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辩证
中医基础理论三焦辨证
咳嗽、气喘、咯痰。
邪袭肺卫 微恶寒、苔白、脉浮数。 邪热壅肺 高热、苔黄、脉数。
32
★
㈡ 手厥阴心包病证
邪扰心包 必具症状 神志症状 热陷心包 湿蒙心包 神识昏蒙,似清似寐或时清时寐。
伴见
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
伴见
身灼热,舌謇肢厥,舌 质红绛、或纯绛鲜泽。
身热朝轻暮重, 舌苔垢腻,脉濡滑。
②吴又可:“正当经、胃交关之所,故为半表半里。”
39
㈡ 阳明热炽
本证临床表现可参考: ★.第四章六经辨证----阳明病之“阳明邪热”证;
★.第五章卫气营血辨证----气分证之“阳明热盛”证。
【治疗措施】辛寒清气,达热出表----白虎汤
40
注:
①脉浮弦而细者
② 脉沉者 ③ 不渴者 ④ 汗 不 出者
【临床表现】身热不扬,胸脘痞满,腹胀纳呆,泛恶欲呕, 口不渴或渴不欲饮或渴喜热饮,大便溏泄,小便混浊,舌 苔白腻或白厚,或白多黄少,脉濡缓等。
【病因病机】湿热中阻,湿重热轻。
【诊断要点】身热不扬,脘痞腹胀,苔白腻。 【治疗措施】芳香宣化,燥湿运脾---雷氏芳香化浊法合三仁汤.
49
㈨ 湿热中阻,湿热并重
暑 风 、
暑厥 起病即呈足厥阴肝、手厥阴心包见证。
10
★. 三焦病变难以截然分开(脏腑)。
上中焦同病----痰热阻肺,腑有热结证。 中下焦同病----阳明热盛,引动肝风证。
上下焦同病----心营热盛引动肝风证。
11
★. 三焦辨证中顺传、逆传的概念:
特点:温邪以脏传腑,正气逐邪外出,病趋好转,预后较好。
白虎汤“四禁”
第六章 三焦辨证--师大庆
1 银翘散
宣肺透邪
2 去豆豉
3 加味 甘寒,清营凉血
(三)临床运用:
出疹性疾病
麻疹
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 道传染病 乙类传染病
流行病学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流行特征
冬春季多见 6m-5岁 缺乏周期性,流行强度减弱 年龄后移 轻型多,不典型多
临床表现
前驱期
三期
出疹期
恢复期
咳痰
热饮证
辨证要点
身热、咳喘、痰
治则方药: 清热宣肺平喘 麻杏石甘汤
临床运用: 肺炎、慢性支气管炎、咳嗽
二、肺热发疹证
肺热 发疹
病性、病位
热已入营
气营同病
(一)临床表现
肺热
波及营分
发热、咳喘
肌肤发疹
陆子贤:“疹为太阴风热。”
(二)治则方药: 宣肺泄热,凉营透疹 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 丹皮、大青叶倍玄参方
湿热困中
湿热证
耳聋
少阳病
肾精虚
中焦温病的辨证规律
中焦病证包括足阳明胃、手 阳明大肠和足太阴脾等病变。
㈠ 阳明胃肠病证
1.首辨经腑主症,分清有 形无形。
阳明经证
里热实证 发热、口渴、苔黄。
阳明腑证
无形邪热亢炽, 蒸腾内外,弥漫全身 。
以 “四大”见症为主要表
邪热与有形实邪 (肠中燥屎)结聚。
兼
热 结 小 肠
阴 虚 腑
实
气 液 二 虚 腑 实
㈡ 足太阴脾病证
1.首辨湿热轻重,区别偏脾 偏胃。
温病湿热困阻中焦
湿重于热
湿热并重
热重于湿
病变偏于足太阴脾。
病变偏于足阳明胃。
2.次辨上下内外,再察虚实 湿邪蒙上 转化
三焦辩证的内容
三焦辩证的内容
以下是 7 条关于三焦辩证的内容:
1. 嘿,你知道吗?三焦辩证可重要啦!就好比身体是个大工厂,上焦就是原材料进入的地方,像肺部,得保证空气通畅呀!比如你感冒咳嗽了,这是不是上焦出问题啦?
2. 哇塞,中焦也很关键呢!它就像是工厂的加工车间,脾胃在这儿努力工作呢。
要是你吃东西不消化,肚子胀胀的,这不就是中焦运转不太好嘛,对吧?你想想,是不是自己也有这样的时候呀?
3. 哎呀呀,下焦也不能小瞧!它就好像是工厂的成品库和废料处理区。
肾和膀胱在这里可忙啦!要是你总是尿频尿急,那可能就是下焦不太对劲儿咯!这多明显呀!
4. 三焦辩证真的好神奇呀!就跟给身体来个全面大检查一样。
你看,上焦热了会发烧,这不就和夏天热得人发烧一个道理嘛;中焦堵了就难受,就像路堵了走不通一样让人烦恼;下焦要是出问题,那可就麻烦啦,就跟仓库乱了套一样呀,你说呢?
5. 我跟你讲哦,通过三焦辩证可以清楚地知道身体哪里出状况啦!比如说上焦有火,脸上长痘了呀,这不就是个信号嘛!你可别不当回事呀!
