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戊戌变法(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优秀教案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优秀教案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072193b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eb.png)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掌握戊戌变法的基本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戊戌变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国家历史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2.戊戌变法的影响和意义【教学难点】1.戊戌变法的具体过程和原因2.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和教训【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引导学生思考戊戌变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二、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戊戌变法的影响和意义。
三、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包括当时国内外形势、社会矛盾等。
2.教师讲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如政治改革、经济改革、文化改革等。
3.教师分析戊戌变法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五、案例分析1.教师呈现戊戌变法相关案例,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事迹。
2.学生分析案例,理解戊戌变法过程中的艰辛和复杂性。
六、课堂小结七、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2.收集戊戌变法相关的历史资料,进行拓展阅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戊戌变法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了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对戊戌变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但在讲解过程中,部分内容可能较为抽象,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戊戌变法发生在哪个朝代吗?它的发生有什么特殊的历史背景?”2.自主学习教师指导:“请大家阅读教材第页,找出戊戌变法的四个主要改革领域,并简要记录。
”3.课堂讲解教师讲解:“戊戌变法的政治改革试图建立君主立宪制,经济改革鼓励私人企业发展,文化改革则提倡新学,这些改革措施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
高中历史 教案《戊戌变法》
![高中历史 教案《戊戌变法》](https://img.taocdn.com/s3/m/ab373703ed630b1c58eeb50f.png)
教案《戊戌变法》教学设计方案第七课戊戌变法重点:康梁的维新思想、戊戌变法及评价难点: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戊戌变法的评价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的综合法;教学用具:相关历史图片、视频资料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深的表现,侵略的加深引起了中国社会怎样的变化?”由此,导入“戊戌变法的背景”。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在学生回答,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所引起的中国社会变化后,教师进行总结:二、康、梁的维新思想指导学生采用烈纪年表的方法,将基本史实理清。
在理清史实后,重点讲述《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在理清史实后,重点讲述《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讲《新学伪经考》,先通过阅读注解,明确“新学”“伪经”作为历史名词的概念。
随之强调,康有为是以维护孔子的名义进行的,以考据辨伪的方式,通过指斥封建统治阶级奉为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理论基础)的古文为伪造之作,这就从根本上推翻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的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根据。
让学生分组分析、讨论:康有为为什么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思想?在学生分析讨论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历史根源、康有为的思想根源、社会现状等方面思考这一问题。
同时,教师应指出: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是由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形成的。
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使中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显示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强大的优势。
伴随着侵略势力的深入,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政治学说和制度传入中国,这一切都是客观存在,必然反映到康有为的头脑中。
而其思想的主体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所以,康有为主张的仅是清朝封建统治下的变法,而反对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
三、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主要是指导学生阅读本节教材相关的小字内容,并根据此内容归纳论战中双方的对立观点,制成表格。
对照论战的三个问题,启发学生认识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
作用: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戊戌变法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戊戌变法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70025561eb91a37f1115c79.png)
《戊戌变法》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利用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从中找到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也是一部先进的中国人民不断探索救国道路的历史。
甲午惨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破产。
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危机严重。
此时,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曾做过怎样的努力?二、新课学习(一)公车上书教师:19世纪末,中国又步入一个“乱世之秋”。
随着中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在什么背景下兴起的。
学生:社会方面: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
学生:经济方面: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学生:思想方面: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
(多媒体展示)教师:我们来共同探讨什么是公车上书?学生:“公车上书”意即“举子上书”。
汉朝时,政府用车马接送被征举的读书人,以示礼遇,后来人们就用“公车”作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
由于康、梁等是举人,这次上书就叫做“公车上书”。
