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四章》(统编版 详解课件)
合集下载
6.1《老子》四章 课件 (共54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6.1《老子》四章 课件 (共54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d6b60863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c0.png)
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
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
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
祖,称“太上老君”。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
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管理藏书的官员,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
礼。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
来看,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行,同“形”。
⑧处:为,做。
文本研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踮起脚跟的人站立不住;跨步行的人走不远,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自以
为是的不能彰显(对是非、曲直就判断不清楚。);自我夸耀的人,反而
[注释]
①强(qiǎng)行者有志: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
② 不失其所者久: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
③ 死而不亡者寿: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意思是,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这就是寿。
能了解别人的人有智慧,能了解自己的人聪明。
能战胜别人的人有力气,能战胜自己的人刚强。
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人,强劲奋进的人有意志。
[注释]
6.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
7. 累(léi)土:一筐土。累,同“蔂”,土筐。
8.为者败之: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
9.执者失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
译文:两臂才能环抱起来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极高的土
台,是从一堆泥土开始构筑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跨出第一步开始的。动
手去做,往往会坏事;有所把持,反而会失去。
引出“无为而治”思想的具体做法, 并
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
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
祖,称“太上老君”。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
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管理藏书的官员,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
礼。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
来看,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行,同“形”。
⑧处:为,做。
文本研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踮起脚跟的人站立不住;跨步行的人走不远,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自以
为是的不能彰显(对是非、曲直就判断不清楚。);自我夸耀的人,反而
[注释]
①强(qiǎng)行者有志: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
② 不失其所者久: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
③ 死而不亡者寿: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意思是,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这就是寿。
能了解别人的人有智慧,能了解自己的人聪明。
能战胜别人的人有力气,能战胜自己的人刚强。
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人,强劲奋进的人有意志。
[注释]
6.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
7. 累(léi)土:一筐土。累,同“蔂”,土筐。
8.为者败之: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
9.执者失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
译文:两臂才能环抱起来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极高的土
台,是从一堆泥土开始构筑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跨出第一步开始的。动
手去做,往往会坏事;有所把持,反而会失去。
引出“无为而治”思想的具体做法, 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老子》四章PPT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老子》四章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edb86ca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ce.png)
论道 辩证分 析“有”与“无”
的联系
A
修身 谦下守 中,不可急躁
冒进
B
修身 个人品 行修养,重在
修身
C
治国 事物发 展变化,注意
萌芽状态
D
任务: 阅读三十三章,有人把这章理解为“智足常樂,对物质生活不要有过多要 求就是富有了;人要发奋图强,克服困难,才算有志气;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在人们心中”,你认同吗? 请给第六十四章划分层次,并梳理各个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
富有。
做任何事情,都 必须具有坚强的 毅力,从小事做 起,才能成就大 事业。在最后关 头要像一开始的 时候那样谨慎从 事就不会失败。
第十一章
第二十四章 第三十三章 第六十四章
任务二 根据漫画,配解说词
二、根据漫画,配解说词
• 2.友情提示:解说词是口头解释、说明事物的文体,往往事先拟 好文稿,通过对事物的准确描述、渲染,感染观众或听众,使其 了解事物的实情、状态、和意义,力争收到宣传的效果。特征如 下:
老选 择
子性 必 修 上
四册 第 二
章单 元
任务一 10分钟漫画创作
结合课下注释及译文,参照 《老子 四章》第一章漫画, 绘制一组漫画, 并概括这章的核心内涵。
小结:
“有”和“无”是 对立统一的 ,它们相互 依存,相互
作用。
有道者不会“ 自见”“自是”“ 自伐”“自矜”
。
自知、自胜 、并对达到 的境界感到 知足,就是
——南怀瑾《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
儒道佛文化
唐宋以后的中国文化,要讲儒、释、道三家,也就变成三个大店。佛 学像百货店,里面百货杂陈,样样俱全,有钱有时间,就可去逛逛。逛 了买东西也可,不买东西也可,根本不去逛也可以,但是社会需要它。 道家则像药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则非去不可。生病就好比变乱 时期,要想拨乱反正,就非研究道家不可。道家思想,包括了兵家、纵 横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医药等等无所不包,所以一个国家民族 生病,非去这个药店不可。儒家的孔孟思想则是粮食店,是天天要吃的 ,“五四运动”的时候,药店不打,百货店也不打,偏要把粮食店打倒。 打倒了粮食店,我们中国人不吃饭,只吃洋面包,这是我们不习惯的, 吃久了胃会出毛病的。要深切了解中国文化历史的演变,不但要了解何 以今天会如此,还要知道将来怎么办,这都是当前很重要的问题,因此 我们要研究四书。
