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资料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重点绪论此复习重点由公共关系本科21班班长徐燕能同学整理在此深表感谢!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定义?1)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应把握三要点:A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B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C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2)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应把握三要点:A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1)首先是众多河流由于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联系在一起。

2)其次是地理通道。

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

2)广大地域形成的“大一统”观念。

3)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

中原文化人群都有一个南国作为他们的后方。

文化中心与经济中心从西北东南逐渐移动,是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大势。

形成地域文化的几个因素?1)自然环境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生存质量和状态;2)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3)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4)典范人物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

地域文化对统一文化的作用?1)地域文化是正统文化的资源,是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根基;2)地域文化的相互交融,可以产生文化的典范人物、典范著述、从而推进正统文化,并作用于地域文化的发展3)我们的文化从未断绝,地域性的保存之功实在不小。

古代利用自然的成就:1)土地的开垦2)水利的兴修3)运河的开凿古代利用自然的失误:1)土地的过当开垦2)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距今大约一万年左右,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此前为旧石器时代。

00321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

00321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

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绪论名词解释文化内涵:指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所具有的人文特性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传统文化:指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积淀的文化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

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就是文化传统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民族文化:指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一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名词解释地缘: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的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大一统: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不在少数,但追求统一始终是政治观念中的基调,也是历史的基本倾向。

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是威力持久的中国理念,对中华民族的壮大,曾起到重要作用简答题谈一谈地理环境在人类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地理环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依赖自然条件,进行他们的文明建构,开始他们的文化历程越是早期,人类文化的创造越是受制于它的地理条件,越到后来,人类施加于自然环境方面的影响越深中国历史上的人群分布的主要情况是什么青藏高原是地势最高的地区,曾居住过吐蕃羌人云贵高原是古代“西南夷”杂居的地区蒙古高原是北方草原民族进入中原地带的要冲,没有民族是它的固定主人,有猃狁北狄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党项金蒙古满族等东北平原土地肥沃,居住着以狩猎和耕种为生的民族,鲜卑契丹金人满族等,起源于这一地域长江中下游平原丘陵相间湖泊众多居住苗蛮山越等族珠江水系和闽江水系秦汉时期百越名族的居住地后来还有傒俚僚等族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总体趋势和分期是什么中国五千年来的温带气候也是有变迁的五千年来中国气候大势是由暖变冷,具体表现是温暖时期一个比一个短,温暖程度一个比一个低。

自考_中国文化概论_复习资料全

自考_中国文化概论_复习资料全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大纲绪论一、单项选择1、“文化”的“文”,它的本义是(花纹)。

2、“圣人观乎天文,以査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

这句话出自(《易》。

))3、在中国典籍中,最早把“文化”二字合在一起用的书是(《说苑》。

4、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叫(文化现象)。

5、在某一历时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6、钟敬文提出“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可以分为三种干流”,即上层文化、中层文化、。

下层文化,又将中下层文化归纳为(民俗文化)7、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所以又叫(人文文化)。

8、在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都属于(文化政策)。

9、只有写成的典籍或称为口头流传的语言形式,才是(文化产品)。

10、中国的诗歌传统是讲求韵律,这一点,不论是民歌还是魏晋、唐宋的文人诗词,以至近现代的。

白话诗,以不同的形式保持这种传统的,都被认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传统)11、中国封建体制形成的等级和特权观念,宗法制形成的血统论,即使在现代社会里,不论是在民间还是在上层,仍会在人们头脑中时而起着作用,这就是典型的(文化传统)。

12、文化的“文”,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因为花纹总是画在载体上的,所以,在人类认知领域里,“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休养)。

专业word可编辑.13、文化的“化”,本义是(改。

14、中国古代观察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出发点是(人文)。

15、狭义的文化专指易)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16、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

17、文化事象是(文化学)研究的基础单位。

18、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6个民族,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数字。

除汉族外,55个少数民族人口的总和是(9076万)19、由中国境内56个民族构成的中华文化具有(多维性)的特点。

20、任何一种民族传统文化,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收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所以,丰富和发展本体文化的正常途径之一,就是吸收(外来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PPT

