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氧自由基与肾小管上皮细胞(一)
2023横纹肌溶解症常见并发症及治疗
2023横纹肌溶解症常见并发症及治疗横纹肌溶解症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肌细胞破裂,细胞内容物释放入血而造成组织和器官损伤的综合征。
最常见并发症为急性肾损伤,其他并发症有肝损伤、筋膜室综合征、电解质平衡紊乱以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目前常用治疗方法是液体复苏和碱化尿液,出现急性肾衰竭、高钾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时,可采取血液透析治疗。
新的治疗方面包括生物制剂和干细胞治疗,但多处于研究阶段,最终的临床疗效有待观察。
因此明确横纹肌溶解症并发症机制及制定有效治疗方案可能是未来亟待解决的问题。
就横纹肌溶解症相关常见并发症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横纹肌溶解症是指创伤、缺血、药物、毒物、代谢因素以及感染使得肌膜的稳定性和完整性发生改变,肌细胞内容物短时间大量释放入血,造成组织和器官损伤。
横纹肌溶解引起全身并发症的主要机制是肌红蛋白及其代谢产物的毒性作用。
其临床表现个体差异较大,包括无症状肌酸激酶(CK)升高、急性肾损伤、心律失常、筋膜室综合征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临床上多以补液、碱化尿液、利尿等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出现肾功能衰竭时可予以肾透析治疗。
随着基础和临床研究的进展,研究者对横纹肌溶解症的并发症有了新的认识,治疗方面有了新的方法。
本文从以上方面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和预防横纹肌溶解症提供参考。
1.1 急性肾损伤7%〜10%的横纹肌溶解患者会发生急性肾损伤,而5%〜15%的急性肾损伤病例归因于横纹肌溶解症。
横纹肌溶解造成急性肾损伤的确切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主要机制如下:(1)肾血管收缩致肾缺血。
局部水肿导致血管内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从而使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同时也会造成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以及精氨酸加压素在内的众多体液调节因子增多。
此外,损伤的肌肉细胞释放的肌红蛋白可以消除一氧化氮的扩张血管作用。
大量组织因子以及血管内皮损伤引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病的级联反应,造成肾实质内微血栓的形成,进一步加重肾缺血。
(2)远曲小管中的肌红蛋白管型形成致肾小管堵塞。
5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_01
5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滨州医学院教案(理论课用)课程名称外科学总论授课对象临床医学(本科)计划学时 2 2 学时授课课题:多功能器官障碍综合征教学目的与要求:1、熟悉多系统器官衰竭的概念、发病基础、诊断指标与预防措施。
2、掌握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与预防。
3、熟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病基础、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4、了解急性胃肠功能障碍和急性肝衰竭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1、熟悉多系统器官衰竭的概念、发病基础、诊断指标与预防措施。
2、掌握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与预防。
3、熟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病基础、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4、了解急性胃肠功能障碍和急性肝衰竭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1/ 23诊断、治疗与预防。
难点是多系统器官衰竭的发病基础、与预防措施。
重点是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与预防。
难点是多系统器官衰竭的发病基础、与预防措施。
教学法:讲授法、演示法教学手段、用具:多媒体教学 + 板书教学内容提要、步骤及时间分配: 1、多系统器官衰竭的发病基础、诊断指标、预防措施。
0.5 学时 2、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以及诊断、治疗和预防。
0.5 学时 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因、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0.5 学时 4、急性胃肠功能障碍和急性肝衰竭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0.5 学时 1、多系统器官衰竭的发病基础、诊断指标、预防措施。
0.5 学时 2、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以及诊断、治疗和预防。
0.5 学时 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因、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0.5 学时 4、急性胃肠功能障碍和急性肝衰竭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0.5 学时授课内容(MODS)一、定义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急性疾病过程中同时或序贯继发两个或更多的重要器官的功能障碍或衰竭。
慢性肾功能不全肾脏保护治疗研究进展
、
促进 肾脏病慢 性 进展 的危 险因 素
1 高 血 压 : 慢 性 肾 衰 患 者 的 常 见 ( O ~ . 是 8%
9 %) 发症 , 引 起 肾 小动 脉 硬 化而 致 肾 功能 恶 0 并 可
化, 可通过 增 加 肾小球 内的 压力和 切线 应力 , 刺激 肾 系膜细胞 增殖 并合成 过 多 的细胞外 基质 从而 I 肾 起
cnrl dl a, ( 的 结 果 , 绍 可能 具 有 肾脏 保 o t l r lR ’ oe i T) 介 护 意 义的治疗 方 案。一级 推 荐方 案基 于 已得 到 前瞻 性、 随机 、 双盲 、 育安 慰 剂对 照 的大 规 模 临床 试 验 验
3 肾脏 局部 R . AS激 活 : 肾脏局 部存 在完 整 的 肾 素一 血管 紧张 素系统 (AS 各种 成 分 , R ) 慢性 肾病 患 者
肾脏局 部 R S兴 奋 , 与 全 身 R A 且 AS无 固 定关 系。 有研 究提示 肾脏 内血管 紧 张 素 1( n I A gⅡ) 平 可 高 水
达 循 环的l 0 倍 ‘ 0 0 。An Ⅱ不仅是 强大 的缩 血 管 因 g 子 , 肾脏 纤 维 化 发 生 中 通 过 下 列 途 径 起关 键 作 在 用[ 6:1 引 起 肾小 球 肥 大 及 肾小 球 内高 压 ;2 4 1() - () 诱 导 血小板 源性 生长 因子 (DG )T F]内皮 素. P F、G ] 、 1 ( T 1大 量 表达 ;3 刺 激 肾小 管 细 胞 产 生 氨 从 而 E ) () 激 活 补体 的经典 途 径 ;4 激 活 NF出 , 进 致 炎 因 () 一 促
耗 ;6 刺激 MC 一 表 达 和 醛 固酮 分 泌 ;7 刺 激 凝 () P1 ()
氧自由基和铁与肾间质损伤
外源 氧化 物质 的过 量摄人 , 导致 活性氧 ( O ) 体 内或 细胞 内 R S在
蓄积 而引起 的细胞毒性 过程 , 氧化应 激和氧 化应 激过程 中产 生 的过量的 R S是纤维化的一个重要 促进 因素 ; O O R S系统 包括 以 自由基形式存在的和不 以 自由基形式存在 的具有高 活性的 中间
( N A )等 。 AC 由氧 自由基 造成 的 肾损 害 , 一方 面取决 于肾脏 局部 氧 自由 基 的产生如何 , 另一方面氧 自由基 的清除也 起重要作 用。在慢 性 肾脏病变 的进展过程 中 , 不但 肾组 织氧 自由基产 生过多 ,同
时 肾组织局部清除氧 自由基过少 ,因而可造成 肾组织 的进一步 损伤 , 终导致 肾小 球硬化 、 最 肾小管 萎缩 及 间质纤 维化 。为进
部证实氧 自由基在进 行性小 管 间质损 伤 中的致病作 用 ,Ta r.