6. 三焦辩证可有意思了!像是一幅身体的地图,指引着我们找到问题所在。
要是觉得身体不舒服,通过它就能找线索啦。
比如中焦湿困,人就没精神,这不就是身体在提醒你嘛,对吧?
7. 总之啊,三焦辩证真的很重要很实用呀!它能让我们更了解自己的身体,及时发现小毛病,避免变成大问题呀!大家可都要重视起来哦!。
三焦辨证析评
二、三焦辨证病位、性质及轻重
◇上焦温燥化火,病在肝肺胃 《温病条辨•上焦篇》五七: “燥气化火,清窍不利者,翘荷汤主之。” 注文: 清窍不利,如耳鸣目赤(肝),龈胀咽痛之
类。翘荷汤者,亦清上焦气分之燥热也。 加减法:耳鸣者,加羚羊角、苦丁茶; 目赤者,加鲜菊叶、苦丁茶、夏枯草; 咽痛者,加牛蒡子、黄芩。
二曰脾郁发黄,黄极则诸窍为闭,秽浊塞 窍者死。 在下焦则无非热邪深入,消铄津液,涸尽而 死也。
二、三焦辨证病位、性质及轻重
◇上焦温病,热在胸膈 《温病条辨•上焦篇》十三: “太阴病,得之二、三日,舌微黄,寸脉盛,
心烦懊憹,起卧不安,欲呕不得呕,无中 焦证,栀子豉汤主之。”二、三焦辨证病ຫໍສະໝຸດ 、性质及轻重一、三焦辨证概述
对于三焦辨证的认识,一般认为: 三焦辨证主要适用于温病的辨证论治; 上焦病为温病的初期阶段,病情较轻,病位
涉及心肺,性质属实属热; 中焦病为温病中期或极期阶段,病情较重,
病在脾胃,性质属实; 下焦病是温病的后期阶段,病情危重,病在
肝肾,性质为阴液亏损;
一、三焦辨证概述
吴瑭对此亦有相关论述: 《温病条辨•上焦篇》二: “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
二、三焦辨证病位、性质及轻重
中焦病证亦可见于温病初期,或表现 为轻症、寒证、虚证,病位也不局限 于脾胃
二、三焦辨证病位、性质及轻重
◇温病初期中焦病证
《温病条辨•中焦篇》五三:
“卒中寒湿,内挟秽浊,眩冒欲绝,腹中绞 痛,脉沉紧而迟,甚则伏,欲吐不得吐, 欲利不得利,甚则转筋,四肢欲厥,俗名 发痧,又名干霍乱。
情况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外感热病的发病 和传变规律,不尽相同。 三焦病证的病位、性质、轻重等,亦表现出 相当的复杂性。
三焦辩证
三焦辩证三焦辩证中医根据温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及症状变化的特点,以上焦、中焦、下焦为纲,对温病过程中的各种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和概括,以区分病程阶段、识别病情传变、明确病变部位、归纳证候类型、分析病机特点、确立治疗原则并推测预后转归的辨证方法。
三焦辨证的创立,使温病辨证在前人基础上又有了近一步的发展。
三焦分为:上焦、中焦、下焦。
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与肺,中焦包括脾与胃,脐以下为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膀胱。
以上焦、中焦、下焦三焦为纲,对温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证候特点及其传变规律进行分析和概括,确立治疗原则并藉以推测预后转归的辨证方法。
为清代吴鞠通所创立。
侧重于对湿热病证的辨证。
上焦病症温病由口鼻而入,鼻通于肺,故温病开始即出现肺卫受邪的症状。
温邪犯肺以后,有两种传变趋向:一为顺传,病邪由上焦传入中焦,出现脾胃经的证候;另一种为逆传,从肺卫传入心包,出现邪陷心包的证候。
上焦病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微恶风寒、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脉浮数或两寸独大,治宜辛凉解表,方用银翘散、桑菊饮等。
中焦病症温病顺传到中焦,则见脾胃之证。
胃喜润恶燥,邪入中焦而从燥化,则出现阳明经(胃、大肠)的燥热证候;脾喜燥而恶湿,邪入中焦而从湿化,则见太阴(脾)的湿热证候。
中焦病证的临床表现为阳明燥热,则面红目赤、发热、呼吸俱粗、便秘腹痛、口干咽燥、唇裂舌焦、苔黄或焦黑、脉沉实;太阴湿热,则面色淡黄、头胀身重、胸闷不饥、身热不扬、小便不利、大便不爽或溏泄、舌苔黄腻、脉细而濡数。
中焦病证的治法,阳明燥热,则通腑泄热。
方用三承气汤;太阴湿热,则清热化湿,方用三仁汤。
下焦病症温邪深入下焦,多为肝肾阴伤之证。
临床表现为身热面赤、手足心热甚于手背、口干、舌燥、神倦耳聋、脉象虚大;或手足蠕动、心中憺憺大动、神倦脉虚、舌绛苔少甚或时时欲脱。
治宜滋阴潜阳,方用加减复脉汤、三甲复脉汤等。
三焦病症标志着温病病变发展过程中3个不同阶段。
其传变过程,虽然自上而下,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中医诊断学之三焦辨证
中医诊断学之三焦辨证中医诊断学之三焦辨证三焦辨证方法,是清代吴鞠通在叶天士治疗温热病经验的基础上,依据《内经》对三焦部位的论说,并结合他自己的实践体会所创立的。
