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简化的RISC_CPU设计
risc-v cpu设计总结报告
risc-vcpu设计总结报告随着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发展,RISC-V(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 - V)架构在近年来逐渐受到广泛认可和关注。
在本报告中,我们将总结RISC-V CPU设计的关键要点,针对该架构的特点和设计原则进行深入探讨。
RISC-V是一种开放、可扩展的指令集架构,其设计追求简化指令集、模块化、可扩展性和定制化能力。
在设计RISC-V CPU时,以下几个关键要点需要考虑和重视。
1. 指令集架构设计:RISC-V架构采用精简指令集的设计理念,将常用指令和操作需要保留,而将复杂指令或较少使用的指令去除。
设计者需要仔细考虑指令集的功能和性能需求,确保在去除复杂性的同时仍能提供足够的功能。
2. 流水线设计:流水线技术在RISC-V CPU设计中是至关重要的,可以提高指令的执行效率。
设计者需要合理划分流水线的各个阶段,并考虑流水线冒险和数据相关性等问题,以实现高性能的指令处理能力。
3. 性能优化技术:为提高RISC-V CPU的性能,设计者可以采用多种优化技术,如分支预测、指令缓存、数据缓存等。
合理选择和配置这些技术可以显著提高CPU的运行效率和响应速度。
4. 外设接口设计:RISC-V CPU通常需要与外部设备进行通信,设计者需要考虑和实现适当的外设接口,以便与其他硬件模块或软件进行数据交互和通信。
总结一下,设计RISC-V CPU需要考虑指令集架构、流水线设计、性能优化以及外设接口设计等关键要点。
合理的设计理念和技术选择可以帮助实现高性能、可扩展的RISC-V CPU架构。
本报告的目的是总结RISC-V CPU设计的关键要点和设计原则,帮助读者了解该架构的基本思想和开发工作。
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RISC-V CPU设计,我们可以更好地应用这种新兴的指令集架构,推动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和创新。
CPU-与简单模型机设计实验
评语: 课中检查完成的题号及题数:课后完成的题号与题数:成绩: 自评成绩: 85实验报告实验名称:CPU 与简单模型机设计实验日期:2015.11.17 班级: 2 学号:13 姓名:周小多一、实验目的:1. 掌握一个简单CPU 的组成原理。
2. 在掌握部件单元电路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构造一台基本模型计算机。
3. 为其定义五条机器指令,编写相应的微程序,并上机调试掌握整机概念。
二、实验内容:1.要实现一个简单的CPU,并且在此CPU 的基础上,继续构建一个简单的模型计算机。
CPU 由运算器(ALU)、微程序控制器(MC)、通用寄存器(R0),指令寄存器(IR)、程序计数器(PC)和地址寄存器(AR)组成,如图2-1-1 所示。
这个CPU 在写入相应的微指令后,就具备了执行机器指令的功能,但是机器指令一般存放在主存当中,CPU 必须和主存挂接后,才有实际的意义,所以还需要在该CPU 的基础上增加一个主存和基本的输入输出部件,以构成一个简单的模型计算机。
2.本模型机和前面微程序控制器实验相比,新增加一条跳转指令JMP,共有五条指令:IN(输入)、ADD(二进制加法)、OUT(输出)、JMP(无条件转移),HLT(停机),其指令格式如下(高4位为操作码):助记符机器指令码说明IN 0010 0000 IN→R0ADD 0000 0000 R0 + R0→R0OUT 0011 0000 R0→OUTJMP addr 1100 0000 addr→ PCHLT 0101 0000 停机3. 设计一段机器程序,要求从IN 单元读入一个数据,存于R0,将R0 和自身相加,结果存于R0,再将R0 的值送OUT 单元显示。
根据要求可以得到如下程序,地址和内容均为二进制数。
地址内容助记符说明00000000 00100000 ; START: IN R0 从IN 单元读入数据送R000000001 00000000 ; ADD R0,R0R0 和自身相加,结果送R000000010 00110000 ; OUT R0R0 的值送OUT 单元显示00000011 11100000 ; JMP START跳转至00H 地址00000100 0000000000000101 01010000 ; HLT停机三、项目要求及分析:1. 试修改现有的指令系统,将加法指令的功能修改为R0的内容和某个存储单元的内容相加;增加存数、取数和减法三条机器指令,指令助记符分别为STA、LAD 和SUB,指令操作码分别为十六进制的60、70和80。
risc-v cpu设计总结报告
risc-v cpu设计总结报告RISC-V(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 V)是一种开源指令集架构,其目标是通过简化指令集提高处理器性能和能效。
本文将总结RISC-V CPU设计的相关内容,包括设计原则、架构特点、实现方法以及优势。
首先,RISC-V的设计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1. 简洁性:采用精简的指令集,并提供可选的扩展指令集,以满足不同应用的需求。
2. 可扩展性:通过定义多个标准扩展指令集,支持在基础指令集上进行功能扩展,以满足不同领域和应用的需求。
3. 易于实现:提供清晰明确的指令格式和编码规范,使得RISC-V CPU的设计和实现变得简单且高效。
4. 易于编译:提供标准的编译器前端,方便应用程序的开发和移植。
其次,RISC-V的架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开放性:RISC-V是一种开放的指令集架构,任何人都可以访问和使用其指令集,从而促进了创新和合作。
2. 模块化:RISC-V指令集被分为基础指令集和可选扩展指令集,使其具备了较强的扩展性和灵活性。
3. 支持多核:RISC-V可以支持多核CPU的设计,通过标准的内存一致性模型来保证多核处理器的正确性和性能。
4. 虚拟化支持:RISC-V提供了对虚拟化的良好支持,使得可以在RISC-V CPU上运行虚拟化软件,提高系统资源利用率。
然后,RISC-V CPU的实现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指令解码:根据RISC-V指令编码规范进行指令解码,将指令转换成处理器内部的控制信号。
2. 寄存器文件:RISC-V使用一组通用寄存器来存储和操作数据,因此需要设计寄存器文件用于寄存器的读写操作。
3. 流水线:RISC-V CPU通常采用流水线架构,将指令执行过程划分成多个阶段,以提高指令的吞吐量和并行性。
4. 内存访问:RISC-V支持多种内存访问方式,包括字节、半字、字等不同粒度的内存访问操作。
5. 异常处理:RISC-V提供了一套异常处理机制,用于处理指令执行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如除零错误、内存访问错误等。
MIPS单周期CPU实验报告
MIPS单周期CPU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设计一个基于MIPS指令集架构的单周期CPU,具体包括CPU的指令集设计、流水线的划分与控制信号设计等。
通过本实验,可以深入理解计算机组成原理中的CPU设计原理,加深对计算机体系结构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MIPS(Microprocessor without Interlocked Pipeline Stages)是一种精简指令集(RISC)架构的处理器设计,大大简化了指令系统的复杂性,有利于提高执行效率。
MIPS指令集由R、I、J三种格式的指令组成,主要包括算术逻辑运算指令、存储器访问指令、分支跳转指令等。
在单周期CPU设计中,每个指令的执行时间相同,每个时钟周期只执行一个指令。
单周期CPU的主要部件包括指令内存(IM)、数据存储器(DM)、寄存器文件(RF)、运算单元(ALU)、控制器等。
指令执行过程主要分为取指、译码、执行、访存、写回等阶段。
三、实验步骤1.设计CPU指令集:根据MIPS指令集的格式和功能,设计符合需求的指令集,包括算术逻辑运算指令、存储器访问指令、分支跳转指令等。
2.划分CPU流水线:将CPU的执行过程划分为取指、译码、执行、访存、写回等阶段,确定每个阶段的功能和控制信号。
3.设计控制器:根据CPU的流水线划分和指令集设计,设计控制器实现各个阶段的控制信号生成和时序控制。
4.集成测试:进行集成测试,验证CPU的指令执行功能和正确性,调试并优化设计。
