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教案模版(精选5篇)
初中物理教案模版(精选5篇)初中物理教案模版【篇1】一、基本说明1、本教学设计参与人员基本信息作者2、教学内容1)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2)年级或模块:九年级3)所属的章节:第十六章第三节4)教学时间45分钟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会查比热容表。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探究学习,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内容分析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热传递、热量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提出了比热容的概念,它是*的重点知识。
本节教材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常识出发提出问题,经过探究活动得出结论,并应用探究所得解决实际问题,新教材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验探究。
本课时教学内容主要是比热容的概念的建立,这是下节课进行热量计算的基础。
应把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作为本节教学的重点。
由于比热容的概念内涵较深、外延较广,涉及热量、温度变化、质量三重概念间的关系,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所以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以及应用比热容的知识来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3、学情分析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已基本掌握探究的程序,基本掌握了控制变量、转换、比值定义等方法的运用,本节的探究活动教材采用的是一种部分探究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切实体验物质的热属性,以加深学生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4、设计思路主要采用科学探究等方法开展本节教学,探究中用到了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给比热容下定义时,用到比值定义法、类比法。
探究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独立寻找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的办法,鼓励学生对课本提供的探究方案进行大胆的改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探究中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体验成功的愉悦。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学设计:18.2电功率
在这一环节,我会设计一些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练习题将涵盖以下内容:
1.计算给定电流、电压和电阻条件下的电功率;
2.根据实际电路,分析各用电器的电功率;
3.应用电功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总结归纳
在这一环节,我会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强调电功率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首先,我会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电功率定义、计算公式和实际应用,然后进行以下归纳:
1.电功率是描述用电器消耗电能快慢的物理量,与电流、电压、电阻密切相关;
2.电功率的计算公式有P=UI、P=I²R、P=W/t等,需掌握各公式的适用条件;
3.电功率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如家庭电路中各用电器的选择和配置。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电功率知识的掌握,提高他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将在课后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包括基础题和提高题,旨在巩固电功率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基础题:针对电功率的基本概念和计算公式,设计一些简单的计算题,让学生熟练掌握电功率的计算。
-提高题:设计一些综合性的题目,如实际电路分析,使学生能够将电功率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2.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电功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小短文,要求不少于300字。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反思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5.请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提前了解电功和电能的相关知识,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
作业布置时,我会强调以下几点:
1.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以保证作业的质量。
2.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遇到问题及时与同学或老师交流。
3.作业完成后,学生应认真检查,确保计算准确,逻辑清晰。
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比热容》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比热容》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分析本节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三节比热容。
比热容的概念及其应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又因为比热容的概念比较抽象,涉及到质量、温度的变化量、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三个物理量,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所以又是整个教材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a、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b、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c、能用Q吸=cm(t-t0)和Q放=cm(t0-t)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2、过程与方法:a、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b、尝试用比热容解释海边与沙漠昼夜温差问题等简单的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分析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和应用以及吸放热的计算。
