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方法例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诗歌阅读课堂教学策略例谈——以白居易《琵琶行》为例

高中语文诗歌阅读课堂教学策略例谈——以白居易《琵琶行》为例

2013-10课堂内外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如果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能力发展。

”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诸如白居易的《琵琶行》等古典诗词即是具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之审美特质的知识与智慧有机结合、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的教育教学资源。

因为诸如白居易的《琵琶行》等古典诗词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文学鉴赏价值,还蕴含着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为了让这“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美美地滋润学生美丽的心田,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培养学生崇高的品格等,我们有必要在此以白居易的《琵琶行》为例探讨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策略。

策略一:创设情境,轻扣学生兴趣之门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

”学生鉴赏古典诗词亦然。

由此,教学古典诗词时,我们必须遵循上述教育教学理念,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和谐、美丽、愉悦氛围的古典诗词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自发地、快乐地走进古典诗词教学文本,美美地诵读、细细地品鉴、深深地探究诸如白居易的《琵琶行》等古典诗词。

以教学白居易的《琵琶行》为例,上课伊始,我就运用多媒体教学设施为学生播放了我从网络下载的我国中央电视台著名播音指导家方明配乐朗诵的白居易《琵琶行》音画视频。

当音画视频中传出方明“天涯沦落是非题,悲美犹诉空成恨”的时而低沉、时而激越、时而哀婉、时而缠绵的诵读之声时,学生被《琵琶行》中“忧愁暗恨”的主旋律、身世凄凉的琵琶女形象以及诗歌中特有的音乐美等美学特质所深深感染,随之情不自禁地、不约而同地合作方明的配乐朗诵极富感情地诵读起了《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无需赘言,在学生如此深情诵读《琵琶行》的氛围中,我也情不自禁地加入了学生的诵读行列。

策略二:诵读品鉴,跨越千年心弦神交刘勰曾言:“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吟咏、理解、感悟亦然。

所以,教学古典诗词时,我在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反复涵咏的同时,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文本的内在情韵,并将之心得行之于文,以此比较自己在反复品读古典诗词时不断提升的审美品位。

诗歌朗诵“三读教学例说

诗歌朗诵“三读教学例说

诗歌朗诵“三读教学例说诗歌有优美悦耳的韵律、生动可感的画面及含蓄隽永的情感,非朗诵无以感受其韵律美,欣赏其绘画美,品味其情感美。

前人对诗歌朗诵的作用作了精辟的表述。

著名语言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培养孩子纯正的文学趣味,就要从读诗开始。

”有“20世纪的杜甫”“汉学伟人”之称的萧涤非教授说过:诗具有音乐性。

下一点吟咏的工夫,不仅能欣赏诗歌音节的铿锵,还能通过抑扬顿挫的音节感受诗人的情感。

诗歌是需要朗诵的文学样式,其主题、情感和艺术特色只有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诵才能切身感受和体味。

下面,我们以现行中小学教材中选编的诗歌为例,简要诗歌朗诵的“三读”法。

一读声韵: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声韵是诗歌最显著的形式特征。

诗歌的语言美主要通过声韵表现出来,因此诗歌教学应该从声韵的诵读开始。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望天门山》)诗歌属于韵文,讲究押韵,在古代有较严格的格律限制。

《望天门山》用的是上平声的第十部“灰”韵。

作为平声韵,本诗在朗读时要把韵脚读得平稳而悠长。

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很多教师教学时就是这样做的,但千万不要以为朗诵诗韵就是读准韵脚这么简单。

诗歌朗诵只有读出了诗歌内在的旋律,才算读出了诗韵。

要说清这中间的道理,需要从诗歌的本原上做一些考查。

诗歌原是与音乐、舞蹈并立的三位一体的艺术。

后来,独立成一种文学体裁,但形式上仍保留了音乐、舞蹈的若干痕迹,诗韵正是这些痕迹最直接的表现。

从乐、舞的角度看,韵是一个乐调或一段舞步内部的自然停顿,是音乐旋律和舞美动作变换的一个阶段;从诗歌的角度看,韵则是把相关音节维系成一个完整律句的形式,是诗人内心情感律动的一个节点。

因此,准确的诵读诗韵不仅能体会到声韵的和谐美,更能感悟到诗人情感的律动趋势和规律。

仍以《望天门山》为例,诵读韵脚“回”“来”时,因为押韵,故而能产生一种和谐的音韵,让我们感受到作品的韵律美。

如果进一步细心体会从“回”到“来”的韵律变化,我们还能感受到诗人情感由“惊”到“喜”的变化过程。

浅谈现代诗歌教学

浅谈现代诗歌教学

浅谈现代诗歌教学现代诗歌教学,是一项需要我们思考与探索的任务。

现代诗歌的诸多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教学的难度,但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更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挑战。

下文将围绕现代诗歌教学的难点与方法进行探讨。

一、难点分析1、语言难度大现代诗歌作品的语言往往是模糊或者非常抽象的,运用各种诗歌技巧和修辞手法,无法轻松理解。

这就给学生阅读、理解、分析诗歌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诗意较强现代诗歌风格多样,有的甚至没有明确的意境,而是交给读者自己去构造。

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中,不能单纯地传授现代诗歌的表面形式,而要求我们进一步解读其背后的意蕴,引导学生在思维上灵活开放,多角度地理解与理解。