5.性能评估:通过性能评估指标,如CPI(平均时钟周期数)、吞吐量等,评估CPU的性能优劣,进一步优化设计。
四、实验结果在实验中,成功设计了一个基于MIPS指令集架构的单周期CPU。
通过集成测试,验证了CPU的指令执行功能和正确性,实现了取指、译码、执行、访存、写回等阶段的正常工作。
同时,通过性能评估指标的测量,得到了CPU的性能参数,如CPI、吞吐量等。
通过性能评估,发现了CPU的性能瓶颈,并进行了相应的优化,提高了CPU的性能表现。
《简化CPU设计》-
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学院简化CPU设计2013年9月一、课程设计要求1.设计16位精简指令集CPU指令系统;2.完成精简指令集CPU的结构设计和所有模块的代码编写,并仿真验证;3.编写能够完成加法器﹑流水灯等功能的汇编程序,并翻译成二进制机器码;4.设计CPU外围模块如分频器,存储器和IO接口,并在软件平台上仿真CPU执行程序的完整过程;5.下载工程到FPGA芯片,在硬件资源上实现。
二、设计思路1、CPU指令集系统设计本课程设计所设计的RISC_CPU指令长度为16位,能够处理16位数据,指令中需要操作符,寄存器地址和立即数等字段。
完成立即数数据载入操作需要如下指令:mil:将立即数放在低8位mih:将立即数放在高8位因为一条指令无法载入完整16比特立即数数据,设计指令格式中用于存放立即数的字段为8bits,将16bits数据传递到通用寄存器需要2条指令,“mil R1,I(低8位)”将立即数I 的低8位传递给通用寄存器R1,“mih R1,I(高8位)”将立即数I的高8位传递给通用寄存器R1。
完成存储器或I/O数据载入与存储的操作需要如下指令:lda:载入指定地址数据sta:储存数据到指定地址inp:从端口输入oup:输出到端口因为存储器中有些地址的数据可能是有工程意义的,对这些地址上的数据的处理是必不可少的。
“lda Rd Rs”将通用寄存器Rs的数据作为指定地址,将存储器中该地址上的数据载入到通用寄存器Rd中,“sta Rd Rs”将通用寄存器Rd的数据作为指定地址,将通用寄存器Rs的数据储存到存储器该地址上。
完成通用寄存器阵列内数据运算操作需要如下指令:and:寄存器数据与操作orr:寄存器数据或操作not:寄存器数据非操作shl:左移shr:右移add:寄存器数据相加sub:寄存器数据相减mul:寄存器数据相乘cmp:寄存器数据相比较这些是本CPU设计能够完成的数据处理操作,有3点需要注意:1、所有操作的数据必须储存于通用寄存器中2、乘法运算只能进行8比特数据相乘,溢出则取其低8位数据相乘3、cmp指令的结果会影响标志位,该标志位可作为分支操作的条件,但执行cmp指令之前建议先清除相关标志位。
RISC技术的设计技巧
RISC技术的设计技巧RISC的设计原则是使系统设计达到最高的有效速度,将那些能对系统性能产生净增益的功能用硬件实现.其余大部分都用软件实现.它排除了那些实现复杂功能的复杂指令,所谓。
"精简"并不是简单的减少.而是保留经验证明的能提高机器性能的指令,另外还将编译器作为机器的功能.而且RISC微处理器使编译器能够直接访问基本的硬件功能,RISC设计的基本目的在于使计算机结构更加简单、更加合理、更加有效.指令经过精简后.计算机体系结构自然趋于简单.在这个基础上,还必须克服CISC的许多缺点.使得计算机速度更快,程序运行时间缩短.这样.RISC才能以崭新的面貌出现.自从80年代中期RISC结构的计算机商品化以来,全世界几乎所有计算机系统制造厂商都竞相采用,半导体厂商也不断研制性能越来越强、集成度越来越高的RISC微处理器,甚至一向以发展CISC而著称的Motoro1a和Intel公司也同时发展RISC微处理器产品系列.RISC不是一个产品而是一种设计技术.人们可以根据不同要求选择使用这些设计技术用于各类计算机系统中,以利于改善和提高机器性能.RISC技术的主要设计技巧及其特点分述如下.1短周期时间为了指令的快速执行,就必须快速选择译码和减小寄存器存取时间,尽量采用先进工艺技术以缩短机器周期时间,也即提高机器的工作频率.2单周期执行指令由于RISC微处理器的指令经过精选,所有指令长度都相同.大多数指令都能在-个机器周期内执行完.实际上,大多数RISC微处理器在没有增加并行技术时,平均每条指令执行时间为1.25-2个机器周期时间,而CISC微处理器在相同工艺技术条件下平均执行每条指令需5-8个机器周期时间,RISC微处理器力求达到每一个机器周期时间执行一条指令.单周期执行指令是RISC微处理器性能增强的基础.必须简化指令系统和采用流水线技术.3 load(取)/Store(存)结构每当一条指令得要访问主存信息时.机器的执行速度将会降低.RISC的load/restore指令只有在访问内存时才使用,所有其它的指令都是在寄存器内对数据进行运算.一条存取数指令(load)从内存将数据取出放到寄存器中,在那里可以对数据进行快速处理,并把它暂存在寄存器里,以便将来还要使用.在适当的时候.一条存数指令(store)可将这个数据送回到它在内存中的地址中去.CISC微处理器支持那些直接从内存处理信息的指令.这些指令需要多个机器周期时间才能完成.R15c的设计技术与CISC 的设计技术相比.有大量寄存器.由于允许数据在寄存器中保留较长的时间.这样就减少了存/取指令对内存访问的需要.在寄存器中.每当再被使用时不必再次访问内存.这种Load /restore结构通过寄存器对寄存器进行操作的方式乃是获得单周期执行的关键.4简单固定格式的指令系统所有指令采用32位固定长度,寻址方式不超过三种,简化了逻辑和缩短译码时间.确保单周期执行指令,同时也有利于流水线操作的执行.这是由于指令的固定格式保证指令译码和取操作能同时进行.5不用微码技术由于RISC的设计采用简单.合理的指令系统和简化的寻址方式.所以排除微代码设计技术.也即不采用微码只读存贮器(ROM),而是直接在硬件中执行指令,这意味着省去将机器指令转换成原始微码这一中间步骤,这也就减少了执行一条指令所需要的机器周期个数,这也就节省了芯片的空间使得可以利用这些节省下来的芯片空间扩展微处理器功能.6大寄存器堆RISC微处理器中大量的计算都在ALU高速寄存器中执行.由编译器产生、分配和优化寄存器的使用.从而简化流水线结构和使指令周期降到最小,同时又不访问内存.允许调用的嵌套执行,但这也增加ALU周期中的寄存器存取时间和一些选址机构.因此在任务变换中需要较高的开销.7哈佛(Harvard)总线结构采用指令和数据高速缓存(cache),利用双总线动态访问机构.填人执行程序有利于单周期执行指令,又可双倍增加数据带宽以提高数据吞吐置.在片高速缓存容量的增加将占较大芯片空间,而脱片cache也将增加存取延迟时间.8高效的流水线操作当前不论什么结构的微处理器都毫无例外地采用流水线技术,以达到高速执行指令的能力,因为流水线的每一级都负责执行一个单个的操作段.比如、指令译码或取操作数。
CPU从指令集的特点上可以分为两类CISC和RISC我们所熟
RISC和CISCCPU从指令集的特点上可以分为两类:CISC和RISC。
我们所熟悉的Intel 系列CPU就是CISC 的CPU 的典型代表。
那么,RISC 又是什么呢?RISC是英文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的缩写,汉语意思为"精简指令系统计算机"。
相对应的CISC就是"复杂指令系统计算机"的意思。
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硬件成本不断下降,软件成本不断提高,使得指令系统增加了更多更复杂的指令,以提高操作系统的效率。
另外,同一系列的新型机对其指令系统只能扩充而不能减去旧型机的任意一条,以达到程序兼容。
这样一来,指令系统越来越复杂,有的计算机指令甚至达到数百条。
人们就称这种计算机为CISC (Complex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
如IBM公司的大、中型计算机,Intel公司的8086、80286、80386微处理器等。
日益庞大的指令系统不仅使计算机研制周期变长,而且还有难以调试、难以维护等一些自身无法克服的缺点。
于是,RISC的概念就应运而生,在1983年,一些中、小型公司开始推出RISC产品。
RISC并非只是简单地去减少指令,而是把着眼点放在了如何使计算机的结构更加简单合理地提高运算速度上。
RISC机优先选取使用频最高的简单指令,避免复杂指令;将指令长度固定,指令格式和寻地方式种类减少;以便布线控制逻辑为主,不用或少用微码控制等措施来达到上述目的。
目前,RISC和CISC各有优势,而且界限并不那么明显了。
现代的CPU往往采用CISC的外围,内部加入了RISC的特性。
就连Intel最新的Pentium II等CISC芯片也具有了明显的RISC特征。
另外,超长指令集CPU由于融合了RISC和CISC的优势,成为未来的CPU发展方向之一。
RISC技术相信大家在日常电脑使用或CPU的广告介绍中时常听到见到“RISC”这个词,什么Pentium Ⅱ/Pro 采用先进RISC技术……K6采用RISC86结构,从而……总之大凡稍高档点的中央处理器都称采用RISC技术。
