ꎬ北面设有二门.帝陵园中的阙立于内外两重墙垣门之间ꎬ东西门间现各存一道三出阙遗址[4]ꎬ北门间存有两道疑似阙址[5].陵园东西侧的两道阙址ꎬ两两对称ꎬ规模相当ꎬ结构一致ꎬ均由一个母阙和两个子阙组成ꎬ阙址距内外两重城门的距离近似ꎬ两阙址对称分布于司马道南北两侧.北侧内城门间的两道阙址ꎬ则由东西两个大致对称的部分构成.以秦始皇帝陵园西内外城门之间的阙址为例ꎬ秦始皇帝陵园中门阙布局同先秦时期类似ꎬ门阙围合成封闭的空间ꎬ但较先秦时期不同的是ꎬ秦帝陵中阙前增加了一道外墙垣门.秦始皇帝陵园将阙(图3)置于内外城门之间ꎬ形成两个或多个独立且连续的序列空间ꎬ阙变成陵园的内在组成部分.门阙之间的序列空间在整个帝陵园中还确定了以秦始皇帝陵的墓室为中心贯穿整个陵园布局的两条垂直相交的轴线.南北向轴线贯穿陵园内外城南北门及地宫中心ꎬ东西向轴线贯穿内外城东西门及地宫中心.阙设置在轴线上ꎬ阙与门围合形成的序列空间成为陵园形制的一项重要内容ꎬ用于衬托帝陵园坟丘的雄伟庄重.秦始皇帝陵园门阙位置关系呈现出秦代独特的门阙空间布局特点ꎬ此时门阙的位置关系不仅是阙立于门前ꎬ两者围合成一个独立的封闭空间ꎬ而是阙位于两门之间ꎬ围合形成多个序列空间.根据史料24㊀第1期吴悦娜等:先秦至两汉时期帝王陵门阙位置关系研究图3㊀秦始皇帝陵平面图㊁阙址分布图[6]Fig.3㊀PlanofthemausoleumoftheQinshihuangandthedistributionofthesiteofthepalace㊀记载和现存实例分析ꎬ秦始皇帝陵园门阙序列形成的原因不再是防御功能的需要ꎬ而是东周时期到秦时期阙自身礼制作用的变化.在东周之前ꎬ宫阙由于其防御功能ꎬ多与宫门相连后逐渐独立建造于宫门之前.久而久之ꎬ到了东周时ꎬ阙就演变为王或王宫的代称ꎬ其礼仪意义也逐渐显现ꎬ阙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等级装饰和标志物.文献关于这一变化也有记载.«庄子 让王»: 身在江海之上ꎬ心居乎魏阙之下. 发展至战国后期ꎬ秦孝公于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迁都咸阳时ꎬ 冀阙 被当作最重要的礼仪建筑而首先被营建ꎬ«史记 秦本纪»载: 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ꎬ作为咸阳ꎬ筑冀阙ꎬ秦徙都之 .这表明阙在这一段时期内ꎬ实用功能逐渐退居次位ꎬ完全变成一种礼制建筑.秦朝建立后ꎬ阙进一步向礼制建筑发展ꎬ这一时期文献中多有以阙泛指与皇帝日常活动有关的场所.宫阙礼制作用的加强ꎬ也同时体现于帝陵中ꎬ陵园中的门阙位置关系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秦始皇帝陵中ꎬ门阙的位置布局更为强调门和阙之间的序列空间.这种封闭的序列空间界定了陵园的通过空间ꎬ这一空间仅限于内部人员 既拥有这个帝陵和其他祭祀礼器的宗族成员ꎬ只有他们才可以在举行祭礼的时候通过每一道门和阙.阙连同一道道的内外城门造成心理上的悬念ꎬ加强陵园建筑群体的幽深感觉ꎬ强调宗族之间的血缘关系ꎬ阙被置于礼制程序之下.与此同时ꎬ门阙形成的序列界定了秦始皇帝陵园中的纵横轴线ꎬ门阙序列无言地引导和暗示轴线的存在ꎬ通过这两条轴线彰显皇权的威严ꎬ衬托陵丘高贵的地位.先秦至秦时期帝王陵中门阙之间均围合形成封闭空间.不同的是ꎬ战国时期诸侯王陵中 阙庭 位置关系形成的原因是阙防御功能的需要.而秦始皇帝陵中ꎬ在 阙庭 空间的基础上ꎬ门阙之间序列布局的形成则是由阙的礼制作用加强导致的.3㊀西汉帝陵门阙位置的重组化汉承秦制ꎬ西汉时期帝陵中阙的礼制基本沿袭34北京建筑大学学报2020年了秦阙ꎬ陵阙仍然是一种装饰性的礼仪建筑.但西汉初期ꎬ因为征战人口急剧减少ꎬ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ꎬ生产力较低ꎬ国家实行黄老之策ꎬ修生养息.因此汉初时帝陵无陵前立阙的制度ꎬ高祖长陵㊁惠帝安陵周围并未发现门阙遗址ꎬ史书也无记载.文帝霸陵在帝陵周围建有阙ꎬ由于其因山为陵的特殊性ꎬ虽首开西汉帝陵建阙的先河ꎬ并未成定制.自西汉中期景帝阳陵(图4)起ꎬ 阙形门 在形成. 阙形门 是在门的形制上添加阙制的因素的建构[7]ꎬ门阙合为一个整体直接与内垣相连.这种阙形制在文图4㊀阳陵平面图[8]Fig.4㊀PlanofYangling图5㊀汉阳陵阙形门平面图[9]Fig.5㊀HanYanglingmausoleumgateplan献中也有记载ꎬ«汉书 五行志(上)»云: 园陵小于朝廷ꎬ阙在司马门中 .西汉景帝阳陵的帝陵园南门的阙形门形制恰好证实了上述记载.汉阳陵平面为正方形ꎬ封土居中ꎬ四面为夯土墙垣ꎬ墙垣四面中部各有一座门阙遗址ꎬ形制㊁大小基本一致.