6.1《老子》四章课件(共4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6.1《老子》四章课件(共4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8672d326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c7.png)
《道经》、《德经》
治国、用兵、养生之道 万经之王
修身、
《易经》:太极生两仪,两仪 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 朴素辩证法
“谦虚”“不 争”“柔弱”“知足”
“柔弱胜刚强”
贰、 理解文本
车轮的中心部位
埏埴
揉和;黏土
门窗 户牖
有之以为
“有”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 利,无之以为用
踮起脚尖的人
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
自我夸耀
行走不稳
自我夸耀 为,做
同“形”
智慧
聪明
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
不丧失立身之基的 人能够长久 。
死而不朽的人就是 长寿。有道之人身
死而道长存。
显露迹象
同“判”,分离
解决
比喻极其细 微的事物
同“蔂”,土筐
动手去做的
指顺应自然,不 求有所作为。
有所把持的
接近成功
常人所不想要的
《老子》四章
《老子道德经注校释》
1、精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意。 2、阅读《导学案》46页助读资料中关于老子,《老子》的 写作背景及相关内容。 3、完成《导学案》48页第一大题中的1、2小题,第二大题 中的1、2小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文导入
在中国轴心时代有这样一个人,他说:“无为 而无不为。”他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 争。”他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他是 谁?老子。在百家争鸣时代,他总是语出惊人,时 至今日仔细研读,他的话仍可以一语惊醒梦中人。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老子(四章)》,与这样一 个独特的灵魂来一场精神碰撞。
壹、
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道教 始祖
道家学派创始
◉司马迁:“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老子》四章PPT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老子》四章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b1dd449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30.png)
老子思想
2.哲学思想: 老子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理论。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 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 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
关于《老子》
老子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老子》一书里。《老子》,又名《道德经》,和《易经》 《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共八十一章,编为上下两篇, 上篇道经三十七章,下篇德经四十四章。
任务一:初读文本,理解文章内容
思考:这一章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写了什么内容? 从反面运用排比、比喻的手法,列举并剖析了四种人生态度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及其后果,阐述了“有道者不会彰显 自我”的道理。
任务一:初读文本,理解文章内容
思考:怎样理解本章中“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含义?
①“企”意为举起脚跟,脚尖着地,“企者”是想要高出于人, 想站得高,望得远,结果反而站不稳,甚至摔跤。
思考:怎样理解本章中“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的含义?
明确:“自伐”“自衿”,是自夸自己的功劳,认为自己最能 干,好胜好强,好大喜功,一有点成绩就自鸣得意。这样的人,到 最后终究为大家所抛弃,连性命都可能被丢掉。
任务一:初读文本,理解文章内容
思考:现实中,有的老师或家长特别鼓励孩子去自我表现、自我展示, 你对这种做法怎么看?请联系实际简要回答。
任务一:初读文本,理解文章内容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 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认识别人的人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才算聪明。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 胜自己的人才算坚强。知道满足的人能够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 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老子》四章课件(共4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子》四章课件(共4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69a709b7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2f.png)
“鸟,吾知其能飞; 鱼,吾知其能游; 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罔,游 者可以为纶,飞者 可以为矰(zēng)。 至于龙,吾不能知, 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 犹龙邪!”
——孔子
知人论世,触摸经典
(二)时代背景
“春秋无义战, 战国无君子。”
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 间,有36名君主被杀,52 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 事480多起,诸侯的盟会 450余次。
老子的道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表示道之质,即化生为万物的原物质。 二是表示道之性,即这原物质化生的万物演化时 所遵循的基本法则。
承认一切是一, 那就是智慧的。
——赫拉克利特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 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 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 之所恶,唯孤、寡、不 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 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 损。人之所教,我亦教 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 将以为教父。(第四十二 章)
成部分。
循章读句,解码老子思想
(二)辩证思想
朴素辩证法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内容,综合老子的道本思 想可知,老子的辩证思想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对立 统一
转变 量(质) 变
循章读句,解码老子思想
(三)美学思想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道 的本性即是自然,出于对自然 的推崇,老子也很推崇素朴和 稚拙,认为“大巧若拙”,赞 美婴儿“含德之厚”,主张大 丈夫“处其实,不居其华”。
第六十三章(节选):图难 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 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 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 大,故能成其大。
从本章来看,圣人 应该怎样做才能终 成其大?