(完整word版)32位单周期RISC处理器设计
第一章32 位单周期RISC处理器设计要设计一款处理器,首先要选择体系结构,本题选择的是RISC体系结构,因为它适合于流水线设计。
然后需要选择一个标准的指令集,本题选择的MIPS指令集并按照常规的五段流水的方式来实现流水线。
流水线的实现过程将在第二章介绍。
1.1目标处理器指令集与指令格式本题目标CPU以能实现部分MIPS指令为目标,具体指令如下表1:(slti)无条件跳跳转(jL)J转空操作空操作(nop)表1 目标CPU指令集1.2 从指令具体行为反推设计方案CPU要执行一条指令,不外乎需要完成以下几个过程:取指令,指令译码,将译码出的指令放到算术逻辑运算部件ALU上执行运算,根据ALU算得的访存地址进行访存和将访存的结果写回寄存器等。
当然,不同的指令类型(R、I、J)可能经过的过程稍有不同,即它们的数据通路有所不同,以下将具体介绍:1、R格式指令数据通路:1)从指令寄存器Instr MEM中取出指令,同时PC增值(即加1等待下个CLK到来);2.)寄存器单元rs1和rs2的内容从寄存器堆Reg File中读出;3.)ALU根据功能码Opcoder确定操作方式,对从寄存器堆读出的数据进行计算;4.)ALU运算结果被写入寄存器堆,由rd确定写入的寄存器堆存储单元地址。
图1 R指令数据通路2. I 指令(除lw、sw和分支指令)数据通路如图2:1.)从指令寄存器Instr Mem中取出指令,同时PC增值(即加1等待下个CLK到来);2.)寄存器单元rs1的内容从寄存器堆Reg File中读出;3.)ALU将从寄存器堆rs1单元中读出的数据与符号扩展后的指令低16位值相加;4.)ALU的运算结果被写入寄存器堆,由rt确定写入的寄存器堆存储单元地址。
图2 I 指令(除lw、sw和分支指令)数据通路3、Lw指令数据通路如图3:1.)从指令寄存器Instr Mem中取出指令,同时PC增值(即加1等待下个CLK到来);2.)寄存器单元rs1的内容从寄存器堆Reg File中读出;3.)ALU将从寄存器堆rs1单元中读出的数据与符号扩展后的指令低16位值相加;4.)将ALU的运算结果作为数据存贮器的地址读出相应单元的内容;5)把从数据存储单元取出的数据写入寄存器堆,由rt确定写入的寄存器存储单元地址。
电子科技大学CPU设计:精简指令集(RISC)32位单周期cpu设计
精简指令集(RISC)32位单周期cpu设计电气513摘要:该作品为一个精简指令集的32位单周期cpu,具有18条基本的指令,可以实现数据的存取、运算等基本功能。
测试程序执行过程中,CPU各部件的具体数据可以显示到FPGA的数码管上。
目录1.CPU的整体电路设计;2.CPU的指令格式;3.基本功能部件的设计;4.主要功能部件的设计;5.CPU的封装;6.FPGA测试。
1.CPU的整体电路设计CPU主要组成部分有:运算器(ALU)、控制器(Control Unit)、寄存器堆(Register Files)、取指电路及相关基础部件(如选择器)等构成。
下图为cpu的电路图。
CPU的电路包括数据路径(Data path)和控制部件(Control Unit)两大部分。
下面介绍路径的设计。
1.1 下一条指令地址的选择下一条指令的地址有3种情况:1.程序不转移时下一条指令的地址为PC+4;2.执行beq和bne指令发生转移时,下一条指令的地址是PC加4,再加上符号扩展的偏移量左移2位的和;3.执行j指令时转移的目标地址是指令中的低26位地址左移2位,再与PC+4的高4位拼接在一起。
下一条指令地址的产生和选择电路如图所示。
图中控制器(Control Unit)根据op、func和zero(对于beq和bne指令)信号产生相应的转移控制选择信号pcsource。
1.2 ALU的输入端ALU的输入端有2个:A输入端和B输入端。
A、B输入端分别有2种输入情况。
对于A输入端,有寄存器堆的A_data和移位数sa输入。
对于B输入端,有寄存器堆的B_data和符号扩展后的立即数imm输入。
其输入数据路径如图所示。
ALU的A、B端具体输入哪路数据由控制器(Control Unit)根据指令译码产生控制信号shift和aluimm 来选择。
1.3寄存器堆的输入端寄存器堆的A_addr和B_addr的输入来自指令,分别只有一种输入,W_addr有2种,而Data有4种输入。
risc-v体系结构与设计方法
risc-v体系结构与设计方法RISC-V(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 - V)是一种基于开放标准的指令集架构(ISA),它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计算机科学家研发,首次发布于2011年。
RISC-V的设计目标是提供一个简洁、灵活、高度可定制的体系结构,适用于各种不同的应用场景,并且为学术和工业界提供一个共同的研究和开发基础。
RISC-V的设计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简洁的指令集:RISC-V使用了一种精简的指令集,这使得处理器的设计和实现相对较简单。
指令集的设计目标是能够支持大多数常见的计算任务,并提供良好的性能和资源利用率。
与其他指令集不同的是,RISC-V的指令集是基于类似于早期RISC处理器的原则,而不是基于现代复杂的CISC指令集。
2.模块化设计:RISC-V的设计方法鼓励使用模块化的方式来组织处理器的功能。
这种设计方法可以提高处理器的可复用性和可扩展性。
RISC-V的指令集被分为几个标准扩展,每个扩展包含一组相关的指令,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选择相应的扩展。
3.开放的标准和生态系统:RISC-V的设计方法强调开放标准和开放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RISC-V的指令集架构被设计为公开的,并且可以自由使用和修改。
这使得任何人都可以使用RISC-V架构开发自己的处理器、操作系统和编译器等软硬件工具。
同时,RISC-V的设计方法也促进了开放的合作和共享,使得研究者和工业界可以共同推动RISC-V的发展。
4.易于验证和测试:RISC-V的设计方法考虑到了处理器的验证和测试的重要性。
RISC-V的指令集架构提供了一组基本的测试程序,用于验证处理器的正确性。
此外,RISC-V还提供了一套用于验证的工具和方法,可以帮助开发者有效地验证和测试他们的处理器设计。
5.可定制化的设计:RISC-V的设计方法鼓励处理器的可定制化。
这意味着开发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应用需求和资源限制来选择适合的指令集扩展,并对处理器的参数进行调整。
关于RISC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基于RISC技术的模型计算机设计一、实验目的:1.了解精简指令系统计算机(RISC)和复杂指令系统九三级(CISC)的体系结构特点和区别。
前面组成原理部分的“复杂模型机”是基于复杂指令系统(CISC)设计的模型机,本书中所提到的复杂指令系统计算机可参照组成原理部分的“复杂模型机”来理解2.掌握RISC处理器的指令系统特征和一般设计原则二、实验设备:PC机一台,TD-CMA实验系统一套三、实验内容:1.指令系统设计本实验采用RISC思想设计的模型机选用常用的五条指令:MOV、ADD、LOAD、STORE、JMP作为指令系统,寻址方式采用寄存器查询制及直接寻址两种方式。
