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输血前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的规定
临床输血评估及输血效果评价制度
临床输血评估及输血效果评价制度一、 输血前评估:1.医师在决定是否对住院患者进行输血治疗前,必须结合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输血前评估。
2.评估内容:病情摘要;输血前相关检查(如:WBC、RBC、PLT、HGB 、HCT、APTT、PT、血型、肝功能、病毒筛查结果)、有无输血史、是否需要输血(需要输血说明输血目的)、输血的方式,输血品种和用量、什么时间输、是否签订《输血治疗同意书》(患者不同意输血要注明拒输血原因)等内容。
3.输血前评估必须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和我院《临床用血指南》要求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不符合适应症要求的不予输血。
4.评估内容详细并及时记录于“病程记录”。
5.医师应将评估内容详细并及时记录于“病程记录”,由经治医师签名。
麻醉医师记录于麻醉记录单中并签名。
二、输血后评价:1.每份输血病例(自评价)由经治医师进行输血后评价,并在“病程记录”填写评价结果和签名。
输血后评价内容:实际用血量(时间、品种、用量);输血后相关检查结果(如:WBC、PLT 、HGB、HCT、APTT、PT);有无输血反应;输血效果(满意 / 欠佳)。
2.各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每个月对本科所有的输血病例临床用血质量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汇总形成书面材料,作为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的材料妥善保存,以供进行“临床科室用血情况考核”。
3.各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要根据每个月医院医疗质量检查通报中有关各科室输血质量内容,提出各自科室的整改措施,并在日常工作中落实好整改措施。
以确保临床用血质量不断提高。
4.医务部和输血科每个月抽查部分输血病例资料,对临床用血质量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每个月医疗质量通报的一部份内容。
并针对医务人员输血质量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
对出现较突出质量问题的相关医务人员处罚并进行输血技术规范的学习、培训。
输血标本采集、送检管理规范一、输血标本采集与送检要求:1.标本不能溶血,因溶血会掩盖配血不合的异常反应。
输血前检验和核对要求
输血前检验和核对要求输血是一种常见的医疗过程,为了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有必要进行输血前的检验和核对。
以下是输血前的检验和核对要求:1. 病史采集和评估:- 医务人员应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疾病史、手术史等信息,以评估患者是否适合接受输血。
- 对于既往输血过敏或不良反应的患者,应特别注意,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2. 实验室检测:- 输血前应进行一系列实验室检测,包括血型鉴定、血红蛋白测定、凝血功能检测等。
这些检测结果可以为输血提供重要的参考。
- 对于特殊病例,如妊娠妇女或患有血液传染病的患者,还需要进行额外的实验室检测。
3. 核对输血品种和数量:- 在输血前,医务人员应与输血品种和数量进行严格的核对,确保与医嘱一致。
- 输血品种和数量核对的过程应由至少两名医务人员独立完成,确保准确性。
4. 患者身份核对:- 医务人员在输血前应核对患者身份,以避免输错血。
- 核对患者身份时,可采用多种方式,如核对身份证件、调阅病历、询问患者等。
5. 输血前的安全措施:- 输血前应对输血设备进行检查,确保设备的完好和无污染。
- 医务人员应洗手、戴手套和口罩,遵守洁净操作要求,保证输血环境的清洁和无菌。
以上是输血前的检验和核对要求。
通过严格执行这些要求,可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减少输血相关的风险和不良事件的发生。
同时,医务人员应时刻更新相关知识,关注输血技术的最新进展,以便不断提升输血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操作步骤应根据医疗机构的规范和相关法规进行。
输血前评估及用血后评价制度范文(4篇)
输血前评估及用血后评价制度范文第一章:绪论1.1 背景输血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技术,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疾病或损伤。
但输血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输血反应、传染病传播等。
因此,为了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需要建立完善的输血前评估及用血后评价制度。
1.2 目的本制度的目的是规范输血前评估及用血后评价的流程和内容,以确保患者和供血者的安全,提高输血的质量和效果。