1)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 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 无失。
2)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3)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 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四章 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子》四章 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1591d612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db.png)
十 诚全而归之。
四
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
章
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彰显;不 自我夸耀,反能有功;不自高自大,所以才能长久。
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古人所
谓“委曲便会保全”的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确实
能使人得到保全,回归大道。
【以经解经】
第
【第二十二章】节选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
章
败,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政策也同样不会取得相
应的成果。告诫人们为人应谦恭谨慎,为政应
温和柔顺,只有脚踏实地,不自以为是,不好
高骛远,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方可长久。
【以经解经】
【第二十二章】节选
第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
二
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
来的,因此要实现远大、宏伟的目标,必须重视细微处。
载人运货的用处。
无中生有,无有大用
1. “有”和“无”的关系是什么?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
第 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
十
无,有室之用。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一
器皿没有中间“空虚”部分,
章
就不能盛东西。房屋没有凿出门窗 的“空处”,人就无法居住。
没有“空”和“无”,就不
能发挥“有”的作用。事物有用
助词,调节音节
因此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
第
控制,把持
接近
六
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
十
做事
助词,调节音节
四
《老子》四章 课件(共4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子》四章 课件(共4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01f11ec1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0f.png)
五千言,即《道德经》。
思想
具体主张
“道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之本性
道本思想 是自然无为,但正是这种无为,成就了有为;正是因为无为,才成就
了一切。
对立: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
短都是相互依存的。
辩证思想
统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任何事物都是你中有
十根辐条所构成。
问题探究
思考1: 第十一章运用比喻说明“有之以为利”,实际上是
“无之以为用”,其中蕴含着“有”和“无”怎样的关系?
➢ “有”与“无”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作为实体,“无”作为利用,犹
如有了车毂中间的空间,才有车轮平稳的转动;有了器皿中间的空间,
我,我中有你。
出于对自然的推崇,老子也很推崇素朴和稚拙,认为“大巧若拙”,
美学思想 赞美婴儿“含德之厚” ,主张大丈夫“处其实,不居其华”。
政治思想
老子崇尚“无为”,主张顺其自然,合乎天理,否定有神论。
➢《老子》,又称《道德经》《道德真经》《五千
言》,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原文分上下两篇,上篇《德经》,下
“何谓也?”子夏曰:“吾入见先王之义则荣之,出见富贵之乐又荣之,
两者战于胸中,未知胜负,故癯。今先王之义胜,故肥。”是以志之难
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故曰:“自胜之谓强。”
拓展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 不知足:沈小官鸟害七命:大宋徽宗朝宣和:三年,海宁郡余杭,当地
有一机户,夫妇恩爱,单生一子,取名沈秀。沈秀不务正业,专好风流
才能盛水,盛食物;有了门窗四壁的空间,才具备房屋的作用。因此,
思想
具体主张
“道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之本性
道本思想 是自然无为,但正是这种无为,成就了有为;正是因为无为,才成就
了一切。
对立: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
短都是相互依存的。
辩证思想
统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任何事物都是你中有
十根辐条所构成。
问题探究
思考1: 第十一章运用比喻说明“有之以为利”,实际上是
“无之以为用”,其中蕴含着“有”和“无”怎样的关系?
➢ “有”与“无”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作为实体,“无”作为利用,犹
如有了车毂中间的空间,才有车轮平稳的转动;有了器皿中间的空间,
我,我中有你。
出于对自然的推崇,老子也很推崇素朴和稚拙,认为“大巧若拙”,
美学思想 赞美婴儿“含德之厚” ,主张大丈夫“处其实,不居其华”。
政治思想
老子崇尚“无为”,主张顺其自然,合乎天理,否定有神论。
➢《老子》,又称《道德经》《道德真经》《五千
言》,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原文分上下两篇,上篇《德经》,下
“何谓也?”子夏曰:“吾入见先王之义则荣之,出见富贵之乐又荣之,
两者战于胸中,未知胜负,故癯。今先王之义胜,故肥。”是以志之难
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故曰:“自胜之谓强。”
拓展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 不知足:沈小官鸟害七命:大宋徽宗朝宣和:三年,海宁郡余杭,当地
有一机户,夫妇恩爱,单生一子,取名沈秀。沈秀不务正业,专好风流
才能盛水,盛食物;有了门窗四壁的空间,才具备房屋的作用。因此,
《〈老子〉四章》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子〉四章》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af506313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f4.png)
(空间)起了作用。
文本探究
问:第十一章章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一个什么道理?