指令格式采用单字节及双字节两种格式:单字节指令(MOV、ADD、JMP、SUB)格式如下:7 6 5 4 3 2 1 0OP-CODE RS RD 其中,OP-CODE为操作码,RS为源寄存器、RD为目的寄存器,并规定:RS或RD 选定的寄存器00 R001 R110 R211 A双字节指令(LOAD、SA VE)格式如下:7 6 5 4 (1) 3 2 (1) 1 0 (1) 7-0(2)OP-CODE RS RD P根据上述指令个是,列出本模型机的五条机器指令的具体格式、汇编符号和指令功能:操作码指令名0 0 0 0 MOV0 0 0 1 ADD0 0 1 0 SUB0 1 0 0 JMP1 0 0 0 LOAD0 1 1 1 STA2.RISC处理器的模型计算机系统设计3.控制器设计四、实验原理图:数据通路图:指令周期流程图:PC->ARMOVADDS1运行微程序S1LOADSAVEJMPRAM->IRS1PC->AR RAM->ARRS->RD PC+1PC->ARRAM->ARRS->PC T1T2T4T1T2T3PC+1RS->B RS->RAM S1S1T3T4ALU->RDPC+1PC+1RS->RDPC+1PC+1S1五、VHDL 程序:LIBRARY IEEE;USE IEEE.STD_LOGIC_1164.ALL;USE IEEE.STD_LOGIC_UNSIGNED.ALL;ENTITY RISC ISPORT(T1,T2,T3,T4,I7,I6,I5,I4,I3,I2,I1,I0,CLR,Q:IN STD_LOGIC;LDR0,LDR1,LDR2,R0_B,R1_B,LD,R2_B,PC_B,LDAR,IOM,RD,WR,LDIR,LDPC,LDAC,LDD R,ALU_B: OUT STD_LOGIC;S:OUT STD_LOGIC_VECTOR(3 DOWNTO 0));END ENTITY RISC;ARCHITECTURE ART OF RISC ISSIGNALMOV,ADD,JMP,LOAD,STA,SUB,RS_B,LDRi,F,CLK,CLK11,M1,M2,M3,M4:STD_LOGIC; BEGINM1<=Q AND T1;M2<=Q AND T2;M3<=Q AND T3;M4<=Q AND T4;MOV<=(NOT I7)AND(NOT I6)AND(NOT I5)AND(NOT I4);ADD<=(NOT I7)AND(NOT I6)AND(NOT I5)AND(I4);SUB<=(NOT I7)AND(NOT I6)AND(I5)AND(NOT I4);JMP<=(NOT I7)AND(I6)AND(NOT I5)AND(NOT I4);LOAD<=(I7)AND(NOT I6)AND(NOT I5)AND(NOT I4);STA<=(NOT I7)AND(I6)AND(I5)AND(I4);CLK11<=(LOAD OR STA)AND T4;SS0:PROCESS(ADD,SUB)BEGINIF ADD='1' THEN S<="1001";ELSE S<="1011";END IF;END PROCESS;SS1: PROCESS(CLK11,CLR)BEGINIF CLR='0' THEN F<='0';ELSIF (CLK11'EVENT AND CLK11='0') THEN F<=NOT F;END IF;END PROCESS;SS2: PROCESS(CLR,T1,T2,T3,LOAD,F,STA)BEGINIF CLR='0' THEN RD<='0';WR<='0';ELSE RD<=(T2 AND(NOT F)) OR ( T1 AND( LOAD OR STA)AND F)OR (T2 AND LOAD AND F);WR<=T3 AND STA AND F;END IF;END PROCESS;PC_B<=NOT( (T1 AND (NOT F) )OR ((LOAD OR STA)AND T4 AND (NOT F)));ALU_B<=NOT((ADD OR SUB) AND T4);RS_B<=NOT(((MOV OR ADD OR JMP OR SUB)AND T3 AND (NOT F)) OR (STA AND T3 AND F));LD<=NOT(T3 AND JMP AND (NOT F));IOM<=NOT( T2 OR (T1 AND (LOAD OR STA) AND F)OR (T3 AND STA AND F) );LDPC<=(M3 AND (NOT F))OR (M3 AND (LOAD OR STA)AND F );LDDR<=(ADD OR SUB) AND M3 AND (NOT F);LDIR<=M2 AND (NOT F);LDAR<=M1 OR ((LOAD OR STA)AND (NOT F)AND M4) OR(M1 AND(LOAD OR STA)AND F);LDRi<=((ADD OR SUB) AND M4 AND (NOT F))OR (LOAD AND M2 AND F) OR (MOV AND M3 AND (NOT F));R0_B<=RS_B OR ( I3) OR ( I2);R1_B<=RS_B OR ( I3) OR (NOT I2);R2_B<=RS_B OR (NOT I3) OR ( I2);LDAC<=LDRi AND (I1) AND (I0);LDR0<=LDRi AND (NOT I1) AND (NOT I0);LDR1<=LDRi AND (NOT I1) AND (I0);LDR2<=LDRi AND (I1) AND (NOT I0);END ARCHITECTURE ART;六、实验步骤:1.编译,编辑所设计的CPLD芯片程序,并配置引脚打开Quartus Ⅱ,选择File→New Project Wizard,输入目标路径,工程名及顶层设计实体名,区分大小写。
精简指令集cpu的特点
精简指令集cpu的特点1.简化指令集:RISCCPU的指令集非常精简,通常只包含几十条指令,每条指令都非常简单,且执行时间一致。
这使得CPU的设计和实现更加简单,也提高了指令的执行效率。
2.单周期执行:RISCCPU的每条指令在执行过程中只需要一个时钟周期。
当CPU执行一条指令时,它会按照固定的步骤执行,从取指令、译码、执行、访存、写回等阶段依次进行。
这种单周期执行的特点使得RISCCPU的执行效率更高。
3.高效的流水线:RISCCPU通常采用流水线结构来提高指令的执行效率。
流水线将指令的各个执行阶段分开,使得多条指令可以同时进入流水线进行执行,从而实现指令的并行处理,提高了CPU的吞吐量。
4.小型高速缓存:RISCCPU通常具有较小但高速的缓存,包括指令缓存和数据缓存。
这些缓存用于存储最常用的指令和数据,可以提高CPU对内存的访问速度,进而提高整体的执行效率。
5.数据流和控制流分离:RISCCPU将数据流和控制流分离,通过专门的寄存器来存储和传递控制信息。
这样可以提高CPU对错误处理、分支预测等方面的处理能力。
6.高度可扩展性:RISCCPU的特点使得其在设计和制造时更易于进行扩展和升级。
开发者可以根据需求自由添加新的特性和功能,而不需要重新设计整个处理器。
7.低功耗设计:RISCCPU的设计注重低功耗和高能效。
通过简化指令集和减少冗余的硬件功能,RISCCPU可以在相同处理能力的情况下比CISCCPU低功耗,这使得RISCCPU在嵌入式系统和移动设备中具有更好的应用前景。
总而言之,精简指令集的CPU具有简化的指令集、单周期执行、高效的流水线、高速缓存、数据流和控制流分离、可扩展性和低功耗设计等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RISCCPU在执行效率、可靠性、可扩展性和能效方面具有优势,广泛应用于各种计算机和嵌入式系统中。
简单CPU系统设计与实现
数字电路综合实验报告简单CPU系统设计与实现1设计课题的任务要求设计一个简单的CPU及其外部模块,能够完成机器代码的输入、存储、执行和结果显示。
基本要求:指令要求至少有空指令,跳转指令,加法指令,存取数据指令。
利用自己设计的指令系统编写一段机器语言,可以完成求两个小于256的数的最大公约数.机器语言通过拨码开关和按键逐条输入,通过程序执行开关控制程序执行,最后在数码管或LED灯上显示结果。
提高要求:设计并实现其它指令。
2系统设计2.1 设计思路设计的简易CPU系统主要由指令存储器(可以通过拨码和按键读入指令)、控制器、内部寄存器、内存以及ALU构成。
设计过程重点考虑如下事项:读/写寄存器,读/写存储器以及执行指令。
通过执行读入的指令以及编写好的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程序来测试该系统的功能。
2。
2总体框图2。
2.1系统总体框图由设计思路,可绘制如下的简单CPU系统总体框图:最终在quartusII中连接好的CPU系统图如下所示(其中的AC C属于ALU部件):2.2。
2 系统状态转移图如上图,系统共有3个状态:S0、S1、S2.分别为S0:在这一状态,通过拨码和按键录入要执行的指令.S1:在这一状态,CPU执行程序,即S0录入的指令.S2:在这一状态,CPU执行完全部程序,等待再次执行或等待录入指令.2。
2。
3 求解最大公约数的程序框图设a,b为给定的两个整数,用辗转相减法求解他们的最大公约数:2。
3 分块设计2.3。
1 DIV(分频器)DIV将电路板所提供的时钟分频,产生CPU工作所需要的时钟以及数码管扫描所需要的时钟.2.3。
2MCU (控制器)MCU用来产生系统内部所有寄存器、运算单元所需的控制信号,以及执行各条指令所需要的微操作。
它是整个系统设计的核心所在。
2。
3.3 ALU(算术逻辑运算单元)ALU完成数据的算术和逻辑运算.ALU有5个输入端和2个输出端,其中一个操作数固定来自累加器acc(具体编程时可用变量或信号表示),另一个操作数来自端口mbr_in(通过数据总线接到寄存器MBR)。
简单的CPU设计
CPU 设计1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姓名:谢xx学号:201040200xx一.非常简单的CPU设计规范:1.确定CPU的用途:该CPU的字长为8位,寻址范围为64个字节,并且要求能实现4条简单的指令。