1.3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需要进行输血的患者,以及供血机构和医疗机构相关人员。
第二章:输血前评估2.1 评估内容(1)患者个人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联系方式等;(2)病史和诊断:包括既往病史、当前疾病的诊断、输血的临床指征等;(3)过敏史和输血反应史:包括对药物、食物等过敏情况,以及曾经是否出现输血反应;(4)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型、交叉配血结果、感染标志物等;(5)其他相关信息:如患者的体重、血红蛋白水平等。
2.2 评估流程(1)与患者沟通,获取患者的个人信息和病史;(2)进行体格检查,包括测量体温、心率、血压等;(3)进行实验室检查,如血型鉴定、交叉配血等;(4)根据患者的病史和检查结果进行风险评估;(5)根据评估结果决定是否进行输血,确定输血的类型和剂量。
第三章:用血后评价3.1 评价内容(1)输血效果评价:包括是否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是否出现输血相关并发症等;(2)输血反应评价:包括是否出现输血反应、输血反应的类型和严重程度等;(3)输血相关感染评价:包括是否出现输血相关感染、感染的病原体等;(4)其他相关评价:如输血后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血液学指标等。
3.2 评价流程(1)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血压等;(2)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输血反应的症状,如发热、皮疹等;(3)进行实验室检查,如感染标志物检测、血液学指标检查等;(4)整理评价结果,记录在患者的病历中;(5)根据评价结果做出相应的处理,如调整输血计划、采取治疗措施等。
输血管理规章制度
输血管理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规范输血工作流程,提高输血质量,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本医院进行输血治疗的所有科室和人员。
第三条本规章制度内容包括输血前准备、输血操作、输血后处理等环节。
第四条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医疗伦理规范,做好输血管理工作。
第五条本规章制度经医务部门和护理部门审核通过后执行。
第二章输血前准备第一条患者需经医生评估后确认需要输血治疗。
第二条临床科室医生应开具输血治疗医嘱,并填写输血申请单。
第三条输血前,患者需进行相关检查,确保输血安全。
第四条输血前,护士应核对患者相关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输血种类等。
第五条输血前,护士应准备好输血所需的器材和药品,并进行清点确认。
第六条输血前,护士应向患者解释输血目的、注意事项等,取得患者的同意。
第七条输血前,护士应核对输血袋标签信息,避免输错血。
第三章输血操作第一条输血前,护士应在输血袋上填写患者相关信息,并监测输血速度和情况。
第二条输血中,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出现的不良反应。
第三条输血过程中,护士应定期检查患者生命体征,确保输血安全。
第四条输血后处理第一条输血结束后,护士应记录输血量、输血速度、患者反应等信息。
第二条输血结束后,护士应观察患者反应情况,及时处理不良反应。
第三条输血结束后,护士应检查输血袋标签信息,核对输血量和患者信息。
第四条输血结束后,护士应妥善处理输血袋和相关器材,避免污染。
第五条输血结束后,护士应做好输血记录,包括输血时间、输血量等信息。
第六条输血结束后,护士应向医生汇报输血情况,评估患者反应情况。
第七条输血结束后,护士应对患者进行观察,确保患者病情稳定。
第八条输血结束后,护士应向患者及家属说明输血情况,提醒注意事项。
第五章责任追究第一条对违反本规章制度的医务人员,将依据医院相关管理规定进行处理。
第二条对因输血管理不当导致患者伤害的医务人员,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输血前检查制度
输血前检查制度
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
沙坪坝某医院输血前检查制度
1 目的
为保证输血安全,保障医院和病人双方利益,必须在输血前进行相关检验,严格执行各环节的核对程序,特制定本制度。
2 适用范围
适用全院各科室。
3内容
3.1各临床科室必须按卫生行政部门规定在输血治疗前对输血患者进行ABO血型检查、Rh血型检查、血常规检查、凝血功能检查、输血前五项检查(谷丙转氨酶、乙肝两对半、丙肝抗体、梅毒筛查、艾滋筛查)。
3.2凡遇有输血史、妊娠史或短期内需要接受多次输血的患者,临床科室必须告知患者,并建议筛选不规则抗体。
3.3交叉配血必须采用能检查不完全抗体的介质或实验方法;
4相关文件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卫生部《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
检验科血型登记表。
护士输血前查对制度
护士输血前查对制度护士输血前查对制度:取血时应和血库发血者共同查对。
I、三查:血的有效期、血的质量及输血装置是否完好;八对:姓名、床号、住院号、瓶(袋)号、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血液种类及剂量。