教师:自读课文找出公车上书的时间、原因、发起人及影响学生:时间:1895年春学生:原因:签订《马关条约》学生:发起人:康有为、梁启超学生:内容:拒和、迁都、练兵、变法学生:影响: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多媒体展示)多媒体展示公车上书的代表人物思考:公车上书有没有成功?起到了什么作用?学生:“公车上书”没有成功。
作用:标志着维新思想由书生议政,舆论宣传发展成为社会请愿、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华东师大版高三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教案
![华东师大版高三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b659cfff18583d048645945.png)
华东师大版高三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教案治经济面临崩溃、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即将开始时的历史现实。
环节2:开始新课,介绍公车上书,引出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设计意图:以甲午战争战败后中国现实,引导学生了解甲午战后中华民族的空前危机及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的史实。
环节3:展示《时务报》和《国闻报》图片,及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照片,引出变法维新思想的传播。
设计意图:展示维新变法思想传播的重要媒体和代表人物,引导学生了解维新思想传播的史实。
环节4:展示严复及《天演论》图片,介绍维新变法运动中“物尽天择,适者生存”的重要思想的传播及影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充分了解进化论思想的内涵及深刻意义。
环节5:展示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介绍百日新政的背景。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介绍使学生直观了解当时中国的现状及改革的迫切性,揭示救亡图存的重要性。
环节6:展示百日新政及京师大学堂,引导学生了解百日新政的内容。
设计意图:意图使学生对百日新政有一定了解,特别是了解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的前身。
环节7:展示戊戌政变及戊戌六君子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戊戌政变的史实。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当时为救亡图存勇于牺牲的仁人志士的精神,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环节8:组织学生讨论戊戌变法的意义及历史教训。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能更加深刻地了解和感悟历史。
【板书设计】:第7课戊戌变法一、公车上书和维新思想的传播1、“公车上书”及其影响2、《时务报》与《天演论》二、百日维新1、戊戌变法及其内容2、戊戌政变(9月21日)3、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历史意义【资料附录】1:2019年上海历史高考卷2:严复译《天演论》【作业设计】:1.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说:“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
……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晡乃罢,览阅奏章,犹不能尽。
”这一现象表明当时A 皇帝勤于政事B 政府部门尽忠职守C 提倡官民上书言事D 撤并政府机构各部门2.梁启超说:“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而十八省之民犹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
八年级戊戌变法教案
![八年级戊戌变法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93d4d88dd3383c4bb4cd283.png)
八年级戊戌变法教案【篇一: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教案新人教版】第7课戊戌变法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结合课文、材料、图片,分析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
能够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百日维新教学难点:百日维新的历史意义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复习提问:洋务运动的结果怎样?这说明了什么?导入新课:洋务运动的失败,促使中国一些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要救国家于危难之中,不仅要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和练兵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
于是,他们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学习目标:1、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2、分析戊戌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及经济原因。
自学指导:1、公车上书的原因是什么?2、公车上书的时间、要求、带头人,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3、维新派在公车上书后,有哪些主要活动?4、戊戌变法的时间。
5、变法法令的内容。
6、变法期间,遭到了哪些人的反对?7、变法结果如何?新课学习:1、请学生依次回答自学指导中的问题。
2、解释公车的含义。
3、出示资料:思考:“拒和”指的是什么?变法指的又是什么?结论:“拒和”指拒绝在《马关条约》上签字;“变法”指改变封建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4、介绍什么是君主立宪制,分析君主立宪制与封建君主专制的区别。
5、对比:洋务派和维新派的区别。
结论: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生产技术和练兵方法,维护封建统治。
6、材料:在公车上书中,康有为写了一份万言书,阐述变法的迫切性和变法措施,这份上书没有送到皇帝手里,但全文辗转传诵,风行一时。
上海、广州等地还特地刊印《公车上书记》,广泛宣传。
各省举人回到本省后,也多次传播了这些言论。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ead0a41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d8.png)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优秀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优秀教案第7课戊戌变法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和戊戌六君子等有关知识。
二、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和总结康、梁维新变法的主要活动;(2)通过讨论“变法失败的原因”,培育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1)通过本节课,使学生熟悉到戊戌变法是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发动的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活动,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中华民族利益的,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从而对戊戌变法有一个正确的熟悉。
21教育网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以拯救民族危亡为己任,奔走呼号,宣传变法,投身改革,要求维新变法。
应该学习他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他们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处置方式:运用多媒体投影、图片等直观手腕,从康、梁的活动入手,讲清公车上书的情况。
通过度析、理解、归纳等方式掌握“百日维新”的内容。