比热容是表示物质吸热能力的物理量,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生活中应用比热容的知识也较多,是中考中的重要知识点。
突破重点的思路:从生活现象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从中体会比热容的物理意义,为建立比热容概念奠定基础。
四、教学难点分析难点:理解比热容的概念,以及利用比热容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突破难点的思路:比热容的概念比较抽象,概念中涉及质量、温度的变化和热量三种概念间的关系,比较难理解,所以比热容概念的理解及应用是本节难点。
为突破难点,让学生从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入手,解释其含义,知道它是物质的一种属性,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及应用加深学生的理解。
五、教法学法分析教法:五步探究教学法、实验法、推理归纳法学法:合作交流、讨论法、实验探究法、知识迁移法本节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采用五步探究教学模式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学生进行具体的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加深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利用推理归纳法逐步入深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和计算热量的方法。
初三物理教学设计
初三物理教学设计初三物理教学设计1一、指导思想:新学期又开始了,本人坚持“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教研工作方向,“培养高素质的学生”的指导思想领导下,在认真总结自己上学期工作得失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实际,特制定如下一系列教学工作计划。
1。
每一个学生能将教材中的所有实验进行熟练地操作,使他们基本上具有一般物理知识的操作能力;2。
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学生能运用所的物理知识去解答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得到提高;本学期教学,主要是以复习为主,系统地复习八年级、九年级的物理知识,形成能力为中考练兵。
二、工作措施:1。
认真学习教学课标,领会本科目在教学中的具体要求。
新教材是然不同于过去的要求,因为新教材其灵活性加强了,难度降底了,实践性变得更为明确了。
教师必须认真领会其精神实质,对于每一项要求要落到实处,既不能拔高要求,也不能降底难度。
2。
注重教材体系,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新教材不仅在传授文化知识,更注重于培养能力。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各类实验,做到一个一个学生过好训练关,凡是做不好一律重做,直到做到熟练为止。
3。
讲求教学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不能默守陈规,应该要时时更新教学方法。
本期我要继续实践好兴趣教学法,双向交流法,还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让科学进入物理课堂,让新的理念武装学生头脑。
使得受教育的学生:学习的观念更新,学习的内容科学,学习的方法优秀。
4。
严格要求学生,练好学生扎实功底。
学生虽逐步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也会学习,爱学习,但终究学生的自制力不及成人。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严格要求,不能放松任何一个细节的管理。
做到课前有预习,课后有复习,课堂勤学习;每课必有一练,杜绝学生不做作业、少做作业,严禁学生抄袭他人作业;教育学生养成独立思问题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学习成为自已终身的乐趣。
九年级物理教案 (全册)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教案(全册)人教版教案内容:一、教材分析《九年级物理》人教版教材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综合素质为目标。
全册内容共分为20个单元,涵盖力学、热学、光学、电学等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本册教案旨在通过物理实验、问题探究、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对物理现象和实验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积极性有待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提高学生的物理知识水平。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2. 教学难点:物理现象的解释和分析,以及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
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实验教学:引导学生参与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手段,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形成性评价:通过课堂提问、讨论、实验操作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进行评价。
2. 终结性评价:通过期中和期末考试,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3.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自我学习能力。
七、教学计划根据学期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明确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时间等。
长沙市九年级物理教案
长沙市九年级物理教案长沙市九年级物理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了解内能的概念,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使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内能改变。
3、知道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改变的一些事例。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2、通过实验说明做功与物体内能改变的关系。