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PPT

2、三大集团的代表人物。
3、殷商西周的文化特征。
4、《周易》和八卦。
5、阴阳五行观的转变。
6、九流十家的提出、内容,其中对后世影响 巨大的是哪几家。 7、前期法家的三个代表人物(商鞅、申不害、 慎到)和他们的观点(重法、重术、重势)。 8、“经”的含义的演变。 9、“三玄”。 10、玄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以及各个时期的主 要观点。 11、唐代文化博大气度的主要表现。 12、佛教对传统文化冲击的表现。(包括华 夷之辨等)
三、问答:
1、百家争鸣的文化意义?
2、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墨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墨子的“兼爱”和儒家的“仁爱”有什么区 别?
5、法家(以韩非子为代表)思想的主要内容?
6、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区别? 7、玄学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8、明清实学的精神实质?
第三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识记:
2、孟子学说的主要内容?
3、荀子学说的主要内容?
4、“性善说”与“性恶说”的主要区别?
5、董仲舒学说的内容以及他对儒学发展的贡
献? 6、朱熹理学的主要内容? 7、儒学对传统中国社会的影响? 8、儒家学说对人格塑造、人格修养的基本要 求和规范? 9、儒学对文学的规范作用?
第六章 中国古代图腾文化 一、识记:
13、儒家、道教、佛教、玄学交互影响与合 流的表现。 14、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张载、王阳明等) 15、理学探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6、明清实学的精神实质。 17、明清实学的内容分类。 18、明清文化典籍的编纂和整理。
二、名词概念:
1、甲骨文、金文 2、八卦 3、稷下学宫 4、黄老之学 5、今文经学、古文经学 6、玄学 7、名教 8、理学 9、心学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文化的三层次说:广义,狭义,专义的文化〔1〕广义的文化又称大文化,即主文化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

〔2〕狭义的文化又称小文化,主要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不包括物质生产及其器物性,实体性成果。

〔3〕专义的文化是指沿袭传统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文化的直观理解,即将文化理解为文学,艺术,音乐,戏剧,舞蹈等为主的艺术文化。

3.文化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或人化自然。

具体包括:(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自然包括两个局部:A.人之外的自然。

即不依赖于人存在的自然界;"无机身体〞B.人自身的自然。

即人的"有机身体〞〔3〕自然的人化包括两个方面:A.人类对外在自然的能动的现实的改造。

B.人自身躯体的全部的感觉〔在自然〕发生属人的变化。

说到底,文化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实体而逐步满足自身需要〔包括肉体和精神需要〕的过程。

4.文化的一般特征〔1〕从文化的形成上来看,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

〔2〕从文化的容构成上来说,文化具有复合性。

〔3〕从文化的表现上来说,文化具有象征性。

〔4〕从文化的影响来说,文化具有传递性。

5.文化的功能定义:文化的功能是指文化系统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能适应和满足个人与社会多种需要的重要作用。

〔1〕记录功能:口头语言,文字,物质型文化〔2〕认知功能:人类总是不断地通过文化来认识自然,社会,自身,世界。

〔3〕传播功能:言语和文字,实物〔4〕教化功能:文化不仅自觉地教化人,而且更多时候是潜移默化的教化人,使之社会化。

〔5〕凝聚功能:在民族群体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文化层次不同,文化凝聚围,程度,层次也不同。

〔6〕调控功能:主要依靠精神型文化和制度行为文化来实现。

6.文化形态学角度将广义文化分为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是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2〕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社会规的总和。

《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资料《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资料绪论1、“文”的本意错画,也就是花纹。

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先天的“质”相对。

人文指社会现象和规律,天文指自然现象和规律。

“化”的本意是改易。

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和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分化”。

在古代典籍里,化指教化的情况多一点。

2、中国古代观察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出发点是人文。

3、中国经典的“文化”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修养是改造主观世界范畴,创造是改造客观世界范畴。

4、从总的方面看,文化的定义不外乎广义、狭义两种。

5、广义的文化定义,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立论依据。

广义文化定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应把握3个要点:①广义文化与人类与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②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综合概念;③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3、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狭义的文化定义: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应把握3个要点:①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

②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

③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4、狭义文化的定义不仅适用于人类文化学,而且适用于民族文化学、国别文化学等较为具体的范围。

5、两个文化层面:上层文化、底层文化。

民族文化与国别文化都是由这两个文化层面联合构成的。

6、上层文化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体的,而底层文化主要靠口头传承。

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1、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2、封邦建国制:封邦建国是一种社会制度。

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王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

狭义封建制指分封制,而广义封建制度,也就是常说的封建社会。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3、宗法制: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放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4、家国同构: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

