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_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1

合集下载

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_特色教案

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_特色教案

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特色教案】交通工具的变革对世界历史影响极其深远,正如西方史学著作《全球通史》所指出的,19世纪,随着交通工具的新发明,整个世界都能感受到史蒂芬孙的机车、富尔顿的汽船……的影响。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对中国的·铁路建设情有独钟,他曾说:“交通为实业之母,铁道又为交通之母。

国家之贫富,可以铁道之多寡定之;地方之苦乐,可以铁道之远近计之。

”可见,铁路建设关乎国计民生。

交通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

一、铁路与公路在中国,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因地区而异。

南方多水路,船是主要运输工具;北方多旱路,人们以乘坐马车为主。

此外,平民百姓若想外出,多为步行。

因此,近代以前,在地域辽阔的中国,官员上任,百姓迁徙,多以月甚至年来计算行程。

历史纵横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琦善等人从京城到广东上任或返回京师,路上所花时间,少则个把月,多则几个月。

若是官员被发配到边远地区,在路上走的时间更长。

虽然有人乘车或坐轿,有人靠两条腿走,但导言部分从中西方两个角度说明交通工具的发展对世界历史影响极其深远。

中国感受到工业文明的气息。

孙中山非常重视铁路建设,认识到交通事业关系到国计民生。

回忆中国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的情况,唐杜牧“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结合中国南北方地区差异【南方多水路,北方多旱路】请学生总结出【“南方舟楫,北方马车”】的特点。

本课主要内容是:交通事业的发展(铁路公路航运航空)、通信工具的变迁。

近代中国传统交通工具发生巨大变化。

分析这种现象变化的原因是鸦片战争以后,近代化的轮船、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传统交通工具的革新首当其冲。

开明人士开始向西方学习,中国的铁路、公路、航运、航空等方面都产生了哪些变化?【一、铁路】中国铁路的修建经历了曲折的历程: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修建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

”如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火车飞行,“路稍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陵逼,几至亡国”。

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教学设计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课标要求】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近代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以此形成对百年来交通、通讯发展的直观认识,探讨交通和通讯技术的提高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搜集老照片、文字资料,以此形成对中国近代百年以来交通和通信发展的直观认识,学会运用观察法、讨论法来学习相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是以整个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作为前提的,体现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

知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操,增强国际意识,为以后走上社会、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做好准备。

【重点、难点】重点:交通工具发展的表现。

难点:交通工具发展的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1、教法:讲授法: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近代交通事业发展的脉络之后应该配合相关的图片讲解各个阶段交通和通讯事业发展的具体表现,使学生结合图片和历史故事理解本课内容,特别是交通事业发展对近代化产生的影响。

问题探究法:通过讨论材料,认识近代交通事业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图示法:通过图示法引导学生串联本课相关内容2、学法:(1)小组讨论,分析问题。

(2)结合实际,深入思考。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视频导入:改革开放40年来交通的变迁(设计意图:视频吸引学生兴趣和注意力,简洁明快,使学生快速融入课堂,为后面内容做铺垫,做到首尾呼应。

)(二)、推进新课1、展示本课课程标准并让学生齐读,在黑板右侧书写本课课程标准。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课重点知识,学习有的放矢)2、从时间上对本节课内容进行了重组(意图:让学生对同一时期交通、通讯领域有更清晰、全面的认识)第一幕、夹缝之中艰难求生 ----鸦片战争后至1949年的交通与通讯第二幕、韬光养晦卅载发展 ----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的交通与通讯第三幕、厚积薄发一朝扬名 -----改革开放以来的交通与通讯(三)讲授新课第一幕、夹缝之中艰难求生 ----鸦片战争后至1949年的交通与通讯1、让学生起来回答上对应内容(意图:检查一下学生预习情况)2、学生答完,进行点拨(意图:突出重点,让学生有更明确的学习目标)3、【合作探究】探究3个问题:“近代铁路兴建的特点”,导引出“近代铁路发展缓慢的原因”,在通过此问题提出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毕竟缓慢中也有发展,再引出下一题“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

