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 (1)

合集下载

《季氏将伐颛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解其历史背景。

学生能够分析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季氏将伐颛臾》。

学生通过分析、综合、对比等方法,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并尊重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背景。

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 教学难点:文章中的一些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文章的深层次含义和作者的意图。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其历史背景,掌握文章的基本观点。

2. 互动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探讨文章的深层次含义。

3. 案例分析法:教师选取典型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综合、对比等方法,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教师对文章的基本内容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其历史背景,掌握文章的基本观点。

3. 自主学习: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解读文章。

4. 合作探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让学生通过分析、综合、对比等方法,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5. 总结: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对《季氏将伐颛臾》进行简要复述。

2. 请学生选取一个感兴趣的角度,对文章进行深入研究,下节课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3. 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写一篇关于《季氏将伐颛臾》的读后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思考能力。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教学设计(广东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教学设计(广东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教学设计(广东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季氏将伐颛臾》。

(2)理解《季氏将伐颛臾》的文言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分析孔子在文章中的观点和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季氏将伐颛臾》。

(2)学会文言文断句的方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文章结构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孔子的人文精神,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2)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学会独立思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1. 《季氏将伐颛臾》的文言文内容。

2. 孔子在文章中的观点和思想。

3. 文言文断句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2. 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文章结构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注释、翻译、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季氏将伐颛臾》,了解文章大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论语》及孔子。

(2)导入《季氏将伐颛臾》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季氏将伐颛臾》,理解文意。

(2)学生自学生字词,查阅注释,解决疑难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文章结构。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分析(1)教师讲解《季氏将伐颛臾》的文言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2)分析孔子在文章中的观点和思想。

5. 实践提升(1)学生进行文言文断句练习。

(2)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课堂讨论。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习。

7.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8. 课后作业(1)熟读《季氏将伐颛臾》,巩固文言文阅读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学习《季氏将伐颛臾》的氛围。

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份

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份

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五)份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继续学*和积累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2、能力目标朗读和翻译3、情感目标了解孔子主张仁政、实行礼治的政治观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疏通文意,熟读课文直至能背诵全篇;体会孔子在原则问题上当仁不让的精神。

【教学设想】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字词句的掌握和课文的脉络层次,难点在于对孔子政治主张出发点的理解。

学生学*本文时,只有先扫清文字障碍,才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鉴于此种情况,本文的教学设想如下:1.课前安排预*,借助注释,细读课文一遍,结合书后练*中的问题,再读课文,并试作口头翻译。

2.结合预*,采用点拨法,理解词句。

掌握应知应会的词语,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

至于人物分析则在理清思路的过程中点到为止,不宜多作分析。

3.在学生理清课文层次的基础上,反复朗读,促进学生熟读课文直至能背诵全篇。

4.比较《季氏将伐颛臾》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篇文章,体会孔子在原则问题上当仁不让的精神。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书,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

在初中教材中的《〈论语〉六则》一课里,我们学*了孔子“温故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著名的教育思想。

《季氏将伐颛臾》也是论语中的著名篇章,反映了孔子实行礼治、以德服人的政治思想。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预*时遇到的疑难字句,可板书在黑板上,增强学生听讲的针对性。

三、讲析第一段1.朗读和疏通文意请同学朗读第一段并作口头翻译。

教师点拨重点词句:伐:攻打,征讨,指正式的战争。

过:责备。

无乃。

与? 一种表示委婉推测语气的句式。

何以。

为? 一种表反问的句式。

2.简析第一段,提出思考问题。

①这次谈话的背景事件是什么?点拨:背景事件为季氏将伐颛臾。

教师可根据资料向学生介绍背景。

②孔子对这件事的反对态度可从哪句话看出?孔子反对的理由是什么?点拨:“无乃尔是过与?”一句。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全文。

(2)了解古代汉语词汇、语法和修辞手法,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理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结构,提炼中心思想。

