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钢的奥氏体形变与再结晶
铌对低碳钢奥氏体的变形及动态回复再结晶的影响_万荣春
真应力 /MPa
真应力 /MPa
-300 (a) T=950 ℃
-250 ε觶 =10 s-1
-200
-150
-100
-50
0
50 0
-0.5
-1.0
真应变 ε
-250 (b) T=1000 ℃
ε觶 =10 s-1 -200
-150
-100
-50
Nb50 Q235
-1.5 Nb50 Q235
征储存变形能的“释放”速率,也就是动态回复再结 晶速率。
不同参数的平面应变单道次压缩试验结果表明,铌通过在钢中固溶或析出第二相粒子可有效抑制奥氏体变形及动态回
复再结晶。 此外,降低变形温度或增大应变速率均不利于动态再结晶的发生。
关键词:低碳钢; 回复与再结晶; 铌
DOI: 10.14158/j. cnki. 1001-3814. 2015. 02. 033
酸 酒 精 电 解 液 在 Struers Tenupol-5 双 喷 仪 上 制 样 。 行 的 等 温 压 缩 变 形 , 出 现 应 力 软 化 现 象 的 原 因 只
双喷温 度 为-35 ℃, 电 压 为 40 V。 采 用 JEOL JEM 能 是 发 生 了 动 态 回 复 或 动 态 再 结 晶 , 不 可 能 存 在
体变形过程中的应力-应变曲线,如图 2 所示。 可 见,在所有设定试验条件下,试验钢变形开始后, 随着应变量的增加,流变应力先是迅速增加,当应 变 达 到 一 定 值 时 ,流 变 应 力 达 到 峰 值 (σm),此 时 的 应 变 量 称 为 临 界 应 变 (εm), 此 后 应 变 量 继 续 增 加 , 流变应力会出现下降或保持不变。 随应变增加,由
金属学热处理4-11思考题
第四章铁碳合金(一)填空题1.Cr、V在γ-Fe中将形成置换固溶体。
C、N则形成间隙固溶体。
2.渗碳体的晶体结构是复杂正交晶系,按其化学式铁与碳原子的个数比为3:1 3.当一块质量一定的纯铁加热到912℃温度时,将发生a-Fe向γ-Fe的转变,此时体积将发生缩小。
4.共析成分的铁碳合金平衡结晶至室温时,其相组成物为α+ Fe3C,组织成物为P。
5.在生产中,若要将钢进行轧制或锻压时,必须加热至γ单相区。
6.当铁碳合金冷却时发生共晶反应的反应式为,其反应产物在室温下被称为。
7.在退火状态的碳素工具钢中,T8钢比T12 钢的硬度,强度。
8.当W(C)=0.77%一2.11%间的铁碳合金从高温缓冷至ES线以下时,将从奥氏体中析出,其分布特征是。
9.在铁碳合金中,含三次渗碳体最多的合金成分点为,含二次渗碳体最多的合金成分点为。
10.对某亚共析碳钢进行显微组织观察时,若估计其中铁素体约占10%,其W(C) = ,大致硬度为11.奥氏体是在的固溶体,它的晶体结构是。
12.铁素体是在的固溶体,它的晶体结构是。
13.渗碳体是和的金属间化合物。
14.珠光体是和的机械混合物。
15.莱氏体是和的机械混合物,而变态莱氏体是和的机械混合物。
16.在Fe—Fe3C相图中,有、、、、五种渗碳体,它们各自的形态特征是、、、、。
17.钢中常存杂质元素有、、、等,其中、是有害元素,它们分别使钢产生、。
18.纯铁在不同温度区间的同素异晶体有(写出温度区间) 、、。
19.碳钢按相图分为、、;按W(C)分为(标出W(C)范围) 、、。
10.在铁—渗碳体相图中,存在着四条重要的线,请说明冷却通过这些线时所发生的转变并指出生成物。
ECF水平线、;PSK水平线、;ES 线、;GS线、。
21 标出Fe—Fe3C相图(图4—3)中指定相区的相组成物:①,②,③,④,⑤。
;22.铁碳合金的室温显微组织由和两种基本相组成。
23.若退火碳钢试样中先共析铁素体面积为41.6%,珠光体的面积为58.4%,则其W(C)=。
2、钢的奥氏体形变与再结晶
c0.83p p 真应力-真应变曲线上应力峰值p所对应的应变量 p的大小与钢的奥氏体成分和变形条件(温度、速度)有关。
ε Aσ exp( Q/RT)
n
Z exp(Q / RT ) A
A:常数 R:气体常数 Q:变形活化能 T形速率因子,可表示
控制轧制方式示意图
(a) 奥氏体再结晶区控轧;(b) 奥氏体未再结晶区控轧;(c) (+)两相区控轧
第二阶段: 在第一阶段动态软化不能完全抵消加工硬化。随着变形量的 增加,位错密度继续增加,内部储存能也继续增加。当变形量达 到一定程度时,将使奥氏体发生另一种转变—动态再结晶。 动态再结晶的发生与发展使更多的位错消失,材料的变形应 力很快下降。由再结晶形成的新晶粒又发生了变形,产生了加工 硬化,加上新晶粒得到了细化,金属材料的变形应力仍然高于原 始状态的变形应力。 发生动态再结晶所必需的最低变形量称为动态再结晶的临界变 形量,以c表示,临界变形量的大小表征了奥氏体发生动态再结 晶的难易程度,而且可以通过改变工艺参数找出影响临界变形量 的各种因素,因此研究临界变形量是研究奥氏体动态再结晶的一 种好方法。
• 热加工中的软化过程分为:
(1)动态回复; (2)动态再结晶; (3)亚动态再结晶; (4)静态再结晶; (5)静态回复。 • 动态:在外力作用下,处于变形过程中发生的。 • 静态:在热变形停止或中断时,借助热变形的余热,在无 载荷的作用下发生的。
2.1 热变形过程中钢的奥氏体再结晶行为
热塑性加工变形过程是加工硬化和回复、再结晶软化过程 的矛盾统一 ,加工硬化和高温动态软化过程同时进行,根据这 两个过程的平衡状况来决定材料的变形应力。
48
64
– 静态回复
– 静态再结晶 – 亚动态再结晶
3 第三章 金属的结晶、变形与再结晶——【工程材料学】