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知识点拨] 中国近代交通工具受两次工业革命浪潮的冲击而
发生变迁,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下,铁路等近代交 通遭到顽固势力的排斥,一定程度上还受到西方列强的控 制和操纵,中国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步履维艰。
预习导学
课堂讲义
教材问题解答
预习导学
二、通讯工具的变迁 1.建国前 (1)电报
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利。
预习导学
课堂讲义
教材问题解答
课堂讲义
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巧思妙记 工业革命电气化,通讯电报和电话。 70年代传中国,军事政治利用多。 现代中国重投资,电话数量居第一。 互联网络最先进,中国发展是最快。 通讯工具发展猛,观念方式随改变。
预习导学
课堂讲义
教材问题解答
教材问题解答
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预习导学
课堂讲义
教材问题解答
课堂讲义
材料一
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列强为了利用电报这种全新
的通讯工具,加强对中国的侵略、控制,提出了在中国铺设
电线的要求,但遭到清廷婉拒。
1874年,日本发动侵台战争。清廷看到了通讯工具落后、消 息闭塞的害处,朝野上下对电线铺设与否展开争论。1871 年,英国人悍然在香港与上海之间铺设了电线。总理衙门对 既成事实消极应对,允准铺设水线,仍禁止铺设陆线。 1877年,直隶总督李鸿章最终主持自行铺设了从天津机器东 局至直隶总督衙署的电线,随后命大沽、北塘炮台铺设直达 天津的电线,并号令淮军各营,顷刻响应。自此,近代中国 的电报业发展起来。
【学思之窗】(教材第69页)
思考:请谈谈,火车机车的不断改进,给国民经济发 展、百姓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

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班级 ____________组名 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编写人: 时间:【学习目标】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学习重点】交通事业的发展;【学习难点】交通事业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自主学习】1.交通工具的进步(1)铁路:①________前夕,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已经奠定。

②20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进展缓慢。

③到“______”期末,中国的铁路营运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④机车制造方面有很大进展,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运行效率。

(2)公路:①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________等大城市。

②________时期陆续修建了一些公路,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③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包括________在内的许多偏远地区也通了汽车。

(3)水运:①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创办________,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

②20世纪90年代以后,轮船运输业开始萎缩。

(4)航空:①1909年,________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拉开了序幕。

②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已成为世界________大国。

2.通讯工具的变迁(1)电报:①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假设的中国第一条________线。

②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了________电台。

(2)电话:①1875年,________招商局假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

②20世纪初,清政府在________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③2003年末,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3)互联网:近年来人们还通过互联网来发送________。

【合作探究】唐朝杜牧《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首诗说明了什么?用什么运荔枝?古代交通事业欠发达快马加鞭问题1:思考交通工具主要包括哪几大方面?铁路、公路、水运、航空问题2:简述中国古代、近代、现代交通工具变化的表现。

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出现:1、在20世纪初汽车出现在上海, 是权贵和富绅的代步工具。 2、清末民初:由于外国近代筑路技术传 入,修了一些公路,但因政治腐败经济 落后,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发展:新中国:建起汽车制造厂,建立 起密集的公路网。
最早传入中国的汽车
汽车在上海租界道路上行驶
1956年7月14日8时,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批 12辆“解放牌”载重汽车,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诞生。
陆 运
1909年冯如制成第一架飞机
空 运 1920年北京——天津航线通航 新中国成立初发展有限 现在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陆地上的汽车,海洋里的轮船, 天空中的飞机,大大缩短了人们 交往的距离;火箭和宇宙飞船的 发明,使人类探索另一个星球的 理想成为了现实。
四、通讯工具的变迁
1、电报
①19世纪70年代:丹麦人在上海建立电报 机房。 ②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台湾):甲午 战争前,主要用于军事目的
2、航空
①1909年:中国的第一架自制飞机 冯如 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②1920年:中国的第一条飞机航线 北京---天津 中国民航业拉开序幕 ③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展有限。 ④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交通工具的发展也可从“三运”来概括: 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南京国民政府逐渐垄 水 断全国 运 轮船业:新中国成立获较快发展;20世纪90年 代呈现萎缩 清政府修建唐胥铁路;辛亥革命前夕中 国近代铁路网格局奠定;民国成立后铁 铁 路扩建;新中国成立后,西北、西南修 路 筑铁路;八五、九五铁路建设加快; 1997年起大提速 公 路 20世纪初汽车出现;清末民初筑路技术 传入;公路交通发展有限;新中国成立 后建立密集的公路网
交通工具的比较
2、机车制造

