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术、科普典型事例
气象科普进校园案例
气象科普进校园案例嘿,咱今儿就来说说气象科普进校园的那些事儿。
你想啊,气象这东西,那可是和咱的生活息息相关啊!晴天咱能出去撒欢,雨天咱得打伞,刮大风咱得抱紧自己,下雪天那就是一片银装素裹的童话世界呀!有这么一个学校,他们请来了专业的气象专家。
专家一来,就像一阵春风吹进了校园。
那场面,可热闹了!孩子们一个个瞪大眼睛,竖起耳朵,就像一群好奇的小鸟。
专家给他们讲了云的种类,哎呀呀,原来云还有那么多花样呢!什么卷积云像鱼鳞,积云像棉花糖,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好像进入了一个神奇的气象世界。
然后呢,学校还组织了气象观测活动。
孩子们拿着小本子,在校园里到处跑,观察温度、湿度、风向啥的。
你说这像不像一群小科学家在搞研究呀?他们还比赛谁记录得更准确,那股认真劲儿,可别提了!还有一次,学校搞了个气象知识竞赛。
那场面,简直比考试还紧张呢!孩子们为了能答对问题,那是拼命地学习气象知识啊。
什么台风是怎么形成的,暴雨预警信号有哪些,一个个都背得滚瓜烂熟。
这不仅让他们学到了知识,还培养了竞争意识,多好呀!咱再说说气象实验。
学校弄了些简单的实验器材,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做实验。
比如模拟降雨的过程,看着水从滴管里滴下来,形成小小的雨滴,孩子们都兴奋得不行。
这可比在书本上看有意思多了吧?这气象科普进校园啊,就像是给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大自然的门。
让他们知道,原来气象不是遥不可及的东西,而是就在我们身边,影响着我们的每一天。
它让孩子们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和敬畏,也让他们学会了观察和思考。
你想想,要是孩子们从小就对气象有这么深的了解和兴趣,那以后说不定会出很多气象专家呢!他们可以更好地预测天气,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
而且,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还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他们的成长可是非常重要的啊!所以说呀,气象科普进校园,那绝对是一件大好事!咱可得多多支持,让更多的孩子能感受到气象的魅力,在气象的海洋里尽情遨游!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气象 先进事迹交流
气象先进事迹交流气象先进事迹交流:无私奉献,追求卓越在气象领域,总有那么一群人,他们默默无闻,却承担着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任。
他们日夜守候在观测站,关注着风云变幻,为我们提供准确的气象预报。
今天,让我们来听听他们的先进事迹,感受他们的无私奉献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一、坚守岗位,无私奉献在气象部门,观测员们承担着繁重的观测任务。
他们每天24小时轮流值守,无论刮风下雨、酷暑严寒,都坚守在观测场上,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他们用自己的辛勤汗水,换来了我们对天气的准确掌握。
其中,有一位观测员叫李师傅。
他已经从事气象观测工作30余年,从未离开过观测场。
他说:“只要我在岗一分钟,就要确保数据的准确。
”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们深感敬佩。
二、勇于创新,追求卓越在气象领域,科技创新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关键。
有一群气象科技人员,他们致力于气象科研和技术创新,为提高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做出了突出贡献。
其中,张博士是气象科研团队的佼佼者。
他带领团队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型气象观测设备,大大提高了观测数据的精度和稳定性。
这项成果在国内外气象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为我国气象事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
三、团结协作,共克时艰气象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各个部门的密切协作。
在应对极端天气事件时,气象部门更是需要与其他部门通力合作,共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去年,某地发生严重洪涝灾害。
当地气象部门迅速启动应急响应,与水利、交通等部门紧密协作,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为抗洪救灾提供了有力支持。
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成为了抗击自然灾害的坚强后盾。
四、传承精神,薪火相传在气象部门,老一辈气象工作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无私奉献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他们不仅在工作中发挥着传帮带的作用,还积极培养新一代气象人才,为气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小王是一名年轻的气象工作者。
他表示,正是在老一辈气象工作者的熏陶下,自己坚定了从事气象事业的信念。
他说:“我要向他们学习,传承这种无私奉献和追求卓越的精神,为气象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气象先进事迹
气象先进事迹气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领域,它涉及到天气现象、气候变化以及对人类农业、海运、矿业等方面产生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气象,不断推进气象领域的事业,有许多气象先进事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 陈俊龙:云量晴雨表的发明陈俊龙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他发明了“云量晴雨表”,赢得了全国科技大奖。