法的内容:哪些触及顽固派利益,哪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分析支持维新变法的人有哪些,弄清维新变法运动的社会基础,引导学生从力量对比、策略得失等方面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理解变法的作用。
教学方式:分组学导,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渗透点:(1)用不同形式总结本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训练学生按照史实,掌握论从史出的分析方式。
教学设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卫星接收的教学资源,中央电教资源库资源。
(3)光盘。
教学进程:一、课前导学:(1)小组内学生分工搜集,处置有关资料。
(2)学生预习本课,做小报、结构图,分角色演出来总结本课。
(3)结合本课内容进行自我教育。
戊戌变法公开课教案
![戊戌变法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57ae075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64.png)
戊戌变法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戊戌变法的影响和教训。
三、教学难点1.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2.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化的启示。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近代史上有哪些重要的改革事件吗?(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洋务运动,分析其成败原因。
2.讲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1)介绍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统治地位岌岌可危。
(2)讲述维新派主张变法图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3.讲解戊戌变法的过程(1)介绍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2)讲述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如改革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方面。
(3)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如封建势力强大、资产阶级软弱等。
4.讲解戊戌变法的影响(1)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尝试,推动了社会进步。
(2)戊戌变法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为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
(3)戊戌变法为中国的近代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5.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1)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戊戌变法会失败?(2)分析失败原因,如封建势力强大、资产阶级软弱等。
6.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
7.课后作业(1)请同学们结合教材,概括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2)思考:从戊戌变法失败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述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过程、影响和教训,使学生了解了这一重要历史事件。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培养他们的历史素养。
同时,通过课堂小结和课后作业,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但仍有不足之处,如讲解过程中可能存在疏漏,对学生引导不够细致等,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第7课戊戌变法名师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第7课戊戌变法名师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https://img.taocdn.com/s3/m/fe47a557bed5b9f3f90f1cb1.png)
第7课戊戌变法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与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2.结合教材,利用新闻快报、文件奏折、宣传画照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从中找出维新变法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
此外,就康梁变法一事对比社会各界的反应,加深对变法失败的理解。
3.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解释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爱国情操与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公车上书、维新变法的开展、百日维新2.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三、教学要点(一) 公车上书——序幕(二) 维新派政治团体的形成——酝酿和发展(三) 百日维新——高潮1.变法的开始2.变法的内容(四) 戊戌政变——失败1.变法的失败2.失败的原因3.变法的意义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自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面对民族危机,中国社会的各阶级阶层开始探索救国道路。
在探索的道路上也留下了我们无锡人的足迹。
图片欣赏我们来看看他在无锡的住宅,他是谁呢?薛福城薛福城是谁?他曾任驻英、法、意、比等国公使。
因其外交有功,赐其住宅为“钦使第”。
他同时也是中国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19世纪60年代后,伴随着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传入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中国出现了早期的维新思想。
薛福城和王韬、郑观应等人主张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发展工商业外更提出了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
早期维新派的思想并未形成系统的理论,更没有付诸实践。
但他们的思想和政论却给了后人以启迪,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将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并付之于行动。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场试图改变中国落后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
【讲授新课】一、公车上书我们先看一段短片。
请同学们看完之后告诉我:这段短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它和戊戌变法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个短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公车上书”。
这一事件和戊戌变法的关系是?——揭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
第7课 戊戌变法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
![第7课 戊戌变法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https://img.taocdn.com/s3/m/7d2bc0053968011ca3009157.png)
第7课戊戌变法活动。
