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 高等有机合成-陈悦Week 7 Monday

合集下载

南开大学有机化学课后答案第五章

南开大学有机化学课后答案第五章

(5)
CH3
(6)
H2C CH2 CH2 H2C CH2 CH2 CH 双环[2.2.2]辛烷 bicycle[2.2.2]octane
5
3-甲基环已烯 3-methylcyclohexene
3、写出下列化合物的最稳定的构象: (1)反-1-乙基-3-叔丁基环已烷
(CH3)3C CH2CH3
(2)顺-4-异丙基氯代环已烷
习题与解答
1
1、试写出下列化合物的结构式:
(1)1-氯双环[2.2.2]辛烷 (2)环戊基乙炔
C ≡ CH
Cl
(3)反-1,3-二氯环丁烷
Cl
Cl
2
(4)1-isopropyl-4-methyl-bi-cyclo[3.1.0]hex-2-ene CH3
CH3-CH-CH3 (5) 3-methylcyclopentene (6) bicycle[3.2.1]octane
O C
+ C O
=
H O H O
=
O
O
=
=
12
5.试说明下列反应结果(*表示13C)
Br

* NBS
*
+
* Br
+ Br
*
NBS在光或引发剂(如过氧化苯甲酰)作用下,在惰 性溶剂(如CCl4)中。首先是NBS与反应体系中存在极少 量的HBr作用,产生少量的溴,再按如下过程发生反应:
O NBr + HBr O O
Br
C. CH2= CHCH2CH3 或 CH3CH = CHCH3
18
(1)
CH3
(A)
+ Br2/CCl4
Br

化学专业课程信息-南开大学化学学院

化学专业课程信息-南开大学化学学院

化学专业课程信息-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化学专业课程信息课程类型:院系公共必修课-B类课程名称学分数课程类型有机化学2-1 2 B有机化学主要讲授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合成、性能、反应机理。

通过对有机化学课程的学习,可使同学掌握对已知或未知化合物的分析方法,在结构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合成路线,研究反应机理,研究合成得到的有机化合物的新性能,并将其应用于实际。

课程名称学分数课程类型有机化学2-2 4 B通过《有机化学》课程的学习,同学应掌握有机化学反应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掌握重要的反应机理、掌握电子效应并能预测反应的活性和方向性、设计合成新化合物、分析未知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能。

课程名称学分数课程类型结构化学 3 B课程内容的两大核心内容—电子结构和空间结构,是化学学科的学生在更深层次理解化学本质的阶梯,在化学课程结构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本课程的学习中,不仅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结构化学的基本知识,而且要求学生能深刻理解“性质反映结构,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基本原理,使学生从更高水平上理解各种化学的现象。

课程名称学分数课程类型物理化学2-1 3.5 B物理化学是研究所有物质体系的化学行为的原理、规律和方法的学科,是化学以及在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变化的其他学科领域的理论基础。

本课程用物理的理论和实验方法解决化学中的问题,通过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化学理论水平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名称学分数课程类型物理化学2-2 2.5 B物理化学是研究所有物质体系的化学行为的原理、规律和方法的学科,是化学以及在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变化的其他学科领域的理论基础。

本课程用物理的理论和实验方法解决化学中的问题,通过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化学理论水平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名称学分数课程类型课程名称学分数课程类型物理化学实验2 B2-2《物理化学实验》培养学生掌握物理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学会设计实验,选择和使用仪器;培养学生正确地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和处理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提高对物理化学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

经典:南开大学有机化学课件第十六章-羧酸衍生物涉及碳负离子的反应在合成中的应用

经典:南开大学有机化学课件第十六章-羧酸衍生物涉及碳负离子的反应在合成中的应用

pka=16
OO
O
*2 CH3CCH2CCH3 的酸性比 CH3CCH3 强。
O
H O 的酸性与一元酮差不多。
H
O
O
O
O
O
O
*3 羰基的-H是十分活泼的。
O C3HH +
O
O
C3H D
C3H
NaO DD D
D 2O
3
(2) 酮式、烯醇式的互变异构
O
1
2
酸或碱
C3H CC H 2 H
4
OH
C3H CC H 2
C O 2 Et
33
二、 乙酰乙酸乙酯的α-烷基化、 α-酰基化
C2H5ONa -C2H5OH
OO CH3CCHCO 2HC 5
Na+ CH3I
3
*1 实验证明:酮式、烯醇式都是存在的。 *2 由键能数据可以判断,破坏酮式需要更多的能量。
1 + 2 = 791kJ / mol 4 + 3 = 728kJ / mol
4
乙酰乙酸乙酯碳负离子可以写出三个共振式
OO CH 3CC2H CO 2H 5 C+NaO H C2H 5O H
OO
O - O
41oC/2.66bar
32oC/2.66bar
mp -39oC
CH OC2H5
O
O
H
5
*3 在一般情况下,烯醇式在平衡体系中的含量是比较少的, 但随着-H活性 的增强,烯醇式也可能成为平衡体系中 的主要存在形式。
烯醇式含量
O CH3CCH3
1.5 10-4
OO C2H5OC2C CH O2H C 5
O

南开大学 高等有机合成-陈悦Week 1-Thu

南开大学 高等有机合成-陈悦Week 1-Thu

2.
3.
4.
1.2.6. Control of Enantioselectivity in Alkylation Reactions
1.2.6. Control of Enantioselectivity in Alkylation Reactions
1.2.6. Control of Enantioselectivity in Alkylation Reactions
Enolate Formation in Acyclic Systems 2.
Chelated
S diastereomer formed O
Me OPMB H H Me Me H Li OCOCH3
Not Chelated
R diastereomer formed O
Me OPMB H Me Me OCOCH3
1.2.6. Control of Enantioselectivity in Alkylation Reactions Oxazolidinones
N-acyl derivatives
1.2.6. Control of Enantioselectivity in Alkylation Reactions Other chiral auxiliary 1.
2.
3.
4.
Examples
Generation of azaallyl anions
Isomers
anti Formation of the less substituted isomer as the thermodynamic composition
Stereochemistry
O Me Me3C
O CD3

南开大学有机化学考研历年分数线报录比及导师信息

南开大学有机化学考研历年分数线报录比及导师信息

南开大学有机化学考研历年分数线报录比及导师信息 南开大学有机化学考研分数线报录比信息是所有准备报考这个专业的同学都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学校官方不会直接给出历年的考研报名录取比例信息,考生也很难查到。