ct a hm n等使 用 一种 具有 清除羟基 ( H)和次氯酸 ( C O O L)能力 的抗氧化剂 ,治疗慢性 肾病大 鼠,结果 尿蛋 白排 泄量减 少 ,肾
功能改善 , 组织学上小管 间质病 变及 肾小球 硬化 均有 不同程 度 产物 , 前者具体包括有 O 一 、 O 后 者包括 H O 、 : 。 H, : : 脂质过氧化 地 减轻 。R i ro等将大 鼠单侧输 尿 管结扎造 成 肾积 水动物模 a cd 物 ( O H) 一氧化氮 ( O) R O 、 N 等。 型, 运用免 疫组 化及 原 位 杂交 技 术 观察 近 端 肾 球抗 氧 化 酶 一
机体内生成活性氧和氧 自由基主要部位是线粒体 和微粒体 S D及过氧化氢酶在 mR A及 蛋 白的表达均 明显下 降 , O N 炎症 细 的电子传 递系统。作为氧化 磷酸化 的终末 电子介 质 , 氧分 子在 胞 因子 ( G T F— B和 I —I 减少 , L ) 这种 肾积水后大 鼠肾皮 质抗 许多需氧代谢 过程 中 占有重 要地 位 , 而这种对 电子的需求 也 氧化酶 m N 然 R A表达下调 , 放大 实验性 肾积水 大 鼠的致炎症状 可
病理生理学-肾功能不全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 5
肾衰竭(renal failure)是肾功能不全的晚
期阶段
急性肾衰竭
Acute renal failure
慢性肾衰竭
Chronic renal failure
尿毒症
Uremia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 6
急性肾衰竭 (acute renal failure, ARF)
病理生理学
38
(二)继发性进行性肾小球硬化
1.健存肾单位血流动力学的改变 2.系膜细胞增殖和细胞外基质产生增多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
39
(三)肾小管间质损伤
1.慢性炎症 2.慢性缺氧 3.肾小管高代谢 加重CRF进展的因素:蛋白尿、高血压、高脂血症等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
40
四、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功能代谢变 化
病理生理学
1
病理生理学
(Pathophysiology)
第十八章 肾功能不全 (Renal Insufficiency)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
2
概述
肾的生理功能 排泄功能:代谢产物、药物、毒物 调节功能: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内分泌功能:肾素、EPO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 3
概述
肾功能不全(renal insufficiency): 各种病因引起肾功能严重障碍时,会出现多种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 8
肾前性急性肾衰竭病因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 9
肾性急性肾衰竭病因
(一)肾小球、肾间质和肾血管疾病 (二)急性肾小管坏死(acute tubular necrosis, ATN)
【精编精校卷】2022届重庆市八中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四)生物试题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上述二倍体核突变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了基因重组
B.杂合体(2)(4)是野生型,这表明ad16和ad8都是隐性基因
(2)据实验一图乙分析,影响气孔导度大小的环境因素有_______(至少答出两点)。综合图甲和图乙分析,在晴朗天气的正午时分,枇杷叶的净光合速率一般会出现低谷,主要原因是_______。
(3)人体细胞代谢产生 自由基可攻击细胞的膜结构,这些膜结构碎片中脂肪含量高,容易被氧化为脂褐素,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是清除自由基的首要物质。请根据上述材料分析,老年人容易在体表形成“老年斑”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
(4)骨骼肌细胞呈梭形,含有丰富的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如果细胞⑥发生癌变,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看得到的变化是___________。
【答案】C
15.圆形果单一花序(AABB)与长形果复状花序(aabb)杂交,F1全是圆形果单一花序。F1自交后代中,圆单、圆复、长单、长复的数量分别约为480、30、30、140.据此判断,F1中两对基因的位置关系是
A. B. C. D.
【答案】B
16.已知脂肪兔的毛色有白色和淡黄色两种表现型,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将一只白色脂肪雄兔与多只白色脂肪雌兔交配,子代白色与淡黄色的数量比为3:1.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7.光合作用的发现历时较长,光合作用的条件、场所、产物、原料等由多名科学家先后发现。下列关于光合作用发现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科学家将绿色植物和小鼠放在密闭透明玻璃罩内,发现小鼠在黑暗条件下的存活时间Fra bibliotek在光照条件下短
微小病变性肾病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微小病变性肾病的病因治疗与预防微小病变性肾病(Minimalchangenephropathy)又称类脂性肾病,是导致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约占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75%%,约占8岁以下儿童肾病综合征的70%~80%..在成人中也很少见,占16岁以上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的15岁%~20%。
是什么导致了微小病变性肾病:微小病变性肾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其特点是肾小球毛细血管壁阴电荷的损失。
这种疾病也可以发生在肾移植中,因此它支持体液因子的观点,这些因素可能会在循环血液中消耗肾小球阴电荷。
后者损害了肾小球的电荷屏障,产生选择性蛋白尿。
此外,何杰金病并发的微小病变性肾病对类固醇和烷化剂有效。
切除受累淋巴结后,肾病可迅速缓解,部分患者麻疹等病毒感染也缓解,提示T淋巴细胞功能异常,由其产生的一些淋巴因子加了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的渗透性。
但该物质尚未得到明确证实。
1.儿童高峰年龄为2~6岁,成人以30~在40岁以上患者的肾病综合征中,微小病变性肾病的发病率也很高。
儿童中男性是女性的两倍,成人男性和女性的比例基本相似。
大约三分之一的患者在患病前可能有上呼吸道或其他感染。
大多数疾病都很紧急。
典型病例的首发症状多为明显的肾病综合征,占儿童肾病综合征的90%%,成人的20%,血压正常。
2、20%患者可以看到不同程度的镜下血尿。
随着年龄的增长,镜下血尿的发生率也会增加。
特别是在60岁以上的患者中,由于肾间质炎症、纤维化和血管疾病,镜下血尿的发生率较高,但肉眼血尿很少见。
由于低血容量和肾灌注量下降,约三分之一的患者在第一次就诊时可能会有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尿沉淀物检查无细胞或管型,严重病例24小时尿蛋白可超过40。
g。
3.尿蛋白是儿童患者典型的高选择性蛋白尿,主要包括白蛋白和少量聚合物蛋白,如IgG,α2-巨球蛋白,C3.成年人表现不同。
60岁以上老年患者的微小病变性肾病可表现为非选择性蛋白尿,常伴有高血压和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氧自由基、炎症反应与肾结石形成的研究进展
氧自由基、炎症反应与肾结石形成的研究进展刘鑫;陈洁;粟宏伟【摘要】肾小管上皮细胞暴露于钙盐晶体中会引发氧化应激反应和炎症反应,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及炎症蛋白/因子,同时诱导细胞自噬活动增强,对肾小管上皮细胞造成损伤,为钙盐晶体提供了黏附点,有利于结石的形成。
肾结石患者或大鼠肾结石模型中均可检测到高浓度的氧化应激反应标志物、炎性标志物及肾脏损害因子。
炎症反应、氧自由基与肾结石的形成存在紧密联系。
【期刊名称】《山东医药》【年(卷),期】2016(056)033【总页数】3页(P111-113)【关键词】肾结石;氧自由基;氧化应激;炎症反应;自噬【作者】刘鑫;陈洁;粟宏伟【作者单位】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四川泸州 646000;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四川泸州 646000;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四川泸州 64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92.4肾结石形成过程包括钙盐晶体的黏附、聚集、成核和生长。