(1) 形核
形核方式有两种:均匀形核和非均匀形核。
均匀形核即晶核在液态金属中均匀的形成;非均匀形核 即晶核在液态金属中非均匀的形成。
实际生产中,金属中存在杂质并且凝固过程在容器或铸 型中进行,这样,形核将优先在某些固态杂质表面及容器 或铸型内壁进行,这就是非均匀形核。
非均匀形核所需过冷度显著小于均匀形核,实际金属的 凝固形核基本上都属于非均匀形核。
颗粒钉扎作用的电镜照片
3.2.2 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一、 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与结构的影响
1. 显微组织的变化 滑移带 孪晶带 晶粒形状
金属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时,随着变形量的增加晶 粒形状发生变化,沿变形方向被拉长或压扁。当拉伸变形量 很大时,只能观察到纤维状的条纹(晶粒变成细条状),称 之为纤维组织。
Hall-Pitch关系:σs =σ0 + Kyd-1/2
三、 合金的塑性变形 根据组织,合金可分为单相固溶体和多相混合物两种。合
金元素的存在,使合金的变形与纯金属显著不同。
奥氏体
珠光体
1. 单相固溶体的塑性变形 单相固溶体合金组织与纯金属相同,其塑性变形过程也与
多晶体纯金属相似。但随溶质含量增加,固溶体的强度、硬度 提高,塑性、韧性下降,称固溶强化。
3.1 金属的结晶及铸件晶粒大小控制
凝固
金属由液态转变为固态的过程。
结晶
结晶是指从原子不规则排列的液 态转变为原子规则排列的晶体状 态的过程。
3.1.1 冷却曲线及结晶一般过程
一、 冷却曲线
温 度
理论冷却曲线
结晶平台(是由结晶潜热导致)
Tm
Tn
△T 过冷度
实际冷却曲线
时间
简述钢的奥氏体化过程
简述钢的奥氏体化过程钢是一种重要的金属材料,广泛应用于建筑、制造、交通等领域。
而钢的性能与其组织结构密切相关,其中奥氏体是钢中最重要的组织之一。
本文将简述钢的奥氏体化过程。
一、什么是奥氏体奥氏体是一种由铁和碳组成的固溶体,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塑性。
在钢中,奥氏体的形态、数量和分布对钢的性能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二、奥氏体的形成钢的奥氏体化过程是指在适当的温度下,铁和碳发生固溶反应,形成奥氏体的过程。
奥氏体的形成与钢中的碳含量、温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1. 碳含量钢中的碳含量越低,奥氏体的形成温度越低。
一般来说,碳含量低于0.8%的钢称为低碳钢,碳含量在0.8%-2.11%之间的钢称为中碳钢,碳含量高于 2.11%的钢称为高碳钢。
在低碳钢中,奥氏体的形成温度较低,而在高碳钢中,奥氏体的形成温度较高。
2. 温度温度是奥氏体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在适当的温度下,钢中的碳和铁能够充分反应,形成奥氏体。
一般来说,奥氏体的形成温度在800℃-1000℃之间。
三、奥氏体的相变奥氏体的形成是一个相变过程,主要包括两个阶段:奥氏体的形核和奥氏体的长大。
1. 奥氏体的形核当钢中的温度达到奥氏体的形成温度时,奥氏体的形核开始进行。
形核是指在晶界或晶内形成奥氏体的起始过程。
形核的速度取决于温度和钢中的合金元素含量。
当温度升高或合金元素含量增加时,形核速度加快。
2. 奥氏体的长大奥氏体的长大是指形核后的奥氏体晶粒逐渐长大和增多的过程。
在奥氏体的长大过程中,晶界迁移、晶粒的吞噬和晶粒的再结晶等现象会发生,最终形成具有一定形状和尺寸的奥氏体晶粒。
四、奥氏体的应用奥氏体具有良好的塑性和韧性,因此在钢的制造和加工过程中,通常会通过控制奥氏体的形成来调节钢材的性能。
例如,在焊接过程中,通过控制焊接温度和冷却速度,可以获得不同形态和含量的奥氏体,从而实现钢材的强度和韧性的平衡。
奥氏体还可以通过热处理来改善钢材的性能。
热处理是指将钢材加热到适当的温度,保持一定时间后进行冷却,以改变钢材的组织结构和性能。
材料学习题第6章-钢的热处理
第四章钢的热处理一、名词概念解释1、再结晶、重结晶2、起始晶粒度、实际晶粒度、本质晶粒度3、奥氏体、过冷奥氏体、残余奥氏体4、珠光体、索氏体、屈氏体、贝氏体、马氏体5、临界冷却速度6、退火、正火、淬火、回火7、调质处理8、淬透性、淬硬性二、思考题1、何谓热处理? 热处理有哪些基本类型? 举例说明热处理与你所学专业有何联系?2、加热时, 共析钢奥氏体的形成经历哪几个基本过程? 而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奥氏体形成有什么主要特点?3、奥氏体形成速度受哪些因素影响?4、如何控制奥氏体晶粒大小?5、珠光体、贝氏体、马氏体组织各有哪几种基本类型? 它们在形成条件、组织形态和性能方面有何特点?6、何谓淬火临界冷却速度VK ? VK的大小受什么因素影响? 它与钢的淬透性有何关系?7、试述退火、正火、淬火、回火的目的, 熟悉它们在零件加工工艺路线中的位置。
8、正火与退火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生产中应如何选择正火及退火?9、常用的淬火方法有哪几种? 说明它们的主要特点及应用范围。
10、常用的淬火冷却介质有哪些? 说明其冷却特性、优缺点及应用范围。
