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产学合作 提高育人质量

合集下载

产学合作协调育人项目

产学合作协调育人项目

产学合作协调育人项目
产学合作协调育人项目是一个旨在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重大专项工程。

该项目由教育部发起,旨在通过产业和学校的合作,共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这个项目主要围绕产业和学校的合作展开。

在合作中,企业将提供真实的产业环境和问题,学校则通过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将产业需求转化为教学目标。

同时,企业也会提供实践条件和实践基地,协助学校进行实践教学。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可以更早地发现和培养优秀人才,学生也能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产学合作协调育人项目已经持续了多年,已经支持了大量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实践条件和实践基地建设项目、师资培训项目和新工科建设等。

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许多高校已经成功地与产业进行了深度融合,培养出了大量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总的来说,产学合作协调育人项目是一个有利于学校和企业的双赢项目。

通过这个项目,学校可以更好地满足产业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与企业进行合作,推动科研和教学的发展。

企业则可以通过这个项目更早地发现和培养优秀人才,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体系

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体系

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体系现在的教育可真是越来越“接地气”了。

你看啊,咱们过去总觉得学书本、考试就能拿到好工作,结果走出校门才发现,现实可不是这么简单的。

工作不是按书本的步骤来的,技能和实际经验才是“硬货”。

所以,最近有个热门话题——产教融合,听着挺高大上的,其实就是把学校和企业的力量捏在一起,互相促进。

这样一来,学生学到的不再只是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是直接能用的真本事。

可以说是互利共赢,双赢的好事。

你想,光是课堂上的那些课本知识,能管啥用?你再聪明再能背,也不能天天背着书本去工作啊。

企业需要的是能动手做事的人,而不是考试得高分的书呆子。

你想,企业里面哪有时间教你这些“基本功”?你要是进去就像个“空白页”,那不就得从头来?这时候,学校和企业就该联手了,真是“上下其手”——学校负责培养学生的基础,企业负责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

只要两者配合得当,学生的能力就能得到飞跃式提升。

这种“点对点”的合作方式,简直是“傻子才不懂”的好处。

说到这里,你肯定会问,那怎么做到呢?其实挺简单的。

比如,学校可以开设一些和企业紧密结合的课程,直接根据行业的需求来设计,不管是哪个专业,都会有相关的企业导师来带着学生走进实际的工作场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有机会接触到企业实际的项目。

这种“实战式”的教学,学完之后,学生不仅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入,能力也会得到大幅度提高,毕业之后直接上岗,完全不需要再磨合,真的是“拿来主义”的最好体现。

当然了,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得靠“铁哥们”式的默契配合。

可别像有的合作关系那样,表面上很热络,背后却暗流涌动。

学校得清楚,学生学的可不是“纸上谈兵”,是要走向社会,解决实际问题的。

企业呢,也得明确,别只想着让学生替你打杂、做一些简单的任务,那可没法培养出能独当一面的“精英”。

只有两者共同“发力”,学生才能成为真正的“战斗力”。

这就像打篮球,虽然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位置上,但最终的目标还是得是“协同作战”。

要么就错失最佳的合作机会,要么就成了各自为战,最后啥也得不到。

2023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重点支持领域及项目群建设方向

2023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重点支持领域及项目群建设方向

2023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重点支持领域及项目群建设方向摘要:一、项目简介二、重点支持领域三、项目群建设方向四、项目申报与评审五、项目实施与管理六、项目成果与展望正文:2023 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旨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该项目重点支持领域及项目群建设方向如下:一、项目简介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是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织有关企业支持高校共同开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的项目。

该项目旨在调动高校和企业两个积极性,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需求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改革。

二、重点支持领域2023 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重点支持领域包括:1.新一代信息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2.生物技术:如基因编辑、生物制药等;3.新能源技术:如太阳能、风能、电池储能等;4.高端装备制造:如智能制造、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等;5.新材料:如纳米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等;6.现代服务业:如金融、医疗、教育等。

三、项目群建设方向1.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结合企业需求,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开设新兴技术课程,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2.师资队伍建设:组织教师参加企业实践活动,提高教师的产业背景和教育教学水平;3.实践条件和实践基地建设:与企业合作建设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平台;4.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创新创业课程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5.国际合作:与国外高校和企业开展合作,推动人才培养的国际化。