2.确定ISA:要实现的指令集如下:要实现该CPU的功能,还需要一些寄存器完成取指,译码和执行的步骤:AR(地址寄存器)—6位,由A[7..0]向存贮器提供地址PC (程序计数器) —6位,指出下一条指令的地址DR (数据寄存器) —8位,通过D[7..0]从存贮器接收指令和数据IR (指令寄存器) —2位,存放从存贮器中取回的指令的操作码部分3.为CPU设计状态图:为了确定CPU的状态图,需对每条指令作如下分析:①从存贮器中取指令②指令译码③指令执行二.从存贮器中取指令:⑴原理:根据冯•诺依曼型的原理(指令在存贮器中顺序存放••••••),在CPU能执行指令之前,它必须将这条指令从存贮器中取出,CPU通过执行如下的操作序列完成这个任务:①选择存贮单元由A[5..0]确定②对A[5..0]译码、延迟并向存贮器中发一个信号,使存贮器将此指令输出到它的输出引脚。
这些引脚与CPU的D[7..0]相连接。
CPU从这些引脚读入数据。
⑵具体的操作①要取的指令的地址存放在程序计数器(PC)中。
由于A[5..0]从地址寄存器AR中。
这样,取指令周期的第一个状态就是:FETCH1:AR←PC这一状态的意义是当FETCH为真时,把PC的值送到AR,执行微操作AR←PC,以下同理。
②CPU必须存贮器中读取指令。
为此CPU必须发一个READ信号到存贮器的RD端使存贮器将数据送到D[7..0]上。
同时,CPU读进该数据并放到DR 中,因为DR是用来访问存贮器的唯一寄存器。
同时还实现微操作PC←PC+1,为取下一条指令作准备。
FETCH2:DR←M,PC←PC+1③作为取指令的一部分,CPU还必须完成两件事。
•DR的高2位拷贝到IR,母的是确定指令的功能(即将指令的操作码读入IR)·DR的第六位拷贝到AR。
CPU IS CISC RISC
CPU IS CISC RISCCPU原理CPU的主要功能是执行存放在主存储器中的程序即机器指令.CPU是由控制器和运算器.本章概述本章重点在于:CPU基本组成与指令流程.这涉及到建立整机概念的核心问题:CPU如何执行指令,计算机如何存储信息,如何控制输入/输出.1.CPU的的基本组成2.拟定指令流程1,CPU的的基本组成在理解CPU的组成时需要抓住以下几点:(1)ALU部件,以及它的输入与输出方式.(2)用于运算的一组寄存器R0-R3或暂存器C,D,Z(3)用于控制的一组寄存器:指令寄存器IR,程序计数器PC,程序状态字寄存器PSW(4)与访存相关的一组寄存器:存储器地址寄存器MAR,存储器数据状态字寄存器MDR,堆栈指针SP(5)内部总路线的连接方式,如何向它发送信息,它又如何输出信息(6)CPU如何通过系统总路线与主存,I/O设备连接3.3.1节给出的是一种简化的CPU内部组成模型,它是拟定指令流程的基础,2,拟定指令流程指令流程体现了计算机工作原理中一个核心内容:CPU怎样执行程序指令考核方式是给出一条特定的指令,以模型机CPU内部组成为背景,用指令语句描述其读取与执行流程.关键是要熟练掌握几种基本寻址方式的实现过程,分清谁是源地址,谁是目的地址,操作码是什么例如:拟出指令MOV-(SP),X(R0)读取与执行流程.学习内容:3.1算术逻辑运算部件ALU3.2运算方法3.3 CPU模型的组成及其数据通路3.4时序控制方式3.5指令的执行与组合逻辑控制器3.6微程序控制器学习目标:理解全加器的逻辑式和结构,并行加法器及所采用的进位链,多功能算术逻辑运算部件SN74181的功能.掌握初码定点加减运算,移位操作,理解浮点加减运算,十进制加法运算,掌握无符号整数一位乘法并了解其逻辑实现,掌握无符号整数一位除法,了解浮点乘除运算.学习目标:掌握模型机的基本组成,数据通路及数据传送,掌握微命令的基本形式.理解控制器的功能,掌握指令流程及组合逻辑控制器的工作原理.掌握微型程序控制的概念,了解微指令的编码方式和顺序控制方式,了解微指令的格式.重点难点:补码定点加减运算,无符号整数一位乘法和除法.(难点)模型机的基本组成,数据通路及数据传送,微命令的基本形式.指令流程及组合逻辑控制器的工作原理.(重点)课时安排:9课时.媒体使用:使用多媒体投影,主要采用PowerPoint准备的电子教案.§3.1算术逻辑运算部件ALUALU是一种功能较强的组合逻辑电路,有时被称为多功能函数发生器.ALU的核心是加法器.ALU主要完成对二进制代码的定点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3.1.1加法单元全加器与半加器:An An-1…Ai…A2 A1 A0Bn Bn-1…Bi…B2 B1 B0+Cn Cn-1…Ci…C2 C1 C0全加器为考虑三个输入的加法单元,半加器为考虑两个输入的加法单元.全加和∑i+向高位的进位Ci低位送进来的进位Ci输入量输出量用半加器构成全加器(1)半加求和可用异或门实现:半加和=AiOBi(半加器的逻辑式)半加器又称为异或门(2)全加器=两个半加,其逻辑式:∑i=AiOBiOCiC i+1=AiBi+(AiOBi)Ci因逻辑门电路均存在延迟时间,全加器电路是一个延迟部件,其特性将影响全加器的速度.+++§3.1.2并行加法器与进位链结构并行加法器:是用n位全加器实现两个n位操作数各位同时相加,其中的全加器的位数与操作数的位数相同.并行加法器的最长时间是由进位信号的传递时间决定的,而每位全加器本身的求和延迟是次要的因素.所以,加快进位的产生和传递是提高其速度的关键.进位链:并行加器中传递进位信号的逻辑线路,称为~1.基本进位公式:Ci+1=AiBi+(AiOBi)Ci2.并行加法器的串行进位:(1)串行进位的并行加法器是将n个全加器串接起来,就可进行两个n个位数相加.(2)串行进位方式:是指相加的进位逐级形成的,每一级的进位直接依赖于前一级的进位.称为~(行波进位)+Gi为进位产生函数Pi为进位传递函数(3)串行进位的延迟时间较长.(4)串行进位的逻辑表达式:见教材P61.3.并行进位(先行进位,同时进位)(1)定义:同时形成各级进位信号的方法,称为~.(2)采用并行进位的加法器的运算速度较快,但是以增加硬件逻辑线路为代价的.§3.1.3 ALU举例1.SN74181外特性2.SN74181内部结构3.SN74181功能表4.用SN74181构成多位的ALU§3.2运算方法§3.2.1定点加减运算1.原码加减运算:原码的加减法较复杂,很少使用,其原因:(1)原码的加减运算,因计算机的实际操作取决于指令中的操作码和两个操作数的符号;(2)运算结果的符号判断也较复杂.2.补码加减运算:(1)补码加法运算:[X]补+[Y]补=[X+Y]补两个相加的数无论正负,只要是以补码的形式表示的,则可按二进制规则相加.(2)补码的减法运算:[X-Y]补=[X+(-Y)]补=[X]补+[-Y]补符号位作为数的一部分直接参与运算.为[Y]补的机器负数由[Y]补求[-Y]补(机器负数)的方法定点小数:[-Y]补=[Y]补+2-n例:[Y]补=0.01011[-Y]补=1.10100+0.00001=1.10101定点整数:[-Y]补=[Y]补+1例:[Y]补=1001011[-Y]补=0110100+1=0110101(3)补码的运算规则:参加运算的操作数和运算结果均用补码表示;符号位作为数的一部分直接参与运算;若指令操作码为加,则两个数按二进制规则相加;若指令操作码为减,则被减数+减数的机器负数.机器负数的求法见上张幻灯片.3.溢出判别溢出:指计算机的运算结果超出其所能表示的范围,而发生错误.溢出的分类:正溢出:运算结果为正且大于所能表示的最大正数.负溢出:运算结果为负且大于所能表示的最小正数(绝对值最大的负数).溢出判断的方法:(1)采用一个符号位判断:即:当两个同号数相加,若所得结果与两数符号不同,则表示溢出.(2)采用最高有效位的进位判断:即:两正数相加,最高有效位有进位,符号位无进位,表明运算结果溢出;两负数相加,最高有效位无进位,符号位有进位,表明运算结果溢出;以下各判断逻辑式见教材P66-67)(3)采用变形补码将符号位扩充为两位,称为变形码.采用变形祉码表示的运算结果,可根据两个符号位是否一致来判断是否溢出.双符号位的含义:00--结果为正,无溢出;01--结果为正溢出;10--结果为负溢出;11--结果为负,无溢出.CPU内设的一个状态寄存器,其中的溢出位V是用来记录溢出是否发生.§3.2.2移位移位操作的分类:按性质分:逻辑~,循环~,算术~按被移位数据长度分:字节,半字节,多倍字节按每次移位的位数分:移1位,移n位(n≤被移位数据长度)1.逻辑移位:定义:将一组无数值意义的二进制代码进行移位.移位规则:左移时低位补0,右补移时高位补0.2.循环移位:定义:在闭合移位环路中,在被子移位数据的最高位与最低位之间有移位通路.移位规则:循环左移时最高位移到最低位,其余各位依次左移;循环右移时最低位移到最高位,其余各位依次右移;3.算术移位:定义:带符号数的移位,移位后数的符号不变而数值变化.移位规则:(1)原码移位规则(2)补码右移规则见教材P68页(3)补码左移规则§3.2.3浮点加减运算运算规则及硬件实现(1)对阶操作.(重点是对阶的规则P65)(2)实现尾数的加(减)运算(3)结果规格化和判断溢出左规右规(4)余入操作§3.2.4十进制加减运算1.进制转换2.直接进行十进制运算:采用BCD码表示,运算由BCD码运算指令完成.两种方法:见教材P71页.3.BCD码的加法运算"加六校正"§3.2.5定点乘除运算乘除法运算是计算机的基本运算之一.