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政治制度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合集下载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7】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7】

授课题目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发展道路教学目标【唯物史观】能够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从历史发展规律的角度认识理解新民主主义时期和新中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政治制度的探索、发展与完善。

【时空观念】认识中共不同时期政治制度的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理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性。

【史料实证】通过对历史地图和史料的分析,能够解读中共政治制度探索的曲折性与复杂性,提升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能够归纳不同阶段中共政治制度的性质与特点,培养自主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家国情怀】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增强对国家制度的认同感,树立制度自信。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性。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一:导入就在国民党披着民主的外衣,实行专制与独裁统治的时候,共产党在根据地积极进行着自己的政治探索,而这些探索,为新中国的制度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为中国政治建设走出一条独特的道路奠定了基础。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回顾以往所学,建立知识间的联系。

环节二: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一)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通过时空坐标轴和图片回顾《中外历史纲要(上)》所学,思考加强时空观念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中共对峙时期,第一次国共合作结束后,1927年8月1日中共在南昌发动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同年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发动秋收起义,并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由此中共开始走上了武装夺取政权,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新道路。

到了1930年夏天,中共在十余个省先后开辟了大小十多块革命根据地。

革命根据地的不断发展与壮大,震动了国民党。

1930年12月,蒋介石调集10万兵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围攻,企图把革命扼杀在摇篮之中。

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知识点

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知识点

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中华民国的建立①时间: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②意义: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诞生。

③措施:①采用五色旗为国旗;②改用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年。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①原则:主权在民、平等自由②内容:A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

B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多数党产生。

C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

③评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2.北洋政府时期(1)政党政治开始出现:辛亥革命后,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重组。

(2)政党政治名存实亡①1912年8月,国民党成立;不久,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宋教仁将负责组织责任内阁;②宋教仁组阁威胁袁世凯独裁统治,1913年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杀;③“宋案”后,国民党发动二次革命,被镇压;④国会议员受袁世凯胁迫,选举其为正式大总统后,其先后下令解散了国民党和国会。

(3)袁世凯复辟: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不久失败,之后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纷争。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训政时期①纲领文件:《训政纲领》。

②内容A在训政时期,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

B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C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托付给国民政府总揽执行。

D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

③评价:违背了孙中山“主权在民”的初衷;实质上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

(2)披着“宪政”外衣的“独裁”:1948年,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1.土地革命时期(1)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到1930年夏,全国已经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各级苏维埃政权也陆续建立起来。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单元设计单元名称第一单元政治制度1.单元教学设计说明社会治理是国家的基本只能之一,人类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各国都是通过某种特定的政治制度来实现社会治理。

世界各国政治制度都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

但是各国国情不同,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有独特性,都是在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演进的结果。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了解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体制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以及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和西方政治演变的不同。

2.学情分析(1)高二学生在初中时对先秦的政治制度与秦汉到明清的中央、地方制度以及西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并不陌生,但学生的历史知识仍相对零散,未建起完全的系统的抽象思维体系。

(2)学生对秦前后政治制度的异同、中央与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发展等抽象性知识仍需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学。

因此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逻辑,按课标要求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补充相关的文本、图片和音像资源,力求攻破本课重难点。

3.单元目标与重点难点单元目标: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秦以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演变线索。

能通过展示图片、文字、影像等史料,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探讨先秦与秦以后政治制度的异同点;阐释秦汉到明清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与分析其特点;阐述秦汉到明清地方政治制度的异同点,并分析其发展特点同时学会中西方政治制度的差异性。

重点:中西方政治制度的形成及演变难点:分析政治制度形成与演变4.单元整体教学思路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主要通过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的相关内容,揭示人类政治生活的发展规律。