四、项目申报与评审1.申报时间:2023 年x 月;2.申报主体:高校;3.申报方式:通过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管理系统进行网上申报;4.评审方式:由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专家组进行审议。

五、项目实施与管理1.项目实施:高校与企业共同实施,按照项目合同约定完成各项任务;2.项目监管: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管理中心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管;3.项目验收:项目完成后,由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管理中心组织验收。

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的制度措施

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的制度措施

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是我国为了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而设立的一项重要项目。

为实现项目目标,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制度措施:
1. 项目匹配:高校应具有与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相关的学科或专业类,以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2. 组织架构:高校应成立校级或院级产学合作项目领导小组,并设立办公室,建立相应工作机制。

由1名校级或院级领导负责产学合作项目,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3. 项目申报与审批:高校需按照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要求,组织相关企业参与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项目申报需经过校内评审、公示等环节,最终由教育部高教司审批。

4. 资金支持:教育部高教司组织有关企业支持高校开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为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5. 项目实施与管理:高校应根据项目批复和合作协议,制定项目实施计划,明确项目目标、任务、进度和预期成果。

同时,加强对项目的监督管理,确保项目按照计划推进。

6. 成果评价与反馈:高校需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及时总结经验,推动项目持续改进。

项目成果应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7. 持续推进:高校应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建设一批真实复杂情景、运营场景下的实训课程,发挥产教深度融合育人项目的示范作用。

通过以上制度措施,我国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得以顺利推进,为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发挥了积极作用。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优秀项目案例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优秀项目案例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优秀项目案例【原创实用版】目录1.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概述2.优秀项目案例介绍3.优秀项目案例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正文【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概述】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是我国教育部为推动高校与企业深度合作,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而设立的一项重要项目。

该项目旨在搭建高校与企业合作平台,共同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自项目启动以来,全国各地高校积极响应,形成了大量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和推广价值的项目案例。

【优秀项目案例介绍】1.案例一:某高校与企业合作开发“人工智能 + 教育”项目某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展“人工智能 + 教育”项目,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

项目通过开发智能教育平台,实现个性化教学、智能辅导等功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同时,项目还为教师提供智能教学辅助工具,提升教学水平。

2.案例二:某高校与企业合作实施“新工科”产学研一体化项目某高校与企业共同实施“新工科”产学研一体化项目,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改革工程教育体系。

项目通过引入企业实际案例和工程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专业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此外,项目还推动了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了教师工程实践能力。

【优秀项目案例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优秀项目案例为我们提供了以下启示和借鉴意义:1.高校与企业合作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通过产学合作,高校能够及时了解企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为企业培养更多符合需求的人才。

2.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校应积极引入企业实际案例和工程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3.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高校应加强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教师提供更多与企业合作的机会,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

总之,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为高校与企业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持,优秀项目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有关产学合作协议书范本5篇

有关产学合作协议书范本5篇

有关产学合作协议书范本5篇篇1甲方(学校方):________________大学乙方(企业方):________________公司鉴于甲乙双方共同关注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为深化产学合作,提高教育质量,推动科技创新,促进人才成长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双方经过友好协商,达成以下协议:一、协议目的通过产学合作,共同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促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

二、合作内容1. 人才培养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确保教育内容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企业参与学校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等环节,提供实习岗位和实践机会。

2. 技术研发合作:双方共同开展技术创新和研发工作,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持,企业为学校的科研活动提供项目支持和资金支持。

3. 师资交流与培训:双方互派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进行交流与培训,提高师资水平和技能水平;学校教师参与企业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工作,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

4. 学生实习实训:学校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实训,学生可通过实践了解企业生产过程和技术需求,提高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和实训资源。

5. 信息共享与资源整合:双方共同建设信息共享平台,及时交流行业信息和最新技术成果;共享教育资源和企业资源,推动双方共同发展。

三、合作期限本协议自双方签字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_____年。

协议到期后,经双方协商一致,可续签本协议。

四、双方责任与义务(一)学校方责任与义务:1. 提供教学资源和场地,为企业方的合作项目提供必要支持。

2. 根据企业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3. 组织学生参加实习实训和企业方的技术研发活动。