古代中国的经济基础是以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与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家族制度也深深地根植于数千年中国社会结构之中,使国家结构也打上了家族结构的印记,家与国的组织系统与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父家长制。

5、今文经:朝廷为了便于学疏流播。

下令收集流散民间、口头流传的儒家著作,写为定本,作为传述的依据。

由于这些经书系用当时流行的文字记录整理,遂有“今文经”之称。

6、古文经:鲁共王刘余、北平侯张苍、河间献王刘德等人通过种种途径所发现的儒家经书,这些经书系用古籀文写成,故称“古文经”。

7、自然神崇拜:把诸如日月星辰、风云雪雨乃至名山大川等自然现象神化,进而把它作为一种超自然力量加以崇拜,祈求它的保护和赐福。

8、宋明理学:是儒道释三大资源与传统在宋元明时期的新的综合。

它以儒学为主干,融摄佛道的智慧,建立了以理气论、心性论为中心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

9、六经:孔子编辑整理的古代文献称之为“六经”,即《周易》、《尚书》、《诗经》、《礼》、《乐》、《春秋》。

在这些古代文献典籍中,包容了古代的政治、历史、哲学、文学、音乐、典章制度等丰富的文化内涵。

10、重和去同(贵和尚中):肯定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主张以广阔的胸襟、海纳百川的气概,容纳不同意见,以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1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1

绪论 这⼀章内容不是很复杂,但肯定会出⼀两个⼩题⽬,甚⾄⼀个简答题,划定的重点要注意掌握,特别是⽂化的分层学说。

⼀、“⽂化”界说 1 、⽂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化或⼈类化,即⼈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改造⾃然界客体⽽逐步实现⾃⾝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然⾯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和完善。

2 、凡是超越本能的、⼈类有意识地作⽤于⾃然界和社会的⼀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化。

3 、⾃然的⼈化即⽂化。

4 、西汉以后,⽂与化开始结合成⼀个整词,其涵义或与天造地设的⾃然对举;或与⽆教化的“质朴”、“野蛮”对举。

5 、四⼤⽂明古国是指中国、埃及、巴⽐伦、印度。

⼆、⼴义⽂化与狭义⽂化 1 、对⽂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化和精神⽂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还是记住为好,六⼤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 2 、⼴义的⽂化,着眼于⼈类与⼀般动物,⼈类社会与⾃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类卓⽴于⾃然的独特的⽣存⽅式,其涵盖⾯⾮常⼴泛,所以⼜被称为⼤⽂化。

3 、⼴义的⽂化包括四个层次:⼀是物态⽂化层,由物化的知识⼒量构成,是⼈的物质⽣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化事物。

⼆是制度⽂化层,由⼈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

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组织等。

三是⾏为⽂化层,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

四是⼼态⽂化层,由⼈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经过长期蕴育⽽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式等构成,是⽂化的核⼼部分。

4 、⼼态⽂化层可细分为社会⼼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层次。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完整版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完整版
农业科技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以及水利设施的建设,提高了农业生产效 率。
天文历法
编制了精确的历法,如《太初历》、《大衍历》等,对农业生产及社 会生活有重要指导作用。
数学成就
发明了十进位值制记数法,以及筹算法等,对数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 响。
近代科技发展与影响
01
洋务运动时期的科 技引进
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建立近代工 业,推动了中国科技的近代化进 程。
包括旋律优美、节奏鲜明、和声丰富等,体 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音乐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音乐与舞蹈的成 就
历史上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音乐家和舞蹈家,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受欢迎,而且对后 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6
中国文化的科技成就与影响
古代科技成就及其影响
四大发明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
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未来中国文化的发展将更加注重对传 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使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焕发出新的 生机与活力。
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随着文化产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支柱 性产业,未来中国文化产业将迎来更 加蓬勃的发展机遇,为经济增长注入 强劲动力。
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传承
中国将继续加强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 与传承,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 ,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中国将不断提升自身文化软实力,增 强国际话语权,为推动世界文明交流 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 智慧和中国方案。
THANKS
汇报结束 感谢聆听
追求意境、表现自然美、强调个性表达等。
法家思想及其影响
法家思想的核心观念
法治、权力、利益等。
法家思想对社会的影响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要点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要点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要点一、中国文化的概念和内涵:1.中国文化的概念:中国文化是指源自中国古代、经历漫长发展、形成独特风格的文化体系。

