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病大青龙汤
伤寒论——大青龙汤
伤寒论——大青龙汤原文用法与原方用量】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润[1],此为逆也。
(伤寒论:38)大青龙汤方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2](擘)石膏如鸡子大(碎)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取微似汗。
汗出多者,温粉[3]粉之。
一服汗者,停后服。
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注释:[1] 筋惕肉润:指筋肉跳动。
惕(ti,音替) ;润(shun,音舜) ,跳动。
[2]大枣十枚:《金匮要略》为大枣十二枚。
另外,方后语稍有差异。
[3]温粉:即古时用来扑身止汗的粉剂,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载温粉方为:煅牡蛎、生黄芪各三钱,粳米粉一两,共研细末,和匀,以疏绢包裹,扑于肌肤,汗出自止。
【功效配伍】大青龙汤发散风寒,清解郁热。
本方由麻黄汤倍用麻黄,减杏仁量,加石膏、生姜、大枣组成。
方中重用麻黄六两配桂枝、生姜辛温峻汗,以开腠理而散风寒及郁热;杏仁宣肺利气;石膏辛寒清内热而除烦躁,与麻黄为伍,可透发郁热,并能发越水饮;炙甘草、大枣调理中焦,以资汗源,并兼制石膏寒凉伤中。
七味相合,共奏解表清里之功。
本方麻黄、桂枝、生姜合用,发汗峻猛之力,独冠群方,但因内热已生,故须配以石膏,寒温互用,升降合度,使外寒得散,内热得清,犹如“龙升雨降”,故喻以大青龙命方。
如喻嘉言《尚论篇》云:“解肌兼发汗,而取义于青龙者,龙升而云兴,云兴而雨降,郁热顿除,烦躁乃解,匪龙之为灵,何以得此乎?”本方配伍之精髓,凸显于麻黄与石膏两味药,即将辛温发散与清热降逆药合用,以治表寒内热。
上七味药,先煮麻黄去上沫,纳入诸药煎煮,温服,取微汗,停后服。
如果服药后汗出不止者,则用温粉外敷,以敛汗固表。
本方服药仍以微汗邪解为佳,不可令大汗出;且得汗即止,不可过剂,否则将汗多亡阳,遂见体虚、恶风、烦躁、不得眠等症。
《伤寒论》大青龙汤
《伤寒论》大青龙汤大青龙证,1太阳中风,当脉缓头痛,汗出不烦燥,反脉紧身疼,无汗而烦者,此为寒实卫闭,营风不能泄卫寒也,卫本恶风,外寒实则卫强,风泄不开也。
此大青龙证,麻黄专泄表寒之实,以开皮毛。
2太阳伤寒,当脉紧身疼,无汗恶寒,反脉缓身不疼汗出者,此为皮毛外闭,郁其腑盛,胃阳外蒸,蒸开皮毛也,胃热外蒸故汗出脉缓身不疼。
此大青龙证,麻黄专泄寒实,以开皮毛,窍开卫泄,表泄里解。
3中风而闭实,为外寒伤实,固宜大青龙,当防误诊而误用,而成肾阴之旺,故有真武之法以救逆。
伤寒而闭实,为外寒伤实,固宜大青龙,当防误诊而误用,而成肾阴之旺,故有真武之法以救逆。
总因太阳中风,反脉紧无汗;太阳伤寒,反脉脉缓汗出。
防其治表阳之实,而伤里阴之虚,故立真武之法备用。
太阳三十二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太阳入阳明去路。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也。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以真武汤救之。
1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燥者,俱是伤寒之象,皮毛不开,师反言太阳中风病,此为风泄不开卫闭外强也。
重复一遍,外寒之强,风泄不开之义。
2不汗出者,为芝风外泄而不能,烦燥者,寒实外闭,营卫内郁,故热而烦燥,大青龙麻黄发泻卫寒之实,以开皮毛也窍,杏仁破肺气之格,通达于内外,石膏清卫壅之肺热,桂枝通经解肌,凋和营卫。
3重点变象,“若”脉微弱,此为阴阳俱虚,汗出恶风者,此为风虚能泄表寒也,此不可服大青龙也,犯麻黄之禁忌,误用则亡阳生变。
汗出者,虚风能泄表寒也,恶风者,汗出阳泄表阳虚也(恶风为表虚,也可理解为恶寒,但此恶寒是有汗区别伤寒的无汗恶寒)。
若误服大青龙汤,汗出则亡阳,则生厥逆,筋惕肉润。
厥逆者,脾胃湿寒,手足逆冷;筋惕肉润者,阳泄风动也。
误汗亡阳,此为大逆,以真武汤救之。
附子温阳驱寒,芍药清肝息风。
4本条(若)脉微弱而汗出恶风者,即是黄解防其肾阴之旺之义。
以救误诊误治。
真武汤就是预防误用大青龙而坏病的。
大青龙汤详解-思路方法与注意事项
大青龙汤详解-思路方法与注意事项展开全文大青龙汤是《伤寒杂病论》中辨治寒热夹杂证且以寒为主的重要治病方,只有重视研究方中麻黄与石膏之间的用量比例关系,辨清大青龙汤与“太阳中风”、“脉浮缓”、“无少阴证”、“烦躁”之间的内在相互关系,充分重视服用大青龙汤注意事项与大汗出、厥逆、筋惕肉瞤之间的特殊关系,以及运用大青龙汤的思路与方法等,以此才能学好用活大青龙汤以辨治诸多疑难杂病。
大青龙汤由麻黄去节、六两(18g),桂枝去皮、二两(6g),甘草炙、二两(6g),杏仁去皮尖、四十枚(7g),生姜切、三两(9g),大枣擘、十枚,石膏碎、如鸡子大(48g)所组成。
