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神经元疾病(MND)(11)
运动神经元病的定义及表现症状和治疗措施
运动神经元病的定义运动神经元病(MND)是以损害脊髓前角,桥延脑颅神经运动核和锥体束为主的一组慢性进行性变性疾病。
临床以上或(和)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引起的瘫痪为主要表现,其中以上、下运动神经元合并受损者为最常见。
运动神经元病与癌症、艾滋病齐名。
只要患了这种病,先是肌肉萎缩,最后在病人有意识的情况下因无力呼吸而死。
所以这种病人也叫“渐冻人”。
【运动神经元病的临床表现】起病缓慢,病程也可呈亚急性,症状依受损部位而定。
由于运动神经元疾病选择性侵犯脊髓前角细胞、脑于颅神经运动核以及大脑运动皮质锥体细胞、锥体束,因此若病变以下级运动神经元为主,称为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症;若病变以上级运动神经元为主,称为原发性侧索硬化;若上、下级运动神经元损害同时存在,则称为肌萎缩侧索硬化;若病变以延髓运动神经核变性为主者,则称为进行性延髓麻痹。
临床以进行性脊肌萎缩症、肌萎缩侧索硬化最常见。
本病主要表现,最早症状多见于手部分,患者感手指运动无力、僵硬、笨拙,手部肌肉逐渐萎缩,可见肌束震颤。
四肢远端呈进行性肌萎缩,约半数以上病例早期呈一侧上肢手部大小鱼际肌萎缩,以后扩展到前臂肌,甚至胸大肌,背部肌肉亦可萎缩,小腿部肌肉也可萎缩,肌肉萎缩肢体无力,肌张力高(牵拉感觉),肌束颤动,行动困难、呼吸和吞咽障碍等症状。
如早期病变性双侧锥体束,则可先出现双下肢痉挛性截瘫。
运动神经元疾病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根据受损最严重的神经系统部位而定,临床症状也根据病变部位不同而各异,具体分型如下:1. 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最常见。
发病年龄在40~50岁,男性多于女性。
起病方式隐匿,缓慢进展。
临床症状常首发于上肢远端,表现为手部肌肉萎缩、无力,逐渐向前臂、上臂和肩胛带发展;萎缩肌肉有明显的肌束颤动;此时下肢则呈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
症状通常自一侧发展到另一侧。
基本对称性损害。
随疾病发展,可逐渐出现延髓、桥脑路神经运动核损害症状,舌肌萎缩纤颤、吞咽困难和言语含糊;晚期影响抬头肌力和呼吸肌。
运动神经元病诊断标准
运动神经元病诊断标准运动神经元病(motor neuron disease, MND)是一组以运动神经元损害为特征的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
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进行性肌无力、肌肉萎缩、肌肉痉挛、病理反射和肌张力异常等。
运动神经元病的诊断标准对于及早诊断和治疗该疾病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运动神经元病的诊断标准,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该疾病。
一、临床表现。
运动神经元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进行性肌无力、肌肉萎缩、肌肉痉挛、病理反射和肌张力异常等。
患者常表现为进行性肌无力,特别是肢体肌群,导致肌肉萎缩和无力。
肌肉痉挛和病理反射也是该疾病的常见表现,患者还可能出现肌张力异常,如肌肉僵硬和肌张力增高。
二、神经电生理检查。
神经电生理检查是诊断运动神经元病的重要手段。
通过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和肌电图检查,可以发现运动神经元的损害和肌肉萎缩情况。
在运动神经元病患者中,常见的神经电生理表现包括运动神经元损害、肌电图异常和肌电图幅值减低等。
三、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对于运动神经元病的诊断也具有重要意义。
神经影像学检查可以发现运动神经元的变化和肌肉萎缩情况。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核磁共振成像(MRI)和CT扫描,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神经系统情况,对运动神经元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四、生物标志物检测。
近年来,一些生物标志物的检测也被应用于运动神经元病的诊断。
例如,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specific enolase, NSE)和神经元特异性磷酸二酯酶(neuron-specific phosphatase, NSP)等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神经系统损害情况,对于运动神经元病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五、遗传学检查。
一些运动神经元病具有家族遗传倾向,因此遗传学检查对于该疾病的诊断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遗传学检查,可以发现患者是否存在相关遗传基因突变,有助于明确诊断和家族遗传风险评估。
六、临床诊断标准。
运动神经元病
80年代末期,应用不同的实验技术发 现10%-75%的ALS病人神经节苷酯 (GM1)抗体滴度增高。但许多周围神 经病如AIDP、CIDP、多灶性运动神经病
等均可见该抗体滴度增高。现在的观点认 为GM1抗体与ALS的关系不大。
4. 神经营养因子与ALS
神经营养因子(NTF)是一类由靶细 胞 提供的特殊多肽或蛋白质。主要的 NTF包括神经生长因子(NGF)、睫状 神经细胞营养因子(CNTF)、脑源性神 经细胞营养因子(BDNF)、胰岛素样生 长因子(IGF)、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FGFs)、GDNF等。
患者一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踝关节发僵, 活动不灵,未予注意。半年前参加冬泳比 赛后,感右下肢无力,下楼明显。4个月前, 右臂抬举力弱,就诊于某大学附院,考虑 颈椎病,予按摩等治疗,未改善。