(2)学会对比分析,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运用角色扮演、讨论等方式,培养沟通协作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传统文化,热爱祖国语言。

(2)学会客观分析问题,树立正义感,勇于担当。

(3)培养诚信、友善、和谐的品德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季氏将伐颛臾》全文内容,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理念。

(2)分析文章结构,提炼中心思想。

(3)学会对比分析,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2. 教学难点:(1)古代汉语词汇、语法和修辞手法的理解与应用。

(2)对孔子及其弟子政治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深入剖析。

(3)角色扮演、讨论等教学方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及作者孔子。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思考:为什么孔子会对季氏伐颛臾发表意见?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布置思考题,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结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提炼中心思想。

(2)对比不同观点,展开辩论,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4. 课堂讲解:(1)讲解古代汉语词汇、语法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剖析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正确价值观。

5. 实践环节:(1)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孔子、季氏等角色,进行情景再现。

(2)讨论:如何运用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理念解决现实问题?四、作业布置1. 背诵《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掌握颛臾、季氏等历史人物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章,理解其深层含义。

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季氏将伐颛臾》选自《左传》,是春秋时期的一部史书。

文章主要讲述了季氏欲伐颛臾,颛臾向鲁国求救,最终鲁国派兵援助颛臾,击败了季氏的故事。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文章的基本情节,理解颛臾、季氏等历史人物的背景。

难点: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掌握历史背景。

3.2 课堂讲解对文章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深入解读文章,理解其深层含义。

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问答在课堂上,教师可针对文章内容提出问题,检验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4.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4.3 学生互评组织学生进行互相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注释。

5.2 参考资料《左传》相关资料。

历史人物颛臾、季氏的相关资料。

5.3 多媒体资源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春秋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背景。

提问:“你们认为季氏为什么要伐颛臾?”引起学生思考。

6.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全文;(2)了解古代汉语词汇、语法和修辞手法,提高古文阅读能力;(3)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历史背景,增强文化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结构,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2)学会对比阅读,从不同角度审视和解读文本,培养批判性思维;(3)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古代文化氛围,提升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团结互助、和睦共处的重要性;(2)增强民族自豪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3)培养诚信、友善、负责任的品质,学会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理解《季氏将伐颛臾》的文意及主题思想;(2)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词汇、语法和修辞手法;(3)分析文章的结构,体会古代文化氛围。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一些生僻词语、成语的含义和用法;(2)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法;(3)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探讨。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古代文学作品;(2)介绍《季氏将伐颛臾》的历史背景,为学生学习文本奠定基础。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体会文章氛围;(2)鼓励学生运用工具书,解决生僻词语、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段落大意;(2)对比阅读,探讨文章的写作特点和修辞手法;(3)分享心得,体会文章主题思想,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中的重要词汇、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法;(2)分析文章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诚信、友善、负责任的品质。

5. 课堂实践:(1)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古代场景,增强体验感;(2)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3)开展古代文化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3篇

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3篇

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篇10一、课题《季氏将伐颛臾》二、课时三课时(本节为第二课时)二、课型新授课四、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层次,把握文章主旨。

(二)能力训练目标思维的逻辑性(三)德育渗透目标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和人生态度。

教育学生在面对困难时,要树立积极的姿态,作生活的强者,而不是逃兵。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文中所反映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二)难点对对话体议论文谈话层次的理解六、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把握主旨,然后在师生共同讨论分析过程中解决文章的重、难点。

七、学生活动设计反复诵读课文,通过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旨。

八、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2.学生集体诵读全文3.结合课后练习题一,师生共同分析课文(1)分析课文第一段提问1:文章第一句“季氏将伐颛臾”交代了什么?明确:文章第一句“季氏将伐颛臾”交代了谈话的政治背景。

提问2: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持什么态度?其理由是什么?明确:孔子认为季氏讨伐颛臾是错误的,理由有三:一是颛臾乃先王封国,不可伐二是颛臾在邦城之中,不必伐三是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2)分析课文第二段提问3:为什么孔子认为季氏的`行为是冉有的过错?对此,冉有是如何辩解的?孔子是怎样反驳的?明确:孔子认为作为季氏的家臣,冉有和季路义不容辞地应制止季氏这种不仁不义的行为。

