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杜甫诗歌阅读答案
月夜杜甫阅读及鉴赏
月夜杜甫阅读及鉴赏 篇一:月夜杜甫 阅读答案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的意思是 【诗文解释】 今天夜里鄜洲的月亮, 在家里只有妻子一个人看见。
远远想起家中可怜的小 儿女们,还不懂得想念在长安的父亲。
妻子站久了,雾气一定润湿了她的头发, 清冷的月光照在手臂一定会觉得寒冷。
什么时候才能一同倚着轻薄透明的帷幔, 月光一同照着我们两个人,把泪痕拭干。
【词语 解释】 闺中:内室,这里指妾。
解:懂得。
清辉:月光。
双照:互相照见。
1.鄜州:今陕西省富县。
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
这两 句设想妻子在鄜州独自对月怀人的情景。
2.怜:爱。
未解:尚不懂得。
3.夜雾本无香,香从妻子的云鬟中散出;凄清的月光照在妻子的玉臂上,显 得寒凉。
湿、寒二字,写出夜已深而人未寐的情景。
4.虚幌: 透明的窗帷。
双照: 与上面的 独看 对应, 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诗文赏析】 公元七五五年, 安禄山勾结史思明在范阳起兵发动叛乱。
第二年六月九日潼 关失守,十三日唐玄宗仓皇逃到了四川。
七月唐肃宗李亨即位,杜甫在投奔唐肃 宗路上被叛军抓住,因为官小,看他破衣啰唆,就把他撵出了军营。
回到住处以 后,看到城中破堪的样子,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因为强烈地思念妻儿,写下了这 首名作。
诗人望月想念家中的妻子, 充满了深情也满怀忧虑与辛酸。
这无尽的思念与 盼望能双照泪干的愿望正揭示了离乱带给人们的痛苦。
这首诗描写形象, 情深意 切。
此诗选自《杜工部集》,题为《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长安月。
如果从自己 方面落笔,一入手应该写 今夜长安月,闺中只独看 。
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 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焦心。
所以悄然动容,神 驰千里,直写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
这已经透过一层。
自己只身在外,当 然是独自看月。
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 独看 呢?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 长安 一联作了回答。
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 忆长安 ,而小儿 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 忆长安 啊!用小儿女的 不解忆 反衬妻子的 忆 ,突出 了那个 独 字,又进一层。
杜甫《月夜》[1]详解
杜 甫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2、诵读、品味诗歌,体会诗人 内心的情感。 3、学会通过分析意象把握诗歌 的主要情感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月夜
杜甫 (唐代)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断句
①闺中/只/独看 ③香雾/云鬟/湿 ⑤双照/泪痕/干
附: “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读书游历时期(712——746)35岁以前
祖父杜审言,是三朝宰相。杜甫24岁考进士未第。 这一时期代表作《望岳》 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 代表诗作《兵车行》、《丽人行》,对“安史之乱”前 的开边政策进行讽刺,反对统治阶级穷兵黩武,文风开 始走向现实主义。 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 45——48岁 亲历“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仕途几经 辗转,生活充实,佳作较多。创作达到现实主义高峰。代 表作:《月夜》、《春望》、《北征》、“三吏”、“三 别” 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49岁以后 漂泊11年, 最终客死在旅舟上。代表作:《蜀相》《登高》《春夜 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精读诗歌,合作探究
古代诗话有“诗眼”的说法,认为“一字 之响,能使全句皆奇”。今人认为“诗眼” 就是作品中最能表现意境的关键词句。请 指出这首诗的诗眼来? “独看”“双照”。 “独看”写当下,不仅是妻子在独看, 自己也在独看。浸透了对天下战乱离 散的悲哀。 “双照”既表过去也表将来,包含作者 渴望和平的愿望。
朗读诗歌,品味诗歌,重点突破
1、鄜州望月之人是谁?为什么这样写?