2个月前患者又相继出现左下肢、右手力弱, 表现为行走不便,写字、持筷笨拙。曾摔 倒一次。患者经常有四肢及躯干的肉跳感。 不伴有肢体的麻木、疼痛,无吞咽困难、 饮水呛咳、呼吸困难、二便障碍。
病理:
大脑皮层双侧中央前回巨大锥体细胞呈现 部分或完全消失,锥体细胞深染固缩,核与核 仁不易辨认,呈三角形。大脑及脑干小血管壁 内或血管周围可有淋巴细胞 浸润。皮质延髓束 及皮质脊髓束变性。锥体束的变性最早在脊髓 低位,以后可向高位或脑干内发展。
脑干运动神经核的变性,以舌下神经、迷 走神经、面神经、副神经、三叉神经多见。细 胞多呈固缩、变性脱失,胶原细胞增生。
Laugh, I Thought I'd Die
- My Life With ALS Dennis Kay, 1993
发病机制:
1. 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学说:
兴奋性氨基酸主要指谷氨酸(Glu), Glu是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最主要的兴 奋性递质。
运动神经元病
病因及发病机制
• 2.免疫因素
– 尽管从MND患者血清中曾检出多种抗体和免疫 复合物,如IgG、IgM抗体、抗甲状腺原抗体、 GMl抗体和L型钙通道蛋白抗体等,但尚无证据 表明这些抗体和免疫复合物能选择性以运动神 经元为靶细胞,其为致病的原因,还是继发性 改变还难以确定。 – 目前认为,MND不属于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 病。
辅助检查
• 生化检查、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K)活性、 脑电图、CT、体感诱发电位(SEP)及脑 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CSF检查多无 异常.MRI显示部分病例受累脊髓和 脑干萎缩变小。
辅助检查
• 肌电图呈典型神经源性改变,主动收 缩时运动单位时相增加.有时可见束 颤或纤颤电位。神经传导速度正常。 • 肌肉活检有助诊断,但无特异性,早 期为神经源性肌萎缩,晚期在光镜下 与肌源性萎缩不易鉴别。
临床分类及表现
• 2.进行性脊肌萎缩症(progressive spinal muscle atrophy ,PSMA) • 运动神经元变性仅限于脊髓前角细胞。
– ①发病年龄稍早于ALS,多在30岁左右,男性多见; – ②表现肌无力、肌萎缩和肌束颤动等下运动神经元 受损症状体征;隐袭起病,首发症状常为一手或双 手小肌肉萎缩、无力,逐渐景及前臂、上臂及肩胛 带肌肉;也有从下肢萎缩开始者,但少见;远端萎 缩明显,肌张力及腱反射减低,无感觉障碍,括约 肌功能不受累; – ③累及延髓出现延髓麻痹者存活时问短,常死于肺 感染。
临床分类及表现
• 与此同时或以后出现下肢痉挛性瘫痪,剪 刀样步态,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和 Babinski征等; • 少数病例从下肢起病,渐延及双上肢; • 可有主观感觉异常如麻木感、痛感等,无 客观感觉异常;延髓麻痹通常晚期出现;
运动神经元性病的康复
3.进行性延髓麻痹(progressive bulbar palsy):病变侵及脑桥和延髓运动神经核。 ①多中年以后起病,主要表现构音不清、 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和咀嚼无力,舌肌萎缩 明显,伴肌束震颤,咽反射消失;皮质延髓 束受损出现下颌反射亢进,后期伴有强笑将 哭,呈真性与假性球麻痹并存表现; ②进展较快,预后不良,多在1-3年死于 呼吸肌麻痹和肺感染。
(四)活动和能力受限: 1.上肢动作为主的日常活动; 2.影响工作的速度和进度,甚至丧失工作 能力; 3.影响步行能力,不能继续从事工作,不能 参加体育活动和娱乐性活动; 4.不能参加社交活动。
(五)心理障碍: 丧失信心 抑 郁 无 助 绝 望
三、功能评价: (一)一般功能评价 (二)作业能力评价 1.综合ADL评价 2.肢体ADL评价 3.感觉运动能力评价 4.其它评价
(一)病因: 1.遗传因素:5-10%ALS患者有遗传性, 称为家族性肌萎缩性侧索硬化(familial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FALS),家族 性 成年型ALS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青年型 则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但大多数 MND是散发性的,未见于遗传有关。
4.原发性侧索硬化(primary lateral sclerosis): 选择性地损害锥体束。 ①极少见,中年或更晚起病; ②首发症状为双下肢对称性强直性无力,痉 挛步态,进展缓慢,渐及双上肢,四肢肌张力 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下肢明显; 无肌萎缩,感觉正常; ③皮质延髓束变性出现假性球麻痹,伴情绪 不稳、强哭强笑。
第二节 运动神经元病的康复
一、概述: 运动神经元病(motor neuron disease,MND) 是一组病因未明,选择性侵犯脊髓前角细胞、脑 干运动神经元、皮质锥体细胞和锥体束的慢性进 行性疾病。临床上兼有上和\或下运动神经元受 损 的特征,表现为肌无力、肌萎缩和锥体束征的不 同 组合,感觉和括约肌功能一般不受影响。
运动神经元病临床诊断治疗指南
运动神经元病临床诊断治疗指南【概述】运动神经元病(motor netlron disease,MND)为一组病因不清的系统性疾病。
主要累及上、下运动神经元的慢性进行性变性疾病。
根据受损的病变部位不同而分为进行性脊肌萎缩症、进行性延髓麻痹、原发性侧索硬化和肌萎缩侧索硬化数种类型。
一、肌萎缩侧索硬化【临床表现】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可分为三型,即散发型(或称经典型)、家族型(5%~10%)和关岛型。
散发型表现为中年或中年以后起病,40岁以下起病者亦不少见。
国内报告最早发病为18岁。
男性多于女性。
起病隐袭,呈慢性进展病程,部分患者为亚急性病程,少数起病后呈急剧进展,可于病后半年左右死亡。
早期出现肌肉无力、肌肉萎缩及肌纤颤。
常自上肢远端手部肌肉开始,可自一侧手肌开始,数月后可波及对侧;也可双侧手肌同时受累,随后波及前臂肌肉及上臂和肩胛部肌肉。
部分患者可以三角肌或冈上、下肌无力开始,造成肩胛下垂,抬肩或臂上举无力。
少数患者可以下肢起病,表现为下肢无力、沉重、走路无力,骨盆带肌肉受累后可有上台阶、楼梯、蹲下起立困难,下肢肌肉萎缩。