我们常说的考研报录比就是收益报名参加学校研究生考试的同学人数与最终录取同学人数的比值,有了这个数据,再结合学校的考研分数线,我们就可以大概看出这个学校专业的竞争激烈程度。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南开大学有机化学考研分数线报录比及导师信息。

以下关于南开大学有机化学考研分数线报录比及导师信息摘自《南开大学有机化学考研红宝书》,这套考研资料是由天津考研网组织多名一线大学老师及过去几年在南开大学有机化学研究生初试中专业课取得高分的考生共同编写及整理的一套复习资料。

南开大学有机化学考研招生专业目录研究方向 考试科目01金属有机化学02物理有机化学03元素有机化学04天然有机化学05有机合成06有机分析07功能有机分子化学 08生物有机化学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2数学二或724综合化学(化学学院)④827有机化学南开大学有机化学考研复试分数线2014年2015年2016年政治、英语 50 50 50数学、专业课 90 90 80总分 330 340 320南开大学有机化学专业考研复试分数线是一般是参考学校统一划定的工学分数线,这个分数线需要照顾到学科所有招生专业,也是考生进入复试的一个最基本的资格,最终录取的分数线可能与这个进入复试的分数线有比较大的差距。

南开大学有机化学考研报录比信息2011年 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报考人数 354 298 269 289 254录取人数 73 72 75 68 42在大家已经了解了南开大学有机化学专业考研分数线和历年的报录比信息之后,对这个专业的报考难度和竞争激烈程度,相信大家已经心中有数了。

