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第三十六章抗菌药物概论

合集下载

药理学35抗菌药物概论

药理学35抗菌药物概论

抗菌药物按作用性质的分类
繁殖期杀菌药 静止期杀菌药 快速抑菌药 慢速抑菌药
(一类)
(二类) (三类) (四类)
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类 喹诺酮类 万古霉素类
氨基糖苷类 多粘菌素类
四环素类 大环内酯类 氯霉素类 林可霉素类
磺胺类 TMP
防止不合理应用
病毒感染不用 病因或发热原因不明者一般不用 避免皮肤粘膜等局部应用 剂量或疗程不恰当
1929年Fleming发现青霉菌分泌物,命名青霉素。 1941年Chain和Florey分离和提纯了青霉素,并 研制工艺。1945年三人共同获得Nobel Prize。
抗菌药物的发展和贡献
1953:发现头孢菌素C(对青霉素稳定) 1959:研制成功青霉素母核6-氨基青霉烷酸
(6-APA) 60S’ :半合成青霉素发展 70S’ :头孢菌素发展迅速 80S’ :头孢菌素第三代,喹诺酮类崛起 80S后-90S中:针对细菌耐药机制、药动学特点、
一、抗菌药物的常用术语
8.化疗指数(CI):评价药物安全性的指标。 CI=LD50/ED50 或 CI=LD5/ED95
9.抗菌后效应(PAE、抗生素后效应)
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当抗生素浓度下 降低于MIC或消失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 抑制的效应。
某些抗菌药的PAE
青霉素类—1.4h
卡那霉素—2.7h
(二)细菌耐药性的机制
产生灭活抗菌药物的酶
-内酰胺酶、氨基糖苷类钝化酶、其他酶类
抗菌药物作用靶位改变
▪靶蛋白结构改变,降低与抗菌药的亲和力 ▪产生一种新的靶蛋白 ▪增加靶蛋白的数量
降低细菌外膜通透性 影响主动流出系统
细菌耐药
抗菌药抗菌作用
▪细菌产生灭活酶

药理学-抗菌药物

药理学-抗菌药物

药理学-抗菌药物药理学-抗菌药物引言:抗菌药物是一类用于治疗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感染性疾病的药物。

随着人类对细菌感染的认识的不断深入和研究技术的进步,抗菌药物的研发和应用也在不断发展。

本文将从药理学的角度探讨抗菌药物的分类、机制、不良反应及应用等方面。

一、分类:1. 根据作用机制的不同,抗菌药物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细菌静菌药物:如青霉素、四环素等,其作用机制是破坏细菌细胞壁或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2)细菌生长抑制剂:如磺胺类药物和氨基苷类药物,它们通过抑制细菌的代谢途径或阻断核苷酸的合成来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3)细菌杀菌剂:如喹诺酮类药物和氨基糖苷类药物,它们通过引起细菌DNA损伤或影响细菌蛋白质合成从而杀死细菌。

2. 根据药物的范围,抗菌药物可以分为广谱抗菌药物和窄谱抗菌药物:(1)广谱抗菌药物可同时抑制多种细菌的生长,如头孢菌素类药物和大环内酯类药物。

(2)窄谱抗菌药物只对某些特定的细菌有效,如青霉素类药物和四环素类药物。

二、机制:抗菌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起到抑制细菌生长或杀死细菌的作用。

1. 青霉素类药物:青霉素类药物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从而破坏细菌的结构,导致细菌死亡。

这类药物通常作用于生长期的细菌。

2. 四环素类药物:四环素类药物通过阻断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来抑制细菌的生长。