在确定无误后方可取回1、三查:血的有效期、血的质量及输血装置是否完好;八对:姓名、床号、住院号、瓶(袋)号、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血液种类及剂量。
在确定无误后方可取回。
2、输血前必须经二人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如果是再次输血,要查对受血者的第一次交叉合血单的血型记录),并在医嘱单、交叉合血单、输血单上签全名。
3、输血过程中注意输血反应、输血完毕应保留血袋12—24小时,以备必要时查对。
将血袋上的条形码粘贴于交叉配血报告单上,入病历保存。
依据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制定抽血交叉配备查对制度、取血查对制度、输血查对制度。
(D抽血获配血香而展①认真核对交叉配血单,病人血型验单,病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病区号、住院号依据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制定抽血交义配备何对制度、取血杳对制度、输血查对制度。
(D抽血交叉配血查对制度①认真核对交叉配血单,病人血型验单,病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病区号、住院号。
②抽血时要有2名护土(一位护士值班时,应由值班医师协助),一人抽血,一人核对,核对无误后执行。
②抽血(交叉)后须在试管上贴条形码,并写上病区(号)、床号、病人的姓名,字迹必须清晰无误,便于进行核对工作。
③血液标本按要求抽足血量,不能从正在补液肢体的静脉中抽取。
④抽血时对验单与病人身份有疑问时,应与主管医生、当值高年姿护士、责任护士重新核对,不能在错误验单和错误标签上直接修改,应重新填写正确化验单及标签。
⑵取血查对制度到血库取血时,应认真核对血袋上的姓名、性别、床号、血袋号、血型、输血数量、及血液有效期,以及保存血的外观,必须准确无误;血袋须放入铺上无菌巾的治疗盘或者清洁容器内取回。
(3)输血查对制度①输血前病人查对:须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上病人床号、姓名、住院号、血型、血量;核对供血者的姓名、编号、血型与病人的交叉相容试验结果,核对血袋上标签的姓名、编号、血型与配血报告单上是否相符,相符的进行下一步检查。
输血前检测及核对制度
输血前检验和核对制度为加强输血安全根据国家卫生部颁布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本院制定输血前检验和核对制度。
输血前检验:一.输血前必须对患者进行输血前检查包括血型(正反定型、RH血型)血常规(血色素)转氨酶、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检测,阳性结果必须记录并告知患者家属。
二.为了充分落实输血相容检测的管理制度,做好相容性检测试验质量管理,确保输血安全。
血库每周做室内质控一次,输血前必须复查血型,检测受血者不完全抗体情况,进行交叉配血后,都符合要求后方可发血。
临床输血的核对:一、输血申请主治医师应认真填写输血申请单,逐项填写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科别、病室、床号等患者识别信息,准确填写患者血型,认真填写临床诊断、输血指征,准确填写既往输血史,是否孕产妇,患者主要的血液化验指标,准备输入的血液成分和输入量等。
二、输血标本采集与送检核对1、护士核对医生医嘱,根据《输血申请单》的信息准备标本采集试管,到床边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送检项目等,贴上标签,标签内容至少包括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
2、血标本采集前应征得受血者知情同意,若患者是清醒的,应要求患者回答自己的姓名;若患者意识不清,通过询问患者的亲属核对患者身份。
《临床输血申请单》的相关信息与受血者的资料完全一致时方可采集血标本,二者不一致时不得采集血标本。
3、用贴有正确无误标签的试管抽静脉血2-4ml血(用EDTAK抗凝),不准离开床边后再贴标签。
采集血标本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正确穿刺。
抽血护士在输血申请单的抽血人处签字。
未查输血前相关传染病指标检验的,要同时抽一管不抗凝血,填写输血前检查申请单送检验科。
4、血标本送交人员与输血科人员交接血标本时应对血标本进行检查并仔细核对血标本信息与《临床输血申请单》是否一致。
确认无误后方可接收。
5、检验科要及时清理已溶血标本并将当天已发出血液的献血者标本与受血者检测标本,放在规定的试管架上,置2℃—6℃冰箱保留7天以便查对。
输血查对制度及流程
输血查对的流程与要求
01
02
03
04
输血查对的流程包括采集患者 信息、核对信息、配型试验、
再次核对等环节。
医护人员需在输血前对患者身 份、血型、交叉配型结果等信
息进行核对,确保无误。
核对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方式进 行验证,如口头核对、书面记
录等,以降低误差风险。
医疗机构应定期对输血查对制 度进行评估和改进,提高制度
根据制度优化内容,及时更新输血操 作流程,确保医护人员操作规范。
制度优化
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和实际操作经验, 不断优化输血查对制度,提高制度的 科学性和实用性。
