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临床心身疾病
医学心理学讲解:第七章 心身疾病
医学心理学第七版第七章 心身疾病目 录第一节 心身疾病的概述第二节 常见心身疾病掌 握 熟 悉 了 解 重 点 难 点 心身疾病的概念及特点;心身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影响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的心理社会因素与诊疗对策。
临床心身疾病概念的演变;心与身的关系;心身疾病的分类;各学派所提出的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各种心身疾病的社会心理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和基本的干预措施。
心身医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心身疾病的概述(一)心身疾病的定义1. 心身疾病 (psychosomatic diseases)或称心理生理疾病(psychopsysiological diseases),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
2. 心身疾病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1)狭义的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如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和肠易激综合征等。
(2)广义的心身疾病:范围要广些,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障碍。
(3)心身关系分为三类:①心身反应(psychosomatic response);②心身障碍(psychosomatic disorder),指精神刺激引起的功能障碍,但没有器质性变化;③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s) 。
(二)心身疾病的特点1. 以躯体症状为主,有明确的病理生理过程。
2. 某种个性特征是疾病发生的易患素质。
3.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心理社会应激(如生活事件等)和情绪反应有关。
4. 生物或躯体因素是某些心身疾病的发病基础,心理社会因素往往起“扳机”作用。
5. 心身疾病通常发生在自主神经支配的系统或器官。
6. 心身综合治疗比单用生物学治疗效果好。
(三)心身医学和心身疾病1. 公元前400年的古希腊2. 中世纪时代(500—1540年)3. 文艺复兴时代(1500—1700年)4. 19世纪现代实验基础医学迅速发展(四)心身疾病概念的演变随着对心身相关研究的深入和心身疾病概念的无限扩展,造成疾病分类方面的混乱,于是各种疾病分类系统的观点也在不断的改变中。
(医学课件)心身疾病
包括物理疗法、职业疗法、社会康 复等,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功能,提 高生活质量。
心身疾病的预防策略
提高健康素养
改善生活方式
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心身疾病的认知 和预防意识。
保持良好的作息、饮食和运动习惯,避免长 时间压力和不良情绪的积累。
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定期健康检查
加强人际交往,缓解孤独感和压力,有助于 预防心身疾病的发生。
面。
病因研究
心身疾病的病因研究也取得了 重要进展,包括遗传、环境、 心理社会因素等多个方面。
心身疾病的研究展望
深入研究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
尽管心身疾病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进展,但对于其发病机制仍需深入研究,包括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方面。
创新治疗方法
针对心身疾病的治疗方法虽然有很多,但仍有待进一步创新和完善,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心理评估
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以 了解患者的情绪状态、认知功能和 行为特征等。
辅助检查
医生可能需要使用一些辅助检查方 法,如心电图、超声波、X射线、 CT等,以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变。
04
治疗与预防
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
综合性治疗
心身疾病的治疗需综合运用药 物治疗、心理治疗和康复治疗
等多种手段。
注重个体差异
跨学科合作
心身疾病的研究需要多学科的交叉和合作,包括生物学、心 理学、社会学、医学等多个领域。这种跨学科的合作将有助 于深入了解心身疾病的本质,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的诊疗服 务。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神经免疫异常
心理应激可导致免疫系统 异常,对心身疾病产生影 响。
神经电生理异常
心理应激可导致神经电生 理异常,如心率加快、血 压升高、呼吸急促等,对 心身疾病产生影响。
第7章 心身疾病
人格特征:具有保守,依赖,顺从,易怒,情绪不稳等神经质的人 格特征。
生活事件:如家庭导致,经济压力,失业等,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 快,负面性生活事件逐年增加,生病率上升可能与此有关。
职业及环境:精神高度紧张,责任过重的职业,溃疡病发生率高, 长期而剧烈精神刺激,致使大脑皮层的调节功能降低,从而导致胃 病,胃蛋白酶分泌增加,使溃疡形成。 不良生活习惯:如酗酒,饮食不规律,暴食等均可以诱发溃疡病。
心理社会因素