除北阙门被破坏殆尽ꎬ其余三面阙门遗址保存程度较好.考古发掘的南阙门遗址由门道㊁左右塾㊁主阙台和副阙台构成ꎬ平面上连接陵园墙垣的阙台到塾宽度逐渐增加ꎬ形成了从陵园围墙向门道的三出阙[9](图5).阳陵中阙的位置不在门外ꎬ而是位于门道两侧ꎬ门与阙不再是独立的建筑ꎬ而是由阙形成了 三出阙门 .自阳陵后ꎬ西汉帝陵内垣四门均采用阳陵 阙门 制.西汉时ꎬ阙形门的出现标志着门阙位置关系演变到一个新的阶段.门和阙的位置布局重组ꎬ阙再次与门在空间位置上发生依存关系ꎬ但不同于先前鲁国防御性的考虑ꎬ此时门和阙已经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位置关系ꎬ门和阙两者成为一个完整的建筑物而不是两个相连的建筑物.关于阙形门出现的原因ꎬ学者多有讨论ꎬ部分学者认为 阙形门的出现是因为阙㊁观(与阙形式相同的可以远眺的高台建筑)之间在形式上开始相互借用ꎬ于是阙的外观形式出现了变化[3] ꎻ也有部分学者认为 阙形门的出现ꎬ是由于道教的盛行ꎬ阙形门44㊀第1期吴悦娜等:先秦至两汉时期帝王陵门阙位置关系研究即为天门ꎬ分隔生死两界[10]. 但这些并不能解释门阙位置关系的重组ꎬ结合前人的研究基础和翻阅文献记载后ꎬ推测西汉时期墓葬礼制制度的加强是这种门阙位置关系变化的原因.西汉帝陵阙制在秦帝陵形制基础上发展完善.秦始皇帝陵园的三出阙间接地表明单出阙㊁双出阙㊁三出阙的等级阙制形成.发展至西汉ꎬ陵园中继承了这一等级阙制.而且由于墓葬礼制制度进一步加强ꎬ阙正式成为陵园中彰显帝王地位的礼制等级建筑.完整的陵园用阙制度在西汉时期逐渐形成:一般官僚可用一对单出阙ꎻ诸侯㊁两千石以上者用一对双出阙ꎻ皇帝则用三出阙[11].«汉书 霍光传»载: 改光所自造茔制而侈大之.起三出阙ꎬ筑神道 ꎬ«汉书»用浓厚的笔墨记载霍光之妻在霍光死后扩建霍光陵园阙ꎬ说明此时僭越阙制为社会所不容ꎬ会为不谨慎者带来相当的灾难.随着西汉时期阙自身礼制的加强ꎬ阙的礼制作用完全取代了其自身的实际功能ꎬ阙不再承担任何的实际作用.除此之外ꎬ西汉帝陵墓葬礼制的加强ꎬ还使得西汉帝王多以建造较大规模的帝陵园为傲.从西汉阳陵起ꎬ陵园由秦朝时的两重墙垣制变为三重墙垣制.以阳陵为例ꎬ陵园整体范围增加ꎬ秦时陵丘四周的内外墙垣转变为内环墙垣和中环墙垣ꎬ两重墙垣之间的距离也增加ꎬ秦帝陵中封闭的序列位置关系已不再适合西汉的帝陵园布局.加之神道出现并取代了围合空间界定宗族人员祭祀空间的作用.中环墙垣的司马门和长长的神道在衬托帝陵封土高大的同时也界定了陵园中纵横轴线.因此ꎬ门和阙封闭的位置关系不再需要ꎬ建造高大的阙形门更适应此时的陵园布局.西汉时期阙形门的出现使得门和阙不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位置关系ꎬ这两个建筑合筑为一个整体的建筑.这一门阙位置关系的重组是西汉墓葬礼制制度的加强造成的ꎬ阙的等级制度形成和神道的出现都使阙和门在西汉之前封闭的空间不再符合礼制的需要ꎬ阙形门的形式更能起到衬托帝陵封土彰显帝陵地位的作用.4 东汉帝陵门阙位置的混乱化东汉时期帝陵形制较西汉时期发生变化ꎬ关于陵园用阙的记载和阙门的形制记载也较为模糊ꎬ现也无任何关于陵园阙的考古发掘.关于这一时期门阙位置关系ꎬ学术界有多种推测.部分学者认为东汉帝陵中的门阙位置关系与西汉时期一致.东汉帝陵只有一重陵园ꎬ陵园或筑墙垣ꎬ或以 行马(一种临时性的竹木做的屏障) 代之ꎬ封土居于其中ꎬ四面辟司马门ꎬ司马门与行马相连[12].文献记载ꎬ光武帝原陵 垣四出司马门 ꎬ除东汉恒帝陵和灵帝陵没有关于使用 竹马 的记载ꎬ其余东汉诸帝陵均有 无周垣ꎬ为竹马ꎬ四出司马门 的记述.但是司马门在西汉时多为陵园的外门ꎬ阙在司马门内ꎬ如«汉书 五行志»记载: 用光四年六月甲戌ꎬ孝宣杜陵园东阙南方灾 园陵小于朝廷ꎬ阙在司马门中ꎬ内臣石显之象也 .关于东汉帝陵园墙上四面辟门的记载均为司马门ꎬ部分学者认为东汉帝陵只有一重内垣ꎬ所以东汉帝陵中的司马门即相当于西汉帝陵中内垣的阙形门ꎬ即帝陵中门阙沿袭西汉帝陵中门阙位置关系.有一部分学者认为东汉帝陵中记载的司马门与阙形门并不是同一建筑物.«后汉书 诸帝纪»中ꎬ东汉帝陵陵寝建筑包括寝屋(宪陵寝屋)ꎬ更衣(即便殿ꎬ光烈皇后更衣)ꎬ门(原陵长寿门)ꎬ阙(恭陵东阙)ꎬ庑(恭陵百丈庑)[13].这证明此时门阙并不为同一建筑物ꎬ门阙的位置关系可能类似于秦或先秦时期ꎬ门阙分离且阙在门外.也有部分学者认为东汉帝陵中的门阙位置关系较为混乱ꎬ可能多种门阙位置关系并存ꎬ帝陵四门中部分为阙形门ꎬ部分为门.在整理东汉帝陵资料时推测ꎬ由于建筑材料的不同ꎬ而且两者之间体量相差较大ꎬ阙在构造上大多与行马连接并不紧密.东汉时期ꎬ楼阁建筑发展迅速ꎬ现存多处汉代画像石和陶器中ꎬ东汉多有独立的楼阁建筑ꎬ并且在画像石中ꎬ阙多为独立建筑.因此推测东汉帝陵诸阙可能已经不与墙相连单独存在ꎬ它们很可能继承西汉阙形门的形制ꎬ但它们可能不再发挥 门 的实际功能ꎬ仅保留着门的象征意义.