感谢观看
THANKS
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02
输血前查对制度
患者信息查对
核对患者身份信息
确保患者身份与输血申请单上的 信息一致,包括姓名、性别、年 龄、病案号等。
核对患者身份标识
如指纹、手写签名或电子识别等 ,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性。
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试验查对
核对献血者与受血者血型
确保献血者与受血者血型相容,避免发生输血后血型不合引起的严重反应。
记录输血时间、血型、输注量、输注速度等信息,以便于 后续核对和追溯。
输血后核对与签字
输血结束后,应再次 核对患者信息、血型 、交叉配血结果等, 确保无误。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具体内容可能会因医 院和地区而有所不同 。
核对无误后,应由两 名医护人员签字确认 ,并填写输血后记录 表。
04
输血后查对制度
输血查对制度及流 程
目 录
• 输血查对制度概述 • 输血前查对制度 • 输血中查对制度 • 输血后查对制度 • 输血查对制度执行情况监督与改
进
输血前检查管理制度
输血前检查管理制度一、背景输血前检查管理制度是在输血操作中为了确保输血过程中病人的生命安全,预防输血反应和传染病的发生而制定的。
输血是治疗部分疾病和症状的重要手段,在临床医疗中应用广泛。
然而,由于输血涉及到血液制品,因此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如果患者接受的血液制品有问题,可能会引发输血反应、传染疾病等严重后果。
因此,为了确保输血安全,提高输血效果,建立健全的输血前检查管理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二、目的本文旨在建立输血前检查管理制度,规范医疗机构进行输血前的检查工作,确保输血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输血的效果。
具体目的如下:1. 规范输血前检查的操作流程,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在输血前检查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建立有效的协作机制。
2. 制定输血前检查的内容及标准,合理选择适宜的输血制品,避免因输血前检查不全面或误漏导致不良结果。
3. 加强输血前检查的质控和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提高输血前检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4. 建立合理的输血前检查档案管理制度,确保相关资料的准确记录和保存,方便上级部门和患者随时查阅。
5. 健全输血前检查的培训机制,提高医务人员对输血前检查的认识和操作技能,有效防范和应对输血相关风险。
三、基本内容1. 输血前检查的项目及方法(1)输血前的病史询问: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用药史、输血史、过敏史等。
并根据病情的不同情况,选择相应的输血制品。
(2)输血前的体格检查:包括一般检查、生命体征监测、皮肤黏膜检查、心肺听诊及腹部触诊等。
(3)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型、Rh血型、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感染标志物检测(如乙肝病毒、丙肝病毒、HIV等)等。
(4)特殊检查:根据临床需要可针对个别患者进行安全性评估、交叉配血等特殊检查。
2. 输血前检查的质控与监督(1)建立输血前检查的质控指标,制定各项检查内容的标准和要求,定期进行质量控制。
(2)配备专业的检验人员和检验设备,确保检查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输血前检测及核对制度
输血前检测及核对制度在医疗领域中,输血是一项常见而重要的治疗措施。
然而,由于输血涉及到不同的血液来源和受血者的个体差异,输血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
为了确保输血安全,预防潜在的不良反应和输血相关疾病的传播,输血前的检测及核对制度被广泛实施和重视。
输血前的检测及核对制度包括多个环节,主要目的是确认输血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首先,在确认输血需求之前,医生必须进行全面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了解受血者的健康状况、过敏史、手术史以及其他风险因素。
这些信息对于判断输血的必要性和选择合适的输血成分至关重要。
一旦确认患者需要输血,医生就必须根据受血者的血型和其他相关特征,选择合适的供血者和血液成分。
为了确保血型匹配的准确性,实验室人员需进行全面的血型检测,包括ABO血型和Rh血型的测定。
这种血型匹配可以有效减少输血不相容的风险,防止发生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
此外,在选择供血者时,还必须进行输血前的感染标记物检测。
这些标记物可能包括病毒(如乙肝病毒、丙肝病毒和人免疫缺陷病毒等)、细菌、寄生虫和其他微生物。
感染标记物检测的目的是排除携带传染性疾病的血液,以保护受血者的健康。