诗人远在鄜州的妻子。首联的“闺中”,系指闺中 人。古代妇女多居于闺房之中。 抒写角度的转换,含蓄地表达诗人的 思念之情,辞旨婉切,更显出诗人对妻 子的一往情深。 曲笔:古人吟诗作词,常用婉转的方法抒情,即 通过想像,从对方着笔来曲折地表达。
语文初一下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综合试题附解析1
语文初一下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综合试题附解析1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烟笼寒水月笼沙”所展现的场景。
(2)“隔江犹唱后庭花”一句中的“犹”字意味深长,请对此字做简要赏析。
2.古诗阅读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唐]李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上听吹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释】①这是李白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
②落梅花:古代有笛曲《梅花落》,诗人这里有意用作“落梅花”。
(1)第二句中的“望”字包含了诗人哪些情感?(2)三、四两句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江郎山和韵①宋·辛弃疾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寻不可干②。
正直相扶无倚傍,撑持天地与人看。
【注释】①和韵:唱和别人诗词,仍采用原诗的韵。
②干:求取,这里指接触的意思。
(1)这首诗写出了江郎山山势、的特点。
(2)诗人借描绘江郎山表达了怎样的人生理想?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迷蒙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白沙,(船只)夜晚停泊在靠近秦淮河边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知道亡国的悲和恨,对岸酒楼里还在唱着《玉树后庭花》。
【作者简介】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主题思想】这首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切和深深忧虑的情怀。
(1)诗中用一个“________”字写出迷蒙冷清的特点,以“________”三字引出下文“商女”的出场。
(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语文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模拟综合试题带答案
语文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模拟综合试题带答案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诗后两小题。
城南宋·曾巩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1)一、二句写出“雨”怎样的特点?(2)诗歌的三、四句运用对比的手法,请从这个角度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作者用什么修辞手法写自己“龙钟泪不干”?“龙钟”是什么意思?(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两题。
漫成一首①杜甫江月②去人只数尺,风灯③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④静,船尾跳鱼拨剌鸣⑤。
【注】①漫成:即诗人一时应手之作。
②江月:江面上空的月亮。
③风灯:船中桅杆上挂着照夜的灯,有纸罩避风。
④拳:屈曲。
一说“联拳”通“连蜷”,蜷身之意。
⑤拨剌:鱼在水里跳动所发出的声音。
拨:一作“跋”,一作“泼”。
(1)“江月去人只数尺”中的“去人只数尺”抓住江上夜景的特点进行描绘,请作具体描述。
(2)诗的最后两句分写静睡的鸟和跳跃的鱼,一静一动,富于诗意。
请作简要赏析。
4.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新晴野望(唐)王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下面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这首诗描写了夏日雨过天晴后野外的秀美景色。
B. 第一联的“原野旷”和“无氛垢”六个字,体现了雨后空气清新明净,原野空旷开阔。
C. 第二联放眼四周:远处,城门楼临靠河边渡头;近处,村边绿树紧连溪流入河口。
D. 第四联实写农人背靠自家围墙,悠闲地望着田间景物,享受着农闲时的惬意。
(2)第三联以动写静甚为精妙,请就此简要分析。
5.诗歌鉴赏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月夜 杜甫_杜甫《月夜忆舍弟》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月夜杜甫_杜甫《月夜忆舍弟》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杜甫《月夜忆舍弟》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阅读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完成1-3题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服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1.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奉为。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诗。
2.从诗中和等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
3.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答案:1.诗圣律2.戍鼓断人行,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写出两句即可)3.诗人思念故乡,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比其他地方的月更明,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文学赏析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
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
晏殊《蝶恋花》和杜甫《月夜》古诗词比较阅读
晏殊《蝶恋花》和杜甫《月夜》古诗词比较阅读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宋]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月夜[唐]杜甫今夜鄜州①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②,双照泪痕干。
[注释]①鄜州:今陕西省富县。