(完整版)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doc

(完整版)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doc

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的第一架飞机;福建巡抚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2)通过对身边的交通、通讯工具的发展变化感受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3)归纳各个时期交通和通讯工具变化的特征结合生活实际分析各种交通方式的优缺点。

2、过程与方法:(1)从学生最熟悉的事例出发,提出历史问题让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搜集有关宜万铁路与宜万高速公路的相关资料,从资料中生成相应的问题并尽力加以解决,促进学生掌握交通工具的发展过程;(3)通过实例分析,体会到我们所享受的现代社会生活,是科技进步的结果。

科技的进步不断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推动着社会的前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关注生活的态度,形成历史观和历史态度。

(2)放开学生思维的翅膀,让他们尽情遨游。

通过学习,陶冶热爱科学的情操,增强国际意识,为以后走上社会、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做好准备(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从而得出“只有新中国的建立和改革开放,才能实现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的结论。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变化难点:交通工具发展的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课时安排:1课时教材分析:本课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近代以来我国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交通工具的发展,通讯工具的变迁。

这些内容一方面说明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另一方面也说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同时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英明论断。

由于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和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所以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1)PPT课件

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1)PPT课件
1、甲午战争后,列强为什么在中国疯狂抢夺铁路修筑权? 2、中国近代的铁路建设困难重重,发展缓慢的原因有哪些?
1、据图概括“一五计划”在交通运输领域中 的成就?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历史意义: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 沟通 ,促进了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巩固 了边防。
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气候条件最恶劣的高原铁路
2006年7月1 日青藏铁路 彻底竣工并 通车。充分 体现了中国 人民的伟大 创新精神。 给拉萨的旅 游业和商业 带来繁荣
蒸汽机车
(火车机车的不断改进)
内燃机车
电力机车
高速列车
磁悬浮列车
和谐号列车(实现中国铁路第六次提速,进入“追风时代” )
材料: 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 等大城市,成为权贵、富绅代步工具。
重庆三峡轮船股 份有限公司游轮
20世纪90年代后, 我国轮船运输业开始萎 缩,一些航线被取消, 部分航线转向了高档旅 游服务业。
1、试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后,轮船运输业萎缩 的原因。
原因:铁路、公路和民航事业的快速发展;轮船运 输速度慢,受自然条件限制较大 。
冯如,广东恩平人。1909年,在美国试制成功 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结合材料,谈谈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对中国社会生 活的影响。(6分)
影响:①便利了各地之间的联系,方便了信息的交流和 知识传播;②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③一定程度上改变 了人们的思想观念;④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知识运用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 正处于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之下,一名中共地下党员 不慎暴露了身份。为了躲 避国民党特务的追捕,他 在上海市区与特务展开了 周旋。在这过程中,他可 以运用哪些交通工具?后 来他决定转移到南京,又 可以运用哪些交通工具呢? 说出你的依据。