车子
举 三十辐共一毂
例 器皿
论
证
埏埴以为器
居室
凿户牖以为室
“有”和“无” 的相对性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有无相生
“有”和“无”是对立统一的, 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无”让“有”发挥作用。正 如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 了车子的作用;有了器具中空 的地方,才具备器皿的作用; 有了门窗四壁的空的部分,才 有了房屋的作用。
“有道者顺应自然规律不会彰显自我”
文本探究
举 企者、跨者
例
排 比
自见者、自是者、 自伐者、自矜者
根源 本质
违背规律 急于求成
追逐显相 看重我“有”
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都会导致失败,不符合自然规律的做法也同
样 顺 方,不可只会长有取久脚得。一踏相恶个实应人地的果有,成了不果“自,老自以子见为告”是诫、,人“不余 令们自好食人为高是厌赘人骛”恶行应远、谦,“恭以自谨一伐慎颗”,平、有为常“道政心自者应去矜不温去”和面的处柔对心,
踮起脚
跨大步
见,通“现”,显露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
形作动词,显明 意动,以……为是
伐、矜均为夸耀之意。
物:代词,常人,人们。
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zhuì)行。物
名词作动词,建立功勋 长久。
肉瘤。 同“形”。
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
译或文::常踮常起。 脚的人不能久为立,,做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 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不能长久。用道 的观点来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 厌恶它们,所以通晓道义的人不这样做。
文本探究
问:第十一章章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一个什么道理?
车子
举 三十辐共一毂
例 器皿
论
证
埏埴以为器
居室
凿户牖以为室
“有”和“无” 的相对性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有无相生
“有”和“无”是对立统一的, 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无”让“有”发挥作用。正 如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 了车子的作用;有了器具中空 的地方,才具备器皿的作用; 有了门窗四壁的空的部分,才 有了房屋的作用。
“有道者顺应自然规律不会彰显自我”
文本探究
举 企者、跨者
例
排 比
自见者、自是者、 自伐者、自矜者
根源 本质
违背规律 急于求成
追逐显相 看重我“有”
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都会导致失败,不符合自然规律的做法也同
样 顺 方,不可只会长有取久脚得。一踏相恶个实应人地的果有,成了不果“自,老自以子见为告”是诫、,人“不余 令们自好食人为高是厌赘人骛”恶行应远、谦,“恭以自谨一伐慎颗”,平、有为常“道政心自者应去矜不温去”和面的处柔对心,
踮起脚
跨大步
见,通“现”,显露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
形作动词,显明 意动,以……为是
伐、矜均为夸耀之意。
物:代词,常人,人们。
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zhuì)行。物
名词作动词,建立功勋 长久。
肉瘤。 同“形”。
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
译或文::常踮常起。 脚的人不能久为立,,做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 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不能长久。用道 的观点来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 厌恶它们,所以通晓道义的人不这样做。
《老子》四章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子》四章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31a94ea2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84.png)
第六十四章主要讲“治国”。 首先,指出“持于安,谋于未兆,泮其脆,散其微”四种 现象,由此提出治世者要“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 方法,要居安思危,处盛防衰。 其次,举出事物由小而大、由少到多、由近及远的三个事 例, 由此提出治世者要循序渐进,慎终如始。 第三,强调圣人的做法,按自然规律做事,无为无执,所 以无败无失。
“无”的作用;只会利用“有”,不知“有”的功用是“无” 造就而成。 老子:
把“无”的作用突显出来,论述“有”“无”的关系。二 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没有“无”就无所谓“有”。
有无相生、对立统一,是道家的重要思想
把老子关于有和无的辩证观点迁移到日常生活中,请你说 说围绕学习、读书、交友等具体事件,该怎样正确对待 “有”和“无” 呢?