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
①虚幌:透明的窗帷。
1.两首诗词的主题都是_____________。
2.两首诗歌都刻画了女性形象,但在写法上却各具特色,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答案】1.思乡怀人或思念亲人2.①第一首中,所刻画的女性是抒情主人公自己,通过“正面描写”“情景交融”“以乐景衬哀情”“拟人化”等手法,描写女人公的所见所思,生动表现其怀人而不得的孤独寂寞和哀怨之情。
①第二首中,所刻画的女子是杜甫想象出的形象,作者通过“侧面描写”或“虚写”(虚实结合)的手法,想象自己的妻子在家中看月思念远在长安的自己,来表达思念亲人(乱世漂泊,家人难聚)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主旨的能力。
先看第一首词,这首词上片描写苑中景物,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生动地表现出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蕴含着愁苦之情,根据“明月不谙离别苦”“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等诗句可以知道,诗中的主人公这首词是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再看第二首,这首诗歌的题目是“月夜”,古诗中一般以月寄托思念之情;首联想象妻子在鄜州望月思念自己,说透诗人在长安的思亲心情,颔联说儿女随母望月而不理解其母的思念亲人之情,表现诗人想念儿女、体贴妻子之情,颈联写想象中的妻子望月长思,充满悲伤的情绪,尾联寄托希望,以将来相聚共同望月,反衬今日相思之苦。
由此可知,这首诗歌也是表达思念亲人的情感。
中考诗歌鉴赏语文试卷附答案
中考诗歌鉴赏语文试卷附答案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忆舍弟(杜甫)成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从________、________的角度写边塞凄凉景象,渲染气氛。
我们学过的杜甫的” 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与“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有异曲同工之妙。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历来为人们称道,请从抒情手法的角度加以赏析。
2.阅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朝天子·咏喇叭王磐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那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1)前人在评价这首曲子时,认为这首曲子极富艺术魅力,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2)这支曲子在语言上有何特色?(3)曲子通过白描式的手法,揭示了怎样的主题?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杰。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陈与义:宋代爱国词人。
这首词是国家遭受兵乱时节,作者流寓在湖南、湖北一带时所作。
(1)请赏析这首词的思路。
(2)试分析下阕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潭上作张乔竹岛残阳映翠微①,雪翎禽过碧潭飞。
人间未有关身事,每到渔家不欲归。
【注】①翠微:青山。
(1)联系全诗,说说前两句的作用。
(2)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1)上片写景,写登台时所见________、楼台、________、________、等________时节的郊外景色。
月夜杜甫阅读题及答案
月夜杜甫阅读题及答案1. 《月夜》的作者是()。
[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杜甫)2. 本诗的体裁是()诗。
[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五言律)3. 这首诗作于()爆发之后,作者被禁于长安。
[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安史之乱)4. 请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今夜鄜州月,()。
[填空题]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闺中只独看)5. 请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未解忆长安。
[填空题]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遥怜小儿女)6. 请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香雾云鬟湿,()。
[填空题]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清辉玉臂寒)7. 《子罕弗受玉》出自《》。
[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左传)8. “子罕弗受玉”中的“是“弗”的意思是:()。
[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不|不肯)9. “宋人或得玉”中的“或”的意思是()。
[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有个人)10. “故敢献之”中“故”的意思是() [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所以|因此)11. 《月夜》一诗中,想象妻子在鄜州望月思念自己,说透诗人在长安的思亲心情的诗句是: [单选题] *A.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正确答案)B.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C.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杜甫《月夜》阅读训练附答案.pdf
杜甫《月夜》阅读训练附答案【阅读训练】:一、1、有人说"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两句读来最为心酸,为什么?2、人们称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运用"曲笔"手法中的"他面描写手法(对写法)",体现古诗创作的独特艺术魅力,同样,杜甫的《月夜》也如此,请结合诗句欣赏。
3、"独看"一词是本诗的诗眼,请简要赏析。
4、杜甫的诗为什么被称为"诗史"?请结合本诗简要阐释。
二、1."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的意思是什么? 2."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独看"呢? 3."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三、1.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推断,此诗大约写于什么时候?诗人在哪里?家人又在哪里? 2.试分析诗歌刻画的形象和诗人通过这一形象所表达的感情。