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曾国藩
1872 年李鸿章创办的轮船 19世纪60 年代,清政 招商局,是中国第一家航运公 1807 年,这艘汽船在内河试航成功, 府中的洋务派掀起了 司, 1873年,招商局开辟了中 揭开了水上交通运输工具的新篇章。 “师夷之长技以自强” 1842 年英国“魔女”号抵达上海 国第一条近海商业航线,1877 航行时蒸汽机推动船两侧的明轮, 这是国人见到的第一艘轮船 的洋务运动。中国向西 年,收购了财力雄厚的美资旗 所以这种船就被称为轮船。 方学习的活动中,交通 昌轮船公司,打破了外资洋行 工具的革新首当其冲。 垄断中国航运的格局。
1.传统交通工具 (1)南方多水路,船是主要运输工具。 (2)北方多旱路,人们以乘坐马车为主。
1840夏,英国发动 了鸦片战争,中国 战败。不论从战争 的进程,还是从战 争的结果,英国先 进的交通工具都在 中国传统的交通工具,是“南方舟楫,北方马车”。 击打影响着这个古 老的国家。 中国造船的历史虽然悠久,但16世纪以后,航海和造船的技术已渐 渐落后于西方。清朝雍正年间(1723一1735)蓝鼎和《鹿洲初集》 云:"番人造船比中国更固。"
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学习目标】 1、能记住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的情况。 2、能说出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的原因。 3、会运用探究的方法分析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对中国近代 社会的影响。 重点:交通工具发展的表现。 难点:交通工具发展的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学法指导】 在学习本课时,可以结合我们身边的交通与通讯工 具,了解古代到近代以及现代交通通讯工具的发展变化,分析其变 化的原因,归纳其变化的特点,让本节的内容更加“生活化”。 【知识链接】 2012年12月26日,京广高铁全线开通,全长2298 公里,成为世界上运营里程最长的高速铁路。运营首日,乘客反映 乘坐舒适,餐饮和供电设计人性化,美中不足的是手机信号的稳定 性却不尽如人意,列车确实可以搜到Wifi信号,但暂时还无法访问 网络。从李白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到今天神舟飞船载人航 天,从“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到今天的“天地对话”,人类 的交通和通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新中国成立后:加强了内地 与西北、西南的沟通
宝成铁路
(1952—1956)
兰新铁路
(1952—1962)
京张铁路1909年建成
中国铁路营业线示意图
青藏铁路 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缓慢的原因是什么?
①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控制。 ②政局动荡。 ③根本: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
中国最早的蒸汽机车0号机车
解放型蒸汽机车
8、目前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已成为世界第一 位,电话由奢侈品变成日用品。这个现象不能说明的是( )
A.我们在现代生活中越来越依赖现代通讯工具 B.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国民经济迅速发展 C.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 D.中国疆域辽阔
9、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 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 这反映了( ) 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 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
课堂练习:
1、下图反映的是20世纪初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状况,该状况主 要体现了( )
A.清朝政府全盘引进西方技术 B.中国交通近代化与西方同步 C.国人无法接受西方先进技术 D.西方文明影响近代中国社会
2、1910年,假如你想从张家口到北京旅游,为方便和实惠,你 会选择( )
A.汽车 B.飞机 C.火车 D.轮船
(5)互联网:
改革开放后,电讯产业快速发展。 从20c90开始,传真机(使用电报技术传送图片)、互联网发送文 件(电子邮件等),网络聊天(QQ、微信等)。
思考:近代以来我国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对人们的社会 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对人们生活既有积极影响,也有负面影响: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詹天佑故居“铺上” 京张铁路钢轨
蒸汽机车
火车机车演变
内燃机车
高速列车
电力机车
磁悬浮列车
2、公路交通:
20世纪初,汽车首先开始出现 在中国的哪一座城市?