一旦选择了合适的供血者和血液成分,医生和实验室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核对制度,确保输血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核对包括多个步骤,如核对受血者的身份信息、病历号、血型和输血需求;核对供血者的血液样本和血袋标签以及匹配的结果;核对输血前后的样本和血袋标签;核对受血者的身份和输血需求等。
这些核对步骤的实施可以在输血过程中发现和纠正潜在的错误,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此外,输血前的检测及核对制度还包括监测输血后的反应和疗效评估。
医护人员需密切观察受血者在输血后的生理变化和不良反应,及时采取措施应对并记录相关信息。
同时,对于长期或多次输血的患者,还需进行输血效果的评估,如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功能等指标的监测,以及相关治疗的调整。
综上所述,输血前的检测及核对制度在医疗实践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输血前评估及用血后评价制度
输血前评估及用血后评价制度撰写人: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输血前评估及用血后评价制度为进一步加强对临床用血管理,规范临床合理用血,制定本制度。
一、本制度中输血专指输注全血、红细胞、冰冻血浆、血小板、冷沉淀。
二、本制度不适用于临床急诊抢救患者用血、择期手术术中大出血抢救用血、自体输血、稀有血型输血和新生儿输血。
医师在对上述五种不列入评估的类型进行输血时,应在“非手术科室输血评估表”(附表1)和/或“手术科室输血评估表”(附表2)中相应选项处注明。
三、除了上述情况外,其他住院患者临床用血和择期手术患者术中用血必须遵照本暂行规定执行。
四、输血前评估:1、医师在决定是否对住院患者进行输血治疗前,必须按照“非手术科室输血评估表”(附表1)和/或“手术科室输血评估表”(附表2)对患者是否需要接受输血进行输血前评估。
评估必须由主治医师及以上医师进行,并由评估医师在评估表上签名。
2、医师应将评估内容详细记录在病程记录中。
五、输血后评价:1、本份输血病例(自评价)由本治疗组最高级别医师进行输血后评价,并在“非手术科室输血评估表”(附表1)和/或“手术科室输血评估表”(附表2)填写结果、签名。
输血前评估和输血后评价表作为第 2 页共 11 页科室医疗质控小组的材料妥善保存、备查,不得丢失。
2、各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每个月对本科所有的输血病历临床用血质量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汇总形成书面材料一式三份,一份作为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的材料妥善保存,其余两份分别送医务科、检验科,以供进行“临床科室用血情况考核”。
3、各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要根据每个月医院医疗质量通报中有关各科室输血质量内容,提出各自科室的整改措施,并在日常工作中落实好整改措施。
以确保临床用血质量不断提高。
4、医务科和检验科每季度抽取输血病历资料,对临床用血质量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每季度医疗质量通报的一部份内容。
并针对医务人员输血质量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
输血前审查管理制度
输血前审查管理制度1. 概述本文档旨在规范输血前审查的管理流程,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和合规性。
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医疗机构和相关工作人员。
2. 审查流程2.1 确认病人需求在进行输血前,医生需确认病人的输血需求,并填写相应的输血申请表。
申请表中应包括病人信息、输血原因、输血血型和数量等必要信息。
2.2 病人评估医护人员应对病人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病史、过敏史、药物使用情况等,以确定病人是否适合输血。
2.3 实验室检查在输血前,医护人员应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型鉴定、感染标志物检测等,以确保输血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2.4 申请审批经过病人评估和实验室检查后,输血申请应提交给医院的输血审批小组进行审批。
审批小组将根据病情和需要进行评估,做出相应的决定。
2.5 输血前教育在输血前,医护人员应向病人及其家属提供相应的输血前教育,包括输血目的、风险和注意事项等,以增加其对输血过程的了解和配合度。
2.6 输血前审查在确定病人适合输血后,医护人员应对输血相关的准备工作进行审查,包括配血、整理输血相关器材等,确保输血的准备工作无误。
2.7 确认病人同意在输血前,医护人员应与病人进行确认,确保病人知情并同意进行输血。
3. 相关责任3.1 医生责任医生应对病人的输血需求进行评估和决策,并填写输血申请表,确保病人的安全和需要得到充分的考虑。
3.2 护士责任护士应在输血前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并协助医生完成输血申请的审批流程。
同时,护士还需对病人进行输血前教育和准备工作的审查。