3.试分析颈联的写作技巧。
(注意找出其中的两个关键词)【参考答案】:一、1、①妻子望月"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
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独"字,越发显得妻子的孤独无助,更显出诗人困居长安的孤独无助;②诗人"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并不懂得想念,衬托出大人的"念"之深切。
"怜"小儿女,也"怜"妻子"怜"自身,"怜"字饱含深情,感人肺腑。
2.、①"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人站在妻子的角度展开想象,借着妻子的担忧焦虑,衬托出当时自己身陷险境生死难卜的处境;②明明是自己对月思妻,反倒说成妻子对月忆夫,明明自己挂念妻小,夜深不寐,却写妻子望月久立,雾湿云鬟,月寒玉臂。
2024届高中语文高考专区二轮专题诗歌专题训练夜月诗(含解析)
诗歌专题训练-------夜月诗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①柳宗元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①本诗为柳宗元被贬永州第六年所作。
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夜深梦醒,诗人辗转反侧,百无聊赖,开门出来到了西园,听着露水滴落的细微声音,感受着周围的寂静。
B.颔联写一轮寒月正从东岭升起,流水冲刷着稀疏的竹根,发出泠泠水声,既有视觉描写,也有听觉描写。
C.倚楹至旦,发人深思。
诗人在这样清绝的景色中沉思,直至天边破晓,不难读出诗人内心的沉思与苦闷。
D.这首诗构思新巧,即事成咏,随景寓情。
从表面看来似有自得之趣,而终难如陶渊明、韦应物之超脱。
2.这首诗围绕诗眼“寂寞”展开,颔联、颈联的景物描写时如何抒发情感的?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中吕】普天乐·垂虹①夜月徐再思玉华寒,冰壶冻。
云间玉兔,水面苍龙。
酒一樽,琴三弄。
唤起凌波②仙人梦,倚阑干满面天风。
楼台远近,乾坤表里,江汉西东。
【注】①垂虹:指吴江上的垂虹桥。
桥有七十二洞,俗称长桥。
因桥形若虹,故名。
②凌波:形容女性步履轻盈。
曹植《洛神赋》曾以“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描绘洛水女神。
3.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玉华寒,冰壶冻”,生动传神地表现出月色的皎洁清亮,开篇直写月光,与题目相照应。
B.“云间玉兔”写明月在云间时隐时现的情形;“水面苍龙”写垂虹桥似要凌空而起的雄伟气势。
C.“酒一樽,琴三弄”,作者的忧思难以排遣,欲借酒消除心中愁绪,抚琴时却发现知音难觅。
D.结尾描绘出天地壮阔、浩瀚无涯的雄伟画面;此处虽用笔粗放,但感情却深邃沉挚引人深思。
4.作者是如何呈现月色之美的?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十七夜对月杜甫秋月仍圆夜,江村独老身。
卷帘还照客,倚杖更随人。
2022-2023学年四川省部分地区高二上学册语文期末真题分类汇编:古诗词阅读专题(含解析)
2022-2023学年四川省部分地区高二上学册语文期末真题试卷分类汇编:古诗词阅读专题四川省成都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5~16题。
月夜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除夜作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注】《月夜》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中被禁于长安时所作。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杜诗首联一个“独”字,写尽了妻子孤单落寞的凄楚情状,也与颔联的“未解忆长安”、尾联的“双照”照应。
B.杜诗与高诗中的“寒”字都渲染了冷清孤寂的氛围。
杜诗表现出妻子望月之久,思念之切;高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凄寂。
C.《月夜》一诗构思新颖,用语精工,笔法婉曲。
《除夜作》用语质朴浅近,精炼含蓄,寓情深微悠远。
D.杜诗和高诗都表达出诗人思乡怀人的情感,也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希望结束天下乱离的悲哀,期待能四海安定。
16.杜甫的《月夜》在表达情感时采用了“对写法”,即诗人从对方落笔,通过对方来反照自己,从而委婉含蓄地抒发深挚的情感。
高诗在这一点上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请就此赏析两首诗。
(6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D16.(6分)①《月夜》中,明明是诗人在长安望月思念妻子和儿女,却从对方着笔,想象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思念困守长安的丈夫。
颈联进一步写妻子“忆长安”,在蒙蒙雾气中,在冷冷月光下,妻子久久伫立遥望长安,通过对写法,更加表达出对妻子儿女的深切的思念。
②《除夜作》中,诗人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想念家里人,而从对方落笔,想象故乡的亲人在这个除夕定是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
虚实结合,更加突出了客居在外的诗人此时对家人的思念。
③两首诗都运用对写法,表达情感委婉含蓄,真切动人,耐人寻味。
(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四川省泸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
杜甫《月夜》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杜甫《月夜》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月夜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注①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部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
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
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
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
诗人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
②虚幌:透明的窗帷。
闺中:内室,这里指妾。
解:懂得。
清辉:月光。
双照:互相照见。