将外感温热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般证治规律,概括为上、中、下三焦病证,用以阐明三焦所属脏腑在温热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证候表现及其传变规律,并指导治疗。
三焦所属脏腑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也标志着温热病发展过程中的不同病理阶段。
上焦病证主要包括手太阴肺和手厥阴心包的病变。
其中手太阴肺的证候多为温病的初起阶段。
中焦病证主要包括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和足太阴脾的病变。
脾胃同属中焦,阳明主燥,太阴主湿,邪入阳明而从燥化,则多呈现里热燥实证;邪入太阴从湿化,多为湿温病证。
下焦病证主要包括足少阴肾和足厥阴肝的病变,多为肝肾阴虚之候,属温病的末期阶段。
(一)上焦病证上焦病证是指温热之邪侵袭肺卫以及内传心包所表现的证候。
邪在肺多为疾病的初起阶段,邪在心包则病情比较危重。
【病因】温热病邪由口鼻而入,既可能肺卫同时受邪,也可能只限于肺脏受邪,邪热壅肺,表卫证不甚明显。
肺卫之邪不解,温热之邪则可逆传心包。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汗出,咳嗽,口渴或不渴,头痛,舌边尖红,脉浮数或两寸独大;或见但热不寒,咳嗽,气喘,汗出,口渴,苔黄,脉数;邪入心包,则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舌謇肢厥,舌质红绛。
【病机分析】肺合皮毛,主表统卫。
温热之邪犯表,卫气失和,肺失宣降,故见发热,微恶风寒,咳嗽,舌边尖红,脉浮数或两寸独大等症。
温邪上扰清空则头痛。
热盛伤津则口渴。
迫津外泄则汗出。
若邪热入里,壅滞于肺,肺失肃降,气逆于上,则见咳嗽,气喘。
邪已入里,故身热不恶寒。
口渴,汗出,苔黄,脉数,均为邪热内盛之证。
若肺经之邪不解,逆传心包,机窍堵闭,则见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舌謇。
阳气内郁,不达四肢,故肢厥;灼伤营阴则舌质红绛。
【辨证要点】邪在肺卫:发热,微恶风寒,汗出,咳嗽,舌边尖红,脉浮数。
邪传心包:神昏谵语,舌謇肢厥,舌质红绛。
中医诊断学——三焦辨证
中医诊断学——三焦辨证1■下列哪项不属于上焦病证A、咽痛B、咳嗽C、口渴D、耳聋E、头痛2■治疗上焦病证中湿热阻肺证的代表方剂是A、三仁汤B、银翘散C、桑菊饮D、麻杏石甘汤E、菖蒲郁金汤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阳明热炽证表现的是A、壮热B、大汗C、面赤D、口渴引饮E、脉沉实有力4■手足蠕动,瘛疭,舌绛少苔,脉虚,属A、下焦病证B、营分证C、中焦病证D、少阳病证E、厥阴病证5■下列不属肾解损证表现的是A、手足心热B、消瘦无力C、口燥咽干D、舌绛不鲜E、手指蠕动答案与解析1、【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耳聋主要是见于下焦病证。
2、【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湿热阻肺证治法:芳香辛散,宣气化湿。
代表方剂:三仁汤(加减)。
药物:杏仁、飞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薏仁、半夏。
3、【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阳明热炽证:壮热,大汗,心烦,面赤,口渴引饮,舌红苔黄燥,脉洪大而数等。
辨证要点:本证以壮热、大汗、渴饮、脉洪大而数为辨证要点。
4、【正确答案】A笞案解析:手指蠕动,甚或瘦疭,舌干绛而萎,脉虚为下焦病证的辩证要点。
故此题的最佳答案选A。
5、【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肾精耗损证:低热持续不退,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神惫萎顿,消瘦无力,口燥咽干,耳聋,舌绛不鲜干枯而萎,脉虚等。
辨证要点:本证以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咽燥,舌绛不鲜干枯而萎,脉虚为辨证要点。
第十四单元三焦辨证三焦辨证是清代吴鞠通在其《温病条辨》中创立的一种温热病辨证方法。
三焦所属脏腑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也标志着温热病发展过程的不同病理阶段。
在三焦病证中,上焦包括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病变,其中手太阴肺证候多为温病的初起阶段,病较轻浅。
中焦病主要包括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和足太阴脾的病变变。