因乘除法运算需要更多的硬件支持,并不是所有的计算机都配置这种硬件,但是所有的计算机都能做乘除法运算.实现乘除法运算大致有三种方案.本节只讨论无符号整数一位乘法和除法.实现乘除法运算大致有三种方案:(1)采用软件实现乘除法运算.即用原有的运算器设备,运用基本运算指令编制实现乘除法运算的子程序.这种方法适用于小型机,微型机.(2)在原有运算器基础上增加一些硬件设备来实现乘,除法操作.(3)设置专用的乘除法器.使设备处理设备专用化,目的是加快运算速度.一般适用于大,中型计算机.1.无符号整数一位乘法1101被乘数B×1011乘数C 110111010000+110110001111乘积1101×1011 00001101 B共4次右移0001101 B共3次右移00000 B共2次右移+01101 B共1次右移10001111乘积实现无符号整数一位乘法规则:将n位乘转换为n次"累加与移位",即每一步只求一位乘数所对应的新部分积,并与原部分积作一次累加,然后右移一位.流程图:见教材P73页,图3-8B-存放被乘数,C-存放乘数,A-初值为0,存放部分积,最后存放乘积高位.用A和C寄存器联合右移以存放逐次增加的部分积,并且使每次操作依据的乘数位始终在C的最低位.乘法完成时,A,C存放的是最后乘积,其中C的内容是乘积的低位部分.硬件逻辑原理图:图3-9例:P73,图3-8(无符号整数一位乘算法流程框图)n位被除数-Bn位乘数-C,0-AC0=1结束开始A,C右移一位A+0-AA+B-AC0=1 NYNY例3-11:1101×1011的运算过程:B 1101(被乘数)Ca 0A 0000 C1011(乘数)0 0000C0=1+B 11011011 011010 0110 1101C0=1+B 11011 0011 01001 1110C0=0+0 00000 10010 0100 1111C0=1+B 11011 00010 1000 1111初始状态第一节拍第二节拍第三节拍第四节拍乘积A\B\C三个寄存器2.无符号整数一位除法由手算法可知:决定商是"1"还是"0",根据部分被除数或余数减去除数是否够减.计算机是实现除法运算,就是要解决如何判断够减与否的问题.方法如下:用逻辑线路进行比较判别恢复余数法--(改进)不恢复余数法或加减交替法.(见教材P75页)恢复余数法:将被除数或余数减去除数,若所得余数符号位为0(即正)表明够减,上商1;若余数符号位为1(即负)表明不够减,上商0加上除数(即恢复余数法)即:先做减法,若余数为正,上商1;若余数为负,上商0,必须恢复原来的余数(加上除数).不恢复余数法(加减交替法):此法的特点是在运算过程中如出现不够减,则不必恢复余数,可根据符号,继续向下运算.这样运算时步数固定,控制简单.规则:当余数为正时,商为1,余数左移一位,减除数;当余数为负时,商为0,余数左移一位,加除数无符号整数不恢复余数除法流程图:见教材P75页,图3-11运算初始时,除数-B,被除数-A和C(其中A-高位,C-低位)除法完成后商放在C寄存器中,余数放在A寄存器中.A寄存的最高位作为运算中的符号位,用于指示余数的正负.注意:例3-12中第一步A-B=[A]原-原=[A]初-初=[A]初+[-B]初B的机器负数:[-B]初=初+1B求反作业第10页00.1101++§3.2.6浮点乘除运算1.浮点乘法运算阶码相加并判断溢出尾数相乘规格化处理2.浮点除法运算预置尾数调整求阶差尾数相除§3.3 CPU模型的组成及其数据通路CPU的组成:控制器:完成取指令,分析指令,执行指令的操作.运算部件:实现指令所指定的各种算术逻辑运算操作.各种寄存器:用于存放指令,指令地址,操作数及运算结果.CPU内部数据通路:用以连接CPU内部各部件,为信息提供通路.§3.3.1基本组成1.寄存器:存放控制信息的寄存器,如指令寄存器,程序计数器和程序状态字寄存器.存放所处理的数据的寄存器,如通用寄存器和暂存器.寄存器的种类:(1)通用寄存器:4个:R0,R1,R2,R3一组可编程访问,具有多种功能的寄存器.指令系统为其分配编号,即寄存器地址.其本身在逻辑上只有接收信息,存储信息和发送信息的功能,但通过编程与运算部件的配合可实现多种功能.(2)暂存器:3个:C,D,ZC 用来暂存从主存储器读出的数据D设置在ALU的输入端,用来存放一个操作数,还可暂存从主存储器读出的数据,并设有左移和右移的功能.Z设置在ALU的输出端,用来存放运算结果.指令系统中没有为其分配编号,故不能编址访问.(3)指令寄存器IR:指令寄存器IR--用来存放当前正在执行的一条指令.IR的输出是控制器产生控制信号的主要逻辑依据.(4)程序计数器PC:程序计数器又称为指令计数器或指令指针IP.作用是提供指令的地址.具有加1计数功能,并可编程访问.(5)程序状态字寄存器PS:程序状态字寄存器又称为标志寄存器.作用:用来存放现行程序的运行状态和工作方式,其内容称为程序状态字PSW.PSW是参与控制程序执行的重要依据.(6)堆栈指针SP:SP用来指示堆栈栈顶的位置,其内容是栈顶单元的地址.SP也是可编程访问的寄存.(7)与主存接口的寄存器MAR,MDR:地址寄存器MAR用来存放CPU访问主存或I/O接口的地址.MAR连接地址总线的输出门是三态门.数据寄存MDR用来存放CPU与主存或I/O接口之间传送的数据.CPU对主存的控制信号有两个:读信号RD-控制对主存的读操作写信号WR-控制对主存的写操作2.运算部件:控制ALU运算的控制信号有:B加(减)1A减1A加1求反求负B±1A--1A+1NEGCOM异或与减--加+XORORANDSUBADD3.总线与数据通路结构:(1)ALU总线CPU内部采用单总线结构,即设置一组由16根双向数据传送组成的ALU总线(CPU内总线),ALU和所有的寄存器通过这组公共总线连接起来.在单总线结构中,CPU的任何两个部件间的数据传送都必须通过这组总线,控制较简单,但传送速度受到限制.(2)系统总线:16根地址总线,16根数据总线,以及控制总线.CPU主存接口接口I/O设备I/O设备常见计算机硬件系统结构总线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CPU通过MAR 向地址总线提供访问主存单元或I/O接口的地址CPU通过MDR向数据总线发送或接收数据,以完成与主存单元或I/O接口之间的数据传送.CPU通过控制总线向主存或I/O设备发出(或接收)有关控制信号.4.控制器及微命令的基本形式:(1)微命令的基本形式微操作命令:是最基本的控制信号,是指直接作用于部件或控制门电路的控制信号,简称微命令.微命令的两种形式:①电位型微命令:见教材P81页②脉冲型微命令:各寄存器均采用同步打入脉冲将ALU总线上的数据打入其中.其种类有:CPR0,CPR1,CPPC,CPIR,CPSP,CPMAR,CPMDR等 (2)控制器控制器:基本功能就是执行指令,即根据指令产生控制信号序列以命令相应部件分步完成指定的操作.传统控制器的主要部件包括:指令寄存器IR,指令译码器,程序计数器PC,状态字寄存器PSW,时序系统和微操作信号发生器.计算机的组成框图:输入设备运算器输出设备控制器存贮器控制信号数据信号数据程序结果输入命令操作命令存取数据输出命令存取命令指令CPU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冯诺依曼原理§3.3.2数据传送1.寄存器之间的数据传送:直接通过ALU总线传送数据,具体传送由输出门和打入脉冲控制.2.主存数据传送到CPU:通过系统总线传送数据.3.CPU数据传送到主存4.执行算术或逻辑操作见教材P82页§3.4时序控制方式计算机中的一条指令的执行过程需要分成读取指令,读取操作数,运算,存放结果等步骤.每一步操作则是由控制器产生相应的一些控制信号实现的,每条指令都可分解为一个控制信号序列.指令的执行过程就是依次执行一个确定的控制信号序列的过程.时序控制方式就是指微操作与时序信号之间采取保种关系,它不仅直接决定时序信号的产生,也影响到控制器及其它部件的组成,以及指令的执行速度.§3.4.1指令执行过程1.指令的分段执行过程(1)取指令(2)分析指令(3)执行指令取操作数执行操作形成下条指令地址2.指令之间的衔接方式:能有效提高设备利用率和运算速度,但若程序需要转移,预取下条指令失败.是在对现行指令系统运算操作时提前从主存取出下条指令,而不必等当前指令全部执行完.并行的重叠处理方式这种方式控制简单,但在时间上不能充分利用部件.是指在一条指令执行完毕后才开始取下条指令串行的顺序安排方式特点定义名称§3.4.2时序控制方式时序控制方式就是指微操作与时序信号之间采取保种关系,它不仅直接决定时序信号的产生,也影响到控制器及其它部件的组成,以及指令的执行速度.本节介绍:同步控制方式同步控制方式的多级时序系统1.同步控制方式:定义:指各项操作由统一的时序信号进行同步控制,这就意味着各个微操作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到达规定时间就自动执行后继的微操作.基本特征:是将操作时间分为若干长度相同的时钟周期(也称节拍),要求在一个或几个时钟周期内完成各个微操作.采用范围:CPU内部,CPU,主存,各I/O接口之间.