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灸(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桑杰嘉措
药 王 山 医 学 院
《晶珠本草》
植物
帝玛· 丹增彭措 (公元19世纪)
动物
矿物
药材
味道 功能 性质 产地 用法 词藻 标本图解ຫໍສະໝຸດ 是藏医史上影响最大的药物学专著
六、振兴时期
自八十年代以来藏医学在教育、科研、制药等方面取 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县级藏医医疗机构50余家 藏医药专业人员一万一千余人 科研机构十余家 藏医药教育已成体系 制药企业几十家
四、争鸣时期
在15世纪中期,藏医学中出现了许多不同学派争鸣的 局面,其中以强巴学派和苏咯巴学派的影响最大,也称为 南派和北派。


南 派
年尼多 杰 南杰札 桑
北 派

祖先口述

金巴医著
五、繁荣时期
17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是藏医药学的繁荣时期,藏 医学的繁荣主要体现在教育的发展,而藏药学的成就体现 在藏药巨著《晶珠本草》的问世。
《苯医四续》
二、奠基时期 藏医药学奠基时期是指公元6世纪到9 世纪中叶这一段时间。
编写了举世闻名的藏医药巨 著《四部医典》
九大名医之一 宇妥宁玛元丹贡布 (公元708—833年)
《四部医典》
四部医典
根本医典 论说医典 秘决医典 后续医典
囊括了藏医理论和实践的全部内容
三、发展时期主要成就
小宇妥·元丹贡布对《四部医典》进行评注和修订,使之更加完善 昌狄· 降贝桑布和昌狄· 班旦措西对《四部医典》的研究和人体解剖 学做出重大贡献 俄金巴·仁钦华翻译《水银泡制经》、《耳传卫本》等医学典籍,其 门徒根据用药经验著成《药名之海洋》 唐东杰布创制出平衡人体功能的灵丹妙药洁白丸和治疗疫病的良药 红丸



作 方

:将采集的艾叶、花朵晒干后;用木棍槌成绒状(不槌断 艾叶),清除杂质及土石等物,再用点燃的等题或后古特 奖若枝条轻轻烧烧艾缴并立即用手揉搓,直到艾绒变成墨 绿色。之后,最好在水中浸泡三日,喷洒麝香水,晒干后 槌成易燃艾绒,包入纸中搓卷成粗细不等的艾条。根据用 处和病情的不同,切成大小不等的头尖底圆、易于放置和 燃烧的艾炷。
灸法的种类
煮 法
适应于痈疖、痞 瘤等症。首先灸 痛疖、痞瘤的四 周,以封闭脉道, 防止肿块扩散。 然后,灸肿瘤中 央,以破坏肿瘤 的巢穴。对于病 情较重者,于最 佳穴位连灸几壮, 一般20次为最好, 19次为次,17次 为下水
烧 法
: 适用于灰色培
根 病 和 黄 水病, 以 及 心 风病 等, 灸 15 次为最佳, 13 次 次之,9 次 为 下。 烤 法:适 用于 隆 病、寒性虫症、 大小便 闭 塞 或 尿频、洞泻不止 等症。灸 7次 为 最佳,5次 为次, 3 次 为 下。
艾 叶 种 类
草 艾
野艾 小艾
野艾冠厚实,呈花形,茎短小;草艾生长于草甸沼泽地带,叶对生, 花黄白”。野艾花叶茂盛,做艾炷较好。草艾分大小两种。其中小艾 不适于艾灸,大艾生于田梗地头,或种植于家园,枝高叶大,也可用 于做艾炷。
艾叶采集时间
医学《后续》中载:“秋季三个月为采艾最佳时期”。每年七、八、 九三月的初一至十五日时期艾叶和花朵生长茂盛,无籽,枝叶不宜断 残,这时采集为最佳。