11、为什么工件经淬火后往往会产生变形, 有的甚至开裂? 减少变形及防止开裂有哪些途径?12、常用的回火操作有哪几种? 指出各种回火操作得到的组织、性能及其应用范围。
三、填空题1、钢的热处理是通过钢在固态下______、______和______的操作来改变其_______, 从而获得所需性能的一种工艺。
2、钢在加热时P A的转变过程伴随着铁原子的______, 因而是属于_____型相变。
3、加热时, 奥氏体的形成速度主要受到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影响。
4、在钢的奥氏体化过程中, 钢的含碳量越高, 奥氏体化的速度越_____, 钢中含有合金元素时, 奥氏体化的温度要_____一些, 时间要_____一些。
5、珠光体、索氏体、屈氏体均属层片状的_____和____的机械混合物, 其差别仅在于_________________。
钢材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技术
A F
——转换比,化学成分对转化比有影响。
③、通常热轧通过形变再结晶克使A体晶
粒细化20~40 m,转变后的F体可
细化20 (m8级)
§2控轧控冷理论
(2)、部分再结晶A体晶粒 F体晶粒
①、由两部分组成 1)再结晶细小在其晶界上析出F体晶粒细小。 2)未再结晶晶粒受变形拉长, 由于A没细化,F成核少,易形成粗大的F体和针状 组织——不均匀组织对韧性影响大。
§2控轧控冷理论
(2)常温组织以珠光体为主的钢材 ①、0.43%C,1.4%Mn钢实验 1)普通热轧 2)控轧,再结晶区轧制。 ②、043%C,1.38%Mn,0.023%Nb 控轧 由于Nb加入而处于未再结晶区,在伸长A体 晶界处生成极细F体组织,但在伸长A体晶粒 内形成粗大P体。
§2控轧控冷理论
③、这种钢种最好A体再结晶内充分轧制, 尽量细化A体晶粒,可获细小均匀F体和珠光体。 1)该钢中,在未再结晶区轧制对珠光体等 轴状起不到有效作用
2)加Nb钢在低温轧制时有时反而不利。
§2控轧控冷理论
(3)共析钢 ①、共析钢那样高碳钢的组织为单一P体。 ②、其控制轧制只是细化珠光体团。 ③、希望在A体再结晶区轧制,使A体晶粒细小。 这样既可使珠光体球团变小,又可使析出的网状 碳化物变薄。
三、控轧控冷工艺优点
1、控轧 2、控冷
§2控轧控冷理论
2、强化机制对韧性的影响 (1)固溶强化 (2)位错强化。对塑性和韧性双重影响 (3)沉淀强化 (4)晶界强化
细小均匀的晶粒既可提高强度又可改善塑性和韧性——是控轧的 基本目标。 (5)相变强化 3、冷脆系数
KT表K 示各S 强化机理和成分对强度和韧性的影响
§2控轧控冷理论
3、中高碳钢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关系 (1)中高碳钢组织对性能的影响
2-钢的回复、再结晶与控扎
在一定应变下,铁素体还可能发生晶粒的弓出形核,发生 不连续动态再结晶。 形变开始后,原始晶界 发生弯曲,并且伴随着亚晶 界的发展; 形变继续进行,部分原 始晶界发生切变,导致局部 应变的不均匀分布; 形变到一定程度后,由 晶界切变和(或)晶粒转动引 起弯曲晶界的弓出和应变诱 导亚晶界的发展,导致新的 动态再结晶晶粒的形成。
再结晶晶核的长大
热形变过程中奥氏体的再结晶行为
当钢在高温奥氏体状态下形变时,其流变应力先升高 到最大,然后降低到恒定状态。在应力峰左侧的应变范围 内,动态回复在起作用;而在恒定状态范围内,则是动态 再结晶在起作用。
应力——应变曲线
三种静态复原过程:即静态回复、静态再结晶和亚动态 (准动态)再结晶。
(1) 再结晶晶核的形成与长大
再结晶时通常是在变形金属的能量较高的区域(如晶界、孪晶界、
夹杂物周围)优先形核。 亚晶长大形核机制 在大变形度下发生,有两种
可能: 亚晶移动形核。靠某局部位 错密度高的亚晶界移动,吞并相 邻变形基体和亚晶而成长为晶核。
亚晶合并形核。相邻亚晶粒 某边界上位错攀移和滑移到周围 晶界或亚晶界,使原亚晶界消失, 经原子扩散和调整,导致两个或 更多亚晶粒取向一致,合并成大 晶粒,构成大角度晶界,所包围 的无畸变晶体成为晶核。
(2)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动态软化抵消不了加工硬化,随着形 变量的增加金属内部畸变能不断升高,畸变能达到一定程度后 在奥氏体中将发生另一种转变,即动态再结晶。动态再结晶的 发生与发展使更多的位错消失,材料的形变应力很快下降。随 着形变的继续进行,在热加工过程中不断形成再结晶核心并继 续成长直到完成一轮再结晶,形变应力降到最低值。从动态再 结晶开始,形变应力开始下降,直到一轮再结晶全部完成并与 加工硬化相平衡,形变应力不再下降为止,形成了真应力-真 应变曲线的第二阶段。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材料第二章
第三节 回复与再结晶
一、变形金属在加热时的组织和性能的变化 金属经冷变形后, 组织处于不稳定状态, 有自发恢复
到稳定状态的倾向。但在常温下,原子扩散能力小, 不稳定状态可长时间维持。加热可使原子扩散能力 增加,金属将依次发生回复、再结晶和晶粒长大。
黄 铜
加热温度 ℃
㈠ 回复 回复:是指在加热温度较低
韧性断口
脆性解理断口
塑性变形的形式:滑移和*孪生。 金属常以滑移方式发生塑性变形。 ㈠ 滑移 滑移是指晶体的一部分沿一定的晶
面和晶向相对于另一部分发生滑动 位移的现象。
1、滑移变形的特点 : ⑴ 滑移只能在切应力的作
用下发生。产生滑移的最 小切应力称临界切应力.