4. 加强师资建设和科研水平提高,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持。

5. 保护企业提供的商业机密和技术信息。

(二)企业方责任与义务:1. 提供实习岗位和实训资源,支持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

校企产教融合领导发言稿

校企产教融合领导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启动仪式,共同见证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

首先,我谨代表学校向各位领导和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们学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我校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积极推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此,我想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谈几点认识和体会:一、加强校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校企合作是产教融合的基础,学校与企业共同搭建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我们要充分发挥企业优势,将企业先进技术、管理理念、企业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深化产教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产教融合是校企合作的核心,我们要紧紧围绕产业需求,优化专业设置,改革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产教融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三、创新合作模式,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需要不断创新合作模式,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我们要建立健全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推动校企合作制度化、规范化,实现校企共同育人、共同发展。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实践能力。

教师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关键,我们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实践能力,使他们成为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双师型”教师。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携手共进。

在此,我提出以下几点希望: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学校和企业要高度重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作,明确责任,加强领导,确保工作顺利推进。

二、加强沟通,密切协作。

学校和企业要加强沟通,密切协作,共同研究解决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推动合作深入开展。

三、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认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优秀项目案例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优秀项目案例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优秀项目案例摘要:一、引言二、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的背景与意义三、优秀项目案例概述1.项目一:高校与企业共同培养软件人才2.项目二:产学研一体化推进新工科建设3.项目三: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四、案例分析与总结1.成功要素一:明确目标,立足需求2.成功要素二:深度融合,优势互补3.成功要素三:持续改进,不断创新五、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1.深化产教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升就业竞争力3.发挥企业优势,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正文:一、引言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在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紧密对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几个优秀项目案例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的背景与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旨在深化产教融合,推动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共同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三、优秀项目案例概述1.项目一:高校与企业共同培养软件人才某高校与知名软件企业合作,共同制定软件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实际项目融入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学生在校期间即可参与企业项目开发,提升自身技能水平,毕业后也更容易融入职场。

2.项目二:产学研一体化推进新工科建设某高校联合企业、科研院所,共同开展新工科建设,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通过产学研一体化,项目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项目三: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某高校与企业合作,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课程、实践、竞赛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

此外,学校还与企业共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全方位支持。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优秀项目案例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优秀项目案例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优秀项目案例摘要:一、项目背景及意义二、项目实施步骤与方法三、项目成果与评估四、项目启示与建议正文:近年来,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在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这一项目紧密围绕国家发展战略,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深入推进产学研一体化,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以下是该项目的一些优秀案例。

一、项目背景及意义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界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应运而生,旨在深化产教融合,推动高校与企业、产业界的紧密合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有力的人才支撑。

项目背景如下:1.国家政策支持: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高等教育改革,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2.产业发展需求:新兴产业和战略性产业的快速崛起,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出了迫切需求。

3.高校改革诉求:高校面临转型压力,需要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二、项目实施步骤与方法1.校企对接:高校与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保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

2.课程改革:引入企业实践案例,开发实战型教材,将产业界的最新技术和管理经验融入课程体系。

3.实践教学:加强校企合作,开展实习实训、顶岗实习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4.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产业界优秀人才,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项目成果与评估1.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项目实施后,毕业生就业率明显提高,企业满意度上升。

2.企业满意度调查:企业对合作项目的满意度较高,认为项目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3.教育教学改革成果:项目推动了一批高校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转型。

四、项目启示与建议1.政策支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更多高校和企业参与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2.校企合作:深化校企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办公厅•【公布日期】2020.01.08•【文号】教高厅〔2020〕1号•【施行日期】2020.01.0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教高厅〔2020〕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和《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高〔2018〕3号)等有关文件精神,深入推进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现将《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教育部办公厅2020年1月8日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和《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高〔2018〕3号)精神,加强和规范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以下简称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旨在通过政府搭台、企业支持、高校对接、共建共享,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需求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改革。