适 应 症
《四部医典》云:“可施火灸疗法之病症,食积
火衰浮肿水肿痞,胆寒头部四肢之黄水,痰核炭疽 以及虚热症,疯癫健忘一切脉疾类,发热之后一般 火灸除。总之风痰所转诸寒症,脉病黄水火灸堪称 奇”。对艾灸疗法的适应症阐述得已很清楚凡属消 化不良,胃火衰退、浮肿、水肿、寒性胆病(目微 黄,不发热,消化不良,右上腹疼痛,大便色白)、 炭疽、虚热、疯狂痈证、一切脉病、以及热病后的 多数疾病均宜艾灸。总之,凡是隆培根所转化的一 切寒性疾病,均适用灸法治疗,效果颇为显著。
天祝藏医院
藏医药科研机构
俄罗斯科学院 英国藏学研究所
法国国家科研中心 瑞士博德玛藏药公司 美国藏医协会 中国有藏医药科研机构10余家
藏药抗菌药、保健药开发研究 藏药质量标准及有效成分研究 心血管、肿瘤、癌症研究 在资源保护、栽培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
藏医唐卡
悠久的历史,最早的绘制于1300年前 风格独特, 采用独一无二的藏族绘画艺术绘制 内容丰富,囊括了整个藏医药学的内容
胸 腹 部 穴 位
常用的有颈下窝天突穴:主治心绞痛、呃逆、咽喉阻 塞等症。两乳正中为黑白际穴(膻中穴):主治心神不安、 怔仲、抑郁等。天突穴下2.5寸是渡鸦眼穴、渡鸦眼三 口穴(该穴及左右各、寸处)。主治:血热。渡鸦眼下1 寸为中肺穴、中肺三口穴。主治:口有腥味、发热、咳嗽 吐痰等。中肺向下1 寸为小肺穴:主治一切寒热肺病。剑 突尖端三口穴:主治胸胁胀满疼痛、感冒。剑突下1 寸为 剑突穴:主治剑突痞瘤。剑突下2寸及左右各1 寸三穴为 痞穴:主治胃火衰微。痞穴之下1 寸及左右各1 寸处三穴 为等火穴:主治风寒增盛。脐中(神阙穴):主治不孕症、 月经过多、子宫风等。脐下1 寸左右各1 寸处三穴为小肠 上穴,再下1 寸之三穴为小肠下穴:主治寒性泄泻。小肠 下穴之下一寸三穴为膀胱穴:主治寒性小便不利或失禁。
藏医适宜技术——火灸疗法
天祝县藏医院 马周加
1. 历史及现状
藏医三大学说
五源学说 三因学说
寒热学说
2. 三大学说
3. 树喻图
1、藏医药学发展之萌芽时期
藏医药学萌芽时期是指从远古到公元6世纪 的这一段时期,这一时期是原始藏药和医疗经验 积累阶段。
象雄文化遗址
《苯医四续之根本医典》
传 承 者
第一位藏族医学家 杰普赤西(约公元前1800年)
火 灸 的 概 念
藏医火灸法又称藏医火灸疗法。火灸是五种藏医传统外治 法之一。藏医外治法分缓治法和峻治法两种。缓治法为施 术时无甚感觉和疼痛的一种疗法,峻治法是施术时较为疼 痛的一种疗法。火灸是峻治法之一,在既定穴位或痛点用 艾炷烧熨,利用火的热力及药物的作用将隆病和寒性疾病 平息于发病部位,达到根除寒症和部分热症的一种治疗方 法。所谓隆病,是指隆(相当于中医的风、气,但含义更 广泛)的平衡失调致的病证。关于灸法的作用,藏医大师 哲巴坚赞(公元1147~1216年)在《医疗· 国王宝库》中 明确指出:“于既定穴位灸之,温通气血息疾患”。针灸 学中强调灸疗是通过刺激经络腧穴,达到通调气血、平息 病痛的目的。藏医火灸虽未形成系统经络学说的理论,但 在许多经典著作中不乏这方面的类似阐述。
头部穴位
常用的如后囟、百会、囟门,三穴合称三结门穴:主 治因风所致头晕、昏厥。再如枕骨左右两处头发盘旋处, 主治疯狂、多语、昏厥。承浆穴:主治由风瘟所致之失语 症。囟门向后直下,后发际向上4横指处,灸之能治脑病、 健忘、头晕。7横指处,治鼻孔阻塞、鼻涕频多症。前发 际正中,灸之可治癫狂。印堂:主治目黄、全身黄疽、鼻 衄。
藏 医 火 灸 的 历 史
起源于民间的藏医火灸不是 单纯的某一民族医学,而是具 有多民族医学内容的综合医书。 是藏汉医药学与印度医学相结 合的产物。藏医火灸疗法的历 史非常悠久,其渊源可追溯到 公元前100年。在公元8世纪时 期,藏医火灸已经有了大量的 文字记载。至清代,藏医学家 帝玛· 丹增彭措所撰《火灸教诲 明示· 白晶鉴》一书是火灸长期 临床实践的结晶,从适应证和 禁忌症、灸法、次数、术后注 意及功效等八个方面进行论述, 其记载的穴位达322个。可谓是 集藏医火灸之大成。
一类与汉族中医的“阿是穴”相似,就是根据病人自诉疼 痛的穴位,痛点即是施灸所在的穴位。另一大类则是分布 在全身各个部位的固定穴。常用穴位《四部医典》载有 71穴,《藏医药选编》吸取了部分中医 针灸穴位,载有 80穴。
火 灸
背 部穴位
:计23穴,藏医从第7颈椎算起为第1 椎,从第1 椎下开
始至第14椎下,每一椎间隙都有1 穴(该穴旁开左右各1 寸处也可施灸)。依次是风(龙)穴、胆(赤巴)穴、痰 (培根)穴、肺母穴、肺子穴、命脉穴、心穴、膈穴、肝 穴、胆穴、脾穴、胃穴、精府穴、肾穴。从15椎下至22 椎依次是脏腑总穴、大肠穴、小肠穴、膀恍穴、精穴、下 泄风门穴、21椎三口穴、22椎三口穴、马眼穴。
四 肢 穴 位
:两肩峰下之凹陷处灸之治肩关节炎。曲泽穴:主治黄水 病。精弓穴; 肘后骨之鸡突,灸之治骨病。风市穴:主治 下肢瘫痪。
施灸方法