第1课内容在《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第一单元——政治制度中,该单元囊括了中西方从古代到现代的政治制度,并通过不同制度的共性与特性,引导学生感受中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而深化理解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高二历史课件(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高二历史课件(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共和党:由旧官僚、立宪派组 成,由黎元洪主持。民国初期 除国民党外,最重要的党派, 拥护袁世凯。
历程: 国民党成立 1912
“宋案” 1913
“二次革命” 1913
袁氏任正式大总统 1913
想通过议会斗争 实现资产阶级民 主政治
国民党在国会 选举中获胜, 威胁到袁世凯 的独裁统治
直接原因:宋教仁案 根本原因:实现资产阶级 民主政治 失败:局限性、力量涣散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民国时期: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孙中山) 北洋政府时期(袁世凯)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蒋介石)
武昌 起义
缔造共和
南京 临时政府
北洋政府
破坏共和 南京国民政府
1911.10.10 1912.1-3
资产阶级革命 性质政权
1912.3-1928.6 1927.4-1948.5 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政权
真可谓政争不断。
——杨天宏《论<临时约法>对民国政体的设计规划》
积极: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 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②从法律上宣告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 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局限:存在“因人设法”的现象;未能真正限制袁世凯权力;职权不明,导致 政争不断、政局动荡。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2.抗日战争时期:
学思之窗
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 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 边区行政之管理。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 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 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

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3.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政治制度演变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能够准确理解和运用相关历史概念,如君主立宪、民主共和、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一国两制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3)运用比较分析法,对比不同时期政治制度的异同,培养学生历史比较能力。
(4)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教学策略:
(1)注重史论结合,以史料为依据,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史料解读能力。
(2)关注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联系时事政治,提高学生对政治制度的认识和理解。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2.教学实施:教师发放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练习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等,涵盖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3.教学目的: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梳理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
2.运用比较分析法,对比不同时期政治制度的异同,提高学生的历史比较能力。
3.通过史料阅读和评述,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能力,提高史料解读能力。
4.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学会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为我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国家政治制度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结合时事政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参与度;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时教学设计)-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时教学设计)-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

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时教学设计)课题理想照进现实——走向共和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课型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1.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的第3课时,包含三个子目的内容,分别是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主要讲述了从南京临时政府开始建立共和制度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真正政治民主化的曲折发展历程。

第一二子目通过对比二次革命、《训政纲领》、“伪国大”等相关史实与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进行的民主政权建设,如《宪法大纲》、“三三制”等,凸显中国“共和制”从“形式”到“实质”的转变。

第二部分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民主制度的建立、发展过程。

本课时内容通过了解近代以来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立和完善的过程,理解中国政治发展的艰巨性和独特性,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坚定为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不懈努力的理想。

本课时空跨度大,专业名词较多,教学中需要构建起历史大框架,厘清历史线索,利用恰当的史料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共和道路发展的“曲折”和“独特性”的原因、影响、利弊得失等。

因此,本课采用“理想照进现实——走向共和”作为主题,从三个角度“理想与现实的博弈”“理想与现实的激荡”“理想与现实的实践”来构建。

2.学习者分析经过初中和高一年级必修《中外历史纲要》的学习,学生对于本课涉及的大事件,比如辛亥革命、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抗日民主政权、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共和制的整个发展历程、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权性质仍然缺乏深入的理解,未能从政治体制的角度对历史发展规律形成系统认知。

此外,本课时空跨度较大,所述政权更迭频繁,需要建构起历史大框架,避免知识和信息记忆的碎片化。

3.学习目标确定1.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概括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课后提能训练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课后提能训练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第一单元 第3课【基础巩固】1.1912年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按照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 )A.总统B.总理C.法院D.国民全体【答案】D 【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故选D项。

2.梁启超曾说:“(民国初年)官府之文告,政党之宣言,报章之言论,街巷之谈说,道及君主,恒必以恶语冠之随之……”这主要反映出辛亥革命后( )A.国民言论渐趋自由B.民主政体初步建立C.资产阶级地位提高D.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民国初年,社会各界言论批判君主专制,体现了人们普遍反对君主专制,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D项正确。