⑵ 滑移常沿晶体中原 子密度最大的晶面和 晶向发生。因原子密 度最大的晶面和晶向 之间原子间距最大, 结合力最弱,产生滑 移所需切应力最小。
弥散强化的原因是由于硬的颗粒不易被切变,因而 阻碍了位错的运动,提高了变形抗力。
颗粒钉扎作用的电镜照片
位错切割 第二相粒 子示意图
电 镜 观 察
第二节 塑性变形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一、产生纤维组织 金属发生塑性变形时,不仅外形发生变化,而且其内部的晶粒也
相应地被拉长或压扁。当变形量很大时,晶粒将被拉长为纤维状, 晶界变得模糊不清。 二、产生加工硬化 随着形变量的增大,由于晶粒破碎和位错密度的增加,金属的塑 性变形抗力迅速增大,使硬度和强度升高,塑性和韧性下降。
沿其发生滑移的晶面和晶向分别叫做滑移面和滑移 方向。通常是晶体中的密排面和密排方向。
一个滑移面
和其上的一
个滑移方向
构成一个滑
移系。
三种典型金属晶格的滑移系
晶格
体心立方晶格
控轧控冷
绪论控轧、控冷的含义:控轧—控制钢的加热温度、速度,开、终轧温度,轧制变形率和变形速率,使塑性变形和动态相变相结合,又称形变热处理。
控冷—控制轧后冷却速度,使其通过相变得到所需的组织和晶粒度,以及第二相粒子的析出。
控轧、空冷相结合可提高钢的强度和韧性。
1. 控轧、控冷是挖掘钢的潜力,开发新产品的有利武器2. 控轧、控冷又叫形变热处理,不同于常规热处理,是形变和相变的有机结合,利用轧制余热在线热处理可节约能源,缩短工期,提高经济效益。
3. 是连铸连轧柔性生产系统的组成部分。
控轧控冷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钢的成份控制,纯净度控制,铸造组织控制,温度控制,变形控制,相变控制,必须系列优化综合考虑。
控轧、控冷的理论基础是传热学、塑性加工力学、塑性加工金属学、流体力学。
第一章钢的强化和韧性第一节钢的强化机制固溶强化、位错强化、沉淀强化、(晶界强化、亚晶强化)、细晶强化、相变强化钢的强化反映其内能的提高金属塑性变形机理是位错运动,位错运动阻力越大σs越高。
金属断裂是由于裂纹源的扩展,金属内部越致密,原子结合强度越高σb越高。
1、固溶强化铁和碳的相互作用表现为两方面:1、形成固溶体;2、形成化合物(1)固溶体:就是固体溶液,是溶质原子溶入溶剂中所形成的晶体,保持溶剂元素的晶体结构。
(2)固溶体的分类:置换固溶体和间隙固溶体晶格扭曲,内能增加,强度增加。
运动的位错和异质原子相互作用使强度提高。
(给位错移动增加点状障碍物)固溶强化的规律(1)溶质元素溶解量增加,固溶体的强度也增加例如:对于无限固溶体,当溶质原子浓度为50%时强度最大;而对于有限固溶体,其强度随溶质元素溶解量增加而增大(2)溶质元素在溶剂中的饱和溶解度愈小,其固溶强化效果愈好。
(3)形成间隙固溶体的溶质元素(如C、N、B等元素在Fe中)其强化作用大于形成置换固溶体(如Mn、Si、P等元素在Fe中)的溶质元素。
但对韧性、塑性的削弱也很显著,而置换式固溶强化却基本不削弱基体的韧性和塑性。
机械工程材料 第五章 钢的热处理.答案
30s
650 550
2s
40s
2s 5s
10s
2、C 曲线的分析 ⑴ 转变开始线与纵
坐标之间的距离为
孕育期。
孕育期越小,过冷
奥氏体稳定性越小.
孕育期最小处称C
曲线的“鼻尖”。
碳钢鼻尖处的温度
为550℃。
在鼻尖以上, 温度较 高,相变驱动力小.
在鼻尖以下,温度
较低,扩散困难。
从而使奥氏体稳定
为板条与针状的混合
组织。
0.2%C 0.45%C 1..2%C
3、马氏体的性能 高硬度是马氏体性 能的主要特点。 马氏体的硬度主要 取决于其含碳量。 含碳量增加,其硬
C%
马氏体硬度、韧性与含碳量的关系
度增加。
当含碳量大于0.6%时,其硬度趋于平缓。
合金元素对马氏体硬度的影响不大。
℃
温 度 ,
共析钢奥氏体化曲线(875℃退火)
体成分趋于均匀。
共析钢奥氏体化过程
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的奥 氏体化过程与共析钢基本
相同。但由于先共析 或
二次Fe3C的存在,要获得
全部奥氏体组织,必须相
应加热到Ac3或Accm以上.
二、奥氏体晶粒长大及其影响因素
1、奥氏体晶粒长大 奥氏体化刚结束时的 晶粒度称起始晶粒度, 此时晶粒细小均匀。
(a)940淬火+220回火(板条M回+A‘少)(b)(c)(d)940淬火+820、780、750淬火(板条M+条状F+A’少) (e)940淬火+780淬火+220回火(板条M回+条状F+A‘少)(f)780淬火+220回火(板条M回+块状F)
4.钢的奥氏体形变与再结晶
静态再结晶晶粒
r0、ε、T 亚晶的成长 成核+长大 低 低 退火状态
εp——衡量动态再结晶的难易程度 图 2--15示出了εp 与Z的关系 : Z↑,εp↑ Nb、V钢:εp大, 动态再结晶困难
εp大,再结晶难
εp小,再结晶易
4.2 热加工变形后静态软化过程 热加工后,动态回复形成的组织是不稳定 的,晶内位错密度高,保持高温会发生静 态回复过程,即静态回复、静态再结晶和 亚动态再结晶。三个过程由热加工变形量 控制。 一.静态回复过程和相应的组织变化
4 .在奥氏体再结晶区或在奥氏体未再结晶区或 在奥氏体部分再结晶区中进行多道次变形对奥 氏体晶粒有何影响?