随着病情的发展,肌无力和萎缩可延至颈部、躯干、面肌及延髓支配的肌肉,表现为抬头困难、转颈障碍,呼吸肌受累出现呼吸困难,延髓支配肌肉受累则有吞咽困难、咀嚼费力、舌肌萎缩、发音障碍等。
延髓麻痹通常出现于疾病晚期,但也可于手肌萎缩不久后出现,少数情况下为首发症状。
肌纤颤为常见的症状,可在多个肢体中发生。
在舌体由于肌膜薄而可看到肌纤维颤动。
本病很少有感觉障碍,客观感觉异常少见,有少数患者可有痛性痉挛。
绝大多数患者无括约肌障碍。
本病的生存期随临床类型而有不同,短者数月,长者可十余年,最长可至35年,平均生存3年左右。
严重者多因延髓麻痹或呼吸麻痹而死亡。
本病患者在肌肉萎缩的同时出现上运动神经元损害体征,表现为腱反射亢进,手部可引出Hoffmann及Rossolimo等病理征。
运动神经元病
常人群
•
3.神经毒及转运缺陷机制:兴奋性氨基
酸(谷氨酸)、植物毒素(木薯中毒)
•
4.神经营养因子缺乏机制
•
5.其他 金属物质代谢异常,铝、钙、硅
等
2020/7/23
5
三、病理
•运动神经元选择性丢失,如大脑皮质的大椎体运动神经元、 延髓以下皮质脊髓束在内的神经纤维髓鞘分解脱失、脊髓前 角运动神经元和脑干的运动神经元减少 •残留神经元变性:中央染色体溶解、空泡、噬神经细胞现象, 以及ALS特异的轴突肿胀、神经微丝异常 •反复的失神经和神经再生在病变后期产生大小不等的失神经 肌纤维聚集,呈组群萎缩,为典型的神经源性肌萎缩
2020/7/23
20
八、治疗
•⒈ 病因治疗: 抗兴奋性氨基酸治疗:利鲁唑(2-氨基-6-氟甲氧基苯并噻
唑,抑制谷氨酸能 神经的传导适用于轻中症患者)
神经营养因子治疗:仅处于实验或临床研究 阶段。 •自由基清除剂和抗氧化治疗:维生素E、N乙酰半胱氨酸(谷胱甘肽前体)
2020/7/23
21
• 4.康复治疗:积极的康复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维持关节活动度, 防止废用性肌萎缩,使患者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现有功能。
• 5.终末期患者呼吸衰竭的防治:晚期患者容易出现呼吸衰竭,防治误吸、防 治感染、清楚分泌物、恰当的抗感染可延缓呼吸衰竭
• 当患者出现呼吸衰竭时,早期可采用非侵入性机械通气,如经口或鼻予以通 气;晚期严重呼吸衰竭患者,非侵入性机械通气不能满足患者需要时,应考 虑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
2020/7/23
鉴别点:本病无舌肌萎缩和束颤、无球麻痹、胸锁乳突肌肌电图正常
2020/7/23
17
•2. 多灶性运动神经病
运动神经元病moter neuron disease(MND)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基因遗传;免疫反应;环境毒素;外伤 发病机制:
基因遗传: 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 21染色体:过氧化物岐化酶基因突变;
谷氨酸转运异常: 脑组织神经突触内谷氨酸为脑内兴奋性氨基 酸,激活钙通道,细胞内盖超载,细胞死亡。
环境毒素:木薯中毒、微量元素中毒(铝、锰、铜、硅) 免疫因素:抗甲状腺原抗体、GM1抗体等。 病毒感染:因急性脊髓炎而推测,尚未证实。
病理
脊髓前角细胞、脑干颅神经核团、大脑皮 质运动神经元变性,脊神经根或颅神经轴 突变性和继发性脱髓鞘,去神经支配和肌 肉萎缩。
临床表现
1.肌萎缩侧索硬化: 脊髓前角细胞、脑干运动神经核、锥体束受累,表
现为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同时并存的特征。 40岁左右起病; 男性多于女性; 远端肌无力和肌萎缩;痉挛性截瘫、剪刀样步态、
运动神经元病 moter neuron disease(MND)
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神经内科 朱梅佳
概念
病因不清. 选择性侵犯上下运动神经元的神经变性疾
病。 病变范围:皮质锥体细胞、脑神经运动核、
脊髓前角细胞、皮质延髓束和皮质脊髓束。 临床表现:锥体束征、肌无力和肌萎缩、
延髓麻痹。无感觉障碍
护理
2 心理护理。
此患者因持续呼吸机辅助呼吸、肌肉进行性萎缩、生活自 理能力逐渐丧失,出现否认、愤怒、接受、无助、抑郁、恐 惧等一系列症状。由于患者只能眨眼闭眼,采用闭合式问题, 让患者通过眨眼闭眼来沟通交流,通过多关心、多体谅、多 沟通的工作方法使患者逐渐接受自己的病情,配合治疗。同 时在做任何护理操作时都积极问候患者,并鼓励患者勇敢面 对生活,积极对待每一天。在护理中我们尊重患者的建议, 始终使用同一型号呼吸机,并固定护理人员为患者护理,尽 量满足其心理需求。护理中,我们加强巡视,及时了解患者 的不适主诉,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及时提供生活护理,满足 其生活需要;保持关节的功能位,以延缓关节挛缩时间,减少 患者痛苦,增加舒适感,提高生存质量。
运动神经元疾病
运动神经元疾病概述一、西医学对本病的认识运动神经元疾病(motor neurone disease ,MND) 是一组病因尚未明确的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病变范围包括脊髓前角细胞、脑干运动神经元、皮质锥体细胞及锥体束。
临床表现为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引起的肌群萎缩、无力和上运动神经元(锥体束) 损害的体征。
感觉系统不受损害。
主要临床表现为程度不同、部位不同的肌肉萎缩、无力、肌跳, 伴有延髓麻痹可出现构音不清, 饮水呛咳, 吞咽困难, 呼吸气短等。
运动神经元病由于病损部位和临床表现不同, 可分为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 ALS) 、进行性脊肌萎缩症(progressive spinal muscular atrophy ,PSMA) 、进行性延髓麻痹(progressive bulbar palsy ,PBP) 、原发性侧索硬化(pri mary lateral sclerosis ,PLS) 等疾病。
Rowland (1987 年) 报道运动神经元病及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发病率为每年2 ~7 10 万人口, 占成人死亡率的1 ‰。
其中,ALS 是本组疾病的代表, 同时, 累及上下运动神经元而表现为肌肉萎缩、肌无力、肌束颤动、腱反射亢进及病理征。
ALS 大多为散发, 起病隐袭, 进展缓慢, 呈致死性, 病程1 ~ 7 年, 平均5 年, 患者往往死于呼吸衰竭等合并症。