3、通过实验和查找资料,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生通过实验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物体内能变化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内能概念、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教学准备压燃演示器、铁丝(多根)、酒精灯(多只)、烧瓶、皮塞、气筒、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提问:在生活中,我们发现,装着开水的开水瓶的塞子有时会被弹出去,塞子的动能从何而来?引入课题:“内能一、内能1、通过前面学习知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热运动,同一切运动的物体一样,分子具有动能。
2、分子间有相互作用力,所以分子间还有势能。
对此,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吗?3、提问:分子动能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什么情况下有分子势能?等等。
4、物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分子的动能就越大,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的分子之间都存在分子势能。
5、归纳:物体内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任何物体都有内能。
6、体会:内能是一种不同于物体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量二、物体内能的改变探究活动:怎样能够使铁丝变热?让学生动手试试。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演示:用酒精灯加热;来回弯折;在其他物体上摩擦等。
启发学生通过观察,找出不同方法的共同现象、特征并交流。
(可以对铁丝传热,也可以对铁丝施力。
)演示:压燃演示器。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0篇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0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讲话致辞、报告体会、合同协议、策划方案、职业规划、规章制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report experience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career planning,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0篇下面是本店铺收集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0篇,供大家参考。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三篇
【导语】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
作为⾃然科学的带头学科,物理学研究⼤⾄宇宙,⼩⾄基本粒⼦等⼀切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和规律,因此成为其他各⾃然科学学科的研究基础。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滑轮 ⼀、教学⽬的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认识滑轮,知道滑轮的作⽤及在实际中的应⽤。
2、培养学⽣的实验能⼒和分析综合能⼒。
3、使学⽣体会到⾃然事物是有规律的,只有掌握了⾃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然和改造⾃然。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滑轮⼆个、铁架台、细绳、钩码、测⼒计。
演⽰材料:同分组材料⼀套。
⼤滑轮⼀个、粗⿇绳⼆根(组装动滑轮、拔河⽤)。
挂图或幻灯⽚三张(旗杆上定滑轮图;吊车上定滑轮、动滑轮图;滑轮组⽰意图)。
三、教学过程 (⼀)教学引⼊ 谈话:你知道旗杆上有个什么装置,能帮我们⽐较容易地把旗⼦升上去? (⼆)学习新课 1、指导学⽣认识滑轮的构造及种类 (1)讲解: 安装在旗杆顶上的这种边缘有槽,能围绕轴转动的轮⼦叫滑轮。
(出⽰滑轮、讲解) 滑轮也是⼀种简单机械。
(板书课题) 滑轮有⼆种,(出⽰滑轮组⽰意图)固定在⽀架上的滑轮叫定滑轮。
不固定被套在槽⾥的绳⼦拉着,与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2)提问,你还在什么地⽅看到过滑轮? 2、指导学⽣认识定滑轮的作⽤ (1)讨论:你认为旗杆顶上的定滑轮有什么作⽤? (2)实验1(定滑轮不省⼒)。
①演⽰介绍实验装置及实验⽅法。
②学⽣分组实验(绳⼦两端各挂钩码) ③学⽣装汇报实验结果。
(绳⼦两端各挂1个钩码,保持平衡) ④讨论:说明什么?(说明不省⼒,也不费⼒) (3)讨论 谈话:既然定滑轮没有省⼒的作⽤,那么⾼⾼的旗杆顶上安装它必然会有其它作⽤,你知道什么?(分组讨论后汇报)向下⽤⼒,旗⼦向上升。
⼯作⽅便。
(4)教师⼩结: 通过以上的实验和讨论,我们知道定滑轮虽然没有省⼒的作⽤,但它可以必变⽤⼒的⽅向,使⼯作⽅便。
九年级物理教案 (全册)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教案(全册)人教版教案章节一:力和运动1. 教学目标:a.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
b. 让学生掌握力的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c. 让学生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
2. 教学重点:a. 力的概念和作用。
b.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c. 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
3. 教学难点:a. 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
b. 牛顿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4. 教学过程:a. 导入: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和作用。
b. 讲解:讲解力的概念、作用的两种效果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c. 示范:进行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
d. 练习:让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并应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
教案章节二:压力和浮力1. 教学目标:a. 让学生理解压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b. 让学生掌握浮力的大小计算和物体浮沉条件的判断。
2. 教学重点:a. 压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b. 浮力的大小计算和物体浮沉条件的判断。
3. 教学难点:a. 压力和浮力综合应用问题的解决。
4. 教学过程:a. 导入: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压力的存在和作用。