3.3 输血审批小组责任输血审批小组应对输血申请进行评估和审批,确保输血的决策合理和科学。
3.4 病人和家属责任病人和家属应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接受输血前的评估和教育,并确认同意进行输血。
4. 总结输血前审查管理制度对于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和合规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严格的审查流程和相关责任的落实,可以有效减少输血风险和错误,提高病人的生命安全。
所有医疗机构和相关人员应严格按照本制度执行,并持续改进和完善。
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制度
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制度标题: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制度引言概述:临床输血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技术,对患者的生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保证输血过程的安全和有效性,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制度。
一、输血前的质控1.1 病史与体格检查:在进行输血前,医护人员应仔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过敏史、输血史等,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确保患者适合接受输血。
1.2 实验室检测:进行输血前,需要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测,包括血型、交叉配血、病原体筛查等,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1.3 输血适应症评估: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评估输血的适应症,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减少输血相关的风险。
二、输血中的质控2.1 输血前核对:在进行输血前,医护人员需要进行多次核对,确保输血的血袋标签、患者信息等无误。
2.2 输血过程监测:在输血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2.3 输血速度控制:控制输血的速度,避免输血过快导致患者发生输血反应,同时确保输血的有效性。
三、输血后的质控3.1 输血后观察:输血结束后,需要对患者进行一段时间的观察,观察患者有无输血反应等情况。
3.2 输血后实验室检测:输血后需要进行相应的实验室检测,包括血液学指标、凝血功能等,评估输血的效果。
3.3 输血后随访:对于接受输血的患者,需要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四、输血质控记录4.1 输血记录完整性:对于每一次输血,需要建立完整的记录,包括输血前的准备、输血过程中的监测、输血后的观察等,确保记录的完整性。
4.2 输血记录保存:输血记录需要保存一定的时间,以备后续查阅和追溯。
4.3 输血记录审核:输血记录需要经过专业人员的审核,确保记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五、输血质控改进5.1 定期评估:对于输血质控制度,需要定期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
5.2 临床研究:开展相关的临床研究,提升输血的质量控制水平。
输血前检查核对制度
与其他医疗安全制度的联系
01
1. 医生查房制度
在医生查房过程中,医生应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了解和评估,并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制定合理的输血方案。
02 03
2. 实验室检查制度
实验室应该提供准确、及时的血液检查结果,为医生制定输血方案提 供依据。同时,实验室也应该对检查结果进行核对,以确保检查结果 的准确性。
马晓燕, 王伟. 临床输血与检验技术.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0.
相关法规和政策文件列表
卫生部. 输血管理办法. 北京: 卫 生部, 2015.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临床输血 技术规范. 北京: 国家卫生健康
委员会, 2019.
公安部. 血液安全与法医学鉴定 管理规定. 北京: 公安部, 2016.
减少医疗纠纷和事故的发生
减少误诊
通过核对血液样本和相关 信息,可以减少因误诊而 引起的医疗纠纷和事故。
增强责任心
检查核对制度要求医护人 员对输血过程更加负责, 从而降低因人为因素导致 的医疗事故。
保障患者权益
确保患者获得正确的输血 治疗,进一步保障患者的 合法权益。
对其他医疗机构的示范作用
提供标准操作流程
确保患者身份信息与配型报告、医嘱等文件一致。
患者性别、年龄、病历号、科室
这些信息有助于确认正确的患者并避免输血错误。
血型核对
受血者血型与配型报告上的血型是否一致。 确认供血者血型与受血者血型是否匹配,包括ABO血型和Rh血型。