对此,冉有辩解:“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

”孔子引用周任的话和以虎兕、龟玉等为比喻进行反驳,认为冉有、季路对季氏的行为应负有责任。

引用周任“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话,对冉有的自我辩解给予反驳,认为他不是称职之臣。

孔子运用比喻论证法,“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显然是看守人员的过错,是一种失职。

(3)分析课文第三段提问4:文章第三段,孔子再次驳斥冉有时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请从课文中找出原句作答并加以理解。

明确:“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的关键词语,如“季氏”、“伐”、“颛臾”等。

(2)能够把握文章的大意,理解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

(3)能够分析并概括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分析句子结构、推测词义等方法来解读文言文。

(3)学会从文中提取信息,并进行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独立思考的精神。

(3)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善于合作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 文言文句式的分析与运用。

3. 文章大意的把握和故事背景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2. 文章深层含义的挖掘和思想观点的概括。

3.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讲解PPT或教案。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和人物关系,激发学生兴趣。

(2)学生分享对课文题目的理解和猜想。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问题。

(2)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观点和思想。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疑问,进行课文讲解。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言文句式特点,提高理解能力。

5. 练习巩固:(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2)学生现场练习,提问解答。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课后反思:学生回家后,对所学内容进行复习巩固,并在日志中记录学习收获和反思。

六、教学延伸1. 文化探究:(1)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古代儒家思想对当代的价值和影响。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教学设计(广东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教学设计(广东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教学设计(广东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季氏将伐颛臾》。

(2)理解《季氏将伐颛臾》的文意,把握孔子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季氏将伐颛臾》。

(2)学会分析孔子言论的内涵,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悟孔子“礼治”思想的现实意义,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2)培养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

2. 理解孔子在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分析其“礼治”思想。

三、教学难点:1. 准确把握《季氏将伐颛臾》的文意,深入理解孔子的言论。

2. 联系现实生活,体会孔子“礼治”思想的现实意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解读《季氏将伐颛臾》。

2. 运用对比分析、案例教学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孔子的“礼治”思想。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论语》及孔子地位。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季氏将伐颛臾》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季氏将伐颛臾》,感受文本韵味。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意,体会孔子言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孔子在文章中的观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对比分析:(1)对比其他篇章,分析《季氏将伐颛臾》的特点。

(2)联系现实生活,探讨孔子“礼治”思想的现实意义。

5. 案例教学:(1)选取相关案例,让学生分析孔子言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引导学生从案例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孔子“礼治”思想的价值观。

7.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的参与度等因素。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精选13篇)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精选13篇)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精选13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精选13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篇1教学目的:(1) 在熟读课文的根底上翻译全文。

(2) 在理解内容的根底上指导背诵。

(3) 通过分析^p “仁”在这篇文章中的详细表达,对学生进展相应的思想教育。

(4) 分析^p 文中冉有、孔子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翻译全文、理解内容、指导背诵、分析^p 人物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孔子的“仁”在文中的详细表达。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首先请同学们看屏幕(屏幕上显示一段文字,见老师语),“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摘自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的宣言。

”请同学们注意这那么宣言,这句话是一个外国人说的,一个外国人如此崇拜中国的孔夫子到底为什么?孔子的智慧到底是什么?所有问题的答案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板书:仁)。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季氏将伐颛臾》这篇课文,请大家借助这篇课文进一步理解孔子的“仁”(板书:《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二、初步感知:文言文的朗读有三条标准,即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出感情。

下面,我请三个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的三个段落,请其他同学听他们的读音、听他们的句读、听他们读的是否有感情。