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后引起细胞膜结构发生变化,为钙盐晶体的黏附提供有效位点,促进了钙盐晶体的黏附。
研究发现,在钙盐晶体形成的情况下,尿液中的钙离子、草酸盐、磷酸盐及草酸钙/磷酸钙晶体将会刺激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病理性改变,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和炎症蛋白/因子,致使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炎症和损伤,同时诱导细胞自噬活动增强。
现就氧自由基、炎症反应与肾结石的形成的关系综述如下。
1.1 氧自由基与肾小管上皮细胞膜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与草酸钙晶体的沉积有关,而这种损伤是由细胞内烟酰胺脲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激活产生氧自由基介导[1~3]。
氧自由基可以催化氨基磷脂移位酶(APLT),而APLT可以使细胞膜上的磷脂酰胆碱外翻,改变了细胞膜磷脂选择性,促进膜表面的草酸钙晶体选择性成核[4]。
其次,肾小管上皮细胞膜主要成分是含不饱和脂肪酸的磷脂,氧自由基对这些不饱和脂肪酸中的不饱和键具有很高的亲和力,从而产生过氧化反应。
肾小管上皮细胞微结构在氧自由基作用下发生改变,使细胞发生干瘪收缩,胞膜表面粗糙,鞭毛、突触大部分断裂脱落。
终末期肾病蛋白结合类毒素IS及其危害
终末期肾病蛋白结合类毒素IS及其危害人们对尿毒症毒素的认识在不断深入和扩展,从概念上讲,尿毒症毒素包括终末期肾脏病(ESRD)时循环和组织中潴留并具有毒性作用(导致病理生理改变)的物质[1]。
2003年欧洲尿毒素研究组(European uremic toxin workgroup,EUTox)将截至当时所知道的所有尿毒素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总结和归类,其后仍不断将新认识到的尿毒素添加进来[2]。
近年来对新发现的尿毒症毒素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其中一种重要的尿毒素硫酸吲哚酚(indoxylsulfate,IS)在生理影响、病理机制、清除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有较多发现,本文对IS的一些新认识综述如下。
一、生理作用IS是蓄积于尿毒症患者体内最丰富的吲哚类化合物,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色氨酸,经肠道艾希氏菌属作用生成吲哚后被吸收入血,运至肝脏经氧化和硫酸化而成,肾脏是其正常的排泄途径。
IS经肾脏的排泄与有机阴离子转运系统(organic anion transporter,OAT)有关。
Deguchi等[3]的研究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到表达rOAT的蟾蜍卵母细胞表现出对IS的摄取能力,并且马尿酸、对氨基马尿酸、3-羧基-4-甲基-5-丙基-2-呋喃丙酸(CMPF)等对此有抑制作用,提示肾脏通过OAT摄取并排泄IS,与多种尿毒素有着共同的排泄机制。
尿毒症患者由于肾功能衰退,不能有效将其排泄出体内,加之存在多种尿毒素相互竞争排泄途径,容易导致IS蓄积体内,进而产生多种病理改变,成为一种重要的尿毒素。
二、肾毒性IS是一种蛋白结合型的小分子尿毒症毒素,是导致肾脏纤维化的最关键的毒素之一。
血清IS水平与血尿素氮、血肌酐平行升高,与肾小球滤过率(eGFR)呈显著负相关,并且当eGFR 下降至一定值时,血IS水平已经开始升高[5]。
尿毒症患者血液中IS长期蓄积,促使肾功能持续减退,加速肾脏纤维化。
临床观察还显示,尿IS的排泄量与肾衰竭的进展明显相关,尿IS水平越高,肾衰竭进展越快,提示IS是影响肾衰竭进展的一个临床危险因素[6]。
甘草酮A通过调节mTOR
甘草酮A通过调节mTOR/HIF-1α途径对顺铂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机制①吴若霞田莎熊家青②田雪飞黄新艳③(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长沙 410208)中图分类号R285.5 R69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0-484X(2023)07-1420-05[摘要]目的:探究甘草酮A(Lico A)通过mTOR/HIF-1α途径对顺铂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方法:CCK-8检测HK-2细胞活性;试剂盒检测LDH活性及TNF-α、IL-6、IL-1β、MDA、SOD、GSH-Px含量;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及mTOR/HIF-1α通路蛋白表达。
结果:CCK-8结果表明,Lico A对正常HK-2细胞无毒性,且增强了顺铂诱导的HK-2细胞活力(P<0.05);Lico A降低了顺铂诱导的HK-2细胞LDH活性,并降低了炎症因子TNF-α、IL-6、IL-1β和氧化应激因子MDA、SOD、GSH-Px含量(P<0.05)。
TUNEL染色表明Lico A降低了顺铂诱导的HK-2细胞凋亡水平(P<0.05);Western blot结果表明Lico A降低了Bax蛋白表达,增加了Bcl-2蛋白表达,并降低了p-mTOR和HIF-1α蛋白表达(P<0.05);采用MHY1485和DMOG通路激活剂激活mTOR/HIF-1α通路后逆转了Lico A对HK-2细胞的保护作用,HK-2细胞活力降低,LDH活性及TNF-α、IL-6、IL-1β、MDA、SOD、GSH-Px含量增加,细胞凋亡率降低,Bax蛋白表达增加,Bcl-2蛋白表达降低(P<0.05)。
结论:Lico A通过抑制mTOR/HIF-1α途径保护顺铂诱导的HK-2细胞损伤。
[关键词]甘草酮A;mTOR/HIF-1α途径;HK-2细胞;炎症因子;氧化应激;凋亡Protective mechanism of Licochalcone A on cisplatin induced renal tubular epithelial cells by regulating mTOR/HIF-1α pathwayWU Ruoxia, TIAN Sha, XIONG Jiaqing, TIAN Xuefei, HUANG Xinyan. College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410208, China[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protective effect and mechanism of Licochalcone A (Lico A) on cisplatin induced renal tubu‐lar epithelial cells through mTOR/HIF-1α pathway. Methods:HK-2 cells activity was detected by CCK-8; LDH activity and contents of TNF-α,IL-6,IL-1β,MDA,SOD and GSH-Px were detected by kits;TUNEL staining was used to detect cell apoptosis rate. Expressions of apoptosis related proteins and mTOR/HIF-1α pathway proteins were detected by Western blot. Results:CCK-8 showed that Lico A was non-toxic to normal HK-2 cells and increased viability of HK-2 cells induced by cisplatin (P<0.05); Lico A decreased LDH activity and inflammatory cytokines TNF-α, IL-6, IL-1β and oxidative stress cytokines MDA, SOD and GSH-Px contents of cis‐platin induced HK-2 cells. TUNEL staining showed that Lico A decreased apoptosis rate of HK-2 cells induced by cisplatin (P<0.05);Western blot showed that Lico A decreased Bax protein expression, increased Bcl-2 protein expression, and decreased p-mTOR and HIF-1α protein expressions (P<0.05); after activating mTOR/HIF-1α pathway by MHY1485 and DMOG pathway activator, protect effect of Lico A on HK-2 cells was reversed,viability of HK-2 cells was decreased,LDH activity and contents of TNF-α,IL-6,IL-1β, MDA, SOD and GSH-Px were increased, cell apoptosis rate was decreased, Bax protein expression was increased and Bcl-2 protein expression was decreased (P<0.05). Conclusion:Lico A inhibits mTOR/HIF-1α pathway to protect HK-2 cell injury induced by cisplatin.[Key words]Licochalcone A;mTOR/HIF-1α pathway;HK-2 cells;Inflammatory cytokines;Oxidative stress;Apoptosis急性肾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是一种临床危重症,其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表现为肾功能持续下降,导致含氮(尿素和肌酐)和非氮废物滞留[1]。