具体施灸时,将艾炷放在穴位 上,点燃之后,病人取静坐或 静卧姿式,切勿随意移动,直 到完成所欲达到的壮数。所谓 “壮”,就是指一个燃着的艾 炷在烧着后,到病人感觉灼热, 甚至略有些疼痛,就应移去, 是为一壮。根据病情的需要, 各种病所需的壮数也不一样, 因而也有不同的灸法,主要区 别在于灸疗壮数的差异。
藏 医火灸的种类
藏医火灸,帝玛· 丹增彭措 的《火灸教诲明示· 白晶鉴 》和居· 米旁的《医学全集 》中载:“火灸种类二十 三种之多。”可见藏医火 灸种类较多。但粗分则为 二大类,即艾灸法与非艾 灸法。在临床上常用的主 要是艾灸法,现将各种灸 法,简介如下:
艾 灸 法
非艾灸法
艾 灸 法
1.艾灸是在一定的穴位或痛点上面置放 艾炷,点燃,用以清除隆病和寒性疾病 的一种峻治法。有使用方便、效果显著 的特点,是藏医火灸中最常用的一种灸 法。 艾灸疗法是藏医最常用的外治 法之一,它是将艾绒根据病症不同,做 成大小不一的艾炷,直接或间接置于穴 位上施灸,用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该疗法是藏族医务人员在自己实践的基 础上,不断吸收中医和外来医学的精华, 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经验,使之日臻完善。 灸法应用广泛,每位藏医艾绒随身带, 大部分病症必施灸疗。藏医灸疗的精华 则是化脓灸。 藏医艾灸疗法是以藏医药 理论为基础,在选穴、适应症、禁忌症、 方法上和中医有不同之处,对某些疾病 有非常显著之疗效。
禁 忌