这个表可以通过观察云量的变化来判断天气情况,帮助人们更好地防范自然灾害,保障生产和生活。
2. 周铁农:台风预报技术的开创者周铁农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他曾在台湾气象局工作。
他发现对于台风的预测,海洋上的数据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他组织人员在海上布置了许多浮标和船舶来收集数据。
通过分析这些数据,他成功地预测出了大量的台风。
3. 王建中:气象雷达技术的开创者王建中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他是气象雷达技术的开创者。
他发明了多普勒天气雷达,通过观察雨滴的速度和方向来判断下一步天气的变化情况。
这项技术在预报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 罗斯比曼:云和降水物理学的开创者罗斯比曼是云和降水物理学领域的开创者,他发现云和大气中的水分分别由哪些因素控制,以及它们是如何被形成和演化的。
这项技术对于研究天气现象和气候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5. 王国庆:全球气候监测和预测技术的开创者王国庆是全球气候监测和预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他研究了全球各个地方的气象因素,并且成功地预测了全球气候变化趋势。
他也倡导让更多的人了解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号召人们采取环保措施来减缓气候变化的趋势。
通过对这些气象先进事迹的了解,我们可以认识到,气象学科的发展对于保障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以及维护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这些先进事迹,积极投身于气象领域的事业,推动气象事业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优秀决策气象服务案例
优秀决策气象服务案例1. 澳大利亚气象局的天气预警系统该服务是针对澳大利亚各地的天气、气候和海洋条件提供及时、准确、可靠的信息的服务。
通过使用各种技术和数据源,例如卫星图像和气象雷达,以及深入了解地方气候状况,该服务可以预测可能发生的极端天气事件,如热浪、干旱、洪水、风暴等。
澳大利亚气象局还利用社交媒体,向公众发送自然灾害警示信息,帮助人们做好准备。
2. 法国气象局的海洋预测法国气象局的海洋预测服务为渔民、船员和其他海上人员提供重要信息,帮助他们乘船、捕鱼或进行其他海上活动时做出明智的决策。
这个服务提供很多信息,例如海洋温度、波高、潮汐和潮流,以及海洋的生物和生态环境。
法国气象局的海洋预测不仅有助于保障人员安全,也提高了海洋管理和保护的效率。
3. 日本气象厅的气象预报日本气象厅的气象预报提供了详细的气象信息,帮助人们做出具体而明智的决策。
这个服务提供各种形式的预报,例如最高温度、最低温度、降雨量和风速,还提供气象台风和地震警报。
日本气象厅的气象预报在自然灾害期间尤其重要,可帮助人们及时采取紧急措施。
4. 美国国家气象局的污染预报美国国家气象局的污染预报为公众提供空气质量指数和其他污染信息,帮助人们做出更好的决策,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该服务还为城市规划者、环境专家和政策制定者提供重要信息,帮助他们推出有关环境保护政策。
5. 德国气象局的气候学德国气象局的气候学部门致力于研究气候变化,为气候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该部门负责模拟未来气候和环境情况,为政府机构、企业和工商界提供服务。
德国气象局的气候学部门还进行了多项气候变化相关的研究,并参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
[中国科技教育史话]涉猎气象和海洋科学的理论物理学家 成就卓著而坎坷一生的中国雷达之父
78 \China Science & Technology EducationColumn专 栏[中国科技教育史话]涉猎气象和海洋科学的理论物理学家成就卓著而坎坷一生的中国雷达之父文_王渝生 王渝生,中国科学院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普产学研创新联盟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原副所长,中国科学技术馆原馆长,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原副主席。
束星北(1907.10.1—1983.10.30),江苏扬州人,据其家谱《束氏族谱》记载,束星北谱名束传保,字星北。
1913年,束星北入故乡私塾读书;1916年,入江都县大桥镇小学读书;1919年,入读泰州明州之江大学、济南齐鲁大学。
1926年4月,束星北自费赴美留学,入堪萨斯州拜克大学物理系3年级。
1927年2月,转到旧金山加州大学学习;7月,经日本、朝鲜、莫斯科、华沙,去欧洲游历,在爱因斯坦任教的柏林大学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当了一段时间研究助手。
1928年10月,入英国爱丁堡大学深造,师从理论物理学家E. T. 惠特克和C. G. 达尔文,1930年1月,获硕士学位。
随后到剑桥大学读研究生。
9月,返美进麻省理工学院,师从D. J. 思特罗克教授,任研究助教,并继续研究生学习。
1931年5月,再获理学硕士学位。
1931年9月,束星北回国探亲,与葛楚华女士结婚。
他们共育有五子二女。
时值“九一八”事变,国难当头,束星北投笔从戎,于1932年1月受聘于南京中央军官学校,任物理教官。
1932年7月,因触犯蒋介石离开南京中央军官学校;9月,受聘于浙江大学物理系任副教授。
1933年,研究广义相对论。
1935年7月,物理系全体师生因反对校长独断专行,离校;8月,束星北到上海任暨南大学教授兼数学系主任,并兼交通大学物理系教授。
1936年4月,竺可桢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后,聘请原物理系全体教师、技工回校,束星北也于1936年8月回浙江大学,翌年升为教授,年仅29岁。