).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什么?(公车上书).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梁等人还进行了哪些维新变法活动?(①公车上书;②创办《万国公报》;③组织强学会;④维新派团体形成)二、百日维新.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又三次上书光绪帝,指出形势危急,惟一途径就是变法。
但顽固派大臣竭力阻挠,康有为与顽固派大臣进行了激烈论战。
请同学们结合课本33页中间的小字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表演历史剧《康有为舌战顽固派》或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诵“论战”的那段小字。
.戊戌变法为什么叫百日维新?它的主要内容及意义各是什么?试着完成下列表格:政治经济文化军事. 戊戌变法的法令有利于哪个阶级的利益?得到哪些人的拥护?触动了谁的利益,结果如何?(资产阶级;得到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地主、爱国知识分子拥护;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变法失败。
). 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维新派力量小;顽固派势力强大。
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强调: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的标志是强学会的成立。
指导学生归类总结,理解、记忆。
教师创设情境《康有为舌战顽固派》,引导学生表演。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结合概括能力。
学生表演短剧:旨在让学生了解:当时维新派人士的变法受到顽固派的阻扰和破坏,为学习变法的失败做铺垫。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法令内容,指导学生分组活动:竞赛完成左栏表格。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对变法的内容进行归类、填表。
利用形象、直观的表格加深学生对戊戌变法内容的掌握。
(组内自评---组内互评---联合展示),并指导学生结合变法的内容分析得出意义。
理解记忆。
学生讨论,指导学生从力量对比、策略得失等方面分析。
提高学生分析、归纳问题能力。
小组讨论归纳,代表发言。
拓展延伸戊戌变法作为一次资产阶级的思想启蒙运动,使相当一部分人摆脱了封建思想束缚,意义是极深远的。
展望今朝,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着跨世纪的改革,请你也为改革献计献策。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教案中华书局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教案中华书局版](https://img.taocdn.com/s3/m/dd2ef2b5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46.png)
③重点句:
- “戊戌变法是晚清社会变革的一次尝试。”
-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 “戊戌变法的主要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推动了变法运动的发展。”
- “戊戌变法对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改革产生了积极影响。”
课堂
1.课堂评价:
-通过提问: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系列问题,了解学生对戊戌变法知识的掌握程度。例如,询问学生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过程、影响等,观察学生的回答情况,判断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教案中华书局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教案中华书局版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中华书局版。教材通过讲述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影响,旨在让学生了解晚清中国社会变革的尝试,认识民族危机下仁人志士的救国运动。课程内容紧密联系课本,强调戊戌变法与近代中国思想启蒙的关系,以及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通过分析教材,指导学生深入探讨历史事件,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和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核心素养目标
本课程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着重培养学生以下能力:首先,提升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时空观念,通过分析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理解其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位置和意义;其次,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学会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对戊戌变法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进行客观评述;再次,强化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通过探讨变法失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变革的复杂性和内外因素的作用;最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学生从戊戌变法中汲取民族自强不息、勇于探索的精神力量,激发学生为国家强盛而努力学习的责任感。
戊戌变法教案
![戊戌变法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bcdcc0114791711cc7917f3.png)
八年级人教版历史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掌握1895到1898年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重大事件名称和顺序。
能力目标:比较分析社会各界对于戊戌变法的不同反应,了解新旧时局关系紧张的具体表现,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讨论探索变法法令内容在政治方面的局限性和经济,文化思想方面的进步作用。
由此理解变法性质属于资产阶级改革。
情感目标:谭嗣同等人不惜牺牲生命,希望通过变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符合当时的历史发展潮流,值得后人敬仰和怀念。
充分理解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陶冶爱国爱民族的高尚情操,增强新时代青年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引导,了解,维新变法的基本知识公车上书的基本内容,从而突出重点。
难点:戊戌变法的性质和历史意义。
通过学生讨论以及老师的引导讨论出戊戌变法的性质以及他虽然失败了,但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来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谭嗣同所写的《狱中题壁》的朗读视频。
在同学们观看完以后提问,为什么他们被人们称为戊戌六君子呢。
而谭嗣同为什么又会被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坐着时光飞船回到当时一起去了解戊戌变法。
新课讲授:我们今天就把戊戌变法当做一个故事去听去感悟和学习。
那么我们把它分为四个章节,一起先来看一看第一章:粉墨登场。
出示公车上书的图片。
老师:同学们看一看,这幅图上这些人都是什么人呢?他们又在干什么呢?学生:老师:这幅图叫做公车上书,那么现在同学们带着问题自行阅读公车上书的第一自然段找出答案。
(展示课件上的问题)(1)什么是公车上书?(2)为什么要公车上书?(3)公车上书代表人物是?(4)它标志着哪一事件的开始?老师:同学们知道康梁之间是什么关系吗,那么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请同学跟我们讲一讲。
(师生关系)过渡:尽管康梁等人很努力,他们迫切希望光绪帝变法。
但公车上书最后还是没有成功,那么公车上书失败后,他们是不是就放弃而无所作为了呢。
第7课 戊戌变法教案
![第7课 戊戌变法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a026ecf58f5f61fb73666f4.png)