这种形制特征在东汉时期的下层统治阶级的陵园石阙中也有所体现.石阙在陵墓中位于成群结组的墓葬建筑前端ꎬ起着引导和暗示的作用ꎬ其相当于一个界标ꎬ标志着茔域的界限和开端.整个陵园中不再需要实际的门ꎬ仅用阙象征门.但由于东汉帝陵考古资料较少ꎬ有关帝陵的具体布局㊁门和阙的空间位置等问题还不清楚.因此ꎬ仅根据述理由推定东汉时期门阙的位置关系略显单薄ꎬ东汉帝陵门和阙的位置关系还需今后考古工作的印证.东汉帝陵形制的变化是造成这一时期门阙位置54北京建筑大学学报2020年关系存在诸多争议的原因.西汉帝陵园重垣环绕ꎬ中垣四面辟司马门ꎬ司马门内帝后异穴合葬ꎬ形成各自的内垣ꎬ内垣四辟阙形门.然而东汉陵园仅有一重行马ꎬ关于陵园用阙的记载和门阙形式的记载也较为模糊并出现多种形式.造成东汉帝陵门阙位置关系的混乱是由时代背景的变化造成的.西汉末年王莽新政ꎬ推行新的统治思想和理念ꎬ原有西汉的部分典章图籍被销毁.随后西汉连年战乱ꎬ长安先后被绿林军㊁赤眉军攻破ꎬ宫室被焚毁ꎬ都城被破坏ꎬ典章图籍散佚.西汉的典章制度无从传续ꎬ记载西汉帝陵形制和帝陵中门阙形制的工程图籍很可能没有保存下来[14].宫城阙在文献中多有记载ꎬ«后汉书 张纯列传»: 建武初ꎬ旧章多阙 .东汉帝陵无参考规划ꎬ这意味着门阙位置布局也受到影响.东汉与西汉初年布衣卿相不同ꎬ东汉的建立有赖于豪族的支持.豪族在地方上拥有强大的政治势力ꎬ中央集权并未集中.与此同时ꎬ自西汉时期建立的大土地所有制急剧发展ꎬ地方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ꎬ但统治阶级没有强大的财政实力[15].这些都使东汉政权难以建造规模宏大的帝陵ꎬ也就更无余力建造高大的阙.帝陵中建阙可能多依据当时的社会背景ꎬ出现多种形式的阙即出现多种门阙位置关系.5 结论综上所述ꎬ我们发现门阙自先秦时出现在陵园中起ꎬ两者之间的位置关系就不断地发生变化ꎬ而非前人所认为的门阙始终相连的形式.根据对现存先秦至两汉帝陵中门阙遗址的研究ꎬ得出历代门阙位置关系的如下特点:战国时期ꎬ陵阙将宫城中封闭的门阙位置布局仿照入陵园中ꎬ门阙两者围合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ꎻ秦始皇帝陵园门阙之间沿袭了先秦封闭的形式ꎬ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序列ꎻ西汉时期ꎬ帝陵出现阙形门ꎬ门阙之间的封闭空间打开ꎬ门阙已经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位置关系ꎬ它们两者被合筑成一个整体建筑ꎻ东汉时期ꎬ帝陵形制和布局发生变化ꎬ门阙位置关系可能随之改变.但东汉帝陵阙遗址暂无考古发现ꎬ仅可依据当时的墓葬制度推测帝陵中出现多种门阙位置关系.通过对先秦至两汉帝陵陵园门阙位置演变的分析可知ꎬ门阙位置关系的演变反映着这一时期墓葬礼制的发展.阙在帝王陵中从功能性建筑走向礼制性建筑ꎬ体现出墓葬礼制随时代发展而逐渐完善的特点.同时ꎬ礼制的形成㊁发展和崩坏也是帝王陵中门阙位置关系演变及阙这一建筑类型衰落的主要原因.对门阙位置关系的分析是针对阙这一中国古代建筑有价值㊁有意义的研究ꎬ这使我们对中国早期建筑有更深层次的了解ꎬ也为之后古代建筑群布局的学术研究提供可参考的资料.参考文献:[1]㊀赵海洲ꎬ张广军.汉代陵墓前的阙门及其起源探讨[J].平顶山学院学报ꎬ2005(6):61-64.ZHAOHaizhouꎬZHANGGuangjun.OnthegateofQueinfrontofthetombofHandynastyanditsorigin[J].Jour ̄nalofPingdingshanUniversityꎬ2005(6):61-64.(inChinese)[2]㊀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曲阜鲁国故城[M].济南:齐鲁出版社ꎬ1982:10-12.ShandongInstituteofCulturalRelicsandArchaeology.QufutheancientcityofLu[M].Jinan:Qilupressꎬ1982:10-12.(inChinese)[3]㊀段清波.秦始皇帝陵园相关问题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ꎬ2007.DUANQingbo.ResearchontherelatedproblemsofthemausoleumofQinshihuang[D].Xi an:NorthwesternUni ̄versityꎬ2007.