梅雨气象科普征文
梅雨气象科普征文【气象科普】话说梅雨据国家气候中心最新监测,2019年江南地区雨日、雨量达到入梅标准,可以确认于6月5日进入梅雨期。
对于江南地区来说,梅雨季可以说是一年中的“大事情”。
尽管人们熟悉它,但仍不免有很多疑问:梅雨是怎样形成的,入梅对多雨的江南意味着什么,骇人听闻的暴力梅与枯梅到底是什么,科学家是如何对梅雨进行监测预报的,人们应如何防范梅雨可能会带来的不利影响的?本文从这些公众关心的问题入手,为大家详解梅雨。
江南的梅雨季节总是令人神往,撑一把油纸伞走在古街弄堂,连溅起的水花都富有艺术感,就像跳动的乐符。
战国时期一年“芒种”节气,屈原临江而立,仰天祈雨叹曰:魂兮归来,哀江南!梅雨催生着“江南”情意绵长,催生着“江南”GDP增长与经济繁荣。
梅雨恩泽江南富庶,白墙青瓦小桥流水式的经典建筑风格也有恬静内秀的韵味。
真可谓苏酒一杯春竹叶,杭娃双舞醉芙蓉。
梅雨气候格局的形成得益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得益于亚洲夏季风的盛行。
风调雨顺农业兴邦,物产丰富的鱼米之乡,农作物的收成好坏与降雨量密切相关。
秦汉时就有了测雨方法,记载了“夫池测雨”的典故。
从明永乐盛世“测雨器制度”,到清康熙乾隆大规模颁发雨量器,测雨台是江南“古梅雨”的历史记忆。
韩国1987年发行的“科学系列”邮票,确认了中国测雨台乾隆庚年五月造。
梅雨气候滋润着长江中下游流域、淮河以南流域、太湖-洪泽湖-鄱阳湖-洞庭湖流域人们的幸福生活。
恍然间你所熟悉的江南,不再是地理学家心中的江南;你所熟悉的梅雨,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气象学家定义的梅雨。
气候变化给梅雨赋予新的使命、增添新的内涵、激发新的活力, 使得梅雨的变化更加复杂。
吴冠中作品(局部)名字:梅雨与霉雨梅雨是东亚夏季风向北阶段性推进的独特产物,是东亚地区独特的天气气候现象,是中国季风性降水中最为显著的雨季。
每年6月上旬到7月中旬,梅雨主要出现在我国江淮流域到韩国、日本列岛一带。
此时,正值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称其为梅雨;由于长时间时雨时晴高温高湿风弱天气,使得家中器物容易发霉,民间亦称为“霉雨”。
气象学术、科普典型事例
气象学术、科普典型事例:一、学术方面1.召开2009年第30届天气趋势学术研讨会2月24日,青岛市气象学会联合青岛市气象局召开“青岛市2009年第30届天气趋势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市30个单位近80名领导、专家、学者和气象科技工作者参会。
会议内容:一是表彰了2008年第29届天气趋势学术研讨会获奖人员,二是对 2008年气候进行评价,三是邀请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气候专家孙即霖教授作了《2008年海温异常对气候异常的影响》学术报告。
四是针对2009年青岛市天气趋势和可能出现的灾害性天气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讨论,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形成会议纪要上报市委、市政府,为青岛市各级领导的决策服务提供及时、优质的天气气候趋势预测意见。
2、青岛市气象学会举办年会“青岛气象与防灾减灾学术研讨会”10月30日,青岛市气象学会、青岛市气象局联合相关会员单位,在市气象局举办“青岛气象与防灾减灾学术研讨会”,共有60余名气象专家、学者和科技工作者参会。
纪检组组长徐守杰代表青岛市气象局局党组致开幕词,解玲同志代表青岛市科学技术协会作了重要讲话,会议由洪光副局长主持。
会上,杨育强副局长与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的张苏平教授分别作“发展公共气象服务”和“海雾研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2个主题报告。
作为青岛市第八届学术年会分会场之一的“青岛市气象与防灾减灾学术研讨会”收集论文30余篇,内容包括:主题报告、奥帆赛气象保障、海洋水文气象、天气与气候、气象探测方法及其应用、雷电防护、生态与农业气象、气象现代化技术、气象与防灾减灾等,全面展现了一年来我市气象科技人员围绕公共气象服务、应对气候变化、气象与防灾减灾等方面开展研究型业务、推进科技创新取得的新成绩、新成果。
大会交流优秀论文近10篇,同时得到了专家想现场指导。
会后,气象学会将组织专家对收集论文评选出第十七届优秀论文,同时编辑出版《2009年青岛气象与防灾减灾》论文集。
通过专题报告和大会交流,即总结一年来取得的气象科研成就,又推进了青岛市的气象学术交流水平和质量。
气象学在城市防洪规划中的实际应用案例
气象学在城市防洪规划中的实际应用案例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区域,面临着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其中洪水是常见且危害巨大的一种。
气象学作为研究大气现象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在城市防洪规划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气象数据的分析和预测,能够为城市防洪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有效降低洪水带来的损失。
以下将介绍一些气象学在城市防洪规划中的实际应用案例。
在城市名称 1,曾经遭受过一场严重的暴雨洪水灾害。
由于城市的排水系统老化,加上对气象变化的预估不足,导致洪水在短时间内迅速积聚,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在这次灾害之后,当地政府决定重新规划城市的防洪体系。
气象部门通过对该地区历史气象数据的深入研究,发现该地区在夏季容易受到来自风向方向的强对流天气影响,暴雨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都较高。
基于这些数据,城市规划部门在设计防洪设施时,增加了排水管道的直径和数量,并在容易积水的区域建设了蓄水池和泵站,以提高城市的排水能力。
同时,气象部门还与水利部门合作,建立了实时的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