1、有人说“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两句读来最为心酸,为什么?(4分)2、人们称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运用“曲笔”手法中的“他面描写手法(对写法)”,体现古诗创作的独特艺术魅力,同样,杜甫的《月夜》也如此,请结合诗句欣赏。
(6分)3、“独看”一词是本诗的诗眼,请简要赏析。
(3分)4、杜甫的诗为什么被称为“诗史”?请结合本诗简要阐释。
(3分)【参考答案】:1.(4分)①妻子望月“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
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独”字,越发显得妻子的孤独无助,更显出诗人困居长安的孤独无助;②诗人“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并不懂得想念,衬托出大人的“念”之深切。
“怜”小儿女,也“怜”妻子“怜”自身,“怜”字饱含深情,感人肺腑。
2.(6分)①“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人站在妻子的角度展开想象,借着妻子的担忧焦虑,衬托出当时自己身陷险境生死难卜的处境;②明明是自己对月思妻,反倒说成妻子对月忆夫,明明自己挂念妻小,夜深不寐,却写妻子望月久立,雾湿云鬟,月寒玉臂。
③如此,更显出他们夫妻深厚的爱,也显示出诗人对妻子独居孤村的怜惜。
3、“独看”一词写出了妻子在鄜州望月思念自己的情景。
作者借用想象,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在长安“独看”明月对妻儿的深切思念。
《月夜》阅读训练习题及答案
《月夜》阅读训练习题及答案《月夜》阅读训练习题及答案「篇一」《入朝洛堤步月》《月夜》古诗阅读答案入朝洛堤步月上官仪①脉脉广川②流,驱马历长洲③。
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月夜刘方平④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注】①上官仪(约608―664):字游韶,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
本诗是作者宰相(661― 663)任上所作。
②“广川”指洛水。
东都洛阳的皇城,傍洛水。
③“长洲”指洛堤。
洛堤是官道,路面铺沙,以便车马通行,故喻称“长洲”。
④刘方平(生卒年不详):河南洛阳人,天宝前期曾应进士试,未考取,从此隐居,终生未仕。
8.刘诗的后两句描写了一个独特的、很少为人写过的意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分).①描写春夜风光,营造了清新静谧的意境。
(2分)②动静结合,静中有动,以动显静,静谧的月夜的虫声标志着生命的萌动。
初春的虫子也许还很稀少,但是诗人已经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虫声是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也令人油然生发出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
(2分)③构思新颖别致,不落俗套。
(1分)9.两首诗都写到“月”,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月”下之情?(6分))①两首诗都写到“月”,但上官诗充溢着显扬之气,流露出作者春风得意,倨傲、自荣的`情态。
刘诗表达了初春喜悦的心情。
(2分)②上官诗写的是秋天清晨,虽明月高悬,但曙光已见,鹊飞报喜,表现出天下太平景象,又流露着诗人得势当权、执政治世的气魄。
(2分)③刘诗从视觉角度描写初春的月夜之美。
夜深人静,皓月西斜,将如水的清辉洒向大地,照到了地上人家的半边庭院,描写春夜的静谧风光。
(2分)《月夜》阅读训练习题及答案「篇二」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月是故乡明”是千古名句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
(2)理解诗歌尾联的意思及表达的情感。
【分析】《月夜忆舍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
月夜杜甫赏析月夜杜甫阅读答案
月夜杜甫赏析月夜杜甫阅读答案《月夜》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是作者被禁于长安时望月思家之作。
此诗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下面是为你了“月夜杜甫赏析”,希望能帮助到您。
月夜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月夜杜甫阅读答案:⑴这首诗借望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这首诗借望月抒发了作者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⑵这首诗前后的承接照应十分细密周到,表现出诗人情感之深婉沉绵。
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如“双”承“独”,“照”承“月”,“泪痕干”反衬双方各自“独看”时的泪流不止,这些都真切地传达出诗人憎恨乱离,盼望团圆的迫切心情。
⑶明末王嗣奭评价颈联云:“语丽而情更悲,尤以‘湿’‘寒’二字为甚。
”请任选一字评析其妙处。
答:“寒”渲染了一种冷清孤寂的氛围,表明了夜已很深,说明了妻子在月夜望月之久,思念之切。
月夜杜甫翻译:今夜的圆圆的秋月是多么皎洁美好,妻子却一个人在闺房中独自望月:希望相公快点回来!幼小的儿女却还不懂思念在长安的父亲,还不能理解母亲对月怀人的心情。
夜露深重,你乌云似的头发被打湿了,月光如水,你如玉的臂膀可受寒?什么时候才能和你一起倚着窗帷,仰望明月,让月光照干我们彼此的泪痕呢?月夜杜甫字词解释:⑴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
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qi āng)村,杜甫在长安。
⑵闺中:内室。
⑶看,读平声。
⑷怜:想。
⑸未解:尚不懂得。
⑹香雾云鬟(huán)湿,清辉玉臂寒:写想象中妻独自久立,望月怀人的形象。
香雾:雾本来没有香气,因为香气从涂有膏沐的云鬟中散发出来,所以说“香雾”。
望月已久,雾深露重,故云鬟沾湿,玉臂生寒。
杨慎谓:“雨未尝有香,而无微之诗云:‘雨香云淡觉微和。
’云未尝有香,而卢象诗云:‘云气香流水。
’今按:雾本无香,香从鬟中膏沐生耳。
如薛能诗‘和花香雪九重城’,则以香雪借形柳花也。
古诗词杜甫《月夜忆舍弟》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2021年湖南省永州市中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3. 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语言朴实自然,辞浅情深,情景交融,哀婉动人。
B. 颔联交代时令,点明主旨,“月是故乡明”实写眼前明月,抒发了思乡之情。
C. 颈联中“有”与“无”对比鲜明,绵绵愁思中夹杂对生离死别的焦虑和不安。
D. 尾联将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表现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14. 诗题有“月”,诗人却没有直接从月写起,那么诗中前两句描写了什么景物?有什么作用?