第7课戊戌变法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①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公车上书及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光绪帝变法诏书的主要内容,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
②能力目标:a.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和总结康、梁维新变法的主要活动。
b.通过讨论“维新变法所要达到的目的”“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①运用“分组学导”的教学方法。
②本课通过预习、小组交流、竞争抢答,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③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了直观性。
对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由学生讨论、研究、分析、归纳。
学生编排历史小品,归纳总结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认识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改良运动,是爱国的、进步的。
②谭嗣同的慷慨捐躯,谱写了维新人士变法图强的斗争意识和义无反顾的英勇气概,令人敬仰。
③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之际,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要求变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巨大进步。
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与解决方法①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运用多媒体投影、图片等直观手段,从康、梁的活动入手,讲清公车上书的情况。
通过分析、理解、归纳等方法掌握百日维新的内容。
②难点:对百日维新的作用和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理解与掌握。
通过分析百日维新诏书的内容,哪些触及顽固派利益,哪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分析支持维新变法的人有哪些,搞清维新变法运动的社会基础。
引导学生从力量对比、策略得失等方面分析变法失败原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学生历来崇拜英雄人物,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谭嗣同在刽子手面前大义凛然、慷慨就义的图片,展示“戊戌六君子”的图片及生平简介。
并向学生提问:“清政府为什么要杀害谭嗣同?”“谭嗣同要杀的是盗贼吗?”“后人为什么称这些遇害者为‘戊戌六君子’?”通过设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由此导入新课。
第7课:戊戌变法(教案)
![第7课:戊戌变法(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9ac0f8bec3a87c24028c4b5.png)
第7课:戊戌变法备课人:王建辉温故知新:1.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人物是()A .奕 B.曾国藩 C.左宗棠 D.李鸿章2.(2007年重庆)洋务运动中,左宗棠创办了()A.江南制造总局 B.安庆内军械所 C.汉阳铁厂 D.福州船政局3.史料记载:1876年,中国宁波海关税务司李圭首次参加在美国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他发现美国展品“约居十之八”,而中国“竞无一物于此”疾呼“机器正当讲求”。
这一主张属于下列哪个派别()A.顽固派B.洋务派C.维新派D.资产阶级革命派4.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其根本目的是()A.师夷长技以自强 B.维护清朝统治 C.适应近代化潮流 D5.下列人物中,为洋务运动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有()①李鸿章②左宗棠③康有为④梁启超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6.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提出的主要口号是()A.自强和求富 B.民主和科学 C.独立和自由 D.民族和民生学习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2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重点:1.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的展开2.“百日维新”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收集历史证据,探索公车上书所产生的社会影和能力。
2.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方法,了解社会各界对变法的不同反应,从而理解变法的失败。
3.可以制作历史大事看年表,列举1895——1989年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重大事件。
导入新课:1895年春天,中日《马关条约》签定的消息传到北京,引起当时一部分有识之士的反对,他们联名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强,于是,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第一板块:公车上书学生阅读教材P32——33页的材料,思考讨论以下几个问题:1.“公车上书”的起因是什么?《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引起维新派人士的不满; 2.“公车上书”的目的是什么?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 3.“公车上书”中上书的皇帝是谁? 光绪帝 4.“公车上书”有什么标志性意义? 维新变法运动揭开了序幕; 5.“公车上书”的领导者是谁? 康有为.梁启超 6.“公车上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A .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 治经济情况,继续宣传维新变法; B .组织强学会,定期集会讲演; C .《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 D .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第二板块:百日维新1.清政府支持维新变法的皇帝是谁?(光绪帝)2.戊戌变法的起止时间:开始于:1898年6月 ;失败于:9月 3.戊戌变法的具体内容:4.顽固派的代表人物是: 慈禧太后 探究与交流一:动脑筋:观点一(小女孩):谭嗣同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以唤起民族觉醒,很值得。
冀教版八上第7课《戊戌变法》word教案.doc
![冀教版八上第7课《戊戌变法》word教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32e8f9743968011ca2009125.png)
第7课戊戌变法
一、课程标准:
直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二、学习目标和要求
1、知识与技能:了解维新变法运动的原因及其主要代表人物,概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自学与合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状况下,积极思考、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之路,学习他们爱国自强、不断求索和勇于实践的精神。
三、学习重点、难点、知识点
1、重点:严复的《天演论》及其在维新运动中的作用,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2、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学法指导:
1、读课文概括本课主要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几个问题:、、
2、掌握本课知识点:
一、公车上书
1、背景
2、序幕
二、警世洪钟《天演论
1、启蒙思想家的作品,内容
影响
三、百日维新
1、主要内容
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文化教育方面军事方面内容
影响
2、结果:
3、影响
练习检测
1、《天演论》为什么能够在当时的知识界产生巨大的反响?