脾胃同属中焦,阳明主燥,太阴主湿,邪、阳明而从燥化,则多呈现里热燥实证;邪入太月从湿化,多为湿温病证。
多见于温热病的中期戈极期阶段,病情较重。
下焦病证主要包括足少月肾和足厥阴肝的病变,多为肝肾阴虚之候,属温热病的末期阶段,病情深重。
中医三焦辩证
中医三焦辩证浅析三焦辩证一、前言何为三焦辨证,首先我们必须知道何为三焦?古人把膈以上划为上焦,包括心与肺,膈以下脐以上为中焦,包括脾与胃,脐以下为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膀胱。
三焦辨证是以上焦、中焦、下焦三焦为纲,对温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证候特点及其传变规律进行分析和概括,并进一步确立治疗原则,藉以推测预后转归的辨证方法,为清代吴鞠通所创立。
侧重于对湿热病证的辨证。
实际在临床上并不一定局限于温病范畴,许多伤寒及内伤疾病也可以通过三焦辨证下方治疗,并且会起到不错的效果。
二、三焦病变的生理概念(1)三焦是阳气运行的通道:《难经·六十六难》里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
”这里的“原气”,指的是一身之真气。
“别使”也就是三焦能够通行原气。
因为原气分布到上、中、下三焦,就被称为上焦的宗气、中焦的中气、下焦的元气,“主通行三气”,就是指通行上、中、下三焦之气。
“经历于五脏六腑”,实际上就是指三焦能使一身之气在五脏、六腑、胸腔、腹腔及全身各部位运行,而全身各部位都包容在三焦之中,所以说三焦是人体阳气运行的通道。
(2)三焦是水液运行的通道:水液运行的通道,简称就是水道。
《素问·灵兰秘典论》里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渎”,是水沟。
“决”,是疏通。
“决渎”,就是疏通水沟的意思。
“水道出焉”,就是指水道出于三焦。
也就是说,三焦是人体水液运行的通道。
《难经》说三焦是气道,《黄帝内经》说三焦是水道,它到底是气道还是水道?这两种说法矛盾不矛盾呢?并不矛盾。
因为水液的运行要靠阳气推动,阳气含载在水中而推动水液运行,所以气与水是在同一条通道中运行的。
比如水管里运送的是热水,这条管道是热的通道还是水的通道?因为热与水是不能分离的,所以说它是热与水的共同通道。
相同的道理,阳气是在水中推动水液运行,二者是不能分离的,所以说三焦是气道也必然是水道。
(3)三焦是传化之腑中的一腑:《素问·五脏别论》说:“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名曰传化之腑。
《中医辨识三焦各种疾病的方法课件》
一、中医基本理论回顾
三焦的概念及分类
三焦分类
上焦、中焦、下焦是中医学中对 人体进行区分的三个重要方位。
身体的平衡
三焦相互协调,保持身体内外的 平衡是健康的基石。
中医理论支持
三焦概念在中医理论中有着深厚 的根基和重要的地位。
三焦的生理功能介绍
上焦
负责呼吸、气机运行和宣发 功能。
中焦
主要参与消化、吸收和传输 营养物质的功能。
下焦
负责排泄废物、产生生殖细 胞和子宫功能的调节。
三焦病理生理机制分析
三焦失调可能导致气机运行不畅,消化吸收功能异常和生殖系统问题。
诊断三焦疾病的方法
1
闻诊
2
借助听觉,判断气机和消化系统的功能
是否正常。
3
望诊
通过观察面色、舌苔、舌质等特征,判 断三焦是否失调。
问诊
与患者交流,了解症状和病史,诊断三 焦疾病。
三焦疾病的病因、病机及症状
病因
情志压力过大、饮食不当等不良 生活习惯可能引发三焦疾病。
病机
气机不畅、消化吸收失调、生殖 系统功能障碍等是三焦疾病的病 理机制。
症状
疲劳、消化不良、生殖系统问题 等可能是三焦疾病的症状。、呼吸困难等症状。
消化不良证
胃脘胀满、食欲不振等症状。
生殖系统问题证
月经不调、性功能障碍等症 状。
三焦疾病的辨证论治
根据病因、病机、症状,采用中医辨证施治方法对三焦疾病进行治疗。
中医三焦辨证体系详解
中医三焦辨证体系详解三焦病辨证一、三焦症状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总称。
胃腕部为中焦,以上为上焦,以下为下焦。
心肺属上焦;脾胃属中焦;肝肾,大小肠,膀胱属下焦。
六腑中三焦并不单独与一脏相配合、所以三焦是独特之腑。
名曰三焦孤腑。
三焦为营卫气机运行道路,与胆相连。
主要是通调水道,保持水液气化运行通畅。
因此与膀胱有密切关系。
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联(相表里)。
三焦又与肾气相通,所以三焦统领肺肾二脏。
《灵枢。
营气篇》说:“气从太阴出。
合手少阳三焦经,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从三焦注胆,出胁,注足少阳胆经。
”#哆咖医生超能团#三焦: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1、雾:指上焦心肺,散布滋养物质,如雾露一样。
是说上焦主要功能司呼吸、主血脉,两则配合,将饮食精气,敷布全身,温养肌肤,筋骨,通调腠理;2、沤:指中焦脾胃,对食物浸渍、腐熟、吸收。