(1)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 失。
圣人顺应自然,不干扰,不妄为,心理不偏执;自然少有失败; 而为者、执者必然败之、失之。 (2)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圣人能补救众人经常犯的错误,能辅助万民顺应自然本性,顺 势而为,不妄为,不强为,所以圣人能够终成大业。
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
第
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
六
而不敢为。
十 四
[译文]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
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
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
6.1《老子》四章 课件(50页)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6.1《老子》四章 课件(50页)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a41357dd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38.png)
○ 埏埴以为器 ○ 企者不立 ○ 自知者明 ○ 自胜者强 ○ 自是者不彰 ○ 常于几成而败
之 ○ 复众人之所过
(埏,揉和;埴,黏土) (动词,踮起脚) (形容词,圣明) (形容词,刚强) (动词,明辨是非) (动词,接近) (动词,弥补、补救)
学习活动二:字词积累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 执,故无失 ——(判断句)
族 ⒊难为每,至怵于然族为,戒吾见其【(筋骨)交错聚结的】
⒋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动词,灭族) ⒌族庖月更刀 (形容词,一般的,众多)
学习活动二:字词积累
①自见者不明 (结构助词,的)
②此三者,吾遗恨也 (放在数词之后)
者 ③楚左尹项伯者,项羽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 不处。
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 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 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 ;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 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因为它们是令 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 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 ;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 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 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 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 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 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 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 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老子》四章 课件(共29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子》四章 课件(共29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de04e67d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76.png)
【探究内涵】
【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注释】 ①强(qiǎng)行者有志: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 ② 不失其所者久: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 ③ 死而不亡者寿: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意思是,有道之人身死而道 长存,这就是寿。
学习目标
1 通过阅读导学案及相关材料,了解老子 及其作品《道德经》中所蕴含的思想。
2 阅读文本,掌握重点文学知识及文言现象。
3 通过对比阅读,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 思考其现实意义,体会老子的辩证思想。
实际运用老子的辩证思维和逆向思维解决实 4 际问题,涵泳心灵,养育人格,将所学转化
为为人做事的准则。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注释】
11.几(jī):接近。 12.慎重如始:审慎面对事情 的终结,一如开始那样。
重在阐释百姓做事经常功 败垂成的原因,强调必须从始 至终保持谨慎,越到收官结尾 处越要小心。
【六十四章】 第五层
是以圣人欲不欲, 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 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 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注释】 ①企者:踮起脚的人 ②跨者不行: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 ③自见者不明: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 ④自是者不彰:自己为是的不能彰显。 ⑤自伐:和下文的“自矜”都是自我夸耀的意思。 ⑥长:长久。一说读zhǎng,意思是得到敬重。 ⑦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 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行,同“形”。 ⑧处:为,做。
6.1《老子》四章课件 (共3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
![6.1《老子》四章课件 (共3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https://img.taocdn.com/s3/m/e5eb30a8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c8.png)
人生启迪: 用儒家思想进取, 用道家智慧炼心。
做勇于担当的堂堂“君子”
做内心超然的悠悠“圣人”
,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 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
。
是"无"起了作用。
④当:在(某处,某时)
第11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 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毂当中,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 中空地方的“ 无”。和泥制作陶器,陶器的功用正是产生于陶 器中空地方的“ 无”。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房屋的功用正是产 生于房屋四壁中空地方的“ 无”。所以“ 有”( 车子、器皿、 屋室) 供人方便利用,正是“ 无”起了作用。
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微小的事物。 同“蔂”,土筐
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
动手去做就会坏事,有所把持就会失去。
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取独 做
接
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
民之从事事,常于近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
老子骑牛图
刘向《列仙传》记老子出关:“后周德 衰,乃乘青牛车去。入大秦,过西关。关 令尹喜待而迎之,知真人也。乃强使著书, 作《道德经》上下二卷。”又云:“老子 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 果乘青牛而过也。”这便是若无尹喜遇太 上,何来今日《道德经》的典故。
走近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人,楚 国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 庄”。
研读文本——第六十四章
➢ 问1、这一章包含了几层意思?
6.1《老子》四章 课件(共69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6.1《老子》四章 课件(共69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8135db8e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32.png)
比喻论证。老子用车轮、器皿、房屋等比喻来 进行论证。
3.怎样理解“有”和“无”?
“有”和“无”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无”让“有” 发挥作用。正如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了车子的作用;有了器具中空 的地方,才具备器皿的作用;有了门窗四壁的空的部分,才有了房屋的作 用。因此,“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朴素辩证法的思想,是老 子道家思想的重要内容。 启示:一般人只注意到了实有的作用,而忽略了空虚的作用。我们要辩证地 看待二者的关系,不要过于狭隘,要兼顾双方。
——《史记》
成书经过
大约周敬王三十五年(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 年),老子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离开故土,准 备出函谷关去四处云游。把守函谷关的长官尹喜很敬 佩老子,听说他来到函谷关,非常高兴。
可是当他知道老子要出关去云游,又觉得很可惜, 就想设法留住老子。于是,尹喜就对老子说:“先生 想出关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老子听后, 就在函谷关住了几天。几天后,他交给尹喜一篇五千 字左右的著作,据说,这篇著作就是后来传世的《道 德经》。
能显明。见:同“现” 彰:彰显
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4)自伐:和“自矜”都是自我
夸耀的意思。 (5)处:为,做。
诵读课文,读懂文意
译文:垫起脚尖想站得更高一些,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 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
反而站不稳;迈着大步想走得更快 一些,反而走不远;经常自我表现 反而名声大不起来,经常自我夸耀
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 反而没有功劳,自以为自高自大反
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而不能被认可并获得尊重。用“道”
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
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懂得规律
3.怎样理解“有”和“无”?