20世纪初,汽车在上海出现
链式传动自行车
有轨电车
20世纪初, 上海人议 论最多的 是一种能 够在街上 自动行驶 的四轮怪 物,这就 是汽车。。
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 批共12辆“解放牌”载重汽车,标志着中国 汽车工业的诞生。
20世纪末,中国终于跻身世界汽车十强之列。
开封黄河公路大桥
焦作黄河公路大桥
武汉长江大桥
江阴长江大桥 南京长江大桥
二、水运与航空
1、水路交通
想一想:
鸦片战争后,中国交通运输工具开始 发生质的改变,从远距离的交通工具 来说,最先传入中国的是什么?
传真机
20世纪90年代起,机关、企业开始使 用传真机,几分钟内就能发送信件、 图文到千里之外。 Nhomakorabea 电 脑
喜 人 成 就、飞 速 发 展
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以来
积极:推动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信息的 交流、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节奏、提高了 人们的生活质量。 消极:交通的拥挤;环境的污染;出现能源危 机。
20世纪初
中国自己修建、自己管理的第 一条有线电报线架设在哪里?
台 湾
中国自己开办电话局、开通市 内电话的第一个城市是?
南 京
老式电话
程控电话
可视电话
卫星电话
手机
寻呼机(拷机)
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逐渐普及,当 时国人有句流行语“有事就call我”,但 很快受到手机的冲击,进入21世纪逐渐退 出历史舞台。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PPT课件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PPT课件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现实延伸 能力,并增强热爱家乡的思想观念。
13
6、布置课后实践题:
通过社会调查,了解本地交通和通讯发展的状况。 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14
五、本课教学特色
本课采用展览的方式来展示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 的发展历程,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历史。在对图片的 观察和分析、对教材基本知识归纳和理解的基础上, 通过教师进行思路引领和指导来讨论和探究现实问 题,把历史知识与现实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和 运用能力。尽可能地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 用,体现新课标的要求。
11
4、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参观和讨论了解了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
步历程。认识到了它们的发展有赖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又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 生活方式。
显示本课知识结构。
12
5、布置课堂讨论题
说说即将开工建设的衡茶吉铁路在全国铁路交 通中的地位及对安仁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
一、教材简析
本教材是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第15课,是14课内 容的丰富和延伸,它与第14课、第16课一道构成完整的 “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的内涵,是本章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主要从近现代以来我国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来 说明历史是向前发展的,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课文分引 言和正文两大内容。
展示的图片有:木帆船、蒸汽轮船、现代邮轮。讲解员讲解 图片,并归纳教材的基本知识。
教师提问:20世纪90年代以来轮船运输业的发展状况如何?
培养学生对教材的综合分析能力。
7
第四展区:航空交通 展示的图片:冯如的飞机、老式螺旋浆飞机、现代喷
气客机。讲解员讲解图片,并归纳教材的基本知识。 教师提问:10月24日18时5分,在中国西昌卫星发射

人教版高中历史课标版必修2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课标版必修2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难点:分析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进步背后的科技发展规律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作用。
2.重点:培养学生对我国科技发展的自豪感和科技创新的重视。
难点:引导学生从历史角度看待科技进步,理解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
4.培养学生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本章节将从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入手,带领学生了解科技发展对社会的重要影响,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青年。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过程与方法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塑造,全面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方面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分析能力,他们对我国及世界科技发展有一定了解,但对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及其对社会的影响认识尚浅。此外,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习过相关内容,但知识体系尚不完善,需要在本章节中进行深入挖掘和拓展。
(2)新课内容: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重要发明和创新,分析其对社会的深刻影响。
(3)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就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进步背后的科技发展规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讨论。
(4)实践活动:设计制作模型、撰写小论文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3.教学评价:
6.网络搜索: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了解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领域的最新动态,如无人驾驶汽车、5G通信技术等,培养学生关注科技发展的意识。
注意:作业完成过程中,要求同学们认真对待,确保作业质量。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和创新能力,给予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促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断提高。

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5、20世纪上半叶:进展缓慢
现代以来我国铁路建设发展
宝成铁路
兰新铁路
6、新中国成立后: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 的沟通
青藏铁路
上海磁悬浮列车
武广高铁
近代以来我国铁路建设发展
中国铁路营业线示意图
7、20世纪90年代,国家加大投资,加快 铁路建设。到2013年我国铁路运营总里程已 超过10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
……
【百家争鸣】
近代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变迁,给 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我们每天可以轻松地上下班,但城市的蓝天绿水却不见了; 我们可以10小时到达大洋彼岸,但马航370却不见了; 我们可以随时一条短信一个电话,但传统的家书却不见了; 我们聚会时用“爱疯”打发着时间,但同学情却淡薄了 我们享受着网络带来的乐趣,但无数青少年却迷失了自我 ……
20世纪初 南京
无一山长 《
人骑顶安 过
知 是 荔 枝
红 尘 妃 子
千 门 次 第
回 望 绣 成
杜 牧
华 清 宫 绝 句
来笑开堆 》
。,。,
【合作探究一】
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发 展的原因有哪些? (1)西方工业文明传入的推动 (2)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3)政府的大力提倡 (4)先进中国人的推动 (5)与政治环境有关
清政府以28.5万两白银买回,并于次年拆毁。
“马拉的火车”——唐胥铁路(第一条自建铁路) 为了运输煤炭(河北开平矿务局出产的烟煤),清朝政府
同意在唐山到胥各庄之间修建一条长10千米的铁路。 这条铁路于1880年兴建,1881年通车。 铁路建成后,由于清政府视先进的蒸汽机车为怪物,
尤其害怕它隆隆的震颤声惊动了附近的皇陵,就让骡马充 当“火车头”,这就出现了“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