交叉配合试验核对
交叉配合试验结果是否正常,排除可能出现的输血反应。
确认供血者与受血者的血液样本标识是否正确。
将采集的血液样本送至实验室检测 。
输血反应的实验室检查操作规程
输血反应的实验室检查操作规程 SXYJ-GZ-0220
1目的判定有输血反应症状的患者是否与血型及交叉配血相关。
2适用范围输血中、后出现输血反应症状的患者。
3职责检测者负责依据此程序进行输血反应的实验室检查操作。
4材料与设备根据实验要求准备相应的试剂;实验室常规应用的耗材备品准备充分、仪器设备运行状态正常。
5操作方法
5.1待检标本的准备及要求
5.1.1患者标本:输血前、后血液标本(抗凝血和不抗凝血);
5.1.2供者标本:配血试验用血样、停止输血后剩余血液。
5.2检查项目包括以下几项:
5.2.1患者输血后血浆中胆红素和血红蛋白数值、病人输血后尿液颜色改变(由临床医生
及患者家属提供信息);
5.2.2患者输血后红细胞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方法参见SXYJ-GZ-0210);
5.2.3复核患者输血前、后血样及供者血样分别进行ABO、RhD定型及交叉配血试验(方法
参见SXYJ-GZ-0202、 SXYJ-GZ-0206、 SXYJ-GZ-0221);
5.2.4对患者输血前血样及供者血样分别进行不规则抗体筛选及特异性鉴定(方法参见
SXYJ-GZ-0216);
5.2.5如果是在本实验室检测的应彻底核对申请单、记录单、报告单等信息。
6结果判定根据凝集强度(方法参见SXYJ-GZ-0202: 5.2.1.6)对结果进行判读。
7报告发放根据检测结果形成报告,报告发放至检验申请送检人。
8相关记录
输血相关免疫学检测会诊申请单(JL-SXYJ-0501-1)
输血反应检验记录(JL-SXYJ-0106)。
检验科输血规章制度
检验科输血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障患者安全,规范检验科输血工作,提高输血质量,制定本规章。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规章适用于检验科输血工作。
第三条:本规章内容包括输血准备、输血质检、输血程序、输血记录等。
第四条: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规、标准和规范,遵守医疗伦理规范,确保患者安全。
第五条:检验科输血工作应遵守医学原则和操作规范,确保输血质量。
第六条:检验科应建立健全输血质控体系,定期开展对输血工作的检查评估。
第二章:输血准备第七条:检验科应建立输血准备室,配备必要设备和药品,保障输血过程顺利进行。
第八条:输血准备室应保持清洁,消毒处理,确保输血环境无菌。
第九条:输血准备室应设置输血护理工作人员,配备必要的护理用具,保障输血过程中患者的安全。
第十条:检验科应建立输血预约制度,确保输血过程有序进行。
第十一条:输血前应对患者进行血型鉴定,确保输血的血型配对正确。
第十二条:检验科应建立血液使用管理制度,合理使用血液资源,防止浪费。
第十三条:检验科应建立输血危急值处理制度,确保在输血过程中出现问题能够及时处理。
第三章:输血质检第十四条:输血前应对供、受血者进行相关的血液检测,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第十五条:检验科应配备必要的输血质检设备,进行血液成分的筛查。
第十六条:输血质检应按照相关标准进行,确保输血的合规性和质量。
第十七条:对于不符合输血标准的血液成分,应予以淘汰处理,并通知相关当事人。
第四章:输血程序第十八条:输血前应核对受血者的身份信息和输血单据,确保输血的准确性。
第十九条:输血前应评估受血者的输血风险,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第二十条:输血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输血程序进行,避免输血事故的发生。
第二十一条:输血过程中应定期监测受血者的生命体征,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第二十二条:输血过程中应注意监测受血者的不良反应,及时处理。
第五章:输血记录第二十三条:检验科应建立完整的输血记录,记录受血者的输血情况。
第二十四条:输血记录应包括输血前的血液检测结果、输血过程中的监测记录和输血后的观察情况等。
输血前检查核对制度范本(3篇)
输血前检查核对制度范本1、输血前必须对患者进行输血前检查包括血型(正反定型、大d 三项)血常规(血色素)转氨酶、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检测,阳性结果必须记录并告知患者家属。
2、临床输血的核对:(1)取血者与发血者应严格执行“双查双签”制度,共同认真查对科别、姓名、住院号、血型、血类、贮血量、输血日期、交叉配合结果和血液质量,以确保输血安全。
(2)输血前要严格刻对,由两名医护人员对“输血申请单”、交叉配血报告单和血标签上的内容逐一仔细核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有无凝块、变色等异常情况。
(3)确认受血者。
输血实施前,由两名医护人员面对受血者,核查受血者姓名、病案号(住院号)等资料,询问并让受血者或家属回答相关问题,以确认受血者并记录在案。
3、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一次性输血器。
4、严格执行输血的无菌操作程序。
5、从输血科取走的血液,因强烈震荡、破损、污染、放置时间过长而造成的浪费应由用血科室负责。
6、输血后,经治医师应及时填写《输血记录卡》,并与血袋、输血器具于____小时内一并送回输血科,以便进行输血疗效观察和登记。