2.中国文化的内涵:包括语言文字、思想哲学、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礼仪习俗、传统节日、科技经济等各方面。

二、中国文化的起源和发展:1.中国文化的起源:中国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至五千年前的黄河流域,是在华夏族群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2.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化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兴衰变迁,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三、中国文化的特点和核心价值观:1.中华民族精神:包括勤劳、勇敢、和谐、善良、仁爱、孝顺等传统美德。

2.儒家文化:强调仁爱、礼义廉耻、忠恕、孝道等价值观念。

3.道家文化:主张自然无为、顺乎自然,追求心灵的平和与自由。

4.佛家文化:强调慈悲、般若智慧、解脱生死、修行菩提。

5.文人雅士文化:重视文学艺术、诗词书画,追求自由与独立的精神。

6.中华传统礼仪:包括尊敬长辈、敬重师长、悌道等传统礼仪规范。

7.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华文化吸纳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元素,形成了多元文化格局。

四、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1.文学艺术传统:包括诗词歌赋、戏曲曲艺、书法绘画等传统艺术形式。

2.历史文化遗产:包括长城、故宫、南京明城墙等历史文化遗迹。

3.饮食文化:包括八大菜系、茶文化、粤菜川菜等传统饮食文化。

4.服饰文化:包括汉服、唐装、襦裙等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5.中医药文化:包括针灸、草药、按摩、气功等传统医学文化。

五、中国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挑战:1.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

2.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如何推动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发展。

3.文化自信与文化创新:如何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积极谋求民族文化自信。

六、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1.增强文化自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是继承、发展和创新的前提。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整理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整理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1、文义文化应把握的三种要点?答:(1)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类为中心的概念(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的历史的全过程式是一个传达室承发展的综合概念。

(3)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是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考试大收集2、狭隘文化应握的三个要点?答:(1)狭义文化不但发为为中心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农场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枋的(2)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加紧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因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3)狭义文化关注的不公是全人类的普遍的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文化事象对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称作文化事象的功能。

3、中国文化形成的统一文化的原因?答: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原因第一它有着共同的文化源,第二多地了的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渗透互丰促进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第三汉民族文化在整流器个中华文化中起死回生放导作作,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估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务民族文化的作用。

4、为什么说文化是一个历史的概念?答:(1)首先,一切文化事象部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存在变民发展,从而具有某一时代拭目以待特色(2)其次文化是在历史传承的过程式中积演并确立了自身的传统。

(3)因此我们描写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历程式,只有在各阶文化纵比较的基础上探求文化发展的总体脉络,总结合文化发民兵的规律,才能对民族和国别文化有清醒的认识。

5、文化传统的物点和作用?答:(1)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务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这种核心精神也是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所共有的(2)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3)文化传统即有对社会发展的专心致志积极作用的也有对社会起负面作用的。

6、简述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答:(1)首先是从多的河流如血脉一样将大主席大的专区连系在一起(2)其次是地理通道虽然地形多样,山岭众多,但不论多么险峻的地势均力敌,大自然总会留给人们以交通的便利。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文化之一。

它包含了众多的传统价值观念、思想体系、艺术形式和社会习俗,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来回顾和总结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

一、哲学与思想体系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就是哲学与思想体系。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创立了许多重要的学派和思想流派,如儒家、道家和墨家等。

儒家强调人际关系、孝道和社会秩序,道家注重自然和个体的和谐,而墨家则提倡兼爱和反对战争。

这些思想体系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二、文学与艺术形式中国文化还以其独特的文学和艺术形式而闻名于世。

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散文和戏剧等,其中最著名的是唐诗宋词。

这些作品以其深情、含蓄和意境的表达方式而受到全世界的赞赏。

此外,中国的绘画、音乐和舞蹈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中国的传统绘画注重意境和笔墨的运用,音乐以古筝、琵琶等乐器为代表,舞蹈则以优美的身姿和独特的舞步为特色。

三、饮食文化中国的饮食文化是世界上最具特色的之一。

中国人注重饮食的烹饪技巧、食材的选择和饮食的文化意义。

中国菜系以其多样性和独特的口味而闻名于世,如川菜、粤菜和湘菜等。

此外,中国茶文化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喜欢品茶、研究茶道,茶艺表演和茶叶的制作工艺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四、传统节日与习俗中国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象征着新年的开始和家庭团聚。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贴春联、放鞭炮、舞龙舞狮等,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此外,中秋节、清明节和端午节等也是中国人民重要的传统节日。