【历史】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课件1(人教版必修2)

【历史】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课件1(人教版必修2)

(1)新中国成立后: 公路运输快速发展
①建立汽车制造厂 ②建立密集公路网
③架设公路大桥 ④偏远山区通公路
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 厂生产出第一批 “解放牌” 载重汽车,标志着中国汽车 工业的诞生。
2000年,中国汽车产量预计 首次超过200万辆。中国终于 跻身世界汽车十强之列。
探究:为了解决交通运输堵塞,有哪些 办法?
19世纪70年代初,李鸿章创办上海轮船招 商局;(最早)最早的近代航运企业,首次打 破列强的垄断局面。
轮船招商局
1865年中国建成自行设计 的第一艘轮船
2.新中国成立后:
发展较快
趋势:较快发展---日益萎缩---改制 20世纪90年代,随着公路、铁路和航空业的发 展,逐渐萎缩。有的转向高档旅游服务业。
进程:
平民化、普及化 先慢后快 海陆空
种类:
三、通讯工具的变迁
1、电报在中国
(1)19世纪70年代,丹麦在上海建立一个电报机房 (2)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在台湾架设(用于军事)
(3)20世纪初,上海建立无线电报局。(供官商通讯)
2、电话在中国
时间 1875年 成 就 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开通第 一部电话。 19世纪80年代 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电话局。
我国最早的铁路--淞沪铁路 光绪二年(1876)淞沪铁路通车,中国人就 是在这儿,第一次听到了火车的汽笛声。