人们在生活过程中所遭遇到的生活事件,以及不 同的社会结构,不同的经济条件,不同的职业分 工等对人的血压都会有明显的影响。 动物实验的证明。 情绪变化对于血压的影响是特别明显的,长时间 的紧张情绪往往是造成血压持续升高的直接原因。 性格特征对原发性高血压发生也有很大关系。
原发性高血压
conflict) 如:哮喘的喘息发作和咳嗽症状被认为是一种“被压抑的哭 喊”。
(2)身体器官的脆弱易感倾向( fragile organ) (3)自主神经系统的过度活动性(hyper function of
sympathetic nervous )
–
心理生理学机制:强调人们对环境刺激的心理生理
流行病学
90%—95%的神经性厌食症病人为女性 发病年龄在青春期,通常开始于13岁左右 欧美等国数据: 患病率0.28% DSM-IV 介绍在青少年后期和成人早期女性 中完全达到标准的比例: 0.5-1.0%
临床表现:
拒绝维持体重在最低的正常体重水平,体重 持续低于标准体重的85% 尽管体重已经低于标准体重的下限,仍然极 度害怕体重增加 对体重或体形的感知障碍 成熟的女性出现闭经现象(3个月)
应激与心身疾病ppt课件
✓ 把应激看作是一种反应,认为心理应激是紧张性刺激物作 用于人的结果,在应激状态下,人不仅产生生理反应,而 且也发生心理或行为反应。
✓ 应激是一种觉察到的威胁,应激发生于个体处在无法应对 或调节的需求之时。
应激与心身疾病
4
第二节 过程的模式
• 应激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输入、中介、反应和结果。 心理应激过程的模式如图:
✓ 身体的生理反应主要是大脑通过
➢ 植物神经系统
➢ 下丘脑-腺腺垂-靶腺轴
➢
免疫系统
进行调节的。这些生理反应又通过反馈机制影响着神 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功能,使机体尽可 能从心理应激所造成的紊乱中恢复过来。
应激与心身疾病
9
应激与心身疾病
10
• 结果
✓ 适度的心理应激对人的健康和功能活动有促进作 用,使人产生良好的适应结果。
✓ 内科心身疾病 ✓ 外科心身疾病 ✓ 妇科心身疾病 ✓ 小儿科心身疾病 ✓ 眼科心身疾病 ✓ 口腔科心身疾病 ✓ 耳鼻喉科心身疾病 ✓ 皮肤科心身疾病 ✓ 其他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疾病
✓ 长期的超强度的应激则使人难以适应,最终损害 人的健康。
应激与心身疾病
11
• 生理反应的个体差异:
• 有不同类型的强度的生理应激反应。一个人的生理反应的 类型与强度取决于:
✓ 应激源的性质与特点
✓ 他本人的身体特点,包括遗传素质、身体健康状况、身体 器官的脆弱性、年龄和性别等
✓ 情绪反应的性质、强度及影响情绪反应的心理因素,如人 格、信念、对应激源的认识评价,以往的应对经验、应对 能力、应对能力、应对方式、行为类型和自我防御等
• 本章将介绍心理应激的概念,所引起的心理与生理反应, 应激同人的健康和疾病间的关系,应激的心理调节。
第7章_心理应激之心身疾病__Psychosomatic_Disease
心身疾病的特点
1、以躯体症状为主,有明确的病理生理过程
2、某种个性特征是易患因子
3、疾病的进程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4、生理因素是发病基础,心理因素是触发因素
5、通常发生在自主神经支配的系统或器官
6、心身综合治疗效果更好
临床疾病的心身问题描述
(一)临床疾病的心理行为致病因素-trigger (二)临床疾病的心身作用类型 1、心理因素直接引起躯体疾病 2、心理与躯体共病 3、躯体疾病伴随心理症状(身心疾病) 4、躯体疾病过程结束后遗留的心理问题
第四节心身疾病 Psychosomatic Disease
卢建新
心身疾病的定义
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病、 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
广义的心身疾病还包括躯体性功能障碍
一、心身疾病的概念
心身疾病也称心理生理疾病
(Psychophysilogical disease) 狭义: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 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 广义: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 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 能性障碍。
心身相关概念对临床疾病防治的意义
有利于推动医学模式的转变
有利于提高医疗水平
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降低医疗费用
有利于临床科学研究
流行病学特点
疾病:内科系统各科心身疾病发病率不同 心身疾病院外治疗占比例高 性别:总患病率,女性高于男性,3:2 溃疡病、冠心病、支哮相反 年龄:大于65岁和小于15岁,患病率低; 青年人高于中老年人; 顶峰年龄为更年期或老年早期。 职业: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者,特殊职业 人群发病率高(飞行人员因消化系统疾病停 飞者高) 社区:城市高于农村 国家:工业化水平高的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
(医学课件)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与神经性疼痛的症状相似,但病因和治 疗方法不同,需要进行鉴别诊断。
04
治疗
心身疾病的治疗Hale Waihona Puke 则综合性治疗消除病因
心身疾病的治疗应采取综合性的治疗策略, 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康复治疗等方面 的措施。
在治疗心身疾病时,应尽可能消除病因,如 控制感染、消除疼痛、改善睡眠等。
调节情绪
流行病学研究
心身疾病的患病率很高,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而且这些疾病的发 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心理社会因素如压力、抑郁、焦 虑等与心身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心身疾病的研究热点