3、虚构性较强相比于现实主义的作品,现代诗歌往往更具有虚构或者是想象性,这也为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让学生认识到虚构与真实之间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提供相关的问题与画面引导,让学生动脑思考,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想象力。

1、从关键词入手现代诗歌的词汇语言往往复杂,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们可以采用从关键词入手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其涵义。

因为关键词能够贴近学生的认知及生活,这样既能避免语言的难度问题,又便于学生对一些重要的词汇及意象进行单独分析。

2、采用问题导学法现代诗歌往往没有明确的意境,学生也很难直接获得诗歌的深层含义。

因此,针对诗歌主题和核心,教师可以提出一系列与之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对比分析,从而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3、注重课堂互动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再适用于现代诗歌的教学,而是需要注重课堂互动,让学生从听众角度,进行诗歌欣赏。

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共同探讨作品的意义和表现手法,同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厚植学生的信心与自主思考能力。

三、教学案例1、李白《将进酒》李白是中国古代伟大的诗人,被誉为诗仙。

《将进酒》是他的一首名篇,讲述了诗人自娱自乐,豪情万丈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针对这首诗,我们可以采用从关键词入手的方法,比如“举杯邀明月”、“共君吴下楼”,引导学生了解每个词的意义和情感内涵。

现代诗教学实践案例分析(3篇)

现代诗教学实践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诗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诗歌教育模式,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现代诗以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和丰富的表现手法,激发了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本文以某中学现代诗教学实践为案例,分析现代诗教学的实施过程、效果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现代诗教学的改进提供参考。

二、案例实施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现代诗的基本特点,掌握现代诗的阅读方法。

(2)培养学生对现代诗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 教学内容(1)现代诗概述:介绍现代诗的起源、发展历程、特点等。

(2)现代诗阅读方法:讲解现代诗的阅读技巧,如意象、象征、比喻等。

(3)经典现代诗鉴赏:分析经典现代诗作品,如《再别康桥》、《雨巷》等。

(4)现代诗创作实践:指导学生进行现代诗创作,分享创作心得。

3.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现代诗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现代诗作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实践法:指导学生进行现代诗创作,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4)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展示现代诗作品,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

三、案例效果1. 学生对现代诗的兴趣明显提高。

通过现代诗教学,学生对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阅读和创作的积极性明显增强。

2. 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提升。

学生在鉴赏经典现代诗作品的过程中,学会了欣赏诗歌的美,提高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3. 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学生在创作现代诗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培养了创新精神。

4. 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教师在实施现代诗教学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

四、存在的问题1. 部分教师对现代诗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2. 现代诗教学资源不足,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3. 学生在创作现代诗时,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反馈。

诗性的启迪──以《再别康桥》为例浅谈诗歌教学

诗性的启迪──以《再别康桥》为例浅谈诗歌教学

诗性的启迪──以《再别康桥》为例浅谈诗歌教学提起诗歌教学, 大家都有自己的妙招, 我今天就我这一个月的教学经验, 班门弄斧, 结合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谈一谈自己对诗歌教学的一点想法。

提起诗歌教学, 大家普遍感觉难教,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我们先从诗歌这种文学的特点看。

诗歌是一种非实用的非功利性的表现人类心灵世界的文学样式。

首先由于诗歌高度的概括性, 鲜明的形象性, 意象的复杂性, 语言的跳跃性等特点, 造成我们对诗歌理解的困难。

其次由于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正处于成长的阶段, 人生观, 世界观, 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 加之人生、社会阅历的缺失, 审美修养的不足, 知识结构的欠缺都给我们的诗歌教学带来了很多的困难和问题。

再次, 由于诗歌是一种主观情感非常浓厚的文体, 对其解读也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这一方面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灵活性, 自由度。

另一个方面对我们无疑也是一种挑战, 就是你如何去把握诗歌课堂的这种自由性和灵活性。

最后由于学生自身条件的限制, 导致他们面对诗歌的时候很陌生, 也很无助, 他们不知道从何入手。

他们心灵与诗人的心灵之间形成了一种隔阂。

况且, 古代对诗有这样的说法“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 不能说真是这样, 但也有一定的道理。

面对这样的问题, 我们该如何去教, 如何把这些“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的东西传达给学生呢?这无疑是摆在诗歌教学过程中的第一个问题。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 我采用了读、想、做三者相结合的方法, 来完成诗歌的学习。

一、反复美读学习诗歌, 我们最基本要做到对诗歌的语言有所感知, 能够通过对内容的把握, 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进而去了解、借鉴诗歌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

而这些目标的实现, 又与对诗歌的的朗诵是分不开的。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证明: 视觉与美感之间只能构成间接的情感对应关系, 中间需要联想和想象的帮助。

而听觉与美感之间却可以构成直接的情感对应关系。

浅谈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方法

浅谈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方法

浅谈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方法
现代诗歌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文学语言的精华,它可以增强学生
审美情趣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那么在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中,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方
法呢?
一、熟悉常见的现代诗歌形式
熟悉现代诗歌的形式,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同时也为他们的创作提供参考。

现代诗歌形式较多,如自由诗、白话诗、加油诗等。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这些诗歌形式
的特点、构成以及运用技巧,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现代诗歌的核心元素。

二、注重诗歌的音韵节奏
现代诗歌最大的特点是音韵和节奏,这是学生在欣赏和朗诵中需要注意的关键点。


教学中,教师可以讲解韵部与节奏的作用以及常见的韵律和节奏形式,比如抑扬格、平仄等。

同时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模仿和创作,加深对音韵和节奏的理解和应用。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现代诗歌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采用互动性强、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例如听课、讨论、朗诵、分析等。