铁路上的“马拉火车”
为了运输煤炭,清朝政府同意在唐山到胥各庄 之间修建一条长10千米的铁路。 这条铁路于1880年兴建,1881年通车。
铁路建成后,由于清政府视先进的蒸汽机车为 怪物,尤其害怕它隆隆的震颤声惊动了附近的皇 陵,就让骡马充当“火车头”,这就出现了“马 拉火车”的天下奇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台湾):甲午战争前, 主要用于军事目的 ③20世纪初:上海设无线电报局。主要用于官商 通报。
2、电话
①1875年:上海开通首部电话。 ②19世纪80年代:外商在上海设电话公司。 ③20世纪初:南京出现中国第一个电话局,但 全国普及率低。 ④新中国成立后:全国电讯网络形成。 ⑤改革开放以来:电讯产业快速发展。中国拥 有固话和移动电话占世界第一。电话由奢侈品 变成了日用品。
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对 人们的社会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
第五单元 第15课
交通 和 通讯工具的进步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 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交通的地域特点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8第一段 和“历史纵横”,然后归纳我国古代 交通的地域特点
坐地日行八万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
我国古代交通的地域特点是
南方舟楫,
北方马车; 百姓步行!
1949年以前,中国电信系统发展缓慢,到1949年,中国电话的普及 率仅为0.05%,电话用户只有26万。 1949以后,中央人民政府迅速恢复和发展通信。1958年建起来的北 京电报大楼成为新中国通讯发展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十年“文革”, 邮电再次遭受打击,一直亏损,业务发展停滞。到1978年,全国电话普 及率仅为0.38%,不及世界水平的1/10,占世界1/5人口的中国拥有的话 机总数还不到世界话机总数的1%,每200人中拥有话机还不到一部,比 美国落后75年!交换机自动化比重低,大部分县城、农村仍在使用“摇 把子”,长途传输主要靠明线和模拟微波,即使北京每天也有20%的长 途电话打不通,15%的要在1小时后才能接通。在电报大楼打电话的人 还要带着午饭去排队。 1978年,全国电话容量359万门,用户214万,普及率0.43%。改革 开放后,落后的通信网络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 来,中国政府加快了基础电信设施的建设,到2003年3月,固定电话用 户数达22562.6亿,移 动电话用户22149.1亿户。
②洋务时:中国第一家轮船公司,即轮船招商 局(1871上海) ③新中国 :由国家统一管理,发展较快。 ④20世纪90年代后:因 、 和 的发展,水 运开始萎缩。有些航运转向了 服务 业。
2、航空 ①1909年:中国的第一架自制飞机 冯如 标 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②1920年:中国的第一条飞机航线 北京---天 津 中国民航业拉开序幕 ③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展有限。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设立 轮船公司,垄断中国江海的运输业。19实际 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 海成立,首次打破列强的垄断局面。后来, 各大口岸相继涌现出一批轮船公司,推动中 国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进程。 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 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到 辛亥革命前夕,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 本格局。在20年代初出现汽车后,天津、上 海等城市又出现了有轨电车。
(二)公路
1、在20世纪初出现在上海,是权贵和 富绅的代步工具。 2、清末民初:由于外国近代筑路技术 传入,修了一些公路,但因政治腐败经 济落后,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3、新中国:建起汽车制造厂,建立起 密集的公路网。
最早传入中国的汽车
汽车在上海租界道路上行驶
1956年7月14日8时,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批 12辆“解放牌”载重汽车,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诞生。
公路
1909年冯如制成第一架飞机
1920年北京——天津航线通航
空 运 新中国成立初发展有限 现在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陆地上的汽车,海洋里的轮船, 天空中的飞机,大大缩短了人们 交往的距离;火箭和宇宙飞船的 发明,使人类探索另一个星球的 理想成为了现实。
三、通讯工具的变 迁
1、电报 ①19世纪70年代:丹麦人在上海建立电报机房。
随着时间的脚步的加速前进,人们的智力水平 有了显著提高后,有了马车等畜力交通工具, 也算是交通工具史的一个“巨大”的飞跃了, 这也相对的促进了部落间、朝野间的交流,形 成小范围内的良性循环,之后不久,水上的交 通工具也逐渐成型,不过交通的迅速发展也被 利用在战场上,在三国时期,每次大战都会聚 集最顶尖的作战工具和交通工具。其中诸葛亮 发明的独轮车。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当我们真正投身于引领社会时代 的潮流中,进一步的新型交通工具又再一次走进了生活!是以 地上地下区分肯定是错的,地上地下只是从实施条件来考虑的, 包括用地条件,环境要求,开发强度等等,但如果有可能地上 的话,我想没有一个市长会选择让轨道交通下地的,造价相差 的是倍数关系!其实归根结底的区别,或者说本质的区别还是 运量,运量的大小决定了编组数,决定了车辆,决定了轴重, 决定了站台长度(很重要,牵涉到预留用地,而土地对城市而 言就是钱,地下车站的直接牵涉到造价,因此客流预测很重 要!)。由于车型的区别,使得地铁和轻轨在车辆上很容易区 分,一般轻轨车辆全都是动车,而地铁则是动车、拖车混合的。