当然,分数线和报名录取比例也只是一个相对的数据,有勇气报考南开大学的同学,相信实力也都不容小觑。

识别三唑类农药的片段印迹聚合物的合成及在固相萃取中的应用

识别三唑类农药的片段印迹聚合物的合成及在固相萃取中的应用

Vo.l30高等学校化学学报No.11 2009年11月 CHEM I CAL J OURNAL OF CH I NESE UN I VERSI T I E S 2159~2164识别三唑类农药的片段印迹聚合物的合成及在固相萃取中的应用彭 畅,刘维娟,张春涛,张 玲,张智超(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市农药科学重点实验室,天津300071)摘要 采用片段印迹技术,合成了一系列对7种三唑类农药(三唑酮、烯唑醇、多效唑、烯效唑、戊唑醇、三唑醇和双苯三唑醇)具有识别能力的聚合物.振荡平衡吸附实验表明,以邻硝基苯酚为模板的聚合物(M1)对上述7种农药具有最佳的选择性吸附性能.根据分析物结构对片段印迹聚合物吸附能力的影响,提出了片段印迹聚合物的识别机理:三唑类化合物的分子片段末端苯环进入片段印迹聚合物的孔穴中,同时其羟基与聚合物孔穴外的功能单体4 乙烯基吡啶上的氮原子形成氢键,二者的协同作用实现对目标分子的选择性识别,其中分析物末端苯环和聚合物孔穴的匹配是影响片段聚合物识别能力的主要因素.将基质固相分散(M SPD)与以M1为吸附剂的分子印迹固相萃取(M ISPE)联用,用于土壤样品的前处理.在3种添加水平下,各分析物的回收率均为75%~102%,相对标准偏差为3%~9%(n=5),方法检出限(信噪比等于3)0 9~15 g/kg.表明该分析方法结合了M SPD的快速提取和M ISPE的高选择性的特点.关键词 片段印迹;三唑类农药;识别机理;分子印迹固相萃取;基质固相分散中图分类号 O6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1 0790(2009)11 2159 06三唑酮、烯唑醇、多效唑、烯效唑、戊唑醇、三唑醇和双苯三唑醇是一类在农业上广泛使用的杀菌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其结构见图1).研究一种简单快速、高选择性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对上述农药残留检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的第一个目标是寻找一个合适的替代模板,合成对上述7种三唑类农药分子具有识别能力的片段印迹聚合物.分子印迹聚合物(M I P)常存在模板泄漏问题,影响结果的准确性.用替代模板可解决这一问题,原因在于后续的色谱分析可将泄漏的模板分子与目标化合物分开[1].替代模板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目标分子的结构类似物[2~4];另一种是目标分子的某一片段.以目标分子的片段为模板合成印迹聚合物的方法称为片段印迹技术[5~10].上述7种三唑类农药分子均具有一个取代苯环,因此,本研究尝试采用片段印迹技术,选择一系列苯的衍生物作为替代模板合成聚合物,并研究其对三唑类化合物的识别机理.其中以邻硝基苯酚为替代模板的片段印迹聚合物(M1)对上述7种农药具有最佳的选择性吸附性能.F i g.1 Stru ctures of triazoles收稿日期:2009 04 1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20375018)资助.联系人简介:张智超,男,博士,教授,主要从事痕量有机分析研究.E m ai:l zcz hang@nanka.i 张 玲,女,实验师,主要从事农药残留研究.E m ai:l z h angli ng@nanka.i 2160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V o.l30本研究的第二个目标是建立基质固相分散(M SPD)与分子印迹固相萃取(M I SPE)联用用于三唑类农药多残留同时测定的分析方法.M SPD将提取与净化一步完成,不需要昂贵的仪器,具有操作简单和分析时间短等优点[11,12],但由于所用的分散剂不具有选择性,因而在色谱分析前M SPD提取液往往还需进一步净化[13,14];M ISPE具有高选择性和净化能力强等特点.二者的联用可将M SPD的快速提取和M I SPE的高选择性的特点结合起来[13].本文研究将MSPD与以M1为吸附剂的M I SPE联用,用于提取土壤中的三唑类农药,回收率高,净化效果明显.1 实验部分1.1 试 剂4 乙烯基吡啶(4 VP)和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DMA,分析纯,A lfa A esar公司),使用前经减压蒸馏以除去阻聚剂;偶氮二异丁腈(A I B N)(化学纯,上海试四赫维化工有限公司),使用前经甲醇重结晶;三唑酮(T riadi m efon)、烯唑醇(D iniconazole)、多效唑(Paclobutrazo l)、烯效唑(Uniconazole)、戊唑醇(Tebuconazole)、三唑醇(Triad i m eno l)和双苯三唑醇(B itertano l)(纯度均大于95%,江苏剑牌农药化工有限公司),使用前经甲醇重结晶;2,4 二甲基 6 硝基苯酚、3,4 二甲基 2,6 二硝基苯酚和2,4 二硝基苯酚(纯度均大于99%,南开大学元素所合成室);苯酚、硝基苯、邻硝基苯酚、间硝基苯酚、对硝基苯酚、邻氯苯酚和对氯苯酚(分析纯,天津市北方天医化学试剂厂);正己烷、石油醚(60~90 )、甲苯、二氯甲烷、乙酸乙酯和丙酮(分析纯,天津市北方天医化学试剂厂),使用前经重蒸处理;甲醇(色谱醇,天津市彪仕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冰醋酸(分析纯,天津市北方天医化学试剂厂);无水硫酸钠(分析纯,天津市北方天医化学试剂厂)和柱层层析硅胶(165~245 m,青岛海洋化工厂分厂),在500 下烘烤3h,保存在干燥器中.1.2 气相色谱条件Ag ilent6890N型气相色谱仪,配以微电子捕获检测器和自动进样器.H P 5毛细管柱,30m0 32 mm0 25 m;载气和补充气均为高纯氮气(纯度99 999%),流速分别为1 1和60m L/m i n;分流进样,分流比1!10,进样量1 0 L;进样口和检测器温度分别为235和310 ;柱箱升温程序:初始温度150 ,以10 /m i n的升温速率升至230 ,保持4m i n,再以30 /m in的升温速率升至275 ,保持5m i n.用外标法定量.1.3 聚合物的合成取0 5mmo l模板、2 0mm o l4 VP和1 80mL正己烷置于试管(15c m13mm.i d.)中,混合均匀,在4 下预聚合1h.加入10mm o lED MA和40 0m g A I BN,超声5m i n,在冰水浴中通氮气4m i n,密封试管,于60 恒温水浴中聚合24h.将得到的聚合物碾磨,过筛,收集38~165 m之间的颗粒.用甲醇/醋酸(体积比4!1)混合溶液提取模板至无明显检出.合成各聚合物时所采用的模板列于表1.非印迹聚合物(N I P)的合成除不加模板外,其它步骤均与上述方法相同.T ab le1 T e m plates used for the preparation of po l y m ersPol y m er Te m p l ate Poly m er Te m plateM12 N itrophen ol M74 Ch l oroph enolM22,4 D i m et hy l 6 n itropheno l M83 N itrophenolM33,4 D i m et hy l 2,6 d i n itropheno l M94 N itrophenolM42,4 D i n itropheno l M10Ph enolM5N itroben z en e M11Tol uen eM62 Ch lorophenol M12T ri adi m efon1.4 振荡平衡吸附评价称取20 0m g聚合物,加入2 00m L三唑酮等7种三唑类农药的正己烷混合标准溶液(各分析物浓度均为0 0200mm o l/L),振荡5h,静置过夜,取上清液,用气相色谱(GC)检测.每个吸附实验重复3次.将初始溶液中目标组分的量减去结合后溶液中该组分的量即可得出各化合物在聚合物上的吸附量.吸附量与初始溶液中目标组分的量的比值即为吸附率,它可表征聚合物的吸附性能的大小.印迹聚合物与相应的非印迹聚合物的吸附率差别越大,表明印迹聚合物的印迹效果越明显.1.5 M S PD 与M ISPE 联用称取20 0g 空白土壤置于研钵中,加入1 00mL 上述7种农药的丙酮混合标准溶液,再加入丙酮(约20mL)使土壤浸没在其中,搅拌后置于通风橱中,过夜,至溶剂挥发干.加入16 0g 硅胶和8 0mL 水,研磨均匀.在层析柱下端放小块脱脂棉,依次填入5 0g 无水硫酸钠和上述研磨混合物,加盖滤纸,敲实.用30 0m L 乙酸乙酯加压淋洗层析柱.收集洗脱液,旋蒸浓缩至近干后再用氮气吹干,用5 0mL 石油醚超声溶解,待M ISPE 净化.M ISPE 柱(500m g M 1)上样前依次用甲醇/醋酸(体积比4!1)、丙酮、石油醚各5 0mL 条件化.将上述M SPD 提取液上样,用20 0m L 石油醚/二氯甲烷(体积比50!1)淋洗.用8 0mL 乙酸乙酯洗脱,收集洗脱液,用氮气吹干,加入1 00mL 正己烷超声溶解,待GC 检测.2 结果与讨论2.1 聚合物的识别机理一系列苯的衍生物作为替代模板合成片段印迹聚合物的吸附率实验结果(如表2)表明,所有片段印迹聚合物(M 1~M 11)均对各分析物具有一定的吸附识别能力,其中以邻硝基苯酚为模板的聚合物(M 1)具有最佳的选择性吸附性能.Tab le 2 Ad sorption capac ity ofM I P s and N I P to tr i azo l es *Pol y m er Adsorpti on capaci ty(%)T ri ad i m ef onDinicon azol ePaclobutrazolUn i conazoleTebucon azoleTri adi m en olB itertanol M 160747581848689M 254686977818385M 348606372767982M 441475261647071M 534353648575862M 628303245545660M 720222332434349M 822182835335040M 918142327294335M 1017142327294335M 118 08 01417182825M 1231243541445748NIP 5 06 06 07 08 0109 0*Rel ati ve standard devi ati ons w ere all bet w een 1%and 5%(n =3).