“有”和“无”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无”让“有” 发挥作用。正如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了车子的作用;有了器具中空 的地方,才具备器皿的作用;有了门窗四壁的空的部分,才有了房屋的作 用。因此,“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朴素辩证法的思想,是老 子道家思想的重要内容。 启示:一般人只注意到了实有的作用,而忽略了空虚的作用。我们要辩证地 看待二者的关系,不要过于狭隘,要兼顾双方。
——《史记》
成书经过
大约周敬王三十五年(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 年),老子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离开故土,准 备出函谷关去四处云游。把守函谷关的长官尹喜很敬 佩老子,听说他来到函谷关,非常高兴。
可是当他知道老子要出关去云游,又觉得很可惜, 就想设法留住老子。于是,尹喜就对老子说:“先生 想出关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老子听后, 就在函谷关住了几天。几天后,他交给尹喜一篇五千 字左右的著作,据说,这篇著作就是后来传世的《道 德经》。
能显明。见:同“现” 彰:彰显
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4)自伐:和“自矜”都是自我
夸耀的意思。 (5)处:为,做。
诵读课文,读懂文意
译文:垫起脚尖想站得更高一些,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 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
反而站不稳;迈着大步想走得更快 一些,反而走不远;经常自我表现 反而名声大不起来,经常自我夸耀
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 反而没有功劳,自以为自高自大反
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而不能被认可并获得尊重。用“道”
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
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懂得规律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老子》四章PPT课件(58页)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老子》四章PPT课件(58页)](https://img.taocdn.com/s3/m/46074fb3f5335a8102d220f8.png)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 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 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创作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 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 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献 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 《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 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 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释义: 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
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少有事功; 自我夸耀的,难以长久。
从虚静无为的“道”德观点来看,可以说,这些急躁炫耀 的行为,就如同吃剩的饭菜或多于的赘肉。这些都招人厌恶。 所以,望重德高的人绝不会这样做。
品读赏析
“企者不立……物或恶之”这段话运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 么内容?
品读赏析
《老子》第十一章是如何论证“有”与“无”的辩证关系的?
【明确】 老子用车轮、器皿、房屋等比喻来进行论证。
第十一章运用比喻说明“有之以为利”,实际上是“无之以 为用”,其中蕴含着“有”和“无”怎样的关系?
【明确】 “有”与“无”对立而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有之以为利,无
之以为用”,“有”作为实体,“无”作为利用,犹如有了车毂中间的空 间,才有车轮平稳的转动;有了器皿中间的空间,才能盛水,盛食物;有 了门窗四壁的空间,才具备房屋的作用。因此,“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 于无”。
创作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 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 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献 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 《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 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 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释义: 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
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少有事功; 自我夸耀的,难以长久。
从虚静无为的“道”德观点来看,可以说,这些急躁炫耀 的行为,就如同吃剩的饭菜或多于的赘肉。这些都招人厌恶。 所以,望重德高的人绝不会这样做。
品读赏析
“企者不立……物或恶之”这段话运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 么内容?
品读赏析
《老子》第十一章是如何论证“有”与“无”的辩证关系的?
【明确】 老子用车轮、器皿、房屋等比喻来进行论证。
第十一章运用比喻说明“有之以为利”,实际上是“无之以 为用”,其中蕴含着“有”和“无”怎样的关系?
【明确】 “有”与“无”对立而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有之以为利,无
之以为用”,“有”作为实体,“无”作为利用,犹如有了车毂中间的空 间,才有车轮平稳的转动;有了器皿中间的空间,才能盛水,盛食物;有 了门窗四壁的空间,才具备房屋的作用。因此,“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 于无”。
《老子四章》(统编版 详解课件)
![《老子四章》(统编版 详解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afddd3e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d4.png)
目录
走近作者 《道德经》
文本探究 课文链接
1
走近作者
老 子
老子(生卒年不详),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楚 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
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 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被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相传孔子曾向他问礼。
【注释】 ①强(qiǎng)行者有志: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 ② 不失其所者久: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 ③ 死而不亡者寿: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意思是,有道之人身 死而道长存,这就是寿。
[译文] 认识、了解他人叫作聪明,而认识、了解自我才是真 正的明智。能够战胜别人可以说是有力量的,而能够 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大。懂得满足是富有的,勤勉 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 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解读】
本章侧重于探讨人生哲理,主要讲修身养性的问题,老子主张 人们应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总之,本章主要讲个人修养和自我设计,老子认为人通过后天 的修为可以具备“智” “明”“力”“强”“富”“志”“久” “寿”等这些品格和素质,使自己保持饱满的精神风貌,与大 “道”合为一体,并垂范后世。