NaH交换器1在窒息后血清诱导HK2细胞损伤中作用机制的研究
四、胡黄连提取物对急性肾缺血再灌注大鼠肾功能的影响。
1.按预定时间留取血、尿标本,用东芝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直接检测血、尿肌酐,并结合尿量计算内生肌酐清除率(Ccr)。
3.甘油诱导大鼠急性肾损伤时肾组织.E-cadherin、β-catenin分布异常并且表达减少,肾小管上皮细胞极性丧失,上皮细胞损伤并脱落至管腔,肾小管阻塞加重,在急性肾损伤的发生及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4.苦碟子注射液可通过下调肾小管上皮细胞ICAM-1和P-selectin的表达,上调E-cadherin、β-catenin表达,减轻肾组织损伤,改善肾功能,从而对甘油诱导的急性肾损伤起到明显的肾脏保护作用。
2.急性肾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实验前禁水24小时,体重减轻10%的大鼠给予50%甘油生理盐水10ml/kg,双后肢肌肉注射;
3.取材:各组大鼠采用乙醚麻醉,腹部正中切开,于下腔静脉采血,以备检测血肌酐、尿素氮、肌酸激酶;之后摘除双肾,纵行剖开,置于
4℃4%多聚甲醛液中固定。4观察指标及方法:使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生化指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肾组织形态学改变;应用免疫组化和图像分析检测肾组织中P-selectin、ICAM-1、E-cadherin、β-catenin的表达。
2.按预定时间收集肾组织标本,分别用2.5%戊二醛磷酸盐缓冲液和10%中性甲醛固定液固定,常规制组织切片,光镜和电镜下观察肾组织形态学变化,并根据Paller氏法评定小管间质评分。
结论::
1.大鼠肌肉注射甘油后肾组织结构和功能发生明显变化,表现为血肌酐、尿素氮、肌酸激酶升高,肾小球淤血,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脱落及坏死,并有管型形成,说明甘油肌注可引起急性肾损伤,这种损伤可用于模拟横纹肌溶解引起的急性肾损伤。
运动对肾脏的影响_苏全生
。肾单位结构的上述病理性变化在运动后
一段时间尚出现持续性加重, ?@ 大鼠负重游泳 ! - 后即刻仅见 近曲小管上皮细胞线粒体轻度肿胀,少量线粒体嵴弯曲紊乱运 外膜有溶解破裂现象, 运动后 动后 ! -3 可见线粒体肿胀加剧, 上皮细胞明显肿胀, 足突回缩, 并见片状延伸的上皮细胞 !K -, 突起,近球内肾小球毛细血管壁 F 层结构出现完全破裂并分离 现象, 部分线粒体内外膜破裂, 嵴外露松散 [ # ] 。可见肾组织的结 构变化及其发展在一定的滞后性。 # 运动对肾功能的影响 运动对肾功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肾细胞酶组化指标改变、 尿成分改变及促红素代谢改变等方面。 #8 ! 肾功能的酶组化指标改变 一系列研究表明, 大鼠在剧烈 运动后出现肾组织 ;<= 增高, ?=@ 活性改变、 C?D J <^ 活性降 李晖等人研究了大鼠在安静时、 递增 低、 &@H 浓度增加等情况。 负荷跑中和力竭运动后不同时相肾组织氧化、抗氧化指标和生 物膜脂质过氧化情况, 结果在运动中肾组织氧自由基 ( 信 =_,) 号开始增强, 至运动后 F$ O0+ 达最高。抗氧化指标 ?=@ 活性在 同期亦随之增高。运动后 F$ O0+ 达峰值, 反映膜脂质过氧化情 况的 &@H 浓度在运动中及恢复期都出现明显增高, 至恢复期 # 小时达峰值, 到恢复期 Z- 后降至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 ] 。郭林等 发现力竭运动大鼠肾组织 ;<= 水平显著升高,?=@ 活性略有上 升,C?D J <^ 出现明显下降
9 J 乙酰 J ‘ J @ J 氨基葡萄糖苷水解酶 9HC 是主要位于近曲 小管刷状缘和上皮细胞溶酶体内的两种尿酶,与肾外因素无 关,正常尿检此两种尿酶呈阴性。有实验发现一次性跑台力竭 大鼠负 运动后大鼠尿中 ‘ J CL 和 9HC 含量明显增高 [ % ] 。此外, 重游泳后尿中 ‘ J CL 和 9HC 在运动后即刻的排出率明显高于 对照组, 运动后 !-, 又降至安静水平 [ !! ] 。 ‘ J CL 和 9HC 运动后 在尿中排出率增加提示肾小管发生急性损伤
阿托伐他汀钙预防造影剂肾病的研究进展_江明芳
阿托伐他汀钙预防造影剂肾病的研究进展江明芳1,张家美2(1.蚌埠医学院,安徽蚌埠233030;2.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200082)通信作者:张家美,女,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心血管,E-mail :Zhangjm72321888@sina.com摘要:在冠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 )领域,造影剂造成的肾损伤成为心血管医生不容忽视的一大困扰,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心血管介入医生的关注。
阿托伐他汀作为心血管疾病基本治疗药物,其作用及应用范围被不断挖掘及扩大。
该文就目前造影剂肾病的相关研究及阿托伐他汀对造影剂肾病预防的作用机制、临床证据及不足之处分别作一综述,探讨阿托伐他汀对预防造影剂肾病新领域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造影剂肾病;阿托伐他汀;综述doi :10.3969/j.issn.1009-6469.2016.01.003Progress in the study of atorvastatin calcium inthe prevention of contrast induced nephropathyJIANG Ming-fang 1,ZHANG Jia-mei 2(1.Bengbu Medical College ,Bengbu ,Anhui 233030,China ;2.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Shanghai Hospital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Shanghai 200082,China )Abstract :In the field of coronary angiography and PCI ,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 has become a major problem that cardiovasculardoctors can not neglect ,which ha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more and more cardiovascular doctors.As a basic treatment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torvastatin has been applied more and more widely.This paper reviewed the current research of 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 ,the mechanism of atorvastatin on the prevention ,related clinical evidence and the deficiencies so as to explore the prospects of atorvastatin on preventing contrast nephropathy.Key words :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 ;atorvastatin ;review随着冠脉介入技术的普及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冠心病患者需要借助冠脉造影来明确狭窄的部位并估计其程度;另外,自1977年首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TCA )应用于临床以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 )成为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手段。