为了研究片段印迹聚合物对三唑类化合物的识别机理,合成了以目标分子三唑酮为模板的聚合物(M 12).由表2可知,各分析物在M 12上的吸附率顺序为:三唑醇>双苯三唑醇>戊唑醇>烯效唑>多效唑>三唑酮>烯唑醇.三唑醇与三唑酮结构最相似,且含有的羟基可与功能单体4 VP 上的氮原子形成氢键,故其在M 12上的吸附率最大.烯唑醇虽也含有羟基,但其结构与三唑酮相差较大,与M 12中的孔穴不匹配,故其吸附率最低.这与通常的M I P 的识别机理一致,即M I P 之所以能选择性地识别模板分子及其结构类似物,是因为其具有大小、形状和官能团位置与模板分子相匹配的孔穴[15].片段印迹聚合物对三唑类化合物的识别机理与M 12的不同.以片段印迹聚合物M 1为例,各分析物在M 1上的吸附率顺序为:双苯三唑醇>三唑醇>戊唑醇>烯效唑>多效唑∀烯唑醇>三唑酮.首先,考察三唑类化合物末端的苯环对M 1选择性吸附的影响.双苯三唑醇末端的苯环上无取代基,空间位阻最小,最容易进入孔穴,其吸附率最大;戊唑醇、三唑醇和烯效唑末端的苯环上均有一个氯原子取代基,故三者吸附率比双苯三唑醇低,但烯效唑末端的苯环与双键相连,形成一共轭体系,不易转动,空间位阻增大,其吸附率又比前两者略低;多效唑与烯唑醇吸附率相似,均比前四者低,主要是因为多效唑与烯唑醇末端的苯环上含有2个氯原子取代基,空间位阻较单个氯原子取代大.另外,考察三唑类化合物中羟基对M 1选择性吸附的影响.三唑酮末端的苯环上只有一个氯原子取代基,也容2161N o .11彭 畅等:识别三唑类农药的片段印迹聚合物的合成及在固相萃取中的应用易进入M 1的孔穴,但由于三唑酮不含羟基,与功能单体4 VP 不能形成氢键,故其吸附率最低.根据上述两方面的分析,推测M 1对三唑类化合物的识别机理如图2所示.目标分子的片段,即末端苯环进入M 1的孔穴中,同时目标分子上处于孔穴外的羟基与孔穴外的功能单体4 VP 上的氮原子形成氢键,二者协同作用,实现对目标分子的选择性识别.实验结果(表2)还显示,三唑酮虽不含羟基,不能和孔穴外的功能单体4 VP 上的氮原子形成氢键,但它在各片段印迹聚合物上的吸附率(60%)仍比在非印迹聚合物(N I P)上的吸附率(5%)大很多,这表明分析物末端的苯环与聚合物孔穴的匹配程度是影响片段印迹聚合物对分析物选择性识别的主要因素.F ig .2 Con cep t of th e recogn ition mechan is m of the frag m en t i m pr i n ted poly mer for triazoles上述机理能很好地解释不同替代模板合成的片段印迹聚合物对分析物的吸附能力不同的现象.各替代模板的形状、大小是不一样的,故其印迹合成的聚合物中孔穴的形状、大小也不一样.这些孔穴与分析物末端的苯环的匹配程度不同,因此不同片段印迹聚合物对分析物表现出不同的吸附效果.有趣的是,一些片段印迹聚合物(M 1,M 2,M 3,M 4)对三唑类化合物的识别能力明显比以三唑酮为模板的聚合物(M 12)强(表2).由此可见,根据同类农药分子通常具有相同特征的结构片段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片段模板,合成片段印迹聚合物,该印迹聚合物可能具有识别这一类农药的能力.2.2 M ISPE 条件的优化2.2.1 上样条件的优化 将5 00mL 正己烷和石油醚(60~90 )的标准溶液(各分析物浓度均为5 00 g /mL)分别上样后,用8 0m L 乙酸乙酯洗脱.实验结果表明,在两种上样条件下,洗脱液中各分析物的回收率均#98%,说明两种上样过程中分析物在M 1柱上均很好地保留.考虑到石油醚比正己烷便宜,确定上样溶剂为5 0mL 石油醚,而且在整个M I SPE 过程中,均选用石油醚代替正己烷.2.2.2 淋洗条件的优化 M I P 在致孔剂中具有最佳的选择吸附性能力[16].因此,首先尝试以石油醚为淋洗溶剂.由于石油醚极性太弱,因此还尝试了石油醚与二氯甲烷的混合溶剂.将5 00mL 标准溶液(各分析物浓度均为5 00 g /mL,石油醚作溶剂)上样后,用50 0mL 石油醚或20 0mL 石油醚/二氯甲烷(体积比50!1)淋洗,用8 0mL 乙酸乙酯洗脱.洗脱液中各分析物的回收率示于图3.经过上述两种淋洗溶剂淋洗,各分析物在N I P 上仅剩下6 7%~30%,而在M 1上保留了76%~97%.由此可见,上述两种淋洗条件均能破坏分析物与N I P 的非特异性吸附,而不影响分析物与M 1的特异性吸附.但如果用50 0mL 石油醚淋洗,溶剂用量太大,既不环保又不经济,故最终确定20 0mL 石油醚/二氯甲烷(体积比50!1)为淋洗溶剂.F ig .3 Recoveries for triazoles in th e e l u tion fraction s ,after th e perco l ation of a standard solution con tai n ing25 0 g of each co mpound in 5 00mL of petroleum eth er through M 1and NIP col um nsW as h ing step :(A)50 0mL of petroleu m ether ;(B )20 0mL of a petrol eum ether d ichloro m et han e(50!1,vol um e rati o)m i xture .E luti on s t ep:8 0mL of et hyl acetate .a .T ri ad i m efon ;b .di n iconazol e ;c .paclobutrazo;ld .un i conazole ;e .tebuconazole ;.f triad i m eno;lg .b itertano.l2.2.3 洗脱条件的优化 将与石油醚互溶的二氯甲烷和乙酸乙酯作为洗脱溶剂.取5 00mL 标准溶2162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V o.l 30液(各分析物浓度均为5 00 g /mL,石油醚作溶剂)上样,用8 0mL 二氯甲烷或乙酸乙酯洗脱,实验结果表明,二氯甲烷洗脱液中戊唑醇、三唑醇和双苯醇的回收率均<90%,而乙酸乙酯洗脱液中各分析物回收率均#98%,故选择8 0mL 乙酸乙酯作为洗脱溶剂.2.3 方法评价将M SPD 提取物用正己烷定容至1 00mL 后直接用GC 测定,结果表明,在各分析物出峰位置均存在严重的杂质干扰[典型色谱图见图4(A )和(B )].3种添加水平下土壤样品中各分析物的回收率为102%~172%(表3).由此可见,仅M SPD 一步前处理不能满足农药残留分析对准确度的要求,需将M SPD 提取物做进一步的净化.采用以片段印迹聚合物M 1为吸附剂的M ISPE 净化M SPD 提取物后,进行GC 分析时各分析物出峰位置处无明显的杂质干扰[典型色谱图见图4(C )和(D )],3种添加水平下土壤样品中各分析物的回收率为75%~102%(表3).对于低添加水平(0 01~0 06m g /kg)的土壤样品,M SPD 提取物中的杂质对各分析物的色谱检测干扰尤为严重,各分析物的回收率高达121%~172%;但经M I SPE 进一步净化后,影响各分析物色谱检测的杂质干扰均被去除,各分析物的回收率为92%~102%.上述实验结果表明,M ISPE 既有效地去除了M SPD 提取物中影响随后色谱分析的杂质干扰,又选择性地萃取了目标分子.Tab l e 3 Recoveries of M SPD extracts w ithou t and w ith add itional c leanup by M ISPE fro m soilsa mp les spiked at d ifferen t levels *Triazol e Recoveri es(%)[s p i k i ng level/(mg ∃kg -1)]M SPD M SPD M I SPE M SPD M SPD M ISPE M SP D M SPD M ISPE Triad i m ef on 132(0 01)92(0 01)110(0 1)85(0 1)102(0 5)75(0 5)D i n i conazole 125(0 01)95(0 01)109(0 1)90(0 1)102(0 5)81(0 5)Pacl obu traz ol172(0 05)96(0 05)147(0 1)88(0 1)129(0 5)80(0 5)Un i conazole 153(0 02)102(0 02)131(0 1)97(0 1)108(0 5)90(0 5)Tebu conaz ole 134(0 06)98(0 06)127(0 1)98(0 1)110(0 5)95(0 5)Triad i m enol 164(0 05)102(0 05)143(0 1)97(0 1)110(0 5)90(0 5)B itertanol 121(0 05)98(0 05)109(0 1)97(0 1)102(0 5)94(0 5)*Rel ati ve standard devi ati ons w ere all bet w een 3%and 9%(n =5).F i g .4 GC chro matogra m s of M SPD extract fro m the blank soil sa mp le(A),M SPD extract fro m the s p ikedsoil sa mp le(B),M SPD M ISPE extract fro m the b l ank soil sa mp le(C)and M SPD M ISPE extract fro m the s p iked soil sa mp le(D )Sp i k i ng leve:l 1.tri ad i m ef on 10 g /kg ; 2.tri ad i m enol 50 g /kg ; 3.paclobutrazol 50 g/kg ;4.un i con azole 20 g /kg ;5.dinicon azol e 10 g /kg ; 6.t ebu conaz o l e 60 g/kg ;7.b i tertanol 50 g /kg .