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提高课堂氛围,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
理解和欣赏诗歌。

四、鼓励学生诵读、朗诵和创作
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进行诵读、朗诵和创作,并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反馈。

同时,引
导学生关注生活、表达思想,并运用所学的语言工具,大胆地构思、创作自己的诗歌,从
而提高文章的质量和水平。

总之,现代诗歌教学应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相结合,通过熟悉诗歌形式、关注音
韵节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并鼓励学生创作,来增强学生的诗歌欣赏和创作能力。

小学语文鉴赏诗歌的教学方法五篇

小学语文鉴赏诗歌的教学方法五篇

小学语文鉴赏诗歌的教学方法五篇古诗作为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其审美情趣、提高其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在小学语文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其教学策略应体现其新理念和新方法。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的教学方法5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大家喜欢,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的教学方法1一、重视古诗“背景”的价值,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境任何一首古诗,都有及其丰富的“背景”资源:诗人的生活经历与创作历程;与古诗密切相关的创作故事;古诗涉及的相关典故、传说;诗人的相关诗作;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诗人的创作风格等等。

如果联系特定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思想加以研究,就能走近诗人。

教师应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了古诗的“背景”,体验古诗的内容、情感、思想。

学生才能够真正地走进古诗中去,去领略古诗所表达的奇妙意境。

如《江雪》一诗,诗人柳宗元通过自己的所见,展示了一位老翁在寂静、凄凉的寒江上独钓的情景。

诗人为什么写一个老翁在这样的季节、这样的地方垂钓呢?其中的感情,学生很难一下子领悟出来。

这时就应该让学生去搜集、查询作者的有关资料,让学生搞清楚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了解柳宗元是巧妙地表达自己被贬后的那种失意寂寞的情怀和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思想。

二、加强朗读教学,培养学生语感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教学中要采取范读、独自朗读、加手势吟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读多了自然成诵,从而也就能够更好地体会古诗的意义和感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有教师对朗读的指导策略进行了研究,认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初步感受诗意的朗读。

这一阶段应让学生把古诗读通读顺的基础上,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人,理解注释,想象画面来要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在初读时就使学生的`感情有所定向,有利于理解诗意。

第二阶段,加深理解诗意的朗读。

这阶段的朗读要设置一些问题或引导学生发现一些问题,再与分析相结合,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中朗读巩固。

诗歌鉴赏教学的有效方法

 诗歌鉴赏教学的有效方法

诗歌鉴赏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感、提高文学素养的重要手段。

下面将详述诗歌鉴赏教学的有效方法,以期对教育实践提供借鉴。

一、背景知识介绍在诗歌鉴赏教学中,首先需要让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

包括诗人的生平事迹、创作风格、时代背景等。

通过了解这些背景知识,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蕴。

例如,在学习杜甫的诗歌时,教师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杜甫诗歌中的忧国忧民情怀。

二、朗读与感悟朗读是诗歌鉴赏的重要环节。

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和韵律美。

同时,朗读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体会其中的情感和节奏。

例如,在读李白的《静夜思》时,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受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三、文本解读在诗歌鉴赏教学中,文本解读是核心环节。

通过对诗歌的逐句逐词分析,学生可以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主题和情感。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比喻、象征等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例如,在分析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诗人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四、情感体验情感体验是诗歌鉴赏的重要目标。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体验诗歌中的情感世界,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

为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音乐等,为学生营造诗歌所描绘的场景和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中的情感。

例如,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康桥的美丽图片和播放轻柔的音乐,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五、比较鉴赏比较鉴赏是诗歌鉴赏教学的一种有效方法。

通过对比不同诗人、不同风格的诗歌作品,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的特点和魅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风格迥异的诗歌作品进行比较鉴赏,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异同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例如,可以将李白的豪放洒脱与杜甫的沉郁顿挫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不同风格诗歌的魅力。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古诗教学例谈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古诗教学例谈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古诗教学例谈随着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教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化自信心的培养和情感体验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结合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以小学古诗教学为例,探讨如何通过古诗教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古诗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中感受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在教学《静夜思》这首古诗时,可以通过讲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诗句的语言特点和意境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并感受这首古诗所蕴含的中国文化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古诗教学也可以通过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形式的创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热情,从而引导他们自觉地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古诗朗诵比赛,或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创作诗歌,从而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喜爱和尊重,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古诗以其精炼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成为情感体验的最佳载体。

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赏析古诗,感知其中所表现的情感,并引导学生发表自己对古诗的情感体验和感悟。

在教学《静夜思》时,可以通过朗读和讲解古诗,引导学生思考诗中所表达的孤独和思念之情,从而让学生体验到古诗所展现的情感。

教师还可以通过情感交流、情感体验等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古诗中所蕴涵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人文情操,提高他们的情感素养。

古诗作为精美的艺术作品,对学生的认知素养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古诗的语言特点、意境和艺术手法,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深入的认知,让他们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内涵和艺术价值。

在教学《静夜思》时,教师可以讲解古诗中的文字表达手法、意象和引发的联想等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对古诗的认知水平和审美能力。

古诗词教学的实践研究(3篇)

古诗词教学的实践研究(3篇)