约有10 % ~15% 为家族遗传性。
全世界发病率大致为每年0 .4 10 万~2 .6 10 万, 而西太平洋的关岛、日本的纪伊半岛古座川地区及西部的新几内亚发病率最高。
男女比例为(1 .2 ~2 .6) ∶1 , 估计患病率在年(0 .8 ~8 .5) 10 万。
二、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中医学没有运动神经元病这一名称, 根据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 可归属中医“痿证”范畴。
对于其中一些特殊类型或临床特征, 如构音障碍、肌束震颤、肌张力增高, 分别与“失语”、“颤证” “痉证”等证类似。
肌萎缩侧索硬化疾病
肌萎缩侧索硬化疾病肌萎缩侧索硬化(ALS)也叫运动神经元病(MND),后一名称英国常用,法国又叫夏科(Charcot)病,而美国也称卢伽雷氏(Lou Gehrig)病。
我国通常将肌萎缩侧索硬化和运动神经元病混用。
它是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之后,导致包括球部(所谓球部,就是指的是延髓支配的这部分肌肉)、四肢、躯干、胸部腹部的肌肉渐渐无力和萎缩。
病因肌萎缩侧索硬化的病因至今不明。
20%的病例可能与遗传及基因缺陷有关。
另外有部分环境因素,如遗传、重金属中毒等,都可能造成运动神经元损害。
产生运动神经元损害的缘由,目前主要理论有: 1.神经毒性物质累积,谷氨酸积累在神经细胞之间,久而久之,造成神经细胞的损伤。
2.自由基使神经细胞膜受损。
3.神经生长因子缺乏,使神经细胞无法持续生长、发育。
症状早期症状稍微,易与其他疾病混淆。
患者可能只是感到有一些无力、肉跳、简单疲惫等一些症状,慢慢进展为全身肌肉萎缩和吞咽困难。
最终产生呼吸衰竭。
依临床症状大致可分为两型:1.肢体起病型症状首先是四肢肌肉进行性萎缩、无力,最终才产生呼吸衰竭。
2.延髓起病型在四肢运动还好之时,就已经消失吞咽、讲话困难,很快就进展为呼吸衰竭。
检查要早期诊断肌萎缩侧索硬化,除了神经科临床检查外,还需做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检测、血清特别抗体检查、腰穿脑脊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甚至肌肉活检。
鉴别1.病史采集和神经系统检查诊断过程的第一个重要步骤,就是由神经科医生进行的临床接诊。
进行包括具体的现病史,家庭史,工作和环境接触史的采集。
接诊过程中,神经科医生将查找肌萎缩侧索硬化的典型表现:(1)患者往往只有一只手臂或一条腿肌肉无力,以及声音性质的变化如模糊不清或言语迟缓。
检查要评估咀嚼和吞咽的肌肉力气,包括口腔、舌及咽喉肌。
(2)下运动神经元(LMN)功能,如肌肉萎缩状况,肌肉力气或肌肉跳动(称为肌束震颤)。
(3)上运动神经元(UMN)功能,如腱反射亢进和肌肉痉挛(肌肉紧急和僵直的程度)(4)心情反应失去掌握,如哭或笑的心情变化。
运动神经元病最新治疗方案
运动神经元病最新治疗方案运动神经元病(Motor Neuron Disease,简称MND)是一种罕见的进行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通常会导致肌肉无力、肌肉萎缩和进行性肌肉无力。
目前,尽管尚无法治愈MND,但医学界对于治疗这一疾病的方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最新的MND治疗方案。
首先,针对MND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支持性治疗。
药物治疗方面,目前广泛应用的药物包括利舍平(Riluzole)和二甲双胍(Metformin)。
利舍平是目前唯一被FDA批准用于治疗MND的药物,其机制是通过减少谷氨酸释放,从而减缓神经元的退化。
而二甲双胍则是一种口服降糖药,研究表明它可能对MND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益处。
此外,物理治疗方面,针对MND患者的康复训练、理疗和运动疗法也被广泛应用。
这些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维持肌肉功能和关节活动性,减缓病情的进展。
最后,支持性治疗包括营养支持、呼吸支持和心理支持等,可以帮助患者维持身体功能和心理健康。
其次,除了传统的药物和物理治疗,一些新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涌现。
例如,干细胞治疗被认为有望成为MND治疗的新方向。
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为多种细胞类型的能力,因此可以用于修复和替代受损的神经元。
目前已有一些临床试验表明干细胞治疗对MND患者的症状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此外,基因治疗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研究人员正在尝试利用基因编辑技术修复MND患者体内的受损基因,以期达到治疗的效果。
这些新的治疗方法为MND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最后,除了治疗方案的不断更新,对于MND的早期诊断和综合管理也至关重要。
早期诊断可以帮助医生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减缓病情的进展。
而综合管理则需要多学科的专业团队共同合作,包括神经科医生、康复医生、营养师、心理医生等。
他们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全面关注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总之,MND的治疗方案正在不断丰富和完善,尽管目前尚无法根治这一疾病,但通过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支持性治疗以及新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减缓病情的进展,提高生活质量。
运动神经元病
Motor Neuron Disease
概
述
• 运动神经元病(MND)是一种累及脊髓前 角,脑干和皮质运动神经元的进行性神经 变性性疾病。 • 在欧洲,MND 也被称为Charcot病。 • 在美国,MND 又叫做Lou Gehrig’s Disease.