是指中焦腐熟水谷,并将营养物质化为营血,作用如酿酒一样。
3、渎:指下焦肾,大小肠膀胱,如沟渠,能排泄二便。
是指下焦泌别清浊,水谷糟粕排出,渎:水浊下流之意,如排水渠道,疏通流畅一样;三焦总司气化作用。
二、三焦病理外邪侵少阳,肝胆气火上逆上亢,见口苦,咽干,目眩。
邪犯胆腑,则胆气不得下降,致胃气上逆。
《灵枢》说,“邪在胆,逆在胃。
”故见心烦喜呕,不欲饮食,消化功能失常。
若邪犯少阳,气机不畅,升降不利,见胸胁苦满证。
痛在上焦膈上,多为心肺胸膈简病;痛在中焦脘部,多为脾胃简病;痛在下焦及脐下,多为肝肾大小肠,膀胱间病。
1、上焦:主要包括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
手太阴肺经的症状是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脉不缓不紧而动数。
如果逆传至手厥阴心包络,便出现,舌色绛赤,烦躁口渴,甚则神昏谵语,夜寐不安,舌蹇jian(不利)肢厥等现象。
2、中焦:主要包括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
阳明主燥,太阴主湿,如果发热,不恶寒,反恶热,日晡益甚,汗出,脉大,面目俱赤,呼吸气粗,大便秘,小便涩,口燥渴,舌苔老黄,甚或黑有芒刺,便是中焦足阳明胃经的症状。
三焦辩证和卫气营血辩证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三焦辩证和卫气营血辩证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这个问题问的很好,其实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理论都是针对温热病而创立的,二者都是清代温病学家创立的理论。
二者的创立者是不同的,其中三焦辨证是由吴鞠通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是由叶天士创立的。
二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温病的发病机理进行探讨和总结,是如今临床的辨证思想之一。
其中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把外感温热病传遍划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疾病由表入里,由卫→气→营→血,并且分别进行了举例论述,列出了治疗方剂。
其中书中的经典治疗方法提到,在卫汗之可以,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其中三焦辨证,把人体分为三焦,其中肺部以上为上焦,包括双上肢;把脾胃划分为中焦部分,而下焦主要是肝肾和双下肢等。
它把外感温热病的传遍划分为从上焦→中焦→下焦。
分别进行了各个阶段的病症描述,并且指出了治疗的方剂学。
提出的三焦理论中的经典就是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并提出了对应的治法。
总之,我们既要看到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的区别,又要看到二者的联系,并且在临床中二者是通用的,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中医诊断学课件:三焦辨证
治则方药: 清热宣肺平喘 麻杏石甘汤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临床运用: 肺炎、慢性支气管炎、咳嗽
二、肺热发疹证
肺热
病性、病位
发疹
热已入营
气营同病
(一)临床表现
肺热
发热、咳喘
波及营分
肌肤发疹
陆子贤:“疹为太阴风热。”
❖(二)治则方药:
宣肺泄热,凉营透疹
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 丹皮、大青叶倍玄参方
1 银翘散 2 去豆豉 3 加味
结膜(畏光流泪) 麻疹粘膜斑——早期诊断
2.出疹期(持续3-5天)
时间:发热3-4d 顺序:耳后发际 前额面
颈 躯干 四肢 手掌足底 形态:充血性斑丘疹
疹间皮肤正常 伴随症状:全身毒血症状加重
3.恢复期(1-2周)
热度降低 症状减轻 皮疹先出先退 色素沉着、脱屑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WBC ,LC相对 病原学检查:分泌物,血尿行
第二节 上焦病辨证
掌握邪热壅肺证、肺热 发疹证、湿热阻肺证、痰热 阻肺,腑有热结证的辨治。
一、邪热壅肺证
条文
临床 应用
病因 病机
治则
临床
方药 辩证 表现
要点
肺的生理与病理
肺主气,司呼吸
肺主宣发肃降 肺主通调水道
生理
病理
呼吸功能异常 水液代谢障碍
热邪
咳嗽、喘
主气
肺
行水
咳痰
热饮证
辨证要点
身热、咳喘、痰
--《温病条辨》
(四)方药
宣白承气汤