7、为了保证输血安全,防止意外事故发生,血液从输血科取走后,一律不能再退回输血科。
8、检验科要及时清理已溶血标本并将当天已发出血液的献血者标本,放在规定的试管架上,置4℃—2℃冰箱保留____天以便查对。
输血前检查核对制度范本(2)一、背景和意义输血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手段,可以为患者提供生命所需的血液成份,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输血前的检查核对工作是确保输血安全的重要环节,对于减少输血相关的不良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制定和落实输血前检查核对制度,可以规范医务人员的操作流程,提高输血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二、制度目的1. 确保患者与输血血液之间的匹配准确性。
2. 预防输血相关的不良事件和错误输血。
3. 提高医务人员的责任感和规范操作的意识。
4. 保证输血的安全有效,减少输血的风险。
三、执行范围适用于所有需要输血的患者,包括住院患者、门诊患者、急诊患者等。
输血前评估及用血后评价制度
输血前评估及用血后评价制度背景输血作为一种救治手段,是现代医疗不可或缺的一环。
但是,输血并不是没有风险的,如果操作不当或者受者本身状况不适合输血,会出现很多不良反应,甚至是生命危险。
因此,科学严谨的输血评估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输血前评估目的输血前评估的目的是为了评估受血者的血液状况、输血风险以及匹配所需的血液成分。
内容1.必要的身体检查:测量体温、血压、心率、呼吸、氧饱和度等指标,了解受血者的身体状况。
2.病史和用药史的询问:了解受血者的患病情况、手术史、过敏史、传染病史以及对药物的敏感情况。
3.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通过抽血进行检验,包括血型、RH 因子、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指标。
4.病理学检查:对于输血前具有潜在疾病的受血者(如白血病,淋巴瘤等),需要进行相关的病理学检查。
5.红细胞抗体筛查:检查受血者血浆中是否存在针对输给受血者的红细胞异种抗体,避免输血过程中出现反应。
6.是否需要用药:有些受血者可能需要在输血前使用药物进行准备。
用血后评价目的用血后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了解输血效果并及时发现并处理输血后不良反应。
内容1.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输液反应、局部反应等,及时处理。
2.补充指标检测:诸如HCT(红细胞压积)等指标检测,了解输血效果。
3.记录输血量:将实际输注量、输血速率等信息进行记录,方便后续病情评估。
4.定期观察并记录:密切观察受血者的病情,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
评估结果处理对于输血前评估和用血后评价的结果应当及时处理,并进行总结和分析。
如果需要进行管控的情况,应当及时建立相应的管控制度,进行改善。
结论输血是一种高风险的治疗手段,在使用前必须进行科学的评估,用血后也要及时做出评价。
一方面可以最大程度地保障受血者身体健康,另一方面也能促进医疗提高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患者输血前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的规定血液资源是有限的必须加以保护、合理应用,避免浪费,杜绝不必要的输血。
因此符合临床用血适应症的患者方可进行输血。
输血治疗是临床医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和其它临床治疗措施一样,输血除能治疗病人外,也可能引起受血者一些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特别常见的是输血传播病毒的危险。
为保证临床输血的安全,有效地防止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临床科室对有输血可能的患者进行血液传播疾病病原体抗体的筛查。
根据上述要求特制订本规定。
一、血型的鉴定
包括ABO血型及RH(D)血型,用于临床医师向输血科提出申请时填写。
便于输血科进行备血。
二、血常规的测定
输血前检查血常规的目的是了解患者是否符合输血适应症,便于输血科检查。
要求临床医师在申请单上填写:血红蛋白(HGB);压积(HCT);红细胞(RBC);血小板(PLT)。
三、肝功能的检测
肝功能的检测是为了了解患者本身的身体状况,看是否符合输血标准及了解输血
是否引起受血者一些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四、血液传播疾病病原体抗体的筛查
血液传播疾病病原体抗体的筛查包括乙肝五项(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丙肝抗体(HCV)、艾滋抗体(HIV)、梅毒抗体(TP)。
筛查的目的是了解患者本身就存在这些传染病,还是因为接受输血治疗后被某种传染性病毒所感染。
如果受血者在输血前临床医师没有开单做各项实验室检查,无据可察,难以说清楚,而引发医疗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