一切热性胆病、血病、五官孔窍、男女 生殖器、动脉搏动处忌用灸法。阴毛间隙 上部之动脉,误灸则阳痿不举(相当于耻 骨联合上),此处有绝育作用。
注意事项
艾灸时先将艾炷置于选定的穴位上,用火点燃,病人不 可随意动,术者频频用嘴吹之,使人力相继不断,增强热力, 同时在穴位周围用手轻轻拍打按摩,以减轻患者局部的疼痛。 灸完1 壮后,用消毒棉球蘸生理盐水擦净所灸穴位处,再行 下1 壮灸,经一定壮数的艾灸后,即可产生灸感,灸感可沿 一定方向传导,如灸后背而前身略感疼痛,灸前身而后背略 感疼痛,当天不得进冷食,饮凉茶,以免散失热力。
艾 炷 大 小
:用于脊椎各穴,以食指尖大小为宜;头部和四肢及前身 各穴,以小指尖大小为宜;失血需要封闭脉道者,以扁圆 如羊粪粒大小为宜;用于肿疮和痞瘤等肿块坚硬疾病,以 中等诃子尖大小为宜;灸小儿的剑突穴位或其它穴位,以 豌豆粒大小为宜。
艾 灸 穴 位
)藏医施灸,一般都有固定的穴位。穴位可分为两类,
背部穴位主治
:隆穴主治疯狂,心神不安,白昼嗜睡,颈项强直等各种隆病。从 风穴旁开各1 寸处连同本穴共3穴进行灸治,对老年病人有良效。赤 巴穴主治寒性胆病、瘿病等。培根穴主治肺、心、头面等赤巴、培根 增盛者,鼻塞不通,口舌干燥。肺母、肺子穴主治肺病胸痛。高热昏 迷、咯血、瘟病、疯狂、背部刺痛等。命脉穴、心穴分别位于第6、 第7椎之下,主治心神不安、癫狂、昏厥、失眠、健忘等。膈穴、肝 穴分别位于第8、第9椎之下,主治呕吐嗳气、黄、胆痞瘤、胆结石、 胆肿大、呕吐胆汁等。脾穴位于第11椎下,主治腹胀作鸣、身体沉 重。胃穴主治胃火衰微、胃痞瘤、久泻、腰背肌强硬、目痛等。精府 穴位于13椎下,主治遗精、滑精、崩漏、子宫痞瘤、心神不安,旁 开左右各1寸处连同本穴并灸主治一切子宫病、肾精病。肾穴位于14 椎下,主治肾脏寒、寒性滑精、腰痛、男女阴部发肿、阳痿不举、大 便洞泄等。从15椎下至22椎,依次是:脏腑总穴:主治风寒疾病、 不孕症及脐以下各种疾病。大肠穴、小肠穴、膀胱穴、 精穴、下泄 风门穴、21椎三口穴、22椎三口穴、马眼穴,主治相应脏腑病症。
拟 法
八 岁以 下 小 儿 使用 拟法, 即灸豌 豆粒 大 小一次,使小儿 略感惊 痛便 可。
灸 法 的 种 类
一般在施灸中,将灼烧成斑痕者称煮法;灼烧起细小水 泡者称烧法;不伤及皮肤只灼红皮肤者称烤法;略灼而产生 惊痛的称拟法。按火灸种类分类,汉地火灸属煮法;艾灸属 烧法;霍尔火灸属烤法;天竺火灸属拟法。按灸位分类,四 门穴宜用烤法;下体穴宜用烧法;上体穴宜用煮法;神经或 筋腹部位宜用拟法。灸脊椎各穴,只用煮法不用烤法或烧法, 以免伤及神经引起瘫痪或脊椎僵直难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