【答案】13. B 14. 描写了鼓声和雁声。
点明了月夜的背景。
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烘托了诗人孤寂凄凉的心情。
【解析】
【分析】
【13题详解】
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月是故乡明”是“虚写”,不是“实写”。
故选B。
【14题详解】
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并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诗句“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作者没有从月夜写起,而是抓住“戍鼓”“雁声”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通过叙写自己的所见和所闻,既交代了月夜的背景,渲染了一片凄凉肃杀的景象,在戍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烘托了诗人孤寂凄凉的心情。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月夜》阅读训练答案
《月夜》阅读训练答案《月夜》阅读训练答案「篇一」一。
1、有人说“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两句读来最为心酸,为什么?2、人们称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运用“曲笔”手法中的“他面描写手法(对写法)”,体现古诗创作的独特艺术魅力,同样,杜甫的《月夜》也如此,请结合诗句欣赏。
3、“独看”一词是本诗的诗眼,请简要赏析。
4、杜甫的诗为什么被称为“诗史”?请结合本诗简要阐释。
二。
1.“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的意思是什么?2.“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独看”呢?3.“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三。
1.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推断,此诗大约写于什么时候?诗人在哪里?家人又在哪里?2.试分析诗歌刻画的形象和诗人通过这一形象所表达的感情。
3.试分析颈联的写作技巧。
(注意找出其中的两个关键词)《月夜》阅读训练答案「篇二」清|吴敏树秋月泛湖,游之上者,未有若周君山游者之上也。
不知古人曾有是事否,而余平生以为胜期,尝以著之诗歌。
今丁卯七月望夜,始得一为之。
初发棹,自龙口向香炉。
月升树端,舟入金碧,偕者二僧一客,及费甥、坡孙也。
南崖下渔火数十星,相接续而西,次第过之,小船捞虾者也。
开上人指危崖一树曰:“此古樟,无虑十数围,根抱一巨石,方丈余。
自郡城望山,见树影独出者,此是也。
”然月下舟中,仰视之,殊途不甚高大,余初识之。
客黎君曰:“苏子瞻赤壁之游,七月既望,今差一夕耳。
”余顾语坡孙:“汝观月,不在斗牛间乎?”因举诵苏赋十数句。
又西出香炉峡中少北。
初发时,风东南来,至是斜背之。
水益平不波,见湾碕,思可小泊,然且行过观音泉口响山前也。
相与论地道通吴中。
或说有神人金堂数百间,当在此下耶?夜来月下,山水寂然。
湘灵洞庭君,恍惚如可问者。
又北入后湖,旋而东。
水面对出灯火光,岳州城也。
云起船侧,水上滃滃然。
平视之,已作横长状。
稍上,乃不见。
坡孙言:“一日晚自沙觜见后湖云出水,白团团若车轮巨瓮状者,十余积,即此处也。
月夜--杜甫
思考探究一:
有人说“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这 一联中有两个字用得格外形象生动,含蓄凝 练,你认为是哪两个字,并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湿”,沾湿。“寒”,生出寒意。 夜深露重,雾气沾湿了妻子高高的发髻。清冷的
月光洒在她的身上,她柔润如玉的双臂一定生寒了。 “湿”和 “寒”可触可感,表现了妻子望月之久,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五、以月象征高洁的品质。
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屈原《涉江》) 天清江月白,心静海鸥知 。(李白)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李白)
D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 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他对出师未捷身先 死的惋惜之情。诗中既有尊蜀正统的观念,又有才困时艰 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一联的关键词是什么? 和诗歌中那一个词对应?