第1篇摘要: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审美价值。

本文通过对古诗词教学的实践研究,探讨如何在课堂中有效传承和发扬古诗词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实践研究;文学素养;审美能力一、引言古诗词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还能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然而,在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中,往往存在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参与度低等问题。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实践研究,探索一种新型的古诗词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效果。

二、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分析1. 教学内容方面: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往往局限于对诗词的字面解释和背诵,忽视了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2. 教学方法方面: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互动和探究,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学评价方面:评价方式单一,侧重于知识的记忆和背诵,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古诗词教学实践研究1. 教学目标的确立(1)知识目标: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表达技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 教学内容的优化(1)选取经典作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诗词作品。

(2)注重文化内涵:在讲解诗词内容的同时,引导学生了解诗词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拓展阅读:推荐与古诗词相关的文学作品和背景资料,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3. 教学方法的创新(1)情景教学: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诗词的意境。

(2)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3)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等多媒体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4. 教学评价的改革(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如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多样性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口头评价、书面评价、作品展示等。

浅析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几种方法

浅析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几种方法

浅析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几种方法中学语文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诗歌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学生的兴趣、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方法,特别是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非常重要。

下面笔者将从几种方法来浅析中学语文诗歌教学。

一、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与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静夜思》这首古诗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一些背景知识,然后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发现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让学生自己去品味和感悟诗歌的内涵。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比较教学法比较教学法是一种通过比较来表达事物的共同点和差异,从而使学生对事物的本质有更深入的理解。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比较教学法,通过对比不同风格、不同题材的诗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特点和魅力。

在教学唐诗时,教师可以选取不同题材的唐诗,通过对比使学生感受到唐诗的雄浑和深沉,培养学生对唐诗的欣赏能力和鉴赏能力。

体验式教学法是一种通过感官体验和情感体验来进行教学的方法。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音乐、绘画、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感受和体验,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内涵。

在教学《春晓》这首古诗时,教师可以播放一些春天的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感受春的气息和诗歌中的情感,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歌的意蕴。

在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提高教学效果。

还可以结合新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使诗歌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相信通过教师的努力和学生的参与,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一定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初中语文诗歌理解方法(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诗歌理解方法(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诗歌理解方法第一篇范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一、诗歌背景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众多诗人纷纷涌现,其中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

本诗《登高》是杜甫创作的一首七律,通过对秋天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愁和孤独。

二、诗歌意境1.首联:描绘了一幅秋风凛冽、天空高远的景象。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声声悲切;渚清沙白,鸟儿飞回巢穴。

通过听觉和视觉的描绘,展现了秋天的凄凉和萧瑟。

2.颔联:以落木和长江的滚滚流水象征时间的无情和人生的无常。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感慨。

3.颈联:诗人自比为悲秋的常客,多病的百年老人,独自登高台。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4.尾联:诗人的忧愁和苦恼如同繁霜般沉积在鬓角,潦倒的新停浊酒杯,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艰辛和无奈。

三、诗歌理解方法1.意象分析: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风急、天高、猿啸、渚清、沙白、鸟飞等,可以感受到秋天的萧瑟和凄凉,进而理解诗人的内心情感。

2.情感把握:诗歌是诗人情感的抒发,通过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

例如,诗人在首联表达对秋天景象的感慨,在颔联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在颈联流露出孤独和无助,在尾联表达对生活的艰辛和无奈。

3.文化背景:了解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有助于深入理解诗歌的含义。

例如,杜甫生活在唐朝盛世,但同时也经历了安史之乱等战乱,这些背景对诗人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4.语言特色:诗歌的语言富有韵律和节奏,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例如,本诗中的对仗工整、音韵协调,使整首诗歌具有音乐美。

四、总结初中语文诗歌理解方法主要包括意象分析、情感把握、文化背景和语言特色等方面。

通过运用这些方法,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欣赏诗歌的美。

《古朗月行》课堂教案实例剖析

《古朗月行》课堂教案实例剖析

《古朗月行》是李白的一首著名诗歌。

在教学中,如何开展对这首诗歌的教学,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下面,我们将结合教学实例,从目标导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古朗月行》的课堂教学进行剖析。

一、教学目标的导向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我们开展课堂教学的基础,也是考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

对于《古朗月行》的课堂教学来说,我们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确定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掌握《古朗月行》的基本内容、文学背景、运用语言、表达手法等方面的知识。

(2)技能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熟练地朗读、背诵、理解和欣赏《古朗月行》这首诗。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古朗月行》,让学生感受到诗歌之美,激发学生的文学情感,启发学生的人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的安排在开展教学之前,我们需要认真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划分和安排。

对于《古朗月行》的教学,我们应该按照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来安排:(1)文学背景在学习这首诗歌之前,要了解唐代的文学背景,介绍唐代诗歌的主题、写作手法和史学特点,向学生展示一个充满了文化和历史底蕴的时代。

(2)诗歌的内容解读《古朗月行》这首诗歌的内容,让学生理解其中的诗情画意,带领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美丽和恢弘。

(3)运用语言分析《古朗月行》所使用的语言和表达手法,让学生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演绎方法,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在写作中提高自身的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

(4)诗歌的韵律着重介绍《古朗月行》的韵律特点和语言韵律与意境的相互作用,让学生能够理解韵律的重要性和诗歌的语言之美。

(5)文化内涵通过对古人文化、历史、哲学的了解,让学生领略《古朗月行》所传递的人生哲理和文化内涵,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三、教学方法的应用在开展课堂教学时,教学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