第三条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坚持主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服务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需求,服务企业基础性、战略性研究需求,鼓励相关企业不以直接商业利益作为目标,深化与高校产学合作,促进培养目标、师资队伍、资源配置、管理服务的多方协同,培养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第四条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实行项目制管理,主要包括六类:(一)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项目。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优秀项目案例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优秀项目案例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优秀项目案例摘要:一、引言二、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的背景与意义三、优秀项目案例介绍1.案例一:XX 大学-XX 企业联合培养项目2.案例二:XX 高校-XX 研究院协同创新项目3.案例三:XX 学校-XX 企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四、项目成果与经验分享1.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2.促进了教育与产业的紧密融合3.推动了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五、结论正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为了更好地满足这一需求,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应运而生,以推动教育与产业的紧密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本文将介绍几个优秀项目案例,并分享其成果与经验。

二、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的背景与意义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是教育部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精神,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协同育人,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而设立的项目。

该项目旨在推动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等社会组织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实验室等教学资源,共同开展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锻炼等活动,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三、优秀项目案例介绍1.案例一:XX 大学-XX 企业联合培养项目XX 大学与XX 企业携手开展联合培养项目,共同制定课程体系,将企业实际需求融入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机会。

该项目实施以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显著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也大幅度提升。

2.案例二:XX 高校-XX 研究院协同创新项目XX 高校与XX 研究院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共同开展协同创新项目,推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该项目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还为我国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3.案例三:XX 学校-XX 企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项目XX 学校与XX 企业合作建设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使他们能在实践中掌握专业技能。

企业深化产教融合方案

企业深化产教融合方案

企业深化产教融合方案前言产教融合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重要的人才培养方式。

企业作为重要的参与者,可以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实现与高校的协同式发展,共同促进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

因此,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探讨企业如何深化产教融合,实现优势互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企业发展效益。

企业深化产教融合方案方案一:开展行业对接合作企业可以与相关行业协会、厅局、高校等组织开展行业对接合作,建立产教研一体化平台,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转型升级。

具体做法如下:•与行业协会合作,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人才需求;•与高校合作,建立产教研一体化平台,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政府部门合作,建立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衔接机制。

实施效果:通过产业需求对接,实现人才供需精准匹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产业竞争力。

方案二:开展产教融合联合培养企业可以与相关高校开展产教融合联合培养,共同建设实训基地,探索育人新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具体做法如下:•与高校建立校企合作联盟,共同探索人才培养方案;•与高校共建实训基地,提供实践教学资源;•与高校联合招聘、就业指导,构建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实施效果:通过联合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和企业品牌推广,实现双赢。

方案三:开展行业分析研究企业可以与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行业分析研究,深入了解产业发展趋势和前沿技术,提供创新思路和技术支持。

具体做法如下:•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展产业现状与趋势研究;•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共同研发新产品、技术、服务;•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共享科技创新资源。

实施效果:通过深度合作,实现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总结企业深化产教融合,是实现人才培养、资本投资和社会效益等多重目标的有效方式。

通过开展行业对接合作、产教融合联合培养和行业分析研究等工作,优势互补,提高人才质量,实现产业升级,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的路径

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的路径

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的路径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人才培养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产教融合是推动高校与产业深度融合,加强校企协同育人,为培养适应未来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新的路径。

本文将探讨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的路径。

一、加强校企合作,构建育人新体系产教融合是校企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就业的重要途径。

学校应该通过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的职业体验,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从而达到更好的职业规划。

同时,学校应该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为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供更加全面的支持。

学校可以邀请企业相关人士进行课程讲解、实践指导等活动,提供最新的行业动向和市场需求,让学生了解行业需求变化,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二、推进产学合作,推动课程的更新和改革产教融合的核心是产学合作,这是推动课程改革和新技术转化的重要途径。

学校可以联合企业共同开发课程,把行业需要的最前沿的知识、最实用的技能融入到课程当中,同时,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人才智慧库,帮助企业更好地发展和应对市场竞争。

另外,学校应该有意识地推广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创业,推动创新产业的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建立科研平台,促进产业技术创新促进产业技术创新是产教融合的重要目标之一。

通过建立科研合作平台,企业可以与学校合作,共同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探究行业核心技术,加速企业创新发展。

学校应该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科研项目,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践,加快技术转化。

四、建设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公共资源共享产教融合需要共享交流,共同推进发展。

学校应该建设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整合各方教育资源,为企业提供人才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