优点:时序关系简单,结构上易于集中,相应的设计和实现较方便.缺点:对时间少的微操作,存在时间上的浪费2.同步控制方式的多级时序系统:在CPU中为实现同步控制,必须设置一时序系统,以产生统一的时序信号对各种操作进行定时控制.(1)多时序概念:指在同步控制方式中,通常将时序信号划分几级(其中包括指令周期),称为多级时序.在组合逻辑控制器中,是依靠不同的时间标志使CPU分步执行指令,其时序信号常划分为3级:机器周期,节拍,时钟脉冲.在微程序控制器中,一条指令对应一段微程序(微指令序列),其时序信号划分为2级:节拍,时钟脉冲.CPU每出并执行一条指令,都要完成一系列的操作,这一系列操作所需要的时间通常叫做一个指令周期.简单地说,指令周期是取出并执行一条指令的时间.开始取指令分析指令执行指令取指令--执行指令序列时序信号划分为3级:机器周期:在组合逻辑控制器中,通常将指令周期划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所需的时间,称为机器周期,又称为CPU 工作周期或基本周期.节拍(时钟周期):将一个机器周期划分若干相等的时间段,其间仅完成一步基本操作,这个时间段用一个电平信号宽度对应,称为~.节拍长度由CPU内部的操作的需要在时序系统中设置节拍发生器,用以产生节拍信号.时钟脉冲:时序系统的基本定时信号.(2)多级时序信号之间的关系:见教材P86页,图3-14三级时序信号之间的关系.(3)时序系统的组成:见教材P87页,图3-15时序系统框图.§3.5指令的执行与组合逻辑控制器按产生控制信号的方式不同控制器可分:组合逻辑控制器和微程序控制器.组合逻辑控制器:是指产生控制信号即微命令的部件,是用组合逻辑线路来实现.微程序控制器:即将机器指令的操作(从取指令到执行)分解为若干个更基本的微操作序列,并将有关的控制信息(微命令)以微码形式编成微指令,输入控制存储器中.它是早期设计计算机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把控制部件看作为产生专门固定时序控制信号的逻辑电路,而逻辑电路以使用最少元件和取得最高操作速度为设计目标.一旦控制部件构后,除非重新设计和物理上对它重新接线,否则要想增加新的控制功能是不可能的特别声明:1: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属原作者2:资料内容属于网络意见,与本账号立场无关3: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即删除。
CPU与简单模型机设计实验
CPU与简单模型机设计实验CPU(中央处理器)是计算机中的核心部件,负责执行指令和处理数据。
而简单模型机设计实验是指通过设计和实现一个简单的模型机,来体验计算机工作原理和计算机体系结构。
在这样一个实验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讨论CPU与简单模型机设计实验。
1.CPU的基本组成CPU是由控制单元(CU)和算术逻辑单元(ALU)两个主要部分组成。
控制单元负责解析指令、获取数据和控制数据的流动,而算术逻辑单元则负责执行算术和逻辑运算。
在简单模型机设计实验中,我们需要设计和实现这两个组件,同时还需要考虑其他辅助组件,如寄存器和存储器等。
这些组件的设计和实现将直接影响CPU的性能和功能。
2.指令集架构设计CPU的指令集架构是指CPU所支持的指令集合和指令的格式。
指令集架构的设计需要考虑到计算机的功能需求、指令的执行效率以及编程的便利性等因素。
在简单模型机设计实验中,我们可以定义一些基本的指令,如加载数据、执行运算、存储数据等。
指令的编码格式可以采用二进制或者其他适合的方式。
通过设计和实现这些指令,我们可以模拟CPU对指令的解析和执行。
3.流水线设计流水线是指将CPU的指令和数据处理过程划分成若干个阶段,并同时在不同阶段处理多条指令。
流水线设计可以提高CPU的性能和效率。
在简单模型机设计实验中,我们可以考虑将指令执行过程划分为取指、解码、执行、访存和写回等阶段,并同时处理多条指令。
通过设计和实现这样的流水线,可以提高CPU的吞吐量和并行处理能力。
4.性能评估和优化在CPU和简单模型机设计实验中,我们可以进行性能评估和优化。
性能评估可以通过测量CPU的时钟周期、执行指令的速度和吞吐量等指标来进行。
而优化则可以通过改进指令设计、优化算法和增加硬件资源等方式来完成。
在简单模型机设计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调整指令的执行顺序、使用更高效的算法和增加硬件资源来优化设计。
这些优化将直接影响CPU的性能和效率。
简单CPU设计
程序计数器用于提供指令地址,以便读取指令,指令按地址顺序存放在存储器中。有两种途径
可形成指令地址:其一是顺序执行的情况,其二是遇到要改变顺序执行程序的情况,例如执行 JMP
指令后,需要形成新的指令地址。
复位后,指令指针为零,即每次 CPU 重新启动将从 ROM 的零地址开始读取指令并执行。每条指
令执行完需 1 个时钟,这时 pc_addr 已被增 1,指向下一条指令。如果正执行的指令是跳转语句,这
load_ir 信号控制。load_ir 信号通过 ena 口输入到指令寄存器。复位后,指令寄存器被清为零。
Verilog 代码:
module
register(opcode,ir_addr,data,ena,clk,rst);
4
output [2:0] opcode; output [4:0] ir_addr; input [7:0] data; input ena, clk, rst; reg [2:0] opcode; reg [4:0] ir_addr;
end
LDA =3'b101,
LDA: alu_out<=data;
STO =3'b110,
STO: alu_out<=accum;
JA =3'b111;
JA: alu_out<=accum;
default: alu_out<=8'bxxxx_xxxx;
assign zero=!accum;
endcase
output [7:0]alu_out;
SUB: alu_out<=accum-data;
output zero,bz;
MUL:begin
夏宇文 第八章
第八章可综合的VerilogHDL设计实例---简化的RISC CPU设计简介---前言:在前面七章里我们已经学习了VerilogHDL的基本语法、简单组合逻辑和简单时序逻辑模块的编写、Top-Down设计方法、还学习了可综合风格的有限状态机的设计,其中EEPROM读写器的设计实质上是一个较复杂的嵌套的有限状态机的设计,它是根据我们完成的实际工程项目设计为教学目的改写而来的,可以说已是真实的设计。
在这一章里, 我们将通过一个经过简化的用于教学目的的 RISC_CPU 的设计过程,来说明这种新设计方法的潜力。
这个模型实质上是第四章的RISC_CPU模型的改进。
第四章中的RISC_CPU模型是一个仿真模型,它关心的只是总体设计的合理性,它的模块中有许多是不可综合的,只可以进行仿真。
而本章中构成RISC_CPU的每一个模块不仅是可仿真的也都是可综合的,因为他们符合可综合风格的要求。
为了能在这个虚拟的CPU上运行较为复杂的程序并进行仿真, 因而把寻址空间扩大到8K(即15位地址线)。
下面让我们一步一步地来设计这样一个CPU,并进行仿真和综合,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这种设计方法的魅力。
本章中的VerilogHDL程序都是我们自己为教学目的而编写的,全部程序在CADENCE公司的LWB (Logic Work Bench)环境下和 Mentor 公司的ModelSim 环境下用Verilog语言进行了仿真, 通过了运行测试,并分别用Synergy和Synplify综合器针对不同的FPGA进行了综合。
分别用Xilinx和Altera公司的的布局布线工具在Xilinx3098上和Altera Flex10K10实现了布线。
顺利通过综合前仿真、门级结构仿真以及布线后的门级仿真。
这个CPU 模型只是一个教学模型, 设计也不一定合理, 只是从原理上说明了一个简单的RISC _CPU的构成。
我们在这里介绍它的目的是想说明:Verilog HDL 仿真和综合工具的潜力和本文介绍的设计方法对软硬件联合设计是有重要意义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LT:停机操作。该操作将空一个指令周期,即8个时 钟周期;
SKZ:若为零跳过下一条语句。该操作先判断当前累加 器中的结果是否为零,若为零就跳过下一条语句,否则继 续执行; ADD:该操作将累加器中的值与地址所指的存储器或端 口的数据相加,结果仍送回累加器中; ANDD:该操作将累加器的值与地址所指的存储器或端 口的数据相与,结果仍送回累加器中;
模块6
地址多路器
模块七 程序计数器