对于《古朗月行》的教学,我们应该选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谈诗歌的教学方法

例谈诗歌的教学方法
01 0 ). 师 在选择文 言文 时要 注意 ,不是所有 的文言文都 适合用课 代教育 ,2 1 , ( 8
本 剧 的 形 式 来 展 现 。 根 据 课 本 剧 的 定义 , 必 须 选 择 故 事 性
强的文言文 ,这样才 能把我们 的文言文演绎得更精彩 。
参考文献 :
[ 中华人 民共和 国教育部. 1 】 普通高中语 文课程 标准 ( 实验 )[ . s 北 ]
意 。 因 此 ,在 中学 阶段 用 课 本 剧 的 方 式 来 学 习文 言 文 ,是

版 社 , 20 6 0 .
3杨 编演 电视剧与文言文教学攀亲例谈 [ . J 语文教学通讯 , ] 制 功 能 弱 。 ”采 用 形 体 直 观 教 学 的方 法 ,适 应 这 一 阶 段 学 [] 太和.

“ 色 之 动 ,心 亦 摇 焉 ” , 从 真 诚 的灵 魂 中 奏 响 了 一 曲对 物 保 姆 的感 戴 之 歌 。 正 如 王 国 维所 言 : “ 家 之 作 ,其 言 情 大 也 必 沁 人 心 脾 ,其 写 景 也 必 豁 人 耳 目 ,其 辞 脱 口而 出 无 矫

诗 歌 特 质 论
求 一 种 神 似 ) 。 正 如 叶 燮 所 说 : “ 于 象 , 感 于 目 ,会 于 人 吴 龙 翰 说 : “ 难 画 之 景 , 以 诗 凑 成 ,吟 难 吟 之 诗 , 以 呈 画
心 , 意 能 言 之 而 口不 能 言 , 口 能 言 之 而 意 不 可 解 。 ” “ 夫 画 补 足 。 ”对 此 ,古 希 腊 诗 人 也 说 : “ 为 不 语 诗 , 诗 为 画
的主体。
“ 的 境 界 在 刹 那 问 见 终 古 , 在 微 尘 中 显 大 手 , 在 诗 而 对 诗 歌 意 境 的产 生 ,一 般 来 说 是诗 人 对 生 活 的深 刻体 有 限 中 寓 无 限 ” , 说 明诗 歌 教 学 贵 “ ” , 既 要 “ 乎 其 品 入 验 、 捕捉 、提 炼 ,是 真 情 实 感 的必 然 ,是 “ 与物 游 ” 的结 内 ” , 物 我 两 忘 ,又 要 “ 乎 其 外 ” , 物 我 两 分 ,这 是 学 神 出

诗歌教学方法系列谈

诗歌教学方法系列谈

阅 读 习惯 的好 坏 直 接 影 响 着 阅读 的效 率。对于初 学者 来说 , 这一点尤为重要 。然而好的阅读 习惯 并非一 下子就 能养成 , 只有 在正确的指 导下 , 阅读 实践 过 在 程 中逐步 培养 。因此 , 次进 行 每 阅读 训练 , 我们 都要 向学生提 出 些具 体 的要 求。( ) 1 阅读 时不 要 出声 , 要默读 。默读是 通过 视 觉器官直 接感知 文字符 号 , 速度 要 比出声 的阅读快得 多。 ( ) 2 不 要逐字逐 词地读 , 而要 以意 群或 句子为单位。逐字逐词 的阅读过 多地把注 意力放 在单词 上 , 不仅 影响阅读 速度 , 而且 往往不 容易 抓住 文章 的中心大 意。( ) 3 不要 见 生 词 就 查 词 典 , 养 成 根 据 要 上下 文 猜 测 生 词 词 义 的 习 惯 , 在 不影 响 理 解 全 文 的 地 方 , 舍 得 要 放过难点 , 只有这样 , 才能保持阅 读速度 。 四、 阅读 过程 中要 积 极 预 测 。 很多人认为阅读理解 的过程 就是一个 被动 接受信 息的过 程。 他们认为 , 只要认识每个单词 , 再 了解每句 话 的意思 , 自然地 就理 解 了 全 文 的 意 思 。 其 实 , 识 每 认 个单词并 不意 味着能 理解全 文 , 理解全 文也不 必认识 每个单 词。 心理语言学家认为阅读是一个积 极 主 动 的思 维 活 动 ,也 是 一 种 心 理语 言的预 测活 动。也 就是 说 , 个好 的读者总是不断预测下文 是什么 , 然后 用作者 所给 的信息 检验 自己 的预 测 是 否 正 确 。如 果 预测 正 确 就 开 始 下 一 个 预 测 , 如 果错误 , 就必须修正原来的假想 。 主动积极地预测下文 内容是 提高 阅读 效率 的重要手段。 要大量 阅读 , 快速 阅读 , 阅 在 读中学会方法 , 到窍 门, 找 养成 良 好的阅读 习惯。只要 坚持 下去 , 我们付出的努力 习英语 首先从 阅读 开始 , 阅读 是 进入 英 语 王 国 的最 佳途 径 。英 语 阅读 也 是 积 累 英语 语 言 知识 和 培养 英 语语 感 的最 佳途 径 。这里谈几点关于阅读的技 巧 和策略。 精 心选 材 , 养 阅读 的 技 培 巧和方法。 从学生的心 理特 征 出发 , 使 学生对 阅读感 兴趣 , 师要精 心 教 选择 一些浅 显的科 普读物 , 易 简 的文学作 品或幽 默丰趣 的短文 。 在选 择 材 料 时 要 注 意 由 浅 入 深 , 由易 到 难 。在 阅读 中通 过 教 师 的 不断引导能一 步一步地提高学生 的阅读兴趣 , 高学生 的阅读 能 提 力 。要特别 注意文章 首尾 两段 , 第 一 段 往 往点 明文 章 的主 题 或 中 心思想 , 或作者的意图 , 而文章的 最后一段则常常总结归纳或重述 文章的主要内容。做阅读理解题 时, 应首先 浏览 一遍所 提 问题 及 其选项 , 后带 着这些 问题 有 目 然 的地 、 针对性 地 阅读文 章。一 有 方面 , 把较 简单 的客观 理解题 做 好; 另一方面 , 把与 问题相关的词 语 、 子 划 出来 , 准备 理 解 难 句 为 句 、 答难题做好准备。 解 二 、 强 课 外 阅 读 , 大 知 识 加 扩