这些节日不仅有着深厚的宗教和历史背景,也是人们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方式。

五、传统医学与养生中国的传统医学和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它以中草药为基础,强调平衡和和谐的生活方式。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通过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来治疗疾病。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
经学,十三经
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玄学崛起 72
玄学的意义:理想人格、生活方式、审美趣味
道教创制与佛教传入
道教鲜明的民族性格 73
第六节 隋唐:隆盛时代
有容乃大的文化气派
三教并行的政策 74
风采辉煌的艺术成就 75
唐诗,古文,传奇, 书法、绘画、雕塑
第七节 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
传统美德规范与传统美德 董仲舒“三纲五常” 212 “三从四德” 未嫁从父、即嫁从夫、夫死从子,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
具体内涵
传统美德与典范道德人格
第十三章 中国古代宗教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中国古代宗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 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 三教交融与儒学的宗教性
结合实例阐述传统文化内涵 为什么说书法在传统艺术中最具特色?
五、论述题 15%(1题×15)
对现代社会中的传统文化现象的理解与认识 传统道德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六、理解题 20%(5题×4)
文化现象、经典文本理解分析
名词解释
天人合一
中国传统思想的基本观念之一。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 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 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 体之间、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
唐型文化与宋型文化的区别及代表 77
理学建构
经典论述 78 宋明理学 250
精致细腻的士大夫文化
主要表现形态 78
市民文化之勃兴
清明上河图,瓦舍勾栏
教育和科技成就
第八节 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会 元杂剧及其文化意义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 (复习资料)前言一、文化的定义什么是文化?“文化”定义有一个基本内核:文化是各民族人类创造的产物,是人类自身留下的痕迹,它对人们始终发生着影响。

(广义理解)文化包括人类改造过的自然或自然物(物质文明、工具材料等等),以及政治、经济、艺术、哲学、宗教、民俗、心理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它可分为实物、风俗习惯和社会制度,以及思想产品和心理意识等。

(狭义理解)二、文化的特征文化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整体性:文化是成套的行为系统。

二是传统性:文化由一套约定俗成的传统观念或价值系统所构成。

三是独特性:文化相对主义主张“文化马赛克”或“地球文化马赛克”。

三、文化的交流与比较1、交流的必要性同的文化体系,包括西方文化和中华文化,在真正融汇交流之前,就已形成自己一套独特的行为体系,一套独特的价值观念,预示着文化交流暗伏冲突。

2、比较的必要性文化的比较是整体的比较,或某一个侧面的比较,应对比较的双方整体进行大致的、熟练的认识。

文化的比较是历史的比较,不能割断历史,要追溯源流。

3、融合的必要性近代以来,中西文化象两条互不相交的河流,相交汇流。

今天,用先进通讯技术,信息传播极快,地球上各种文化进入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互相作用的时代。

但这种相交汇流,并不意味着融合两种文化产生出另一种新文化,各自仍需保留鲜明个性——交而不融,汇而不合,或是一种泾渭分明的合流。

第一讲人类文明的曙光——中西文化寻根第一节河的赐予与海的磨砺一、中华文化的自然基础1、幅员辽阔、腹地纵深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580条)---超过1万平方公里的河流(79条)---完全自足的生存条件---雄厚的发展潜能---自我调节与更新---进退裕如---文化的延续与完整2、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地形复杂,崇山峻岭---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世界屋脊高原面积达200万平方公里---占整个疆域的五分之一---塞外的荒漠---北部的草原---中西部沟壕纵深的黄土高原---广阔无边的东部平原---四面环山的大盆地---1.8万公里的海岸线---西高东低走势3、温暖湿润的气候东亚大气环流系统---复杂多样的气候一是光、热资源丰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

1.文化:广义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2.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就称为文化事象。

3.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

4.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5.方志时期:竺可桢将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划为第三个气候时期,为寒冷时期,因为这一时期明清现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变化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故而得名。

6.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是分封制。

7.永嘉之乱:永嘉五年(311年),匈奴贵族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西晋灭亡,史称“永嘉之乱”。

8.一条鞭法:是明朝张居正主持的旨在增加国库收入、减轻民众负担的税制改革,内容是把田赋、力役及其他名目繁多的杂税合成一条,统一按田亩数量征收,同时还简化了征收手续。