第六十四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 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 深刻影响 。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 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水一样甘心居处潮湿卑下的地位,心境像水一样沉静深远,待人像水一样亲善仁
走近作者 《道德经》
文本探究 课文链接
1
走近作者
老 子
老子(生卒年不详),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楚 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
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 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被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相传孔子曾向他问礼。
【注释】 ①强(qiǎng)行者有志: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 ② 不失其所者久: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 ③ 死而不亡者寿: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意思是,有道之人身 死而道长存,这就是寿。
[译文] 认识、了解他人叫作聪明,而认识、了解自我才是真 正的明智。能够战胜别人可以说是有力量的,而能够 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大。懂得满足是富有的,勤勉 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 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解读】
本章侧重于探讨人生哲理,主要讲修身养性的问题,老子主张 人们应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总之,本章主要讲个人修养和自我设计,老子认为人通过后天 的修为可以具备“智” “明”“力”“强”“富”“志”“久” “寿”等这些品格和素质,使自己保持饱满的精神风貌,与大 “道”合为一体,并垂范后世。
第六十四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 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 深刻影响 。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 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水一样甘心居处潮湿卑下的地位,心境像水一样沉静深远,待人像水一样亲善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释】 ①强(qiǎng)行者有志: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 ② 不失其所者久: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 ③ 死而不亡者寿: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意思是,有道之人身 死而道长存,这就是寿。
综上,老子在本章中所言的观点,对于我们而言极具启发意义。如果我们在生活中 能够做到不急躁、不冒进、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 那么我们就是一个顺应“道”、合乎“德”的人。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 ,死 而不亡者寿。
文章一上来就连着列举了六种不合乎“道”的行为。其中,“企者”和 “跨者”本喻章指主所要论谓述的急有躁为冒者进急、自躁我冒炫进耀的不行可为取。。本老章子与认前为面他的二们十的二举章动是违相背连贯了自然规 律,不的合,“二道十德二章”是,从结正果面只论能述“适曲得则其全反”。的接处世下原来则,,老而子本继章是二从十反二面章论后述,违背又这提出了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一,处自世伐原者则将无导功致,的自不矜良者后果不。长”的观点。他认为“自见” 之“,自无是“ 律则”跨,加文者不“勉章”合自。一喻“上指道伐为来所德”了就谓”进“连的,一着有结自步列为果矜引举者只”了急能起是六躁适世人种冒得人类不进其的合的反的重乎行。通视“为接病道。下,,”老来他希的子,进望行认老一为为子人步。他继类将其们二能中的十这够,举二四反“动章种观企违后毛者背,自病”了又身比和自提,然出喻有规了为则“改馀 食赘行”“自,见认者为不它明们,就自是像者剩不饭彰赘,瘤自一伐者样无令功人,厌自恶矜。者不他长还”说的,观有点“。他道认”为之“人自是绝不 会“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 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 不与人争的修持。
2
《道德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老子》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 《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 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 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 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 深刻影响 。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 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译文]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车轮中心的车毂中,正是因为有了车毂中空 的地方,车轮才能转动,车的作用才得以发挥。揉和黏土做成 器皿,正是因为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器皿才能发挥装东西的 作用。开凿门窗以建造房屋,正是因为有了门窗内的空虚部分, 屋子才能发挥供人居住的作用。所以,“有”能给人带来便利, 是因为“无”所发挥的作用。
【解读】
本章主要讲“有”与无的关系,强调二者相生而为用的道理。
老子一上来就举了三个例子:车毂、陶器和居室。目的是 想让人们明白“有”与“无”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只是 为了实现目的而设置的便利,“无”才是带来这种便利的 根源。老子对于“有”与“无”的辩证认识,说明“有”与“无” 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同时提醒人们无形的东西并非 没有用,相反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被人们所觉察而 已。
本章所讲的这个观点对人们颇有启发,即不能仅仅关注有 形物的价值,更要关注无形的东西(如精神,知识,智慧 等)的价值。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 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 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注释] ①企者不立: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 ②跨者不行: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 ③自见者不明: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 ④自是者不彰:自己为是的不能彰显。 ⑤自伐:和下文的“自矜”都是自我夸耀的意思。 ⑥长:长久。一说读zhang,意思是得到敬重。 ⑦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 道的观点来看,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行,同“形”。 8.处:为,做。
目录
走近作者 《道德经》
文本探究 课文链接
1
走近作者
老 子
老子(生卒年不详),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楚 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
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 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被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相传孔子曾向他问礼。