这类药物对多种细菌有广谱的抗菌作用。

3. 氨基苷类药物:氨基苷类药物通过干扰细菌的代谢途径来抑制细菌的生长。

这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对其他抗生素耐药的细菌感染。

4. 喹诺酮类药物:喹诺酮类药物通过破坏细菌的DNA从而杀死细菌。

这类药物对多种细菌有杀菌作用。

三、不良反应:抗菌药物在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可能出现不良反应。

1. 青霉素类药物可能导致过敏反应,如皮疹、荨麻疹、哮喘等。

2. 四环素类药物可能导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

3. 氨基苷类药物可能对肾脏和听觉系统产生毒性作用,导致肾功能损伤和听力丧失。

抗菌药物的临床药理学

抗菌药物的临床药理学
在抗菌药物的管理政策方面,一些国家已经采取措施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监管。这些政策包括 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处方审核、监测与评估等。通过这些政策措施,可以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保障患者的健康权益。
THANKS
感谢观看
这些新抗菌药物包括新型抗生素、抗菌肽、噬菌体疗法等。它们的作用机制和抗 菌谱各不相同,针对不同的感染病原体和适应症。新抗菌药物的上市为临床医生 提供了更多的治疗手段,有助于提高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效果。
抗菌药物的临床研究进展
抗菌药物的临床研究主要涉及药效学、药动学和安全性等方面。通过临床研究,可以了解抗菌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 谢和排泄过程,以及药物对不同病原体和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孕妇
老年人
老年人的肝肾功能可能较弱,使用抗 菌药物时应根据其生理特点调整剂量 和给药方式。
孕妇使用抗菌药物时应特别谨慎,避 免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03 抗菌药物的临床 应用
常见感染性疾病的抗菌治疗
上呼吸道感染
下呼吸道感染
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 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
针对不同病原体,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 血杆菌等,选择相应的抗菌药物,如大环 内酯类、氟喹诺酮类等。
预防性化疗
对于某些高危人群,如免疫缺陷患者、器官移植受者等,可给予预 防性抗菌药物治疗,以降低感染风险。
预防性治疗其他感染性疾病
根据具体情况,对于某些感染性疾病,如风湿热、感染性心内膜炎 等,可采用预防性抗菌药物治疗。
04 抗菌药物的不良 反应与监测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消化系统不良反应
抗菌药物可能导致恶心、呕吐 、腹泻、食欲不振等消化系统
近年来,随着抗菌药物的临床研究进展,人们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优化治疗方案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例如,根据药效学 和药动学参数,可以制定个性化的给药方案,以提高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此外,一些新型抗菌药物的临床研究也在进行中 ,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有效手段。

最新抗菌药物概论——药理学精品课件-药学医学精品资料

最新抗菌药物概论——药理学精品课件-药学医学精品资料
菌的游离DNA片段并整合到自己基因组中从而获得新 的遗传性状的过程称为转化。
4.接合(conjugation)两个细菌直接接触,供
体菌通过性菌毛将DNA转入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 新的遗传性状的过程称为接合或细菌的杂交。
第四节 抗菌药的合理使用
一、抗菌药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一)严格按照适应证选药 (二)病毒性感染和发热原因不明者不予抗菌药 (三)正确把握抗菌药剂量 (四)正确治疗皮肤黏膜等局部感染
1+3:拮抗(可能)作用 如:四环素或氯霉素(抑制蛋白 的合成)+青霉素(作用不能发挥) 2+3:协同(增强或相加) 1+4:协同作用 如:青霉素+磺胺嘧啶
三、肝肾功能损害时抗菌药的应用
(一)肾功能损害:
主要经肾排泄的药物(宜↓量或↑给药间隔时 间)。避免使用对肾有毒性的药物如:万古霉素、 氨基甙类、两性霉素B等肝功能障碍的影响 (二)肝功能障碍的影响:
二、耐药性的种类 耐药性分为:固有耐药、获得性耐药 固有耐药(天然性耐药):由细菌染色体基因决 定,代代相传,不会改变的 如:链球菌对氨基糖苷类, 肠道阴性杆菌对青霉素G, 铜绿假单胞菌对多数抗生素 获得性耐药:细菌接触抗生素后,由质粒介导, 通过改变自身的代谢途径使其不被抗生素杀灭。 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
5.其他(改变代谢途径)
细菌对磺胺类耐药是由于底物 PABA↑ (对药物具有拮抗作用)
四、耐药基因的转移方式
1.突变(mutation)遗传物质的结构改变而引起 的变异。
2.转导(transduction)以噬菌体为媒介,将供
体菌DNA片段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 传性状,称为转导。
3.转化(transformation)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