病理生理学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习题带答案
病理生理学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习题-带答案选择题A型题1.占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绝大多数的细胞为:A 血液中的单核细胞B 肺脏巨噬细胞C 肝脏枯否细胞D 肠道巨噬细胞E 中性粒细胞2.多系统器官衰竭最早发现于:A 休克B 严重感染C 严重创伤D 大手术后E 机体免疫力低下3.肠最主要的能量来源是A 糖类B 脂肪C 蛋白D 谷氨酰胺E 谷氨酸4.MODS是指:A 一种新的难治的临床综合征B 发生于大手术和严重创伤的综合征C 多发性创伤同时损伤了多个器官而引起的疾病D 急性危重疾病后短时间内不止一个系统或器官发生功能障碍的综合征E 一个器官衰竭导致另一些器官相继衰竭5.MODS最常见的病因是:A 营养不良B 严重创伤和感染C 输液过多D 免疫力低下E 吸氧浓度过高6.呼吸功能障碍在MODS中出现较早,一般出现在创伤和感染发生的:A 12-24h内B 12-46h内C 24-72h内D 46-72h内E 72h后7.MODS时肺的形态结构变化不包括:A 肺水肿B 肺出血C 肺纤维化D 肺不张E 肺泡内透明膜形成8.关于MODS时肺的病理组织学变化,哪项不对:A 肺泡上皮细胞皱缩B 血管内皮细胞脱落C 中性粒细胞脱颗粒D 肺毛细血管管腔缩小E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9.造成肺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中性粒细胞黏附的主要物质是:A 白三烯B 血管紧张素ⅡC 组胺D 溶酶体酶E 去甲肾上腺素10.MODS时肾功能衰竭的启动机制:A 肾小管功能障碍B 肌红蛋白损伤肾小管C 内毒素损伤肾小球毛细血管D 体内血流重分布使肾缺血E 呼吸衰竭致低氧血症11.MODS时肾脏的主要表现:A 急性肾功能衰竭B 慢性肾功能衰竭C 急性肾小管功能障碍D 肾小球滤过率急剧下降E 肾小管酸中毒12.MODS时不存在哪项肾功能障碍:A 少尿或无尿B 尿钠降低C 氮质血症D 蛋白尿E 血肌酐升高13.MODS不存在哪项胃肠功能代谢改变:A 胃黏膜损害B 胃出血C 肠梗阻D 肠腔内毒素入血E 胃肠形成溃疡14.引起MODS的肠病变因素中,哪项错:A 休克或感染造成肠缺血B 长期禁食造成肠黏膜萎缩C 肠道细菌移位D 细菌抑制细胞释放各种细胞因子E 大量抗生素的应用致肠内菌群失调15.MODS时免疫系统:A 保持正常功能B 处于全面抑制状态C 外周血淋巴细胞增多D B 细胞分泌抗体能力增强E T H/T S比例升高16.MODS时,体内何种激素不易升高:A 糖皮质激素B 盐皮质激素C 胰岛素D 胰高血糖素E 肾上腺素17.哪个器官损害被认为是MODS形成的一个发源地:A 肺B 肾脏C 胃肠道D 肝脏E 胰腺18.关于MODS的防治原则,错误的是:A 鼓励病人及早经口摄食B 提高饮食中芳香族氨基酸的比例C 正确及时使用有效抗生素D 酌情使用小分子抗氧化剂E 适当使用炎症介质的阻断剂和拮抗剂19.MODS时,哪种细胞不是体内产生细胞因子的主要细胞:A 中性粒细胞B 单核细胞C 巨噬细胞D 肥大细胞E 内皮细胞20.为衡量细胞内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反应,常测量动脉血中哪一项指标变化:A 乳酸B 酮体C 乙酰乙酸/β-羟丁酸D 乳酸/丙酮酸E 丙酮酸21.肺部感染引起的MODS多见于:A 老年人B 青壮年C 婴儿D 新生儿E 幼儿22.由腹腔脓肿或肺部侵袭性感染引起的MODS多见于:A 老年人B 青壮年C 婴儿D 新生儿E 幼儿23.哪项为抗炎介质的是:A IL-4B IL-8C IL-6D IL-1E TNFα24.哪项是促炎介质:A IL-4B IL-8C IL-10D IL-11E 可溶性TNFα受体B型题A 肺衰竭B 肝衰竭C 肾衰竭D 胃肠衰竭E 免疫防御系统功能衰竭1.在MODS中发生率最高的是:2.MODS病人出现胃肠黏膜糜烂和浅表溃疡,表明已发生:3.MODS病人发生菌血症和败血症,表明有:C型题A 中性粒细胞B 单核吞噬细胞C 两者均是D 两者均不是1.氧自由基和前列腺素可产生于:2.白介素-1和肿瘤坏死因子可产生于:3.肾素和促红细胞生成素可产生于:X型题1.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的特点有:A 发现急B 发病缓C 多复发D 病死率高2.哪些可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A 感染B 缺血再灌注损伤C 内毒素血症D 组织创伤3.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可产生哪些炎症介质:A 氧自由基B 蛋白酶C 前列腺素D 白介素-14.哪些炎症介质不是由中性粒细胞产生的:A 血栓素和白三烯B 氧自由基C 白介素-1D 肿瘤坏死因子5.MSOF时胃肠道功能代谢变化的主要表现为:A 胃黏膜损伤B 瘢痕反应C 应激性溃疡D 肠缺血6.MSOF病人激素的不平衡表现为:A 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B 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C 皮质激素分泌增多D 胰岛素分泌增多7.MSOF的诱因有:A 输液过多B 吸氧浓度过高C 机体抵抗力明显低下D 败血症8.MODS和MOF时,肺部的形态改变有:A 肺水肿B 肺出血C 肺不张D 肺泡内透明膜形成9.MODS病人肝脏的功能代谢变化主要表现为:A 肝脏对毒物的清除能力下降B 黄疸C 肝脏的能量产生障碍D 血中内毒素水平升高10.MODS病人肾脏的功能变化有:A 少尿或无尿B 氮质血症C 血尿素氮和血肌酐升高D 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11.促炎物质包括:A IL-4B IL-1C IL-6D IL-812.抗炎物质有:A IL-4B IL-10C IL-6D IL-813.细菌移位的原因是:A 肠道PH值改变B 缺血-再灌注损伤肠黏膜C 大量抗生素的应用致肠内菌群失调D 机体免疫防御功能受损14.MODS的发病与多个环节障碍有关:A 缺血-再灌注损伤B 肠屏障功能受损及细菌移位C 细胞代谢障碍D 全身失控性炎症15.MODS患者免疫功能全面抑制,表现为:A C3a和C5a水平升高B 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功能受抑制C 外周血淋巴细胞数目减少D B细胞分泌抗体减少16.MODS与MOF时器官微循环灌注障碍的机制是:A 氧弥散障碍B 细胞功能障碍C 氧自由基增多D 炎症介质产生增多参考答案:A型题:1-5 CDDDB 6-10. CCAAD 11-15. ABCDB BDC 21-24.ABABB型题:1-3.ADEC型题:1-3.CBDX型题:1.AD 2.ABCD 3.ABCD 4.CD 5.ACD 6.BC 7.ABC 8.ABCD 9.ABCD 10.ABCD11.BCD 12.AB 13.BCD 14.ABCD 15.BCD 16.ABCD填空题1.引起MODS的原因一般分为____和____两类。
缺氧对肾小管损伤的研究进展
K 一
酶活性 减弱 , 细胞 内 N 、 潴 留 、 a 水 肾小 管
小管 细胞损 伤 为 主 的病 理 过 程 , 氧则 是 导 致 急性 缺 肾小 管损 伤 的 主 要 原 因 之一 。近 年 来 , 国外 学 者 将 体外 分离 的 肾 小 管节 段 制 造 缺 氧模 型 , 行 细胞 和 进 分子 水平 研 究 , 揭示 了缺 氧 致 肾 小 管损 伤 的 主要 机
维普资讯
第 2期
缺 氧 对 肾 小 管 损 伤 的 研 究 进 展
陈 应 康 滕 峰
( 南 民 族 医学 高等 专 科 学 校 贵 州都 匀 5 8 0 都 匀 四一 四 医 院 儿 科 ) 黔 500
也 能 灭 活 铁 、 为 中 心 的 酶 类 , 这 些 酶 参 与 细 胞 的 硫 而 基本 代 访 活 动 如线 粒 体 的 功 能 及 D } NA 的 合 成 一 ¨。
对 分离 和培 养 肾 小 管 缺 氧 的研 究 表 明 , 曲小 近 管 表 现 为 弯 曲 和 收 缩 是 由 于 缺 氧 造 成 肾 小 管 上 皮 细 胞 内 A 、 缺 乏 和 C 2 载 , 者 又激 活 细 胞 内肌 动 q P a 超 后 蛋 白激 活 蛋 白 ( V l ) C l i 的 活性 , 而 介 如 ii 和 ap n酶 l n a 从
导 肾小 管 细 胞 损 伤 。缺 氧 不 仅 使 细 胞 骨 架 发 生 变 化, 而且还 诱发 细胞 膜的溶 解 、 胞膜 表 面分 子 的变 细 化及细胞 膜极 性 的丧失 , 接影 响 细胞 的功 能 , 重 直 严
致细胞 死亡 。
5 凋 亡 与 肾小 管 损 伤
后 者导 致 肾 小 管 细胞 的损 伤 J 。实 验 证 明 , 据 细 根 胞 释放 的 I H的 测定 , . D 以及 应用 N O合 成 酶 抑 制剂 I A , ME等可 降低 N O的产 生 , 减少 对细 胞膜 的损
肾功能不全习题(优选.)