历史回顾
• 1848年法国医学家Francois Aran报道了一种新 的综合征,表现为进行性肌无力和肌萎缩。他 在1850年共报道类似病例11例,并称之为进行 性肌萎缩(PMA)。当时推测其可能属于肌肉疾 病。 • 1853年Craveilhier对Aran报道的一例PMA予以 尸检,发现脊髓有病变。稍后,Fromann和 Dumenil的研究亦支持此观点,并发现PMA可 伴有延髓麻痹;而Bernarg Luys则报道PMA有 明确的脊髓前角变性。
排除体征
如有排除体征存在,可毫不例外地排 除ALS诊断,因此,它于前述诊断体征同 样重要。包括: 感觉障碍 (痛性痉挛属于运动症状) 括约肌障碍 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眼肌运动障碍 痴呆(某些与痴呆相关的ALS类型例外)
临床辅助检查
提示ALS存在(阳性诊断)的检验 和有助于把ALS与其他疾病区别开来的 检验(鉴别诊断)都是必要的。目前没 有能确定诊断的检验,诊断主要依靠临 床,检验在于支持临床。
传统的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单 纤维肌电图、巨肌电图、扫描肌电图主 要是评价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情况,而 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可用于评价上 运动神经元损害的程度。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并不能有助于作出 阳性诊断,但可排除类似ALS的其 他疾病:如甲亢,甲旁亢,运动性 异常球蛋白血症神经病,抗GM1抗 体和铅中毒。
各地统计概况
国家与地区 发病率 Sweden 2.6 / 10万 England 2.2 / 10万 France 1.3 / 10 万 Spain 1.0 / 10万 USA 1.2 ~2.4 / 10万 China Taiwan Hong Kong 0.31 / 10万 Japan Japan (Kii) 55 / 10万 Western New Guinea 147 /10万 患病率 4.8 ~ 8.5 / 10万 7.0 / 10万 7.7 / 10万 3.5 / 10万 6.4 / 10万 4.5~7.9 / 10万 1.6 ?/ 10万 0.95 / 10万 3.0 / 10万 96~194 / 10万 1300 / 10万
运动神经元病
运动神经元病运动神经元病(motor neuron disease , MND)是一系列以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为突出表现的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临床表现为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不同组合,特征表现为肌无力和萎缩、延髓麻痹及锥体束征,通常感觉系统和括约肌功能不受累。
多中年发病.病程为2-6年,亦有少数病程较长者。
男性多于女性,患病比例为(1.2-2.5):1。
年发病率为1. 5/10万-2.7/10万,患病率约为2.7/10万-7.4/10万。
主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最常见的致病基因是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 superoxide dismuae 1. SOD-1) 基因,约20%的家族性ALS和2%的散发性ALS与此基因突变有关。
近年来,研究者又发现1号染色体上TAR DNA结合蛋白(TAR DNA binding protein,TDP-43 )基因突变与家族性和散发性ALS均相关;9号染色体上的C9or172基因非编码区GGCC六核苷酸重复序列与25%左右的家族性ALS有关。
这些研究为揭示ALS的发病机制带来了新的希望。
4.营养障碍Paloni等发现ALS患者血浆中维生素B1及单磷酸维生素B1均减少, Ask-Upmark报道5例患者胃切除后发生ALS,提示营养障碍可能与ALS发病有关。
5.神经递质ALS患者CSF中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而去甲肾上腺素较对照组为高,病情越严重,这种变化越明显。
近年来的研究认为兴奋性氨基酸(主要是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的神经细胞毒性作用在ALS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总之,目前对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明确,可能为各种原因引起神经系统有毒物质堆积,特别是自由基和兴奋性氨基酸的增加,损伤神经细胞而致病。
神经支配性萎缩。
在亚急性与慢性病例中可见肌肉内有神经纤维的萌芽,可能为神经再生的证据。
晚期,体内其他组织如心肌、胃肠道平滑肌亦可出现变性改变。
运动神经元疾病分类
运动神经元疾病分类运动神经元疾病是一类累及运动神经元的神经系统疾病,其特点是运动障碍和肌无力。
这些疾病可以分为两大类:上行性运动神经元疾病和下行性运动神经元疾病。
一、上行性运动神经元疾病上行性运动神经元(UMN)位于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皮质的锥体束和脑干的皮质脊髓束。
当这些上行性运动神经元受损时,会导致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和肌肉抽搐等临床表现。