(inChinese)[4]㊀陕西省考古研究所ꎬ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2000[M].北京:文物出版社ꎬ2006:31-33.ShaanxiProvincialInstituteofArchaeologyꎬMuseumofTerracottaWarriorsandHorsesoftheFirstEmperorofQin.ArchaeologicalreportofthemausoleumofthefirstemperorofQin2000[M].Beijing:CulturalRelicsPub ̄lishingHouseꎬ2006:31-33.(inChinese) [5]㊀吴学功ꎬ张卫星ꎬ陈治国.秦始皇帝陵园北门勘探简报[J].文物ꎬ2010(6):32-35ꎬ75.WUXuegongꎬZHANGWeixingꎬCHENZhiguo.Explora ̄tionreportofthenorthgateofthemausoleumofEmperorQinshihuang[J].CulturalRelicsꎬ2010(6):32-35ꎬ75.(inChinese)[6]㊀张仲立ꎬ孙伟刚.2010年秦始皇帝陵园礼制建筑遗址考古勘探简报[J].考古与文物ꎬ2011(2):14-30.ZHANGZhongliꎬSUNWeigang.Archaeologicalexplora ̄tionofritualarchitecturesitesinthemausoleumofthefirstemperorofQinin2010[J].ArchaeologyandCultural64。
从先秦至两汉的“文学”观念说起
摘要:关于中国古代的“文学”观念,长期以来学界流行这样一种说法:中国先秦时期曾将哲学、历史、文学等书面著作统称为文学。
笔者依据相关文献认为,不仅如此,而且中国先秦至两汉时期把现代所称的文学、史学、哲学或其著作统称为“文学”。
这一探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深入了解早期汉族和中华民族的民族性,以便更自觉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关键词:先秦至两汉;“文学”观念;传统文化;民族性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19)08-0146-05(陕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汉中723001)从先秦至两汉的“文学”观念说起罗毓平湖北社会科学2019年第8期作者简介:罗毓平(1968—),男,哲学博士,陕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关于中国古代的“文学”观念,长期以来学界流行这样一种说法:“中国先秦时期曾将哲学、历史、文学等著作统称为文学。
”[1]笔者依据相关文献认为,此说有待商榷。
探究这一问题,可以再度勾勒出文史哲统称的“文学”观念流行的大体时代,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深入了解早期汉族和中华民族的民族性,以便更自觉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一、现代所称的文史哲在先秦至两汉统称为“文学”本文认为,不仅“中国先秦时期曾将哲学、历史、文学等书面著作统称为文学”,而且中国现代所称的文史哲在先秦、两汉时期都统称为“文学”。
先秦时期把现代所称的文学、史学、哲学或其著作统称为“文学”。
如《论语·先进》所记孔子的弟子转述的孔子之语(不是直接引语):“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2]讲的是,孔子的学生们学有所长。
“文学:子游,子夏”是讲,子游、子夏两名学生熟悉古代文献,“文学”即古代文献。
上古经典文献《诗》《书》《礼》《乐》等成为孔子指定给学生的教材,孔子从中阐发“礼”“仁”“道”这种儒家精神而灌输给学生,使学生在掌握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过程中来实现人格层次的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秦汉时期中央官制的特点 (1)制度完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有