3.1928年,国民党的训政时期开始。

对“训政”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它体现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B.它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C.训政时期国民党的任务与宪政时期是相同的D.它的实质是一党专政【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的所谓“训政”,就是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故D项正确;国民党的“训政”违背了孙中山“主权在民”的初衷,因而不能体现三民主义,更不会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故A、B两项错误;按照孙中山的革命程序论,在军政、训政、宪政时期,国民党的责任和任务不同,故C项错误。

4.国共十年对立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建立了人民政权,它( )A.使红军摆脱了国民党的白色恐怖B.团结了一些开明地主C.使国民党在政治上更加孤立D.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答案】D 【解析】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建立的人民政权使中国共产党在政权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政权建设和管理的经验,这些都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故D项正确;革命根据地人民政权的建立没有使红军摆脱国民党的白色恐怖,故A项错误;国共十年对立时期,地主阶级是革命的对象,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14页)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14页)

新课讲授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 2019年,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
总目标?
通过了《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全会内容?(总结、阐释、作出、作出、突出强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特点?(3个“坚持”)评价?(既……又……集中体现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新课讲授
(二)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过程:
改革开放后
被写入宪法,走上制度化轨道
1956年
1949年
政协一届全体会议召开,标志确立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 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
基本内容?(3点)
(2)地位:
1954年以前代行人大职能,1954年以后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存在。
新课讲授
(三)国民党统治时期——“假共和、真专制”
联系新坐标P18“比较辨析”
孙中山的理想
九、一完全自治之县,其国民有直接选 举官员之权,有直接罢免官员之 权。…… 十四、每县地方自治政府成立之后,得 选国民代表一员,以组织代表会,参预 中央政事。
--《国民政府建国大纲》(1924)
国民党的现实
在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 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行使政权;大 会闭会期间,把政权付托国民党中央执 行委员会;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 考试和监察五权,由国民党政府独揽执 行。
政权性质
人民革命政权
以“三三制”原则组 建的抗日民主政权
新兴的人民政权
意义
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 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族统一战线,加强了
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 了理论基础

统编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目录(正式版)

统编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目录(正式版)

统编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目录第一单元政治制度(1-4)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第2课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5-7)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6课西方的文官制度
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8-10)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第9课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
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11-14)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第12课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
第五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15-16)
第15课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17-18)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8课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活动课
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1册 国家制度 课后习题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1册 国家制度 课后习题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课后·训练提升基础巩固一、选择题1.“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更变而已,不足为异。

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更变迥然不同。

”这里的“迥然不同”主要在于此次革命( )A.推翻了清王朝专制统治B.实现了民族独立与富强C.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D.终结了封建主义的传统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更变迥然不同”,可知作者肯定辛亥革命实现了制度变革的积极作用,即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故C项正确。

2.1912年由中华书局编写、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审定的《中华共和国民读本》上册,有国家、国体政体、国民、权利、义务、中华民国人民权利和义务、行政、司法、行政裁判所、行政诉愿及诉讼、国会、选举等课目。

据此可知,当时( )A.教学内容贴近民众生活B.政府重视国民常识教育C.国家强化对思想的控制D.教材成舆论宣传的载体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中华共和国民读本》上册的课目信息,可知当时刚建立的南京临时政府非常注重对国民的常识教育,重视公民意识的培养,故选B项;1912年中华民国刚刚成立,国民的封建思想残余仍较为浓厚,这些教学内容并未贴近民众的生活,排除A项;国家强化对思想的控制则不会向民众宣传其权利与义务,排除C项;教材的主要功能是教化,而不是舆论宣传,排除D项。

3.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最显著的特征是赋予参议院广泛的权力,利用立法权束缚行政权。

第34条规定“临时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

上述条文( )A.实际上确立了责任内阁制B.灵活运用了民主自由原则C.体现了民主进程的曲折性D.通过权力制约以维护共和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临时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防止袁世凯独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通过立法限制总统行政权,以国务员牵制总统权力,形成责任内阁制,故A项正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内阁国务员对总统具有制约作用,体现了责任内阁的设置具有明确的政治目的,并非民主自由原则的反映,排除B项;题干材料不能反映民主进程的曲折性,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强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权力制约形式维护共和的作用,排除D项。