5.看懂图2--25.
什么是再结晶区域图?它是用来说明变形中哪 些参量之间关系的? 定性画出再结晶区域图。并分析变形温度和压 下率对再结晶行为和再结晶晶粒直径的影响。
影响很大。
影响再结晶晶粒大小的主要轧制工艺参数有: 1.加工温度
奥氏体区轧制,分三个温度区间: ①T≥1100℃,奥氏体晶粒均匀,但不细化 ②T=950~1100℃,奥氏体晶粒均匀细化→细 化的铁素体晶粒 ③T=850~950℃,未再结晶区轧制,r→α, 细化的铁素体 T↓,奥氏体晶粒细化
2.加工量
晶晶粒尺寸随变形量增大
而细化,而受变形温度的
影响较小。
3.静态再结晶动力学
X=1-exp(-Ktn) X——再结晶分数 t——时间 K、n——常数
产生X=0.5的再结晶分数所需的时间为t0.5
0.5=1-exp(-Kt0.5n)→K=0.693/t0.5n X=1-exp[-0.693(t/t0.5)n] 图2--28可见计算值与实测值相符
Ⅲ
(1) 连续动态再结晶
控轧与控冷
控轧与控冷1钢的强化和韧化1.1钢的强化机制通过合金化、塑性变形和热处理等手段提高金属强度的方法称为金属的强化。
金属学方面可应用的强化机制可以有以下几种:置换的或间隙固溶的异质原子以点状障碍物的形式起作用(固溶强化、激冷强化);位错以线状障碍物形式起作用(通过冷加工变形的强化);晶粒界作为面状的障碍物形式起作用(通过晶粒细化);非内聚的析出和内聚的析出显示为空间障碍物形式起作用(弥散强化、沉淀强化)。
1.1.1固溶强化要提高金属的强度可使金属与另一种金属(或非金属)形成固溶体合金。
固溶体合金或以固溶体为基的合金(如碳钢等)一般具有较纯金属高的强度。
这种采用添加溶质元素使固溶体强度升高的现象称为固溶强化。
钢中最主要的合金元素Mn、Si、Cr、Ni、Cu和P都能构成置换固溶体,并促使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呈线性增加。
除了置换元素外,C、N等元素在Fe中形成间隙固溶体,但它们在铁中的溶解度都很低,而且随着温度的下降而大大下降。
因此C、N在固溶含量内对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的增长影响都很小。
假定合金元素的叠加作用呈线性关系,就可以列出下式用以计算由化学成分引起的强度值。
屈服强度σS(MPa)=9.8{12.4+28C+8.4Mn+5.6Si+5.5Cr+4.5Ni+8.0Cu+55P+[3.0-0.2(h-5)]}抗拉强度σb(MPa)=9.8{23.0+70C+8.0Mn+9.2Si+7.4Cr+3.4Ni+5.7Cu+46P+[2.1-0.14(h-5)]}式中h为产品厚度,各元素含量以百分含量代入。
根据大量的实验结果可得到下表1-1的数据。
1.1.2位错强化图1-1表明实际晶体的强度比理论晶体小得多,但同时随着晶内缺陷或晶格崎变的程度的增加而使强度提高。
塑性变形意味着在位错运动之外还不断形成新的位错,因此位错密度值随着变形而不断提高,一直可达到1012/cm 2。
如果要继续塑性变形就要提高应力值,也就是说材料被加工硬化了。
金属学与热处理课后习题答案(崔忠圻版)东北大学
第十章钢的热处理工艺10-1 何谓钢的退火?退火种类及用途如何?答:钢的退火:退火是将钢加热至临界点AC1以上或以下温度,保温一定时间以后随炉缓慢冷却以获得近于平衡状态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退火种类:根据加热温度可以分为在临界温度AC1以上或以下的退火,前者包括完全退火、不完全退火、球化退火、均匀化退火,后者包括再结晶退火、去应力退火,根据冷却方式可以分为等温退火和连续冷却退火。
退火用途:1、完全退火:完全退火是将钢加热至AC3以上20-30℃,保温足够长时间,使组织完全奥氏体化后随炉缓慢冷2、3、4、5、6、,以10-2答:目的:应用:1、改善低碳钢的切削加工性能。
2、消除中碳钢的热加工缺陷(魏氏组织、带状组织、粗大晶粒)。
3、消除过共析钢的网状碳化物,便于球化退火,为淬火做好组织准备。
4、作为最终热处理,提高普通结构件的力学性能。
10-3 在生产中为了提高亚共析钢的强度,常用的方法是提高亚共析钢中珠光体的含量,问应该采用什么热处理工艺?答:应该采用正火工艺。
原因:亚共析钢过冷奥氏体在冷却过程中会析出先共析铁素体,冷却速度越慢,先共析铁素体的含量越多,从而导致珠光体的含量变少,降低亚共析钢的硬度和强度。
而正火工艺的实质就是完全奥氏体化加上伪共析转变,可以通过增大冷却速度降低先共析铁素体的含量,使亚共析成分的钢转变成共析组织,即增加了珠光体的含量,从而可以提高亚共析钢的强度和硬度。
10-4 淬火的目的是什么?淬火方法有几种?比较几种淬火方法的优缺点?答:淬火的目的:获得尽量多的马氏体,可以显着提高钢的强度、硬度、耐磨性,与各种回火工艺相配合可以使钢在具有高强度高硬度的同时具有良好的塑韧性将钢加热至临界点AC3或AC1以上一定温度,保温适当时间后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的冷速冷却得到马氏体(或下贝氏体)的热处理工艺叫做淬火。
淬火方法:按冷却方式可以分为:单液淬火法、双液淬火法、分级淬火法、等温淬火法10-5答:至1Ms 和Mf2310-6答:淬透性:钢的淬透性是指奥氏体化后的钢在淬火时获得马氏体的能力,它反映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与钢的临界冷却速度有关。