b. 讲解:讲解压力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浮力的大小计算和物体浮沉条件。
c. 示范:进行压力和浮力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
d. 练习:让学生应用压力和浮力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案章节三:简单机械1. 教学目标:a. 让学生理解杠杆的分类和特点。
b. 让学生掌握滑轮组的原理和应用。
2. 教学重点:a. 杠杆的分类和特点。
b. 滑轮组的原理和应用。
3. 教学难点:a. 杠杆和滑轮组综合应用问题的解决。
4. 教学过程:a. 导入: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简单机械的作用。
b. 讲解:讲解杠杆的分类、特点以及滑轮组的原理和应用。
c. 示范:进行简单机械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
d. 练习:让学生应用简单机械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案章节四:声现象1. 教学目标:a. 让学生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焦耳定律教案优秀7篇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焦耳定律教案优秀7篇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焦耳定律教案精选篇1【课题】“焦耳定律”的演示【组织形式】学生分组或教师演示【活动方式】1.提出问题2.实验观察3.讨论分析【实验方案示例】1.实验器材:干电池四节,玻璃棒,若干电阻丝,蜡烛,火柴棒.2. 制作方法把同一根电阻丝分别绕在玻璃棒的两端,绕线匝数比例为1∶8,两线圈相距5cm左右,然后在这两个线圈上滴上同样多的蜡,使线圈被蜡均匀地包住.点着火柴立即吹灭,靠其余热将两根火柴杆粘在两个线圈上3.实验步骤(1)用两节干电池给玻璃棒上的电阻丝通电,可看到匝数多的线圈(电阻大)上的火柴杆比匝数少的线圈(电阻小)上的火柴杆先掉.这就表明:在电流强度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阻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就越多.(2)经过较长时间后,匝数少的线圈(电阻小)上的火柴杆也会掉下来.这就说明:通电时间越长,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3)用四节电池(增大电源电压)重做上述实验,可看到两根火柴杆都先后很快掉下来.在线圈的温度不太高时,可认为总电阻不变,电压增大时,通过它们的电流增大.这就表明:电流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焦耳定律教案精选篇2九年级物理焦耳定律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电流的热效应。
2、理解的内容、公式、单位及其运用。
能力目标知道科学研究方法常用的方法等效替代法和控制变量法在本节实验中的运用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对焦耳生平的介绍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克服困难的信念。
教材分析教材从实验出发定性研究了电热与电流、电阻和时间的关系,这样做的好处是体现物理研究问题的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能更好地体会的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避免了一开始就从理论上推导给学生造成理解的困难和对纯电阻电路的理解的困难。
在实验基础上再去推导学生更信服。
同时启发学生从实验和理论两方面学习物理知识。
做好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
教法建议本节课题主题突出,就是研究电热问题。
可以从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量入手,可以举例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亲身体验。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3篇)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3篇)篇一:物理教学计划篇一一、教学总目标和总的教学要求1、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初步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物理学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本事,初步的分析、概括本事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本事;3、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结合物理教学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品德教育。
二、指导思想本教材是经教育部直接领导由课程标准研究小组反复的研讨而完成的,在使用这套教材时,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新的物理课程理念中倡导"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思想。
在教学中就要关注每个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与人格养成,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强与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联系的教学,不要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教学,从而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三、教材分析教科书采用了贴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
这样编排既贴合学生认知规律,又坚持了知识的结构性。
教科书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学生当作第一读者,按照学习心理的规律来组织材料。
全书共5章以及新增添的物理实践活动和物理科普讲座,每章开头都有几个问题,提示这一章的主要资料并附有章节照片,照片的选取力求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学习时心中有数。
章下头分节,每节内都有些小标题,帮忙学生抓住中心。
在引入课题、讲述知识、归纳总结等环节,以及实验、插图、练习中,编排了许多启发性问题,点明思路,引导思考,活跃思维。
许多节还编排了"想想议议",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讨论的问题,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开口。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初步认识物质的形态及形态及变化,物质的属性及结构等资料,了解物体的尺度,新材料的应用等资料,初步认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九年级物理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电子教案(10篇)