心理生理学研究
心理生理学研究是心身疾病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研究内容包括心理社会因素对 心血管、神经、免疫等系统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如何通过神经内分泌途径等传 递和调节。
社会心理机制
社会环境因素作用于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影响健 康状况。
心身疾病的病理生理
神经内分泌失调
01
心身疾病可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紊乱,引起激素分泌异常和代
谢紊乱。
自主神经功能失调
02
情绪和心理应激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引起内脏器官功能障
碍。
炎症与免疫反应
03
心身疾病可激活免疫反应,导致炎症和免疫功能异常,进而引
心身疾病的流行病学
心身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涉及疾病的分布、流 行趋势、影响因素和预防措施等方面。
心身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广泛,不同年龄、性 别、职业和地区的人群都可能发生。
心身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为制定预防和治疗策 略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02
病因与机制
心身疾病的病因
1 2
生物学因素
第七章 常见心身疾病
第七章常见心身疾病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医学模式已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研究发现,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及防治都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由于社会、生活、学习等各种因素的变化,各种竞争日趋剧烈,无不影响着人们的心理行为,产生一定的生理反应,持久的、过重的生理反应可导致心身疾病。
第一节心身疾病概述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又称心理生理疾病(psychophysiological disease),是一组由心理社会因素为主引起的躯体疾患,介于神经症与躯体疾病之间。
近年来,疾病谱及死亡谱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心-身相关机制导致的心身疾病逐渐取代了传染性疾病。
即使某些单纯的生物因素引起的疾病,也存在着一些心身障碍。
对心身疾病的研究已成为21世纪的重要研究方向。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病因与发病机制不甚清楚,目前普遍认为,心身疾病的发生是在生物、心理、社会行为等多因素的作用下,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三种中介作用,影响或(和)改变生理活动,引起相应的器官发生器质性病变。
其中心理因素既可以是主要病因,又可以是重要诱因,对每一种心身疾病来说,存在个体差异。
(一)病因1.生物因素研究表明,原生理始基、器官易罹患性、遗传、自主神经和内分泌功能紊乱是引起心身疾病的主要五大生物因素。
此外,还包括微生物感染、理化因素、营养失衡、性别、年龄、血型等。
原生理始基是指机体具有发生疾病的某种病变基础,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原生理始基;器官易罹患性则是在有病理改变的基础上,该器官发生疾病的难易程度。
2.心理因素包括心理特征、心理应激源(psycho-stressor)、情绪反应及行为因素等。
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个体的心理特征,从而影响个体的认知、评价,激起一定的心理应激,在此基础上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如焦急、愤怒、忧伤、性格内向、沉默寡言、失望等;或者表现出各种不良的行为模式、生活习惯、道德品行等,如A型行为模式(急躁好胜、事业心强、有强烈地竞争意识、易怒等)易导致冠心病;吸烟易导致肺癌等。
医学心理学7心身疾病课件
第七章心身疾病作者:张宁 单位:南京医科大学 作者:杨世昌 单位:新乡医学院目 录第一节 心身疾病的概述第二节 常见心身疾病掌 握熟 悉了 解重 点 难 点 心身疾病的概念及特点;心身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影响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的心理社会因素与诊疗对策。
临床心身疾病概念的演变;心与身的关系;心身疾病的分类;各学派所提出的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各种心身疾病的社会心理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和基本的干预措施。
心身医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心身疾病的概述一、心身疾病的概念(一)心身疾病的定义1. 心身疾病 (psychosomatic diseases)或称心理生理疾病(psychopsysiological diseases),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
一、心身疾病的概念2. 心身疾病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1)狭义的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如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和肠易激综合征等。