根据6个空白样品的基线噪音值求其平均值,按信噪比S /N =3所建立的方法对各三唑类农药的检测限分别为:三唑酮1 0 g /kg ;三唑醇8 0 g /kg ;多效唑10 g /kg ;烯效唑2 0 g /kg ;烯唑醇0 90 g /kg ;戊唑醇20 g /kg ;双苯三唑醇15 g /kg .所建立的分析方法结合了M SPD 的快速提取和M ISPE 的高选择性净化的特点,准确度高,重复性好,而且溶剂用量小,操作简单快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2163N o .11彭 畅等:识别三唑类农药的片段印迹聚合物的合成及在固相萃取中的应用2164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V o.l30参 考 文 献[1] And rsson L.I.,Paprica A.,Arvi dsson T..Ch ro m atograph i a[J],1997,46:57%62[2] Theodori d is G.,Kan tifes A.,M anesiotis P.,et a l..J.Chro m atogr.A[J],2003,987:103%109[3] J odlbauer J.,M a i ern M.,Lindn erW..J.Chro m atogr.A[J],2002,945:45%63[4] WANG Ji n Cheng(王金成),XU Q i ng(徐青),X UE Xing Ya(薛兴亚),et al..Che m.J.Ch i nes e Un ivers i ti es(高等学校化学学报)[J],2006,27(7):1227%1231[5] H os oya K.,Yos h izako K.,Sas ak iH.,e t al..J.C hro m atogr.A[J],1998,828:91%94[6] Kubo T.,H os oya K.,W atabe Y.,et a l..J.Chro m atogr.A[J],2003,987:389%394[7] Kubo T.,H os oya K.,W atabe Y.,et a l..J.Chro m atogr.A[J],2004,1029:37%41[8] Kubo T.,H os oya K.,W atabe Y.,et a l..J.S ep.S c.i[J],2004,27:316%324[9] Kubo T.,No m ach iM.,Ne m oto K.,e t al..An a.l Ch i m.Acta[J],2006,577:1%7[10] M oha m ed R.,M ottier P.,T regu i er L.,et al..J.Agri c.Food C he m.[J],2008,56:3500%3508[11] K ri s t en s on E.M.,Ra m os L.,Bri nkm an U.A.Th..Trends Ana.l Ch e m.[J],2006,25:96%111[12] G arc a L pez M.,Canosa P.,Rodr guez I..Ana.l B i oana.l Ch e m.[J],2008,391:963%974[13] C rescenzi C.,Bayoudh S.,C or m ack P.A.G.,e t al..Ana.l Ch e m.[J],2001,73:2171%2177[14] Y an H.,Q i ao F.,Ro w H.R..Ana.l Che m.[J],2007,79:8242%8248[15] Caro E.,M ar R.M.,Cr m ack P.A.G.,et al..J.Ch ro m at ogr.A[J],2003,995:233%238[16] Lanza F.,Sellergren B..Ana.l Che m.[J],1999,71:2092%2096Preparati on of a Frag m ent I mpri nted Pol y m er for Recogniti on ofT ri azole Pestici des and Its Application to Soli d phase ExtractionPENG Chang,LI U W e i Juan,ZHANG Chun Tao,Z HANG Ling*,Z HANG Zh i Chao*(S t ate K ey Laboratory of E le m ento O rganic Che m istry,T i anj i n K e y Laboratory of P estici de Science,N ankai Un i vers it y,T i anj i n300071,China)Abst ract A series of frag m ent i m printed po ly m ers fo r se lecti v e recognition o f seven tr i a zole pesticides (triad i m efon,diniconazole,paclobutrazo,l uniconazole,tebuconazo le,triadi m eno l and b itertanol)w ere pre pared through frag m ent i m pri n ti n g techn i q ue,utilizi n g various benzene der i v atives as the alter native te m p late. Results of batch b i n d i n g experi m en ts sho w that t h e fragm ent i m printed po l y m er(M1)w ith2 nitropheno l as the te mp late exh i b it t h e highest recogn iti o n ability for the tiazo les.I n light of the effects of the str uctures o f the triazo les on the adsorption capac ity o f the frag m ent i m pri n ted poly m er,t h e recogniti o n m echanis m is proposed as follo w s:t h e ter m ina l pheny l g r oup of the ti a zoles enters a cav ity in the frag m ent i m pri n ted po ly m er,wh ile t h e tiazo les&hydr oxyl stand i n g outsi d e the cav ity for m s hydrogen bond bet w een w ith the n itrogen ato m o f the f u nctionalm ono m er4 v i n y l p yr i d i n e stand i n g outside the cavity;t h e f o r m er is the key factor affecti n g the recog n iti o n of t h e frag m ent i m pri n ted poly m er.Fina lly,the po l y m er(M1)w as used as the sor bent of so li d phase ex traction.For them o lecularly i m printed solid phase extracti o n(M ISPE)procedure,the loading,w ashing and elution conditi o ns w ere opti m ized.The opti m ized M I SPE procedure w as applied to the clean up of the m atrix solid phase dispersion(M SPD)extracts fro m so il sa m ples fo r t h e deter m i n ation of the above m enti o ned tri a zole pestic i d es.The clean up o fM I SPE w as proved.R ecoveries o fM SPD M I SPE extracts fro m so il sa m ples spiked at three leve lsw ere75%%102%,w ith good precision(RSD=3%%9%,n=5).The lo w est li m its o f detec ti o n(the rati o of signal to noise=3)ranged fro m0 9%15 g/kg.Th is study h i g h li g hts the potential o f the nove lm ethod co m b i n ing the si m plicity ofMSPD w ith the h i g h selectivity ofM ISPE fo r ex traction o f trace co m pounds fro m co m plex m atrices.K eywords Frag m en t i m printi n g;Triazo le pestici d e;Recogn ition m echan is m;M o lecularly i m pri n ted solid phase ex traction;M atri x so li d phase d ispersi o n(Ed.:H,J,Z)。