其用法及注意事项是“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敷之。
一服汗者,停后服。
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主治①太阳伤寒证与里热证相兼,如《伤寒论》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②太阳营卫湿郁证,如《伤寒论》条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痛,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③溢饮夹热证,如《金匮要略》第十二23条:“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结合多年运用大青龙汤治病体会,现将学用大青龙汤的若干问题探讨于次。
1 麻黄与石膏用量比例张仲景设大青龙汤主治表寒里热证,即太阳伤寒证与里热证相兼,运用大青龙汤除了辨证、用方准确外,还必须重视调配麻黄与石膏用量比例,麻黄用量为六两约18g,石膏用量如鸡子大约48g,比例关系是 3: 8。
若石膏用量偏大则直接影响麻黄发汗透达,若麻黄用量偏大则直接影响石膏清热,运用大青龙汤只有按比例调配用量,才能取得最佳治疗效果。
再则,石膏既能制约麻黄发汗太过伤津,又能生津益汗源。
2 大青龙汤与“太阳中风”辨识“太阳中风”的临床意义有二: ①以“风”代风寒之邪侵入;②以“风”代里有阳热之邪,即里热证。
倪海厦讲大青龙汤,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
倪海厦讲大青龙汤,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大青龙汤《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用法与原方用量】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润,此为逆也。
(伤寒论:38)大青龙汤方: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2](擘),石膏如鸡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取微似汗。
汗出多者,温粉粉之。
一服汗者,停后服。
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
大青龙汤:麻黄15克,杏仁15克,桂枝15克,生石膏50—100克,炙甘草15克(心动悸者,可以加大到50克),大枣12枚,生姜15克,7味。
倪海厦:倪海厦:所以过去我们恶心啊,那个孕妇怀孕的时候,妊娠期间的恶心很重,我们讲,要用干姜啊,生姜,嚎,黄色它能够温胃,能够补胃的津液。
红枣呢,它是大枣,也是色黄的,嚎。
它也是能够补胃里的津液。
因为病人胃口没有了,胃口没有我们要让他胃气恢复,胃的蠕动恢复,所以我们用生姜,红枣用在一起。
那我们用麻黄的话,在经方里面,大家如果有兴趣,听众里面,朋友里面,如果有兴趣研究经方的,你会发现到很奇妙,只要用麻黄的时候,就一定配合了杏仁在里面。
为什么?因为杏仁颜色是白的,中医认为色白入肺,所以把肺的津液补足,所以你麻黄一下去的时候,如果没有杏仁的时候,肺里面干枯掉了,嚎肺好像天上的云一样,那肺一干枯掉,万里无云,那热都热死了,辐射线,紫外线什么都进来,那肺里面一定要有津液。
好,所以我们在用麻黄的时候,配合了杏仁在用的时候,比如说,麻黄跟杏仁一定是等量,比如说我们麻黄有两钱,杏仁就用两钱,麻黄用三钱,杏仁就用三钱。
在麻黄、杏仁比例剂量上控制得很好的话,你麻黄用得多,也不会伤到肺的津液,因为和杏仁,一攻一守。
大青龙汤及其医案
大青龙汤及其医案由于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书中对于大青龙汤的临床应用只有三条,又加后世医家对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皆视为竣剂,畏之而不敢用。
因而大青龙汤的应用上的广泛性和临床上的卓效性,鲜为人们所了解。
近几年来(1985年以后),我国出版的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不管是《中医方剂学》,还是《中医内科学》,都没有把大青龙汤当作一大主方,在书中作必要的论述和临床应用的推广。
最多不过是像《方剂学》那样,作为麻黄汤的加味方,附於麻黄汤条后。
关於仲景书中对於大青龙汤的临床应用,现在仅有的三条是:《伤寒论》第38条为“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厥逆。
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又此书第39条为“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中有“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在这里我们略去传统性诸家对《伤寒论》中两条开端所云:“太阳中风,脉浮紧”和“伤寒,脉浮缓”谓之中风见寒脉,伤寒见风脉,随称大青龙汤为治风寒两伤、营卫俱病的无谓之词,而着重研究投与大青龙汤的主证。