平台可以涵盖校园外、校园内、产业园区和电子平台,提供更全面的咨询和服务。

五、加强学生实践体验,完善学生实践教育实践教育是产教融合的重要环节,学校应该积极开展学生实践活动,提供更丰富的实践教育资源。

高质量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高质量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高校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是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它打破了传统学校教学模式的局限,突破了学生学术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分割壁垒,实现了产学合作共赢的局面。

在这一背景下,高校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学内容改革1.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要求学生在学业之余能够参与实际项目与企业合作,因此教学内容必须紧密结合实际项目需求,设置大量实践环节,如实地考察、实训基地实习、实习等,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培养实际工作能力。

2. 引入跨学科课程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需要学生具备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学内容改革中需要引入跨学科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接触到不同学科的知识,从而形成开放的学科思维。

3. 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要求学生具备创新创业的能力,因此教学内容改革中需要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创业实践课程,引导学生从创意到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课程体系改革1. 设计一门产学合作实践课程为了贯彻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的理念,高校需要设计一门专门的产学合作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实践项目中与企业合作,完成真实的项目任务,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使课程更符合产学合作培养目标。

2. 重塑现有课程体系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的教学内容改革中,需要重塑现有的课程体系,将课程与实际项目需求进行对接,更新更新课程教学大纲,调整课程设置和内容,引入新的课程,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行业发展趋势和实际项目需求。

3. 引入导师制度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中,导师制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校需要建立健全的导师制度,为每位学生分配一名产学合作的企业导师,让导师全程指导学生的项目实践,督促学生达成项目目标,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高校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对于培养具有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应用型人才至关重要。

只有不断完善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才能确保学生在产学合作实践中真正获益,实现产学合作共赢的局面。

2023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重点支持领域及项目群建设方向

2023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重点支持领域及项目群建设方向

2023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重点支持领域及项目群建设方向一、引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在推动高校与企业合作、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对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3年,教育部继续加大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的支持力度,明确了重点支持领域及项目群建设方向。

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这些领域和方向,以期为高校和企业提供有益的指导。

二、2023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重点支持领域1.新工科建设:以智能制造、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绿色低碳等领域为核心,推动工程教育创新发展,培养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所需的高素质工程师。

2.新农科建设:以现代农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等为主线,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产业链协同,培养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所需的人才。

3.新医科建设:以健康中国战略为引领,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培养公共卫生、生物医药、健康管理等领域的高素质医疗人才。

4.智能制造: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应用,培养具备创新能力、跨学科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智能制造人才。

5.人工智能与大数据: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培养具备系统思维、创新能力和实战经验的技术人才。

6.绿色低碳:以能源转型、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培养具备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高级人才。

7.创新创业教育: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三、项目群建设方向1.产业学院建设:推动高校与产业界共建产业学院,开展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培养产业急需的人才。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进校企协同育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课程体系建设: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优化课程设置,打造高质量的课程体系。

4.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产业实践能力。

5.产学研合作基地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共建产学研一体化基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

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

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深化产教融合是国家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举措,促进产教协同育人是落实产教融合战略的必然要求。

为贯彻《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精神,落实《建设产教融合型城市试点方案》工作部署,进一步深入推进高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结合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指导思想按照统筹协调、共同推进,服务需求、优化结构,校企协同、合作育人的原则,对接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目标,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重大需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及时通畅的产教信息对接、丰富优质的产教资源集聚、灵活开放的合作制度环境为支撑,构建以普通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人才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体系,为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美好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坚持立德树人。

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充分发挥产教融合育人功能,形成政、校、行、企等多方参与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格局。

坚持问题导向。

聚焦协同育人面临的瓶颈障碍,推进管理体制、保障机制、评价制度创新,打造促进协同育人的政策环境。

坚持服务需求,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加大紧缺人才培养力度,提升对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的支撑力度。

坚持分类发展。

结合办学定位与实际,推进协同育人实施路径的多样化与特色化,支持学校在各自领域内错位竞争、争创一流,形成科学育人、特色育人、协同育人的良好格局。

二、主要目标推进行业主管部门和各区(域)参与协同育人的履责水平明显提高,校企双元育人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产业用人需求对接更加精准,协同育人途径更加多元,以需求为导向,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协调发展、协作机制高效通畅、校企合作活力迸发的协同育人体系。