找三个同学朗读课文,之后难点句子请会读的学生带着读,之后,自读全文,之后女生读一二两段,男生读第三段,之后,男女生一起读。

三、文本解读:1、解决翻译学生将之前翻译时的难点进展提问。

这节课,预设学生的主要问题有:(1)“无乃而是过与?”中的“是”怎样理解?(2)“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怎样对译,分别是什么句式?(3)注解15中的译文选择第一个还是第二个?(第一个为直译,第二个为意译)(4)“既来之,那么安之”与现代汉语中的“既来之,那么安之”意思一样吗?(5)第三段中“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中的“盖”,字典上有八个解释,能排除①②③④⑧,剩下的⑤⑥⑦到底应该选哪个?在学生没有问题后,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寡”指东西少,“和无寡”中的“寡”指人少,而字典上只解释说“少”,请问,“寡”到底指什么?质疑完毕后,分别找三个同学分别翻译课文的三段,再订正译文中的错误。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全文;(2)了解并掌握文中的生僻字词及其含义;(3)理解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论证过程;(2)学会如何运用文中的论证方法进行有效的辩论和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儒家思想的力量,理解孔子对于社会和谐、政治稳定的关注;(2)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力量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全文;(2)掌握文中的生僻字词及其含义;(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 教学难点:(1)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2)文章论证方法的深入剖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及作者孔子;(2)提出思考问题:为什么孔子会对季氏伐颛臾发表意见?这反映了孔子的哪种思想?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遇到生僻字词做好笔记;(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文章结构。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过程;(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学拓展:(1)对比其他儒家经典文章,探讨《季氏将伐颛臾》的独特之处;(2)联系现实生活,讨论如何运用儒家思想解决当今社会问题。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2. 整理文中的生僻字词及其含义;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3. 课后拓展: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和教学拓展环节的表现,以及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和运用。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案例教学:以《季氏将伐颛臾》为例,分析儒家思想的内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季氏将伐颛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季氏将伐颛臾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掌握重要人物的角色和行动。

3.能够分析季氏将伐颛臾事件对于战国时期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介绍。

2.季孙行父的行动与影响。

3.季氏将伐颛臾的结果与影响。

三、教学过程:1.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介绍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PPT展示战国时期的地图,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的分布。

重点介绍齐国和颛臾的位置关系,以及齐国对颛臾的重要性。

2.季孙行父的行动与影响教师通过讲述季孙行父的事迹,让学生了解季孙行父是战国时期齐国的重要人物,他是季氏家族的代表。

并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季孙行父为什么要伐颛臾?他的目的是什么?(2)季孙行父的伐颛臾行动对他的家族有何影响?3.季氏将伐颛臾的结果与影响教师给学生分发材料,让他们自主阅读材料,了解季氏将伐颛臾的详细情况。

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1)季氏将伐颛臾的结果是什么?(2)季氏将伐颛臾对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有何影响?(3)季氏将伐颛臾对颛臾的影响如何?四、教学总结与拓展通过学习季氏将伐颛臾的教案,学生们对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人物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教师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思考季氏将伐颛臾事件对于战国时期的整体影响,并与其他战国时期重要事件进行比较。

五、教学评估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或书面作业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

考察学生对于季氏将伐颛臾事件及其影响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适时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季氏将伐颛臾上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上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上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

(2)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3)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2)学会对比分析,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3)培养批判性思维,对文章进行合理的评价和质疑。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中国的文化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3)培养爱国情怀,关注国家大事。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

2. 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难点:1. 对文章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理解。

2. 对古代中国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理解文章大意。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深入分析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探讨文章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重点解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5. 练习巩固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读文章。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季氏将伐颛臾》。

2. 整理课堂笔记,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背诵《季氏将伐颛臾》的情况。

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

3. 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

4. 学生对古代中国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季氏将伐颛臾》的第六至十段,重点分析文章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以及作者如何通过这些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

七、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

(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章中的关键字词、句式和语法结构。

(3)能够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和审美鉴赏能力。

(3)通过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培养学生对经典文献的尊重和欣赏能力。

(3)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智慧,提升个人品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整体理解和背诵。