宣白--“白”在五行中应 “肺”,故“宣白”实乃“宣 肺”之意。
承气--“顺承胃气”之意。
生石膏 杏仁 瓜蒌皮
医疗卫生基本概念系列:三焦辨证
医疗卫生基本概念系列——
三焦辨证
医疗卫生是人类文明之一,
尤其是在抗击非典和新冠疫情中,东方传统医学起了决定性的治疗作用。
本文提供对医疗卫生行业基本概念
“三焦辨证”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三焦辨证
三焦辨证是温热病辨证方法之一。
它是根据《内经》三焦部位划分的概念,结合温热病的转变情况总结出来的。
心肺病变属上焦,脾胃病变属中焦;肝肾病变属下焦。
三焦所属各经的主要症状如下:①上焦:手太阴肺经病有发热恶寒、自汗头痛而咳等症。
手厥阴心包经病有舌质红绛、神昏谵语、或舌蹇肢厥。
②中焦:足阳明胃经病有身热不扬、体痛且重、胸闷呕恶、苔腻、脉缓。
③下焦:足少阴肾经病有身热面赤、手足心热甚于心足背、心烦不寐、唇裂舌燥。
足厥阴肝经病有热深厥深、手足蠕动、甚则抽搐。
三焦病变各有不同证候类型,标志着温病传变的三个不同阶段。
初期病在上焦,极期病在中焦或逆传心包,末期病在下焦。
这种自上而下的转变,虽然和卫气营血辨证纵横的角度不同,但基本精神还是一致的,可以互相参照。
三焦辨证析评
面赤者,火色也。甚则耳聋者,两少阳之脉, 皆入耳中,火有余则清窍闭也。
二、三焦辨证病位、性质及轻重
治法总不能出李东垣普济消毒饮之外。 ……去黄芩、黄连者(应该不要去——胡老
师),芩、连里药也,病初起未至中焦, 不得先用里药故犯中焦也。
一、三焦辨证概述
三焦辨证是《温病条辨》采用的基本辨证模 式。
在继承前人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吴瑭成功地 将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温病病证,概括 为上、中、下三焦病证,以此阐发温病不 同阶段的藏腑病位、虚实寒热性质、轻重 缓急病情、以及病变的动态变化规律,指 导温病的辨证论治。
一、三焦辨证概述
对于三焦辨证的认识,一般认为: 三焦辨证主要适用于温病的辨证论治; 上焦病为温病的初期阶段,病情较轻,病位
主之。” 《温病条辨•下焦篇》五十四: “寒疝少腹或脐旁,下引睾丸,或掣胁,下
掣腰,痛不可忍者,天台乌药散主之。”
二、三焦辨证病位、性质及分期
◇下焦温病饮停证 《温病条辨•下焦篇》四十一: “伏暑、湿温胁痛,或咳,或不咳,无寒,
但潮热,或竞寒热如疟状,不可误认柴胡 证,香附旋复花汤主之。 久不解者,间用控涎丹。”
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 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 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 始上焦,终下焦。 温病以手经为主,未始不关足经也。”
一、三焦辨证概述
临床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 由于热病病种、感邪轻重、病人体质、治疗
情况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外感热病的发病 和传变规律,不尽相同。 三焦病证的病位、性质、轻重等,亦表现出 相当的复杂性。
肠型感冒等等,均是其例。
二、三焦辨证病位、性质及轻重
中医诊断之三焦辩证
中医诊断之三焦辩证创立者:三焦辨证是清代著名医家吴鞠通创立的一种诊治温热病的辨证方法。
内容:它将外感温热病的各种证分别纳入上焦病证、中焦病证、下焦病证,着重阐明了三焦所属脏腑在温热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临床表现、证候特点及其传变规律。
病理阶段:三焦辨证在阐述三焦所属脏腑病理变化及其临床表现的基础上,也反映着温病发展过程中的不同病理阶段,说明了温病初、中、末三个不同阶段。
•上焦病证:主要包括手太阴肺和手厥阴心包的证,而手太阴肺经证多为温病的初起阶段,病情轻浅;手厥阴心包经证为肺经温热邪气内陷心包之证。
•中焦病证:主要包括足阳明胃、足太阴脾及手阳明大肠的病变,而足阳明胃主燥,易从燥化,多为里热燥实证;足太阴脾主湿,易从湿化,多为湿温病证。
中焦病证多为温病的中期阶段,病情较重。
•下焦病证:主要包括足少阴肾和足厥阴肝的病变,属温病的末期阶段,多表现为肝肾阴虚之证,病情深重。
上焦病证定义:指温热之邪侵袭手太阴肺和手厥阴心包所表现的证。
证候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微汗出,头痛,咳嗽,鼻塞,口渴,舌边尖红,脉浮数;或但热不寒,多汗,烦躁口渴,咳嗽,气喘,苔黄,脉数;甚则高热,神昏,谵语,舌謇,肢厥,舌质红绛。
证候分析:传变途径:温邪由口鼻而入,鼻通于肺,首先犯肺,所以温病一开始,即出现肺卫受邪的症状。
传变趋向:一为“顺传”,即病邪由上焦顺序传入中焦,而出现中焦足阳明胃经的证;另一种为“逆传”,即从手太阴肺卫逆而传人手厥阴心包经,出现“邪陷心包”的证。