产教融合促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产教融合促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产教融合促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深化产教融合促进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精神,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结合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深化产教融合为主线,以创新体制机制为突破口,以促进高质量就业创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办学体制和育人机制改革,形成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生态,不断健全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体制机制,大幅提升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为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汇聚发展新动能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二、基本原则(一)产学合作,育人为本。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人才培养,创新办学机制,形成高等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联动发展的新局面,促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不断深化,支撑和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统筹协调,分类推进。

适应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需求,依据〃双一流〃建设高校、特色骨干大学和特色骨干学科建设高校、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科专业优势,分类推进,形成高校、行业、企业协同构建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工作格局。

(三)服务需求,项目推动。

面向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快实施产教融合创新研究、示范引领和服务提升计划,推动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促进高等教育和产业实现协同联动发展。

(四)校企协同,深度融合。

完善政策支持,鼓励先行先试,推进〃引企驻校、引校进企、校企一体〃改革,强化企业主体地位,促进育人、科研供给与产业发展需求对接和流程再造,创新产教融合发展模式,构建产教深度融合长效机制。

三、主要目标以城市建设、乡村振兴、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为引领,瞄准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推进高等教育与产业发展融合互促,构建一流产教融合创新生态。

到2025年,开展产教融合创新研究,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互动发展的格局总体形成,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健全完善,宣传和推广一批产教融合品牌,形成可推广的产教融合〃模式〃。

产教融合全面提升育人质量案例

产教融合全面提升育人质量案例

产教融合全面提升育人质量案例一、实施背景在首批示范建设重点专业验收之后,酒店管理专业受到我区各兄弟院校相关专业飞速发展势头的威胁。

酒店管理技能训练课程存在诸多弊端,如课程目标仅定位于适应酒店工作要求,难以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激烈竞争的需求;各课程技能训练相对封闭,课程与课程之间缺乏交流学习;常规技能训练课程模式无法达到锻炼学生心理素质、创新能力等目的;学生掌握技能后缺乏实践平台与机会,造成为了技能训练而训练的现象。

在一系列的忧患思考中,酒店管理专业决定以校企融通,产教融合为突破,狠抓学生技能训练,以培养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为应对外部压力与提升专业内涵建设的核心动力。

二、实施过程(一)完善校内实训基地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将明仕山庄管理团队引入到校内实训酒店,校企双方在校内共建真实运营的生产性实训酒店,将原来的“厂中校”模式拓展为“厂中校——校中厂”全程贯通,并深入开掘模式的内涵建设,原来的“送生入企”,拓展为“送生入企——引企入校”的校企全面融通,企业员工与在编教师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近距离参与人才培养。

(二)校企合作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由酒店管理专业的赛事指导教师团队为主,合作企业部门经理为辅,指导学生创办酒店服务公司,承接校内外酒店服务。

公司成员由1、2年级酒店专业学生选出,以竞赛选手为团队骨干,以董事会的模式组织管理。

(三)校企融合服务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酒店管理专业深入执行“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学理念,坚持每年申请广东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西餐宴会服务赛项承办工作。

每年的区赛承办工作是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酒店的一次检验,一次在全区同类院校指导教师、参赛选手面前展现合作成果的机会。

每次大赛酒店为赛事提供1500平米的大厅,接待超过200位参赛师生。

每年向来参赛的十多所院校指导教师传递酒店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经验、管理经验,成为酒店管理专业示范辐射的一个重要窗口。

国际大酒店是酒店管理专业重要的工学结合实训基地、实习基地,每年接收超过50位酒店管理专业同学实训、实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化产学合作提高育人质量摘要: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我国产业升级的不断加快,社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高等工程教育必须适应形势,深入推进工程教育改革。

本文结合黑龙江工程学院的具体实践,从更新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产学合作培养的内容体系、加强校企合作平台建设、创新多种合作教育方式等方面,对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进行了探讨,以期对同类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产学合作;工程人才培养;实践探索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我国产业升级的不断加快,社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对高等工程教育的期望也越来越高,期待高校培养出复合型、创新型、国际性、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这样的时代背景,对我国工程人才培养的理念、机制和方式等都提出了全方位的改革要求,“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应运而生。