它用于提供指令地址,以便读取指令。指令按地址顺序存放在存储 器中; 两种指令地址的形成方式: 顺序执行的情况; 改变顺序执行程序的情况(例如执行JMP指令后,需要形成新 的指令地址)。 复位后,指令指针为零,即每次CPU重新启动将从ROM的零地址 开始读取指令并执行;
2、 CPU功能的细化
2、 CPU的基本内部结构
a.时序和控制部件
b.指令寄存器和译码器
c.累加器
d.算术逻辑运算单元 e.程序计数器
2、 什么是CPU
RISC即精简指令集计算机(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的缩写; RISC_CPU特点: 简化的指令系统,而且还通过简化指令系统使计算机的 结构更加简单合理,从而提高运算速度;
模块四 算术运算器
HLT=3’b000,暂停指令(保持累加器值 )
SKZ=3’b001,计算为零则跳转指令(保持累加器值)
ADD=3’b010,加法指令(data+累加器值)
ANDD=3’b011,按位与指令( data &累加器值)
XORR=3’b100,按位异或指令( data ^累加器值)
LDA=3’b101,载入指令( data )
STO=3’b110,数据写入指令(保持累加器值 )
JMP=3’b111,跳转指令(保持累加器值 )
模块4
算数运算器
模块五 数据控制器
数据控制器作用是控制累加器的数据输出,由于数据总 线是各种操作时传送数据的公共通道,不同情况下传送不 同的内容,有时要传输指令,有时要传送RAM区或接口 的数据; 累加器的数据只有在需要往RAM区或端口写时才允许 输出,否则应呈现高阻态,以允许其他部件使用数据总线; 所以任何部件往总线上输出数据时,都需要一控制信号。 而此控制信号的启、停则由CPU状态控制器输出的各信 号控制决定; 数据控制器何时输出累加器的数据则由状态控制器输出 的控制信号datactl_ena决定。
模块一 时钟发生器
时钟发生器利用外来时钟信号clk生成一系列分频时钟 信号clk1、fetch、alu_clk,并送往CPU的其他部件作为时 钟信号。 a.fetch是外来时钟clk的8分频信号;
b.利用fetch的上升沿来触发CPU控制器开始执行一条指 令。
c.fetch信号还将控制地址多路器输出指令地址和数据地 址; clk1信号用作指令寄存器、累加器、状态控制器的时钟 信号; alu_clk则用于触发算术逻辑运算单元。
5、状态控制器
指令周期是由8个时钟组成,每个时钟都要完成固定的操作:
第0个时钟:CPU状态控制器的输出rd和load_ir为高电平, 其余均为低电平。指令寄存器寄存由ROM送来的高8位指 令代码;
第1个时钟:与上一时钟相比只是inc_pc从0变为1,故PC 增1,ROM送来低8位指令代码,指令寄存器寄存该8位代 码,PC值增1; 第2个时钟:空操作,即inc_pc从1变为0,rd和load_ir变 为0。此时指令读结束; 第3个时钟:inc_pc变为1,即PC增1,指向下一条指令。 另外,若操作符为HLT,则输出信号halt为高,否则除了 inc_pc为1外,其他各控制线均为0;
4、数据通道
2
6
7
4
3 1 5
数据通道
5、状态控制器
状态机控制器接受复位信号rst,当rst有效时,使能信号 ena为0,输入到状态机中以停止状态机的工作; 状态控制器是在fetch上升沿或rst上升沿判断rst是否有效, 如果为高电平,ena置0,否则置1; 状态机是CPU的控制核心,通过产生一系列的控制信号, 来启动或停止某些部件; CPU何时进行读指令来读写I/O端口及RAM区等操作, 都是由状态机来控制的; 状态机的当前状态存放在state变量中,state变量中的值就 是当前这个指令周期中已经过的时钟数(从零计起)。
复位信号高有效,指令寄存器被清为零;
每条指令为两个字节,即16位。高3位是操作码,低13 位是地址(CPU的地址总线为13位,寻址空间为8K字节)
数据总线为8位,所以每条指令需取两次,先取高8位, 后取低8位。
模块2
指令寄存器
模块三 累加器
累加器用于存放当前的结果,它也是双目运算 中的一个数据来源;
5、状态控制器
状态控制器有两部分组成:状态机、状态控制器。
3、 RISC_CPU结构
状态控制器
3、 RISC_CPU结构
数据通道
3、 RISC_CPU结构
顶层模块
6、RISC_CPU操作和时序
一个微机系统为了完成自身的功能,需要CPU执行许多操 作。以下是RISC_CPU的主要操作: 系统的复位和启动操作; 总线读操作;
6、RISC_CPU操作和时序
总线读操作:
每个指令周期的前0~3个时钟周期用于读指令;
第3.5个周期处,存储器或端口地址就输出到地址总线上; 第4~6个时钟周期,读信号rd有效,数据送到数据总线 上,以备累加器锁存,或参与算术、逻辑运算; 第7个时钟周期,读信号无效,第7.5个时钟周期,地址 总线输出PC地址,为下一指令做好准备。
5、状态控制器
指令周期是由8个时钟组成,每个时钟都要完成固定的操作:
第4个时钟:若操作符为ANDD,ADD,XORR或LDA, 读相应地址的数据,即rd变为1;若为JMP,将目的地址送 给程序计数器,即load_pc变为1;若为STO,输出累加器 数据,即datactl_ena变为1;
第5个时钟:若操作符为ANDD,ADD或XORR,算术 运算器就进行相应的运算;若为LDA,就把数据通过算术 运算器送给累加器,即load_acc变为1,rd变为1 ;若为 SKZ,先判断累加器的值是否为0,如果为0,PC就增1 (即inc_pc变为1),否则保持原值;若为JMP,锁存目的 地址,即inc_pc为1,load_pc为1;若为STO,将数据写入 地址处,即wr为1,datactl_ena为1;
5、状态控制器
指令周期是由8个时钟组成,每个时钟都要完成固定的操作:
第6个时钟:空操作。此时如果操作为STO,datactl_ena 为1;如果操作为ADD,ANDD,XORR和LDA,则rd为1, 否则个控制信号全为0;
第7个时钟:若操作符为SKZ且累加器值为0,则PC值再 增1(即inc_pc变为1),跳过一条指令,否则PC无变化。
3、 RISC_CPU结构
RISC_CPU 是一个复杂的数字逻辑电路,但是它的基本部件的逻 辑并不复杂。可以把它分成8个基本部件来考虑: (1)时钟发生器; (2)指令寄存器; (3)累加器; (4)RISC_CPU算术逻辑运算单元; (5)数据控制器; (6)地址多路器; (7)程序计数器; (8)状态控制器; a.时钟发生器利用外来时钟信号进行分频生成一系列时钟信号,送往 其他部件用作时钟信号。 b.通过状态控制器实现各部件之间的相互操作的关系。
复位后,累加器的值是零;
当累加器通过ena口收到来自CPU状态控制器 load_acc信号时,在clk1时钟正跳沿时就收到来自 于数据总线的数据。
模块3
累加器
模块四 算术运算器
算术逻辑运算单元根据输入的8种不同操作码 分别实现相应的加、与、异或、跳转等基本操作 运算;
利用这几种基本运算可以实现很多种其它运算 以及逻辑判断等操作。
模块5Leabharlann 数据控制器模块六 地址多路器
它用于选择输出的地址是PC(程序计数)地址 还是ir(指令寄存器)地址; 每个指令周期的前4个时钟周期用于从ROM中 读取指令,输出的应是PC地址; 后4个时钟周期用于对RAM或端口的读写,该 地址由指令给出;
地址的选择输出信号由时钟信号的8分频信号 fetch提供。
实验一
简化的RISC_CPU设计
1、 课题的由来和设计环境介绍
设计核心: 不但关心CPU总体设计的合理性; 构成这个 RISC_CPU 的每一个模块不仅是可仿 真的也都是可以综合成门级网表。 物理意义: 一个能真正通过具体逻辑电路结构而实现的 CPU。 这里介绍它的目的是想说明一下两点: (1)Verilog HDL仿真和综合工具的潜力; (2)本文介绍的设计方法对软硬件联合设计是 有重要意义的。
6、RISC_CPU操作和时序
总线写操作:
每个指令周期的第3.5个时钟周期处,写的地址就建立了;
第4个时钟周期输出数据; 第5个时钟周期输出写信号,至第6个时钟结束,数据无 效; 第7.5个时钟周期,地址输出为PC地址,为下一指令做 好准备。
7、RISC_CPU寻址方式和指令系统
指令系统由8条指令组成:
模块1
时钟发生器
模块二 指令寄存器
指令寄存器的触发时钟是clk1,在clk1的正沿触发下, 寄存器将数据总线送来的指令存入高8位或低8位寄存器中, 但并不是每个clk1的上升沿都寄存数据总线的数据,因为 数据总线上有时传输指令,有时传输数据;
是不是指令由CPU状态控制器的load_ir信号控制,该信 号通过ena口输入到指令寄存器,高电平表示是指令;
总线写操作。
6、RISC_CPU操作和时序
系统的复位和启动操作:
RISC_CPU的复位和启动操作是通过rst引脚的信号触发 执行的;
当rst信号一进入高电平,RISC_CPU就会结束现行操作, 并且只要rst停留在高电平状态,CPU就维持在复位状态; 在复位状态,CPU各内部寄存器都被设为初值,全部为 零。数据总线为高阻态,地址总线为0000H,所有控制信 号均为无效状态; rst回到低电平后,接着到来的第一个fetch上升沿将启动 RISC_CPU开始工作,从ROM的000处开始读取指令并执 行相应操作。