重症:上焦病证有“邪犯肺卫”、“邪热重肺”与“邪陷心包”的不同。
证候:①邪犯肺卫,肺失宣肃,卫气郁遏,故见发热,微恶风寒;②邪热蒸津外泄则汗出;温邪上扰清空则头痛;肺开窍于鼻,邪居肺卫,肺气失宣,故咳嗽,鼻塞,津伤则口渴;③温热之邪在表,则舌边尖红,脉浮数等。
④若邪热已由表入里,故但热不寒;⑤邪热内盛,则汗出,烦渴;⑥邪热入里,热盛肺壅,肺失肃降,气逆于上,故见咳嗽,气喘;⑦肺热内盛则苔黄,脉数。
焦辩证
第七节三焦辩证三焦辨证,是外感温热病辨证纲领之一,为清代医家吴鞠通所倡导。
它是根据《内经》关于三焦所属部位的概念,大体将人体躯干所隶属的脏器,划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
从咽喉至胸隔属上焦;脘腹属中焦;下腹及二阴属下焦,并在《伤寒论》六经分证和叶天士卫气营血分证的基础上,结合温病的传变规律特点而总结出来的。
一、三焦病证的分类三焦所属脏腑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标志着温病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
上焦主要包括手太阴肺和手厥阴心包经的病变,多为温热病的初期阶段。
中焦主要包括手、足阳明和足太阴脾经的病理变化。
脾胃同属中焦,阳明主燥,太阴主湿。
邪入阳明而从燥化,则多呈里热燥实证;邪入太阴从湿化,多为湿温病证,其中足阳明胃的病变。
多为极期期阶段。
下焦主要包括足少阴肾和足厥阴肝经的病变,多为肝肾阴虚之候,属温病的末期阶段。
(-)上焦病证上焦病证,是指温热病邪,侵袭人体从口鼻而入,自上而下,一开始就出现的肺卫受邪的证候。
温邪犯肺以后,它的传变有两种趋势,一种是“顺传”,指病邪由上焦传入中焦而出现中焦足阳明胃经的证候;另一种为“逆传”;即从肺经而传入手厥阴心包经,出现“逆传心包”的证候。
【临床表现】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脉浮数或两寸独大;邪人心包,则舌蹇肢厥,神昏谚语。
【证候分析】邪犯上焦,肺合皮毛而主表,故恶风寒。
肺病不能化气,气郁则身热。
肺气不宣,则见咳嗽。
午后属阴,浊阴旺于阴分,故午后身热。
温热这邪在表,故脉浮数。
邪在上焦;故两寸独大。
温邪逆传心包,舌为心窍,故舌蹇;心阳内郁,故肢厥;热迫心伤,神明内乱,故神昏谵语。
(二)中焦病证中焦病证,是指温病自上焦开始,顺传至于中焦,表现出的脾胃证候。
若邪从燥化,或为无形热盛,或为有形热结,表现出阳明失润,燥热伤阴的证候。
若邪从湿化,郁阻脾胃,气机升降不利,则表现出湿温病证。
因此,在证候上有胃燥伤阴与脾经湿热的区别。
1。
胃燥伤阴证:是指病入中焦,邪从燥化,出现阳明燥热的证候。
三焦辩证全解
三焦辩证全解三焦辨症法是六经辨症法的发展,《温病条辨》⼀书就是运⽤这⽅法编写的。
它的主要精神,是在热性病整个发展过程中辨别轻、重、浅、深。
⽐如外感温病初起在上焦,病浅⽽轻,顺次传到中焦和下焦,就逐渐深⼈严重了。
所以三焦这名词虽与脏腑中三焦的名称相同,但其意义和作⽤是有差别的。
1.上焦症状:上焦指⼿太阴肺和⼿厥阴⼼包两个经、脏。
肺司⽓⽽主⽪⽑,⼼包主⾎⽽通神明。
温邪⾸先犯肺,症见微恶风寒,⾝热,⾃汗,头痛,⼝渴或不渴,咳嗽,脉浮滑数。
假使热传⼼包,则见烦躁,⼝渴,神昏谵语,夜寐不安,⾆⾊绛⾚。
⼀般温邪由肺传胃,即从上焦传⼈中焦,称做“顺传”,若迅速由肺传⼼包,即由⽓传⾎,称做“逆传”。
2.中焦症状:中焦指⾜阳明胃和⾜太阴脾两个经、脏。
阳明主燥,太阴主湿。
上焦温邪传⼈阳明,症见壮热,多汗,⽇哺更炽,⾯⽬俱⾚,呼吸⽓粗,⼤便闭结,⼩溲短⾚,⼝于引饮,⾆苔黄糙,或⿊有芒刺。
若传⼈太阴,则见⾝热不甚,午后较重,头胀、⾝重,胸闷不饥,泛恶欲呕,⼩便不利,⾆苔⽩腻或微黄。
在这时期,热甚或湿热熏蒸,⽪肤出现斑疹或⽩瘩,并狂妄谵语或神识似明似昧。
3 .下焦症状:下焦指⾜少阴肾和⾜厥阴肝两个经、脏。
肾主阴,肝主⾎。
温邪传到这阶段,往往从津枯液涸⽽进⼀步伤⾎耗阴。
在肾为昼⽇较静,夜间烦躁,⼝⼲不欲多饮,咽喉痛,或⽣疮不能⾔语,下利,⼩溲短⾚。
在肝为厥热交替,⼼中疼热,懊侬烦闷,时作⼲呕,或头痛吐沫,嘈杂不能⾷。
在上则⼝⼲糜烂,在下则泄利后重。
或风动痉厥,囊缩、腹痛等。
把三焦辨症和六经辨症作⼀对⽐,不难体会三焦⾃上⽽下,是⼀个纵的关系,六经从表⾛⾥,是⼀个横的关系。
假如把这两种⽅式联在⼀起,则纵横的交点,在三焦为中焦,在六经为阳明和太阴,原是⼀处。
故温病的阳明症与伤寒的阳明症,温病的太阴症与伤寒的太阴症,本质上没有什么差别,尤其是寒邪化热后的阳明症与温病根本相同,仅温病的太阴症属于湿热,伤寒的太阳证属于寒湿,病邪有所不同⽽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节三焦辩证
三焦辨证,是外感温热病辨证纲领之一,为清代医家吴鞠通所倡导。
它是根据《内经》关于三焦所属部位的概念,大体将人体躯干所隶属的脏器,划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