黑龙江工程学院作为一所以工为主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地方本科院校,是教育部“卓越计划”第一批试点院校。

学校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在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面,尤其在创新“产学合作”教育培养模式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文结合学校多年的实践经验,对新形势下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产学合作”培养模式进行总结,以期对同类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一、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理念工程教育的改革是一个全球性的时代话题。

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科技的迅猛发展,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一方面要面向世界,应对挑战,同时,也要承担工程师培养应尽的责任。

因此,无论是培养研究型还是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高等院校,都要深刻认识到工程师的培养必须适应形势,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认识到随着工程技术系统性、复杂性和学科的交叉性,人与人的协作,国与国的合作将成为一种必然。

这就要求我们更新人才培养理念,突破狭隘的专业划分和专业隔绝,加强工程教育与人文科学教育的结合,培养工程师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多学科视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跨文化沟通交流、团队协作能力等,把工程师的培养从面向行业甚至岗位的教育转变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二、构建产学合作培养的内容体系“卓越计划”创立了高校与企业优势互补、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将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阶段。

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阶段的教学,关键是要构建好产学合作培养人才的内容体系。

1. 校企联合制订培养方案产学合作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要根据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特点,积极整合校企双方的教育资源,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对人才培养过程进行整体设计,对原有的培养方案进行优化。

要重新梳理和搭建教育内容,处理好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及素质拓展的关系,构建立体、交融、开放、丰富的课程体系;要增加通选课程门类、扩大通选课学分比例;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科选课,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为进入宽口径的专业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企业作为实施“卓越计划”的主体之一,担负着至少一年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任务。

企业要直接参与全部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重点负责企业阶段培养方案的制订、管理和实施,保证企业阶段教学任务的完成。

校企双方要根据专业性质、企业条件等因素,联合制订企业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

毕业设计要结合企业实际项目“真刀真枪”地做,使学生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在真实、复杂的实践环境中得到充分锻炼。

2. 构建产学合作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工科学生教学体系中的实践训练是任何理论学习都无法替代的,工科学生培养必须十分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学校要联合企业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按照整体优化、分层分类的总体设计思路,遵循由低到高、由简单到综合的认知规律,将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素质拓展的各个实践环节,与合作的企业联合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的论证规划,纵向要与理论教学体系交替进行,横向要与理论教学课程内容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形成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独立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切实保证实践教学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3. 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当前,工程问题的创新性解决往往交织着科技、经济、环境、文化、艺术等多种复杂的因素。

工程师需要善于联结多学科知识,综合集成地解决问题。

因此,教学内容要面向工程实际,遵循工程的实践、集成与创新的特征,确保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得以培养、训练、形成和提高。

校企双方要按照工程问题、工程案例和工程项目组织教学内容,着力推行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学习、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等多种学习方法;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

三、加强产学合作教育平台建设1. 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处在高等教育日益国际化的新形势下,培养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通晓国际规则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已经成为地方工科院校的必然要求,这些都迫使我们要不断拓展新的合作空间与领域,充分利用现代企业的大工程背景,建立良好的实践教学平台。

黑龙江工程学院通过引国际大公司入校共建专业特色实验室等合作形式,培养国际化工程技术人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目前,学校与瑞士徕卡公司、美国国家仪器公司(NI)、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等10余个国际大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建了现代测绘技术实验室、NI虚拟仪器实验室、GE-Fanuc自动化系统实验室等多个专业特色实验室。

此外,徕卡公司还捐建了GPS连续运行参考站。

这是在国内高校建立的首个GPS连续运行参考站。

引企入校共建专业特色实验室,使学校专业理论教学内容不断更新。

同时,先进仪器设备和技术在实践教学中广泛应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实践教学效果。

学校还与企业合作建立了面向全校学生开放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

平台培养遵循人本化、个性化、主体化和实践性原则,以教师的创新性教育为先导,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以实践教学环节为载体,多角度、多层次地训练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以“龙建路桥”、“熔盛重工”等企业赞助支持的科技创新竞赛活动为助推器,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2. 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地方高校发展存在经费紧张、高层次科研项目少、高端人才引进难等难题。