例谈诗歌教学的有效取舍

例谈诗歌教学的有效取舍

例谈诗歌教学的有效取舍内容摘要:课堂取舍是指课堂教学中为了体现教学的有效性而对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所进行的综合的精心筛选。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是意境的艺术,所以,诗歌教学要通过多种有效方式引导学生感知语言的精妙深刻,领悟意境的深邃优美。

关键词:诗歌教学有效取舍实例下面以我施教人教版语文课本中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实录为例,具体地谈谈诗歌教学的有效取舍。

一.整体吟诵,感知诗歌节律1、学生初读课文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小声地把诗歌读两遍。

生:小声读。

2、范读引领(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师: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听听老师朗读的停顿节奏和你朗读的有什么不同?3、学生再读师:请同学们大声地把课文读两遍,力争读正确、读流利。

4、检查朗读的正确与否师:谁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呢?生:朗读。

师:这位同学把“逶迤”、“礴”、“丸”、“岷”这几个生字读得很正确。

朗读得正确、流利。

二.理解句意,走进诗歌情境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生:红军吃苦耐劳,也很坚强勇敢,跨越了万水千山,行程二万五千里。

师:毛泽东主席回顾这一壮举的时候,用“远征”与“万水千山”这两词语概括出了长征的路程之遥远,路程之艰难。

“等闲”的意思平平常常。

谁来准确精炼地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呢?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红军没有把长征中遇到的雪山、草地、大河等艰难险阻看成不能克服的事,而是当做很平常很清闲的事。

师:一个“只”字道出了红军战士对困难的蔑视,一个“不怕”道出了红军战士的英勇气概。

师:“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越城岭、都庞岭等山岭弯弯曲曲连绵不绝,乌蒙山气势磅礴。

师:你没有把最关键的夸张和比喻没有理解。

“腾细浪”的本义是欢快奔腾的细小的浪花,作者把什么比喻成“腾细浪”?生:作者把越城岭、都庞岭等山岭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比喻成“腾细浪”。

师:理解到位了!在红军眼里,这些绵延起伏的山岭就像唱着歌欢快奔腾的细小的浪花一样,作者在这里既用了比喻手法,还用了夸张的手法。

诗无达诂文无定法——古诗词教学例谈

诗无达诂文无定法——古诗词教学例谈

诗无达诂文无定法——古诗词教学例谈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和历史的见证,它们成为了我们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重要途径。

在传承和教学古诗词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重背景和文化知识
古诗词多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因此,在教学时,我们需要注重对诗歌的背景和文化知识的介绍和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二、注重朗读和表达
古诗词是音乐美学和语言美学的完美结合,其中的韵律和语言的美感很强,因此,在教学时,我们需要注重诗歌的朗读和表达,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诗歌的音乐美和语言美。

三、注重创新和活化教学
古诗词已经成为了传统文化,如果教学方式和方法固守陈旧,可能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因此,在教学时,我们需要注重创新和活化教学,例如通过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方式将古诗词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古诗词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因此,在教学时,我们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欣赏和感受古诗词的文学魅力和表现力。

总之,古诗词的教学需要多方面的注意和措施,让学生既能理解古诗词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又能感受和理解古诗词的音乐美和语言美,最终达到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的深入了解和认识。

例谈诗歌教学的导入方法

例谈诗歌教学的导入方法

例谈诗歌教学的导入方法张伟华一篇课文的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课文导入得好,可以收到引人入胜、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常用如下方法导入课文。

一、介绍背景导入法中学课本中的古诗,大都写在唐宋时期,历史比较久远,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比较困难。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诗歌的内容,可以对诗人写诗的背景作简要的介绍。

如讲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师可先作以下简单介绍:刘禹锡参加了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

北归京师,途径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来答谢他。

二、解释题意导入法文章的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眼睛,“解诗题,知诗意”的教法已广泛采用。

如教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一诗,首先从解释题意入手,使学生意识到“夜雨”点明时间,说明诗人是在下雨的晚上写下了这首诗。

“寄北”寄给北方,“北方”代指诗人身在北方的妻子。

那么这首诗是诗人在下雨的夜晚身在异乡写给妻子的信,要表达的肯定是一种思念之情,诗中的“巴山夜雨涨秋池”、“却话巴山夜雨时”都紧扣标题。

三、图画导入法苏轼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学古诗时,可以通过图画导入新课,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增加直观感。