显然,脉之浮紧、浮缓,身疼痛与身不疼但重,都不是大青龙汤的主证。
对于外感病来说,从第38条中有发热、恶寒、不汗出、烦躁四项作为主证,则第39条中投用大青龙汤所据脉证,而上述四项,一项未备。
对此不少医家作了许多揣测。
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日本的山田正珍氏和我国的陆渊雷先生,都认为在第39条中投用大青龙汤一定都具备发热、恶寒、不汗出、烦躁四证,文中不载是意在简化文字叙述,或举出药方名则主证可知而略去的。
因此,认为外感病投用大青龙汤的必备主证,山田氏以为:发热、恶寒、不汗出、烦躁四证;而陆渊雷先生独以为:发热、恶寒、不汗出、口渴、烦躁五证,而多口渴一证。
读了大村光明氏的《大青龙汤管见》,此文发表于日本《汉方临床》第24卷第9期叙述了应用大青龙汤(提纯剂)治愈者六例,以驳斥成都中医学院所编的试用教材《伤寒论讲义》中投用大青龙汤时必须具备主要症状的说法。
一日一方——大青龙汤
一日一方——大青龙汤
大青龙汤可以治疗外感风寒表证、兼有发热倾向者,同时也可以治疗肢体浮肿,水肿呈非指凹性的,而且无汗出者。
所以本方具有发汗解表、兼清郁热的作用,还具有消肿止痛的作用。
01
药方组成
石膏15克,麻黄30克,桂枝10克,杏仁5克,生姜15克,大枣3枚,炙甘草10克。
02
药方主治
1. 太阳病,恶寒,发热,脉浮有力,身疼痛,或不痛、但重,不汗出而烦躁者。
2. 溢饮,四肢水肿。
03
药方功用
发汗解表、清热解烦。
04
药方详解
本方麻黄发汗解表,兼能利水消肿;桂枝温阳化气,生姜温胃散水,皆可助麻黄发汗行水。
麻黄、杏仁宣降肺气,通调水道;石膏清泄溢饮郁热;姜、枣、草益气和中,运化水湿。
全方发汗解表,宣通腠理,开鬼门以发越水气;宣畅肺气,调水道以利湿化饮,故亦治溢饮有表证兼里热者。
05
药方应用
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急性风湿性关节炎、急性肾炎等证。
文章内容仅供交流学习使用,请谨遵医嘱。
诚挚说明:图文源于网络,版权及初发权仍归作者所有,如有侵
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中医用大青龙汤治疗高热,慎用太阳病最竣猛的一个方子
中医用大青龙汤治疗高热,慎用太阳病最竣猛的一个方子
先看下大青龙汤原文: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大青龙这个方子古人是很慎重的,如果是真正的大青龙汤证——“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诸证俱备的话,大青龙汤只能吃一剂,汗出即停服,如果继续服用会虚损,严重者元阳欲脱。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这属于营气虚损,即使有热或者烦躁的症状,也是虚阳外浮,若误投以大青龙汤,导致更加虚损,元阳因气分虚极而欲脱,遂致肝风萌动而筋惕肉膶的情况(呈现少阴证)
划重点:大青龙汤用于太阳病内有淤热的一种症候,即外有寒,内有热。
原本是温病治疗的一个常用方,急清燥热以存真阴为先务。
所以张锡纯用以治温病时,常常用大青龙汤的薄荷代桂枝,尤为稳妥。
总之,一定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此方,切记切记。
中医常用方剂:大青龙汤,功效: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中医常用方剂:大青龙汤,功效: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治太阳中风,脉浮紧,身疼痛,发热恶寒,不汗出而烦躁(1)。
又治伤寒脉浮数,身不痛,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2)。
【制法用量】
麻黄去节18克桂枝去皮6克甘草炙6克杏仁去皮尖12克生姜切9克大枣擘10枚石膏碎30克(如鸡子大)
【功效】
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主治】
外感风寒表实兼里有热证。
发热恶寒,寒热俱甚,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苔白薄,脉浮紧者。
【方义】
本方为麻黄汤加石膏、生姜、大枣、治太阳伤寒证而兼有烦躁之里热证。
方中麻黄汤重用麻黄加生姜,辛温发汗,以散表实之邪;石膏辛寒,以清里热;大枣和中,以资汗源。
为表里双解之剂。
方名大青龙者,以其服药后汗出邪去,犹如龙升雨降之象,郁热顿除故名。
【辨证要点】
1.发热恶寒。
2.不汗出而烦躁。
3.舌苔白薄。
4.脉浮紧。
【加减】
1.头痛身疼:加川芎、白芷。
2.口渴甚:加天花。
3.咽痛:加竹叶、芦根、穿心莲、射干、桔梗。
4.咳嗽甚:加桑叶、桔梗、款冬花。
【注意禁忌】