第十七章肾功能不全[学习要求]1.掌握肾功能不全、急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等重点概念。
2.重点掌握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经过、少尿的发病机制、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和对机体机能代谢的影响3.熟悉肾功能不全的基本发病环节、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尿毒症时的机能和代谢变化。
4.了解肾功能不全的原因、分类及防治原则。
一、选择题A型题1、少尿是指24h尿量A.<100mlB.<300mlC.<500mlD.100---200mlE.<400ml2、无尿是指24h尿量A.<300mlB.<200mlC.<100mlD.<400mlE.<500ml3、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生机制与下列哪项无关A.肾血管收缩B.肾血管内凝血C.肾小管阻塞D.肾小球超滤系数升高E.肾小管原尿返流4、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最严重的并发症是A.水中毒B.氮质血症C.高钾血症D.代谢性酸中毒E.稀释性低钠血症5、下列哪项不是ARF时内皮细胞受损的特征表现A.内皮细胞肿胀,管腔变窄B.内皮细胞窗变小变少C.内皮细胞释放舒血管因子减少D.内皮细胞释放缩血管物质减少E.激活血小板聚积6、急性肾功能衰竭时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的机制不正确的有A.自由基产生增多B.A TP减少C.还原型谷胱甘肽增多D.Na+- K+- ATP酶活性降低E.磷脂酶活性增高7、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常见病因为A.慢性肾盂肾炎B.慢性肾小球肾炎C.肾小动脉硬化D.全身性红斑性狼疮E.尿路结石8、在肾功能衰竭期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较重的氮质血症B.内生肌酐清除率下降至正常值的20%~25%C.酸中毒D.多尿、夜尿E.有轻度贫血9、慢性肾功能衰竭时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尿蛋白增高B.血浆尿素氮增高C.碳酸氢钠重吸收增多D.代谢性酸中毒E.血磷增高10、下述哪项不是造成肾性贫血的原因A.毒性物质抑制红细胞生成B.促红素生成减少C.毒性物质使红细胞破坏增加D.出血E.消化道铁吸收增多11、慢性肾功能衰竭发生出血的主要原因是A.血小板功能异常B.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C.凝血物质消耗增多D.血小板数量减少E.纤溶系统功能亢进12、昼夜尿比重固定在1、010时标志着A.肾稀释功能障碍B.肾浓缩功能障碍C.肾浓缩稀释功能障碍D.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E.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13、输尿管结石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时GFR降低是因为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下降B.原尿回漏C.肾小球滤过面积减少D.囊内压升高E.以上均不对14、引起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因是A.肾血栓形成B.休克C.汞中毒D.挤压综合征E.泌尿道结石15、引起肾后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因是A.急性肾小球肾炎B.全身性红斑狼疮C.泌尿道结石D.汞中毒E.异型输血16、急性肾功能衰竭时,肾血流减少明显的部位是A.髓质肾单位B.皮质肾单位C.肾间质D.肾盂E.肾小管17、肾血流自身调节的范围A.8、0 — 10、7KPa(60 — 80mmHg)B.8、0 —17、3KPa(60 — 130mmHg)C.10、7 — 21、3KPa(80 — 160mmHg)D.17、3 — 21、3KPa(130 — 160mmHg)E.5、3 — 10、7KPa(40 — 80mmHg)18、引起肾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因是A.急性肾缺血B.急性肾小球肾炎C.异型输血D.全身性红斑狼疮E.以上都是19、肾性急性肾功能衰竭早期的临床表现中不正确的是A.少尿B.无尿C.等渗尿D.管型尿E.尿钠浓度降低20、急性肾功能衰竭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增高的机制是A.近曲小管[Na+]升高B.远曲小管[Na+]升高C.近曲小管[K+]升高D.远曲小管[K+]升高E.远曲小管[Ca2+]升高21、原尿返流是由于A.肾小管阻塞B.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基膜断裂C.尿量减少D.原尿流速减慢E.肾间质水肿22、非少尿急性肾功能衰竭中下列哪一项不正确A.尿量不减少B.GFR下降不严重C.尿钠较高D.肾小管部分功能还存在E.肾小管尿浓缩功能障碍23、防治肾前性ARF的病理生理基础是A.尽早进行透析治疗B.治疗原发病C.维持足够的有效循环血量D.纠正酸中毒E.控制氮质血症24、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常见的酸碱紊乱类型为A. 代谢性酸中毒B. 代谢性碱中毒C. 呼吸性酸中毒D. 呼吸性碱中毒E. 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25、急性肾小管坏死患者,肾功能恢复得最慢的是A.肾小球滤过功能B.肾血流量C.肾小管分泌功能D.肾小管浓缩功能E.集合管分泌功能26、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较早出现的症状是A.少尿B.夜尿C.严重贫血D.肾性骨营养不良E.高钾血症27、下列哪项与肾功能密切相关,可反映肾小球滤过率A.血清NPN浓度B.血浆尿酸氮C.血浆肌酐D.内生肌酐清除率E.尿蛋白28、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在快速纠酸后会发生手足搐搦是由于A.血中结合钙减少B.血中游离钙减少C.促进血磷升高D.抑制肠道吸收钙E.抑制骨骼脱钙29、慢性肾功能衰竭时,钙和磷的代谢障碍为A.血磷升高,血钙升高B.血磷降低,血钙降低C.血磷升高,血钙降低D.血磷降低,血钙升高E.血磷升高,血钙正常30、尿毒症病人呼吸有氨味的原因是A.酮体产生增多B.口腔细菌繁殖增多C.硫醇增多D.尿素经唾液酶分解产生氨E.胃酸分泌增多X型题1、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可出现A.代谢性酸中毒B.高钾血症C.氮质血症D.高钙血症2、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多尿期可能会出现A.低钠血症B.高钾血症C.低钾血症D.脱水3、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肾前因素有A.休克B.严重伤烧C.感染D.低钾血症4、急性肾功能衰竭引起水中毒的原因有A.体内分解代谢增强,内生水增多B.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C.醛固酮分泌增多D.肾排水减少5、肾血管收缩与哪些体液因素有关A.儿茶酚胺增多B.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C.PGE2合成增多D.肾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活性增强6、关于非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尿量正常或增多B.氮质血症C.尿钠增多D.代谢性酸中毒7、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时引起高钾血症的原因有A.排钾减少B.酸中毒C.组织分解代谢增强D.醛固酮分泌增多8、肾性贫血的发生机制正确的有A.血液中毒性物质抑制红细胞生成B.红细胞破坏增多C.出血D.铁的再利用障碍9、慢性肾功能衰竭时引起低钙血症的原因有A.