金属及合金的回复与再结晶
总体上: 力学性能变化不大,加工硬化基本保留; 但物理、化学性能变化较大。
三、回复的应用 └ 去应力退火
• 工业上,常利用回复现象将冷加工的金属件低温加 热,以降低内应力,基本保留加工硬化效果,这种 热处理方法称为去应力退火。
回复温度: T回复 =(0.25 ~ 0.3 )T0 T0—金属的熔点,单位为绝对温度( K )。
①金属的预先⑤变形度内应力完全消除。
三、再结晶晶核的形成和长大
再结晶的形核是个复杂的过程。最初人们尝试 用经典的形核理论来处理再结晶过程,但计算 出来的临界晶核半径过大(与试验结果不符)。
大量实验表明,再结晶晶核总是在塑性变形引 起的最大畸变处形成,并且回复阶段发生的多 边形化是再结晶形核的必要准备。
目的:保持高的强度、硬度; 消除内应力,防止变形、开裂; 恢复物理、化学性能。
7.3 再结晶
一、定义 冷变形后的金属加热到低于Ac1的较高温度或保温 足够长时间,通过新晶核的形成与长大,由畸变晶 粒变为相同晶格类型等轴新晶粒的过程。
铁素体变形80% 650℃加热 670℃加热
• 再结晶后组织发生了 明显的变化,产生了 无畸变的新晶粒—— 组织复原 ;性能也发 生了明显的变化,恢 复到冷变形前的水平。 金属的强度和硬度明 显降低,塑性和韧性 大大提高,即加工硬 化现象被消除。
预先变形度对再结晶晶粒度的影响
• 拉深零件,A区未变形,B区变形很大,C区的变形 量刚好在临界变形度范围。再结晶退火后,A区晶 粒大小不变,B区晶粒细化,C区晶粒显著粗化。
③金属的纯度 金属中杂质或合金元素,尤其是高熔点元素, 阻碍晶界的迁移,细化晶粒。
④原始的晶粒度 原始晶粒度越细,单位体积晶界总面积越多, 晶界往往是再结晶形核的有利区域,再结晶 后晶粒越细。
第五章、形变和再结晶
形变和再结晶弹性变形时,出现的有别于理想弹性变形的现象,称之为弹性的不完整性包申格效应弹性的不完整性材料经预先加载产生少量塑性变形。
而后同向加载则屈服强度增加,反向加载则屈服强度降低。
弹性后效在弹性极限内,应变滞后于外加应力,并和时间有关的现象弹性滞后应变落后于应力,在应力-应变曲线上加载线与卸载线不重合而形成一封闭回线,称为弹性滞后滑移系数目:BCC﹥FCC﹥HCP滑移的临界分切应力(定值)反映单晶体受力起始屈服的物理量晶体中的多个滑移系并非同时参与滑移,只有当外力在某一滑移系中的分切应力达到一定临界值时,该滑移系方可首先进行滑移,该分切应力称为滑移的临界分切应力F/A =σs滑移面趋向于与轴向平行滑移方向趋向于最大分切应力方向取向因子(施密特因子)任一给定Φ角,若Φ+λ=90°,滑移方向位于F与滑移面法线所组成的平面上,沿此方向,所需切应力较小,得到以下两个结论❶当Φ=45°时,取向因子具有最大值0.5。
以最小的拉应力达到发生滑移所需的分切应力,σs最小❷Φ=90°/λ=90°,取向因子为0,不能产生滑移Φ由45→0°或由45→90°,σs↑(变硬)取向因子大的为软取向取向因子小的为硬取向hcp晶体软/硬取向σs差距很大fcc晶体软/硬取向σs差距不大(2倍)——思考:为什么?•b——滑移方向上的原子间距• a ——滑移面的面间距•ν——泊松比•W=a/(1-ν)——位错宽度τP-N= 2G/(1-ν)exp(-2πW/b) 派一纳(P-N)力滑移的特点:滑移总是沿密排面上的密排方向进行(P-N)力小,则屈服应力低,反之亦然(3)滑移和孪生1.滑移和孪生均在切应力作用下,沿一定晶面的一定晶向进行,产生塑性变形。
——同2.孪生借助于切变进行,所需切应力大,速度快,在滑移较难进行时发生——异3.滑移→原子移动的相对位移是原子间距的整数值→不引起晶格位向的变化;孪生→原子移动的相对位移是原子间距的分数值→孪晶晶格位向改变→促进滑移——异4.孪生产生的塑性变形量小(≤滑移变形量的10%),但引起的晶格畸变大。
高Nb钢变形奥氏体再结晶规律研究
s t e r sal a in t mp r t r fHT t e sa o e 1 0 t i r c y tl z t e ea u e o P se li b v 0 ℃ h g e h n c mmo L se 1 ac i o ih rt a o n HS A t e .HT te a etr P s lh s b t e e
温度 , 从而可 以明显减小轧制 力和减少 待温 时间 , 增
加轧 机产 能 。由于 H P钢 N T h含 量 的增加 , 可相 应
减少或取消 昂贵 的 Mo V 等元 素 的添 加量 , 、 同时 由
析变 形 温 度 、 形 量 等 工 艺 参 数 对 变 形 奥 氏体 再 变 结 晶百 分 数 的影 响 , 出H P 变形 奥 氏体 再 结 得 T钢 晶 图 , 此 为 H P 工 业 研 发 提 供 试 验 依 据 与 数 籍 T钢
获得热机械轧 制 的效果 , 因此 可 以大 幅度 提高终 轧
合金高 强钢 ( S A) H L 存在很大 差异 , 且是制定 控轧工 艺 时需 参 考 的 关 键 数 据 , 至 今 未 见 详 细 报 道 。 而
本 文 将展 开H P T 钢形 变 奥 氏体 再 结 晶规 律研 究 , 分
重结晶对钢铁材料性能的影响
2)先析相的量与形态
①先析相的量
先析相的量随着等温温度的提高而减少。
②先析相的形态
钢中wc<0.6﹪或 wc >1.2%,如果奥氏体晶粒特别粗 大,并在一定的冷却条件下,先析相将以一定位向呈片状 或针状形态在奥氏体晶粒内部析出,这种组织称为魏氏组 织。