服后大汗出,则不宜再服。
【现代应用】
本方发汗退热,抗菌消炎,增强肺的换气功能。
用于感冒、流感、肺炎、支气管炎、麻疹、风疹、荨麻疹、急性肾炎、结膜炎,关节炎、丹毒、皮肤痒、脑膜炎等。
关注@陳醫師說了解更多中医健康知识,也可咨询相关问题。
中医治疗重在辨证,对症下药,切勿不经辨证套用方剂,详情可咨询中年以上医馆坐诊中医师。
日精录《大青龙汤》
日精录《大青龙汤》《伤寒论》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
大青龙汤方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枚(擘) 石膏如鸡子大(碎)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
汗出多者,温粉粉之。
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一作逆)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遮住大青龙汤的方子,我自己开方的话,分析如下——刻脉:脉浮紧证: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烦躁脉浮紧、不汗出、身疼痛、烦躁,因表不解淤塞而致,麻黄汤主之,而身体又恶寒,加上生姜、大枣,发热,加上生石膏。
合而为: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生姜、大枣、生石膏,也的确是“大青龙汤方”。
《伤寒论》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可知,麻黄汤可治疗太阳伤寒表实证,可以帮助人体发汗、解热、除痛。
而“烦躁”是因为里热法当汗出,而今伤寒表实汗不得出,里热不得外泄。
这时需要赶紧打开毛孔,让热泄出去,同时加上生石膏带走热,烦躁即除。
大青龙汤中麻黄用量为六两,而麻黄汤中用麻黄只有三两,并且大青龙汤中麻黄还配伍桂枝、杏仁、生姜,可知大青龙汤发汗力量峻猛,非一般轻症所能用,患者必有表实证伴恶寒非常严重时才可使用。
后面说“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如果已经脉微,就不能服用大青龙汤,脉微是津液大虚的指证,毕竟大青龙汤还是发汗剂,若再发汗的话,势必更亡津液,就会有“厥逆”,就是四肢冰冷,四逆证了;还会有“筋惕肉瞤”,筋脉和肉都会有瞤动不灵活的反应,这也是津液大虚的反应。
这就是所谓的逆治了。
附一个医案:关于大青龙汤方胡希恕讲大青龙汤,他说他就遇到这么一个人,也听人讲的,他也没看到,这个人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就想起来吃大青龙汤来了,吃了就是大汗亡阳,吃死了,这个出汗出得厉害。
大青龙汤治太阳伤寒无汗兼烦躁
大青龙汤治太阳伤寒无汗兼烦躁大青龙汤(仲景)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
(麻黄六两,桂枝、炙草各三两,杏仁四十枚,石膏鸡子大,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太阳无汗兼烦躁,(烦为阳、为风,躁为阴、为寒。
必太阳证兼烦躁者,方可用之。
以杏、草佐麻黄发表,以姜、枣佐桂枝解肌,石膏质重泻火,气轻亦达肌表。
义取青龙者,龙兴而云升雨降,郁热赖除,烦躁乃解也。
若少阴烦躁,而误服此则逆。
)风寒两解此为良。
(麻黄汤治寒,桂枝汤治风,大青龙小风寒而两解之。
陶节庵曰∶此汤险峻,今人罕用。
)大青龙汤与小青龙汤的区别小青龙汤(<<伤寒论>>)小青龙汤治水气,喘咳痰稀此方宜;干姜麻桂芍药甘,细辛半夏兼五味.大青龙汤(<<伤寒论>>)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躁风寒两解此为良大青龙汤一。
伤寒烦躁:张锡纯医案:曾治一入冬日得伤寒证,胸中异常烦躁。
医者不识大青龙证,竞投以麻黄汤。
服后分毫无汗,胸中烦躁益甚,自觉屋隘莫能容。
诊其脉洪滑而浮,治以大青龙汤加天花粉24克。
服后5分钟,周身汗出如洗,病若失。
(《医学衷中参西录》1957)按语:大青龙证与麻黄证表实虽同,而烦躁一证为麻黄证所不备也,此内有郁热之象,治宜解表同时兼清其里。
麻黄汤有发汗之用而无清里之功,用之不惟不切病情,反增内热,故烦躁益甚,当以大青龙汤发表清里,待龙腾雨降,郁热顿除,则烦躁自解。
二、夏季伤寒余瀛鳖医案:邓某,男。
身体素壮,时值夏今酷热,晚间当门而卧,迎风纳凉,午夜梦酣,渐转凉爽,夜深觉寒而醒,入室裹毯再寝。
俄尔寒热大作,热多寒少,头痛如劈,百节如被杖,壮热无汗,渐至烦躁不安,目赤,口干,气急而喘。
脉洪大而浮紧。
此夏气伤寒已化烦躁之大青龙证,为书大青龙方治之。
生麻黄12克.川桂枝12克,生石膏120克甘草9克,生姜9克,鲜竹叶15克。
服昨方,汗出甚畅,湿及衣被。
约半小时,渐渐汗少,高热已退,诸症爽然若失。
又为处一清理余邪之方,兼通大便,其病果瘥。
【名家医案】大青龙汤
1929年春假,随族人同居由沪至屏风山。
有雷某之子,年20岁,患病甚重。
其父代诉:“初因劳作往返,抵家热甚,遂用井水淋浴,拂晓即发寒热。