(2)广义的心身疾病:范围要广些,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障碍。
(3)心身关系分为三类:①心身反应(psychosomatic response);②心身障碍(psychosomatic disorder),指精神刺激引起的功能障碍,但没有器质性变化;③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s) 。
一、心身疾病的概念(二)心身疾病的特点1. 以躯体症状为主,有明确的病理生理过程。
2. 某种个性特征是疾病发生的易患素质。
3.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心理社会应激(如生活事件等)和情绪反应有关。
4. 生物或躯体因素是某些心身疾病的发病基础,心理社会因素往往起“扳机”作用。
5. 心身疾病通常发生在自主神经支配的系统或器官。
6. 心身综合治疗比单用生物学治疗效果好。
一、心身疾病的概念 (三)心身医学和心身疾病1. 公元前400年的古希腊2. 中世纪时代(500—1540年)3. 文艺复兴时代(1500—1700年)4. 19世纪现代实验基础医学迅速发展一、心身疾病的概念(四)心身疾病概念的演变随着对心身相关研究的深入和心身疾病概念的无限扩展,造成疾病分类方面的混乱,于是各种疾病分类系统的观点也在不断的改变中。
医学心理学
(二)常见的临床心理问题
应对策略问题
合理化
否认
情绪障碍
焦虑
抑郁
恐惧
敌对
行为问题
退化和依赖
习得性失助
生活质量下降
返家抑郁
自我梗塞
丧失生活乐趣
三、冠心病病人的心理行为干预
心理干预的目标是消除心理社会刺激因素, 减轻心理应激,矫正 A 型行为,改善情绪状态, 提高治疗遵从性和生活质量,帮助建立有效的 社会支持体系,指导改变不良行为。
其中心理神经中介途径、心理神经内分泌途径和
心理神经免疫学途径被认为是心理社会因素造成心身 疾病的三项形态学意义上的心理生理中介机制。 心理生理学研究也重视不同种类的心理社会因素 可能产生的不同心身反应过程。
3、学习理论:
行为学习理论认为,某些社会环境刺激引发个体 习得性心理和生理反应,如情绪紧张、呼吸加快、血 压升高等,由于个体素质上的问题,或特殊环境因素 的强化,或通过泛化作用,使得这些习得性心理和生
疮引起的躁狂发作);继发性社会后果(孤僻,不合群)
三、心身疾病发病机理
1.心理动力理论:
2.心理生理学理论:
3.学习理论:
1、心理动力理论: 这一理论强调潜意识心理冲突在各种心身疾病 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早期, Alexander 提出经典心身疾病,共 7种: 溃疡病,溃疡性结肠炎,甲状腺机能亢进,局限性
病史采集: 体格检查: 心理学检查: 综合分析:
1、病史采集:
除与临床各科病史采集相同外,还应注意收集
病人心理社会方面的有关材料,例如心理发展 史、个性或行为特点、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程 度等,从中初步寻找与心身疾病发生发展有关 的一些因素。
2.心理学检查:
第七章常见心身疾病心理康复
第七章常见心身疾病的心理康复(宋振华)(字数2.0万)学习目标1.掌握:心身疾病的概念及特点;常见心身疾病的心理康复方法。
2. 熟悉:心身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常见心身疾病的心理反应。
3. 了解:心身疾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心身疾病的分类、心身疾病的预防和康复方法。
4.能运用心理康复技术对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和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心理干预。
第一节心身疾病概述在临床实践中可以看到不少疾病的发病与心理因素有关,有调查统计表明,在综合性医院就诊的初诊患者中,包括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等典型的心身疾病患者占有比例高达30%以上,各发达国家调查统计心身疾病发病率则高达60%。
对于心身疾病的研究也越来越引起了心理学家的重视。
现在,心身疾病所包含的内容已成为与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并列的第三类疾病,心身医学及心身相关的理念作为“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精髓。
一、心身疾病的概念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s)或称心理生理疾病(psychophysiological diseases),是指一组发生、发展和防治均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具有躯体病理改变或病理生理改变的疾病或临床综合征。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及多因素发病理论的推进,心身疾病的定义也在不断扩展。
现在,广义的心身疾病的定义指凡是躯体疾病或功能性障碍的发生、发展、治疗、康复各环节受到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者都属于心身疾病。
从定义可知,心身疾病是一种生理上的躯体疾病,但又与一般的生理性疾病不同,而且也不同于神经症,因为神经症只具有比较模糊的躯体症状,往往找不到具体的器质性改变。
二、心身疾病的特点1.以躯体症状为主,有明确的病理生理过程。
2.某种人格特质是疾病发生的易患因素。
3.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4.生物或躯体因素是某些心身疾病发病的基础,社会因素起“扳机”的作用。
5.心身疾病一般发生在自主神经支配的系统或器官。
6.心身综合治疗比单用生物学治疗效果好。
(医学课件)心身疾病
案例一: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干预与治疗
总结词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心血管疾病,心理干预在治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详细描述