从皇帝时代发明,西周和三国时代广泛运用的指南 车; 后来的马车等蓄力交通工具、水上工具(诸葛亮发 明的独轮车); 到秦朝时车马系驾革皮挽具齐全,装饰华丽,看出 我国古代的交通工具的迅速发展。
那么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 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黄包车,1874年自日本引进中国,最初时是 用铁皮包着木头轮子,后改为充气胶轮。由 于车身漆成黄色,于是便叫成黄包车通运输堵塞,有哪些办法?
1.地面、地下和空中的路轨设计,实现地面交通压力最小化
2.发展城市环线,实现市区的客流量的最小化 3.实行单向行驶的道路交通,实现车辆行驶障碍最小化 4.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实现车流数量最小化
二、水运与航空
1、水运
①晚清:鸦片战争后,列强控制中国水运。
在《古代战争馆》里,陈列着两辆大 型彩绘铜车马。铜车马原件系 1980 年冬在秦始皇陵西侧发掘出土,每辆 车驾有四马,车上各有一御官俑。大 小约为真车、真马、真人的二分之一。 车马的系驾革皮挽具齐全,装饰华丽。 可见当时我国的交通工具已经达到了 世界的先进水平。
人类利用外物制造器械,让自己架乘或 者运输物品,这种器械就是交通工具。 从原始人类借助一般漂浮的木头,顺留 而下开始,至今千万年来,交通工具经 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起了巨大的变化。 古代交通工具跟现代交通工具相比较。 根本的差别在于使用动力的不同。古代 交通工具借用的是人力畜力或者是自然 力--风,水流。
3、互联网
近年来时兴。可收发电子邮件。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中国掠夺土地和财富的同 时,也为中国带来了近代的邮政和电信。1900年,我国 第一部市内电话在南京问世;1904年至1905年,俄国在 烟台至牛庄架设了无线电台。中国古老的邮驿制度和民 间通信机构被先进的邮政和电信逐步替代。 中华民国时期,中国的邮电通信仍然在西方列强的 控制中。加上连年战乱,通信设施经常遭到破坏。抗战 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出于战争需要和企图长期统治中国 的目的,改造和扩建了电信网络体系,他们利用当时中 国经济、技术的落后和政治制度的腐败,通过在技术、 设备、维修、管理等方面对中国的通信事业进行控制。
交通工具的进步
中国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是“南方舟楫,北方马车”。随着近代化的轮 船、火车、汽车和电车的引进,中国的交通运输方式开始发生质的变革。
火车机车演变 蒸汽机车 内燃机车 电力机车 高速列车 磁悬浮列车
2、机车制造
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
未来新的领域之内陆地交通工具 的展望未来20年到50年中,陆地 上平原地区的现行铁路内燃机列 车,将大部分改为磁悬浮超导火 车运行.时速将达500公里以上. 从北京到上海3小时即可到达,人 们可以住在北京乘火车去上海上 班.
独轮车的创始者据说就是三国时的蜀相诸葛亮,它的前 身就是木牛流马。这种独轮车,在北方汉族与排子大车 相比身形较小,俗称“小车”,在西南汉族,用它行驶 时“叽咯叽咯”响个不停,俗称“鸡公车”。江南汉族 因它前头尖,后头两个推把如同羊角,俗称“羊角车”。 独轮车在当时是一种既经济而用得最广的交通工具,这 在交通运输史上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发明。
④改革开放以来: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中 国 客 机
交通工具的发展也可从“三运”来概括:
水 运
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南京国民政府逐渐垄断全国 轮船业:新中国成立获较快发展;20世纪90年代呈现萎缩
陆 运
铁路
清政府修建唐胥铁路;辛亥革命前夕中国近代铁路网格 局奠定;民国成立后铁路扩建;新中国成立后,西北、 西南修筑铁路;八五、九五铁路建设加快;1997年起大 提速 20世纪初汽车出现;清末民初筑路技术传入;公路交通 发展有限;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密集的公路网
开封黄河公路大桥
焦作黄河公路大桥
武汉长江大桥
江阴长江大桥
江 苏 润 扬 长 江 公 路 大 桥
1863年英国建成第一条地铁 线路,1888年美国建成第一 条有轨电车线路,标志城市 交通进入轨道交通时代。
当人类社会跨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我 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 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目标局 势正在发展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 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 步日新月异,中和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形势逼人,不进则退。交通工具帮助人 类缩短两地的距离,促进了交流,节省 了时间,可以说交通工具载着人类走向 文明,今天的交通工具不仅能利用电能、 原子能。甚至还能够利用磁能、光能。 因故从独木舟,独轮车开始的交通工具 的发展史展望未来,深信人类的发展是 止境的,人类的文明是日新月异的。
影响:加快了人民生活的节奏; 提高了生活的质量:加快了信 息的传递;提高了效率。
1871年 -最早侵入中国的电报通信 英国、俄罗斯、丹麦敷设的香港至上海、 长崎至上海的水线,全长2237海里。于 1871年4月,违反清政府不得登陆的规定, 由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出面,秘密从海上将 海缆引出,沿扬子江、黄浦江敷设到上海 市内登陆,并在南京路12号设立报房。于 1871年6月3日开始通报。这是帝国主义入 侵中国的第一条电报水线和在上海租界设 立的电报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