年事方壮,不以为意,二天犹不退,虽经治仍日甚一日。
”是时,其妻携扶出室,为之易衣,但病人云冷甚,坚拒去被,语声高亢,欲饮冷茶。
又见患者虽委顿,但面色缘缘正赤,目光炯炯有神,唇局燥焦破裂,上有血迹。
问:“衄乎?”其妻答:“齿鼻均有血,前天才开始,量并不多。
”试令张口,腥热之气喷人,服间亦有血迹,舌质色红,苔灰白干燥。
脉浮数,一息六至以上。
按其胸腹,皮肤干燥,抚之热如炙,腹柔软.遍寻无痛处,脾可触及。
小搜赤热.六天来大便共两次,色黄不黑。
腹诊之顷,时时路缩,口亦为凛。
问:“曾出过汗否?”曰:“病至今日,从未出汗,故乘热给药,希能出些汗把热退去,但吃药后只觉烦热难过,汗则丝毫没有。
”余始以为大青龙汤证。
然患者有衄之一症,是否血热?继思之:舌质不绝,神识不昏,末见斑疹,加以大渴喜冷饮,显然邪尚在气而末入血。
既末入血,则致助之由,仍系《伤寒论》所谓“剧者必顺”者“阳气重。
”乃书案云:热为寒困,欲透末由,愈郁愈炽,阳气重故助。
大渴引饮喜冷,神清舌不绛,未涉营血分,犹可辛温透汗。
盖表之严寒不解,里之炽热不除也,然气热已经弥漫,焦头烂额堪虞,势非略参辛凉不可。
大青龙场主之:麻黄六钱,桂枝二钱,生石膏八钱,杏仁五钱,甘草二钱。
一剂。
书毕,觉病情虽延一周,但正年壮,病机与方药无间,其效可必。
乃嘱其父曰:“服后能得汗,则热亦可随之而退。
”此时舟人催行,遂匆匆告别。
不日束装返沪,亦未及过问其后果。
抵校,将所录脉案就教于陆师渊雷,讵料陆师阅后谓:“病因大青龙汤证,但所用者,究系何方?从药量比例,或可云仿之大青龙,但所列药物则非,称之为麻杏甘石加桂枝,亦可称之为麻黄汤加石膏,诚非驴非马汤。
”余谓;“姜枣在本方非属必要,故舍而未用。
”师对此语,大不为然,曰:“仲景方不特药量之比严谨之至,即一药之取舍,效若天渊,《伤寒论》中此类例证,不胜枚举。
刘渡舟(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
刘渡舟(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36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汤方一甘二桂三两麻七十杏仁朱雀窝无汗而喘头身痛温服不须把粥喝先煮麻黄九升水减去二升去上沫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用八合麻黄三两,去节桂技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汤去皮尖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这一条论述太阳伤寒表实证的证治。
应与第3条的”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互参。
这一条提出了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气喘等八个证候。
因为它们是伤寒病的典型临床表现,又用麻黄汤治疗,所以被称为”伤寒八证”或”麻黄八证”。
对这八证进行概括的话,可分为诸痛、寒热与无汗而喘三组。
中风是风邪伤卫,伤人较浅。
伤寒则为寒邪伤营,伤人较深。
寒性凛冽,可由卫透营,既外闭卫阳,又内伤营血。
寒性凝滞、收引,主痛。
寒邪袭表,营血运行不畅,经脉筋肉拘紧,故见诸痛证。
头痛为”头项强痛”的省文,与身疼、骨节疼痛不同,应当分别辨析。
头项、腰脊是太阳经脉循行之处,寒伤太阳,经输不利,故头项强痛,腰脊疼痛。
正如《灵枢经〃经脉》所说:”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
”筋主束骨而利机关,太阳”主筋所生病”,故太阳感寒则身疼,骨节疼痛。
”恶风”是恶寒的互辞,与第3条合参,可知为伤寒的必见证。
因寒为阴邪,最易伤人阳气,卫阳被伤以后就会出现恶寒。
寒主收引闭敛,可闭塞全身毛窍腠理,故见无汗。
卫阳之气被寒邪闭郁,不得宣泄,故见发热。
肺合皮毛而主表,表闭无汗,影响肺气的宣发,故作喘。
“无汗而喘”既提出了两个单独的证候,同时也揭示了无汗与喘的因果关系。
一旦汗出表解,肺气恢复宣降功能,喘自然也就好了。
同时,”无汗而喘”也便于和肺热的”汗出而喘”作鉴别。
《伤寒论》038条:大青龙汤
《伤寒论》038条:大青龙汤原创守一同道伤寒经方0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大青龙汤方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擘)石膏(如鸡子大,碎)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
汗出多者,温粉粉之。
一服汗者,停后服。
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大青龙汤可谓是千古名方,中华民族几千年中遇到的大大小小几百次瘟疫,都可以看到大青龙汤的身影。
包括这次新冠,有效率90%以上的清肺排毒汤,我们依然发现了大青龙汤的影子。
从清肺排毒汤的组成中我们可以看到,与大青龙汤只差了一味大枣。