冠心病患者常常面临情绪压力和焦虑,心理干预可以帮助患者调整心态,降低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治疗依从 性和生活质量。
案例二
总结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呼吸系统疾病,心理治疗在康复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02
心身疾病的临床表现
心血管系统表现
心律失常
心悸、心跳过快或过慢、期前收缩等。
高血压
血压升高、脉压增大、头晕等。
冠心病
心绞痛、心肌梗死等。
低血压
头晕、乏力、眼前发黑等。
呼吸系统表现
哮喘
呼吸困难、喘息、胸闷等。
过度换气综合征
呼吸急促、胸闷、心慌等。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夜间呼吸暂停、低氧血症等。
消化系统表现
中医治疗
采用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调理身体 、改善气血循环。
环境改善
通过调整居住环境、工作场所等,营造舒 适、安静的生活氛围。
04
心身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预防策略与方法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保持健康的饮食、规律的睡眠,进行适量的运动,避免吸烟和过度饮酒。
管理压力
学会有效地应对和缓解压力,如通过冥想、瑜伽、深呼吸等方法来放松身心。
心身疾病的新型治疗方法与研究进展
非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在心身疾病的治疗中日益受到重视,如心理 治疗、认知行为疗法、生物反馈疗法等。这些治疗方法 通过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改善不良行为和认知,有助 于缓解心身疾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药物治疗
随着对心身疾病机制的深入了解,新型的药物治疗也取 得了一定的进展。例如,针对某些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 、多巴胺等的功能性药物,可以改善心身疾病患者的情 绪和躯体症状。此外,一些中药制剂也被发现具有很好 的抗抑郁、焦虑等作用,为心身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 选择。
医学心理学课件:第七章 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的预防
❖ 矫正不良个性:易暴怒、抑郁、孤僻及多疑等 ❖ 矫正行为问题:吸烟、酗酒、多食、缺少运动及A
型行为等 ❖ 减少压力与心理刺激 ❖ 出现情绪问题及时疏导、调控 ❖ 有心身疾病遗传倾向,如高血压家族史或已经有心
身疾病的先兆征象(如血压偏高)等情况者,更应注 意加强心理预防
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
❖ (一)心理动力学理论 ❖ ①未解决的心理冲突 ❖ ②身体器官的脆弱易感倾向 ❖ ③自主神经系统的过度活动性
神经科学的研究发现,儿童时期经历的逆境、心理创 伤可以由于神经可塑性的原理而在情绪记忆有关的神经环路中 留下痕迹,成为某些疾病易感的素质特点或潜在的“病灶”。
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
❖ 1、消化系统:功能性胃肠病、十二指肠溃疡,过敏性结肠 炎,慢性胃炎,神经性厌食,神经性呕吐,心因性多食或贪 食症,慢性胰腺炎等。
❖ 2、呼吸系统:支气管哮喘,神经性咳嗽等。 ❖ 3、循环系统: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等。 ❖ 4、神经系统:肌肉紧张性头痛,偏头痛等。 ❖ 5、内分泌、代谢系统:糖尿病,肥胖症等 ❖ 6、骨骼肌肉系统:全身肌痛症,书写痉挛等。 ❖ 7、泌尿生殖系统:神经性多尿、阳痿等。
心身疾病的概念
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s)或称心理生理 疾病(psychopsysiological diseases),指心理 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 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
心身疾病的发病率
❖ 门诊与住院病人中1/3患有身心疾病 ❖ 人群的心身疾病的患病率在10%-60%之间。 ❖ 心身疾病在内科病人中所占比例很高,内分泌科占75.4%,
❖ 美国心身医学研究所于1980年将这类躯体疾病正式命名为 心身疾病。
[临床医学]心身疾病 PPT课件
创立了“联络、会诊精神病学”
(三)心身疾病的分布趋势: 在综合性医院的初诊病人中,高于1/3为躯体疾病, 不到1/3为神经官能症,其余1/3为心身疾病 性别分布:女性一般高于男性 年龄分布:65岁以上的老人和15岁以下的少年患病率 较低,青年人略高,患病率高峰为更年期 心身疾病的分布:城市高于农村,脑力劳动者高于体 力劳动者,工业化的社会高于工业不发达的社会 近年来心身疾病的患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无所适从的狗: 内心矛盾的猫:
(三)性格与心身疾病
1935年Dunbar提出了某些疾病与性格特点密切相关的理论。 她认为至少有8种疾病是和性格特征有联系的,例如:冠状动 脉梗塞、心律不齐、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等
Friedman等提出了A型行为模式的理论,认为A型性格与冠心病 有密切联系
高血压: 好高骛远、愤怒被压抑
Selye将生理应激分为三个阶段:
①警觉反应期: 机体在受到刺激的初期首先出现休克时相,
其次出现抗休克时相;
②阻抗耐受期: 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
加,机体对各种刺激的抵抗力增加; ③衰 竭 期: 抵抗时间过长,出现各种慢性疾病而最终导致死亡