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政治制度演变的主要过程及特点;
-分析政治制度Βιβλιοθήκη 变背后的主要原因;-探讨不同时期政治制度对社会治理的影响;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政治制度演变进行评价。
2.选择一个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制作一份时间轴,标注关键事件、政治制度变化及其影响。要求时间轴清晰、逻辑性强,能够直观地展示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
3.分组进行课题研究,选择以下话题之一,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研究报告:
4.教学拓展:
(1)组织课后研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深入探讨某一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
(2)结合时事政治,让学生关注国家政治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3)开展历史讲座、实地考察等活动,拓宽学生视野,激发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我将采用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难点: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政治制度演变的原因,形成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和原因。
(2)运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政治制度对社会治理的影响。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近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中的改革尝试;
-共和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政治制度演变对社会治理的启示。
4.结合时事政治,关注当前我国政治制度的发展与改革,选取一个热点问题,分析其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影响,撰写一篇时事评论,不少于500字。
5.完成课后练习册相关习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高二历史(统编版选必1)

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高二历史(统编版选必1)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按照时间顺序,讲解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演变的基本脉络,重点介绍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关键时期的政治制度变革。
2.分析政治制度变革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如辛亥革命结束封建君主制,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民民主专政,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体制改革等。
3.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不同时期的主要政治制度,如民国时期的临时约法、新中国成立后的宪法、改革开放后的村民委员会制度等。
(2)注重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政治问题,提高学生的政治敏锐度。
(3)通过课后拓展阅读、小论文撰写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3.教学评价:
(1)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问和分享。
(2)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小论文、小组合作成果展示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关注政治制度演变的关键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2)运用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
(3)利用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互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教学策略:
(1)以时间为线索,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清晰掌握政治制度演变的基本脉络。
1.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分析政治制度演变,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现实问题,提高学生对政治制度演变的关注度。
3.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进行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政治制度演变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4.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政治制度演变过程中的成就与不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创新
人民共和国,要“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
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这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具有
基础 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人
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在训政时期,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
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内容 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托付给国民政府总揽执

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
一党专政
实质 剥夺人民权利的 ____________
5.国民党时期的“宪政”。
探究点一
材料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8日,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通过《中华民国临时
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
全体。《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明确规定“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
别”,并在第二章“人民”部分规定了广泛的权利。《中华民国临时约
法》确立了三权分立体制,试图建立一个议会制和责任内阁制的民主共
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
意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
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3.政党政治的尝试。
(1)背景:辛亥革命后,随着专制政权的土崩瓦解,各类政党、社团
纷纷建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为谋求议会席位,各党派展
会选举产生
在敌后抗战的严重困难时期,为巩固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

2020-2021学年统编版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2020-2021学年统编版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一、教学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本教学设计力图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师生互动教学”为指导,以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为手段,以课堂为依托来实现教学目标。

二、教学背景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1.课程标准阐述课标指出:人类社会文明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国家的产生,国家统治依赖一系列制度建设,包括建立组织和制定规则。

以权力分配、机构设置和运行为主的政治体制,规定了国家制度的基本框架。

人事管理、法律、外交、财政都是国家制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治理不是国家关注的重点。

2.教学重点阐述通过对中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的学习欧盟发展历程的学习,能够了解中国近代史上君主制政体被共和制政体取代的经过,掌握以及从民国到共和国政治体制的变化。

能够掌握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3.教学难点阐述通过对中国建立共和制曲折历程学习欧洲一体化的学习,使同学们认识到以权利分配、机构设置和运行为主体的政治体制是国家运行不可或缺的,并且能够从中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中的学习中从制度的视角去看待政治的演进过程,体会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对人们的各方面的生活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学生情况分析高一学生对本部分的内容并不是完全陌生,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时代性较强,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

本课难度适中,趣味性强,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高一学生对于高中历史的学习方法还不能完全的掌握,因此,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增加高中历史学习法的讲授与运用。