药理学教学课件:抗菌药物概论

药理学教学课件:抗菌药物概论

抗菌药评价指标
化疗指数(chemotherapeutic index, CI)
动物半数致死量(LD50)和半数有效量 (ED50)之比。 LD50/ED50
安全指数(safety index)
5%致死量(LD5)与95%有效量(ED95) 之比。 LD5/ED95
例外C:I↑青人霉可素发药 对对生物机人过治体几敏疗的效毒无性果性毒休↑↓性克,(但1/临极6床个万价别)值↑
注:前面各章节所学药物主要是影响人体生理功能 的,化疗药主要作用于非人体本身的组织或器官。
药效学
化学治疗概念
防治作用与不良反应
药物
机体
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药动学
机体
化学治疗概念
抗菌药
抗菌作用 耐药性
病原体
两个概念问题:
化学治疗=抗肿瘤药物治疗?
抗菌药=抗生素?
第一节
常用术语
➢ 抗生素:由生物(微生物和动植物) 产生的、
1、产生灭活酶 2、药物靶点改变或被保护 3、药物积聚减少 4、其他
第三节
1、细菌产生的酶使药物失活
钝化酶又称合成酶:使药物与酶结合,改 造药物构型从而失效,如乙酰化酶、磷酸化 酶、腺苷化酶、酯酶 → 氯霉素。
水解酶:直接水解抗菌药物而使其失效, 如内酰胺酶 → 青霉素、头孢菌素。
第三节
如大肠埃希菌产生大
抗菌活性
指药物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能力
抗菌药评价指标
体外抗菌活性指标:
➢ 最低抑菌浓度 ( MIC) :在18~24小时内能抑制 培养基内病原体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
➢ 最低杀菌浓度 (MBC) :能杀灭培养基内99.9%细 菌的最低药物浓度
抗菌药评价指标

药理学总论、抗菌药物概论名词解释含英文

药理学总论、抗菌药物概论名词解释含英文

1.药物(drug)是指能够影响机体(包括病原体)功能和(或)细胞代谢活动,用于疾病的治疗、预防和诊断,以及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化学物质。

2.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是指上市的合格药品在常规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并给患者带来痛苦或危害的反应。

3.副作用( side effect)是由于药物作用选择性低,作用范围广,在治疗剂量引起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

4.毒性反应(toxic effect)是由于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

5.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是指在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下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6.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是药物引起的免疫反应,反应性质与药物原有效应无关,其临床表现包括免疫反应的各种类型。

致敏原可以是药物本身或药物代谢产物,亦可能是制剂中的杂质或辅剂。

7.继发反应(secondary reaction)是继发于药物治疗作用之后的不良反应。

8.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是指患者长期应用某种药物,突然停药后发生病情恶化的现象。

9.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sy reaction)是指少数患者由于遗传因素对某些药物的反应性发生了变化。

特异质反应表现为对药物的反应特别敏感,或出现与在常人不同性质的反应。

10.依赖性(dependence)是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所造成的一种状态,表现出强迫要求连续或定期使用该药的行为或其他反应,其目的是感受药物的精神效应,或避免由于停药造成身体不适应。

11.量效关系(does-effect relationship)药理效应的强弱与其剂量大小或浓度高低呈一定关系,称剂量-效应关系,简称量效关系。

12.最小有效量(minimal effective does)或最小有效浓度是指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低药物浓度,亦称阈剂量或阈浓度。

抗菌药物概论(药理学课件)

抗菌药物概论(药理学课件)

第三十五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巩固练习
第三十五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巩固练习
第三十五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巩固练习
第三十五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巩固练习
第三十五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巩固练习
第三十五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巩固练习
第三十五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巩固练习
第三十五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巩固练习
第三十五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2)延缓或耐药性的产生 如抗结核治疗,联合用药能大大耐药性的产生。
(3)扩大抗菌范围 混合感染或不能做细菌学诊断的病例。
二、抗菌药的联合应用
2.联合用药的适应证 (1)未明病原菌的严重感染 (2)单一抗菌药不能有效控制的混合感染 (3)单一抗菌药不能有效控制的严重感染 (4)长期用药易产生耐药性者
杀菌药:能抑制和杀灭微生物的药物。
▲ 耐药性(抗药性):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
▲ 抗菌后效应(PAE):抗菌药作用于细菌并产生抑制作用后, 抗菌药浓度降至 MIC以下或消失,对细菌抑 制作用依然存在一段时间的现象。
第三十三章 抗菌药物概论
第二节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36
用、不良反应与用药护理
2 熟悉甲氧苄啶与磺胺类药物联合应用的依据 3 了解其他合成抗菌药的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
情景导入
导入情景: 朱先生,39岁。5年前开始出现间断性尿频、尿急、尿
痛,腰痛和发热等症状,经抗炎和对症治疗好转,后几乎 每年发作2~3次。3天前患者因劳累再次出现尿频、尿急、 尿痛、腰痛,体温39.2℃,无寒战、浮肿。WBC: 16.7×109∕L,N 87%,脓尿,尿沉渣镜检白细胞管型。 诊断为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给予哌拉西林、左氧氟沙 星及对症治疗。 请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