“心身医学”最早由Deutsch(1922)提出 本世纪30年代,美国精神科医生Dunbar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 “心身医学会” Engel提出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 美国有的学者把“心身疾病”改称为“心理生理疾病”,还
内分泌系统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中起着重要作用
现代研究表明,各种情绪状态的改变,除了伴有植物神经功
能和内分泌腺活动的变化外,同时也伴有神经递质的改变
素质因素 生物的 心理的 社会文化的
《心身医学》第7章 神经与运动系统心身疾病(2011)
二.偏头痛
7.偏头痛的治疗 7.偏头痛的治疗 2)偏头痛的预防性治疗 A.钙离子拮抗剂:如硝苯啶每日30毫克, A.钙离子拮抗剂:如硝苯啶每日30毫克,尼莫 30毫克 钙离子拮抗剂 地平每日90毫克; 地平每日90毫克; 90毫克 B.β受体阻滞剂:如心得安每日30 120毫克; B.β受体阻滞剂:如心得安每日30~120毫克; 30~ 毫克 C.其它 C.其它 二甲麦角新碱,初时每日0.5毫克, 0.5毫克 二甲麦角新碱,初时每日0.5毫克,一月内渐增 至每次7毫克,每日4 至每次7毫克,每日4次。
临床心理学专业课程
心身医学
第七章 神经与运动系统心身疾病
应用心理学系
头痛
头痛的概念
头痛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 头痛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通常局限 于头颅上半部,包括眉弓、 于头颅上半部,包括眉弓、耳轮上廓和 枕外隆突连线以上的疼痛。 枕外隆突连线以上的疼痛。 70%以上的人有过头痛历史 以上的人有过头痛历史。 70%以上的人有过头痛历史。
二.偏头痛
5.偏头痛的触发 5.偏头痛的触发因素 偏头痛的触发因素 雌性激素的波 雌性激素的波动 的波动 部分日常行為习惯:睡眠习惯的变化 日常行為习惯 部分日常行為习惯:睡眠习惯的变化 环境因子 闪烁的光 因子: 的光线 环境因子:闪烁的光线、噪音 心理性触发因素 害怕、 触发因素: 心理性触发因素:害怕、壓力等等 物質因素 酒精, 因素: 物質因素:酒精,巧克力等
1) 眼肌麻痹型偏头痛——痛侧眼球活动障碍 眼肌麻痹型偏头痛——痛侧眼球活动障碍 2) 偏瘫型偏头痛——儿童期发病 偏瘫型偏头痛——儿童期发病 3)晚发型偏头痛—45岁以后发作 晚发型偏头痛—45岁以后发作 4)基底型偏头痛—儿童和青春期女性多见,先兆症状—视觉和脑干 基底型偏头痛—儿童和青春期女性多见,先兆症状— 5)偏头痛等位发作—多见于儿童眩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梦样状态等 偏头痛等位发作—多见于儿童眩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护理心理学 - 第7章 心身疾病
B型行为
按部就班 随遇而安 从容不迫 享受生活 生活就是享受
冠心病
``
3、行为危险因素:
冠心病的行为危险因素还包括吸烟、缺乏运动、过食与肥胖,以及对社会压力的适应不良等。它们 往往是在特定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条件下形成。
``
课堂测试
你是A型行为类型么?
A型行为类型问卷
冠心病
``
(二)心理干预
第一节心身疾病概述
``
心身疾病的概念及特征
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Disease)又称为心理生理疾病。 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
躯体器质性疾病;
广义的心身疾病包括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
心理干预对治疗冠心病具有重要意义。
Friendman(1982):心肌梗死患者接受
未接受心理干预,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差异显著
1、A型行为的矫正:
主要采用
认知重建技术:再评价和自我矫正
认知行为疗法 自我控制技术:对环境的控制和对个人行为的调节
松弛训练:将松弛反应泛化到日常生活中
生物反馈治疗、想象疗法、书画练习、音乐欣赏
2、社会支持疗法:提供行为矫正的反馈信息,有利于矫治进行
家庭
社会
关心 帮助 监督
医院
同事
派出 所
父母
战友 叔伯姑 舅姨
媒体
个人
兄弟 姐妹
同学
老师 学校 院系
3、综合性心理治疗:
对冠心病病人出现的多种情 绪问题,可采用多种方法
合理情绪治疗 积极暗示 放松训练 书画练习 音乐欣赏等
(医学课件)心身疾病
《(医学课件)心身疾病》2023-10-27contents •心身疾病概述•心身疾病的病因•心身疾病的治疗•心身疾病的预防•心身疾病案例分析目录01心身疾病概述定义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
分类心身疾病可分为神经性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
定义与分类历史心身疾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如中世纪的黑死病、霍乱等,这些疾病的爆发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发展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心身疾病的认知逐渐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不可忽视。
历史与发展心身疾病的症状因疾病类型而异,但通常包括躯体症状和心理症状。
例如,心血管疾病可能包括胸闷、心悸、胸痛等躯体症状,同时患者可能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症状。
症状心身疾病的诊断通常需要结合躯体检查和心理评估。
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并评估患者的情绪状态、人格特征等心理方面的情况,以便做出准确的诊断。
诊断症状与诊断02心身疾病的病因许多心身疾病具有家族聚集性,如高血压、冠心病等。