2. 关键字词、句式和语法结构的分析解读。

3. 文章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的概括。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文章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和语法结构的分析。

3. 对文章深层含义和作者意图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2)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大意。

(2)让学生标记出生僻字词和难以理解的部分。

3. 合作学习:(1)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僻字词和难以理解的部分。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互相学习和借鉴。

4. 探究学习:(1)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2)引导学生解读文章中的关键字词、句式和语法结构。

5. 课堂小结:(1)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

(2)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季氏将伐颛臾》。

2. 分析并解读文章中的关键字词、句式和语法结构。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环节。

2. 学生表现:评估学生在讨论、回答问题和写作等环节的表现,关注他们的理解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案目的:帮助学生理解《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1.2 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1.3 教学时间:2个课时(90分钟)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内容概括:文章背景介绍文章逐段解读重点词汇和句式讲解学生讨论和分析2.2 教学重点:文章的主题和寓意重点词汇和句式的理解学生的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对文章背景和主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整体意义。

3.2 互动式教学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章进行逐段解读,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

3.3 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4.2 文章逐段解读: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逐段解读,解释重点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4.3 学生讨论和分析: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五章:作业布置5.1 作业内容:5.2 作业要求:学生需在下次课堂上提交作业,并参与讨论。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评估目的:检测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评估学生分析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情况。

6.2 评估方法:课堂讨论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

作业评估:通过学生提交的作业,评估他们对文章主题和寓意的理解程度。

第六章:教学资源7.1 教学资源准备:教材或教参:《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相关注释解释。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文章内容和教学互动。

案例材料:用于案例分析环节,提供给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

第七章:教学注意事项8.1 学生学习基础差异的处理:在讲解和讨论环节,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适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确保所有学生都能跟上。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

(3)了解颛臾的历史背景,理解季氏将伐颛臾的经过和原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运用比较、归纳、综合等方法,深入探讨课文中的主题和观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历史,学会从多个角度审视和思考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理解。

(3)颛臾的历史背景和季氏将伐颛臾的经过。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文言文语法和特殊句式。

(2)对颛臾和季氏将伐颛臾的原因和背景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颛臾的历史背景。

(2)引发学生对季氏将伐颛臾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2)分享讨论成果,互相学习和借鉴。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

(2)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合作能力。

2. 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的课文朗读和背诵情况。

(2)评估学生的课文理解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季氏将伐颛臾》课文文本。

2. 辅助材料:注释、工具书、相关的历史资料。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用于播放课文朗读和相关的视觉材料。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历史故事、图片等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2. 引导发现: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发现课文中的知识点和难点。

3. 互动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高一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的教案

高一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的教案

高一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的教案高一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的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高一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的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的教案篇1教学目的:一、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坚持原则、当仁不让的人格。

二、理解掌握十几个词语的意义。

三、归纳是、疾、止、见、过等词的义项。

四、掌握文言句式无乃与?与何以为?。

五、理清课文层次,使学生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一、积累词汇二、掌握文言句式三、背诵默写教学难点:1、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人格2、文言句式教学设想:1、多朗读,力求学生熟读成诵;2、重要实词,尽量与成语联系,并弄清各意义之间的关系,以帮助记忆;3、精练,通过练习强化认知记忆;4、迁移。

课内知识向课外迁移,形成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导入:二、朗读:(一)范读(二)正音:颛臾、稷、为、兕、椟、与、冉、柙、费(三)试读:让学生自由朗读。

注意人物的语气。

(四)齐读:三、精讲:[穿插课堂巩固训练](一)第一段:1、词语:伐、见、是、社稷、以为、与2、句子:①无乃尔是过与?②何以伐为?3、内容:写孔子反对攻伐颛臾的理由(二)第二段:1、词语:过、止、颠、相、尔2、句子: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3、内容:指出冉有季路没有尽辅佐之责。