九年级物理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电子教案(10篇)教案不能面面俱到、大而全,而应该是在学科基本的知识框架基础上,对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探索、阐述,能够体现教师对相关学科有价值的学术观点及研究心得。
以下这10篇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电子教案是来自于作者的九年级物理教案的范文范本,欢迎参考阅读。
九年级物理教学教案篇一课题1.初步认识,正确说出的单位,并能正确地进行2.欧姆定律简单应用。
教学重点欧姆定律的。
其中:U——电压(V) I——电流(A) R——电阻(Ω)注意:欧姆定律反映同一时刻、同一段电路中I、U、R之间的关系。
导出式:;【典型例题】一辆汽车的车灯,灯丝电阻为30 Ω,接在12 V的电源两端,求通过这盏电灯的电流。
【答案】0.4A【解析】已知:,求I解:【针对训练1】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调节滑动变阻器R',使灯泡正常发光,用电流表测得通过它的电流值是0.6 A。
已知该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是20 Ω,求灯泡两端的电压。
【答案】12V【解析】已知:,求解:由串联电路电流特点可知:,根据可得:,则:【针对训练2】加在某一电阻器两端的电压为5 V时,通过它的电流是0.5 A,则该电阻器的电阻应是多大?如果两端的电压增加到20 V,此时这个电阻器的电阻值是多大?通过它的电流是多大?【答案】10 Ω;2A【解析】依题意画电路图如下:由得:当导体两端电压增大到20V时,如下图所示:二、总结梳理,内化目标欧姆定律1.内容:2.公式:3.对欧姆定律的理解:I、U、R应指同一导体或同一部分电路;I、U、R的单位应统一,采用国际单位。
1、回顾本节学习内容2、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
三、今日感悟九年级人教版物理教案篇二18.2.1 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2.理解和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教学重点掌握的概念;教学难点理解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教学准备课件,导学案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学案导学,合作达标教学后记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一、讲授新课知识点一:观察电能表,常常可以发现:电能表上的铝盘转动的快慢经常是不同的,家里同时工作的用电器越多,铝盘转动得越快,而且使用电热水器时比使用一只灯泡时转得快,这是怎么回事呢?如下图所示,节能灯上的“24 W” 是什么意思?演示:分别拿一只24 W 和一只500 W 的电吹风机,接在电路上,比较电能表铝盘转动的快慢。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电能教学设计(19篇)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电能教学设计(19篇)篇1:九年级物理电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电能与我们生活的联系,知道电能的单位;2.会读家用电能表,会通过电能表计算家庭电费,了解1kW·h的电能的作用培养节约用电意识;3.能从能的转化角度认识电能,结合生活实例分析电能转化情况,认识电能转化是通过电流做功来实现;4.知道电流做功的多少跟电流大小、电压高低和通电时间有关;能利用电功公式进行相关计算。
二、教学重点:重点:电能和电能的计量;难点:对电功概念的理解及计算电路中电流做的功。
三、教学准备:电能表、多媒体课件、电费缴费单。
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创设情景教师活动展示1:各种各样的发电厂、电源的图片.引导思考:人们如何获得电能?学生活动尝试说出不同的电源中能量的转化,总结出:电源是把不同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求知欲。
引入新课展:2:生活中各种用电器的图片,知道它们是如说出不同的用电器工作时能量的转化,何利用电能的;电能的单位是什么?电能是如何总结出不同的用电器是把电能转化为不来计量的?同形式的能。
电能及电能的单位是kW·h,也叫“度”,物理学学生利用组合单位的方法把kW·h换算中能量的单位是焦耳,它们之间如何换算?成J。
1kW·h=__________J 联系实际,贴近生活新课内容熟悉单位换算。
1、展示电能表实物,结合图片了解各参数含义:“220V”、“10(20)A 、“600revs/(kW·h)” 学生阅读课本上电能表的各参数。
“50~” 根据实例计算电费。
2、给出一张电费缴费单,读出上月家中消耗的电能,计算电费;会读电能表,会计算电费,学用结合结合生产生活知道1度电的作用,指出获得电能了解“1kW·h 电的作用”,认识电能在社要消耗其它资源及我国发电状况,培养学生节能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养成自觉的节能意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形成节约用电意识和环保意识识,交流身边有哪些不当的用电行为。
九年级物理教案 导体和绝缘体9篇
九年级物理教案导体和绝缘体9篇导体和绝缘体 1(一)教学目的1.知道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知道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2.常识性了解导体导电、绝缘体不导电的原因。
3.知道在一定的条件下,绝缘体可以转化为导体。
(二)教具验电器两个,橡胶棒、玻璃棒、带绝缘柄的金属棒各一根,毛皮一块,干电池一节,小灯泡、开关各一个,金属夹两个,导体、绝缘体示教板、导线几根,磁性黑板一块。
(三)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1:电流是怎么形成的?2:电流方向是怎样规定的?3:维持电路中有持续电流的条件是什么?2.引入新课:电路中是否有了电源,合上开关,电路中就一定有电流呢?实验l: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用毛皮摩擦过橡胶棒接触验电器A,使A带上电,B不带电。
用玻璃棒连接验电器A和B,结果B的金属箔片并不张开。
表明没有电荷传到B上。
换用带绝缘柄的金属棒连接A和B,B的金属箔片张开,表明此时有电荷通过金属棒传向B。
这个实验说明,有的物体能够传导电荷,有的物体不能传导电荷。
实验2:在磁性黑板上按照本节教材上的第1幅图连接电路,合上开关,在两金属夹A和B之间依次连入示教板上的导体(如:铜丝、铝丝、铁丝、碳棒、及酸、碱、盐的水溶液等)和绝缘体(如:橡胶、塑料、玻璃、松香、胶木、煤油、纯水等),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
由实验结果可知,接入铜丝、铝丝等物质,小灯泡发光,说阻电荷能够通过这些物质,它们能够导电;接入橡胶、塑料等物质小灯泡不发光,说明电荷不能通过这些物质,它们不导电。
3.进行新课(l)导体能够导电的物体叫导体。
如金属、大地、石墨以及酸、碱、盐的水溶液都是导体。
当电路中有了电源,还必须用导体(导线)把电源和小灯泡连接起来,合上开关后,电路中才会有电流通过,小灯泡才能发光。
(2)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都是绝缘体。
观察:一段导线,看看电线心是用什么材料做的?电线的外皮又是用什么材料做的?说一说这样做的道理。
九年级人教版物理教案(优秀8篇)