当预测到有强降雨天气时,能够提前通知相关部门采取措施,如关闭河道闸门、疏散低洼地区的居民等。
城市名称 2是一个位于河流沿岸的城市,每年雨季都会面临河水上涨的威胁。
为了有效应对洪水,气象部门与水利部门联合开展了一项长期的研究项目。
他们通过对当地气象条件和河流水文数据的综合分析,发现当上游地区出现连续的强降雨时,河水的流量会在短时间内大幅增加,从而给城市带来洪水风险。
基于这一发现,城市规划部门在河流沿岸建设了高标准的防洪堤,并在堤内设置了绿化带和休闲步道,既起到了防洪的作用,又美化了城市环境。
此外,气象部门还利用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等技术,对上游地区的降雨情况进行实时监测,为水利部门的调度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当预计河水流量将超过警戒线时,水利部门会提前开闸放水,降低河道水位,从而减轻洪水对城市的压力。
城市名称 3是一个新兴的城市,在规划建设之初就充分考虑了气象因素对防洪的影响。
科普中国中小学了解气象的神奇
科普中国中小学了解气象的神奇气象是指大气中各种天气现象的综合表现,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涉及的一个领域。
通过了解气象,我们可以更好地适应天气变化,预防自然灾害,并增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本文将科普一些中国中小学生常见的气象现象,让我们一起探索气象的神奇之处。
1. 雷暴现象雷暴是指大气中形成的雷电现象伴随的一系列天气现象。
通常,当云层内部形成强烈的冲击和摩擦时,会产生大量的正、负电荷。
当正负电荷达到一定程度时,会迅速释放,形成闪电和雷鸣。
此外,雷暴还伴随着狂风暴雨、冰雹等现象。
在雷暴天气中,我们要尽量避免外出,尤其是在露天场所,以避免遭遇雷击。
2. 龙卷风龙卷风是一种剧烈的、具有旋风性质的气象现象。
它形成于强大的对流云团中,通常在乌云密布、风速急剧增大的条件下出现。
龙卷风以其旋转的特点,以及伴随的强大的风力和破坏力而闻名。
它可以造成房屋倒塌、树木倾斜甚至上空的飞行物体。
遇到龙卷风时,我们应立即躲到坚固的建筑物内,并注意听从天气预警的指示。
3. 暴雨暴雨是指短时间内降水量很大的一种降水现象。
暴雨通常伴随着雷电、大风、冰雹等天气现象,给我们的出行和生活带来不便。
暴雨可能导致洪涝灾害,如道路积水、山体滑坡等。
在暴雨天气中,我们应尽量不外出,特别是避免接触污水和积水,确保自身的安全。
4. 雾霾雾霾是指大气中颗粒物和污染物浓度较高,导致能见度降低的现象。
雾霾通常由未完全燃烧的煤炭和机动车尾气等排放物质造成。
雾霾对我们的健康十分不利,会引发眼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在雾霾天气中,我们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佩戴口罩,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5. 多云、晴天与阴天多云、晴天与阴天是我们经常遇到的几种天气状况。
多云天气表示天空中有云,但云量不是很多,阳光能够透过云层照射到地面。
晴天则表示天空大部分或完全无云,阳光明媚。
阴天则表示天空被云层覆盖,没有阳光直接照射到地面。
这些天气现象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心情和活动,也是我们决定穿衣和出行的参考。
气象青年人敢想敢为的例子
气象青年人敢想敢为的例子气象青年人敢想敢为,他们不仅有着对气象科学的热爱和追求,更有着勇于创新、敢于挑战的精神。
下面,我将列举一些气象青年人的敢想敢为的例子。
1. 郑州大学气象学院的学生们,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开发出了一款基于气象数据的城市交通拥堵预测系统。
该系统可以根据气象因素和历史交通数据,预测未来交通拥堵情况,为城市交通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 湖南省气象局的一名年轻气象工作者,利用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数据,成功预测了一次强降雨过程,并及时向当地政府和群众发布了预警信息,避免了重大灾害的发生。
3. 一位来自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气象学生,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和气象数据,开发出了一款智能农业管理系统。
该系统可以根据气象因素和土壤水分情况,自动调节灌溉和施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4. 一名年轻的气象科学家,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和气象模型,成功预测了一次极端天气过程,并向当地政府和群众发布了预警信息,避免了重大灾害的发生。
5. 一位来自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年轻科学家,利用气象雷达和卫星遥感技术,研究了一种新型的雷暴云形态,并提出了一种新的预警方法,为雷暴天气预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6. 一名年轻的气象工作者,利用气象数据和机器学习算法,开发出了一款智能空气质量监测系统。
该系统可以根据气象因素和污染物浓度,预测未来空气质量情况,并及时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提高了城市空气质量管理的效率和精度。
7. 一位来自中国气象局的年轻科学家,利用气象卫星和气象雷达数据,研究了一种新型的台风路径预测方法,并成功预测了一次台风过程,为台风预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8. 一名年轻的气象学生,利用气象数据和机器学习算法,开发出了一款智能旅游管理系统。
该系统可以根据气象因素和旅游景点的特点,预测未来旅游人数和流量,为旅游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9. 一位来自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年轻科学家,利用气象卫星和气象雷达数据,研究了一种新型的气象灾害预测方法,并成功预测了一次暴雨过程,为气象灾害预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刘屹靖作文素材