戊戌变法主要包括那几方面的内容
我们应该学习“戊戌六君子”的什么品质?。
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教案
![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e41180916fc700abb68fc82.png)
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金乡县胡集中学戴新月【课前准备】(课前3分钟)班长宣布:1.下面开始温故互查,前后两位同学相互检查提问。
过关者得5分。
2.请将得分以“正号”的形式,画在你的作业本上。
3.(上课铃响)接下来请韩老师上课——起立【导入新课】【教师抽查】请看大屏幕,请读题并说出答案。
(1分钟)伴随着战争的失败,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我们看段视频,感受那段民族危难的历史——幻灯:播放视频(危局中国)(3分钟)谭嗣同对祖国的悲惨命运扼腕叹息,他在诗中写道“四万万同胞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面临着被帝国主义列强的瓜分,伴随着清政府自救的洋务运动失败,一些爱国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站在时代的前沿,上书皇帝、锐意改革,掀起了变法维新运动的改革浪潮。
今天,让再次走进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史,去领略爱国志士变法图强的光辉历史吧!(4分钟)【设问导读】幻灯:自学初体验请同学们阅读课文32-33页正文黑色字体,结合设问导读“圈划、标注课文”。
1. 采取浏览、快读(两倍语速),捕捉关键信息。
2. 学案“冒号”前面的关键词,请你写在课文对应的知识要点处。
3. 在自渎、标注的基础上,前后六人小组相互交流,进行修正、补充。
(10分钟)【精讲深化】幻灯:【危局警示篇】公车上书师:请同学们在读课文,结合关键词提示,描述历史事件“公车上书”。
前后两人一小组,一位同学描述,另一位同学进行点评纠正。
接下来,请一位班长主持,提问有关“公车上书”的时间、背景、发动者、主张、影响等相关知识信息。
(请公平照顾每个小组)活动:班长主持,学生回答。
(13分钟)师:公车上书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科举考试举人的爱国运动,它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康有为、梁启超是成为此后的维新名士,哪位同学能简要地介绍一下他们——生1:介绍康有为。
师:康有为学贯中西,不仅有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对西方文化也很有研究,他认为应该清政府学习西方,进行变法。
第7课 戊戌变法教案
![第7课 戊戌变法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758ee5026fff705cc170afe.png)
第7课戊戌变法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从戊戌变法的社会背景、过程、结果三个方面阐述了在甲午中日战争惨败,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维新派发动了一场挽救中华民族命运的救亡图存的变法改革运动。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一次进步爱的改革运动。
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了前面近代中国屈辱挨打的形势变化,又启示后来的拯救民族的革命变化。
他虽然失败了,但为后人积累了经验教训,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辛亥革命的胜利乃至新民主主义的胜利打下基础。
在整个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变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可以说是这册教材的重点与难点,也是历年中考热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了解、掌握戊戌变法的背景、发生原因、内容、意义、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教训,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预习,初步了解本课基本知识内容;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基础知识性问题,教师辅导;师生探究戊戌变法发生原因、失败原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已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情境模拟法、探究法、图片资料展示法等。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观察图片、分析资料等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洋务运动,知道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为维护封建统治而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剧,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严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国的出路在哪里?当时的农民奋起反抗,掀起义和团运动,而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也掀起了一场著名的改良运动,这就是戊戌变法。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戊戌变法,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到第7课.(板书:第7课戊戌变法)(二)推进新课:师:1895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中国损失巨大,有人为此题诗: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
八上戊戌变法教案
![八上戊戌变法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2b164c2eefdc8d377ee328e.png)
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一起看看八上戊戌变法教案!欢迎查阅!八上戊戌变法教案1教学目标康有为再次上书;康、梁组织保国会;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失败的原因。
通过对内容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成败得失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掌握辩证的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以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努力向先进的西方学习,要求维新变法。
培养学生关心时政,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戊戌政变过程的教学,以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为榜样,培养学生爱国救国的意识和优秀品德。