九年级人教版物理教案(优秀8篇)篇一: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篇一《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一、设计思路:1、指导思想:物理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亲身体验,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同时物理教学中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发展能力,最终目的培养学生终身的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教材地位作用分析:本节课处于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第四节。
本章整体学习能量知识,前面学习了《机械能》、《内能》。
这一节是将机械能与内能进行结合,学习两种能量的转化及生活应用。
同时本节也是对改变内能的方式的补充,所以学好前三节知识是前提,学好本节知识是对前面知识的提升和应用。
3、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通过探究实验,知道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2、通过视频了解热机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3、知道四冲程内燃机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过程方法目标: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提高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1、了解内能的利用在社会发展的意义2、通过探索性实验,提高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培养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重难点及突破方法:本节重点为:认识到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其他形式能向内能的转化过程。
难点是:通过观察、分析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实例,知道热机的工作原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不会时,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一些问题台阶,帮助学生逐步通过现象分析到本质。
在对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情况分析时(外界对物体做功时内能增加;物体对外界做功时内能减小)通过实验归类,进行突破。
对热机的工作原理这个重难点突破方法上,我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刺激:有视频、有自主学习课本、有问题引导合作讨论、有模具针对点观察(曲轴的转动情况)。
调动学生的各种学习机能来主动学习。
5、教法设计:实验探究法、视频辅助法、指导读书法、问题引导法。
运用实验探究法能更好的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同时还能让学生亲身体验。
粤教版九年级物理下教学设计7篇
粤教版九年级物理下教学设计7篇粤教版九年级物理下教学设计7篇为保证教学工作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开展,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要靠备课时准备充分,靠平时的知识积累,靠实事求是地真诚对待。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收藏转发。
粤教版九年级物理下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2、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2)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爱动手动脑的好习惯二、重点难点重点:什么是弹力,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难点: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
三、教学方法:探究实验法,对比法。
四、教学仪器:直尺,橡皮筋,橡皮泥,纸,弹簧测力计五、教学过程(一)弹力1、弹性和塑性学生实验,注意观察所发生的现象:(1)将一把直尺的两端分别靠在书上,轻压使它发生形变,体验手感,撤去压力,直尺恢复原状;(2)取一条橡皮筋,把橡皮筋拉长,体验手感,松手后,橡皮筋会恢复原来的长度。
(3)取一块橡皮泥,用手捏,使其变形,手放开,橡皮泥保持变形后的形状。
(4)取一张纸,将纸揉成一团再展开,纸不会恢复原来形状。
让学生交流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上,并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分类,说明按什么分类,并要求各类再举些类似的例子。
(按物体受力变形后能否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一特性进行分类)直尺、橡皮筋等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弹性;橡皮泥、纸等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塑性。
2、弹力我们在压尺子、拉橡皮筋时,感受到它们对于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在物理学上叫做弹力。
弹力是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弹力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力。
初中物理教案(15篇)
初中物理教案(15篇)初中物理教案2教学要求:1知道浮力的概念.2理解物体浮沉条件.3掌握浮力的实质、方向.4能正确运用浮力的实质、物体浮沉条件求浮力.教材的重点与难点:重点:(1)浮力的概念及其实质.(2)物体的浮沉条件.难点:正确运用“压力差”和物体的浮沉条件求浮力.教学模式:实验、设问、讲解、练习教学时间:1课时.实物及实验器材:(1)投影仪一台,透明胶片数张.要求把板书、练习题课前写在胶片上,以减小课堂上书写时间.(2)演示弹簧秤一把.(3)500毫升烧杯三个,分别装400毫升的清水、饱和食盐水、酒精.(4)乒乓球2个,其中一个装细砂,用作悬浮演示.(5)边长为5cm的立方体红砖一块.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引入新课师:为什么船、木块能浮在水面上?生:船、木块受到水向上托的力.师:沉在水底的石块有没有受到水向上托的力?生:部分回答有,部分回答没有.教师演示课本图8—27实验,回答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托的力.这个“向上托的力”就是本节课所讲的浮力.二、讲授新课1.什么叫浮力?(板书)(1)先演示石块放在清水中,让学生知道石块受到水向上托的力.(2)然后把石块放在饱和的食盐水溶液里,说明石块也受到盐水向上托的力.(3)最后把石块放在酒精里,让学生进一步知道,石块放在酒精中时,同样也受到酒精向上托的力.师:从上述的实验,请同学们说出什么是浮力?生: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师:物体在空气里有没有受到向上托的力?氢气球脱手后为何会上升?生:物体在空气里同样受到向上托的力,所以氢气球脱手后会上升.