血磷升高B.1、25—(OH)2D3减少C.肠道磷酸根与钙结合形成难溶物D.肠粘膜受损,钙重吸收减少10、肾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是A.钠水潴留B.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C.高钾血症D.肾产生降压物质减少11、肾性骨营养不良的发生原因是A.高磷血症B.1、25—(OH)2D3减少C.低钙血症D.酸中毒12、ARF时,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的机制有A.ATP产生减少B.自由基增多C.还原型谷胱甘肽减少D.磷脂酶活性增强13、慢性肾衰出现多尿的原因是A.渗透性利尿B.肾小管上皮细胞对ADH的反应减弱C.肾脏浓缩尿的功能降低D.残存肾小球滤过率升高14、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代谢性酸中毒主要由于A.肾小管上皮细胞合成氨障碍B.肾脏泌H+泌NH3减少C.呕吐丢失大量碱性物质D.酸性代谢产物的蓄积15、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尿期可发生A.低钠血症B.脱水C.休克D.低钾血症16、对急性肾功能衰竭处理正确的是A.严格控制水钠的摄入B.处理高钾血症C.纠正代谢性酸中毒D.控制氮质血症二、名词解释:1、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答案】由于GFR急剧减少,或肾小管发生变性、坏死而引起的一种严重的急性病理过程,往往出现少尿、氮质血症、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和水中毒等综合症。
病理缺氧实验报告
病理缺氧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病理缺氧实验的目的在于深入了解缺氧状态下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探讨缺氧对机体功能的影响以及可能的机制,为相关疾病的研究和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一)实验动物选用健康成年的小白鼠若干只,体重在 20 25 克之间,雌雄不限。
实验前动物在实验室环境中适应一周,自由饮食和饮水。
(二)实验材料1、缺氧装置:包括密闭容器、氧气传感器、氮气瓶等。
2、检测仪器:血气分析仪、生化检测仪、显微镜等。
3、药品与试剂:肝素钠、生理盐水等。
(三)实验方法1、低张性缺氧模型的建立将小白鼠放入密闭的缺氧容器中,通过持续通入氮气降低容器内的氧分压,造成低张性缺氧环境。
在实验过程中,使用氧气传感器实时监测容器内的氧浓度,确保氧浓度稳定在设定的低水平。
2、血液学指标检测在不同的缺氧时间点(如 15 分钟、30 分钟、60 分钟),从实验动物的尾静脉采集血液样本。
使用肝素钠抗凝,然后通过血气分析仪检测血氧分压(PO2)、血氧饱和度(SO2)等指标,使用生化检测仪检测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等生化指标。
3、组织病理学检查实验结束后,迅速处死实验动物,取出心、肺、肝、肾等重要器官,用生理盐水冲洗后,放入10%福尔马林溶液中固定。
经过固定、脱水、包埋、切片等处理后,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组织的形态结构变化。
三、实验结果(一)血液学指标变化随着缺氧时间的延长,实验动物的血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逐渐降低。
在 60 分钟的缺氧后,血氧分压显著低于正常水平,血氧饱和度也明显下降。
同时,血清中乳酸脱氢酶和肌酸激酶的活性显著升高,提示细胞损伤和能量代谢紊乱。
(二)组织病理学变化1、心脏心肌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和变性,部分心肌纤维断裂,间质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
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内有水肿液积聚,部分肺泡萎陷,肺间质增宽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
3、肝脏肝细胞出现肿胀、脂肪变性,肝窦扩张淤血,汇管区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
铁、氧自由基与肾小管上皮细胞
关键词:铁氧自由基肾小管上皮细胞铁,过渡态金属元素之一,外层轨道电子分布呈3d64s2,化学性质活泼,极易得失电子,产生高反应性氧自由基或铁氧、过铁氧复合物,导致组织损伤。
正常情况下,体内的铁以血红素铁或非血红素铁等非反应态存在,但在急、慢性肾脏病变,尤其是伴发蛋白尿的临床和动物模型中可发现小管液及上皮细胞浆内博莱霉素敏感铁即具有催化活性的游离铁显著增加〔1〕,并且可积聚于肾近曲、远曲小管细胞的溶酶体中,偶见于线粒体内。
铁的积聚与蛋白尿、肾小管间质病变、脂质过氧化、次全切除肾的肾小球滤过率、残余肾重量等病损程度直接相关〔1,2〕,铁负荷可增加缺血肾的损伤易感性〔3〕;而肾小管上皮细胞是铁介导的氧自由基损伤的主要部位,小管间质病变又是继发性肾单位毁损和慢性进展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决定因素〔2〕。
因此阐明铁、氧自由基、肾小管上皮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正受到日益重视。
一、铁代谢与肾小管上皮细胞蛋白尿时,尿转铁蛋白排泄增多,转铁蛋白是铁的主要转运形式,相对分子质量为88000,球形,等电点5.2,与白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65000,pI4.7)相比,其通过肾小球滤膜更多的是由膜孔的改变而不是受电荷屏障影响〔2〕。
尿铁/尿转铁蛋白比例增高提示蛋白尿损害加重,铁的毒性作用与下列因素有关:铁的游离、Fe3+→Fe2+及用以生成·OH的H2O2或其他过氧化体。
转铁蛋白结合铁或小管腔内解离铁(亦可来源于血红蛋白、肌红蛋白)可经位于基底膜侧的转铁蛋白受体或刷状缘胞饮作用进入肾小管细胞。
一般认为,铁的解离与尿液pH有关,当尿pH接近至6时,有催化活性的游离铁迅速增加,但尿液中铁螯合剂存在的浓度、种类,离子成分,可能存在的还原成分,使尿pH在<6或>6时,也能使铁游离〔4〕。
尿中游离铁溶解度极低(<10-6),当pH>4时,铁以羟氧化体和磷酸形成不溶性复合物存在,因此小管液中非转铁蛋白结合铁,必须与小分子物质如焦磷酸、ADP或柠檬酸(可能性更大)结合,增加铁的溶解度与反应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铁、氧自由基与肾小管上皮细胞(一)关键词:铁氧自由基肾小管上皮细胞铁,过渡态金属元素之一,外层轨道电子分布呈3d64s2,化学性质活泼,极易得失电子,产生高反应性氧自由基或铁氧、过铁氧复合物,导致组织损伤。
正常情况下,体内的铁以血红素铁或非血红素铁等非反应态存在,但在急、慢性肾脏病变,尤其是伴发蛋白尿的临床和动物模型中可发现小管液及上皮细胞浆内博莱霉素敏感铁即具有催化活性的游离铁显著增加〔1〕,并且可积聚于肾近曲、远曲小管细胞的溶酶体中,偶见于线粒体内。
铁的积聚与蛋白尿、肾小管间质病变、脂质过氧化、次全切除肾的肾小球滤过率、残余肾重量等病损程度直接相关〔1,2〕,铁负荷可增加缺血肾的损伤易感性〔3〕;而肾小管上皮细胞是铁介导的氧自由基损伤的主要部位,小管间质病变又是继发性肾单位毁损和慢性进展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决定因素〔2〕。
因此阐明铁、氧自由基、肾小管上皮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正受到日益重视。
一、铁代谢与肾小管上皮细胞蛋白尿时,尿转铁蛋白排泄增多,转铁蛋白是铁的主要转运形式,相对分子质量为88000,球形,等电点5.2,与白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65000,pI4.7)相比,其通过肾小球滤膜更多的是由膜孔的改变而不是受电荷屏障影响〔2〕。
尿铁/尿转铁蛋白比例增高提示蛋白尿损害加重,铁的毒性作用与下列因素有关:铁的游离、Fe3+→Fe2+及用以生成·OH的H2O2或其他过氧化体。
转铁蛋白结合铁或小管腔内解离铁(亦可来源于血红蛋白、肌红蛋白)可经位于基底膜侧的转铁蛋白受体或刷状缘胞饮作用进入肾小管细胞。