9.儒户:是元朝根据宗教派别划分出的户籍,与佛教、道教、穆斯林、景教、阴阳先生、萨满教巫师户同等级。

10.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指在中国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所产生、发展和连续传承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又称农业文明。

11.家庭:指共同居住、经济协助、有血缘关系的社会集团。

12.家族:是由出生和婚姻形成的亲属关系,里面包括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

13.赌胜:实质是打赌,碰运气,刺激人们从感官上接近神、共享神佑的愿望。

如触摸某寺庙山门前的某一动物形状或形态殊异的一小块建筑物,表示能得到一种定向的神赐。

14.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完备。

15.分封制:是与宗法制密切相关的封建制度。

简言之就是分地以封诸侯。

国王将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将所得的土地分封给大夫,大夫又将它分封给士,士则直接组织庶人进行生产活动。

16.春秋决狱:即以《春秋》的精神与事例附会法律,《春秋》经义不但成为法律的补充,其权威性甚至还高于法律。

其重要原则,就是重视心理动机的判定。

以善恶动机论罪,为人们的主观臆断打开了方便之门。

17.整体思维:是指把天地、人、社会看做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

18.类比思维:是指依据事物的外部特征或内在属性进行比照与联系的思维方式。

19.辩证思维:就是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

20.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其含义是指可常行常用的最高的德。

二.选择题知识点。

1.文化的界定。

文:①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②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

③在政治领域里,引申为“文治教化”。

④天文指的是自然现象和规律,人文指的是社会现象和规律。

“化”的本义是改易。

2.广义的“文化”定义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立论的依据。

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

3.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

4.文化的特点:民族性、区域性、历史性、创造性、时代性。

5.教材将文化归纳为两个层次: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

6.文化的历史传播,上层文化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体的,而底层文化主要靠口头传承。

7.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

8.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9.文化传统具有稳定性、延续性、普遍性、可变性。

10.《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兼顾历史的关于中国国别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课程,是中国传统文化学的入门课程。

11.教材对文化分科采用四分法: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12.中国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呈阶梯状分布。

地势最高的是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

13.陕西关中地区是四塞之地,黄河在它的西、北、东三面环绕,南面是秦岭山脉,西北有六盘山、贺兰山,北有阴山山脉,东有吕梁山脉及潼关之固,真可谓表里山河!而且南接巴蜀汉中,东连伊洛地区,有富裕的经济后方,有方便的交通,进可攻退可守,古代王朝长期在此建都,的确是这里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14.山西高原的东西两侧是太行山和吕梁山,中间夹着汾河谷地,南与渭河平原相接,也是中国文化重要的发祥地。

15.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首先是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连系在一起,其次是地理通道众多。

16.竺可桢先生《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一文,指出五千年来中国气候的大势是由暖变冷,分为四个大的时期。

①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属于温暖期。

②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为寒暖交错期。

③东汉、三国直到南北朝,是第二个寒冷期。

④从1900年开始,竺可桢称之为“仪器观测期”。

17.中国大陆的整体性,影响着中国文化的走向统一。

中国文化的发祥地虽也是黄河流域,但不同于西亚文化的是,它所依赖的不是黄河干流本身,而是它众多支流河汊所形成的河曲湿润地区。

18.中华祖先在创造它的古代文明时,首先面临着大地域上人口构成多族群的特点。

19.到西周时,“天下”的观念已十分清晰。

20.从地理的角度观察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应特别注意与北方边地草原人群的地缘关系,那里藏着中国历史命运的重要秘密。

21.古希腊、罗马文化带动着欧洲文明的同步,中原文化,则带动着地域更加辽阔的东亚文明的同步化发展。

22.在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的重心已经移到南方,接着才是经济中心的南移。

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常常出现这样的南北对峙:南方的经济高潮与北方的剧烈的民族融合同时并举。

文化中心与经济中心与西北向东南逐渐移动,是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大势。

23.元明清时,统一的国家出现了政治中心在北方,经济中心在南方的局面。

24.《尚书》中的《禹贡》篇中,以山川为标志,将天下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

25.源于齐鲁的儒家文化,源于三晋的法家文化,源于南楚的道家及楚辞文学,后来汇集融合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骨干。

26.孟子提出了不违天时的观念。

27.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一是土地的开垦,二是水利的兴修,三是运河的开凿。

28.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主要失误,是土地的过当开垦及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