明确的职责分工;诸卿分别掌管国家的各 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2)以皇权为中心:中央官员由皇帝任免, 概不世袭;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者相 互牵制,军国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之 手。
(3)“家天下”:家与国同治是封建统治 的重要特点。
中外朝 察举制
郡国并行制
刀耕 火种
青铜时代
铁犁牛耕
土地私有制、小农 经济形成
夏 公元前 207
商
西周
春秋战国
秦
西汉
1600 1046 770
221
202
甲骨文
百家争鸣
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金文
《诗经》 楚辞
小篆
汉赋、 造纸术
禅让制 王位世袭
宗法制 分封制
三公九卿 郡县制
中外朝 察举制
郡国并行制
(3)西周实行以血缘为核心、嫡长子继 承制为特点的宗法制,形成“家国一体”的 社会等级结构。
【解读】 家国一体最早由梁启超提出, 说的是国家与帝室的关系,在华夏文明的帝 国时代(秦始皇之前是封建时代,秦始皇之 后是中央集权时代,即帝国时代),国家是 皇帝的国家,国和帝室是分不开的。
2.秦汉 (1)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确 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中央设立三公九卿; 地方推行郡县制,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 的基本格局。
三公九卿 郡县制
中外朝 察举制
郡国并行制
刀耕 火种
青铜时代
铁犁牛耕
土地私有制、重农 抑商政策形成
夏
公元前 2070
商 西周 春秋战国 1
221
202
公元220
甲骨文
百家争鸣
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金文
《诗经》 楚辞
小篆
汉赋、 造纸术
禅让制 王位世袭
宗法制 分封制
三公九卿 郡县制
汉朝时察举制不是唯一的选官途径。
【图析考点】 西周政治制 度与秦朝政 治制度结构
图
【规律认识】 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的结合,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家
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1)一个核心:皇权至高无上。 (2)两对矛盾: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 (3)三个中央职位: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4)四个地方机构:郡、县、乡、里。
具体表现在: 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
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 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 族体制,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 治体制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征。
2.经济上: 农耕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典型特点。随着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家庭为 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这也成为中国古 代经济的典型经济形态;在此基础上,手工业、 商业在先秦、秦汉时期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刀耕 火种
青铜时代
铁犁牛耕
土地私有制、小农 经济形成
夏 公元前 207
商
西周
春秋战国
秦
西汉
1600 1046 770
221
202
甲骨文
百家争鸣
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金文
《诗经》 楚辞
小篆
汉赋、 造纸术
考点知识梳理 一、政治上:从周代“天下共主”到秦汉中
央集权制度 1.先秦时期 (1)夏商周时期,实行王位世袭制。