一般认为,铁的解离与尿液pH 有关,当尿pH接近至6时,有催化活性的游离铁迅速增加,但尿液中铁螯合剂存在的浓度、种类,离子成分,可能存在的还原成分,使尿pH在<6或>6时,也能使铁游离〔4〕。
尿中游离铁溶解度极低(<10-6),当pH>4时,铁以羟氧化体和磷酸形成不溶性复合物存在,因此小管液中非转铁蛋白结合铁,必须与小分子物质如焦磷酸、ADP或柠檬酸(可能性更大)结合,增加铁的溶解度与反应性。
值得注意的是,凡是可缓解肾功能恶化、改善组织学形态的方法,均可同时降低小管液铁,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开博通与铁结合可降解O2-〔5〕)、铁缺失、甲状腺切除、限制饮食蛋白、限磷。
入胞后的铁大部分以铁蛋白、含铁血黄素形式积聚于溶酶体。
胞浆内催化铁的来源途径可能有三:小管腔的重吸收、跨基底膜的摄取、原有细胞内铁储存池的释放。
铁释放的因素包括:氧自由基,铁蛋白的动员(Fe3+→Fe2+),细胞色素P450转换不足,后者可能是缺血再灌注损伤中额外铁、催化铁的重要来源〔6〕。
其他来源包括:血红蛋白、线粒体中的细胞色素、过氧化氢酶、某些情况下肾外的血红蛋白、肌红蛋白、脱氢酶4Fc=4S簇等。
二、肾小管细胞的铁毒性作用机理近曲小管细胞是铁介导的氧自由基损伤的主要部位铁对小管细胞的毒性作用取决于铁剂的剂量、接触时间、接触铁的类型、有无转运蛋白等〔7〕。
10-4mol/L铁作用于小管细胞即可引起溶酶体铁积聚,各种细胞损伤,包括内质网扩张、线粒体变性、中间纤维增多、自嗜体鞘样结构增加、β1整合素亚基表达下调,损伤修复障碍,肌红蛋白尚有抗细胞增殖作用〔8〕。
但目前对于哪个自由基触发和引起损伤、铁源性自由基产生部位和作用途径、导致细胞死亡的关键生化事件等尚有争议。
1.氧化损伤学说(oxidantstress):在缺血、免疫、中毒性(包括肌注甘油后、肌红蛋白、顺铂、庆大霉素)肾病的临床和实验动物模型中,均发现氧自由基作用的直接和间接证据(脂质过氧化产物MDA)。
铁通过催化Fenton/Haber-Weiss反应使O2逐步还原,依次形成O2-、H2O2、·OH。
·OH的产生具有部位特异性,由于附着于刷状缘胞外膜磷脂的游离铁原位催化而来,且作用于小管腔中<100nm的有效范围,去铁胺(DNA,deferoxamine)可阻断其通路,而只有到达该部位的·OH清除剂才能发挥作用;H2O2和O2-则分别可自由穿过胞膜及经离子通道出入细胞。
自由基可直接作用于蛋白质、脂质、多糖、DNA,破坏生物大分子;同时自由基可使铁游离为催化活性铁,加重损伤。
·OH可氧化含-HS的复合物,-SH的氧化导致细胞内关键酶和转运蛋白如Na+-K+-ATPase的失活,该酶在维持细胞内外离子梯度、细胞转运中有重要作用。
脂质过氧化终末产物丙二醛(MDA)、短链烷烃,可破坏细胞膜的脂双层,使生物膜通透性增加,氧化磷酸化中电子传递障碍,溶酶体通透性增加;此外,自由基尚可降解DNA,阻碍损伤后的细胞修复过程,H2O2与Ca2+协同诱导DNA断裂,被认为是氧化损伤的早期事件。
目前认为缺血后肾脏病变是由再灌注相的自由基损伤介导,再灌注相时由黄嘌呤氧化酶XO 催化的O2还原可能是O2-的主要来源。
正常组织中以NAD+为电子受体的胞浆酶黄嘌呤脱氢酶(TypeD)在缺血时可向以O2为电子受体的黄嘌呤氧化酶(TypeO)转化,转化的发生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加,TypeD中的-SH氧化或Ca2+/钙调蛋白依赖的丝氨酸蛋白激酶裂解有关,在肾脏中这种转换约需30分钟,且不可逆;同时,ATP降解产物AMP、腺嘌呤、次黄嘌呤、黄嘌呤相应增多,当次黄嘌呤、黄嘌呤氧化时,电子传递至再灌注所供O2,产生O2-。
缺血再灌注肾小管上皮内,自由基其他可能来源如下:线粒体内膜电子传递物复合体Ⅰ、Ⅱ、Ⅲ中泛醌-细胞色素b(O2-),随线粒体呼吸的增加而相应增加;质膜、细胞器内膜中含脂加氧酶和环加氧酶催化的分解代谢(脂肪酸自由基中间产物);-SH、抗坏血酸还原螯合的Fe3+,Fe2+的自身氧化(O2-);O2-经自发或催化的歧化作用(H2O2);内质网和核膜内所含的细胞色素P450、黄素蛋白、近曲小管上皮中大量的过氧化体。
·OH一度被认为是介导脂质过氧化的触发因素,但Zager等发现在无机铁作用的小管细胞中苯甲酸、二甲基硫脲、甘露醇对MDA无影响;DFO的细胞保护作用不引起·OH产物的显著下降或与·OH产物下降无关,而谷胱甘肽(GSH)、过氧化氢酶则有细胞保护作用,提示可能存在非·OH途径。
Zager等第一次指出H2O2是肌红蛋白触发细胞死亡的关键决定因素〔9〕。
血红素的氧化损伤研究目前集中于H2O2、线粒体呼吸链、血红素加氧酶(HO),HO参与介导游离铁的释放,自由基的来源见于线粒体电子传递链的可能较存在酶通路如黄嘌呤氧化酶、花生四烯酸代谢(经环加氧酶、脂加氧酶或细胞色素P450系统)的可能性更大。
呼吸链末端部分不仅是自由基形成的关键部位,同时也是肌红蛋白诱导细胞死亡的关键可调控点。
此外,线粒体虽然为脂质过氧化提供能源,但不是氧化损伤的对象〔10〕。
2.缺血性小管损伤和ATP耗竭:血红素蛋白小管细胞的损伤因素呈多元性,并可相互叠加、相互作用。
现在公认的途径包括肾血管收缩、管型形成,坏死残骸(necroticdebris),内毒素/TNF的激活等,其中缺血损伤与血红素蛋白的肾毒性作用密不可分。
缺血时,ATP含量下降,血红素可在容量不足的情况下在近曲小管细胞水平,加强肾缩血管,加重缺血性损伤,该现象可能与胞饮、蛋白重吸收(或某些继发事件),而不是铁负荷本身有关,而胞饮、重吸收或膜脂质的运输(trafficking)、重建可直接增加质膜对缺血触发损伤的敏感性。
血红素内饮直接增加质膜对磷脂酶A2(PLA2)的易损性,质膜脱酰化,乳酸脱氢酶和花生四烯酸释放增加是可能的途径之一,另一途径是否与缩血管作用无关,但由铁介导的细胞能量代谢紊乱有关,有待于进一步证实〔11〕。
3.溶酶体失稳定:蛋白尿时,滤过蛋白的过吞饮和溶酶体的超载可引起溶酶体铁的积聚。
小管细胞中溶酶体积聚铁的损伤机制目前有两种观点:Harris等在嘌呤霉素肾病中发现溶酶体中铁的积聚是小管间质病变中唯一的、独立的先兆〔12〕,可能与溶酶体内蛋白酶活性增加、溶酶体失稳定,水解酶入胞浆、重吸收蛋白降解不全等有关;部分肾切除模型中小管可见细胞溶酶体酶NAG(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AP(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加,慢性铁负荷中酶活性增加尤其显著〔1〕。
但也有认为溶酶体酶释放是氧化损伤的结果,而不是原因,理由如下:(1)溶酶体内酶的最适pH3.5~4.0。
当释放入中性胞浆时活性受抑;(2)尚未有溶酶体脆性增加的依据,且随着慢性铁负荷加重,脆性反而下降;(3)蛋白尿时,溶酶体膜在电镜下未呈结构缺陷;(4)尿中NAG增多仅见于病变严重时。
4.脂质过氧化与细胞毒性作用(cytotoxicity):细胞毒性作用常用LDH释放率、台盼兰拒染试验、MTT(3-〔4,5-二甲基噻唑-l-yl〕-2,5溴化二联苯四氮唑)试验等来监测。
亚急性铁负荷直接增加缺血鼠肾中脂质过氧化产物〔13〕,去铁胺、血红素氧化酶抑制剂在降低MDA的同时,对铁诱导的细胞死亡具有保护作用,在体外培养的OK细胞系中,选用无血清、10%牛血清、10%牛血清加亚油酸的培养基获得质膜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各不相同的细胞系,H2O2诱导的细胞损伤程度直接与PUFA含量有关,提示脂质过氧化可直接引起细胞毒作用〔14〕。
但有一些试验认为脂质过氧化与细胞毒作用并不一致,GSH作用于血红素负荷的PTS,细胞毒作用下降,脂质过氧化产物反而增多;Fe2+与Fe3+可引起相同程度的脂质过氧化,然而,只有Fe3+引起细胞死亡;呼吸链的阻断可使MDA增多或减少,因此,应谨慎用脂质过氧化来评估细胞毒作用。
影响MDA分析的因素很多,如常用肾皮质MDA来代表小管MDA;组织来源的差异;胞浆MDA的干扰;体外培养的正常细胞中可出现MDA等,此外,体内外小管细胞病变进程不一致,体内远落后于体外,脂质过氧化可能是细胞毒作用的条件。
5.细胞毒中的介质:(1)Ca2+:细胞内Ca2+浓度升高是多源性小管细胞损伤的共同现象。
催化铁引起的氧化应激,破坏Ca稳态,细胞内钙离子浓度上升,游离铁与Ca2+协同,产生H2O2,同时H2O2促使卟啉环中铁释放,形成正反馈〔8〕。
钙离子的氧化损伤作用与激活核酸内切酶有关,继之出现DNA片断的断裂,这与细胞凋亡的过程一致;同时,Ca2+依赖的酶活性提高,包括calpain,胞浆内的半胱氨酸蛋白酶;NO合酶;磷脂酶A2的大多数同工酶〔15〕。
Calpain和NO均与细胞骨架成分的破坏、细胞极性改变有关,故极有可能在缺血性小管损伤中起重要作用;磷脂酶A2激活可调节游离脂肪酸释放及溶血磷脂的聚积,破坏生物膜,但也有见报道血红素负荷的小管细胞中,Ca2+螯合,不影响脂质过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