大枣是建中补津液的,我们看清肺排毒汤中有山药,作用是相似的。
倪海厦老师曾说,大青龙汤是我国千年来专门用来治疗瘟疫之类的传染病时所使用的最有效处方,近来发生所谓的禽流感,就是大青龙汤证,民众一旦发现得到此病而当你们当地的西医与中医都宣布无法治疗时,大家就可以使用此方来保命。
清肺排毒汤有大青龙汤来打底,疗效如此显著也就不足为奇了。
要理解大青龙汤的方义,没有点经方基础还是比较难的。
前面37条我们已经逐条详细讲述,如果都认真学习完,那么下面我们理解大青龙汤应该不难。
太阳中风太阳中风,我们前面讲过,脑子里第一时间要想到津液虚了,而且是肠胃里的津液虚了。
很多人理解桂枝汤和麻黄汤的区别就是有汗还是无汗,但更深层次的原理,在于肠胃的津液有没有虚。
津液虚,才是中风二字要表达的最根本意义。
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这几个症状,指向麻黄汤证。
津液虚的同时,又出现麻黄汤证,我们可以想到有桂枝麻黄各半汤或者葛根汤。
这个时候又多了一个烦躁,内有热,于是加了石膏。
胡希恕讲伤寒(38):大青龙汤
胡希恕讲伤寒(38):大青龙汤胡希恕讲伤寒(38):大青龙汤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大青龙汤主之。
这个方子就是麻黄汤越婢汤合方,麻黄、桂枝、甘草、杏仁是麻黄汤,越婢汤是甘草、生姜、大枣、石膏、麻黄。
越婢汤是金匮的方剂,治风水,就是人有水气,水气者就是浮肿,同时有外感,古人叫风水,风水也是风邪。
越婢汤的主治是身热不断汗出。
越婢汤应该不断汗出,由于这个病又有麻黄汤证,麻黄汤证是表实无汗,由于表实无汗而汗不得出,越婢汤是治热的,你看它是大量用石膏,他就有里热,所以身热不断汗出。
由于这个表实,汗不得出,热不得外越,所以这个人特别发烦而且躁,是这么个意思。
所以大青龙汤证,搁个太阳中风,那么他这个证候,确实是一个麻黄汤证,但麻黄汤证又不说无汗,他写个”不汗出“,又多个”烦躁“,这个”烦躁“是石膏证。
这一段我们可以看出问题,中风与伤寒就主要是一个汗出汗不出,出了汗,脉也不浮紧了,身上疼痛也轻了。
要是不汗出呢?不但脉紧,而且身上必疼痛。
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关键就在一个汗出一个不汗出。
要是一个麻黄汤证,只是无汗他不烦躁,烦躁就是里头有热。
他这一段为有别于麻黄汤证,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还是无汗,这个不是麻黄汤证嘛,用麻黄汤就错了,所以他在这个无汗与不汗出,在文字上有所区别,搁个太阳中风,这里头的语义相当地深沉。
一方面告诉你分析方剂,越婢汤就是治风的,可是越婢汤汗出,麻黄汤表实无汗,所以这个汗他叫不汗出,汗不得出,而且还发烦躁,热不得外越,往上攻冲头脑就发烦躁,他是这个意思。
所以这个不是真正中风,你看他后头就说了,他也怕你误会到中风,“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脉浮微弱,那是真正的中风证,咱们头前讲的中风,阳浮而阴弱嘛,脉浮于外而弱于内,汗出。
真正的中风病用这个可不行,他怕你真认为是中风证,用大青龙汤那就不对了,千万不能给吃大青龙汤,“服之则厥逆”。
一剂即愈之发热良方:大青龙汤
一剂即愈之发热良方:大青龙汤导读“中医看病,还是要具体情况来具体分析,绝对不能有定势思维,不能让那些条条框框把我们的脑袋禁锢住。
”大柴胡汤芩大黄,枳芍半夏枣生姜,少阳阳明合为病,和解攻里效无双。
我说说对大青龙汤治疗发热的体会。
我用大青龙汤治疗过好几例发热病人了,原文说:“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就是“烦躁”两个字不太好把握,这个“烦躁”呢,我是从儿子身上体会出来的。
儿子五岁的时候,一年夏天因为加班,孩子没有管,就跟着我去上班。
办公室里面开着很大的空调,夏天又吃了很多的冷饮。
小孩子在房间呆不住啊,就和同事的孩子一起到楼下去玩,中午在大太阳底下踢球,出了满头大汗,然后跑回房间,趁我们一不留意,他们就跑到空调下面,背对着空调直吹。
结果两个孩子,一个是我家儿子,另一个是我同事的儿子,两个人差不多大小,同时发高烧。
看他的舌头都是通红通红的,所以觉得应该从热症的角度去考虑,银翘散、小柴胡加石膏汤等用了好几个寒性方子,一点不灵,结果到一个礼拜的时候体温仍然不退,天天39度、40度,并发现他心律不规则了。
有点担心了,就跟儿子说:看来中医不灵了,要去找西医了。
然后就去了西医院,查了血象、心电图都没有问题,开了一瓶西药就回家了,结果服了两天后也不管用。
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反复想儿子的问题,我发现:儿子平时喜欢肉食,火力壮,比较贪凉,洗澡水用的比我们的冷,而这几天会说:洗澡水怎么这么冷?这不就是恶寒吗?孩子小,直接问问不出怕冷不怕冷。
另外发现:他平时喜欢喝饮料,我们一般会控制他喝的量,这几天看他生病,也没好好吃东西,觉得可怜,于是就老主动递饮料给他喝,结果他说了一句:你们不要再说话了好不好!哦,我突然想明白了,这不就是“烦躁”吗!是大青龙汤证啊!半夜想明白以后,马上爬起来,配了一剂类大青龙汤(因为家里没有石膏了,就用了10克黄芩代替了,其他药的剂量是:生麻黄5克,桂枝5克,杏仁10克,炙甘草5克,生姜5片,红枣4枚),给他熬好,喝下去。