•夫“属室这明夜幌“思“妇去县岂首念确””双独离年,相诗的:照看的、别潼羌偶借痛“ “ ” ”对之关村!看苦双 独 泪 是月情破 所”月生照 看 痕 现舒。, 在而活” ” 才 实愁作妻 )抒,干,的,者子,离“回,希““在隔不情双忆表望双独半绝知,照往达寄照看年久家但”日诗托””以在”所兼的人在是泪后否;抒包同希不希痕所“”发回看望知望不写寄;的忆,。尽“干的书“不与而早何也问几《是希把结时就三人述一望并束包”川全怀般。倚这含的(性》情感种其未“鄜命诗况伤两中来虚州?中下“了地。的尽说的今。:
拓展迁移
四、以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 •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 •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 • 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月夜》阅读答案
《月夜》阅读答案《月夜》阅读答案在各领域中,我们都要用到阅读答案,通过对照阅读答案可以有效检验我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月夜》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月夜》阅读答案1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丁卯七月望夜,即七月十五夜,月光皎洁,巴陵(今岳阳市)人吴敏树游洞庭湖,写下《君山月夜泛舟记》。
无论官场还是文坛,吴敏树(1805—1873)都不是什么显赫的人物。
这位道光十二年(1832年)的举人,官至浏阳训导,儒学辅助教职,从七品,基层小官员而已,后觉不能实现抱负,自免,归乡。
与曾国藩交往颇多,互有唱和,但又拒绝加入其幕府;文从归有光、方苞,但又拒绝归入桐城派。
总之,是这么个不合时宜的人,在1867年一个明月夜,在家乡的湖面上坐船绕君山,写下这篇被后人较少提及的游记。
在大写历史,包括所谓宏大叙事主导的历史书写框架中,同治年间,一方面太平军、捻军、苗民、回民等起义此起彼伏;另一方面被外来坚船利炮打蒙了的国人,开始“自强”、“求富”,办新式工业,训练军队,力求中兴。
但关于彼时社会生活,也就是微观史的描述向不入正史。
有与曾国藩交往的经历,吴敏树对天下大势应该心知肚明,但面对这纷扰的世界,他却转身细密地记下“秋月泛湖”、“钓之道”等经历,而恰恰这类文章,让后人窥见一个消失年代民间微观的社会文化、生活历史。
纵是巴陵人,对吴敏树来说,秋夜泛舟洞庭湖上,绕君山一圈,这种“游之上者”——游览中最具美意的事情,也是“平生以为胜期”,直到花甲过后才“得一为之”。
那次同行者中有两位僧人,一位初识客人,及自己的外甥、孙子各一人。
行船路线,从龙口到香炉,“月升树端,舟入金碧”。
吴敏树看到的景象既具体入微,又气势恢宏:天上的月亮、眼前的树梢、置身的小船,更有那满眼中湖面的金碧色,静谧安祥,这一切,都与今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景观相去甚远。
杜甫《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
杜甫《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杜甫《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引导语:杜甫创作的《月夜忆舍弟》从诗人在安史之乱中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想到百姓之苦,体现出了作者的怀家愁和忧国难之情。
下面我们来做一下这首诗的阅读训练题。
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及未休兵。
阅读训练1.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奉为。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诗。
2.从诗中和等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
3.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答案:1.诗圣、律2.戍鼓断人行,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写出两句即可)3.诗人思念故乡,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比其他地方的月更明,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1)简述这首诗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
(2)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答案要点:战争频仍,时尚动荡,民不聊生。
(“断人行”、“未休兵”、“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出长不达”)(2)答案要点: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
(本题不能作简单化的回答,要顾及全诗)1.首联描绘了一副边塞秋天的途径:“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戍鼓”指戍楼上宵禁的鼓声。
“断人行”写所见,点明;“戍鼓”“雁声”写,写出。
这两句渲染了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2.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3.“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上句说兄弟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
这两句诗概括4.“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抒写了是人内心的忧虑之情。
这使我们想起了杜甫《春望》中的`另外两句名句:“ ,”答案:1.“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夜杜甫诗歌阅读答案
导语:每一次选择都必须是一次超越,否则就不要选择;每一次放弃都必须是一次升华,否则就不要放弃。
以下为大家介绍月夜杜甫诗歌阅读答案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月夜杜甫阅读答案:
⑴这首诗借望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借望月抒发了作者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⑵这首诗前后的承接照应十分细密周到,表现出诗人情感之深婉沉绵。
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如“双”承“独”,“照”承“月”,“泪痕干”反衬双方各自“独看”时的泪流不止,这些都真切地传达出诗人憎恨乱离,盼望团圆的迫切心情。
⑶明末王嗣奭评价颈联云:“语丽而情更悲,尤以‘湿’‘寒’二字为甚。
”请任选一字评析其妙处。
答:“寒”渲染了一种冷清孤寂的氛围,表明了夜已很深,说明了妻子在月夜望月之久,思念之切。
月夜杜甫翻译:
今夜的圆圆的秋月是多么皎洁美好,妻子却一个人在闺房中独自望月:希望相公快点回来!幼小的儿女却还不懂思念在长安的父亲,还不能理解母亲对月怀人的心情。
夜露深重,你乌云似的头发被打湿了,月光如水,你如玉的臂膀可受寒?什么时候才能和你一起倚着窗帷,仰望明月,让月光照干我们彼此的泪痕呢?