魏氏组织使钢的力学性能降低。
图2.4.13 亚共析钢的魏氏组织
σb/MPa
σs/MPa
δs/%
ψ/%
αk/(kJ·m2)
HBS
锻造后 完全退
火后
650~750 600~700
300~400 300~350
5~15 15~20
20~40 40~50
200~400 400~600
≤229 ≤207
应用 用于亚共析钢的铸、锻件,焊接结构件。
等温退火
等温退火是将钢奥氏体化后,以较快速度冷却到 Ar1以下某一温度,等温一定时间,使奥氏体转变为 珠光体组织,然后空冷。
目的 消除铸、锻、焊件和冷冲压件 的残余应力。
2.正火
将钢加热到Ac3 或Accm以上30~50℃,保温适当 时间后,在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工艺称为正火。
亚、过共析钢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示意
应用
1)可作为满足使用性能要求的最终热处理。
2)对于过共析钢可抑制二次渗碳体网形成,为球 化退火作准备。
3)对于低碳钢,可以提高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 能,是必须采用的预先热处理。 退火和正火通常作为预先热处理应用,低碳非
(1)完全退火、等温退火
(2)球化退火
(3)去应力退火
(4)再结晶退火等
(1)完全退火、等温退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0.83p p 真应力-真应变曲线上应力峰值p所对应的应变量 p的大小与钢的奥氏体成分和变形条件(温度、速度)有关。
ε Aσ exp( Q/RT)
n
Z exp(Q / RT ) A
A:常数 R:气体常数 Q:变形活化能 T:绝对温度
n
Z为温度补偿变形速率因子,可表示
再结晶软化曲线示例
1.0
1.0
950℃
0.8
1000℃ 950℃
900℃ 850℃ 800℃ 750℃ 700℃
0.8
0.6
xs
0.6
Xs
900℃ 850℃
0.4
0.4
800℃
0.2
0.2
750℃
0.0 10
0
0.0
10
1
10
2
10
3
10
0
10
1
10
10
3
Time,s
Time,s
Q235钢
含铌Q345钢
真应力-真应变曲线与形变温度/应变速率关系示意图
普碳钢Q235随温度的降低和应变速率的提高,可使 形变奥氏体只发生动态回复不发生动态再结晶 .
普碳钢Q235压缩变形发生动态再结晶、部分动态再结晶、未再结晶 时温度与应变速率关系图:●发生动态再结晶; ○未再结晶
2.2 热变形间隙时间内钢的奥氏体再结晶行为 1)静态回复和静态再结晶 金属在热加工后,由于形变使晶粒内部存在形变储存能,
不同变形温度与奥氏体微观组织
变形条件: 1100℃+2.5min,10℃ /s冷却到变形温度,60%变形,应 变速率15s-1,变形后立即水淬,苦味酸腐蚀 a-变形温度1050℃; b-变形温度900℃
随温度的降低和应变速率的提高,材料微观组织发生不同变 化,相应变化的应力-应变曲线是:无峰平台动态回复→多峰 的不连续动态再结晶→单峰连续动态再结晶→部分动态再结 晶→无峰和具有上升趋势的动态回复→形变诱导相变.
图 (a)、(b)、(c)和(d)中实测的静
0.312、0.325和0.515。由图上还 可以看出,静态再结晶初期,形 核主要发生于晶界上,随着再结
(a)
态再结晶分数(XSRX)分别为0.208、
(b)
晶过程的进行,晶内变形带处也
开始形核,这是由于这些位置形 在静态再结晶初期和前期,再结 晶晶粒的分布明显呈现出不均匀 和局部化的特征,说明再结晶的 形核并不满足位置饱和 。
静态再结晶组织演变,N3钢,950℃变形 (a) 10s (XSRX=0.208),(b) 20s (XSRX=0.312),(c) 100s (XSRX=0.325),(d) 400s (XSRX=0.515)
左图所示为N3钢于950℃变 形后分别保温至10s、20s、100s 及400s的奥氏体的显微组织。上
b) 变形后的晶粒
• 在加热状态下,奥氏体晶粒粗大(a); • 变形时,随着变形量增大,晶粒伸长(b),在 各个伸长的晶粒内部因蓄积了由位错而引起的应 变能; • 以此为形核驱动力,发生静态再结晶(C); • 随晶核的长大,最后全部成为再结晶组织(d); • 再结晶结束后,晶粒借助热能长大
热加工过程静态再结晶过程模式图
' y
σy:奥氏体的屈服应力
σ1:达到变形量ε1的应力 σy’:变形后保温一定时间后 再次发生塑性变形时的应力
当x=1 时表示加工硬化完全消除; 当x=0 时表示奥氏体没有任何软化; 当x=0~1时表示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回复和再结晶。
热变形后的静态软化
热加工过程中所形成的不稳定组织, 在热加工的间隙时间里或加工后的缓冷 过程中将继续发生静态软化。以右图所 示0.68%C钢,780℃对应不同应变值变 形后保温不同时间的软化规律如下: (a) 当变形量远小于静态再结晶的临界 变形量时,加工硬化组织不能完全 消除软化过程为:静态回复 (b) 当变形量大于静态而小于动态再结 晶的临界变形量时,软化过程为: 静态回复+静态再结晶 (c) 当变形量刚超过动态再结晶的临界 变形量时,软化过程为:静态回复 +亚动态再结晶+静态再结晶 (d) 当变形量达到动态再结晶稳定阶段 的变形量时,软化过程为:静态回 复+亚动态再结晶