【伤寒论方证整理】太阳病篇:小青龙汤(辅行诀:大青龙汤)
【伤寒论方证整理】太阳病篇:小青龙汤(辅行诀:大青龙汤)条文组成及用法: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40)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41)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
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治天行病,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喘咳不已者方。
(辅行诀,大青龙汤)【组成与用法】麻黄三两(去节),芍药三两,细辛三两,干姜三两,甘草三两(炙),桂枝三两(去皮),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归经:太阳。
原文条文总结:一、症候群: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咳喘,呕逆,痰多稀白,或口渴,或下利,或有噎塞感,或小便不利、少腹满,舌苔薄白,脉浮或弦紧。
二、症候分析:本病为外感风寒,内兼水饮。
恶寒发热、头痛无汗为风寒外束之征。
患者素有水饮内停,又与风寒相搏,壅塞于肺,肺失清肃,则咳嗽喘息、痰多稀白。
水饮聚于胃,中焦升降失职,胃气上逆则呕,这是主要证候。
三、治疗方法:外解风寒,内散水饮。
方剂扩展使用方法:一、辨证要点:症状:本方以外感风寒出现咳嗽频作、时时咳出白色泡沫样痰、喘鸣、呼吸困难等痰饮证,或胁下有水饮(悬饮),或水饮溢于四肢。
脉象:浮、弱、数等均可以是小青龙汤脉象。
体征:后背寒冷,唾液过多等。
二、单方加减治疗疾病范畴:1.内科病:呼吸系统疾病(急、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喘息型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小叶性肺炎,创伤性胸腔积液,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肺癌),食道癌或胃癌(有噎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泌尿系统疾病(急性肾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泌尿系感染,)关节炎,水肿等。
大青龙汤的功能主治与用量
大青龙汤的功能主治与用量功能主治大青龙汤是一种中药方剂,以其独特的功效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下面是大青龙汤的功能主治:1.清热解毒:大青龙汤主要成分有辛凉的草药,如黄芩、黄连等,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有效降低体内炎症反应,促进毒素的排除。
2.解表散寒:大青龙汤的草药成分有辛散发散的特点,可以促使体内的寒邪外出,缓解感冒、发热等寒性疾病的症状。
3.利湿利尿:大青龙汤中含有祛湿的药材,如半夏、茯苓等,能够促进体内湿气的排除,减轻水肿、尿频等症状。
4.调理胃肠:大青龙汤的组成中有一些补益胃肠的草药,如枳壳、陈皮等,能够帮助消化系统功能调理,改善胃肠不适症状。
用量大青龙汤的用量需要根据具体的病情和个体差异而定,一般建议在中医医师指导下进行使用。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大青龙汤的用量指导:1.成人通常是一副药材,煎汤后,一次服用完毕。
2.儿童的用量需要根据体重和年龄确定,一般需要儿科医师的指导。
3.外用大青龙汤的用量一般要少于内服用量,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涂抹范围和频率。
注意: 1. 在使用大青龙汤时,应遵循医师的用药建议,不得自行增减剂量,以免影响疗效或产生不良反应。
2. 如果出现过敏或不适症状,应及时告知医师,并停止使用大青龙汤。
附注大青龙汤是一种具有较好药效的中药方剂,但仍应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使用。
文章中提到的功能主治是根据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总结而来,但并不代表每个人使用后都会出现相同的效果。
因此,在使用药物前,请咨询医生以获取更准确的用法和用量指导。
大青龙汤作为传统中医药方剂,需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规范进行配方和加工,以确保其药效和安全性。