遗传因素饮食、运动等生活习惯不良可导致多种心身疾病。
生活习惯如糖尿病、慢性肝炎等慢性疾病长期影响生理功能,易导致心身疾病。
慢性疾病空气污染、噪音等环境因素也可对心身疾病产生影响。
环境因素生理因素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状态下,易导致心身疾病。
情绪因素应激反应人格特质长期处于高度应激状态,如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等,易导致心身疾病。
某些人格特质如易怒、焦虑倾向等,易导致心身疾病。
030201社会经济压力、工作压力等可导致心身疾病。
社会压力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等可增加心身疾病的风险。
生活方式缺乏社会支持如家庭不和、朋友关系差等,易导致心身疾病。
社会支持03心身疾病的治疗抗抑郁药物是治疗心身疾病的主要药物之一,可以改善情绪低落、焦虑和抑郁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常见心身疾病
高血压的人格特征是好斗、敌意、过分 谨慎、好奇任性、急躁易怒。 治疗:1.松弛训练 2.运动疗法 3.对伴发的精神障碍进行积极治疗 4.改变生活方式 5.生物反馈。 心理行为治疗已被作为临界高血压或轻型 高血压的首选方法和治疗方法之一。
第二节 常见心身疾病
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一)心里社会因素 1.A型行为模式: 指具有好胜心强、雄心 勃勃、努力工作而又急躁易怒的行为特 点,概括为时间紧迫感和竞争敌意倾向。 一年随访表明 当A型行为减少后,冠心 病的预后显著改善。
第四节 其他科常见心身疾病
(五)日间尿频 治疗:消除不良心理因素,鼓励患儿说 出他烦恼的事情。必要时给予阿托品以 解除平滑肌痉挛、抑制膀胱排尿。 (六)夜惊 治疗:进行心理疏导。同时在睡前可口 服鲁米那或冬眠灵等药物加深睡眠,控 制夜惊发生。
儿科心身疾病的心理干预
儿科心身疾病的心理干预应该包括心理护理和 心理治疗。对婴幼儿的治疗手法轻柔,尽量允 许母亲陪护,通过游戏对患儿进行情感交流, 增加患儿的安全感。学龄儿童已懂事,体验到 疾病的痛苦。可采用支持性心理法,对疾病治 疗给与必要的解释、劝慰、保证和鼓励,让患 儿认识自己的病友,帮助他们相互交流,树立 信心。对于严重的心理障碍要及早识别进行心 理治疗。
(六)、心身疾病的分类
目前普遍认为属于心身疾病的常见病有 消化系统、呼吸、循环、神经、内分泌 代谢系统、骨骼肌肉、泌尿生殖、皮肤 科、耳鼻喉科、眼科、口腔科、儿科、 妇产科、恶性肿瘤。
一、心身疾病发病原因
(一)情绪与躯体功能(积极、消极) (二)性格与心身疾病 (三)生活事件与心身疾病 (四)个体易感性与心身疾病 (五)应付方式与社会支持系统
(二)心身疾病的特点
1.以躯体症状为主,有明确的病理生理过程。 2.某些个性特征是疾病发生的易患素质。 3.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心理社会应激(生活事 件)和情绪反应有关。 4.生物或躯体因素是某些心身疾病的发病基础, 心理社会因素往往起“扳机’作用。 5.心身疾病通常发生在自主神经支配的系统或 器官。 6.心身疾病综合治疗比单用生物学治疗效果好。
(二)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反应 1.对诊断和症状的反应 2.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心理反应 3.心肌梗死患者康复期的心理反应
第二节 常见心身疾病
(三)冠心病的心理社会干预 1.患者的教育。 2.危险的行为矫正治疗。 A性行为的矫正对改善冠心病的临床过程 有重要意义,主要是采用以认知行为矫 正疗法为主的综合校正模式。 3.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4.抑郁焦虑的治疗
其他科常见心身疾病
二、妇产科心身疾病 (一)闭经 (二)痛经 (三)功能性子宫出血 (四)子宫卵巢切除综合症 (五)妊娠、难产、分娩的心理问题
妇产科病人的心理问题的干预
1.开展健康教育,普及医疗卫生知识向广大妇 女宣传健康科学知识。 2.通过心理护理,心里支持疗法,改善病人不 良情绪,调控妊娠、分娩过程。 3.通过心理指导,提高病人心理素质,使他们 学会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疾病治疗 4.提供一些音乐、娱乐、健身设施以改善心身 反应。
第二节、常见心身疾病
一、原发性高血压 (一)心理社会因素 1.不良行为、2.童年应激、3.负性情绪 4.慢性应激、5.人格特征、6.精神障碍 (二)原发性高血压心理生物学机制 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1.压抑和表达情感与血压的关系 2.心理社会因素与抗高血压药物的选择关系 3.明确与心理社会因素相关的高血压临床表现
第二节 常见心身疾病
三、糖尿病 (一)心里社会因素 1.应激生活事件 2.负性情绪和精神障碍 抑郁与糖化血红蛋白存在有关 精神分裂症患者中2型糖尿病患病率高于 一般人群
糖尿病
3.个性特征 糖尿病人多具被动性、依赖性、不成熟 型、适应不良、缺乏安全感、优柔寡断 和受虐狂的某些行为特征。
2.应激性生活事件 目前认为哮喘的发生与免疫、感染、内 分泌、自主神经、生物化学和心理因素 有关。 3.负性情绪 焦虑 惊恐障碍可能恶化哮喘
(二)哮喘患者的行为特征 过分紧张、敏感多疑,紧张担心常有濒死感, 抑郁,过分依赖,幼稚敏感和希望受人照顾 (三)心理干预 解除病因,催眠、暗示、放松。 积极关注,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关系,避免对 儿童的过度保护,多参加户外活动等。
二、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
(一)心理动力学 重视潜意识心理冲突在心身疾病发生中的作用, 认为个体特异的潜意识特征决定了心理冲突引 起特定的心身疾病,心身疾病的发病有三个要 素:1未解决的心理冲突2.身体器官的脆弱易 感倾向3.自主神经系统的过度活动, 目前认为-潜意识的心理冲突是通过自主神经系 统功能活动的改变,造成某些易感器官的病变 而致病。
其他科常见心身疾病