(三)第三段:1、词语:固、疾、辞、患、国、家、来、安2、句子:①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②既来之,则安之。

3、归纳三个成语:①既来之,则安之。

②分崩离析。

③祸起萧墙。

4、内容:写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对鲁国现状的分析。

四、背诵:自由诵读,运用思路法背诵。

高一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的教案篇2教学目的:1、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2、理解体会孔子的思辩艺术。

3、巩固积累实词,理解句式、难句,理解成语。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掌握基本文言知识点;2、理解师生对话的背景及过程;3、深入理解孔子的治国理念。

【教学重点】理解师生对话的背景及过程【教学难点】理解孔子为什么要反对攻打颛臾,从而理解孔子的治国理念。

【教学方法】诵读法问题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详见预习资料。

二、课堂导入最近国内娱乐界发生了一件很值得玩味的事情,据说著名导演胡玫正在筹备拍摄电影《孔子》,大家知道演孔子的是谁吗?(周润发)你觉得周润发适合演孔子吗?(七嘴八舌)孔子第75代直系孙孔健担心:“周润发最擅长的是江湖大哥之类的角色,而孔子是个哲人,需要的是沉稳和大度。

”那么,如果你是周润发,即将排演《季氏将伐颛臾》这场戏,你会怎么演孔子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帮助周润发来揣摩一下这出戏的台词。

三、整体把握我建议先一起朗读全文,找找感觉。

(正音)四、揣摩台词1、背景介绍。

这出戏是孔子和他弟子之间的对话,对话的起因是什么呢?(学生七嘴八舌)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伐”,攻打,季氏将攻打颛臾。

“有事”,指用兵。

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

冉有、季路向孔子汇报了这件事。

)季氏是谁呢?(季孙氏,鲁国贵族季友之后,这里指季康子。

)颛臾是什么地方呢?(鲁国的附属国)季氏为什么要攻打颛臾呢?(当时季氏专制国政,与鲁哀公矛盾很大。

他担忧颛臾会帮助鲁哀公削弱自己的权势,所以抢先攻打颛臾。

)冉有、季路又是谁呢?(孔子的学生,当时都担任季氏的家臣。

冉有,即冉求,有是他的字,求是他的名。

季路,即子路。

有必要补充的是冉有是季氏的主要谋臣,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是季氏智囊团的核心成员,首席顾问,参谋长。

)2、第一次责备孔子在听了弟子的汇报后什么态度?(责备)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求!无乃而是过与?)为什么责备?(因为孔子反对攻打颛臾,而冉有是季氏的首席顾问,在这件事情上肯定负有责任。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

能够正确地朗读、翻译和解析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能够分析并解读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理解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通过对比分析、情景模拟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

让学生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 教学难点:让学生正确地朗读、翻译和解析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情景模拟等方法,深入解读文本,理解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文章,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深入解读文本,理解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点评,解答学生的疑问。