另外,如需长期使用或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应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风险和副作用。
最后,大青龙汤作为草药方剂,在购买和使用过程中,应选择正规渠道,并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以保障用药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经方学习——大青龙汤
经方学习——大青龙汤
古代伤寒病的发汗峻方,适用于以发热、无汗、烦躁为特征的发热性疾病以及皮肤病等。
【经典配方】生麻黄,桂枝,炙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生石膏。
【经典方证】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
(38)
【体质要求】大多是体格强健的中青年,
肌肉发达,面部有轻度浮肿貌。
发热恶寒,身疼痛,皮肤发热发烫,而按之往往干燥而无汗;烦躁;脉轻按即得,按之有力,心肺功能较好。
【适用疾病】病毒性感冒、肺炎、皮肤病、汗腺闭塞症、白癜风、空调病等。
【加减法】便秘腹胀,加大黄;咽喉疼痛充血,加连翘。
【注意事项】《伤寒论》提示:“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潤,此为逆也。
”(38)年老体弱、产妇、久病大病患者,或心功能不全者,失眠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肺结核低热者,均不宜使用。
误服大青龙汤导致的心悸、多汗、虚脱等,可使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或玉屏风散救治,或饮用甘草红枣生姜红糖浓汤。
倪海厦详细解读大小青龙汤
倪海厦详细解读大小青龙汤上一篇重点总结了倪海厦和李可两位经方家对应用大小青龙治疗流感的经验总结,今天继续学习倪海厦对大青龙汤的详细分析。
倪海厦解读大青龙头汤伤寒论原文「太阳伤寒」,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 「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润,此为逆也。
麻黄又名「青龙」,大青龙汤,实际就是麻黄汤的变证。
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这些都是「麻黄汤证」,而烦躁,就改成「大青龙汤」了,就是麻黄汤里面加了生姜、大枣、石膏。
感冒的时候,身体会痛的,马上要想到麻黄汤,而多了生姜、大枣、石膏就是为了「烦躁」,烦躁的症状就是代表「邪」已经化热了。
如果刚开始是麻黄汤证,病人不会烦躁,病人会很冷发抖,等到得了「麻黄汤」一两星期,他可能证就变掉了,变到比「麻黄汤」还要深的地方,肺的津液丧失,肺太热了,已经转成肺炎了,所以用石膏,石膏性甘寒清凉润肺,能去肺热、降逆,把肺热往下导,因为病人本身体能已经很虚,加生姜、大枣把肠胃的津液补一下。
「麻黄汤」里面,麻黄用三钱,「大青龙汤」的时候、肺热高的时候,麻黄用到六钱,因为有石膏在里面,所以麻黄可以用到六钱,六钱,因为是分三次服用,每次只用到两钱。
麻黄和石膏组在一起的时候,石膏会收敛麻黄,不让麻黄发汗, 会把热往下导。
为什么吃麻黄,有的流汗,有的小便出来?张仲景的意思,「大青龙汤」里面一半的麻黄和杏仁走表,如果没有增加麻黄的重量,麻黄和石膏走里,杏仁不能发表,表就解不掉了,所以麻黄一半和石膏往下走,一半和杏仁走表,脑里面的病毒从小便排出去。
像「越婢汤」,里面用麻黄石膏,不用杏仁,吃了「越婢汤」小便一大堆,不是发汗,所以「桂枝二越婢一汤」的时候,取小便,因此「越婢汤」是伤寒论里面第一个水肿的方子,所以最初的水肿,用的是「桂枝二越婢一汤」。
而「麻黄桂枝各半汤」的时候,是要让病人微微发汗,而不要发太多,所以病人平常一定有身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阳病大青龙汤
方?名:大青龙汤(发表之剂)
总?结:风寒两解
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石膏、生姜、大枣?
*主?治:
1.治太阳中风,脉浮紧,身疼痛,发热恶寒,不汗出而烦躁。
2.又治伤寒脉浮数,身不痛,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
归?经:足太阳药
*方?义:
(1)成氏曰:「桂枝主中风,麻黄主伤寒。
今风寒两伤,欲以桂枝解肌驱风,而不能巳其寒;欲以麻黄发汗散寒,而不能去其风,仲景所以处青龙而两解也。
(2)麻黄甘温,桂枝辛热。
寒伤营,以甘缓之;风伤?,以辛
散之。
故以麻黄为君,桂枝为臣。
甘草甘平,杏仁甘苦,佐麻黄以发表。
大枣甘温,生姜辛温,佐桂枝以解肌。
(3)营卫阴阳俱伤,则非轻剂所能独解,必须重轻之剂同散之,乃得阴阳之邪俱已,营?俱和。
石膏辛甘微寒,质重而又专达肌表为使也。
*煎服法:
先煮麻黄去沫,内诸药,煎一服,汗者止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