月夜杜甫字词解释:
⑴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
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qi āng)村,杜甫在长安。
⑵闺中:内室。
⑶看,读平声。
⑷怜:想。
⑸未解:尚不懂得。
⑹香雾云鬟(huán)湿,清辉玉臂寒:写想象中妻独自久立,望月怀人的形象。
香雾:雾本来没有香气,因为香气从涂有膏沐的云鬟中散发出来,所以说“香雾”。
望月已久,雾深露重,故云鬟沾湿,玉臂生寒。
杨慎谓:“雨未尝有香,而无微之诗云:‘雨香云淡觉微和。
’云未尝有香,而卢象诗云:‘云气香流水。
’今按:雾本无香,香从鬟中膏沐生耳。
如薛能诗‘和花香雪九重城’,则以香雪借形柳花也。
梁章隐《咏素馨花》诗:‘细花穿弱缕,盘向绿云鬟。
’”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饰。
⑺清辉:阮籍诗《咏怀·其十四》“明月耀清晖。
”
⑻虚幌:透明的窗帷。
幌,帷幔。
⑼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⑽泪痕:隋宫诗《叹疆场》“泪痕犹尚在。
”
月夜杜甫背景:
天宝十五载(756年)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
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的白水(今陕西白水县)的舅父处。
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
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
八月,作者被禁长安望月思家而作此诗。
月夜杜甫中心大意:
本诗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月夜杜甫赏析:
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
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在一二两联中,“怜”字,“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
而这又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吟味。
明月当空,月月都能看到。
特指“今夜”的“独看”,则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来的“同看”。
未来的“同看”,留待结句点明。
往日的“同看”,则暗含于一二两联之中。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这透露出他和妻子有过“同看”鄜州月而共“忆长
安”的往事。
安史之乱以前,作者困处长安达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在一起度过的。
和妻子一同忍饥受寒,也一同观赏长安的明月,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当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忆长安”,已不胜其辛酸。
如今自己身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忆”就不仅充满了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
这个“忆”字,是含意深广,耐人寻思的。
往日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为妻子分忧;如今呢,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不能为她分忧。
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
孩子还小,并不懂得想念,但杜甫不能不念。
从小孩的“不念”更能体现出大人的“念”之深切。
第三联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
雾湿云鬟,月寒玉臂。
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这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
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
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激起了作者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作结:“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
题为《月夜》,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
“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
“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
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薄帷)、对月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采用这种从对方设想的方式,妙在从对方那里生发出自己的感情,这种方法尤被后人当作法度。
全词词旨婉切,章法紧密,明白如话,感情真挚,没有被律诗束缚的痕迹。
后世评价:
1,明人黄生:“五律至此,无忝诗圣矣!”,
2,“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读杜心解》)。
3,刘后村《诗话》:“故人陈伯霆读《北征》诗,戏云:子美善谑,如‘粉黛忽解包’、‘狼籍画眉阔’,虽妻女亦不恕。
余云:公知其一耳。
如《月夜》诗云:‘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则闺中之发肤,云浓玉洁可见。
又云:‘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其笃于伉俪如此。
”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 * 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
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
人生道路。
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 * 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
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xx,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
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 * 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 * 。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