刘屹靖作文素材刘屹靖的幼儿时期,他妈妈给他买了很多图画书,其中有一本叫《风力歌》。
这本简单的儿歌图画书,成为刘屹靖学习气象学的启蒙书籍,它激发了刘屹靖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自那时起,他就对气象、地理、天文等格外感兴趣,初中的时候,如果外面是雷雨天气,刘屹靖会拿着手机以最快的速度冲到窗前去拍照,为此经常在家里跑到摔跤,身上青一块紫一块自己都不知道。
2019年,刘屹靖正式学习摄影。
这一整年,刘屹靖都没找到方向,只是在模仿其它的摄影师,什么都拍。
直到疫情发生,他在母亲的家乡用无人机拍下了各个村子齐心抗疫的纪录片,最终引起巨大关注。
这时的他开始思考,拍风景不是光漂亮就行,艺术的本质需要有所表达。
刘屹靖自学大气科学八年,专注于中国本土风暴题材摄影作品创作和气象知识科普。
一次“蹲守”风暴的经历,最终使他正式踏上追风之路。
2020年5月5日,一场极端强对流天气“江淮气旋”袭击了南昌。
刘屹靖通宵守候,尝试用无人机拍摄风暴云团。
当无人机起飞后,风暴云团突然急剧扩大,呈现“爆发式”的增长,演化成“多单体雷暴”模式,云团底部也开始剧烈扭曲,糙面云(世界十大奇云)就此产生。
这件作品的诞生令他雀跃不已。
刘屹靖突然意识到,坚持本土风暴摄影创作,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他开始集中学习中尺度气象学等大气科学知识,通过分析识别气象雷达资料预测强风暴踪迹,抓住每个机会蹲守风暴的到来。
2020年7月2日,在艾溪湖大桥,刘屹靖通过气象雷达资料,提前预测了一团强风暴的袭击,拍到了“下击暴流”席卷而来的场面。
2021年,刘屹靖下定决心做一名职业风暴摄影师,从而也成为了国内首位职业风暴摄影师。
其实,捕捉转瞬即逝的天气,比想象中难得多。
刘屹靖说,这种感觉有点像“在刀尖上摄影”。
有一次,他曾近距离拍摄风暴,差点被乒乓球大小的冰雹砸中。
“当时我找不到空旷的拍摄场地,被迫选择在距离风暴很近的地方拍摄,所幸在冰雹到来之前几秒钻进了车里。
”很多次,刘屹靖站在风暴之眼按下快门键,用镜头捕捉风暴的身影,记录大自然的极端之美,而在一次“追风”途中,他被一件事深深影响。
气象工作者事迹材料
气象工作者事迹材料
《气象工作者的无畏奉献》
气象工作者们,是一群无畏的奉献者。
他们在风雨无所不在的环境中,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为了保障社会大众的安全和生活。
他们的工作不仅仅是对自然的观测和研究,更是对人类安全的守护和预警。
每当自然灾害来临,比如台风、暴雨等,气象工作者们总是第一时间站在最前线,通过各种手段对自然现象进行研判和预测。
他们会冒险穿越风雨、爬上高山,搜集数据和进行观测,为了及时向社会发布预警信息。
在危急时刻,他们无私奉献,不眠不休地工作,将自己的安危置之不顾,只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得到及时的预警和救援。
除了在灾害时刻的无畏奉献,气象工作者们更是在平日里默默地为人们的生活服务。
他们的研究成果,成为现代化社会的重要依托,为各行各业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无论是农业生产、交通运输还是城市规划,气象工作者们都在为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在不断前进的时代里,气象工作者们用他们的无畏奉献,为人类社会的安全和发展默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他们的事迹,不仅值得肯定和赞美,更需要我们从中学习,激励我们更加勇敢地迎接自然的挑战,与时代同行,为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校园气象科普工作的实践——以湖北省为例
湖北省气象学会、湖北省公众气象服务中心联合举办了 对气象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后,数百名孩子参与了比赛“萌
“气象科普老区行”活动,走进革命老区十堰房县的学 娃画天气”,2016 年 3 月 21 日,湖北省气象局与部分学
校开展气象科普活动,气象科普团队先后到达地处偏远 校和湖北经视联合开展了评选“气象小主播”活动,让
科普专家为师生们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气象课”,借 激发了孩子们对气象的兴趣,让孩子们在比赛和游戏中
助道具并利用多媒体形式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各种与生活 了解气象,学习气象知识,并获得全社会对气象的关注,
相关的气象常识。气象科普团队还向同学们赠送了气象 让气象科普知识走进千家万户。
科普书籍和气象观测站拼装类立体模型等气象科技互动 产品,受到大家的欢迎。
上。每个校园气象站都安排相关气象科技人员到学校当 雷电、冰雪等各种天气的形成原理和气象灾害造成的危
辅导员,手把手地教同学们如何进行风力、温度、湿度、 害及防护和应对措施,指导同学们学习正确的防雷避险
24 / 科协论坛 /2018.07
KEPU ZONGHENG 科普纵横
知识,同学们积极参与并互动。2018 年 6 月 13-14 日, 比赛活动,先举行了气象小课堂、答题互动,让孩子们
科普纵横 KEPU ZONGHENG
校园气象科普工作的实践
——以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省为例
刘林霞
中小学校园是气象科普的重要阵地之一,湖北省气 气压等气象要素的观测,指导同学们做好气象观测记录,
象部门通过形式多样的校园气象科普活动,把气象科学 模拟制作校园天气预报。以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
知识融入到学校的日常课堂教学中,提高中小学生对气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南望山小学为例,2014 年,湖北省
学术大师之气象
学术大师之气象又是一年春来到,时间步入三月,送别了“种下绿色和希望”的植树节。
3月23日的世界气象日又将和大家见面。
1950年3月23日,世界气象组织为纪念其成立和《国际气象组织公约》生效,将此日设立为世界气象日。
自此之后的每一个世界气象日,都会确立一个主题,各成员国会在这一天举办各种类型的庆祝活动,寓教于乐,向大众科普气象工作的重要作用。
气象不仅仅是“今天大雨、明日天晴”的简单预报,航空、航海、水利、农业和人类其他活动方面,都需要气象学的帮助。