[译文] 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 的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明;自我夸耀的不能建 立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从道的角度看, 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 厌恶它们,所以通晓道义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解读】
本章主要论述急躁冒进、自我炫耀不可取。本章与前面的二十二章是相连贯 的,二十二章是从正面论述“曲则全”的处世原则,而本章是从反面论述违背这 一处世原则将导致的不良后果。
3
文本探究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 三十当辐其①共无一以,毂为②室有,⑤器当,其当之无其用,无有,。车有凿之室用之户③用牖。。埏故以埴有为以之为以室器为,④利,,当当无其其之无以无,为有用,器⑥有之。用。凿户牖
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注释] ①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 构成。此数取法于每月三十日的历次。 ②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 车轴。 ③当其无,有车之用: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的无。"无"指车毂的 中空处。 ④埏埴:和泥(制作陶器)。埏,揉和;埴,黏土。 ⑤户牖:门窗。 ⑥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 用,正是"无"起了作用。
综上,老子在本章中所言的观点,对于我们而言极具启发意义。如果我们在生活中 能够做到不急躁、不冒进、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 那么我们就是一个顺应“道”、合乎“德”的人。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 ,死 而不亡者寿。
文章一上来就连着列举了六种不合乎“道”的行为。其中,“企者”和 “跨者”本喻章指主所要论谓述的急有躁为冒者进急、自躁我冒炫进耀的不行可为取。。本老章子与认前为面他的二们十的二举章动是违相背连贯了自然规 律,不的合,“二道十德二章”是,从结正果面只论能述“适曲得则其全反”。的接处世下原来则,,老而子本继章是二从十反二面章论后述,违背又这提出了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一,处自世伐原者则将无导功致,的自不矜良者后果不。长”的观点。他认为“自见” 之“,自无是“ 律则”跨,加文者不“勉章”合自。一喻“上指道伐为来所德”了就谓”进“连的,一着有结自步列为果矜引举者只”了急能起是六躁适世人种冒得人类不进其的合的反的重乎行。通视“为接病道。下,,”老来他希的子,进望行认老一为为子人步。他继类将其们二能中的十这够,举二四反“动章种观企违后毛者背,自病”了又身比和自提,然出喻有规了为则“改馀 食赘行”“自,见认者为不它明们,就自是像者剩不饭彰赘,瘤自一伐者样无令功人,厌自恶矜。者不他长还”说的,观有点“。他道认”为之“人自是绝不 会“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 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 不与人争的修持。
2
《道德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老子》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 《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 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 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 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 深刻影响 。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 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译文]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车轮中心的车毂中,正是因为有了车毂中空 的地方,车轮才能转动,车的作用才得以发挥。揉和黏土做成 器皿,正是因为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器皿才能发挥装东西的 作用。开凿门窗以建造房屋,正是因为有了门窗内的空虚部分, 屋子才能发挥供人居住的作用。所以,“有”能给人带来便利, 是因为“无”所发挥的作用。
【解读】
本章主要讲“有”与无的关系,强调二者相生而为用的道理。
老子一上来就举了三个例子:车毂、陶器和居室。目的是 想让人们明白“有”与“无”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只是 为了实现目的而设置的便利,“无”才是带来这种便利的 根源。老子对于“有”与“无”的辩证认识,说明“有”与“无” 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同时提醒人们无形的东西并非 没有用,相反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被人们所觉察而 已。
本章所讲的这个观点对人们颇有启发,即不能仅仅关注有 形物的价值,更要关注无形的东西(如精神,知识,智慧 等)的价值。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 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 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注释] ①企者不立: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 ②跨者不行: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 ③自见者不明: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 ④自是者不彰:自己为是的不能彰显。 ⑤自伐:和下文的“自矜”都是自我夸耀的意思。 ⑥长:长久。一说读zhang,意思是得到敬重。 ⑦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 道的观点来看,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行,同“形”。 8.处:为,做。
目录
走近作者 《道德经》
文本探究 课文链接
1
走近作者
老 子
老子(生卒年不详),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楚 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
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 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被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相传孔子曾向他问礼。
[译文] 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 的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明;自我夸耀的不能建 立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从道的角度看, 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 厌恶它们,所以通晓道义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解读】
本章主要论述急躁冒进、自我炫耀不可取。本章与前面的二十二章是相连贯 的,二十二章是从正面论述“曲则全”的处世原则,而本章是从反面论述违背这 一处世原则将导致的不良后果。
3
文本探究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 三十当辐其①共无一以,毂为②室有,⑤器当,其当之无其用,无有,。车有凿之室用之户③用牖。。埏故以埴有为以之为以室器为,④利,,当当无其其之无以无,为有用,器⑥有之。用。凿户牖
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注释] ①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 构成。此数取法于每月三十日的历次。 ②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 车轴。 ③当其无,有车之用: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的无。"无"指车毂的 中空处。 ④埏埴:和泥(制作陶器)。埏,揉和;埴,黏土。 ⑤户牖:门窗。 ⑥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 用,正是"无"起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