5. 练习巩固:学生进行朗读、翻译和解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注释。

2. 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学术论文、教学课件等。

3. 教学设备:多媒体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设置相关的历史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背景和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任。(求!无乃而是过与?)(“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②推卸责任。(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引用、类比、比
喻说明冉有、季路在季氏门下,却不能对季氏伐颛臾进行有效地 阻止,如果一个臣子不能尽到自己的职责,宁可辞去职务。指出冉 有和季路应认识到自己没有尽职尽责。
③强词夺理。“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今由与 求也,相夫子……“”吾恐季孙之忧……”有力地批驳了冉有的论点。
课例交流
2013 年 8 月 8 日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
文/刘秋元
【设计理念】 文章的体式特点往往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具有指引与导向 作用。 《季氏将伐颛臾》选自《论语》,为语录体。应该特别注意引导 学生揣摩人物对话所表现出来的语气、心理、性格与意图,这一点 应成为教学设计的重点。 《季氏将伐颛臾》是经典的政论文,在教学中,我们要找到好 的切入口。如语言切入口,在语言知识的分析中,逐步导向人文素 养的提高;或人文思想切入口,让学生在体味人物言论中感受孔 子经世济民的政治胸襟,得到精神思想上的熏陶。 【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 2.了解孔子以礼治国、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 3.学习孔子以理服人的辩驳艺术。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2.学习孔子以理服人的辩驳艺术。 【课时安排】 1 课时。 【学习方法】 朗诵法、讨论法、质疑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语:我们每个人都有梦想,梦想让我们活得有勇气、有力 量,而我们的至圣先师孔子也有一个梦想,他希望能以自己的雄 才大略圆经世济民之梦,虽然历经坎坷,但他一直努力不让那枚 思想的烛火被苍凉的冷风熄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季氏将伐颛 臾》,走近孔子,感受他的人格与思想魅力。 2.请大家谈谈你对孔子及其思想了解多少。 3.检查预习。(幻灯片展示 略) 二、初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三、精读 要求: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认真阅读文本,积累文言知识。 2.针对知识难点自主合作、质疑问难;提交课堂共同讨论。 四、细品 1.解析文章题目,引出写作背景。 2.当两位学生把“季氏将伐颛臾”这个消息汇报给孔子时,孔 子有什么反应?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 [提示]动怒(责备、反对)。 孔子对季氏伐附庸小国颛臾,非常不满: 第一段中他从三个层次来阐述,一是从历史上讲的,先王册 封,不可伐;二是从地理上讲的,在邦域之中,不必伐;三是从政治 地位上讲的,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第三段“吾恐季孙之忧……”孔子以他敏锐的政治眼光作出 精辟论断:季氏伐颛臾的真正目的是削弱鲁君的实力,最终是要 篡夺政权。 孔子对冉有、季路生气: ①不尽责任,含糊其辞。(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因为孔子反对 攻打颛臾,而冉有是季氏的首席顾问,在这件事情上肯定负有责
(作者单位 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第一中学)
32 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程学习
(理解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朗读,读出人物的语气) 朗读指导:要把孔子对冉有责怪的语气和反对讨伐的鲜明态 度读出来。重读“求!无乃尔是过与?”中的“求” “过”,下文读表明 季氏不该讨伐颛臾的三个理由时,应高昂、急促,要加强“何以伐 为”的反问语气。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这是冉有的托 词,语速不能过快;孔子的话中“求” “是谁之过与?”应读得既坚决 又委婉。 五、深究 讨论交流:孔子认为如“季氏”这样“有国有家者”应该如何做? 政治主张、治国理念:对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 安”,意思是不怕人口少而怕分配不均,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对 外“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要以德服人。 幻灯片展示下列两则材料,引导学生和文本比较阅读,进一步了 解孔子的政治思想,突破难点。 材料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 语·为政》) 材料 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提示]把课文和两则材料结合起来分析,可归纳出孔子的主 要政治思想是:修文德,以德报人,反对法治,主张礼治,反对武力 征伐。 小结:孔子不放过任何一个表明自己政治主张的机会,善用 教育方法把冉有的言论作为自己的驳论点,层层推进,步步紧逼, 先驳后立,表达出自己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同时教育 了学生。 六、活用 你怎么看孔子“仁”的思想,对当今社会有何启发? [提示]孔子追求修文德,以德服人,反对武力征伐,创造一个 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这种思想不照样适用于 我们今天吗? 七、课堂小结 本文记载了孔子与弟子冉有和季路的一段对话,对话中,冉 有的观点表达得比较委婉,孔子的观点颇为鲜明,情绪也显得慷 慨激昂。孔子虽然历来主张温、良、恭、俭、让,但是面对原则问题 时,他却又有当仁不让的精神,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格之美。孔子一 生周游列国,推行他的政治主张辛苦奔波却毫无所获,但他“知其 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令人敬仰。 八、课后作业 1.翻译、背诵《季氏将伐颛臾》。 2.查阅、搜集、整理《论语》中关于“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的名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