有机化学课后习题答案 南开大学版 3 烯烃

有机化学课后习题答案 南开大学版 3 烯烃

第三章 烯 烃1. 给出下列化合物的构型式。

(1)异丁烯 (2)(Z)-3-甲基-4-异丙基-3-庚烯CH 3C=CH 2CH 3CH 3CH 2C=CCHCH 3CH 3CH 2CH 2CH 3CH 3(3)(Z)-3-chloro-4-methyl-3-hexene (4)2,4,4-trimethyl-2-penteneCH 3CH 2C=CCH 2CH 3CH 3ClCH 3C=CHCCH 3CH 3CH 3CH 3(5)trans-3,4-dimethyl-3-hexeneCH 3CH 2C=CCH 2CH 3CH 3CH 32、用英汉对照命名下列化合物C=CHCH 2CH 2CH 3CH 3CH 2(CH 3)2CH (1)(2)(CH 3)3CCH=CH 2(Z)-2-甲基-3-乙基-3-庚烯; (E)-2-甲基-1-氯-2-丁烯;(Z)-3-ethyl-2-methyl-3-heptene (E)-1-chloro- 2-methyl- 2-buteneC=CCH 3CH 2Cl CH 3H(3)(4)CH 3CH 2C=CHCH 2CH 2CH 3H3,3-二甲基-1-丁烯 (Z)-3-庚烯; 3,3-dimethyl-2-butene (Z)-3-heptene3、写出异丁烯与下列试剂反应的产物:(1)CH 3C=CH 2CH 3H /NiCH 3CHCH 3CH 3异丁烷(2)CH 3C=CH 2CH 3CH 3CCH 2ClCH 3Cl22-甲基-1,2-二氯丙烷2-甲基-1,2-二溴丙烷(3)CH 3C=CH 2CH 3CH 3CCH 2BrCH 3Br22-甲基-1,2-二碘丙烷(4)CH 3C=CH 2CH 3CH 3CCH 2ICH 3I22-甲基-2-溴丙烷(5)CH 3C=CH 2CH 3CH 3CCH 3CH 3Br2-甲基-1-溴丙烷(6)CH 3C=CH 2CH 3CH 3CHCH 2BrCH 32-甲基-2-碘丙烷(7)CH 3C=CH 2CH 3CH 3CHCH 3CH 3I2-甲基-2-碘丙烷(8)CH 3C=CH 2CH 3CH 3CHCH 3CH 3IROOR(9)CH 3C=CH 2CH 3CH 3CHCH 3CH 3OSO 3H24叔丁氧磺酸叔丁醇(10)CH 3C=CH 2CH 3CH 3CHCH 3CH 3OH2+2-甲基-1-溴-2-丙醇(11)CH 3C=CH 2CH 3CH 3CHCH 2Br CH 3OH222-甲基-1-溴-2-丙醇+CH 3CHCH 2BrCH 3I(12)CH 3C=CH 2CH 3CH 3CHCH 2BrCH 3OH 2+CH 3CHCH 2BrCH 3Br22-甲基-1-溴-2-碘丙烷2-甲基-1,2-二溴丙烷(13)CH 3C=CH 2CH 3+32HCHO CH 3CCH 3O甲醛丙酮(14)CH 3C=CH 2CH 33CH 3C CH 2OCH 3环氧异丁烷2-甲基-1,2-二丙醇(15)CH 3C=CH 2CH 3CH 3CHCH 2OH CH 3OH冷,碱性KMnO 4丙酮(16)CH 3C=CH 2CH 3+4CO 2CH 3CCH 3O4、写出溴和丙烯加成反应的能量-反应进程图5、3,3,3-三氯丙烯和HCl 加成时生成CF 3CH 2CH 2Cl ,为什么反应不服从马氏规则? 答:由于—CF 3的强吸电子作用,反应的中间体为:CF 3CH=CH 2+H+CF 3CH 2CH 2+CF 3CHCH 3+(A)(B)(A )比(B )稳定,所以主要产物为CF 3CH 2CH 2Cl6、A 的结构为:CH 3CH 2C=CCH 3CH 3CH 3C=CH CH 2CH 2CH 2CH 3CH 3H CH 3CH 2C=CCH 3CH 3CH 3BC7.A 为:及其顺反异构体CH 3CH 2C=CHCH 3CH 3CH 28、比较下列各组烯烃与硫酸的加成活性:(1) 乙烯 > 溴乙烯;(2) 丙烯≈2-丁烯;(3) 氯乙烯 > 1,2-二氯乙烯; (4) 乙烯 > CH2=CHCOOH ;(5) 2-丁烯 < 异丁烯.2+ROOR CCl 3Cl 3CHCCl 39.ROROROH ++A.B.CH 2=CH(CH 2)5CH 3CH 2=C(CH 2)4CH 3CH 3Cl 3CCH 22(CH 2)4CH 3Cl 3CCH 2CCH 2(CH 2)3CH 3CH 33Cl 3CCH 2CH 2CH 2(CH 2)4CH 3Cl 3CCH 2CHCH 2(CH 2)3CH 3CH 3反应B 比A 快,因为自由基加成中生成的中间体B 比A 更稳定。