1. 脊髓性肌萎缩(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脊髓性肌萎缩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上行性运动神经元疾病,主要特征是进行性的肌无力和肌萎缩。
这种疾病通常在婴儿期或儿童早期发生,并且会导致呼吸困难和吞咽困难等严重并发症。
2. 运动神经元病(motor neuron disease,MND)运动神经元病是一组罕见的上行性运动神经元疾病,包括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和原发性进行性肌萎缩等。
ALS是最常见的运动神经元病,其特征是进行性的上行性和下行性运动障碍。
二、下行性运动神经元疾病下行性运动神经元(LMN)位于脊髓前角和脑干的脑神经核。
当这些下行性运动神经元受损时,会导致肌张力降低、反射减弱或消失以及肌无力等临床表现。
1.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ALS在上述上行性运动神经元疾病中已有所提及,在此再次强调其同时累及了上行性和下行性运动神经元。
这种疾病通常在成年期发生,并且会导致进行性的肌无力、肌萎缩和呼吸困难等严重并发症。
2. 帕金森氏综合征(Parkinson's disease,PD)帕金森氏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下行性运动神经元疾病,其特征是进行性的肌张力降低、震颤和运动缓慢。
这种疾病通常在中老年人发生,并且会导致平衡障碍和语言障碍等临床表现。
3. 肌萎缩性侧索硬化(progressive muscular atrophy,PMA)肌萎缩性侧索硬化是一种罕见的下行性运动神经元疾病,其特征是进行性的肌无力和肌萎缩。
运动神经元病
宋忠阳
概况
世界五大绝症
四大神经退行性疾病
运动神经元病 亨廷顿氏病 老年性痴呆症 帕金森氏病
运动神经元病 癌症 艾滋病 白血病 类风湿
运动神经元病 (motor neurone disease , MND) 选择性地损害皮质、脑干、脊髓的上 和 ( 或 ) 下运动神经元,损害随意运动, 出现不同组合的肌无力、萎缩、延髓麻痹 和锥体束征
争,我并没有让它剥夺我拥有一个幸福美 满家庭以及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权利。我 不会过多地考虑我的疾病,我尽可能地过 正常人的生活。”
谢 谢 !
50年(霍金1人); 高发区:太平洋关岛地区; 年发病率:2~3/10万; 发病年龄:40岁左右(多);
性别比例:男性:女性=1.2:1。
MND 可分为散发性和遗传性两种类型。散发性MND 发
病率2~3/10万人;流行率为2~8/10 万人[1]。家族性MND 流行率经Meta 分析约为5%[2]。然而,家族性MND 后瞻 性研究的流行率变异很大,为17%~23%。当然由于环境 毒物、食用木薯和食物中含β-N-甲胺-1-丙氨酸(β-Nmethylamino-1-alanine) 等 的 关岛Chamorro 民 族不计在 内,并且该民族人群也被忠告不要服用这类食物后, MND 发病率也降低。在散发性病例中,男性发病比女性 多20%~60%。中国平均发病年龄约为49 岁;国外晚10 年, 60岁后发病率增多[3]。脊肌萎缩(spinal muscular a trophy, SMA) 是最常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神经肌肉病。也是 婴儿软瘫中最常见的疾病。Sugarman 等[4] (2012) 报道美 国发病率为1/11 000。
运动神经元病针灸治疗进展
运动神经元病针灸治疗进展运动神经元病(Motor Neuron Disease,MND)是以脊髓前角细胞、脑干后组运动神经元和锥体束为主要病变部位的,一种上、下运动神经元受损且逐渐进展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1]。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肢体肌肉痿软无力、肌束震颤、言语不利、咀嚼无力及吞咽、呼吸困难等,根据其不同的临床表现,可分为原发性侧索硬化(primary lateral sclerosis,PLS)、进行性肌肉萎缩(Progressive muscular atrophy,PMA)、进行性延髓麻痹(Progressive Bulbar Palsy,PBP)、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四种临床类型,其中最为常见的是ALS[2]。
MND病因不明,致死性高,为神经科疑难杂症之一,目前临床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医文献中并无MND相应病名的记载,但是可根据其临床表现不同,将其归为“痿证”、“瘖痱”、“痿痹”等疾病的范畴。
邓铁涛教授认为本病与脾肾密切相关,应用自拟汤剂强肌灵配合捏脊手法治疗该病可稳定病情并提高病人生存质量。
丁元庆教授认为人的呼吸、运动、代谢、言语、吞咽、感觉、二便等功能活动是营卫的外在表现形式,并提出痿证初期的病变脏腑在肺、脾,日久进而累及肝肾;营卫失常、宗气不利、使道不通是痿证发病之根本病机[3]。
冯瑞华通过对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MND的病机为肝脾肾亏虚,以气虚、精亏及血虚为主,标实为湿、热、痰、瘀等[4]。
大量临床研究发现针灸方法能够有效改善MND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整理如下。
1.针灸疗法:1.1普通针刺:石学敏院士通过醒脑开窍针法及足阳明经筋排刺等手法,有效调整MND患者萎缩肌群经筋生理功能,改善肌肉运动功能。