浸入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板书)2、用实验引动学生第一、用弹簧秤和细线系着体积相同的规则的铁块,不规则的石块,干木块等,浸入水中后弹簧秤的示数减小;在水中游泳时感觉水有向上的托力等感性认识出发,逐个进行分析,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浸在水中物体要受到水对它的浮力,从而纠正“轻的物体在液体中总是上浮的,所以受到浮力的'作用;重的物体在液体中总是下沉的,因此不受浮力作用”的错误观点.第二、通过演示规则铁块和不规则的石块随着浸入水中体积的增大,弹簧秤的增数减小──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其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当物体完全浸入水中后,深度增加时弹簧秤示数不变──说明“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在任何深度的浮力都相等”这一本质联系,从而摒弃那种“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没在水中的深度成正比”的错误认识.第三、通过观察铁块和石块浸入水中后弹簧秤示数减小相同这一现象,使学生初步认识:“体积相同的物体浸没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相同”这一本质联系,摒弃那种“浸没入水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与物体质量、密度、形状等有关”的错误认识.第四、通过观察木块浸入水中的体积增大到一定程度弹簧秤的示数为零的现象,使学生了解:漂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的重力.第五、在以上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对教材P144“一个边长为L的正方体,浸没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上表面在液体下面h1米处,如图正方体上表面和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是多大?方向怎样?”再加上“上下表面的压力差是多少?”的计算分析,初步认识浮力等于“液体作用在物体上下表面压力差,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这一本质联系,从而摒弃那种只有物质在液体中上浮时才有浮力的错误认识.第六、通过演示阿基米德原理实验和上述计算所得到的浮力:F浮=水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pg(h1+L)L2-pgh1L2=pgL3=pgV=pgV排=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V排=V).从实验和推导两方面进一步认识了“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这一本质联系,摒弃了那种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的模糊认识.由于气体具有同液体相同的性质,而气体的密度很小,气体对于体积不大的物体作用的浮力,通常小到难以觉察的程度,但热气球能载几吨重的物体上天,说明气体对浸没在它里面的物体也能产生浮力,阿基米德原理同样适用于气体.把上述由个别现象所得出的知识加以综合并进行抽象和概括就能得到“浮力”的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在物理教学中,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时,必须有意识地突出本质,摒弃非本质,这是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关键.初中物理教案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温度的概念,知道温度的常用单位和国际单位制中单位。
九年级物理教案 水能和风能的利用9篇
九年级物理教案水能和风能的利用9篇水能和风能的利用 1教学目标1、常识性了解水能和风能的利用的知识.2、知道水能和风能的利用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3、知道水能和风能是清洁能源,在使用中的能量转化和我国使用能源的概况.4、通过本节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和节约能源的教育.教材分析本节介绍了天然的机械能-水能和风能,以及它们对人类的开发和利用.教材的内容联系实际,是动能和势能的知识延续,是机械能在自然界中的具体体现,学习本节可以使学生对机械能形成比较具体的概念和全面的认识,在教材中还包含了大量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的内容,应当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教法建议本节的重点是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对建筑拦河坝提高上游的水位,到水流冲击水轮机,水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这三个过程中的能量转化.风能和水能的利用可以采用让学生阅读,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教学.提供的资料是:我国水能的使用情况;我国风能的使用情况;关于水能和风能使用的照片.做好调查的准备,课本后面有两个调查题目,分别是是否有利用水能和风能的可能,及是否有水电站,对于水电站做一些调查.--示例第三节水能和风能的利用【课题】水能和风能的利用【重点难点分析】从动能和势能转化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要修建拦河坝来提高上游的水位,对于水轮机的构造和发电厂的组成不要详细分析,从联系实践来学习,并扩展对机械能的认识视野.【教学过程设计】本节内容建议用阅读的方法学习1,用课前诊测引入新课提出思考问题:重力势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动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河水从高处落下,说明水的能量转化情况.2,阅读水能的利用方法1,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自行阅读并提出问题,组织成小组讨论,并提交思考答案,由全班同学审查.此种方法适合于班级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并组织的教师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较广的知识面.方法2,提出思考问题:我国古代利用水能的情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利用水能发电的情况;拦河坝提高水位的意义;利用水能发电的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利用潮汐发电的方法和意义及其发电过程中的能量转化.3,阅读风能的利用教学方法同上,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提供关于风能的利用的资料(这是在上一节课应当布置的课题),学生提供的资料可以由班级共享.对于一般的教学过程,可以提出思考问题:风能的利用状况;风能的特点(优点和发展特点)等.4,布置学生实践题目调查本地域中水能和风能的利用状况;是否还有可以利用的水能和风能资源;实际的水电站的使用情况等.【板书设计】水能和风能的利用 2详细介绍:水能和风能的利用教案示例之一(一)教学目的知道水能和风能的利用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铁块放久后生了锈
C
.