南开大学化学学院第二学期课表

南开大学化学学院第二学期课表

化学院本科生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课程表
2011级化学专业
化学院本科生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课程表
2011级材料专业
化学院教学办
化学院本科生2011 —2012 学年第二学期课程表
2011级分子专业
化学院教学办
化学院本科生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课程表
2010级化学专业
化学院教学办
化学院本科生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课程表
2010级材料专业
化学院教学办
化学院本科生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课程表
2010级分子专业
化学院教学办
化学院本科生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课程表
2009级化学专业
化学院本科生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课程表
注:09级化学、材料专业同学选课时一定要选实践教学
化学院本科生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课程表
2009级分子专业
化学院教学办。

南开大学 无机化学(专业代码:070301 授予理学硕士学位)

南开大学 无机化学(专业代码:070301   授予理学硕士学位)

专业:无机化学(专业代码:070301 授予理学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1]功能配合物[2]生物无机化学[3]无机合成与材料化学专业:分析化学(专业代码:070302 授予理学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1]光谱/质谱及联用技术[2]电分析化学[3]分离科学[4]化学信息学[5]生命分析化学[6]环境分析化学[7]药物分析化学[8]食品安全分析化学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与学分分配表专业:有机化学(专业代码:070303 授予理学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1.有机合成化学2.金属有机化学3.物理有机化学4.有机分析化学5.天然产物有机化学6.杂原子有机化学7.化学生物学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与学分分配表专业:化学生物学(专业代码:070320 授予理学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化学生物学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与学分分配表专业:物理化学(专业代码:070304 授予理学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1]功能配位物理化学[2]超分子化学[3]化学反应动力学[4]计算化学[5]分子模拟[6]非均相催化[7]环境友好催化[8]分子筛与纳米催化[9]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和手性催化[10]纳米催化专业: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代码:070305 授予理学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1.高分子合成化学2.高分子物理3.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4.功能高分子材料5.高分子-无机纳米杂化材料6.聚合物波谱学专业:精细化学品化学(专业代码:070321 授予理学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精细化学品化学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与学分分配表专业: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代码:080501 授予工学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1]催化材料[2]能源材料[3]纳米材料[4]有机-无机复合材料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与学分分配表专业:材料学(专业代码:080502 授予工学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01纳米功能材料02材料设计与合成03新型碳材料04新能源材料05化学电源06能源催化材料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与学分分配表专业:应用化学(专业代码:081704 授予工学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1]计算机应用化学[2]有机结构与性能分析[3]现代仪器分离与分析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与学分分配表专业:农药学(专业代码:090403 授予理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1绿色新农药的设计、合成和生物活性研究;2农药分析专业:植物病理学(专业代码:090401 授予理学硕士学位)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与学分分配表专业:农药学(专业代码:090403 授予理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农药生物学专业:植物病理学(专业代码:090401 授予理学硕士学位)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与学分分配表化学学院(051)专业:无机化学(专业代码:070301 授予理学博士学位)专业:分析化学(专业代码:070302 授予理学博士学位)专业:物理化学(专业代码:070304 授予理学博士学位)专业: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专业代码:070305授予理学博士学位)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与学分分配表(三年制博士)专业:有机化学(专业代码:070303 授予理学博士学位)专业:化学生物学(专业代码:070320 授予理学博士学位)专业:精细化学品化学(专业代码:070321 授予理学博士学位)专业:农药学(专业代码:090403 授予理学博士学位)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与学分分配表化学学院(051)专业: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代码:080501 授予工学博士学位)专业:材料学(专业代码:080502 授予工学博士学位)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与学分分配表。

一种天然产物Ovatodiolides的合成方法[发明专利]

一种天然产物Ovatodiolides的合成方法[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天然产物Ovatodiolides的合成方法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陈悦,向俊鸿,李家鑫,王良,赵秀赫
申请号:CN201910457491.5
申请日:20190529
公开号:CN112010867A
公开日:
20201201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天然产物ent‑ovatodiolide和isoovatodiolide的合成方法,本发明特征是化合物7通过串联烯丙基硼/内酯化与化合物6反应,得到化合物17a和17b,化合物17a和17b经串联ROM/RCM反应,得到ent‑ovatodiolide和isoovatodiolide。

申请人:天津尚德药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开大学
地址:300384 天津市滨海新区华苑产业区兰苑路5号B座927
国籍:CN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090908-10 第一章 化学成键和分子结构

090908-10 第一章  化学成键和分子结构

1.8 Other Quantitative Description of Molecular Structure
第一章 习题:
1. 预测下列反应热力学上有利的进行方向,并说明理由:
2. 预测哪个化合物应当反应的比较快(k), 或反应得比较完全(K), 并说明 推测的根据:
例1-2:
1.1.2 共振论(Resonance)
共振论代表价键理论的一种引伸,用来处理能画出不止一个Lewis结构 的分子,是描述电子离域的一种方便的方法,特别是适于描述活性中 间体中电子的离域。 a) 如果一个分子或分子的一部分可以写出几种不同的Lewis结构,而所 有这些结构中原子核的相对位置固定不变,只是核间电子分布不同时, 则这个分子不宜用单一Lewis结构来表示,它具有所有这些结构代表的 性质。 b)具有共价键数目最多、异电荷的分离程度最低及任何负电荷都处在电 负性最大的原子上(或任何正电荷都处在电正性最大的原子上)的 Lewis结构最合理,并最接近于真实分子的结构。 c)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对一个分子画出几个Lewis结构来描述电子的离域, 一般具有电子离域结构的稳定性要高于电子定域结构的稳定性。
在数学上可以把分子轨道处理为原子轨道的线性组合-原子轨道线 性组合-分子轨道(LCA)-MO)近似法。由此发展出从头计算法和半经 验计算法。
1.4 休克尔分子轨道理论(Huckel Molecular Orbital Theory)
HMO理论采用高度简化的近似法: π体系能在不考虑共轭双键的 σ骨架的 情况下单独地进行处理,并且在决定芳香化合物和多烯化合物的物理、 化学和波谱性质时,最重要的正是π体系。从中能得到的信息是能级的相 对次序及其系数。
‘Advanced Organic Chemistry’(4th Ed) Ed by J. March