教学建议“百日维新”这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师首先在电脑屏幕上显示变法诏书的主要内容,通过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的历史意义,主要围绕: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来设问。
然后指导学生回答书上的思考题。
从而得出变法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愿望和要求,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传播。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百日维新是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奔走呼号,努力奋争的结果,集中体现了维新派的变法的具体要求,是学习和认识这场变法运动的重点。
变法虽然失败,但其进步性、积极作用不可抹煞。
了解这一内容,可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的曲折复杂性,加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
对历史意义的认识,使学生认识到这场运动的进步性,同时对培养学生全面、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很有帮助。
保国会的成立这一目教师只要讲清帝国主义的瓜分狂潮促使维新变法运动进一步发展,为了宣传和筹划变法,康有为、梁启超在光绪帝的支持下,组织保国会即可。
如何认识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对的评价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综合、概括能力。
华东师大版高三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华东师大版高三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a0d8c52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26.png)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为什么晚清时期会出现戊戌变法这样的改革运动?它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哪些影响?”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对戊戌变法的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戊戌变法的过程:讲述戊戌政变、百日维新、戊戌六君子等事件,让学生了解变法的主要过程。
3.改革派人士及其观点:介绍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改革派人士,阐述他们的主要观点和贡献。
4.戊戌变法的意义:分析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以及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5.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从内外因素、保守势力的阻挠等方面,剖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接着,简要回顾晚清时期的历史背景,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使学生了解到晚清时期我国面临的民族危机。然后,介绍戊戌变法的起因,包括甲午战争后国家民族的危局、康有为等改革派人士的上书等,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顺序展开:
1.戊戌变法的背景:详细介绍晚清时期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以及民族危机的加深。
(四)课堂练习,500字
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题目:
1.列出戊戌变法的主要过程及其意义。
2.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并谈谈你的看法。
3.请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改革派人士的主要观点及贡献。
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戊戌变法的认识。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2.运用史料教学法,提供戊戌变法的相关史料,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和归纳史料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戊戌变法
备课人:王建辉
温故知新:
1.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人物是()
A .奕 B.曾国藩 C.左宗棠 D.李鸿章
2.(2007年重庆)洋务运动中,左宗棠创办了()
A.江南制造总局 B.安庆内军械所 C.汉阳铁厂 D.福州船政局
3.史料记载:1876年,中国宁波海关税务司李圭首次参加在美国举办的世界博
览会,他发现美国展品“约居十之八”,而中国“竞无一物于此”
疾呼“机器正当讲求”。
这一主张属于下列哪个派别()
A.顽固派B.洋务派C.维新派D.资产阶级革命派4.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其根本目的是()A.师夷长技以自强 B.维护清朝统治 C.适应近代化潮流 D
5.下列人物中,为洋务运动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有()
①李鸿章②左宗棠③康有为④梁启超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6.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提出的主要口号是()
A.自强和求富 B.民主和科学 C.独立和自由 D.民族和民生
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2
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
重点:1.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的展开
2.“百日维新”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收集历史证据,探索公车上书所产生的社会影
和能力。
2.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方法,了解社会各界对变法的不同反应,从而理解变法的失败。
3.可以制作历史大事看年表,列举1895——1989年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重大事件。
导入新课:
1895年春天,中日《马关条约》签定的消息传到北京,引起当时一部分有识之士的反对,他们联名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强,于是,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自主学习,知识梳理:
第一板块:公车上书
学生阅读教材P32——33页的材料,思考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公车上书”的起因是什么?
《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引起维新派人士的不满; 2.“公车上书”的目的是什么?