29.隋朝大运河西以洛阳为中心;北宋的运河以开封为中心,另外还疏凿了广济河、金水河及惠民河,与汴水共称“通漕四渠”。

元朝开通京杭大运河,北起通州,南达杭州,基本是南北方向。

30.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特征是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等。

31.农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

32.“三皇五帝”中,“三皇”人物极不确定,五帝的谱系是黄帝、颛顼、高辛、尧、舜。

33.《史记》记载,尧舜时代派人到四方去测量一年的四季的至点,将一年确定为366日,并“以闰月正四时”,以便“敬授民时”。

34.夏是我国第一代王朝,时间约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7世纪,历时近五百年,夏尚忠。

35.商朝始建于公元前17世纪初至公元前11世纪中期,共历17世31王,商朝“事鬼”,巫师在商朝政治中占有崇高地位。

36.自五帝时期以来,宗教崇拜大体有超自然神、天地神祗和祖先神三大分野。

37.周人极端重视农业,周公赋予农耕活动两方面的政治含义:一是继承传统——稼穑之事是周家“王业”之所起,二是可以防止贵族像商朝的上层那样腐化。

农耕作为一种政道,还有它更深刻的内涵,农事活动关乎民人的和睦与道德的俭朴,这一点尤其值得注意。

38.春秋战国的历史大势,可从两方面去看:一是诸侯国之间的混战和兼并,目的在争夺周王室失落的王权,另一方面是民力的大发展。

这是百家争鸣的背景。

39.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思想核心是“仁”,由孟子发展而为“仁政”;孔子也很看重“礼”;儒家学说还有关于人生理想的内容。

《大学》认为最有价值的人生从“修身”开始,一直到“治国”、“平天下”。

40.先秦道家重要的人物是老子、庄子,老子“清虚自守,卑弱自持”,政治上崇尚“无为而无不为”,老子说“道法自然”;庄子哲学的宗旨重在个精神解放,这种宗旨的最高表现是“逍遥”,即无矛盾地生存于世界之中。

41.早期法家人物的代表是齐国的管仲,魏国的李悝,以及在楚国、秦国变法的吴起、商鞅等,后期法家的集大成人物是韩非子,他把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结合在一起,发展一套专门为君主权力斗争服务的法术之学。

42.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翟,思想核心是“兼爱”、“尚同”、“尚贤”、“节用”、“非乐”等。

43.阴阳家以战国时期的邹衍为代表。

44.名家又称刑名家,创始人是春秋时代郑国的邓析,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公孙龙、惠施。

惠施的理论涉及的是事物的概念与实际(即名与实)的关系问题,有很强烈的思辩色彩。

45.狭义的西域指新疆地区,广义的西域还包括中亚、印度、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一部分。

46.秦朝开始实施郡县制,经过汉武帝一番切实的削弱政策的实施,郡县制作为王朝惟一的政治制度,最终得到确立,政治大一统的格局由此正式形成。

47.最高权力者称皇帝,皇帝之下所谓“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三公之下设掌管具体事务的官吏,主要有九个部门,在汉代称“九卿”。

48.三老一职是从民间推举出来的,没有行政职务,也没有俸禄,但位在啬夫之上,而且可以直接上书皇帝。

49.两汉选官方式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有察举、征辟、考试等方法。

察举就是选举。

选官科目中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三科最显著。

50.后世王朝用人权在中央,两汉则是中央地方并行,这就是征辟的内容。

公府的征辟仕途通达,是士人主要的入仕途径。

51.重农主义观念把农业视为“本”,把工商业视为“末”。

52.武帝整治商贾先是行“筭缗”法,强迫他们自报家产,按财产的多少抽取金额,继而实施“告缗”法,鼓励告发之风,中等财产以上的富家几乎皆遭告发。

53.公元134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建议,罢黜黄老达家之言,独尊儒术,自此儒家思想正式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年。

乐府采诗制度的实施,是汉武帝“独尊儒术”的表现。

54.武帝的政治,他的曾孙宣帝说得好,“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实际是内法外儒,“王道”对付好人,“霸道”对付坏人。

55.两汉儒学独尊的另外一个重要结果是士族阶层的养成。

56.士人群体出现于先秦,但真正构变成一个享有社会实际权益的社会阶层,是在两汉时期。

57.西晋败亡的直接原因是“八王之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