石教授重视针刺手法(独创凤凰展翅法)及其量效关系,认为其是疗效的关键[5]。
1.2电针疗法:孙远征通过对肌萎缩侧索硬化(ALS)hSOD1G93A转基因小鼠进行研究,发现夹脊电针能够促进星形胶质细胞升高基因-1表达,调节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发挥运动神经元保护作用[6]。
渐冻人的护理论文
渐冻人的护理【关键词】运动神经元病;护理;心理【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204-01渐冻人又称运动神经元病(motor neuron disease,mnd)是一组病因未明的选择性侵犯脊髓前角细胞、脑干后组运动神经元、皮质锥体细胞及锥体束的慢性进行性变性疾病[1]。
临床上兼有上和( 或) 下运动神经元受损的体征,表现为肌无力、肌萎缩和锥体束征的不同组合,感觉和括约肌功能一般不受影响。
现将近5年来我院收治的11例mnd患者的护理过程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mnd患者男7例,女4例。
平均年龄40~62;双上肢远端小肌肉萎缩为首发表现的8例,以延髓麻痹为首发表现的3例。
治疗上予以改善细胞能量代谢为主。
在治疗过程中及以后复诊时观察到所谓的渐冻人最后常在进行性四肢活动困难、吞咽困难同时合并身心疾病,逐渐加重后被迫卧床,终因呼吸肌受累、麻痹或伴发肺部感染而死亡。
2 护理2.1心理护理mnd一般存活时间2-5年,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
患者就诊时多期望值很高且有生活自理能力明显下降,治疗后效果不佳,患者心理上常产生烦躁、不安、焦虑感及对治疗方案的不信任感。
首先我们需要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在安静、舒适、私密的环境中向患者、家属介绍疾病的相关信息及病情的可能进展及治疗原则;让他们参与治疗并尊重其选择。
对于睡眠障碍者,在没有呼吸机保驾时不用影响呼吸肌的镇静药。
医护及心理咨询师每天有20-30分钟时间对患者进行鼓励、分析,并组织团体活动,让其内心充满希望,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心情舒畅。
通过心理干预,相应的焦虑表现可以得到控制,患者能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延缓了病程的进展。
2.2 功能锻炼早期鼓励患者坚持工作,注意劳逸结合,行简单的锻炼及日常活动,可以适当地做一些医疗体操,太极拳或保健气功,以增强体质。
不要剧烈的运动及过度的物理治疗,以免加重病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理
显著特点: 运动神经元选择性死亡,舌下、舌咽、 迷走和副神经等最常受累; 眼外肌运动和骶髓支配膀胱、直肠括约 肌的副交感神经元一般不受累。
临床表现
分为四型
肌萎缩性侧索硬化(ALS)临床表现
脊髓前角细胞、脑干运动神经核及锥体束受累,表现 为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同时并存的特征。 ①多在40岁以后发病,男性多于女性; ②首发症状常为手指运动不灵活和力弱,随之手部小 肌肉如大鱼际肌和蚓状肌萎缩,渐向前臂、上臂、肩 胛带肌群发展,萎缩肌群出现粗大的肌束颤动;颈膨 大前角细胞严重受损害时上肢键反射减低或消失,双 上肢可同时出现或先后相隔数月;与此同时或以后出 现下肢痉挛性瘫痪,剪刀样步态,肌张力增高,腱反 射亢进和 Babinski 征阳性等,少数病例从下肢起病, 渐延及双上肢;
运动神经元疾病(MND)
吴天明
概念
运动神经元病是一组病因未明,选择性侵犯 脊髓前角细胞、脑干后组运动神经元、皮质锥体 细胞和锥体束的慢性进行性变性疾病。 临床上兼有上和/或下运动神经元受损的体 征,表现为肌无力、肌萎缩和锥体束征的不同组 合,感觉和括约肌功能一般不受影响。 通常在30-60岁起病,男性多见。
原发性侧索硬化
选择性地损害锥体束。 ①极少见,中年或更晚起病; ②首发症状为双下肢对称性强直性无力, 痉挛步态,进展缓慢,渐及双上肢,四 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 性,下肢明显;无肌萎缩,感觉正常; ③皮质延髓束变性可出现假性球麻痹, 伴情绪不稳、强哭、强笑。
辅助检查
鉴别诊断
5 、多灶性运动神经病(MMN): 慢性进行性区域性下运动神经元损害,肌 无力呈不对称分布,上肢为主,不伴锥体 束受损表现,感觉障碍罕见; 多灶性运动传导阻滞,和纤颤波,血清单 克隆或多克隆神经节苷酯抗体滴度升高。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可有戏剧性疗效。
鉴别诊断
6、 X-连锁脊髓球部肌萎缩 X-连锁的下运动神经元病 中年男性起病,进行性肢体和球部肌肉无力萎缩, 可伴男子女性型乳房和生育能力下降,锥体束通 常不受累,部分患者有轻微感觉性神经受损。 外周血的DNA检查:X染色体上雄性受体基因第一 个外显子的三核苷酸(CAG)重复序列扩增。
临床表现- (ALS)
•③可有主观感觉异常如麻木感、痛感等, 无客观感觉异常;延髓麻痹通常晚期出现; •④病程持续进展,最终因呼吸肌麻痹或并 发呼吸道感染死亡; • 本病生存期短者数月,长者 10 余年,平 均3-5年。
进行性脊髓肌萎缩症
运动神经元变性仅限于脊髓前角细胞。 ①发病年龄稍早于 ALS,多在 30岁左右,男性多见; ②表现肌无力、肌萎缩和肌束颤动等下运动神经元 受损症状体征;隐袭起病,首发症状常为一手或双 手小肌肉萎缩、无力,逐渐累及前臂、上臂及肩胛 带肌肉;也有从下肢萎缩开始者,但少见;远端萎 缩明显,肌张力及腱反射减低,无感觉障碍,括约 肌功能不受累; ③累及延髓出现延髓麻痹者存活时间短,常死于肺 感染。