面对这样的现实,地方工科院校只有依托行业优势,在社会服务上做足文章,通过服务企业,让企业在校企合作中获得看得见的利益,学校则从服务贡献中获得良好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和科研项目,实现校企共赢,进而推动更深层次的合作,获得更大的发展。

我校测绘工程学院依托冶金行业,与哈尔滨市勘察测绘研究院、大庆油田设计院等单位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

学校投标承揽工程项目,教师带领学生直接承担项目研究和生产任务,解决企业生产任务和技术难题。

近三年,师生出色完成了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厂区数字化地形图测绘和地下管网调查等重要任务;参与了与黑龙江省公路局合作进行的全省农村公路普查项目,做了大量的外业数据采集工作;参加了哈尔滨市城市部件调查项目,调绘了数万个城市管理部件;到吉林省吉林市参加工程实践活动,完成了2500幅城市基本图数字化更新和300幅摄影测量相片控制测量任务。

四、多途径创新产学合作教育方式我国高校开展校企合作教育的成功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由于每个学校的特点不同,校企合作教育采取的方式和途径也不能生搬硬套样板式的模式。

同样,我们所处的发展阶段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西方发达国家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均有其优劣以及适用的范围,也绝对不能生搬硬套,必须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实际,靠改革、靠创新,走一条适合自己的合作教育模式。

我校经过十余年的探索与实践,构建了一条多元的校企合作教育培养模式。

1. 共建人才培养基地高校要打破封闭办学思维,树立主动适应企业需要、主动服务企业的理念,深入推进与企业的深层次合作,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其中,校企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就是实现教育资源优化组合,互利共赢的良好方式。

例如,我校与日本丰田公司、德国博世汽车电子有限公司等国际大公司合作,建立了“丰田汽车技术培训中心”、“博世汽车电气技术培训中心” 等多个培训中心,设有经教育部、交通部等国家六部委认定的汽车维修紧缺人才培养基地等多个人才培养基地。

我校开展最早的项目之一是1997年学校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共建的“丰田汽车维修培训中心(T-TEP)”(目前全国本科高校中的两个之一)。

此项目由学校提供教学与实践场地、师资,组织实施在校学生定向培养和日常学习、实训与管理及就业导向;为企业提供员工定期培训、升级培训和企业发展技术顾问;研制新的实训设备等。

企业提供最新产品和生产技术,最新示教设备、教辅材料和定期的师资培训及对师资的考核认定;提供校外实习基地和就业需求。

校企双方共同研究确定教学环境规范,教学内容规范,教学流程规范和考核标准,创新了一条校企一体、互惠共赢、紧密合作的校企合作新模式。

2. 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为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缩短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距离,地方工科院校要积极与企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

每年经过考试招收在校学生成立项目班,还可以探索项目班后续两年的专业培养方案,按企业需求双方共同定制,还探索教学采用企业独家开发的项目培训专业课程或企业原版教材及相关教学软件,课程内容保持与企业技术发展同步更新。

同时聘请企业人员讲授部分理论课程、指导实验,校外实习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订单式项目可以凭借企业现代化的实验设备以及在企业实习所带来的实践经验和企业所设置的独立实习课程,使学生高度适应市场要求。

通过与企业合作,学生较早就融入工程环境,在合作中学习到企业先进的生产技术,感受到优秀企业文化及先进的管理方式。

同时,也疏通了就业渠道,实现了与企业“零距离”对接。

3. 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技术研发中心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是开展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依托,与企业联合建设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是“卓越计划”实施的重大改革举措。

在经济全球化及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在高等教育资源有限的现实条件下,走“协同创新”是高校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与必然选择。

高校要根据自身学科专业优势与特点,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并以此为基地,开展“校企协同创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行业企业需求,提高学生应用创新能力。

我校有50年的行业办学历史,在公路工程技术、冶金测量、地理信息等应用技术研究等领域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优势。

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的建立,一方面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同时,也为学生参与教师工程项目研究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我校土木、测绘、汽车类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来自生产实际和教师科研项目比例达到100%,真刀真枪地做毕业设计(论文),并且实行校企双导师制,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学校科研和人才培养双受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