(三)教学方式和手段说明本教学设计按照“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进行。

大致为:“情境创设——提出问题——史料分析——互动探究——感悟内化”,它是体验、探究、讲授以及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

(四)教学媒体1.多媒体课件的制作(PPT)2. 传统板书三、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的意义,政党政治以及中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不同的革命制度探索,知道《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及意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主基本制度和意义。

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0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0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政治体制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本课是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第3课《中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本课通过三个子目(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共在根据地的制度探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讲述了中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理解民国时期初建共和制和新中国建立共和制的重大意义,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中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中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解读中国共和制的政治制度探索的艰难性与复杂性,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不同历史时期(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性质与特点,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增强对国家制度建设的认同感,树立制度自信。

1.重点:中共在根据地的制度探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2.难点:民国时期政治制度探索历程的艰难性与复杂性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课堂导入】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左图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右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大家思考一下,两者分别反映了当时中国的何种制度?对!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和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那么,中国建立共和制的历程如何?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讲授新课】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问题情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是如何建立的?南京临时政府时期有何制度建设?自主学习1、中华民国的建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这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

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

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

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标要求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道路发展的独特性。

学习目标1.知道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2.了解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建设。

3.理解近代以来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

4.通过对几个典型问题的探究,引领学生认识本课的基本史实,逐渐掌握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方法和能力,培养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

落实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育。

重点难点学习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学习难点:理解近代以来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

教学流程板块一激趣导新利用本课课前提示语与《国民党成立地点——北京湖广会馆》导入。

板块二自主学习夯实基础(当堂自学,掌握必备知识,增强时空观念,培养分析能力)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基于六方面的认识:一曰秉持学为中心,教为学服务的基本理念,“以学生深度学习为本,以学生素养发展为本。

”教学活动组织与实施的最高原则在于促进学生发展。

二曰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三曰依循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课程改革赖以进行的纲领性文件,是教材编写、教学开展、考试命题和教学评价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是检验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优劣的基本依据;是国家对教学质和量上的最低要求;四曰依据教材,教材是中学历史教学最主要、最基本的材料,是学生学习的核心材料。

五曰历史基础知识具有永恒的“生命力”认识,是培养学科关键能力的基础。

六曰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本质体现。

出于三方面的考量:一是从高二学情出发: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实质就是自身能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共同作用和发展的过程。

课堂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教师需在充分考虑高中二年级学生心理特点、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等具体情况的前提下,通过提供学习材料等多种途径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指导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标解读时空坐标1.运用史料实证,探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近代史上的作用。

2.从时空观念出发,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所建立的人民政权所产生的深远意义。

3.从家国情怀的角度,体会新中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知识点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1)背景: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的诞生,其标志是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正式建立。

(2)目的:防止袁世凯独裁。

(3)内容①以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为原则。

②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

③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

(4)作用: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2.北洋政府时期的政党政治(1)开始:辛亥革命后。

(2)转折:1913年春“宋教仁案”发生和二次革命被镇压。

(3)失败:袁世凯窃取大总统职位,下令解散国民党和国会。

此后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4)影响:袁世凯走上帝制之路,但不久被迫取消帝制。

中国陷入军阀混战、军阀割据的局面。

3.国民政府的“训政”时期(1)开始:1928年。

(2)表现①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②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托付给国民党政府总揽执行。

③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

(3)实质:一党专政。

(4)结束:1948年,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知识点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1.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政权(1)背景: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了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2)建立: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

(3)性质: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大众。

(4)作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2.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权(1)措施①中国共产党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

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

②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

③中国共产党通过“三三制”原则。

(2)作用:这些措施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建设。

3.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的人民政权(1)举措①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

②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

(2)作用: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3)理论探索: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

知识点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基础:1949年9月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2)确立: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3)性质:是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4)作用:保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这一组织形式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

(5)挫折:1957年后,反右斗争扩大化和“左”倾指导思想的影响,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破坏。

(6)完善: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取得许多重要进展。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2)内容①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

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

②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相互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③人民政协是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其基本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3)发展: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共中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