在我国,说到气象工作,就不得不笃行“求是”精神的“气象学之父”——竺可桢。
竺可桢的气象人生从远渡重洋赴美留学开始,一开始,怀揣着为“以农业立国”的祖国做贡献之心,他进入伊利诺大学攻读农学。
但是由于两国自然耕种条件和农业发展体制的差异,竺可桢转换了求学方向,于哈佛大学地理系攻读与农业关系最紧密的学科——气象学。
20世纪初,在美国已拥有200余座气候监测所时,中国仅拥有香港与上海徐家汇的两座气候监测所,且均不受国人管理。
更令人心惊的是,已有发动侵华战争之心的日本人正在深入而细致地研究着中国的气象、地理与水文信息,并从中获取战争情报。
此时,拥有独立自主的气象观测与地理信息数据,是涉及到军事、经济、乃至于国家发展的头等大事。
学成归国后的竺可桢对该现状忧心忡忡,1928年,在蔡元培的支持下,竺可桢在南京北极阁建立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并任所长。
在他们的努力下,1930年元旦,气象研究所绘制完成东亚天气图,开始发布天气预报与台风预报,并将摄氏度规定为中国天气温度的标准单位。
自此,中国人拥有了气象主权,并拉开主导中国气象事业的帷幕。
此后的8年里,在竺可桢的主持下,分布在全国各地区的40多个气象站和100多个雨量测量站一个个建立,它们的出现为中国气象事业的起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物候与天气是竺可桢长期关注与研究的对象,自1921年回国,他的日记中总会留下每日对天气、物候的记录。
中学生气象科普作品
中学生气象科普作品嘿,中学生朋友们!你们晓得不,气象这玩意儿可神奇啦!就像一个超级大的魔法盒子,里面装满了各种各样有趣的秘密和现象。
想象一下,天空中那一朵朵白云,有时候像棉花糖一样软绵绵的,有时候又像各种奇奇怪怪的小动物,在天空这个大舞台上尽情表演。
那可不是随便变的哟,这背后可都是气象在捣鬼呢!还有那风啊,有时候温柔得像妈妈的手轻轻抚摸你的脸,有时候又疯狂得像个调皮的孩子在到处撒欢。
气象可不只是好看好玩哦,它对我们的生活影响可大了去了。
比如下雨,要是出门没带伞,哎呀,那就得变成落汤鸡啦。
要是能提前知道要下雨,那不就可以做好准备了嘛。
再说说夏天的雷暴,那轰隆隆的雷声和刺眼的闪电,可吓人啦。
但要是我们了解了它是怎么形成的,是不是就没那么害怕了呢?对于咱们中学生来说,学习气象科普知识那是相当重要呀。
这不仅能让我们更了解大自然,还能在生活中派上大用场呢。
比如说,知道了什么时候会刮大风,就可以提前把阳台上的花盆收进来,免得被吹得七零八落。
那怎么学习气象科普知识呢?嘿嘿,方法多着呢!可以多看看有关气象的书籍呀,那里面有好多有趣的故事和知识呢。
还可以关注一些气象网站或者公众号,每天都能了解最新的气象信息和知识。
还有哦,学校里也会有一些气象相关的活动或者课程,可别错过了哟。
对啦,我们还可以自己动手做一些小实验呢。
比如说,用杯子和冰块模拟云的形成,哇,看着那小小的“云朵”在杯子里飘起来,是不是感觉特别神奇?或者观察一下不同天气下动植物的反应,你会发现它们也有自己独特的应对方式呢。
咱们还可以把学到的气象知识分享给身边的小伙伴呀,让大家都一起变得厉害起来。
以后出门的时候,你就可以像个小专家一样给大家预报天气啦,那多酷呀!中学生朋友们,气象的世界就像一个神秘的宝藏,等着我们去探索和发现呢。
不要觉得它很难哦,只要我们有兴趣,有好奇心,就能在这个魔法盒子里找到无数的惊喜和乐趣。
让我们一起开启这场奇妙的气象之旅吧,你准备好了吗?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在气象的海洋里畅游,发现更多的精彩!。
气象科学家的科研故事
气象科学家的科研故事科研故事:气象科学家与气象雷达的奋斗在大自然的广袤天空中,隐藏着许多未知之谜,其中一个谜题便是气象现象的预测和研究。
正是通过气象科学家们的勤奋研究,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了解和预测天气变化,保护我们的生活和财产。
其中,气象雷达是气象科研的重要工具之一。
雷达可以通过发射无线电波并接收其返回的信号,从而探测到大气层中的雨、雪、冰雹等降水或颗粒物。
然而,早期的气象雷达受限于技术和设备的限制,并无法提供准确的天气预报能力。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李博士的气象科学家,他立志改变现状,并致力于改进气象雷达技术以提高天气预报的精确性。
多年来,李博士不停地探索和实验,不断改良气象雷达系统。
他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雷达分辨率的问题。
早期的雷达无法准确地捕捉到小尺寸的降水粒子,导致天气预测的准确性大打折扣。
李博士花费大量时间研究和改进雷达的分辨率,通过优化波束形状和频率选取,最终成功实现了对小尺寸降水粒子的有效观测和预测。
另一个问题是雷达对不同类型降水的识别能力。
雨、雪、冰雹等降水类型对于天气预报和灾害预警具有巨大的关键性。
然而,在过去的雷达系统中,降水类型的辨别非常困难。
李博士通过引入新的算法和数据处理技术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对回波信号的频率、强度和形态进行综合分析,成功实现了不同类型降水的准确识别。
李博士的研究不仅使气象雷达在天气预报中起到了更加重要的作用,而且也在灾害预警方面大放异彩。
通过提高雷达的分辨率和降水类型识别能力,预警系统可以更早地预测到强降水、雷暴、龙卷风等严重天气事件。
这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时间来采取防范措施,还减少了天气灾害带来的损失。
李博士的故事告诉我们,科学家们在气象研究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并不断追求技术的突破和创新。
他们的研究和改进不仅改变了天气预报的方式,也保护了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安全。
因此,我们应该对这些科学家充满敬意,同时也应该继续支持和关注气象科研事业的发展。
上报优秀气象科普案例
上报优秀气象科普案例
嘿,朋友们!今天咱要来说说上报优秀气象科普案例这事儿。
你们知道吗,气象科普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我们对大自然奥秘的理解之门。
比如说,为啥有时候天空会突然下起瓢泼大雨呢?这就好比是天气这个“大魔法师”在变戏法一样!而气象科普就是为我们揭开这些戏法背后秘密的那双眼睛。
想象一下,当我们能够清楚地理解为何会刮起大风,为何会电闪雷鸣,那是多么酷的一件事啊!就像你解开了一道超级难的谜题一样兴奋!