25
– 静态回复
– 静态再结晶 – 亚动态再结晶
变形量,100%
变形量与三种静态软化类型的关系
a
100
b
c
d
75
软化率,%
静态再结晶 III
亚动态再结晶 II
50 静态回复 I 0 0 8 16 32 48 64
25
变形量,100%
静态再结晶
c) 开始再结晶 d) 完成再结晶 e) 晶粒长大
a)再加热状态
形核机制:
在上图 中(变形条件为0.6,950 ℃ ,1s-1),在原奥氏体晶界的几个位 置,观察到了晶界突出现象,如图中箭头所示,表明实验钢的动态再结晶是 通过晶界突出形核机制进行的。关于再结晶形核机制问题,有二种理论,即 亚晶长大形核机制及晶界突出形核机制。
再结晶组织的演变: 形变过程中随应变量增大微观组织发生变化的过程为: 变形初期的加工硬化→部分再结晶阶段→全部再结晶阶段
图5. 0.10%C,1.22%Mn,0.02%Nb 钢在0.6Tm 以上温度变形时的应力-应变曲线
(3)第三阶段:当第一轮动态再结晶完成以后,将出现两种 情况,即稳态变形(连续动态再结晶)和非稳态变形(间断动 态再结晶)。 由动态再结晶产生核心到全部完成一轮再结晶所需要的变 形量用r表示, r可能大于 c,也可能小于c。 当c< r时发生连续动态再结晶; 当c> r时发生间断动态再结晶。 工艺参数(温度和速率)对c、r都有影响,只是对r的影响比 对c的影响大。 当 T 高或 当 T 低或 低时, c> r,出现非稳态变形,间断动态再结晶; 高时, c< r,出现稳态变形,连续动态再结晶。
静态软化的各个区域与变形量之间的关系
• 从热力学的角度,动
100 静态再结晶 III 亚动态再结晶 II
态回复的组织是不稳
温保持过程中会因为 静态回复而发生变化。 • 静态回复(软化)受 热加工变形量的影响, 可分为三个过程:
0 0 8
软化率,%
定的,在变形后的高
75
50 静态回复 I 16 32 48 64
和 T 的各种组合。
当变形温度愈低、变形速率愈大时,Z值变大,即p 、 s大,动态再结晶开始的变形量c和动态再结晶完成的 变形量 s也变大,也就是说需要一个较大的变形量才 能发生再结晶。
钢材热变形时的应力-应变曲线规律 (1)变形速率不变时,同一应 变条件下,变形温度越高, 所对应的真应力越低 (2)变形温度不变时,同一应 变条件下,变形速率越低, 所对应的真应力也越低 ,且 真应力的峰值向真应力变小 的方向移动 (3)相同变形温度、速度条件 下,随应变的增加,曲线呈 现由高变低并逐渐趋于稳定 的形态
当位错排列并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形成清晰的亚晶,称之为动态多边化。 动态回复和动态多边化使加工硬化的材料发生软化。随着变形量的增加,位 错密度增大,位错消失的速度也加快,反映在真应力-真应变曲线上,就是 随变形量的增加,加工硬化逐渐减弱。 在第一阶段中,总的趋势是加工硬化超过动态软化,随着变形量的增加, 应力不断提高,称之为动态回复阶段。在一定条件下,当变形进行到一定程 度时,加工硬化和动态软化相平衡,反映在应力-应变曲线上是随着变形量的 增大,应力值趋于一定值。
950 C
o
0.2 0.5
60
40
20
0
10
100
1000
10
100
1000
Interpass time,s
Interpass time,s
图1:含Nb钢不同温度下变形后的 软化率曲线 (prestrain: 0.2, strain rate: 1/s)
图2:变形温度为950℃时经不同预应 变后的软化率曲线 (strain rate 1/s)
• 热加工中的软化过程分为:
(1)动态回复; (2)动态再结晶; (3)亚动态再结晶; (4)静态再结晶; (5)静态回复。 • 动态:在外力作用下,处于变形过程中发生的。 • 静态:在热变形停止或中断时,借助热变形的余热,在无 载荷的作用下发生的。
2.1 热变形过程中钢的奥氏体再结晶行为
热塑性加工变形过程是加工硬化和回复、再结晶软化过程 的矛盾统一 ,加工硬化和高温动态软化过程同时进行,根据这 两个过程的平衡状况来决定材料的变形应力。
使系统处于不稳定的高能状态,因此在变形随后的等温保持过
程中,以变形储存能为驱动力,通过热活化过程再结晶成核和 长大而再生成新的晶粒组织,力图消除加工硬化,使系统由高 能状态转变为较稳定的低能状态,这个自发的过程就是 静态回复和静态再结晶。
2)软化百分数:
x 1 / 1 y
第一阶段:当塑性变形小时,随着变形量增加变形抗力增加,直 到达到最大值。
金属发生塑性变形,位错密度不断增加,产生加工硬化,造成应力不断 增加达到峰值。 由于变形在高温下进行,位错在变形过程中通过交滑移和攀移的方式运 动,使部分位错相互抵消,使材料得到回复。由于这种回复随加工硬化发生, 故称之为动态回复。
800℃ 900℃ 1000℃ 1100℃
软化率, 100%
变形量,%
应变速率增加到一定临界值后,完全可以使奥氏体不发生再结晶,其 变形条件是轧制速度的提高、应变速率的加大和道次间隔时间的缩短。
普碳钢Q235形变奥氏体再结晶未再结晶图(850℃变形后保温1s水淬) Ⅰ-再结晶区; Ⅱ-部分再结晶区; Ⅲ-未再结晶区
16MnNbR道次间软化率与道次间隔时间的关系
1.0 0.9 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