谢谢大家
病理
可见大脑皮质运动区锥体细胞、脑干下部 运动神经核(舌下、迷走、面、副和三叉神 经核多见,眼外肌运动核很少受累)及脊髓 前角细胞变性、数目减少。 颈髓前角细胞变性最显著,是最常并早期 受累的部位。
病理
受累运动神经元可见深染固缩,胞浆内可 见脂褐质沉积,并有星形胶质细胞增生。 脊髓前根和脑干运动神经根轴突可发生变 性和继发性脱髓鞘,可见轴突侧支芽生。 皮质脊髓束和皮质延髓束弥漫性变性,锥 体束变性最早发生在脊髓下部,并逐渐向 上发展。
进行性延髓麻痹
病变侵及脑桥和延髓运动神经核。 ①多中年以后起病,主要表现构音不清、饮水呛 咳、吞咽困难和咀嚼无力,舌肌萎缩明显,伴肌 束震颤,咽反射消失;皮质延髓束受损出现下颌 反射亢进,后期伴有强哭、强笑,呈真性与假性 球麻痹并存表现; ②进展较快,预后不良,多在1- 3年死于呼吸肌 麻痹和肺感染。
鉴别诊断
2.颈椎病脊髓型 发病年龄与MND相似,病程也呈慢性进行性, 临床表现相近,两者的鉴别有时较为困难。 但颈椎病肌萎缩局限于上肢,常伴有感觉减退, 可有括约肌功能障碍,肌束震颤少见,一般无脑 干症状。ALS胸锁乳突肌肌电图阳性率可达 94%, 而颈椎病几乎为零。
诊断及鉴别诊断
3.脊髓空洞症 可有双手小肌肉萎缩、肌束震 颤、锥体束征和延髓麻痹,但临床进展极慢, 常合并其他畸形,有节段性分离性痛温觉缺失, MRI可见空洞形成。 4.良性肌束震颤 正常人有时可见广泛粗大的 肌束震颤,无肌无力和肌萎缩,肌电图正常。
病因及发病机制
本组疾病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下列 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 5%-10%ALS患者有遗传性,称为家族 性肌萎缩性侧索硬化(FALS),家族性成年 型 ALS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青年型则为常 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 2 。但大多数 MND 是散发性的,未见与遗传有关。
病因及发病机制
生化检查、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K)活性、脑 电图、CT、体感诱发电位(SEP)及脑干听觉诱发 电位 (BAEP) 、 CSF 检查多无异常, MRI 显示部分 病例受累脊髓和脑干萎缩变小。 肌电图呈典型神经原性改变,主动收缩时运动 单位时限增加,有时可见束颤或纤颤电位,神经 传导速度正常。 肌肉活检有助诊断,但无特异性,早期为神经 原性肌萎缩,晚期在光镜下与肌原性萎缩不易鉴 别。
诊断
根据中年以后隐袭起病,进行性加重, 表现上下运动神经元受累,远端肌无力、 肌萎缩、肌束震颤伴反射亢进(或减退)、 病理征等,无感觉障碍,典型神经原性肌 电图改变,则源自临床诊断。鉴别诊断
非典型病例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脊髓肌萎缩症(SMA) 是一种神经系统常染色 体隐性遗传病,主要的致病基因已被克隆,命名 为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病变只累及下运动神经 元,以脊髓前角细胞为主,易误诊进行性脊肌萎 缩症。但SMA肌无力和肌萎缩从四肢近端开始, 根据起病年龄又可分为婴儿型、青少年型和成年 型,除婴儿型进展较快外,青少年型和成年型进 展缓慢,可存活20年以上。
2.中毒因素 由于神经元去极化时间延长 或过度去极化导致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的 毒性作用,造成细胞溶解,被认为是诱发 ALS的原因之一。植物毒素如木薯中毒,微 量元素缺乏或堆积,摄入过多的铝、锰、 铜、硅等元素可能与发病有关;神经营养 因子减少也可能有致病作用。
病因及发病机制
3.免疫因素 尽管从MND患者血清中曾检出 多种抗体和免疫复合物,如IgG、IgM抗体、抗 甲状腺原抗体、GM1抗体和L-型钙通道蛋白抗 体等,但尚无证据表明这些抗体和免疫复合物 能选择性以运动神经元为靶细胞,其为致病的 原因,还是继发性改变还难以确定。目前认为, MND不属于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
治 疗
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一般以支持及对症疗 法为主,保证足够营养,改善全身状况。 近 年 来 经 FDA 批 准 的 新 药 : 力 鲁 唑 (riluzzole),可推迟ALS患者发生呼吸功能障 碍的时间及延长存活期,但未证明其可改善运 动功能、肌力和震颤,可用于轻症、中症患者, 但价格昂贵。成人每次50mg,每日2次。副作 用有乏力、恶心、头痛和转氨酶增高等。
治
疗
维生素E可能对ALS患者有益。 神经营养因子治疗本病尚在临床研究之中。 干细胞治疗ALS实验和临床处于探索阶段。 对症治疗:肌肉痉挛可给予:安定、氯苯氨丁 酸、氯哩沙宗等治疗;流涎多可给予:东莨菪 碱、阿托品、安坦等。
治
疗
支持疗法; 预防肺部感染,呼吸困难时可行气管切开,吞 咽困难时胃管鼻饲; 可用针灸、按摩、理疗及被动运动等改善肢体 状况,防止关节固定和肢体挛缩。
病因及发病机制
4.病毒感染 由于MND和急性脊髓灰质炎均侵犯脊髓前 角运动神经元,且少数脊髓灰质炎患者后 来出现MND,故有人推测 MND与脊髓灰质 炎病毒或脊髓灰质炎样病毒的慢性感染有 关。但 ALS 患者 CSF 、血清及神经组织均未 发现病毒或相关抗原及抗体。 有些 MND 患者并发恶性肿瘤,部分患者肿 瘤治疗好转时 MND症状亦有缓解,但机制 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