我还记得有一次,在学校里,老师给我们讲气象知识,大家都听得可入神了,时不时还发出惊叹声。
“哇,原来云还有这么多种类啊!”“嘿,这闪电的形成太神奇了吧!”同学们叽叽喳喳的讨论声不绝于耳。
这不就是气象科普的魅力吗?
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需要气象科普。
农民伯伯要根据天气预报来决定什么时候播种,航海员要了解天气情况保证安全航行,我们出门也要看看天气
要不要带伞,这不都是气象科普在发挥作用吗?就好像它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默默守护的好朋友。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气象科普的重要性,我们要积极上报那些优秀的气象科普案例啊!这就像是我们发现了宝藏,得赶紧分享给大家才行!让那些精彩有趣的案例像阳光一样洒遍每一个角落,让大家都能感受到气象科普的魔力。
所以,大家都行动起来吧,去寻找、发现并上报优秀的气象科普案例,让我们一起在气象的海洋里畅游吧!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一定能让气象科普变得更加深入人心,让更多人受益!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上报优秀气象科普案例极其重要,需要我们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和推动!。
气象科普事迹
气象科普事迹
近年来,气象科普事迹不断涌现,以下是一些值得关注的气象科普事件和成就:
1. 气象科普推广活动: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气象科普推广活动,包括举办气象科普讲座、展览、科普教育课程等。
这些活动旨在向公众传播气象知识,提高大众对气象现象和气候变化的认知。
2. 气象科普节目和媒体报道:电视节目、网络视频和科学杂志等媒体广泛报道了气象科普内容。
一些知名科普节目制作了专门介绍天气预报、气候变化等话题的节目,向观众普及气象知识。
3. 气象科普应用软件: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气象科普应用软件也越来越受欢迎。
这些应用软件提供实时天气预报、气象知识查询和气候变化信息等功能,方便用户获取准确的气象资讯。
4. 气象博物馆和科普中心:一些城市建立了气象博物馆和科普中心,展示气象观测设备、模拟天气现象的实验装置等。
这些场所不仅向公众展示气象科学的发展历程,还通过互动展示和教育活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气象知识。
5. 气象科普研究成果:气象科普研究也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
研究人员通过开展调查和实验证明,有效的气象科普能够提高公众对气象问题的认知水平,增强人们的气象意识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这些气象科普事迹和成就的出现,有助于提高公众对气象科学的认知和理解,加强人们对气候变化和天气灾害的应对能力,促进社会对气象科学的关注和支持。
1。
主要先进事迹 气象科普宣传
气象科普宣传先进事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创新宣传方式:采用多种形式的气象科普宣传,如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发布气象科普文章、视频等,提高公众对气象知识的了解和认识。
2. 开展特色活动:组织开展气象科普讲座、气象观测体验、气象科普展览等活动,吸引公众参与,增强气象科普宣传的效果。
3. 强化合作与联动:与其他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合作,共同开展气象科普宣传活动,扩大影响范围,提高宣传效果。
4. 提高服务质量:及时更新气象信息,提供精准的气象预报、预警等服务,帮助公众更好地应对气象灾害,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
5. 积极反馈与改进:及时收集公众反馈意见,不断改进宣传方式和服务质量,提高气象科普宣传的效果和满意度。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事迹应根据实际情况撰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象学术、科普典型事例:
一、学术方面
1.召开2009年第30届天气趋势学术研讨会
2月24日,青岛市气象学会联合青岛市气象局召开“青岛市2009年第30届天气趋势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市30个单位近80名领导、专家、学者和气象科技工作者参会。
会议内容:一是表彰了2008年第29届天气趋势学术研讨会获奖人员,二是对 2008年气候进行评价,三是邀请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气候专家孙即霖教授作了《2008年海温异常对气候异常的影响》学术报告。
四是针对2009年青岛市天气趋势和可能出现的灾害性天气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讨论,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形成会议纪要上报市委、市政府,为青岛市各级领导的决策服务提供及时、优质的天气气候趋势预测意见。
2、青岛市气象学会举办年会“青岛气象与防灾减灾学术研讨会”
10月30日,青岛市气象学会、青岛市气象局联合相关会员单位,在市气象局举办“青岛气象与防灾减灾学术研讨会”,共有60余名气象专家、学者和科技工作者参会。
纪检组组长徐守杰代表青岛市气象局局党组致开幕词,解玲同志代表青岛市科学技术协会作了重要讲话,会议由洪光副局长主持。
会上,杨育强副局长与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的张苏平教授分别作“发展公共气象服务”和“海雾研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2个主题报告。