打开醋瓶能迅速闻到醋的酸味
D
.
长期放煤的墙角有相当厚的一层墙壁染上
了黑色
2.
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从弱到强的排列顺序
(
D
)
A
.
固体、液体、气体
B
.
液体、气体、固体
C
.
气体、固体、液体
D
.
气体、液体、固体
3
.
以下现象能说明分子间有斥力的是(
C
)
A
.
一根细钢丝很难被拉断
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
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从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用宏观的物理现象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当妈妈在厨房里炒菜的时候,我们离得很远但
为什么
会闻到菜的香味呢?
二、师生共同活动,进行新
1.
扩散现象
(1)
三、课堂小结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以下内容:
1.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
子是很微小的,直径大约是
10
-10
米。
2.
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扩散
现象能够证明这个结论。
3.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包括引力和斥力。
四、
选择三则
1
.
下列现象中属于固体扩散现象的是(
D
)
A
.
小树一年比一年长高
1
)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就越快,只有分子不停地运动才能相互进入对方。
(2)
分子不是紧密
地挤在一起,而是彼此间存有间隙。
在刚才的实验中,利用扩散现象将肉眼无法看到的分子运动形象地展现了出来,这种
实验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3.
分子间的作用力
提问: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且分子间又有间隙,为什么分子不会飞散开,
三、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引力和斥力。
子应该紧紧地挤在一起才对,那么是什么力让他们不能挤在一起呢?
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பைடு நூலகம்这就好像被弹簧连着的小球。当分子间的距离很小时,
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的距离稍大时,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如果分子相距很远,
比如气体分子间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不计。分子间由于存在引力和斥力,
刚才我们所发现的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
演示实验:
气体扩散实验
(2)
演示实验:
液体扩散实验
同一个实验,
影响扩散的快慢的因素
与哪些有关呢?学生思考,教师演示实验:同时
将两滴墨水滴入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让学生观察墨水扩散的速度,引导学生得出结
论:影响扩散现象快慢的因素是温度,温度越高,分子扩散越快。
2.分子热运动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扩散现象表明:
2.
通过演示“铅块吸引和空气压缩”实验以及与弹簧的
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演示扩散现象实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了解通过直接感知的现
象,可以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2.
通过演示“铅块吸引和空气压缩”实验,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微观世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
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
第十三章
内能
13.1
分子热运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作无规则运动和分子热运动。
2知道分子间存在相
互作用力。
3.
能识别扩散现象,能用分子运动论的观点进行解释。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演示扩散现象的实验说明一切分子都在不停作无规则运动,
并使学生知道物体的
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反而聚合在一起呢
分子引力演示
用小刀将两铅块表面刮光亮,然后用力将两铅块错挤压在一起。两铅块吸在了一起,
教研专区全新登场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教育论文日常工作
2
挂上一个钩码也不会掉。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分子之间存在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只有
在分子靠得很近时,才能表现出来。
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在相互吸引,分子间又存在间隙,如果没有其他力存在的话,分
B
.
沾在物体上的灰尘能被抖掉
C
.
液体很难被压缩
D
.
用浆糊很难把两块木头粘合在一起
五、课后作业
1
.
找出生活中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斥力的现象,每种一个。
2
.
完成课后的动手
动脑学物理习题。
六、板书设计
课题:
13.1
分子热运动
一、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的直径大约是
10
-10
米。
二、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扩散现象(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