3.文化上: 思想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
术”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 文学方面的《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中国古代现 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汉赋成为两 汉最有特色的文学形式。科技方面形成了有东方 特色的实用性发明创造,如医学、造纸术和地动 仪。
禅让制 王位世袭
宗法制 分封制
【解读】 王位世袭制是指某专权一代继一 代地保持在某个血缘家庭中的一种社会概念。该 制度虽然受到一定冲击,但贯穿封建社会始终, 如皇位世袭制。
(2)西周实行以王族为主体的分封制, 周王成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时期,分 封制崩溃,形成诸侯混战、社会变革的局面。
【解读】 “天下共主”具有氏族原始社 会的遗风,它的确立靠的是臣下对其权威的 承认和自觉履行其义务,例如周天子和诸侯 的关系,周天子就是通过分封制和宗法制来 确立和巩固他“天下共主”的地位。但并未 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即没有建立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度。
【解读】 中外朝制度是为解决丞相位 高权重的问题,内朝官员出身比较寒微。
推恩令是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下 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诸侯 国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
西汉时刺史官员位卑权重。
(3)选官制度从先秦的世卿世禄制到汉 朝的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 径。
【解读】 卿是古代高级官吏的称呼。 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 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这样的高官。禄是 官吏所得的享受财物。世禄就是官吏们世世 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 收入。
(4)加强监察制度:秦朝设御史大夫负责 监察百官,汉代设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察。
考向聚焦
考向一 周秦政治文明的不同
中央政治体制
地方政治体 制
选官制度
政治 特点
西 周
以血缘关系为纽 带,家国一体, 最高执政集团尚 未实现权力的高 度集中
分封制与宗 法制相联系, 以血缘关系 为基础
专题一 农业文明时期的中国和世界
第1讲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 先秦至两汉时期
第 1 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通 史 思 维 坐 标
➢总体概览 阶段特征
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 兴阶段;
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是中华文 明的形成与发展阶段。先秦至秦汉时期的成就对 整个中华文明起到了奠基作用。
【解读】 三公九卿制的特点:由皇帝任免,不 得世袭;分工明确,行政效率高;丞相位高权重; 皇帝拥有最终决策权。西周时的封建是指分封建 制,简单说是分封制,它是中央为维护统治的需 要而实行的一种政治制度。秦朝时所指的“封建” 是指此时中国已经进入到了封建社会这一社会的 发展形态。
(2)汉承秦制,汉初频繁换相,形成中 外朝制度;地方推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威胁 中央,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 问题;地方设刺史代表中央监督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