作为青岛市第八届学术年会分会场之一的“青岛市气象与防灾减灾学术研讨会”收集论文30余篇,内容包括:主题报告、奥帆赛气象保障、海洋水文气象、天气与气候、气象探测方法及其应用、雷电防护、生态与农业气象、气象现代化技术、气象与防灾减灾等,全面展现了一年来我市气象科技人员围绕公共气象服务、应对气候变化、气象与防灾减灾等方面开展研究型业务、推进科技创新取得的新成绩、新成果。
大会交流优秀论文近10篇,同时得到了专家想现场指导。
会后,气象学会将组织专家对收集论文评选出第十七届优秀论文,同时编辑出版《2009年青岛气象与防灾减灾》论文集。
通过专题报告和大会交流,即总结一年来取得的气象科研成就,又推进了青岛市的气象学术交流水平和质量。
进一步增强了气象工作者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促进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发展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等工作,提升公共气象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提高全社会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和水平,为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做出新的贡献。
二、气象防灾科普工作
1、创新科普工作机制,努力提升气象科普能力
市气象学会专门设立科普工作小组,充分发挥各会员单位的力量做好气象防灾科普工作。
针对“3.23”世界气象日、“5.12”防灾减灾日、全国科普日、科普宣传周、安全生产月等大型活动,提前制定科普方案,密切与当地防灾减灾部门、新闻媒体等进行沟通和联系,确保科普活动取得最大成效。
充分利用各种载体,不断丰富形式,完善内容,做到“电视有影、电台有声、报纸有文、活动有人”。
10月1日起,与电视台合作开办了“专家说天气”栏目,加大了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利用门户网站和专业气象服务网站,开展文字、视频播放等的防灾科普宣传数十次。
利用12121气象声讯平台,开展自动答询防灾知识宣传。
利用手机短信、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网站等组织开展《5.12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有奖问答》活动,激发社会公众了解气象、感知气象的兴趣与热情。
注重发挥业务一线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组织各业务单位的气象专家积极撰写人工影响天气、气候变化、大雾、暴雨等科普文章,并在青岛日报、青岛早报、青岛晚报、半
岛都市报等媒体发表,向社会公众普及气象知识和防灾知识。
2、精心组织开展活动,防灾科普取得显著成效
深入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科普进教室、进田间地头、进社区服务站、进工地、进公交等活动。
5月6日, 在城阳区第六中学举行了“青岛市中小学校雷电灾害防御示范工程启动仪式”,向城阳区教育局赠送了防雷科普手册和光盘,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
5月8日上午,组织气象防雷专家,向市南区第二实验小学赠送防雷科普资料,并讲解防雷避险等知识,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欢迎。
5月9日,在平度市大田镇开展了以“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健全防灾减灾体系”为主题的气象科技宣传下乡活动,向村民们发放了调查问卷和介绍防灾减灾知识的小册子,提供了咨询服务。
围绕“3.23”世界气象日、“5.12”防灾减灾日等集中开展防灾科普宣传。
世界气象日期间,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手机短信和电子显示屏广泛宣传气象日主题,与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联合举行了座谈会,还组织了对外开放活动,散发防灾科普材料上万份,有3000多名市民和学生来到气象局参观。
为做好防灾减灾日科普宣传,我们进行了认真的策划,制作了精美的宣传展牌,印制了内容丰富的宣传材料;于5月10日参加了市减灾委举办的防灾减灾宣
传和演练活动,气象专家和移动气象设施来到活动现场,成为防灾科普宣传的焦点,受到群众好评;局领导分别座客电视台、广播电台、新闻网“民生在线”,与群众深入交流,向广大市民普及气象科技知识和防灾减灾知识。
联合市应急办、市电视台制作了六部防御气象灾害系列专题科普片,并分别在青岛电视一套、四套和六套播出。
该系列科普片以气候变化、热点气象事件为切入点,介绍青岛发生较频繁的的气象灾害,内容涉及全球变暖、台风、暴雨、雷电、海雾和浒苔等。
为扩大防灾科普效果,联合录制了500套科普片,发放到十二个区市,并作为宣传气象防灾减灾的主要载体,送到社区居民、中小学校和农民朋友,受市委宣传部和市应急办的充分肯定。
3、组织开展专题宣讲活动,提高社会气象防灾意识
5月11日,我会与市科协联合在市级机关会议中心举办报告会,赵广忠局长作了题为《气候变化与气象灾害》的专题报告,就气候变化和气象防灾减灾知识进行了阐述。
250余名来自市科协、市应急办、各协会的领导,大专院校师生、科研、军地等气象部门、以及各居委会居民参加了报告会。
会上,还向科协系统、社区居委会;院校、科研、北航、北舰、海洋预报中心等单位发放防范自然灾害系列专题科普片70部。
7月份起,与市委宣传部、市委党校联合开展了应对气
候变化宣传工作。
共选拔4名气候专家组成气候变化专家报告团,为各区、市以及各部门提供宣讲服务,各区、市党委宣传部密切配合区、市气象部门举办气候变化专题报告会,认真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工作,目前已在市委党校、胶州市、胶南市、莱西市、平度市、李沧区举办7场报告,受到各级领导的好评,增强了各部门的气象防灾减灾意识,提高了各级领导干部参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