如教学《送元二使安西》一课,首先可绘出在蒙蒙细雨中的一间客舍,在客舍旁新绿的柳树下,两个即将离别的人在饮酒饯行,酿造一种特有的氛围,启发学生想象,从而使学生进入诗的意境。

再如,教学王维的《使至塞上》一课时,可先绘出两幅图:一片茫茫大漠中耸立着一处独起的孤烟;在黄河之际,一轮圆圆的落日即将隐入水底。

这两幅图,将大漠之景尽收眼底,又将学生带到了诗歌的意境之中。

四、音乐导入法我们知道,在古代,诗和歌是密切相连的,利用与课文内容相协调的音乐或歌曲导入新课,可以创造出一种与诗的内容和感情相一致的气氛,使学生加深对诗的理解,进而陶冶学生的情操。

在诗歌鉴赏教学中与学生互动的两种方法——以《登高》的教学为例

在诗歌鉴赏教学中与学生互动的两种方法——以《登高》的教学为例

在线课堂在诗歌鉴赏教学中,一些教师会采用各种方法(如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生友好互动,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审美鉴赏能力。

笔者认为,这种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接下来,笔者就谈谈如何在诗歌鉴赏教学中与学生友好互动。

一、布置学习任务,拓展师生交流的空间相比于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诗歌,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诗歌对学生来说难度更大。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多与学生互动。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地反馈给老师。

除此之外,师生之间积极地互动,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使教学活动更加顺利地开展下去。

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适时布置一些学习任务,以此来拓展师生交流的空间。

例如,在讲解杜甫的《登高》时,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适时地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以弥补“讲授法”的不足。

任务展示:1.人们往往喜欢在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春天去野外踏青,感受春天的美丽与生机勃勃。

而在秋高气爽的秋天,人们喜欢登高望远,饮酒作诗。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就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同样是写登高,“诗圣”杜甫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下《登高》这首诗的呢?请你阅读杜甫的《登高》,并谈谈自己的见解。

2.了解诗人杜甫的人生经历及《登高》的创作背景,探究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3.再读《登高》,用一个字或词来概括这首诗的感情基调。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有的学生会向教师寻求帮助,有的学生会向教师展示自己的新发现,有的学生会与教师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学生兴趣高涨,且有了许多想要与教师讨论的话题。

教师也能在交流的过程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适时地评价和反馈,可谓一举两得。

示例:生1: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我一定会用“悲”字。

师:哦?你为什么会用这个字呢?生1: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望远。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渲染了悲凉的氛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教学方法例谈
(一)以画解诗,引诗入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大凡诗人触景生情,情因物起,或托物言志,诗人凭借诗中的景(物)表达自己的情感,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因而教学时抓住诗中画,画中诗来教学,即形象直观,又理解深刻。

1、画面入境,以画解诗。

小语诗歌多半配有插图,旨在直观形象的中,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从而与诗人所见、所感、所思达到共鸣。

因而教学时,不仿利用这一现成的彩图让学生随诗到此一游,真切地亲身感受一下此地、此景、此物、此情,进而在理解诗文时与诗人一见如故,产生共鸣,达成共识。

它的具体方法是画面入境,识图学诗,就是老师通过引导学生看体现诗意的画面,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在视觉活动和想象中进入诗歌的意境,在意境中使学生享受到诗歌的美,并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粗略了解诗的大意;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吟诵古诗,从而理解诗歌,理解诗人。

这种“画面入境,以画解诗”教学法,学生在兴趣益然中既掌握了解古诗该掌握的内容,而且还走近了诗的意境,走进了诗人,享受到了美,陶冶了情操,锻炼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实现了我们诗歌教学的目的,并且操作起来,简单方便,真可谓事半功倍。

2、绘图导学,引诗入画。

小语中没有配彩图的诗歌,或学生对绘有画的诗歌理解深刻,心中有与课本彩图不同的图画,都可根据自己的理解,还诗以画,让学生把心中之境,心中之情,心中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借助画笔描绘出来,并引导评议。

在作画与评议中更形象理解诗歌。

如讲读《绝句》这首古诗时,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提出如你是一个画家,读了这首诗,看到如此美丽的春之景色,你会怎么画?学生把自己体会到的意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有的学生认为这首诗的每一行都是一幅美丽的景色,就按照诗人的观察顺序画了四幅连续的图画。

每一幅突出一种景物。

个别学生在画“两个黄鹂鸣翠柳”这幅画时,进行了创新,在有两只黄鹂的柳树上还画了一些五线谱。

还有的学生画的与插图有异。

其中一个学生画得很特别,画面上一间大茅草屋,茅屋的一扇窗户很大,把柳树、黄鹂、西山雪景、东吴船只全部画在窗框里。

问他为什么这样画,他说:“因为这首诗是作者站在屋子里,从窗户向外看到的。

我就把这扇窗户看成画框,把所有景物画在窗框里。

可见学诗,让学生用画笔描绘诗境,进行再造想象,使一幅幅写意抒情的画跃然纸上。

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创新思维,进而创造性地深化理解。

这里的做画内容是依诗而作,在诗歌内容上变化较小。

还有一种情况是作画的内容是开放式的,超越诗歌内容,将诗歌内容扩散延伸的。

如诗歌《四季的脚步》诗中所述景物仅有春天溪水丁冬,绿草鲜花,落茵缤纷;夏天知了高鸣;秋天落叶翩飞;冬天雪花飞舞。

可透过四季我们看到的景物异常丰富。

于是要求学生作画时拓宽诗歌指定的内容,让学生放飞思维,将你了解到的能体现季节特点的都可描绘出来,绘一幅四季图。

于是,学生畅游四季,所作画内容丰富而生动,如春天穿薄衣放风筝、青蛙鸣叫、燕子呢喃、农民耕种,万物复苏;夏天狂风暴雨、雷电交加、蜻蜓捉虫、孩子游泳、捉鱼捉蟹等;秋天菊花开、枫叶红、树挂果、雁南飞、人丰收、叶落草枯等;冬天着厚衣玩雪溜冰、跳绳踢毽、下雾下雪、动物冬眠等。