从咽喉至胸隔属上焦;脘腹属中焦;下腹及二阴属下焦,并在《伤寒论》六经分证和叶天士卫气营血分证的基础上,结合温病的传变规律特点而总结出来的。
一、三焦病证的分类
三焦所属脏腑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标志着温病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
上焦主要包括手太阴肺和手厥阴心包经的病变,多为温热病的初期阶段。
中焦主要包括手、足阳明和足太阴脾经的病理变化。
脾胃同属中焦,阳明主燥,太阴主湿。
邪入阳明而从燥化,则多呈里热燥实证;邪入太阴从湿化,多为湿温病证,其中足阳明胃的病变。
多为极期期阶段。
下焦主要包括足少阴肾和足厥阴肝经的病变,多为肝肾阴虚之候,属温病的末期阶段。
(-)上焦病证
上焦病证,是指温热病邪,侵袭人体从口鼻而入,自上而下,一开始就出现的肺卫受邪的证候。
温邪犯肺以后,它的传变有两种趋势,一种是“顺传”,指病邪由上焦传入中焦而出现中焦足阳明胃经的证候;另一种为“逆传”;即从肺经而传入手厥阴心包经,出现“逆传心包”的证候。
【临床表现】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脉浮数或两寸独大;邪人心包,则舌蹇肢厥,神昏谚语。
【证候分析】邪犯上焦,肺合皮毛而主表,故恶风寒。
肺病不能化气,气郁则身热。
肺气不宣,则见咳嗽。
午后属阴,浊阴旺于阴分,故午后身热。
温热这邪在表,故脉浮数。
邪在上焦;故两寸独大。
温邪逆传心包,舌为心窍,故舌蹇;心阳内郁,故肢厥;热迫心伤,神明内乱,故神昏谵语。
(二)中焦病证
中焦病证,是指温病自上焦开始,顺传至于中焦,表现出的脾胃证候。
若邪从燥化,或为无形热盛,或为有形热结,表现出阳明失润,燥热伤阴的证候。
若邪从湿化,郁阻脾胃,气机升降不利,则表现出湿温病证。
因此,在证候上有胃燥伤阴与脾经湿热的区别。
1。
胃燥伤阴证:是指病入中焦,邪从燥化,出现阳明燥热的证候。
【临床表现】身热面赤,腹满便秘。
口干咽燥。
唇裂舌焦,苔黄或焦燥,脉象沉涩。
【证候分析】阳热上炎,则身热面赤。
燥热内盛,热迫津伤,胃失所润,则见身热腹满便秘,口干咽燥,唇裂苔黄或焦燥。
气机不畅,津液难于输布,故脉沉涩。
本证病机与临床表现和六经辨证中的阳明病证基本相同。
但本证为感受温邪,传变快,人体阴液消耗较多。
2。
脾经湿热证:是指湿温之邪,郁阻太阴脾经而致的证候。
【临床表现】面色淡黄,头身重病,汗出热不解,身热不扬,小便不利,大便不爽或溏泄,苔黄滑腻,脉细而濡数,或见胸腹等处出现白菩。
【证候分析】太阴湿热,热在湿中,郁蒸于上,则面色淡黄,头重身痛。
湿热缠绵不易分解,故汗出热不解,湿热困郁,阻滞中焦,脾运不健,气失通畅,故小便不利,大便不爽或溏泄。
湿性粘滞,湿热之邪留恋气分不解,郁蒸肌表,则见身热不扬,白菩透露,苔黄滑腻,脉细而濡数,均为湿热郁蒸之象。
(三)下焦病证
下焦病证,是指温邪久留不退,劫灼下焦阴精,肝肾受损,而出现的肝肾阴虚征候。
【临床表现】身热面赤,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舌燥,神倦耳聋,脉象虚大;或手足蠕心中詹詹大动,神倦脉虚,舌绛少苔,甚或时时欲脱。
【证候分析】湿病后期,病邪深入下焦,真阴耗损,虚热内扰,则见身热面赤,手中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舌燥等阴虚内热之象。
阴精亏损,神失所养则神倦。
阴精不得上荣清窍则耳聋,肝为刚脏,属风木而主筋,赖肾水以涵养。
真阴被灼,水亏木旺。
筋失所养而拘挛则出现手脚蠕动甚或痉挛。
阴虚水亏,虚风内扰则心中詹詹大动。
至于脉虚,舌绛苔少,甚或欲脱,均为阴精耗竭之虚象。
二、三焦病证的传变规律
三焦病的各种证候,标志着温病病变发展过程中的三个不同阶段。
其中上焦病证候,多表现于温病的初期阶段;中焦病证候,多表现于温病的极期阶段;下焦病证候多表现于温病的末期阶段。
其传变一般多由上焦手太阴肺经开始,由此而传人中焦,进而传入下焦为顺传;如感受病邪偏重,低抗力较差的病人,病邪由肺卫传入手厥阴心包经者为逆传。
三焦病的传变,取决于病邪的性质和受病机体抵抗力的强弱等因素,如病人体质偏于阴虚而抵抗力较强的,感受病邪又为温热、温毒、风温、温疫、冬瘟,若顺传中焦,则多从燥化而为阳明燥化证;传入下焦,则为肝肾阴虚之证。
如病人体质偏于阳虚而抵抗力较弱者,感受病邪又为寒湿,若顺传中焦,则多从湿化,而为太阴湿化证;传入下焦,则为湿久伤阳之证。
唯暑兼湿热,传入中焦可从燥化,也可以湿化;传人下焦,既可伤阴,也可伤阳,随其所兼而异。
三焦病的传变过程,虽然有自上而下,但这仅指一般而言,也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有的病犯上焦,经治而愈,并无传变;有的又可自上焦径传下焦,或由中焦再传肝肾的,这又与六经病的循经传、越经传相似。
也有初起即见中焦太阴病症症状的,也有发病即见厥阴症状的。
这又与六经病证中的直中相类似。
此外,还有两焦症状互见和病邪弥漫三焦的,这又与六经的合病、并病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