一、儿科心身疾病 (一)小儿厌食 治疗消除病因 (二)神经性呕吐 治疗: 解决不良的心理因素,行为治疗 药物治疗:联合使用赛庚啶、阿托品、 维生素B1
第四节 其他科常见心身疾病
(四)夜间遗尿症 病因 1.遗传 2.功能性膀胱容量减少 3.睡眠过深 4.心理因素及教养 治疗:行为矫正法配合药物或针灸治疗 较为实用
三、糖尿病
(二)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反应 青少年 I型 成年期II型 (三)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社会干预 1.健康教育,2.改变生活方式,保持情绪 稳定。3.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4.心理治 疗和精神药物治疗。
四 哮喘
(一)心里社会因素 1.亲子关系 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心理因素可以 诱发和加重哮喘发作 有人认为特定的人格特征和特殊的潜意 识是导致哮喘的主要原因
二、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
根据近代研究发现:一切心理应激主要 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再影响到植物神经系 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功能,而这些是 作为中介机制并最终影响内脏器官的。
二、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
不论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还是斯 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都将强化作为学 习过程的一个要素来说明。
二、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
狭义 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 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 心身疾病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是 造成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原因,已日益受 到医学界的重视 1999 我国死亡率最高的前三位疾病都可 归为心身疾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 心脏病,合计死亡率为62.3%
心身关系分类
1.心身反应 —心理应激原引起的躯体机能的改 变,一般在刺激作用或威胁情境消失后就可随 之恢复,这种可逆的心理、生理变化称为心身 反应。 2.心身障碍—心理应激原过强或作用过久,引 起躯体机能持续存在,但并不伴有躯体器质性 改变的称心身障碍。 3.心身疾病—是指一种发病、发展、转归和防 治都与心理因素密切有关的躯体疾病。
第四节 其他科常见心身疾病
三、皮肤科心身疾病 (一)神经性皮炎 (二)斑秃 (三)寻麻疹
皮肤科心身疾病治疗
皮肤科病人的心理治疗首先应使病人了解心理 社会因素,尤其是情绪因素与皮肤病症状之间 的密切关系,认识心理应激常常是症状出现和 加剧的重要原因。 治疗:1尽量消除心理社会的刺激改善病人的 情绪状态使之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 2.要让病人认识到大多数疾病是可以治愈的。 3.加强心理疏导,纠正不正确的认识,树立战 胜疾病的信心,积极、乐观地治疗。
第二节 常见心身疾病
2.生活事件 应激性生活事件常作为冠心病发病的危 险因素之一。 3.冠心病与负性情绪 抑郁、焦虑障碍 双相障碍
第二节 常见心身疾病
4.不良健康行为 行为危险因素还包括吸烟、缺乏运动、 过食与肥胖以及对社会压力的适应不良 等
第二节 常见心身疾病
(二)、心身疾病的范围
最早是有Alexander提出的其中心身疾病, 被称为“神圣七病”
溃疡病、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肠炎、 甲状腺机能亢进、类风湿性关节炎、原发性 高血压、支气管哮喘。
(五)身心反应-特殊医学障 碍中的心理因素
1.躯体疾病引起患者的心理反应 自我意识转变、 对疾病的认识反应、 情绪反应 2.躯体疾病对患者生质量的影响 原发性心理障碍 、继发性社会后果 3.不同的躯体疾病可以通过对神经系统 的直接、间接作用而影响心理活动
三、 心身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原则
(二)心身疾病的诊断程序 1.全面了解病史 2.详细的体格检查 3.心理行为的检查 4.综合分析
三、 心身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原则
(二) 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 1.心理干预目标 消除心理社会刺激因素:通过心理支 持改善其认知达到治疗目的 –治标 消除心理学病因:行为矫正-治本 消除生物学症状
二、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
(二)心理生理学理论 此研究-侧重于心身疾病发病过程,重点说 明那些心理社会因素,通过何种生物学机制作 用与何种状态的个体,导致何种疾病的发生。 心理生物学理论认为:心理神经中介途径、心 理神经内分泌途径和心理神经免疫途径是心身 疾病发病的重要机制。在免疫方面,心理社会 因素通过免疫系统与躯体健康和疾病的联系可 涉及三条途径 1.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2.通过 自主神经系统的递质,3.中枢神经与免疫系统 的直接联系
因此溃疡病的发生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主要包括 1.患者病前的高胃蛋白酶原血症 2.能引起精神过度紧张的性格特征 3.生活事件因素的激发作用 认知领悟疗法是目前采用较多效果 也比较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