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 3.“公车上书”中上书的皇帝是谁? 光绪帝 4.“公车上书”有什么标志性意义? 维新变法运动揭开了序幕; 5.“公车上书”的领导者是谁? 康有为.梁启超 6.“公车上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A .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 治经济情况,继续宣传维新变法; B .组织强学会,定期集会讲演; C .《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 D .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
第二板块:百日维新
1.清政府支持维新变法的皇帝是谁?(光绪帝)
2.戊戌变法的起止时间:开始于:1898年6月 ;失败于:9月 3.戊戌变法的具体内容:
4.顽固派的代表人物是: 慈禧太后 探究与交流一:
动脑筋:
观点一(小女孩):谭嗣同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以唤起民族觉醒,很值得。
他是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观点二(小男孩):谭嗣同能逃却不逃,太愚蠢,死的不值得。
习题处理: 练一练:
康有为发动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的事件发生于( B )
A .1894年
B .1895年
C .1897年
D .1898年
跟踪检测题
第一部分:单项选择题
1.梁启超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其中的“第二期”是指()A.戊戌变法B.洋务运动C.新文化运动D.五四运动
2.(2006年,江苏盐城)19世纪末,中国掀起了一场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其主要人物有()A.林则徐.魏源 B.李鸿章.左宗棠 C.康有为.梁启超 D.孙中山.黄兴
3.(2006年,北京通州)康有为.梁启超作为伟大的历史人物永载史册,主要是因为他们()A.发起了洋务运动 B.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C.领导了辛亥革命 D.参加新文化运动
4.右图中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Array A.提倡自强.求富
B.坚持闭关自守
C.提倡民主.科学
D.反对议和,请求变法
5.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重大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甲午中日战争 C.公车上书 D.德国强占胶州湾
6.引发“公车上书”的直接原因是()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瑷珲条约》的签订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的签订7.1895年,领导“公车上书”的是()
A.谭嗣同和刘光第 B.杨深秀和康广仁 C.孙中山和康有为 D.康有为和梁启超
8.光绪帝颁布的变法法令不包括()
A.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 D.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
9.在中国近代化道路探索过程中,力图通过改革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是()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辛亥革命 D.太平天国运动
10.1898年,清政府统治集团中发动戊戌政变的顽固派首领是()
A . B.光绪帝 C.袁世凯 D.慈禧太后
11.“各国变法,都是经过流血才成功的。
中国还没有人流血,让我来作第一个吧!”你认为材料中的“我”是指谁()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康广仁
12.戊戌变法中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是()
A.康有为B.谭嗣同C.梁启超D.严复
13.“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中的“我”是指()
A.康有为B.梁启超C.谭嗣同D.康广仁
14.维新派最早创办的报刊是()
A.《万国公报》 B.《时务报》 C.《中外纪闻》 D.《国闻报》
15.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的标志是()
A.公车上书 B.创办《中外纪闻》 C.颁布《定国是诏》 D.创办了强学会
16.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的根本原因是()
A.变法触动了封建顽固派的利益 B.光绪帝借“变法”向慈禧太后夺权
C.变法不利于清王朝统治的巩固 D.变法改革了祖宗的例律
17.在戊戌变法法令中,属于文化教育的内容是()
A.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D.训练新式军队
18.下面是谭嗣同被慈禧太后杀害后,街头巷尾的人们的议论。
你认为符合史实的是()
A.他是洋人的密探 B.他甘为变法而捐躯 C.慈禧太后杀的贪官 D.他是没有地方可逃
第二部分:材料分析题:(高密市2005——2006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题)
第一组:在与洋人打交道的过程中,统治阶级内部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后来康有为明确提出:“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不机器则弱。
”生产更多的机器,成为近代中国人孜孜以求的梦想。
1.根据材料一回答,材料中所说的“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些有识之士”主要指哪些人(举出两个历史人物即可)?他们为了实现“自强”的目标,开展了什么运动?
2.洋务派开办最早和最大的军工企业分别是什么?
3.哪一次战争打破了洋务派“自强”.“求富”的美梦?
4.根据材料回答,为了实现“多机器则强”的目标,康有为发起了什么运动?这一运动的结果怎样?通过这一事件,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第二组:
(1)表中所列内容与哪一次运动有关?该运动中提出了哪些口号?(4分)
洋务运动;前期:“自强”,后期“求富”;
(2)请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你认为洋务运动对中国的近代化起到了哪些积极作用?
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了技术力量;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材料二1895年,《马关条约》签署的消息传到北京后,举国激愤,人人思变,雪耻强国之声陡然放大。
时值18省1300多名举子在京会试,37岁的广东南海考生康有为在一夜之间赶写万言书……
(3)材料二描述的是中国近代哪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后,为了宣传他们的主张,康有为等人创办了哪一刊物?(2分)
事件:公车上书报纸:《万国公报》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新政在教育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
(3分)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创刊,开放言论。
课外拓展:
谭嗣同就义前曾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议一议,维新派要杀的贼是指谁?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
答案提示:
1.维新派要杀的“贼”指哪些人?(清政府中阻挠维新变法的顽固派)
2.他们为什么觉得“无力回天”?(实权掌握在顽固派手里)
3.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他愿意为变法流血牺牲以唤起民族觉醒,品格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