(4)完善①改革开放后,该制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被写入宪法,使得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走上了制度化轨道。

②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③2019年10月,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1.阅读教材P14“历史纵横”和P15“思考点”,思考:民国初期的政党政治有什么特点?提示:特点:数量较多;基础不单纯;党派斗争激烈。

2.阅读教材P16“思考点”,为什么抗日根据地与革命根据地采用了不同的政权模式?提示:原因:因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积极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抗日,开明地主阶级等是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的对象,所以在这一时期采取了“三三制”原则;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地主阶级是革命对象,是反革命的代表,因此,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代表工人、农民、士兵及一切劳苦大众的苏维埃政权。

3.阅读图片,思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是什么?提示:核心:保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

4.观察下面漫画,你对这幅画所反映的内容有什么认识?提示:认识:漫画所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思维导图]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政协材料一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之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在此以后它应作为独立的统一战线组织而继续存在。

——《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后统一战线组织问题的意见》材料二1954年9月15日开幕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共有1 226名代表,包括了我国所有的民主阶级和民主党派的代表人物,包括了工农业劳动模范,军队的英雄人物,著名的文学、艺术、科学、教育工作者,工商界、宗教界的代表人物,包括了各民族各阶层的代表。

(1)结合材料一,说明政协会议职能的变化。

提示:变化:反映了政协会议的职能由代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变为统一战线组织,由立法机构变为政治协商机构。

(2)材料二说明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是怎样构成的?反映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何特点?提示:构成: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全国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人士构成。

特点:具有广泛性和平等性。

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政协的比较比较项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协不同点性质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在我国国家机构体系中处于首要地位人民政协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在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不同点职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有权决定国家和地方的重大事务人民政协的职能主要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产生方式人大代表是由民主选举产生的政协委员是通过民主协商推荐产生的相同点①二者都从不同方面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②二者都有利于监督国家机关开展工作,提高了国家机关的工作效率1.它实现了“一切权力归农会”向“一切权力归人民”的完全转变,开创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新篇章。

材料中的“它”()A.反映了社会转型的巨变B.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C.是国内民族平等的保证D.制定了新中国的施政纲领A[根据材料“它实现了‘一切权力归农会’向‘一切权力归人民’的完全转变,开创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新篇章”可知,“它”是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反映了社会转型的巨变,A项正确;雅典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B项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国内民族平等的保证,C项错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制定了新中国的施政纲领,D项错误。

]2.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

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B[注意题中的关键时间“1949年”。

召开于1954年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因此A、D两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确立于1956年,也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题干人员名单组成的数量表明当时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故选B项。

]从唯物史观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革命性、民主性和局限性1.革命性与民主性(1)在政治上,它不仅宣判了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的死刑,而且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体制。

(2)在思想上,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树立帝制非法、民主共和合法的观念。

(3)在经济上,确认资本主义关系为合法,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4)在思想文化上,利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的集会、结社、言论、出版自由,纷纷组织党团和创办报刊,大量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新文化运动创造了条件。

(5)在对外关系上,强调中国是一个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启发国民爱国主义的民族感情,防止帝国主义侵略。

(6)在国际上,在20世纪初的亚洲各国当中,是一部最民主、最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民权宪章。

2.局限性(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虽然规定了国民拥有众多平等的权利,但它却掩盖了阶级的不平等,广大劳动人民并没有真正获得民主权利。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限制袁世凯权力的愿望及目的,但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仅凭一纸空文限制袁世凯权力的目的是很难实现的。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对它的表述,你认为不正确的是()A.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宣布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B.它的颁布标志着中国两千余年帝制的终结C.中国近代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D.它规定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B[标志着中国两千余年帝制终结的是清帝宣布退位诏书,不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所以B项错误,符合题意。

]4.某位导演准备拍电视连续剧《孙中山》时,需要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诞生写一段“画外音”,如果要你为下列材料把关,不能出现在“画外音”中的一项是()A.它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B.它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民主性C.它特别规定总统制与三权分立的原则D.它是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原则制定的C[本题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