在作画时,放飞思维,放飞想象,学生所获得的信息是多么丰富,同时通过这四季特色的作画更加深对四季的了解与喜爱。

“绘画导学,引诗入画”让学生做画,既可依诗而作,又可超越诗歌,拓宽想象。

学生用画笔描绘诗境,进行再造,创造想象,既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当一幅幅写意抒情的画跃然纸上,学生受到一种美的熏陶,也进一步深刻而形象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在兴趣盎然的想画、补画、作画、评画、改画、着色等一系列活动中更加深了对诗歌的喜欢,真可谓乐其中而情其中。

(二)驰骋想象,形象感悟
上文说过,诗的特点之一就是饱和感情、想象丰富。

想象和联想是诗的翅膀,诗人强烈的感情自然会驱动想象的翅膀;丰富的想象又有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古诗中不少名篇都是
丰富想象与强烈感情结为一体的,有许多诗句充满了神奇的想象、丰富的联想。

教学或赏析诗句时,切忌“就学论学”、“就句论句”、“就诗论诗”,而应驰骋想象,就诗中的字、词、句生发开去,通过想象再创造,使诗歌塑造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幅色彩鲜明、栩栩如生的图画,从而进入诗的意境,真切地体会到诗人炽热饱满的感情,从而追寻到诗的深层寓意,达到获取艺术享受的目的。

除上述通过驰骋想象,形象理解诗以外,还可凭借诗进行想象作文,又可超越诗歌,写诗中没有的。

即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具体的诗歌特点,让学生想象作文,可以是诗中所指的内容,在此过程中既增强了学生对诗歌的自主感悟理解,更拓宽了理解的深度、广度,使诗得到学生内化理解与吸收,还培养了语言文字的表达与运用。

如古诗中有大量赞美祖国的。

如低段学生学了《乡下孩子》你也来想象作文,可以写写城里孩子的有趣生活场景。

这样不仅更深刻地理解了诗文的意思,更拓宽了诗的内涵与外延,将学生的生活实际带入诗中,真可谓举一反三也。

(三)吟诵感悟,赏析品诗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古人吟唱诗句,总是带着感情去边读边思,读到兴奋之时,往往手舞足蹈,心潮激荡。

足见一首好诗该有多大的艺术感染力。

诗歌精美的语言,伴以和谐的韵律,读起来顺口,有声音的回环美,并在鲜明的节奏中,构成诗的音乐美。

而且诗歌是情感载体,是抒写心灵的艺术,要靠读者与作者情感与情感的共鸣,心灵与心灵的体悟,而反复朗诵,反复吟诵,熟读精思,口诵心推,特别强调读者个体感悟,使读者深刻领悟到作者诗中的浓情蜜意,韵味旨趣,不断受到感染,潜移默化,提高语感审美水平。

因此吟诵感悟,赏析品诗是学诗的又一捷径。

如《望庐山瀑布》一诗,如仅师讲解瀑布声形如何如何之美,学生只是从老师的讲解中来体会,那么诗文顿时失去审美价值,如若换之以吟诵中感悟,赏析中品诗,学生则从吟诵中想象理解,聆听那叠叠的浪涌上岸滩,阵阵的风吹过松林的声势,又在反复吟哦中,放飞想象,去陶醉于一座珍珠的屏的秀美之中,去惊叹那千丈青山衬着一首白银的雄壮之美,如亲手去抚摸瀑布如烟、如雾、如尘的柔美,真是一读销魂,如临其境,如游一朝,如历其情啊!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吟诵中一定要用心去体会,用心去感悟,在品味中,想象中潜移默化地与作者共鸣。

(四)角色入境,情境中学
有的诗歌以写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在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后,让学生演诗中角色,进行形象表演。

如学习《所见》这首诗,让学生亲自扮演牧童,体会那种悠然自得,闻耳惊立,举手捕蝉的一言一行,在学生揣摩牧童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心情的表演中,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进一步体会诗情。

在模拟的情境中,在学生进行表演时,学生把诗中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表演,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想象,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五)点面结合法
即在教学诗文时,抓住重点词句,矛盾点或问题所在,再利用讨论分析等各种方法中,在具体的点知识理解中学习。

如教学《悯农》,学生首先抓住秋收万颗子和农夫犹饿死这一对矛盾现象发问,即提出问题。

然后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农夫是何等的辛苦:春种、秋收,无闲田,收万颗子;日子却如此艰辛——犹饿死!在丰收,该过好日子时却犹饿死,这对矛盾现象的真正原因剖析中理解不合理的现象在不公平的社会中是何等荒谬,从而更深刻地憎恨那黑暗的社会,同情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从而理解了诗的主题。

这种以点带面,更好地拓宽了诗歌的视野。

诗歌教学方法很多,根据不同的诗歌题材、内容、形式,根据不同学生特点,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事,以及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使诗歌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