“明星分子”甘露霉素首次实现化学全合成

“明星分子”甘露霉素首次实现化学全合成

“明星分子”甘露霉素首次实现化学全合成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科技财富》
【年(卷),期】2016(0)4
【摘要】记者3月15日从南开大学获悉.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陈弓教授团队历时七年,实现了被誉为抗生素研究领域“明星分子”——甘露霉索的高效化学全合成,破解了困扰科学界十几年的糖肽合成难题,为开发有效应对“超级细菌”的新型抗生素药物开辟了道路。

【总页数】1页(P85-85)
【关键词】有机化学;全合成;分子;明星;国家重点实验室;抗生素药物;南开大学;肽合成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62-4
【相关文献】
1.科学家首次化学全合成抗耐药菌天然产物"甘露霉素" [J], 《光明日报》
2.科学家首次化学全合成抗耐药菌天然产物“甘露霉素” [J],
3.科学家首次化学全合成抗耐药菌天然产物“甘露霉素” [J], ;
4.南开大学化学合成抗耐药菌天然产物“甘露霉素” [J],
5.南开大学率先高效化学全合成抗耐药菌天然产物甘露霉素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Dimethylcyclohexene HCl addition: At −78 degree in dichloromethane, 88% of the product is syn; At 0 degree in ether, 95% of the product results from anti addition
Although chlorination of aliphatic alkenes usually gives anti addition, syn addition is often dominant for phenyl-substituted alkenes
4.1.4. Addition of Halogens to Alkenes
Chapter 3. Functional Group Interconversion by Substitution, Including Protection and Deprotection
Nov. 10th, 2008
Benzyl ethers: Bz, PMB, DMB Cleaved by catalytic hydrogenolysis, or by electron-transfer reduction using Na/NH3 or by Lewis acids such as FeCl3 and SnCl4 or by dichlorodicyanoquinone (DDQ).
Can be removed readily by base-catalyzed hydrolysis. Trichloroethyl carbonate esters can be reductively removed with Zn. Ally carbonate can be removed by Pd catalyzed reaction.
3.5.3. Carbonyl-Protecting Groups Acetals
3.5.3. Carbonyl-Protecting Groups 1,3-oxathiolane derivative
Dithioketals, cyclic dithiolanes Can be formed from the corresponding dithiols or Di-n-butylstannyldithiolates by Lewis acid–catalyzed reactions:
3.5.1.4. Esters as Protective Groups Acetates, benzoates, and pivalates, can be conveniently prepared by reaction of unhindered alcohols with acetic anhydride, benzoyl chloride, or pivaloyl chloride, respectively. Pyridine or 4-Dimethylaminopyridine (DMAP) is often used as a catalyst.
Alkenes that can give rise to a particularly stable carbocation are likely to react via the ion pair mechanism, It might be expected that the ion pair mechanism would lead to a preference for syn addition,
Chapter 4. Electrophilic Additions to Carbon-Carbon Multiple Bonds
Nov. 10th, 2008
Introduction
4.1. Electrophilic Addition to Alkenes 4.1.1. Addition of Hydrogen Halides
4.1.6. Addition Reactions with Electrophilic Sulfur and Selenium Reagents
4.1.6. Addition Reactions with Electrophilic Sulfur and Selenium Reagents anti-Markovnikov orientation
Cleaved by HNO3, t-BuOCl,NaClO2, PhIO2C(CF3)2, DDQ, SbCl5, and cupric salts
3.5.4. Carboxylic Acid–Protecting Groups Oxazoline derivative
Orthoesters, 4-methyl-2,6,7-trioxabicyclo[2.2.2]octane, can be hydrolyzed easily
Markovnikov orientation
4.1.6. Addition Reactions with Electrophilic Sulfur and Selenium Reagents anti-Markovnikov orientation
Markovnikov orientation
Markovnikov orientation
4.1.6. Addition Reactions with Electrophilic Sulfur and Selenium Reagents anti-Markovnikov orientation
Markovnikov orientation
4.1.6. Addition Reactions with Electrophilic Sulfur and Selenium Reagents anti-Markovnikov orientation
4.1.2. Hydration and Other Acid-Catalyzed Additions of Oxygen Nucleophiles
4.1.3. Oxymercuration-Reduction
4.1.3. Oxymercuration-Reduction
4.1.3. Oxymercuration-Reduction
1.
2.
3.
4.1.4. Addition of Halogens to Alkenes
4.1.4. Addition of Halogens to Alkenes
4.1.5. Addition of Other Electrophilic Reagents
4.1.6. Addition Reactions with Electrophilic Sulfur and Selenium Reagents
3.5.2. Amino-Protecting Groups Phthalimides
Trifluoroacetyl
3.5.2. Amino-Protecting Groups 4-pentenoyl group
cyclic bis-silyl derivatives
Readily removed by hydrolysis
3.5.1.3. Silyl Ethers as Protective Groups TMS, TES, TBDMS, TBDPS, TPS, TIPS, TBODPS Introduced by halide or triflate Removed by hydrolytic conditions (acidic), or TBAF, methanolic NH4F, or aqueous HF, BF3, or SiF4 Hydrolytic stability of the various silyl protecting groups is in the order: TMS < TES < TBDMS < TIPS < TBDPS (Steric effect) TBODPS are more sensitive t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fluoride than TBDMS and TBDPS
3.5.1.5. Protective Groups for Diols Introduction:
Removal: Can be readily removed by aqueous acid
3.5.2. Amino-Protecting Groups
Cbz
BOC
Ally Carbamate
Hg
O
OAc Hg Hg AcO OH H H R R H H2O H O R OH
H H2O
H
4.1.3. Oxymercuration-Reduction
RE
Rz TBDPSO
Me
4.1.3. Oxymercuration-Reduction
4.1.4. Addition of Halogens to Alkene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